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的性质范文

时间:2023-08-10 17:3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商管理专业的性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商管理专业的性质

篇1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企业内植实训

随着时展和社会进步,企业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如何在本科生和中专生之间找准自己的专业定位,对于面临将来就业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在校生而言,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摸清企业对于本专业技能的实际要求,毕业以后能够尽快的融入社会,同时能够为自己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企业内植实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企业内植实训,能够让学生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真正了解到在未来的就业岗位中所需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提高调查研究、文献检索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提高工商企业管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协同合作及服从组织的工作能力。同时也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见识,让他们提前熟悉了在企业工作的相关流程。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将本专业的知识转化成真正有用的知识。

一、企业内植实训的内涵及必要性

企业内植实训突破了以学校为本位的人才培养范式,能够有效地弥补学校职业教育“多理论,少动手”的不足,尤其在当前众多学校选择校企合作模式时,往往存在企业挂名、学校培养的现象的形势下,探究企业内植实训的切实可行的做法,可以有效地把校企合作推向深水区,为改革和创新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开辟道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从事的是企业管理的相关工作,从专业的角度来说非常适合开展企业内植实训,无论是在解决企业用人问题、还是学校实训方面都是很好的切入点。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现状分析

高职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已成为近些年越发突出的社会热点问题。职业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一个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多少和就业能力的强弱,而且也会影响到其今后的职业生涯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应以学生就业质量为首要考虑因素,不断调整、完善、优化现有的实习实训模式,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从而实现两者共荣互促的良性循环发展。造成高职学生就业难现象的重要原因是部分毕业生职业素质缺失,以至于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已成为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探索拓展高职学生职业素质途径,研究构建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完整体系。

三、企业内植实训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的应用

企业内植实训模式是当今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实现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当前,企业内植实训模式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培养的风向标,对企业用人能力素质模型的认同和训练作为结构性的力量,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构成重要推动性作用。企业内植实训模式对学生到企业中应聘、就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必须进行新的整体构建,把企业内植实训模式以体系化、制度化的形式整合在统一的教学体系之中,构建“教学多元,学训一体”的训练格局。结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际,以本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在深圳华强方特集团的企业内植实训为主要研究对象,力求从中寻找出企业内植实训的运行规律和评价标准,为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能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做出智力支持。华强方特文化科技集团是国内知名的大型文化科技集团,对于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和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模式。华强方特坚持实施文化与科技融合战略,打造“创、研、产、销”一体化的文化科技产业链,业务分为文化内容产品及服务和文化科技主题乐园两大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各个方向的实习实训要求,同时在内部也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全产业链,已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建立强势的中国文化科技品牌。我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天津华强方特公司,于2017年签订了“订单班”协议,以定向培养的方式,于每年的5月份向该公司输送大批的特需人才。所谓“订单班”的培养模式,就是学生在校期间,学院按照企业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修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能够有效促进了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经过一年的多的合作与实践,企业和学生双方都反映良好。一方面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大公司的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也锻炼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为自己即将面临的就业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企业也在需要的时候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人力资源,给校企双方的合作都带来的各自想要的利益,可谓是双赢。

四、结论

通过本论文研究梳理和总结本专业企业内植实训的实践经验,探索建设高职学校的企业内植实训培养模式,丰富了相关的研究成果。企业内植实训这种模式,突破了以往的以学校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地弥补学校职业教育的不足。同时,探究企业内植实训的有效做法,可以把以往的校企合作模式推向一个新高度,为改革和创新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开辟道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从事的是企业管理的相关工作,从专业的角度来说非常适合开展企业内植实训,无论是在解决企业用人问题、还是学校实训方面都是很好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张利庠,杨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

[2]关于高职院校开展企业内植实训的实践与探讨[J].安彬辽宁高职学报,2012,14(6):51-52

[3]高职院校企业内植实训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J].孙雷卷宗,2014(12):200-201

篇2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 实践性教学 问题与对策

本研究在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的基础上,调查了高职学生对现行实践教学体系各环节的评价,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调查对象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部门,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以及社会用人单位。其中社会用人单位10-12;工商管理专业学生100-110人;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部门1所。调查方法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问卷回收率为98%。

一、高职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中存在如下的问题:

(1)实践教学培养方向和目标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脱节。其一,调查结果显示,71%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实践教学计划存在与实际脱节的情况,在实践教学中,侧重于动手能力和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十分重要的人际沟通交流和协作这些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却一直缺位。其二,实践教学内容不合理。调查中显示,学生认为先进管理思想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企业管理的先进工具和方法、人际关系沟通与组织协调能力等适应能力方面在现行的实践教学体系中无法获得锻炼。其三,缺乏思想的培育和思维方式的磨练。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应当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即思想教育。然而在现行的教学体系中,却无法发现对学生的管理思想的培育和思维方式的磨练。

(2)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调查显示,有59%的学生参加专业实习时通过自己找的方式,31%的学生是通过导师私人关系介绍,而仅有10%的学生是通过学校统一安排参加专业实习的。在实习过程中有67.35%的学生是通过电话或EMAIL联系或指导,20.4%的学生表示没有联系或指导,另外12.24%的学生通过其他方式与导师取得联系和获得指导。

(3)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专业实习的时间以十个月比较合适且能达到效果,69%的学生和Ⅱ家用人单位表示有相同的观点(另外一家用人单位表示要两个月),而在我们对高校的调查中发现两所学校的专业实习时间均只有六个月左右的时间。

(4)培养模式单一,无法满足个性化要求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很广,而且学生的爱好兴趣不一,求职方向也不同,而学校却只是按照既定的模式去培养学生。

二、构建工商管理本科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建议

66.67%的企业认为应增加管理的实际操作技能,37.5%的企业认为应增加营销知识,33.3%的企业认为应增加相应的计算机知识,29.2%的企业认为应增加人力资源知识和生产管理知识,20.8%的企

课题项目:湖北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度规划课题“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0980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业认为应增加财务知识和物流管理知识,16.7%的企业认为应增加行政和运作管理知识,4.16%的企业认为应增加其他知识。所以,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体现企业管理任务,从典型的工作任务中开发教学项目,从每个项目的工作过程中建构教学内容。这样可以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毕业生可以“零距离”上岗。

(一)优化课程体系

(1)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应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核心、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管理能力为核心去优化课程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应根据与自身相适应的能力来选择课程,尤其是教学内容要突出企业管理基础理论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训、拓展训练、企业经营沙盘模拟训练、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

