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科学技术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08-10 17:34: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刑事科学技术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刑事科学技术的作用

篇1

关键词: 大学数学教学 面试形式 作用 实效 思考

一、高校大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大学数学课程是大学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也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的重要工具课。大学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渗透到各学科中去,是大学素质教育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让更多的人知道和掌握微积分的思想方法,成为当代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1]。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逐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要注意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和合理推理能力,尤其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能力。大学数学正是为培养大学生具备现代数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而开设的。

随着大学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在校大学生学习公共基础课的学时在不断调整。在大学英语和计算机类基础课程的考级压力下,在不断强调实践创新技能培养的前提下,大多数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压缩了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力学等课程的学时。以我校数学课程为例,高等数学的学时已从十多年前的240学时,逐渐压缩到180学时,直至目前的165学时。此外,不少大学生由于需要更广阔地拓展能力,因此逐渐忽视了这些课程的重要性,导致课外学习时间不断被压缩。

与之相反,大学其它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反而对大学数学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们通过学习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愈加会感受到,掌握大学数学尤其是领悟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对他们越来越重要。在研究生入学考试、MBA考试等考试中,数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对数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些背景下,许多大学生对大学数学的学习,只是针对期末考试来学习,学习时也主要针对计算题进行大量的模仿练习,套用现成的公式,沿用固定思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学时限制下,教师对课堂提问的方式已经没有机会作很多的尝试了,偶尔涉及十分重要的概念结论,向学生发问后,能够准确回答的学生却寥寥无几。此外,从我们多年参加过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大学数学阅卷工作来看,多数考生非常不注重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理解,思维缺乏深刻性。即使是高分段的考生,也常出现概念不清晰、表述不严谨的事实。

二、面试形式在大学数学课程考核中的作用

当代数学教育学家徐利治认为,数学的问题性能激发人的思维[2]。所以,问与答的形式从来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必不可少的形式。尽管教学时长不允许任课老师与学生多作互动交流,但是课堂提问与当场作答的形式显然有很多优点:第一,适时的课堂提问穿插在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节教与学的节奏;第二,对重要知识点的思考,需要从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找到启发,此时的提问,更能激发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及时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第三,在课堂提问中,一旦老师发现学生对概念理解不准确,可以当场带领学生纠正,这是课外辅导或大量重复作业所无法做到的;第四,课堂提问形式的运用,对授课老师也是一种促进,要运用得当就需要事先考虑好提问内容,考虑如何向所学内容合理过渡,如何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自然联系,长此以往,这还能够帮助学生学会理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学时受限,课堂提问不可能经常出现在大学课堂。

另外一种互动形式就是面试,师生面对面交流。我们参与了几次研究生复试中的面试环节,发现这种形式越来越被重视。因此,课外面试完全可以作为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很好的方式。面试的形式还有很多好处。

第一,有利于老师更容易地了解学生对某一门(类)课程的综合水平,便于老师对学生作出整体的客观评价。在教学内容中选择重要的概念性质,采取面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则会比较客观地反映每一位学生真正掌握课程知识的情况。

第二,面试的形式具有考卷和作业等方式无法实现的考查功能。老师在面试中所提的问题,完全可以比较综合,不必限于某一个知识点。比如,可将空间曲面、曲面方程、曲面图形、曲面面积、曲面上一点的切平面、曲面指定一侧的法向量、曲面与曲面所围区域的体积等诸多问题联系起来提问,涉及的内容分布于多元函数学的各章节。如果学生对某一个内容不太熟悉,可以促使他尽快加以联系。这些系统知识的考查是卷面考试无法实现的。

第三,事先宣布要进行面试,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注重清晰理解数学概念,牢固掌握数学知识,熟练运用数学方法,深刻领悟数学思想。

第四,实施的面试时间,选择在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后,课程考试临近前的时间。教师选择这一时间,既能全面了解学生复习情况,又能有助于学生本人认真查找知识点的疏漏,及时调整复习进度。

三、面试形式的实施

在作了大量的分析后,我们分别对每个班级的学生进行面试。学生可以单独作答,也可以同时完成相关的同类型问题。

例1.任意写一个二元函数,作图并分析曲面上任一点的切平面(或法线)方程,写曲面的面积元素,求曲面与某些平面所围成的区域的体积。

分析:这一系列问题,基本涵盖多元函数微积分的基本知识点。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就明白自己对知识点是否已经熟练掌握,当然就可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学习了。

例2.任意写出一个收敛(或发散、绝对收敛、条件收敛)的几何级数(或p-级数、交错级数),灵活利用多种常用的分析级数敛散性的方法,判断他们的敛散性;任意写一个初等函数,写出它们的麦克劳林级数与收敛域。

分析:尽管课堂不断强调无穷级数与有限项求和的区别与联系,但依然有部分学生不了解本质。借此机会,促使他们去深入思考级数及其应用。

例3.口述“一元函数在一点可微、函数在这点连续、函数在这点有导数”,“多元函数在一点可微、函数在这点连续、函数在这点有偏导数”的定义与相互联系,并举典型例子。

分析:针对多数学生只重视计算而忽视对概念的理解,目前的很多考试都已经逐步转向灵活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

例4.关于空间三维向量,任意举例说明其应用,阐述向量的几种常用表达形式。如果给出向量图示(或它的坐标),如何确定大小与方向。结合本课程内容,回忆向量在多元函数微积分部分的重要背景。

分析:这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向量概念,引导他们自觉使用向量工具学习多元函数的应用,这也有利于引导他们更容易理解更高维线性空间中的向量的很多本质问题。

鉴于学生平时很难有机会与教师直接交流学习心得,面试可以采用互动的形式,师生之间完全可以互相提问。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提问中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由于不同的学生被提问到的面试内容不会完全重复,因此同学之间的互相提问有助于学生了解更详细的知识要求,加之提问问题多是随机产生,因此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评判的客观性、全面性、公正性。

四、面试形式的初步实效

经过初步的复习,教师在距离期末考试1周时对学生进行面试,既能考查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又能初步了解每一位学生学习数学和真正了解数学工具的不同程度,同时也能让学生判断自己掌握数学知识的水平。面试后,教师当场以10分制打分,既是对他们每人面试成绩的评定,又是对其平时成绩的一种评价,还是对此后笔试分数的一种预估。事实上,在对2009级的92位同学进行的面试和1周后的笔试中,约占总数32.6%的学生两个成绩完全符合,仅16.3%的学生两个成绩差异明显。可见,面试基本实现了既定的目标。

期末考试中有一题:用级数收敛的定义,证明某级数收敛。我在阅卷中发现,经过面试的班级绝大多数学生,完全准确地理解了收敛定义;而未经面试的许多学生,从定义的使用到基本的表达存在着许多问题,有的甚至完全是不知其所以然。

五、关于改进面试形式的思考

首先,开放性问题的引入。许多实例未必可以严格按照教材的方法直接求解,但完全可以作为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手段。

其次,面试的题目多数是当场随机出题,没有事先经过系统的科学的收集,因而在量化成成绩时,难以避免主观因素。为更加客观公正地进行测试,不妨引入基于计算机的面试系统。当然,这也是有利有弊。

