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范文

时间:2023-08-10 17:34: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

篇1

关键词:国内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

一、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的含义、流程及风险处置方式分析

(一)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基本含义

所谓商业银行指的是以经营存款以及对工商业发放短期借款业务为主的银行机构。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指的是在货币经营及信用活动当中,因为很多因素不可预期令银行的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产生差异,蒙受经济损失或者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导致银行风险的主要原因是银行从事货币经营活动的不稳定性。然而,这种不确定性必然会导致实际收益及预期收益的背离,令银行有蒙受经济损失或者取得额外收益的机会,银行风险才可能出现。我们通常所说的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主要指的是商业银行经由风险识别、风险衡量及风险控制等手段,来规避、转移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而降低损失、保障资金安全的管理活动。具体而言,其包含两层含义:首先,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其次,收益一定的状况下实现风险最低。因商业银行处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所以说它们的风险管理也是动态的。商业银行对于金融风险管理应当保持不断的再评价,对于工作效果实行持续的监督。

(二)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的基本流程及处置策略

下面,我们对商业银行处置风险的对策进行详细的阐述。通常处理风险的对策包括风险规避、风险对称、风险分散、风险转移以及风险抑制、风险补偿等措施。商业银行在精确地度量、界定风险后,借助多管齐下的形式,系统地使用以上几种常用的处置风险的方法,主要用来规避及化解风险,保障经营资金的安全。下面我们详细地对各种处置方法进行论述:

第一,风险规避。所谓风险规避,指的是商业银行对风险明显的经营活动所采取的避重就轻的处置手段。举个例子,像在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就是贷款规避和拒绝原则。对那些风险不容易控制、风险较大的贷款,需要借助规避及拒绝原则。风险规避一般的途径包括:资产结构短期化,目的是减少利率风险及流动性风险;投资选择避重就轻,这样可以防范风险较大的投资活动;债权互换,趋利避害;当进行外汇业务时,对相关货币汇率走势做出准确的判断,以防止汇率变动引发的风险。

第二,风险分散。通常使用的风险分散形式分为两种,即随机分散及有效分散。随机分散是指单纯依赖资产组合中不同资产数量的自然增长来化解风险,不同资产的选择是不确定的,在业务正常开展的状态下,借助扩大业务规模的方式来分散风险,有效分散则是指利用资产组合理论及模型来分析、选取资产,依照各自的风险及收益特性以及相互间的关联性来达到风险最低、收益最佳的目的。

第三,风险转移。所谓风险转移指的是运用特定、合法的交易手段,把全部或者某些风险转移到别方的行为。其具体的操作方法包括:风险资产销售,也就是把商业银行本身不愿承担风险的资产卖给有能力或者经验来控制这部分风险的企业或个人,主观上愿意承担这部分风险来谋取利益;担保。存在担保的贷款把原本由银行承担的客户信用风险转让于担保人;保险。包括不动产、动产及债权等在内的银行资产向保险公司投保所得的各项抵押品;期权交易及期货交易等交易方式的市场交易。另外,还有风险补偿。其指的是商业银行借助资本、利润、抵押品拍卖收入等补偿其在某项行为中发生的损失。如果借款方未能依据抵押贷款合同履行其义务时,贷款银行有权依据合同规定接管、拍卖、占有其有关抵押品,补偿银行的呆账损失。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可以在利润当中提取一定金额的准备金,当做信用风险的补偿方式。

二、外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的经验分析

(一)国外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管理框架及管理工具

首先,我们对国外商业银行的基本风险管理框架进行简要的分析,主要分为下列几个方面:第一,其组织机构是风险委员会,它行使全行风险管理的职能,保障一系列风险政策、流程及体系的平稳运行。另外,把全行的风险管控职能进行“中心化”操作,原则上权力由总行支配。第二,按照国家或地区进行客户信用等级的判断,决定需要扶持的行业、重点培养的国家及地区,客户信用额度的判定,对客户实施有区别的服务,同时做好客户的授信工作。第三,制定一系列的风险管控策略,目的是加强对银行内各种风险的把控,通常情况下有风险管理基本原理、规则及操作规范,对不同产品的风险接受标准,对于已经发放贷款的风险测量及客户信用等级的变化量等,制定有针对性的产品操作指导书等。此外,还有风险经理制以及报告机制等。其中,风险经理制主要是针对处在业务一线的客户经理,他们需要负责收集并整理客户信息,同时负责客户的信用申请,对其提出相关建议,但是经理并没有最终的决策权。所谓报告制度,指的是银行应当定期对全行的风险情况做出分析,对已经造成的损失,进行及时地弥补,这也是风险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次,是国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具。信息体系的构建是风险管理工作中十分关键的一项内容。建立风险管理数据库,把各种来源的资料进行整合,选取不同的软件操作系统,对其进行研究。对大企业客户来说,现阶段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通常选取4种类型的计算机系统。例如KMV系统,其输入是客户的信用评级、客户所处行业及财务指标等等,输出是一项投资组合或者一笔贷款可能发生的预期损失及非预期损失。对于预期损失,银行可把其当做成本加入贷款价格中;对于非预期损失,则可以借助资金分配的形式来规避风险。一般情况下,西方商业银行普遍选用由银行外机构——个人信用登记系统来判断客户的信用状况,如住房贷款、消费贷款及信用卡等。另外,现在还研发了一种信用评级系统,用于确定客户的信用风险。

(二)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分析

1.推广矩阵型利润中心制尽管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为了健全风险管理体制都曾经划分了对应的利润中心,也确定了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风险管理指标,然而实际取得的效果却不尽相同。对利润中心制实施效果的研究表明,普及利润中心制的效果差异主要是因为多样的利润中心类型。通常来讲,矩阵型利润中心的实施效果要远远好过散点型利润中心。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散点型利润中心缺乏足够的活力来适应业务环境及结构变动。在第一劝业银行,执行委员会负责利润可测的业务项目管理,ALM委员会及其下属分委员会、业务处室负责风险的控制,这就有效解决了机构中出现的问题,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举措。2.处置不良贷款的形式——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的商业银行在处理银行贷款问题时,能够做到严谨系统,其借贷管理实行严格的审贷分离制度及统一授权机制。即便是这样,依旧存在某些贷款由于各种因素无法按期收回。在借款方没有偿还这部分贷款能力的时候,这笔贷款也就成为了问题贷款,新加坡银行在处理这部分贷款时,通常依据以下步骤:首先,信贷工作者及时分析出现风险的原因,对风险作出及时、合理的评价,并如实上报;其次,严格地管理企业的资金来往,转入贷款时尤其注重专门性的管理,精确估计抵押品的价值,并冻结剩余的授信额度;另外,在催收贷款的时候,信贷人员确保企业持续经营及还款的可能性,若企业出现暂时性的困难,管理人员非常团结,具有很高的管控能力,财务管理有效、规范,如果生产经营依旧良好,那么就可以继续进行信贷支持,推动企业进步。催收的基本对策包括口头或者书面提醒客户按照约定还款、变卖抵押物、法律诉讼等。有问题贷款的管理及催收无遗漏地记录在“催理户专档”。

三、国内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状况

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对于内部控制的理解与认知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一般体现为:一、对内控制度的认知存在偏差,内控体系不够完善。现今的商业银行对内控体系的分析及研究存在很大的缺陷,不少金融机构将内部控制片面地理解为各种规章制度,以为制定了多种制度,即完成了内控工作。内控机制不完善还表现为业务开拓及内控体系存在严重的偏差,尤其是那些新业务缺少必需的制度保证,存在很大的风险;二、对所属分支机构管理力度不够,对决策管理者缺少必要的监管。在对分支机构经营的控制,通常是任务设定得多,对完成任务的过程检查得少,一味追求短期经营效果却不重视经营管理过程,造成银行资产安全隐患的出现。此外,对于业务人员管控严格,对管理者的监管力度却很低,对掌握一定决策权的管理者约束不够,内控制度便失去了应有的效力;三、内控部门未能建立起应有的权威性,内控制度不容易落实。银行内部稽核体制仍旧亟待完善,审计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审计人员的素质较差,稽审职能及权威性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内部稽核部门也未能充分发挥其差错防漏、控制风险的作用。有据不依,一系列违章操作的情况十分明显,比如说授权授信缺少对应的管控,财务信息失真等内容。

