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的原理范文
时间:2023-08-10 17:3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学的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统计学在学术研究、公司决策、国家制定方针政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有独立而完备的理论体系。它以数学作为基本工具,比数学更有实际用途,可以对生活中大量无序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规律,从而为研究、决策提供基本的依据,它是其他学科的一切理论的基础和来源。如何解决非统计专业学生学习《统计学原理》课程的难点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实用、灵活的课程教学模式。
一、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意识问题。学习《统计学原理》之前,学生心目中都会感觉统计学是一门枯燥、复杂的学科,而且和中学时的数学水平以及从未涉本文由收集整理及的高等数学密切相关,让学生对这门学科存在异乎寻常的恐惧。(2)教师的问题。一是按部就班的按照学期初的授课计划讲授,不顾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注重完成授课计划;二是针对不同非统计专业的学生着重应当掌握的内容、方法不清晰,授课过程中缺乏对应专业的着重点。只讲求量的积累,不追求质的要求。(3)教学内容问题。教学内容主要通过教材体现,教材的内容中涉及具体方法时的事例,还仅局限于很小的范围,不能够扩展到更大的社会经济范围。教材应向实用性方向完善,在名称上可以叫做《统计实用技术》,其内容及结构体系以经济统计学为主线,融入excel的应用技术。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原理》课程,一般是作为专业拓展课程来开设的,周课时为4学时,总课时一般在52~68课时之间。致使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亦越来越突出。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技能的训练。这个问题在本科院校仍然存在,高职高专院校有所改变,但是还不够彻底。(4)教学方法问题。灌输式教学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是主讲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5)教学效果问题。大多数院校的统计学原理考核方式仍然以答卷为主,许多学生没有转变固有的学习、思维方式,习惯于死记硬背公式、概念,应付考试,很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无法真正反映学生对统计方法掌握的程度和具体应用的能力。
二、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课程实用的教学模式
(1)在课程学习的第一节课,消除学生数学不好就学不好统计的顾虑。刚开始学习《统计学原理》接触的主要是一些统计学的基础术语,所以这时应当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强化记忆。这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所谓的强化记忆,是从最开始的机械记忆——理解记忆——训练有关题目加强记忆——反复记忆——牢固记忆,达到最终的完全记忆,也就是强化记忆。(2)基础概况内容之后的学习,采用学生参与实际工作内容做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模式,不再过于强调教师的教,而是强调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比如,统计调查。在这个内容学习之初,由教师简要介绍调查方案设计的有关知识点,给出思路,给出任务。需要学生按照程序来完成这个学习任务,由学生动手操作,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并真正到调查对象中去完成,整个学期的学习以这份调查为主线,接下来进行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报表、统计图、统计预测等一系列学习任务,并且将计算机的技术融入其中。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系统设计统计调查方案,而且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3)在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等内容学习时采用先简要介绍主要内容,然后结合学生完成统计调查搜集的第一手材料,给出任务的教学模式来完成学习。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不同,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通过强调学生的主动操作,学生通过相互讨论、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效。(4)统计预测内容的学习采用突破书本范围,结合实际案例讨论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其他专业课程内容,解决实际预测问题的教学模式。能够使枯燥的统计学知识变得更加有吸引力。(5)考核的方式改为上机完成或者一个学期实际系统完成一项调查、整理、分析任务,并最终提供一系列相关资料作为佐证材料。并将平时讨论、工作的态度,纪律,与小组成员的协作能力综合评价,给出这门课程的成绩。
三、多种教学模式运用过程中需要解决和注意的问题
篇2
【关键词】统计学原理;比较法;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1.河池学院硕士专业学位建设基金课题(2015YTB005);2.河池学院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2015KTJY11);
3.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KY2016LX279)
引言
比较法教学[1]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促使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正如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适当地运用比较法,可使学生触类旁通、温故知新.因此,对于概念较多、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比较法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案例教学法[2]是指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案例的研究、思考、剖析和辩论,并就问题做出判决的一种模拟性的教学活动.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的那样:“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巧妙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使学生达到主动参与、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于内容晦涩难懂、易感枯燥乏味又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应采用案例教学法.
《统计学原理》是统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对学生统计意识的形成和后续课程的掌握都有较大的影响.它应用性广、理论性强、内容晦涩难懂,常让学生无从下手,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可为了提高考试通过率,在现行的统计学原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无疑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此,我们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将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统计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
一、统计学原理比较法
统计学原理的比较法教学,是指教师在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由此及彼、温故知新,从而加深对统计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比较法,可使学生温故.例如,在学习完相对指标时,让学生将所学的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及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这六种相对指标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框架的掌握和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温故的目的.
通过比较法,可使学生知新.例如,在学习环比发展速度时,可将环比发展速度与逐期增长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发现这两个概念的相同点是均涉及报告期水平和前一期水平,不同的点是前者是进行除法运算,后者则是减法运算,从而体会新旧概念的内在联系,达到知新的目的.
二、统计学原理案例教学法
统计学原理的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一定的实际案例,并加以研究、思考、剖析和辩论,进而加深学生对统计学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教学法,可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理解.例如,在学体、总体单位和标志、指标这两组概念时,可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情境,将生硬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的生活情境,从而达到理解基本概念与原理的目的.
通过案例教学法,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统计调查问卷时,可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施问卷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兴趣;又如,在学习相关和回归分析时,可指导学生运用一些常用的统计软件,如Excel、SPSS等,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实例
在本节,我们引入文献[3]中的例子,介绍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数据:2005年全国各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支出情况,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
问题:(1)试分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
(2)试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并解释参数的经济意义.
分析首先运用比较法,让学生比较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区别,以明确问题的处理方向.然后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运用SPSS软件亲自录入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结果,以达到最终目标.
解答(1)根据经济学理论,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支出之间是有相关关系的,且人均可支配收入为自变量,人均支出为因变量.
将数据输入SPSS中,通过选择“图形旧对话框散点/点状简单分布”来绘制简单散点图,所得图形如下:
人均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散点图
从图可以看出,居民的人均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呈现正线性相关关系.
