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举例范文
时间:2023-08-10 17:33: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举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
介绍了将各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应用于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技术方案。从地名普查的角度分析了技术方案的选择、资料收集、不同资料的优缺点,并详细阐述了提取、整合、建立数据库,制作工作图等相关技术流程。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充分应用于地名普查,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提高数据成果的质量和应用价值,是测绘新技术和成果服务于国家、社会和经济建设各领域的案例。
关键词: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应用
地名是重要地理信息和社会公共信息,涉及内政外交、国防和军队建设、资源管理、新闻出版、测绘制图、邮电通信、交通旅游等方面。地名普查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国情调查。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区域面积的扩大,乡镇行政区划的多次调整使得许多故有地名逐步消失,新生地名不断涌现,因此第一次地名普查的资料已陈旧过时,不能反映全国地名的现状,也无法适应当前地名管理和开展地名公共服务的要求。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地名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全面掌握地名基本信息,提高我国地名管理和服务水平,经国务院批准,于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其目的是查清行政区域范围内地名基本情况及相关属性信息,掌握地名基础数据,提高地名标准化水平,加强地名信息化服务建设,为社会提供全面准确的地名信息;对有地无名的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设置标准规范的地名标志,建立、完善本级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加强地名信息化服务建设,建立地名普查档案。根据地名普查的目标及任务,在选择相应的技术方案时,不同的省、区域以及作业单位,可根据地名普查基础的地理信息数据源及数据组织方式,入库前数据采集使用的软、硬件等,选择具体的技术方案。要进行地名普查,首先要编制相对完善的初始地名调查目录和工作底图,并以此作为开展普查工作的基础。编制地名调查目录,传统的作法是由各乡镇、居委会和各行业单位收集汇总或由作业单位实地采集汇总。本文重点介绍利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完成地名普查工作底图制作、初始地名调查目录编制的技术方案,并对关键技术作了详细阐述。
1技术路线
1.1资料收集
1)地名及相关资料。历年地名命名更名文件和资料、地名志、地名录、地名词典、地方志、文史资料及有关古籍等。全面搜集与地名相关的历史沿革、名称由来以及相关属性信息资料。
2)基础地理信息资料。在承担作业区域内,收集优于0.6m分辨率的正射影像数据,1∶50000、1∶10000、1∶5000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其他的地图资料(如城区图、乡镇图、街道辖区图、文物分布图、公安警务区图等)。
3)各类普查成果资料。收集各专业部门相关普查资料与数据(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第二次土地调查、文物普查、水文调查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专业普(调)查成果资料等);特别是要收集和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补查与资料更新成果。
1.2数据资料分析与选取
要利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相关普查资料,就必须从这些数据的现势性、存储格式、数学投影、属性信息的完整性与实用性等角度加以分析,最终确定使用以下数据:
1)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目前云南省1∶5000~1∶10000比例尺全要素地形图已覆盖全省国土面积的90%左右,由于基础测绘成果是全要素,该数据需要按照地名普查内容要求,视普查任务区情况与具体需求提取、整合和利用。
2)全要素1∶50000数字线划图数据。云南省共涉及1∶50000地形图975幅。全要素1∶50000数字线划图数据是目前比例尺最大的覆盖全国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于2003年通过验收,矢量数据及其关联表具有属性代码、名称、行政隶属等相关属性,经提取及规范化操作,完全可作为地名调查的基础数据源。
3)大比例尺地理信息数据。部分城镇地区有更新频率较高、内容较详尽的1∶5000及以上大比例尺地理信息数据,可作为该区域地名普查信息采集的重要数据源,如云南省德宏州区域的地名普查就用了其中554幅1∶5000中大比例尺地理信息数据。
4)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成果。该成果数据采用航空摄影、RS、GPS、GIS等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充分利用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已获取的覆盖云南省1∶10000、1∶50000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已获取的区域1∶5000、1∶2000或更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其他重大工程获取的测绘成果等资源,整合利用其他部门已有的普查成果以及与地理国情相关的专题信息,通过多源遥感影像快速获取与处理、实地调查、信息提取、地理统计分析等技术手段,查清反映地表特征、地理现象和人类活动的基本地理环境要素的范围、位置、基本属性和数量特征,形成这些基本地理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的普查结果。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是此次地名普查的基本数据源,国情要素为地名普查提供数据参考。
5)其他相关专题资料。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补查与资料更新成果,可作为本次地名普要的比对和参考资料;2010~2012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可作为普查水系及水工设施信息获取的重要辅助资料;2011年1月完成的“云南省行政区域界线入库采集项目”所获取的行政界线(至乡镇界)、界碑数据(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可作为各级行政界线的参考数据源,民政部门收集的勘界资料作为获取各级行政界线的核准依据;“天地图•云南”电子地图中的城区、道路、POI等信息,可用于城市道路、居住小区、工矿企业等城镇地名的定位及属性获取;从交通部门收集的铁路、各级公路、道路相关专题资料及地图集,水运附属设施、空运设施等专业资料,可作为道路、构筑物相关信息的采集和属性赋值的依据;从云南省能源局收集整理的能源信息资料,包括火电、水电、太阳能、油气等项目信息,可作为该类地名要素获取及属性填写依据。通过对上述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整合利用、信息提取,完成地名普查工作底图的制作和初始地名调查目录的编制等,从而避免大量的外业工作,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提高成果质量。
2技术流程总体技术
流程分为资料准备、初始地名目录获取、普查目标区域地名管理部门目录调查确认、地名登记表填写、工作底图制作、内业数据整合、入库链接、检查验收等环节,流程如图1所示。
3技术要点
1)数据提取:从地理国情成果数据中提取与地名相关的属性及矢量信息。地理国情成果是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分层详细的地理信息数据库(GDB),选取地名普查需要的图层,打开属性表,通过图形计算的方式将点位置、线的中点位置、面的几何中心位置等映射到经纬度坐标后导出该表,删除多余字段,并依次合并经各层导出的表,得到最基础的图解地名目录。
2)整合一普数据:将提取的地理国情数据作为基础数据,结合一普数据(一普数据为县普查办提供的表格数据),在Excel里剔除重复的地名,得到地名调查目录(各县普查办提供的一普数据情况不一,有的较完善;有的只有居民点和少量单位信息;多数信息不完善,缺失一类或多类此次普查需要的地名类别)。
3)整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通过本院开发的程序从1∶5000~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dwg格式全要素矢量电子地图)中人工提取陆地地形,如山、谷、峰,洞穴等的名称和位置信息,补充并添加到地名调查目录中。
4)转入数据库并分类:将得到的地名及位置信息进行合并、筛选、认真整理;然后转换成mdb数据库并导入本院开发的地名普查内外业工作平台;再完成经过字段约束后的地名的调查类别分类、对口填表单位填写等工作。
5)生成调查目录表格:认真细致检查数据库各项后,在内外业工作平台软件上利用数据库查询与OfficeOLE接口,将地名数据库以对口填表单位分类方式输出到Word文档,打印后形成可以分发到调查成员单位的调查目录。
6)工作底图制作:将已收集到的各类资料成果转换为满足此次地名普查投影数学基础、格式要求的中间数据,以优于0.6m的正射影像图为背景数据,叠加从1∶10000基础地理信息全要素电子地图和地理国情普查及其他专题数据中提取的矢量数据,转标其他资料与地名相关的矢量数据,并用不同方式标注每个点的名称字段,如国情数据的地名用黑色标注,其他资料用红色标注,方便对比核查。线状地物随线标注,面状地物以几何中心点标注,制作套合一定比例尺的分幅图框(经验证明1∶10000比例尺分幅较适合地名调查),最后打印成外业实地调查用地名普查工作底图。