(二)国内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目前主要面临着人民银行利率调整及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政策风险。特别是近些年来在规避风险及盈利的双重作用下,商业银行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长期国债以及存放中央银行作为备付金等形成无信用风险的资产。以浦发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及深发展四家上市银行为例,本世纪初期,各行长期国债投资和存放中央银行款项两项资产合计占各自总资产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中,四家银行的长期国债投资比上年增长的幅度都很大。这样做对规避信用风险是绝对有效果的,这令不管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还是新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迅速减少,然而却也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利率风险。第一,从基本情势以及决策管理者的政策取向而言,现阶段的通货紧缩不容易维持,若是今后通胀率超过2%,商业银行持有的不少固定利率债券便会面临亏损的风险。与此同时,因为目前银行间市场债券的主要持有人均为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基本不能防止长期国债投资的利率风险。第二,商业银行存放于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持续上升,2001年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总额占全部存款的比重约为10%,截至2002年3月份有小幅度的上升。然而,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货币供应量因此也越低,而这正是造成当前通货紧缩状况的关键因素。所以说,在积极的货币政策呼声越来越高涨的前提下,现阶段减少存款备付金额度的可能性更高。对以上利率风险特别是长期国债风险,很多国内的商业银行不是缺乏认知,而是因为当前的偏重规避信贷风险的管理体系,加上对管理者业绩考核制度,商业银行依旧持有很多高利率风险的资产。除此之外,像资本不足的问题、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风险定量管理滞后、缺少风险管理工具、内部评级体系不够健全以及风险管理人才匮乏等,都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四、国内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策略分析

(一)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资本金作为一家银行经济实力的象征,是银行维持正常运转所需的基本条件,足够的运营资金如同一个缓冲器,能够在发生危机之时有效化解亏损,抵消由于债务违约等导致的信贷损失,保障存款人及债权人的利益,提升银行经营的安全指数及债权人的信心。尽管上世纪末期财政部门发行了近3000亿元的国债,目的是补充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令其资本充足率达到规定要求,提高风险抵御水平。然而,商业银行的潜在风险仍旧很大,所以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离不开政府长期的政策扶持。

(二)提升信贷资产的质量

资产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家银行经营的成功与否。由于利差的减少以及信用风险的增长,资产的多样性、持续优化信贷组合成为了提高资产质量的关键形式之一。关于这一点,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详细的论述:首先,按照地区划分,参考国内各个城市及地区制定的风险系数,同时依照这一系数来确定各个城市及地区的存贷比,把资金集中存放于资信好、投资回报率更高、资金较为安全的地区。其次,依照行业进行划分,预测各个领域发生风险的可能性,把资金主要集中在电力、石油、交通、信息技术、新闻媒体等领域,另外在单一行业分布比例不能超过30%。第三,按照业务品种划分,依照各种业务类型、、预测各业务品种的风险系数,探究每种授信业务的风险回报,优先考虑低风险业务品种,借助系统科学的信贷资产组合来获取更好的投资回报。主动挖掘消费者信贷这一风险较低、市场潜力巨大的行业潜能。

(三)构建健全的银行内部风险评级体制

世界金融学院把心得资本协议框架核心之一总结为内部风险评级体系,从风险管理的实践角度来讲,这种界定非常合理。从发达国家全球性银行的经验出发,内部评级对于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影响主要在下列几项内容:给金融工具价格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其作为呆账、坏账提取以及资本配置的前提基础,给客户授信提供了有力依据;给管理人员的风险决策提供了有效参照。一个行之有效的内部评级体系通常包含评级对象的界定、信用级别及评级手段、评级符号等因素,和先进的全球性银行相比,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不管是评级手段、评级效果,还是在评级组织等环节,均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内部评级制度的作用。

(四)提高信息披露的力度

因为财务会计信息缺乏完整性、真实性等,国内的银行业在对信息进行披露的过程中,不论是其质量还是数量方面,都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市场也同样缺乏足够的动力及资源来研究银行的风险状况。所以说,关于信息披露的强化工作,不仅应当确定具体的银行业所需定期、及时披露的材料,也必须引导市场强化对于银行财务信息的分析,慢慢加强市场约束力。结束语综上所述,由于全球金融形势越来越复杂,商业银行面临着多样性、综合性的风险,银行经营过程中风险的不确定性持续加大。考虑到这样一种形势,强化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非常关键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作为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应该为我国的商业银行所参照,同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政策;此外,监管部门的理念及手段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转变,一同致力于金融领域的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葛清俊.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招术.现代商业银行,2013(02)

[2]王蓉.新加坡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验的借鉴与思考.中国城市金融,2011(06)

篇2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金融风险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违约风险,具体是指借款人违反约定,无法偿还借款本金和利息;二是利率风险,具体是指受国内外经济的波动影响,使银行的实际收益比预期收益要低,还要动用自己内部资金补充储户利率的缺口;三是人为风险,具体是指由于内部职工操作不当为银行带来的损失,也叫操作风险;四是汇率风险,这种风险存在于汇率买卖过程中或者出现在结算的过程中,主要受到国际汇率的影响而为银行带来的损失。这几个方面的风险都需要银行内部的管理系统时刻关注和面对,需要银行加强管理。但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其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急需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银行内部工作人员缺乏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认识

在银行内部,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需要的工作人员数量多,而这些工作人员中,整天不作为的、混日子的不在少数,还有一些人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待工作极其不负责任。这些人对金融风险的认识不够充分,严重的会直接导致操作风险的发生。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缺乏科学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

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管理对金融风险管理制度不够科学,也不够完善,银行内部各个部门都在各负其责,他们之间没有实现完美的协调合作,对金融风险缺乏统一的认识。这样一来,银行在金融风险方面的制度仅重视对风险的认识和评估,而缺乏对贷出款项的监管力度,容易导致违约风险的发生。

(三)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技术水平偏低

我国现有的科技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还相当大。因此,科技水平的落后致使银行内部在应对金融风险时的技术水平偏低,许多金融风险调控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这导致银行内部难以抵挡金融风险的侵害,无形中增加了银行的金融风险。

(四)我国的商业银行缺乏对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创新

这些年,我国的科技水平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各个领域的新生事物层出不穷。银行作为金融投资行业的核心市场,其各项管理和发展也需要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大众的需求。但我国的商业银行由于享受国家在存贷方面给予的保护特权,垄断了金融利润,并且缺乏创新的动力,再加上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仅注重扩大单方面的规模,而忽略了长远打算,尤其对金融风险的管理不够重视。

二、我国商业银行应对金融管理风险的途径

(一)定期培训银行内部的工作人员,加强银行内部的管理与建设

在我国的商业银内行中,内部工作人员数量多,工作态度不够统一,尤其缺乏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技能和对金融风险危害的深刻认识。因此,商业银行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提升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水平,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大力宣传金融风险方面的管理理念,增强工作人员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认知,明确银行工作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把金融风险的思想意识植入每一位工作员工的心中,让他们能更认真、更谨慎地对待自己的工作。

(二)我国商业银行要增强金融风险管理的创新思想和意识

随着银行在社会中的地位愈发重要,银行内部一定要加强对各项金融风险的管理。传统的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员工金融风险意识和应对风险能力的增强,一旦发生金融风险,商业银行无法应对,从而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商业银行作为银行业的主力军,必须有金融风险管理的创新思想和意识,能带领内部员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金融风险,不能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这样才能促使银行的发展之路更平坦,前景更广阔。

