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范文

时间:2023-08-10 17:34: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

篇1

【关键词】阅读理解;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082-01

1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发展现状

课程改革进一步强调了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重要性,而且富于创见性地提出了新的具体规定和标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与作用;对于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意见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了解叙述、说明、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并对学生课外阅读理解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建设性意见,切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局限于应试教育的弊端,将课堂学习和课外拓展结合起来,促使语文阅读教学开始向多元开放的方向发展。但与此同时又存在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

第一,教学观念严重偏离,部分教师却仍死守传统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不放,不惜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学生只是死记硬背的被动接受者。另一部分教师则急功近利,明明还没有深入解读新课标,却急于“落实”,使阅读课堂流于形式。

第二,教学目标错位,很多教师错误地将阅读教学视作提高成绩主要途径,不惜将侧重点放在课文内容的解读,而不是阅读方法的培养上,学生毫无兴趣,更不用说积极、主动、有感情地投入。

第三,教学内容褊狭,很多教师将阅读重心放在范文讲解之上,不仅在课堂内未进行相关延伸,而且很少进行课文阅读推荐和赏析,更未让学生自主讲解、即兴发挥和延伸写作。长此以往,虽然学生对课文烂熟于心,可碰到课外阅读却往往不知所云,束手无策。

第四,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还停留在单一的讲授法和朗读法等传统方法教学阶段,而对强调互动性的情境教学法、讨论法、文献搜集法等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重视不够,导致阅读课枯燥无味,学生对于阅读的认识也随之错误定型。

2 自主、合作、探究――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改革之策

要解决上述教学问题,最重要和最行之有效的策略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全力引进和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促成学生进行主动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改革语文阅读教学:

首先,教师应当系统学习现代教育论和新课程标准,尽量把阅读的权利下放给学生,让阅读教学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园地。朗读课文、改编作品、设置疑问、“名师解答”,既让学生全力参与,又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并树立起课堂小主人的意识,由此生发对各个科目的热爱。

其次,深化教学目标,提倡个性化和创新式阅读教学。革除以升学率为教学目标的短视行为,延伸阅读内涵。因而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选取不同文体中的典型篇章,给予示范讲解,教授学生不同文体的不同阅读方法,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然后再采取自愿与推荐方法,由学生组成讨论小组,展开不同文体的专题讲解与探讨,并进行方法总结。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在教师讲解《中国石拱桥》,向学生传授说明文有关知识后,剩下的篇章则可以由学生自主组成小组,进行探讨,以通过阅读巩固说明文基础知识之余,熟知中国古典建筑的特色,并激发他们绘画中国建筑的兴趣,最终使阅读与绘画等审美活动结合起来,拓展阅读教学的功能。

篇2

【关键词】 初中生 文学接受心理 阅读教学情感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a)-0070-01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初中阅读教学,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遵循其认知和道德与审美能力的发展规律,从学生的文学接受心理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解读文本。教师是教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对文本要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把这些感受、理解和体验根据学生的认知图式、接受心理有选择地传授给学生。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应注意在其学习过程中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同时给他们一片独立的阅读空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这就要求教师:

1 对学生的阅读要求不要过高或过低,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

初中生的阅历经验、知识文化修养、理论水平毕竟有限,而教材中所选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历经了时间、空间检验的经典佳作,这些文本的“隐含读者”一般是成人。所以,凭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不可能完全理解文中所蕴涵的深意,尤其是其中的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往往以象征、梦幻、隐喻、假定、虚构、变形等方式来描写世间万物万事,暗示生活真理,即使是“隐含读者”也不一定能读懂全部。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要仔细斟酌。学生在阅读中经过文本的刺激能迅速产生正确反应的内容点到为止;学生不能迅速作出反应,但经点拨可以理解的内容应讲透;学生凭现在的认知图式无法作出反应的则应不讲。以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为例,诗中每个字的字音、字形、字义是学生自己可以作出正确反应的内容,教师不应多讲。由于初中生的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已达到较高的水平,所以多数学生吟诵这首诗时头脑中会浮现出——古人登上高台的画面,并产生朦胧的历史感。因此教师应在“画面”和“历史感”上作文章,激活学生头脑当中的画面,并引导学生去体会历史感背后的沧桑感、孤独感。而这首诗最深层的含义——深邃广袤的生命意识与宇宙意识,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哲理性”——是学生所无法接受的,所以教师不必要求学生的理解达到这样的高度。

