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重要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10 17:33: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流管理重要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最大优势在于多部位多靶点发挥作用,这既是中医药取得临床疗效的优势所在,同时也是中医药客观化、直观化、普及化乃至国际化、现代化的极大障碍。本院肿瘤科林洪生主任医师在数十年的肿瘤基础科研中,一直强调对中药有效部位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并按照中医的配伍理论对其进行有机的整合,试图探索出一条中医药防治肿瘤的新途径。笔者现就林洪生主任医师有关“中药有效成分的合理配伍是中医药防治肿瘤的必由之路”的学术观点加以总结。现报道如下。
1 中医药防治肿瘤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林师在科研中时刻强调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的作用特点,认为复方治疗肿瘤的实质是在病证结合、方证对应、理法方药一致的条件下,通过多组分作用在多靶点上,融拮抗、补充、整合、调节等多种功效在一起而起治疗作用的一种药物配伍形式。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可以比较方便地调配出符合天然的气味归经、君臣佐使等关系的药物组合,具备西药所没有的网络调节的功效。而这也直接导致在现代文化背景下的最大缺憾,那就是药物成分之间的关系太复杂,没有明确的分子靶点,甚至部分中药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进而限制了它的普及。所以,林师认为,中医药防治肿瘤现代化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数据、信息的累积,进而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那么,在量的累积方面,对中药有效部位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并按照中医的配伍理论对其进行有机的整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
尽管迄今在中药有效部位防治恶性肿瘤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如从青黛中分离得到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效的靛玉红,从人参中分离得到对原发性肺癌和肝癌有辅助治疗作用的人参皂苷Rg3等;此外,还发现大毒中药砒霜中的主要成分三氧化二砷对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确有疗效。然而最大的争论在于,如果某一中药或方剂中只有一种成分是有效成分,那它可能很快就变成经典的西药,使很多的中药变成了西药,只不过这类西药脱胎于中药;它走向了临床,却没有回答中药本身的药理问题,只给出了现代西药的药理学报告,所以,看似中药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在逐步失去自我。关于这一点,林师从另一个角度认为,它恰恰是为中药药性理论得到真正的阐明准备了更好的条件。
2 现代医学防治恶性肿瘤及西药研发理念的转变
随着对肿瘤发病机制认识的逐步深入,靶向调控在肿瘤发病中起关键作用的分子环节已经逐步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占据重要位置。然而,随着新靶点的不断涌现,新药物随之接踵而至,这就给恶性肿瘤的现代医学治疗提出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究竟有多少靶点可以调控?究竟需要应用多少药物才有可能达到全面而完整地对这些靶点进行调控且不会产生调控的失效?对此,林师的观点是,在国际范围内、在系统生物学逐步在医学研究中突显其主导作用的今天,现代医学很快就吸收了它的精华,出现了一种新的在药物研发上的尝试,那就是“配伍西药”。目前西药的整个研制系统就是,尽快以系统生物学的思想和手段武装自己,而且这种武装是直接的。可以想象,当人体内各种大分子物质之间网络相关的基础研究达到一定深度时,尤其是把由单靶点设计向多靶点设计过渡时所面临的网络关系解决后,就可以发展一套成熟的多靶点定向或定点改变网络调节的技术,并可能在大范围内导致配伍西药的出现。据此,林师认为,中医防治恶性肿瘤占有先天的疗效上的优势,又在配伍上拥有现代医学所没有的高度系统化的理论基础,只是药物成分之间的关系还太复杂。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利用现代医学研究手段和中药浑然天成的系统思想,以及既有的中药体系来指导中药有效成分的配伍研究,是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应该尝试的一个路线。在此过程中,中药配伍理论有可能得以在现代科学的层面上实现新的系统化,不完善的部分得以进一步完善,无法解释甚至错误的部分也有机会得以扬弃,至少暂时封存。
3 中药有效成分合理配伍防治肿瘤的实施路径
林师认为,这一过程必定要经历以下3个步骤:单味中药有效部位及各有效部位所作用的各个靶点的明确中药复方的有效部位及其作用靶点的明确配伍理论下的中药有效成分的整合模式的形成。她认为,目前中药防治恶性肿瘤的研究还只停留在第一阶段,即单味中药有效部位及各有效部位所作用的各个靶点的研究,而第二、三阶段可以根据需要相互调换位置,如在研发新药时就可以参照配伍理论进行中药有效成分的整合,以求达到突出的临床疗效;而在进行配伍理论研究以及复方的药理机制研究时,就可以进行前述第二阶段的研究,既可以丰富中医理论,又可以为最终达到第三阶段而积累素材。所以,林师在数十年的实验研究中,开展了大量的中药有效部位作用机制的研究。如人参皂苷Rg3对荷瘤小鼠肠黏膜免疫的影响[1];川芎嗪、苦参碱对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及粘附因子的表达、内皮细胞通透性表达的影响[2];小檗碱对人胃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CD44V6表达的影响[3]等。并进行了一些中药有效成分配伍后治疗肿瘤的研究,如以黄芪、苦参、川芎为主组成的复方提取物金安粉针剂对小鼠Lewis肺癌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的研究[4];中药复方肺瘤平膏有效成分对树突状细胞功能影响[5]等。林师认为,将来发展的结果将是依据药性理论,把成百上千种核心的治疗肿瘤中药的有效成分与细胞内的组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响应而规律地对应起来,既符合中医的配伍理论,又符合现代医学病理、药理理论,而且还可以清晰明白地鉴别历代传承下来的中药配伍理论中科学与不科学的成分。而目前所要进行的工作是,一方面要进行大量原始数据的累积,明确有效的单味中药和复方中药的有效成分在防治恶性肿瘤时对肿瘤本身及人体组织器官各个层面的干预和影响。很显然,谁先拥有上述这些数据,谁就掌握了针对恶性肿瘤的配伍药物设计的主动权。另一方面,要大胆地进行中医配伍理论指导下的中药有效成分的整合研究,其原因在于中药在防治肿瘤方面有几千年的实践经验,其理论框架的相当部分是靠得住的(只是还无法与现代医学直接对话),这就为依据中药理论抢先直接进行有效成分的配伍使用奠定了部分基础,在此过程中,中药理论还有可能得以在现代科学的层面上实现新的系统化,也有利于研发具有良好临床疗效的新药物。
4 中药有效成分合理配伍防治肿瘤的具体方法
林师认为,要实现中药有效成分合理配伍防治肿瘤这一目标,在具体采用的研究方法上也应该有所选择。①应明确中药有效部位的作用机制,最好能找到与疾病相关的分子靶点。应当认识到,传统药理学方法对诠释中药复方的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中药复方已经过人体多年的试验,它的原创点在于揭示它对疾病治疗和复方的机理,而不是其他。如在人参皂苷Rg3的生物利用度被质疑时,有人研究发现,在胃肠道及循环系统,人参皂苷Rg3可以转化成人参皂苷Rh2,后者再转化成苷元ppd,由ppd起主要的抗肿瘤作用等。②重点应考察中药复方有效成分对体内分子网络的干扰作用。复方的优势在于具有西药所没有的网络调节优势,其有效成分在多靶点、多部位对于失调的机体调节系统进行调节和平衡;在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方面,必须着重研究其对相关网络系统的各个靶点的调节作用,及整合到一起后的整体效应。如此,就能做到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这也不失为对经典方实施二次开发的一个途径。③采用血清分子药理学的方法,首先从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诠释中药的作用;当然,相关的整体动物疾病模型可作为进一步评价的手段之一,但监测指标应与体外实验结果相关,而不是恪守经典药效学试验的监测指标,同时为指导临床研究打下较好的基础。
5 展望
目前,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的临床用药规律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即临证时先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然后“法随证立、方从法出”而进行“遣方用药”,再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加入有抑制肿瘤或调节机体免疫作用的中药。林师认为,这种临床用药模式是中医药防治肿瘤的基础研究发展到现阶段的体现。然而从另一个层面上讲,这种大复方、大剂量、大包围的临床用药习惯,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中药资源的浪费。由于内在机制不明晰,在同一个复方中,有可能有很多相同的有效部位及对某一个作用靶点的重复作用,而大量的其他有效成分也许并没有发挥作用甚至起到不利于疾病控制的作用。所以,林师指出,未来中医药作用方式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中药有效部位的合理配伍与现代医学疾病明确的靶位之间的一对一的明朗关系,既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又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医传统用药中不规范、不合理的方面,而在这一进程中,中医药对恶性肿瘤的防治无疑应该也是必须走在最前列的。所以,作为中西医结合肿瘤基础研究者,应以“中药有效成分的合理配伍”研究作为终极的目标,踏实、客观地进行如前所述的各种相关研究。当数据、信息、资料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也许真正可以做到中医防治肿瘤作用机制的“黑箱”到“灰箱”甚至“白箱”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吴 皓,林洪生.人参皂甙Rg3对荷瘤及环磷酰胺化疗小鼠黏膜免疫力影响[J].中国肿瘤,2006,15(6):369-371.
[2] 林洪生,李树奇.三参冲剂对肺癌转移中内皮细胞及粘附因子的影响[J].中国肿瘤,1999,8(12):574-576.
[3] 娄金丽,邱全瑛,林洪生.小檗碱对人胃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CD44V6表达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4,20(4):315-317.
篇2
关键词:物流管理人员 素质 知识结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物流产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物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物流公司必须加强物流管理,而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在于人。因此物流公司要加大对管理人才的培养,让其成为职业道德素质高、现代物流专业知识精通的复合型人才,更好的为公司服务,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物流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且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职业道德素养。一方面,加强物流管理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定期对物流管理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把、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论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向其灌输学习,始终把国家和人们的利益放在首位,拒绝诱惑,提高物流管理的规范性。烟草工业是一个盈利大、效益好的行业,要特别加强管理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执行。
