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计数法的要求范文

时间:2023-08-10 17:3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计数法的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计数法的要求

篇1

关键词: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策略

一、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延续着“一个老师,一支粉笔,一面黑板”的教学方法,老师在课堂上主要以课本知识点为核心,给学生灌输课本内容。在交流方面,只局限于在学生提出问题时进行解答。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并未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反而稍微难一点的内容学生就无法理解,也不进行进一步的思考,造成知识掌握不全面。

二、新课标要求的小学数学方法

时代的不断进步,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断上升。正是基于社会的要求,新课标要求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新课标要求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一是结合实际数学教学的特点,正确理解教学的目标;二是结合内容的学习,强调数学活动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联系实际,勤于思考。

三、方法改革的相关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

学校以及老师在教学时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正确认识到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灵活运用。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数学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偏向学生最终的成绩,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教学,这是本末倒置的行为。其实,只要学生在学习中真正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成绩只是一种学习的成果证明。

2.强调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求是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掌握知识与灵活运用,发现、思考、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空间与图形时,能根据实物的一面形状幻画出图形,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想象几何图形。同时增加课堂的活跃性,增加互动环节和数学活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

新课标的要求不断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重视教学的质量。小学数学虽然只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阶段,但是教学方法改革仍十分急切,只有让学生体验学习乐趣,才能进一步学习。随着改革的推行,新的教学方法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企业一套表;统计数据;统计数据质量

中图分类号:V22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1

一、前言

“企业一套表”是指以统计调查对象为核心,整合现行报表制度,消除不同统计调查制度对同一调查单位的重复布置和重复统计,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数据采集方式的统一组织管理和统计资源共享的一种新的统计调查制度。“企业一套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三提高一减轻”(提高数据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基层统计工作负担)为目的,坚持“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分级负责、共同参与、积极稳妥”原则,最终目标是通过科学有效地组织,促进统计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实施企业一套表制度,是统计生产方式的革命性转变,是统计流程的系统再造,有利于提高统计生产过程的透明度,保证统计数据的客观真实;有利于避免统计任务的多头布置,减轻调查单位统计负担;有利于统一规范数据采集、处理工作流程,提升政府统计科学化水平。

统计数据是统计的生命,对国家、企业、居民来说,统计数据是他们进行科学有效决策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在当前我国经济制度下,各种经济成分越来越复杂,经济利益格局日益多元化,所有这些变化都对统计数据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一套表”工作要求中要确保数据质量,严格按照数据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制定质量控制工作实施细则,保证方案制定和业务培训,以及数据的采集、审核、汇总、上报等环节的有效衔接,确保数据质量。

二、企业一套表制度的实施对统计数据质量的影响

企业一套表实施前,我国统计制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难以获得高质量企业原始数据,缺乏统一完整的统计调查抽样框,多头布置统计报表,调查内容交叉重复,难以有效消除某些中间环节对数据的干扰等。企业一套表实施以后,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尤其是联网直报方式采集数据的方式,既可从客观上解决经济学长期以来头疼的信息丢失问题,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增大虚假数据产生的成本,来抑制主观性或体制性数据偏差顽疾,并且在事实上建立了“数据准确责任制”,有利于从根本上治理数字腐败。通过开展企业一套表制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

1.数据质量的提高。实施企业一套表制度,逐步建立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重点调查和科学推算相结合的科学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严格按照数据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制定质量控制工作实施细则,保证方案制定,业务培训,数据的采集、审核、汇总、上报等环节的有效衔接,确保数据质量。

2.统计数据质量定期评估加强。公布对主要统计指标数据质量评估的实施办法,通过统计系统内部自我检查和评估的方式,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估,掌握统计数据的可靠程度或误差的大小,正确地使用统计数据,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和改进数据质量。

3.分工明确。“企业一套表”试点改革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必须按照“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分级负责、共同参与”的原则,具体负责“企业一套表”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布置、业务培训、数据采集和上报工作。发改部门负责综合协调,财政部门负责改革经费的落实,经信部门负责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协调,住房和建设部门负责资质内建筑企业和房地产企业协调,商务部门负责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企业协调,市政府其他各有关部门也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各地实行领导负责制,包片、包企业,组织动员企业积极参与“企业一套表”改革,督促企业配备相应人员和设备并按要求上报数据。