2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解读意见

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他们的接受心理不仅与成人有别,就是每一个学生之间也是天差地别的。所以面对同一文本,他们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初中阶段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都有了显著发展,所以他们往往会对文本产生独特的见解,“横切苹果发现苹果核处的五角星图案”就能说明这个道理。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解读方法去解读文本,并尊重他们的解读意见,而不应让学生无条件的服从自己或教参的解读结果,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发现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用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对话。久而久之,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将在无形中不断提高。

3 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文学阅读的鉴赏就是读者以自己原有的心理图式与文本图式进行比较、同化或顺化。接受美学认为,读者总是从自己“生活和文学的期待视野”出发看待文学作品。生活和文学的期待视野不同必然导致不同的读者对同一文本的理解和评价的差异。初中生的认知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决定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还处于一个较低级的水平。要提高初中生的阅读鉴赏水平,必须拓宽他们的“期待视野”,也就是使他们产生“视野的变化”。比如,在教鲁迅的文章时不必急于把文章的含义(如其中反语、讽刺蕴涵的深意)灌输给学生,而让学生先去读一读关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文章,对课文的写作背景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去体会鲁迅文章的丰富内蕴,就省力多了。

歌德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文学名著,让他们在阅读中深入地积累生活知识、语文知识和审美知识,建立和完善认知、审美等文学接受心理结构,在期待视野的形成变化中逐步提高其鉴赏水平,提高文学接受水平。

4 形成新的评价体系

篇3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笔者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存在的问题、阅读答题练习与培养问题意识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解答问题意识

阅读理解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语文问题的源泉。阅读文本主要是由字、句、语、逻辑等要素构成,因此成为问题的发源地。无论是从文章的语言表达、中心思想、文章结构等都是提问的出发点。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可以寻找文本中的矛盾要素。因此,语文处处都存在“问题”。

一、 目前初中语文阅读“问题”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问题缺乏整体性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问一答,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变得狭窄,因此学生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所采用询问的方式总是以问代讲,以学促讲,整个课堂结束后,问题众多,然而质量降低。教师不停的问,将会口干舌燥,而学生不停的答,将会疲于应付。阅读文本都是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但是经过教师这样的“解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将会零散,并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没有多少印象。以此证明,教师的问题缺乏整体性。

2.问题缺乏目的性

语文阅读理解部分,大部分教师存在串问、串讲现象,缺少实用价值的单纯课文内容分析存在现象颇多,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将会减弱甚至消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缺少精心的设计安排,提出的问题太随意,由此产生“假问题”和“浅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的随意发问,将会导致内容脱离教材,或与课文内容的联系并不大,甚至脱离了教学的目标。

3.提问对象缺乏公平性

有关阅读理解的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之后关注好学生,不关心差生。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总是针对尖子生二提出,不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也需要采用点面结合、因材施教的方式。这样才不能使学习上落后的学生产生被冷落的想法,丧失学习的信心。若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有尖子生才能回答,那么课堂就会变成老师与优等生的对话舞台,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将会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二、阅读答题练习

初中阅读文本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开发初中生们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与对文本类型的分类,传授给学生相似的作文写作手法,通过阅读理解的教学来加强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语文教学的基础知识与内容都是相通的,初中生只有掌握好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学习方法才可以提高学生们的成绩。