(三)要增强商业银行内部应对金融风险的技术和管理能力

目前,商业银行应对金融风险的技术水平偏低,难以应对高科技带来的金融风险,这样一旦发生风险,势必会对银行造成严重的危害。我们要本着“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让国外的先进技术为我所用,并将其改造成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应对金融风险的技术,让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防控工作更加完善。

篇3

1.金融创新增加了表外风险。金融期货、金融期权、远期协议、互换均属于表外业务的创新,由于表外业务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但一定时间又可能转化为商业银行的真实负债,因而表外业务的发展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即没有在资金平衡表中得到反映而又可能转化为商业银行真实负债的业务或交易行为可能带来的风险)。

2.金融创新可能弱化银行监管。金融创新可能使得金融监管出现“真空”地带,由于监管的创新总是滞后于业务的创新,以至于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监管的现有体制中往往缺乏对创新业务的监管措施。另外,表外业务的迅速增长使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分析更趋复杂,因而增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降低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部分金融创新是应对金融风险的需要,但作为金融创新的结果,相当一部分金融产品的风险却伴随着创新过程不断加大。

二、当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不足

金融创新风险管理已得到包括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在内的高度重视,但由于缺少可靠实践和成熟经验,国内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管理还存在多方面的不足。

1.风险管理意识不强,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还没有有效树立,没有形成全行认同的风险管理文化,系统而完整的风险管理战略还有待于加强。同时,部分人员将风险片面地等同为违规、案件和损失,一些风险管理人员将风险管理简单地理解为控制,部分业务人员将风险管理看作是业务拓展绊脚石。

2.风险管理方法单一,风险防范经验相对不足。虽然当前部分银行已经引入了风险价值、持续期等概念和量化管理等模型,但多数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实际应用,因为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人员还需要大量时间来消化这些理念和方法,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其内在的关键。另一方面,银行对业务创新风险估量也不够,风险防范经验不足,业务创新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

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管理的对策

1.明确风险管理原则。商业银行在创新新产品,推出新业务时首先要遵循谨慎决策的原则,不能盲目从事,急于求成。其次,商业银行还要遵循分散风险的原则,扩大经营范围,完善产品种类,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此外,商业银行在创新过程中,还要遵循规避风险的原则,合理避开高风险业务,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2.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体系。银行内部控制建设在风险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抵御金融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创新很大一部分风险可以通过内部科学的制度安排来消除。在组织安排上,要设立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使业务创新与风险管理决策适度分离,相互牵制。要构造合理的内部控制组织架构,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网络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

3.进一步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的内容应由单一的信用风险管理拓展为分散在不同管理部门的多种风险的集中管理,如信用、市场、操作性风险;风险管理技术应由定性分析向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转变,逐步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检测各种新型金融交易行为的风险;风险管理的重点应由单纯强调审贷分离向构建风险管理体系转变,建立网状全面风险监管机制。

4.建立银行动态风险评估体系及科学的内部评级体系。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加强银行内控电子化管理,健全会计信息质量保证机制,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以保障银行业务的正常运行。建立金融创新风险预警系统,建立动态的金融创新风险评估模型,对金融创新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以实时反映和控制银行的金融创新风险。另外建立科学的内部评级体系,真正实现评级的制度化,规范化,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

篇4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1)

摘 要:金融作为一项资本、知识、技术密集行业,其竞争力更多的体现在其对产品、服务、管理的创新上,但是我们又不得不看到金融产品创新所具有的“双刃剑”的作用。因此,各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创新时一定要进行好风险的管理,基于此,本文就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中存在的问题、风险管理的现状展开研究,并探索有效的发展路径,以期能够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有所帮助。

关键词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管理;风险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067-01

收稿日期:2015-02-12

作者简介:桂杨明(1994-),男,汉族,,河南省许昌市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金融学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市场、金融经济等。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现状

就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我国银监会2006年已出台有关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文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局限,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风险控制上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基础平台建设落后

金融产品的创新不同于一般货物商品的创新,其创新需要银行各种平台资源支持,然而我国商业银行的平台型资源建设还十分的落后。一方面,风险控制职能难以得到有效地实现,因为各商业银行虽然建立起风险控制的职能部门,但是各层级领导对于风险控制并不甚看重。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还未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理念,加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薄弱给我国的金融创新带来极大的阻力。

(二)量化管理水平低

在金融较为发达的国家,现已形成压力测试、敏感性测试、方差—协方差、蒙特卡罗模拟等众多定量评估金融风险的方法,但是在国内绝大多数的商业银行尚无法达到这一要求。这不利于我国金融创新产品的定价,同时也给金融创新产品埋下风险,金融风险量化识别的缺乏不利于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

(三)相关监管不到位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金融监管实现了“一行三会”的管理体制,银监会进一步设立了金融产品创新监管部,使得我国的金融创新监管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当前的监管机制仍存在着不少的缺陷,例如监管理念落后、监管技术有待完善、信息披露不够规范、监管机制效率低下等。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问题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改革与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们同时还要看到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外部创新环境差

金融创新需要良好的市场、体制与经济环境,而我国目前对于金融的管制还比较严格,政府对于金融市场的干预还比较大,另外我国的金融市场秩序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存在一定的行业垄断。

(二)信息披露不充分

就我国当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披露来看,一些商业银行创新产品说明书设计复杂、内容艰涩难懂,对于可能的风险隐晦表述,这些信息披露的不充分都为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埋下隐患。

(三)市场定位不明确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中的一员,盈利仍是其存续的目的,要想更好地存续,其就必须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定位好其服务的市场。然而,我国的商业银行仍不时出现市场定位不准的现象,结果非但没有实现金融创新的目的,反而损失了一定的资源与信誉。

(四)金融产品层次低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层次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原创性创新较少,大多数金融创新都是来源于国外金融创新产品的模仿与复制;金融创新的技术含量较低,对于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以及债务工具创新则比较少;创新产品所占的份额较低,难以形成有效的规模。

三、我国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的对策

探讨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管理的现状以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下面对我国金融创新风险管理发展的路径进行探索,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发展。

(一)强化内部风险控制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风险来源于各个方面,不可否认的是其风险更多的是来源于其内部,因此为了控制金融创新的风险,首先应当从其内部着手。其内部风险控制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职员及管理层风险控制的意识,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战略,建立稳定的风控信息平台,对于金融创新风险进行有效的量化分析以及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团队。

(二)完善风险监管机制

次贷危机的爆发与蔓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金融创新风险监管失当造成的,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时有必要进行全面的风险监管机制,避免因风险监管不当引致的损失。

(三)健全风险约束机制

银行内部监管与政府监管不能够完全解决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所面临的风险难题,因此在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进行管理时还应当引入风险的市场约束,减少金融创新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徐小阳.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研究[D].江苏大学,2013.

[2] 陆韬玉.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及建议[J].财经界(学术版),2015,02:11+35.

[4] 陈蕊蕊.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09:160-161.

[5] 全燕.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不足与发展[J].企业研究,2012,08:99-100.

[6] 徐建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信用风险管理分析[D].山东大学,2013.

