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08-10 17:3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管理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知识管理的含义

篇1

关键词:模块化;外包;管理

外包(outsourcing)一词英文直译是“外部寻源”,是指企业宁愿从外部购买而不是自制的行为(Womack et al.,1990)。具体而言,业务外包是指企业整合利用其外部相对优秀的企业资源,将一些非核心的、次要的或辅的功能或业务外包给企业外部的专业服务机构,利用它们的专长和优势来提高企业整体的效率和竞争力,而自身仅专注于那些核心的、主要的功能或业务。企业业务外包的主要原因是降低运营成本(包括生产成本、管理协调成本、交易成本、财务成本等)、提高核心能力、分散经营风险等。

外包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包含众多的形式和方法。例如目前流行的外包形式就有定牌制造的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零部件外包、工序外包、服务外包、管理外包等,所以需要更为精细化的研究。从企业外包活动的“彻底性”角度分析,模块式外包形式被提了出来,学者们也看到了行业模块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实行外包的现象(Ernst and Kamrad,2000),模块化问题也经常在战略性外包中进行讨论(Momme et al.,2000)。笔者试图从模块化的特征出发分析模块式外包的本质及其管理实践的意义,以期深化外包具体形式的研究,对相关的企业管理者有所帮助。

一、模块化的基本思想

从广义来讲,模块化是有效组织复杂产品和流程设计和生产的一种途径(Baldwin and Clark,1997)。所谓模块是指可组成系统的、具有某种确定独立功能的半自律性的子系统,可以通过标准的界面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青木昌彦,2003)。每个模块的研发和改进都独立于其他模块的研发和改进,每个模块所特有的信息处理过程都被包含在模块的内部,如同一个“黑箱”(Black box),但是有一个或数个通用的标准界面与系统或其他模块相互连接。从系统功能角度看,系统可以被看作是由一系列具有特定功能的组件组成,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也可以被分解成一系列功能模块,这些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系统的所有功能(Ulrich,1995;Sanchez,Mahoney,1996)。模块化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模块分解化和模块集中化。模块分解化是指将一个复杂的系统或者过程按照一定的联系规则分解为可独立设计的半自律子系统的行为;模块集中化是按照某种联系规则将可独立设计的子系统(模块)统一起来,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的行为。

模块化的发展源于其在现代企业竞争中体现出的优势。其一,模块化通过良好的分工,使我们能够处理复杂的事务。通过模块分解来应对复杂系统的观点可以追溯到西蒙的管理思想(Simon,1962),复杂的系统如果可以分解为较为简单的子系统,那么通过子系统问题的解决就能处理复杂的大系统。现代企业经营中产品和服务越来越朝复杂化方向发展,有的甚至已经超出现有能力,此时模块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其二,模块化能够部分减少设计和生产中的管理工作,由于每个模块内部开展的工作都是独立的,模块是属于松散联系(Loosely coupled)的子系统(We-ick,1976),所以模块之间的管理和协调工作大为减少,有时管理成本的节约能够构成最终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优势。其三,模块化的结构会产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能对付子系统的不确定性。模块化之后,从总装企业来看,由于一个子系统模块会有多个供应商提供,减少了系统风险。其四,模块化系统有助于创新。一是有利于模块的创新。在模块化的结构中,各个模块具有半自主的权利,只要遵循了看得见的设计规则,就可以随意在模块内部创新,在遵循同一规则的前提下,模块制造商之间具有很高的替代性,加剧了他们之间的竞争。每个模块制造商都是独立完成自己的研发,具有背靠背的特征。在平行展开的试验中,只要其他条件相同,彼此之间联系越少,就越能获得更大的选择价值,淘汰赛具有激励效果。例如在硅谷往往是几十家企业同时为研发一个有前途的技术展开竞争,只有成功的企业才能有股票上市或者被现有企业收购,获得全部的模块价值。二是整个系统的创新。模块化发展了,原来的模块可以进一步分解,通过模块的分离、去除、更新、增加等手段将这个领域的模块应用到其他领域,创造新的生产系统。

笔者要重点指出的是模块化可以帮助企业更快地满足全球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实现企业的“速度经济”和大规模定制的理想。西方工业革命后,高效大型机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导致企业运营规模扩大,而规模扩大可以带来单位产品的成本大幅度降低,从而产生了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一般有三种情况:(1)采购的规模经济,(2)生产的规模经济,(3)储藏的规模经济。对于当今跨国经营的公司而言,因为全球市场空间距离相距遥远,所有的产品不可能在同一地点进行采购、生产和储藏,规模经济的作用到了一定阶段就没办法进一步扩大了。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个比较明显的消费趋向就是追求产品的个性化。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文化、教育、宗教、审美习惯、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不尽相同,在一定程度上使标准化这个规模经济的基础不复存在。这就导致了产品的寿命周期日益缩短,产品更新换代的不断加快。不仅如此,人们在追求产品个性化的同时也追求速度。速度经济是“因迅速满足客户需求而带来超额利润的经济”,企业对市场的应变速度将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因为反应虽快的企业总是能够占据最佳位置,从而能够最先获得市场。规模经济是通过经营成本的节省而获得的。对于消费需求变化快、时尚化和个性化特征的产品,则是创新的速度创造价值。大规模生产和个性化需求在模块时代获得了统一。模块生产的规模经济和最终产品的多样化选择,可以快速低成本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系统都能模块化的,这要看系统本身的特征,看它是否是一个可分解的(Decom,posable),可分解的系统才能进行模块化分工。模块化的难易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1)物理尺寸,空间设计的维数越高,越难模块化,像汽车、飞机制造方面,模块化的发展只能停留在合理化设计的水平上。(2)系统的相互依赖度。有些系统和其他系统相比,天生结合得更松散。有些结合紧密的系统,即使可以模块化,成本也会高得惊人。

随着模块化思想的传播,越来越多的行业在进行模块化设计和外包的尝试。目前世界上模块化方法用较多的行业包括航空飞行器制造、汽车制造、消费电子产品、家庭用品、个人电脑、电脑软件、检测设备和电力工具等,模块化正在车成为一种潮流。

二、模块式外包的本质和特征

模块化最早只是产品设计的一个概念,现在已经延伸到组织结构,企业战略等方面。其中运用到战略性外包领域的一个相关概念就是模块式外包,模块式外包和其它外包形式相比有重要的特点,换言之,有其本质的特征。

笔者从产品的设计和生产阶段进行分析。模块化是分工的进一步发展,重要思想就是中央设计者只负责设计规则,或者说,设计师只负责界面。而设计各个模块的任务则留给下面的团队。按界面规则,负责模块的团队可以是独立的。这些模块不一定由公司内部的团队来完成,可以由独立公司去做。同一个模块,可以有很多团队互相竞争,把竞争中最好的模块绑到一起。这样,一个体系的发展会非常快。而用不同方式把模块连接起来,还可能衍生出新的体系。

在模块化时代,外包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产品和服务设计是重要的因素。鲍德温和克拉克指出,模块转换了供应商的责任,供应商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设计和研发任务(Baldwin and Clark,1997)。传统的外包是供应商不承担任何的设计责任,也就是生产外包。这样的外包没有充分利用供应商的能力,企业也承担了过多的风险。供应商参加到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会给公司带来很多好处,例如可以减少新产品的研发时间和研发费用,也可以改进新产品研发的质量。包含供应商的新产品研发使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更紧密,不仅企业和供应商能进行相互学习和知识共享,同时也相互分担了科技研发的风险。借助商业创新和知识共享,模块化可以把一个公司的研发活动跟他的供应商网络结合得更紧密。

