知识管理机制范文

时间:2023-08-10 17:34: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管理机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知识管理机制

篇1

在新时期,企业发展已经步入或者正在加速步入一个生产、占有、使用、支配知识资源的知识经济时代,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优势俨然不再是有形的物质形态竞争,而是转变成了无形的知识形态的竞争。毋庸置疑,只有那些不断更新知识,进行知识管理机制创新,以最新知识统筹企业发展的企业才更能取得成功。文章阐述了知识与知识管理内涵,并介绍了知识转移与共享机制、知识管理保障机制两种知识管理机制,以飨读者。

[关键词]

企业;知识管理;管理机制;共享机制;保障机制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与创新对企业的可持续、长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网路化、数字化、知识化、虚拟化时代的加速到来,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外在环境,于是,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督促着企业不断进行人才培养,知识积累与技术革新。鉴于此,当下进行知识管理,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机制是目前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1知识与知识管理相关内涵

1.1知识

物质、信息和能量三部分共同构成了世界,而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无疑是借助于知识、信息以及数据来进行的,知识是人们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与信息、数据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众所周知,获取知识比获取信息是一种更高级、更能动的能力。知识可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为不同类型。例如,原理知识与技能知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员工个人知识与企业知识等。我们在企业发展中提到的知识具有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广泛性,只要能促进企业发展和进步的知识都可拿来所用。

1.2知识管理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知识管理被称为一种“新兴、现代、科学”的管理方式,其自一开始便被企业领导者广泛接受。在早期的企业知识管理中,显性知识备受重视,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知识形式,但是随着知识管理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重视对隐性知识的挖掘,而隐性知识的承载者是人才,这就预示着有更多企业倾向于培养知识创新型人才,开创“以人为本”的人才管理模式,实现对知识资源的深层挖掘与管理。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学者们众说纷纭,各有千秋,但其内涵基本相似,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知识获取、知识梳理、知识存储、知识维护与应用、知识转移与共享、知识创新等。

2企业几种重要的知识管理机制

2.1知识转移与共享机制

2.1.1建立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与共享机制

关于企业的知识转移与共享,学术界认为包括两种:一种是企业内部知识转移与共享。这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生产部门、人事部门、财务部门、销售部门、研发部分等之间知识的流动、转移与共享。另一种是指在知识联盟条件下,各企业之间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学习、相互沟通与交流、相互共享。关于企业内部知识转移与共享机制的建立,企业应做到以下四点:一是建立激励奖惩机制。要促进企业各部门之间、企业员工个体之间知识转移与共享,适当的奖惩激励机制建设很有必要。企业可依据自身发展状况,基于员工的心理进行薪酬激励制度、产权激励制度、定期考核淘汰制度、知识署名制度等制度的创设。二是建立创新失败宽容制度。该制度有利于实现企业知识创新。三是创新企业内部组织机制。企业要不断创新内部组织机制,优化组织结构,促进知识管理创新,改善企业内部知识转移与共享现状。四是建立健全企业文化机制。企业要基于知识转移与共享强化企业文化建设,以文化建设的方式实现企业内部知识的流通、生产、创新与共享。

2.1.2建立基于企业联盟的知识转移与共享机制

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研发的风险逐渐增大,很多企业为了降低自身知识研发与使用的风险,想到了与其他企业联盟来共同分担风险机制的方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知识资源可以在建立联盟的各企业之间进行无障碍的流通、转移与共享,它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何克服联盟企业知识转移与共享障碍,提高共享效率是摆在各个企业知识管理面前的棘手任务,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首先,建立企业与企业间的信任机制。毋庸置疑,各联盟企业必须对彼此要高度信任,企业只有在相信对方不会趁机窃取本企业核心知识的前提下,才会积极进行知识的转移与共享。其次,建立企业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在知识研发中,由于各企业对知识研发的投入与贡献不一,因此,知识开发带来的利益也不尽相同,只有正确进行利益分配,促进公平公正,才能使企业更乐于进行知识转移与共享。最后,建立完善的冲突与矛盾化解机制。当然,在联盟企业发生激烈的冲突与矛盾时,知识的转移与共享便受到阻碍,故要建立矛盾与冲突化解机制。各企业之间要时常沟通,强化交流,构建健全的沟通机制;一旦冲突发生时,要秉着“宽容对待,防止恶化”的原则解决问题;构建文化共享机制凝聚使各企业拧成一股绳。

2.2知识管理保障机制

2.2.1技术保障机制

毋庸置疑,企业要想提高知识管理的质量与效率,获得技术支持与保障很重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知识管理,有利于实现知识管理的自动化、准确化、系统化,帮助企业知识管理人员轻松实现知识的生产、管理、利用与更新等,极大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笔者认为,构建技术保障机制,主要可通过以下两点来进行:一是优化企业门户网站建设。优化的信息,门户网站最好具有以下功能:信息检索、、共享,提供信息交流平台等;二是建立整个企业以及各个部门的知识地图。所谓知识地图,即用图表或者图标的方式对知识存储载体、知识分布的一般状况进行详细说明。知识地图的构建更有利员工培训、员工学习以及进行有效的信息检索。例如,销售部门可建立销售地图。

2.2.2文化保障机制

良好的企业文化将为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优质的内部环境,鉴于此,企业应建立基于知识学习、共享、交流,人人参与创新知识研究的良好企业文化,即为知识管理建立文化保障机制。从该层面上讲,企业文化应该由以下几个内容构成,即知识共享文化、促进学习与交流的文化、鼓励创新发展的文化等。具体来说,企业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建立学习型企业,激励员工进行知识创新。促使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倡全员学习,鼓励员工学习一切有利于自身发生的知识,提升其综合能力;二是有目的地建立共享文化机制。在日常管理以及员工培训中,企业要强化对“知识共享”文化的渗透,并鼓励员工共享知识、合作发展。

2.2.3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知识产权对一个企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保护知识产权是每一个企业知识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为了确保知识管理的高效性,企业要有目的地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一些大规模企业很重视知识的创新成果,并就自己研发的创新成果申请国家专利,将该项研究成果再以法律形式保护起来,使其不受他人侵犯。因此,申请专利无疑是一种有效的知识保护手段。另外,有价值的知识创新成果只有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其之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目前,很多企业已经根据自身发展情况,研究有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与应用模式,并初步取得成效。

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机制,提高知识管理效率,使知识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很重要。企业可通过建立知识转移与共享机制、知识管理保障机制等方式提高知识管理的高效性。但是,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机制是一项烦琐复杂、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企业一定要立足实际,引领创新,真正做好知识管理这一重要任务。

作者:王妮娜 单位:潍坊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伟.企业知识管理机制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2]苏用专.现代制造企业知识管理的机制、模式与体系构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3]宋超.跨组织合作企业的知识共享与保护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篇2

一、知识经济与知识管理

第一,从宏观上看,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知识的生产率取决于知识的开发与传播,而不论是知识的开发还是传播,都必须以一定的知识库、知识交流机制以及知识实际应用为基础;知识管理正是一种通过知识整序并鼓励知识共享而实现知识创新目标的组织过程,其根本目的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相对完整的知识管理系统应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知识信息管理,即建立知识库,用以固化知识;知识应用管理,即如何获取知识并应用于具体实践;知识交流机制管理,即鼓励知识创造与共享,这需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挖掘知识的制度和方法;知识财产管理,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