4结语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地名普查工作的基础数据平台,在初始地名调查目录编制、地名的外业调查、对新增或变化的重要地物进行补测或修测、成果图的编制、数据库的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全省地名普查建库完成后,由于底图资料是同一坐标系、同一种数据源,因此可实现无缝拼接以及全省地名“一张图”管理。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第二次地名普查办公室.云南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规程实施细则[S/DK].昆明:云南省第二次地名普查办公室,2015
[2]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办公室.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数据库建设与管理软件规范[S/DK].昆明:云南省第二次地名普查办公室,2015
[3]云南省第二次地名普查办公室.云南省第二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S/DK].昆明:云南省地理国情普查办公室,2013
[4]云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云南省1∶1万基础地理空间数据资源建设项目技术方案[S/DK].昆明:云南省第二次地名普查办公室,2015
[5]陈玉萍,张秀.地名地址普查与建库研究[J].测绘通报,2015(6):103-107
[6]苑洲云,孔玲华,王海江.浅谈上虞地名普查数据快速建库的方法应用[J].浙江测绘,2011(1):26-27
[7]齐明松,赵志刚,王莉.基于ArcGISEngine的地名地址数据库的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9):108-110
篇2
[关键词]车载全景式摄影 全野外调绘 地理信息数据
[中图分类号] TB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8-229-20引言
国内目前许多地理信息数据都是以全野外调绘的方式获取的,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地理国情普查、1:2000DLG航测数据外业调绘等。以全野外调绘方式的数据采集,普遍存在调绘工期长、对调绘人员的要求高、实地信息保存不便等问题。而基于车载全景式摄影技术的调绘方法,不仅可以降低传统全野外调绘作业方式的工作量外,同时也为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处理提供其他方面的便利。
1车载全景式摄影介绍
1.1车载全景式摄影基本原理
全景式摄影是以电子方式将多个影像连接在一起制成较大影像的摄影方法。当以数字方式缝合全景影像,拍摄的影像边缘必须完全重合,歪斜的相机会使最终影像的接缝不整齐。如果所有照片均以相同的曝光和白平衡设定拍摄,则最终影像效果会非常好,否则会出现亮度和色彩接缝。虽然这可使用软件纠正,但是在拍摄时就纠正,效果将会更好。顾名思义,车载全景式摄影就是将全景式摄影与外业调查车、GPS相结合的一种野外调绘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实地影像数据的调查记录,并将调查结果应用后续工作当中。
1.2配置
(1)鱼眼镜头:鱼眼镜头是用于捕捉超过180度视野的图像。一幅360*180度的全景可以由2幅或3幅全景拼合而成。正常全景式摄影需要6个鱼眼镜头,使拍摄影像具有重叠度,以便影像拼接处理。
支架、云台:支架,将鱼眼镜头固定在外业调查车上,云台安装于支架上,保证在车辆运行当中,6个鱼眼镜头的“节点”尽量处于同一水平上,提升摄影质量。
(2)GPS:记录外业调查车的行驶路线,以及摄影影像对应的坐标位置。通过软件将行驶路线与摄影影像结合起来,便于后期内业判释。
(3)车辆:装载设备,并进行外业摄影。
(4)软件:用于将摄影影像与GPS记录行驶路线相关联,并在平台显示的软件。
1.3一般作业流程
最终成果的数据精度取决于内业作业底图的精度,车载全景影像主要为内业定性提供依据。
2应用领域
目前国内全景式摄影主要用于各种实景展示应用,如:旅游景点实景导览展示、房产实景展示应用、校园三维实景虚拟展示应用、导航电子地图制作等,而与地理信息产业相结合较为紧密的应用在海外地区案例较多,如日本的商业地类调查。
3与传统野外调绘作业的比较
传统野外调绘作业方式主要为内业定位、外业定性,而车载全景摄影作业方式主要为内业定位、内业定性,两者作业方式的优缺点分析如下:
3.1优点
(1)缩短调绘工期:传统野外调绘要求走到、看到、问到。在车辆可以通行,无复杂遮掩物的地方车载全景摄影调绘可以做到同等效果,而不管是传统野外调绘还是车载全景摄影调绘在“问到”这个原则上,都受到一定的条件制约。而以车辆代替代替脚力,势必在时间上大大缩短调绘时间。
(2)优化作业过程:作业队伍往往都存在作业人员素质、能力的高低差别。传统野外调绘时,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在碰到调绘问题时往往无法及时与负责人联系或者无法将问题描述清楚,容易造成地类的错判、误判。而车载全景摄影式作业方式为主要依托全景影像进行内业判释,碰到问题时便于沟通,以实地影像为依据,避免语言描述上的理解误差,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从而提升作业的质量。此外,车载全景摄影调绘产生的影像数据可提供多人同时使用,由于纪录了当时当地的影像信息,使内业人员可随时从计算机中调阅相关位置影像进行作业或成果确认检查。
(3)减少质检工作量:对于野外调绘的质量检查工作,传统的检查工作也是以外业检查为主。而采用车载全景摄影调绘,外业检查工作可改为辅助检查或者无需外业检查,调绘成果以内业检查为主,从而也大大缩短了检查工作量。
(4)过程数据保存质量高:即传统纸质数据保存与电子数据保存的区别,传统野外调绘的过程数据就是外业调绘底图。外业调绘底图通常是作为过程数据保存或者成果数据提交,在较长调绘工期中,纸质数据经常会出现丢失、磨损、破坏等问题,且具有不可复制性;而车载全景摄影作业方式所产生的影像数据均为电子数据,存储在电脑硬盘当中,数据信息不易丢失、磨损,便于查询,并可实现数据复制,异地保存等优点,确保了数据在很长时间内的保存质量。
(5)降低调绘成本:传统野外调绘存在的费用支出有:人工、交通费、住宿费及其他补贴,车载全景摄影在这些费用上支出较少,虽然起步成本较高,但从长期的费用支出来看,其调绘成本仍是大大低于传统野外调绘。
(6)调绘时间限度较大:传统野外调绘受天气影响较大,碰到雨水天气时,基本无法进行外业调绘。车载全景摄影作业方式,只要保证一定的能见度,即使降雨仍可继续保持作业。
3.2缺点
(1)调绘不够灵活:由于车载全景摄影调绘的视角固定,而实际调绘时存在复杂多样的情况,造成车载全景摄影作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受路边树木的叶子或者其他地物的遮挡造成视野的限制;由于拍摄时间的间隔固定,往往造成的间隔的时候错过最佳拍摄视角;而这些局限性将会给内业的判释造成一定困难。
(2)路线与交通限制:由于是利用车辆的作业方式,所以在车辆无法进入的区域,仍需由外业调绘人员调绘,特别是南方地形较为复杂,农田内部多以小路为主,山区多为山垄田,车辆更是无法进入。而在城市内部则受到城市的交通情况和交通管制影响,如交通堵塞,道路禁左、禁右等,对调绘城市的交通情况不熟悉的话,将会严重影响到调绘的进度。
(3)数据量大:车载全景摄影作业采集的结果以影像形式存储,需要较大的存储空间,一个测区,正常需要以TB为单位的存储空间,而且影像质量越高,其占用存储空间越大。
4结束语
通过上述车载全景摄影作业方式的介绍,以及与传统野外调绘作业的比较与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车载全景摄影技术与传统野外调绘作业方式的相结合,将大幅度提升地理信息数据获取与处理的作业效率,更广泛地应用于各类资源调查、导航电子地图制作等诸多地理信息项目,从而改善我国在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处理较为薄弱的局面,为建设“智慧中国”提供更为有利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篇3
关键词:河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1.目标与任务
1)目标
建设河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省级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对河南省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的集中管理,保证调查成果充分应用于国土资源管理日常业务,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和同步更新,为土地资源宏观规划和管理决策,提供快速、准确、翔实的基础数据,满足河南省对土地调查数据管理和应用的迫切需求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对国土资源数据的广泛需求。
2)任务
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
建设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即建设河南省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需要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以县为单位进行成果统一汇交和整合集成,对调查成果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存储。在平面方向, 保证各区域数据成为逻辑无缝的整体。在垂直方向,通过统一的空间坐标定位保证各类数据能够实现空间上的叠加和套合。在数据内容上,实现对土地调查的图形、属性、影像等空间数据及其他非空间数据的逻辑一体化管理。
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
按照土地调查和软件开发的有关标准和程序,开展数据库管理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软件开发、测试运行等建设工作,开发具有数据输入输出、数据编辑、统计汇总、更新交换等功能完备的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满足河南省土地调查数据日常管理和更新的应用需求。
2.数据库建设
1)数据内容
河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省级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存储河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形成的全省农村土地调查数据以及相关影像等数据,同时也包括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完成后每年的年度更新的土地调查矢量数据和影像数据等更新数据。主要数据内容包括:矢量数据、DOM数据、DEM数据、图件成果数据、元数据和其他文档类数据。