学生从升入初中开始,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理解教学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利用文本的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②进一步学习基础语文知识,掌握文学的表现手法。③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讲解文中的中心思想、段落含义等,精讲课文结构和问题。初中语文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在掌握文学基础知识上,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或一般性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并掌握。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流向生活,初中生要根据入微的观察来紧抓中心思想创新出新的方法、观点和结论。

三、 注重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老师引导,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老师是指引学生有效的学习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在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初中生的心智没有发育完全,不懂得探索书中潜藏的知识点,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方法教育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应对书中存在不解的地方进行质疑,只有质疑的能力得到提高才会慢慢具有问题的意识。在学习阅读理解的过程中,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应想想是为什么?怎么办?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多提问,让学生知道,遇到不明白的时候只有问菜啊可以找到正确的答案,养成问问题的好习惯,也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老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问题而不开心,应要显示出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而高兴。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的发问,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的解题方式和答案。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作者用了大量形象的语言来描写父亲送站时买橘子的情形:“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篇文本的人物描写与一般的人物描写是具有不同的方式,作者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表现父亲的形象,没有直接将父子之间的情感用语言描述出来。然而作者的为什么要用“背影”来书写而省去直接写父子之情来展现父亲的形象。教师应多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的思考。

2.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初中生积极提出疑问的能力和习惯,并没有教学生如何正确的寻找正确的答案,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一些学生可以轻易的寻找出问题,但是他们却缺乏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有些问题总是依赖老师的答案,自己独自一人却无法解决问题。初中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阅读内容材料广泛,而且具有深入性,学生难免会存在多种多样的问题。老师要教学生如何运用现有资源来解决问题或积极向同学、老师请教解决问题的方法。当问题得到解决之后,还可以组织同学进行讨论,通过大家集思广益的想法可以拓宽学生的实验,创新思维。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文本中,这篇课文围绕一个“变”字来展开,首先是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谓的变化,由开始被称为“贼”、“流氓”到后来被称为“福星”再到后来的装作不认识、改乘路线,把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刻画的生动形象。老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变”的原因,是个别现象还是社会现象,人们为什么这么冷漠,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逐渐找到问题的答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学生只会提出问题而不会思考,更不会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学习语文基础的过程中不仅能学习到新的知识,而且还可以学习有效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郑桂华,王荣生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中学教学卷:1978一2005》.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

[2]蔡伯训.解读文本,培养能力——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现代校长),2007(11).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课堂效率 有效性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听、说、读、写”是学生在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必须要掌握的几个方面,其中阅读是学习过程中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人们解决了衣食住行等根本问题之后,就需要获得精神上的需求,而阅读就是人们满足精神需求的一种重要渠道。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其它学科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如果没有了阅读,就不存在写作教学,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同样是对学生发音和词汇量的一种检验,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学好阅读,对于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同样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

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关注的是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和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从人类进化的历程来看,书面语言是一种高级的语言形式,比口头语言出现的要晚一些,但是书面语言的要求要更高一些,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才能掌握的更为恰当,因此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是重中之重,必须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教学的目标要明确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初中语文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因为语文的学习也是语言的学习,使学生获得运用和理解文字的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与要求,才能在行动中一点一滴的为学生积累素材,打造教学环境,最终实现教学的目标。

2.精心准备每一节课

在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本,教师与课本之间都会形成一种映射关系,特别是语文教师与课本之间的映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在课前精心的准备每一节课,语文教师通过课前的准备来了解教材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根据每一节课的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课堂导入的方法。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如果想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提前对课堂讲授的内容进行筛选,对初中语文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初中语文教师对于教材后面的习题更需要领悟,设计简便的方法来开展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3.阅读教学要结合多种练习方式

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需要做到两点:一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的进行阅读,然后或者自己的独特体验;二是通过初中语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能够将眼前的知识联系到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并结合实际生活,充实学生的知识库。为了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其它练习方式,例如:阅读与思考的结合,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们去探索,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再例如:阅读与讨论的结合,通过学生的自己阅读,或者对于阅读素材的独特认知,然后初中语文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进行小组之间的讨论,将不同的观点汇集到一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据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采取多种方法,及时的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祖国的富强培育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伟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J].教育导刊,2010(09).

