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内容范文

时间:2023-08-10 17:33: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技术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技术内容

篇1

容;选择;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8―0044―01

数学活动作为数学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标的实施,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那么,如何上好数学活动课呢?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数学活动课的内容选择,二是数学活动课的设计。下面,笔者就从这两方面入手进行阐述。

一、数学活动课的内容选择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十分丰富。从来源来看,有五个方面的内容,即生活中的数学、工农业生产中的数学、科学技术中的数学、作为学科的数学、智力活动中的数学。前三类属于数学应用范畴,旨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第四类则侧重于小学数学中部分内容的加深、拓宽和延伸;第五类则是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因此,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加强思想性。坚持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同时,根据教学内容,适时穿插或介绍数学起源、数学发明和我国数学家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二要提高知识性。数学活动课内容的选择,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还要介绍一些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

三要突出活动性。数学活动课内容的选择要突出活动性。让学生通过动手剪剪、拼拼、画画、做做等手段,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要增强趣味性。数学活动课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确定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力求新颖、有趣。

二、数学活动课的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可见,数学活动课的设计至关重要。在活动课的设计上,除了设计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所用时间、活动所需材料外,教师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数学活动课的设计要突出应有特点。针对活动课的内容,在设计上:①要突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②要突出“体现小学生好动、好胜、善模仿的特点,全程展示学生的特长,充分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③要突出“教师也是活动中的一员,也要承担一定的任务,体现师生的合作性”。④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自始至终体现学生是活动的主人”。⑤要突出“知识的综合性”。

篇2

关键词:电子技术;高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不同程度的掌握《电子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但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涉及的知识面广,新技术层出不穷,内容也不断扩充,同时,各个专业培养计划的总学时数在不断减少,面对学时减少和内容膨胀之间的矛盾,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电子技术》简介

《电子技术》是高等职业学院工科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目标是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具有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所必须的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强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全面综合素质,为适应职业需求和未来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具有职业定向性的技术性、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鉴于高职类人才的适用性有了较大的改变,而且教育要求也发生了变化,相应的教育教学模式必定要进行改革,要建立一整套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为此,我校高职学院依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针对不同专业的《电子技术》教学,就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了研究,经过几年的研究、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培养出了大批实用性、多元复合型人才。

二、《电子技术》课程现状

电子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电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实验,大部分学校采用各类实验箱(或面包版),实验过程学生要完成电路搭建、结果验证,对于一些小型电路,各类实验箱还能应付得了,但稍稍复杂一些的电路就难以对付了,往往由于芯片短缺、电路连接过于复杂、故障难以查找,加上实验箱长期使用导致接触不良等等,实际实验过程中,电路搭建成功率低,导致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下降,影响实际教学效果。现在随着个人计算机提高和互联网的发展,功能强大的电子仿真软件EDA技术逐渐与广大专业教师见面,我们将它逐步地应用到教学之中,出现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教学中应用EDA技术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三、《电子技术》教学课程体系与改革的必要性

《电子技术》是高职教育教学中电类、非电类专业学生所必修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实践性强,要进行必要的实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奠定一定的技术基础。

积极探索和尽快建立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以往的本、专科教育过于偏重理论基础教育,缺乏以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为指导,而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则要按照社会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实际需求,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构建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基本特点的教学体系。我们的研究课题就以为上切入点对课程结构和实验环节进行改革,在教学内容上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立足教材,采用不拘于形式学习的方法

1、抓基础弄清基本概念,特别是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常用的概念。弄清基本概念是分析计算的前提,是学好《电子技术》的关键之一。首先要学会定性分析,务必防止用所谓的严密学习推导掩盖问题的本质。其次要学会进行定量计算,务必防止乱用公式。

2、抓规律,抓典型,抓相互联系是学好《电子技术》有效途径之一。《电子技术》内容繁杂,总结归纳十分重要,要注意:重要的不是具体的,个别的知识点,不是各种单一电路的简单罗列,而是要抓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彼此的内在必然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在不同的条件下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学习中不断进行总结我们的成绩才会得到提高。

3、理论联系实际做好课堂实验也是强调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课堂实验可以帮助验证所学理论知识,丰富扩展知识面,而且可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要按照学习和老师的要求,结合实际做好课堂实验,在课堂实验时认真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并做好总结,把实验放在重要地位。

五、运用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

《电子技术》课程中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晶体管、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这些内容非常抽象,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讲解清楚。如果能利用现代多媒体的强大功能,把有关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信息进行完美的结合,将抽象的内容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可视性,使教学化难为易。运用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较好地解决了内容多和课时少及非电类专业学生接触电的实际场合相对较少的矛盾,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如讲解晶体管放大电路中偏置电阻大小对电路工作状态的影响时,可利用EWB仿真课件的动态效应,生动、清楚地将电路工作状态表现出来,学生从虚拟的示波器的波形看到波形失真的情况,加深学生对放大电路的偏置电阻作用的认识。

六、实验(实训)环节改革方案

从实验内容安排上,除要求学生完成对部分重要定理、定律进行验证外,增加了许多扩展性、应用性的实验内容。比如在戴维南定理实验中,我们增加了让学生自己大气层获等效电源基础上研究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这一实验项目。在这项实验中,学生要自己连接电路、测试、分析数据,观察规律,最后得出结论。由此不但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还为该结论在今后涉及到“阻抗匹配”有关章节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可谓一举两得。

在实验内容安排上,注意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还注意到需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三相电路实验中,考虑到学生在理论课学习过程中对负载做星形和三角形联接时,相、线电压、相、线电流之间的关系经常搞不清楚,以及对三相四线制系统中中线的作用理解得不够透彻,所以在此实验中先让学生分别就这两种接法,连接实验线路,测得相关数据,自己作出归纳总结;另外,考虑到这部分内容在实际运用中,如若出现故障用所学的知识应该能够将之排除,所以又安排了由指导教师设置故障,由学生来查找故障原因,最后排除故障这样一部分内容。

在《电子技术》教学中,我们始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把现代教育思想、教书育人和课程具体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作者单位:荆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新课程 数学教学 反思