最后,大学数学的知识点,显然需要结合各专业自身的背景,才有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如何结合工科或者经济学背景的知识,教师在面试中必须加以考虑。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格列苯脲;失血性休克;肺损伤;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髓过氧化物

[中图分类号] R605.9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2(b)-0017-03

创伤等引发的失血性休克为临床常见的危重症,可导致多个器官功能障碍乃至病理损伤。肺脏由于其结构、功能特点,极易在失血性休克后发生急性肺损伤,严重时可造成急性呼吸功能障碍。失血性休克时,动脉平滑肌上的KATP通道被激活[1],对增加组织血流、维持器官正常功能具有重要意义[2-4],而休克状态长时间持续时,KATP通道的上述保护机制却可导致全身低血压和血管对升压药的低反应性,继而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赵克森[5]利用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研究发现,KATP阻断剂可减轻细胞膜超极化,并恢复血管反应性。基于此,本实验研究了KATP通道阻断剂格列苯脲在休克复苏期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以期为休克早期肺功能保护、提高休克后存活率开辟新思路。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分组及处理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4只,体重(300±30)g,由天津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休克组(S组)和格列苯脲组(G组)。对照组仅行麻醉、插管;格列苯脲组于休克90 min后,按照10 mL/kg匀速由右股静脉注入1 mg/mL格列苯脲溶液(美国Sigma公司产品);休克组按上述方法仅给予生理盐水(10 mL/kg)。

1.2 创伤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建立

大鼠经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后,双侧股动脉及右侧股静脉插入PE-50管,利用左股动脉抽放血进行休克造模,右侧股动脉进行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监测,控制MAP在(45±5)mm Hg(1 mm Hg=0.133 kPa),持续时间90 min。右股静脉用于休克后复苏,回输抽出的血液及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复苏后4 h处死大鼠,采集肺标本。

1.3 检测指标

采用大鼠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检测肺组织匀浆液MPO值。真空加热干燥法测定肺湿/干重(W/D)比值。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检测肺泡灌洗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按照试剂盒操作)。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格列苯脲对失血性休克复苏期 MAP的影响

创伤失血期(0~90 min)休克、格列苯脲组大鼠MAP控制在(45±5)mm Hg。复苏初期(150 min)格列苯脲组与休克组相比MAP显著升高(P < 0.05);复苏后期(210~330 min)休克组同对照组比较MAP 下降,而格列苯脲与对照组之间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格列苯脲对失血性休克复苏后TNF-α、IL-6水平的影响

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4 h后,休克组和格列苯脲组肺泡灌洗液TNF-α浓度分别为83.12、38.92 ng/L,IL-6浓度分别为840.10、37.92 n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NF-α:16.50 ng/L,IL-6:123.06 ng/L)(P < 0.01),但格列苯脲组上述指标与休克组相比已显著降低(P < 0.01)。见图1、2。

与C组比较,**P < 0.01;与S组比较,##P < 0.01

与C组比较,**P < 0.01;与S组比较,##P < 0.01

2.3 格列苯脲对肺组织匀浆 MPO 值、组织W/D值的影响

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4 h后,休克组和格列苯脲组肺组织MPO活性分别为26.59 U/g和13.21 U/g,肺W/D比值则分别为7.66和5.06,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MPO:2.35 U/g,W/D:3.87)(P < 0.05),但格列苯脲组MPO活性及肺W/D比值与休克组相比已显著降低(P < 0.05)。见图3、4。

与C组比较,**P < 0.01;与S组比较,##P < 0.01

与C组比较,*P < 0.05;与S组比较,#P < 0.05

3 讨论

格列苯脲是一种KATP通道阻断剂,研究证实,格列苯脲具有显著改善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血流动力学和部分脏器功能的作用[6-7]。本研究通过创伤失血使大鼠处于休克状态,并维持休克状态90 min,然后对休克早期大鼠用格列苯脲、输血及生理盐水或仅输血及生理盐水进行复苏,成功建立大鼠失血性休克与复苏模型。目前,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原则中,除尽快采取止血治疗措施外,还需给予升压药物,使收缩压维持在80~90 mm Hg,以保证重要脏器的基本灌注需要。本研究结果发现,采用格列苯脲、输血及生理盐水可有效改善复苏后期MAP水平,这与Salzman等[8]的研究结果是相似的。

研究表明,由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等炎症细胞激活并释放大量炎症细胞因子(如TNF-α、IL- 1、IL- 6、IL- 8、TXA2等)以及氧自由基损伤等是休克时引起急性肺损伤的重要原因[9]。一般认为,TNF-α在机体炎症反应中细胞因子级联释放起核心作用;而IL-6则在休克后期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临床常用的多巴胺等血管活性升压药物可能加重器官灌注不足和缺氧的风险,故其目前在失血性休克治疗时的应用受到诸多限制和争议。而本实验发现应用格列苯脲可明显降低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期肺组织炎症因子及氧自由基水平,减轻急性肺损伤[9-10]。

综上所述,失血性休克复苏期应用格列苯脲不仅可有效改善复苏后期MAP,还能够通过减轻失血性休克复苏期肺组织炎症反应和氧自由基损伤,起到保护作用。该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是:格列苯脲可阻断KATP通道,进而改善了失血性休克后全身低血压和血管对升压药的低反应性状态。

[参考文献]

[1] Landry DW,Oliver JA. The pathogenesis of vasodilatory shock [J]. N Engl J Med,2001,345(8):588-595.

[2] Davies NW. Modulation of ATP-sensitive K+ channels in skeletal muscle by intracellular protons [J]. Nature,1990,343(6256):375-377.

[3] Wang X,Song R,Bian HN,et al. Polydatin,a natural polyphenol,protects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s against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and lysosomal destabilization following hemorrhagic shock [J]. Am J Physiol Regul Integr Comp Physiol,2012,302(7):805-814.

[4] Yang Y,Shi W,Cui N. Oxidative stress inhibits vascular KATP channels by S-Glutathionylation [J]. Biol Chem,2010,285(49):38641-38648.

[5] 赵克森.重症难治性休克的机制和治疗[J].中华创伤杂志,2003,19(6):325-328.

[6] Maybauer DM,Salsbury JR,Westphal M. The ATP-sensitive potassium-channel inhibitor glibenclamide improves outcome in an Ovine Model of Hemorrhagic Shock [J]. Shock,2004,22(4):387-391.

[7] Szabo C,Salzman AL. Inhibition of ATP-activated potassium channels exerts pressor effects and improves survival in a rat model of severe hemorrhagic shock [J]. Shock,1996,5(6):391-394.

[8] Salzman AL,Vromen A,Denenberg A. KATP-channel inhibition improves hemodynamics and cellular energetics in hemorrhagic shock [J]. Am J Physiol,1997,272(2):688-694.

[9] Lomas-Neira J,Perl M,Venet F,et al. The role and source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in hemorrhage-induced priming for septic lung injury [J]. Shock,2012,37(6):611-620.