2)数学基础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B/T1014-2007)、《河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细则》,成果的数学基础如下:
坐标系: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
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3)数据量估算
河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产生的数据量较大,据估算近5TB,加上备份数据约10TB,并且数据量将会逐年递增。这些数据内容复杂,种类多样,既有矢量数据也有栅格数据,数据尺度有县、市、省多种尺度。具体数据量估算如下:
DOM影像数据不小于3TB;
DEM数据不小于0.5TB;
土地调查矢量数据约0.3―0.5TB;
文档及其他数据约为0.05TB;
中间成果数据不小于1TB,包括预处理过程影像数据以及说明性文档等。
4)数据格式
空间矢量数据交换格式采用shp,Personal Geodatabase和VCT格式,影像数据采用img格式或者Tiff格式。
oracle数据库存储。
县级上报矢量数据格式:shp格式,Personal Geodatabase和VCT格式。
图件:jpg格式或者Tiff格式。
缩编数据:矢量数据:shp格式或Personal Geodatabase格式;栅格数据:img格式或者Tiff格式。
文档报告类数据主要是Word、Excel和PowerPoint文档。
3.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
1)系统架构
河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省级数据库管理系统(简称管理系统)是面向河南省土地调查成果数据管理的系统软件。它实现了对河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的集中管理。系统依托于第二次土地调查省级数据库进行建设,系统从整体结构上分为系统管理维护子系统、数据管理维护子系统、数据分析应用子系统和数据服务子系统四个子系统。系统管理维护子系统主要用于系统安全管理和系统维护。数据管理维护子系统是系统的核心,主要用于数据的质检、转换、入库,以及数据建成后的数据更新,以及对数据进行高效管理。数据分析应用子系统主要用于数据的浏览、查询、分析,为领导者提供分析决策。数据服务子系统包括产品制作、分发管理以及数据交换汇交等。通过子系统的功能整合从而达到土地调查数据的建库、数据的分析与应用以及未来的动态数据更新。
2)设计原则
系统建设在规范化、标准化的前提下,采用先进、成功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和科学的项目管理办法,建立在稳固和安全的基础上,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扩充性等特点,保障建成的整体系统可以方便、灵活而又规范地与现有各种信息系统及未来可能出现的系统进行连接,保证各种数据可以顺畅地流动与交换,满足河南省未来国土管理业务发展的需求。
(1)标准化原则
整个系统的建设依据相应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国土电子政务和测绘相关标准和管理规范,并且在整个系统的建设过程中严格依据质量保证体系进行。
(2)适用性原则
适用性是衡量软件质量体系中重要的指标,是否与业务结合紧密,是否具有很强的需求针对性,是否贴近最终用户,是系统成败的重要因素。河南省级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设要充分考虑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省级成果管理的直接需求。
(3)可靠性原则
河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省级数据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数据量大,整个系统数据量达到近5TB,如何在建设中充分考虑系统的稳定可靠性是省级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4)安全性原则
河南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具有很好的保密级别,在系统建设中必须充分的利用多种技术和制度手段达到数据体存储的安全和数据使用访问的安全。按照系统管理和使用的要求,设置严格的安全等级,保障系统安全,不同的用户控制不同的数据访问权限。
(5)完备性原则
系统功能体系与数据结构均能满足今后河南省国土管理工作各个时期的要求,满足其他部门对信息的查询检索、统计、制图和信息共享的要求。
(6)先进性原则
河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省级数据库管理的数据量较大,为保证建库工作的顺利完成和应用的高效性,必须充分调研国内外领先的地理信息系统产品,结合计算机技术、信息工程技术,在软硬件配置方面,充分考虑性价比的同时,着重考虑系统的先进性;在系统功能设计、程序算法等方面,充分应用软件工程方面的新技术,实现系统各项应用功能。
(7)扩展性原则
省级系统建设必须具有很好的扩展性,满足今后数据增长的扩充和应用功能的扩充。系统的平台选择、功能模块和数据结构要留有余度,能够方便地进行扩充,具有很好的开放性,满足系统未来发展和扩充的需要。
3)功能应用
(1)数据检查入库模块:
河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省级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入库是后续应用和分析的基础,是整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正确、高效导入数据库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数据入库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流程。
矢量数据入库流程主要包括:矢量数据复查、矢量数据预处理、矢量入库前检查、矢量数据入库、入库情况统计。
影像数据入库流程主要包括:影像数据检查、影像投影转换、创建影像金字塔、影像数据入库、影像元数据入库等
(2)数据更新模块:
数据更新模块从功能上包含更新数据包检查、更新数据校核、更新数据入库、更新成果统计、历史回溯等。
更新数据检查:对更新数据包进行检查,确保更新数据包没有资料缺失和其他的错误出现;
更新数据校核:在通过更新数据包检查的基础上,结合数据库中的原始数据对各个更新过程图层进行一致性的校核,校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变更前标识码和关键属性信息。以此保证数据更新的正确性。更新数据校核不通过的数据不能进行数据更新;
更新数据入库:更新数据包通过质量检查和数据校核后可以进行更新数据入库,入库的过程实际是增量数据更 新的过程,依据更新数据中记录的变更行为对数据库中原始图层要素进行增删改,并记录历史关系;
更新成果统计:对更新情况进行统计,统计的内容包括总共更新了多少的区县,还有多少个区县没有更新,更新了哪些图层等;通过图表和报表的方式展现;
历史回溯:对更新后的数据进行历史回溯,可以进行年度整图层的历史回溯,也可以进行要素级的历史回溯,还可以进行成片区域的历史回溯。
(3)数据浏览模块:
数据图层管理及数据浏览。
通过行政区划树的形式对河南省行政区划及土地利用数据进行管理。行政区划树通过行政区划编码查找数据库中相应的土地利用数据,将物理数据与图层树逻辑图层挂接,通过动态视图技术将数据展现在地图窗口。
(4)数据查询统计与分析模块:
支持不同比例尺数据的图属互查。现对多粒度、跨存储单元数据的统计;统计汇总结果可表示成多种类型的图和表,并且可以输出成WORD、PDF、EXECL、JPEG等多种格式。可实现对多粒度、跨存储单元数据的分析;根据数据分析成果生成成果报告,并可以WORD、PDF、EXECL等形式输出;支持区域统计分析功能,能实现区域自由定制。根据数据分析成果生成成果报告,并可以WORD、PDF、EXECL等形式输出;支持区域统计分析功能,能实现区域自由定制。
(5)元数据管理模块
支持元数据的入库;维护元数据与数据的关联;可对元数据进行浏览;可对元数据进行查询和统计汇总;在数据经历重要处理时追加或更新相关元数据信息;可实现元数据的输出与打印。
(6)数据分发汇交模块
根据要求进行交换数据的导入、导出;支持对数据的存储格式与交换格式的转换,支持对交换数据的加密和压缩;根据不同情况生成、提交或接收交换数据。
数据成果分发主要包括身份注册、查询、检索、浏览、申请、审核、下载(或离线分发)、用户访问等功能。
存储网用户通过相应的授权管理和业务流程设计可以在客户端获得省级数据库管理系统成果数据,系统支持将成果中的元数据和部分非数据成果通过数据复制等技术迁移到工作网和外网网站数据交换服务器,通过对外数据服务平台实现元数据等信息服务。主要管理流程包括:用户注册、登录、元数据查询、数据申请、申请审核、审核结果通知、通知离线分发等。
系统可实现监视数据交换任务,可查看数据交换的数据内容、数据量、任务量、交换进程等交换执行情况;辅助人工处理数据交换障碍和错误;可对数据交换任务进行暂停、恢复、停止等调度;记录数据交换任务、查询统计数据交换任务、验证和校准交换数据内容的一致性等。
系统支持利用日志记录用户、访问量、数据分发和数据服务的内容、对象、时间、数据量等,可以对数据服务情况进行查询、浏览、统计汇总和输出。
(7)产品制作模块
符号库管理
系统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要求,提供标准的图式图例符号模板,同时提供符号编辑器,支持定制通用符号,也可针对不同数据、不同比例尺的符号形成自定义符号库;提供符号库管理功能,用户可新建符号,也可更新或删除符号库中已有的符号;在更新符号时,用户可对符号的类型、类别、尺寸、样式、色彩、图案等属性信息进行修改。
制图模板管理
系统提供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要求的全套标准制图模板,包括图名、接图表、内外图廓、经纬网、四角坐标、比例尺、指北针、图例、制作单位等信息;用户可以对模板进行修改并进行模板的保存。
专题图制作
可以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相关技术要求制作土地利用现状图、基本农田专题图、耕地坡度分级专题图和影像图等;也可以选择自定义数据源制作专题图;可制作标准分幅图、行政区范围内、矩形或任意范围内的专题图;支持不同比例尺的图件制作。
成果输出
系统提供丰富的图表模板,数据查询、统计、分析时可应用,可以导入外部的图表模板,也可以对图表模板进行定义和保存。
系统文本结果、查询统计结果和制图结果,可以保存为WORD、PDF、EXCEL、JPEG、TIFF等格式文件保存,也可以直接打印输出。