篇5

论文摘要: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引起了全球经济增速的减缓甚至是衰退,其中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遭受重大打击。西方银行的纷纷倒闭及破产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更重要的是给我们银行风险管理带来许多思考。本文拟通过对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的风险管理问题比较研究,来探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与欧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比较

我国商业银行和欧美商业银行向比,在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体制、风险管理监管及风险管理技术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一)风险管理理念的比较

国外银行业风险管理理念丰要有以下内容:一是管理层必须有清晰的有效发展战略和控制风险的决策;二是客户至上与市场营销的理念;三是追求盈利与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理念;四是全员风险管理文化,控制风险成为全行员工的工作,每个员工都要有风险管理意识,并将个人收入与业务经营成果挂钩,从源头上制约风险;五是投入大量的费用用于员工培训和激励,以塑造自身的风险文化。

相对于国外银行业,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在风险管理理念上主要有以下不足:一是过分看重商业银行经营规模,而对利润资产质量等质的认识不足;二是风险管理理念尚未到位,仍以信用风险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三是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差别化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风险、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四是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尚未形成,个人风险管理意识缺乏。

(二)风险管理体制的比较

欧美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银行管理结构。它们一般都是按照严格的法定程序组建,其产权清晰、制度完善、运作规范、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健全有效,公司治理结构完善。欧美商业银行实行多层次的风险管理,监事会、董事会能够通过具体部门对经营者形成无形的监督压力,促使经营者谨慎经营。

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已经实行了股份制改造,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未真正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实施有效风险管理所需的法律体系及市场调控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的独立性差,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风险管理制度缺乏系统性和操作性;风险管理队伍不强,特别缺乏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等。

(二)风险管理监管的比较

西方银行业风险监督管理措施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政府监管机构对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监管。主要监管方式为美国为代表的以法规为准绳的规范化监管方式。整体上,对银行业监管更趋严密规范,监管内容更为全面;二是外部的社会监管。

不仅依靠政府监管机构的力量,还充分调动行业自律组织及社会审计力量,形成多方监督格局;三是监管的国际合作方面。西方国家监管国际合作加强,经常组织会议对于银行业经营中的矛盾及问题加以协调解决,并共同制定一些适用于各方的准则以便遵照执行。

相对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督和市场约束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外部监管仍旧比较薄弱,监管方式和手段不适应形式发展需要。监管责任没有落实到高级管理人员和岗位负责人,许多问题暴漏后才发现。信息披露还不规范、不完备,对于风险信息披露尤其不充分。市场对银行经营管理监督约束有待加强。

(四)风险管理技术的比较

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一方面,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另一方面,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加强,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西方银行业风险管理技术主要特点:一是实施战略管理及全面的内部控制;二是开发一些新的风险管理技术及模型;三是不断地创新金融衍生工具以适应金融业的新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量化管理技术和工具方面非常薄弱,没有完善的风险评级系统和市场风险计量系统,仍旧以经验分析为主,重视定性分析、量化分析手段短缺,从而导致在风险识别、度量和监测等方面主观性比较强,科学性不够。

二、金融危机的成因以及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新世纪的金融危机,已经给全球的经济造成了重创。表面看来,次贷危机是由美国低收入者的房贷引发的。实质上,源于刺激经济的目标下,过度的信贷以及信用风险互换等衍生工具的滥用,终致危机恶化。而贯穿始终的无论是金融机构、监管者和个人都存在忽视风险管理的因素。次贷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有四点:过度证券化;信用评级机构推波助澜;通货膨胀的发生和利率的增高;监管机构不力。

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特别是银行产生很大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房地产信贷风险压力加大

我国的房地产对银行贷款的依存度非常高,所有风险都放在银行身上。房地产“绑架’璋艮行,主要原因是房地产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存度过高,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自由资金非常薄弱,房地产开发主要依赖银行贷款,我国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银行资金占资金的比率在70%以上。造成这种银行被房地产“绑架”的格局,与银行风险意识薄弱有关。截止2008年8月我国银行业对房地产贷款的总规模为3.4万亿元,占同期银行贷款总额的近30%,在房地产市场存在严重泡沫的情况下,银行业丝毫觉察不到房地产贷款存在巨大风险

在我国众多房地产企业中,白有资金达到35%的企业不到20%,只能依靠外部融资满足项目资金的内在需要。统计数据表明,近年

来,开发商的自有资金逐年下降。以上海为例,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2001年为18.84%,2002年为l7.53,2003年为16.94%。由于房价上涨,开发商获得高额回报,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开发商进入,导致更多的银行贷款进入房地产行业,从而给银行业带来更大风险。

而且房地产既是一种基础性产业,也是一个对其他行业发展具有严重依赖性的产业,它牵扯着数十种上游产业,比如从2004年开始,房地产就消耗了国内将近一半的水泥和钢材。这好比是房地产直接安放在中国经济中的隐形炸弹,除了目前银行已知的近四万亿房贷外,还有数十个相关行业为满足房地产膨胀所带来的硬性需求,扩大产能所进行的数目庞大的基础投资。这些基础投资很大程度也是来自银行信贷,从而导致房地产对银行业的影响扩大。

(二)外汇市场的变化

自从次贷危机爆发后,外汇市场一天的波动就能达到2-3%。与此同时美元指数跌至l5年的最低点。与美元贬值相对的就是其他货币的升值。对我国而言,购买美国证券遭受重大损失,而且将显着增加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我国经济贸易依存度较高。200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5616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达到了57.7%,远远高于美国、日本等国,以及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的水平,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海外市场对中国GDP贡献率为9%,为全球最高。2009年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为141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9%,为贸易规模的历史最大降幅,其中进口513.4亿美元,同比下降43.1%,出口904.5亿美元,同比下降17.5%。因此,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很大,另外,我国外汇储备大部分用于购买美国债券,涉及美国按揭贷款债券约1300.1600亿美元,估计未来3年外汇储备损失可能在在100.120亿美元之间。

(三)对银行海外业务的影响

此次金融危机中,我国银行的海外活动遭受的损失为数不少。例如: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6家银行在次贷危机中可能损失49亿元人民币。此次危机对正在高速增长的海外业务无疑是一个冲击,至少银行必须在海外市场放缓前进步伐并谨慎选择业务。

虽然目前的危机环境有利于国内企业包括银行进行海外并购和扩张,但是盲目并购欧美金融机构资产蕴含着极大风险,必须对并购的潜在风险保持高度警惕。对银行而言,一方面要谨慎开展自身的海外并购活动,在推进海外并购时,要对被并购方的资产质量、商业模式、企业文化等进行全面评估,还要充分考虑东道国政府的反应;另一方面要谨慎评估客户进行海外并购带来的风险,防止海外并购活动增大企业的信用风险,影响银行信贷资产安全。

三、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通过前面比较国内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以及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归纳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应对策略有:

(一)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目前商业银行对于基层行的资产质量和风险状况控制力较为薄弱,一方面要依赖信息技术建立整个银行共享的风险信息沟通交流平台;另一方面要建立多层次的风险预警体系,既要关注整个宏观经济的变化,又要了解行业经济的波动;既要审慎对待地区风险,又要防范客户自身和授信产品存在的风险,实现五个层次的预警,及职能改革经济走势的预警、行业风险指数的预警、品种风险指数的预警、地区风险指数的预警和客户风险指数的预警。

(二)优化银行信贷资产结构,分散风险

面对宏观调控,银行业应主动适应,即使调整策略,在宏观调控中寻求发展机遇,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把鸡蛋分散在多个篮子中”,以分散风险。另外,商业银行应正确把握贷款投向,切实加大贷款封闭管理执行力度。以重点产品和优质客户为营销对象,实行差别化的产品准入、客户准入和区域准入策略,促进信贷结构的优化,强化风险控制力,进一步改善贷款质量,同时要强化大局观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三)坚持“谨慎经营”的原则进行金融创新

商业银行为适应国际金融业的发展,需进行多方面的金融创新。但是无法忽略金融创新带来的巨大风险。美国次贷危机中,金融创新一方面通过广泛的证券化分散了美国房地产融资市场上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和冲击力,造成了难以计量的损失。这更使我们认识到金融创新要合理,“审慎经营”。这提醒我们:把握好创新和风险控制的平衡关系,一方面创新是推动金融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不能因噎废食;另一方面一定要跟银行本身的风险控制和防范能力相匹配。在控制和管理风险的同时实现盈利和发展。

