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的必修课范文
时间:2023-08-10 17:3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商管理专业的必修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工商管理专业 管理实践能力 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我国在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本文拟采用调查分析法与文献分析法相结合,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入手,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阐释,以期能够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起到一定的启发。
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
笔者进入中国知网以“工商管理”合并“实践能力培养”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检索出文献合计35条,文献时间集中于2006年―2016年之间,说明近十年以来,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已经引起了关注;以“工商管理”合并“就业”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出文献598条,其中从2011年1月1日至今共计334条,说明近五年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情况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笔者就这两方面的文献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阅读与分析,并结合调查分析情况,发现目前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教学安排的缺失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性质,通常高校在安排课程的时候较多地安排为理论课程的学习,以本学校为例,工商管理专业当中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与实践课,其中必修课为95学分,选修课为2分,实践课为32学分,共计156学分。可以明显看出,其中必修课占总学分比例的60.9%,选修课占总学分18.6%,实践课占总学分20.5%。虽然选修课所占学分比例与实践课程仅相差2%,但是因为选修课与必修课都属于课内教学,也就是说,实际上课内教学占了总学时接近80%。也就是说,长期以来,实践教学仅仅是作为课内理论教学的补充存在的,并没有相对独立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存在,在课程教学安排上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长期以来流于形式。因此,学生的能力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二)学生实践意识缺乏
长期以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思想上更重视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对自己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对于时间能力培养的忽视伴随着高校课程安排的缺失由来已久,因而,缺乏参与实践的意愿、对实践活动的认知不足、缺乏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意识已经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实践能力上面缺失的主要特征。高校也开展过很多实践活动,但是收效甚微,一是学生实践意识的淡薄由来已久,二是有些参与到活动当中的学生认为这种实践活动对自己实践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根据笔者的调查,很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实践的基本方式是外出学习或者直接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实习,他们认为学校组织的一些实践活动参与的意义不大,没有必要性。
(三)教学方法呆板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都是理论教学,似乎将理论学得透彻了,能力自然就上去了。但事实上,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能力要求极高的专业,而学校方面对于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方面的安排并不多,采取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四)评价方式单一
在评价方式上,工商管理专业在考试评价上依然采取的是闭卷考试的考查方式,缺乏灵活性,而其考试内容仅仅是对课堂理论进行考查,对实践课程或者实践活动缺乏考查内容,或者仅仅是上交一张实践活动表格证明自己参加了实践活动,并未对实践情况进行相应的考评。因而,这样的评价方式扼杀了学生对于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极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应变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探究有效促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重新定位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工商管理专业的不断发展及就业单位对于人才方面的要求,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是解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首要问题。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培养的是能够应用于实践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其未来就业的方向主要是管理研究与咨询、企业战略管理、人才管理及管理培训方面,这些内容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要求极高,因而高校必须重新定位教育目标,落实对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促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是重中之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其课程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而,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对现有课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增加实践课程与实践内容,完善对实践课程的评价,将实践内容纳入期末考核中,使学生重视实践课程,进而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三)转变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当前世界发达国家工商管理专业当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我国高校在借鉴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以本土化为原则,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和我国经济管理的模式进行适当的修订,并发掘适合我国当前国情与经济的成功案例,运动到课堂当中。进行案例教学时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强化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方法,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并充分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让学生能够直观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
参考文献:
[1]李旭轩.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02:42-44.
篇2
以社会需求确定职业岗位、以职业岗位确定职业能力
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调查研究确定专业培养的服务面向,即职业岗位(群)及各职业岗位对工商管理人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以职业能力定课程
以职业岗位群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为依据,按照系统的思想,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设计,建立课程模块,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及开设的先后次序,并使课程内容符合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有明确的依据和标准,并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调整。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策略
依据职业岗位群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课程设置的方向以及学生的市场定位都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而目前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仍处于“大一统”的状态,还不能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对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细分。结果导致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社会用人单位聘不到合格的管理人才,同时毕业生又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民办高校应在大量企业调研、毕业生走访、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面向市场,根据工商企业职业岗位群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务实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培养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优化课程结构
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也是民办高校立足社会的根本。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从专业岗位的实际及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本着“厚基础、重特色”原则,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将课程设置成公共必修课平台、专业必修课平台、公共选修课模块、专业选修课模块及实践教学模块。其中,厚基础由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这两个平台来实现,保证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必备的通识性知识和基本的专业知识。重特色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专业课设置要体现地方经济特点,而且专业选修课依据职业岗位群分模块教学,使课程培养与工商企业岗位需求密切联系。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选择专业方向,专业方向明确,避免什么都学、什么都不会,力争少而精,打造专业特色。另一方面设置能满足中小企业管理需要的职业特色课程。在保证“厚基础”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就不能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应优化课程设置,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适当增加专业核心课程的学时,做到少而精。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开展第二课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使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真正做到懂管理,会管理。同时,公共选修课的设置也应突出地方特色,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模块自主学习,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宽知识视野的同时,又保证了专业课程体系的完整性。
基于工作过程细化的能力确定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服务一线的管理人才为目标,将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所需的能力作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和工作环节进行能力分解,细化成若干能力点,由此将其转化为由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所构成的课程内容。2.课程内容的重构。就是要改变按学科体系编排课程内容的“平行”结构,建立按工作过程编排课程内容的“串行”结构。这种“串行”结构的课程内容是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环节来传授相关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这意味着在工作过程或行动体系中获得的是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总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它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
建设“双师型”的实践教学队伍
