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法治化范文
时间:2023-08-10 17:34: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治理法治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街道社区依法治理是加强社区管理的需要。在社区管理中,各个方面都离不开依法治理,依法治理本身就是社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搞好依法治理,社区管理才能够真正得到加强。尤其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过去由政府或所在单位包揽的就业、医疗、保险、养老等社会保障事务逐步由社区承担,社区日益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舞台和社会管理的主要领域。通过开展依法治理,用法律手段为社区管理服务,规范保障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是社区管理的根本要求和重要原则。
(二)街道社区依法治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伴随着社会人员结构的重大变化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大量离退休人员、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下岗待业人员、外来流动人员以及新迁居民涌入社区,汇成数量庞大、身份复杂、流动性强的“社区人”群体。“社区人”个体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工作职业的差异,使得日常社区管理中出现了多种矛盾纠纷,如普遍存在的下岗再就业、最低生活保障费的发放、垃圾费的收缴、房屋拆迁、禁毒禁赌等问题,以及因空调噪音、滴水,车辆进出停放等原因而产生的邻里矛盾,街道社区由此成为了社情民意的综合反映地和各种矛盾、问题的汇聚地。靠过去那种由街道干部、居委会主任上门做工作的简单方式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只有加强依法治理,用法律手段进行管理,才能够顺应民情,妥善解决矛盾、纠纷,确保社区的稳定。
(三)街道社区依法治理是深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社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保障群众依法享有的民利得以充分实现。实现的途径就是实施依法治理,通过加强街道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党的要求和宪法、法律的规定,把社区群众组织起来,广泛开展“自治”活动,切实把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城区法治化的目的。
(四)街道社区依法治理是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需要。在人们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物质要求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街道社区为居民办实事,就是要整合力量,实施依法治理,采取建章立制,整治违章违法,推动法律、医疗、文化等服务进社区的多种形式,实现社区的居所安全、秩序良好、环境优美、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确保居民安居乐业。
二、街道社区依法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基层少数领导干部对基层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认为是“务虚工作”、软任务。对该项工作的组织实施仅停留在计划上,推一下干一下,满足于应付敷於,没有真正抓好落实。
(二)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每年为数几次的全体成员会议,只能就依法治区工作的规划、年度计划等总体工作研究讨论,而基层依法治理的一些专项工作、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则不能及时得到协调解决。同时,小组成员均担任全区相关部门的领导职务,由于工作繁忙,在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指导工作投入的精力和力度方面还有待于提高。不能够更好地发挥本部门在基层依法治理工作中的职能作用。
(三)基层依法治理工作还存在着死角。如以青壮年为主体的外来人员大量涌入社区,受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影响,不少外来务工人员无业可就,在管理上造成“真空”,成为管理问题的隐患。有关职能部门缺乏依法治理的工作前瞻性,还未从宏观上规划管理,导致职责不清,各自为战,离基层依法治理工作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对街道社区依法治理工作指导考核的力度不够。依法治区领导小组成员参与指导、考核基层依法治理工作的机会不多,目前仍停留在由设在区司法局内的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负责开展,给基层单位的感觉就是该工作仅是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能工作,弱化了其工作地位。
(五)相关单位的依法治理工作缺乏工作连续性,重视程度不够。基层依法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方方面面无所不包,涉及到全区各部门、街道、社区。相关单位都有必要明确专人专职或兼职从事该项工作的日常事务,承担起工作联络事宜,但有些单位则是人员得不到保证或经常变动,经费也不能够保障,渐而使本单位的依法治理工作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
三、齐抓共管,积极开展街道社区依法治理工作
(一)以宣传发动为先导,构筑工作网络机制。要在社区内采取多样形式,广泛宣传街道社区依法治理的要求、目的与意义,取得社区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要变一年一次例会改为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便于工作情况的沟通和问题的及时解决。为推动工作开展,更好发挥领导小组成员的作用,可将街道、社区划分“责任片”,由小组成员定点负责,亲临现场协调指导,强化工作力度。同时,街道要真正把该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做到有安排、有落实、有成效,逐步形成由街道工委领导、办事处组织实施、相关职能部门指导检查、社区内单位密切配合、居民共同参与的街道社区依法治理的工作格局。
(二)以普法教育为抓手,深化法律进社区活动。普法与依法治理在社区的紧密结合,是法制宣传教育的深化和发展。社区普法活动要紧紧围绕街道社区依法治理工作,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内容进一步贴近社区、服务基层。应就社区管理和社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矛盾纠纷广泛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二是形式进一步以人为本、灵活多样。通过制作下发《法律知识问答》手册、举办社区说法故事会、法制文艺表演等活动,把法律知识内容融入生活化、通俗化、趣味化的表现形式中,以事喻法、以案释法、以艺示法。三是队伍进一步扩大。在原有法律进社区的服务队伍基础上,从社区居民中大力召募有志于普法事业的志愿者,让他们也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向身边的人讲身边的法律事,使得学法用法真正成为“寻常百姓事”。四是阵地进一步明确。要将主阵地放在社区居委会。在抓紧开展对街道干部、社区居委会主任系统培训的同时,努力使居委会做到“四有”:即有一个法制宣传专栏、配一套法律书籍、建立一支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每季度兴办一堂法制课。