(2)在SPSS中,通过选择“分析回归线性”,进入线性回归操作界面.然后将
人均支出选入“因变量”框,而人均可支配收入选入“自变量”框.有关结果如下:
由表1和表2可知,相关系数R=0.978,两变量呈现高度相关,且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人均支出产生了显著影响,故可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由表3可得到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y^=346.046+0.728x.
该方程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人均支出将平均支出0.728元.当人均可支配收入为0元时,人均支出为346.046元,于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可认为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平均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是346.046元.
结束语
《统计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本文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探讨了《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的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以进一步推进该课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由此及彼、温故知新、掌握对概念原理的理解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对其逻辑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综上,教师在《统计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巧妙地运用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王群,王振林.“比较法”在《统计学原理》中的初探[J].科技资讯,2007(04):122.
篇3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后,大部分高校相应的开始探讨新的定位和培养方案。经过一年的努力,大连财经学院最后确定转型为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财经类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上是会计、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相比较于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等课程而言,该课程更能体现数学的应用性价值,也为后面的统计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了数学基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及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培养学生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思维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得更为重要。而采用新颖、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根据财经院校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改革就变得非常必要了。因此,本文将探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的一些改革措施,提出一些合理创新的建议,希望学生能够更好的将这门学科的内容和数学思维融合到自身的专业学科中,从而促进多学科融合发展。
1 教学现状分析
从课程设置上,我校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相对比较重视。总学时数为54学时,相较于其他财经类院校教学时间更为充足,教学内容也更加丰富。概率与统计学的教学内容从小学到高中均有涉及,所以无论学生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该学科都应该是一门较为熟悉的课程。因而从入门角度来说,难度较小。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该课程的难点问题就凸显出来。例如排列组合章节内容,理科生的学习掌握相对较为容易,而对于文科生而言则难度较大,少部分学生甚至没接触过此类概念。因此古典概型的教学时,基本计数原理和排列组合的知识需要作为预备内容进行铺垫讲解。通过课堂实践发现,经过复习讲解的学生从学习的延续性以及课后掌握程度来看,要比没复习过的学生效果好许多。另一方面由于不同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教材的选取上,应选用较为简单易懂的教材,或者根据各个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状况编写更为相符的教材。而在此基础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也同样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进行教学,以适应各专业学生们的不同需求。例如信息、统计等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有着特殊要求的专业,我校增加开设了周四课程,使学时数达到72学时。从而使授课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更能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而其他专业也依据学生成绩分为A班和B班两个班级。其中A班是由入学或期末考试成绩在全年级中更为优异的学生组成。这些学生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在正常与B班一同上课之余可以进行A班课程的拔高教学。这样A班授课内容更多,难度也进行适当加大,对于有意向考研的同学也有着极大的帮助。这一教学改革也在学生中得到了积极的回馈。在本校教学改革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我们也进一步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低下
由于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很难听懂这门课程。而听不懂课就会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再加上手机的影响,学生容易受游戏、朋友圈、淘宝网等各方面的诱惑。因此没有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专注听课,以至于在课程学习中没有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也没有学到数学的思维方法,达不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要求。
(2)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生动化
数学教学一贯秉承着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板书、推导、证明等知识讲授为主,而学生听课、记笔记和鲜有的互动为辅。这样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多的讲解只会使课堂气氛呆板,无趣,缺乏生动性。然而,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互联网 +”的时代,“慕课”(MOOC)、“微课”(Micro course)、“翻转课堂”(Inverted Classroom) 等新型教育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因而单一的灌输式教学的弊端逐渐体现出来,在这种大环境下,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3)教师对学校转型后的学生培养与引导意识尚有不足
随着学校的转型,学生培养计划也相应地应该有所转变。这首先要求教师要了解服务一线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将概率统计这门课程与学生的专业以及就业情况密切联系起来。但是,目前数学类公共必修课的教师大多数是毕业于数学专业,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就业方向所知甚少,以至于忽略了概率统计的产生背景以及实际应用方法,从而使学生不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
2 解决方案
基于我校现状以及本人教学经验,对于以上提出的教学问题给出了一些合理的解决方案:
(1)兴趣是最好的入门方式
首先需要让学生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产生兴趣,摒弃以前对数学的偏见,树立信心,端正态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起源于赌博,相对于其他数学课程可以说更加贴近生活,而且带有一定娱乐性,可以利用这些条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利用财经类院校的专业优势,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与经济类案例相联系,使数学问题更加实际,便于理解。进而学以致用,让学生了解到这门课程广泛的应用前景,自然就会产生兴趣。
又例如在讲解古典概型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介绍著名的“生日巧合问题”;在讲条件概率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介绍著名的“玛丽莲问题”等,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网络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首先,需要努力将网络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在“互联网 +”背景下网络教学资源的暴增对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我国的高等院校必须在转变观念的同时苦修内功。第二,高校在班型规模、教室配置、上网条件、考试要求等方面也必须改变刻板规定,积极与互联网时代挂钩;第三,教师的素质必须继续提高,为人师者要坚持终身学习,不断创新;第四,高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对于网络公开课、慕课、微课等新型教学工作的拓展;第五,教师应当与学生建立起实时有效的交流平台,可以通过QQ、微信群等信息化手段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而学生有问题时也可以及?r向老师咨询,有新想法、新思维的同学也可以有效地分享自己的观点,做到实时讨论、资源共享。与此同时建议以院校为单位开发网络教学平台类软件,在此类软件上学生可以方便地下载教师的教案、课件、教学视频等材料,方便学生实时查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而学生可以在平台上提交作业等反馈材料,方便教师获取以及进行评价。