第二,从微观上看,知识管理通过一系列核心功能的发挥,切实优化企业的商业活动。根据OECD的观点,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可以划分为四类:是什么的知识,为什么的知识,怎么做的知识,是谁的知识。在这四类知识中,后两类知识的重要性在增加,它们常常成为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权项,成为知识产业化的基点,也应是知识管理的重点。根据美国经济学博士、知识管理及有关商业和信息技术问题资深专家YogeshMalhotra的观点,知识管理揭示了观念的转变,即从“信息价值链”转向“知识价值链”。“知识价值链”认为人力系统是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只有人们不断地认识和评估技术系统提供的信息,才能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没有人力的主动参与,所谓的“最佳方案”也不会被施行。由此可见,积极开发人力资源,掌握并运用第四类知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功能与重要任务之一。实现知识共享则是知识管理的另一项核心任务与功能。当个人或小团体的知识转变成公司的知识后,共有的知识由这个企业共享并恰当地使用,才有可能创造出新的知识,形成知识生产的良性循环。

第三,知识管理既是一种策略和思想,又是一种可操作的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必须建立一定的机构,包括知识管理的负责人、知识库、负责知识管理和流转的知识中心、计算机网络及协同工作软件的技术基础、智力资本管理队伍、具备有利于知识共享和增值的文化氛围等。而作为一种技术,知识管理应当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即在工程上和生产中把知识管理落实到技术层面。

二、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

知识经济是一种信息密集与智力密集的经济,它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存在着天然联系。知识的占有与法律确认,知识与信息的传播与管理,都可以说是知识经济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知识产权制度的中心任务。因此,知识产权是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

三、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

不论是知识库的构建与知识共享,还是人力资源开发及知识管理技术的具体实施,都必须明确知识的拥有者、加工处理者、使用者、管理者、操作者等各方的权益和责任。也就是说,知识管理需要知识契约,应当关注知识管理的合法性。

第一,二者以推动知识创新为共同目标。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知识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核心是创新,因而知识经济的本质是知识创新,企业知识创新则构成国家知识创新的重要基础。不论是知识管理还是知识产权,都以促进企业知识创新活动为主要目标,因而二者在努力方向上具有一致性,只是功能和途径存在差别。一方面,知识管理通过开发智力,促进知识共享,进一步激发企业员工的智力创造活动,从而产生更多新的知识,实现知识创新;另一方面,知识创新意味着新知识、发明、技术的涌现,这些新的无形财产只有在法律上获得合法产权,形成知识产权并得到保护,知识经济所需要的良性知识创新机制才能健康运行。但是,知识管理和知识产权在推动知识创新活动中是交织一体、相互作用的,知识管理过程是构造知识契约的过程,二者又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

第二,知识管理构造知识契约的过程。知识管理系统化过程事实上内含了构造知识契约的过程,而知识契约的确定,成为知识产权机制建立的重要基础。其过程的几个环节:明确企业的知识结构;确定汲取知识的方法签订知识契约共享知识。

第三,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的相互促进与相互协调。一是知识管理对知识创新起着重要的激发作用,推动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如前所述,知识共享是知识创新的加速器,但在实现知识共享时应注意权级限制问题,以保护客户的商业秘密和公司的核心机密。如公司数据库目录可以全部开放,但如果需要详细资料则必须经过授权。二是人们的思考成果属于谁?是否有人有权迫使员工公开他们的思考成果呢?如果认为知识是一种“实物资产”,那么知识管理就非常容易。按照企业的知识是存储在企业界中的一切的认识,命令某一员工输出他的知识以便其他人能使用,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与知识管理有关的绝大多数管理人员、咨询人员和研究人员都持这种观点,大多数知识管理的实际操作也以此为依据。但事实上,员工头脑中的知识只是个人认识过程的体现,而不是一种实物资产,难以套用实物管理方式。因此,应注重知识管理中的柔性管理、个性化管理,结合一定的激励机制,既尊重个人的知识产权,又达到知识共享的目标。激励机制有利于稳定人才并鼓励企业员工进行知识与技术创新,其中包括企业内部员工技术创新呈报制度、企业员工技术创新奖励(包括分配股权奖励)制度等。

篇3

论文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对图书馆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应尽快实施知识管理,将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深入贯彻到图书馆活动中,采取切实可行的知识服务机制。本文从研究与开发用户资源、变革组织形式、提高图书馆员素质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知识服务策略与建议。

1 研究与开发用户资源

知识服务建立在现代化的市场需求下。与传统图书馆服务相比更多的是针对用户的需求展开。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根据用户年龄、学历、生活背景、职业、环境和社会等客观因素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主观性见解和心理素养的不同,来对用户进行需求的整合与管理,努力提高各行各业要求下的知识服务利用率。它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全程参与,结合用户的具体要求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组织、筛选、整理、开发,能够为用户问题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在这里有一点最为重要,就是在开展知识服务前的准备工作,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因此研究和开发用户资源,进行全面系统性的用户调查是必不可少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不同的用户需求,提出最适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现知识服务的最好收效。

2 树立知识服务理念,强化图书馆员的知识服务意识

图书馆所开展的知识服务,建立在传统管理的基础上。所以要实现图书馆的知识服务,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用户接受型”思维,树立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服务意识与思维导向。明确用户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必要基础,努力改变“图书馆为用户服务,用户接受服务”的传统思维与服务模式,变用户的被动为主动,完善传统的图书馆与用户的双向联系,才能实现在知识经济的环境下,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

作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除了积极转变观念,化被动为主动,加强与用户的沟通和了解外,更应该积极的强化自我的创新思维,共同完善提高图书馆的服务。从客户角度,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谈、举办读书月、交流会、发放现场知识服务需求问卷等方式,尽可能详细的通过爱好、兴趣、职业进行了解用户来图书馆的目的、希望通过图书馆实现自己的什么预期,以及对图书馆未来的建议等。从工作人员自身来说,只有树立新的服务意识,完善自身的知识与技能水平,结合用户需求,增强知识创新与创造性的研究,才能更好的实现知识服务的创新,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

3 建立丰富的知识资源库

首先是客观资源,也称之为显性知识资源。作为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户获取知识信息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来源。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也普遍的应用到图书馆的服务中。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的资源按照一定的知识体系进行整理、组织、编辑、存储,形成现代化的实体与网络同步的显性知识库,替代了传统意义的搜索、查找。用户可以直接登陆计算机网络进行搜索、挖掘、整合与比较筛选,极大的解放了传统整编与搜索的工作,即方便了图书管理,更提高了用户的利用率。实体与网络同步的显性知识库也成为现代图书馆知识服务的主体。

其次,是用户的隐性知识资源,主要包括图书馆人员的素质和用户头脑中的经验等信息。知识服务是不断完善的一种能动性的双方共利服务。图书馆除了要积极的提高人员技能水平之外,还应该继续坚持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通过交流或者问卷等方式,挖掘用户的多种需要,并完善到知识服务库中,从而提高知识服务的水平。

4 变革组织形式,创建知识服务需要的组织结构

知识服务作为现代化图书馆管理的核心能动力和发展主体,一出现就呈现出针对用户的更加明确化、专业化、动态化、个性化特色。对图书管理人员而言,知识服务极大解放了传统图书的管理束缚,追求自主性、渴望专业权威和创新成为知识服务下人员的专业提升方向。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组织管理机制的发展都极大的提高了图书管理水平,更好的适应了用户的需求,并成为其不断发展的主导因素。

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对内,传统的图书管理以采购、分编、浏览、阅读、收藏为流程,主体是图书馆。图书资源缺乏与市场的交互,与用户的交流。文献偏重于学术与理论的研究,书刊的浏览与阅读偏向于权威。新的知识管理要求图书馆应该将用户需求作为图书采购的主体,尊重用户对市场和信息主导下的知识选择,实现图书资源管理和网络资源管理的同步更新。将传统图书下浏览、阅读改革为以用户为主导的知识和信息的搜取和使用,形成新经济环境主导下的筛选、制作、搜取、使用流程。对外,要求图书馆在发展知识服务的同时,注重合作与共享。一方面通过扩大图书馆的开放力度,集思广益,以合作为基础,建立社会性的公共信息化资源。另一方面以共享为导向,扩大信息化交流和资源整合效益,共同提高各用户、各需求之间的共享与发展。