[2]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2010(07).

篇5

1.教学观念落后。当前,受考试等压力的影响,许多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仍旧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他们并未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注重,依旧采用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难以对“大语文”观进行树立。这样一来,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就会受到束缚,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也难以得到提升。

2.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在备课阶段,有些教师并未对教材进行深入掌握,且所定下的教学目标较空泛,不够具体,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很难完成学习目标。

3.教学策略不够科学合理。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许多老师都注重讲解,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占用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阅读量以及阅读理解能力就会下降。究其原因,还在于当前中考考试机制的束缚、学校图书资源的不完善、教师自身能力欠缺以及学校考评机制的不科学。

二、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进行提高的措施

(一)对教学观念进行革新

1.修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并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使之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

2.对“大语文”观进行树立。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都较为活跃,因此,教师就需引导学生对阅读量进行拓展,使其阅读书籍的积极性得到调动,进而获得良好的阅读习惯,将阅读书籍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通过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使学生爱上阅读,积累更多的知识量,另一方面还可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得到革新和完善。刘国正曾提出:“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通过各种孔道使教学和生活息息相通。”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一大目标就是将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向社会、走进生活。

(二)对教学策略进行创新

1.对“读”这一环节进行注重。对阅读教学而言,“读”这一环节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读”,学生就能更好地感受到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首先,教师需对默读环节进行注重,让学生在独立的默读中对文章的内涵进行体悟。其次,教师需做好导读工作,即依靠提示、问答、启示以及过渡等方法完成导读。再次,在泛读环节,教师需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做到引生入境、披文入情,让学生能在学习和掌握语言运用能力的情况下,体会到美好的情感以及高

尚的情操。最后,语文教师可对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巧妙运用,创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并让学生分角色对课文教学朗读。

2.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运用阅读材料,教师可对学生的阅读潜能进行深入挖掘,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阅读工作,使他们的想象能力以及创造力得到开发。

3.对个性化阅读进行鼓励。对新课标的相关要求进行深入分析可知,学生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已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因此,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需对学生的独特体会、理解以及情感进行关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让他们获得创造性阅读能力以及探究性阅读习惯。运用这样的方法,学生的自我意识以及主体地位就可得到彰显。

(三)加强反思修养

为了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提升,语文教师就需加强反思修养,使教学工作和反思紧密相连。具体而言,教师需对自身的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深入反思,并追问自己:“我的教学工作具有有效性吗?”“怎样的教学方法才是有效的呢?”通过反思,教师不仅可发现现存于自己教学工作中的问题,还能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革新和完善,最终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6

微课是当前初中教学中比较新兴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微课教学,不仅能够让整体的课堂教学形式多变,让整个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同时,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有兴趣。本文将从微课教学的角度入手,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进行教学分析,研究通过微课的方式来促进初中语文的“深度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微课教学的内涵分析

微课是近些年来比较新兴的一种课程教学方式,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微课属于比较简短的课程。一般情况下,微课的课程时长在8分钟到10分钟左右的时间。而这种时长下微课课程的教学要想展现出更多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就须要有更加丰富的展现形式,这也是微课教学的一个特点。不同于传统的课程教学,微课课程的主要设计构成,就是课堂上的相关教学视频,也就是比较常见的说课片段,其中包括相关教学内容的设计,还有教学反思以及配套练习等。再加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反馈与点评,都是集合成一种组织性系统,以呈现出师生共同创造的教学环境。

因此,与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相比较。微课这种课程教学方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化的教学类型,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教学的创新。以在线教育的形式作为依托,将教学的内容精练,通过资源整合构建出一个丰富而短小的课程内容。从教学的角度,微课这种形式能够更加高效的将课程教学的内容实现更好地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深度阅读”中应用微课的策略分析

