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08-10 17:33: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监管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提高认识,端正思想是前提。此项工作是国家开展反假币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大局,应该抱着对社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来认真做好。要矫正过去那种被扭曲的认识,收缴假币与维护银行信誉是相辅相成的,是维护银行信誉的有效手段之一。领导重视是关键。事实证明,凡是领导层高度重视、一抓不放的工作都有是卓有成效的。收缴假币工作也不例外,只有领导层不断强调,管理层严格考核管理,才能保证工作的认真开展,每个营业网点都有坐班负责人,必须赋予其监督管理经办人员收缴假币的职责,一旦出现问题,就要实行层层追究和连带追究。
二、加强反假宣传和业务培训,提高公众的反假意识和银行工作人员反假水平
在反假宣传方面要注意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扩大覆盖面,经常刊登、播放一些反假货币常识和相关法律知识,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人民币防伪常识和技能,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制假、贩假、使假是违法行为,反假货币人人有责。在反假业务培训方面,要着重对一线柜员进行《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真假人民币防伪技能等专业知识培训,进行严格考试,要求达到持证上岗。金融系统还要经常组织人民币反假工作经验交流、人民币反假知识竞赛等,使人民币反假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不断提高柜员的人民币反假水平,发挥假币收缴、堵截主力军的作用,使假币无处遁形。
三、加大金融机构假币收缴工作的监督
金融机构担负着反假工作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柜台宣传和收缴工作。基层央行要对金融机构基层营业网点勤于检查,对违反程序和制度收缴假币或不予收缴的临柜人员,要给予行政纪律处分或经济处罚,并奖励举报有功人员。如果这个环节的问题不能解决,必将导致反假货币工作的失败。这就要求基层人民银行要经常深入基层了解金融机构假币收缴工作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调阅金融机构电子录像系统和现场试存假币的方法,了解各金融机构发现假币后的具体处理情况。对发现假币不与收缴,默许继续流通的坚决予以处罚。
四、尽快完善补充《中国人民银行反假货币奖励办法》,健全激励机制
一是对假币收缴主体的金融机构临柜人员,应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调动假币收缴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对举报人有功人员实行奖励制度,做到奖励直接到位。三是对在流通中无辜受害人的单张假人民币,主动鉴定上缴的,给予一定的奖励,使他们能积极地参与到反假币工作中来。
篇2
2008年,起始于美国而后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给全球金融体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震荡。在危机爆发后,美国设立调查委员会在经过调查之后,报告称:对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失误和不足,是此次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虽然说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相对较小,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影子银行体系毕竟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之中逐渐的产生发展壮大。对我国影子银行进行深刻探讨,有利于采取合适的措施来引导我国影子银行的良性发展。
一、影子银行的概念
影子银行也被称之为“影子银行体系”,“平行银行系统”,“准银行”等。对影子银行的概念世界各国至今并没有统一的定义,而且它也并非是个法律概念。2007年PIMCO(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对影子银行的概念作了最早的阐述。在麦卡利那里,影子银行指的是与传统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游离于金融监管体制之外的金融机构的统称。
我国学界对影子银行也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影子银行指的是不受政府金融体制监管或很少受到金融监管,但具有一部分传统商业银行功能的非金融机构或业务的统称。另外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影子银行是指能够像传统银行一样提供融资和金融交易服务,但又不受正规金融体制监管或仅较少受到金融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或金融行为。不难发现这两种定义有两个共同点:一方面都认为影子银行处于政府的金融监管体系或虽处于监管体系之内,但受到较少的监管;另一方面都认为影子银行能够像传统商业银行那样提供融资服务。然而至于影子银行的合法性,这两种定义都没有明确的指出。在笔者看来,影子银行游离于国家的正规金融监管体制之外,且单纯的机构和行为都不足以将影子银行的所有形式都包含进去,它的形式应当是机构、行为、工具乃至服务等的集合。也即影子银行应当是个集合名词。至于影子银行体系的合法性,应当界定为缺乏明确具体的法律依据、没有法律依据或者违法。所以笔者对影子银行下的定义是,影子银行是指处于政府正规的金融监管体制之外或很少受到金融监管,但是能够直接或间接提供无法律依据或非法融资服务的非金融机构以及行为、业务、工具等的集合。
二、影子银行的特征
与传统银行相比,影子银行具有以下特征:
1.影子银行的资金不是来自于存款。传统商业银行主要是通过居民和企业的储蓄存款来获取资金。相比之下,影子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则是其自有资金或者通过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
2.影子银行很少受到正规的金融体制监管或者根本不受监管。传统的商业银行,会受到各国政府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并且会受到法律的规制,其业务也要求符合法律的规定;而影子银行则是运行在金融法律或金融监管体制之外,经营活动很不透明,信息披露制度很不健全。
3.影子银行的杠杆率高,流动性高。由于影子银行不受监管或很少受到监管,不存在审慎监管,也不需要向央行缴纳存款准备金,这使得他们可以采取高杠杆率操作经营,资金的流动性会很高。
4.影子银行容易诱发系统性风险。由于缺乏或不受监管,以及其具有的高杠杆率特点,这使得在经济不景气时,影子银行提供的短期资产等金融工具一旦发生巨大波动,其风险将会通过杠杆扩大。如果这种风险传导至传统银行体系并通过传统银行流出时,有可能会诱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5.影子银行在业务上主要是参与或开拓新型的融资领域,承办创新型业务。通常从事放款,也接受抵押。而传统商业银行体系则隶属于国家或政府的标准银行系统,是传统的为社会资金需求者间接融通资金的金融机构。
6.影子银行通过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以大量批发的交易模式进行大额的融资中介活动。而传统的商业银行一般通过零售方式为社会提供贷款或筹集资金。
三、我国影子银行出现的原因
(一)巨大的社会融资缺口需要。近年来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导致社会融资缺口日益扩大。一方面,房地产产业的膨胀发展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为了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等对资金的需求量本已逐年加大,而投资后所形成的众多企业项目“滚雪球”又形成了再融资需求,使得资金需求更加庞大;另一方面,在资金的供应规模上,传统银行信贷会受到一系列信贷指标考核的约束,当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社会资金需求时,社会融资缺口便日渐扩大。据统计,仅在2012年我国至少存在2.5-3.5万亿元的融资缺口,在2013年这个缺口约为3.5-5万亿元。如此巨大的社会融资缺口必然会使得部分企业被迫向影子银行体系等非正规的融资渠道进行融资。
(二)金融“双轨制”的存在使得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虽然说目前我国对中小企业已经达到国家政策支持的高度。但由于金融“双轨制”的存在,也即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向大型国企提供较低利率的贷款,这使得中小企业往往难以获得贷款。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本质上还具有一定的垄断色彩,这造成了大型国有企业不缺钱而许多中小型企业难以贷到款的尖锐对立。面对这种融资困境,为了解决资金链断裂的问题,中小企业只能被迫的通过影子银行体系这个非正规渠道实现融资。
(三)社会闲散资金的供给。由于金融领域的利率受到了严格的管制并保持在较低的区间内,远低于目前的通货膨胀率。社会闲余资金的所有者在实际存款利率为负值时乐于通过影子银行获得更高的收益。这为影子银行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温床”。
(四)资本市场的高速运转,实体经济对金融业务需求多元化,为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创造了空间。影子银行为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不能满足的市场需求做了十分有效的补充,其开拓的新领域也扩大了金融领域的群体,这些新型金融创新活动绕过了监管,以套利的形式成为了影子银行。
(五)金融监管的放松和监管缺失。在全球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我国政府对金融体系开始逐步放松,不再像以往那样过度干预或管制。这使得大量传统银行以外的如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之类的组织与机构开始参与到信贷中介活动中。即便是受到了严格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也会采取与商业银行合作的方式,利用法律漏洞开发出另类产品从而逃避监管。
四、结论
篇3
〔关键词〕金融监管法;适度监管原则;正当监管原则;有限监管;有效监管
〔中图分类号〕D922.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187-(2012)03-0068-04
一、研究金融监管法基本原则的出发点
近年来关注金融法基本原则的文献有一些,但专门研究金融监管法基本原则的却较少。个别涉及这一问题的论述,①还往往混淆了基本原则与法律价值的界限,以致将金融监管法所欲追求的目标视为金融监管行为所应遵循的基本规则。这显示了相关研究的薄弱和不足。