(8)系统安全管理
用户与数据使用权限管理
省级数据库管理系统需采用严格的用户身份管理和权限分级管理机制。省级数据管理系统主体部署在SAN存储网,故系统内部用户局限于有存储网端口的用户。
省级数据库管理系统需要通过用户、角色和密码管理进行身份管理,将用户身份、数据操作内容和操作功能进行绑定控制,确保数据安全。系统用户表由系统管理员在系统初始化时设定,并采用实名制、只允许在人员变动时由系统管理员进行用户表的调整。
系统对数据和数据库的操作权限如读、写、下载等进行严格划分,并由管理员针对特定用户角色和数据内容进行派发。系统管理权限采用分级管理机制,一般用户权限由上级用户确定。
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系统设置其对不同数据的访问权限,包括浏览、打印、修改、迁移和下载等。
数据备份
系统具备完备的数据库和数据备份策略,可以实现数据库的自动备份与恢复。备份需要考虑不同数据类型的数据量、不同的数据更新特征、不同数据的存储要求(下转第97页)(上接第95页)选择不同的备份方式和备份频率。数据备份方式包括整体备份、增量备份等。数据备份频率为年度、不定期等。用户也可以选择数据对象和备份方式进行数据的手动备份和恢复。
系统监控
二次调查省级数据库管理系统需有独立的系统监控模块,支持对系统和数据库状态的监控,可以:
根据系统和数据库状态进行系统资源调配、数据库优化等操作;
对用户的连接与状态、用户对数据访问和数据操作等进行监控,能够设置和调整系统报警规则和相应处理响应,发现恶意操作或非正常操作等问题时可采取中止连接、中止操作等措施;
对外部组件注册情况和工具用户使用情况进行监控。
系统监控用户登录、数据下载等情况。
4.技术特点
1)保证海量空间数据的高效组织、存储管理以及存取效率。
2)实现多时态历史数据的组织、管理以及要素级历史追溯。
3)又快又好地满足和响应多样化的数据汇交需求。
4)建设长效的数据更新机制与流程。
5.结束语
系统建设在规范化、标准化的前提下,采用先进、成功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和科学的项目管理办法,建立在稳固和安全的基础上,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扩充性等特点,保障建成的整体系统可以方便、灵活而又规范地与现有各种信息系统及未来可能出现的系统进行连接,保证各种数据可以顺畅地流动与交换,满足河南省未来国土管理业务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
[3]TD/T1014-200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4]TD/T1016-2007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5]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
[6]《河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细则》(豫国土资发2008146号).
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 信息化
所谓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推动课程的发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整合信息技术,切实提高地理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背景
信息技术乃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全新的信息产品应用技术。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在课程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的结合,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完成相应的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多媒体网络教学代表了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整合有许多的途径与方法,比如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活跃地理课堂,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
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教师通过使学生对地理知识内容形成足够的知识探索热情,进而达到帮助其认真研习地理知识,提升地理素养的教学目的。为实现这一教学目的,高中地理教师应当以学生的兴趣着眼点作为教学设计理念,从而通过对学生兴趣的精准契合以及发掘,使学生对高中地理课程投入足够的学习经历。借助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至高中地理课堂之上,将使学生获得全新的地理知识学习体验,原因在于,多媒体课件能够实现对相关地理知识内容的动态展示,使学生获得直观的知识印象,进而形成足够的学习热情。如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相关知识内容时,为使学生更好地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形成感官认识,因而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呈现了地球自传与公转等内容,动态画面对学生的吸引力远远超过教材上的文字表述,因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该节课的教学效果也极其理想。
2.利用信息技术活跃地理课堂
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活跃课堂。举例而言,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时,为使学生对地球的地表外形以及外力作用等知识点形成更好的认识,笔者在课前借助PPT软件先行制作了一些湿润和干旱地区的主题图片,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图片演示,其后要求学生结合图片思考这样的问题:前述两个地区中,哪个地区受风力等外力的影响更为显著?依托多媒体课件以及问题导入情境创设,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教学情境之中,并且认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加以思考应对。考虑到本节课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如“断层”等,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因此笔者使用FLASH软件进行了“断层”形成过程的演示动画制作,学生通过对演示动画的观看,较好地掌握了“断层”形成原理,同时笔者通过这样的多媒体技术授课方式,也将先前难以使用语言让学生领会清楚的问题,借助高效地动画演示方式加以解决。
3.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和创新学习
学生应该作为课堂的主体,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出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中,教师是课程内容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学习的建构者。以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地理网络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中“超级链接”这一手段,通过对一些关键字建立“链接”,随时从单个词“链接”出去,转到网络庞大的资料库中搜索出相关的信息和背景资料,从而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创新学生的学习。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从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因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对较低,因而这部分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过程中常有力不从心之感,进而导致一些教师舍弃了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的努力。另有一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好,然而其过于在教学过程中倚重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沦入了工具主义的教学误区,其制作的课件过于花哨,背离了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的初始目的。
四、结语
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够直接改变高中地理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加快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但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和地理学科的整合,也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希望今后的地理教学中,教师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避免信息技术的缺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地理学习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素娟. 对中学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内容的认识与思考[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
[2] 刘忠林. 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11.