4.统计管理协调。“企业一套表”制度的实施加强了对全社会统计工作的管理和协调,形成上下通畅、左右贯通的统计网络。统计工作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各部门、各地区实施强有力的横向和纵向的管理和协调,通过这样才有效避免了矛盾和重复。

5.统计内部机构系统优化。按统计工作的流程对各类统计机构设计合理的内部机构进行了系统优化。建立符合形式发展要求的、灵敏、快速、高效、精干的调查机构,效率大大的提高,并使之适应网络时代的特点,这有利于更广泛地采用抽样调查方法,从体制上切断统计数据与不法利益的联系,彻底排除干扰。

三、企业一套表制度实施后,统计数据存在的质量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1.统计工作独立性差,统计数据易受行政干预

我国现行的专业分散、地方集中与分散相混合的政府统计体制是条块分割、分级负责的计划经济产物。由于地方和部门统计机构的经费、干部任免主要由地方政府或部门决定,因此,地方或部门统计机构在从事统计工作时难免受到地方政府和部门机构的干扰,尤其是一些与地方政府或部门领导政绩有关的数字,更加容易受到干扰。

2.统计机构设置不科学,统计数据矛盾较多

国家统计局与地方统计局之间关系不顺,难以协调统计数据采集的客观性。在目前的统计体制下,全国的统计数据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统计局,结果使得国家统计数据质量难以保障。

政府综合统计与政府部门统计之间、政府部门统计内部在职能上存在交叉和重叠。重复统计和重复调查现象较为严重,数出多门,相互矛盾。这一方面降低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基层统计调查负担,造成人、财、物的浪费。

在统计局内部,由于分工不合理,各司处之间相互扯皮、推诱的现象仍时有发生。除此之外,在数据对外公布方面,向社会介绍统计方法制度、统计数据质量情况不够充分。

篇3

一、建立健全的社保统计体系

现阶段,基于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的稳步前行,在全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党和政府逐渐提高了对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视程度,而要想确保这一体系的建设能够与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以切实满足人民群众之需,就需要在全面改革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提高对社保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进而才能够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职能的基础上,为实现科学社保政策的制定奠定基础。而从当前现有社保统计工作开展的现状看,相应统计指标体系难以实现对社保状况的准确且全面反映,相应社保统计信息数据质量有待提升。基于此,这就要求要基于当前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开展的现状与需求下,建立完善的社保统计体系,优化并完善相应的统计指标,在此基础上,为了确保该项工作能够得到完善的开展与稳定的运行,则就需要注重相应统计人员队伍的打造,要加大对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以提升其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进而才能够为确保社保统计工作得到完善开展与落实奠定基础。

二、强化统计意识理念并实现社保统计工作的科学开展

基于社保统计数据信息是各级政府全面了解现阶段我国社保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并制定科学决策的基础,因此,就要求社保统计工作部门要强化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要在建立完善统计制度体系的基础上,明确职责并强化对统计分析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对该项工作的投入与保障力度,确保能够在全面且准确落实统计工作的基础上,以科学的分析方法来实现对数据信息的分析,进而在明确现阶段该工作所呈现出规律的基础上,针对该项工作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要想实现对社保数据信息的科学统计,就需要针对存在增减幅度异常的数据信息进行核对,要求相应的参保单位给出相应的书面说明与解释;同时,要以定期抽查验证的方式对数据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进行检验,在实际工作中要围绕如何提升统计数据信息质量而不断深化自身的认识,以严谨的态度以科学的分析方法来实现对数据的评估。

三、实现社保统计服务的优化与创新

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针对社保事业实际发展状态与形势进行监测。对于社保统计工作部门与相应人员而言,要求要实现对社保信息的真实且全面掌握,因此,就需要随时走进相应的企事业等部门之中,对该项工作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调查,进而通过对社保工作形势的监测,以相应数据信息的分析为基础来明确各项社保统计指标的变化情况。在此过程中,要结合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在关注社保政策等变化的基础上,实现对该项工作发展形势的科学预测与把握。第二,强化对决策咨询服务质量的重视程度。对于社保统计工作的开展而言,需要透过相应的统计数据信息来明确社保事业发展的规律,通过统计分析与调研等工作的开展来丰富统计工作内容,全面提升该项工作的质量,以更好的服务于政府决策的生成与政策的制定。第三,实现社保统计手段的创新。基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对于社保统计工作的开展而言,需要实现统计工作手段与方法的创新,要积极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来实现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并以全国联网的形式来更新信息数据的载体,实现信息数据的高度共享,进而为实现社保服务形式的创新、满足异地就业与领取养老保险之需。目前,采用五险合一业务软件能够以规范的信息化操作流程来更好的服务于社保数据统计工作的开展,通过相应数据信息库的搭建来充分服务于统计分析工作的开展,并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完善的信息基础。此外,通过信息化查询系统的构建,还能够为公众提供良好的服务,促使其能够更好的了解社保信息服务并自身社保信息内容等。