(三)以社区“自治”为立足点,营造社区法治氛围。街道、社区居委会不仅要在日常工作中注重依法管理社区事务,还要在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订立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社区公约》,努力使社区居委会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推广红花街道的“民情日记”和夫子庙街道的“百姓百言”、“社区议事园”等好的做法,引导、鼓励群众反映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参与社区管理、监督社区事务,使社区群众切实行使参与“社区自治”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为社区的依法治理工作夯实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以解决“难点”、“热点”问题为突破口,实施专项治理。在开展街道社区依法治理工作的过程中,要确定治理重点,特别是注意突出社区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难点”、“热点”问题的整治。如针对、游戏机、不健康网络、黄色媒介对中小学生的隐蚀,各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对校园周边不法经营活动的取缔整治;小区内机动车辆乱停乱放、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环境卫生存在死角等现象,物业管理部门加强疏导管理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工作,把街道社区依法治理工作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行为,树立和维护区委、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良好形象。
篇2
关键词:档案管理 信息化建设 发展趋势
一、何谓信息化档案管理
信息化档案建设工作主要是指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利用之下,通过网络、计算机等作用将高科技手段应用在档案管理之中,其能够有效地对信息进行管理、搜集和保存,并将一种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模式提供给人们。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建设工作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衍生出来的,其主要是将传统实体的管理模式替换成利用数字化信息的管理形式,因而其操作的基础的依据是实体的档案信息。在信息化档案管理手段的应用下,能够在档案信息中将共享化、数字化、信息管理一体化以及网络化等体现出来。
二、存在于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弊端
(一)数据的异构性
在接收处理档案信息的过程之中,由于各个单位或部门在计算机网络的利用下所转送的资料数据有异构性存在,因而有很多所接收的档案资料会有差异性在不同的数据结构、数据来源、特殊文件以及文件属性中存在,这样就形成了复杂性的档案信息结构,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将工作人员档案信息处理和接收工作的难度增大,最终无法使信息化档案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获得保证。
(二)较高的分散性
在搜集档案信息的过程中,难免有一个信息多次出现在档案馆中,针对于这一现象具体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共同主题的信息是由不同的部门或单位所拥有,如:财务报表包括在政府财务部门日常的工作内容当中,而税务局也有财务报表的内容,其他的一些单位也涉及到了财务报表,那么在电子网络的利用下将信息接收,就难免会有信息重复并且较高分散性的情况出现,针对于这样的现象,档案馆想要将可共享的信息筛选出来共人们使用,那就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显然工作难度和任务量都会增大。
(三)管理的滞后性
先进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在于对电子科学技术水平的利用,以数字化的方式对档案资料信息进行管理,在计算机技术的利用下通过查找目录能够迅速将相关的资料信息管理和存储起来,便于日后使用。然而,若想将信息化档案管理实现的关键在于健全的管理体制,其重视的管理人员管理责任心的具备。现阶段有一种现象存在于管理工作之中,有很多的档案资料难以及时有效的归档保存并且提供使用,甚至有的资料超过的十年之久依然没有存档,显然使人们对于档案信息的使用效率受到了严重影响。
三、建设的策略分析
(一)归档管理效率的提高
在将各种资料信息接收以后,档案馆的管理人员需要根据不同的信息类型和方式,在计算机技术的利用下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对相关内容进行转化,其中包含了纸质信息所形成的电子信息,将录音或照片以及录像等信息在计算机的利用下转化成可用的信息,随后强化对各种信息不同的使用价值归档、鉴定以及分类方式,以此将有价值的信息甄别出来,从而使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可使用性以及有效性等得到保证。
(二)管理人员职业素养的提高
在信息化手段的利用下进行档案管理建设,首先要求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然而笔者从实际的工作情况中看出,现阶段还有一部分的工作人员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少之甚少,甚至有的人基本不会,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定期对档案馆中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职能培训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以此来将他们的职业素养提高,并且在奖惩制度和考核制度的适当采取下,能够将工作人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出来,从而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
(三)档案信息共享目标的实现
若想将信息化档案管理水平的应用效率提高,就需要对传统的服务态度额管理模式进行转变,以现代化的思想来替换原有的陈旧思想,通过主动服务意识和反应能力的加强,有助于将现代化的档案信息管理目标实现。
四、未来发展的趋势分析
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就是指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全面的应用到档案信息的管理工作中,便于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存储提供相应的服务。简单来讲,就是将动态的管理模式用来替换原有的静态信息管理技术,该种转化的手段并不局限于形式之中,而是会从根本上将转变的效果达到,因而人们在很多的方面已经离不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作用了。
档案管理工作在新信息技术的影响下能够取得新的飞跃和发展,其有利于将信息管理同其他行业之间的差距缩小,其能够为国家信息化档案管理建设工作的目标提供有效性指导。从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改革的整体上分析,总的方向是围绕着信息化发展进行的,其核心的内容就是在网络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利用下,有秩序的编辑和管理各类信息,以便其能够将检索、存储的目的达到,从而将共享性的档案资源管理目标实现,最终使整个的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五、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化建设档案管理工作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的利用下,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换了“新颜”,不但有着规范化、俗蓟的管理制度,还将一批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管理人员培养了出来,不断使管理秩序得到了规范,不断实现了现代化的管理目标,为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创造了新的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海川. 云南省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探析[D].云南大学,2013.
[2]张成林. 信息化视角下的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研究[D].苏州大学,2012.
[3]张U. 知识管理背景下民营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D].南昌大学,2014.