研发出新产品后,就要为新产品中模块的生产选择生产方式了。有三种取得模块的方式:市场购买通用模块、公司内部生产模块、外包模块。在市场上购买到的通用模块通常如界面、联系规则和标准已经严格确定了,该模块的供应商市场竞争很激烈,模块可以随意从市场上购买到。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从外包角度进行思考,根据供应商技术水平的不同,可以把外包分为三种模式:供应商所有权外包(supplier proprietary)、细节控制外包(detail—controlled)、黑箱外包(black box)。供应商所有权是指外包模块的全部功能设计和工程细节都由供应商负责(Clark,1989)。这种外包形式接近于市场购买通用模块方式。当供应商的科研能力很强的时候,在这个模块的领域占有统治地位,可以采用供应商所有权外包模式。这种模式下知识共享和公司间的相互学习都是三种模式中最少的。细节控制外包是外包模块的功能设计和工程细节,都由公司承担,承包商只按照给定的图纸生产模块,这种外包就是传统的生产外包形式。当公司想保留细节部分的科技,保证外包模块的设计质量,或供应商的技术水平比较低,可以采用这种外包模式。在这种外包模式下,公司会对派出工程师对供应商的制造过程和产品检测进行严格的控制,工程师就成了公司和供应商之间的联系纽带,形成了一定的公司和供应商之间关系的相互依赖。黑匣子外包是外包模块的功能设计由公司完成,而工程设计是由供应商完成的。公司的责任是提出性能要求,外形和界面的细节。黑匣子外包使公司能够充分利用供应商在其相应领域的专长和人力资源。模块的复杂程度越高,就越需要公司和供应商之间联合起来解决技术问题,尤其是解决模块的界面兼容性问题。在这种模式下公司之间的知识共享和学习也是最多的。图1比较了三种外包形式的不同特点。 供应商的科技水平是考虑外包模式的主要自变量之一,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前几年来料加工等方式盛行就与我国企业的科技基础薄弱相关,当前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的零部件外包许多还是细节控制外包为主。细节控制外包也有助于跨国公司保护自身的技术优势,减少技术的扩散。

产品结构的模块化程度决定了模块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外包出去,模块化程度越高,供应商承担外包任务时参与模块设计越少。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产品结构模块化程度是产品的特征而不是企业的模块化战略的目标程度,所以细节控制外包的产品结构是更为模块化的,但是外包工作中只是把加工环节外包,是传统的外包方式,而不是“模块式外包”。而供应商所有权外包模式更靠近市场购买通用模块的做法。考虑到企业要持续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的情形,新产品开发(NPD)是供应链竞争的重要活动,黑箱外包是复杂产品模块式外包的主流模式。所以,笔者认为黑箱外包是现代模块式外包的本质特征。模块式外包将某个部件的工程设计和生产工作外包,比传统的细节控制外包更符合模块化的思想,同时由于共同开发新产品的重要性,又比通用模块的购买方式更具竞争力。

三、模块式外包的管理实践含义

企业外包新方式——模块式外包的发展对企业管理者提供了机会和挑战,如何把握模块式外包的特征抓住发展的机会,如何改进管理应对新的挑战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模块式外包的管理实践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标准化和关键活动的选择

这是模块化时代企业的战略问题。模块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产业结构,企业的竞争将焦距在标准的竞争,这里的标准其实就可以解释为模块化中看得见的设计规则,在模块时代系统规则设计师的竞争地位是强有力的。当前是一个“得标准者得天下”的年代,不仅对企业是如此,如果我们把目光放远一些,应该意识到标准的竞争将对国家产业竞争力产生影响。目前全球的竞争已经从质量竞争经历技术竞争上升到各种标准之争。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纷纷出台国家标准化战略,将争夺和控制国际标准作为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策略,强化其经济和技术在国际中的竞争地位。

但是问题可能并不这么简单。企业改善设计把产品进行模块化改造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并不能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模块化生产的鼻主IBM公司。IBM公司作为一个整体设计者1964年推出了模块化的电脑——System/360,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模块化后推进了PC机行业的快速发展,但是成功的却是英特尔和微软和戴尔等企业,IBM公司由于缺乏竞争优势而要退出Pc行业的竞争。赞同企业外包的只能是非核心活动(non—core activities),但是在新产业链中哪些是核心业务哪些是非核心业务是很难做出正确判断的,我们需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二)相互依赖的企业关系管理

模块式外包引发了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相互依赖,鼓励企业和供应商联合起来解决模块生产和制造过程中出现的科技和管理问题,尤其是前文提到的新产品或换代产品的开发。通过合作,双方共享彼此专长的知识,久而久之公司间的相互学习就发生了。通过学习对产品的认识不断加深,企业和模块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市场选择的结果被反馈到模块结构中,或者改进现在的模块结构,或者创造新的产品结构。模块产品结构对复杂任务的分解有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了公司间的学习。

(三)组织间学习和学习平台构建

组织间的学习与企业的相互依赖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模块式外包影响了公司间的独立性,接着影响了公司间学习的数量和质量。产品是集成结构时,由于在设计结构时依赖于每个小组成员的专家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公司间的知识共享和相互学习。而模块产品的设计规则包含三个方面:结构、界面和标准,三者都是在模块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中不断修改的,所以我们需要构建组织间学习的平台。

(四)对我国企业经营的特殊启示

我国劳动力价格优势比较明显,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部分制造业进一步向中国转移,但大量的是来料加工、装配等工序,技术含量高的部分并没有转移过来,即使有跨国企业在中国建立了开发机构,也主要是一些需要本地化的技术工作。中国基本上是承担了国际分工中的劳动密集部分。世界产业分工格局中,形成了技术在外、市场在外、资金在外的局面。换言之,我国目前制造业的发展情况还处于生产外包阶段。模块化外包和生产外包最大的不同就是产品设计中的自由度,模块制造商在遵守看得见的联系规则后,在模块内部设计上有独立的自主权。我们应该抓住模块时代对产业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积极参与世界分工,提高制造业技术含量,发展中国独立的知识产权,使中国成为真正的世界制造中心。

篇2

关键词 席汉氏综合征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护理

席汉氏综合征是一种因产后大出血、休克造成脑缺血性坏死,并由此引发脑垂体功能减退,垂体促性腺素、促甲状腺素等分泌明显减少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为产后闭经、卵巢功能减退一不排卵、减退、毛发稀疏、生殖器萎缩等。甘肃省妇幼保健院2008年2月收治1例此症患者,经应用人绝经期尿促性素(HMG)促排卵后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成功妊娠,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患者,32岁,因继发不孕10年,于2006年12月5日来我院生殖医学研究所就诊。询问病史,患者16岁初潮,周期正常,量中等,无腹痛。1995年结婚,1996年10月在当地医院行剖宫产分娩女婴,因新生儿窒息抢救无效死亡。患者术中大出血致休克,此后一直无月经来潮,诊断为席汉氏综合征,给予激素替代治疗1年余,帮助其萎缩的子宫恢复正常。2008年2月4日腔内多普勒发现双侧卵巢有窦卵泡发育,男方检查无异常。拟行药物促排卵后官腔内人工授精术,于月经第3天开始服用枸橼酸氯米氛100mg每日1次,连续7天,第5天加用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应用HMG第10天监测卵泡,右侧卵巢66mm×54mm,卵泡20mm×16mm,18ram×14nun,17mm×15mm,15mm×14mm,14mm×13mm,12mm×12mm,左侧卵巢60mm×50 mm,卵泡为19mm×18mm,18mm×16mm,18mm×14mm,16mm×15mm,抽血查血清雌二醇2680pg/ml,因卵泡较多,为避免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向家属交代病情,在征得本人及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决定由人工授精改为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IVF―ET)。2008年2月27日共取卵8枚,采用体外培养,受精6枚,卵裂为4细胞。2月29日,取卵后48小时移植胚胎2枚。术后14天尿妊娠试验阳性,血清绒毛膜性腺激素为872.4IU/ML,孕酮为40.2ng/ml。移植后35天腔内多普勒提示宫内单胎妊娠,可见胚芽及胎血管搏动。确诊为临床妊娠。目前患者在孕28周,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良好。