篇5
【关键词】现代测绘技术 露天矿 应用
随着电子技术、空间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卫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在测绘科学中的应用日趋成熟,以计算机技术、系统科学为基础的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及多源地理信息的获取、分析、管理、处理等方面的应用日趋深入,自动化、智能化的测绘系统已逐渐投入生产使用,现代测绘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
1 矿山测量工作现状
(1)野外实际测量和调查工作较少。(2)矿区地质测量工作程度低,投入实物工作量少,尤其是测量、取样化验、物理测试等工作量。(3)各种图件内容过于简单,质量较低,有些大比例尺地形地质图地形底图是由小比例尺地形图扫描放大成图的,这样的图纸作为底图质量太低。地形地质图地层划分简单,没有产状、图例,图文不符,张冠李戴。
2 现代测绘技术在露天矿测量中的应用
露天矿生产及管理中涉及到大量测量工作,主要包括:矿区控制网布设,地形图测绘,边坡监测,土地复垦规划及工程实施,施工放样,工程验收等,随着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测绘技术的应用领域已逐渐拓宽到矿区环境监铡与治理、矿区规划、生产调度等方面。
2.1 空间信息技术及其在露天矿测量中的应用
空间信息技术的核心和主体是 “3S”技术即: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包括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航空遥感作为地形图测绘的重要手段已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卫星遥感用于测图也正在研究之中并已取得一些意义重大的成果,基于遥感资料建立数字地面模型进而应用于测绘工作已获得了较多的应用。GPS作为一项引起传统测绘观念重大变革的技术,已经成为大地渊量的主要技术手段,也是最具潜力的全能型技术,在矿山测量、控制测量、工程测量、环境监测、防灾减灾以及交通运输工具的导航发挥着重要的应用。由于GPS不仅具有全天候、高精度和高度灵活性的优点,而且与传统的测量技术相比,无严格的控制测量等级之分,不必考虑测点间通视,不需造标,不存在误差积累,可同时进行三维定位等优点,在外业测量模式、误差来源和数据处理方面都是对传统测绘观念的革命性转变。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对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其发展和应用对测绘科学的发展意义重大,是现代测绘技术的重大技术支撑。以“3S” 一体化主导的空间信息技术体系已逐渐成为测绘学或地球空间学新的科技体系和工作模式,其先进陛、优越性明显。
2.2 全站仅及其在露天矿测量中的应用
(1)全站仪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测绘仪器,是电子技术与光学技术发展相结合的光电测量仪器,也是集测距仪、电子经纬仪的优点于一体的、应用前途广泛的仪器,智能化的全站仪是目前销量最大的测绘仪器,也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智能型全站仪是集光、电磁、机的最新科学成果,集测距、测角全为一体的先进仪器。国际上先进的全站仪均以存储卡、内部存储器或电子手簿的方式记录数据,具有双路传输的通讯功能,能接收外部计算机的指令,由计算机输人数据,也能向外部计算机输出数据。(2)以全站仪为代表的智能化、数字化仪器是露天矿测量仪器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基于全站仪和现代计算机技术可建立露天矿三维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处理的露天矿测量数据处理系统,取代传统的手簿记录、手工记录、繁琐计算等大量的重复性的工作。以全站仪取代传统的仪器进行日常的测量工作,既提高了效益,加快了速度,叉减少了成本,保证了精度。全站仪所存在的需要点间通视、不能夜间观测、观测距离有限等缺点则可由GPS技术予以改进。
2.3 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举例
(1)建立露天矿测量信息系统,由于以 3S”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测绘技术和以全站仪、GPS接收机等为代表的现代测绘仪器已具备了对矿山三维数据进行获取、处理、存储、分析的功能,因而以现代测绘技术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及相关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完全可以建立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的露天矿测量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以GIS软件系统为基础建立,并作为进一步建立矿区资源环境信息的基础。(2)GPS技术在边坡监测中的应用。通过GPS技术用于某露天矿区边坡变形监测的研究,指出GPS技术用于边坡监测具有以下优点:第一,可在远离变形区的稳定基点上进行观测,克服传统技术在观测距离方面的限制;第二,能够保证精度,可以同时施测大批监测点;第三,点间不要求通视,监测点选择灵活;第四,可获得点位的三维变化信息,实现平面与高程监测同步进行;第五,外业简单,内业自动化程度高;第六,GPS和全站仪、光电测距仪有机结合,效率更高。因此,GPS技术用于边坡监测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完全可以满足生产的要求。
3 结语
现代测绘技术是建立在电子技术,空间技术、光学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基础上的综合性技术,具有智能化、自动化等一系列优点,现代测绘技术与露天矿生产的特点相结合,促进了露天矿测量工作的开展,对于实现露天矿测量的现代任务,服务于矿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曾昭红,汪家琪.露天矿测量综合测绘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1(3):58-61.
篇6
而在复杂重特大公共安全的应对中,事故往往表现出高度破坏性、衍生性、快速扩散性和不研究性等特征,每一次重特大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决策者而言,很可能都是类型全新、特征全新、危害全新的灾难,如何快速且有效应对这类重特大公共安全事故是该文的研究重点。
1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应急决策指挥系统
1.1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是及多部门、多行业与一体的复杂体系,事故处理过程中通常汇集了公安、交通、安监、环保、卫生、气象等多个部门,以及消防抢险、疏散搜救、环境监测、医疗救护、工程抢修等多支救援队伍。总而言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主要指:公共安全部门对城市公众活动和社会运行实施影响、控制、协调,以实现公共安全目标的过程[3]。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以城市公共安全类事件的应急角色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公共安全类事件大多是在人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尤其是重特大安全事故往往使应急救援人员不知所措,很可能導致错误决策或者错过最佳应对时间。因此,如何采取应急决策,对于决策者能够在应对各种灾害和安全事件突发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事件的严重程度、减小损失有一定的决定性作用。
文中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应急决策过程,该决策表现为一个动态过程,是指在突发事件突然发生时,应急决策主体在有限的时间、资源和人力等约束的压力下,搜集、处理灾难事故现场的信息,通过全局性考量而明确问题与目标,依据决策经验和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等,分析评价各种预案并选择适用的方案,组织实施应急方案,跟踪检验并不断调整方案直至行动更趋于合理化并且事件得到控制为止的一个动态决策过程。
1.2 基于事件复杂特征的应急决策指挥系统
基于事件复杂特征的应急决策和指挥系统,是采用定性研究辅以定量研究的方式,对重大安全突发事件的复杂系统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继而综合应用复杂系统、优化理论、系统建模、层次分析、模糊评价、案例分析等理论和方法,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数字视频技术、三维技术,提供包括电子地图、多维报表、三维影像、视频图像等不同层面的图形化展现形式,为应急指挥人员提供决策依据。
其中,地理信息系统[2-3](GIS)是一种空间信息系统,其功能是对各种空间的复杂结构进行处理、表示和分析。其具有强大的空间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数据唯一空间的分析功能和决策[4],GIS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GIS主要基于2维平面来处理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在动态性和可见性并没有达到要求。应急技术支撑平台综合应用系统是复杂的应急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将应急信息进行可视化表达,并借助真实的地理三维场景、遥感影像、DEM等数据手段,再现事故现场周边环境情况,对应急决策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基于事件复杂特性采用了可视化救援地理信息系统(V-RGIS)辅助决策者做出更优、更准确的决策。
除了原始的地理信息之外,V-RGIS还包括了多个信息层的结合,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空间信息平台:包括与公共安全事件相关的具有空间信息的矢量数据和专题图件栅格数据,以及遥感动态系统采集的具有空间信息的遥感影像数据、属性数据和多媒体数据等。
(2)公共数据接口层:整个系统各个子系统实现继承的关键和基础。它以灵活的方式与数据库管理系统连接,通过连接管理数据,并能为下一层提供基本的数据组织形式。
(3)专业应用分析层:此层在不考虑应用的基础上,抽象出一些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通用的功能,为下一层提供的功能模块、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DEM分析、涂层叠置分析、行动标绘、方案预演等应用。
2 基于事件特征和V-RGIS的应急决策指挥平台设计
2.1 系统总体设计
应急指挥决策系统涉及领域广,技术层次深,系统的构架也是比较复杂[5],其平台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文中基于上节分析,在决策平台结构基础上主要围绕可视化救援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信息平台、公共数据接口层、专业应用分析层之间的关系,建立基于事件特征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应急指挥平台系统框架,如图3所示。该系统涉及主要技术包括V-RGIS技术、应急决策的推理技术和开放式规则引擎技术[6]。
2.2 可视化应急救援地理信息(V-RGIS)技术
采用多层次的方式建立如图5所示的数字地图,实现基于地理位置的“静态”和“动态”信息结合:(1)以电子地图的方式真实模拟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貌、设施、道路、桥梁等信息;(2)以数据连接的方式把不直观的报表数据直观地在地图上表现出来;(3)利用GPS定位对重点的人员、车辆、物资的实施运送情况和路线进行了解。
基于GIS建立的可视化物理环境模型,可以实现各种可能的物理破坏情形的模拟,如危机发生时,某条道路被水淹没等可能情况下如何产生有效的冗余计划;还可以分析各相关部门协作的能力评估,如协助分析消防站、救助站如何分布才能实现最佳应急救助的反应能力和效率。在演习或实际灾害发生前后的灾前准备、灾中应对、灾后重建等应急管理过程中能藉由GIS提供充分的地理环境资讯:(1)在危机发生前可藉由此系统,了解与应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包括政府机构、重要设施、道路建设、管网建设、及周边可利用资源等各种城市信息;(2)危机发生时,可以根据所模拟或实际发生的情况,在第一时间提供即时的资讯,如灾害的位置、飓风路径、道路淹水情况、事件的蔓延范围、需要调用的资源位置等;(3)提供中央、地区、及地方政府正确的应急预案资讯,帮助其做出正确的处理方式。
2.3 应急决策的推理技术与实现方法