按照《布莱克法律词典》(BLACK'S LAW DICTIONARY)的定义,所谓原则,是指“法律的基本真理或准则,一种构成其他规则的基础或根源的总括性原理或准则。”据此可以认为,金融监管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金融监管法实践运作全过程之中,作为金融监管具体法律规范基础的指导思想和原理。构成金融监管法的基本原则,在我们看来,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要素。第一,效果上具有普遍性。即金融监管法基本原则必须贯穿于金融监管法的全部实践过程,能够指导金融监管立法、执法、司法以及守法等各个方面。第二,形式上具有抽象性。即金融监管法的基本原则不具备作为金融监管法律规则必备的三个要素,它往往只指出法律对于金融监管行为的倾向性要求,而没有提供具体的行为模式。这种高度抽象和概括的性质使得法律原则比规则更具有稳定性,适用的范围更为广泛。第三,内容上具有特定性。也就是说,能够反映金融监管法作为一类内容、性质和价值取向相近的法律规范的基本精神和共同本质。因此,基本原则必须能够针对金融监管介入市场的范围、方式以及自我监督等等问题的解决提出一般性的准则或指导思想。
根据上述对基本原则构成要素的探讨以及前文有关金融监管法的理论及实践的分析,我们认为,金融监管法的基本原则有两项,即适度监管原则和正当监管原则。
二、适度监管原则
金融监管法是在20世纪30年代伴随金融危机和经济大萧条的出现、国家加强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而全面确立的。它为金融体系的稳定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提供了制度保障,自此之后再未发生如30年代那样的金融危机。但是,随着国家持续强化其监管活动,金融体系陷入一个全面、深入、过度的监管法律体系之中,金融机构参与市场的交易价格、业务范围、资本流动等各个方面无不受到法律的压制,导致金融业竞争效率和创新活力的大幅降低。这种状况违背了金融体系自身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也引起了各国政府对金融监管的深度思考,从而导致“适度监管”理论和政策的出台,并逐渐成为当前各国金融监管法制的主导性思想和基本规则。
适度监管原则是体现当代金融监管法本质要求的原则。法律规范金融监管行为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确认一个比较明确的规则,借以判断金融活动中的哪些范围需要政府监管,哪些范围根本不需要政府监管。根据对既往理论与实践的反思来看,金融监管法所要确认的监管行为,既不是要回到20世纪之前仅仅倡导自由竞争的时代,也绝非要恢复已经延续了大半个世纪的国家对金融活动的全面、深入、过度的介入,相反,在全球化时代下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监管,只能是一种在充分尊重私权基础之上的范围有限的公共机制,它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只能从属于市场的自由调节。当代金融监管法亦正是在这样的认知前提下建构了自身的规则体系和理论框架,因而将适度监管作为基本原则,凸显了金融监管法的发展趋势和本质要求。
所谓适度监管,是指国家应当在充分尊重经济自主的前提下对金融活动进行一种有限但又有效的监管。它又包含着两项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的内涵。
(一)有限监管
适度监管原则内蕴着监管制度在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中的补充性、有限性。因此,确立适度监管的原则,必然要求坚持“有限监管”,即金融监管行为的授权与行使,应当体现个人自治优先、市场优先、自律优先的基本规则。析言之,凡是参与金融市场的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乃至专业的金融机构能够自主决定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行业组织(如银行业协会)和市场组织者(如证券交易所)能够自律管理的金融活动,法律一般不设定金融监管。
对于类似中国这样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有着政府“大包大揽”传统的国家而言,在金融监管法中坚持有限监管的原则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受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影响,中国当前的金融监管机构尚未完全摆脱干预的随意性倾向,监管行为表现为过多、过宽、低效,严重压制了金融市场主体的自主范围和决策空间。问题的根源仍然在于忽视了市场机制的基础性和优先性与金融监管机制的补充性和有限性,导致监管机制的配置出现错位。值得期盼的是,近年来有限监管的规则已经纳入政府行政改革的总体思路中,2004年颁布的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规定,“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外,行政机关不要通过行政管理去解决”。显然,要在金融监管法的立法、执法等各个环节中切实地贯彻有限监管的原则,对于立法部门、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而言,无疑都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篇4
论文摘要:近年来,国外混业经营使得金融机构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优势。文章从我国金融业监管的现状出发,根据入世后金融业发展的特点,对我国设计符合金融发展趋势的监管方法提出了建议。
论文关键词:金融监管混业经营分业监管统一监管
我国现在的金融业采取的是分业经营的模式,相应的,我国的金融监管采取的也是分业监管的模式。我国金融监管的主体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现阶段,以上三个主体分别对银行金融机构、证券市场、保险业进行监管。这种分业监管的模式,是为了适应我国目前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格局。但是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业的国际化,特别是我国加入了WTO以后,在金融服务领域,将会逐步放宽甚至取消外资银行在我国境内设立机构的限制、地域的限制、业务范围的限制以及客户的限制等,我国金融机构传统的分业经营的模式将会受到很大的挑战。近年来,国外混业经营使得金融机构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优势。而这种混业经营的趋势,也会给我国将来金融业的监管带来很大的考验。
一、我国金融行业的经营现状以及加入WTO后的发展趋势
金融业的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其实至今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各国的标准并不相同。学者们对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描述也并不一致。现在一般意义上的金融分业,是指银行业务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相分离、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相分离的体制。我国的金融分业,主要是指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经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业务的机构分别设立。混业经营的“混业”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金融业务的混合、交叉经营,即业务的混业。典型的如德国的全能银行制。“混业”的第二层含义是金融控股权的混业,即在金融控股公司里有多种金融控股权的混合。[1]
按照以上定义的标准,我国现在的金融行业所进行的经营模式是典型的分业经营模式。我国银行业、证券业以及保险业所从事的业务泾渭分明。我国立法也严格禁止混业经营的模式。如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5条规定:“经营商业保险业务,必须是依照本法设立的保险公司。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商业保险业务。”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6条规定,“证券业和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证券公司与银行、信托、保险业务机构分别设立。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通过以上法条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分业经营的立法思路。
不可否认,我国现行的这种分业经营有其长处。这种长处首先表现为以下几点:(1)分业经营可以规避不同类型业务的利益冲突;(2)分业经营可以规避宏观金融风险;(3)分业经营可以规避存款人的风险;(4)分业经营的长处可以弥补综合经营的不足。[1]正是由于分业经营的诸多显而易见的优点,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良好的金融秩序还没有形成的情况下,为了防范金融风险,便于监管机构监管,分业经营成了首选。
与分业经营相比,综合经营的长处在于:(1)可以满足金融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要求;(2)有利于金融机构分散投资风险;(3)有利于进行金融创新,获取超额利润。[1]综合经营的灵活性,使得采用这种模式的金融机构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优势。特别是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优胜劣汰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果我们不能迎头赶上的话,将会将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因此,综合经营应是我国金融业以后的发展趋势。
二、国外金融业的监督管理体制比较
国外的金融监管制度各有特点,下面结合当前的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以英美两国为例,简单做一比较。
1.美国金融监管模式:按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实行混业经营分业监管。金融监管实行二元多头式,即由联邦和州共同负责。联邦一级的监管机构有货币监理署、联邦储备体系、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证券交易委员会等,50个州则分别设立自己的金融监管机构。[2]这种监管模式的优点在于有双层次、多部门从不同的级别,不同的侧面对金融业进行监管。更妙之处在于,这些部门能够有效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体现了分权制衡的思想。另外,这种模式还符合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