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本例患者由于长期无正常月经来潮,思想包袱较重,情绪不稳定,加之常年就医经济上负担重,未完全从长期诊治的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在悲观、失望的同时,担心会丧失为人母的权利,所以对此次就医报有极高的期望值。因此,做好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护士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获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认可。耐心倾听患者的心理感受,了解其思想及心理需求,再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和解释工作。同时护士应向患者详细讲解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基本步骤、方法,告知手术前用药的目的及意义,介绍影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率的各个环节及失败的可能性,让患者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②术前准备:检查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完善各项实验室检查。如生化、血、尿常规,凝血四项、乙肝三系统、爱滋、丙肝及梅毒血清等。③阴道准备:术前2天用5%聚维酮碘液擦洗外阴及阴道。手术当日用无菌温生理盐水冲洗阴道。要求做到窥阴器暴露宫颈后,用卯圆钳夹住干棉球擦净阴道内分泌物,再用5%聚准酮碘液棉球擦洗阴道及后穹窿周围,并旋转窥阴器,使棉球能充分涂擦到阴道各个部位。同时由于卵巢体积增加,卵泡大且卵泡腔张力增高,擦洗时动作要轻柔以免窥阴器触碰挤压引起卵泡破裂。冲洗后嘱患者禁止,保持外阴及阴道清洁。④促排卵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患者月经第5天遵医嘱接受尿促性腺激素治疗,以促使卵泡发育。注射时应告知患者药物的不良反应,操作时要严格无菌操作,用药剂量大小对卵泡的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护士在抽取药液时要做到剂量准确,不残留药液,绝经期尿促性腺激素为粉剂,在溶解时应将稀释液沿着安瓿壁缓慢注入,防止泡沫产生。⑤做好患者家属的宣教工作:嘱男方在患者注射尿促性腺素7~9天内排精1次。术前2天口服诺氟沙星胶囊2粒,每日3次,每晚睡前口服泼尼松片7.5mg。

术晨按时到医院用法取精。取精前先洗净双手,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双手,待自然晾干后,用法将取出置于无菌取精杯内,将双方姓名及年龄写于取精杯上,尽快送培养室优化处理。

术中护理:①物品准备:术前30分钟将手术消毒包、取卵针、恒温试管架、B超机等准备就绪。调节B超至图像清晰、大小及穿刺线位置合适。②患者的管理:术前30分钟给患者肌内注射盐酸哌替啶75mg,排空膀胱。更换病员服,专人护送至手术室。热情迎接患者,在播放轻音乐的手术间给患者进行取卵术。同时与患者进行亲切的交谈,以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术中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告知手术进度,使其心理上得到放松,增加患者的信心。③术中配合:协助患者上床,取膀胱截石位,用无菌温生理盐水冲洗外阴及阴道,按无菌操作技术铺巾。用无菌温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手套,将B超探头分别套上探头套和仪器套并予以B超穿刺线定位,配合医生做好卵泡液的采集、恒温保存、避光、传递至培养室等工作。

术后护理:术后将患者扶入休息室,静卧1小时,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智、腹痛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并适时告知患者的获卵数量,让患者及家属放心。同时给予黄体酮60mg肌内注射,每日1次;服用阿莫西林500mg,每日3次预防感染。告诉随访时间、胚胎移植时间的准备工作。

胚胎移植时的护理:患者担心胚胎质量及移植后不受孕,此时护士要告诉患者移植的胚胎数量,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成功的信心。移植前嘱患者充盈膀胱,在B超引导下移植胚胎,移植后嘱患者平卧2小时方可离开医院,在此期间可作侧身、伸缩肢体等活动,无活动限制。

胚胎移植后的护理:嘱咐患者回家后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避免用腹压及运动,以免影响胚胎着床。坚持按医嘱每日肌注黄体酮60mg,每3日注射绒促性素2000IU 1次,共3次。告诉患者黄体酮为油剂,注射后不易吸收,应两侧臀部交替注射,可热敷注射部位,以减少硬结形成。若已有硬结形成,可使用马铃薯片贴敷外加热毛巾的方式,起到消肿散结的作用。术后14天留晨尿检查尿妊娠试验或来院抽血查绒毛膜促性腺素。若阳性,即为生化妊娠,继续黄体酮注射,于移植后35天腔内多普勒检查,若为2胎以上妊娠,则需行选择性减胎手术。

随访指导:建立电话随访制度,定期电话随访,如有出血、腹痛等情况,应及时给与保胎治疗。

篇3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是当前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对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对比分析,发现国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已趋于和成熟,而国内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

从人类社会开始,知识就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积累。因此广义地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知识发展的历史,一部知识管理的历史。但是作为一种正规的商务实践,知识从上世纪50~60年代才开始植根于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中。知识管理的本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60年代北美洲的商务实践中。而中国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中国知识管理理论研究始于1998年。

一、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的演进

1.国外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知识管理作为人类的一个活动,早已存在,但是正式用“知识管理”这个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还得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1959年,彼得·F·德鲁克在其《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ofTomorrow)一书中创造了“知识工人”(knowledgeworker)这个新词汇,他认为产业工人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劳动力阶层,这些工人接受了大量的正规教育,具备获得与应用理论和分析知识的能力。同时,德鲁克在上世纪60年代还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彼得·F·德鲁克是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宗师,也是最早提出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的人。

尽管上世纪50~6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经提出“知识经济”、“知识工人”等概念。但是国外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9年美国成立了知识资产管理研究会,对知识管理专项进行深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些咨询公司知识非常密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内部知识管理活动。这一时期,国外学者写了许多关于知识管理的论著。比如: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i,Ikujiro)发表了《知识创新型企业》。在该著作中,他指出: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那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位知识主管(CKO),他就是雷夫·埃德文森(LeifEdvinsson),成为了总部在瑞典的Skandia公司的知识主管。雷夫·埃德文森成立了知识资本研究课题的权威领导,代表作有《发掘隐藏的智力,实现公司的真实价值》。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管理界的精英们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很快被当作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2.国内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20世纪90年代末期,知识管理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从那时起国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发展迅速,知识管理成为国内企业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朴素的知识管理阶段:1997年两会召开之前,两会代表的桌前都收到了科技部的一个报告《知识经济与中关村》。这份报告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从1995年开始,经过两年的关于知识经济的讨论,在1997年的两会上,关于知识经济的探讨直接引申到中关村关于风险投资、知识型企业、知识资产等中国实际问题的探讨。在这些探讨中,知识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进入1999年,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领域,学术界开始研究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知识管理等问题,企业界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大好机遇。1999年,许多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译出版,国内不少学者也敏捷地投入该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文章。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作为2000年鼓励研究领域为标志,国内学术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掀起一个,并将波及到企业界,引发一个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在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上提出了朴素的知识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义是:在企业中,认为企业业务运作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处理、创造新的知识,知识无处不在。第二,知识能够不断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创造新的知识。企业要不断地提炼自己的知识,要不断地推导积累的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得知识在重用中创新。朴素知识管理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组织分析、信息技术、人。

《IT经理世界》、计算机世界、《首席财务官》杂志、计算机世界网等媒体与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领头羊深圳蓝凌公司在京共同举办了“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独家推出了“2005中国知识管理调查报告”。该报告重点调查研究了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成熟度现状分析以及中国知识管理调查趋势的分析。报告显示,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并不乐观。“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的召开成为中国知识管理发展历史中一个里程碑,对知识管理应用和实践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改革开放30年和中国知识管理10年的节点上,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威胁的情况下,2008年中国知识管理论坛年度盛会的召开,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动力支持。会议探讨了知识管理实施和战略层面上的问题,并探讨了知识管理的评估问题。

知识管理方面的论著大部分是国内学者翻译国外知识管理研究学者的著作。国内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乌家培的《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王德袜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以及王方华的《知识管理论》等。

二、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定义

1.国外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识别、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和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创造、发现和收集公司内部的知识与技能,第二阶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来的知识与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阶段主要是修正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新的环境中。

Wiig认为:知识管理是有计划地、详尽地、慎重地对知识进行架构、更新以及应用,以将组织内部知识相关的效率以及知识资产的获利最大化的过程。CarlFrappaolo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集体智慧的杠杆效益达到增强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学科。