(二)物流专业知识熟悉掌握
现代物流是一个综合性产业,物流管理涉及到经济、管理、技术、法律、英语等知识,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对物流专业知识熟悉掌握。具体来说,物流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运输仓储知识。物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运输仓储,因此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现代运输仓储知识。二是财务知识。物流包括资金流,要熟悉掌握财务管理知识,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三是法律知识。及时掌握国家最新关于物流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法律执行。四是国际贸易知识。自我国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频繁与世界经济接触,物流更是如此,因此要提高管理人员的英语水平。五是管理知识。管理人员要具备现代管理观念,重视安全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团队合作意识强
物流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运输、仓储、搬运、流通、收货等各个方面,是一条专业的产业链,且各个环节紧紧相扣,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可能就会影响整个物流链,因此必须加强各环节管理人员的协调沟通、通力合作,共同完成物流工作。这就要求物流管理人员具有强烈的团队合作意识,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交流,实现信息共享,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提高物流管理的科学性。
(四)组织协调交流能力强
物流管理不仅要与物流公司各部门打交道,最重要的是与客户接触,这就对物流管理人员的组织协调交流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物流管理人员要了解本公司物流流程,严格按照物品的生产包装、仓储、运输、装卸、信息处理等流程进行操作,组织并协调各部门做好自己的工作,保证物流的畅通。同时物流管理人员要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客户信息系统,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交流,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要求。
(五)应变能力强
由于现代物流涉及环节比较多,加上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可能会导致物流出现意外事故,在这种情况下,就考验物流管理人员的应变能力。具体来说,管理人员首先要冷静,保持大脑清醒,然后及时采取手段合理利用有效资源,保证物流的正常运行。
二、物流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探讨
物流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包括管理知识、物流专业知识、外语知识、国际贸易知识和软件知识等等。其中,管理知识主要有财务管理、管理学知识、市场营销管理、商务管理等。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物流市场竞争压力大,这就要求物流管理要熟悉掌握市场营销知识,具有敏锐的市场观察力,根据市场环境变化相应地调整管理方法。物流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仓储运输知识(有汽车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等多种方式)、配送专业知识、包装知识(包装机械知识、包装材料知识、包装技术知识等)、装卸知识(搬运机械知识、装卸生产管理等)等。外语知识主要是熟悉掌握常用外国语言,如英语,这主要是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世界经济交流来往频繁,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软件知识主要是熟悉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此外,还要掌握经济法、物流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法律办事,提高物理管理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三、展望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产业作为一种新兴复合服务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大放异彩,不仅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且相应地增加了就业率。烟草的物流管理,包括产品包装、仓储、运输、装载卸载、信息处理、客户交流等内容,比较复杂且多变,这就对物流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物流管理不仅要熟悉掌握物流专业知识,而且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物流管理的规范性,促进物流公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0 引言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自身物理管理信息化水平,只有保证了物理管理信息化水平,才有可能促进我国企业的稳定发展。但是,从目前我国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来看,物流管理信息化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物流管理信息化人才不足;工作人员缺乏物流管理工作意识;物流管理信息化技术比较落后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企业物流管理的水平,因此,企业在进行物流管理工作时,一定要保证物流信息系统中信息的精确性和及时性,不断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充分认识到物流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改变以往传统的物流管理观念,不断培育物流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设计原则
1.1 物流信息系统中信息的可得性
企业在进行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时,一定要保证物流信息系统中信息的可得性。首先,客户在下单时,企业内部的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储存,保证录入信息的准确性。同时,企业还要建立完善的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要保证信息化系统具有把书面信息快速准确地转化为电子信息的能力。其次,信息系统应该突破空间的限制,保证客户能够搜索到最快捷的获取方式。由此可见,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信息可得性的重要性。
1.2 物流信息系统中信息的精确性
目前,从狭义上的物流信息准确性来看,企业要想保证物流作业和管理达到一定的平衡,就应该落实实际存货跟物流信息系统中提供的存货记录的一致性。从广义上的信息准确性来看,企业不仅要保证信息可得性中提到的书面信息转化为电子信息的准确性,同时还要保证物流流通情况与管理系统中显示数据信息的情况相吻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物流信息系统中信息的精确性,才能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1.3 物流信息系统中信息的及时性
现如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地位,就应该定期对市场做一个整体的调查,从而保证物流信息系统中信息的及时性。同时,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系统应该及时向客户和企业提供物流快递的反馈信息,让客户和企业双方都能够及时了解物流信息。如果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更新的物流信息不及时,那么就会使得系统显示的信息与实际的物流情况有很大的偏差,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物流管理的风险概率。
1.4 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灵活性和易操作性
在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中,企业还要保证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灵活性和易操作性。企业在设计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时,应该保证界面的美观大方,只有这样,才能节省工作人员的时间,才能方便工作人员操作。美观大方的物流管理系统,不仅能够为客户营造舒适的氛围,同时又能够使客户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此外,客户对信息有多样性的要求,因此,企业应该保证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性能,从而为客户提供特定的数据和信息。最后,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还应该保证界面的有序性,从而提高客户的使用效率,减少操作失误的情况发生,最终保证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灵活性和易操作性[1]。
2 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 工作人员缺乏物流管理工作意识
从目前我国企业物流管理的发展现状来看,大多数的企业在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都存在管理思想落后,物流管理意识不强的问题。有的企业对物流管理的认识只是局限在搬运、运输上,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也没有意识到物流管理对企业稳定发展的作用,从而使得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此外,目前,很多的企业都选择自营物流方式,这体现了企业物流管理的局限性。
2.2 企业缺乏物流管理信息化技术人才
据相关调查显示,物流管理信息化人才不足属于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过程中一项非常严重的问题。大部分的企业在进行物流管理时,为了节省成本,都会让其他的工作人员兼职物流管理工作,这些工作人员缺乏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专业知识,也没有熟练掌握物流管理信息化流程[2]。与此同时,有的企业物流管理人员并不了解物流是什么,从而影响了物流操作的进度,抑制了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2.3 物流管理信息化技术比较落后