2.英国金融监管模式:1997年前,对金融业主要由英格兰银行、证券投资委员会、个人投资监管局、投资管理监管组织、证券和期货监管局、房屋互助协会委员会、贸易和工业部的保险董事会、互助委员会和互助会登记管理局等9家监管机构分别承担监管职责,实行的是集中统一的监管框架。1986年英国实行金融“大爆炸”摧毁了分业经营的体制90年代后出现了综合化、多元化和全能化的金融集团。1997年英国金融服务局成立。将9家监管机构的金融监管职能移交,统一负责对全部金融活动进行监管,财政部负责制定金融监管结构框架和立法,英格兰银行负责维护货币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稳定。[2]首先,英国的这种统一监管模式可以适应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现状,由一个全面监管的部门对实行了混业经营的金融单位进行全方位的监管,不会出现监管上的漏洞和空白。另外,英国的这种集中监管模式能够保证各专门监管机构在金融服务局的框架下互相协调。特别是在这样的模式下,专门监管机构间的沟通交流和信息分享比分业监管要流畅得多,从而实现监管效益的最大化。
三、对我国监管制度改革的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美英日等发达国家,为了适应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已经有针对性地采用了统一监管的模式。笔者认为,在金融全球化的形势下,我们应该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混业经营模式。目前,《证券法》和《商业银行法》的修改给将来的混业经营提供了一定的缓冲地带和想象空间,这也是面对国际金融形势变化的积极进步。在金融监管方面,集中统一监管应该是我们应对混业经营有效的监管模式。在我们现阶段没有设立一个集中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的情况下,先设立一个各个专门监管之间的协调的机制。可喜的是,2003年9月18日,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第一次监管联席会议召开,并通过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在金触监管方面分工合作的备忘录》。这也是我国金融业监督管理部门为了应对入世后新形势,积极探索互相协调的机制。在将来,我们可以考虑在国务院下面专门设立一个集中的金融监管部门,实现对金融业的统一监管。
综上,加入WTO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原有的经营模式和监管模式需要根据最新的国际形势积极地做出调整。我们需要立足我们的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逐步实现转变,与国际接轨,以崭新的姿态参与到过节竞争中。
参考文献
篇5
银行控股公司控制着美国96%的银行资产,这一事实使得银行控股公司成为研究美国银行监管和银行业务运营绕不过去的领域。
根据美国《银行控股公司法》和美联储Y条例的定义,银行控股公司(Bank Holding Company,简称BHC)是指直接或间接控制一家或多家银行的公司,控制的认定标准为以下三种情况之一:一、持有被控制银行25%或以上有表决权的股票;二、拥有选举过半数董事的权限;三、拥有支配经营的权限。
要准确理解该定义,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第一,银行控股公司是指控制银行的公司,而不是指银行控制其他机构;第二,银行控股公司不包括银行参资入股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情形。根据其控股银行子公司的数量,又可分为单银行控股公司(One-Bank Holding Company,OBHC)和多银行控股公司(Multi-Bank Holding Company,MBHC)。
银行控股公司制的组织结构在美国最为流行,它最初是规避政府对设立分支机构进行管理的产物,之后发展成为一种常见的金融机构组织形式。
2007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银行控股公司自身的脆弱性、倒闭后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冲击以及银行控股公司监管薄弱问题,都引发了人们的深刻思考。
一是监管机构对于大型、相互关联、高杠杆的银行控股公司对金融体系和整个经济的危害缺乏足够重视。
二是资本要求和流动性要求过低。监管部门并未要求银行控股公司持有足以覆盖交易性资产、高风险贷款与表外承诺项的充足资本,也未要求企业在经济情况良好时增资,为经济情况不好时做准备,同时没有要求企业作出计划来应对流动性的严重紧缩等。
三是监管分割导致并表监管不充分,监管套利严重。
2009年6月17日,美国财政部了《金融监管改革――新基础:重建金融监管》,在诸多改革建议中,特别强调了对大型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控股公司的监管改革。
本文在分析美国银行控股公司的监管改革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金融集团监管和银行控股股东监管的相关建议。
一级金融控股公司的认定
此次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创设了一个新的监管类别:一级金融控股公司(Tier 1 FHC)。一级金融控股公司的认定,主要依据三方面因素:机构的倒闭将给经济及金融体系带来较大影响;机构的规模、杠杆率(含表外风险暴露)及对短期融资的依赖程度;机构作为家庭、企业、州及地方政府的重要信贷来源,以及作为金融系统流动性的重要来源。美联储将在与财政部协商的基础上,对此类机构的认定和监管制定专门的规则。
改革方案强调,一级金融控股公司应该受到比普通金融机构更严格、更审慎的监管。
根据方案,一级金融控股公司不局限于银行控股公司,任何可能对金融体系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的金融机构,不管目前是否被界定为银行控股公司,不管是否控股保险存款机构,都可被视为一级金融控股公司。
此举旨在解决一些大型金融集团(如AIG)通过不控股银行,或控制不被《银行控股公司法》列为“银行”定义的联邦保险存款机构(federally insured depository institutions),从而逃避银行控股公司监管的问题。
改革方案同时还建议,对一级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应覆盖整个公司,包括母公司及其所有美国境内和境外的子公司(不管这些公司之前是否接受监管),而并非单单其子银行。与过去美联储强调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模式相比,新方案格外注重对金融控股公司母公司的并表监管。
金融监管改革报告建议,作为目前对银行控股公司实施审慎监管的主体,美联储应继续担负监管包括当前主要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在内的一级金融控股公司的责任,并承担对一级金融控股公司的认定责任。
改革方案认为,一级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重点应该是宏观审慎,充分考虑其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因此,美联储需要对其监管框架和监管理念作一定的调整,以适应新的监管责任。
例如,对银行控股公司的监管不应仅仅局限于子银行的安全和稳健,而要将该公司作为一个整体考量其给金融体系带来的风险;引入新的监管技术等。美联储应在2009年10月1日之前,就组织架构与治理改革提出一揽子建议。
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建议,取消《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中对美联储监管金融控股公司的限制。根据《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对于金融控股公司中已经接受功能监管的子公司,美联储在获取信息、检查、制定严格监管标准和限制其业务行为等方面均受到一定限制。
例如,《银行控股公司法》和《金融服务现代化法》规定,美联储应该最大限度地接受银行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已经提供给其他监管机构的报告,并且应该尊重其他监管机构的检查,尽可能地以审查其他机构业已做出的检查报告作为替代。
金融监管改革方案认为,上述条款限制了美联储作为并表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不利于美联储真正从整个机构的视角监管银行控股公司,从而弱化了系统性风险的监管有效性。由此可见,改革方案特别强调美联储作为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核心机构的权威性,上述限制一旦取消,无疑将极大地增强美联储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责任和监管权力。
改革方案还建议取消美国证监会(SEC)的“投资银行控股公司监管计划”(Supervised Investment Bank Holding Company program),对投资银行控股公司的并表监管改由美联储承担。证监会对投资银行控股公司的监管权力是早在1934年的《美国证券交易法》(Securities Exchange Act)中就明确规定的,这一改革同时也极大提高了美联储在金融监管中的地位。
审慎监管标准
鉴于一级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重要性,改革方案要求美联储就一级金融控股公司认定标准及风险监管标准等问题,征求新成立的金融服务监督理事会(Financial Services Oversight Council)的意见。
金融服务监督理事会的职责是加强信息共享、讨论交叉监管事项、填补监管漏洞、促进政策合作、识别金融机构和市场行为中新出现的风险等。监管改革方案认为,金融服务监督理事会应有权推荐机构纳入一级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范围。
而且,针对危机中暴露出的问题,金融监管改革方案要求以美联储为主的金融监管机构提高对一级金融控股公司的审慎监管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
一、资本要求。一级金融控股公司应持有足够的优质资本,以抵御经济衰退对其造成的压力;经济向好时,应注重增加资本以保证经济突然衰退时仍能满足最低资本要求;除了资本充足率要求,美联储还应及时对一级金融控股公司的资本实力进行监管评估,包括严重压力下的资本充足率测试、机构的信贷资产质量等。
二、及时矫正机制。当一级金融控股公司资本充足率下降时,一级金融控股公司及其监管机构要及时采取矫正措施。这一提议,实际上把一级金融控股公司的资本监管纳入了《存款保险促进法》(FDICIA)确定的及时矫正机制框架内。
三、流动性标准。改革方案认为,美联储应针对一级金融控股公司,制定更严格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要求,建立明确的流动性风险敞口限额,要求其将流动性风险纳入整个风险管理架构。一级金融控股公司需要定期进行不同情景下的流动性压力测试,既包括短期压力情景,又包括持久压力情景;既有单个机构的情景,又有整个市场的压力情景。压力测试的范围不仅要包括表内敞口,也要包括表外敞口,甚至一些非合约化债务。
四、全面风险管理。一级金融控股公司要有效识别、计量和控制整个机构的集中度风险,包括信贷、业务条线、流动性等纬度的集中度风险。一级金融控股公司要建立合适的集中度风险限额并有效控制。