2.国内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的内涵有多种表述。王方华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创新和传播、知识交换及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和共享的结构、知识水平的提高进行管理,发挥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江文年,杨建梅等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系统体系,具体地说就是管理者通过创造一种协作和学习的环境,使得企业中的每位员工能够方便和快速地获取、共享、重复使用企业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以形成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并由此推动企业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支持、激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陈锐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综合了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通过系统管理组织的知识资源来提高组织效率、反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本价值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人类信息管理活动迄今为止最高级的形式和最新的发展阶段。

三、国内外知识管理会议

1.世界知识管理会议。20世纪90年代末,知识管理成为信息学家和管理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第一、二、三届世界知识管理会议分别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开。第一次会议主要集中于技术问题;第二次会议则主要重视和强调管理问题;第三次年会的主题是:利用最佳的技术和管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评估知识管理对组织的影响。

2.国内知识管理会议。在1997年的两会上,国内学者和专家首次对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进行了探讨,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胜利召开。研讨会上专家们主要研讨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实践及信息化等几个方面的问题。“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学者和企业家对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水平进行了探讨。此次高峰论坛侧重于研究国内知识管理在企业和经济实体中的应用和实践。

“2008知识管理实施论坛”于2008年5月23日在北京顺利举办。论坛总结了中国知识管理十年的成败得失。就知识管理实施的经验、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总结、展望,推动中国知识管理的实施。知识管理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的“2008中国知识管理论坛”于2008年12月27日顺利举办。会议主要探讨中国知识管理的未来路径和发展轨迹,涉及到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实施、知识管理案例、知识管理评估等多个方面。

四、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述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国外的知识管理研究主要是在基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提炼出的。而国内的知识管理研究则更多的是在基于引进国外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国外知识管理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在20世纪80~90年代达到高峰,而中国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关注和探索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国外不仅学者非常重视知识管理的研究,而且很多企业已经付诸行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些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所都成立了知识管理研究机构。而中国的知识管理还停留在学术研究上,企业对知识管理的实践少之又少。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传统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源,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从管理纬度来看,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优化和提升企业管理的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工具。不论对知识经济持何种态度,在管理领域中,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知识管理成为现代管理的主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介入对知识和知识管理的研究,包括学者、专家、企业家等,为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促进知识管理的具体实施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美]卡尔.弗莱保罗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

2.彼得·F·德鲁克.杨开峰等译.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2004

3.陈锐.公司知识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4.[美]卡尔·弗莱保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篇4

论文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个人知识管理,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博客

 

1教师专业发展与个人知识管理

1.1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实现自身专业成长,提升自我,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内在知识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二是教师在一种积极的、支持的氛围中不断自我反思,在反思中个体专业成长,最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1]。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的提法不尽相同,但整理各个观点后教师专业发展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在此,我们采用叶澜教授的观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包含:专业理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1.2个人知识管理

对于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也有不同观点。例如,美国Paul A.Dorsey教授曾提出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个人知识管理是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2]”田志刚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个体应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方法论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科学方法。我们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指个体以自身兴趣或工作需要为出发点,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进行获取、存储、应用、共享和创新自身知识的管理。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促进专业成长。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法博客,教师专业发展有助于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持续推动,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相互循环的。我们可以将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看做是一种手段、方法或策略,而教师专业发展是目的、结果或目标。

2 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情况

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实际情况,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此次调查问卷发放的地区包括宁夏、陕西、重庆、河南四省,共发出160份问卷,回收160份,有效问卷160份,问卷有效率100%。问卷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表1

 

您了解知识管理吗:

人数

所占百分比

很熟悉,还使用过相关工具

25

15.6%

了解,但没有使用过相关工具

58

36.3%

听说过,但具体是什么还不清楚

60

37.5%

没有听过

篇5

1知识管理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的概述

1.1知识管理的含义

知识管理是对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知识的积累、整合、评价、传输以及运用和创新等活动的总称[1]。它是发挥知识价值、提高知识的有效利用并且最终达到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目标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知识管理多以网络化、智能化的运作方式,以用户的实际需求为核心,提供具有实用性和专业性的高效管理服务。

1.2知识管理与档案管理的联系

1.2.1管理对象重叠档案管理所针对的管理对象是各种文件、档案等书面形式或电子形式的材料,知识管理所针对的管理对象则是广义上的知识、信息等,文件和档案等各种形式的材料都属于知识的范畴当中,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在管理对象上存在某些范围上的重叠。基于在管理对象上的重叠致使知识管理和档案管理具有相当密切的相互联系。1.2.2管理目的相同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所管理的对象即各类文件和档案能够更方便地被社会各界所使用,通过档案管理的相关工作和活动,为服务对象提供便利的档案查阅和使用服务。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让知识的价值得到具体实现,提高服务对象的核心能力,从而实现知识服务的目标和作用。所以,知识管理和档案管理的管理目的都是为服务对象提供知识或者档案方面的服务,满足服务对象对知识和档案的使用需要,二者所不同的仅是服务范围[2]。1.2.3管理流程相似当今我国的档案管理已经不再受传统档案管理八环节的程序限制,还融合了全程监理,前段管控以及文件档案一体化等多种管理方式和理念。而只是管理过程包括知识的积累、整合、评价、传输以及运用和创新等一系列流程活动,同档案管理程序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相似现象。都有对管理对象进行收集、甄别、整理、利用的程序和环节。1.2.4管理手段相近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所采取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也具有相当程度的相近性。知识管理的管理手段多是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现对其管理对象予以智能化、网络化管理。而目前我国的档案管理也已经改变了以往以手工管理为主的状况和局面,在很多管理活动当中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融合了现代化信息技术,初步实现了档案管理与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对接,档案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如今更趋向于数字化、网络化管理[3]。

1.3知识管理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的含义

基于知识管理背景的当今企业档案管理模式是对融合知识管理观念、方法,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以档案信息等资源管理为核心,逐渐实现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具实用性、便利性和效率性的个性化服务的新型管理模式的探索。知识管理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模式虽然仍将文件以及档案等材料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但是其服务方式却从被动转向为主动,从实体材料管理转向为对信息加工处理。企业档案管理在知识管理的背景下从某种意义上已经转化为以企业档案和相关信息资源为管理对象的知识管理模式。

2知识管理背景下完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的重要作用

知识管理背景下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是一种结合知识管理与现代化企业档案管理优势和特点的新型管理模式。是知识管理与企业档案管理的完美结合,可有效修正传统企业档案管理理论创新能力不足的弊端,还可以为知识管理实践活动提供基础和途径[4]。

2.1改善当前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的弊端

我国当今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过程存在许多弊端。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趋向边缘化,特别在某些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当中,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缩减人员投入降低运维开支,档案管理水平不断下降的境地。与此同时,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导致大量电子类型文件集中出现,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无法满足当今的管理需求。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应当符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于证明、责任、信息等方面的要求,合理使用现代化的先进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科学进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企业的未来技术研发、增加生产、开拓市场、强化管理、扩大企业规模等需求和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档案服务。我国当今多数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已经从手工管理为主时期,经历计算机为辅时期,到现在的网络智能管理时期。档案管理工作已经开始使用智能化和网络化等先进手段,但是仍然难以应对当前大量的电子文档处理工作,无力满足服务对象的个性化管理需求。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更新和提高受到限制,因此需要及时调整工作方式和服务理念,为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相应的技术基础[5]。

2.2改善当前知识管理工作当中的不足

我国多数企业的知识管理情况并不理想,存在观望情况居多,而付出实践较少的现象。另外,某些将知识管理付诸实际的企业也存在执行力度不足,贯彻程度不够的现象,甚至一定范围内出现停滞现象。企业的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共通之处,彼此在某些领域存在相似甚至相同的现象,因此二者具有良好的合作空间和合作基础。档案管理是一种早已在各企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工作内容和形式,具有一定的认可度和使用基础,是知识管理的良好引入契机。知识管理可以依托档案管理形式实现自身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结合,并以实践情况为参考进行自身理论的完善和修改。知识管理背景下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也即将知识管理理念与档案管理实践进行相互融合,并实现双方共同进步的最终目标。