篇3

一、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从创新型教学的要求出发,反思过去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的教学,笔者认为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教学内容上,由于传统的专业教科书内容陈旧,严重脱离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学生学习专业不是为了训练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观察、处理问题的能力,而是纯粹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为之的演练过程。二是在教学方法上,由于传统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导致课程内容越来越多,而教学时数却越来越少,这样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课堂上就只能一讲到底,学生没有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也就变成了机械形式的理论灌输。三是在考核方式上,由于传统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是封闭的、教条式的,考核的方法也是教条知识记忆式考核,即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这样极大地抹煞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针对这些问题,对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我们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出发,主要开展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修改教学大纲,确立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新的教学大纲剔除原有专业教学大纲中陈旧的知识,以及在过去刑事科学技术教学体系膨胀过程中所揉进的、与专业本身并无内在联系或本不属于本专业内容的知识,压缩专业课的讲授内容,引进科学发展的新知识和学科研究的一些前沿课题。在新的教育体系与教育内容中着重突出了对当前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及刑事犯罪的新手段、新方法和高智能犯罪的关注和面临的问题,强调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创新为中心主线,按照专业发展规律重组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新体系。二是构建“网络”知识结构体系。在确立新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对每一章的知识体系进行了分解和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了“网络”知识体系。这种“网络”知识结构是互相融会贯通的。通过对每一章的深入研究首先找到贯穿这一章的基本原理作为知识“主干”,构成这一基本原理的概念和范畴则被看成是这一章的网状知识结构。

(二)教学方法改革。一是积极开展课堂讨论、实验,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根据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内容较为抽象这一特点,将理论讲授与课堂讨论、实验、模拟现场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理论的掌握情况,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判断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把专业原理课教学与教师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加强对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高度工作责任感和富于创新进取的意识。三是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了解、认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了使学生学好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理解和掌握专业的主要理论与技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就需要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多次带学生到基层派出所、分局、社区实习和调查,并要求学生用所学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并从中寻找薄弱环节和理论知识的空缺和不足,这样多次的往复,从而达到理论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目的。

(三)考核方式改革。专业原理课程教学特点,在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上进行了改革,把对学生的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改变了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现状,将考核的成绩分成几个方面,教学过程中要完成课程考核成绩的60%,课程教学结束期末闭卷考核成绩只占总成绩的40%。

一是在考试内容上突出本课程的特点。通过调整学科知识体系与教学知识体系的关系,确定教学内容和章节的基本知识点和重点,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引进本学科的最新成果,与当代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并把其作为重要考核内容,重点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二是在考试命题上,坚持科学性的原则,主观性命题和客观性命题形成相对合理的比例,以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为基础,以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为重点,形成相对稳定的开放式的知识考核体系。三是在考核方法上,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把整个教学过程与考核过程统一起来,把整体考核分解成4个有机部分:其一是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考核,其二是理解能力与研究能力的考核,其三是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情况的考核,其四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二、在改革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体系

构建公安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新体系,不仅在实践中建立起一种全新的更加适应公安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育要求的教学新模式,而且也充分体现出了对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学科体系的创新,这种创新性主要体现在:

(一)在公安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学科体系中实现了对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这个主题的创新。就学科的本质和特征来讲,它更加关注科技新的变化、新的发展,也正是这种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的新技术,才能推动学科的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和不断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的。然而我们原有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体系中,忽视了这种客观存在的变化和发展,通过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所实现的这种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体系,能够使学生更加贴近社会现实,理解和掌握新的理论基础知识,并把这些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得到学科专业的创新和发展。

(二)在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新体系中体现了专业学科理念的创新,即从专业理念上实现了由被动变主动的专业教学转变。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只注重理论的讲授和答疑,缺乏对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在受专业教育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学生的束缚作用。在专业教学新体系改革中,强调了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的核心理念确立起来。

(三)在刑事科学技术教学新体系中实现了专业功能的创新,即实现了由专业理论讲授解析到实践操作巩固的一体化教学体系的转变。在以往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感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功能、创新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使专业教学成了某种职业的理论公式。从本质上看,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区别于其他一些证实科学和具体科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和首要功能,就是它既要不断的分析、发现和超越本专业的理论,同时也要不断地在专业功能上突出实践性和创新性。只有这样才能驾驭本专业学科的发展趋势。

篇4

任务导向教学法又称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主要驱动力,引导学生完成学习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要在教案设计和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来达到教学目的。任务导向教学法与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相比较,具有以下优势。

1.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导向教学法能够使学生边学边用,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变为具体的事物,把单调的教学活动变为生动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乐于尝试、操作和掌握。教师通过设置一些具体、有趣的“任务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完成一项任务,都会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为进行下一步学习增加动力。

2.有利于学生建构刑事科学技术知识体系。在任务导向理论的指导下,教师通过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面对着任务进行操作。基于能力培养和实践性的知识学习,能够使学生顺利地建构比较完善的知识理论体系。3.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导性。任务导向教学法,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彰显,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和咨询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决策权和自由。

二、教师角色在任务导向教学模式中的转变

任务导向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自主性更明显;而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从传统教学中围绕教师的讲授开展思维活动转变为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学习、思考获得知识和能力。在刑事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学生的这种自主性更突出。当教师确定了相关的实验项目和任务后,学生通过一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观看教师演示进行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在无法完成实验任务的情况下,就会自己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任务导向教学模式中,教师减少了讲授的时间,多观察,多让学生动手。在刑事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侧重于做好以下工作。

1.实验项目和实验任务的设计。这主要是强调在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要认真设计实验,实验项目的开展必须依据公安实践中刑事科学技术员所必须的技能进行,实验内容和任务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实验要具有一定的难度,适合学生开展研究,但也不能让学生无法完成实验,应让大部分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完成规定的所有实验项目。实验的设计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所开展的实验有浓厚的兴趣,则可以保证实验的顺利开展,还可以为后续的实验教学带来便利。

2.注意在实验过程中的组织和引导。刑事科学技术的大部分实验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小组合作是任务导向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本着互补、协调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整合,组织学生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其次,在解决问题的心理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勇于探索,敢于面对挫折、迎接挑战;在学习方法的指导方面,教师要负责引导学生与时俱进的对学习方案进行调整,随时根据计划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状况进行微调;在学习价值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学习过程中的科学探究精神、社会责任感。

3.及时进行学习评价。学习评价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进行反思,发现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无论是对知识本身的学习、专业能力的培养,还是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都具有巨大的作用。学习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内容的可选性,也可使同学能够真正从评价中获得收获。

三、任务导向教学法的基本教学模式

应该说,任务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完全固定的,但从一般的教学规律出发,根据刑事科学技术实验课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按以下的步骤实施:课前准备—下达任务—完成任务—作品展示—总结回顾和学生提问。

1.课前设计和准备。教师首先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若干任务,并要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纪律情况、学生特点进行全面地了解。从已经设计好的众多任务中挑出适合教学对象的学习任务,根据任务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分组设计、教学设备、教学材料等;学生在任务导向教学法中,也需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包括相关知识的准备、协助教师分组、协助教师准备教学器材和材料等,学生参与准备工作,可以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学习过程。