在充满变化、极具风险、难以预测的公共安全事故发生初始,根据实时事态信息,应急决策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从案例库中迅速检索并提取相似度最高的案例做决策提示与对策参考;如何根据源案例进行事件推理以获取目标问题解;如何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风险分析预警技术实现应急指挥平台的智能感知。
根据无线传感网络的特点,网络节点对采集的对象收集数据时会存在很多信息的冗余或者错误,如果对这些情况不进行处理再进行传输的话,那么会加快节点能量的消耗,从而缩短网络寿命[6-7]。因此该系统增加如图6所示的基于BP神经网络结构的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其中融合算法采用LEACH算法。
2.4 开放式规则引擎技术
可视化应急救援地理信息(V-RGIS)技术为应急决策提供了可靠的辅助信息,而如何将这些数据和资源提取出来并作为辅助决策的参考,并运用到决策演练当中,需要一套完备的业务规则管理系统(BRMS),其中开放式规则引擎[8]是BRMS的核心部分,是代替规则嵌入到程序代码中的部分,是链接应用程序与业务规则的桥梁。主要分为接口层、适配层、核心、数据层、规则管理层,各层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规则引擎核心得到BOM之后,将该对象(LUA中的Table)传入运行的上下文环境,然后对规则进行逐條运算,最终得到运算结果的输出BOM,中间可能也得经过适配层并访问数据库填充数据成为DTO并返回给应用程序。
该系统使用LUA脚本与C++混合使用的方法实现规则外置。使用这种方法,在执行代码中,嵌入对规则判断及处理的LUA脚本的调用,在LUA脚本中调用执行代码中的部分代码。举例来说,对于行动规则,主要是依赖应急力量的类型、行动点值(与行动时间相关)、以及地图、地形、路况等数据来进行综合判断。那么规则就可以写成如下形式(伪代码):
Function condition_move(Object A)
{
If (A.type = 0) then //地面力量
Mapgrid=GetCurrentMapGrid(A
Barrier=GetCurrentBarrier(Mapgrid)
A.MoveHP=A.MoveHP–Mapgrid.value– Barrier.value
Else if (A.type == 1) then // 空中力量
…
Else if (A.type == 2) then // 水面力量
…
Endif
}
在每個时间片的执行代码中,只需按照一定的筛选方法,筛选出在当前时刻所发生的事件,并调用LUA脚本中对应的事件处理函数即可。
3 结语
通过引入应急救援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实现机构联动、资源联动、信息联动,进一步增强应急管理的综合减灾和早期预警能力。通过采用开放式规则引擎技术和基于BP神经网络结构的LEACH算法的数据融合提高城市管理资源的整合利用效率,加强城市管理的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协调力度,实现常态管理与应急处置的有机结合,提高及时发现、快速处置城市管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能够确保城市运行安全、有序运转,减少灾害的再度发生。
参考文献
[1] 谭庆琏.提高综合减灾能力,保障城市公共安全[J].土木工程学报,2005,38(5):105-106.
[2] 刘影,施式亮.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综合体系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0,19(6):158-162.
[3] 赵秀玲.城市化公共安全管理[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44-46.
[4] 吕志慧.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系统应用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2.
[5] 翁凯.基于GIS及专家系统的应急指挥平台在旅游行业的研究及应用[J].科技向导,2015(18):304-305.
[6] Xiang M,Shi W R,Jiang C J,Zhang Y.Energyefficient clustering algorithm for maximizing life time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AEU-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 Communication,2010,64(4):289-298.
篇7
一、会考复习任务的定位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系统复习过程,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强化所学过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能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了解及飞跃,从而真正落实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及会考要求。所以我们在复习备考时不能片面地只注重学生的会考成绩,要注重学生对地理基本原理规律的理解、分析和应用。
二、会考复习策略的选取
1.重组知识,理清知识脉络,建立知识框架
在高中地理复习中,最为重要的是如何从新的高度,以新的教学形式向学生展示地理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成知识间迁移组合,并在完成这些要素的同时,发展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系统梳理知识的具体过程中,对会考大纲所要求掌握的地理知识形成较清晰、深刻的认识。
正因为如此,在复习过程中,我们不能机械地把教过的内容再重复讲一遍,而可以尝试运用系统科学思想方法,让学生首先能理解掌握高中地理知识结构体系,从而在头脑中建立较完整的地理知识框架。
例如,我在最后的会考复习时,一般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是,首先和学生一起按顺序回顾各章节标题,理清各章节知识体系结构,再帮助和引导学生搞清楚各章内容之间关系,列出整个高中地理知识结构简表。这样很容易使学生认识到,高中地理知识结构以宇宙环境为开端,因为地球是宇宙中太阳系的一个成员,地球运动的特点和地理意义都离不开宇宙环境。接着教材依次讲述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必修Ⅲ教材举例说明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最后以现代国土整治中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作为结束。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构成地理科学的一对矛盾——人地关系,正是通过人地关系这一对矛盾体,把高中地理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即组成了高中地理知识的一个整体系统。这个整体系统是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活动这两个高级子系统组成,这两个高级子系统又由组成它们的要素次一级子系统构成等,然后,教师可以顺着系统层次再进一步讲解说明,这样,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就能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和认识,在复习过程中也就能很自然地沿着系统层次去思维和记忆,不至于无章可循,无从下手,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为进一步学好地理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途径。
在上述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陸,要进一步指导学生如何看书,引导学生去寻找教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
2.重视基础,训练思维能力,讲清原理规律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基础的升华”。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能力,知识就成了死水枯木。能力的高低,归根结蒂在于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这就要求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夯实,在复习中也应体现出,改变以往为教知识而教知识的做法,切不可再搞死记硬背。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附图、插图、各类专题地图、自然景观图、寓意深刻的漫画和各类图表,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落实在每堂课的复习中。以新的高度,以新的教学形式向学生展示地理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成知识间的迁移组合。例如,在复习掌握了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我们就可以用它来分析气旋和反气旋、大气环流、洋流的运动偏向及对河岸的冲刷情况;把外力作用中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进行联系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等。用各种例题让学生巩固、强化基础知识,并对会考要求掌握的地理知识形成较清晰、深刻的认识。
“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是高中课程标准的教学目的之一,而地理思维能力的体现,依赖手地理思维品质的达到程度。因此,在地理教学及复习中,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在复习中,通过精练提问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强调动手,训练学生思维的探究性,通过地图,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讲求结构,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注重讨论,训练学生地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学生地理思维各种品质的高度发展,就是他们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智慧的增强过程。思维能力提高了,各种难以理解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使学生以其所知解决其未知的新问题,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材中除去正文外,还有一半以上的图表、阅读材料、活动等,体现的就是一种能力训练的序列,应该加以充分的利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将学习和掌握的文化知识变成活的、有灵性的精神力量。
3.教学中要体现学以致用,适当关注社会热点
地理教材中有很多与实际生活、生产关系密切的内容。例如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锋面活动与降水状况等。要做到把教材与社会热点有机结合,首先在教学与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能反映地理学科获得广泛应用和社会价值的知识:有关地理学科进展和科技成果的介绍,增强地理学科的时代气息,开拓学生的视野。例如:教材最后是以现代国土整治中现代化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作为结束,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多看电视中的“新闻联播”和“人与自然”等栏目,多读报,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涉及环境、资源、人口、发展等的重大事件和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给于关注。例如,复习全球气候变暖时,让学生分析其原因,讨论其危害,我们应该如何做,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会考复习方法的选择
篇8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自主探究
一、倡导生活化教学
不论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还是区域地理,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脱离了生活的地理教学活动是没有意义的,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将地理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实施生活化教学。