5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图书馆员素质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图书馆员素质,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图书馆员技能培养,提高服务素质,努力建立现代化图书管理中具有全局意识、精通专业知识、熟练现代信息技术、尊重用户需求的知识服务型人才。其次,建立开放性、能动性、创新性的知识服务团队。图书资源包罗万象,需要更多不同专业的人员进行参与,要秉承开放与兼容为主体,增强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努力组建多层面的专业知识服务动态团队。在此团队中,要以服务用户为主体,立足图书资源管理和信息化为基础,加强知识资源的创新与用户交流和管理创新。要求能够积极有效的筛选、整合、利用知识资源,针对用户提供匹配方案和扩展建议,实现用户需求的最新最佳最满意的方案。第三,图书馆员还可以通过对内吸纳科教优秀人员,对外多角度的在职培训、市场培训、对外交流等方式来提高和完善综合素质。

6 加强图书馆服务质量控制,建立用户反馈机制

图书馆服务主要包括图书资源的整理与扩展、图书馆员的人员素质、图书馆接待用户的服务和反馈三个主要方面。图书馆服务质量除了资源与人员的软硬件完善,更重要的考核标准就是让用户满意。即指用户在图书馆接受服务的同时主观的感觉与感观有没有达到心理预期和满足,并对此进行评价与建议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图书馆员应该结合用户的心理活动、购买评价、服务评价进行整理综合。一则直接的了解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是否满足了大部分用户的需求,二则通过用户满意度的调查,可以极大完善知识服务的售后机制,针对性的指导和提升图书馆的未来发展。

图书馆服务质量控制的方法,最直接有效的是要建立用户反馈机制,完善知识服务管理。

第一,从用户角度,加强在知识服务下的互动和沟通。用户作为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接收对象,有权利评价、监督、指导、建议图书馆的服务用户要求能够熟悉运用各种针对的反馈渠道,以保证准确、及时、有效的提出反馈信息。

第二,从图书馆角度,最重要的是要能够积极主动收集用户信息,注重用户反馈建议。让用户满意是检验图书馆服务水平的首要标准。因此,现代图书馆管理必须坚持强化用户的主体意识,高度重视用户的反馈信息。如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建立服务意见箱、召开读书座谈会、派发用户问卷、建立用户网络信息系统和网络反馈鼓励机制等。通过这些方式及时准确的把握用户反馈、满意程度、服务效果建议,及时调整图书管理服务方向,提升知识服务质量。

第三,从双方的互动上,首先用户所接收图书服务,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不以个人好恶进行评价处理。其次,图书管理要重视反馈的动态信息,完善动态管理,让用户切实参与进图书管理的服务评价中来。对于积极参与回馈信息的用户都表示接受与尊重;对已经处理的反馈和评价信息,给予公开和回复;对反馈中的优质服务建议,给予适当鼓励;对于不能采纳的信息,给出合理的解释;对于继续提供意见和建议的,给予欢迎。总之,加强服务质量的控制,建立用户反馈机制,是图书管理与用户相辅相成,不断合作与共进提升的过程。

7 创新图书馆文化,构建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坚持以用户的需求为核心,以知识的管理为导向,实现用户的满意,是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直接服务目的。创新图书馆文化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完善丰富的知识资源;变革传统的图书管理方法,增加与社会的联系;加强图书馆员的人才培养,提高综合素质;控制图书馆服务质量管理,完善图书管理反馈信息机制;构筑以人为本的创新型图书馆文化,尊重知识、重视人才,通过知识学习来管理和约束自我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努力发挥知识经济下图书馆的公共与公益效益。

当然,知识服务从传统服务的转变是需要时间和实践完善的。比如受管理经费的制约,任何图书馆都不可能兼备所有的信息与资源的收录。又比如受到人员素质的影响,图书管理员不可能满足所有的专业化与个性化需求。所以为了能够有效改善图书管理服务,各个图书馆间除了积极利用自身的特色资源,还应该本着合作共享的原则,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提高图书馆与图书馆间、图书馆与其他机构间的合作,利用科技与网络同步管理,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与利用,以更好的实现知识服务,实现用户满意。

参考文献:

[1] 柯平.知识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篇4

【关键词】 知识管理; 新医改; 医院; 药剂管理; 模式; 知识服务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社会,以知识管理,知识服务为主导。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国家“新医改”的深入推进,医院药剂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医院药剂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医改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必须转变医院药剂的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使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1 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是网络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是对知识、知识创造过程和知识的应用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活动。在组织中建构一个人文与技术兼备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过程,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最终目的,并回馈到知识系统内,个人与组织的知识得以永不间断的累积,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思考这将成为组织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因应市场的变迁。21世纪企业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知识的质量,利用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和持续竞争优势对企业来说始终是一个挑战。

2 医院药剂管理

药剂管理是医院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整个医院药事管理的核心之一。

2.1 药剂管理的内容 它不仅是包括了药品采购、验收和保管的过程,而且还涉及到用药的计划管理、临床合理用药管理、药品的市场价格管理、药剂的财务经济管理等一系列内容[1]。

首先是药品采购,药品采购是药剂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药剂管理工作的第一步[2]。关键因素是质量、价格、数量等。其次是药剂调配,药剂调配要求调剂人员根据临床医生的处方甚至是临床医学研究的需要,对药品进行合理的搭配以及调剂,调配出能够治愈疾病的药剂[3]。它包括了一些普通制剂、灭菌制剂和中药制剂的生产。第三是药剂入库,在药剂入库时,要对药剂的制作人员信息进行记录,要标明药剂的制作日期,保存时间以及药剂的编号,做到有迹可循[4]。而且要保证库房的温度、通风性、湿度达标。

2.2 药剂管理的作用 首先表现在药剂管理是确保医院用药安全的基础,其次表现在药剂管理有效地降低了医院运行的经济成本[2],第三表现在药剂管理是保障医患关系正常发展的关键,它为医生的用药安全提供了绝对的保障,这是确保患者疾病正常恢复的关键。

3 基于知识管理的医院药剂管理模式

根据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和国家“新医改”的实施进程,按照信息社会的知识管理,知识服务的时代需求,传统的药品和药剂的供应型医院药剂管理模式遇到挑战,要进行变革,一种医药协作与结合的临床应用技术服务型呼之欲出,专业知识型药剂的调剂工作也将取代传统的发药型。其发展趋势是专业化、信息化、服务化的模式。

3.1 确立以人为本观念 最近几年以来,医院药剂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表现在其内涵与服务模式方面,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是由面向药物转而面向患者,从单纯的药品保障向知识服务的技术服务型转变,逐步实现医院药剂工作的知识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使药学人员能够真正地参与临床实践,达到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药的目的[5]。配药发药工作仅仅是药剂师工作的一部分,而他们更重要的工作是给公众提供高附加值的知识服务,像对药品不良反应的主动报告等。在深入临床的工作实践中,要始终以患者的利益为本,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做到真诚、主动、热情;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临床正确选药、合理用药,指导患者科学服用,解除患者痛苦,促进其生命质量提高。就此而言,加强药师对药品使用知识的要求,提高药师用药的责任感也十分重要,在为患者服务上,逐步实现全程化药学信息服务,形成药师与医师、护士的一体化团队关系,达到良性的互动与合作,在临床用药上又形成相互干预与制约的关系链[6]。

