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范文

时间:2023-08-10 17:33: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

篇1

关键词 初中语文;信息技术;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1-0083-02

1 引言

语文教学效果向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因为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仍然把它作为评价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往往显得有些呆板生硬,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充分调动起来,大大影响了学生观察力与想象力的发挥与提高。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技术层出不穷,已经给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初中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来服务自己的语文教学,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习惯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全面充实学生的语文教学资料。但是,信息技术毕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二者的教学整合过程中还有不少需要扫除的障碍,必须尽快采取合适的策略来进行积极应对,真正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2 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整合的影响因素

初中语文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教学理念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偏差 虽然说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人们的生活和学习都处于一个紧密联系的网络世界当中,但是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受到传统的教学体制影响较为深刻,他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即使意识到了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实际教学的时候有时还会不知不觉地陷入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去。这就形成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模式的矛盾与冲突,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摇摆不定。也有些语文教师就会走入两个教学极端,即只进行传统教学,完全否定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或者盲目认为信息技术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的任何问题,过于依赖信息技术整合教学。

初中语文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缺乏娴熟的技术手段 由于不少初中语文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能力的提高方面积极性不高,仍存在一定的技术障碍。不少初中语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很低,只会一些简单的课件制作与文档操作,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来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此外,仍有一些语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频率不高,使之在具体教学中很难体现现代化教学效果。

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对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重视不够 初中学生在接受语文教学的时候,对于初中语文的信息教学环境还没有完全适应,加之他们自身的自制力还没有完全成熟固定,很难在综合素质方面迎合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要求。此外,学生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更多出于好奇心与新鲜感,并没有能够真正发挥出互动教学的效果。一些家长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整合也持一种消极态度,并不赞同孩子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语文学习。当然也存在网络资源共享方面不均衡、学校的硬件设施不够齐全等问题。

3 初中语文教学中解决信息技术整合问题的策略

新课标明确提出,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提升他们自主探究与创新的能力。而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可以成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二者的有机且有效的整合,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解决上述影响到整合过程的一系列问题,从而真正让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整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让信息技术为初中语文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转变并更新他们的教学理念,实现二者整合的完美效果。

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重新审视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模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模式认识还不太到位,仍存在教学方式的两个极端现象。为了扭转这样的教学现状,初中语文教师就应该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同时应该充分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并不是一无是处,它在特定的情况下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仍然有着不容替代的教学优势与功能。而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模式也不是完美无瑕的,它并不能够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也不能够完全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各种问题。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同时,做好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有机整合,努力保留具有优势功能的传统教学方法,并充分挖掘出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模式的最大潜力,把语文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实现完美的结合,最大限度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初中语文教学根据教学目标来做到详略得当,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处理好信息技术教学材料与语文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以语文教师娴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前提条件和根本基础。这就需要为初中语文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来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体来说,学校可以邀请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专家来校讲学,可以举办各种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班,专门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地点来对初中语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应用能力的培训等,从而让他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自己较为熟练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来实现与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通过信息技术来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形象生动的展示,引导学生深入揣摩并体会文章内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阅读品味,有利于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分析与体验。

加大对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宣传力度,改变社会各界的认知与态度 鉴于上面已经提到的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对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认识不到位问题,应该尽快解决。具体来说,应该处理好信息技术与教师的教学关系,教师应该把信息技术当作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要明确教师是教学主导者,信息技术只是要充当一个交互教学平台的作用,为学生创设出一些有趣的教学环境。因此,应该通过多种渠道来宣传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具体情况,纠正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上对信息化教学的一些偏见,这样才有利于更好地得到家长和社会的配合、支持和认可。

4 总结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是一个推进改革继续深入的有效动力所在,它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营造全新的语文教学氛围。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整合问题,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转变教学态度,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努力寻求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真正取得预期的整合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向存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4(2).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能力;语感;方法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而语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体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每位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一、运用教师的示范作用,熏陶感染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优势,以自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娴熟自如的、充满灵气的语言,富有情感的讲课影响学生,熏陶他们。如,在教学《峨眉山月歌》时,教师会自然地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等诗句,在语境中体验、感悟精美的语言特点,让他们走进诗的意境,触动心弦,提升感悟、理解能力。

二、通过“读”,读出语感

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是“读”,阅读不仅是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也是增强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从读中获得感悟,训练语感,提高语文素养。语感作为一种能力,不能靠教师的讲解与灌输生成,而是通过自身的言语实践习得。因此,教师应加强学生的阅读,通过读后深思,激发语感。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研究文章的中心思想,还应该认真品味作品“怎么说”的言语形式,在品味过程中领悟语感,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或精美段落,体会写作之精妙,达到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四、提高语文积累,增强语感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模式;阅读教学模式