(3)与时俱进加强教师培训
第一,加强学科间的交流,在教材编写或授课过程中更多的关注学生所学的专业与本门课程的联系,为学生后续学习打好基础。第二,教师应该多参加专业培训,更新知识库,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在课堂教学中传授渗透给学生。第三,转变观念,必须纠正对大学生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的冷漠甚至反对。例如上课使用手机不是大问题,问题是用手机来做什么,这需要教师积极加以引导。另外,因为课堂教学课时有限,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教学资源丰富多彩,对于学生自学课程、加宽加深专业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网络教学资源繁杂、水平不一,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辅助学生进行筛选,从而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
篇4
论文摘要:以提高独立学院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结合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的教学实践,通过分析课程及学生的特点,从内容、形式及方法等方面探讨了独立学院的“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以期找到在独立学院环境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素质多元化人才的培养方法。
通信原理是通信、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重要的必修课程,所包含内容不仅需要在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线路等专业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论,而且和实际应用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更为重要的是,此课程使用的问题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对后续其他课程的深入学习及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作用,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具有承接作用的核心课程。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具有内容多、数学公式多、理论性强等特点,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公认的“老虎”课程。独立学院学生中虽然也有个别高考发挥失常的优秀学生,但是大多数的学生表现出学习习惯不好,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和学习能力较弱等特点。因此,如何针对基础差的学生保证其基本教学质量的同时,又能为优秀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实现学生的多元化教育,是独立学院“通信原理”课程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
1面向独立学院的教学内容组织
1.1 有针对性地精炼教学内容,实施多元化递进式教学
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性强,涉及内容多且数学味道浓郁,是一门让多数本科生都感觉学习吃力的专业课程。依据独立学院已有的教学经验,如果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势必会使学生难以掌握。对此,我院按照对学生能力的把握,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准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将课程内容按照难易程度和重要级别进行了层次划分,制定了递进式的教学策略,以保证教学内容与学生能力的匹配。此策略突出强调对于基本概念、定理及方法的掌握,同时兼顾对深层次内容的介绍,解决了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递进式教学策略将课程内容划分为核心层、进阶层和扩展层。核心层为教学重点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定理和结论。这一部分要求学生必须理解掌握,且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进阶层为需要一般掌握的知识,在实际讲授中简化数学推导,重点加深学生对结论理解并强化对结论的应用。扩展层包含需要了解的知识,讲课时点到为止。如此,可以使大部分学生掌握课程中的基本原理,满足教学质量的要求。同时,针对准备进一步进修的优秀学生,在进行三个层次的学习外,在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上加大培养力度。比如,可在课程教学中进行相关考研题的思路讲解,并在课后布置适量与考研相关的扩展作业等。
1.2 系统化地引用理论知识,推动学生形成完整认知体系
通信原理中的理论方法是对前期的电路、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线路、通信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等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运用,只有对前期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实现对通信原理课程内容的真正理解。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这个宗旨,将通信过程中的各种理论方法按照其应用场景转化为对已学课程内容的实际应用案例,使得学生既能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学会将理论用于实践的方法思路,去除以往普遍存在的“课程无用”这一错误印象。此种内容组织方式使得学生能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征服”难题的,从而使学生加强了对专业的认识。
2多种教学形式综合应用
课堂讲授是理论学习的主要渠道,应循序渐进,逐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促使其形成主动学习的动力与习惯。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多,在授课过程中,仅仅依靠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是不够的。应将多种教学方法相融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及学习。
2.1 适度使用多媒体教学
适度使用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地融合。多媒体课件具有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等特点,可以加快教学进度,让学生集中精力对课程内容进行理解消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放弃传统教学方式而改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但是,独立学院的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实践表明,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而放弃板书教学,此教学经验对于独立学院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更为突出。
相对于重点大学的本科生,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对于公式推导及定理证明等理论内容的学习较为吃力,难以快速接受新知识。独立学院学生的惰性也表现得更为明显。虽然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为学生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但是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其效果与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因为在课堂上仅有视觉和听觉的刺激而没有动笔的行为环节,很多学生容易出现思维溜号的现象而无法跟上课堂的教学速度;在获得教学课件后,又往往将其束之高阁。如此,其学习效果反而不好。
因此,独立学院的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应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板书教学过程可以促使学生通过记笔记的行为环节加深对理论的记忆,也让学生在书写过程中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分析思考;对于某些既是重点内容又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在理论讲授的同时使用多媒体进行动画展示或者仿真分析,就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加形象生动而又透彻的理解,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2 理论与实验有机结合
单纯的理论学习是很难掌握通信原理课程精髓,必须辅以适当的实验,对习惯于感性认识学习方式的学生更是如此。同时,针对当前的社会需求,众多独立学院也突出强调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针对独立学院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更应强调实验环节在教学过程的作用,通过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感性认识推进理性认识。