篇3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学 社区文化资源 尚存问题
在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开发和利用社区文化资源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毕竟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尚不成熟,各方面的体制、机制等尚未完全定型,因此,在当前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社区文化资源的过程中,问题和困难都客观存在。对于这些问题和困难,我们必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评价,以期在进一步的教学和资源开发中正视问题、克服困难,更好地为教育和教学提供服务。
1.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发社区文化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关于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相继发表研究论文和心得,对课程资源的类型进行界定,提出关于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些原则和要求,并从总体上强调加强相关的建设和研究。但是,这些研究成果一般都是停留在原则和要求等层面,比较表面化,缺乏具体的策略和具体的操作、运作层面的研究和成果。并且,这类研究一般论题都比较小、比较单一,对相关论题的研究没有做到宏观全面地把握,因而缺乏系统性。与语文、历史等课程的相关论题的研究相比较而言,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相对较为滞后。
在实际操作层面,相关学校和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开始有所重视,认识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具体利用社区文化资源为教学服务的实践逐步增加,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和成效,形成了一批具有各自特色的校本课程教材和教辅资料,在教学方面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但是,总的来说,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还存在一些问题。
(1)部分教师对思想政治课开发社区课程资源用于教学的意识不明显。谢树平教授指导开展了一项名为“思想政治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的调查研究”的调查问卷,在镇江市13所学校,其中省重点中学5所,一般学校8所,分别发放问卷49份和65份。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教师中,与课程资源开发概念接触过的人很少,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有些学校虽然课程资源开发成果丰硕,但对课程资源知识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对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不能站在课程改革的高度认识。在列出的17种课程资源:教科书和教参、教师、学习资料、网络资源、活动材料、教学材料、学生、课件、课外书籍、教学仪器、音像资料、专家、教学案例、校内各种设施和场地、民俗名胜等乡土资源、家长、校外各种场馆设施中,被调查的教师认为最重要的前5位课程资源排序是教科书和教参、教师、学生、网络、教学材料。校外各种场馆设施等排在13位,民俗名胜等乡土资源排在第17位。此项调查反映出教师对课程资源范围的识别能力较差,认识水平有待提高:只重视教材甚至将教材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重视校内课程资源开发,忽视校外课程资源拓展;重视“教师教”的资源开发,忽视“学生学”的资源开发。①这虽然是对一个地市的调查研究,却可见一斑。
(2)在社区文化资源开发的主体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据有关调查,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专门研究机构、专家、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开发主体中,41.31%的教师认为开发课程资源是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专门研究机构,38.37%的教师认为开发主体应是专家、学校及学生和家长;只有20.32%的教师认为自己应该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发挥主体作用。②教师忽略了自己处于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地位。同时,各类主体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中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在被调查的教师中,总体上有62.3%的思想政治教师使用学校现有资源,自己开发或借助学生、家长开发的资源只有7.64%。其中参加工作3年以下和20年以上的教师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居于前两位。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缺乏教育实践经验,而参加工作时间较长的老教师又停留在“经验”的水平,被他们冠以“学校现有资源”更多的也只是使用教科书及参考书。③
(3)思想政治课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目的的认识不是很清楚,并且开发的手段和方法相对较单一。据有关调查,有51.48%的教师认为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42.56%的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中关注的重点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23.68%的教师注重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这进一步说明教师尚未形成科学的课程资源开发目的观。④同时,在现有的资源开发中,资源开发的手段和方法相对单一,一般都是偏重于案例教学和研究性教学,其他开发的方式较少见,并且没有形成成型、长效的开发机制。
(4)社区资源开发过程中,各类配套设施和机制还不健全。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实践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调查发现,困难主要集中在教师的时间精力有限、经费难以解决、新课程的精神文化与学校现行制度的冲突,得不到社会的积极支持、不熟悉校外资源情况和学生人身安全风险责任等几个方面。教师工作时间长,教学压力大,还要不断开发社区文化资源,时间和精力都得不到保障,但是目前尚且缺乏相应的保障和运作机制。另外,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单位制”结构的社会组织形式所造成的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给社区文化资源实施共享设置了重重障碍,使社区文化资源缺乏合理的开发机制。
(5)目前思想政治课社区文化资源的开发还存在开发内容较为单一、内容不全、缺乏系统性等问题。从开发内容来看,真正离学生学习生活近的资源开发得比较少,相对更为间接的资源开发较多;从载体形式来看,文字多,图像实物少,物质方面的多,精神方面的少;从空间分布来看,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多,而对于校外课程资源的拓展和利用不够。并且,在开发过程中,任意性和随意性比较强,而相对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与整个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对应、相配套的社区文化课程资源库。
2.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利用社区文化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与社区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相关,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社区文化资源的利用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存在一些问题。
(1)对社区课程资源的利用不够,部分教师对社区文化资源的利用的意识不是很强,因而一方面教学过程缺乏鲜活的素材,另一方面丰富的社区文化资源被闲置的状况仍然存在。“教教材”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因而部分教师的课堂对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够、吸引力不足。这一点与前文对教师开发资源意识的不足紧密相关。
(2)与社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形式相对单一相对应,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社区文化资源的利用形式也相对单一,没有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群和方法体系,同时,对相关资源运用的随意性较大,对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都不到位。就利用形式而言,对社区文化资源直接引用的比较多,但缺乏深度的剖析和系统全面的把握,以活动课、研究课题的形式较多,其他形式比较少。由于缺乏系统有效的方法和全面利用的意识和能力,因而,对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都不够。
(3)在目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通过对社区文化资源的利用,一般都是直接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因而在课程资源的使用目标上存在一定的单一性,不能充分体现社区文化资源的价值,全面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在认知能力提高、道德素养提升的同时,虽然实践能力、交往能力等得到提高,但是其他方面的素养如艺术素养、心理素质、个性兴趣等得到培养和提升的机会比较少。同时,由于开发的部分社区文化资源离学生的生活存在一定距离,因而对教学效果的增强意义不是很大。因为课程资源开发活动越贴近学生的经验世界,资源的内化可能性就会越高,学生的经验结构越丰富,越容易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知识能力结构的构建与创新。⑤
(4)在社区文化资源的利用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大,缺乏常规化的机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开发和利用社区文化资源,大部分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很多时候利用社会资源时还要靠个人的关系、讲面子,一旦相关人员有所变动就可能出现不稳定的现象,缺乏有效的行政法规予以调整和保障。同时,学校在利用社区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也缺少一些常规的、定型的运作和保障机制,往往在硬件和软件上都得不到保障。
(5)目前,在利用社区文化资源进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建立比较成型和完善的评价机制。对利用社区文化资源进行教学的效果缺乏具体有效的评估方法和指标,对学生在进行相关探究和研究的过程中的表现缺乏相关的过程性的评价机制。只有建立和教学目标、活动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在利用社区文化资源的过程中的活动和表现作出综合判断,才有利于学生自主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更好地推动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开展。目前的评价机制相对单一,一般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缺少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辅导教师评价、社区和学校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家长评价、汇报展示评价、分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和机制。
注释:
①谢树平.江苏特色思想政治课的理念与实践范式.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330-331.
②同上:332.
③同上:331-332.