2.3实现知识管理和企业档案管理的共同发展

传统的企业档案管理更注重对于相关记录文档的保存和管理,而轻视了对于相关记录文档资料的利用。使企业档案管理偏离了价值的创造和开发目标,在相当范围内局限了自身价值的体现和发挥[6]。知识管理则是将文档资料等全部形式的知识进行管理和利用,通过一系列整合处理过程,建立相对完整和独立的知识资源框架和系统。结合知识管理的企业档案管理具有更为开阔的活动空间,也对文档资料的开发和利用具有更为积极主动的推进作用。因此,知识管理可以有效扩展企业档案管理的工作范围,提高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作用和价值,提高档案管理部门与工作人员在企业当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与此相对的,档案管理明确地关注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有效地进行记录和保存,预防相关信息的消失,其对文档资料的整理和控制活动对于知识的积累和整合十分有利,也为知识管理提供了资源基础和实施途径,其对文件流通方面的效率优势也可有效促进知识的传递、交流和整理,对于知识的了解和认识也具有很大益处,档案管理对于重要文件和材料的原始保管和维护,在企业维护自身知识产权以及生产合作权益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7]。因此,企业的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相互贯通并相互促进,找到双方的准确结合契机,就可有效发挥两者的自身优势,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企业的良好发展。

3知识管理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的建立措施

3.1更新现有企业档案管理的传统观念

知识管理背景下的企业档案管理与传统模式的企业档案管理的差别在于是否融合了知识管理理念和方式。因此转变对于企业内部档案管理工作的固有认知和观念是建立新型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档案管理模式的前提和关键,需要企业档案管理人员首先改变自己的管理观念,立足于企业发展,实现档案管理的高效转化。改变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只重保存轻视利用的现象,转变档案管理工作关注点,将信息管理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心,保证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得以实施[8]。

3.2使用信息化手段完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

知识管理是基于现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知识管理的实施途径主要依靠先进的计算机科技、现代通讯科技以及网络传播科技等技术手段。知识管理主要针对各类型独立的文件或档案进行集中化处理,使之实现有序化、高效化管理,在其实现自身价值的全部过程当中都不能脱离现代化信息技术或设备。因此,需要一套完整的软硬件配套设施,来保证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使之实现为服务对象提供高效服务的最终目标。

3.3建立以知识管理为依据的企业档案管理制度体系

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是一种对于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更新和改造,通过档案管理的原有结构和工作资源,实现对于企业档案管理效果的提升,使档案管理的价值得以更好地实现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这种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区别于以往的档案管理模式,在管理对象方面有了更为广泛的空间,在管理模式上也从过去的实体文档保管转化为信息的管理。科学完善的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和体系可确保档案管理全部流程的平稳过度和连接,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的服务价值[9]。

4结语

篇6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企业;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2-0042-02

1 引言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知识在整个经济体系所占比重逐渐增大,而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极具前瞻性的管理理念,引起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作为专业的物流服务提供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过程主要是整合资源和提供增值物流服务的过程,而此运作过程极大程度上是知识沟通的过程,物流运作的效率依赖于信息沟通的效率。因此,知识管理在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中起到关键作用。

2 知识管理概述

2.1知识管理的含义

1979年霍顿提出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的概念,其后各国学者和企业界人士纷纷对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德尔福集团创始人之一的卡尔・弗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新途径;Arthur Andersen公司将知识管理表达成KM=(P+K)S,其中K是指组织的知识(Organization Knowl-edge),P是组织的成员(People),“+”是指技术(Technology),而S是分享(Share)。其要表达的是“组织知识的累计,必须通过将人与技术充分结合,而在分享的组织文化下达到乘数的效果”。由于各种提法的出发点不同,到目前仍没有一个被大家广泛认可的定义。本文认为:知识管理就是系统地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对组织内部和外部知识的整合利用,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创新,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并最终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管理过程。

2.2知识管理的价值链分析

知识价值链就是对企业内外的知识进行过滤、整合、转换、创新,从而形成一条动态的知识网链,在这条网链的每一个环节上业务和经营知识都会被加入到产品或服务中,形成价值增值。借助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模型,从企业内部知识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来构建知识管理的价值链模型。从图1可以看出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个体的知识与企业的知识不断转换,相互融合,不断丰富个体和企业的知识库。通过知识管理系统动态的运动过程,不断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 知识管理在第三方物流企业中的作用

3.1第三方物流企业概述

第三方物流(r11Ilird―Party logistics,TPL)就是由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第三方物流提供者(Third-Party Logisitics Service Provider,TPLS)的概念是在1988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一项顾客服务调查中被首次提到的。TPLS指的是“通过合同的方式确定回报,承担货主企业全部或一部分物流活动的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形态可以分为与运营相关的服务以及二者兼而有之的服务三种类型。无论哪种形态都必须高于过去的一般运输者和合同运输业者所提供的服务”。

3.2知识管理在TPLS中的作用

3.2.1实现快速反应,降低成本,提供客户企业满意的增值服务

TPLS为客户提供的服务是各种有形和无形服务的集合,包括核心服务、便利和支持。增值服务是在核心服务的基础上,增加的便利和支持,这就需要TPLS在日常运作和服务内容设计中时刻考虑到客户的感受,在为客户谋利益的同时,实现“Win-Win'’的双赢思想。

3.2.2整合各方信息,实现流程优化和一体化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解决的是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这种关系成熟后,就需要用一套知识系统把它固化下来,以简化协同过程。如果在TPLS与客户企业之间建立一套知识交互系统,这些知识可以通过TPLS在供应链中整合、升华,最终被转换成可以为整条供应链增值的系统方案,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和供应链知识的整合。

3.2.3推动管理创新和知识创新,提升TPI,S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通过对价值链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企业知识的管理,考虑TPLS的最大优势就是对客户企业知识的整合管理,因此知识管理的实施对于增强TPLS的核心竞争力发挥着关键作用。

4 知识管理在TPLS中的实施途径

4.1搭建TPLS知识管理系统

发达的Internet、Intranet、Extranet和大型数据库技术为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知识管理系统的综合模式可以用图2来表示,TPLS的知识管理系统应当能够实现如下功能: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获取物流业务信息中的隐性知识;能利用在线网络(e-learning,BBS留言板)等技术帮助员工学习知识、软件操作,鼓励员工贡献自己的隐性知识,保证知识的交互性;还应该能与企业其他系统中的知识资源统一成“知识地图”;该系统也应能提供简单易行的知识桌面,使员工可以通过信息分类和搜索引擎,快速获取知识,从而对

4.2培育良好的知识共享和创新文化

知识管理是一种开放性管理,所以TPLS在培育知识共享文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平衡制度化管理与知识共享文化之间的矛盾;其次,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改进自身的经营绩效,TPLS需要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最后,要求TPLS使各种知识在此过程中得到传播、整合、拓宽和延伸,进而形成创新性知识为企业所用。

篇7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 图书馆管理 高校图书馆

论文摘要:阐述了知识管理的含义,分析了在高校图书馆引入知识管理的必然性和研究内容,初步探讨了施行知识管理的有效措施。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并且为了适应信息环境的变化,知识管理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竞争的全球化、科技的不断创新以及知识信息需求的日益增多,使得知识信息的有效传播和利用成为一种需要。那么,作为知识管理机构的高校图书馆,及时更新传统管理理念,积极吸收知识管理的思想,推动信息进步与创新步伐,其社会意义深远,同时,也必将给图书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知识创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知识管理也将在其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知识管理理念和实践发展,寻求管理上的进一步创新,以提高图书馆在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下的应变和创新能力,是图书馆在21世纪自我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一、知识管理的含义

知识管理是经济时代对知识资源进行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方法,知识管理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最初出现在管理学领域,是由美国麻省莱克星顿著名的国际咨询公司首次提出的,知识管理作为管理领域的新事物,目前存在多种认识。美国得尔海集团的创始人之一卡尔·弗拉保罗指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管理。”我国学者将知识管理从狭义和广义两种角度来理解。狭义的知识管理指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和应用的管理。而广义的理解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还包括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