篇3
一、国内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国内高校现有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们可以从国内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别上清晰了解到国内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
(一)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空泛且缺乏针对性。
西方高校的工商管理培养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时刻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专门性人才。相比而言,国内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从21世纪初到现在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并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培养目标比较空泛,可操作性不强。同时,国内的工商管理专业缺乏针对性,对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方案并没有明显差异,没有与学生的知识结构、高校办学特色及高校文化有效结合起来。
(二)学生在课程选择上没有自主性和灵活性。
西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课程选择上有很强的自主性,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层面、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课程。而国内高校的学生在进入学校时就已经被确定了专业课程,完全被忽略了兴趣爱好和个性差异,毫无自主性。另外,学生在选修课程上的选择也是很少,灵活性很低。这些都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缺少积极性和自主性。
(三)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国内高校工商管理教学基本上是老师的课堂讲授,基本上没有研讨类教学、实验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学生被灌输的是与社会实践脱节的空洞的理论知识。西方高校的教学则是带有思考、研究和创新意识的教学,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创新。
(四)课程内容没有与时俱进。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不断探索前进的学科,并且工商管理课程也应该是随着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的变化而变化。但目前,国内高校工商管理课程中相当大一部分已经开设了七、八年,教材内容也是一成不变,很少有补充更新。而西方高校则会在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的前提下定期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有价值的知识。
(五)缺乏对学生的综合培养。
国内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以国家规定的大纲为基准,主要开设理论性主干课程,但是缺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相比之下,西方高校则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二、中国大学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一)合理设立工商管理课程模块
根据课程的选择性可以将工商管理课程划分为必修课程模块和特长课程模块。其中必修课程模块内容包括自然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的课程,还包括与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及核心课程;,特长课程模块则由选修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组成。特长模块的设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公共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某些课程进行深入学习,这克服了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不专和专业纵深方向知识钻研不够深入的缺陷,使学生既有较为宽厚的基础和较全面的管理视野,又具有在工商管理某些领域较为深厚的造诣。
(二)加快建设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
工商管理是一级学科,涵盖丰富内容。但是目前国内不同高校间工商管理的下属专业的设置没有多大差异性,这导致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没有什么特色。为了打破这种现状,高校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和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开设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
(三)实行“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多边合作的产教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积极为工商管理人才创建专业实际环境,帮助其全面理解和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把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与社会的结合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可以置身现代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迅速提高自身素质,迅速适应社会要求。
(四)开展多样化教学
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应该多样化,包括课堂理论讲授、案例教学、校内校外的专业讲座、实验、实践等。高校之间可以形成一种相互学习的模式,即允许并提倡学生到其它高校学习工商管理知识,学习不同学校的教学模式,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同时,高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尽量多的开设实验课程,因为实验课程能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比如生产质量管理、沙盘模拟实验等等。
(五)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篇4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重要性;意义;现状;解决方案
公共关系一直是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也就是说,在专业课程设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一门独立性较强的学科。公共关系学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它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如传播学、行政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尤其是管理学。要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就必须找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因此,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观点认为,当前公共关系是一门必修课,在工商管理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因为其学科地位不够高,制约发展的诸多因素,直接影响到管理学科的科学发展。通过对这一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高职院校公共关系教学的研究意义。二是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公共关系教学中,究竟公共关系学本身是处于一个怎么样的状况?为什么这样?三是如果不乐观,怎么才不处于尴尬的状态?这也是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本文写作的最终目的。
1公共关系教学在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中的意义
要谈公共关系教学对高职院校的意义,首先应从内容入手,寻找自己的相似之处,寻找共同点,一个一目了然的意义就呈现出来了。管理科学是一个综合性的、跨学科的学科。它是系统的研究和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科学的一般方法。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的需要,它研究的目的是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提高研究内容的层次化管理水平更为广泛,通过对图像的研究。随着这一学科的不断发展,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起来,包括管理职能、企业管理、组织管理、虚拟企业管理等。因此,企业管理涉及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但它又不可能真正做到一切。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行为、法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通过利用有效的传播手段,进行有效的沟通,可以实现公众对组织的理解、认同和合作,塑造一个良好的组织形象。公共关系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性,决定了它必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的内容是企业管理所需要的。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公共关系是辅助工具,需要加以管理学的内容,管理学内容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靠公共关系学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很重要,没有公共关系,工商企业管理就像一个断胳膊,然而,公共关系学却是更好的让管理学发挥到极致。
2当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公共关系学的现状
既然公共关系在企业和行业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取得的成绩不用回避。那么它应该处于良好的状态。然而,高职院校的公共关系教学不是很重要,但表现出了这样的几点:一是发展速度快、规模小。从工商管理专业在大多数高校和高职院校开设了公共关系的课程中看,教师和学生的数量已大幅度增加,为我国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培养做出了贡献,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带动不了公共关系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和增长。二是两者关注度不一样。虽然与管理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但在高职院校管理的地位要高些;公共关系学的地位远远比不上管理学。所以公共关系教学管理水平较低,同时系列的配套材料及基础设施都不如管理学。三是培养的趋势不同。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公共关系的教学效果已经得到了重视和广泛的认可,学生在人才市场受到欢迎,越来越多的企业对高层次公关人才的需求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但是,这一切良好的现象,公共关系教学远远地满足了社会的需求,管理学却不一样,无论在什么方面都很受广大企业的欢迎。尽管高校和高职院校不断培育出优秀的公关人员,但是还是存在不少的缺陷,原因何在?一方面,在国内真正从事公共关系专业的专职教师很少,无法深入地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关系理论和研究;另一方面,国家科研经费对其投入少,再加上国内外学术交流机会少,教师很少有研究机会,这就不利于学习外国新理论和新经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水平的缺失将导致实践水平的降低。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平还不够,必须对日常教学进行制约和调正。
3公共关系教学脱离困境的对策
首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学校要有组织、计划、逐步完善公共关系的教师队伍,每学期给学生上课,还会导致教师在学校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学术交流活动,不定期或定期举办教师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团队素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入了一些公共关系的经验丰富,同时又有深厚的理论素质的公共关系人员,补充到公共关系的教师队伍。必须注重对教师开展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其次,在教材建设上,我们要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写一个不同专业的教材模式,鼓励多样化的教材,不仅是使用书籍,而且还可以利用视听材料,如多媒体,能够变抽象为具体,枯燥为生动。最后,注重公共关系理论研究,鼓励创新成果。国家和学校应更加注重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加大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造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同时,还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发挥优势。公共关系理论的发展,必然能帮助工商企业管理的专业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克非.对当前高校公共关系教学的若干思考[J].科学•经济•社会,1994(4).