五、市场准则与信息披露。一级金融控股公司必须进一步改善信息披露,使市场更有效地评估其风险水平、风险管理能力和资本充足状况。
六、非金融业务限制。《美国银行控股公司法》规定银行控股公司的非金融业务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以建立商业与银行业务之间的防火墙。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不管是否控股联邦保险的存款机构,一级金融控股公司都必须遵守银行控股公司法,因此也必须受到非金融业务限制。对于此前不受银行控股公司法监管的一级金融控股公司,方案建议允许其在五年内过渡到符合非金融业务限制。
七、快速处置计划。方案提出,美联储应要求一级金融控股公司制定和及时更新严重压力下的快速处置计划。这一要求有助于金融机构更好地监测和简化组织结构,并使政府、投资者、债权人和交易对手等更有效地提前做好应对机构倒闭的准备。美联储定期对该方案的充分性进行审核。
扩大监管范围
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扩大了银行控股公司的范围。
按照美国银行控股公司法,“银行”被定义为:(1)吸收活期存款(demand deposit);(2)从事商业贷款(commercial loan)业务的机构。这一特殊的银行定义,被很多美国银行法专家和监管者认为难以理解(Macey,2001)。按照该定义,长期以来控制储贷机构、信用卡银行、工业贷款公司、接受联邦存款保险的信托公司、“非银行的银行”的公司都不被视同银行控股公司监管。
监管改革方案认为,这些机构长期以来规避了美联储的并表监管和银行与商业相分离的监管政策,倾向于用低资本、高杠杆过度承担表内外风险。监管改革方案认为,上述机构都应按照银行控股公司进行监管。
其次,监管改革方案也加强了对金融控股公司的资本和管理监管。《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提出,银行控股公司要转为金融控股公司应满足资本良好、管理良好的条件,但并没有要求金融控股公司成为资本良好、管理良好的机构。
在过去的监管实践中,美联储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现场和非现场监管,明显弱于对一般商业银行的监管。例如,金融控股公司的现场检查没有固定的检查周期;一般不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全面的现场检查,而是根据非现场监测和监管会谈中的发现,进行专项的现场检查。在实际中,一般也不对非银行子公司进行现场检查,除非这些非银行子公司威胁到了银行和金融控股公司的稳健性。
次贷危机表明,许多金融控股公司持有的资本不足以应对其承担的风险。监管改革方案认为,金融控股公司应在并表基础上持续保持资本良好、管理良好的状况,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力度。
第三,进一步加强银行与其附属机构间的防火墙。监管改革方案认为,对于银行与附属机构间的场外衍生产品交易和证券融资交易,监管机构应施加更多限制。银行与附属机构间的关联交易必须全额、满期担保。
借鉴意义
美国有关银行控股公司的最新改革方案,对于进一步加强中国的银行监管和金融集团监管具有诸多积极的借鉴意义。
第一,对银行控股公司的监管,实际上是对银行股东监管的一种延伸。有不少对银行控股公司的解读,误认为银行控股公司是指银行控制其他金融机构,例如,银行参资入股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实际上,银行控股公司是指控股银行的公司或股东。
前一种情形下,有关的风险监管可以通过银行的并表监管实施,不专属于银行控股公司监管范畴。美国对银行控股公司的监管,长期以来实际上就是对银行股东监管的延伸,美联储Y条例将银行的股东分为“控股股东”(controlling shareholder)和“大股东”(principal shareholder),前者指直接或间接持有银行25%或25%以上有投票权股份的股东,后者指直接或间接持有银行10%或10%以上(但低于25%)有投票权股份的股东。
在市场准入监管中,美联储对两类股东几乎同样关注。任何机构有意购买某美国银行超过10%的股份,不论其是作为积极投资者还是作为被动投资者(passive investor),都必须报经美联储批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事实上也赋予了银监会对股东的监管权。该法第十七条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变更持有资本总额或者股份总额达到规定比例以上的股东的,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对股东的资金来源、财务状况、资本补充能力和信用状况进行审查”;第三十七条第(四)款规定,银监会可以“责令控股股东转让股权或者限制有关股东的权力”。上述法律条文,为中国进一步制定银行控股股东监管规章提供了上位法基础。
第二,当前有必要制定专门的规章,加强对中国银行控股股东的监管。商业银行控股股东通常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甚至操纵权,一旦控股股东滥用控制权,就会严重侵害商业银行和存款人利益。在监管改革方案中,美国格外强调关联交易以及银行业务和商业业务的分离,很大程度上也是源自对控股股东风险的担忧。
中国正处在经济转轨时期,更容易出现股东把旗下的银行作为融资平台,从银行恶意圈钱的败德行为。
随着中国银行改革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股权日益多元化,现实中大量的工商企业已经参资入股银行。例如,青岛海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曾经合计持有青岛市商业银行44%的股份,实际上已经控制了该银行。
中国大多数工商企业参资入股银行后,并没有将它们对银行的股权或控制权与其商业活动相隔离,导致关联交易盛行。有些企业表面上没有直接从银行取得贷款,但背地里大量通过其设立的子公司或其他关联机构从银行获得贷款,或者操纵银行使用吸收来的资金从事高风险业务,严重威胁了银行的安全性。
因此,针对控股股东的重要性和高风险性,有必要制定专门的审慎监管规章规范控股股东的行为,对控股股东进行持续监管,以实现三个方面的主要目的:一是防止控股股东滥用控股权,损害银行的安全性与稳健性;二是防止控股股东的非银行子公司及其他关联机构的风险向其所控股的银行传递,严格控制工商企业股东与所持股银行间的关联交易风险;三是完善银行控股股东监管规章体系。
第三,中国将来选择何种金融集团的组织模式、监管当局是否有必要以及如何引导金融集团模式等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从全球看,金融集团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三种:全能银行模式、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和异业子公司模式。有必要进一步就相关问题开展深入研究。首先,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等是国际上明确引入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经济体,但从这些经济体有关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看,它们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义与美国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有明显区别,不清楚这些经济体是否注意和真正领会到了美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含义。
其次,异业子公司模式尽管可能存在资金调动容易黑箱操作、监管难度较大等缺点,但业界有观点认为,异业子公司模式管理成本低,便于银行高层统一管理和协调,更符合中国金融机构的实际管理水平。
再次,国际上的很多讨论认为,金融机构实行哪种模式开展综合经营并不重要,监管当局也未必需要干预,关键是金融集团自身的治理、风险控制要有效。
第四,迄今为止,国内现行的任何一部法律、法规和有关部门的规章,都从未提及“金融控股公司”“金融集团”的字眼,也从未对“金融控股公司”和“金融集团”下过严格的定义。
《公司法》第12条在关于一家公司向其他公司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50%的相关规定中提及,“除国务院规定的投资公司和控股公司外”时用了控股公司字眼,但并未明确是指“金融性”控股公司。
相比之下,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批实质上(de facto)的金融集团。这些银行控股公司,一方面作为商业银行的控股股东或大股东,影响或控制着银行的决策;另一方面,它们通常还下设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乃至证券公司,事实上形成了跨行业、跨市场经营的格局。
从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看,为了减少金融集团监管盲点,防止控股公司母公司风险和非银行子公司风险向其所控股的银行传递,应考虑逐渐启动相关立法工作,规范金融集团行为。
第五,为了加强金融集团监管的有效性,将来应将监管评级作为金融集团规制和监管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通过监管评级,可以实现对金融集团的全面评价和持续监管,并有助于对金融集团进行风险预警,合理分配监管资源。美联储开发的BOPEC/F-M风险评级体系,既考虑到了控股公司自身的财务实力和风险状况,又考虑到了银行子公司和非银行子公司的财务实力和风险状况;既包括定量分析,又考虑到了很多重要的定性因素。尽管在危机中暴露出了一些薄弱点,但很多内容对于我们今后制定金融集团立法和具体实施监管,仍有积极借鉴意义。
第六,加强银行客户信息保密。银行控股股东和金融集团有义务尊重和保护客户的非公开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和机密性。美国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和美联储Y条例中,均对客户信息保密作出了专门规定,要求银行控股公司建立信息安全制度,确保客户信息的安全和保密。
美国法律专家认为,这些规定对于保护客户信息免受任何未经授权的使用的侵害非常必要。中国相关立法亦应就相关义务提出明确规定,要求银行控股股东或金融集团建立综合信息安全制度,不得利用控股股东地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获得或使用被控股银行的客户信息。
第七,金融集团的监管需要清晰的职责划分和密切的监管合作,这将对中国监管能力和部门协调构成较大挑战。只有在加强监管协调和监管信息共享的基础上,由主要监管机构实施并表监管,才有可能全面了解和把握金融机构的总体经营情况和面临的整体风险。
英国的英格兰银行、英国金融服务局与英国财政部之间签订有维护金融稳定的谅解备忘录,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和协调互动机制。在最近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给英国市场的影响中,该协调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建立金融集团监管的协调机制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英国今年7月公布的金融改革方案,建议进一步成立由英格兰银行、英国金融服务局与英国财政部组成的金融稳定理事会。
篇6