2.布置实验任务。学生进行正式实验前,教师要把设计好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并讲解实验的内容、原理、具体任务。对于一些难度较大,学生不容易掌握的实验,教师要先演示实验的步骤和实验的方法,演示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提问,引起学生思考;也可以教师演示后,让个别学生再次演示实验过程,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学生通过观察,产生研究欲望。

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在引导学生基本掌握了完成实验任务的思路与方法后,根据学生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导学生完成教师下达的实验任务。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无论是取得好的实验结果的同学,还是实验有一定问题的,教师都要引导学生通过知识与实验的联系,对原理、方法融会贯通,使学生真正从实验中受益。

4.成果展示。在各小组完成实验任务以后,要每组选派一名成员将本组的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展示,其他小组可以就不同的观点和结论进行讨论甚至申辩,在思维火花的碰撞过程中,丰富学习的体验。而后,教师对学生交流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把个别的、零散的观点整合、归纳,把对实验的理解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教会学生如何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以便对下一次的学习设计进行优化、改进。

篇5

作者简介:李博,重庆警察学院刑事科学技术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9-215-03

犯罪活动日趋呈现的国际化、科技化和智能化特点,对公安刑侦、刑技手段和诉讼证据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刑事科学技术人才的专业要求日益严格。应对新形势,全国公安院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安部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以服务公安中心工作为宗旨,以加强内涵质量建设为目标,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源动力,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成绩斐然。然而,就刑事技术的教学而言,无论课程架构还是教学模式仍然滞后于公安队伍职业化、正规化建设的客观需要,难以满足培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公安人才的实战需求。因此,深入推进公安院校专业课程改革是公安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刑事图像技术》课程为例,探索了新形势下如何构建科学、高效的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和措施。

一、刑事图像技术教学现状分析和改革总体思路

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和全面发展,尤其在推进公安招录体制改革以来,为高效推进《刑事图像技术》课程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改革环境和发展平台,课程的教学理念更加科学,知识结构体系更加合理,培养模式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内容更加充实完备,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实战,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多样,教学方法更是百花齐放,教学效果积极显著。同时,也暴露和衍生出一些有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如课程的教学往往注重了知识教育功能,忽视了社会服务功能;只注重了当前知识本身的传输,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积淀的网络体系构建和长期可持续发展性;部分授课只注重课堂的理论讲授功能,忽视了课堂的实战培训功能;只注重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真正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角色。这些不足严重制约了教学练战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多模态化教学是由New London Group在1996年提出的一种新教学理论,主张利用网络、图片、角色扮演等多种渠道、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运作参与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本文结合课程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从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手段等方面推进改革,探究多角色、多感官、多手段、多渠道有机协同的多模态化教学新模式,更加关注现代教育中学生的需要和感受,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期适应公安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下的课程教学需要。

二、刑事图像技术的多模态化教学模式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知识性

刑事图像技术是建立在刑事科学技术、光学、电子、计算机等学科基础上的一门应用技术,不仅具有实践性,还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在教学中,应遵循“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贯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公安教育训练指导思想,注重相关技术的理论基础,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构建,推进技能性与知识性的有机统一。该培养理念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打下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从而具备进一步学习各种高新技术和利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的基础和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人才。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交叉性

刑事图像贯穿于刑事案件的现场勘查、侦查、移送和起诉整个过程,并且与刑事技术中的其他分支密切关联,刑事影像质量的优劣不仅是刑事摄影摄像客观性、真实性的基本要求,也决定了照片能否作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使用,还决定了能否进一步进行检验鉴定。这便对刑事图像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教师不应拘泥于摄影技术的教学,而应将刑事摄影与痕迹检验、文件检验、理化检验、法医和现场勘查等学科课程联系起来,加强不同学科课程内容之间的交叉融合,强化知识间的承辅作用。同时梳理课程内部知识的连贯性、挖掘逻辑联系、区别重点差异,强化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加强学生对整个刑事科学技术学科的理解,构建学生丰富、扎实、全面的知识体系。

(三)凸显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公安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培养能在毕业后即可胜任基层公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只有以实战为导向、以实用为目标、以技能培养为宗旨、注重实践性科目教学,才能有效加强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刑事图像技术》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教学内容的设计应紧密联系公安实践,删除落后老化的技术方法,及时补充实用技术、方法和仪器设备的使用等内容,强调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实训教学正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课程中设计的实训项目,应坚持与理论知识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根据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目标,实训项目可分为基本操作训练、基础知识应用、综合性实训等类型;根据技能培养的目标层次,实训课的基本教学模式由刑事图像技术基本技能训练、刑事照相专业技能训练和模拟案件现场照相综合训练,三个阶段组成的三级递进式教学模式,既能保证学科体系的知识性和系统性,又注重了与公安实践技能的紧密结合。

(四)关注教学内容的前瞻性

随着刑事图像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使得学校教育与毕业后岗位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不可忽视的鸿沟。如何使课堂教育紧跟知识技术发展的节奏?如何使受教育者当前的知识获取能够满足和应对今后专业工作发展变化的需求?如何充分发挥在校学习的各种独特优势以充分武装学生知识储备?是影响刑事图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紧跟理论和技术发展步伐,结合工作实际需求,重新审视教材内容的时效性,科学注入计算机视觉、数字图像处理、视频分析中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前沿内容,包括新摄影摄像设备的介绍使用、新公安图像处理软件的操作和发展趋势等,不仅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激发对新事物的求知兴趣,更为学生毕业后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铺垫和能力基础。

(五)探索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针对知识体系的发展、技术手段的革新、公安工作的需求变化,以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培养目标的不断提高,传统以讲授法、实训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有待优化和重构。根据课程不同知识点,分别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构建视、听、思、说、练等多维一体的多感官教学法,以期推进“教、学、练、战”的公安教学培训目标得以有效实施。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如下多样化教学方法:

1.交叉互动式的角色学习法

积极开展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师与学生交叉互动式的形式组织教学,是一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尝试。转变传统教师为讲者、学生为听众的单一角色,在教师主导下,激励学生从“听众”到“主体”的角色转变,学生围绕某一中心课题有序地展开练习和讨论,如人身辨认照相的教学环节,可以组织学生两人一组,交替扮演技术人员和嫌疑人,进行辨认照相操作。从而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传输的环节中来,各自发表见解、讨论争议、分享感悟。教师需吃透内容、精心构建交流平台、融入学生群体、参与讨论、加以引导。当学生真正培养起主角的识后,会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积极求知的良性循环。

2.研究性和设计性的主动实践教学法

实践技能训练是刑事图像技术教学的必要环节,在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实训中加入综合性、研究性、设计性等探索实践活动,根据不同知识的不同培养目标和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设计研究性技能训练科目,如模拟犯罪现场照相,使学生面对模拟的案例自行设计正确规范的操作方案,通过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步骤,解决面临的问题。通过这种主动的技能训练模式,不仅巩固了学生基本的警务技能,更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探知需求。