因此,我们在提倡金融创新的同时,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控措施,并遵衢‘谨慎经营”的原则,把握好效率和安全的关系,避免可能带来的风险。

篇6

 

关键词:金融危机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与欧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比较

我国商业银行和欧美商业银行向比,在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体制、风险管理监管及风险管理技术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一)风险管理理念的比较

国外银行业风险管理理念丰要有以下内容:一是管理层必须有清晰的有效发展战略和控制风险的决策;二是客户至上与市场营销的理念;三是追求盈利与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理念;四是全员风险管理文化,控制风险成为全行员工的工作,每个员工都要有风险管理意识,并将个人收入与业务经营成果挂钩,从源头上制约风险;五是投入大量的费用用于员工培训和激励,以塑造自身的风险文化。

相对于国外银行业,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在风险管理理念上主要有以下不足:一是过分看重商业银行经营规模,而对利润资产质量等质的认识不足;二是风险管理理念尚未到位,仍以信用风险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三是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差别化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风险、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四是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尚未形成,个人风险管理意识缺乏。

(二)风险管理体制的比较

欧美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银行管理结构。它们一般都是按照严格的法定程序组建,其产权清晰、制度完善、运作规范、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健全有效,公司治理结构完善。欧美商业银行实行多层次的风险管理,监事会、董事会能够通过具体部门对经营者形成无形的监督压力,促使经营者谨慎经营。

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已经实行了股份制改造,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未真正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实施有效风险管理所需的法律体系及市场调控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的独立性差,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风险管理制度缺乏系统性和操作性;风险管理队伍不强,特别缺乏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等。

(二)风险管理监管的比较

西方银行业风险监督管理措施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政府监管机构对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监管。主要监管方式为美国为代表的以法规为准绳的规范化监管方式。整体上,对银行业监管更趋严密规范,监管内容更为全面;二是外部的社会监管。

不仅依靠政府监管机构的力量,还充分调动行业自律组织及社会审计力量,形成多方监督格局;三是监管的国际合作方面。西方国家监管国际合作加强,经常组织会议对于银行业经营中的矛盾及问题加以协调解决,并共同制定一些适用于各方的准则以便遵照执行。

相对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督和市场约束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外部监管仍旧比较薄弱,监管方式和手段不适应形式发展需要。监管责任没有落实到高级管理人员和岗位负责人,许多问题暴漏后才发现。信息披露还不规范、不完备,对于风险信息披露尤其不充分。市场对银行经营管理监督约束有待加强。

(四)风险管理技术的比较

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一方面,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另一方面,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加强,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西方银行业风险管理技术主要特点:一是实施战略管理及全面的内部控制;二是开发一些新的风险管理技术及模型;三是不断地创新金融衍生工具以适应金融业的新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量化管理技术和工具方面非常薄弱,没有完善的风险评级系统和市场风险计量系统,仍旧以经验分析为主,重视定性分析、量化分析手段短缺,从而导致在风险识别、度量和监测等方面主观性比较强,科学性不够。

二、金融危机的成因以及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新世纪的金融危机,已经给全球的经济造成了重创。表面看来,次贷危机是由美国低收入者的房贷引发的。实质上,源于刺激经济的目标下,过度的信贷以及信用风险互换等衍生工具的滥用,终致危机恶化。而贯穿始终的无论是金融机构、监管者和个人都存在忽视风险管理的因素。次贷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有四点:过度证券化;信用评级机构推波助澜;通货膨胀的发生和利率的增高;监管机构不力。

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特别是银行产生很大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房地产信贷风险压力加大

我国的房地产对银行贷款的依存度非常高,所有风险都放在银行身上。房地产“绑架’璋艮行,主要原因是房地产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存度过高,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自由资金非常薄弱,房地产开发主要依赖银行贷款,我国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银行资金占资金的比率在70%以上。造成这种银行被房地产“绑架”的格局,与银行风险意识薄弱有关。截止2008年8月我国银行业对房地产贷款的总规模为3.4万亿元,占同期银行贷款总额的近30%,在房地产市场存在严重泡沫的情况下,银行业丝毫觉察不到房地产贷款存在巨大风险

在我国众多房地产企业中,白有资金达到35%的企业不到20%,只能依靠外部融资满足项目资金的内在需要。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开发商的自有资金逐年下降。以上海为例,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2001年为18.84%,2002年为l7.53,2003年为16.94%。由于房价上涨,开发商获得高额回报,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开发商进入,导致更多的银行贷款进入房地产行业,从而给银行业带来更大风险。

而且房地产既是一种基础性产业,也是一个对其他行业发展具有严重依赖性的产业,它牵扯着数十种上游产业,比如从2004年开始,房地产就消耗了国内将近一半的水泥和钢材。这好比是房地产直接安放在中国经济中的隐形炸弹,除了目前银行已知的近四万亿房贷外,还有数十个相关行业为满足房地产膨胀所带来的硬性需求,扩大产能所进行的数目庞大的基础投资。这些基础投资很大程度也是来自银行信贷,从而导致房地产对银行业的影响扩大。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管理;风险防范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也由传统的国家和地区影响逐渐走向世界金融市场同步和融合的过程。金融衍生工具是将金融市场商品化和货币化的产物,通过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会计制度的管理和对其风险的防范,能够在发挥金融衍生工具促进金融流通的基础上保证交易的安全性,是规范化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必要保证。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制度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经济发展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快速地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中,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进出口贸易保持快速增长,国际贸易总量稳居世界第三位,国际上资本市场的占有量也大幅度提高。会计作为沟通国际交流的语言,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语言不通,无法打交道、做生意、谈合作,国家之间不同的会计标准会引发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萧条或经济衰退。

诺斯认为,从理论上讲,有许多外部事情能导致利润的形成。在现有的经济安排状态给定的情况下,这些利润是无法获得的,我们将这类收益称之为“外部利润”如果一种安排性创新成功地将这些利润内部化,那么总收入就会增加,创新者可能在不损害任何人利益的情况下获取收益。戴维·菲尼则认为,制度安排中创新的预期收益是影响制度供求变迁的重要因素,而导致预期收益的来源主要包括资本收益的获得、风险分担、规模经济的实现、交易成本的减少和不完全市场、外部性及行情披露的扭转。资产涨价导致资本收益,而资本收益是提高那些使得财产权更加清楚的制度安排质量,而使收益更加可靠地获得。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防范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的金融衍生工具方兴未艾,其发展规模和影响引起各国金融机构和监管当局的广泛关注。1999年由于我国对期货市场进行了重大战略性的结构调整,只保留了上海、大连、郑州3家交易所,因而成交金额大幅下降。2000年初,随着上海期货交易所同城合并的结束和184家期货经纪公司通过增资和年审,中国期货市场的结构调整和清理整顿基本完成,开始走上稳步发展的快车道。随着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和金融市场的加速发育,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已通过各种途径涌人我国金融市场,因此,金融风险管理师必须很好学习和掌握金融衍生工具。在这些简单交易类型的基础上,银行又开发了一系列复杂、综合的金融工具。所以,在决定如何核算、审计时,最好将这些综合交易分解为各组成要素,再进行分析。大部分金融衍生工具都通过合法的交易所交易,并且具有标准化的条款,这使其具有高度流动性。店头交易(orc)由交易双方直接进行,属于“场外交易”,通常不那么标准化,流动性也较弱。近年来市场发展的特征表现为交易各方与交易工具日益复杂,更长期限金融工具的交易量与市场价值不断增长,上述基本类型之外的新型衍生工具层出不穷,信用衍生工具的诞生被视为市场发展中最重要的事件。