(2)实行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衔接(“即双证沟通”)。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结合“双证沟通”的要求,设置的课程要涵盖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所有知识和技能,把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技能融入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大纲中。可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有人力资源师系列、营销师系列、秘书系列等。

(3)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即在业务能力素质中注重与岗位相关的技术技能的要求;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注重对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在文化素质中注重技术与社会、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二)实践教学创新体系

社会实践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是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要求学生对本专业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而且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培养目标。

篇3

关键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工商管理是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市场营销、推广渠道和方式、人力资源、财务会计、融资预算等多专业、多领域进行研究和学习的专业,具有注重实效性、专注应用性、开拓创新性等特点,是一项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和战略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的专业。工商管理人才在企业当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对企业现有的经营模式、管理结构的研究和分析,找出阻碍企业发展的症结所在,同时对企业的战略计划制定、员工岗位职能界定提供建设性意见,影响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并同时具备法律、政治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在我国经济并入世界经济轨道之后,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越加的关注和重视,并采取了多种方式,如在高等院校中专门设立工商管理专业,扩大工商管理专业收生规模、对工商管理人才就业提供“绿色通道”等方式以扩大国内工商管理人才规模,提高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推动国内工商管理人才体系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人才体系培养当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造成工商管理人才体系失衡,学生的理论能力超过实践能力等等。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现有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合理,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方式、师资队伍力量和实践操作等方面与现实发展状况不符,因而造成工商管理人才无法将学到的知识很好进行运用。

一、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偏离实际,与现实发展不符

现行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偏离实际,与现实发展不符的现象。据研究表明,78%的工商管理专业将课程设置的过于细化,将工商管理专业细分为市场营销专业、人力资源专业、物资管理专业等等,而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的工商管理人才应当是对与企业建设和发展有关的各个领域都有所涉及,在专精某一部分或某一类专业的情况下,对其他属性的专业也有所了解和掌握,才能在多变的市场下为企业寻求到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和优胜的竞争机会。偏离实际的课程设置,使得工商管理人才局限到单一的目标下,与市场发展所需要的多元化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不符合,也为工商管理人才的就业机会缩减了途径,造成了工商管理人才在进入市场后只能被动的选择单一工作岗位,而不是有效的掌握到主动性,成为就业的主宰。同时,课程设置偏离实际,与现实发展不符还对工商管理人才造成的很大问题是加深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误解。虽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有一定年头,但是许多人的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劳动力和制造力占据市场的时代,对工商管理专业和工商管理人才的认识并不多,认为工商管理就是工商行政管理,是处理行政类事务的,对企业的发展可有可无,现行的单一化课程设置方式使得工商管理人才在市场中选择企业和进行就业时更容易遇到阻碍。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不完善,造成受教育者的学习程度受限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教育投入的比重逐年增加,并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推动国内的教育改革,但是,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仍然是处于基础水平。我国教授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教员,大多是从其他专业并入过来的,缺乏对工商管理专业深入研究和探讨的教师,因而,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是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素质呈正比的关系。教师在教材的选择、教学方式和模式的采用、教学理念的引导等方面都缺乏专业性的知识和意见,因此也对受教育者的学习程度造成一定限制。许多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进入社会后,发现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发展存在很多差异性的原因就是由于师资队伍建设的不完善,对现有的工商管理发展掌握程度的不扎实,导致了人才进入市场后的偏差。

二、改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措施建议

(一)找准自我定位,寻求多元化发展

作为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场所,教育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所在的院校首先应当找准自己的定位,从根本上解决人才与社会不适应的问题。院校对自身性质进行认真分析和探究,找出所在的工商管理专业与自身文化元素、政治元素的共通点和差异性,如学校是以研究性质为主的,那么专业也应当偏向于研究化和理论化,培养出的工商管理人才是属于理论型的,专注于对影响和推动工商管理发展的知识和理论的研究,并结合实践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学校是实践性为主的,那么专业也应当偏向于实战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与社会实际发展相适应的,能够进入到社会当中,为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和战略性意义的人才。当院校找准自己的定位之后,受教育者才能依据其定位,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专业性质的选择,从而解决了工商管理人才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困惑,为其自身寻求到了多元化发展的路径。

(二)注重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强工商管理专业的实用性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习,归根结底,是要为进入社会服务的,是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因此,注重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强工商管理专业的实用性,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对课程设置比重进行调整,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课程比例按照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受教育者个人意愿,社会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划分,在扎实理论的基础上也不要放松对实践的掌握;其次,从应试学习模式转换到自主学习模式,通过多样化的实践体验活动,提高受教育者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积极性和进取心,由被动吸收转为主动学习。

三、结论

日益严重的人才过剩与工商类管理人才奇缺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应当在不断学习,总结经验教训,结合西方先进的工商管理经验,为自我寻求多种就业体验机会和就业渠道,迅速找准自己的位置,并在发展中不断提升,符合社会和企业对自我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鲁捷.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3(3).

篇4

关键词:工商管理;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估

一.背景简介

目前我们国家设有管理专业的高校有两百多所,在校的管理专业学生数量也高达一般多万,且这样一些数据在最近几年来还在持续处于上升状态,伴随之而来的也就是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针对于此,社会不同层面的人对其有不同的态度,专家主要认为高校在招收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时候要对数量进行适当的控制,并同时提高教学质量,但在实践过程当中不难发现,招生规模的减小并不是解决该问题的核心措施,就业压力也并没有随之变小。在这样一种现状下,企业所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从众多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中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而学校所考虑的则是尽可能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水平并对其进行有效推销。具体到我们国家的民办高校,则在认识民办高校办学特点的基础之上来对其应对措施进行说明和分析。

二.民办高校办学的特点分析

民办高校在我们国家有着相对特殊的历史成因和生存环境,因此在对民办高校内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进行说明之前,首先分析民办高校本身的特殊性。一是非常明显的应用型,这几乎就是民办高校的招牌,这样一种性质的形成也是有原因的,在我们国家,民办高校的生源不如公办学校,师资力量不如公办学校,且科研力量也和公办学校有着较大差距,在这样一种现实的状况之下,民办学校得到的社会支持和学生认可也就小的多,因此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只能够通过应用性质来突出自身的特点和强项,基于此来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二是生源的地方性,民办高校生源地方性的形成也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的,首先就是我们国家体制的限制和约束使得民办高校通常只能够招收本地的生源,其次较高的费用也是导致外地生源少的重要原因,最后考虑到即便是有外地的学生进入到学校内,在毕业之后通常也还是会原籍工作,这实际上就意味着民办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为当地企业进行人才供给。