当前,我院的通信原理课程实验分为计算机仿真和硬件实际操作两部分。计算机仿真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计算机真实的再现出来,而不用担心损坏器件、仪器设备等问题,从而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从“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真正做到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实际操做部分以验证性硬件实验为主,使学生能通过真实的体验进一步增强信心。在课程教学中也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设计性实验,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点突出,强调思维方法培养
理论知识的生命力在于其解决实际问题的可用性。对应的,人才的能力不是取决于记住了多少知识点,而是体现在是否能够使用恰当的方法正确运用理论知识。通信原理课程的初学者如果没有经过一定的锻炼,基本都会出现遇到问题无法解决的情况,这对于基础本已薄弱的独立学院学生更加突显,容易造成学生因为过多的难题产生厌学情绪。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强调采取讲练结合,强化典型题分析的方式。对于重点的内容讲清、讲透,同时对相关部分的经典例题讲方法,讲思路。最后再将所涉及部分的内容结合实验或实际工程进行进一步分析说明。让学生在掌握了系统理论分析后,更了解系统在实际工作中起到的作用,充当的角色。
教学实践表明,此种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也让教学变得更加深入。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通信原理课程及学生的特点,从内容、形式及方法等方面对独立学院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建设进行了探索,探讨了符合独立学院客观实际特点的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尽管如此,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应用领域的日益扩大,如何更好地因材施教,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水平是独立学院教学工作者应该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樊昌信,曹丽娜编着.通信原理(第六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
张明君,孙天罡.浅谈独立学院教育教学的工作特点和方法—以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47~49
篇5
引言
人类社会一直从自然界获取、处理、分析、交换、传递和利用信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已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命脉”。因此,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加强了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而“通信原理”这门课程主要讲述了信息的传输、交换的基本原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所以根据我国培养信息技术人才的要求,在信息与通信类专业高等教学大纲中,“通信原理”被设置为一门大学必修、考研必考的专业基础课程。而且由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交叉融合,计算机类专业也把“通信原理”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但是计算机类专业毕竟不同于通信类专业,许多与“通信原理”课程相关的前续课程(如高频电路、信号与系统等)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可能并没有学过,所以两个专业的“通信原理”教学不能使用相同的教学方法。2008年下半年我给本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同学讲授了 “通信原理”这一课程,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对计算机类专业的“通信原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有了一些感
受,下面就此谈些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信原理”是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接触到的一门通信类课程,由于不是计算机领域最基础的内容,而且课程内容也比较难,学生可能会缺乏学习动力。而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内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如何能够让学生们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绕有兴趣地学习相对乏味的基础理论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经过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1)介绍计算机专业为什么要学习通信原理。“通信原理”是一门通信类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可能会认为这与他们所学的专业并没有什么联系,这样他们可能会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不重视,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对此,在课程学习之前,我就首先大概地给学生介绍一下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交叉融合,让他们认识到通信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渗入到计算机领域当中,不懂通信技术的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不符合国家培养人才的要求,也不符合社会工作的要求。而且现在高等大专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和通信类专业有许多相同的或相类似的专业课程,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工作人员时也并不区分计算机类专业和通信类专业的毕业生。关于这一点,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以当前学生比较关心的公务员考试为例,指出公务员报考简章里专业要求栏一般都将计算机类专业和通信类专业作为同一专业对待。
(2)例举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例子。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应将知识点多与计算机专业的内容相联系,多例举一些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例子。譬如,在讲解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时,介绍完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框图之后,提出通过网线连接的计算机通信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例子。由于这个例子是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所熟知的,所以他们可以进行比较思考,从而更好的理解什么是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学习这种通信系统的兴趣也可以被激发出来。
(3)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功感。“通信原理”课程对于通信类专业学生来说已经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和理论深度,所以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肯定更容易觉得这门课程难学。为了消除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对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点,给予适当的鼓励。例如,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后,要立即表示由衷的肯定和内心的喜悦,这样学生们学习的成功感会被激发。从而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会大为高涨。
二、确定适合的教材及教学内容
(1)认真选取教材。教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目前通信原理国内的教材繁多,但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樊昌信教授的“通信原理”(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最为经典。这本教材内容丰富、详尽,知识点覆盖面广,理论体系也比较完整。但这本教材是针对通信类专业的,它要求学生先修过电子电路、高频电路、信号与系统等电类基础课,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并不符合它的要求。在分析比较了几种教材的基础上,我选取了中国通信工程学院沈振元教授的“通信系统原理”,这本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增加了确知信号的分析这一章内容,由于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没有学过信号与系统,所以他们没有建立频域的概念,而通信系统的分析推导方法往往从时域和频域同时展开,确知信号的分析这一章介绍了傅立叶变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可以弥补学生在这一方面知识的不足。而且这本教材里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解释得都非常清楚,没有先修课程背景的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在确定主体教材的基础上,同时可以建议学生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樊昌信教授的“通信原理”作为参考书,这样可以给学生业余学习提供便利,真正做到主辅教材的有机结合。
(2)优化教学内容。通信原理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广泛,针对计算机类专业的特点,有必要对教学重点、时间长短进行适当的调整,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例如, 在数字频带传输系统分析中, 选择2ask、2fsk、2psk、2dpsk等基本的数字调制技术作为必学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这些典型数字调制技术的实现、解调、带宽分析、画图分析和抗噪声分析等内容。而将多进制调制技术和现代调制技术列入知识提高部分, 仅进行简单的介绍, 以知识扩展为目的, 不做应会要求。