新课程强调:“要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自觉反思意识,产生自主性学习的要求,使学生终身受益。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

教师要培养学生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反思。学生总是带着自己的一套见解、经验来到课堂,并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先前的学习,来建构新知。先前的见解、经验就是学生反思的起点,学生初步形成知识模型、找到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见解之后,便是学生反思的契机。教师应找准学生反思的起点,抓住反思的契机,才能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反思,使学生学会反思。我经常这样问学生:“你还有其他解法吗?”“你的想法与别人的有什么不同?”“你的方法好在哪里?”这样的提问方式,有助于诱发学生反思和优化自己的思考过程。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反思是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反思,包括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方法、操作程序与获得的结论等。

二、引导学生反思的途径

1.引导学生反思课本例题。课本例题的反思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方面是新授课上的反思,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提供学生发现、探索、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是习题课上的反思。比如我发现如果在试卷分析过程中让学生针对自己的错误重新审视书本例习题,效果远大于新授课。正所谓:温故而知新。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语言表述。学生知识的获得是经过他自身的建构而得到的,语言的表达能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要通过学生的表述,看到学生认识上的局限,通过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足,逐步使学生养成慎密、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3.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解题进行反思。学生对自己的解题的反思过程,就是其对知识的重新整理过程,就是对原有图式加以改变或创新的过程,就是其认识和发展的过程。

4.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习惯。教师要让学生每隔一段时间交流和反思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比如反思自己是否在以上几个方面能经常考虑:预复习工作做得怎么样,解题是否经常存在盲目性的问题,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其他同学的区别在哪里,等等。

三、培养学生反思学习的习惯,给学生提供反思策略

反思是认识过程中强化自我意识、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重要形式。只有当学生的反思意识转化为自身良好的反思习惯时,学生才能在自身的解题实践中自觉地进行反思。教师可以通过严格、合理、规范的要求来帮助、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反思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

1.回忆自己解决问题的结果和过程,找出出错之处,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分析解题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防止以后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3.思考还有没有更好简洁、更佳的问题解决办法,或思考变换问题条件将如何影响问题的解决。

4.反思自己是否通过问题解决学到了什么新的东西,与问题有关的认知结构是否得到了改善。这是反思总结过程的最核心内容,也是应用反思总结策略的终极目标。

例如:在椭圆上求一点,使它与两个焦点F1、F2的连线互相垂直。实际上就是求“以F1、F2为直径的圆与已知椭圆的交点”。在讲解完此题后,我问同学们是否任意椭圆上都能找到满足该条件的点呢?从而讨论出了如下问题:

①在椭圆上是否存在一点,使它与两个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若存在,求出该点,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②在椭圆上有一点,使它与两个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求e的取值范围?

③其它条件不变,把椭圆方程改变后,问a、b应该满足的条件?

学生通过以上3题的运算,进一步反思解题过程,发现这些问题的本质是椭圆与圆在运动变化中的关系,那么,能否把这些问题更一般化呢?从而产生了开放型命题。

我通过对这一课本习题的引申,多次设问,使学生加深印象。教师应结合课本设计一些探究型问题,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做有心人,多了解学生,钻研教材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对命题进行一般化、特殊化,或逆向思维,发现探究型问题。

四、反思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1.指导学生写数学反思日记。数学反思日记的主要意图在于促使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回归朴实,在平和、宽容的环境里对这一课所得所失进行整体的反思,从而在反思中不断地成长。反思日记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学习数学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评价学习习惯、合作意识、数学反思能力、思维的条理性和创造性。

2.要求学生建立数学学习档案。学习档案包括一段时期内与学习有关的全部资料,可以是数学作业本、考试试卷、课堂笔记、作业改错记录、考后分析表等汇编集,可以是数学杂志、报纸及其它课外书籍等收集来的材料、记录等,也可以是学生的自我小结、数学学习日记等其它学习作品。学习档案是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进行自我评价的重要参考。学生通过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可以不断地回顾自己档案中的内容,并不断地改进它们,从而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篇4

[关键词]测试技术;教学改革;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123-03

测试技术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并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是本科生后继课程和研究生课程的基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测试技术现状

从课程内容方面看,测试技术将很多新技术和新知识融为一体,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多学科渗透,涉及数学、物理学、力学、电子学、材料学、计算机科学、信号处理等多方面知识,课程所讲授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分散;2.计算过程复杂,如信号的分析处理与系统的响应特性等内容,理论性强,计算相对复杂,公式推导多,概念难理解;3.实践性强,各种传感器、测试仪器的熟悉、测试方法的掌握、测试系统的组建和使用等仅靠传统的理论课堂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需要实验教学作为辅助;4.总学时有限,新内容越来越多,而课程的理论学时仅有40学时,这对于在教学中不断增加与测试技术相关的新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基于课程的以上特点,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必须确保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从教学方面看,现在的测试技术教学存在以下问题。1.内容比较陈旧。教材还沿用5年前自主编制的教材,与工程实践结合不够密切。比如在讲传感技术这一章节时,只是单一从传感器的原理、测试电路等内容进行了介绍,对目前同类传感器的发展状况、工程应用程度等介绍相对较少。这使得学生无法对最新的传感器技术和工程应用情况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同时,由于课时的局限性,授课教师无法将最新的测试系统知识点及时扩充到教学中,教学内容不能得到及时更新。2.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生由于之前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因此常会感到理论知识枯燥难懂,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够高。3.目前,实验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演示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即在做实验之前,教师将所需完成的实验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内容以及实验步骤、数据处理方法等都做了详尽的交代,甚至提供了方案、电路原理图、数据表格乃至数据处理程序等,学生只要按固定步骤操作即可。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能使得学生较快地掌握教材和实验内容,但却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激发不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失去了“实验”真正的意义,只剩下机械模仿性的“操作”。

从上不难看出,学生在学习测试技术这门课时往往是按部就班,无法灵活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更无法在此基础上创新。为了改变测试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现况,本次教学改革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PBL)的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设计和方法、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希望借此教学改革提升教学团队的业务能力。