篇4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会管理创新;法治理念;法治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DF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2)04-0021-05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進步。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处于工业化的中期,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持续推進,我国的社会管理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得到加强,基层社区建设有序推進,社会组织不断发展,社会安全体系進一步完善。但是,与经济发展相比,我国的社会建设与管理明显滞后。由于我国尚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大量存在,社会矛盾与冲突频发,使我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社会风险增大。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是当前我国现代化進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离不开法治的支撑。在法治社会,法律是调整一切社会关系的根本手段,也是实现有效社会管理的制度保障。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社会管理创新应当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建设紧密结合,始终将社会管理置于法治化的轨道,以法治理念为指导,以法律规范和法律程序为支撑,坚持依法治理。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实现社会管理的法治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价值目标。
一、社会管理与社会管理创新
应该说,社会管理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因为自国家产生以来便有了社会管理,只不过由于社会性质、社会结构不同,其管理主体和模式不尽相同。传统上,人们把社会管理仅仅视为与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政治管理职能、文化管理职能并列的一种行政职能。这种观点认为,社会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职能,与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相对,是指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中排除掉政治统治事务和经济管理事务的那部分事务的管理与治理,其涉及的范围一般是社会政策所作用的领域。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管理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管理不仅包括政府对社会的管理,还包括其他主体以及社会自身的管理,是政府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复合体。由此逐渐形成了广义的社会管理概念:社会管理是指政府以及社会组织为满足社会需求,维持社会秩序,推动社会進步,推進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進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活动和过程。
长期以来,在我国政府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由政府统一安排和管理,管理的方式主要是采用行政手段。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结构日益多元,社会需求更加多样,利益格局日趋复杂。传统的“大政府、小社会”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和社会都迫切要求对社会管理模式進行变革和创新。所谓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的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的运行规律以及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進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形成更加良好的社会秩序,产生更为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埃米尔·涂尔干指出:“社会秩序的精神基础是集体意识,维护这种集体意识和价值准则对防止社会的崩溃是必须的;同时,法律是保障社会秩序的力量。”由此,法律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规范依据和保障力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离不开法治的支撑。要推進社会管理创新健康发展,确保社会管理创新的实效性和持续性,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通过立法明确界定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责、权利、义务和责任。只有将社会管理创新纳入法治化的轨道,用法律来规范、引导和促進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切实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和服务,依良法善治,才能形成社会管理创新的长效机制。
二、社会管理创新须遵循的法治理念
篇5
一、加强法治建设,推动城市管理法治化
一是完善法规规章。推进重点领域法规规章的立改废释,形成覆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法规规章制度。加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方面的立法工作,加强立法调研,提高新立法规规章的针对性。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相关制度,解决执法依据不足问题。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城市重大行政决策依法履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程序。
二是规范执法。充分运用法律法规、制度、标准来管理城市,切实提高专业执法与综合执法水平。加大对违法建设、占道经营、露天烧烤等痼疾顽症的日常执法力度,落实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行政执法公示、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加强科技执法,提高执法效率。落实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强化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与法院非诉执行的工作衔接。针对对公共利益危害较大的违法行为,探索建立民事公益诉讼制度。
三加强基层综合执法。推进基层综合执法常态化。发挥基层综合执法平台作用,完善基层执法协同机制,深入推进“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配齐配强基层执法人员,解决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严格落实“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专项清单,围绕综合执法、重点工作、应急处置等领域,明确街道办事处、部门相关工作职责,规范工作流程。
四是营造好法治环境。树立执法为民理念,强化执法制度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入开展城市管理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市民群众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提升社会法治素养。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积极开展体验式法治实践教育活动。依法公开执法主体、执法程序、处罚标准、违法事实、执法依据、处罚内容等事项,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二、深化科技应用,推动城市管理智能化
一是加强城市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落实大数据计划,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加强城市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开展城市管理领域数据汇集梳理工作,逐步形成城市管理领域大数据共建共享机制,城市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创新大数据利用模式,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大数据建设和应用。
二是健全网格化城市管理体系。明确网格化城市管理各相关部门职责清单,加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齐全、三级联动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体系。统筹规划、建设市、区、街道(乡镇)三级网格化城市管理云平台。完善网格化管理发现问题处置机制,针对突出和易发问题,建立健全市、区主管部门牵头,相关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配合的高效处置机制。加强市、区城市管理相关单位和公共服务企业与网格化城市管理体系的协调和对接,提高问题处置效率。建立城市管理基础数据普查更新机制,适度扩展网格化管理事项,加快组建与城市管理相适应的城管监督员队伍。探索将管理范围拓展至农村公共管理区域,逐步实现网格全覆盖。
三、强化科学管理,推动城市管理专业化
一是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加强在岗人员教育培训,建立城市管理队伍培训体系和专业等级制度,积极开展全员培训、领导干部任职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招录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健全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市属高等学校设置城市管理专业或开设城市管理课程,培养懂城市、会管理的专业人才。