三、采取适合计算机类专业的授课方式
“通信原理”原本是通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把它引入到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时,应该采取与通信类专业不同的教学方式。开课之初应该先向学生介绍一下通信发展简史,使学生对通信有个大概的了解。简述通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从最原始的通信手段讲到最先进的通信手段,可以使学生被通信的丰富内涵深深吸引。这样学生可以轻松愉快地了解整个课程体系的结构, 认识到学好这门专业课对后续学习和今后参与工作的重要性。另外对于课程所选教学内容,也要基于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基础有所侧重点,因为计算机类专业课中并不考虑噪声的问题,所以我们讲解各种通信系统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原理讲解上,抗噪性能的分析只要学生了解就行了。
四、改进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最关注的一个环节。从我的教学实践看来,有部分学生在平
时上课时根本不认真听讲,他们往往只在考前一个星期左右“突击”,这种为了应付考试的“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方法,不仅很难掌握通信原理的基础知识。而且时间一长,便全遗忘了。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为了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以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在这次通信原理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书面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按一定百分比计入总体考核成绩,其中书面考试成绩占80%,包含平时作业、出勤率和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在内的平时成绩占20%,这样可以鼓励那些基础虽差但平时学习认真努力的学生。上面的考核方式中,书面考试成绩还是占了主要地位,所以课程书面考试上的题型也要认真考虑。为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我们应该减少客观题题量,加大需要理解基本概念的这些主观题题量。以考核模拟调制系统这部分为例,我们应该让学生思考“什么是调制制度增益”、“调制制度增益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些基本问题,而不是让学生去死记各种模拟调制系统的调制制度增益结果,这样即使他们将结果记得再准确,不理解基本概念,对学习该门课程也没有丝毫的帮助。
五、结束语
以上只是我在计算机类专业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可能存在很多
篇6
根据质量管理中关于“过程”与“服务”的概念,过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服务是“在供方和顾客接口处完成的至少一项活动的结果”[1]。从质量管理的角度而言,对进行《应用统计学》课程学习的学员而言,学员是顾客,教员是服务的提供者,教员为学员进行教学、管理的过程就是教学服务的提供过程。教员的教学过程是《应用统计学》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而学员对《应用统计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则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基于质量管理的方法和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教员和教学管理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在这方面国内外的相关单位和专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方法。如肖化柱等[2]对大学教学管理,提出了构建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从应试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向素质教学质量管理模式转化的教学管理的观点。刘华涛[3]对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价值和思路进行了阐述。郑小伟[4]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导向,对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方式方法进行了论述。周彩云[5]对全面质量管理在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方法进行了研究。陈晔等[6]对现代大学教学质量管理的理论与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郑家斌[7]指出教学质量形成于教学的全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从现有的研究情况看,在高校教学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进行教学的管理和教学的实施,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在《应用统计学》的教学中,引入质量管理方法,进行教学的质量控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为了切实提高《应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应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教学质量观,是提高教学本文由收集整理质量,确保学员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的前提和基础。在《应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求教员将自身作为服务的提供方,将学员作为服务的顾客,将教学过程作为服务的提供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以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为基础,完成《应用统计学》的教学。
1 基于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的《应用统计学》教学实施
将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对应到《应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管理,即是按照如下的原则进行教学的管理与实施:
1.1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应用统计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员掌握教学大纲或者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内容,使学员通过学习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因此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教学即是以学员为关注焦点进行教学的实施,在教学的过程中,全面关注学员对相关基本概念、理论、方法的理解,关注学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学员的特点出发,进行教学的安排和实施。
1.2 领导作用
对一所大学而言,教学工作是大学的首要和基础工作,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了大学科研的水平。因此,大学的各级领导,尤其是各级主官要将教学作为大学的首要工作来抓,时刻注重对教学管理与过程的控制,确保教学的核心地位。
1.3 全员参与
要高质量的完成《应用统计学》的教学工作,仅依靠从事课堂教学的一线教员时非常困难的。教学工作的实施和管理涉及到一线教学工作人员、教学保障人员(包括教员的班车保障、教学设备的保障、教学场所卫生保障等)、教学管理人员(各级教务部门)、教学实验人员等。只有各部门各从事教学相关工作的人员协调工作、共同努力,才能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确保学员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教学训练工作,为高质量的教学提供必备的基础条件。
1.4 过程方法
对《应用统计学》课程而言,仅靠考试前的短期复习是难以掌握课程的精髓的,是难以准确地将所学的理论方法应用到对应的工程实践中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员以及教学管理人员要注重对《应用统计学》教学的过程控制,适当的通过课堂测验、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收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过程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问题的积累,避免由于问题比较多而导致学员对学习丧失信心,从而确保教学的质量。
1.5 管理的系统方法
教学工作的管理由于涉及到教员、学员、教学督导专家、教学保障人员等,涉及到多方面人员的协调。而《应用统计学》仅是大学课程教学上百门课程中一门,《应用统计学》的教学还涉及到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协调,如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理统计》等在教学内容、教学侧重点上的协调。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教学的管理,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确保教学的实施。如在教学内容上,不同课程要做到在知识点上相对独立、侧重点明确;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督导专家的督导目的与学员的学习目的一致,侧重于学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不是侧重于教学的形式;在教学保障上,教学保障人员要确保教学场所的干净整洁、教学设备的正常运转,确保教员和学员能够专心进行教学和学习工作;另外,还需要系统规划学员的学习时间,确保学员有充足的时间完成课后作业以及案例分析,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程的预习、复习等。