1 套期保值

金融衍生工具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对保值套期和风险规避的需求而产生的,所以,金融衍生工具的基础功能就是风险的规避和套期的保值。这里的金融风险的影响因素包括时间变化、波动性变化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多个方面。一般而言,当组合中包含的资产数量相比对冲风险的因子数量时,对冲方法的可行性较高。而金融衍生交易所具有的杠杆特性比较高,投资者在购人大额度的金融衍生交易合约时,只需要投入少量的资金作为保证金,这样的方法能够利用金融眼熟呢个工具防范由于对冲而产生的金融风险,以多种不同衍生工具进行组合,能够将原本存在的金融风险通过组合和分割的方式进行调整,灵活选择风险的承担,通过低成本的金融交易将风险中管理困难和不愿承担的部分转售。

2 发现价格

金融衍生工具同时还具有发现价格的功能,在金融衍生市场中,大量金融参与者将对衍生工具价格走向的预期和自身取得的市场信息融入到衍生市场的活动中,通过计算机交易系统和公开的拍卖程序完成交易的实际过程,形成的价格体系具有竞争性、预期性和单一性,并可以反映供求关系的真实情况。在金融市场全球化的现在,金融市场的地域性不断减弱,不同国家的金融市场联系在网络和经济流通的高速和效率特征下紧密结合起来,金融资产供求关系已经全球化,金融衍生市场受到各地的金融资产影响,由金融衍生工具的价格变换而体现影响因素的作用能力与方向。

3 投机交易

投机交易是通过期货市场中的交易活动中,将价格差异作为收益的部分。投资者根据所掌握的信息与自身的判断,对期货的价格进行分析,作出出仓和入仓的投资决策。如果投资者的决策与期货价格走向相一致,在投机行为平仓出局时便能获得投机带来的利润;如果决策与期货价格发展趋势相反,则平仓出去后投机者自身承担价格损失。由于投机交易的母体是价格差异带来的收益,所以投机者只需要平仓完成期货交易的活动,不需要完成实物的交割。适当的投机交易,能够增加期货市场的流动性并为套期保值者转嫁期货风险的承担,对期货市场和交易的顺利正常完成有着积极作用,是期货市场发现价格与套期保值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保证。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金融市场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拥有越来越多的机遇,伴随而来的也具有挑战。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内发展出大量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作为一种新型产业,所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呈现出繁琐化、多样化的变化趋势。商业银行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及时更新信息,保持清醒的认知,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尽可能的对银行面临的挑战进行评估,从而有效的预防风险,保障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本文将探讨商业银行运营中存在的业务风险,分析风险产生的内外部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具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面临的业务风险有信用风险、流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等,这些风险的存在将严重威胁到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如果风险巨大,商业银行又不能及时采取科学的措施进行处理,将引发商业银行巨大的危机。国外关于商业银行如何避免业务风险的理论有很多,我国应该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有效地规避业务风险,更好地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

二、引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内部原因

1.理论研究欠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以此为契机,商业银行得到高效的发展,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市场管理制度,但是尽管如此,有关商业银行如何规避市场风险的理论研究却很少,不能有效地指导商业银行的管理。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的变化日新月异,而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制度落后于市场的需求,不能及时满足市场的变化,这种滞后的管理理念反过来又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发展,束缚了决策层的意见,使得制度上存在的漏洞越来越多,尤其在金融市场业务方面,相关理论和实践都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导致风险的出现。

2.不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就金融市场而言,本身存在着高风险性,面对金融市场的这种特性,就需要商业银行内部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有效的对常见风险进行规避,减少商业银行处于风险之中的机率。鉴于此,商业银行应该在贷款方面严格把关,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但当下,我国许多商业银行在贷款方面管理体系薄弱,涉及到的管理体系比较宽泛,不能有效的对贷款业务进行划分,严重威胁到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引发业务市场的风险,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

3.人才的流失

尽管国家加大教育力度,开设金融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多,学习金融专业的学生也随之增长,造就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但学校成就人才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此外,尽管商业银行招募到符合要求的人才,但流动性很大,有些人才应聘商业银行,只为积攒经验,当经验丰富滞后,他们就会跳槽去国有银行,毕竟商业银行和国有银行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导致商业银行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上落后于国有银行,严重了影响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增加了商业银行面对风险的可能性。

4.不健全的信贷机构

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依赖于贷款业务,在办理贷款业务时,如果商业银行对贷款方信用、还款能力等信息缺乏了解,对责任和义务不能区分和规定,当贷款方还款不及时,就会造成银行资金不足,降低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威胁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从更深层的原因上来看,出现这些问题的大多数原因都是对信贷机构设置不够重视,有的商业银行甚至完全没有设置专门的信贷机构,出现这些问题也就不难想象了。

三、引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外部原因

1.坏账量增加

商业银行通过借贷获得盈利,但盈利的前提是借贷方有能力还款。商业银行服务对象和取得盈利的对象都是企业,如果企业的发展面临困难,或者出现倒闭,这将增加商业银行的坏账量。具体来说,当下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严重,融资已经不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面对市场的竞争,如果企业不通过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获取发展的一席之地,将导致企业的竞争力缺乏,无法获得盈利,甚至出现经营危机,不能及时对银行还款。商业银行面对这种情况,只能将有限的资产进行拍卖,增加人力、财力的投入,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增加商业银行的坏账量和呆账量,威胁商业银行的发展。

2.欠缺政府的支持

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政策的制定,将引导和规范商业银行的发展。金融市场领域对政策尤为敏感。在多年的改革开放下,市场制度己经逐渐取代计划制度,在我国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调节作用,不过政策的补充作用效果也同样明显。商业银行与国有银行一样,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在稳定经济、平衡收支、实现百姓安居乐业方面职能作用明显,有的甚至为政府的失误而买单。但是,也有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不顾市场规律而对商业银行提出各种要求,甚至出台一些不利的政策,直接影响到了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商业银行获得的盈利,一部分下发给员工,而绝大多数都为市场的配置买单,导致商业银行大量资金的外流。缺乏政府的支持,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发展,增加资金周转的困难。

3.利率变化

利率的高低,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影响资金的循环,高收益刺激了人们贷款的热情,越是追求高收益的人越会成为银行的潜在客户,不过随着其成本的不断上扬,其风险不断增加的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更大的风险。

四、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测评体系

商业银行不应该在风险出现之后,进行弥补,而应该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对信贷风险进行及时的评估,防范金融市场的业务风险。

第一,商业银行要根据本行的发展理念、市场定位、风险偏好、文化等情况,建立出符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战略,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升商业银行的发展。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而言,由于规模扩张的需要,它们在经营战略上更加激进;而对于大型商业银行特别是系统重要性的商业银行来说,其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不但面临着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对于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的控制也要更加严格。

第二,完善的风险监控体系,加强监控力度,变革传统的监控模式,着重对战略层进行监控。商业银行应该在集团层面来控制金融市场业务风险,要将不同资产、业务、各子公司所面临的不同类型的风险进行度量和综合考虑,并且将数量庞大的表外业务纳入到风险监管的范围之内,监控多项风险指标,使商业银行能充分地了解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情况以及变化趋势。

第三,加强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随着市场的发展,在新兴的产业中,大型建设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银行在项目中得到的回报也是巨大的,但单个银行是不能独立支付数额如此巨大的项目,必须加强与其他银行的合作。商业银行可以选取与自身发展战略和市场地位相一致的银行进行合作,促成项目的开展,但这仅仅是理论上的合作,还缺乏具体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范梦川.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3.

[2]胡俊华.关于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的思考――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视角[J].银行家,2011(02).

[3]刘桂峰.当前形势下我国银行业员工行为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J].投资研究,2012(02).

[4]郑秀梅,展瑞雪.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营销策略研究――以招商银行为例[J].中国商贸,2014(21).

[5]张宇虹.浅析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交际,2014(01).