三.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评估和对策分析

到目前为止,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课堂的设置还是过于理论化,对于实践性质课程的安排达不到现代教育和市场需求的实际要求,除此之外,师资力量的缺乏和学校硬件配置的不足也是导致民办高校中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不理想的原因,直接导致了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入到社会之后竞争力不足。下文当中主要对其处理对策进行说明和分析。

3.1 明确就业方向

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进行明确首先就要弄清楚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状况,在此基础之上正确把握用人单位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期望和要求,一般来说,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较为对口的专业包括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业管理和公关管理等,而这样一些门类还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划分,如人力资源管理就还可以深层次的划分为企业绩效考核工作、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或者是招聘选拔工作等,总之,可以看到的是,工商管理专业在实际工作当中的覆盖范围还是十分广泛的,民办高校就应当在控制自身不足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的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做好铺垫,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工作理想和愿望来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民办高校较为严重的不足之一就是师资力量的不足,这对于高校这样的教育机构而言是十分致命的,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当中就应当在认识到这样一种不足的基础之上尽可能的采取措施来进行补救和处理。具体到工商管理专业而言,民办高校就可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这样两条途径来实现优化加强,具体来说,首先就是要为学校内的教师提供到企业内部进行进修的机会,使得教师能够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能够提高教师自身的水平和素质,也能够在学生的学习效果当中有良好的体现。这同时也是希望教师能够对企业的实际运作模式和状态有所认识,使其自身完成理论型教师向应用型教师的转变。而另一方面则是强调学校还需要邀请企业内的人员到学校来为学生进行分析和讲授,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楚的了解企业的经营状态,保证学生和企业之间更加直接的接触和面对。事实上,在这样一个措施的落实上,很多国家已经处理的非常理想,经常会请企业家来为学生进行现身说法,这对于学生而言,说服性更强,且也更加容易引起学生的认可和共鸣,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者就非常有必要在这样一个方面下功夫来实现大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3.3 强化教学实践过程

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型还是非常强的,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采取良好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一方面是希望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更是希望学生在参加工作之后能够更快更好的融入到工作环境当中去。在工商管理专业当中,实践性课程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两个步骤:一是加强学校内部的培训基地,这样一种基地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完全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来设计实践和操;二是要多进行企业内部的综合实训,这是因为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最终目的还是希望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工作和社会,正是因为这样,学校才更加有必要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来为学生联系适当的单位进行培训,最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对于工作的熟悉度和实践的能力。

3.4 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在现代社会,完全可以认为企业的需求才是人才市场上的晴雨表,因此民办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就不能不考虑现代企业的实际需求,这既是为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考虑,也是民办高校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民办学校在进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时,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非常良好的措施之一,具体的实施过程,就是首先由学生和企业进行联系并尽可能采取措施与之建立起长期而良好的关系来,具体到学校而言,就是要对政府以及企业等机构进行走访和交流,使其充分认识到学校的性质和实力,并掌握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生实际状况,与此同时学校也应当尽可能的把握政府以及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状况,基于此来根据市场需求来对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调整。总之,就是要加强双方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反馈,企业明确需求,而学校加强人才储备,最终实现双赢。

结语:通过上文当中的说明和分析就可以看到,在民办高校内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的,这是由民办高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自身的能力培养状况所决定的。到无论怎样,我们国家的民办高校是教育体系内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因此,民办高校内的教育工作者还是还是应当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之上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来进行处理,尽最大努力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榮.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科技向导,2013(8)

篇5

选择SWOT分析工具来源于麦肯锡咨询公司,主要分析内容包括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四个方面,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工科高校的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通过SWOT分析,可以帮助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时把资源和行动聚集在自己的强项和有最多机会的地方。

1.机会与威胁分析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分工和管理专业逐渐细化,工商管理专业已由过去的热门专业逐渐受到冷遇,与之对应的是从工商管理专业分离出来的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专业逐渐成为市场的新宠。工商管理专业由于知识面广,目标过于宽泛,造成了专业性不强,特点不明确,竞争优势不突出等问题,受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影响,企业需要更加专业更加细分的管理类人才,所以工商管理专业受到了营销、人力、财管等管理类专业的竞争挑战,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工商管理专业尽管在市场中受到了其他管理类细分专业的威胁,暴露了专业弱化的特点,但也应看到工商管理专业的机会,这就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管专业所学知识涵盖了企业各类管理岗位的需要,人才成长空间大适应性强,尤其适合我国微小型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微小型企业近几年来快速发展,由于受资金和规模的影响,无法设置细化的管理类岗位,所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完全符合企业初期需要,一人能够身兼数职且适合整个企业管理活动,性价比较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规模数量庞大的微小型企业和部分中小型企业给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机遇,这也给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机会。

2.优势与劣势分析

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受学校的性质定位影响,建设相对落后于学校其他工科专业,这属于先天不足,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处于弱势地位,这是工商管理专业在工科高校建设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受此影响,社会各界对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也持弱势学科专业观念,始终认为影响力不如财经类高校的工管专业,所以从内外两方面,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专业建设中都处于劣势,对内比不过理工类专业,对外竞争不过财经类工管专业。

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又有其显著的发展优势,首先,工科高校的工管专业立足理工类行业背景,专业设置鲜明,社会认可其对所属工科行业企业的服务能力,在同财经类高校竞争时,这种出生所带来的行业熟悉程度具有很强的优势。其次,科技和管理对于行业企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在科学技术水平达到成熟阶段后,管理水平的提高就日益迫切,所以立足工科高校,理工类专业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基于SWOT分析,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市场的微小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对管理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机遇,结合自身立足工科高校的行业优势背景积极进行专业建设,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所以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选择,应坚持立足行业,突出背景的优势,走管工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道路,服务于行业类的各类中小型企业发展建设需要。

二、基于AHP的专业建设策略评价

依据SWOT分析的建设策略选择,结合现有理论研究和专家经验构建专业建设评价体系,采用Delphi法对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选择进行评价,按照评价分值的差异给出不同情况下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选择的建议。通过专家打分给出权重,并构建评价模型,通过计算得出E值,可以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确定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选择的合理性。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工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分析,针对现状为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策略提出建议。

1.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应充分分析自己所在学校的优势,在利用现有优势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市场发展选择专业建设方向和策略;