总是雾里看花般行走在语文教学的征程上,感觉阅读教学模式的概念和构成要素仍然是模糊的、不明确的,对“什么是阅读教学模式”还没有科学、明确的界定,对“阅读教学模式由哪些要素构成”也有待深入探讨。有相当一部分教育教学工作者对阅读教学模式的价值和作用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阅读教学模式妨碍了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束缚教师的手脚、阻碍教学创新的牢笼,不足以用以改善阅读教学结构,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因此,他们要求拒绝模式、打破模式,主张“从遵循模式走向创造风格”。为此笔者就如何看待阅读教学模式有了如下赘述:

1 面对迷雾,理清概念

1.1 教学模式: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促进下主动获取知识、获得身心发展的过程。为了提高教学活动效率,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教育者需要研究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过程。在研究和优化教学活动过程的进程中,教学模式思想萌芽,并最终形成教学模式理论。

1.2 阅读教学模式:是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复杂的、富于创造力的心智活动过程。阅读教学是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会学生阅读为目的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任务包括帮助学生获取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传授基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同时阅读教学还负有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陶冶学生的情操等任务。为了能顺利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实现阅读教学目标,人们不断探索最优化的阅读教学过程。

2 拨开迷雾,摸清要素

2.1 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为了更好地认识教学模式,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关于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以下四要素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

(1)理论基础。教学模式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既包括教育教学理论,也包括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理论基础是教学模式的灵魂与精髓,决定着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方向性。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对其他因素有着制约作用,同时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人们对目标认识的发展,往往又促使人们调整自己的教学程序,进而使教学模式逐渐完善。

(3)操作程序。操作程序具体说明教学活动的逻辑步骤以及各步骤所要完成的任务。操作程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

(4)操作策略。操作策略是指为运用模式而提出的原则、方法、技巧、注意事项等,即操作要领。它是实现教学目标、发挥教学模式效力的保障。

2.2 阅读教学模式的模式:笔者认真学习了黎锦熙的“自动主义教段”、朱自清的“四步教段”、阮真的“五步读文教学法”和叶圣陶、朱自清的“精读指导”法,就他们的教学策略来理解阅读教学的模式。

(1)黎锦熙的“自动主义的形式教段”

操作策略:

1)教学过程中,不可拘泥于教段。

2)教学中,根据教材的性质和学生的程度相应地采用形式主义教法(偏重语言文字的玩味、练习)或实质主义教法(偏重内容事物的深究)。

3)在一个题目下的教材,让学生囫囵地、连续地“预习”下去,不要勉强分节。

4)“学生的问疑”、“教师的试问”是将学生预习的课文印象多方整理,使他明了、确实地理解课文。在此,教师用不着“翻译式”的讲解。

5)诵读是学生将声音与意义结合的一种“发表”。个读、齐读,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使用,但教师的范读必不可少。

6)“比较”

7)“概括”

8)“表演”是读法的“应用”,

9)“创作”除了作文外,还要注意语言的技术。“活用”的目的是培养读书能力、养成研究的兴趣,尤其是养成学生到图书馆自由参考的习惯。

(2)朱自清的“四步教段”

操作策略:

1)“预习”内容包括参考作者、难字、成语。

2)报告应分段朗读原文,每段为一单位;每段考查难字、成语等一完,就让其他学生述说大意,宜详不宜简。最后让学生述说全篇大意。

3)较容易的材料,可不必令学生预习;临时行默读法,令学生分述每段大意及全篇文章。

4)为了使学生注意所读文字,讨论时要使每一学生均有发言机会,要特别督促不愿发言的人。

5)短篇宜用口问;长篇宜用笔试,用作测验。

6)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咬文嚼字”法、比较法、朗读法(包括诵、吟、读、说)。

这一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重视文章情思和文笔的研究,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性特点。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启发式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3)阮真的“五步读文教学法”

操作策略:

1)“教学预备”

2)“预习指导”

3)“教学讨论”

4)教师要把读文当作作文的预备,作文当作读文的应用练习。

5)学校中各科成绩的考查,

这一模式较好地处理了教师指导和学生思考练习的关系。在教学方法上,这一模式注意联系学生的旧知识来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此外,这一模式非常强调阅读为写作作准备的功用。

(4)叶圣陶、朱自清的“精读指导”模式

操作策略:

1)“通读全文”

2)“认识生字生词”

3)“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4)“讨论”

5)“吟诵”

6)“参读相关文章”