3.参与性和实践性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教师筛选恰当内容,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组织讨论、归纳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全班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提炼总结。比如在犯罪现场照相的教学设计中,通过模拟真实案件现场,学生以刑事摄影技术人员的身份与其他刑事技术人员互相配合,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依照法定程序记录、显现和检验与犯罪相关的客体。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极调动参与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协作精神。

4.多元化的多感官教学机制

仅仅依靠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刑事图像技术这种技能型课程的教学要求,更难以激发学生对刑事图像技能锻炼的兴趣。公安图像处理、犯罪现场照相、人身辨认照相、痕迹物证照相等核心教学内容,都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通过在多媒体技术中穿插真实的案例图像、视频资料,借助教学模具、教学设备演示操作,参与模拟或真实的案件现场实地教学,能够以多种形式生动地表现不同教学内容,构建视、听、触、思、练等多渠道、多感官的教学机制,将重点、难点变成亮点、趣味点,提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领悟力和掌控力。

5.多角色整合的新颖教学模式

公安院校主要采用班建制的教育模式,在刑事图像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今后工作岗位的发展需要,在班建制的基础上对学生实行导师制、教官制的教育模式,导师和教官,既可由刑事图像教师担任,也可请实战部门的刑事技术人员担任。这种模式具有师生关系密切的特点,师生之间是一种“导与学”的关系,不仅充分发挥了导师各自擅长的专业技术优势,导师亦可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针对性指导,同时对学有余力和具有专业探索兴趣的学生,导师可指导其参与一些研究性工作,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的科技水平。

(六)完善多维、多级、多阶段、多形式的考核机制

刑事图像技术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应用性,传统单纯的期末闭卷考试难以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为此,有必要探索阶段性考核和综合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建立多维度、多层级、多形式有机整合的考核机制,及时提供教学效果的直观反馈,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依据和指导。

多维度的考核机制用以弥补传统试卷考核只能反映学生理论知识层面水平、忽略技能掌握水平的不足,建立以试卷考查、实训实验测试、实际案例综合考评等不同角度相结合的多维一体考核机制,全面真实体现学生对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应用情况。

多层级的考核机制立足于不同内容的不同难易程度和培养目标而构建,可设计为基础知识技能、专业知识技能、综合知识技能的三级递进式考核机制。具体地,可将数码相机的使用、数字图像基础等内容划归为基础知识技能,考核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对公安图像处理、现场照相、人身辨认照相和痕迹物证照相等内容划归为专业知识技能,应紧随教学进度、精心设计实训操作项目、实时地检验学生的专项能力。在完成整体课程的讲授之后,有必要结合办案实践,模拟盗窃、杀人、制毒等犯罪现场,分组对学生的了解案情、巡视现场、制定计划、实地拍摄、编排制卷等操作进行综合知识技能考核。

多阶段的考核机制是在完成每个单元的学习后,即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考核方式可灵活多样,只有在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比如只有顺利通过对数字图像基础知识以及常用图像处理软件的考核后,才能进行公安图像处理的教学;只有通过数码相机的使用和基本拍照任务的考核后,才能进行现场照相、辨认照相、痕迹物证照相的教学。该模式可以为教学提供及时的效果反馈,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弥补,防止问题的累积。

多形式的考核方法主要针对不同内容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特点,制定课堂练习、小组讨论习作、调研分析报告、实验实训操作、笔试答题等有针对性的考核方式。比如对数字图像处理的考查,应该结合该内容既有一定理论性又有较强操作性的特点,对数字图像的基础知识设计课堂知识问答,对公安图像处理技术可设计上机实践操作的考查方法。而对人身辨认照相的考查可单独设计小组实训的模式,两名学生交替扮演技术民警和犯罪嫌疑人,进行实际拍摄和照片导出、编号、存档等操作,教师对学生的操作细节进行考评和指导。

篇6

关键词:法医物证 模拟现场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2

模拟现场是利用多学科的力量和优势,把涵盖法医物证学、法医病理学、法医毒物分析、临床法医等学科之间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有机融合,充分把理论内容的知识点和实践工作精密结合,模拟公安实战进行现场设计、现场布置、现场查勘、实验室检验。

通过模拟现场让学生在实战中学习、揣摩、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通过这种改革方式使学生更深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学科之间有机结合,推动教学水平上升到更高层次。

1 传统法医物证实践教学模式

法医物证学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科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法医物证实践教学主要是验证性实验,以教为主和单一实验贯穿教学始终,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学科发展和法医学实践的要求,这种培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为了培养实战和实用的高级法医学人才进行教学改革和加强法医物证学的实践教学势在必行。通过模拟现场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仅可以验证巩固和加深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探讨、探索性学习,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思维方法、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 模拟现场的设计理念

模拟现场实验教学是在传统实验教学上的一种创新和改革。模拟现场实验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是:实战性、综合性、互动性和开放性。课程设计紧密围绕《法医物证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公安院校和公安机关的做法,结合公安实践设计安排情景实验(模拟现场),使学生通过实验能将各专业课程学到的知识衔接、联系和融合起来,将理论知识与真实立体的犯罪现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自主和主导作用,使学生在情景实验中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面对模拟现场实景梳理出该实验教学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实验目标,以模拟现场实验教学的方式,提升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并强化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观念,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得到同步提升。

3 模拟现场的教学组织安排

3.1 理论基础

模拟现场的开展是建立在学生具备坚实的法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学生们完成《刑事科学技术》、《刑事照相学》、《命案现场分析》、《犯罪心理学》、《法医病理学》、《法医物证学》、《法医临床学》、《法医毒物分析》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并参与了相关课程的基础实验,具备了完成模拟现场综合性实验的专业能力和法医思维。重点在实验中设计《法医物证学》、《刑事照相学》、《命案现场分析》、《法医病理学》的相关考核理论和实验知识点。

3.2 人员安排

公安实战刑侦技术专家2~3人,负责模拟案情的设计;学生随机分组,每组8~9人;临场指导及考核教师为3人。

3.3 案情设计

围绕《法医物证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结合法医学多学科的重点内容,聘请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专家以及专业教师进行案情设计,公安部门根据真实案例,结合实验场所具体情况改编部分细节而成,从而形成丰富的案件资源。案情主要突出《法医物证学》、《刑事科学技术》、《刑事照相学》、《命案现场分析》以及法医病理学等相关学科基本概念、基本思路和基本技能,通过模拟现场培养学生法医学实际作战技能和思维,从中凸显《法医物证学》教学的重要环节,让学生更深刻掌握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实验准备

按照刑事案件现场勘验规则的规定,为实习组配备勘查服、数码相机、痕迹勘查箱、法医勘查箱、多波段光源、物证提取箱及现场整理箱、现场勘查表格材料等。同时开放相关物证检验实验室。

3.5 组织实施

派专项教学工作小组对模拟现场进行充分准备,利用专门的现场分析室严格按照案情进行不同现场的布置,对学生进行随机分组,每组10人左右,并对其进行现场勘查的分工,配备基本的现场勘验工作。派出专任教师对现场考核进行目击监督和检查,严格按照指标进行现场考核。