3.2 平台建设——药品管理信息系统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只有依靠完善而强大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才能有效地提高医院对药剂和药品的管理效率。所以,建设现代化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已经成为各大医院的必然选择,建设好医院的网络管理系统,特别是药品管理信息系统,促进药品管理的规范化、网络化。药品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把品种繁多、种类多样的药剂或药品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类,然后将这些信息按照一定的顺序保存在电脑中,方便以后的查询和管理,而且药剂或药品的名称、存量和价格等信息一目了然。它的实施为真正实现药品管理的实时性、效率性、安全性、科学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药剂知识管理系统的药剂操作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真正的统计便捷、方便质控、实时查询等。像现在使用的药剂管理系统,完全符合GSP规范要求,突出了专业性,它在对药剂管理过程中,药品的库存量能准确显示出来,对药品进行盘点、入库、发放、价格调整、处方分类等综合统计,并能对有效期、积压商品、储存环境温度自动预警。

3.3 制度建设 我国为加强对医院药剂的管理,颁布了《药品管理法》,在新医改的推动下,医院药剂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乃是当务之急,医院要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补充和完善药剂管理制度。第一是要做好对药剂和药品质量的监督与检验工作,切实保障药剂药品的质量。第二是对相关医护人员从制度上要求他们严格医院药剂的管理,绝不容许粗心大意等问题的出现,做到防患于未然。

3.4 设置临床药学机构 临床药学机构包括临床药学资料信息库、药学咨询室等。

3.4.1 建立临床药学资料室 药学资料室的建立要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收集、整理相关的药学资料和信息,掌握国内、国外药学资料及发展动向,建立药学资料信息库,方便药学人员查阅专业资料。对于合理用药后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追踪和检测,积极加入药物评价、会诊、查房以及应用药物经济学对目前的诊疗方案进行评估等工作。

3.4.2 建立药学咨询室 设置药学咨询室,进行药物咨询工作,为患者提供各类药物的咨询。在临床查房、会诊、药学监护、药物评价等工作中为临床科室查阅有关方面的资料,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优质服务。

坚持临床药师下临床制度,这样,就可以深入开展合理用药咨询及指导工作,然而,现在医生们对临床药师工作的重要性理解不够[6]。大部分医院对此都比较重视,也逐渐重视培养此类人才。具体做法是要配备临床药师上岗,把药物咨询窗口专设在西药房,对患者的用药疑问进行解答。临床药师协助医生查房制度在住院病房实行。使发现、解决、预防潜在的或实际存在的用药问题在他们临床用药实践中得到解决。更合理的用药方案地产生,往往是临床药师对医嘱、处方进行筛查过程中,从而可能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并和医师商讨的结果。

加强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工作:提高报告的数量和质量,减少漏报率,对发生的ADR进行因果关系评价分析[7]。目前,ADR检测工作的开展还不到位,如工作流于形式、上报局限的存在等问题,全方位加以改观很有必要。从制度上要加强人才培养,形成专职技术人员引入机制,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分析的水平,要建立和完善药品不良反应检测报告制度,及时整改发现的问题。

3.5 药房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3.5.1 药库 由于药库是医院的药品管理中心,所以其管理的好与坏,药库数据的准确与否,对医院的发展影响很大。而现在药库的管理还需改善,要进一步全面实现信息化系统管理,按GSP要求规范化管理。

3.5.2 中药房 要保证质量,进行货比三家,采购优质价廉的优质药材。对药材进行规范化管理,分类存放,杜绝出现发霉变质的中药材[8]。

3.5.3 西药房 西药房的管理应全面实行信息化、知识化,推行OSM现场管理系统。作为OSM管理系统实行的示范科室,对工作现场实施规范化管理,引导员工养成的良好习惯,保持工作场所整洁、秩序井然,形成标准化且有自己的特色。药品的整理、柜台的清洁,冰箱的维护,冷藏药品的管理等,全面实行岗位责任制,专人专柜,工作流程的各环节达到精细化要求。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降低配发药品的差错率。

3.5.4 住院药房 理顺各病区的用药流程,实现信息化管理。大部分需分装的药品使用自动分药机分装,做到单剂量发药,配发药品准确无误,使住院患者服用起来方便卫生。

3.6 人力资源建设 新时期国家医药制度的改革及药学功能模式的转变,医院药剂管理模式不再是管着药品的配制和发放,而是必须为公众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知识服务。所以,药学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医院要从管理机制上加大力度,调整与改善药学人员结构,创立激励人才竞争机制和考核制度,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训机制,定时进行药学知识讲座培训。要不断引进和选拔高素质的医学专业人才,特别要抓好对中青年人才的培养,应根据药学人员的专业特长、性格特点、学识水平合理进行人才配置,充分、合理地利用人才资源,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不断提高药剂工作人员的素质,形成一支技术型、管理型、专业型的学习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团队[9]。

总之,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新医改工作,要求必须改革传统的医院药剂管理模式,基于知识管理,向专业化、信息化、服务化方向发展,为患者的用药打造一个安全、放心的环境,保证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王钢柱,李青素.如何提高医院药剂科的管理水平[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8):146-147.

[2]邹清波.现代医院药剂管理工作的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2,9(14):186.

[3]周建国,沈靖才.新医改对医院药剂管理转变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7):152-153.

[4]张立.医院药房管理要素的建设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339-340.

[5]程凤娟.浅谈医院药剂科的管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4,8(8):1459.

[6]陈冰璞,王蕊.新医改背景下药剂科发展的思考[J].中国医药,2011,6(2):75-76.

[7]刘卫卫,王爽,王小虹.我国医院药剂科发展方向[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12):1695.

篇5

一、知识服务的概念

知识管理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管理方法,其是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先在组织内部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可以挖掘员工潜力,通过对员工的培训,可以使其掌握新的知识,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知识服务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其强调对知识的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员工必须做好知识的补给,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还要提高创造力。知识服务可以实现人与信息的结合,可以对传统的管理理念进行创新,有助于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知识服务需要建立相关服务体系,要实现信息的共享,还要做好知识的宣传工作,使员工积累更多知识,企业可以建立知识库,将信息资料集中在一起。在知识管理的模式下,要提供信息增值服务,要围绕知识管理提高服务的水平。

二、知识服务在档案管理中的实现

知识服务对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有着促进作用,在当前信息时代下,档案馆的管理者需要做好培训工作,还提高服务管理水平,还要提高档案文件的利用价值,管理人员需要做好文件价值的鉴定工作,还要加强对档案的整理与分类,做好检索设置工作,这样才能节约档案查找的时间。在很多现代化的档案馆中,都采用的是后管理模式,这对电子文件的管理有着极大的适用性,可以发挥出档案机构的职能。加强知识服务,可以提高社会的档案意识,可以保证档案收集的全面性,还可以增加档案利用的价值。强化人们的知识服务意识,可以促进档案事业更好的发展,下面笔者对知识服务在档案管理中的实现进行简单的介绍。

1、档案知识服务理念的确立

知识服务首先是一种理念,一种认识和组织服务的观念。与传统信息服务相比较,知识服务的目标不再是基于文献物理获取和传递的服务,而是以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并能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的信息增值服务。因此,档案管理与服务的目标应以此为主,而不仅仅是基于馆藏占有、劳务服务等来体现档案管理的价值。这样一种理念的确立,会使档案工作者重新审视自己的立身之本。

2、档案信息服务机制的创新

档案在信息化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必然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宗旨。社会对档案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双重需求,使得档案信息服务的机制应在新环境下有新的发展,其中,档案信息咨询机构、文件中心和档案事务所等商业化服务机构的产生与发展即是应运而生的产物,它丰富了档案信息服务机制的内容,更好地发挥了档案信息与知识的作用,这是档案管理机制与体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改革与创新。特别是档案咨询业的发展,已经由一般信息的处理过渡到利用可以辨别信息并做出取舍的能力来帮助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的层次,这是档案信息服务更深层次的变革。