[2]肖丽萌.改进高校公关教学之我见[J].公关世界,1996(1).
篇5
[关键词]学分制 课程体系 工商管理
[作者简介]曹雪梅(1971-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大学光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吉林 长春 13003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H11419)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45-02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必将进一步带动我国市场经济的腾飞。引进人才,实现自我改造是中国传统企业弥补缺陷的唯一出路,向管理要效益已经成为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型企业的共识,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持续升温,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前景持续看好。但是,很多独立学院脱离母体转设为民办高校后,其专业课程体系仍沿用母体院校的模式来设置,致使学生毕业后找不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因此,民办高校必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彰显专业特色,强化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一、学分制对构建课程体系的要求
1.学分制的含义。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以导师制、班主任制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的质和量,学生必须修读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获得规定的学分,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的一种教育模式。学分制是一种弹性学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跨专业、跨年级选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学生选课也选择了教师,有利于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是一种更为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
2.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一个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开放性知识组合系统。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课程体系优化是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学源特点,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素质、知识和能力并重,依据岗位群设置课程,根据工作过程取舍教学内容,优化课程内部结构及课程间的比例,使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按照学时计算达到43.52.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按学分计算达到31 ,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按学分计算达到81 ,使课程体系达到动态平衡。
3.学分制对构建课程体系的要求。学分制是以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前提的,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下开设的课程,必须满足社会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双重需要。学分制将激励竞争机制引入教与学,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足之处
1.专业方向模糊,没有特色。工商管理是一级学科,下设会计学、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和旅游管理等二级学科,不同学校可设置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不同专业。可见工商管理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有些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专业方向,导致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得不精深,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缺乏特色,难以满足社会个性化的需求,毕业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2.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由于公办院校尤其是重点院校,其着重为社会培养研究型人才,二本院校着重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而民办高校多数属于三本院校,其培养目标应定位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很多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与公办院校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必然制约着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综合性极强,其主干学科为管理学、经济学。除教育部规定的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主干课程外,虽设置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选修课程,但这些选修课程多与相近专业的课程在名称、学时、学分及授课教师等方面趋同,缺少按课程模块细化专业方向的课程,致使特色不鲜明。同时,由于受学年制、生源数量及聘任教师难易程度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让学生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及特点来选择课程,而是指定学生学习某几门选修课程,失去了选修课存在的意义。因此,现有课程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3.实践教学环节较少且保证不了质量。目前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仅包括企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缺少专业技能训练及企业经营管理综合训练。同时,由于社会用人单位不愿意接纳在校学生去其单位实习,致使企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等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足,而社会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有实践经验,到岗后就能胜任工作,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三、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根据国家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出发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管理人才素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来构建课程体系,总体思路如下:
1.把握专业培养目标。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将人才培养定位于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提升为本位,结合民办院校学源特点,立足地方,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2.明确专业培养规格。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知识、素质和能力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知识方面,具备较为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发展提供知识平台;在素质方面,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非专业素养;在能力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技能、人际交往技能、法律应用技能、创新技能、写作技能、计算机技能和外语运用技能等。