7)“应对教师的考问”。

3 消散迷雾,看清形势

新的阅读教学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阅读教学观。这种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新型阅读教学观使学生与文本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目标的模式、以激活学生主体性为目标的模式及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模式。

3.1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模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所以,新课程实施以来着眼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阅读教学模式数量最多。这些教学模式或以“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或两种为重心来构建,或将三种学习方式融于一体。

篇4

关键词: 文学话语 高中语文教学 创新

现阶段,高中教学中引入了“微课”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延伸语文教学至课外,从实际效果分析比较好。另外,高中语文教学开始对“文学语境”及其应用的思考;比如对新课改后高中语文教材的理解、教学体会与经验总结,以及出于对语文教学与文学关系的进一步反思所形成的新的教学思路等。

一、对文学话语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的解析

1.新课改与高中语文教学。

新课改的目标在于素质教育,核心要素是“以人为本”,这个理念比较复杂,主要是透过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唤醒人性的人才,以语文教学灌注人性,将“弯的调直、将芜杂的加以剪除”,进一步教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或未来职业中遵从“适度”伦理(或者称之为有教养、有素质);深一层分析,它的主旨则要求以文学性的手段,让学生与自身相关的周遭事物、人、事件发生关联,从文学的角度获得更贴近的感受,并以文学的方式加以表述、传达,从而达到文科教育人才的目的。

2.高中语文教学与文学的关系。

从目前的高中语文教材设计看,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而且向课外拓展的方向非常明确,这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各种相关资源进行搜索、整理,并融入教学备课教案中,并加以发挥;这种延伸不仅是一种从高中语文教学向文学的延伸,它更关切的是系统性的文学知识素养的培养(这是由于文学本身所涉及的范畴所致)。另外,语文是一切课程的基础,且在高中阶段,逐渐向理性逻辑分析阶段、理论阶段过渡。所以从整体上看,这是一种从文学视角进行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引导方向,因此,应该注重从这个角度对高中语文教学加以分析。

二、文学话语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创新

1.创新思路及出发点。

语文教学简单的可以从“字―词―句―段―篇―文章”这个角度进行解析,但是这只是形式上的理解,因为基础性的语文教学实践是必要的部分;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要结合更大的文学背景探讨,因为文学的逐渐退潮已经引起文学批评的兴盛,且在整体社会的物质-享乐欲求的推动下,文学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所以透过高中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感性、训练其知性分析能力,以及逐渐过渡到理性的逻辑分析层次非常必要,也是解决当前社会中因国民素质过低而造成的诸多问题与矛盾的主要路径选择。因此,文学话语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创新应该关注“人的文学”、“社会问题的化解”、“国民素质的培养”、“人性光辉的崭露”。

按照“思路决定出路”的原则,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除了有一个新的出发点之外,最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认识,区分清知识与认识之间的差别,培育真正有思想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在高中语文教学阶段进行对学生各项能力的训练。

2.从能力训练到创新意识培养。

文学话语下的培养方案主要包括感性能力、知性能力、理性能力,具体讲,就是从感性角度培养真实的心灵,从知性角度培养其思辨现实的能力,从理性角度培养其价值归属。

从教学角度讲,需要培养学生对各种不同类型题材的差异区分能力,让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表达风格对所教的主题进行独立的思考与表达。另外,创新的基础在于对模仿阶段的超越,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阶段应该加强对诗、词、散文、短篇小说、独幕剧等的练习,在大量的学习拓展、练习、探索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渐形成一种创新意识,强化其自主思考与探索的能力。

3.从课堂教学伸发,拓展学生探索能力。

要做到以上各点,就需要教师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从课堂教学中做好引导。比如,将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探索关联起来,让学生对每一课的相关内容进行扩充、精简、反思,形成一种初步的知识系统。然后,再透过课后作业来实现其各项能力的释放。比如,以具体的作品创作过程,达到对各种能力的训练、运用,以及熟练化,最终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认识,以及认识能力,从而不断探索、创新,创造出有利于国家、民族、自身发展的新思想。