测试技术课程内容的最大特点就是综合性强、涉及内容广泛、信息容量大、技术性强、技术更新快。五邑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自2013年起已经开展关于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从教学目标、课内教学内容和课外教学内容等三个方面做了大的调整。

二、教学目标的制订

考虑到五邑大学测试技术授课的对象主要是机电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科学生,他们学习测试技术主要是用于工程应用。因此,教学目标设立为如下几方面:1.建立动态测试的工程思想;2.掌握常用的工程测试方法和技术;3.掌握工程中常用的信号处理方法。

在实际工程中,所需要被测量的信号往往都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动态信号,或者说,工程中所需要的有用信息往往都是通过分析动态信号获得的。例如,在检测摩托车舒适性的测试过程中,路面给摩托车车身的激励反应为驾驶位置的振动情况,路面越崎岖不平,驾驶位置的颠簸越严重,振动情况越明显,舒适性越差。这一过程,车身的振动情况是随着路面的起伏情况连续发生变化的,因此,测得的振动信号也是连续发生变化的。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只依靠简单的静态测量是无法获取所需要信息的。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动态测试强调得不够,而在实际工程中,很多都涉及动态测试。因此,自2013年之后,我们在整个课程的教学和实验中贯穿动态测试的概念,进而建立学生的动态工程思想。

在建立学生的动态工程思想的基础之上,我们同时通过工程实例总结出测试的一般过程,通过测试的一般过程将每一个环节、步骤中所涉及的信息获取技术(传感技术)、信号预处理方法、时域频域分析方法、信号处理方法等有机融合,使学生能够对工程测试的基本概念、方法、技术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对目前工程上应用最广泛的仪器设备、测试方法等有一个系统掌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计算机对测试结果进行信息处理已成为工程测试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了有关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部分,仅对相关的概念进行介绍。然而,从实际应用出发,目前的测试已经离不开信息处理技术了。因此,我们将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将工程中常用的信号处理方法也作为教学目标之一,通过对常用信息处理方式的学习,使学生掌握Labview等常用虚拟仪器及信息处理方法。

三、教学内容的调整

测试过程一般包含被测信号的拾取、转换、放大、传输、处理、分析等环节,有时为了能够从被测对象提取所需要的信息,需要采用适当的方式对被测对象进行激励,使其特征信息能够表现出来,以便于信号的检测。因此,一个测试系统应该具有如下功能:将被测对象置于预定状态下,并对被测对象所输出的特征信息进行拾取、转换、放大、分析处理、显示记录等。在此基础上所建立的测试系统一般包含如下几个环节:试验装置、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信号分析处理装置和显示记录等,具体如图1所示。

由该过程可将教学内容进行如下安排,具体如表1所示。

调整后的教学内容与之前的教学内容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章节之间联系更加紧密,更突出了测试过程中各个环节中所应用到的相关技术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这主要是由于章节的安排是按照一般工程测试的流程以及主要环节来编制的,这样就使得原本繁杂、分散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每一章节之间都有明确的关联性,有助于学生建立整体、系统的知识框架结构,能帮助学生尽快入门,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每一个有关技术的理论讲解,都有对应的实际工程应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每一章内容中,都相应的增加了具体的工程实例,这些例子都是有实际的工程背景,来自教师科研或研究方向。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学生可以很好地了解和理解工程中测试的作用、测试的基本方法、原理以及操作过程,建立学生的“工程思想”,提高学生利用工程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实例的增加有助于学生建立更加形象的认知,摆脱枯燥的理论教授,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也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再次,增加了信号处理的内容。在以往的测试技术授课过程中,重点在传感器的使用以及后续硬件电路原理的介绍。此次改革,增加了信号处理的内容,除了讲授常见信号处理电路和方法(如电桥、信号的调制与解调、滤波、信号分析等),还增加了许多工程常用的信号分析和处理的软硬件方法,例如程控增益放大器、多路复用、数字滤波、同源信号时差检测、Hilbert变换与调幅解调、时频域数据处理方法等。这些软硬件方法在实际工程中比较常用,目的是让学生对常用技术有一定的了解,避免出现“学到的和工作后用到的不一致”的现状。

最后,增加了工程测试的典型应用。这一部分是将机械工程中常用的被测量及其测量方法、信号处理方法等加以总结,巩固之前所有章节所学内容,提供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综合应用的理论知识的能力。

四、结论

测试技术课程经过为期两年的改革,目前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学生加大了对常用传感器的了解,对传感器输出的信号如何进行预调也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学生对于复杂难懂的信号处理知识已经不在有陌生或排斥的情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合理利用信号处理知识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各种算法处理,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可以说这两年的测试技术课程改革是成功的,但是在实验方面的改革仍有待加强。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在伦,王东伟,侯t华,等.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改革探讨[J] .大学教育,2015(7):108.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优化整合

平时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我们总会感到不少学生很不领情,究其原因是数学让我们的学生感到十分的冰冷,每当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数学课堂教学后,数学课堂将呈现出诸多冰冷的魅力,数学课堂的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否就完全意义上取得了实效,笔者不敢完全肯定,但对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基础有自己的认识,现坦诚己见,以求得到方家的教正.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有整合的需要

数学时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广泛性将日趋增加,如果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从一定意义上离开了信息技术,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将会毫无气息,从我们所教学去看,他们业已从娃娃时代就已经玩起了电脑等游戏,他们早就与初始的信息技术结了缘,如果进入初中后,学习数学的课堂中,缺失了信息技术的应用,那么我们的教学手段则会显得十分的单一而又单调,有时极不能吊出我们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胃口,比如,我们数学教学中数的图象的展示,集合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这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难以达到甚至完全达不到其教学效果的,这就必须我们赖于现代教育技术去展示函数的图像,这几多快好省而又能让我们的学生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来,应当充分的肯定,当今的数学教学,教育教学的媒体已不能完全去单靠传统的教学媒体的老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已经不能完成适应我们所教学生的需求了,更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了,更要主动的是新的课程标准已经要求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的使用计算器,计算机一级相关软件,如不去根据学校的条件或者去积极创造条件,一是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首先是落伍的,我们所培养出的人才根本不可能会适应其未来的要求,更不能适应未来的更为现代化的需求的.