关键词:县域金融;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7-0045-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7.10
一、县域金融监管基础理论研究现状
我国对县域金融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起步较晚,对县域金融的概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从各类文献中我们不难归纳出县域金融的具体特征、范围和功能等。
(一)县域金融内涵的界定、范围和功能
宏观意义上的县域金融由政策性的农业发展银行,以及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组成;在主体上,县域金融存在于城市与农村金融之间,既不属于城市金融,也不能简单概括为农村金融;“金融”与“县域经济”相结合,是建立在以行政县域划分为基础之上的[1-3]。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也逐渐超越了原有的县级领域,能够在较大范围内进行资金融通,实现良好的资源配置,但我国的金融体系仍无法去掉其行政区划的特色。因此,本文认为,以行政区划角度来研究“县域金融”更为准确。
我国县域金融中除了原有的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邮政储蓄银行等四家正规金融组织之外,新生的村镇银行、额贷款公司实力有限,还没能在广大县域区域站稳脚跟[4]。然而,有许多学者持相反意见。近年来,伴随县域金融机构准入门槛的不断降低,在原有四类银行基础之上,以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为主的新兴农村金融主体已改变了县域金融体系的原有格局,并逐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5]。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金融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也日益明显,新型合作金融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规范下,也逐渐扩大了县域金融监管的范围。
县域作为工、农经济的交汇点,发挥农村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推动作用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县域金融发展都远远落后于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县域金融的发展也没有对县域经济增长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这与我国县域金融监管不力是分不开的[6]。
(二)金融监管的内涵和目标
目前学界对县域金融监管的研究并没有农村金融中独立出来。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总称即为金融监管。从词义上讲,金融监管旨在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实施的检查、督促以及日常管理,并以此维持金融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政府通过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交易的行为主体进行的各种限制,是政府进行的市场规制行为;还有人扩大了金融监管的界限,主张金融监管除了金融监管机构对单个、传统的金融机构或业务进行监管之外,还要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以及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业务进行监管,以有效防止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发生[7-8]。
金融监管的目标一般意义上在于防范和化解金融市场风险,保护公平竞争,提高金融效率,具体意义上在于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合法利益,促进和保证整个金融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县域金融监管的目标则定位于维护县域金融市场的稳定,保障县域金融市场安全,促进金融真正起到支持县域经济的作用,保证县域经济主体的金融发展权,特别是处于金融权益保护末端的农民金融权益保护。
(三)其他相关理论
不完全信息理论。信息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金融市场上信息是完整的,则资金盈余者信任,资金投入后的预期效益,能够使双方达成共识,这就为投资者收回成本以及预期收益提供保障,这是理想状态下的运作模式。然而,实践表明,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的市场,由此产生了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9]。为了防止各种风险的发生,只有通过引入政府监管这一准公共产品,以保证金融市场的健康和安全。
不完全竞争理论。除了不完全信息之外,金融市场还普遍存在着不完全竞争或者垄断现象,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特点决定其不完全适用自由竞争规则。对待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政府按照法定标准设置了一定高度的门槛,金融监管机关对其进入条件进行审核,达不到相应标准的则不能成立金融机构。然而,金融市场还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各类金融主体在自由竞争过程中容易演变成为垄断,还会给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带来风险[10]。因此,只有引入金融监管机制,才能够防止这种风险的发生。
二、县域金融监管存在问题的研究
(一)县域监管主体体系不健全
作为县域金融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金融,由于一直游离于正规金融之外,其监管主体不明确,这种主体上的缺位导致农村民间金融的监管主要依赖于被监管者的自律,游离于监管之外,作为自身的监管主体并没有发挥自律的监管作用[11]。县域农村金融的风险控制主体供应不足,在监管主体不足的情况下应加强自律建设,“三驾马车”监管职能未充分实施,多元化监管依然存在[12]。我国金融监管主体分离不利于形成监管合力,同时风险控制主体缺位,使监管难以全面有效[13]。
针对我国县域金融监管主体制度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统一监管是各国进行金融监管的趋势,在我国县域展开统一金融监管模式试点,设立县域金融监管委员会,对县域金融进行统一监管。县域金融监管委员会作为县域金融监管的主体,主要职能在于保障县域金融市场秩序稳定,维护广大农户、农村经济组织的金融发展权。
篇7
【关键词】影子银行;风险;监管
“影子银行”这一新名词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提出。2007年麦卡利在堪萨斯城举行的美联储Jackson Hole经济会议上发表的演讲中提到:“游离在监管之外的影子银行通过发行无保险的并没有真正传统银行的流动性支持的商业票据来投融资使得影子银行具有非常高的脆弱性,极易因为投资拒绝延长票据期限而不得不向传统银行大量借贷或者减价出售其持有的资产,因此出现挤兑和流动性危机 。”目前,影子银行相关的系统性理论和监管研究理论均处于刚起步阶段,缺乏对影子银行概念的统一定义,从而导致影子银行监管中无法正确确定其监管对象。而金融监管框架构建中至关重要的一点,便是监管对象概念的确定。
1 国内外关于影子银行的界定
1.1 国内关于影子银行的界定
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2009)中表示:“影子银行系统的概念有称为平行银行系统,它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SIV)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机构通常从事放款,也接受抵押,是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的金融机构。”
社科院研究人员易宪容(2009)从运行机制和本质出发,认为影子银行就是把银行贷款证券化,通过证券市场获得信贷资金、实现信贷狂涨的一种融资方式。它使传统农耕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这种信贷关系看上去像传统银行但仅形式传统银行的功能而没有传统银行的组织机构。
文维虎、陈荣(2010)认为影子银行既有积极的融资作用,也有消极的金融风险,所有类似银行功能的机构及行为综合就是影子银行,比如:民间信用、地下钱庄、担保公司、带框年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
王晓雅(2010)认为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正规、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
1.2 国外关于影子银行的界定
耶鲁大学Gary Gorton和Andrew Metrick在《Regulating 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中认为广义的影子银行有投资银行、按揭贷款经纪公司、货币市场基金,传统的回购协议、和一些更为复杂的结构型工具,比如CDOs、ABS、ABCP。
Tobias Adrian和Hyun Song Shin(2010)认为,影子银行是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中介机构构成的金融体系,传统以银行作为信贷主要供给者的金融体系,已经逐步被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机构所取代――尤其是那些参与证券化进程的机构。
而英格兰银行的保罗塔克则认为影子银行是“用单一或组合的形式,在任一程度上能够替代传统银行核心业务并且不用受制于一般银行机构所使用的审慎监管的金融工具、机构、公司或者市场。”
G20成立的金融稳定理事会则在报告中给出定义:“影子银行是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所有活动或实体所组成的,通过借短贷、不良信用转化和杠杆交易而带来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的信用中介体系。”
综合以上学者的学说,本文把影子银行定义为:在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之外,可以充当信用媒介作用,处于银行监管范围之外,具有直接或间接融资贷款中介性质的业务或机构。
2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产生原因
2.1 我国对货币价格的严格规定是影子银行体系产生的主要原因
我国对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规定十分严格。对于银行而言,各家银行为更好的实行风险控制,比起中小型企业更愿意选择风险较低的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这就使得中小企业必须寻找银行贷款之外的方式来融通资金。