1.借助微课理解教学内容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语文课文中包含的知识内容比较复杂,知识教学的内容比较多,对于学生而言,对于一些他们不了解不熟悉的知识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初中阶段的学生经历和阅历都非常有限,而语文课文中往往会涉及到一些学生没有了解过的知识内容,对于课文中涉及到的语文知识的内容缺乏背景认知,这对于学生而言是做好语文深度阅读学习的一个重要瓶颈。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来开展教学。例如,在组织学生阅读《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时,想要学生深入阅读以了解文章核心内容以及苏州园林的各种特点,就可以充分利用微课。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将视频和图片相融合的方式为学生进行教学引导,帮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对苏州园林的情况进行了解,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就会更加丰富,在对这篇文章进行深度阅读的过程中,对于文章所涉及的一些背景知识也有了新的了解,深度阅读知识的学习也会更加强化和提升。

2.借助微课领会文章主旨

深度阅读教学中,学生对于文章主旨的领会是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但是,一些文章表现出来的比较抽象的思想和内容,对于学生而言理解起来也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对于这种理解难度比较大的文章,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更要通过各种途径来为教学提供新的环境和方式,微课就是其中的首选。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皇帝的新装》这一文章时,可以利用微课配上比较俏皮搞怪的音乐,将文章中皇帝几次换衣服的地方呈现出来,使学生更清晰明白这些地方正是文章所讲的重点。微课中各种表现方式都可以成为点名文章主旨的支持手段,音乐、视频等都可以帮助学生来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课程教学中加入一定的微课内容能够更好地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为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主旨提供更好的帮助。

3.利用微课整合阅读内容

在完成阅读之后,可以利用微课将阅读的内容进行整合,这个整合包含了课内阅读知识整合以及课外阅读知识的整合,最终把所有的阅读知识综合起来。下一堂课开始的时候,运用微课方式将整合的内容重新梳理一次,这样就更加巩固了学生的阅读积累,同时也可以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忽略掉的一些问题。

篇7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设计

在教育改革快速实施的今天,加强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具有较强的必要性。要开展多元化的语文教学,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地设计。一般来讲,初中语文学习的内容主要有教材中的课文以及写作两个主要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讲解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写作。除此之外,当代初中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以及联想能力的提升。像在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对教学方法进行多元化设计。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对文章内容进行解析。教师先引导学生一起去探究文章的大意,发现文章的核心内容与精神,再让学生从自己个性角度去谈个人体验,促进初中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文章。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一个观点。像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审题,发现作文题目的层次性,就能够促进学生写作想法的多元化,让学生的写作结果更加丰富。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施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开发不同的教学手段,做好初中语文教学创新工作。

(一)丰富初中语文课外活动

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普遍缺少课外活动,教师过于关注课堂内的教学活动,忽视了课外活动的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只有让学生具有学习兴趣,他们才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多元化教学的实施,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调动,强烈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让学生乐于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所以,当代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外活动的作用,利用课外活动的有效开展去满足初中学生的好奇心与未知欲望。课外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课内教学需求,通过课外活动去扩展学生的视野,让语文学习变得更有乐趣。比如在开展写作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针对写作主题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像在以“我的自然之旅”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下时间组织学生来一次自然之旅。教师要结合当时的季节,选择不同的自然之旅项目。在春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春游,在夏季,可以组织学生去参加森林公园,开拓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了解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在课外活动中,学生深入观察,与大自然合为一体,有利于其收集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将个人情感与初中语文写作学习结合在一起。

(二)加强分组讨论活动

课堂讨论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教学氛围的活跃。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分组讨论,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更能让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得以形成,共同探究语文学习内容。分组讨论活动的开展,会让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形式更加丰富,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发展。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让思维活跃度高与思维能力一般的学生一组,让学生之间建立学习支架,促进学生共同进步。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选择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促进学生在小组内开展讨论,得出小组讨论结果。比如讲解《背影》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父亲的背影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作者从父亲的背影中体会到了什么?”这些问题具有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组织学生讨论,有利于学生分享他们的个性化想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合作学习。在讨论之后,教师让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向其它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其语文学习兴趣。