3、档案知识服务模式的新发展

首先,档案知识服务将是基于专业化和个人化的服务,而不是“批发性”的服务,它需要档案工作人员针对具体用户的具体需要和过程提供服务,这种服务要求纵向上全程跟踪。其次,应注重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方式的转变,网络服务的特点体现在内容上实行增值服务,包括编制档案网络资源导引工具,能为用户提供专业分类导引和对传统的档案信息服务产品增加新的附加值,即“从提供相关信息到提供答案”的重要转变,这需要档案人员具备利用“信息解决方案”来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它要求我们不仅掌握有关的信息技术,更要研究用户的信息需求,学习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查询问题的具体要求和特点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正是知识服务的要求,是档案信息服务新的发展方向。

4、融入新的事业合作圈

知识管理的重要特点就是在协作系统中求得管理增值与创新,因为知识只有在整合、流动与应用中才可能增值,它需要打破更多的门户和专业壁垒,需要前所未有的协作精神,才能共享彼此的知识,这一点在电子文件管理中尤为突出。因此,档案工作此时将不再是档案部门独家经营和档案人员独善其身的行为了,而必须融入新的合作圈:

①档案部门将离不开信息技术专家的指导和帮助。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甚至增值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人员,只有将档案人员的功能需求和技术人员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系统的良性运转;

②档案部门将更需要与法律专家、安全专家的合作,事实上电子文件管理过程中的一些诸如知识产权问题、证据问题以及隐私权问题等等都远非档案部门一家所能担当;

③与网络信息服务商(ISP)的合作,将是档案信息知识服务的又一生长点。目前我国ISP有100多家,大部分从事的是接入服务和提供检索功能,多数站点没有自己的较大型的数据库,更不能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因而发展后劲不足;

④档案部门与其它信息源的合作与融合。在网络时代,利用者关心的将是如何迅速准确的获取信息,而不是信息的来源,信息共享是根本趋势,也是知识共享的基础和前提。可以预料,不仅档案馆室之间需要信息资源的协调共享,而且档案馆、图书馆和其他信息资源中心为避免信息资源管理中的重复和浪费,也会连为一体,组成一种基于通信网络之上的国家信息系统。

篇6

一、知识管理研究的理论视野

知识管理问世时间不长,但并非千人一面,至今仍未有一个定义明确而取得共识的概念;研究理路各异,不同管理领域、不同管理角色对知识管理强调的侧面各有不同,呈现出一派繁荣的研究图景。

美国麻省著名的恩图维星(Entovation)国际咨询公司是“知识管理”一词的最先命名者。1986年知识管理概念首先在联合国国际劳工大会上提出。其后,研究的视角逐渐打开,现对比较权威的定义进行如下梳理:一是对知识管理功能的厘定,如《知识进化》的作者VernaAllee认为,知识管理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和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交流;二是对知识管理行为过程的界定,DanielE.OLeary认为,知识管理是将组织可得到的各种来源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三是对知识管理对象的把握,Dell集团创始人之一CarlFrappuolo主张,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四是对知识管理资源价值的探讨;五是对知识管理狭义与广义的理解,所谓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也就是对知识及知识过程(知识活动)的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是特定主体(个人、组织、国家等)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不仅对知识和知识过程进行管理,也对相关的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人员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以实现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增值,从而提高组织的价值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

后三种观点在我国高校知识管理研究中引述、阐发、论证颇多,渐成“主流”之势。如在知识管理对象的把握上,力求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此论点常常为那些醉心于高校知识重新分类的研究者所认同和秉持。如在知识管理资源价值的探讨上,着力点围绕核心竞争力展开,为谋划“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者提供了理论范本;在知识管理狭义与广义的理解方面,为热心高校知识管理谱系构架的学者所津津乐道,特别在课程改革方面出现了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新趋势。一些脱离我国高校改革实际的拾人牙慧的做法,并没有立即引起我们的忧思。因此,从高校知识管理研究理路上去探寻其实践应用与融聚轨迹,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方法。

二、高校知识管理的宏观方向

第一,教育教学中的知识管理。教育教学既是知识的传播过程,也是知识的创新过程。在培养人才的目标前提下,需要将知识管理方法贯穿于教学管理中,建立知识传播、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教学机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播和培育相关的价值理念、理想情操和道德践行准则。确立知识共享的平台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主要手段包括:在学生之间要加强学习交流,促进学习方法、学习体验相互传输与影响的速度和频率;在教师之间要强化经验交流,建立教学技巧的互动机制,教学水平的竞争机制,教学效果的反馈机制;在师生之间要提倡教学相长,大力营造师生在知识共享中相互交流、互为促进,碰撞知识火花的氛围;在管理环节上要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定期审定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提升教育质量。在教育大众化和高校扩招的新形势下,一些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与知识管理结合可能会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值得保留。例如:作为知识共享的一个有效途径,高校培养人才的师徒式方法(或称导师制)仍然独具特色。大学生、研究生、助教跟随教授、专家,参与其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活动,观察和体会专家处理各种问题、各种知识信息的技能和诀窍,导师及时给以指导与点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领悟到许多难以言传的诀窍。师徒式的学习能在师生间更加系统地传递技能性知识。

第二,科研工作中的知识管理。高校的科研工作是一种系统性和开放性的行为。高校的知识管理不光是高校自己内部的管理活动,还应该涉及到与外界的交流与互动。高校科研工作中的知识管理是知识共享和科研工作创新的内在需求。在制度规范上,科研工作的知识管理要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充分掌握和利用学校内、外部知识,制定出一系列能够促进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相关制度及措施,及时、准确地将各种所需知识提供给科研人员,提高论文和科研成果水平。在开放创新上,高校与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社会之间应建立各种形式的联合,吸引社会与企业等多方力量进行投资,并且建设好资金使用、增值与分配的有效机制。这种机制可以按照产、学、研的模式来运作,也可以以技术贸易和技术转移的形式来建设。在外部空间上,高校要兴办大学科技园,激活高校科技资源,把人才和智力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把科技成果的中试基地建设和成果的产业化工作与企业紧密结合,促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真正主体。

第三,社会服务中的知识管理。高校的社会服务是知识转化应用的过程,此过程不但依赖于研究者创造性地工作,而且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对高校的社会服务进行知识管理。长期以来高校创造知识,但由于知识管理跟不上,许多极具价值的知识不能转化为生产力。据统计,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在20%左右,即使在这20%可以转化的科技成果中,推广面也仅为应推广应用的20%,因此其实际利用率仅为4%左右。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形式,校校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必须突破以单纯的产品技术合作或资本联盟来获取利益的粗浅认识和低水平重复实践,“要提高到对知识的价值意识的高度,使双方的能力互补、交叉,达到双赢,共同提高竞争能力”。

三、高校知识管理的微观层面

从微观的角度看,高校知识管理是融合了对高校的知识进行捕获、储存、交流、共享、创造和更新的一体化进程。这是一个相互延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管理流程,主要包括知识的捕获与储存、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和知识的创造与更新。