四、实现社保统计数据分析工作的科学开展并建立数据质量监控体系

首先,要实现社保统计数据分析工作的科学开展。要求要基于人力资源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针对大众所关心的焦点问题,实现对统计数据的科学分析,以对社保事业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并通过对数据信息的科学分析来提高数据信息的质量与利用率。在实际践行这一工作的过程中,则需要从大量的社保信息数据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明确原因,同时根据所揭示的规律来把握住问题的实质,做出科学的预测,并为更好的服务于各级政府决策的制定奠定基础。尤其是在现阶段我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不得不面对并解决一系列的新情况与新问题,所以这就需要以社保统计工作的科学且完善开展为基础,以更好的制定相应应对策略。同时该项工作的开展还需要确保统筹兼顾,以在提升社保统计信息数据质量的同时,为做好人力资源工作提供保障。其次,要实现信息数据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搭建。对于社保经办机构而言,需要以完善数据质量监控体系的搭建为基础,强化对重点社保数据信息的监管,以提升数据信息质量,确保信息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避免存在弄虚作假行为以侵害社会群众的利益、扰乱社会保障事业建设与发展步伐。

五、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篇4

一、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

1.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基层统计单位统计岗位落实不到位,统计人员多数为兼职,而且变动频繁,稳定性差;二是部分基层统计单位原始记录不全,未建立规范的统计台账和统计制度,一些私营、个体企业,对统计工作不完全配合,填报的统计数据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统计数据的质量存在较大偏差;三是基层开展统计工作所必须的经费和保障条件不能得到保障;四是部分基层单位分管统计的领导对统计工作不重视,对统计数据审核不严把不好关。

2.统计方法制度不够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与指标设置不够科学。全面调查在基层工作中,有时难免存在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在搜集资料单位的上下左右之间,往往容易引起矛盾,在层层上报过程中,容易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所以全面统计的结果有时并不全面。现有统计指标体系存在第一、二产业品种繁多,而满足国民经济核算需要的第三产业报表资料相对较少,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在指标设置上存在专业之间个别指标重复上报的现象,同时个别指标的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基层的实际,存在指标理解上的偏差。统计数据评审制度还不够健全。虽然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如GDP已经建立数据联审评估制度,但统计数据评审制度还存在与GDP相关主要数据评估不够配套、同时数据评估制度还存在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3.基层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对统计数据来源把关不严。首先,由于统计体制不科学、统计工作地位和待遇不高,基层统计人员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加之身兼数职,任务重,对日常的统计工作基本上是疲于应付,统计数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其次,县级统计人员存在对统计数据的来源把关不严。由于统计部门长期受一无权二无钱、求人的事情多、自己说了算的时候少的认识的影响,对基层上报数据缺乏严格要求,加上评估论证不完全到位,有的专业存在下面报多少就是多少的问题。同时,基层统计工作存在统计执法不严的问题,使少数企业多存侥幸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再次,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基层统计人员缺乏系统的学习培训,其思想观念、工作思路滞后于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要求,是影响基层统计数据的质量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

1.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素质。各级统计部门要严格按照上级统计部门关于加强统计“双基”工作的要求,督促和帮助调查单位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机构,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及各项统计管理制度,促进统计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要建立健全和严格实施分级负责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责任制度。同时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要真正提高基层人员的综合素质,就必须认真做好在职人员的的培训工作,使培训工作目标化、制度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理论水平和职业道德。针对基层统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统计人员存在对统计指标的理解不到位、大多数统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层次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新要求,培训时应注意:培训对象上向县乡两级及基层调查单位倾斜;培训内容上主要是开拓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知识,特别是现代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效果上注重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学以致用,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只有加大培训的力度,县乡及基层单位的统计人员才能克服专业范围与自身水平的限制,真正做好基层统计工作。