知识管理是系统地能动地发掘、优化、控制组织所积累的知识并使之增值的活动与过程,是组织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共享的新途径,是最有效地开发、培植和利用知识资源的管理方式。知识管理也就是人和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以知识为基础,目的是要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优结合,在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传播与共享,最终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反应能力,实现组织的发展战略。

二、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一)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知识将真正被作为资本进行管理,一个组织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其所占有、运用知识的程度。图书馆要想顺应知识经济的潮流,就必须实施知识管理,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为知识经济提供了智力资源。同时图书馆拥有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要想使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准确地把握用户群、及时准确快速地为用户提供他们所需的知识,只有实施知识管理。

(二)高校图书馆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必须施行知识管理

高校是知识创新最重要的力量。高校拥有知识创新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更重要的是拥有学科门类齐全的极其丰富的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其主要功能是知识的创造、扩散与传播,将人类在自然界和社会实践中探索获知的现象、规律以及形成的理论等传播给大学生。因此,高等学校不仅仅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而且是培育知识创新力量的最重要的平台。高校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重要源泉,直接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成败。知识经济时代丰富的信息资源已经对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真正担当起在高校中应该扮演的角色,高校图书馆已经不能仅仅进行信息资源的收集和编目等简单的加工,需要提升到对知识信息进行深加工和创造性工作,创新知识,根据学校发展和不同读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信息,促进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

(三)知识管理是图书馆基本职能不断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就是收集、整理文化知识并提供使用,具体来说包括四项: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送科学情报和开发智力资源。这些都包含在知识管理之内,但同时知识管理更注重知识的共享与创新,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对知识进行收集、加工、整合、传递,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运用,从而与图书馆的职能相适应,因此在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是图书馆管理发展的主流。

三、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内容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对知识作为信息的管理,即信息管理,通过优化信息获取、保存、传递和交流渠道,实现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促进知识创新。二是对知识的生产和利用的管理,由于知识是存在于人的实践过程中,其管理的核心在于通过管理人头脑中隐性知识的利用和显性知识的学习,使人们在整个团体中更紧密地协同工作,提高整个团体的工作效率,因此实际上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三是知识组织管理,是对现有知识的描述、揭示、分析、综合等知识组织活动,即所谓的信息开发。知识只有经过组织才能被更多的人分享,从而更大限度地实现其价值,这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鉴别有用的和相关的知识,组织和合成知识,激发知识的创新作用,其实质是将两种不同的信息形态,即知识及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共同作为管理的对象。

四、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

(一)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

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对人的管理。知识管理中最活跃和最主动的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这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它作为一种隐性智力资源不像显性信息资源那样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和制度来加以控制,因此人力资源不易交流和传递。所以,图书馆领导应重视人的作用,加强对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开发使用,充分考虑人的愿望、需求和理想,尊重人的个性,为员工的创新提供充分的信任空间,不断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潜能。建立正常的教育培训制度,根据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发展潜能指定相应的职业教育计划,使他们获得不断更新知识的机会和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增加他们对图书馆的心理归属感,从而推动图书馆与个人目标的共同发展。

(二)积累和扩大知识资源

图书馆知识资源是创新的源泉,因此,图书馆知识管理还必须致力于图书馆知识资源的不断积累和扩大,知识资源的积累和扩大的基础是活化知识资源,即智力资源的积累和扩大。而智力资源的积累和扩大主要依赖于图书馆关于知识的自主学习、交流与共享和图书馆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活动以及外部优秀智力资源加盟。具体来说,对馆内,图书馆可设立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让馆员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下交流工作经验和体会,使馆员把自己的隐性知识表述出来,形成一个共享的知识库,然后再通过各种方式将知识库中的知识隐性化,从而提高图书馆内所有馆员的素质。此外,给予馆员参加知识交流会议的机会,定期请馆内或馆外专家讲解图书馆发展的新动向、最新的业务技术和管理技术,并将外部专家所传授的知识整理成规范的文档使之成为图书馆内部可共享的知识,从而扩大图书馆的知识资源。

(三)正确认识图书馆馆员在知识管理中的价值

有的高校图书馆还停留在旧的思维里,将图书馆看成知识文献的简单存放场所,把馆员的工作看成人人都可以胜任的图书收发,对知识管理视而不见或者仅仅当做时髦的词语口头说说而已。这无疑与社会的发展是背道而驰的。在社会发展的一切要素中,人的要素是最根本的,人是一切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的,人是一切创造的唯一来源。人在知识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智力才是最有价值的财富。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已经是馆员利用自己特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对信息的深层次加工,解决用户单凭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而实现在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链条上的独特价值。馆员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价值不太高的图书馆员,而是逐渐担当起了信息专家、信息管理者和信息顾问。要建设与其所扮演的角色相称的一流的图书馆,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快捷有效的知识文献支持,高校图书馆必须拥有一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卢向东.知识管理与图书馆[J].现代情报,2004,(2).

[2]王克楠.刍议知识管理与图书馆[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6).

[3]李汴英,龙瑞燕.高校图书馆管理新模式[J].图书馆论坛,2004,(2).

[4]张昕.对关系图书馆地位、作用与机制改革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5,(2).

篇8

[论文摘要]分析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涵、特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知识流程以及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可行性。探讨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技术框架:数据库和群件系统、知识检索、网格技术。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是一个对人和信息资源进行动态管理的过程。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在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传播与共享,最终提高图书馆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实现图书馆的发展策略。简单地说,就是人在管理过程中对其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与应用的过程。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通过对图书馆所有的知识资本进行综合管理,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增值。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1)从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出发,强化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功能,这是基于服务的知识管理,它将知识管理视为对知识有效管理的过程,即对图书馆内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提炼、组织、开发、服务、传播,以直接满足用户知识需求的过程。

(2)从图书馆的组织属性出发,用知识管理的思想指导图书馆的管理工作,通过注重图书馆内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来促进图书馆的创新,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最大化地实现图书馆的管理功能。这是以人为本的知识管理。

具体理解,前者强调的是对图书馆内客观显性知识的管理,图书馆通过走知识服务之路,实现“知识导航”目标,充分体现服务的价值和信息资源中所蕴含的知识的价值,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图书馆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升华;而后者强调对人的管理,尤其是重视对人的隐性知识的管理以实现组织知识的创新,创建“学习型组织”,这与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基本一致。因此,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与企业的知识管理不同,既是管理的过程,又是管理的方法,既具服务功能,又具管理功能,是新型管理与深层服务的高度统一体。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特点

2.1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深刻理解,是描述客观世界的抽象概念体系,是传承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途径;从显现方式来看,知识又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是由信息组成的,是信息上的金字塔,因此,知识管理中的信息源更加宽广,对各类信息和各种介质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梳理是知识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

2.2隐性知识的转换

知识管理强调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综合管理,不仅重视显性知识的开发、研究和应用,而且注重有效地组织隐性知识,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隐性知识是指那些人类认识还比较模糊的暂时还无法清楚表达和沟通的抽象概念体系,比如个人的主观看法、情感、组织文化等,因此对隐性知识采取强有力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特征。传统图书馆信息管理模型主要分为采、分、编、典、流,所操作的对象是已经格式化的显性知识,对半格式化、非格式化的知识以及隐性知识缺少必要的管理能力。知识管理就是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对图书馆所拥有的知识资源尤其隐性知识进行综合管理和利用。

2.3建立知识共享平台

知识管理的精髓就在于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在知识全球化的今天,共享其他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已经可以实现。目前,我国各类型图书馆正在积极发展联机编目和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CALL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建立就是典型代表。各个图书馆必须通过多种渠道的协同发展,以形成一个互补互惠,相互促进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并通过网上信息服务,提供各自的网上信息服务等手段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在知识的存储和传播上,可以利用知识管理的手段对数据库技术、文献检索技术、智能、网络技术等实现合理组织,保证知识的充分共享。