总之,在不同的时代,语文教学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要站在更大的社会背景与文学背景之下,运用文学话语的力量传达正确的价值观、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的价值观;通过更丰富、生动、直接、形象的方式,让高中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了解社会实情、主动挖掘文学宝库、认真练习各种应用技巧,从而不断提升各种能力,为其未来的教养与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爱华,傅梦舟.美国高中母语课程及其对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借鉴意义――以美国蒙特沃德学院的高中英语课程为例[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篇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它一语道明了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那么,在高中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践行这一理念,落实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一核心任务?笔者认为,构建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对于整体提高我们课程实施能力、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本人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建立“五步式”课堂教学模式,能把握住语文教学的一些核心要素,用利于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当代中学生自我意识强,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加上接触到的新东西多,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些正是创新思维的品质,这就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激发并唤醒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树立他们自主创新的信心,锻炼并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并激发学习热情。为此,我探索出了“长效积累――优效预习――高效阅读――实郊训练――有效延伸”的五步式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以“长效积累”“优效预习”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材中入选了大量的名家经典,在这些文章中,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体会到伟人的至爱亲情,了解到不平凡的探险之旅,走进广阔深邃的人文世界,从而得到语文的滋养和审美的陶冶。我们在品位这些优美的文字时,既可以欣赏到这些名家们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表现手法,又可以领悟到作者真实的精神世界;既能够提升自己的写作和鉴赏水平,又能够培养和陶冶自己的艺术情操。课文中有大量丰富的词汇,优美的文句,特别是古典诗词中的名言警句以及说理、抒情、写景名段名篇,要注意及时积累、总结,以丰富语言仓库。

“优效预习”时,构建“学生课前学习新知识,上课在教室完成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的教学结构。相对于以前的预习课,因为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预习要求,并提供了相应的预习方法,学生能用正确高效的方式完成预习,避免了盲目性。学生在上课之前,都能掌握一定的预习内容,学习效率、质量大大提高,语言知识也随之变得丰富起来。

二、以“高效阅读”、“实效训练”质疑问难,强化朗读,培养语感

“高效阅读”的课堂要求课堂书声琅琅,朗读时间都有明确的时间规定。我们认为,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各自对文本都有不同的理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物”。在保证文本原有的价值取向前提下,还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因此,我们的任务应该为学生阅读搭好脚手架,在充分把握阅读材料精髓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助于理解的指导性关联信息,帮助学生达到整体上的认知,形成一个整体的认知环境。同时,文本的解读要立足于中学生特点,注重文字符号与生活图像的转换机制,唤醒文字所描绘的具体形象,使学生入境动情。

语感就是人对语言的领悟感知能力,是语言训练由生疏向熟练过渡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学的支点便是语感。提高对语言的领悟感知能力,才能相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这样听别人说话才能抓得住要领,语言表达才能流畅得体,语言运用才能得心应手。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过不忘。”朗读是训练和提高学生正确掌握语音、语调,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学生获得语言感受的重要手段。

通过朗读使枯燥的视觉文字活化为生动的听觉声音,可以引导学生成功地想象出画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加强和作者的心灵沟通,使读者和作者产生共鸣效应。在语文课中师生、生生间展开对话,各自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分享学习成果。师生在对话、交流、评价中逐步把问题的探究引向深层次,从而激活学生思维,开启他们的智慧。课上老师关心一些核心要素,抓住了训练点,开展有效的、有意义的阅读教学,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言语表达能力。

三、以“有效延伸”收获创新体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有的教师,只注重开始前分钟时调动学生的学习趣味,忽视了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的调动。一节课步入巩固环节后,其不良效应便表现出来了,大量机械、重复、乏味的问题让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气氛变得沉闷。这样的教学怎么会精彩?这样的教学效果怎能令人满意?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在教学观念上的认识偏差、缺失,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工作做得不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缺乏了解,对教学过程中的后期管理工作处置不当,出现冷清的课堂也就不足为怪了。因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一直动起来,应贯穿课堂的始终,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会事半功倍,呈现出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最成功之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在听课中产生想象和联想。想象是创造力,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是创造的基础。教材是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妥善处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活化教材,利用课文空白处,学会加工教材。

在处理上课“有效延伸”的形式上,教师也要不拘于教材的格式,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风格,勇于创新。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及学生个性特点,既可以阅读和课文相关的文章,进行十分钟小演讲,又可以先进行对话训练,还可以表演课本剧。总之,要努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树立“跳出教材”的创新教学理念。

我们对“运用”的理解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我们倡导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形式也应是多样的,应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全方面的实践、运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目标。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360-01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自主学习是当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它不但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非常有利,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自身的成长、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自主学习”的概念内涵

所谓“自主学习”,是相对于“机械学习”和“被动学习”而言的,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并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我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强度,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状态。

“自主学习”的概念有三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是主动性。由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有去进行学习和认知的欲望和兴趣,学习不再被当成一种繁重而被动的事情,而是表现为一种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一种愉快的体验。譬如,小学生在朗诵、默背诗文时,体验到诗歌的朗朗上口,背诵后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往往成为他们进一步主动学习的动力。其次,是独立性。独立性在学习中表现为学生的“我能学”,即学生独立进行学习的能力。最后,是“我会学”,即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己进行学习的计划、调整、指导和强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学生学习中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对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进行一段时间上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习惯,并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和认知活动等做出相应适当的调节。