2.工科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必须立足行业优势背景走管理类复合型人才培养道路,在坚持管工结合的基础上,体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工业知识素养,满足行业内企业的需要。

篇6

1.1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行业特征及现状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各项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因此具有就业口径宽、就业范围广的特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策划、市场分析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各项工作,所以需求行业没有限定,涉及社会各层次各行业。在本次调查中,用人单位所属行业遍布制造业、房产建筑业、金融投资、消费零售、外贸、政府机构、广告媒体等行业,比例最高为消费零售业(21.2%)、其次为房产建筑业(15%)、第三为制造业(12.4%)。在这些单位中,12.4%的用人单位表示上年度没有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其余87.6%的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都有需求。从单位性质上来看,民营企业占了绝对数量,为调查样本的57.5%;其次为合资企业,占21.5%;其他单位性质包括了国企(4.4%)、外资(4.6%)、政府机关(3.5%)、事业单位(2.7%)等。由此可见,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行业泛化,需求状况比较乐观。

1.2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数量及趋势

从总体需求数量及趋势来看,虽然历年来对本专业的需求绝对量依然很大,但近年来工商管理岗位需求略显不足、且呈一定的下滑态势。以人社部委托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网进行的2013年第一季度全国部分人才供求情况调查数据结果为例:用人单位专业需求情况排名工商管理专业高居第三位,但相比2012年第四季度,需求减少了3.2%,是所有职位中需求下降最多的。本次调查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有需求的99家用人单位中,本专业需求占单位人才需求总量比重以1%~10%为主,占49.8%;此外,1%以下的占了21.3%,10%~20%的占18.6%,20%~50%的占了10.3%。在这些平均单位规模约200人(对单位规模的调查显示:20人以下的占23.5%、20~99人的占28.6%、100~499人的占28.5%、500~999人的占8%、1000人以上的占11.4%)的单位中,最近一次招收工商管理专业人才225人,平均每家单位招收2.3人,可见目前需求数量不大。另外,在需求趋势表现上,主要体现为“稳中有升”(占34.5%),其次为“平稳”(占32.7%),此外还有7.1%表现为“急剧上升”、5.3%表现为“稳中有降”、“急剧下降”的仅为0.9%,可见从具体样本调查而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趋势还是较为乐观的,这可能与调查对象主要分布于青岛地区及周边,与全国整体需求情况略有不同所致。

1.3需求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要求

本次调查选取了专业知识、外语水平、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执行能力、抗压能力等九个维度,调查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在以上素质能力方面的要求。调查结果显示,87家单位都选择了“沟通能力”,占77%;其次为“团队协作能力”,有67家单位选择,占59.3%;另外有56家选择了“适应能力”、52家选择了“专业知识”、49家选择了“学习能力”。在对以上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的调查中,得分最高的(排序第一位得5分、第二位得3分、第三位得1分)为“沟通能力”(284分)、其次为“团队协作能力”(133分)、第三为“专业知识”(93分)、第四为“适应能力”(88分)。由此可见,用人单位最注重本专业人才在沟通、协作、适应方面的素质能力,同时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也很高,整体质量需求体现为高素质、全面化。

2青岛地区整体人才供给情况

2.1青岛地区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给数量

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多年来的热门专业,几乎所有综合类高校都设立了该专业。在青岛地区23所驻青高校中,包括青岛工学院在内的本科层次10所(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青岛校区、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青岛滨海学院等),全部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规模较大。

2.2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及模式情况

从各高校对本专业人才培养层次来看,重点本科院校如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等着重培养的是工商管理高级专业人才,注重理论知识素养的培养,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选择继续就读研究生及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等;其他普通本科院校,包括青岛工学院在内的各民办高校,偏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着重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毕业生胜任用人单位的岗位工作要求速度快、可塑性强。目前两个层次的人才供给情况大致相当。

2.3需求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给质量的满意度

本次调查中,需求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满意度评价显示为:“比较满意”占比重最大,为43.9%;其次为“一般”,为41.0%;选择“非常满意”的占13.3%;另外仅有1.8%表示“不太满意”、“非常不满”的为0。由此可见,需求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给质量的满意度整体较高,但差强人意的现象也较普遍,应该引起重视。

2.4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在素质能力等方面的不足

在本次对工商管理专业不足之处的调查中,需求单位反映最多的为“心浮气躁、不扎实”,占51.3%;其次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占47.8%;第三位为“动手能力不强”,占45.1%;另外,“缺乏责任意识”(37.2%)、“抗压能力较弱”(35.4%)、“团队观念较差”(26.5%)也是反映较多的问题。这与案头调研中得到的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总体呈现出的不足较为接近(实际操作能力弱、知识匮乏、安于享乐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缺乏良好工作态度)。在需求单位提出的对本专业学生培养建议方面,很多单位提出了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可见,该方面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及迫切程度。

3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3.1招生年限及毕业生人数

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自2005年建校伊始开始招生,目前已有5届共996名毕业生。目前招生数量较为平稳,每年均稳定在250人左右。

3.2就业率及就业去向

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近年来就业率始终较高:2013年总体就业率75.56%(其中正式就业率46.67%);2012年总体就业率82.27%(其中正式就业率68.64%);2011年总体就业率95.74%(其中正式就业率75.53%)。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方面,根据2013年对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性质方面,64.5%的毕业生在私营企业工作,23.4%的毕业生在国有、集体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另有10.4%的毕业生在外资、独资、合资企业工作;在用人单位规模方面,50%毕业生在50人以下和50~100人的小型企业工作,在100~1000人规模企业工作的占24%,另有7%的毕业生工作单位规模超过1000人;而用人单位所属行业方面,则是和问卷调查结果相近,毕业生就业行业不固定,遍布国民经济各行业领域。

3.3用人单位对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及反馈

从用人单位对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及反馈来看,主要还是对前述实际操作能力欠缺的反映较大;另外毕业生流动性较大、不够扎实、不能安于现状也是反映较多的一个问题;还有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全面、将理论知识灵活用于实践的能力不强等。当然,用人单位对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吃苦、团队协作能力较强、思维活跃、有一定创新意识、社会经验较丰富等方面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及肯定。