二是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坚持以专业化为基础,界定服务范围,优化服务流程,广泛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全面提升专业化服务管理水平。加强市容景观专业设计,做好户外广告、牌匾标识设计,统筹设施布局。扩大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引入市场化专业化力量,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强垃圾分类全链条管理,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四、引导多元共治,推动城市管理社会化
一是夯实社区治理基础。建立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居委会为主导,业主委员会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架构,办好居民身边的事、家门口的事。加快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制定完善社区职责清单,严格落实社区工作事务准入制度,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大力推广“互联网+社区”服务,推动全市政务服务“一张网”延伸到社区,扶持养老、助残、物业、家政、零售等领域社区服务机构发展,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
二是发挥社会各方作用。畅通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渠道,围绕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和重大事项,开展社会公众共商共议活动;积极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与城市管理监督,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落实街巷长巡查、发现、报告职责,健全长效管理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篇6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强化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和体系
1、突出抓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全面落实《关于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围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新任务,组织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团,深入村居、企业、学校等单位开展宣讲活动。
2、突出抓好宪法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宪法确立的国体政体、领导核心、指导思想、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权利义务等主要内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宪法意识、公民意识、爱国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引导人民依法参与立法工作。组织开展“12·4”宪法宣传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
3、突出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宣传教育。着重宣传与推动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相关的法律法规。落实国家机关普法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积极开展部门法宣传,强化“法治六进”的主体责任和义务,切实形成有效互动的大普法格局。
二、大力推进重点对象学法用法,进一步提升法治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群众满意度
4、强化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用法。继续坚持党委中心组集体学法、政府常务会议学法、领导干部述法考评、党校法律知识培训、公务员学法考试考核等主要学法制度和形式,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推行无纸化学法考法工作,组织开展领导干部、公务员网络法律知识竞赛活动。
5、强化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积极推动落实全省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工作部署,严格执行全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创建标准,加强学校法治教育专兼职队伍建设,培育校园法治文化,组织参加全省中小学生网上法律知识竞赛,不断提升青少年的法律素质。
6、强化企业经管人员依法经营管理能力。进一步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各个环节更加规范有序、守法诚信,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诚信经营和依法管理的能力。开展企业防范法律风险普法,推动运用法治手段促进企业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7、强化农民和流动人口的法治宣传教育。稳步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普法联盟”,把“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主题教育与“大走访、大送法”法治惠农活动紧密结合,继续开展“农民工学法活动周”,帮助广大农民工和流动人口有序融入当地社会,不断提高农村普法实效。
三、切实打造法治文化建设品牌,进一步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引领向上作用
8、开展法治文化建设成果展示年活动。开展法治文化示范点创建,推动县镇村三级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组织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法治文化作品,不断激发群众自觉学法用法的热情。
9、实施法治文化惠民工程。把法治文化作为发展公益文化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提升农家书屋的法制图书种类数量,不断完善基层法治文化公共设施体系;广泛开展各种主题法治文化“六进”活动。
10、组织法治文化建设成果展示。加快普法产品的研发和宣传推介,加大重点对象和重点领域普法产品的供给,村居(社区)实现法治宣传挂图、普法口袋书全覆盖;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站、微博、微信等各种传播媒介,向群众进行各类法治文化建设成果的刊播、展演、介绍。
四、提升基层依法治理法治化水平,进一步促进全社会法治理念的普遍认同和遵行
11、促进法治与德治的融合。协调县文明办等部门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增加法治宣传在文明城市、文明行业(岗位)创建考评中的占比,通过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12、深入开展基层法治创建。以创建省、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为基础,开展“法治创建提档升级”行动,不断提高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的规范、引导作用,促进基层组织和群众在法治化轨道上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
五、筹备“六五”普法考核迎检工作,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
篇7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区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以“法惠百姓服务万家”为主题,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法治宣传、法律服务的职能优势,大力开展法治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公益法律服务活动,满足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基层法治化管理水平,为促进和谐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二、目标任务
(一)主要目标:通过大力宣传与基层干部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提供高效优质法律服务,进一步增强基层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树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观念;进一步增强村居“两委”干部的法律素质,提高依法决策、依法管理、民主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建立以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事务所为主体,以司法所为依托的基层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
(二)主要任务:一是深入宣传宪法赋予广大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增强基层干部群众的宪法观念,牢固树立宪法权威,形成崇尚宪法、法律的社会风尚;二是深入宣传刑法、刑事诉讼法、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三是深入宣传与基层干部群众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土地征用、承包地流转、财政税收、劳动和社会保障、城市管理及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四是深入宣传与基层干部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婚姻家庭、财产继承、民主管理、依法维权、食药品安全、计划生育、小区物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五是着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宣传以文明生态村、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为载体的构建和谐乡村、社区的重大意义,不断提高基层法治化管理水平。