2.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体系。坚持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原则,凡适合抽样调查的,一律用抽样调查方法。对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应本着“准确、简化、系统、高效”的方针,本着减轻基层负担的原则,对现行的统计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调整。完善统计调查体系要以经济普查制度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第一、二产业的调查体系,加强完善服务业的调查制度。其次不断推广抽样调查在工业、批发另售贸易餐饮业、劳动、社会、信息、服务等范围。再次在完善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完善统计制度。在指标设置上,淡化经济指标,强化社会指标,以方便基层填写为原则。对现有统计指标的使用价值(适用性)进行甄别,坚决清除过时的或使用价值不大的统计指标,可以通过加工整理或推算以及本该由统计部门核算的指标也从报表中删去,适当增加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文化产业、新兴产业等相关的统计指标。

篇5

目前我市农业发展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阶段,农业发展的目标、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农业发展的领域在不断拓宽,这就要求农业统计工作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坚持依法统计,严格执行国家统计调查制度,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及时分析农业发展现状,准确把握发展态势,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农业统计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对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统计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扎实做好农业统计工作。

(1)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基层农业统计的基础工作。提高农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是基层农业统计基础工作,只有花大力气切实认真抓紧、抓好基层农业统计的基础工作,才能确保农业统计数据的质量。目前部分镇(乡)对农业统计工作不够重视,个别镇(乡)、村两级负责农业统计工作的力量薄弱;一些镇(乡)农技推广人员与农业统计人员相互沟通不够,加上个别农技人员和农业统计人员责任心不强,上报统计数据中存在估报和脱离实际的现象,造成一些镇(乡)的农业统计源头数据的可靠性相对较差。为此,农业、统计两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基层农业统计基础,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并应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镇(乡)一级要配备具有一定政治素质及业务水平的专职农业统计人员;二是要建立镇(乡)、村二级农业统计台账;三是加强对农业统计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检查;四是要加强对镇(乡)、村二级农业统计人员培训,提高农业统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2)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强化农业统计工作。针对我区农业统计工作存在基础不够完备、统计网络和工作体系不够健全、统计力量较为薄弱等问题,需要制定相关措施,以进一步强化农业统计工作。一是认真学习和贯彻上级农业统计制度,吃透有关精神;二是扩大对农业单位的统计范围,改变农业统计范围不全、漏统等问题;三是理顺农业统计工作体制,根据统计制度和部门职能定位,界定各有关部门农业统计的职责和分工;四是切实加强对农业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分管领导,加强统计普法宣传,加强统计人员培训,健全工作机制,严格依法统计,落实统计人员,如实填报资料,确保农业统计数据准确、真实反映全县农业发展状态,为全县农业快速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3)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业统计工作。目前统计部门和农业部门有部分指标在统计口径上存在差异性,导致统计数据的不可比。为此,统计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统计制度规定会同农业部门,统一指标口径,如根据制度要求口径难以一致的,应进行说明。在农业统计工作中,农业和统计两部门间要加强统计业务方面的沟通,提供相应资料和数据,确保对外提供主要统计数据的口径一致性,努力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度。在数据公布后,统计及农业两部门要及时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在具体统计工作中做到:一是坚持客观性,如实客观地反映农业生产的发展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二是坚持准确性,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篇6

1 劳动统计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劳动统计就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和一定条件下,及时收集企业内部劳动力资源配置、劳动力使用、劳动力再生产以及人工成本等方面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的规模、水平、速度、结构以及比列关系,特别是分析其内在发展变化规律,以供企业进行决策的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对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过程,通过有效地开展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使用、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管理、职业生涯管理、人力资本管理等系统工作,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人力资本的最大增值,最终实现企业目标。

从劳动统计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可以看出,劳动统计所研究的对象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劳动统计信息及统计分析可以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不断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也可为劳动统计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数据基础。

2 劳动统计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2.1 劳动统计可为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依据

劳动统计可为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人力资源数量、素质及结构的现实情况信息,结合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进行人员的补充、调整、培训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满足企业目前及可持续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要。劳动统计人员根据人员数量、人员构成、岗位分组以及人员变化等统计信息,对现有人员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岗位分布以及人和岗位匹配情况进行分析,形成统计分析报告,为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依据。