二、信息化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有整合的限度

应当说信息技术的运用及其作用的发挥是功不可没的,也是传统媒体所不可替代的,可是教育教学的实践也让我们充分地意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信息技术的模拟去替代原有的教学手段,更不能利用信息技术的模拟作用去替代我们学生在学习数学活动中的一系列的操作实践,这就告诉我们,信息技术作用很大,但根本不可能是万能的,我们根本不可能去完全无需要教育教学的流程和手段都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例如,数学的课堂教学概念的推导,概念在学生大脑中形成,还需要不需要教师的板书,颇有实践经验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觉,适当而有必要的板书还是需要的忙着就像许嘉璐先生所预言的一样,电子书永远不可能去代替纸质书.因为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的板书有利于实现学生的思维与教学过程的同步,有助于我们初中学生去更好的把握教学内容的脉络.可是在我们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则生怕有哪里未曾运用到现代技术的媒体,或轻或重,都未能使现代教育技术达到最大化的目的,尤其是我们过度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既浪费了人力和财力,更为主要的是限制了我们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当充分意识到的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些重要方式与现代媒体的应用可以这样无端的说无关联.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有优化的需要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应当是毋庸置疑的,而滥用信息技术也是完全不可取的,虽然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数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但数学课程中的设计与实施因根据实际情况,该出手时就出手,注重实效,合理的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则显得尤其重要,其关键的地方应当是我们要将信息技术与我们的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进行进行优化整合,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和效果,我们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是学生所学习的数学内容与方式是否需要信息技术对其产生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是否需要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开发或提供里良好的学习的资源,需之则可用之,如果真正意义上考虑到这个问题的有力工具,笔者则听过一教师教学圆的认识时的数学课,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圆的性质,教者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汽车安装不同车轮在行驶中的现状,同学们看到不同形状的车轮致使汽车行驶的迥异中,感到了圆的作用,正方形的车轮使汽车再跑再跳,椭圆形的车轮使汽车在行驶中忽高忽低前进,唯有圆形的车轮,汽车行驶得既平稳又快速,这里教师未曾多言,学生便在捧腹大笑的热闹中感悟到了圆的认识,笔者从课堂的实况中感到多媒体的演示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加深了学生对难点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6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G42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52-0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中职学生掌握机械制造技术方面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制造活动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与把握,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及毕业后从事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及生产管理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论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实践的思路及做法。

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

设计好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是课程组必须解决的一个难点问题。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要遵循以下三点指导思想。

(1)拓宽专业,培养通才。过去的专业划分过细,造成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难以适应各项建设工作和继续深造的需要。随着新专业目录的确定,学校要对过去老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适当修改,并对它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是新制订的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机械类各专业必修的三门技术基础课程之一,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遵循“拓宽专业,培养通才”思想,应具备机械类各专业学生所必需的机械制造过程有关的基础知识。

(2)扩宽学生知识面,增强机械类各专业学生的从业能力。从过去机械类各专业的培养计划来看,只有机械制造专业开设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概论、切削原理等有关机械制造过程的专业课程,但教学内容过专过细,内容庞杂陈旧。而其他机械类专业如机械设计、汽车、工业工程管理等专业,只开设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造成这些中职生缺乏切削原理、机床及工艺装备等方面的知识,影响从业能力。从统计来看,机械类各专业中职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从事机械产品开发、设计、制造、管理和运销等工作。因此,在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时,要重基础,避免原专业课程内容陈旧庞杂、太专太细等缺点,要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

(3)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过去开设的专业课程较多,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没有处理好,导致一些教学内容重复讲授,而一些教学内容又没有讲到。因此,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整合过程中,要注意精选教学内容,要适当增添一些新的知识要点,使课程与现代制造技术相结合,让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能反映出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这样,既提高教学质量,又减轻中职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机械产品制造过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它涉及公差及技术测量、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床概论及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及机床夹具等方面的知识。本课程的教学主线是:学生学习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机床以及零件加工表面的技术要求(即公差与配合的相关知识)、零件的定位原理等基础知识之后,再依次叙述机械零件的特征、表面加工方法与加工设备等知识,然后重点研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机械装配工艺规程的问题,最后,再了解自动化加工、数控加工、特种加工等方面知识。

三、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教学效果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内容很多,涉及面比较广。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除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外,教师还要重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可以设计如下实践教学环节。

(1)计算机辅助课程设计。本课程在理论教学完成以后,要安排一周的计算机辅助机械加工工艺规程(CAPP)课程设计。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包括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在计算机工艺设计软件的辅助下正确分析和合理解决一个比较简单的机械零件工艺规程的设计问题。其目的是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工艺设计方法,能够学以致用。实际上,课程设计也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次验收和巩固。实践证明:课程设计训练可使学生面对具体的工程问题时能综合应用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做到正确分析和处理;课程设计训练能够加深学生对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原则的理解;在设计过程中,不同工艺方案的分析与对比可使学生初步掌握优化工艺方案的能力;课程设计训练可使学生熟悉各种技术手册、规范、图表等技术资料的运用;课程设计训练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编写工程技术文件的文字表达能力。

(2)教学实验。为配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培养中职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本实践教学环节还设置车刀角度的测量、切削力实验、切削温度实验等三个教学实验,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机械制造过程的基本规律。

四、结束语

江苏省张家港市中等专业学校开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以来,课程组不断总结经验,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近几年学生所做的课程设计来看,中职生的知识面和实践动手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色彩构成 课程教学 教学内容 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30

《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之一,它与《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并称为三大构成,这些课程的发祥地在德国的包豪斯学院。据说,《色彩构成》作为理论研究教育的开始是由著名的艺术理论家琼斯・伊登首次提出的。伊登在1961年出版了有关色彩学的著名书籍《色彩的艺术》,对后世的色彩教育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国内,最早把包豪斯学院的三大构成理论引入艺术设计教学的是广州美院。当时是20世纪80年代,艺术设计专业刚刚在国内兴起,相关理论匮乏,在无经验的状态之下,理论教学基本是照搬国外,通过实践发现三大构成较适用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因此这些课程至今仍旧沿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艺术院校也提出对三大构成理论进行改革,特别是在《色彩构成》上,比如课程名称、形式与教学内容上都有着诸多的尝试,这些个性化的举措掀起艺术院校课程改革发展的思潮,艺术设计人才非同质化的教学培养方向成为主流趋势。