三、结语

篇8

一、初步浏览,了解信息分布

撇开纯文学而言,在信息社会,人们所面对的文本并不是所有句段都是重点,在文本的段落分布中,总会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了解这些信息的分布规律,对提高阅读效率是大有裨益的。初步浏览,了解信息分布就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初以最快的速度去了解文本中所蕴含的基本信息,这样才能让阅读更加有效。

在初步浏览中,需要了解的信息有作者、写作背景、注释、出处、相关简介等,对这些信息要快速把握,要形成一种习惯。以写作背景而言,简单地说是作者写作该文章时的社会、环境、经历等内容的介绍。了解写作背景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但对写作背景只需有大概了解即可。以《为你打开一扇门》为例,这是作者为《中国学生必读文库·文学卷》写的序文,目的是要激励广大中学生们去打开文学这扇大门。了解到这一点再去品读文章就会更加明确文章的写作目的,也就能更好地、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学习的重要性。

二、初步阅读,整体感知

当学生了解了文本的基本信息分布后,就需初步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在整体感知的过程中,主要是要从结构上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粗略式地概括。所谓粗略式的概括是要对文本的大致结构进行划分,对每个结构层次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这个过程对提高学生掌握信息能力和概括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还是以《为你打开一扇门》的初步阅读为例,文章一开始从“无数关闭着的门”谈起,由“无数”引入“一扇门”,再由“文学”这扇“门”的特征、内涵、功能进行分说,由此而让青少年知道文学的重要性。最后以“神奇的大门”为鼓励,激励青少年去打开这扇“门”。整个文章整体上按照“议论大门——初识大门——打开大门”的顺序进行,当学生理解到这一点,再深入阅读,层次清晰了,目的就明确了,阅读也就更加高效了。

三、深入阅读,品味赏析

了解了文本的结构只是整体上的一个把握,还需引导学生深入到作品中去,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这个过程的阅读是品读,要做到字斟句酌,尤其是关键词语,不仅要弄懂其在上下文中的意思,还要从句子中进行分析。同时,要做到从词到句,从句到篇,在反复品读中分析,分析中感悟,感悟中体验。

如在《为你打开一扇门》的教学中,对文学的内涵“文学是人类感情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一句中“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如何理解,能否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进行说明?对文学的功能“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又可否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来进行分析?如此等等,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更多要做的是通过不同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去体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意。

四、说疑问答,讨论交流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说疑问答,并在讨论交流中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具体可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然后通过集体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释疑,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更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有效提高阅读效率。毕竟“思源于疑”,只有产生了疑问,学生才会积极探索以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学生发展思维、发散思维的过程,这些对于语文阅读效率的提高都至关重要。

如教学《甜甜的泥土》,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思考:文章中描写气候寒冷及气候转暖有何意图?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及讨论后就会有所感悟:描写气候寒冷,有助于读者理解母亲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苦苦守候儿子放学的一份浓浓的母爱,而气候转暖,则是为之后儿子埋下的糖溶化了所埋的一个伏笔。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作者感情都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有效提高阅读效率。

五、拓展延伸,培养技能

要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就是一个有效途径。众所周知,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目的是学以致用,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并非将学生训练成一个知识储蓄库。因此,在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务必要结合相关知识对阅读教学进行拓展延伸,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而拓展延伸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收获及感悟,或者进行续编续写,以深入挖掘文章内涵,深化文章中心思想等等。

如教学《父母的心》一文,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谈自己眼中的父爱或母爱,或者谈谈读了本文之后有何感想等等,相信学生都会有所收获,从而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中心。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续编故事,想想之后发生了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强化对文章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为从学生续编的故事中,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内涵,是否掌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等。因而拓展延伸在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篇9