1.6 持续改进
《应用统计学》的教学重点应落实于统计方法的工程和管理上的应用,而随着教学的实施,随着学员对象的变化,随着国家经济形势以及管理问题的变化,《应用统计学》的教学方法以及案例的分析应不断的变化,才能确保教学工作与时俱进,确保学员能正确应用统计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持续改进即要求教员和教学管理人员根据教学对象的需求,工程与管理中统计分析需求的变化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使《应用统计学》的教学的教学工作适应社会经济和管理的发展,适应学员的教学需求。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统计学大纲的编写和课程标准的制定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先进性,使得学员毕业后正好可以运用相关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转贴于
2.7 基于事实的决策
“有效的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对于《应用统计学》的教学而言,高质量的统计学教学是建立在教学实施之前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教学的精心策划和认真准备的基础之上的。《应用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使用学科,在教学之前分析不同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学习特点,分析统计学教学需求,收集适当的教学案例,完成统计学教学日历和教学实施方案的制定,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员的课堂反应情况、调查问卷的分析情况以及课后作业和案例分析情况,掌握学员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进行下一步课堂教学的决策以及适当的课后答疑和适当的教学补充资料的学习,是高质量地完成《应用统计学》课堂教学的必备和基础工作。
2.8 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课堂教学和课程建设质量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教员和教学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和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取决于学员对课程的反馈和教学要求。可以说学员的教学需求和经济与管理的统计分析需求是《应用统计学》课程建设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原动力。尤其是学员对教员知识传授方式、案例分析方式的需求,是学员快速、准确理解、掌握应用统计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艺术的智慧来源。
篇7
教学管理系统数据库SQL Server 平台一、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系统的现状
高等教育本身就是我国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的普通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学管理工作方式方法的改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提高;同时在良好的教学秩序次序下,教学环节运行正常化得到了保证,为建立充满活力的、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学院正组织相当一部分人进行教学改革和学院基本建设,为逐步实现具有特色的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而努力。
过去一段时间,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学年制,授课计划由学院统一制定,计划一旦制定,就必须严格执行,各学期考试合格后方可毕业。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教学体制不断改革,部分院校开始实行学分制,除了必修课以外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课程。学生在校期间修满学分,就可以毕业。从过去的学年制,到目前的学分制;从过去的统一管理,到现在分散管理,要想充分地实现教育改革,必须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数字化管理,以往的教学管理系统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前教学管理上的需要。
因此,建立数字化校园管理网路迫在眉睫,我院教学管理系统是面向学院各部门用户使用的多模块数字化的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并将学院的各项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数字化校园管理网路的建立大大地提高校园网的利用率,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压力,增加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信心。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了教学质量势必有所提高。网络实现了师生及时互动,全校师生资源信息得以共享,在教学管理中充分地发挥高科技手段电子计算机的作用,与时代接轨,使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系统迅速发展成为可能。
二、系统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1.系统开发的目的
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系统是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系统下,应是一个完整统一、技术先进、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在对系统开发的同时进行改造,在继承原系统信息的基础,改造原来不科学的、不完善的体系,注重实效,同时还要借鉴了兄弟院校相适合管理系统,适时进行了改进。
针对大庆职业学院教学管理的特点,我院采取行之有效的办学方式,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方针,提高教学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办学质量,让我院的教学管理系统成为新世纪教学改革体制下的一道风景线。
2.系统开发的意义
我们之所以开发教学管理系统,其目的是结合本院实际情况,由于大庆油田整合企业教育资源,我院是由过去的大庆职工大学、大庆石油学校和大庆技校整合而成。这种情况下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势必无法适应目前分布式的教学地点和教学资源这种教学模式。随着高等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队伍急剧增加,各项工作不断加重,为了满足学院当前形势,迫切需要从新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管理系统。来适应教学体制改革的需要,实现教学管理的数字化、科学化、规范化,真正地减轻工作压力,提高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迫切需要开发适合我院的教学管理系统。
因此,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采用两级分系统教学管理方式,对不同的职能部门划分不同的岗位职能,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彼此独立且资源共享,教学管理系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用,不同的需求可以使用教学管理系统中的不同部分。
三、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主要包括系统的架构、如何通过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实现的web部分、数据库的设计及各子模块的设计等。
1.系统架构
该教学管理系统将采用最新的.NET技术,充分利用微软.NET技术构造出可扩展、易维护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该教学管理系统将充分利用微软.NET平台的优势与Windows应用程序技术和Web应用程序技术相结合。
由于以前的网站建设都是以两层式的架构形式,这样会让网站的延展性及应用程序的整合性存在一定的问题,本系统采用B/S架构形式解决以往的问题。B/S主要是针对互联网与Web应用的结构方式,因此仍称为数据库服务器。这样以浏览器、数据库服务器以及Web服务器三者所组成的方式的结构称为浏览器/服务器方式(简称B/S方式)。
2.数据库功能设计
在一定的系统环境和一定的数据库模式基础上建立的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称之为数据库功能设计,数据库功能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而且能有效地进行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的过程。 本院的教学管理系统采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有设置管理、教学管理、选课管理、学生及成绩管理、数据管理和系统维护等功能。
四、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系统的测试和分析
测试目的:测试作为软件工程的一个阶段,它的根本任务验证整个系统的可用性、完整性和数据的准确性,并且确保系统的质量。
一个软件的开发的目的就是开发任务完成后,将软件投入使用,最终实现软件的真正价值,但是软件能否实现它的真正价值还要在实践中去检验,检验的过程就是测试过程,通过测试得出结论:系统界面美观、界面之间链接性强、模块清晰、功能合理。用户误操作性大大降低,基本达到了设计的要求,对设计中提出的功能基本都能顺利地实现。
五、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系统的研究成果与展望
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系统为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提供了方便。它实现了快速、准确,高效教学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减少数据冗余度。