首先,以知识的捕获与储存为开端,确立高校知识管理流程的逻辑起点。高校知识的捕获与储存,不但要体现知识分布数量和质量要求,而且与管理效率呈正相关。现代管理科学强调以人为本,同样对高校知识管理的捕获与储存机制的建立具有指导意义。人兼具知识创造和管理的双重身份,也是高校知识管理的主体。知识捕获与储存的重心在创造知识的人身上,因此如何保留教师的核心专长、竞争优势与话语权威,并提供持续追踪与更新的机制,成为知识管理设计的重点内容。然而,作为主体的人也是零散的个体,拥有的知识相对单一和孤立,需要建立知识管理的系统,知识捕获与储存的对应任务,就是要以校园网上的知识库为中心,因此如何将教师的经验与智慧转为电子化文件,分类储存在文件管理系统中,成为此管理环节的关键因素。知识主体和管理系统的衔接,是高校管理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的重要举措,构成了高校知识管理的第一意义系统。该系统以第一类中心为目的,以第二类中心为手段,将两者有机结合,以期达到知识捕获与储存的最大效率。当然,很多研究者还针对知识捕获与储存中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不同处理方式进行了提炼总结,不过对高校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界限及相互转化问题尚待深入探讨。

其次,以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为通道,确立高校知识管理流程的核心价值。诚然,由于知识本身所固有的形态和特质,它很难实现自动的共享。高校面临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挑战,提出了如何认识知识交流的重要性,怎样提高应变与反应能力等一系列问题,知识快速传播和流动的作用凸现出来。高校知识的捕获与储存不是最终目的,为了以最小的管理运行成本进行最为有效的知识管理,发挥知识的使用价值及其使用过程中的增殖效应,需要“知识交流与共享”这一载体和通道。目前,知识共享是使高校的每个成员都能接触和使用高校知识和信息,知识交流则是使知识体现其价值的关键环节。在知识交流与共享中,当务之急是建立开放性的高校网络学习与知识传播机制,建立以校园知识库为主体的运行模式。高校知识库的建设既要坚持实用标准,又要注意发挥本校学科优势和资源优势,不仅能对高校内部的知识进行检索,又要能对高校外部的知识进行检索,有效联结知识存储和创新两大流程,从而确立高校知识管理的核心价值。高校除了把知识共享与交流作为评价师生员工的教学业绩的标准之外,“还应把它与考核、评优、职称聘任、培训进修等奖励制度联系起来,对积极奉行知识共享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利益补偿”。

最后,以知识的创造与更新为目标,确立高校知识管理的发展方向。高校知识创造与更新的效能是评价高校知识管理绩效的最终标准。彼得德鲁克指出,知识的内在动力提出了一个清楚的要求,每一个组织都必须准备抛弃它所做的一切事情,并且都必须致力于创新。高校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是指高校通过科学研究,获取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的应用是基础,创新是最终目的。作为传承知识的高校,继承前人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历史经验,可以为高校知识创新提供坚实的前提和基础。高校知识管理中的创新还包括机制和体制的创新,必须要按照系统论的要求,建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内部管理制度,做到各管理机制和体制的合理匹配,切实提高知识资源的整体效益。因此,高校应一改过去的求平求稳,力争求变求新,以变应变,以新应变,根据变化了的环境对旧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样高校才能真正实现知识创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岩:《教育管理学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魏晓芬等:《高校科技成果管理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及对策》,《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

[3]方金:《知识经济与高等院校的知识管理》,《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0。

[4]林健、杨纬隆:《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高校管理创新》,《中国高教研究》,2003。

[5]周青萍:《高校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教育评论》,2006。

篇7

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 问题 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知识时代的到来,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取决于它所拥有的物质资本,更多的在于知识和有效信息的积累和运用。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社会对企业核心资源的重要管理形式.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知识管理中存在问题

1、企业信息化程度低

对企业来讲,知识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只有信息技术才能实现知识的存储和交流,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知识管理的水平的高低,目前,我国有很多企业由于对市场的反应灵敏度不高而丧失发展的良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上不够重视,信息采集手段太落后。随着信息行业的快速发展,信息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加快,国际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以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为标志的数字时代。而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严重滞后,这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知识管理的实施。

2、企业员工素质的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在知识经济时代,有知识的人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关键。然而在我国很多企业,仍存在员工素质低、观念落后和人才结构老化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企业培训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创造知识性员工的,这就意味着不是单纯的教育员工如何去工作,更多的是教育员工自主学习的方法、知识共享以及进行知识传播和创新的能力,而在一些企业培训过程中中,更关注的是对于员工专业知识的培训,对于自主学习和知识共享及创新的培训并不多,这显然对知识管理的进一步深化。

3、知识创新能力不强

首先,由于有些企业对知识资本不太重视,员工没有获取新知识的动力,因而就不可能获得创新的先机。企业紧守眼前的利润,安于现状,没有把创新作为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缺乏从外部获取知识源进行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其次,由于我国很大一部分企业员工素质低下,又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来吸引高素质技术人才,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还没有真正面向市场,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的创新机制,因而使得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4、缺乏共事知识的企业文化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良好的企业文化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内,才有利于企业之间知识的共享。然而当前很多企业往往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在这些企业内,公司没有对加强文化的共享和交流并没有作明确的要求.而企业中的个人往往为了保全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也不想跟同事分享和交流个人所掌握的技术知识,因而往往就导致个人知识不能转化为企业的知识,不能为企业的全体员工所用。甚至在一个企业中企业资源被某个部门所把持,部门的资源被个人所垄断,个人资源独自占有化,这对企业的经营安全很不利。

二、企业知识管理的应对策略对策

1、建立完善的信息科技系统

知识管理需要用信息技术作为技术支持平台,所以建立完善的信息科技系统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工作。企业重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因特网里大量信息为企业带来无限的商机,利用因特网企业可以进行一定数量的电子商务。同时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把公司的运营情况、生产的产品种类和相关的有用信息在网站上呈现出来,使消费者多一个了解企业的平台。除此之外企业要建立专门的信息部进行信息管理,企业信息部在一个企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在企业中承担者对信息采集、管理和分析重任,对企业的决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要不断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加强企业的创新管理。只有在理念上保持创新的精神,不断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得到增加,这样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首先要完善企业研究与发展机构,加强研究发展与市场开拓的力量。企业要积极吸引科技人员来企业工作,和研发水平比较高的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建立并不断充实企业自己的研究院,以提高自身研发的水平。其次形成有效激励机制,以调动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热情。对有技术发明的科技人员,应按这项发明为企业所增加利润的多少给予一定比例的报酬。第三企业要尽快提高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投入是实现技术创新的先决物质条件,投入到位才能保证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搞研发。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普遍很低,企业用于研发的投入只能达到发达企业研发收入的十分之一,只达到销售收入的1%。

3、重视人才管理和知识培训

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适合本企业员工的培训计划。在制定企业培训计划时,要组织企业的人力部门根据企业知识盘点做好调查,首先要明确本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这些员工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知识以及以后他们渴望获得哪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盘点能够清楚的了解企业的薄弱环节和人才不足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企业有必要加大教育培训的投入,从外部引进知识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力争把每个企业员工都培养成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的人才。

篇8

关键词:知识管理;民营集团人才资源;管理创新途径

一、新组建民营集团人才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忽视人力资源管理对集团发展的影响。从我国新组建民营集团运作情况来看,多数业主将更多的心思花在项目的开发上,很少考虑集团人才队伍的建,不重视知识,不重视人才资源队伍建设等问题比较突出,有些集团将原有处在管理岗位或技术岗位上具有长期管理经验和技术的人员全部不予以重用,造成新集团成立不久,即刻陷入瘫痪。

(2)人才资源管理意识及内容落后。由于新组建民营集团受长期家族式管理的影响,忽视了“人一知识一资源”这一人才管理链条的存在,将对人的管理误解为是对人才的管理,造成知识员工的知识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才浪费现象普遍,已经成为新组建民营集团最感头痛和难以解决的问题。

(3)管理机制落后。由于激励、监督约束、考评机制不健全和不完善,员工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受到质疑;职业理想、职业规划受挫;不思进取、工作怠慢;知识创新意识淡薄,有些集团每年在高校学生就业时招到的是一时找不到合适单位的毕业生,但当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培养和锻炼,具备了一定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又很难留住,客观上成了为沿海和为其他企业培养高校就业人才的基地。