2.2 劳动统计可为薪酬分配提供依据

劳动统计可为薪酬分配提供依据,以利于企业建立科学、合理、公平的薪酬分配体系,有效地激励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其一,提供薪酬构成及比重依据,发挥各薪酬模块的不同激励作用;其二,提供各岗位薪酬分配依据,实现各岗位分配公平。

2.3 劳动统计可为提高企业效益提供依据

劳动统计提供单位及各岗位人员数量、人工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等统计信息,为企业计算人员数量和人工成本投入以及企业效益产出提供依据,有利于控制人工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高企业效益。

2.4 劳动统计可为职工职业发展提供依据

劳动统计可为职工个人职业发展提供依据,以利于职工职业生涯发展,实现职工职业发展目标,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其一,为职工提供不同岗位、不同素质、不同劳动、不同绩效的薪酬信息,有利于职工提高素质,实现到价值取向高的岗位目标;第二,提供企业各岗位人员数量、素质及结构信息,职工可以知道什么岗位需要人、需要什么素质的人,自己与岗位要求和其他职工存在什么差距,有利于职工选择合适的岗位,实现职业发展。

2.5 劳动统计可为人力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劳动统计可为人力资源配置提供依据,实现人与人、人与岗位、人与企业的最佳匹配,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能力。第一,提供各岗位人员数量、素质和结构信息,有利于企业分析各岗位人员数量是否合理、人和人之间是否匹配、人员素质是否适应岗位需要,从而合理调整和科学培训,达到数量、素质和结构的最佳匹配;第二,提供各岗位人员数量、劳动生产率、人工成本等信息,企业可以分析投入和产出的关系,调整岗位的人员及成本,达到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

3目前劳动统计不适应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3.1 统计指标和统计报表的设计不全面

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管理者越来越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迫切需要全面的、可靠的、科学的、及时地反映人力资源信息的统计信息和统计分析报告。目前劳动统计只对人员数量、人员构成、岗位分组、增减变化和劳动报酬进行核算、统计和分析,而最为主要的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的使用等没有设计指标进行核算、统计和分析,不能给管理者提供足够的信息,不利于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和控制。

3.2 统计调研和统计分析的开展不深入

劳动统计最终产出的成果是统计分析,而正真能提供科学依据的也是统计分析,但目前一些单位只对统计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汇总和分析,只提供表象的数据信息,有些信息不仅不能提供科学依据,相反可能提供错误的信息。没有去分析统计数据所反映的真正信息和信息背后的规律,更没有对关键问题、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调研,进行深入的分析,寻找原因、找出办法、提出建议。

3.3 统计人员数量和统计工作数量矛盾异常突出

劳动统计工作就是收集、整理、汇总、分析企业内部有关人员、工资的全部数据资料,形成统计报表和统计分析报告,更为重要的是要根据单位实际情况进行统计调研和统计分析,找出数据背后的信息及规律,为企业提供科学真实的信息,所有这些必然需要大量的时间及工作才能完成;另一方面要完成以上工作,统计人员必须具备法律法规、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知识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生产组织等知识,要掌握和提高这些知识也必须要有大量的时间。

但是目前大多数单位没有专职劳动统计人员,劳动统计人员同时兼职其他工作,统计人员精力不够,没有时间进行统计调查,更没有精力进行统计分析和知识的学习提高,只能疲于应付,不能保证报表的及时性,更不能保证统计数据、统计信息及规律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4 统计人员素质与统计工作质量矛盾更加明显

目前劳动统计工作所处的地位和要求的质量都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对劳动统计工作提供的信息要求更多、质量要求更高,然而一些统计人员素质不高,知识不全面,对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不理解,人员素质和统计质量矛盾明显。有的统计人员根本没有能力去进行统计调研和统计分析,从而找出数据背后的信息和规律及保证其真实性。

3.5 统计信息化与统计持续发展矛盾日渐突出

劳动统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适应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实现劳动统计信息化。而目前铁路劳动统计信息化程度不高,全路没有统一的劳动统计信息系统,各局各自为政;劳动统计系统也没有与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核算接轨、没有从数据的源头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更没有专门的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加工、分析,从而得到一些数据反映的信息和信息背后的规律。