4 模拟现场考核与评估

现场考核指标其实也是教学重点掌握的内容,不同案情设计穿插了不同的知识点,考核的目标在于检查学生们对法医物证等多门学科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运用能力。

考核主要由刑事技术的专家以及法医物证的教师共同参与,从接报警―现场勘验准备―现场会议―现场分工―现场勘验―形成勘验报告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将法医物证生物检材的发现―固定―提取―包装―标识―保存―送检作为课程重点考查内容,通过对考核过程的现场监控以及勘验报告,评估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被学生掌握和运用的程度,反馈到教学中,更进一步促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5 模拟现场的教学成效

通过模拟现场这种综合设计性的教学模式,取得明显的教学成效。

第一,真实现场的布置、专业的刑事技术勘察装备的配置、精干的团队组合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带着兴趣和探索的精神进入到各自角色,充分体现课程设计的实战性和新颖性。

第二,通过公安对案件严密的设计,将法医学多学科的知识点贯穿在模拟案件中,尤其是刑事勘察技术的基本原则、刑事照片学基本方法、法医物证学的检材的发现、固定、提取、包装、送检的基本常识、法医尸体基本检验的原则等重要知识,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让多学科专业知识点之间实现了有机融合,而且丰富了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方式,提升了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内涵。

第三,模拟现场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通过周密的模拟实战的案情设计,将各门课程的重要知识点有机穿插在现场考核中,通过监考老师现场对细节的考核和点评,能有效反应学生对各门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反馈到教师的教学工作中,更好地促进教学,从多角度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反复的总结与推敲,模拟现场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在《法医物证学》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取得极佳的教学效果,形成一种稳固和特色的教学模式,用人单位也给了极高的反馈。通过这种方式,全面提升了法医物证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6 结语

教学改革能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全面提升教学质量。通过模拟现场在《法医物证学》和《命案现场分析》中的应用,全面的实践证明这种综合性和实战型的教学考核方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实验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培养学生兴趣、极大地发挥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作战的能力,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为提升学科的教学质量的有效的方式和手段。

参考文献

[1] 杨荣芝,杨庆恩.法医物证实验课教学改革的作法与体会[J].医学与社会,2000,13(1):54.

[2] 黄艳梅,郭利伟.法医物证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0,7(27):422-424.

[3] 李树,王杰.改革法医物证学课程体系,培养法医学实用性人才[J].中外健康文摘: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 (1):110-111.

[4] 徐晓莉,梁景青.浅谈法医物证学实验课教学改革[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2):157.

[5] 许冰莹,景强,李建京,等.法医物证学课程内容和方法改革建设总结[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28(3B):

篇7

[关键词]公安 LED勘查光源 痕迹 影像

中图分类号:D9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391-01

1 前言

现阶段公安刑侦工作中,所使用的现场勘查照明技术仍然以多波段光源为主,但多波段光源由于使用的是气体放电灯,因此存在耗电量大、使用寿命短等问题,而LED勘查光源的开发与应用使得上述问题可以从根本上获得解决。

2 刑侦技术影像专业工作中光源设备的应用

2.1 用于显现犯罪现场潜在的痕迹物证

犯罪现场有大量的证据与犯罪信息蕴含在其中,通过特定光源设备的应用,能够激发起犯罪现场的血迹、精斑、足迹、指纹与纤维等微量物证的荧光反应,进而使现场潜在痕迹物证得以极大程度地显现,这也大大提高了痕迹物证的采集率。

2.2 用于物证的检验鉴定

对物证采用光学检验,不仅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同时对检材也并不造成损害,如当前刑事技术中应用光源设备开展的指纹检验、影像检验、纺织品检验、文件检验、弹药残留物检验、体液检验等物证检验鉴定。

2.3 用于刑事照相

在刑事影像专业照相中,光源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潜在与疑难客体上遗留痕迹物证的提取过程中,拥有良好的物证照相光源十分的关键。可见光的配光照相、偏振光照相、分色照相,以及红外荧光照相、紫外荧光照相、紫外反射照相与红外反射照相等特殊照相中,均可通过不同光源的利用获得良好的检验拍照效果。

3 新一代LED勘查光源

LED (Light Emitting Diode)也被称为发光二极管,是一种半导体元件,随着技术的完善,近年来,在刑侦光源设备中,LED作为一种新型光源技术逐渐得到了应用,LED光源不但重量轻、体积小、操作便捷、具有超长的工作时间,并且输出光具有很好的单色性,这在刑侦工作中具有非常广的应用前景。

常见的照明用LED光源是根据白光的基本色度理论所产生的,具有颜色覆盖范围不全这一弱点。用于刑事技术工作的光源设备,是能够凸现特定材料对光色的响应,并能够使用纯物理手段采集目标的全光谱,然后予以相应的方法将采集的光谱信息进行再现,并最终获得完整的图像信息。新一代LED勘查光源的应用,为未来刑侦技术的研究、痕迹提取与检验工作的进行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4 新一代LED勘查光源在现场痕迹的应用优势

随着新一代LED勘查光源的诞生,由于其具有带宽较窄、光斑均匀等优势,在实际的应用中,与原现场痕迹勘查光源相比可省略使用高强度滤光片膜系、高传输效率光缆,这使得勘查系统的技术结构得到明显的简化。与传统勘查光源相比,LED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4.1 技术结构更加简单,准确度更高,减少了应用成本

在传统的痕检勘查光源中主要采用的是卤素灯,而卤素灯光光谱为连续光谱,因此在现场痕迹勘察中需要在其输出端加用窄带滤光片,但实际所需波长、精度透射率、背景透射等指标仅仅依靠一片滤光片是很难达到的,这就需要使用多片多层介质膜干涉组合来达到要求,但这也大大增加了应用的成本。而LED光源设备的应用则可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4.2 使用寿命长

新一代LED勘察光源拥有绿、蓝与白等多个不同波段,是一种节能、高效和环保的冷光源,不仅可用于刑侦工作中现场痕迹(体液、足迹、指纹)的搜寻,同时还可用于数码摄象机配套照明取证与文检工作中。目前在功率型LED的开发与应用下,研究发现将LED的光衰减百分比数值作为使用寿命的依据,当LED光衰减到原来的35%时,其寿命将大于6000小时。

4.3 大功率LED勘查光源可实现现场痕迹的快速搜寻

利用大功率LED发光二极管阵列制造技术可实现更高瓦量级强度(十至百瓦量级)调光源模组,这对微弱荧光有更好的激发效果;而利用基础材料与芯片设计进行结合,光纯度将大大提升,进而使物证的发现率与区分能力得到提升。

4.4 LED光源温度适应性广,便于长时间户外现场勘查

现场勘查工作中应用新一代LED光源可适应环境温度范围更广,并且体积与重量较传统光源大大减轻,便于携带和耐振动,在长时间的户外现场勘查工作中可正常工作。随着LED光源的飞速发展,其寿命长、耗电小、反应速度快等优势有效地解决了现场勘查光源使用中传统气体放电灯、卤素灯寿命短、耗电大、易发热等弊端,这将使得LED勘察光源在刑侦工作中大放光彩,提高犯罪现场物证搜寻与采集的效率和准确性。

5 结语

现阶段新一代LED勘察光源在现场勘查工作中的可行性与实用性已经得到了证实,但是光源系统的开发尚不完善,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推广应用。随着我国影像专业的不断发展,半导体光源性能的不断完善,以LED为核心的痕迹提取与检验技术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案件的侦破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汪红瑾,张英超.新一代LED技术在公安刑侦领域中的应用[J].电子产品世界,2012,19(2).