然而讲评课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一直以来讲评课都被称作“炒冷饭”。所谓“炒冷饭”是指重复已经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没有新的内容。这一般都带有贬义色彩。这也难怪,提到讲评课,很多老师的感觉是枯燥单调的,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无精打采的。这样的讲评显然是没有多少效果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反思我们讲评课的课堂不难发现,在通常情况下,一些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第一、准备不足。由于日常工作的繁忙,很多时候试卷不能及时、细致、全面地批改。甚至于有时学生做完的试卷就直接讲评了,根本没有时间收起来批阅。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就不能清晰地了解,那么课上讲评试卷就没有了重点。第二、面面俱到。一份试卷上的题目是否都要讲评,是否都要细讲?这些问题是在上课之前都要考虑好的,而我们的讲评课堂往往是题无巨细,从字词默写到阅读理解再到作文面面俱到,一题不落。第三、“一言堂”。读题、审题、解答这些过程往往被老师全包,学生只要负责听、记就可以了。这是一般讲评课常见的现象。而这也正是学生为什么会无精打采的原因。第四、就题论题。课堂没有延伸,没有拓展,只是一味地报答案,似乎知识都是孤立的。这也是讲评课堂的通病。

那么,初中语文试卷该如何讲评呢?怎样的讲评才能是有效的呢?针对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探讨。

第一、课前的精心准备必不可少,包括精心的批阅和统计。细心全面的批阅试卷是讲评试卷的最基本的前提,只有批阅了才能知晓学生这一阶段的学习情况以及上课时应该重点讲评哪些题目。在批阅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在试卷上反映出来的得失情况了如指掌。比如字词、默写学生出错率极高的是哪些字,哪句诗。阅读理解题主要失分在哪几题,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失分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才能在课上对症下药。如果是明显的审题不清,那么在批阅的时候教师可以将题目中的关键词圈划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当然如果学生某道题答得特别到位,那教师也不要吝啬表扬,可以在他的答案旁边打个五角星以示表扬,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致。另外对于成绩的统计也是很有必要的,一来可以跟踪学生的学情,知道哪些学生有进步,哪些学生在退步,二来上课时可以先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将该次测试情况在全班作一个通报,表扬与批评并行,鼓励与提醒结合,从而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语文水平,也能在班级中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

第二、详略得当,举一反三。在指导学生写作文的时候,我们都会强调要注意详略,要重点突出,其实一堂好的讲评课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那么该如何让体现详略,突出重点呢?这要根据不同的题型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前三项的字词、改错、默写以及文言文中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这类基础性的题目,只需要将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加以强调,其余的几乎没错的或者较少学生错的可以在课后单独对这些小部分学生指出,没有必要在全班讲。对于阅读理解则应该选择题型较新的,具有典型性的以及同样是错误率较高的题目作为重点讲评的对象。遇见过多次的或者学生基本都已掌握的题目就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否则容易使学生产生无聊无趣的心理。在对重点题目进行讲评时则要注意举一反三,延伸拓展。例如在基础部分,除了试卷上出现的字以外,教师还可以将与之形似的字一起写在黑板上,以便学生辨析。如“魁、魅、槐”“籍、藉”等字。古诗文默写中学生经常分不清“燕”和“雁”,在讲评的时候就要将相关的诗句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这两个字。“燕”一般用来传递春的信息,诗人借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雁”在古诗文中则较多的与“思乡情结”有关。文言文的阅读部分更应该注重与之前所学知识的联系。因为整个初中三年所学的文言文到最后都会系统地结合,一些实词虚词的理解在不同的文章中都是相通的或者说是固定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这些知识点都可以根据试卷上出现的题目来拓展到其它所学的古文中。对于试卷上分量较重的阅读理解题,教师在讲评的时候则要注意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考查题型;同一种题型,考查不同的文章等这些方面的举例延伸。