二、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兴趣”+“问题”+“实践”的自主学习能力模式,模式分为三个环节,在结构上彼此衔接,在功能上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模式的第一个环节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非指导性”教学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能够创造出和谐、融洽和宽松的课堂氛围,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安全感与自信心,有利于充分挖掘和展现出自己的潜能。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也是让学生发挥主体意识积极参与教学的前提条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建一种宽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身心愉快地投入进学习中,激发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鼓励他们更加积极地探索新知识,体验由学习所带来的满足和喜悦,从而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动机中的内部动力和基础,同时又是激发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核心要素。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导语、播放多媒体等教学方式,提升教学的新鲜度和趣味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学习情境。

2、激发学生质疑,培养创造性思维

培养模式的第二个环节是引导问题式思维的教学方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和思考可以引发学生对于新知的探求,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探索和创造又能更深层地激发对知识的学习欲望,这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根本途径。思维由问题开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巧妙的设疑,启发学生的思考;并为学生提供质疑的契机,充分给予学生发挥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同时还要进行适时的指导,潜移默化地教授科学的质疑方法,这样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课文《鞋匠的儿子》中,在课堂上有学生提问: “在面对参议员的羞辱时,林肯回答的话中为什么用了三个‘永远’,他这样使用是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吗?” 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对于这样并无限制性答案的提问,教师就应当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或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来寻解,注重的是在探求中的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师要多对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给予及时的评价、鼓励和指导。

3、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

培养模式的第三个环节是加强学生的学习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大多还处于形象思维为主导的时期,因此教学中应还多以实践活动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所以要尽量创设机会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活动,并提供给他们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譬如,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有趣味、有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整理和搜集,使学生能够在对学习资源进行整理的实践过程中,锻炼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形成符合自己的语文自主学习策略。在实践活动中,小学生的认知思维也会逐渐由感性认识提升至理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学习和能力上的提高。

采用“兴趣”+“问题”+“实践”的语文自主学习培养模式,教师要将三个教学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另外要注意的是,在学习实践中进行学生学习目标的自主制定时,教师应起到一个“辅助指导”的作用,对于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要帮助学生把握和明确,如语文教材中的能力点及知识难点的分布等,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出现的无效或低效学习,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铺就一条道路。

参考文献:

篇7

语文的实践性以及人文性比较明显,老师需要抓住这一工具性教学学科的实质要求,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条件精心筛选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随文练笔教学策略要求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自主阅读空间,保障学生对不同的内容进行优化和写作。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语文水平有着一定的作用,老师需要抓住这两大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认真落实不同的教育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础,站在学生的角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对语文这门学科有一个客观的认知,掌握语文学习的技巧和精髓,从整体上提高个人的听书读写能力。

二、随文练笔

在完成前期的课文阅读教学环节之后,老师鼓励学生结合阅读文本之中的基础性内容完成后期的写作训练,这种环环相扣的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书写能力,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之中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结合相关的实践调查不难发现,语文写作与语文阅读相辅相成,两者存在极为紧密的内在,学生的自主写作和文本阅读能够实现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如果能够实现写作与阅读的完美结合,那么对于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大有裨益。在践行随文练笔教学的过程之中,老师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提炼出阅读文本之中的经典片段,将情境教学以及小组式教学落到实处,鼓励学生对不同的文章资料进行主动的学习和迁移,从而构建完善的知识框架体系,对文本阅读有一个深刻的认知,从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和经验,在后期自主写作的过程之中拥有更多的写作素材。

三、选择经典进行仿写

小学生的年龄偏小,自主分析能力还有待提升,逻辑思维框架不够成熟,因此在自主写作的过程之中感觉困难重重。小学语文老师需要尽量避免直接写作,而是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素材,掌握素材选择的相关要求。大部分的小学语文阅读素材以及写作素材都以课本为主体,国家通过统一编定的形式来进行有效的实践,积极落实素质教育和推动新课程改革,现有的语文教材已经经过了专家的严格审核,因此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特性以及语文教材改革的实质要求。老师可以抓住语文课本之中的核心内容,充分利用这一有效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在推动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和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学生写字和理解字面意义是最为基础的教学任务,理解课文之中的重点和难点才是整个教学任务之中的核心,老师可以提炼出文本教材之中的经典篇章段落,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分析。