三、主要措施
(一)开展以提高基层群众法律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1.举办“村(居)法律集市”集中宣传活动。利用各种节日节点、集市等基层群众集中的场所和时间,组织法治宣传员、普法志愿者、人民调解员等,深入实地发放各种法治宣传资料和普法读物,与基层群众进行面对面的宣传、咨询、交流。要充分发挥村居文化设施、道德讲堂、村居学校的作用,定期开展群众性法治宣传活动。要注重整合融入,加强与党委宣传部门、政法部门以及人力资源、民政、农业、计生、工会、妇联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职能优势,共同做好基层群众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普法效果。活动期间,各区每月开展不少于1场的法律集市集中宣传活动。宣传资料和普法读物,与基层群众进行面对面的宣传、咨询、交流。要充分发挥村居文化设施、道德讲堂、村居学校的作用,定期开展群众性法治宣传活动。要注重整合融入,加强与党委宣传部门、政法部门以及人力资源、民政、农业、计生、工会、妇联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职能优势,共同做好基层群众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普法效果。活动期间,各区每月开展不少于1场的法律集市集中宣传活动。
2.开展“法治讲堂•律师以案释法”宣讲活动。宣讲内容以《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及国家关于“三农”发展、耕地保护、土地征用、拆迁补偿、家庭联产承包、村民自治、村务公开、投诉、法律诉讼等与基层干部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和普遍关注的方针政策为重点,力求通过以案析法、浅显易懂的方式,深入基层开展宣讲活动,引导、教育基层干部群众遵纪守法,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和依法监督管理村居社会事务的能力。
3.开展“法治影视进村(居)”集中巡映活动。(1)查看各镇(街)法制辅导站挂牌情况、了解相关工作落实情况。(2)查看各村(居)宣传栏是否定期或不定期开设普法宣传内容。(3)查看各村(居)普法“五个一”工作落实情况,对工作完成较好的进行经验介绍和推广,对落实不到位的分析原因,及时纠正,做好“五个一”普法的长效机制。
4.开展“法治影视进村(居)”集中巡映活动。根据市电影公《“法治影视进村(居)”电影放映活动策划方案》的安排,我辖区的法治电影放映时间主要集中在2016年9月份至2016年3月份之间,区普治办要跟踪电影放映的进度,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责任部门:区普治办)
(二)开展以提高基层群众依法治理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法律服务活
5.开展司法所与律师事务所“所所联合”法律服务活动。积极组织安排镇(街)司法所与律师事务所进行联合工作,各司法所要认真了解本辖区镇(街)、村(居)组织和基层干部群众对法律服务工作的具体需求,认真安排律师开展活动的场所,每月将群众法律需求和律师服务的时间、地点等基本信息对外公布。(责任部门:普治办、基层股、各司法所)
(三)开展以维护基层群众合法权益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援助活动
6.扩大法律援助宣传效果。以开展“法律援助关爱妇女儿童”、“法律援助进农村进社区”等活动为载体、集中时间、集中地点,组织法律工作人员现场受理法援申请、提供法律咨询、发放法援宣传资料等形式开展,区法援中心除配合省、市级开展的必要宣传外,还要自行组织进农村、进社区广泛开展宣传,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宣传广告、散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开展宣传。努力扩大法援宣传覆盖面,提高群众对法律援助的知晓率。(责任部门:区法律援助中心,各司法所)
7.推进非诉讼调解工作。要充分发挥基层法援工作站贴近群众的优势、重点针对基层涉农群体性纠纷,农民工讨薪、老弱病残维权等案件,加大非诉讼调解力度,要充分调动起法律援助信息员的积极性,主动作为,为弱势群体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质保量地努力完成上级确定的工作目标。(责任部门:区法律援助中心,各司法所)
8.健全法律援助便民服务机制。一是创建优质高效的便民服务窗口,为法律援助申请人提供便捷高效的窗口服务。二是创新便民服务措施。探索在线解答咨询、网上受理案件,为偏远地区群众和行动不便的群众申请法律援助创造便利条件。三是开辟绿色通道、对老弱病残、行动不便的群众,提供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现场受理,实行一次性办结制度,对突发紧急、涉访涉诉、社会关注的案件和群体性案件,优先快速办理,材料不齐全的可事先提供法律援助,事后补齐申请材料。(责任部门:区法律援助中心,各司法所)
(四)开展以推进基层平安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矛盾纠纷调解活动
9.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排查工作要采取走访式面对面地进行。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全部登记造册,逐一分析研究,逐一制定调处方案,逐一落实调处责任人。(责任部门:基层股,各司法所)
10.召开村(居)民调解示范大会。选取典型的矛盾纠纷个案,适时组织召开村(居)民调解示范大会进行示范调解,达到“化解一件、教育一片”的效果。活动期间,计划于8月在演丰镇山尾村调委会调解室,于11月在人民街道(或博爱街道)司法所各召开一次调解示范会。(责任部门:基层股,各司法所)
四、实施步骤
开展“法惠百姓服务万家”主题活动时间从2016年4月开始至2016年3月结束,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阶段(4月)。局各股室、法律援助中心及各司法所根据本实施方案,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或工作计划,积极动员,周密部署。
(二)组织实施阶段(5月至2016年1月)。各责任部门按照工作方案和计划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广泛开展各项活动,务必取得实效。司法所应做好开展活动的相关记录,律师参与活动应有工作笔记。各司法所要做好活动期间的信息上报工作,及时将活动开展情况、现场图片上报区法宣股,同时主动撰写“法惠百姓服务万家”案例。活动期间,每所上报相关信息及案例不少于5条。
(三)总结评比阶段(2016年2月至3月)。对“法惠百姓服务万家”主题活动进行全面总结,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表彰先进,巩固和提升活动效果。各责任部门开展活动的总结报告于2016年1月20日前报区局法宣股。
五、组织领导
为确保活动顺利进行,成立区“法惠百姓服务万家”主题活动领导小组
六、工作要求
(一)精心组织,强化督查。开展“法惠百姓服务万家”主题活动是建设“和谐”的重要举措,各责任部门要高度重视,把此次主题活动作为年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摆上工作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具体负责,职能部门要精心策划、统筹安排、及早制定活动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确保活动参与度高、声势强、效果好。
篇8
第一,坚持既讲效率,又讲公平。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实现公平和效率统一,是一切管理的主题。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也是社会加速转型的过程。如何兼顾效率和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是加强和改善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就是统筹兼顾好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最大限度地实现全体市民的利益,防止在考虑和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时,影响和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建立一个更加人性化、更具包容性、更加和谐的城市。比如,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我们需要规划建设机动车道、立交桥,拓宽旧街道,同时我们又要充分考虑行人的方便、自行车的方便、居民生活的方便,不能一味迎合小轿车的交通需求,大量挤占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而要在确保公共交通畅通的前提下,兼顾各方面交通需求,建立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现代交通体系。再比如,为整治市容,我们需要规范经营行为,合理布局经营场所,解决乱摆摊、乱设点问题,但是,我们又要充分考虑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解决他们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使城市管理更加人性化。又比如,城市建设既要重视主街道的建设和美化,又要重视小街小巷的改造;既要重视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又要重视提升老城区的公共设施建设水平,使全体市民都能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全体市民创造更好的生存、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条件。离开了这一目的,城市管理就失去了意义。我们要以精细化管理求效率,以人性化管理求公平,防止简单化、片面化,努力走出一条城市管理的新路子。