第三、讲评课的课堂也应该是灵动的课堂,师生的互动很重要。讲评课如何避免“一言堂”的现象呢?在提倡“生本教育”的当下,讲评课上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搭建交流的舞台,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倡导质疑、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要给学生表述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让答案正确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教师要注意答题方式方法的指导,比如要引导学生审题,抓题目中的关键词,将问题简化一步步启发学生,使学生在收获答案的同时也收获解题的方法。同时教师还要允许学生对习题的“评价”做出“反评价”,民主开放、充满自由、探讨氛围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另外,课堂融洽氛围的营造还离不开教师适时恰当得表扬与鼓励。不要将讲评课当成是批评课,一味地责怪批评学生只会导致学生情绪紧张,思维迟缓,注意力涣散,进而厌恶试卷讲评课。在讲评时给与适当的表扬,哪怕只是一个微笑,一个手势都可以鼓舞士气,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能激发其潜力的挖掘和能力的发挥。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运用研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也是实施高效课堂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环节。但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传统语文教学的诸多因素也日益显现,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容量小,从而使课堂效率低,远远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教学需求。下面我就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给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信息技术手段直接作用于感官刺激更便于学生接受,使学生更感兴趣,更愿意去继续探索,从而让枯燥的学习变得真正快乐起来,情感的培养也不再显得生硬,而是水到渠成。信息技术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优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进行美感熏陶。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在《黄河颂》一课的教学中,上课伊始我先播放歌曲《黄河颂》,用歌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后导入新课。这样,教师巧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奏好了这堂课的“序曲”。这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整节课顺利进行敲响了动人心弦的第一锤。

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散文、小说具有很强的审美属性。由于学生受时代、生活经历、环境的限制,作品的美感与学生情感难以沟通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然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媒体,将无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要表现的内容变成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图式,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或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审美共振,帮助他们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

以教学诗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在一节课中我不仅轻松地完成了诗句的理解和朗读、背诵训练、作者简介、诗句评析,还给学生进行了苏轼的其他爱国作品的比较、欣赏与品读,使学生提高了诗歌朗读和赏析水平,使学生开阔了视野。

2.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节约时间,增加课堂的容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准备了挂图,需要时间贴在黑板上;教师提出问题,需要给学生反复强调。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大大节约这些无效的时间,教师把节省出的时间进行其他练习。例如,在《安塞腰鼓》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片段了解安塞腰鼓。在课堂中利用课件设计习题让学生通过自学来完成,这样课堂的容量比传统课堂要大得多。

语文课标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看书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因此,所有阅读教学的工作都要围绕阅读教学的任务来进行。在传统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目标是通过“预习、讲解、默读、朗读、查字典、小组讨论和总结”等环节实现的,教师让学生自己默读、朗读的时间很少,更谈不上大量、有效的阅读。这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计算机具有储存大量教学信息的能力,可储存大量的阅读材料,并可随时让学生以类似查字典的方式检索到阅读中的生字、生词、难句等。根据需要,还可提供标准的朗读示范音。

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虽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知道其在教学中的不足,和教师相比,信息技术教学仍处于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即使信息技术完成了许多人力所不及的任务,也不能代替教师的全部工作。信息技术如果使用不当会在教学中会产生如下负面影响。

1.投影屏幕不能完全替代教师板书。现实中不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已经脱开了粉笔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却往往无法添加到板书中去而生出许多遗憾。另外,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运用信息技术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唯一途径和手段,教学中不能为了信息技术而去使用信息技术,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2.实施信息技术教学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使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注入了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教师在感到惊喜之余,往往会舍不得割爱,将它们统统都用到教学中去,其实有时用得不当和过度,反而会成为教学的干扰源,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我们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时绝对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用好它。

3.辅助手段变成主要手段,造成学生兴趣迁移。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如果为了增大所教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一味增加视觉效果,这样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教学效果,把信息技术的优点变成缺点。过多依赖于多媒体课件,会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失去互动性,难以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用大量时间在播放课件上甚至手忙脚乱,指导性下降,学生大量时间在看,就像看电影一样,动手、动口的实践少,学科能力得不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