随文练笔教学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为了充分体现这一教学策略的重要作用和优势,老师必须要注重不同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首先以写作句式仿写为依据。大部分的语文课文之中所涉及的文章属于优秀经典著作,经典语句所占有的比重偏大,因此能够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选择提供更多的条件和基础,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在主动阅读的过程之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经验,规范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以此来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句式的仿写看起来简单,但是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之中却比较困难,这一教学任务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基础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老师首先需要以基本汉字的认识为依据,然后让学生学习不同的句式,比如被动句、主动句、感叹句、反问句以及疑问句。不同句式的转换以及仿写对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弥补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所存在的不足大有裨益。老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了解句式之中的固定构成成分,鼓励学生主动阅读不同的课本文章,积累丰富的仿写素材,针对自己所遇见的困难和不足进行有效的标注,在此基础之上实现不断的巩固和发展。

另外,课文段落的仿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更高,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不同的句子联系起来,关注句子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以此来构成完整的篇章段落。段落的仿写要求学生先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宏观的了解以及初步认知,分析文章结构的划分要求,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个已有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实现举一反三和学以致用,了解段落划分的具体要求,掌握整篇文章的结构,从而更好的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以及以创新能力。

四、仿写的基础上进行拓展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老师在引导学生仿写的过程之中必须要注重进一步的提升,了解仿写与自主创新之间的相关逻辑联系,以此来在仿写的基础之上进行有效的拓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实践研究的过程之中对语文这门学科有一个深刻的认知,从而掌握阅读和写作的技巧。

(一)利用图片想象完成写作

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之中的重难点,这一知识板块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作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为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老师需要抓住课本文章之中的中心段落,关注课文图片之中的具体含义,对语文写作和阅读有一个客观的认知。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小学语文课文之中存在一定的插图,这些插图主要以文字的简单描述以及图片展示为主体,文字所占有的比重相对偏低,因此对学生的想象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为了让学生对插图的内在逻辑含义有一个深刻的认知,在写作的过程之中,老师首先需要留出一部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实践,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拓宽个人的思维,对图片之中的核心意思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思考,掌握文章之中的核心段落,从而在自主学习和实践研究的过程之中培养个人看图、读图的能力,实现自身的独立思考以及自主判断。老师则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以引导者组织的身份,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辅导,聆听学生的真实想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时调整后期的教育教学方向,以此来让学生在一个更加自由且宽松的学习氛围之下主动发挥个人的想象力,抓住图片之中的核心要素,从而完成后期的阅读以及写作环节。其中图片之中人物与景物的简单揣测尤为关键,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进行有效的迁移。

(二)拓宽情节

在对小学语文教学之中的随文练笔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时不难发现,这一教学策略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符合学生学习成长的规律以及心智水平。老师可以以前期的课文阅读为基础,通过简单的模仿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然后在后期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突破课文仿写的桎梏以及不足,在此基础之上深入挖掘文章之中的文化内涵,找出含义比较丰富的句式,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和判断,发挥个人的想象力,主动对文本句子的意思进行有效拓展以及仿写,从而创作出符合个人个性化发展要求的句式,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学习能力有所区别,为了释放学生的天性,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践行随文练笔教学模式的过程之中老师需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积极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表达个人的真实意见和看法,在原有阅读的基础之上不断拓宽文章以及文本阅读之中的相关情节,丰富个人的想象力,为自身的后期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实践形式符合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对构建高效课堂、实现教学资源使用效率的稳定提升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篇8

“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恰当的媒体选择,谓之一巧。媒体选择正确,则其教学功能发挥与教学的需求相一致,可以使语文教学锦上添花,如虎添翼,产生积极的教学效应。

2.尽量减少不恰当的媒体选择,谓之二巧。媒体选择不准确,其教学功能的发挥与教学的需求不一致或背道而驰,犹如画蛇添足,在教学中必然产生消极的教学效应。

3.媒体的适量选择,谓之三巧。如果不加节制地使用电教资源,有的内容甚至出现叠加现象。本来就容量丰满的语文课堂,就更加繁多了,学起来也就吃不消了。

大多数名师的实践证明:选择和使用多媒体,应该以获得媒体应用积极效应为前提条件。

语文教学中使用电教媒体,教师在全面而深刻地掌握各类、各种媒体的教学功能特点的基础上,还需不断地探索、革新,千方百计寻求最佳的组合方案,从而使学生以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以多种方式参与学习。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非常明显。比如:有老师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春》时,要求每人申请一个电子邮箱——然后将对《春》的艺术短评——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教师,批改之后,教师再发送给学生。电子邮件的一来一往,使师生之间进行了有效的互动,这样的方式不可谓“不巧”!学生在网上阅读到教师的邮件,兴趣会大增。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效果很好。学生在愉悦而且自由的气氛中,接受知识,达到爱学、乐学、会学的目的,这样教师教得省力,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并且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提高了学习效果,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形象,富于感召力,更加有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臻成熟和推广,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电教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在实践当中沉醉于色彩斑斓的画面和赏心悦目的声色之中而不能自拔的现象比比皆是。