2.2 我国闲散资金的日益积累为影子银行体系同时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
我国的通货膨胀日益严重,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逐渐下降,银行的实际存款利率也随之下降,而我国的银行的实际存款余额也出现负增长的情况。同时,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尚不发达,金融工具数量较少,居民拥有较少的投资途径。这两方面使得我国有大量的闲散资金存在。大量的资金从原本的银行体系流入到非银行金融机构,以获取更高的利息。
2.3 中小型企业面临严重融资困难是产生影子银行体系的现实需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企业竞争加强,由于通货膨胀所造成的原材料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小型企业的资金发生严重短缺问题。而银行方面却对这些企业说“不”。“融资难”问题成为不少中小企业的难题。处于“两难”境地的中小企业不得不转而投向民间借贷、私募基金等影子银行体系的非银行机构。资金供求不平衡促进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
3 我国影子银行的运行特征
一般来说影子银行具有高杠杆率、不透明性、批发业务、信用创造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由于发展的特殊性,使得影子银行的特征也呈现一定的特殊性。
3.1 机构数量多,发展迅速,但规模不大
我国影子银行起步比较晚,还处于初始期。虽然如此,发展速度惊人。我国影子银行类型已有20余种。根据非官方估计,国内影子银行市场每年的资金流量可能已达2万亿人民币之多,相当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这给我国宏观调控加大难度,加剧通货膨胀。虽然我国影子银行处于初始期,但其带来的可能的系统性风险较大。
3.2 杠杆率较低
影子银行的特点之一是高杠杆率,并且是系统性风险的主要原因。但在我国,由于监管部门的审慎监管,高杠杆率的金融衍生产品和资产证券化还不发达,所以我国影子银行表现成低杠杆率,系统性风险相对较小。
3.3 跨国性低
国外影子银行资本活动遍及全球,我国的影子银行活动多局限于在本国。虽是如此,但也存在境外影子银行进入我国的情况,冲击我国的金融稳定。
4 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虽然不能否认它在金融危机的诱因之一,但也不能否认,它的存在有着其他金融工具所不能替代的影响。
4.1 影子银行的积极影响
1)为中小企业和“三农”领域提供了必要的金融资源补充
影子银行为金融市场提供丰富的投资产品和广阔的融资渠道。当中小企业无法在传统商业银行获得资金支持时,可以通过影子银行进行资金融通,以满足生产活动中所必要的资金。
2)有助于降低中小企业的金融交易成本
由于影子银行的信用中介性质使得融资者和投资者减少了双方在市场中寻找交易对手的成本,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风险。
3)弥补了宏观调控政策带来的市场流动性风险
影子银行具有转换期限的功能,为流动性较差的长期资产提供了变现方式,给传统商业银行和投资者提供了资金来源。并且,影子银行扩大了传统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可以迅速的将资产变现,出售短期票据等来获得流动性。以此同时,影子银行大量的证券化金融工具的交易,以及投资者的闲散资金流入,使得二级市场交易活跃起来,健全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4)推动金融全球化
影子银行所起的市场资金融通功能,极大的推动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金融行业的经营自由化和资本流动自由化,加深了金融全球化的趋势。影子银行顺利的成为国际金融业务的中介。
4.2 影子银行的消极影响
1)加大市场风险
高杠杆性作为影子银行的特征之一,一方面可以给投资者带来高额的利润,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巨大隐患。如果体系中的基础资产价值下跌,就只能出售所持有的资产来增加流动性,偿还债务。同时,高杠杆操作也会影响到传统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使得其所持有的证券和资产价值下跌。最终,有造成流动性不足的危险
2)增加流动性风险
影子银行基本上依靠短期市场融资,而在其投资的组合中,却大多是期限较长的资产,由此产生了期限错配。当影子银行出现无法及时变现的情况时,错配所累积的高流动性风险,可能威胁整个金融体系的流动性。
3)弱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逆周期的货币政策操作有效性正在弱化。目前,我国货币主要不是人民银行供给,而是产生与各种融资活动过程中,由于信托、债券等融资渠道的拓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紧缩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这在实体经济也有所表现。
4)弱化监管效果
影子银行不在传统的监管范围之内,虽然近些年对于影子银行的研究有所进展,但是在监管方面仍是一片空白,很难从根本上有效的管理影子银行所产生的市场风险。
5 规范影子银行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次贷危机之后,人们开始认识到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可能会对我国的金融体系造成一定的威胁,因此,防范影子银行发生系统性危险也显得尤为重要。
5.1 扩大监管范围,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
首先,要严格界定影子银行的业务范围,不得使其变相扩张。影子银行不同于一般商业银行,由于其业务性质的不同,使其处于风险监管的空白地带。影子银行的出现,体现出我国金融监管的不足,目前我国实行的分业监管、分业经营的模式已经不适应金融综合经营的发展趋势。影子银行的金融机构类型众多,其主管部门涵盖金融监管部门、商务部、地方金融等机构,没有形成统一的监管体系,导致影子银行在政策夹缝中迅速扩张。因此,界定影子银行的业务范围,对其形成统一的监管体系,注重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有效的覆盖监管的盲区。
同时,发挥舆论监督的力量,准许新闻媒体社会实施公开的舆论监督,对影子银行的运行以及财务状况适时跟进,使公众知晓自己所面临风险,做好防范措施。
5.2 健全相关法律,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法律保护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现有的法律法规缺乏具体的实施规则,导致各金融活动主题利用监管体系漏洞,从事非正规的的金融活动。因此,应该健全金融监管方面的立法,在我国的分业经营的格局下,应该明确金融监管的边界,并结合目前出现的金融机构综合经营的趋势,划分金融机构和业务的边界,规范金融市场的发展。
5.3 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
我国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各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不足,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之外。目前,我国已经将社会融资总量作为货币政策的观测指标,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对影子银行的观测力度,但是,此指标不可能涵盖影子银行的所有内容。一方面,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应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各类金融机构的统一的信息披露制度;另一方面,要从金融机构本身的信息披露机制入手,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增加信息披露的要求,从而及时的监测金融机构的运行情况,并定期公布重要的财务信息,增加透明度。
5.4 促进各类金融市场的发展,提高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影子银行的产生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落后产生的金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我国的金融监管制度比较严格,大量的金融需求受到压抑,使得供不应求。因此,要大力培养各类金融市场的发展,放松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以市场为导向来增加市场供给,努力培育各类金融市场,提高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影子银行体系绝大部分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之所以复制银行业务,主要是因为其自身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主营业务缺乏创新,非银行金融机构要在逐步规范的市场中寻求新的商业模式。
5.5 规范有序开展金融创新
我国必须借鉴和吸收国外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低风险到高风险的步骤,循序渐进、有选择、有步骤地推进影子银行产品创新;此外,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强金融监管,将影子银行的创新活动纳入到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框架中,使其规范有序进行。
5.6 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利率市场化就是把利率交给金融市场,由市场根据供给与需求及市场的发展动向来确定利率水平的高低。利率市场化的同时也会将影子银行所经营的货币都纳入到市场这个大的范围内,根据市场供给来在金融机构和影子银行间分配资金和业务。这样,也会使得影子银行逐渐浮出“水面”,接受市场的指导和相关部门的监管。
5.7 控制过高杠杆率,强化自身风险管理,减少风险源
一旦外在经济环境发生不利变动时,金融资产价值发生缩水,影子银行体系中牵涉的金融机构大都难以置身事外。要避免影子银行这种根基不稳的“倒金字塔”式的发展,监管机构应规定影子银行体系自有资本的比例,降低高杠杆。
【参考文献】
[1]于菁.中国影子银行:概念、特征与监管分析[J].财政金融,2013年2月上:54-55.
[2]尹继志.影子银行体系的业务运作、风险特征与金融监管[J].金融监管,总第288期,2013,2.
[3]徐科越.影子银行:概念、特征与监管框架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
[4]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J].中国金融,2009(14):25-28.
[5]易宪容.“影子银行体系”信贷危机的金融分析[J].江海学刊,2009(3):70-76.