虽然目前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还不完善,物流管理信息化技术比较落后,比如,目前很多发达国家都使用条码技术手段来管理物流,但是,由于我国的技术手段有限,从而使得条码技术使用率比较低。此外,由于开发完善的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我国资金管理有限,从而影响了我国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长远发展[3]。
3 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通过以上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国企业应该重视物流管理信息化,定期对物流管理信息化工作人员做培训,提高他们的物流管理信息化专业知识,不断转变他们的工作理念,从而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对策具体如下:
3.1 培育物流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
人才对于所有的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企业要想保证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完成,就应该加强对物流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育。目前,物流管理工作人员都不是专业性人员,他们都普遍缺乏物流管理信息化专业知识,因此,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物流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多招聘一些懂技术和业务的专业人才,不断充实物流部门的物流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与此同时,企业应该实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采取人才定岗的方法,根据员工的特长和知识水平来决定员工的岗位。现代物流是一种增值服务体系,设计的结构比较复杂,因此,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化人员应该吸收国内外成功经验,依靠现代化先进技术来进行物流管理[4]。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并建立从业人员上岗资格证书制度,只有考核合格的人员才能够胜任物流管理信息建设工作,从而保证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2 加强对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视
在具体的物流管理信息化中,企业应该加强对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视,具体做法如下:第一,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制定完善的物流管理目标。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建立健全计算机管理系统,在制定物流管理目标时,一定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把企业地理特征、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状况等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全方位地考虑问题。第二,企业还应该采取定量方法来判断企业物流管理能力,保证数据流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
3.3 加强物流技术管理
针对企业的物流管理来说,物流技术属于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它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的效率,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管理成本。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物流管理技术还比较落后,因此,企业应该多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物流技术管理手段,其中包括电子商务系统、信息化标准、ERP信息技术等。总之,提高物流技术管理水平,能够促进资源管理信息化、账务管理信息化、代码和参数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发展。
篇4
1.改善企业的经营状态。在以往企业经营管理中,物流管理通常由单独一个部门负责,与企业其他部门的联系较少,致使管理上存在较大的孤立性,管理效率难以提升。而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管理模式,将企业各部门联系起来,通过相互配合,能更高效地完成物流管理任务。同时,物流管理人员在其信息化管理中,需要以企业的整体利益为着手点,有利于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对内外资源的合理利用,让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保持在最佳状态。
2.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企业的物流管理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节,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能有效提升物流管理水平。在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过程中,企业需要在通讯与交通网络建设中,投入更多的人力、物理与财力,从一定程度上讲,有利于完善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了实现物流信息化,企业不得不加大科技研究力度,构建科学的物流管理信息化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也会获得较大提升,通过改进管理方法,来不断适应物流信息化的管理要求。
二、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解析
1.物流管理信息化意识淡薄。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普遍缺乏对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全面认知,忽视了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企业物流管理仍与传统模式为主。同时,在物流配置方面,以规模与配置齐全为主要追求,忽视了对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构建,致使物流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成本花费较大,信息化效果不佳,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难以获得较大提升。
2.物流管理方法与设备较为落后。物流管理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受物流管理技术水平的限制。当前,大部分企业还未实现对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其技术应用仅停留在日常事物的管理上,在物流决策方面,仍以人工化工作模式为主,信息化程度较低。另外,物流管理信息化要求企业必须高科技的设备,能对物品进行自动化扫描、分拣等操作,但部分企业所配置的设备较为落后,并不具备这些功能,严重阻碍了物流管理信息化在企业的普及。
3.物流管理的信息资源系统化程度较低。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化的不足,也是当前大部分企业存在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企业在物流工作中,缺乏统一的信息标准,信息共享程度非常低,物流管理方式落后,严重制约了企业物流运行中的订单管理、库存查询、物品运输等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造成物流管理效率低下,物流服务质量不高,影响了企业的整体发展。在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物流管理资源混乱是一项较为复杂且不易被察觉的问题,企业的领导者与相关管理人员在企业管理中,时常忽视这一问题,最终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4.物流信息化管理人才匮乏。在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过程中,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实际中,大部分企业都面临着物流管理信息化人才匮乏的现状,人才的缺失成为制约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前,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化要求人才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综合技能,既要拥有丰富的物流经验,能有效处理各项物流管理事宜,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能通过计算机操作,完成信息化的物流管理任务,而在企业现有物流人才队伍中,大部分学历不高,年龄偏大,并且计算机能力较低,学习能力有限,难以满足企业的信息化需求。
三、加强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有效对策
1.转变企业管理理念,强化物流管理信息化意识。对于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信息化意识淡薄问题,应以转变企业领导观念为切入点,通过了解物流管理信息化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让领导主动参与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并加强与全体员工的沟通,共同配合物流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在企业内设置独立的物流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以提高物流管理信息化进程。同时,企业还需注重对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创新,结合企业实际生产经营需求,不断改进货物配送、资源整合方式,以推动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创新发展。
2.完善物流管理信息化技术研究体系,积极引进新技术。企业要不断进步,就必须突破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限制。在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企业需解决物品自动识别与电子数据交换等技术难题。物品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能让物流管理中声音、字符、视觉等方面的识别成为现实,有助于企业更高效地完成物流管理任务。其中,要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技术水平,首先必须建立完善的技术研究体系,对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开展科学的信息化研究。同时,不断引进国外先进信息化管理理论与技术,将其有效应用到本企业的物流管理中去,通过对管理技术及方式的不断改进,使之符合现代化企业的物流管理需求。加强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技术研究,有助于提高物流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加大物流资源开发力度,充分挖掘信息的利用价值。为了改变物流管理中的信息混乱局面,企业必须将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纳入管理工作范畴内,积极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在实际管理中采集真实的信息,并以规范化与标准化作为信息采集目标,将所收集的物流信息按一定分类传输至物流管理系统中,为后期的管理决策提供完整的参考依据。同时,在物流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还需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要求,建立科学的信息资源共享体制,以充分挖掘物流信息中存在的价值,让其投资效益得到最大发挥。企业管理人员需要正确认识物流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作用,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期工作,并以积极的态度看待物流管理工作,确保其工作的高效、稳定运行。