本系统操作简单,易学习、易理解、易掌握,而且界面友好,系统稳定,速度快,与传统地教学管理系统相比确实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中存在的误差。但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学管理模式的不断更新,我院教学管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扩充与改进,为真正实现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的数字化模式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7-13.
篇8
1941年,日机轰炸香港启德机场,六岁的我在山上看得清清楚楚,那天起,香港就沦陷了。
拥有一个战乱童年,对谁而言都不会感激喜悦,但不可否认的是,童年动荡的逃亡生涯,却对我的经济观起到了最初的奠基作用,这一切,都归功于我有一位虽然不识字,却胜似经济学家的母亲。
那时,市场上用日本的军票,港币的市值急泻直下,而因为找赎有困难,票额愈大的港钞跌得愈厉害,500元面值的没有人要。妈妈于是便开始收购500元面值的港钞,以小铁箱装好埋在地下。她说,如果香港有光复的一天,英国政府不会不承认旧港钞。这就是我对投资的最初概念,这些港钞在后来果然赚了不少钱。
日军攻占香港不是突如其来,大家早就预料有这个可能性。所以妈妈早就购买了黄金防身,又储存了大量的食盐与花生麸。食盐重要大家都知道,花生麸可以久藏,可以充饥,榨了油后的麸还有油质存在。妈妈带着一批孩子逃难广西后,她储存下来的大量食盐与花生麸,救活了不少人。由此,我明白到了储蓄的重要性。
在日军占领下,香港晚晚,市场当然有价格管制,排队轮购、搞关系、炒粮票、炒黑市,每天都听到。那时我耳闻目染,记得清楚,并在30年后以此作为材料写出了《价格管制理论》。经济学就是这样奇怪的学问,你遍读群书关于价格管制的描述与数据,其认识也许比不上身在其中生活一小段时日。
篇9
关键词:protues7.5;MDK4.12;倒推思想教学;C与汇语言对比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9-6563-03
目前,嵌入式系统已经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信息家电、移动通信设备、医疗仪器和汽车电子等,在高端设计中涉及到航空航天技术[1]。同时嵌入式系统人才缺口大,基于现状,全国各种院校都在开始嵌入式系统专业的课程教学工作。但对于这门跨学科、软硬结合与业界需求密切相关的综合性专业来讲,在短时间内有一套成熟的教学方法及系统绝非易事[2]。本课程主要是实践性要求极高的教学,必须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去教学。但是结合我校现状,嵌入式系统专业是刚兴起的专业,实验设备不齐全,即使有一部分实验箱,实验箱的内容不全,并且只是验证性的实验,完全不能让学生真正实现自身开发产品,针对这样的问题,本人采用软件仿真的方式:protues7.5硬件设计和MDK软件开发相结合,实现嵌入式系统产品的研发仿真。
1 嵌入式系统原理应用的教学内容
嵌入式系统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但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特点,结合我校学生的水平,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嵌入式系统主要从两个层面来讲:第一个层面,针对将来只是应用嵌入式系统硬件、软件平台进行二次开发的学生而言,应该侧重学习基于某个嵌入式系统平台进行应用系统设计和开发的能力,即主要是学习在某个嵌入式操作系统环境下应用程序的编写、调试、学习其API函数的使用学习I/O接口部件的驱动程序编写等;第二个层面,针对将来从事嵌入式系统平台设计,或者需要结合应用环境设计专用硬件平台的学生而言,需要重点学习嵌入式系统体系结构及接口设计原理,即主要学习某个具有代表性的嵌入式CPU内部寄存器结构、汇编指令系统、中断管理机制及常用的接口。同时要学习无操作系统下的编程技术。进一步学习启动程序的编写和操作系统的移植。
对于计算机系的学生来说,对嵌入式系统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嵌入式系统的二次开发,但做教学来说要全面,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中主要结合主流的嵌入式微处理器ARM, 让学生掌握嵌入式系统的概念,ARM体系结构,嵌入式汇编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及C语言软件开发,同时要熟悉protues7.5电路设计软件和MDK4.12开发环境。通过软件仿真进行硬件驱动和产品系统设计。
2 仿真软件简介
2.1 proteus7.5软件开发
Proteus 是英国Labcenter公司研发的嵌入式系统仿真开发软件。在Proteus中, 从原理图设计、单片机编程、系统仿真到PCB设计一气呵成。真正实现了从概念到产品的完整设计。其结构图如图1。
基于此软件可以实现硬件电路的设计,同时可以加载应用程序,进行在线虚拟仿真。在此软件上有虚拟仪器设备、数据分析仪、示波器等多种数据分析仪器。为现实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开发提供一种在线模拟的平台,改善了实际软硬件设计的成功率。
2.2 MDK4.12开发环境
不同的微处理器可能会用不同的开发环境,MDK4.12开发环境是Real View公司开发的,这种开发环境专门应用针对ARM微处理器的软件开发,它支持C,ASM,C++,GCC等编译器。其开发过程和VC++6.0类似,具体步骤如下:
1)启动KEIL FOR ARM软件;
2)建立新工程;
3)选择对应的微处理器CPU;
4)新建源文件,并输入程序,可以保存的文件后缀名有:.s, .h , .c等文件;
5)把文件添加到工作中去,然后编译,执行;
6)设置输出文件,把生成的.hex文件烧到微处理器中,实现系统的开发。
有了这个软件,完成课堂教学基本上没有问题,同时学生还可以在此软硬件平台上进行实践性学习。为大部门同学提供了学习的平台。
当然,软件仿真会失去很多因硬件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及学习。不过对于本校的学生,重点学习方向是基于一定的软硬件平台进行二次开发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平台和试验品平台。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该文主要结合protues7.5电路设计软件和MDK4.12开发环境来完成教学与实验。通过软件仿真进行系统演示,在课堂上演示比较直观,同时现场操作方面,降低了实验箱的成本。
3 嵌入式原理及应用教学探索
3.1 倒推思想教学
嵌入式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如果没有可视的实验效果,很难让学生了解,为了达到教学的效果,该文采用一种倒推思想教学的方法。基本思路:也让学生产生兴趣,让学生看到实际的产品,然后进行剖析,融入理论教学,让学生有个研发产品的贯穿过程。即在授课之前,通过要讲授的知识做出一套产品系统,并进行演示,让学生看到直观的效果,产生好奇,然后一此产品系统为目标,将产品系统进行分解,倒推的开发此产品系统的每个过程,从“产品”到“部件”的倒推,把归属与课程不同的章节的内容放到相关的教学单元去讲解完成。通过这样的思路,在学习的具体过程中,不断的解决问题,进而提高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使学生牢固的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应用开发能力。最后通过综合性实验验证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开发产品系统。但是这样的授课方式在备课的时间特别费时,不过其授课效果比较好。
例如:在讲授微处理器基本输入输出GPIO端口时,以一个流水灯的实例,先给学生演示,当演示完毕后,在对其分析。实例的功能:实现8个LED灯流水的显示;微处理器ARM7的某个微处理器。具体过程怎么通过微处理器来控制GPIO,实现LED灯的亮与灭。然后具体介绍其实现思路,写程序、编译、执行、烧入到微处理器中、在线执行等。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清晰的理解整个实验的过程,同时进一步的创新设计。给学生留有更多的实践空间。
3.2 C与汇编语言对比教学
对于嵌入式系统实时性要求很好的系统来说,汇编语言的学习是嵌入式系统必不可少的课程,但经过近两年的教学经验,通过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如果让学生直接接触去学习汇编语言,学生会感到很抽象、听不懂,并会出现就算大概知道每条指令什么意思,但是在设计的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例如寄存器的应用、互锁现象、数据冲突、异常返回地址丢失等多种问题,并且程序还不能达到最优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人采用一种感觉效果还不错的教学方法,就是以C语言为基础,反过来去学习汇编语言,C语言和汇编语言对比着去学习汇编语言,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微处理器的工作过程,理解寄存器的应用方法等。
C语言与汇编语言对比教学的思路:在讲授汇编语言指令系统时,先以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C语言为例,设计程序并执行得出结果,其次在把C语言反编译为汇编语言进行作对比,分析他们不同的原因,然后进一步介绍汇编语言的格式、指令规则、条件等。这样学生就能很清楚的理解C语言与汇编语言的不同,同时对汇编语言的设计思路有一定了解,如何优化的程序,符合合理的应用寄存器,如何正确的找到异常返回地址等。
例如:一个最简单的延时函数的代码,C语言与汇编语言的代码对比:
C语言实现代码:
Void DelayNS(unit32 dly)
{
uint32 i;
for(;dly>0;dly—)
for(i=0;i
}
汇编语言实现代码:
DELAYS
MOV R7,#0x000FF00
DELAYS_L1 SUBS R7,R7,#1
BNE DELAYS_L1
MOV PC,LR
ALIGN
LTORG
END
这只是个最简单例子,在课堂教学中通过C与汇编语言行对比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同时对于后期的嵌入式系统开发的驱动程序代码的编写和应用程序代码的编写提供更好,更灵活的学习方法。
4 总结
本文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针对目前的教学存在的问题,基于proteus7.5电路设计软件和Keil for ARM开发环境MDK4.12软件,利用倒推思想教学和C与汇编对比教学的方法,对整个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进行改革,从整个教学效果及学生反应,此方法能很好的让学生对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学的更为深入,并能在课下自行开发,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 符意德.嵌入式系统设计原理及应用[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 章民融,徐亚锋.嵌入式教学关键点的研究和嵌入式实验教学平台的设计[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6(3):160-162.