在《色彩构成》教学内容的研究当中,我们发现,原有的内容在时代背景之下已不适宜,我们有必要对旧有的理论进行革新,并增添新的内容。因此通过考察调研各大艺术院校对该课程的改革结论,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的课程内容的改革建议:

1 保留经典

对于原《色彩构成》中的经典理论内容予以保留,比如物理科学家的物理实验结果、心理学家的探索试验结论、色彩理论学家的论断等等。这些经典内容至今仍然是世界公认的色彩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目前有关色彩学的研究也都是从这些理论开始研发的,因此,这些结论与成果仍然具有重要的学习意义。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应保持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对科学家们的试验,也应自我实验,进一步验证其结果。

2 新添理论

在原有的《色彩构成》教学中加入目前市场上推广的新型色彩学理论,比如时下流行的四季色彩法则,这种理论是由1998年于西蔓从日本引入中国。这种理论不是单纯的对色彩个体进行研究,而是着重于对多种色彩互相搭配来满足日常商业需求,其特点在于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目的性明显。这种新理论的添加不仅丰富了《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且做到了与时俱进。四季色彩法则理论偏重于色彩在生活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该理论培养的色彩专家们促成了一种职业,即色彩咨询师,这也是市场需求催生的结果。由此看来,《色彩构成》教学内容增添新理论,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新知识与新技能,同时也为学生带来新的就业方向。

3 重视实践

《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应重视实践能力与技能的培养,比如引入计算机教学内容。在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内容当中,手绘占主导地位,但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需求则是把计算机技能娴熟作为评价标准之一,所以,当下手绘能力和计算机能力同等重要。《色彩构成》教学内容当中应加入计算机实践教学环节,另外,计算机色彩系统能够更直观地让学生了解色彩的有关知识,计算机实践教学内容的引入还可以尝试对学生进行较为复杂的色彩概念化实验教学,为《色彩构成》的教学增添乐趣。

在《色彩构成》教学内容的研究当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艺术设计课程中都含有色彩的教学内容,因此,《色彩构成》可以发展专为高年级设置的《色彩构成2》,主要是综合学习如何把色彩更好地应用于创意设计流程中。建议把《色彩构成》课程分为初级与高级两个阶段进行分别授课,以满足艺术设计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知识和技能需求。

4 课外教学

大学生的课内时间不足以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课下的互动学习是补充教学内容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色彩构成》课外教学改革方向就是发展网络互动平台教学,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4.1 线上互联网教学交流

通过学院与各方的支持与帮助,在《色彩构成》课程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建立了《色彩构成》的重点课程网站。网站教学的好处在于不仅能让学生在课下巩固知识,而且还能让学生获得适应市场的应用能力和边缘资讯,以此丰富课上的教学内容。重点是,我们可以为自学爱好者提供学习互动平台,还可以让更多人参与到课程改革和建设中来。网络教学内容的建立,可实时更新,不受时空限制,资源共享,是时下课程教学内容建设与改革的新趋势。

4.2 线下面对面学术交流

《色彩构成》网络教学平台也需要定期进行反馈,譬如:开展相关的现下答疑、线下头脑风暴、线下色彩讲座等等,让互联网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和人性化。线下面对面教学互动环节目的在于扩展教学内容与形式,丰富教学内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定期开展线下活动,可以与学生课下互动,也有利于教师了解网络教学中的不足,激发他们对互联网教学的创意与设计,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总结来讲,在这个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世纪里,艺术设计课程网络化,扁平化是顺应时代需求和与时俱进的趋势。换言之,完善《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应根据时展需要,不应拘泥于形式。艺术设计课程的研究还很年轻,在实践教学与网络教学内容上,前面并没有太多的借鉴和参考,一切还需不断探索和大胆创新。在全球一体化的格局背景之下,《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发展应从市场出发,以经济为导向,以科技发展为指引,有效的应用互联网手段,扩展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日)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色彩构成[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篇8

关键词: 高校武术教学;内容选择;课堂设计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1.008 

体育与艺术都产生于人类劳动,有着共同的起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两者相互联系和促进,产生了体育艺术结合的运动形式。如体育舞蹈、花样跳绳、艺术体操、花样滑冰、健美操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生对体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希望在体育课上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愉悦身心。现代中小学教育要求学生的发展是全面协调的发展,使孩子在德、智、体、美、综合实践活动五个方面都得到教育和提升。2011年5月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体育、艺术2 + 1项目”,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这就要求我们把体艺结合带入体育课堂,在体艺思想引领下中小学进行体育课程创新顺应潮流、势在必行。 

1   体艺思想与体艺结合 

1.1体艺思想的内涵 

体艺思想是指艺术以体育为载体,达到立德树人、完善人格的教育效果;而体育又反过来作用于艺术,培养学生的真、善、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艺思想是一种良性的互动思想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体育活动与艺术文化相互影响是一种必然趋势,体艺思想的有机融合也成为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外在推动力。 

1.2体艺结合的内涵 

纵观体育、艺术发展史,体育与艺术相互依存,体育的发展离不开艺术,艺术的演变离不开体育。在我国体育、艺术发展的热潮之下,体艺结合并非偶然,而是满足了人们在健身需要和观赏娱乐需要基础之上的体育艺术形式。广义的体育艺术是:在借助声、光、影、图等多种表现手法下通过身体活动来展现人类情感的创造活动。狭义的体育艺术是:在借助音乐、舞台、背景下通过展示力量、柔韧、速度等身体素质来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艺术活动。体艺结合能够提高艺术工作者对体育的关注程度,也能使体育更好的展现出艺术性。增强大家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满足更高的体育需求。在中小学体育课上以体艺结合为指导思想能够更好的促进体育课程的创新发展,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体质、使他们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丰富个人的艺术细胞。 