因此,要想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巧用电教手段,我们一定要做到:

1.资源精选,切忌杂乱无章。精中求精,只要能说明问题,达到目的就行,切忌过多、过繁而杂乱无章。切忌囫囵吞枣,被动跟着屏幕跑。资源制作一定要删繁就简,以免学生产生感官疲劳。

2.因“材”选用,避免过深过浅。一是因教材而选。二是因学生而选。做的恰如其分,难易得当,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在使用电教媒体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使学生注意、看懂、听清和记住当前的信息。

3.切中主题,不图新、奇。只靠新、奇等表象的感官刺激,让人眼花缭乱,一堂课下来,把学生搞得身心疲惫,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厌倦、厌学,那时候再高明的教学方法也会无济于事。

4.富于特色,最忌“照搬主义”。既吸收别人的长处,又糅合了自身思想内涵,才能产生最佳效果。只要我们做到多动手、多思考、多比较,慢慢地就形成了个人特色。

5.依据思维,捕捉时机。裴斯泰洛齐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诚然思维是思维活动的核心要素。有些教师为完成教学进度,防止、抑制学生想象,甚至取消思维活动,这样做是十分有害的。

篇9

关键词:职教语文 思维能力 培养

由于近几年职业中专的学生来源大多属于基础差,底子薄的群体,他们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都较差。因此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职专语文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认识自我与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生活能力。这就要求职专的语文教师对常规教学中的模式进行改革及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职业中专的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是竞争激烈的社会,使其在三年的职教生活中被我们塑造成一个职校健康和谐的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需要我们在语文课上通过潜移默化教育启迪其思维。通过情感教育培养、熏陶这些综合性的能力。而后经过学生的实践去体验、去体味。如果离开了我们的思维启迪,我们的情感和熏陶也就不会有悟性和创造力。也就不会有对真善美的信仰和对崇高人格的追求,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德育、智育。对于学生来说,也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的准职业者。因此职业中专的语文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方法能力的培养上。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达到语文课堂教学三个境界,即走出教师讲学生听的境界,走进师生互相交流的境界,达到学生自教自学的境界。而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启发思维,培养创新品质

创新品质是创新能力的先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就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废除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现代人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只动用了大脑的5%,还有95%成为潜在资源有待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在资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解决问题时,提不同意见,找不同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二、引导思维,激发创新灵感

创新灵感是创新能力的源头。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创新是反传统的,而传统总是强大的,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必须克服习惯势力,摆脱怠惰心理。既要教给学生一个思维定势,又必须超越这种定势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心,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相信风险与机遇同在;必须培养学生决断的魄力,敢于弃旧图新,必须锻炼学生的忍耐力,在阻力的困难面前坚持不懈。

三、注重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学生创新素质中的最高体现。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思维启发、思维引导,促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敢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思维中提问,在提问中思维。创新思维敢于并善于不断否定旧知识,向已知知识挑战、探索和发现新知识。以全新的方式解决前人所未解决的问题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过程至少包括创异思维、逆向思维、箍捅思维、想象思维、发散思维、超越思维等几种思维方式。学生一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就能触类旁通达到自教自学的目标。两三年的职专语文课并不能解决学生所有的问题,把语文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了解语文学科的思维方式上,使其从浩瀚的文学海洋中汲取营养。从而激活其创新意识,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四、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恰当有效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进行鼓励,而能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内驱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习。在传统的教育下,教学围绕考试进行。应试教育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要服从教师和书本的权威,丧失了思考探究的能力,创新思维更无从谈起。形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的不良局面。学生的思维在接受和模仿,没有自我的思维见解,导致学生的思维模式“固步自封”,产生高分低能的教学状况,学生不能灵活去探究,制约了智力的开放,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教师要在教学中用素质教育的观念来改变教育方式。由教知识变为让学生学知识。鼓励学生打破既有的思维定势,进行积极自主地从另外的角度去深入地思考,从多角度、多层面来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非常规的路径;引导学生多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质量,从而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对知识探索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中学生思维活跃,独立意识强烈,他们对事物的见解充满个性。教师要尊重不同学生的不同见解,不能一刀切,摆出自己就是权威的姿态。我们要把他们看成独立个体,给予他们自由学习和发挥的机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不给学生画出条条框框,打破思维定势,学生在教师的支持下感到被理解,学习创新才有动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赏识学生。学生学习过程希望被教师肯定。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在学习上出现分歧,思维与现实产生矛盾,得出不一样的学习认知时,不管对错与否,我们要首先肯定学生这种创新的学习精神,说明学生经过了思维思考,学进去了。要表扬他们这种敢于探究的精神。正确的要表扬,错误的要耐心指出,引导他们思维的方向。这样学生会从教师的支持中获得信心,获得力量。