3.构建基于学分制的“平台+模块”模式的课程体系。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按照“科学定位、面向应用、突出特色、保证规格”的总体思路,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构建符合市场需要、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平台+模块”模式的课程体系,实现分类分级培养。(1)公共课程平台。为了提高全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养、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搭建的平台。平台由 “两课”、大学英语、体育、大学数学和大学计算机基础等通识教育课程组成。针对学校所有专业开设,要求全校学生必须研读。同时,根据民办院校学源特点,对于数学、外语等课程,实施分层次教学,体现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2)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构建专业知识支柱结构,使本专业人才初具雏形,为学生将来从事专业工作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而搭建的平台。平台由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运筹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组成,要求同一专业学生必须研读,体现工商管理专业“专、尖”特色。(3)专业课程平台。为了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主要理论、知识和技能,构成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将其打造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设置了专业必修课程,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企业战略管理、运营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商务谈判等。同时,对于社会确有需要的某些特殊人才,可在专业内设置若干个专业方向模块,如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运营管理和服务业运营管理等方向模块,每个方向模块课程群学分数相等,要求学生必须选择一个方向模块,实现分流培养,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4)任选课程模块。为了拓宽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激发学生潜能,根据集体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学分制,可开设供学生自由选择的公共选修课程、学科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跨学科选修课程,如商务礼仪、公共关系学、领导科学与艺术、消费者行为学等。要求学生选修相应的学分,体现人才个性化培养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5)实践教学模块。为了提高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应构建认知与验证性、综合与仿真性、设计与创新性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块,既独立于理论教学又与其密切配合。它主要包括认识实习、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训、ERP实训、创业管理模拟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以及为了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而开展的创业大赛、学生学术研究和社会调查等一系列活动,均以学分形式认定,重视实习环节安排,做到四年不间断。通过采用聘请企业高管来校讲座、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在实验室仿真模拟企业运营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学做结合,更好地理解、巩固和深化所学理论知识,逐步培养工作技能,体现实践育人理念,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课程体系框架总体设计。其一,学制、学时与学分安排。(1)学制:本科标准学制为四年。(2)学分:理论课每18学时为1学分;实验(训)课每36学时为1学分,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每周为1学分。学分的最小单位为0.5。总学分应控制在180学分以内,其中课内总学分(含选修课学分,不含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一般应控制在150学分以内。学生达到本专业所要求的最低学分方可毕业。(3)理论课程周学时前三个学年一般应控制在22学时左右,最多不得超过25学时。
其二,各类课程所占比例。(1)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所占比例按学时计,一般为4.03.52.5。(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所占比例按学分计,一般为7.03.0。(3)必修课与选修课所占比例按学分计,一般为7.52.5。选修课包括专业方向课、跨类任选课。“专业方向课”与“跨类任选课+创新学分”的学分比例一般为1.51.0。
其三,相关课程安排建议。(1)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及其他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特长发挥,可设立创新学分。创新学分包括科技创新、学术论文、著作、作品、职业化教育证书、各级各类竞赛、表演等。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获得5个创新学分方可毕业。(2)根据需要与可能,可在专业课程中指定5~10门跨类任选课,供非本专业类学生任选。(3)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一般集中安排在第八学期。(4)为帮助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以“课程+系列讲座”的形式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选修,2学分。(5)为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处置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开设大学生安全课。选修,0.5学分。(6)为培养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使其具备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信息素养,开设信息检索课。选修,2学分。
综上所述,课程体系改革应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在继承原有课程体系合理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分制对构建课程体系提出的要求,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形成以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为地基,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为支柱和栋梁,专业课程平台为栋梁上面的“金字塔”,实践教学环节为墙壁的完整的课程体系结构,凸显专业特色,使专业培养目标更加适合社会各单位对应用型管理人才不断变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篇6
本文从分析工商管理本科创业能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并结合教育部在2012年8月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文件精神,试图建立工商管理本科生创业能力培养改革的理论框架,以期对工商管理本科创业教育进行质变性的探索。
一、创业能力内涵
有学者认为创业能力是个体拥有的一种智力资本,其中包含个性、技能和知识,被视为创业者能成功履行职责的整体能力。斯腾伯格则认为创业能力属于认知活动和情感意志活动相统一的范畴,是情感智力、意志智力和认知智力的有机融合,是非智力因素同智力因素的整合结晶,其本质上是一种成功智力。杨伦超则特别研究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认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除了文化和科学意义上的“知识”、“技术”外,更多地体现在对“创业”本身的认识及对企业营运知识和管理技能的了解,其次是态度和心理因素,这是大学生从事创业之前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
实际上,学者们对创业能力内涵的研究并没有统一的观点。但我们可以认为大学生创业能力是指一种综合性的创造能力,其目的在于自我生存或者寻找机会将市场或技术创意转化为生产力。由于国家教育部还没有单设创业专业,现在各高校的创业教育基本上是依托专业进行的,从而使创业类课程变成学科知识的有机内容。
二、工商管理本科生创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内容与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创业课程内容有相当比例的重合,虽然实施上更具有便捷性,但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创业能力培养结果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
创业教育在各高校还未普及,大多数学校只是在工商管理专业下开设创业类课程模块或者一两门创业课程,对创业能力培养的认识与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没有形成系统培养模式。受传统的雇佣教育理念影响,工商管理本科创业能力培养与现实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创业学生还缺乏充足的企业家精神。
(二)创业教育中的课程问题
1 课程设置问题。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课程体系尚不成熟。创业能力培养强调的是创业过程,是一个企业从初创到经营的一系列活动,而传统的工商管理课程内容,基本围绕管理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而展开的,更适合已经成熟的公司而非创业型公司;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模块化明显,在专业课程中重复内容较多,但各任课教师基本上都是“各扫门前雪”,不会主动与同事合作开发内容整合性高的课题,导致学生知识碎片化,不利于创业所需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
2 教材问题。大部分创业教育类的课程内容照搬国外课程内容,特别是案例与操作模式脱离中国实际,学生限于文化跨度和实际经验不同难以理解教材内容。
3 课程师资问题。大部分高校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成为教师,缺少创业理论和企业实践经验,在开展创业教育时,会出现“因人设课”的现象或者授课偏向理论化;而具有创业经验的人才因为体制要求的各种资格限制,无法进入高校平台从事教学。
(三)现有创业教学方式的局限
就现阶段而言,大部分工商管理教师仍在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创业中所需的主动学习和分析能力培养;授课以理论为主,缺少实践安排;在授课中,仍以教师为主,学生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且考核方式仍以考试为主,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知识应用的灵活性,这些都与创业能力培养理念相冲突。
三、工商管理本科生创业能力培养改革内容设想
(一)工商管理本科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改革目标