例如,学习“节约与保护水资源”时,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数据,告诉学生我国可用的淡水资源非常缺乏,且分布非常不均衡。学生很少能体验到缺水的情况,因此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后,并没有太多感触。这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向学生提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方面会用到水呢?学生:洗衣、做饭、浇花、打扫卫生等。教师:是的,水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离开了水,我们就无法生存,离开了水,工农业生产将无法进行。接下来教师出示干旱地区地面龟裂、禾苗干枯的图片,以及“干旱的西北”视频。让学生感受一下西北地区严重缺水的情境,理解“半夜出门去翻山,翻过一山又一山。鸡叫天亮找到水,回家太阳快落山”这首民谣,它诉说了山区百姓的无奈,也道出了西北山区人民饮水的艰辛。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用水便捷,只需用手轻轻一触,就可获得干净的水,看到视频后,学生也感觉不可思议,中国还有这样的地方,这就引起了他们对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重视。
学生明白节水的重要性后,教师提问学生:你见过哪些破坏水资源和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呢?有的学生说和父母出去旅游时,看到有的人随意向河里扔垃圾;有的学生看到有的工厂随意向河里排放污水;还有的学生看到有人用完水龙头没有关闭……教师:是的,我国的水资源本来就缺乏,再加上人们缺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使我国的水资源现状更加堪忧。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做,才能为保护和节约水资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呢?由于教师将地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了有效结合,学生听完问题后,立即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用洗菜水浇花,洗手的时候水龙头开小点,用洗衣服的水冲马桶,洗澡尽量用淋浴等,加强对水的循环利用。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快速掌握地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理与生活的联系。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倡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
方法。
例如,教学“繁荣地方特色文化”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和搜集资料,探究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并通过地域文化的三个方面――服饰、饮食、居民,来举例说明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如,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各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以及饮食文化,同时对傣族和藏族服饰进行对比分析,对南方和北方饮食对比分析,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进行讨论,完成表格并积极
发言。
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示各地不同地区的建筑,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哪些自然因素影响了传统居民建筑,同时总结归纳,气候(气温和降水)、地形等因素。不同地域的居民建筑生动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接下来请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西江与平遥所在地区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比较西江苗寨与平遥古城建筑特点的差异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比较西江苗寨与平遥古城建筑特点的差异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指导,讨论完毕,教师总结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加深学生的理解。
地形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也很大。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了解到南方山区地形崎岖,民居一般依山就势建在坡度平缓的向阳坡,布局紧凑、院落较小,如西南山区的吊脚楼;而北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民居一般形态规整,院落宽大,如北京的四合院等。为降低造价,我国各地传统民居建筑都尽量就地取材。例如,贵州镇宁等山区的布依族人们采用片状岩石建造石板房;黄土高原的人们在黄土层中建造窑洞;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人们使用竹子建造竹楼。
学生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探究,深刻认识到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有助于学生高效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地理知识的能力和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成为地理教学的新目标和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地理教学资源的共享,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例如,在学习“地图的应用”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介绍电子地图的用法。教师打开地图软件,向学生展示电子地图的初始界面,并让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功能。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搜索本学校、本市动物园、图书馆等位置,通过放大和缩小功能更加清晰地展示这些地方,由此展示电子地图确定地理位置的功能。其次,查询由A地到B地的驾车路线,根据查询结果展示电子地图确定路线的功能。再次,搜素“学校”“超市”等,通过搜索结果以展示电子地图的分类搜素功能。教师通过演示,学生知道电子地图的用途,并学会简单使用电子地图。了解电子地图的功能和用法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利用电子地图,设计一次从学校到泰山的旅游路线。电子地图的这一功能已经被人们广泛应用到日常生活与日常出行中,通过定位自己所在的位置,输入目的地,就能很快得到电子地图为我们规划的最佳线路,方便又快捷。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电子地图,深入理解了电子地图的作用和用法。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地理知识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掌握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提高了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四、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提出自己的看法。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特别是野外考察,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篇9
关键词:工程测量;土木工程;应用时效;测量新技术
测量是所有工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有预测和度量的两层含义。工程测量实际上就是一种数据的采集、处理、放样、校对以及最终达到监测目的的综合操作过程,应用于建设工程中的所有测绘日程中,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也极其广泛,其实效性尤为突出。
一 工程测量的含义
工程测量有两层含义:1)用仪器确定空间、时间、温度、速度、功能等的有关数值。2)有关地形、地物等的测定工作。它是兼顾施工组织设计各环节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的有力保障,拥有测量理论与度量数据、科学的方式方法和准确的组织推断凭证三要素。
二 工程测量的重要性
工程测量是土木工程作业的一部分,因为土木工程庞大,具有工种繁多,交叉作业明显,干扰大,更改难度大等特点,所以必须做好准备工作和有效实施。测量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鉴于土木工程的特性,故工程测量应建立健全的检查制度,确保测量工具的精度,测量方法得当,测量数据全面,测量人员的安全意识。工程测量包括距离测量、角度测量和高程测量三部分。由于误差具有累加性和传递性,如不对工程测量误差做限值规范,那么工程测量将对整个工程造成非常大的影响,轻者造成停工误工、返工上的浪费,严重则造成工程功能性丧失的毁灭性伤害。
三 工程测量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工程测量应用于土木工程的所有工序服务中,可以认为没有工程测量就无法进行工程建设,任何工序都是空谈。下面举例说明其中土木工程的相关应用实例。
(1)施工前勘测
施工测量应建立健全测量组织、操作规程和检查制度,在施工测量前应实地踏勘施工现场,对工程项目的地质、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进行全面勘测,根据实际情况编制测设详图,计算测设数据。测量前应检验和校正施工测量所用的仪器和工具,同时保证测量人员具有测量资质。施工前的工程测量是土木工程开展施工的前提,为施工组织设计书提供数据理论基础。
(2)施工阶段的测量
在施工阶段进行的测量工作是将图纸上设计建筑物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按设计与施工要求,以一定的精度标定到实地,作为施工的依据。在施工过程中仍需进行一系列的测量工作,主要内容有:建立施工控制网;依据设计图纸要求进行工程放样;每道施工工序完成后,通过测量检查各部位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随着施工的进展,对一些大型、高层或特殊建筑物进行变形观测等。
(3)设备安装过程中的测量
使用测量仪器根据设计图纸和基准,测定设备安装的标高基准点和中心线,并在安装过程中检测和复验安装设备的偏差和精度,保证将设备安装在正确位置上的工作。内容包括:参与基准控制网、基本水准点的定位定点的测量;检查、复测与验收设备基础的中心线、标高及沉降观测数据,复测基础轮廓及与设备相关的孔、洞、槽的尺寸和定位距离,地脚螺栓的精度保持一致;在连续性生产线上,各设备中位线、标高等,确认基础已具备安装条件;测定设备基础的主要基准点应与原始水准点组成水准环线,按二等分安装的基准点、沉降观测点、基准线和辅助线等;设水准测量精度和方法观测,全部基准点的高程测量应具备安装中的找平、找正和找标高的测定等测量工作,连续进行,以避免基础沉降而影响设备的安装精度;自设备安装到设备投产的全过程的定期基础沉降测量,实施设备安装测量的全过程包括施工前观测,并跟踪由于沉降而引起的设备标高的更改度量、施工测量和沉降观测三个阶段,中心线的位移和水平度的变化;安装结束时土木工程中设备安装位置、安装方式、整装协调性都需要工程测量。
(4)竣工监测
土木工程中竣工验收监测工作程序中的现场勘察、现场监测和数据统计处理的方式中都离不开工程测量,以此作为报告编制和报告审核阶段的数据凭证。同时项目验收时的关键点,如批复中专门提及的要求(监测工况和必要的原材料)、人环问题和总量问题等都需要严格测量,提供达标数据。
(5)后续维护测量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更是土木工程的生命。在土木工程处于保修阶段时,工程监理检查工程质量状况、鉴定质量责任问题都需要一定的数据依据,此依据的出具仍需要精准的工程测量。
四 工程测量新技术