结束语:

创新思维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所以,职教老师也应该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职教语文教学作为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本文对职教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培养进行论述,希望可以促进职教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高中语文进入到了真正的文学领域,大量的文学作品在此荟萃,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但是,这种高层次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的学习,会让学生感到吃力、抓不住重点,它需要更深层次的体会、理解、分析,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这些要求。教育教学改革后,高中语文教学引入了诸多新型模式,包括转变学生主体、培养学生能力、建立高效课堂等。目前看来,革新的效果比较显著。因此,为了更好地完善情境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园地中游刃有余,建议引入微课这种新形式。

一、解决课导,激发兴趣

在课导中,时间的把握、内容的说明非常关键。运用微课,可以简洁、清晰地在可控时间内完成课导,减少诸多引子,开门见山,针对现代高中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喜欢的方式判断,适应性更强,能够抓住重点。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教师可以播放剪辑好的视频,直接让学生通过看、听、感受来进入课程。具体来说,就是播放林黛玉进贾府后的表现和与宝玉见面场景的视频剪辑,然后分析林黛玉作为一个家境没落的亲戚寄人篱下时的表现、神态,深入分析其心理状态,并讨论黛玉面对宝玉的喜怒变化可能发生的心理思考等。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将课堂教学引入到对人物的心理分析和刻画方面,让学生对黛玉这个人物有一个充分的把握,并透过对其与宝玉二人间初次见面场景的理解,深入分析二人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理解这个章节在整部小说中的关键性作用,并将学生导引到实际教学之中,理解作者的用词、场景构造、人物心理分析等。

二、点亮课堂,创设情境

教育教学改革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增加了,加之语文课本来具备开放性的特征,而且多样、多元,又侧重于对一种体验的表达、对一种事物的观感。所以,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运用微课这种形式,不仅可以丰富课堂,营造氛围,而且可以让学生直观、形象、切身去感受与体验。

如学习《鸿门宴》,在课导中通过微视频让学生对当时的场景、人物、行为、事件有了把握,待讲解到人物心理时,由于文中有紧张氛围的描述,所以,学生更能体会司马迁所营造的氛围,感受其中的紧张、心理波动和变化。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还引了另一段微视频,即剪辑的《三国演义》,看似二者没有多大联系,但利用其中关云长单刀赴会这个与鸿门宴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片段,让学生感受到了那种紧张心理和为人物而提心吊胆的心境。然后,再进一步对字词、句式进行分析,解析其中的知识点等,学生对此非常热情,而且在课堂讨论中参与程度很高,也很积极。另外,PPT的进一步分析让学生对全文有了一个更为透彻的理解,并且在这种兴趣激发之下,学生自愿要求探讨《史记》。三、分析重难点、提高灵活性

重难点是比较难解决的,这是语文课本身的积累性特征所致。所以,在解决重难点问题时,教师往往感到有点束手无策,焦点是怎样让学生能够理解到其中的深邃、讲解清楚所有问题的缘由等。以散文为例,其中往往浸透了作者的感受,随感受而流淌形诸文字,其中的重点与难点就很难把握。因为散文有时给学生的感受是漫无边际的,任何一处都足以刺激到学生内心薄弱之处。所以,在这方面,教师要通过搜索资源,利用剪辑后的微视频,利用一根线索让学生找到文章的脉络,进一步提炼、分析,从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运用来解决重难点问题。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成为著名散文的原因,学生很难答出,所以教师可以在一系列的微课引导、解剖中,让学生通过PPT、视频、图片等获得新的认知。具体来看,这篇文章的重难点在于作者有一个整体的布局,通过荷塘、月色、散步、心情等多种因素的关联,构建了一个清新的情感得以有效输出的渠道,用文字将这些元素一一表现。当学生进行学习时,会感受到一种将整体的思绪分散于各个段落之中的难解难分,所以,通过一些更为形象的图文说明与PPT分别叙述,才能够让学生突破这些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