工商管理本科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改革目标是要从传统的就业能力培养目标向创业能力培养目标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机会识别能力、资源利用整合能力以及团队领导与合作和其他相关能力。对提高高校的就业率、树立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特色有极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可以以创业能力培养为契机,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充分发挥企业的实践优势,形成教育新局面;同时创业能力培养也能帮助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并促进就业。
(二)改革内容
1 教学目的改革。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创业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创业教育的本质在于从传统雇佣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改变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被动适应的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选择主动就业。
2 工商管理创业能力培养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构建是整个创业教育中的难点和核心,决定了教育质量。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认为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应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除明确规定需开设“创业基础”课外,其他创业类课程由各高校自行安排。为了健全创业知识体系,国内高校有必要放眼世界,吸取国外成熟经验。美国学者Vesper和Gartner对美国941所大学创业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高校本科阶段开设最多的创业课程有:创建新企业、小企业管理、创业咨询、创建和运营新企业、如何写创业计划书、创业财务、家族企业、创业机会的识别、创业营销等。我国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可考虑选择上述的一些课程进入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但创业教育与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自身的课程有重合也有各自独立的内容,在现有总课时的基础上,如何协调好二者的具体科目,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
表1以教育部文件精神为依据,整理各教育内容模块的具体教育内容,并结合国外经验和中国实际情况,设定一些建议开设的创业科目。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时和学分总体比国外高,在原有课程结构中思政类和外语必修课程已占据较多学分和学时。根据教育部新要求,各高校需开设必修课“创业基础”,至少32学时。将创业类必修课和选修课加入工商管理的课程体系,在总学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创业课势必会占用专业本身课程课时。因而建议高度整合工商管理本科课程,将各科目的相近内容进行整合,例如将“生产管理”和“运营管理”两门课整合成“生产与运营管理”,将“物流基础”与“供应链管理”整合成“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将“国际贸易”与“国际法”整合成“国际贸易与国际法”等,既避免了课程内容重复,又可以将课程的逻辑关系变得易于理解。还有一种可行方式,如温州大学创业教育模式,将创业教育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尽量减少创业类课程占用专业学时,在思政课等公共课堂中直接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基本的创业品格和素质,仅在专业课中引入核心创业能力课程。
3 工商管理创业能力培养流程构建。工商管理创业能力培养流程的关键,是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过程,同时也是专业类与创业类课程相互协调的过程。按照高校教育理念,大学一年级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面,强调基础学习,不宜开设过多的创业课程,第二年和第三年是专业课的学习高峰期,第四年是综合实践期。这种将实践与理论学习截然分开的流程,不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且学生即便在第四年获取了实践的感性认识,但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因理论课程结束而无法获得系统解决。因而建议在创业教育中,应当将实践与理论知识学习相互交叉安排,在第二学年开始安排实践科目,并在假期安排实践项目,并根据成绩给予学分,激励学生充分利用假期时间进行创业尝试实践活动。
篇7
随着独立学院的出现和发展,独立学院的各个专业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独立学院通常定位于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那么,对于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来讲,工商管理专业更要立足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的理论基础比其他普通高校要薄弱一些,而比专科类院校要强一些,同时又要突出其应用实践性。社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趋向的变化,影响着学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而课程体系的设置有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依据学院的不同定位而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总体上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和培养目标、基本规格要求为基准,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标准,本着起点高、内容新、学时少而精的原则。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专业限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独立实践教学公共必修子系统即公共基础平台,是全校学生必须修读、为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能力而设置的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基础子系统即学科基础平台,是工商企业管理学科中各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为将在某一学科领域从事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学生掌握该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专业技术课子系统即专业基础平台,是同一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为从事某一专业学习的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包括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实验、实习等。专业限定选修课设置两个模块“,模块”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专业特点而设置的选修模块,模块包括管理模块、经营模块、地方经济模块,学生必须在每一个课程群中修满规定的学分数。
三、保证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措施
1.教师配备:数学老师和专业课老师。数学课程是很多独立学院学生非常头疼的课程,因此首先从对数学的认识和数学教师的配备上都要讲究方式方法。对于《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些基础课程上,简化数学推导过程,注重数学的实际应用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统计学》和《运筹学》需要由经济管理学院本学院教师主要来讲授其中数学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以及整个进行统计工作的思路,来解释为什么用某种数学方法以及过程,而数学老师和经管院教师讲课的出发点和角度是不同的,另外在教师的安排上尽可能让同一个教师,为同一个专业反复来讲这么课程,这样老师可以更深入地钻研这门课程对于这个专业学生专业领域的应用,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另外也把这几门课程的知识点能够系统地结合起来。
2.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和学生自学,学生上台发挥,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改变传统的老师填鸭式地教学方式,采取各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举例教学和案例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首先举例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而案例教学是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更好地实践理论知识或者得出不同的结论。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差一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展1个学分的自学课程,由专业教师来推荐学习课程和学习内容,通过写小论文等形式来进行考察。另外,各门学科增强社会调查的作业布置,让学生学会设计调查问卷,并且学生对问卷结果来进行处理和分析,总结成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工商管理 就业问题 对策研究