1.3体艺结合思想的价值取向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一个时代的镜子、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向标。而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体艺结合思想是两种学科思想和艺术形式的统一体,它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1.3.1求“真”--实践性 

体育、艺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绝不是一种形式,而是实现学生健康持续发展的途径。体艺结合是落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是推动学校体育和美育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参与教学活动与实践,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体育的魅力。 

1.3.2求“善”--立德树人 

我们是社会的人,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在体艺思想引领下,有利于我们摒弃一些不好的思维观念。在体育活动中除了有竞争意识,更多的是追求团结协作的精神。把“求善”的文艺思想作为体育锻炼中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标尺,有利于中小学生健全人格、立德树人,成为一个真、善 美全面发展的人。 

1.3.3求“美”--健身与艺术观赏双重性 

体育本身就具有健身和竞技观赏性,而艺术则是美的象征,一个代表身体,一个代表灵魂。体育和艺术就是肉体与灵魂的契合,通过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体育的美,给人以极强的艺术观赏性。例如把游泳和舞蹈结合起来的花样游泳被称为“水上的芭蕾”,它把表演者力与美、体能与艺术的结合表现的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健身和艺术观赏的双重属性。 

2   体艺结合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2.1给体育课注入新的活力、丰富课堂内容 

体艺结合为中小学体育课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一些简单的体育运动加上艺术表现形式更好地丰富了体育课堂内容。举个常见的例子:跳绳是一项能有效训练个人反应和耐力的有氧运动,在许多中小学体育课上都把跳绳作为一项主要运动项目进行教学活动。他们在传统的跳绳上进行了创编,还加入了音乐、毽球、舞蹈等多种元素。在中学实习期间,我在初一的体育课上也教过花样跳绳。学生不仅积极参与到运动过程中,还主动创编新花样。有时我还会借来音响放一些欢快的曲子,在音乐的配合下他们跳的更加开心,动作规范,成功率也较高。总的说来,大家不仅积极参与,还团结协作。超额完成了一堂体育课的教学目标。 

2.2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中小学一节体育课是40—45分钟,除去热身、放松和老师讲解示范时间,真正能锻炼的时间只有20—25分钟。所以我们更要充分利用好这20几分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锻炼和运动中,而不是浑水摸鱼。如果在一节体育课的开始部分我们用音乐和舞蹈动作配合起来代替传统的热身形式,大家不仅能更快地进入到课堂氛围,提高兴趣,还能全面动起来,达到热身的良好效果,避免在正式教学中出现意外受伤等情况。在具体教学项目中通过丰富的艺术教学形式让体育课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内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效果。 

2.3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 

中小学体育是培养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基础阶段,决定了他们今后从事什么样的体育活动。体艺结合有利于培养运动兴趣和养成运动习惯,促使学生坚持自主学习和终身锻炼,在学生时代就奠定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体艺结合的体育课可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艺术活动的主动性,建设有特色的体育项目。使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可以掌握一门或几门运动技能,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离不开体育,体育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和健康。 3   体艺思想引领下中小学体育课程创编模式的构建 

3.1 以人为本,完善体育课程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在体育课上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体艺思想引领下的体育课程目标更加完善: 

3.1.1增强身体素质,掌握基本体育技能 

这是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在体艺思想下,我们要更加注重柔韧、灵敏、反应、耐力等体能的协调发展,掌握和运用基本的体育技能。 

3.1.2提高运动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 

兴趣和爱好是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在体育课上通过体艺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是他们养成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因素之一。 

3.1.3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和社交能力 

以体育为载体传达的文艺精神,使学生在体育课上开发其社会功能,培养出良好的品质与社会交往能力。 

3.1.4培养美感、立德树人,实现真善美的全面发展 

体艺结合就是把体育运用到生活中,在体育课上培养学生的美感和人格。 

3.2 创新体育课程内容 

中小学体育课堂一直以普通的跑、跳、投为主要教学内容,使越来越多学生对上体育课失去了兴趣和热情。部分学生在集体活动时选择偷懒,体育课对他们来说只是逃避文化课的时间。在这种现状下,体育课不仅达不到强身健体的效果,更满足不了参与者愉悦身心、释放课业压力、掌握运动技能的要求。根据体艺思想的引领,我们可以创新体育课程内容: 

1)技术类:传统田径类、球类、舞蹈类(啦啦操、体育舞蹈、健美操等)、艺术跑跳类(花样跳绳、毽球等)。 

2)运动参与类:个人表现类、团体运动类。 

3)体育活动类:课外活动、健身健美、运动交往。 

3.3 优化体育课程评价标准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实现体育课程目标是现阶段中小学体育课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体艺思想的引领下优化体育课程评价标准,具有以下几个原则: 

3.3.1课程内容与目标 

好的课程内容要符合课程目标,在体育课上选择体艺结合的课程内容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分析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要科学地选择体育课程内容。 

3.3.2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兴趣主导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在优化体育课程时我们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完善体育课程内容。 

3.3.3学生的实际运动水平 

在体艺结合思想下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既不能过于困难,也不能过于简单,这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当课程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时才是最好的状态。 

3.3.4教师教学效果 

篇9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48-02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大众化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训练、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前言

《计算机安全技术》课程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以及新问题层出不穷。该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计算机安全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获得计算机安全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1],为深入学习信息安全技术、密码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及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基础。

《计算机安全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只有把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安全课程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2],严重制约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1)教学仍然以理论教学内容为主体,实验学时不足。由于这门课程是与计算机的单机安全、网络安全相关的,实验内容不仅包含单机的安全实验,还包含网络环境下的攻击、防范、病毒及反病毒的实验,这些实验对计算机具有破坏性。由于资金及资源的限制,大多数高校选择了纯理论教学,有的虽然开设了一些实验课,但是这些实验一般均是验证性的实验。(2)教学方法陈旧。本课程目前的讲授方式仍然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极少参与到授课环节中,学生动手机会很少,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3)缺少实验环境,无法满足教学需求。《计算机安全技术》这门课程的实验内容不仅包含单机的安全实验,而且需要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攻击、防范、病毒及反病毒的实验,这些实验对计算机具有破坏性。因资金及学校发展计划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校仍没有专业实验室,无法进行综合性、实践性的实验。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依据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大众化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训练、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3]。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解决本专业学生低进低出的问题,结合国内著名高校的经验,针对目前我院《计算机安全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首先将原来的学时分配由全部的理论学时改变为实验学时的逐渐增加。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遵从我校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改革步骤主要有三步。