[6]文维虎,陈荣.重视影子银行动向避免风险隐患显现[J].西南金融,2010(2):19-21.
[7]王晓雅.次贷危机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特性及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11):16-18.
[8]Gary Gorton & Andrew Metrick.Regulating 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D].Yale University,18 Oct.2010.
[9]Zoltan Pozsar,Tobias Adrian,Adam Ashcraft,Hayley Boesky: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Staff Reports No.458:Shadow Banking[Z].July 2010.
篇8
1.概念。VaR又称为“在险价值”或“风险价值”,它是用以度量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整个交易组合由于市场资产价格波动所带来的最大可能的价格损失。假定某公司在2017年置信水平为96%的日VaR值为1000万美元,其含意指该公司有96%的可能性,2017年某一时点上的金融资产组合在将来24小时内,在市场价格变化下,所遭遇的最大损失额不会大于1000万美元。或者说,只有4%的可能性最大损失额大于1000万美元。VaR与传统风险度量工具的差别是在数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风险度量的工具。VaR最初的应用是JP摩根公司用来计算市场风险的工具。但是,目前来说,人们正在试图将VaR分析方法应用到信用风险管理中。信用风险是金融业面临的主要风险,通过VaR分析方法对信用风险管理进行监管。
2.VAR基本模型。假设P0为金融组合在初始时刻的价格,Pt为在t时刻的价格,则在1-p的置信水平下,经过t时间后最大可能的损失VaR(记为VaR)定义为:P(|Pt-P0|≤VaR)=p
其中P表示概率,也就是说,金融组合经历t时刻后大于VaR的可能性不大于p,也就是说在1-p的置信水平下,在将来的某一特定时段内,该投资组合的最大损失额不会大于VaR。
根据Jorion(1996),VaR可定义为:VaR=E(ω)-ω*①
此中E(ω)为投资组合的预期价格;ω为投资组合的期末价格;ω*为在置信水平α下投资组合的最低期末价格。
又设ω=ω0(1+R)②
此中ω0为持有期初投资组合价格,为常数,R为设定持有期内(一般是一年)资产组合的收益率。
ω*=ω0(1+R*)③
R*为资产组合在置信水平α下的最低收益率。
根据数学期望值的基本公式,将②、③式代入①式,有
VaR=E[ω0(1+R)]-ω0(1+R*)
=E(ω0)+E(ω0R)-ω0-ω0R*
=ω0+ω0E(R)-ω0-ω0R*
=ω0E(R)-ω0R*
=ω0[E(R)-R*]
VaR=ω0[E(R)-R*]④
上式公式中④即为该资产组合的VaR值,按照公式④,若是给出R*,便可求出该投资组合的VaR值。
3.VaR的作用。VaR作为一种信息披露方法,可以使持股人知道公司的金融风险状况。根据公司的风险状况,股民选择是否持有该公司的股票。这大大提高了金融行业的透明度,还可以对金融机构进行市场纪律的约束。
VaR作为重置资源分配的工具,VaR模型的使用者可以根据VaR度量不同投资组合的金融风险,从而帮助公司管理者进行决策,如何进行资产组合来实现利益最大化。
VaR作为一种绩效评估工具,根据VaR方法度量一定置信水平下的,某一特定时期的最大损失额,对于管理者判断公司员工的绩效提供了一个参考。在一定程度上,也防范了道德?L险。
二、VaR在金融监管中的应用
VaR是用一种标准统计技术度量金融风险的工具,起源于衍生品市场。这类工具建立在可靠的统计分析基础之上,为人们提供一种度量综合性市场风险的工具。金融机构日益扩张的交易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监管部门需要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金融体系,VaR体系作为一种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脱颖而出。金融机构的原则要求为了防范金融风险,需要维持最低的一个资本水平。随着巴塞尔委员会在1995年提出内部模型的建议,越来越多的金融监管机构都开始接受VaR方法作为金融风险的测度方法。下面主要讨论金融监管部门利用VaR对银行业的监管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
1.利用VaR进行银行业的监管。由于一些先进性的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系统在风险度量方面的优越性,金融监管部门不断修改风险度量指标。金融监管部门利用VaR方法制定资本充足率要求,以便那些落后的银行可以更好的度量风险,加以控制。VaR方法要求银行必须满足各种定性条件,包括银行内部的不同管理层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定期审查。
内部模型要求根据一组统一变量的定量输入进行计算VaR值,在99%的置信区间下,在未来10个交易日或两个星期的时间内,计算金融资产的最大损失额,数据至少有一年历史的观察期,且至少每季度更新。银行必须能辨认同一范畴内风险的相关性(如固定收入)和不同范畴间风险的相关性(如固定收入和外汇之间)。计算VaR值时在前一天的VaR值和过去60个交易日的VaR值的平均值之间取较高者,再乘上一个乘数因子就可以作为资本的要求。该因子的准确值由本地的监管部门规定,但必须受到绝对基值3的限制。如果向后检测显示出银行内部模型对金融风险的预测有偏差,则应在乘数因子后加上一个惩罚因子,再进行计算。该惩罚因子的作用在于避免银行过度乐观的预测,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
某一天的市场风险可表示为:
当然,内部模型也有一些缺陷。首先是对绩效的考证,由于资本要求以VaR值为基础,这促使银行人为地降低VaR值以降低资本充足要求。偶然因素使实际损失大于VaR值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例如,在使用96%置信区间时,4%的时间会发生这种情况)。所以,要分清偶然因素还是模型不准确,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判断。其次是头寸的内生性,银行内部VaR模型往往只是度量短期内的风险,比如一天。如果扩展到10天内的交易时段就会忽略头寸会发生变化这一因素。
预先承诺风险额度模型要求银行应该预先设定一个区间,在这个区间内准备承担的最大损失额的数值。金融监管部门可以在每季度信息披露期后,设置一个惩罚措施,比如罚金,监管处分,如果银行的损失额度超过了自己所设定的最大损失额,可以对其进行处罚。这个模型可以促进银行的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
2.利用VaR进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从诸多方面来看,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与银行业的监管类似,每一种机构都需要对金融风险进行度量,有效控制,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各个机构的业务界限越来越模糊。主要以证券公司为例,分析金融监管部门利用VaR方法对非银行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
证券公司的监管体系不断完善,金融监管部门也开始用VaR方法对证券公司的资本充足率进行设定。证券公司在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和负债中都持有证券,金融监管部门认为应该有一定数量的审慎储备来预防金融风险。
随着银行和证券公司业务有融合的部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限制也适用于证券公司,可以参考利用VaR对银行业监管的方法,对非银行业金融监管进行应用。
在我国,银行业金融监管和非银行业监管都归属于银监会,我国的银行业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还是泾渭分明,可是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度量防范风险是必须的,所以在利用VaR方法进行风险度量时,可以归为一类。
三、VaR模型的局限
VaR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模型,它的不同模型测算的结果也有所差异。VAR对“偶发事件风险”的发生敏感,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压力测试影响大,或易受推动市场经济环境的主观评估而影响变大。应该记住的是即使在99%的可信度区间上,偶发事件有时也会非常集中的发生。在这种状况下,流动性完全丧失,人们只能等到其恢复正常,再进行风险度量。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就是由于金融风险而存在的,管理风险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如果百分百的控制风险,那么银行就变成微利的无风险的投资机构。
VaR是近似值,虽然价值是基于统计方法得出,但不能掩盖它仍只是一种估计。使用者不能被代入误区,而应充分认识到VaR的局限性。不要完全相信VaR值,要以平和的心态去看待。
银行的内部模型定性条件要求严格,金融监管部门为了防范风险,也制定了处罚措施,这可能使得银行利用VaR进行风险度量是为了应对监管部门而不是为了控制风险。
四、结论
VaR产生于度量衍生资产的市场风险的需要,由于这些资产有较强的杠杆作用,更需要?J真度量。现在是被普遍接受的一种方法,但人们不能盲目的相信VaR值,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正确看待和使用。VaR主要是用于计算市场风险下的VaR值,它没有考虑流动性风险的要求,以及对操作风险及法律风险也未有涉及,就很难去衡量一个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
篇9
[关键词]风险与监管互联网金融对策研究
一、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及特点
(一)互联网金融定义
我们将以互联网为服务平台所进行的所有金融活动称之为互联网金融。比如进行线上的支付、筹集资金、理财等金融服务都是属于互联网金融业务。互联网是所有金融活动的基础,无论是其开展、进行还是最终的完成都是由互联网进行的,这不仅打破了传统金融对地域以及时间上的局限,还有效解决了信息不符的情况,让资源得到了更为有效的配置。
(二)互联网金融特点
互联网金融有三个特点,即资源开放化、营销网络化、模式多样化。首先,互联网技术在社会资源中具有开发性的共享特点,可以无限制的给所有互联网用户供应网络资源和信息。用户可以很方便快捷的对网络资源信息进行访问,征收互联网金融在具备共享性以及开放性的双重特点,才使得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人群也越来越多。其次,互联网金融产品是通过网络来进行营销的,因此具有营销网络化的特点,以互联网开放性为前提下,客户可以十分便捷、深入的知道产品的特点。正是这种网络化的营销渠道,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又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和效率,被社会大众接受和认可。随着新一代微博、QQ、微信等软件的广泛运用,成倍增长了营销信息的宣传力度和速度,也逐步成为了互联网金融最主要的营销渠道。最后,互联网金融具有模式多样化的特点。随着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化的逐步加深,使金融模式也呈现出多种多样。比如同电商平台合作进行网络货币基金销售以及众筹模式等,正是金融模式的多样化给金融行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其充满了朝气和创新,但同时在监管上也更多样复杂。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