[6]曹曼丽.内蒙古地区企业类债券的联合风险定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衍生品 信用风险 管理分析

一、前言

金融行业中的衍生品是指金融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产物,属于一种新型的产品,能够让行业实现较高质量的发展。同时,衍生品也是全球在进行金融研究工作中的一项主要工作和板块。可以说,金融行业的衍生品是当前实现金融推动建设的一项主要的力量,影响着市场发展的具体程度和质量,是商业银行在实现有效竞争中的一项产物。为此,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研究,让整体工作的开展更加具有科学性和研究性,让商业银行实现健康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出现的衍生品存在的信用风险种类分析

(一)流动性

出现流动性这种风险主要是因为从事具体工作的人员,未能在合理或者是规定时间中,以比较合理价格将工具进行出售工作,以此对银行造成数额较大的损失。出现这种风险对银行所引起的影响是最大的[1]。也是对银行发展呈现较为严重的制约性,让银行不能实现较高的经济发展。同时,流动性这种风险也是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风险,资金在实现流动的过程中存在较高的风险。

(二)法律风险

商业银行在具体的发展中,不仅会出现因为资金流动而出现的风险,同时也会因为违反国内法律的一些规定而出现的风险――法律风险。衍生品出现法律风险很大程度是一些合约的具内容和法律内容出现相违背的现象,而出现的经济损失问题。可以说,从某种层面讲,这种风险对商业银行在市场环境中的影响很大[2]。因为是违反法律规定出现风险,是不可进行翻转的。但是,基于市场发展的具体状态说,出现这种风险主要是法律建设存在不完全性而导致的,为此要重视法律方面的完善。

(三)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出现操作风险的诱发因素较多,系统失误,人为主观层面的因素,以及不受系统操控的外部事件。这些因素的影响,都会让衍生品出现一定的风险,主要是交易损失[3]。一般这种损失是可以通过有效的决策实现避免。在面对操作风险时,要利用参数分布的方法对风险出现的具体概率实现科学的计算,实现明确形式的操作风险具体参数分布的情况掌握。

三、衍生品在金融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管理缺点

(一)法规建设存在缺失性

上文中提到,金融行业呈现的衍生品的等级较低,在法律层面虽然实现一定的法律建设,但是硬性的建设存在很大的缺失性。国内在进行金融监管的时候,主体发展方向存在很大程度随意性。出现随意性的主要原因为衍生品在发展环境中的对待性不够严谨[4]。纠纷解决需要利用法律进行解决,提升整体法制建设保全性。可以说,未能实现法律建设就会让风险存在发展的外部空间,制约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的稳定运行程度。

(二)信息披露力度不够

金融市场实现较高的发展是和具体金融公司实现有效的联系,通过这种联系让行业实现健康、有效的发展。金融行业中的衍生品是指金融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产物,属于一种新型的产品,能够让行业实现较高质量的发展。国内在进行商业银行发展和主体建设的时候,整体信息存在不透明的环境中,就使得诸多的衍生品在实现信息披露中,存在很多的不足,整体针对信息披露的实际力量不够。这一现象就让衍生品在实现透明信息建设的成果不好,出险一系列的信息问题,不利于整体行业的发展。

(三)信用监控不足

在建设信用监控的时候,主要是利用国外模式进行套用。这样虽然能够让监控模式现实国际发展,但是也会让系统分析的时候,存在不全面的问题。这样的发展模式也不能让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对风险进行责任的承担,不利于整体风险管理工作实现较高质量的发展。总体讲,国内在开展衍生品具体信用风险监控的时候,存在较多的局限性,不能让商业银行实现完全风险的管理和具体举措制定。

四、提升衍生品在商业行业发展中的风险管理程度的策略分析

(一)对法规实现一定完善

可以说,要让整体市场实现高度发展,呈现较好发展效果,需要利用法律进行一定的完善。利用法律让衍生品在具体管理的时候,解决潜在的管理和发展风险。也就是说,法律在实现管理建设的时候,要针对衍生品所具有的特征和环境实现有效的保护。健全整体市场发展环境中的稳定性,让衍生品实现较高的风险管理。

(二)开展规模化的信息披露

经过研究表明析,可以对操作风险实现一定的预防和避免,让衍生品实现健康的市场运行。所以在发展过程中要开展规模化的信息披露,让流动风险实现较高程度的解决。衍生品影响着市场发展的具体程度和质量,是商业银行在实现有效竞争中的一项产物,必须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信息披露。可以选择统一较强的程序对企业会计记账行为实现初步性的规范,也可以将投资模式实现多元发展,让流动风险实现有效的监管。

(三)强化金融市场信用监控

衍生品在金融环境中实现加高的发展,要实现高度的信用监控工作,提升金融行业发展中的科学性和监控功能。应该在研发和具体市场推广过程中实现高度的监管,让其实现良性的发展[5]。所以,在发展的环节中,要强化金融市场信用监控,让市场实现健康的发展,让衍生品能够实现较高质量的信用监控,提升整体风险管理的质量。

五、结论

商业银行在实现经济促进和增加的同时,也出现一些衍生品。如果不能对这些衍生品实现较高的信用管理,就会出现较多的信用风险,让商业银行呈现限制发展的因素和问题,不利于整体行业发展。为此,要针对这些问题和管理过程中的不足,开展有效的解决,提升整体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可以从对法规实现一定完善,开展规模化的信息披露,以及强化金融市场信用监控等途径实现有效的信用风险解决。

参考文献

[1]仲秋.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J].财经界(W术版),2016,(14):22-23.

[2]易小卜.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信用风险管理探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2):32-33.

[3]王巧燕.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06):318.

篇10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迅速爆发,席卷全球,世界各国普遍遭殃。美国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化,以及自身的管理和制度等存在的问题,使美国银行业在本次危机中深陷泥潭。2008年全年共有25家商业银行和吸储机构被关闭,其中包括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截至2008年第四季度末,共有252家被列入“问题银行”名单,而2009年年初以来,又有14家商业银行和吸储机构被关闭,并且这个数字还将继续扩大。美国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在2008年为24341亿美元,比2007年下降了73289亿美元,盈利状况明显恶化。在2007-2008年由于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银行业贷款损失和资产负债表中计提的贷款准备金不断增加,贷款损失准备金在2008年全年达到151235亿美元,占了整个净营业收入的50.2%,美国银行业的信用风险不断加大。金融危机给了美国银行业沉重的打击,特别是对美国大银行的冲击较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美国银行业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也未能幸免,中国银行等四大行持有的美国国债大幅缩水,欧美地区国家战略投资者纷纷减持中资银行股份,给我国商业银行造成了较大数额直接损失,也阻碍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

一、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

房价下跌和利率上升是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但次级抵押贷款泡沫迅速膨胀和泡沫破灭之后的全球风险共振提示我们,这场危机背后有着深刻的宏观经济金融背景和微观经营基础。同时也与美国商业银行风险监管体系的缺陷紧密相关。

(一)低利率政策刺激银行次级贷款业务盲目扩张

2001年,美国9·11事件之后,为刺激经济发展,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下调至1%。面对如此低的利率金融论文,商业银行都想把充裕的资金贷出去以获取高额利润。次级抵押贷款的高收益率博得了商业银行的青睐,大量商业银行瞄准了这块市场,并展开激烈的竞争,纷纷提出各种优惠政策,争相降低贷款条件,发放大量贷款给那些信用等级在BB级以下的购房者。商业银行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刻意低估违约风险。同时商业银行又将发放贷款所获得的大量资金投放到房地产市场,致使房价持续高涨,催生了房地产泡沫。商业银行次级抵押贷款业务的盲目扩张为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埋下了伏笔。