第一步是教材的选用。目前使用的教材是教育部规划教材,内容包括计算机安全基础知识、安全体系结构、通信安全、数据加密与压缩、WEB安全技术及入侵检测系统等。该教材理论知识覆盖面较广,从理论角度介绍了计算机安全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但缺少实践性教学内容。所以在选用教材时,不仅要充分体现理论知识的全面性,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教参推荐给学生。教参中应补充上实践部分,如操作系统安全部分的实践操作、数字证书部分认证中心的搭建与数字证书的申请与授权等。

第二部分就是教学内容选取。根据我学院学生层次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基础好、吸收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补充教学内容,将更深入的密码学、网络安全编程方面的知识引入到教学中;而对于基础差、学习积极性又不好的学生,我们将理论知识教授时数减少,多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实践理解理论知识。计算机安全技术课程中的原理概念部分抽象、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更改传统的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带动到授课环节中,通过学生自己参与讲课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就目前我校无专业实验室的情况,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充分利用虚拟机技术进行一些实践性强的实验,在虚拟的环境下进行大量的实验而不会对计算机产生破坏。将虚拟机引入到实验教学中能够利用有限的资源扩充实验内容,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大大调动学生的积级性。并且虚拟机技术在计算机安全技术课程中的使用使得学生养成一种主动探究的习惯。学生在使用虚拟机的过程中,逐渐熟悉这个工具后,自己可以尝试使用虚拟机做一些实验、测试一些新技术,甚至自己设计实验项目。由于使用了虚拟机这个工具,学生在测试时消除了后顾之忧,因此可以放心大胆的进行尝试和创新,也因此可以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虚拟机技术的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为今后实训课程做下铺垫。

第三步就是考核方式的改革。因为本课程以往都是以理论授课为主的,所以采用的考核方式也是闭卷考试。通过本次课程改革,大大提升了实践部分的教学,所以我们将实践过程作为考核的主要方式。在平时的实验课中通过学生的实践进行平时成绩的考核,学习结束之前进行综合实验的部署,通过综合实验完成情况进行本门课程的考核。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国际通行的小组讨论课(seminar)、导修课(tutorial)、研究性教学、互助学习、案例教学、创新实践等现代教学方法将被逐步引进到教学中。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重点不同,逐渐解决优等学生吃不饱、较差学生消化不好的问题。将学生按照接受能力混合分组,每组中都有好与差,在布置任务时从简单任务入手,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对于较难任务,要求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自己完成的基础上辅助其他学生完成任务,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配合能力,对于层次较好的学生来说更能促进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在每个知识点的授课前与授课后布置相应的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己完成,而课上是学生一起交流一起讨论最后寻求最佳解决方案的过程。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也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展校内校外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项目,通过在各种实践竞赛中寻求给学生锻炼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四、结语

针对我学院三表学生较多的实际情况,本课程因材施教,加大实验学时,使学生从理论知识深度的学习过渡到实践能力的积累;将虚拟机技术引入到实验教学环节中,不仅能够利用有限的资源做大量的网络安全方面的实验,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走入社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段云所,魏仕民,唐礼勇,等.信息安全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0-54.

[2]赵华伟,文卉.网络信息安全教学实施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2,(7):57-60.

[3]阙海宝,白琴.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09,(6):61-62.

[4]张志勇,黄涛,张丽丽,等.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知行合——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1,(12):67-69.

篇10

教材内容概述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二年级上册教学内容共分六个单元,音乐作品总计29首,其中歌曲11首,欣赏曲13首,歌表演3首,音乐活动2首。新作品17首,传统作品13首,新作品占总数的60%。器乐是认识堂鼓、小钱和木鱼。知识点是音的高低、旋律线,认识音阶唱名。教学形式有唱歌、欣赏、歌表演、器乐和音乐活动。

第一单元  妈妈、老师

这一单元的教学时间是在教师节前后。通过学唱歌颂老师、妈妈的歌曲培养学生的爱心。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启发学生讲述老师和妈妈是怎样关心自己的具体事例,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优美的歌曲来表达这种情感。

在学唱歌曲时,要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旋律美,注意连音和断音的唱法,选用适当的速度、力度演唱,讨论用怎样的音色来表现歌曲的优美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对音的高低的认识要从感性认识入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高低不同的声音,并用这些声音编织一定的情节,通过音乐活动增加对音的高低的感受。

1.唱歌《鲜花爱雨露》

歌曲把鲜花比喻成学生,雨露比喻为老师,通过鲜花爱雨露,表达学生爱老师的美好情感。建议在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演唱时要注意断音与连音的唱法,并注意四小节一换气,气息平稳,使歌声流畅、优美。

2.欣赏《我爱米兰》

歌曲《我爱米兰》是把米兰比喻成老师,默默地为教育事业做贡献。在欣赏时可启发学生联想还可以用什么来比喻老师的奉献精神。如蜡烛、妈妈、阳光、雨露、园丁等。可分小组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唱歌、朗诵、绘画、演奏等)表达对老师的热爱情感。

3.活动《音的高低》

传统的“音的高低” 的教法是从乐音的高低开始,让学生分辨两个高低不同的百。本课的设计是让学生首先从感受生活中高低不同的声音入手,并进行模仿、创造,这是第一册“探索声音” 的继续。还可以通过用声音讲一个故事,在实践中运用高低不同的声音等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形式与传统教法有较大的差别。