三、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可行性

3.1图书馆工作的知识性使知识管理引入图书馆成为可能

知识管理的运作流程环节为:知识的创造与整合、知识的加工与编码、知识的转移与扩散、知识的共享与交流。而图书馆的工作环节为:信息、知识的收集、整理、传播、共享、利用。工作环节颇为相似。

图书馆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是知识的集散地,是知识传播交流中心。现代的知识管理理念,注重在知识共享的基础上,强调知识的利用和知识的创新,也就从根本上和图书馆的工作目标”知识共享”相吻合。图书馆既要把编码化的知识传递给用户,又要不断将不同质、不同量、不同类型的知识与信息进行科学的组合,引出新的含义和新的效用来。这就为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了可能性。

3.2信息技术工具的采用是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的前提

现代图书馆具有资源存储数字化、资源传递网络化等特征,它的建设为实施知识管理奠定了重要的前提和技术基础。只有实现了资源的数字化存储,才能有效地建立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真正参与以知识为内容的组织管理。只有建立起网络化的资源传递渠道,才能实现对客观显性知识的快速传播。所以,现代图书馆的建设为基于服务的知识管理提供了技术平台与网络环境,可以真正有效地实施对客观显性知识的管理。

基于服务的知识管理涉及对客观显性知识组织、开发、服务、传播等管理活动,需要运用一系列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工具,如:超文本技术、元数据技术、存贮结构技术、大型数据库技术、智能技术、知识挖掘技术、智能推拉技术等。而基于人才的知识管理也涉及到图书馆内部知识的共享与创新、馆员之问的交流与协同工作等目标,其实现通常也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和相应的配合,如:数据仓库技术、文档管理技术、工作流技术、共享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所以,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是复合图书馆知识管理得以实现的前提。

四、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环节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包括五个知识环节(如图l所示):从外部获取知识和信息并生成知识、存贮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知识、创新与应用知识以及向外部提供增值知识服务。通过知识环节,图书馆实现其知识功能,对内保持可持续知识创新,对外实现知识增值服务。

4.1图书馆的知识有效生成

图书馆知识有效生成有三种途径:馆员个人知识的创造、图书馆对外部信息(知识)的获取和学习、图书馆原有知识的合成。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知识的生成、信息资源建设知识的生成、用户服务知识的生成、图书馆基础结构建设知识的生成。

4.2图书馆的知识有效存贮

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的知识存贮、信息资源建设的知识存贮、用户服务的知识存贮、图书馆基础结构建设的知识存贮。存贮的形式可以是文字档案(如馆员情况表)、工作备忘录、工作流程图、组织图、电子文档、数据库(书目数据库、读者管理库等)等。

4.3图书馆的知识有效转移

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知识转移、信息资源建设知识转移、用户服务知识转移、图书馆基础建设知识转移。转移形式包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知识转移;也可以利用传统的各种人际交往形式(交谈、书信、文件等)进行信息传播、知识转移。

4.4图书馆的知识有效共享

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知识的共享、信息资源建设知识的共享、用户服务知识的共享、图书馆基础结构建设知识的共享。共享的形式可以是团队研讨、工作中的“传帮带”,也可以是工作经验的概括总结(如工作流程图的绘制、工作规范的制定),以及各种工作经验的综合研究成果(如专题工作研究报告)等。

4.5图书馆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

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知识的创新、信息资源建设知识的创新、读者服务知识的创新、图书馆基础结构建设知识的创新。创新的形式可以是各项工作方法的创新(如培育员工方法的改进)、工作知识基础的创新(如信息资源来源的扩展)、工作对象的创新(如用户服务范围的扩展)、工作产品的创新(如各种虚拟服务的开展和各种特色数据库的研发)等。

五、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技术框架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必须有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其运行也必须以技术框架为基础。知识管理涉及以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沟通系统、仿真系统及网络技术和在此基础上的人机互动系统等有效管理工具,它集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虚拟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激光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于一身,这些技术促使知识管理向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是知识管理的真正催化剂。其核心是网络技术与知识仓库,能够对异质系统中的知识进行无缝检索,并通过Web浏览器向用户提供知识。

而图书馆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很有必要建立一个总体的技术框架,这样将各项知识管理技术综合起来应用,才能达到好的效果。知识管理是个多层的体系结构,它由不同层面上的技术组件构成。

5.1Intemet和Intranet

位于最底层的是Intemet和Intranet网,它由平台服务、网络服务和分布式对象模块组成,这一层的主要功能在于提供知识管理系统的传输支持。以Intemet为标志的信息高速公路是微电子技术、数字技术、电子光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光纤通讯技术、交互式网络技术、智能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知识共享的程度。

知识管理系统运行在Intemet/Intranet上,能够与图书馆其他业务管理系统进行无缝的数据交换,以信息流驱动业务流。可以从分散存储在数据库、hatemet/lntranet网站、文件服务器等不同系统中的信息资源里挖掘出有用的知识并映射成统一的知识地图。

5.2数据库和群件系统

数据库和群件系统构成了这一结构框架中的第二层。数据库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随时间变化的、包含历史的数据集合,它用以支持管理中的决策制定过程。它存贮了组织通过各种来源所积累起来的历史数据以及现在数据,将它们整合起来以便于管理和分析。群件技术是支持知识管理的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它是一种为工作团队的协同工作提供支持和服务的一类技术。目前常见的群件产品有Loutus/IBM公司的群件软件Notes、Novell公司的Groupwise和Microsoft公司的Exchange。

5.3知识检索

知识检索在整个体系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包括数据挖掘和搜索引擎、知识检索功能以及知识地图。

5.3.1数据挖掘和搜索引擎

系统使用数据库和搜索引擎等技术将专家技能等隐性知识和分散的文档、数据等显性知识一同转化为可复用可检索的显性知识。数据挖掘是面向发展的数据分析技术,其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统计学等技术,高度自动化地对大型结构化数据集进行探查,可以发现有用的知识,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有力的依据。

搜索引擎是人们在网络上查找信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从国外的yahoo、Google、Altavista到中国的新浪、搜弧、中华网等,几乎每个门户网站都提供了搜索引擎入口。基于技术原理搜索引擎可分为三大类型:基于Robot的搜索引擎,Catalog和元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技术的提高依赖于人机界面交互技术、关联式的综合搜索及智能化、个性化、结构化的搜索等。其关键问题是在保证找到最全面信息的同时,还要兼顾信息的关联性。

5.3.2知识检索功能

知识检索功能的运用,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推动。一方面,从“语义上”推动知识检索,利用数据抽取、语言分析、主题词表、词义网络、分类组织体系、Ontology等相关技术。另一方面,通过“协作”推动知识检索。专家在协同环境下参与实现知识的检索。

5.3.3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是一种知识库管理系统技术和Intemet技术相结合的新型知识管理技术。它采用的是一种智能化的向导,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模式,智能化地引导用户摆脱寻找知识过程中的混乱状态,在相互独立的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以促进知识之间的链接,顺利获得目标知识,为知识服务提供良好的平台。知识地图实质是一种导航系统,它有助于知识的重复利用。知识管理的目标是以富有效率的方式系统管理知识资源,知识地图在整个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篇9

一、企业知识的范畴

企业中,按知识的性质可分为原理知识、技能知识、事实知识与人际知识;按知识的形态可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按知识所有权不同,还可分为个人知识和企业知识。个人知识包括工作技巧、独门诀窍、生活经验、个人研究成果、世界观、价值观等等。企业知识可以再细分为企业管理知识、环境知识、市场知识和产权知识等,主要是指企业通过整合员工个人知识而形成的企业共有的公共知识。企业性质不同、业务范围不同、服务对象不同,划分的小类也不一样,但它都脱离不开这样的规律,即包括财务知识、预算知识、技术知识、安全操作知识、营销知识等这些显性知识,并以纸质的或者电子版的规程、规范、手册、方案、作业指导书、范本等方式存在或保存。而隐性知识往往是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又实际存在的东西,包括企业关系、人际关系等。那么,如何将这些零散的、个人的、小团队的、显性和隐性的知识,转变为企业共有的公共知识,并让需要这些知识的员工及时得到这些知识,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行为能力,支撑其开展业务工作,为企业赚取更多的利润,这就是我们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工作。