互联网金融本身所具有的风险是多样且复杂的,不仅金融风险的出现会对其有所影响,互联网风险也对其具有影响,也可以说互联网金融是同时承受双重风险的。因此,互联网金融就具有操作、信用、声誉、市场、技术、信息和流动性等风险。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生成机理
互联网金融风险具有内外在两种风险,所以其风险产生的因素也分为内在和外在两种生成机理。与传统的金融相同,互联网金融也有着其脆弱性,其自身所存在的内在脆弱性是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内在因素。对风险进行控制的意识薄弱且缺乏能力,信息的不充分,技术安全遭受挑战,进行混业经营等都是导致互联网金融表现出脆弱性的标志,脆弱性同规模的大小是呈正比的。而引起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外在因素通常都是经济和政策两种环境的变化所引发的。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
互联网金融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当满足相应条件时,其风险就会通过某些载体或途径传递到实体经济中。满足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传导的条件主要有传导的载体和对象以及临界值。而进行传导的方式主要有接触性传导和非接触性销传导两种。接触性传导通常是互联网金融风险如果发生,就会影响全局,因其是传统金融、实体经济同互联网金融相互进行接触不断传导而发生的。而非接触性传导主要是由社会心理预期的不断变化而产生的传导。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传导是具有一定的范围,而不是单独的内部系统风险,其传导会扩散波及到实体经济以及金融体系。而传统的金融体系与互联网金融又具有密切的联系,无法将其分割开来,与此同时,也会影响到实体经济领域,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所进行的融资活动。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监管方法
互联网金融服务呈现了跨行业、地区以及全天24小时等候的服务特点,打破了传统的对时间、区域、行业的限制,其业务也具有更广泛且复杂的参与主体。正是互联网金融所具有的这些特点给相应的金融监管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除了在坚持进行机构监管和审慎监管之外还应当增强功能、协调、技术这三类监管。
(一)功能监管
依据互联网金融业务中的金融功能对其本质实施监管的监管方式我们称为功能监管。对相同类型的业务,都按照统一的规范对其进行监管。功能监管比之机构监管来说,更适用于在金融的创新上,且效率更高,稳定性更强。
(二)协调监管
目前的金融监管体系采用分业监管模式,即由保监会对保险业务进行监管,银行和信托业务则由银监会负者,而证监会只需对证券业务进行监管即可。但如果要与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所带来的新挑战相适应,在分业监管模式的基础上就必须根据互联网运行的特点,对监管进行分工合作、增强协调,有效实施全面完善的监管模式。具体实施上将信息主管、金融监管、财税、司法、地方金融管理等相关部门建立起来,形成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协助系统和防范系统。
(三)技术监管
随着新技术不断应用于互联网金融中,更多监管对象和数据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强。以原有的监管以现场监管为主的方式已经无法达到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需要,因此就需要设立各种用于监管的专业化系统,实施监管计划。
四、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和监管的政策建议
(一)关于征信体系方面的政策建议
以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关于建立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当以完善其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主,对互联网金融的信息主体权益进行保护为出发点,以信息安全监管为核心,增强其失信的惩戒手段,从而保证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安全。
(二)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政策建议
对互联网金融风险实施防范及监管的主要目的是为更好的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需要将互联网金融风险所具有的分布规律相结合,从不同的角度对其采取专门的措施,在法律实施上,加大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不法行为进行打击、惩治,从而保障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安全性。
篇10
【关键词】金融监管,巴塞尔协议
一、商业银行最优资本结构选择的理论分析:
1909 年Rudolf Hilferding在《金融资本》一书中提出商业银行需要资本负债比率管理,可以认为是最早涉及资本结构的论述。1958 年,Modigliani 和Miller创立并在之后发展了MM 理论,成为现代资本结构研究的一般性基本框架。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前,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研究基本都是基于Rudolf 提出的理论和MM 理论的框架展开的。Orgler和Taggart,Fama等把存款作为银行的一种专门产品,建立包括存款在内的成本函数来探讨银行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1988 年达成巴塞尔协议后,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了股权资本监管的问题。Buser、Chen 和Kane提出存款保险降低了银行的破产成本。Merton等人主张政府存款保险公司应对银行征收公开而明确的保险费,费用幅度应足以抵消增加的价值。
20世纪90 年代,国外许多学者通过模型分析,在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研究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Diamond 和Dybvig推导出银行在为存款人提供流动性需要方面比市场更为有效的结论。Froot和Stein建立了描述风险管理、资本预算和资本结构关系的模型,突出了风险管理与资本结构的关系以及风险管理与资本预算、保值政策的关系。
二、中国版巴塞尔协议III的资本要求:
根据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统筹考虑了我国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要求,设定了三个层次的资产充足率监管标准: 一是三个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即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要求; 二是引入逆周期超额资本要求,包括: 要求商业银行基于跨周期的风险参数计量资本要求、计提留存超额资本要求、计提逆周期超额资本要求; 三是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附加资本要求。
对比巴塞尔协议Ⅲ( 简称巴Ⅲ) 和中国版巴Ⅲ,在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方面,两者对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留存超额资本、逆周期超额资本的要求均相同,分别为不低于6%、不低于8%、2.5%、0 ~2.5%。但是,巴Ⅲ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标准为不低于4.5%,中国版巴Ⅲ的为不低于5%; 杠杆率前者为不低于3%,后者为不低于4%; 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附加资本比例要求前者为1% ~2.5%,后者暂定为1%; 在过渡期安排上,前者要求在2013 年开始实施,2018年达标,后者则要求2012 年初开始实施,2016年达标。
三、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资本配置的理论分析:
2001年1月,在《新巴塞尔协议》的第一次意见征求稿中,对操作风险有了一个初步的界定:“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者运行失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胜。”其中包括法律风险,但排除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到2001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中,对操作风险的定义重新修订为:“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和外部事件不完善或故障造成损失的风险,都称为操作风险”。删除了“直接或间接”,并明确有关定义不包括系统风险。2004年6月出台的最终新资本协议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这一定义包含了法律风险,但是并不包含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strategic and reputational risk)。
参考文献:
[1]Hilferding Rudolf.金融资本[M].北京: 商务印书馆出版, 1999.
[2]Modigliani F.,Miller M. H., 1958,“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8( 3) : 261—297.
[3]Orgler,Yair and Robert Taggart,1983,“Implications of Corporate Capital Structure Theory for Banking Institutions”,Jour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 15( 2) : 212—221.
[4]Fama,E. F., 1955,“The Behavior of Stock Market Prices”,Journal of Business, 38: 34—105.
[5]Buser S.,Chen A.,Kane E., 1981,“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Regulatory Policy,and Optimal Bank Capital”,Journal of Finance, 36: 51—60.
[6]Merton M., 1977,“Debt and Taxes”,Journal of Finance, 32( 2) : 21—27.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