(4)缺乏长远的人才资源战略规划。在人才资源管理方面,很多集团似乎没有明确而合理的人力资源架构,集团从吸收、培养到重用等都存在肓目性。结果自己培养的人才要么是不符合专业发展方向,要么是好专业培养完就走,使人才队伍建设始终在低谷徘徊。

(5)缺乏刚性硬管理和人性化软管珲的结合。大多数集团公司内部缺乏重视知识员工地位的氛围,强调的是可以量化的硬管理标准,忽视了“以人为本”的软管理,严蚕制约了知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的发挥,抑制了知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特别是集团人事管理术把企业文化纳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中,使文化在集团中所具有的动力、导向、凝聚、融合及约束功能都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出来,人才的责任感、职业理想成了一句空话。

二、新组建民营集团人才资源管理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知识管理是集团人才资源管理创新自身发展的需要。从我国民营企业运行的实际来看,多数集团寿命短暂,甚至有的如昙花一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受人才缺乏的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完善,客观上决定了新组建民营集团人才资源管理创新必须成为集团的管理重心。通过人才资源管理创新实施知识管理,以促使集团加快人才资源管理创新的步伐,将集团所需知识与集团的经营达到最佳结合,这些正是新组建民营集团能得以生存并发展的根本。

(2)科学的知识管理模式可以使集团人才资源管理创新实现有效管理。集团通过实施人才战略来谋求发展,必须引入知识管理的管理模式,采用现代管理理论、手段和方法,以充分激活人与所拥有的知识这两大管理要素,使员工所拥有的知识得到最充分的运用,并对其更加合理地组合,其中对人的智力这一核心要素的挖掘最为关键。

(3)人才资源管理创新实施知识管理符合新组建民营集团自身特点的要求。新组建民营集团多是在小规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管理者素质、融资、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及培养力度等方而不仪与国有企业存在差别,就是与有一定发展历史的民营集团相比较,都显现出自身的特点。因此,民营集团的发展也就需要充分发挥智力资本和人才优势,提高研发、适应市场环境及创新能力,这在客观上决定了新组建民营集团不仅需要进行人才资源管理创新,也更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实施知识管理。

(4)实现对人的管理到对知识资源的管理。新组建民营集团必须将对人的管理上升到对知识资源的管理上来,在人才资源管理创新中实施知识管理,已经成为提高集团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即通过知识管理,将关键性的知识员工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通过调动和发挥每一位知识员工的积极性和刨造性,引导知识员工为集团经营目标的实现发挥作用。因此,新组建民营集团要实现管理的合理化、科学化及创新性,就必须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从而实现对人的管理向对知识资源管理的转变。

(5)集团人才资源管理创新实施知识管理是市场竞争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新组建民营集团能否抓住高素质的人才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将直接关系到集团的成败。而人才资源管理创新实施知识管理,将有助于集团更加重视高素质创新人才机制的健全和完善,造就一支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集团人才队伍,来满足市场对人才培养和创新技术的需要。

三、集团人才资源管理创新的内容和途径

(1)高层管理者对人才资源管理观念、管理思想的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其核心就是把人才资源看做集团最重要的资源。“将帅无能,累及三军”,一个好的集团肯定有一个好的业主。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和实践证明,那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民营集团都具备高素质人才和高管理水平。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新组建民营集团人才管理工作的好环,已成为集团能否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并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这在客观上要求人才资源管理者必须从对“人”的管理转变为对“知识”的管理,从高层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仅树立一种知识管理理念,重视集团的知识资产,并把工作重心从管人到管理知识的转变及以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效果评价上。

(2)管理内容的创新。人才资源管理思想的创新,实质上就意味着管理内容的创新。在人才资源管理中,‘’是知识的载体,是知识管理的对象;人的“知识”是管理的内容,而管理的“实质”是人所拥有知识资源的运用和创新。管理对象、管理内容、管理实质是人才资源管理客观上形成的不可分割的链条,这一链条的管理实质是对象、内容和实质的结合,管人就是管人的知识,而管理知识就是将每一个体的知识形成组织的资源,并使资源能为组织带来效益。同时,明确了管理的对象、内容和实质,还必须深入分析“人、知识、资源”这一链条上每一个环节所体现出的价值。也就是说,这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有人不一定有知识,有知识不一定能成为组织资源,只有将人、知识结合起来,并通过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将每一个体的知识转化和整合成为组织自身的资源,才能为组织带来效益,甚至是不可估量的效果。

篇9

论文摘要:解释了知识管理和知识管理模式,介绍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和运作过程, 指出图书馆要用知识管理理念引领其创新服务。

知识经济的到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它的兴起是历史上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它的到来对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及人类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将产生重大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主线就是知识的收集、整理、利用和优质创新的服务。也就是说,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用和传播知识,为读者提供获得知识的窗口,提供有效的知识共享平台。因此,如何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开展创新服务,便成为图书馆今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1知识管理和知识管理模式

知识管理是为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和企业文化全面提升而创造的一种现代管理机制。由于知识管理模式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产生与发展的,这就决定了知识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必然有其不同的规定性,其内核是:知识管理是建立在知识分工基础上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对相关知识进行连续管理的过程。它认为企业核心优势和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传播知识,而企业持续发展的灵魂就是知识的内部共享和知识创新。可以借鉴企业的这种知识管理模式来完善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体系,从而形成高校图书馆特色的企业文化,以达到知识的共享,服务的创新。

2图书馆知识管理的运作过程

武汉大学图书情报研究所所长邱均平教授认为:“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还包括对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虽然学术界对图书馆知识管理众说纷纭,但是知识管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思想却是不容置疑的。

知识管理流程可分为4个运作过程,即知识集约过程、知识应用过程、知识交流过程和知识创新过程,这4个过程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目的,实现这一目的关键是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显性知识的内部化。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收集、整理、应用和交流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开展创新服务。

2.1关于显性知识管理

通过书籍、报刊、光盘、数据库等载体,能够用语言、文字、数字、图表等表达的知识可编码化,易于整理和计算机存储,这部分知识属于显性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主要针对“馆藏资源数字化”和“网络虚拟资源馆藏化”两方面。前者是将馆藏的非电子文献数字化,它包括数据库的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和各种载体全文数字化;后者是指对网络资源进行组织、对信息内容进行加工,形成信息库。根据读者的实际需要,对这两方面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帮助读者方便、快捷地利文献信息资源,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2.2关于隐性知识管理

隐性知识是存储于人们头脑之巾的属于经验、诀窍、灵感的那部分知识,常隐含于过程和行动之中,是更加含蓄的、难以量化和信息化的知识。由于显性知识容易沟通和共享,因此显性知识不可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所以知识管理的核心内涵是发掘馆员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主要是图书馆应营造一个文化氛围,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倡导馆员的学习、进取、创新精神,通过在“干中学”提高馆员的隐性知识水平,这样,图书馆作为一个整体才能真正扩展知识储备,并由此提高创新能力。

3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引领图书馆的创新服务

图书馆引进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知识的价值和服务的价值,不论是对显性知识的管理还是隐性知识的管理,落到实处,都是以知识为内涵,以服务为中心,走知识服务之路。知识窟《新是知识管理的目的,无论是传统图书馆还是数字图书馆,服务是我们的根本宗旨,也是图书馆永恒的主题。搞好服务的根本是创新,管理的改革是创新,新技术的应用是创新,服务方式的改变是创新。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最终日的,也就是以创新服务满足读者的需求。下面将重点阐述如何开展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服务。