4.唱歌《小乌鸦爱妈妈》

这是一首带有叙事性的歌曲,通过小乌鸦找来虫子,喂已经年纪大了的妈妈的情节,表现小乌鸦爱妈妈的情感。课前可启发学生在家里为妈妈做一件好事,课堂上进行交流,把学生爱妈妈的情感融进歌声中。学会歌曲后,也可以表演一个小小音乐剧。

第一场:在开满鲜花的草地上,小黄鹏和喜鹊飞来飞去,正高兴地玩着,这时,飞来一只小乌鸦。他们说:小乌鸦,我们一起玩吧。小乌鸦说:不行,我妈妈年纪大了,我要捉虫子给她吃。黄鹏和喜鹊说:我们和你一起去吧(唱第一段)。

第二场:在美丽的小河旁,画眉和布谷鸟正在高兴地玩着,看见小乌鸦们飞过来就说:我们一起玩吧。小乌鸦说:不行,我妈妈年纪大了,我要捉虫子给她吃。画眉和布谷鸟说:我们也和你们一起去吧(唱第一段)。

第三场:在乌鸦妈妈的屋里,乌鸦妈妈正躺在床上。小乌鸦们飞到门前敲门。乌鸦妈妈听到敲门声,起来开门。小乌鸦把大家捉到的虫子放到盘中,端到妈妈的面前(唱第二段)。

第四场:小乌鸦在喂妈妈。小黄鹂们在一旁朗诵:多懂事的小乌鸦,多可爱的小乌鸦,飞来飞去不忘记呀,妈妈把他养育大(唱第三段)。

小小音乐剧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合作能力和音乐表演才能。情节简单的音乐剧可以在一节课中进行,复杂的可以用几节课完成,伸缩性很大。它丰富了单一唱歌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很有效的形式。

5.欣赏《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这首歌曲可以同《小乌鸦爱妈妈》一起进行教学,通过欣赏歌曲进一步加深爱妈妈的情感。

第二单元  我原住在童话里

本单元用音乐“讲” 了几个学生非常喜爱的童话故事,通过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童话故事只是个桥梁,重点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音乐是怎样表现这些童话故事的。本单元首次出现旋律线,让学生从旋律的高低起伏中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和不同的表现。

1.唱歌《小红帽》

这是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童话故事,有欢快、有安静,当用音乐来表现时,由于旋律的运用使歌曲有了不同的情绪。全曲的音乐素材简练,基本上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应结合歌词让学生体会上行和下行的旋律带来的情绪变化。这首歌曲使用了1—i的完整音阶,要通过歌曲认识和了解七个唱名。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拓展教材内容,把《小红帽》编成小音乐剧。

2.欣赏《龟兔赛跑》

欣赏《龟兔赛跑》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传统的方法一般是沿着故事的线索聆听音乐,或是通过辨别黑管和大管不同音色了解两个角色。根据创造性的教育理念,我们可以尝试从整个音乐中提炼出四段音乐:树林的早晨、骄傲的兔子、勤恳的乌龟、欢庆胜利。学生熟悉音乐之后,可以为教师所讲的故事配音乐,或是听音乐让学生编故事。在创编过程中,教师不要以《龟兔赛跑》的原型来衡量学生的创编,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创编出与别人不同的结果。

3.活动《音乐故事──森林小卫士》

这课是为故事选配合适的音乐,有了第二课的实践,这一课就有了基础。故事的情节既可以参照教师用书,也可以由学生按图创编。选配的音乐可参考:《口哨与小狗》《天鹅》《快乐的小舞曲》《彼德与狼》《龟兔赛跑》等,要鼓励学生寻找各种音乐片段为故事配乐。

4.唱歌《大鹿》

《大鹿》同《小红帽》虽然都是具有童话色彩的优秀歌曲,但音乐形象有很大的不同,一个欢快,一个紧张。应引导学生探讨音乐是怎样表现紧张情绪的(速度、节奏的作用),并通过歌声表现这种情绪。表演歌曲可选择其中一首即可。

5.欣赏《永远住在童话里》

歌曲中包括以下几个童话故事:《白雪公主》《海的女儿》《桃太郎》《稻草人》《木偶奇遇记》《爱丽丝漫游仙境》。通过童话故事感受真、善、美的情感世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改换童话故事名演唱,了解更多的童话故事。

第三单元  月儿弯弯

本单元是一组以月亮和星星为主题的音乐作品,通过感受和体验音乐,激发学生探索宇宙、星空奥秘和大自然的兴趣。在这一单元首次出现完整的音阶,要让学生能按顺序演唱音阶的唱名。

1.唱歌《小小的船》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歌曲,许多年以来,一直被各种音乐教材所选用。为了正确地表现音乐的情绪,要注意歌声的优美、柔和。同时仍应提倡用形体动作来感受四三拍的韵律,但不要统一动作,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做出动作。为了与相关文化相结合,可以欣赏与月亮有关的艺术作品。

2.欣赏《月亮月光光 》《阿细跳月》

这两首乐曲虽然都是以月亮为题材,但情绪是不同的。《月亮月光光》是舒缓优美的,《阿细跳月》是欢快的。虽然音乐的表现形式不同,一个是二重唱,一个是民乐合奏,但音乐的表现方法是相同的,都要通过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表现。《月亮月光光》应安安静静地听,《阿细跳月》应通过舞蹈动作感受音乐的欢快。

3.唱歌《我和星星打电话》

歌曲为领唱与齐唱的形式,应给学生更多的领唱机会。歌词中没有具体的天文知识,可启发学生了解一些天文知识,帮助他们改换第四、五乐句的歌词演唱,把音乐与科学知识联系起来,拓宽音乐教学的内容。

4.歌表演《萤火虫》

歌曲是四三拍,与《小小的船》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启发学生创编表演动作时可结合《小小的船》一起进行。

“唱唱做做” 既是对唱名的复习,也是对音的高低的进一步认识,可以任意调换唱名组成旋律线,体会音的高低起伏,并用身体的动作表现出来。

第四单元  快乐的游戏

本单元是一组贴近儿童生活的音乐作品,音乐情绪基本上都是欢快的,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这个单元出现了一组新的民族打击乐器:堂鼓、小钱和木鱼,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打击乐器增加歌曲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