4 适应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劳动统计应采取的措施

4.1 以统计目标和统计任务为先导,科学设计统计指标

劳动统计的目标和任务是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提供科学真实的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为企业各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其他部门和公众提供合理信息,同时实施有效的统计监督。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公共部门以及社会公众对各类信息的要求更全、更细、更准、更快,为满足需要,实现劳动统计的持续发展,应更科学地设计劳动统计指标及形成合理的劳动统计指标体系,同时科学设计指标名称、指标内容、统计口径、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对企业劳动经济现象和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科学的分析,提供全面的、可靠的、科学的、及时的反映劳动经济和人力资源信息的统计信息和统计分析报告。

4.2 以统计数据和统计信息为依据,确保统计真实有效

劳动统计工作所提供的产品是统计数据和统计信息,其产品与其他市场产品一样,也有其质量的要求,其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就是统计数据、统计信息的真实有效;只有统计数据、统计信息是真实有效的,统计工作才是有效的,保证统计真实有效也就成了劳动统计工作的灵魂和主题。

第一,劳动统计数据必须真实有效,才能保证统计数据背后的各类信息和统计数据反映的内在规律的真实有效。劳动统计数据如果不真实,不但无用,反而会给领导提供错误信息,导致错误的决策,可能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第二,统计数据所反映的统计信息才是统计产品的核心部分,才是企业各层面真正需要的内容,必须真实有效。铁路企业劳动统计数据种类繁多,所反映的信息也多种多样,有时统计数据并不能反映真实的信息,同一个数据,既可反映一种情况,也可反映与之相反的情况,臆测出荒谬的结论,做出错误的决策。劳动统计工作就是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准确分析,从数据中找出真实有效的信息。

第三,求得统计数据背后的规律的真实有效是劳动统计工作的最终目标,也是劳动统计工作的最高要求。劳动统计数据包含着非常丰富的信息,很多信息的发展变化又受到一定的规律支配,统计信息发展变化中的规律是企业领导真正需要的东西,是领导决策的根本依据。如机车乘务员一次性作业中有5%以上的工时可以通过规范乘务员作业标准、规范作业流程、减少不必要的作业环节、分流一些作业环节、提高调度的科学性等措施得到减少,从而提高机车运用能力、减少成本支出、提高劳动生产率等。

4.3 以统计数据和统计调研为基础,深入开展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对劳动统计工作中各种统计数据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是劳动统计最终产出的成果。

第一,劳动统计数据复杂繁多、本身不会说话、价值不是很大,也有可能提供错误信息,只有以统计数据资料为依据,运用科学方法,按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对人员、劳动工资等劳动经济和人力资源管理客观事物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分析统计数据所反映的统计信息和统计信息发展变化中的规律,全面反映人力资源管理情况、企业劳动经济发展情况,为企业经营管理、改革发展提供依据,为领导决策、职工参考提供依据。

第二,只对劳动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进行专题调研分析。根据单位各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分析关键问题、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探索问题发展变化的动向、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提出较高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满足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营管理、深化劳动经济改革发展等方面科学决策的需求。

4.4 以人员建设为基石,提供统计工作持续发展动力

一方面劳动统计工作要全面完成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科学真实的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实施有效的统计监督;另一方面劳动统计工作必须根据经济发展、技术革新、社会需要不断创新发展,这就必须要有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劳动统计人员队伍才能完成。

第一,在平常的劳动统计工作中,所有的数据本身是枯燥的,是不会说话的,数据的异常变化,稍不注意就一晃而过,这就需要劳动统计人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和分析能力。

第二,劳动统计是对单位劳动经济的数据信息进行甄别梳理、分类整理、汇总分析,劳动统计人员必须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作为依托,对单位劳动经济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提供有用的信息和分析报告。

第三,统计数据本身是不会说话的,是没有价值的,所反映的信息也不一定是真实的,更加不可能反映数据内在的规律,劳动统计人员必须提高统计、数学、财务、计算机等相关理论知识,才能对数据进行甄别梳理、分类整理、汇总分析,形成有用的统计信息和统计分析报告。

第四,劳动统计必须立足于本单位及服务于本单位,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劳动统计人员必须提高经营管理、生产组织、工艺流程等知识,才能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数据收集、整理汇总,进行统计调研和统计分析,形成有用的统计信息和统计分析报告。

4.5 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实现统计工作现代化

建立高效、完善、实用、易用的劳动统计信息系统是实现统计工作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可确保统计信息真实有效、降低各类系统成本、实施有效统计监督、减少统计工作量、提高统计工作质量以及提供更全面、更准确、更及时的统计信息和统计分析报告。