篇5
1 企业物流管理相关理论阐释
物流这门新兴的科学,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早在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就对物流的定义进行了阐述,指出了物流就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生产源头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与存储的计划进行实施与有效控制的过程。传统意义上的物流通常是指商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位移,直到上个世纪末,传统物流开始走向现代物流,打破了传统的运输环节同生产环节彼此独立的格局,开始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来建立起了对企业销全过程的计划和控制,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成本。企业物流包含多个彼此联系的环节,有供应环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回收环节及废弃环节等,在这些环节中最为重要的是供应物流环节和生产物流环节。从生产的视角来看,企业物流的一系列环节是不产生价值的,但是企业又不能缺少这这些物流环节。企业可以通过物流管理来对物资进行统一的采购,统一的配送,实现对物资的统一调配和调剂,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从而达到对企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进而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物流管理是企业间相互合作的联系纽带,是供应链管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也是企业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提升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策略。
2 企业物流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
(1)企业物流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手段和模式落后。首先,因为长期受到传统物流观念的约束,目前的企业物流范围受到了很大限制,运行的成本也相对较高,资源浪费严重,物流配送的速度太慢,安全性也比较低,没有形成足够的竞争力。其次,企业物流管理的手段和模式也非常落后,没有形成完善的物流管理体系。目前的很多企业对物流的管理还只是停留在了传统的纸笔阶段,管理中还没有使用计算机,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比较低,更没有形成完善的物流管理体系。
(2)企业物流相关的制度和法律法规不健全。很多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的企业的物流管理制度是很不健全的。现在的企业物流缺乏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物流绩效考核制度,物流人才的准入制度和使用制度等,相关的企业物流法律法规同国际物流标准也存在差距。另外,在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及供应商之间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这些问题的存在都直接造成了现在企业物流管理的低效率。
(3)企业物流管理人才短缺,现职企业物流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我国企业物流管理起步较晚,有着丰富物流企业管理经验的人才非常短缺。另外,现职企业物流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有待提高。企业物流管理人才不但需要掌握物流经营的知识,而且还需要掌握企业管理的知识。目前我国企业物流管理从业人员的物流知识及企业管理知识相对较少,所以现职企业物流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急需提高。
3 针对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1)树立先进的企业物流管理理念,构建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系统。首先,先进的理念也是一种先进的文化,树立先进的企业物流管理理念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是对传统陈旧理念的一个冲击过程。没有先进的企业物流管理理念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企业物流。所以目前必须要在看到物流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之余还要积极引进先进的企业物流管理理念。要充分认识到,现代化的物流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简单的位置移动,而应当将现在的企业物流看成是超越企业界限的一种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新型的拓展活动。其次,要积极构建起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系统,要在照顾到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及顾客等众多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均衡的基础上构建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系统,从而实现企业产品以最快的速度从供应者到消费者的转移,以满足消费市场的现实需求。所以说,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树立先进的企业物流管理理念,构建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系统才能保证企业物流管理的健康快速发展。
(2)不断改进和完善物流管理技术和手段,构建企业物流管理网络信息化新模式。要走出过去传统的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就必须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物流管理技术和手段,要通过推广企业物流信息技术及改造现有的企业物流装备的手段来促进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从而提升企业物流运行的效率和物流管理现代化水平。为此,首先从管理层要高度重视企业物流信息化,要将企业有限的人力和资源都投入到发展企业物流网络信息化最需要的地方去。其次,企业要积极配合物流信息处理的数据库化、代码化、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及存储的数字化,以便为打造现代化的企业物流和实现物流信息化打下基础。最后就是不断加快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网络化建设。企业物流管理的效率高低主要表现在对物流所需信息的采集,信息的传递及对信息的处理加工等方面。所以企业必须要依托自身的资源管理系统平台,积极构建与现代先进的物流发展相互匹配的物流信息系统网络,最好是能将此网络信息平台同遍布全国,甚至遍布全球的采购网及客户服务网实现对接。这样就可以借助于准确的信息传递打破过去陈旧的粗放式物流方式,实现现代网络信息化的企业物流发展新模式。
(3)以国际化的物流标准来制定企业相关的物流制度和法律法规。当前,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在局限于国内,而是已经开始跨越国界。所以企业必须要以国际化的物流标准来制定企业相关的物流制度和法律法规来规范自身的物流管理,要在充分认识到自身企业物流管理的具体实际的基础上从产品的包装、产品的运输到产品的装卸等各个环节都制定和实施与国际物流同样的标准和要求,以便能与国际物流标准接轨。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避免因为制度或规范方面的原因给企业物流的发展带来阻碍,才能真正的提高我国企业物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6
关键词:物流管理;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考;分析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不断推广发展,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工具.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资源库的建设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速度,一方面,资源库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资源库也为参加工作的物流管理人员提供一个再学习的平台,从而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
1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目的思考
1.1为了提高物流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主要为物流管理人员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资源库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汇集了大量的信息资源,物流管理专业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借助这一学习平台进行学习与物流管理有关的知识.资源库的建设不仅只对校内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进行开放,而且还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对校外的物流管理人员提供学习平台,让他们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在资源库查阅学习相关的资料.此外,一些有经验的物流管理人员可以将自己的工作经验、见解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出来,上传到资源库中,供其他人员进行借鉴学习,从而提高物流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1.2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现象,一些偏远地区采用的物流管理理念比较落后,严重制约了物流管理的发展,因而需要从方法技术等方面进行改进.资源库的建立,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方法,从而有利于改进物流管理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并能够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促进区域之间能够协调、可持续发展.