第二,坚持依法管理,依法办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城市管理法治化,也是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因此,我们在城市管理中必须强化现代法治理念,走制度化、法制化的路子,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不仅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要强化法治管理,城市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管理,也要强化法治管理。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逐步健全和完善地方性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保证有法可依;要加强普法工作,提高全体市民的法制意识,自觉遵守法律;要大力推进执法规范化,提高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水平。在城市管理中,执法不公正、不文明的行为时有发生,已成为引发社会不和谐的因素,有的甚至激化了社会矛盾。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和执法者,首先要增强法制意识,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坚决防止和克服城市管理中的执法不公、执法不文明、以言代法、重罚轻管等现象。同时.要进一步健全综合执法与专业执法、统一执法与分级执法、日常执法与专项整治相结合的执法体制,大力提高执法管理理队伍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把城市管理真正纳入法治轨道。
第三,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机制。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要全面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必须改革创新。比如,目前城市管理涉及的部门和层次很多,由于多头管理、责权不明、职能交叉,造成重复管理、无人管理、交叉管理,既影响管理的效率,也引发不少矛盾。要按照规划、建设、管理分离,决策、执行和监督分离的原则,继续推进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适应城市综合管理、系统管理的要求。如何筹措城市建设资金也要有新思路、新机制。这些年来,全省各地普遍建立了土地收购、储备、出让制度,运用城市经营的办法,筹集了大量建设资金,推进了城市建设。在继续完善城市土地管理、出让经营制度的同时,要进一步创新城市建设的投融资体制,拓宽城市建设资金的筹集渠道,积极推进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外资和各种所有制企业参与经营性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运营,加强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同时,要大力创新城市管理的手段,逐步建立科学、系统、完整的城市管理评价指标,运用信息化等现代管理手段,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尤其要看到,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和经济科技的发展,现代城市危机的种类不断增加,城市灾害造成的损失不断增加,城市灾害波及和影响的范围不断扩大。要建立健全规范化、综合性的应急管理体系,快速、全面、正确地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的消极影响,创建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篇9
一、全市司法行政工作基本估价
(一)强基固本“出实招”。一是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取得新突破。基层业务用房、装备得到加强,办公设备不断完备,经费保障、基层司法所长副科级待遇基本得到落实,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升。全市137个基层司法所完成业务用房建设,其中独建88个,占64.2%。二是矛盾化解工作取得新发展。构筑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接边地区联防联调机制和工作交流机制不断丰富,“以奖代补、以案定补”机制得到全面贯彻落实。20__年以来,共调解各类民间纠纷151021件,调解成功率97.6%。三是人民调解网络建设取得新突破。四是扎实推进“法律六进”长效机制建设,有效拓宽了普法领域,提高了群众依法维权意识,提升了“依法治市”水平。
(二)关口前移“见实效”。一是法律援助渠道不断拓展,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完成了县区法律援助工作管理局、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设置和规范化建设任务。20__年以来,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597件,提供法律咨询20300人次。二是以“管理规范、业务规范、服务规范”为目标,加强律师公证工作的基础管理和自我管理。三是继续加大了安置帮教工作指导力度。截止20__年底,全市共接收刑释解教人员11849人,实施帮教11330人,占95.62%,安置9480人,占80%。四是强化法律服务队伍自身建设,净化法律服务市场秩序,规范执业行为,法律服务公信力不断提高。
(三)发挥职能“见真章”。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全市143个乡镇(办事处)综治维稳中心大部分设在基层司法所,基层司法所配合有关职能部门理清法律关系,制定合法有效的调处方案,矛盾纠纷分类、化解、调处中枢作用突出。
(四)自身建设“求创新”。一是继续深化普法依法治理,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化,创新工作方式,盘活普法载体,认真总结经验、巩固成果,及时启动“六五”普法“四五”依法治理规划,深入开展法治县区、和谐社区、和谐校园、和谐家庭“一法治三和谐”创建活动,把开展“法治县区”、“规范化司法所”、“规范化人民调解组织”三项创建活动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二是继续深化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在理顺司法所管理体制,实现收归上划基础上,积极推广外地经验,大胆探索和创新特殊人群的管理体制、机制和方法。
(五)打造队伍“树新风”。按照“政治上坚定、理论上扎实、纪律上严明、业务上精通”队伍建设标准:一是抓灵魂,促进面貌向“奋发型”转变。二是抓作为,促进作风向“实干型”转变。三是抓创新,促进管理向“规范型”转变。四是抓团结,促进氛围向“和谐型”转变。近年来,法律援助管理局等14个集体先后被司法部、省委表彰为“先进集体”、18名干部被评为“先进个人”。
二、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不平衡。县区司法局承担着对乡镇司法所管理、检查、指导和帮助职能,但在调研中发现,县区司法局职能发挥存在较大差距。基层头重脚轻、重硬件轻软件、重管理轻服务和一人所现象尤为突出。法制宣传、矛盾化解、社区矫正、法律援助、法律服务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部分县区司法局领导班子思想不解放,工作思路不清晰,工作重点不突出,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严重,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不畅,创新能力不足,工作打不开局面。
(二)人员总量严重不足。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共有中央政法专项编制539人(含市劳教强戒所)、地方行政编制167人、地方事业编制174人,共88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009%,实有823人。144个基层司法所实有工作人员268名,其中一人所57个,占39.58%,二人所44个,占30.56%,三人以上的37个,占25.69%。威信县10个乡镇仅有扎西镇司法所有3名工作人员,其余9个司法所均为一人所。
(三)保障不到位。11县区司法行政机关的公用经费、办案业务费、装备费均未达到省财政厅、省高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州(市)级和县级政法机关经费保障标准〉的 通知》(云财行〔20__〕464号)规定的每人每年25000元标准,高的21300元、低的18600元,且包括了社区矫正、人民调解、普法依法治理等工作经费,一定程度上造成司法行政机关工作经费的紧张,给司法行政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困难。
(四)司法行政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特别是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法律专业化水平不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亟待提高。全市144个司法所268名工作人员中,非法律专业研究生1人、占0.37%,法律专业大学35人、占13.06%,其它专业20人、占7.46%,法律专业专科68人、占25.37%,其它专业68人、占25.37%,中专及以下76人、占28.36%。50周岁以上65人、占24.25%。镇雄县司法局仅50周岁以上的工作人员就达12人、占18.46%。
(五)社区矫正工作面临不少困难。一是社区矫正工作社会认知度不高。当前,部分干部群众不了解社区矫正工作,部分社区服刑人员对社区矫正的思想认识存在偏差,认为法院宣判、监狱释放就没事了,不愿参加社区矫正。二是社区矫正队伍力量薄弱。我市司法所一般只有1-4名司法所工作人员,且司法所工作人员学识单一。三是社区矫正决定机关与司法行政部门之间尚未建立规范的执行交付制度,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有待加强。四是经费保障严重不足,影响了基层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对策思考
司法行政机关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政府对司法工作进行行政管理的专门机关,在我国司法体系和法制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全市司法行政机关围绕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保障民生,充分发挥“前端性、窗口性、服务性”的法律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保障职能,在法制宣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市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攻坚期、黄金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作为政府工作一部分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应顺应时代的要求,夯实基层基础、加快观念转变、推动创新发展。