第一,建立科学的劳动统计信息化管理体制,对劳动统计信息系统的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业务操作流程及安全管理做出明确规定。

篇7

【关键词】统计信用 统计数据 质量分析

前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如何在海量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或者对关键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统计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一方面要提升信息统计者的综合水平,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数据统计质量标准,以此提升数据利用效率。

一、统计信用与统计数据质量概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中包含的信息量越来越大,数据统计工作在企业以及政府工作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一方面可以从海量数据中获取自己需要的数据,另一方面可以根据统计结果发现某个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为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数据统计工作的开展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信用问题,二是质量问题,这两个问题直接影响统计工作质量,同时也影响企业或者是政府部门的信誉度。

我们可以将统计信用理解为信誉等级,主要由两方面决定:一是获取数据时要采用科学的手段,不允许统计工作者非法操作或者是违规操作;二是被统计者在配合调查统计工作时,要提供真实数据,不允许作假,统计工作者需要将统计结果真实完整的反应出来,否则统计信用将会降低[1]。

而统计质量则可以理解为统计数据与统计工作之间的关联度,所获得的数据越有利于统计工作的开展,说明统计的质量就越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统计数据质量:一是数据的完整性,从一类人群中获取信息时,如果选择抽样调查的方式,抽样对象的类型也要全面,切忌以点概面;二是获取数据的及时性,很多信息只有及时获取才有价值,例如在统计某产品某个月在市场上的销量时,如果下个月再去统计,结果就会失真;最后是数据的真实性,要求统计者以及被统计者都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高质量的数据统计能够全面、真实的反应出某个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是准确预测出某个领域的发展趋势,以便管理者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2]。

二、提升统计信用与统计数据质量的方法

(一)提升统计信用的方法

首先,从这项工作本身来说,要进一步完善统计工作系统,为各项统计工作的开展提供标准、依据和平台,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该系统要具备以下功能:第一,对统计工作流程进行设置,开展数据统计工作时需要按照该流程进行;第二,对统计信用进行客观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评定信用等级。该系统的完善和落实可以避免违规操作问题的发生,对统计者以及被统计者起到一种监督作用,保证统计数据真实可靠,全面完整的反应问题。

其次,从统计工作人员的角度来说,要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不断学习新的统计方法,用更加科学、专业的手段获取统计数据;第二,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培训,用负责人的态度做好每项统计工作,遵循客观实际的原则,避免统计过程的主观性。总之统计人员综合素养会对统计信用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必须予以重视。

最后,从被统计者的角度来说,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对统计信用的认识。由于大部分统计工作面对的对象都是普通民众,只有民众配合,主动提供真实数据,统计信用才能得到保证。要加强统计工作的宣传力度,一方面要使其认识到统计工作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是其认识到自己提供的数据可能会对统计结果造成哪些影响,作为一个被统计者应该如何提供更加真实、完整的数据。只有公众愿意配合,统计工作才能顺利开展,统计信用才能提升[3]。

(二)提升统计数据质量的方法

首先要完善质量标准,所有统计过程或者是统计结果都要将该标准作为参照。以往统计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统计标准缺乏认识,没有对统计结果进行科学评定,或者是评价标准参差不齐,统计数据质量标准的建立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统计工作结束以后,将数据分类进行严格考核,如果数据质量不满足要求,则视为统计结果无效。有了统一标准的规范,数据统计质量自然就会得到提升。

其次,要重视原始数据收集与管理,统计工作的宗旨就是通过数据反映一些问题或者是预测某种趋势。收集与管理好这些原始数据,不仅可以降低工作量、提升统计效率,同时可以有效避免数据失真问题,提升统计数据质量。

最后是要建立健全数据质量审查体系,一方面要统计过程进行监督,防止出现违规操作行为,另一方面要对统计结果进行审查,一是可以使用先进的审查工具,二是可以随机抽取被统计人,确认所获取的数据是否真实。数据质量审查体系不仅可以有效防止违规操作问题,同时可以保证数据质量满足应用要求。审查工作是统计数据在公布和应用之前的最后一项工作,也是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必须予以重视[4]。

三、总结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统计工作逐渐受到政府、企业乃至个人的重视,将数据统计结果作为各项决策的依据。统计工作是数据应用的第一步,统计信用以及统计数据质量直接决定数据应用效率,本文从统计工作系统、统计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三个角度分析了提升统计信用的方法,又从质量标准、原始数据以及审查体系三个角度分析了提升统计数据质量的方法,旨在提升数据应用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凤,程书强.企业统计数据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10(12)05:56-59.