[2]赵雅彬,郭威,罗亚平.新型LED光源在刑事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应用与研究展望[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1(3).

[3]曲智海.浅谈使用多波段光源显现手印痕迹[J].华章,2012(19).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公安 痕迹 指纹

中图分类号:D91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3-0254-01

1 前言

新形势下刑事案件以侵财类案呈高发、频发态势,而公安机关的破案率和破案速率,离人民期待还有所差距。刑事技术痕迹人员在为侦查破案、打击犯罪依靠指纹比对方面,单一利用指纹比对系统比对指纹,已显得捉襟见肘。如常遇到残缺指纹、变形指纹、重叠指纹,甚至是条件特别好的指纹,若仅用指纹专用比对系统查询比中概率也不高。只有不断加强对外界情报信息的收集、研判和利用,摸索和提高指纹比对技战法,方能快速、准确地查询比对现场指纹。

目前我国各地公安机关陆续配置了公安机关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积极引进了新的技术和新设备,使指纹成为侦查破坏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在运用自动识别系统进行指纹查询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一些“小经验”、“小技巧”,对日常工作起到帮助,使一些曾经认为无用废弃的指纹,起死复生,在侦查破案、串并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实用技巧

2.1 利用指纹查案管理系统进行比对

首先,利用指纹查案管理系统将本辖区每月指纹比中情况进行查询,比中和没有比中的案均列出来,比中的每起案后面注明嫌疑人姓名和身份信息,方便以后查询比对应用。其次,将查询到的所有案按照案种类或案性质进行分类归纳,如分为入室盗窃、盗窃车内物品、盗窃门面、暴力案等。最后通过分析研判案的性质、作案手法、作案区域、嫌疑人年龄、性别等,将被比中的人员有的放矢地去翻查比对近期发生的同类案的现场指纹。这种方法看似繁琐,其实前期的工作很有必要。有的嫌犯系初犯,指纹库内也没有该人十指捺印指纹,一旦嫌疑人被抓获和采集指纹后,就可通过这种方法在堆积如山的现场指纹库内迅速、准确地翻查比中,而不需要对所有现场指纹进行翻查,这就为比对找准了方向,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2.2 利用对犯罪嫌疑人十指捺印指纹进行比对

目前,指纹专用比对系统经过多年发展,无论反馈速率还是反馈概率都变得更快、更高。但是该系统难免会有某些缺陷,如出现指纹正查可以比中,而倒查比不中;或倒查可以比中,而正查比不中等。很多时候,往往只关注现场指纹本身特征点,却忽略了嫌疑人十指捺印指纹特征点。基层单位采集指纹后,系统将会自动标和提取指纹特征点,难免会产生一些诸如假特征、标记不准确等有误特征点,所以会发生上述情况。

2.3 利用刑事案管理系统进行比对

利用刑事案管理系统,可查询本辖区破案抓获人员情

况,然后分析其作案性质、手法、作案区域等,再联系类似现场及现场指纹,最后对相关嫌疑人的十指捺印指纹发送倒查或进行人工比对。

2.4 利用一体化信息采集系统进行比对

通过一体化信息采集系统,对被采集人的指纹、DNA 等信息进行采集和登记,并对被采集人的十指捺印指纹实行 24 小时倒查机制。该倒查机制的应用,可在第一时间内通过“由人找案”的途径比中一些案,但也存在“漏比”。 该系统的应用不只体现在上述情况,在有些特殊情况下,将会发挥别的系统不能替代的作用。

2.5 利用全国指纹协查系统进行比对

目前全国指纹库还未实现全国共享,因此当外省籍嫌疑人进入本地作案,而本地指纹库内也没有其十指捺印指纹时,本地现场指纹将会无法被比中。这时就需要多关注全国指纹协查系统中的信息公布,根据信息下载重点犯罪嫌疑人的十指捺印指纹,并发送倒查查询比对本地现场指纹。

4 结语

经过多年的发展,指纹自动识别技术发展很快,但在公安工作实践中,由于各种人力、物力、技术、经验等问题和原因,都大大阻碍了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应用成效。基层公安机关要重视痕迹指纹技术的发展,稳定指纹专业技术队伍,培养出一批爱岗敬业专业的指纹技术人员,加强对外交流和经验学习,总结实战经验,使指纹专业更加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顾玉鹏,宋静波.浅谈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合理管理和应用.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4).

[2] 王英,李军.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在侦查破案中的应用.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3] 周华.关于指纹自动识别比对系统应用延伸的思考.刑事技术.2010(4).

[4] 马洪臣,浅谈痕迹的分析和利用[J],刑事技术,2001年06期.

作者简介

篇9

【关键词】刑事侦查 痕迹检验 手印检验

【中图分类号】D91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222-0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刑事犯罪案件的案发率有所提高,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段更加隐蔽,反侦察能力更强,也给公安机关的刑事侦查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痕迹检验是公安机关侦破各类刑事犯罪案件的重要侦查手段之一,而手印检验作为刑事痕迹检验技术的重要手段,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为充分发挥刑事痕迹检验技术在防范和打击刑事犯罪方面的重要作用,应当从提高手印检验技术水平着手。

一、手印的主要特点

手印是指人的手指和手掌表面接触物体时在物体表面所形成的印痕。手印可以充分反映手的外形和结构以及手掌面皮肤花纹的形态和特征。这其中,手的外形结构包括手的大小、粗细以及手指的长短、数量等。手掌面的皮肤花纹则包括乳突花纹、屈肌褶纹、皱纹、脱皮、伤疤等等。之所以手纹可以作为刑事痕迹检验技术的重要类型,是由于手的外形结构和手掌面皮肤形象特征是通过客体的形象或表面附着物的变化所反映的。总体来说,手印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1.手印具有唯一性。手印是个人手指乳突花纹的结构、形态及细节等等,其种类、数量、角度和距离等等各不相同,是受到个人基因的影响所形成的。由于个人的基因具有不重复性和唯一性的特点,因此手印也就具有了唯一性的特点。即使是遗传基因具有高度相似性的孪生个体,其手印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正是由于每个人的手纹特点和属性各不相同,手印检验才可以成为鉴别个人身份提供了直接的参考和依据。

2.手印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一般来说,个人的手印一经形成,就会具有高度的稳定性,这也就意味着除了发生人为性或外力破坏,手印都会以稳定的形态存在。研究表明,个人的手印自出生后六个月开始逐步成型,直到死亡其形态、种类、数量、位置、相互关系等细节都不会发生改变。手印具有高度稳定性是受到遗传学、生物学等因素所决定的。正是由于手印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因此利用手印进行身份鉴别,才具有时间上的可延续性。