2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2.1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的内容
首先,要制定专业标准的物流管理库,培养物流人才的新模式.由于物流管理工作涉及到物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货物的装卸搬运、公司运输、仓储配送等工作,为了促进物流相关工作的正常运行,物流管理专业要将各环节工作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利用物流管理资源库,让每个从业人员通过资源库的学习提升各方面的能力,从而具备操作、管理、经营等方面的能力,使其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物流管理人才.教师要认真对待物流管理专业,并合理运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物流管理专业资源库的建设有利于为教师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并为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条件和平台.
2.2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的问题研究
物流管理运用与企业的运行联系最紧密,企业的相关物流管理人才也是来自于学校,使得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了一种很自然的合作关系.但在当前校企合作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投入力度却非常小.此外,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由于其教学经验不足,教师在物流管理方面的知识专业性不强,因而在整个教学中,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却忽略了学生的实践教学,因而无法培养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高能力的从业人员.让资源库进行理论指导,从而促进资源库中问题的解决.
2.3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对策
首先,要调动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为了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学校或政府出台相关的激励性措施,促进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合作关系,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并实现资源共享机制.其次,政府要加大高校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支持力度.政府一方面要加强校企合作之外,还要在财政方面大力支持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在高校建立资源库,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情况下,还能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深入学习.争取高校能够培养高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最后,高校也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强资源库建设,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资源库,让学生通过资源库的知识提高理论知识,并让理论指导实践,达到实践与理论结合的目的.
3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被运用到教学中,资源库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提高物流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要根据每一个地方的特色有选择性的建立资源库,从而促进资源库充分发挥作用.
作者:曹益平 单位:湖南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曹宝亚.安徽省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4,(24):138G139.
篇7
许多物流课程的教学方法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结果导致学生没有积极学习的主动性,也没有思维扩展空间,同时理论讲授为主,缺乏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和案例教学,这种过于简单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物流发展在我国历史短暂,物流管理专业是新兴的专业,物流管理教育处于摸索探讨阶段,多数物流专业的老师是由管理学、国际贸易、交通运输等专业转型而来,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不足,甚至是边学边教,边教边学。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不高,大部分教师缺乏从事物流工作的实践经验,师资力量薄弱。
构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在充分调研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动向和高等院校自身办学背景及特色的基础上,分析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依据社会就业岗位群和职业层次等来确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信息技术和法律基础知识,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技能,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信息系统的手段、方法,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策划等业务环节较强的实务动作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并掌握熟练操作技能的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物流管理专门人才。根据物流企业的实际岗位来确定核心课程体系,通过对企业调研,对物流从业人员调研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论证,对主要物流岗位进行分析,发现物流各岗位都需要既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又具有现场工作群体合作、组织、协调、控制、指挥及风险承受等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将现有的仓储主管、客户主管等36个岗位划分为运输、仓储、物流信息技术、配送、物流客户管理等5个岗位群,把原有的14门专业技术课和专业实践课的内容分解,按照5个岗位群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要,确定物流运输管理、物流客户开发与管理、配送管理、仓储管理、物流信息技术与管理等5门专业岗位能力核心课程。通过核心课程的重新构建,使课程设置紧紧围绕紧缺岗位的职责要求展开,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对物流作业主要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知识点进行调研,构建了5个岗位群,确定了5门专业岗位能力核心课程,共同整合课程内容,动态调整与优化专业教学方案,构建面向岗位与工作过程,优化“做、学、用”为一体的与物流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厚基础、多方向”课程体系和“双证书”一体化课程体系(指助理物流师、物流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挂钩的“双证书”一体化课程体系),将“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专业技能认证”纳入教学计划,学生获得物流助理证书的相关课程培训或纳入《物流管理概论》、《物流运营与规划》、《物流设施规划(物流技术与装备)》、《供应链管理》等课程的教学中,或纳入选修课平台,或进行专门培训。
加强实践环节可以通过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具体地说,就是在校内建立物流实训基地和各种模拟实验室,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将校内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建成模拟实训教学、案例分析、实证研究及应用研究的平台,通过仿真企业实务环节,将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融合成一个系统。学生通过实训可以掌握采购与仓储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调度等各方面的技能。在校外,利用社会资源,与本地区知名物流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参观、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完成理论知识到实践知识的转化,最后毕业实习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环节,它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前最后一次实践,是学生在大学毕业前进行全面综合训练、掌握和应用理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能力的重要环节。
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毕业实习安排形式,使毕业实习与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出现学生因择业而不实习。教学方法的合理组合、正确运用,是实现教学最优化、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以保证在教师导向性信息的指导下,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一是改革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使用“案例或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法”即将“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与“研究性学习法”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是以网络为基础教学平台,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如课堂内小组模拟游戏,案例项目讨论。三是进行现代生产仿真实验。通过对仿真模拟实验软件的操作可以有效解决针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某些课程在课堂教学和实训基地无法实际操作的困难。
“学习过程引导制,实训过程导师制”,两者有机结合,建设一支具有专兼职“双师”素质与结构的师资团队。鼓动和支持现有专职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每年送部分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把一线的操作经验补充到教学中来。根据教学需要,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如物流实务)聘请企业高层物流管理人员来作兼职教师。学生在企业实习时,聘请企业物流管理人员做实习导师,负责具体指导学生的实习。与物流企业共同构建物流实习基地,建立分布于货运基地、仓储配送企业的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到相关物流企业上岗实践,通过企业上岗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积极采取订单式培养。请进来就是把具有一定的物流管理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学者请入学校,为广大师生讲学,通过由专业教师或外请专家举办有关物流管理的专题讲座,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可以跟踪到物流管理的最新进展,进而增强他们的专业信心。走出去就是带领同学们到社会实际工作部门中进行实习、实践教学,提高了同学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同时也通过应用我们学到的知识为社会提供相应的服务。并通过确立科研项目为对方解决实际工作问题。
篇8
[关键词]物流管理;课程建设;人才培养
[DOI]10.13939/ki.zgsc.2015.45.015
1 引 言
《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是常州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介绍配送业务流程和物流中心管理技能的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强的特点,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物流配送中心作业及管理知识,并应用到实践中进行物流中心业务操作及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学生今后进入物流企业或工商企业从事物流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2.1 专业课程定位不清晰