二、企业知识管理的意义

知识管理,是企业健康发展、保持长久不衰的关键。企业是一个知识生产、利用的实体,企业的变革需要知识的创新,企业存量知识的差异决定企业创新能力的大小。企业存量知识的多少、新旧、含金量,以及知识的运用程度、知识的结构和种类等,都决定了企业资源配置、以及抓住市场商机的能力。只有通过开展知识管理,改善企业的知识结构,提高企业员工的认知能力,才能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知识管理是将有用的知识适时分享给所需的人,便于其利用该知识拿出可靠的决策。知识管理的方法是既要对信息进行管理也要对人进行管理,其中将信息和人、信息处理和人的创新结合起来进行管理更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趋势,谁跟不上这个趋势,谁将被历史淘汰。知识管理的关键和重点问题是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是具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主体的知识,通过交流转化等方式,通过接受、分析、吸收等过程,最终成为其他主体自身拥有的知识的过程。

三、企业知识共享的要点

篇10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论述知识管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在关联,提出基于知识管理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档案馆履行其文化使命的必然选择,并对如何借助知识管理的理念方法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建砹提出了个人见解。

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五次信息革命,如今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之一。档案作为人类社会记忆具,也是一种可贵的信息资源。止确认识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水平,对实现档案的信息价值,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即是在这一背景下,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探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知识管理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关联

1.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知识管理是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对知识的取得、整合、转换、分享、应用与创新等一系列活动,使知识不断产生、累积与升华,以便更有系统、更有效地运用知识去创新的管理。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催生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致力于对各种知识的连续性管理,通过知识交流与共享推动知识创新,着力培育和提升组织的集体创造力。

知识管理理论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利隐性知识,这种认识源于英国的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Polanyi),经过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美国的彼得·德鲁克(PeterF Durcker)、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LujiroNonaka)等人的进一步阐发建构被广泛采纳接受。显性知识是指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表述的知识,易于传递、分享;隐性知识是指尚朱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往往以个人的技术诀窍、作经验等形式存在,与个体的知识结构、阅历、思维方式等密切相关,是处于“缄默”状态的知识,不易被获取和传递。显性知识植根、依赖于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内核,而显性知识只是在内核上赋予了可以表述和转达的外型。因此,知识管理明确地提出要对组织内的显性、隐性知识同样实施有效的管理,尤其要重视隐性知识的管理。

2.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应被赋予新的内涵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它的实际工作内容义是什么?同答这两个问题,首先需要对建设的对象——档案信息资源有个准确把握。档案信息资源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通过人类的参与而获取的可利用的档案信息的集合。除了具有信息的共性外,又具有自身的特性,即本源性、积累性和内向性。

“建设”一词具有创立、建立、增加之意。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含义可以表述为:档案部门对本区域、本领域、本单位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分析研究,最终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库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属于档案管理作的范畴。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人们都认为有“六个环节”: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提供利用。后来,逐渐把编目与检索、编辑与研究也列入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与“六个环节”增加到八个环节:。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档案管理的传统理论迎米了变革和创新,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工作内容也随之丰富起来。笔者认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应该包括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编目与检索、编辑与研究七个环节,与提供利用共同构成档案管理工作整体。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按照档案信息的加工处理程度划分为两个阶段:实体收藏(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编目与检索、编辑与研究)。实体收藏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基础,其成果是收集齐全、整理有序的档案实体。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是围绕社会需要,利用专业方法和现代技术,从收藏实体中发掘有用的信息材料进行编辑和研究,强调档案信息的加工处理,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高级阶段,其成果是配置合理、高度整合的档案信息资源库。

3.基于知识管理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时展的要求

当前,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日益凸现,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不断升华。有人认为:“档案馆作为档案集中保管与利用基地,具有应用档案信息资源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独特作用”,并指出:“要把档案馆建成‘思想库’,更好地发挥档案资政襄政作用。”有人明确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档案管理将成为知识管理,档案服务成为知识服务,档案机构的核心功能将是档案服务与开发能力。”这些论述体现了档案界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了重新定位,对利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把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成为知识型、思想型资源已有了明确的认识。档案信息虽不等同于知识,但档案信息包含着知识。档案信息资源作为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战略资源,其重要性很人程度上体现在档案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能够服务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知识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基于知识管理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新时期档案馆履行其文化使命的必然选择。档案作者必须对知识管理理论有清晰的认识,将这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融入自己的作领域,在知识经济时代提升自身工作的价值,为社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知识管理视角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策略

知识管理不仅是一项专业管理活动、一系列管理技术方法,而且属于价值观念、管理范式、管理理念范畴,还包括了组织更高层面的管理体系和方法论。利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开展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档案作适应时代要求的理性选择。

1.发挥专业优势,优化档案信息资源结构

收集本区域、本领域、本单位的档案是档案部门的职能使命。档案工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这方面的经验,具备档案信息资源收集、鉴定和整理的专业优势。如今,档案不仅是组织内本源性的“历史记录”,而且是重要的战略资源,除了发挥档案的凭证价值外,更要注重档案参考价值的开发。笔者认为,在实体收藏阶段,特别是档案收集、鉴定过程中就当注入知识管理的理念,不仅要收集正式文件,而且要加强相关文件和外部信息的收集,这样建立的档案信息资源体系才有利丁档案信息连续性地管理和隐性知识的挖掘。另外,收集归档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档案工作者充分认识剑:利用需求的不断增长与馆藏数量有限、结构单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对丰富馆藏、优化结构已达成广‘泛共识。然而,实际作中不能将其等同于盲目地扩大收集归档范同,造成进馆数鼙急剧膨胀、档案信息组织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冈此,归档范闱的扩人是有限的扩人,是以挖捌隐性知识为目的的扩人。确定归档范围和鉴别进馆是一个知识评价的理性过程,是优化档案信息资源结构的关键所在。

2.更新管理理念,注重隐性信息的挖掘

目前,档案部门还存在注重档案保管与实体控制而轻视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注重显性信息的获取而轻视隐性信息挖掘的现象,在实际管理中具有严格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特点。止如有些学者指出:“由于档案实体排放具有单向线性存放特点,建立在这种基础结构上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无论是在用户需求的适应性,还是档案信息内容的利用上都受到一些限制,客观上制约了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与利用”。因此,档案的保管不能拘泥于历史记录的保管,而应组织其内容信息并融入价值创造过程中为现实服务,充分发挥档案的情报价值。充分运川知识管理理念,有利丁档案信息的组织。电子时代的档案米源原则强调对文件背景信息的获取,即文件是由谁,在什么条件下、运刚哪些数据、为了何种目的、采刚怎样的结构形式等方面的综合信息。通过对这些背景信息的分析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跃然纸上的显性信息,而且可以为知识的连续性管理提供线索和帮助。除了以文件为线索搜集相关隐性信息外,隐性信息还大量蕴藏于组织运行、组织文化和组织成员头脑中。档案工作者要开拓思路,采取多种方式,积极主动地挖掘隐性信息并使其显性化,构筑档案信息资源库。

3.摒弃保守观念,促进知识的流转与互动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要以社会需求为驱动力,以服务利用、实现档案信息价值为最终目的。因此,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不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过程,而是与服务利用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服务利用工作的基础,其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服务利用的效果;而服务利用的需求和效果义反馈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指导着建设的方向和步骤。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应该摒弃传统的保守观念,在兼顾保密性要求和所有权限制的基础上,最人限度地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水平,疏通利需求的反馈渠道。档案信息的知识属性决定了只有共享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使知识直接服务于组织价值的创造活动,才能体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真正价值。正如有的学者指出:“档案机构开展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就是要创造一种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互动的机制,通过档案管理者隐性知识的表达和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知识,从而发挥档案机构的知识库作用。”档案工作者应该为知识的流转与互动创造条件,积极主动地融入更广阔的活动领域,使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成为组织日常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4.加强环境建设,提高档案工作者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