4基于社会用人单位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改革思路

4.1强化内功,打造地域性优秀教育品牌

学校品牌优势与生源质量是相辅相成的。面对短期内还无法争取到优质生源的现状,青岛工学院应从挖掘学校资源特色及现有学生资质潜力方面入手,争取打造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进而加强宣传、扩大影响,以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同时吸引优质生源,从而促进“生源优——培养精——就业好”的良性循环。可以依托当地资源,争取多与当地政府及各用人单位合作交流,首先在当地建立并巩固青岛工学院的品牌优势,获得当地用人单位的认可,进而逐渐扩大知名度及影响力。

4.2修改旧版培养方案,重构教学体系,合理配置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

按照青岛工学院《教学计划修订实施意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管理学院对工商管理2010版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本次修订是结合教研室的研讨记录、社会单位需求角度、用人单位的意见、专家的意见和学生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的综合性修订。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沿袭了母体高校中国海洋大学的培养特点。学校自2011年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本科高校后,首先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和《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等文件精神,全校上下进行发展定位讨论,明确了学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根据培养定位,管理学院自2012年6月启动修订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历时一年多,经过6次反复修改,完成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其中修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才培养方案模块的安排。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含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创新与素质拓展课程四大课程模块。培养方案的设置形成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理论讲授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政治、军事、体育教育与素质、体质提升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科研活动与培养创新意识相结合”的“五结合”育人模式。(2)学分的设置。总的学分要求方面,青岛工学院文科将从2010版160学分调整到2012版150~155学分之间。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分调整到153.5学分,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每16学时计1学分,实践课程每16学时计0.5学分,按周计的实习、实训课程每周计1学分。工商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最低修满153.5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环节)5分,专业基础课程(环节)31学分,专业技能课程(环节)55.5学分,创新与素质拓展课程(环节)8学分。其中专业选修课程至少3学分,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多选。而且,凡是2个学分以内的课程集中到半个学期开设,提高课程开设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3)实践课程设置。为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紧贴社会单位需求,并邀请相关学科、行业专家充分参与课程设置论证,突出管理学院各专业的实践性特点,确保课程内容反映学科专业最前沿最实用的知识。2012年修订过程中在第七学年加设了实践课程。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项目管理专业在前面六个学期学习了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课程后,第七学期主要突出实践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增加实践课程学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25.1%。日后将继续调整增加比例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4)通识课程设置方面,规范、精简、调整了通识教育课程,严格遵循国家关于思想政治课评估改革的精神,调整课程开设模式,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除讲授以外,另外单独开设2周的社会实践课程,学生利用寒暑假通过社会实践、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完成社会实践部分。通过举办时事讲座的形式完成《形势与政策》课程,逐步引进并建立《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大学生就业指导》全国性的精品网络课程,提升课程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专业主干和基础课程设置完整,为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在专业技能课程模块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和一定数量的专业选修课程。工商管理专业设置了4门专业技能方向的选修课。

4.3明确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特色,改革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专业将总体培养特色思路确定为:“以能力为本位,以案例为依托,以企业模拟大赛活动为剂,以企业经营模拟实训为助推剂,围绕职业资格考试,以培养适应21世纪市场需求的新时代、具有综合素质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为最终教学目标”。围绕工商管理专业能力本位的培养特色,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将理论课程与企业案例有效结合,实现“延展性课程”案例教学的灵活性。古今中外、成功与失败、著名公司与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甚至校内的小店铺、学生的创业小公司都可以作为课堂案例,课堂教室、操场或者商场都可以作为案例教学的场合,以便学生有效结合社会实际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切身地体会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2)将模拟实训与企业经营模拟大赛有效结合。为更好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熟悉企业经营规则,在本科大四学年进行ERP软件模拟运行的“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演练”的模拟实训,让学生扮演企业相关角色,切身思考企业的战略决策,营销策略,广告策划与财务管理等。该课程考核以小组对抗赛的结果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让学生更能体会市场的竞争的残酷,以此激发学生潜能。

篇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各类中小企业在发展的狂潮中应运而生,企业的长远发展与经济利益的实现都与企业的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管理水平也是行业竞争的关键环节。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我国市场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来强烈,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工商管理专业需要具备会计、财务管理、金融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不同领域的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整体来看,工商管理专业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各高校在教育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安排等方面进行与时俱进地创新和改革,为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工商管理教学在实际发展过程上存在很多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才培养的发展进程,本文将从问题和解决方案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目前我国高校在工商管理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陈旧

 

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都比较传统,在教学内容更新方面的力度十分缺乏,专业教材在编排、改版和出版等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很大程度上的改变,一般都只是对数据、年份以及先后顺序进行调整,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并没有很大的意义,在内容的改革上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得教学内容仍然相对陈旧,高校和教师只是一味追求教材内容的传播和达,忽略了工商管理与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发展的结合,导致工商管理人才缺乏对市场的认知,对于理论知识的灵活调用和衔接存在很大的困难,这一现象会直接破坏学生的就业规划,使得高校的就业率受到一定影响,企业的人才需求得不到真正的满足,所以,教学内容陈旧对于学校、学生和企业来说都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属于工商管理教学改善的重要内容。

 

(二)缺乏全能型的师资力量

 

与其他专业相比,工商管理专业具有涉及范围广、学习内容杂的特点,课程设置的种类较多,需要学习的能力和掌握的技能也比较错综复杂,这一专业特征对教师的任职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能型的师资力量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在目前各高校的师资力量调查中显示,大部分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是由各个不同专业的教师拼凑在一起,将学习的内容分成不同的板块,缺乏全能型的师资力量对整个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和引导,各个教师直接的沟通相对较少,只是负责自己的部分,这直接导致学生欠缺知识的融合和串联的意识,不利于系统地理解这一专业的性质,对于自身的能力要求缺乏一定的认知,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优秀的师资力量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础,缺乏全能型的师资力量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也是目前工商管理专业需要迫切解决的基本问题。

 

(三)缺乏实践机会,动手操作能力较差

 

高校毕业生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对于专业知识具有十分扎实的基础,理论的学习和消化吸收方面一般都比较优秀,但是大部分毕业生缺乏工作的经验,动手操作能力较差,不能马上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在校期间,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缺少实习和动手操作的机会,缺乏对于现实生活当中的工作认识,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存在一定的偏差,大部分都集中在课堂讲解以及理论指导和测试方面,提供的实践平台相对较少,这直接导致学生毕业后给企业领导留下“高才低能”的印象,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是竞争的重要砝码,在工商管理教学过程中更需要将这一问题重视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学生的利用网络资源的意识淡薄

 