据统计资料表明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军高达1000万人。当前正值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严峻,高职院校中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也不能幸免。高校教学只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升学生在求职中的竞争力,注重发挥专业的实际效益才能适应其不容乐观的就业状况。在此目标基础上,我们要分析和探索改善就业现状的对策建议。
一、学生就业现状的具体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一向是较广的,包括各级经济综合管理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和大中型内资或外资工商企业等。可是当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却普遍不强,通过研究表明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学生的职业技能做不到工商管理的工作要求
其实,现在的各个企事业单位对工商管理类人才是有着迫切需求的,人力资源的研究、市场营销的运行等都需要工商管理的专业人才。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如此巨大的岗位需求却不能对我们的毕业生敞开“大门”。因为我们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还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渴求程度。例如,很多应聘旅游管理岗位的学生缺乏团队意识,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虚心请教,从而就无法胜任工作,处处碰壁。再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不愿从基层做起,也就对销售语言的使用、心理能力的磨练、实战方法的掌握无从谈起。这就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被淘汰也是正常的。
2、学生实践能力偏弱达不到工商管理的工作要求
由于我国高校的教育体制一直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徘徊,学生习惯了课堂听讲记笔记,课后背诵的传统模式,不习惯实践。其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组织讨论,然后合作去社会实践完成作业。可在具体的高校教学中,要把学生从高中阶段的应试学习模式转换到自主自动的实践学习模式是比较困难的,要教师不断改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学习,这也是高等学院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的目标,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的解决措施
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实践训练较少、应用型师资力量不足、学生能力偏弱、缺少市场认证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状况,甚至成为了直接障碍。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应从实行以下几方面的措施方案。
1、推行实践训练式的教学
职业高校的工商管理系的任务就是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要在硬件教学上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学校的角度,应尽可能的加大实践训练课的节数和实验设施的建设;从教师的角度,可以请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来授课,提高课堂的实际说服力。在当前的比较开阔的社会环境下,我们的学生完全有条件走出校园,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和交流参与实际的实习锻炼。现在的学校虽然也有实习的安排,但其时间太短,过程也比较简单缺少真正的实践性。我们的锻炼应是经常性又有选择性的,而不是简单的依靠学校的安排。例如:有志于从事市场营销的准毕业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职业定位和兴趣爱好,先在课堂上选择某一行业的公司深入研究该行业的销售模式、销售渠道以及经典的营销案例,然后有目的地地去投递实习请求,这样主要是要培养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在实习时就有就业的准备和磨练。由此探讨出,有效的实践训练大致是两个步骤。①加强校内培训,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对选定要去实习的单位展开模拟训练,增强学生对企业流程的感性认识。②实站训练,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自己主动与相关企业单位联系(必要时可以请学校帮忙),安排学生到公司接受上岗综合实训,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2、培养定单式人才
企业需求是人才培养的指路标,只有从企业的需求出发,才能培养出“就业容易”的人才。这也表示了现今的信息体系是多么的重要,我们的学院要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要通过职能部门进行不时的走访,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这样不是要强行推销人员,主要是要对人才需求信息和人才需求趋势做出正确的判断。我们的教学要依据这些信息去调整自己的办学理念和专业设置。同样,对企业而言,将自己的用人信息向合作高校反馈,也是未雨绸缪,加强人才储备,百利而无一害。所以说,大力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推进就业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
3、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是提高工商管理类学习效果和就业能力的基础。在实施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安排专业必修课,学校要提供大量的专业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还可以开设如经济论坛、企业家论坛、创业论坛等活动。可以斥资聘请国内外著名的学者来校作讲座,介绍各种学科的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素养,扩大学生的视野。课程设置中应考虑增加情景教育课程,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我们要在管理教育中以知识为核心,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逐步提高专业课程的设置来形成专业教学的特色,增多专业方向,以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4、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
近年来,职业资格化进程在我国不断地推进和发展,国家劳动局和社会保障局已经对很多职业都实行了认证考核体系。工商管理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师、会展管理师、公关管理师、物业管理员等也都有了资格考试。学校和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确定就业方向后参加资格认证考证,并将其视为理性的规划,高校可以为学生的考证提供便利条件提高职业资格认证的合格率,提高学生在未来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综上,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水平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国家、社会、院校的共同努力。作为发挥主要作用的高等院校更要对就业问题进行积极地研究,从而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方式上围绕企业的需求展开, 确定供给的主导方向,不断地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常化滨. 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的探讨[J]. 包钢科技, 2007,(06) .
[2].邵继红. 论我国高校工商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 职业时空, 2007,(20) .
[3].郭四代. 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困惑与途径分析[J]. 中国市场, 2009,(36)
篇9
1.1基本素质作为一个学习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首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创业精神,自己有想干一番事业的冲劲,而且要具备由良好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
1.2业务素质单有想干而没有真本事,事业还是不能取得成功,因此作为工商管理的毕业生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业务素质,要懂得市场经济和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要懂得生产技术和有关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本行业的科研技术发展方向;还要懂得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人才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
1.3业务技能管理者单具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他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概括和决策的能力;组织、指挥和控制的能力;能够沟通、协调企业内外各种关系;还需要具备有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即创新能力。
2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现状
我校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于2001年开始开办,至今已经培养了十届的毕业生,毕业的学生也普遍反映目前所学的知识能力不够,在找工作的过程遇到了与用人单位要求的能力不符的情况。那么,我们现在工商管理专业普遍是怎样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呢?