3.1采用多种导航方式以开展虚拟参考咨询服务

目前,高校图书馆均抓住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发展的大好机遇,“以读者为中心”,积极做好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为满足网络学习者的需要,图书馆要对那些只拥有使用权而不拥有所有权的网上资源,根据其分布在不同的数据库,缺少统一的分类体系和检索界面的现状,合理安排、组织、优化、筛选,并按专业、专题建立起读者指导数据库,加大对网上资源的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的力度,让那些面对虚拟馆藏资源束手无策的读者顺利地获得所需文献资料。同时,在图书馆主页上,开辟网上参考咨询台,开展实时解答,在第一时间帮助读者解决所发生的问题。

3.2根据专业学科内容开展垂直化服务

这种服务需要馆员具有超前意识,主动出击.深入目标读者群体,把读者需求调研与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宣传结合起来。比如,挑选出有学科专业背景及业务知识丰富的馆员.分配到各院(系)作为我馆信息服务联系人,负责全面深入了解有关院(系)的教学、科研任务及其对图书馆文献保障服务的综合需求,为各院(系)在图书馆主页上提供学科文献信息导航服务,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组织并联系有关院(系)师生参加图书馆举办的有关电子数据库检索和利用的培训讲座。

3.3以读者为根本开展个性化服务

篇10

[关键词] 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信息服务;服务战略

[中图分类号] G25 [文献标识码] B

明确用户知识服务需求以及服务方式是实现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的前提条件,为此,找准用户知识服务需求要素并确定知识服务方式以及知识服务的管理机制至关重要。

一、用户知识服务需求

1.知识获取需求。在网络信息环境下,用户关注的不再是获取的本体文献信息,而是关注解决所面临问题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换句话说,用户需要的不再是信息内容,而是由信息生成的系统化的知识。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早在1982年在《大趋势》一书中讲道:“我们被信息所淹没,但却渴求知识。”

2.知识检索需求。要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实现知识生成,就需要进行信息检索。虽然网络技术可以使用户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但是,信息总量太大,用户在无序的、庞杂的信息当中找到真正需求的信息并非易事。或者是受限于资源,或者受限于检索技能或者受限于设施以及专业知识,只好求助于信息服务机构。但图书馆在信息检索方面确拥有得天独厚的人力资源与数据库资源等实现信息检索的条件。因此,图书馆应开展面向用户的知识检索业务。

3.知识组织需求。经过组织后的知识才能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而这正是受用户所欢迎的,更愿意接受和利用的。在网络环境中,图书馆应依据用户的需求,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庞杂的信息进行有效提取,借助知识生成,知识聚类,得到与学科建设相关的知识。元数据、网络知识表示语言、语义网络等相关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图书馆实现知识组织提供了条件,为图书馆从事知识组织创造了条件。

4.知识创新需求。知识创新是用户追求的核心目标。从知识创新的类型上看,可分为技术知识创新、市场知识创新、管理知识创新。在工商管理专业当中,技术知识创新常被认为是企业产生新的或改进的产品和生产工艺的过程,它又可细分为产品知识创新和工艺知识创新。产品知识创新是关于推向市场的新产品的知识创新,是面向用户、消费者的创新;工艺知识创新是对产品的加工过程,工艺路线、设备等技术知识所进行的创新。市场知识创新是指为达到开辟新市场的目的而进行的知识创新,如寻找新用户、发展产品新用途、重新细分市场等。管理知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与管理范式。图书馆应该积极参与用户知识创新过程,为用户进行知识创新提供信息资源、人力资源、技术与方法的支持。

5.知识共享需求。比尔·盖茨指出:虽然“知识就是力量”,但是力量不是来自于保密的知识,而是来自共享的知识。知识共享对于个人与机构这两类用户都是如此的重要,不管是企业、政府部门、学校还是图书馆,都想实现机构内部员工的知识共享,以达到充分利用知识,提高生产、工作或管理效率的目的。为此,图书馆可以从分析员工知识共享的动机、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建立图书馆知识共享平台或开发知识共享软件、帮助用户建立知识库等多方面来满足用户知识共享需求。

6.知识营销需求。由于人们正处在一个以知识作为资本来发展经济的时代,知识生产与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知识营销与应用对于用户来说越趋重要。知识营销不仅扩大了知识共享范围,而且加速了知识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了新一轮的知识创新。对于那些拥有领先的信息、技术和丰富实用的管理经验或独特技能的用户来说,尽管他们有贡献其知识的倾向,但如何推广知识是他们面临的一个难题。图书馆馆员的使命现已从文献资料的搜集、组织、运用等静态的储存使用延伸到了动态的传播与传销。其可以为用户提供知识产品的调查与分析,参与拟定产品价格、建立分销渠道等相关业务,本身也可以作为该产品的用户来推广使用。

二、确立知识服务方式

图书馆应拓展用户不同的知识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服务。这些知识服务主要包括:

1.结构化参考服务模式。它以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纵向分类为特点,适应了解决用户问题的需要,提高了服务效率和友好性,也扩展了纵向服务深度。

2.专业化咨询团队模式。以具备专业知识的咨询人员深入到专业领域,为相关专业团体和个人提供更为有效的信息和知识。

3.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它是一种针对具体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针对性与实用性都很强的服务的过程。

4.狭义知识管理服务模式。它是一种根据用户目标和需求对知识进行管理的方式,包括对外部显性知识和内部隐性知识的跟踪、检索、获取与组织,发现或创造新知识或知识关联,建立可供检索与利用的知识库,促进知识寻求者与知识源之间、与知识提供者之间及时准确地知识交流、传递与共享。

5.广义知识管理服务模式。它是在信息资源集成基础上,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各种服务进行整合,从而为用户提供综合集成的信息服务的过程。其可分为知识导航、一站式、集成检索、参考咨询服务等。

三、建立知识服务的管理机制

为提升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图书馆必须建立健全知识服务的管理机制。管理机制是指管理系统的内在结构与作用机理。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管理机制包括决策机制、领导机制、组织机制、竞争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等。

1.决策机制。由于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决策是管理工作的关键,决策是否成功、有效,都会直接影响管理的绩效。因此,为推进知识服务的开展,要求图书馆决策者根据本馆实际情况及自身条件、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来确定本馆开展知识服务的方案,包括目标、内容、方式、途径、步骤和响应的政策等。为此,图书馆应该成立科学决策团队,用集体智慧和科学思维来谋略未来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发展。

2.组织机制。知识服务迫切要求图书馆改进原来的信息管理模式,建立支持知识服务的现代图书馆组织管理机制。

3.领导机制。领导机制是管理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决定了机构权利的划分,而且直接影响决策方案的具体实施。

4.竞争机制。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开展需要引入竞争机制,对于内部竞争机制而言,需要建立明确的岗位职责、岗位收益、上岗条件。对于外部竞争机制而言,还需实现聘用对象的社会化、契约化,从而在图书馆内建立起一套公正、公开、公平、择优的竞争用人机制。

5.激励与约束机制。图书馆要开展知识服务,同样需要利用激励与约束机制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规范员工的服务行为。激励是动力,约束是保障。其中激励机制应该包括:经济利益激励;名誉、权利与地位激励;图书馆文化激励。

约束机制应该包括:图书馆制度约束;契约约束;机构约束;法律约束;社会团体约束;职业道德约束。

[参 考 文 献]

[1]张小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馆情报工作的生长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双月刊),2000(5)

[2]盛小平.图书馆知识管理引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3]杨冬梅.论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建设[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4)

[4]胡小丽.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系统构建探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1(4)

[5]金建军.图书馆知识服务与发展趋势[J].图书馆学刊,2011(8)

[6]穆颖丽.高校图书馆员的知识服务能力建设[J].图书馆(Library),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