物流管理专业旨在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这一点在目前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明确反映。但到底什么是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管理人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物流管理人才与运输管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流通管理、物资管理等其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什么实质区别,这些对人才培养来说是非常具体、非常重要的问题,大部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没有给予清晰的回答,因此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定位就不明确。
2.2 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
人才的培养最终是要落实到课程的学习上,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势必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目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结构设置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没有界定清晰的专业主干课程。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尽管都规定了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但这主要是基于自己学校对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解,不同高校对主干课程规定有时大相径庭。
2.3 实践教学条件有限
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而许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刚性很大,难以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应用之间存在较大程度脱节,课程过多偏重于理论解释和分析,缺乏对活生生的物流管理案例和实践的探讨。因此应加强对物流管理专业的通识教育,突出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这里所要求的“技术”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上,超越于一般技能,具有一定复合型和综合性特征的技术;是适应高技术的要求,掌握专业技能和实用的工程生产技术,需要大量的实践能力和技能训练予以保障。
2.4 教材内容滞后与课程资源不足
教材撰写“低、乱、重、虚”。“低”是指教材质量低。随着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学校不断增加,教材的需求量急剧上升,编写教材的队伍也日益庞大,“鱼龙混杂”,尽管也编出了一些质量较高的教材,但大部分教材质量低劣,编写者急功近利,在没有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厚重积淀、没有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就动手编写教材。“乱”是指教材编写混乱。“重”是指不同课程教材内容重复。“虚”是指教材远离实际。
物流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目前国内不少物流管理专业教材过分偏重于理论,内容过于抽象,脱离活生生的物流管理实际,不仅教师教学感到吃力,学生学起来、理解起来也感到困难重重。
2.5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团队力量薄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摒除灌输、填鸭式教学方法,纠正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改变仅以黑板、粉笔为工具的教学手段。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改变一元单向传递信息的模式,要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地实施教学,使用多元多向传递信息模式。物流管理专业师资力量薄弱主要有“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原因:从存量方面看,很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属于“匆忙上马”,在缺乏专业师资情况下开设的。这些高校为了抓住物流管理人才市场紧缺的机遇,缓解学校就业压力,从其他专业抽调师资组建物流管理专业,这就使得物流管理专业存在师资力量“先天不足”;从增量方面看,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师资供求缺口过大,导致不少高校希望借助于人才引进措施来加强物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设想一时难以实现。
3 《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课程建设的创新实践
3.1 课程定位明确
明确课程建设理念,做好课程定位。课程建设理念指导课程建设工作的思路,课程定位指导课程建设实施过程中不偏离专业的方向。《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基层物流配送岗位的操作管理技能与素质,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灵魂和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根本。该课程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突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任务驱动”设计和分解课程内容;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课程培养岗位包括采购员、验货员、保管员、理货员、拣货员、配货员、信息员、送货员、调度员及相应基层管理者等。
3.2 课程内容鲜明具体
该课程主要讲授物流配送中心规划设计与运作管理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基本资料的收集与分析、选址规划、系统规划、设施设备规划、区域设计、基本作业管理、库存管理和运营管理等章节。同时就物流配送中心的定位、功能以及物流系统的分析方法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和探讨。课程内容以其丰富、深入,体现了该课程综合性、交叉性等特点,避免与其他物流专业课程内容重复。
3.3 改善与创设实践与实验教学条件
本课程目前开设有《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作为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课程后续的实践性课程。通过本课程可以使学生将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加深对理论课程的理解,实践是本课程的重要环节。同时,也使学生熟悉物流运作,深刻理解一个物流中心的构成、功能和作用;达到对该课程具有分析、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理解基本理论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选用优秀新教材及课程资源动态更新与补充
该课程优先选用省部级规划教材和优秀新教材,利用网络搜集补充教材上不具备的物流行业最新动态及物流新技术,做到课程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目前选用清华大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物流中心规划与设计》为教材,制作精良的教学课件逐期完善,具备与时代、与教学内容同步的电子教案,不断更新与补充的视频资源库(目前已达128个),试题库10套,并做到试题不断补充与调整。案例库不断丰富中,目前已多达200有余,具备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书1份;课内实验任务书、指导书1份。
3.5 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团队梯队化
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多渠道地获取信息。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学生就学得快、记得牢,有兴趣、有享受。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使课堂教学从封闭型走向生活开放型,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了解社会,了解人生,熟知自然界现象;要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丰富知识、增加阅历、培养情操、健全人格;要进行开放式教学,使师生平等,关系融洽,使学生大胆交流,敢于创新;要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空间,让学生能够猜想、能够变通、能够求异、能够创造;要提倡学生思考问题多、新、奇、活;要保护学生的奇特联想的热情;要驾驭课堂教学的技能,放得开,收得拢,开关闭合,运用自如。
(1)头脑风暴法:能够挖掘教学资源,培养创新型意识。“头脑风暴”的主体是学生,形式是各抒己见,互相脑力激荡。让学生交流代替教师讲授,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头脑风暴”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头脑风暴”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主题,充分思考,有赞同,有辩驳,相互激发,争相发表各自观点与主张,课堂气氛紧张而又活泼,培养了学生创新性思维。
(2)角色扮演法:从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思想的区别出发,采用角色扮演法,结合创设情境等教学方法,设计物流中心作业流程与操作技能的基本框架,做好知识模块的组合,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
(3)模拟教学法:借用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大赛机会,组织学生参与,对物流中心的整体全面运营有真切的体会。通过运营仿真,输出仿真报告来进行实证分析 。
(4)案例教学法:选取京东、苏宁、海尔等物流中心的实际运作,并对案例进行点评与评析。引起学生讨论,关注实际问题。通过案例教学法,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知识应用能力。
(5)项目教学法:把该课程转化为若干项目,进行任务分解,围绕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让学生直接参与项目过程。例如,围绕给某一配送中心的布置这一任务项目,让学生分组进行项目方案的制定并互相评价。
在将以上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与创新,积极尝试参观教学法、竞赛教学法、新媒体教学法等方法的应用。不断思考与学习,做到推陈出新,提高和改善教学质量与效果。
《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教学队伍由7名骨干教师组成,即1位教授、4位副教授、2位讲师;骨干教师分别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的物流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等专业;师资配备完善,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教学效果好、科研水平高的师资队伍。这支教学队伍具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师德口碑普遍好。
4 结 论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建设要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师。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仔细研究并控制好每一个环节,深入研究课程建设的关键点,探明其程序和操 作方法。经过努力,我校的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教师也在课程建设中不断成长。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高校教师为之不断积累经验和实践总结,以探索出更适于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课程改革思路。
参考文献:
[1]李梅,胡彦蓉.物流管理专业学科交叉类课程建设初探[J].物流科技,2015(8).