随着土木工程行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企业对质量关注度的提升,工程测量的技术革新势在必行。数字化技术、全球定位技术GPS、地理信息技术GIS、遥感技术RS等高新技术已逐步应用于工程测量中,给测量带来了便捷和高的可靠性,缩短了工时,提升了测量效率,从而大大增加了工程测量的营运效率和工程安全系数。如工程测量中的遥感RS技术,由于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及经济性等优势得到快速的普及多光谱航空摄影和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将成为对地表观测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
五 结语
工程测量在土木工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用也是极其广泛的。随着人们对质量关注度的不断温升,土木工程中的工程测量工序也备受关注,新技术的引进着实给工程测量带来了便捷,同时也使得土木工程的运营效率逐步提升,质量得以保障,工程测量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价值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 岳建平,陈伟清。土木工程测量(第二版)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 王劲松,鲁有柱。土木工程测量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8.5
[3] 胡伍生,潘庆林,黄藤。土木工程施工测量手册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1.1
篇10
关键词:Google Earth 地理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074
地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而且,地理知识既直观又抽象。基于这个性质以及新地理课程标准的实施,地理教学对学生自身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高要求。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被引进课堂,Google Earth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软件,它强大的功能不仅能够在课堂上更好地辅助中学地理教学,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一、Google Earth功能简介
Google Earth是美国的Google公司推出的虚拟地球仪软件。它最出色的功能是将航空照片、卫星相片和GIS集合在一个三维模型上。我们可以利用这款软件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地球的地形地貌和感兴趣的地表细节。此外,它还有许多强大的功能,比如图像数据浏览、提供图层数据信息、地图获取等。利用这些丰富的影像数据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地理,特别是抽象的宇宙和地球上的地形地貌知识,突破空间限制[1]浏览全球任意角落,还可以利用这些客观的影像资料刺激学生的感官将感性知识升华为理性知识。
二、Google Earth在教学中的优势
将Google Earth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具有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能有效辅助教学,同时能克服学生在空间抽象知识上的局限性。
(一)积极响应地理课程标准理念要求
从地理课程标准上来看,应用Google Earth辅助地理教学符合地理教学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的要求;能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动机,主动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相关问题,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符合倡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和有效性,注重学生自身对地理问题的探索的理念;符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辅助作用,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让学生更直观有效地学习知识、理解知识的要求[2]。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自身的地理空间概念
地理知识具有抽象性和空间性,特别是宇宙、山川河流地貌、城市交通布局等知识。如果单凭教师一味地讲述不仅不利于知识的传授,还会使学生丧失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在某些教学内容的讲述上,教师通过操作Google Earth在大屏幕上显示多样的影像数据,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不仅能缓和教学气氛,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
(三)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
在地理教学备课中,教学素材必不可少。教师要讲好一门课则必须备好课。而且,丰富多样的地理教学素材有利于课堂的开展。Google Earth拥有丰富的数据信息,拥有多样化的图层[3],是一个重要的素材来源。这些软件操作性强,可以根据需要操作,从而更好地表现地理事物的变化。
(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教师讲授软件具体操作方法,可以让学生学会多途径、多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并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将Google Earth软件与教学内容相互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求和发现地理空间的规律性,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地理课堂中软件运用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一)软件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范围
地理教学课程具有广泛性, Google Earth软件适用范围有限,主要适用于宇宙中地球知识、地形地貌知识、城市布局、交通线路分布等相关知识。与传统地图相比,电子地图有着实时性更新快等优点,但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传统地图的作用仍然不可小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应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合理选择软件和纸质地图。
(二)软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环境限制
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我国教育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是,发达与落后地区城市之间,城区与乡镇中间的教育差异仍然是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根据我对广安市广安区城区3所重点中学和部分乡镇的3所普通中学走访调查对比得出:3所重点中学中现代教育设备安装较齐全,但是教师上课极少使用“3S”技术进行辅助教学,20%的地理教师不能熟练地操作地理中的GIS、Google Earth等软件。77%的重点中学的学生不了解Google Earth软件功能和操作。在乡镇的3所中学中,现代教育设备不齐全,大部分只有一台电视机,42%的地理教师不能熟练地操作这些软件,85%的学生对这些软件的功能和操作了解较少。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甚少。通过此次走访调查得出虽然Google Earth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显而易见,但是由于城乡发展水平等影响,教育硬件设备的配备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该应用推广受限。此外,受课时限制,教师大多不愿意花费大量的课时来操作软件。这些因素均影响了Google Earth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四、Google Earth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Google Earth在地理教学中可用之处许多,我分别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方面选取某个代表性内容来阐述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一)自然地理方面――地球运动知识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这一节主要知识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等。这节知识既是高一地理的重点也是难点,对学生空间理解能力要求极高,教师讲授起来比较吃力。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地球仪和简笔画来讲,仍然让学生感觉难以理解。Google Earth上的地球模型更直观,其中包括经纬线、可变的倾斜角度,还可以直观向学生展示黄道面和赤道面以及黄赤交角知识,进而讲述黄赤交角与南北回归线的关系。总之,在自然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开展地理课堂。同时,教师应熟练软件的操作使教学更有序地进行。
(二)人文地理方面――城市空间结构
在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的内部空间结
构》这一节中,主要介绍城市的地域形态和城市的功能分区以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师在讲授这节知识过程中可以在软件上通过定位找到自己所在的城市[4]。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图上直观看见城市中心位置,交通布局等。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得出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社会、经济、历史及行政等因素,让学生从身边实际出发更直观有效地学习知识,掌握运用知识,学会知识迁移。
(三)区域地理――北美洲概况
在高二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Google Earth中的大尺度遥感影像来进行分析,因为它能像纸质地图一样显示经纬度位置与海陆位置,还可以通过教师操作来展示北美洲地形地貌、河流、城市分布等情况,让学生坐在教室去北美洲旅游。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纸质地图和课本来进行教学,保证教学的顺序和重点,以帮助学生复习掌握。
Google Earth软件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有重要的作用,但其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极高,不仅是操作软件的能力,还有学科知识能力和课堂掌控能力。每种新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结来的,不能生搬硬套,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来分析,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亦汉,乔纪纲,李建程,吴锐佳.“3S”技术在现代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性应用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1):62-6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郭洁,银屏,范超群,苗迎春.Google Earth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改革,2012(1):28.
[4]孙汉群.用Google Earth整合地理教学[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6):47-50.
本文的通讯作者为刘守江。
作者简介:
李先静(1992- ),女,四川广安人,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理学科教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