“手机不离手”是目前年轻人的常态,越来越多的“低头族”也逐渐成为一个凸显出来的社会问题,大学生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对于手机、电脑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其他群体,利用互联网的机会和次数也更加频繁,但是调查显示,大学生利用网络的时间和流量主要花费在社交软件已经游戏软件上,对于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深造的意识相对比较淡薄,没有充分利用起周围的学习机会,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却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一些没有意义的信息浏览上。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感兴趣的互联网平台进行学习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互联网视野下工商管理教学的改进建议

 

(一)更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新时代大学生对于社会实事以及新闻等信息具有很高的兴趣和关注度,在工商管理教学过程中,更新教材内容需要将一些新闻案例以及经济学案件和企业成功管理的例子列入其中,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印象,传递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管理理念,让更多的学生对一些枯燥的课程产生兴趣。在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应该以由简到难的顺序进行,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在教材的编排和顺序上也应该以知识的系统性为基础,将内容编排得更加有趣,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尽量降低他们对课程产生抵触心理的概率。教师利用YY直播、花椒直播等互联网方式进行课程的答疑和讲解,在讲课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师生的良好互动,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比如轻松幽默的课堂氛围就会使得更多学生愿意接受教师传达的信息和理念。所以,更新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是进行工商管理教学改革的关键部分,只有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新鲜、有趣的氛围中吸收知识。

 

(二)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进修机会

 

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需要不同专业教师的共同培养和努力,目前的师资力量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存在沟通少、工商专业知识不系统的情况。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是决定教学水平的关键,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更需要不断完善自己,将自己的知识库进行更新,这就需要学校为更多的教师提供培训、进修以及教研的活动,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网络课程学习,让不同板块的教师能够相互了解,将工商管理专业的知识相互渗透,使之形成更加系统、完整的教学大纲,让学生更加简单清晰地学习到这一专业的精髓,提高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和交流平台,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工商管理人才提供必要条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进修机会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只有优秀的师资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

 

(三)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

 

学生自控能力相对较差,上课玩手机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推荐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网站和优秀的讲解课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利用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将专业知识内容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解答或提问比课堂效率要高出很多。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的基础上,影响和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网络学习,以此来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更多的学生从各个方面吸收工商管理的知识和信息,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

 

(四)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实践机会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工作的认知需要亲身实践才能实现,教师可以在智联招聘、58同城、赶集网等网络平台为学生争取更多兼职体验的机会,鼓励学生去勤工俭学、体验生活。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各式各样的兼职工作,在工作中感受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从而更好地体会到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之间的差别,让学生在自信的基础上认清现实更好地完善自己。网络资源的利用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商管理专业具有涉及范围广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综合各种资源,从而来完善培养人才的模式。本文从工商管理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互联网视野下工商管理教学的改进建议,提出了更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进修机会,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以及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实践机会等改进建议,只有将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结合互联网资源才能真正实现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更多的工商管理人才。

篇8

关键词:工商管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046-03

所谓职业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ies)是指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性的能力,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可以让人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随着市场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为了更好地适应就业岗位,仅仅掌握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具备职业核心能力成为其职场成功的重要保证。如何面对新的要求,培养具备职业核心能力的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成为高校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角度来探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建构问题。

一、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存问题

1.忽视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目前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来看,重视专业技能(某一专业的业务知识与能力)的教育,忽视人文素质(主要体现在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四方面)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人文素质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缺乏平衡事务的能力,缺乏受挫能力,缺乏变通能力,影响了人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缺乏创新教育,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不到强化,环境适应性差,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缺乏变通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2.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各高校来看,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偏重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所占比例过低。以我校为例,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学时仅占课程结构的5%。这种课程结构的设置导致学生缺乏对实践问题的了解和把握,不能很快的适应企业岗位需求,与就职的企业单位需求形成差距;教学内容陈旧,教材老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老套,更新慢,跟不上现实的步伐。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教师资源的匮乏,大多数教师是学院派老师,缺乏一线的企业实践经历,也缺乏企业实训的经历,不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导致所授知识与企业现实严重脱节,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效果的下降。

3.教学方法单一。目前采用最多的教学方法还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来组织课堂教学,教学手段主要用PPT来进行教学,一般是老师在台上讲,而学生在下面各行其事。如今,学生的注意力越来越分散,如何吸引学生,将学生的兴趣点和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已成为一个难题,教师就必须要思考新的教学手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单一也是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下降的一个途径。

4.学生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学生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主要表现在学生不爱学习专业课程,主要表现在旷课,上课不听讲,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学生不会特别关心课程的进度和授课效果,更多的同学关心考试前老师是否会划范围,考试后老师是否会抓人。个别老师关心的也是学生的成绩如何,成绩的考核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而不是关注本门课程能够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这直接导致了教学的无效性。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对当前的课程体系进行变革,构建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将职业核心能力的思想融入整个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便于本专业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众所周知,工商管理专业是个很宽泛的专业,毕业生可选择的岗位很多,例如可以从事营销类、财务类、运营类、人力资源类、物流类、行政管理及其他,也可以在任何行业就职,因为管理是无所不在的,要清楚基本的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还要明确核心能力的作用,如何在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贯穿职业核心能力的思想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改革思路如下。

1.对初入职学生的能力要求。对于刚刚步入社会求职的学生,可以从职业核心能力及岗位作业能力两方面来做分析。经调研可知,企业更看重的不是专业技能所体现的岗位作业能力,而是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素质和品德,诸如诚信的品质、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等核心能力层面的要求;至于岗位作业能力方面因其工作性质不同,岗位不同,层级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初入职学生所从事的工作一般涉及到企业基层管理工作,其能力要胜任基本岗位要求。例如,营销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谈判能力及公关能力;财务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成本费用控制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运营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质量管理与控制能力、成本分析能力及流程控制能力;人力资源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人才培训、人才招聘及职业规划能力;物流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行政管理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办公室事务管理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及信息与档案管理能力。

2.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路径和方法。首先要清楚工商管理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要求,这依托对该专业所从事工作领域的把握和分析。为了传播核心能力思想,需要向学生介绍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和测评体系,鼓励学生参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测评考试,获取职业核心能力相关证书,提升就业实力;在教师中宣传和普及核心能力的概念,明确核心能力的构建对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意义和关键作用,鼓励教师参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师资的培训,参加测评师的考试,取得核心能力授课资格,开设核心能力的通识和选修课程,同时将核心能力的思想融入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基于核心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为基础,以开展教学研究为切入点,通过校际交流与学习,循序渐进地逐步完成改革。