[2]段红莲.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建设改革[J].中国市场,2013(38).
篇9
关键词:互联网+;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
1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
1.1传统物流管理模式
(1)自营物流模式。即企业拥有独立的物流管理机构和组织架构,具备较为科学合理的物流管理体系,掌握必要的相关物流技术,拥有一定规模的物流设备,能够独立自主完成从原料采购到最终产品销售的全部物流环节。(2)第三方物流模式。即企业专注于自身擅长的业务,集中精力投入主营或核心业务的生产研发当中,同时将不擅长的物流管理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并借助相关信息技术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建立紧密联系,从而实现对物流业务的全程管理控制。(3)联合物流模式。即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以建立契约的模式,在物流领域进行战略性合作的物流管理模式。这类模式能够有效帮助中小企业物流业务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规避。
1.2“互联网+”物流管理模式
“互联网+”是指在互联网和传统产业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合,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互联网+”正深刻影响着我国的物流行业,传统物流企业纷纷转型,朝着基于“互联网+”模式的现代物流方向发展[2]。基于“互联网+”模式的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相比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运营方式、运输模式、信息管理等方面,较传统物流,基于“互联网+”模式的现代物流效率更高,员工的幸福感也更强。
2我国中小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结合当前我国物流的实际发展情况,我国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物流管理意识不强,尤其中小企业中大部分企业领导对物流管理没有充分的认识,甚至缺乏物流管理的基本意识。二是我国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模式普遍较为单一,大多数企业未能在企业内建立起完善的物流管理系统。三是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工作效率大多较低下,导致物流运营成本较高,存在浪费现象;四是中小企业大多缺乏完善的物流基础设备,物流信息化管理程度较低。
3原因分析
一是由于我国物流行业起步较晚,较西方先进的物流体系来说,我国物流体系尚在建设之中,物流管理理念、物流经营理念、现代物流理念等先进理念在我国的认知程度较低,大多数管理者属于“半路出家”。二是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受重视程度不足,学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或多或少存在师资力量不足、设备器材不够先进、学生生源数量较少等问题,全国每年物流管理人才输出量较低,社会上物流人才需求存在大量缺口,从而导致物流相关企业缺乏人才。三是由于消费者追求“又快又好”与物流企业追求节约成本之间存在矛盾,物流企业要想建设较为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本,这对于中小型物流企业几乎是不可接受的,虽然从长远来看,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是中小企业的必经之路,但由于资金和人才的限制,中小企业目前不得不走“粗暴发展”这一条路。我国目前物流行业正在飞速发展,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若想在激烈的物流竞争中分得一杯羹,就要清醒地意识到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及时根据企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划,找出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物流管理模式。
4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新模式
4.1电子供应链管理模式
电子供应链管理模式指的是在互联网和电子供应链发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模式,其将供应商、零销商以及消费者等物流主体联结在一个网链结构内,使这个网链结构具备一体化功能。将网链结构的链主作为核心,对各个主体的利益进行有效协调和分配,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来实现市场资源的整合,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产品的生产和制造,节省供应链系统的整体成本,维护各个主体的利益,既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也使得物流服务水平迈入更高的台阶。
4.2第四方物流管理模式
所谓第四方物流管理模式,顾名思义是由第三方物流管理模式发展衍变而来。其能够为企业提供一套差异化、个性化、整合度较高的物流方案,内容主要涉及金融、保险以及多站式物流配送等[3]。第四方物流相较于第三方物流只提供物流服务而言,具备了一定的整合性,比如能够协助企业处理进出口关税等问题,属于具备高附加值的物流管理模式。
4.3“互联网+”动态物流管理模式
当前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互联网+”动态物流管理模式的发展,中小企业应努力抓住这一政策红利,在企业物流管理中尝试采用这一新兴模式。在“互联网+”动态物流管理模式中,中小企业可以依托既有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进行相关物流活动,共享物流信息,达到资源利用的高效化、低成本化。近年来,我国正在着力打造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中小企业也可以借此机会来提升企业货物调度效率以及仓储运营管理能力。同时中小企业还可以利用我国大力建立健全智能物流配送调配系统的契机,促使商品运送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5“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实现路径
5.1树立现代物流管理理念,适应现代物流管理新模式
中小企业的管理层要认清形势,积极学习先进的物流观念和管理思想,清楚认识到物流管理对于企业整体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准确评估企业发展水平,根据企业发展近况,结合市场环境和国家政策选择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物流管理模式。例如,电子供应链管理模式、第四方物流管理模式以及“互联网+”动态物流管理模式等新型物流管理模式不失为企业的明智选择,这些新的管理模式有助于促进企业物流的一体化管理,有效减少产品与购买者之间的距离,既促进了企业经济利润的提升,又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5.2建立一体化物流管理与运行体系,实现物流系统配置最优化
建立一体化物流管理与运行体系是当前中小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企业应把分散在不同机构的物流管理职能独立出来,统筹建立具有完善职能的物流管理机构,其工作内容主要是为企业处理物流运营的相关问题,帮助企业有效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除此之外,中小企业还应该对物流活动进行优化和重组,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实现物流系统配置的最优化,从而为客户赢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为企业积累良好的口碑[4]。
5.3加速信息化发展,推进物流管理现代化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物流的发展具有经营全球化、系统网络化以及服务一体化等特点,加强物流信息化管理应是中小企业下一步重点关注的内容。企业要建立功能完整且合理的物流管理系统,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物流信息的准确度和及时性,为实现企业物流管理一体化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同时,中小企业应在物流管理领域内实现信息共享,加强企业物流业务同上下游节点之间联系,促进企业信息化与物流管理信息化成功对接,打通企业管理和物流管理之间的通道,能够根据顾客的要求快速做出反应。
5.4重视物流系统总成本控制,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应注意控制企业物流系统的总成本,有效提升企业经济利润。物流系统总成本由总运输成本、订单处理费和信息费以及顾客服务费等多项要素构成。中小企业在物流系统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进行物流系统总成本的核算和论证工作,避免出现总成本超过总收益的情况,导致企业得不偿失。此外,企业的从业人员也要增强物流成本管理意识,科学合理地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有效控制和降低物流总成本。
5.5加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高企业竞争力
高效的物流管理最终需要相关人员去操作和实施,相关人才的培养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物流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但当前我国企业物流管理从业人员队伍的素质层次不齐,尤其缺乏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严重制约了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必须要注重培养相关的物流管理人才[5,6]。对于企业来说,应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和物流人才需求特点,积极学习国内外大型企业或知名企业的物流成功管理案例,同时,中小企业应根据发展需要,定期组织物流管理人员接受相关培训,或外出交流,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物流人才培养机制。对于物流管理人员来说,除了工作之余努力学习物流专业理论知识以外,还应该广泛涉猎财务管理、信息技术以及数据处理等相关专业知识,努力提升自身物流管理相关业务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6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提升中小企业物流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中小企业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物流管理工作对于企业整体发展的重要性,企业管理者应更新物流管理理念,在公司建立起一套合理的、健全的物流管理体系,强化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注重企业物流系统的总成本控制,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切实提升企业自身的实力,帮助企业实现健康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维.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模式的创新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6):230.