一是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思路决定出路、作风决定作为,理念创新乃工作创新之源。正确把握和认识当前司法行政工作在新形势下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与时俱进、推进司法行政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贴紧自身发展的需要,寻求司法行政工作新的发展点;贴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寻求司法行政工作的着眼点;贴近群众法律需求,寻求司法行政工作的落脚点。要从传统矛盾纠纷化解转变为矛盾纠纷发生的预防,突出“预防性”,真正体现“前端性”、“服务性”,向社会管理创新转变,主动适应新时期司法行政工作。
二是由配合型向主导型转变。《人民调解法》、《律师法》、《公证法》、《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是司法行政工作的法律支撑,司法行政机关要积极而为、主动而为,正确认识县区司法局是司法行政机关发挥职能作用的主阵地;是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建设和司法行政工作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实践的主渠道;是司法行政工作新发展的主战场,切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和理念,按照法律赋予的职责和要求,严格依法办事,大胆实践、主动实践。
三是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首先,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树立司法行政事业科学发展“舍我其谁”的观念。第一力戒消极懒散,树立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司法行政精神,努力在本职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第二力戒满足现状,树立迎难而上、时不我待、座不住、等不得的紧迫感和勇于担当重任的气魄、开拓进取的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业绩。第三力戒漂浮作风,树立一抓到底的求实精神。力戒急于求成、精神萎靡不振,坚持深入到工作落实的终端跟踪问效,以求实扎实的工作作风狠抓工作的落实。
四是由试点型向常态型转变。社区矫正工作是国家赋予司法行政机关的一项崭新的工作职能,是社会管理创新极其重要的工作内容。它大大加强了司法行政工作的职能作用。司法行政机关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机遇,认真全面总结试点经验,建立相应的机构,搭建工作平台,构建相关制度,积极争取人员编制、办案经费,切实履行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管理职能,确保社区矫正工作教育有方法,管理有制度,从而实现矫正工作的常态化。
五是由基础型向规范型转变。要从过去重基层基础建设向重管理、重规范转变,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强的司法行政工作管理体制,以制度的规范化来促进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开展经常性督查,实行层级问责制,切实提高法律法规的执行力,提高工作质量。
六是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要加强司法行政宣传工作,切实根除封闭思想,变只干不说为既干又说,不断提高司法行政工作的知晓率。一方面要做好内部宣传工作,不断提升典型经验和做法的推广力度,推动精品司法建设。另一方面,要做好对外宣传工作,扩大司法行政工作的宣传,不断扩大司法行政工作的影响率和群众知晓率。再一方面,要加强调研工作,针对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深入开展调研,通过调研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透,搞明白,找到问题的根结,提出解决的办法,推进工作深入开展。
七是由口号型向实干型转变。要认真研究普法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要把知晓法律法规、树立法治理念、创建法治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在营造法治文化建设方面狠下功夫。好的法律、政策关键在于落实,面对当前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业务量大、要求高的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统筹运用好现有的人、财、物等资源,以“高效率、快节奏、大跨越、大发展”的昭通速度推进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科学发展、纵深发展。
篇10
——以提升全区法治化水平为目标,强势推进“五五”普法教育。围绕争创“五五”普法全国先进的目标定位,创新普法理念,改进工作方法,认真落实“五五”普法规划。组织开展“小课堂、小竞赛、小讲座、小演出、小论坛”普法宣讲活动,加强农民学法用法。大力实施法治文化“12345”工程,组织法制文艺节目巡回演出,放映百场法制电影,开展优秀法治书画评选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法治文化生活。城区建立法制一条街,在每个公交站点设立法制橱窗,广泛宣传法律法规。在全区组织开展首批法治文化示范点评选活动,培育机关、村(居)、学校、企业法制宣传典型示范单位77个。
——以筑牢维护社会稳定基石为主题,强势推进基层基础建设。以创建省优秀司法所为目标,不断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不断提升。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了硬件建设大升级,省规范化司法所达标率为100%,有5个司法所被评为全省首批优秀司法所。按照“六有”、“四规范”、“三化”的要求,强化区、镇、村三级调解组织建设。6月26日,召开了全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各镇(区)专职调解员的配备基本达到了“三个二”的要求。积极做好书记、市长大接访工作。在全区组织开展了“两排查”活动。全区各级各类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矛刑人员公益劳动基地19家,成立安置帮教基地10个。完成了综合性基地的选址和论证工作。全区接收社区服刑人员人,又犯罪率为。接收刑释解教人员人,衔接率为,安置率为,帮教率为。
——以服务保障民生为己任,强势推进法律服务“三大”工程。围绕服务中心,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举措,促进了全区经济健康有序运行。从3月份开始,在全系统开展“双千百日”“六送六帮”活动。组织律师参与政府接待,引导者依法。抽调局机关两名骨干、4名律师、3名公证员参与区、镇拆迁改造工作,受到区委、区政府的充分肯定。今年,区援助中心直接办理了xx友谊印染有限公司陈静等94人索要劳动报酬案,东社润祥包装有限公司陈红霞等42人索要劳动报酬案等一些有影响的案件。今年,律师担任法律顾问113家,办理各类案件1116件。公证处办理各类公证3737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80件,比去年同期增长66%,接待来电来访2520批4500余人次,免收各种费用110余万元,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800余万元。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强势推进司法行政队伍建设。在全系统相继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三能四会”岗位练兵、“五个一”廉政教育等活动。强化内外监督,规范执法行为。大力开展征集“金点子”活动,向社会各界发放征求意见函100余份。强化督察工作,对执法部门、法律服务单位的内部管理和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督察。被省司法厅评为全省首批优秀司法局。
2010年,我们将在xx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争当全省司法行政系统排头兵为引领,发挥职能作用,提高服务能力,全面服务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为建设幸福美好新xx而努力奋斗。
一、抓基层打基础,铸就“平安xx”新形象
坚持把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常抓不懈。我们将以创建“优秀司法所”为目标,不断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局机关与司法所区域联网。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今冬明春完成司法所(标识的统一工作。力争到2010年省级优秀司法所建成率达50%以上,保持全省领先。深化对接机制,进一步拓展大调解服务领域,提升专业调解水平,确保矛盾纠纷调解率达98%,成功率达96%以上,确保民转刑案件发生率南通最低。加快建设集教育矫治、公益劳动、临时安置、心理咨询、技能培训,德育教育为一体的社区矫正综合性基地,进一步提高矫正质量,确保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社区服刑人员又犯罪率控制在全省最低。
二、抓重点创特色,开创“法治xx”新局面
坚持以争创“五五”普法全国先进的目标定位,扎实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学法用法重点放在建立健全学法用法的考评机制上。加快建设多功能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继续开展企业家学法沙龙活动。不断丰富农村普法“五小”活动的内涵,促进农村普法工作的开展。继续办好中国xx普法网,开发数字化学法新模块。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完善法制一条街,筹建法治主题公园、法治文化展览馆,创立xx普法新品牌。
三、抓服务助民生,促进“小康xx”新发展
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任务,紧贴中心,服务中心。建立服务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积极服务“沿海开发战略”。局机关成立服务沿海开发法律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服务xx滨海新区发展律师志愿团。进一步完善律师、公证员和基层法律工作者诚信档案,严格实行一人一档。以“全面覆盖、应援尽援”为目标定位,简化案件受理程序,加大案件办理力度,力争明年法律援助办案总量比今年再递增10%左右。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社区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