三、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的开发

为了提高学生在职场的竞争力,充分把握职业核心能力的作用和培养途径,要开发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通过本课程体系的学习,学生既具备了职业核心能力,又具备了本专业所需要的从业技能,课程体系的开发着眼于两大课程体系、三方面能力来进行。即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实训体系两大体系,专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三大能力。

1.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分析。课程体系将进行以下内容的分析与设计:一要分析课程在工商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二在调查和分析相关企业管理职能部门的职能以及社会相关职业群的基础上,明确从业者应具备的主要知识、技能和能力;最后根据上述要求,设置理论课程体系教学和实践实训体系,其中理论课程体系突出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要着眼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实践实训教学体系应体现以从业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性特点,要着眼岗位技能的培训。

2.理论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分析。理论课程体系着眼于以下三方面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基础能力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不同学科的基础知识,学会归纳、推理、分析等科学的方法。主要开设思想品德修养、哲学、法律基础、高等数学、外语、计算机、体育为必修课,其他如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美术等课程,设立公共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岗位核心能力:岗位核心能力的训练是使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人员的最基本的规格要求,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色课程。围绕着不同岗位开设不同的课程。财务方向,有成本会计、财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审计、税法等;营销方向,有市场调查与预测、营销渠道、消费者行为学、广告学、服务营销等课程。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融入每门专业课中,每门课程都要按照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来组织教学,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体验核心能力的作用。

3.实践实训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分析。实践实训课程体系包含如下三部分内容。素质拓展训练:素质拓展训练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情境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提升,以体验式的情境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处事之道。主要包括户外拓展训练、心灵之旅等项目。专业实习训练:知识需要在实践中深化,能力需要在实践中磨砺,素质需要在实践中提升。专业实习训练设计了专业实习、创业训练、ERP沙盘模拟、毕业实习等环节,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实践基础。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实训、与人交往能力实训这两部分的内容。自主学习能力实训是希望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人交往能力实训是希望提高学生的情商,这两项训练可以让学生在实训活动中体验职业社会能力(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能力),职业方法能力(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等)的具体应用。

综上所述,希望本文所建立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及专业技能的培养,提升其就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沈爱花,张兵.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概念体系改革的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1,(4):149-150.

[2]韩凤晶.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探讨[J].经济师,2011,(01):156-157.

[3]周萍.从课程体系建设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01).

篇9

 

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应用多学科与多领域理论、方法和技术,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应用科学,其目的是研究各种类型的组织,利用有限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复杂行为及其规律。在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实验方法始终是管理科学创新和传播、研究和教学、形成和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手段和方法。

 

实验方法在管理学科发展中的应用,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40年代。这一阶段是管理实验的起步时期。在这个时期,管理实验与管理研究的发展同步,管理科学的理论在实验、试验和调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此阶段管理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相对稳定,企业关注的焦点通常放在如何提高效率、增加产量、提高员工积极性、设计合理的工序等日常管理问题上。这一时期的管理实验主要是基于生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人和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对比研究,找到提高工作效率、员工积极性、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并从中归纳提炼出一些管理原则和管理理论。这一阶段比较著名的实验有:泰罗的铲掘实验和金属切屑实验、吉尔布雷斯夫人的动作分析实验、梅奥的霍桑实验等等。

 

第二阶段,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在这一阶段,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加剧,环境复杂起来,同时管理领域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思想,管理研究开始注重企业管理的整体流程和具体的职能管理。此阶段管理实验所涉及的面进一步拓宽,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拟开始被运用起来。在这个时期比较著名的实验有:阿吉里斯的“成熟一不成熟人”实验;韦伯的群体决策和个人决策绩效研究比较实验;弗约的社会性动机比较实验;加拿大萨斯喀钦温大学C.C.Potter教授开发的企业经营管理模拟系统(BusinessSimulation)等。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这一阶段,竞争加剧与全球化成为时代特色,这迫使管理研究开始重视战略管理和跨国经营.而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一大批管理模拟软件被开发出来并投入使用.管理实验的中心由以人和工作为中心开始转向以组织和流程为中心。

 

二、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的不同模式

 

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是指在受控制的实验室环境下,有计划地设计特定的管理实验条件,模拟真实环境中的管理过程。在实验中,对其变化过程进行观察、测量、干预、操作,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处理,以揭示所研究模型的内在规律性。实验教学作为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工商管理学科的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有四种类型,即演示型实验教学、案例型实验教学、情景模拟训练实验教学和探究型实验教学。

 

1.演示型实验教学

 

演示型实验教学属于验证性实验。它是指对研究对象有了一定了自解并形成了一定认识或提出了某种假说后,为验证这种认识或假说是否正确而进行的一种实验。验证性实验注重探究的结果(事实、概念、理论)而不是探究的过程。

 

验证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技能。

 

验证性实验通常采用“告诉一验证一应用”的教学模式,学生们用实验验证己学过的管理学基本原理、概念或重要知识点,这种“照方抓药’模式是高度固定化的。验证性实验,在实验前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需要验证的概念或科学结论,讨论实验步骤,提出实验注意事项,或针对学生普遍容易出现的实验操作错误进行示范。

 

2.案例型实验教学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属于讨论式或主体性教学模式,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揭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以开拓思路、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在管理类专业教育中引入大量的案例教学,将工商企业经营的背景和管理的资料引入课堂,通过结合管理理论和经济理论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体会丰富多彩的管理情景,产生丰富的设想和创意,树立管理权变的理念.

 

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获得固定的原理、规则。它所解决的是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不只是传授、讲座)获得这些知识。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虽然他不一定能把所学到的知识一一罗列出来,但他逐渐学会了如何处理众多的疑难问题。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案例作为沟通现实世界与学习世界的桥梁,促使学习者更快地适应工作情景的挑战。

 

但在案例教学的分析和讨论中,由于没法设定边界明确的企业及企业活动的范围,学生在案例教学中角色不明,解决问题的方案不能得到验证,使案例教学仍迀就于理论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难以满足管理类专业对中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

 

3.模拟型实验教学

 