篇10
Abstract: The teaching program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is not only a guidance document which is built on education purposes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but also an overall plan of curriculums. The paper firstly determines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emphasi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based on a survey, then uses the analysis method of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ISM)to set a multi-level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curriculums. Based on the logic between the curriculums, curriculum's semester arrangement is settled. It is hoped that the paper will provid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logistics management teaching program.
Key words: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 logistics management; teaching program establishment
0 引 言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实体流动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使各项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1]。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突出,推进现代物流发展,推动物流管理、物流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许多省、市、地区已明确将现代物流定位为新世纪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相应于快速发展的物流产业,物流技术、物流管理的人才非常紧缺,据预测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了600万人,物流专业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制约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苏师范大学于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物流管理专业,至今顺利培养了800多名物流管理本科毕业生,主要输向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及政府(海关等物流密切部门)。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是根据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目的和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是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由于物流管理在我国依然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学科,物流管理本科教育还处于不断完善的发展之中。本文将解释结构模型的思想和方法引入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对其本科课程设置进行整体规划,以期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提供借鉴价值。
1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整体统筹
在调研国内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较早的高校基础上(北京物资学院、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广东商学院等20多所已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确定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与重点。
1.1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重点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和广博的科学素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具有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掌握现代国际物流、港口物流与物流系统分析、设计、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具备国际物流、港口物流管理和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运作,能在企业、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从事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优化与运营管理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为了顺利实现上述培养目标,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培养重点要突出两点:(1)教学内容强调综合性。为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整个课程体系安排上,参考目前国内各大学加强基础课程的配置,在“宽口径、厚基础”上下功夫,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课程内容以数学(含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计算机、管理学、经济学、信息系统、经济法等学科为基础进行综合性的学习,专业课程的涉及面要广,使学生能够适合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作业领域。(2)强化实践教学。物流管理是一门特别强调实践的学科,强化实践教学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国内各大院校都紧紧围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实际开设的教学内容中,实践学分基本占到毕业总学分的近四分之一;课程实践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约十分之一;在实践实习环节中,普遍设立了“专业实践”、“毕业实习”。
1.2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整体统筹
依据上述确定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重点,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设置课程类型、体系与学分结构情况设计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其中,大类平台课(其中,校级平台主要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基本原理、数据库程序设计、数理统计、线性代数;院级平台主要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物流学、财务管理和经济法)占专业课的比例为49.5/(49.5+72.5)=40.34%,充分体现了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而强调的“宽口径、厚基础”;实践环节(主要包括采购管理、物流仓储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国际物流、物流信息管理、运输与配送、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供应链管理、ERP理论与实务、生产运作与管理、现代港口物流管理等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环节)占比为37/134=21.26%,这一点是上述强调物流教学内容实践性的细化。
2 基于ISM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2.1 解释结构模型原理
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物流技术与管理技术相交叉的复合型学科,其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另一方面,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ISM)是美国沃菲尔德教授于1973年开发的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的一种方法[2],是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要素,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及计算机的帮助,把模糊不清的思想、看法转化为直观的具有良好结构关系的多级递阶结构模型。因此,上述两方面综合决定了可以考虑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来进行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制定。具体来讲,解释结构模型依据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有向图模型和布尔矩阵,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处理,最终形成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多级递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结构模型,以为更加科学合理地统筹安排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的时间分配、教学进程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基于ISM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结构
在对上述所提及的20多所已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的高校调研的基础上,遵照上述培养目标及重点,并通过江苏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全系老师的共同商讨,确定出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开设课程及课程间先行关系,如表2所示。
第二步,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可达矩阵R,归纳可达集合与先行集合,对可达矩阵进行区域分解和级间分解。
第三步,求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结构矩阵,绘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多级递阶结构图。
逐一按照上述三个步骤操作,即得到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多级递阶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显示,基于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分析的结果表明,上述39门物流管理专业主要课程可以划分为12个层次,课程的先后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2.3 基于ISM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学期安排
依据ISM分析结果,按照江苏师范大学相关教学制度规定,需要将上述12个层次的课程考虑在7个学期安排(第8学期学生主要进行专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工作)。具体的学期安排如图1所示。总体上来说,图1依据ISM分析结果,依据课程间的逻辑先后关系,大一(第一、二学期)、大二(第三、四学期)主要安排体现基础化、综合化的基础性课程和原理性课程,大三(第五、六学期)及大四上学期(第七学期)主要安排体现能力化和个性化的专业技能及实践课程。
第一、二学期课程安排,除了上述表1中所提到的人格素养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军事体育类课程等,考虑到大一是高中学习生活到大学学习生活的过渡,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不宜安排太多,因此,第一学期主要安排《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哲学》及《政治经济学》,其中,《高等数学》与《哲学》及《政治经济学》课程是该学期安排的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及《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由于是同一学期,在时间安排上可考虑两门专业基础课略晚于上述课程4~6周;经过一学期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第二学期除了继续经济学的宏观部分外,可考虑安排作为管理大类学生均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类课程《经济法》、《会计学》、《财务管理》、《物流学》,与此同时,由于后续需要诸多计算机操作实践技能,在此学期同时考虑安排《计算机基础》。
第三、四学期课程安排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无论在学分总量上还是课程难度上都较第一学年有很大幅度提升,具体体现在:第三学期开始逐步安排以物流每一职能作为一门课程的专业课程,包含《物流经济学》、《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与此同时在《计算机基础》上将计算机技能提升至《数据库程序设计》水平;为了后续专业基础课《配送与运输》课程的顺利进行,在第三学期需要安排作为该门课程基础课程的《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第四学期安排作为后续规划设计基础工具的《管理运筹学》课程,迟4~6周安排《运输与配送》;逐步开设《市场营销学》及反映物流综合职能的《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由于该学年已经逐步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相应于每门专业课程,需要同时安排相应的实践操作课程。
经过两学年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第五、六学期课程安排物流管理专业综合职能类课程《国际物流》、《生产运作管理》、《供应链管理》、《现代港口物流管理》、《ERP理论与实务》、《物流专业英语》、《物流成本管理》等;同时为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学年同时安排《统计学》及《统计分析软件》课程。
第七学期考虑学生就业、继续深造及出国等多向分流,安排了素质化、个性化的课程,包括《管理经典选读》、《物流前沿专题》、《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HRM)》、《质量管理》、《物流保险专题》、《科学研究与协作训练》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