3.手印具有触物留痕的特点。手印具有“触物留痕”的特点,是指手掌在接触物体的同时,就会留下手印痕迹。手印具有这个特点,就为手印检验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手印可以提取、分析并作为指认身份的重要证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将被指认者与犯罪嫌疑人之间划上等号。

二、手印检验技术在刑事痕迹检验中的重要作用

总结起来,手印检验技术在刑事痕迹检验中主要具有下列几方面作用:

1.手印检验可以为刑事案件侦查提供大量有价值的线索。手印是刑事犯罪现场的重要物证类型之一,也是刑事案件侦查的重要对象。公安机关的侦查人员通过在犯罪现场提取各类手印,并作为现场重要的物证资料进行妥善保管。通过对各种手印进行分类筛选和有效辨识,就可以为侦查人员提供许多案件侦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线索和信息。例如犯罪现场有多少人进入、每个人的年龄、性别、身高等等,都可以通过手印检验的结论而推导得出。手印检验可以迅速锁定犯罪嫌疑人。在刑事案件侦查实践中,经常会遇到犯罪现场人员数量较多的现象,这其中既有涉案的犯罪嫌疑人,又包括其他在犯罪现场出现但是与案件无关的人员,这就给案件侦查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侦查人员通过运用手印检验技术,对现场提取的各类手印进行分类,能够有效地辨别出现场人员的数量,并根据案件侦查的需要对在场人员进行合理区分,迅速锁定重点人群,并最终在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与手印痕迹之间建立联系,实现指认犯罪嫌疑人的目标。

三、如何有效提高手印检验技术水平

笔者认为,为了有效提高新形势下手印检验技术水平,应当采取如下几方面措施:

1.重视手印痕迹的分类采集和有效保护。对于侦查人员来说,应当高度重视对于犯罪现场手印痕迹的分类采集和有效保护,既要根据侦查工作的经验,及时采集重点部位的有效手印痕迹,又要及时对采集到的手印痕迹进行有效保护,确保已采集到的手印痕迹能够得到有效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检验技术水平。

2.提高手印痕迹到犯罪证据之间的转化效率。修订后的《刑诉法》对于刑事犯罪证据有了许多新的规定。为了实现有效防范和打击各类刑事犯罪的目标,侦查人员要通过运用先进的痕迹检验技术,提高手印痕迹的检验、分析工作效率,将其与犯罪证据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以此来全面提升手印痕迹检验水平。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现场足迹;综合利用

现今,由于信息渠道增加,部分业内人士不注意方式方法,普通民众通过媒体、网络获取很多公安机关侦查破案手段,类似信息虽对犯罪嫌疑人有震慑和警示作用,但同时无形中增加了犯罪嫌疑人反侦察的能力和意识。所以,现今除了临时起意或少不更事犯罪嫌疑人会在现场留下手印和DNA检材,大多数的结伙、流窜、大范围系列作案的犯罪嫌疑人都懂得佩戴手套等反侦查手段。但由于众多原因,犯罪嫌疑人对足迹还不够重视,进入现场不采取防护措施,案后不急于换鞋,故而给我们侦查破案留下真实宝贵的检材。我们可以对现场足迹充分地加以利用,结合各种侦查手段,才能为侦查破案发挥积极重大的作用。

1 单一足迹物证很难发挥作用

足迹检验是刑事科学技术的一门重要分支,现场足迹和指纹一样,条件充分,也能将检材和样本进行同一认定。足迹鉴定的认定结论是证据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足迹检验技术工作的发展,足迹鉴定在我国已上升到与手印鉴定相等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鞋印认定人身。犯罪嫌疑人由于对现今足迹鉴定认识不够,往往认为不同的人可以穿相同的鞋子,现场足迹不能认定犯罪主体,疏忽了对足迹的处理,给公安机关侦查破案留下很好的足够的证据。但现场足迹具有一定的时效性,鞋印样本不像指纹终身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鞋子磨损后特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且嫌疑人由于时令、经济等变化会换穿不同类型的鞋子,导致比对价值消失。故而单一足迹物证随着时间推移,嫌疑人没及时归案,很难发挥破案作用

2 现场足迹与视频结合侦查破案

单个现场足迹,根据案发时间利用视频跟踪直接认定犯罪嫌疑人,这得有非常好的视频监控系统,且得有一定的运气成分。但系列案件的足迹串并就将视频跟踪的概率提高许多,现在城市治安要求提高,大多数城市街面都幢视频探头,通过足迹串并对系列案件进行视频跟踪,使路线、视角增加许多,对嫌疑人轨迹跟踪延伸成为可能。

2013年九月份到十一月份,莲都区紫金新村、银苑小区等开放小区连续发生多起半夜插片入出租屋盗窃案。技术室技术人员在技术列会上对该系列案件进行了串并,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视频监控组。视频监控组工作人员,根据串并信息,分析嫌疑人行动路线,最后根据多个现场运行路线在莲都区东升北区找到嫌疑人暂住地,从而将嫌疑人余某抓获。并通过搜查嫌疑人暂住地获得的不同鞋子同时破获了串并案件之外的多起盗窃案。

3 现场足迹与技侦手段结合破案

现场足迹串并后,有时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即使系列案件也不一定通过视频监控跟踪到线索。比如嫌疑人反侦察意识强,挑选能避开视频监控路线,还有嫌疑人离开有视频监控市区后对无视频条件郊区等无法继续跟踪。但一般犯罪嫌疑人对手机基站信令等技术侦查手段不熟悉,往往还会带移动电话作案,这给足迹串并后侦查破案提供了条件。技术员可通过勘查通等移动基站信息采集机器,对系列案件基站信息进行采集,之后提供给技侦部门,通过基站信息分析得出可疑号码,最后锁定犯罪嫌疑人。这工作有一个重要的地方是尽量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时间,给分析人员缩小分析数据;另外就是尽量跨距离串并案件,让分析人员更好确定通信信息,减少干扰。

2014年七月份,莲都区金田小区、南明新村、花园二村等多个小区发生攀爬入室盗窃案,嫌疑人戴手套作案。通过现场足迹串并分析,上述案件为同一人所为。视频监控组通过视频未能发现可疑相关人员。最后,技术人员通过基站信息采集,将案发时间及基站信息提供给市局技侦人员,通过移动通信信息分析,最后锁定嫌疑人李某,最后破获上述系列案件。

4 现场足迹与视频监控、技侦手段整合利用破获案件

由于犯罪嫌疑人反侦查能力和意识增强,现在侦破刑事案件过程中用单一手段破案已经变得不像以前那么容易。在中心现场嫌疑人知道佩戴手套,在街面知道规避探头,在高速知道利用假牌照,知道利用遮阳板挡脸。甚至有团伙跨地域流窜作案懂得更换手机号码、到作案县市前对手机进行关机处理。但百密一疏,雁过留痕。只要现场勘查和侦查走访及各种信息资源有效整合利用,案件还是有迹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