实验心理学认为,创设实验情境与实验教学效果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实验情境的创设实质上是一种背景设置,情景铺垫,追求视觉形象与特定意义的结合,力图引起学生的视觉追求、思维激活、情感强化、记忆强化。当学生被教师设计的实验情境所感染,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实验就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当然,实验情境的设置,不仅在于历史的陈述,更重要的是知识背景的铺垫。只有当演示实验情境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紧密相联,并相互作用时,实验所要观察的现象、探索的规律、验证的结论,才能牢牢拴在原有认知结构的锚链上,才能转化为知识和能力。作为教学,实验本身只是一种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有效地创设实验情境,使实验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部分,赋予生硬的器材以勃勃生气,单调的实验具有丰富的色彩,从而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状态,取得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在工商管理学科的实验教学中,有两种类型的模拟型实验教学:情景模拟型实验教学和模拟软件应用型实验教学。

 

前者主要通过设计现实管理场景,如人际沟通场景、对抗性沟通场景、谈判场景、团队沟通场景、拓展训练场景等,实地训练学生的沟通谈判能力;后者则主要应用计算机系统仿真原理和决策支持系统(DSS)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行模拟仿真,将企业管理经营决策的信息、流程、方法和理论架构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之上,创建了一个形象、直观的企业管理经营决策模拟环境,让学生可以通过在计算机上进行事前的经营决策,适时的仿真出结果,并可互动性地调整决策,从而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改善经营决策效果。

 

探究性实验是通过实验来回答一个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探究性学习的五个基本步骤:1)提出问题,学习者投入到对科学型问题的探索中;)收集数据,学习者重视实证在解释与评价科学型问题中的作用;)形成解释,学习者根据实证形成对科学问题的解释;)评价结果,学习者根据其他解释对自己的解释进行评价;)检验结果,学习者交流和验证他们提出的解释。

 

三、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1.工商管理学科教育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培养计划中不同性质课程的组成及其所占的比重。课程体系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国内一些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都不一致。在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属于一级学科,下设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属于二级学科。本文为研究便利,以工商管理学科下属的工商管理专业作为研究调点,调查了国内具有MBA学位授予权的、部分高校工商管理学院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发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设置的主要专业课程各具特点。这种差异一般是由于不同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历史背景和成长环境差异所导致的。

 

为进一步把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本文对国内部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设置的主要专业课程进行了统计可以发现,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作业管理、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8门课程,是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课程。

 

2.工商管理学科的实验教学体系

 

从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以及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看,工商管理实验教学内容设置大致可遵循这样的原则:1)配合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的系统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方法;2)使学生了解未来工作环境的实际需要,在实验中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3)使学生熟练掌握工商管理领域中的普及型管理软件和工商管理领域正在推广的管理方法;4)引导学生了解工商管理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研究素养和实践创新素养。

 

要保证实验教学面的拓展、质的提升,一个好的途径就是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和交流,了解用人单位管理实践的发展情况,适时调整和拓展实验教学内容,合理设置工商管理实验课程。从目前来看,可以围绕工商管理学科的主要课程,建立基于课程的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系统。表3是笔者设计的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科主要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JamesSwain.SimulationSoftwareSurvey[J].OR/MSTodayAugust2003.

 

[2|王守茂,刘栋,等.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与实验室改革的相合性分析[J].天津工业大学学J报,2001,(6).

 

[3]郭道扬.中国管理教育事业的历史起点与初步演进[J].财会月刊,1997,(10).

篇10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机制从粗放投入式向集约型经济转变。当前组织实施“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发展战略,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人口和经济要素高度聚集。形成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又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我国已成为亚太地区密集地区之一。 

二、我国工商管理类人才现状 

工商管理类人才具备工商管理前沿理论和专业实用技能,能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经营决策和有效管理。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要,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从输入学校培养到输出社会供应,以及在社会中的工作现状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才培养质量呈现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现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跨越式的发展,专任教师队伍数量逐年增加,且增速不断加快。但是,相对学生规模增长,专任教师数量相对不足,并且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在实践经历、国际交流经历、学位层次等方面存在不足。从学生自身来说,学生专业实习经历严重不足,且在专业实习中的实践能力提升方面缺乏主动性和有效性。 

然而由于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地位,市场经济发展较为成熟,全国工商管理类人才逐年增加,但是,这还够不上人力资源强国。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学历方面来看,企业的情况并不佳,只有50%的董事长具有本科学历,硕士层次仅为10%;总经理本科学历占60%,硕士层次仅为15%,更为重要的是,属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比例更小。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人口和经济要素的集中,近年我国工商管理学历结构不断优化,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占人才总量的比例明显提高,人才分布呈现区域集中、产业合理、行业广泛的现状。从人才分布区域来看,近年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人才市场为龙头,珠三角、长江三角、京津翼和华东地区人才市场为支撑的人才市场网络体系。工商管理类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江三角两大核心区域,二级城市较缺乏,县域、城镇更是难以吸引、留住人才。 

三、我国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及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我国的经济总量一直在亚洲地区属于第一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东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多,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然而,传统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承轻创新、重单一型轻复合型与研究型,已落后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逐渐显现出众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从各层次人才供应数量来看,低学历、低技能人才数量供大于求,高学历人才供不应求,据人才网数据统计,本科、专科层次人才的培养规模远远大于需求规模,人才总体呈现供过于求局面。其中,行政、人事类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人才供过于求的现象,财务类、贸易类人才供过于求现象也较为凸显。然而,博士、硕士人才的培养规模均小于需求规模。 

从不同性质单位看,我国近年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以企业招聘比例较高;从不同规模单位看,大型用人单位招聘比例相对较高;从区域来看,长江三角和京津翼对高层次人才需求较大,西南及西北等经济较落后地区对大中专人才需求巨大。近年来,随着京津翼经济圈的迅猛发展,人才竞争激烈、流动频繁。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商管理类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发达地区人才多,边远山区人才稀少。 

根据需求层次和方向,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的是综合型人才,包括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我国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措施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转型期,加快传统优势主导产业改造升级步伐,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提升产业层次,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是这一时期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就是要打破产业发展的传统路径,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突出国际化优势,在全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改善自己的分工地位,最终提升我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这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以创新教育模式培育工商管理类人才 

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不断创新,这需要有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等和职业教育必须打破僵化的发展模式,走持续发展、创新发展的道路,即创新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市场化战略、品牌化战略和内涵化战略进行人才的培养教育,才能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二)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育向高端转变 

高等和职业教育学校需要密切关注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以我国的产业发展为导向,适应经济转型前后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培养能够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围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链,建立一个开放性的专业调整系统,形成与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相适应的特色专业体系。 

(三)走特色教育之路培育区域性工商管理类人才 

我国具有明显的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体现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体现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体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因此,要遵循“发展需要驱动”规则,以市场为导向,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创新专业设置,培养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实施市场化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