2.1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现在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与其他文科类的专业一样,都是由教师进行课堂的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必要的实践场所,在企业现场进行实践教学的机会就更少,而工商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们的教学必须要有实践场所和实验室,来完成情景模拟、素质测试以及体验教学。当前这种教学方式重理论说教,轻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由于缺少必要的实践性环节,学生的实践应用的能力就非常差,也无法将所学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不利,而这也与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用人的要求不相符。
2.2选用的教材重理论轻实务工商管理专业本来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我们现在很多学校所用的教科书都只是介绍基本的管理理论和管理的方法,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学习题、管理案例与管理学游戏方面的内容非常少,介绍实践性的实务内容就更加少得可怜,所以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表浅的理论内容说得头头是道,但并没有深刻领会管理的艺术和管理的真谛,如何将这些管理的知识在实践中正确应用和灵活应用那就差得更远。
2.3教师观念落伍,实践能力有待加强目前,各个高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大学到大学,即研究生或博士毕业后直接留校或到其它大学任教师,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也基本是这样,这些老师基本上都是属于理论研究型的教师,自己本身并未在企业或相关团体组织进行过管理实践工作。现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很多教师中存在错误的观点,认为把教材讲授完成,学生考核通过,完成相对应的学分后拿上毕业证就算是培养了合格的人才。因此,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够照本宣科,没有办法与企业的实践相结合,这样培养的学生质量怎么会符合企业的需要?所以,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特别是专业课程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的人才,在具备管理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要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的从业经验或实践经验。
3基于能力培养视角的工商管理专业改革建议
3.1全面重新设计课程体系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如何设计?设计的依据是什么?在市场经济背景条件下,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企业对管理人才的要求是什么?答案就是: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能力要求就是我们课程体系建立的依据。现在的企业都对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的管理专业毕业生有哪些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主要还是基本素质、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那么,我们的课程设计也围绕这些要求展开,建议课程体系设计为必修课程、模拟实验和拓展课程和现场实践课程,必修课主要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模拟试验和拓展课程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课程分为实验课程和户外拓展课程。模拟实验主要是ERP实验、进行案例讨论或案例重现等,户外拓展课程是将课程搬到户外,开展一些例如管理游戏或者趣味活动,在课程上将体能活动与智能活动有机结合,在游戏中更好地理解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力、坚忍不拔的毅力、优秀的品质,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共事的能力。现场实践课程是将学生放到企业去进行现场的操作,在企业里聘请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老师,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课程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践相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亲自参与企业的生产与经营管理活动,这不但能让学生系统地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能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
3.2彻底更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彻底打破传统的整堂课由老师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老师每节课将时间分为两大部分,前面大概30分钟为理论讲授时间,后面大概15分钟交由学生支配,可以是对刚才讲授的内容进行提问、质疑或辩论,也可以是对刚刚讲授的内容进行实务模拟,通过大量实务模拟的办法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并将模拟过程中的感悟在实践中加以验证,老师只要在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必要时给予指导即可。建议专门开设案例教学课程,选择那些既能体现管理学科的理论价值,又具有管理实践意义的典型案例供学生学习与讨论。教学之前,学生课前要仔细阅读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思考,据以做出自己对案例中管理问题的决策和选择,并归纳总结出相关的结论。课堂上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争辩。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理论知识,同时能使学生把管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最终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弱化思维定势,打破传统文化对创意思维的制约。为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以提高学生实际管理能力,坚持开放式教学,老师可带学生深入企业,与企业家和相关管理人员座谈或者对企业面临的管理问题进行诊断;可鼓励学生结合企业实际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可吸收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和咨询;可鼓励并帮助学生开展各种创业企划活动。
3.3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引进双师型或企业人员为指导教师打铁还靠自身硬,要想培养的学生能够具备比较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学生的老师要先具有比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型的特点决定了我们需要的师资是既有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经验,又能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复合型教师,往往这类教师都是属于双师型的教师。所谓双师型,就是教师除了具有教师的相对应职称如教授、副教授、讲师等以外,还具备经过考试或评定取得的经济、工程、会计、法律等其他职称,或被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聘任为相应职务。因此,我们提倡教学和实践要相结合,要求专业教师逐步具备双师素质。其目的是鼓励教师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率先将自己造就成知识广博、能文能武的适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复合型人才。为了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尽快地在实践中应用,建议在培养过程中聘请一些优秀的企业管人员作为相关专业课程的指导老师,在学生学完相对应的课程以后,让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在这些企业导师的指导之下,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最后由导师给予实践环节的评分。
4总结
篇10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学不能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4-0121-02