[3] proteus最全教程.Pdf[J].嵌入式系统设计仿真与开发平台研讨会专刊.
[4] http:// ,Proteus嵌入式系统仿真与开发平台培训.
[5] 田泽.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教程[M].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出版社,2005.
篇10
关键词:J2EE;数据库功能实现
1.需求分析
本系统主要针对信息系学员人员管理设计,方便各级机关、领导高效的进行管理工作。经过对实际情况的分析,该系统需满足以下需求:(1)信息系学员人员情况复杂,人数较多,需有一个合适的管理系统对人员情况进行分析。(2)由于信息系学员队在行政管理上由学员旅负责,在教学上由系里负责,导致各方面管理上比较困难。该管理系统需将行政管理、教学管理以及组织关系划分明显。(3)由于人员的流动以及信息的更新,该系统需实现对信息的添加、修改以及删除。(4)由于人员信息属于保密信息,所以系统需设置登录账号界面以及账号增添功能。
2.J2EE技术
(1)J2EE。J2EE即Java2平台企业版(Java 2 Platform,Enterprise Edition)是一套全然不同于传统应用开发的技术架构,它包含很多组件如JDBC,JSP,Java,Servlet, XML,EJB等。它可以快速有效的使用,减少软件开发的时间,同时还能够精简代码,使代码更清晰、易懂。(2)MVC(Model View Controller)架构。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 MVC架构的开发模式已经被越来愈多的人所接受,同时也成为了J2EE开发中运用广泛的开发模式。MVC架构将一个应用分为三个基本部分:Model模型、View视图、Controller控制器,MVC的目的是将Model和View实现代码分离,从而使同一个程序可以使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其技术多数应用于映射传统的输入、处理和输出功能在一个用户界面的结构中得以较好的实现。
3.数据库设计
系统所设计实体及关联关系比较简单,主要的实体为个人信息,系所信息,组织关系。三个实体之间通过姓名和学号进行连接,对各信息的范围进行了限定。其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关系模型
本系统主要依据于MVC框架建立,建立4个表格。人员信息表存储人员行政管理信息。系所关系表存储人员教学管理信息。组织关系表存储人员政治信息。登录表为独立表,仅存储登录账户信息,实现登录账户的注册和存储。
4.编程步骤
本系统编程采用VB6.0软件。在编程过程中,主要难点为数据库的连接和代码的编写和调试。数据库连接中,要保证程序与数据库文件之间的连接不受存储路径限制,保证系统可以在多台电脑上正常使用。代码编写和调试中对于一些报错问题难以查明原因,需借助网络资源以及相关资料。
4.1 数据库的连接
数据库的连接需要解决数据库文件受存储路径限制而无法与程序正常连接的问题。经过查找相关资料,确定使用VB提供的Microsoft Jet 4.0 OLE DB Provirder数据库连接程序,连接语句使用相对连接:
Adodc1.ConnectionString = “Provider=Microsoft.Jet.oledb.4.0;Data Source=” & App.Path & “\信息系学员人员管理系统.mdb;Persist Security Info=False”。
4.2 代码调试
代码调试部分主要存在问题为经常出现“From”语句错误,经过查找资料最后发现是代码中缺少mandType = adCmdText语句,致使Adodc1.Refresh在执行时出现错误。
4.3 生成可执行文件以及安装程序
本系统采用可执行文件法安装。利用VB6.0软件生成可执行文件。文件名为“信息系学员人员管理系统.exe”。将数据库文件、可执行文件、编程源文件放在同一个文件夹中。使用过程中点击可执行文件进入系统进行相应操作。
5.系统的三个主要功能:
5.1 学员管理
因一些特殊原因,学生可能对应多个导师,管理员可以对学员信息进行修改;当学员旅的组织关系发生变化时,管理员只需修改组织关系中的一项或几项即可。无删除、重建关系网的冗杂步骤。
5.2信息管理
人员信息管理界面如图2所示。该界面包含了学员的姓名、学号、籍贯、出生日期、民族、联系方式,在该界面可实现对于人员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并且可以选择学号、姓名2种不同的查询方式,方便对人员信息的查询。系所信息管理界面如图3所示。该界面包含了姓名、学号、系、系名、专业、教研室、导师姓名和系主任,在该界面中可以实现对于系所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并且可以选择系、专业、导师姓名3中查询方式。在学员教学管理中有效的提高管理效率。在这些操作界面中,导师可以直接查询学员学号获得学员的基本信息,学员也可以通过查询系所信息选择导师,实现了双向互通。
图2 人员信息表图3 系所信息表
5.3 登录管理
登陆管理是学员管理系统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每名用户必须输入已被注册的登陆账号和密码才能登陆,否则将看不到任何信息,从一定方面实现了保密性而且用户登陆后的一切操作将被记录下来,以防止恶意操作。
6.结束语
随着部队院校的转型建设,传统的学员管理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在这种情形下,采用J2EE技术和ACCESS技术相结合开发此系统,不仅能够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同时也在操作简单和管理员容易维护上发挥了巨大的优势。(作者单位:装甲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泽轩,江春华.基于J2EE架构的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1):5218-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