(二)金融衍生品的高杠杆性导致风险扩散

次级抵押贷款的高利润、高回报早已让商业银行忘却了其本身具有的高风险性。银行家们一再降低贷款标准,将眼光锁定那些原本不符合贷款条件的次级贷款人,促使次级抵押贷款数量激增。次级抵押贷款最终导致了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然而金融衍生产品却将泡沫破灭的影响迅速放大,扩散到全球范围。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NCDs)、抵押担保证券(MBS)、债务抵押证券(CDO)等金融创新产品的出现,使银行可以不用将抵押贷款记录在自己的账面上,而是将其卖给证券公司,证券公司再将其包装,加上信用评级机构的“帮助”,将其以优质证券形式出售给全球范围内的对冲基金、共同基金、退休基金等投资者,转移风险。由于这些衍生产品具有高杠杆效应,对冲基金只需要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能从事交易,基金公司亏损后,银行也受到牵连,而且损失成倍扩大,因此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美国整个金融市场的崩溃,扩散到全球范围内各个经济体。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的大火熊熊燃烧,波及世界经济,我国经济也未能幸免。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我国银行业的外汇资产业务和我国银行业股权结构的影响,进而影响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程度;以及美国金融危机引起的世界性经济衰退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宏观经济发展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我国银行业的潜在风险程度。具体来说,主要的影响如下:

(一)债券价格下跌导致资产减值损失

美国次贷危机的暴发与蔓延使与次贷相关的证券价格剧烈波动,市值大幅缩水,有些证券甚至面临信用危机,而有些证券则因为发行机构的倒闭而一文不值。尽管我国银行对于海外投资的风险非常谨慎,但在此次危机中还是受到不小的损失。据统计,截至2008年上半年,上市中资银行持有约240亿美元与“两房”相关的债券,在亚洲金融机构中居于首位。其中,中国银行持有172.86亿美元,工商银行持有27.16亿美元,建设银行持有32亿美元,招商银行持有2.55亿美元,民生银行持有2.27亿美元。根据《证券市场周刊》测算,我国六家商业银行中中行亏损额最大,约为38.5亿元。建行、工行、交行、招行及中信银行依次亏损5.76亿元、1.20亿元、2.52亿元、1.03亿元、0.19亿元。

(二)战略投资者抛售中资银行股份

次贷危机的暴发与蔓延使中资银行原有的战略投资者资金缺口加大,不得不以收缩其国外投资以解燃眉之急,这使引入欧美战略投资者的中资上市银行的股权在市场上遭受抛售风潮。美国金融危机暴发以来,中资银行已经遭受了两波抛售风潮。最先是瑞银在2008年底将其所持有的中国银行33.78亿H股抛售,随后是2009年1月7日,美国银行以股份配售方式售出56.2亿股建行H股;紧随其后,李嘉诚基金会通过美林证券配售中行20亿股。2009年1月13日,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抛售所持的全部中国银行108亿股,彻底结束了3年的战略投资。

(三)实体经济受损导致资产质量下降

美国金融危机向欧美国家实体经济的渗透引发欧美国家实体经济衰退,从而影响我国出口贸易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进而影响到我国银行的信贷质量。数据显示2008年11月至2009年1季度,我国对美出口已连续5个月出现负增长。海关统计数据还显示我国对欧盟和日本等地的出口也呈下降趋势。从2008年初到现在,我国的外贸企业越来越举步维艰,根据广东省中小企业局公布的,2008年广东省1-9月企业关闭总数为7148家。而不良贷款的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中损失类贷款数额逐季增加金融论文,占总贷款比率也逐季增长。

三、加强我国商业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对于外国发达的商业银行经营体系,我国的商业银行还远远不足。鉴于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可以看到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严格控制贷款质量。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活动才刚刚起步,由于缺乏信用风险预警和评估的有力工具,商业银行不能从源头识别、防范和控制风险,信用风险居高不下,严重困扰整个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最大风险,主要包括道德风险和企业风险。由于我国风险评级机制的严重缺乏,导致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对象信用调查成本高、难度大,造成银行与借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较高的道德风险;同时,又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主要贷款对象集中在大型企业,且数额巨大,如果大型企业一旦倒闭,银行贷款收不回来,就会受到巨大的打击,使我国商业银行面较高的企业风险。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房价飙升,住房贷款占了银行贷款的很大比例,随着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波动,这部分贷款的风险也会随之加大,很不稳定。银监会相关调查显示,国内部分省市的房贷不良率连续3年呈现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假房贷”、“假按揭”案件层出不穷。单一的收紧信贷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注意提高个人房贷资产质量,加强个人住房信贷监管,尤其注重评估市场的专业性和客观性,才是防止风险贷款产生、维护信贷市场长期稳定发展,从而避免由此引发楼市和金融市场危机的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所以,商业银行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客户信用审查机制,积极开展对借款人借贷历史、还款记录、违约记录等信用情况的调查,客观评价其信用等级,严格控制贷款质量,审慎发放贷款。

2,加大金融创新产品管理力度,完善金融创新监管体制。尽管金融创新大大提高了效率,为银行创造了新的利润来源,也为银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不可否认的是,极端的金融证券化和过度的金融创新导致各种结构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无节制地泛滥,最终成为引发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金融创新具有高杠杆性、高风险性和转移风险的作用,客观上导致市场整体风险的扩大,最终产生系统性风险。并且金融创新的不透明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影响了监管效果。虽然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才刚刚起步,金融衍生产品种类很少,且我国实行了较为严格的金融衍生品准入机制,但是金融衍生产品近年来发展迅速且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吸取教训,将风险管理覆盖金融创新的全过程。尤其是要重视新产品、新业务的开发、销售和运行等各个环节的风险评估、预警和控制,把金融创新风险置于可控范围。在新产品,新业务推出之前,要确保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控措施先行到位。此外,在兼顾风险全面管理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对高风险领域与环节进行重点评估并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在对金融创新产品进行监管时不仅要考虑产品本身和对于金融体系的风险,还要考虑其对于实体经济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这就要求监管部门根据金融创新的发展不断调整金融监管结构和完善市场规则,加强创新产品的市场监测与预警金融论文,增加金融创新的透明度,充分揭示衍生品的结构和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正常运行。

3,高度关注外币风险,审慎开展海外业务。新型金融危机传导的渠道之一就是持有高风险的外币债券。本次危机中,我国主要商业银行持有为数不少的美国次级按揭债券和相关资产,蒙受了不小损失。因此,今后国内商业银行在投资外币债券时,要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和稳健的投资策略。在当前的形势下,不仅要择机从高风险债券中减退,防范和化解存量债券投资风险,还要严把投向关,优先选择信用等级高、发行主体信用评级高于投资级别的债券,严格控制新增外币债券投资风险。更为重要的是,要完善外币债券投资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外币债券投资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同时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充分计提外币债券投资减值准备。另外,此次金融危机中,我国因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而遭受的损失为数不少。比如,受危机影响,中司对黑石、摩根士丹利与JC弗劳尔斯等的投资损失惨重。虽然目前的危机环境有利于国内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和扩张,但盲目并购欧美金融机构资产蕴含着极大的风险,必须对并购的潜在风险保持高度警惕。对银行而言,一方面要谨慎开展自身的海外并购活动,在推进海外并购时,要对被并购方的资产质量、现金流、商业模式、企业文化等进行全面评估,还要充分考虑东道国政府的反应,另一方面要谨慎评估客户进行海外并购带来的风险,防止海外并购活动增大企业的信用风险,影响银行信贷资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张竞,王静.新型金融危机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上海市:新金融,2009(7),21-24

[2].石兵,周义琨.浅谈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J].南京市:现代金融,2008(11),15-16

[3].陈贺.反思美国次贷危机带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J].北京市:农村金融研究,2008(1),40-42

[4].沈红,孙建华.次贷危机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启示.[J].南京市:现代金融,2009(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