作为一名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笔者自然比较关心这个专业毕业生的状况,所以经常通过电话、短信、互联网或者面对面的方式与他们进行交谈,目的是从毕业生中获取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帮助自己不断地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做出探索与改进。很多次交谈中,笔者对那些基本还从事与工商管理专业有关工作的毕业生(完全改行的学生不在讨论之列)都曾问到同样一个问题:“你感觉在大学期间所学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现在用得上吗?”回答无一例外的是“几乎用不上”。这样的回答近乎有些“残酷”,让笔者这位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汗颜不已”之余,也开始陷入了对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为何“学不能用”这个问题的不停反思中。虽然不能排除回答样本的片面性,但这么多毕业生同样的回答已经绝非偶然,它在某种程度上昭示“学不能用”已经成了工商管理专业的一个比较严重的系统性现象。有鉴于此,为了避免一概而论,下文将基于与毕业生的交谈,试图从四个方面寻找个中原因,以期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1来自学校人才培养方面的原因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与笔者的交谈中,直言不讳地谈到了学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有些问题的确是导致“学不能用”最直接的原因。
第一,课程体系中通识课程超过了合理的比例。大部分通识课程知识虽然能够拓宽知识面,甚至是作为某种“谈资”来装点“个人素质”,但它们并不能在工作中直接用到。有毕业生说道:“如果在保证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课时充足的基础上强化一下通识教育未尝不可,但实际上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我们本来就觉得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不力,还开设那么多通识课程,岂不是变本加厉地消除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吗?”有毕业生甚至还调侃道:“我们已经是‘万金油’了,难道还要变成‘十万金油’吗?”笔者觉得毕业生的分析不无道理。
第二,选修课程尤其是专业选修课程的比例不够,学生缺少选择余地。与笔者交谈的毕业生几乎都指出了这个问题。他们都认为学校本应该提供一个丰富的课程菜单供学生选择,但事实上却是必修课程太多,没有多少机会去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所以感觉在学习上比较被动,效果不佳,掌握不牢,便自然谈不上什么“学以致用”了。
第三,学校固守专业教育的“学术格调”,所教授的知识多半并不实用,与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的要求相差实在太远。毕业生们告诉笔者,一些教师为教而教,爱讲理论的背景、来源、发展、趋势、缺陷等诸如此类的知识,甚至整堂课就掰扯一个概念,基本不考虑这些东西对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有没有直接地帮助。他们不明白“学不为用”,那究竟为何,难道是要等着浪费吗?有个毕业生回忆他曾经当堂向教师提出知识不实用的问题,教师的解释让他无言以对:这里是大学,是一个做学术的地方,而不是某行业的培训公司,也不是培养职业技能的职业技术学院,所以不能用实用主义的思想来衡量。粗看起来,教师的说法挺有道理。但仔细想来,这种将听课的本科生都视作将来要去“研究管理”,而不是“从事管理”的做法完全摒弃了对学生“就业”的考量,其本质上是一种迂腐的学究作风,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其最终的结果是学生在毕业后面对实际操作和解决具体问题时变得手足无措。
第四,多年来,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与其他专业相比没有任何显明之处,多半就是教师在课堂“满堂灌”,大唱“独角戏”。与此同时又欠缺系统的、完善的配套辅导措施,如课前预习任务的布置与检查,课中的知识导入、梳理与总结,课后的作业批改、纵深研讨、答疑解惑,课程测试后的讲解、反馈等。因此造成课堂上知识传授的质量难于保证,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很多毕业生都说,这样的课堂在大学里大行其道,他们从大二开始就已经产生厌恶感了。因为这种从头讲到尾都听教师讲的课堂毫无吸引力,自己虽然记着笔记,其实根本没有进入学习状态。期末考试也是围绕笔记和复习资料,为了不挂科挑灯夜战几天,只要及格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基本上就算终结了。难怪有毕业生说:“即使我在课堂上学到了知识,但这些知识除了用来应付考试,真就不知道还有其他什么用途了。”
第五,用怎样的方法“教”是学生能够对所教知识“学以致用”的关键,但在这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并没有太多实质性地改观。据毕业生们的回忆,他们亲历的教学方法并不多,大体上就是问几个简单的问题,插几个案例分析,像情景模拟、管理游戏、角色扮演、即兴辩论等教学方法对他们来说似乎还是一些新鲜的名词。要知道,这些现代教学方法都是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的,它们的缺位势必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其效果和效率便可想而知了。笔者特意询问他们为什么会对案例教学颇有微词,他们说因为所谓的案例分析不过就是举个例子而已,生搬硬套,没有单独的案例讨论时间和场所,谈何深入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上去。
第六,不少专业教师是“不会游泳的游泳教练”,一般都没有相关的管理实战经验和技能,所以擅长于教授陈述性知识,但很少清楚如何教授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性知识和有关方式方法的知识,即使教了,也告诉不了学生如何应用,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和什么样的情境中应用或者应用知识的心智技能。管理的本质就是通过别人达到组织目标,所以那些于如何识人、知人、束人、驭人和用人,以及如何与人打交道,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一系列知识是工商管理专业至关重要的知识模块。但遗憾的是,目前对这些知识的教学在高校还相当薄弱。一个毕业生毫不客气地说:“好多专业老师为了职称而把自己关在书斋了爬格子,这些老师又怎能有能力和心力来教会我们为人处世的知识。其实我们也学过《管理沟通》、《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领导科学》等课程,但到了工作单位才竟发现自己不知道如何用这些课程的知识去与人沟通,看懂别人的心理,理解组织的行为和领导下属。”
第七,实验、实训和实习环节得不到校方实质性地重视,使工商管理专业变成了一个只“教”不“练”的专业。实验基础设施和软件的投资不足,缺乏既懂电脑又管通理的实验指导教师;实训走过场,讲求完成任务,不注重实效;实习一般是看看录像,听听报告,最好的就是带学生到某个企业或者单位走马观花的看一圈。这些都是目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公认的“顽症”。没有了训练,对知识就没有回忆、筛选、重组和巩固的过程,学生所学管理知识就难以真正内化成管理技能,最终这些知识变成了一些头脑中杂乱无章,等待遗忘的信息片段。所以“学不能用”也是因为缺乏对知识应用的训练,很多毕业生也都认同这一点。
2来自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特点方面的原因
显然,不同特点的专业知识在应用过程中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应用难度。在与毕业生的交谈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与他们讨论了自己对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一些基本看法。按照他们的说法和理解,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一般具有如下特点,也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学不能用”的原因之一:一是由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许多学科知识相互交织而成,因此知识体系庞杂,跨幅宽,复合性强,信息容量巨大。要在应用中自由驾驭这个知识体系有相当的难度。二是工商管理专业原本是与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这五个专业平行的二级学科,但它的知识又大量涉及后面几个学科(一般不涉及旅游管理),所以造成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指向不明显,火力点不集中。毕业生们都说,没有侧重的工商管理专业在很多具体的方向上似乎浅尝辄止,“各打五十大板”,进而又造成知识不深入,所以要应用这些泛泛而谈的知识往往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三是这个专业的知识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信息,追求一对多或多对多而不是一对一的效果,所以往往比较抽象,没有多少生活经验的支撑,也造成应用困难。四是没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也没有良好的结构,很多问题的答案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五是工商管理专业知识“见效慢”,学习的效果难以马上体现,往往要在较长的工作中逐渐尝试和摸索才能体会到专业知识的用处。
- 上一篇:企业所得税征管存在的问题
- 下一篇:医学影像技术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