[2]侯瑜.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要素分析、问题及建议:TQM视角[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4,14(16)03:1-6.

篇8

其质量的高低将成为信息发挥作用成败的关键,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统计数据在宏观经济决策中的作用越发明显,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统计;数据质量;实践历程;信息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跃发展,政府统计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大规模统计数据搜集日益系统化、制度化;统计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统计已经深入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影响作用日益显著。因此,统计数据质量可以看作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统计工作的成败。

一、关于统计数据质量的认识

统计数据作为统计工作的产品,从统计工作过程来看,统计数据质量是“符合标准”,要准确的反映客观现实;从统计数据的使用看,统计数据质量是“满足需求”,即满足统计工作服务对象的需求。因此,统计数据质量首先表现为与真实情况接近程度的误差,即准确性;其次表现为统计工作所要满足的需求,即适用性。以此为基础,根据不同需求,从不同角度看待统计数据质量,逐渐发展为准确性、及时性、可比性、适用性、经济性、可得性和保密性等,其多维特性逐渐被学者们所认同。准确性是统计数据质量的核心,及时性是统计数据发挥信息功能的必要条件,经济性和保密性是统计数据质量的外在约束机制,可比性是统计数据质量的内在本质要求,而可得性和适用性则是针对统计数据的最终使用提出的特性。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统计数据质量的完整内涵,充分体现了统计的科学性。

二、提高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实践历程

(1)完善统计标准、统计法制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保障。统计标准的编制是统计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统计标准编制的科学与否、执行标准的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统计数据的质量的可比性问题。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统计工作的质量,政府部门陆续制定了多项国家统计标准,为统计数据质量的稳步提高奠定了基础:统计法制建设为保障统计工作的有序开展、规范统计行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起到了突出的作用。为提升统计数据质量,增强统计数据的公信力,2009年最新修订的《统计法》更加强调了统计工作的科学性、独立性,突出明确了统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加大了对统计违法行为的法律追究和惩罚力度。(2)统计工作方法的科学化、系统化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核心。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离不开统计工作的不断创新。在数据搜集方式上,国家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的统计调查工作过程中开展了质量控制和管理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对普查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机制:通过普查事前大量的宣传,用以保证普查的顺利实施;在普查过程中对误差来源进行详细的分类控制,制定详细普查方案,通过方案试点控制设计误差;进行普查人员培训和制定各阶段验收标准,通过对填报登记结果进行层层质量审核控制登记误差;在数据处理中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和分析软件,用以控制处理误差。在普查结束后,将抽样调查与普查进行结合,实现对普查数据进行事后质量评估和数据修正的目的。

三、统计数据质量应对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

(1)我国统计数据质量所面临的挑战。一是如何确保数据的真实性。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各种经济行为多种多样,调查对象的配合意识日趋淡薄,采集真实数据越来越困难;即使获得了真实的数据,但由于政绩考核等因素,难以完全避免外部干扰从而使最终的统计数据面临失真的可能。统计工作的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不到位,一些实际统计工作缺乏行之有效的数据质量管理理论支撑,无法对统计数据质量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二是统计体制改革仍不完善、统计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健全,基层统计工作薄弱,调查资源严重不足,人员的质量意识不够强,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对于学术界来说,如何将对统计数据质量的广泛研究与政府统计部门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建立切实可行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来解决现实问题。其次,有关统计数据质量的研究缺乏与具体统计数据的结合。针对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大多研究针对统计调查制度、统计体制进行定性研究,而结合具体统计数据进行定量研究的不多。最后,目前有关统计数据质量的控制、评估的技术方法研究尚缺乏系统性。多数技术方法研究分散于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缺乏一条研究的主线,还没有形成全面的控制与评估技术方法体系;国内的技术研究大多停留于传统的技术方法,或者是借鉴了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缺乏对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评估方法创新。(2)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统计工作的成败。统计数据质量要想面对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必须时刻把握好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这一认识。尽管我国的统计数据质量还存在严峻的挑战,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为满足社会、企业和个人对统计数据的需求,我们应当把握一切机遇稳步推进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一方面,随着相关理论研究的推进与完善,采用科学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技术手段,通过逐步建立起统计数据质量全面管理体系,促进我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达和完善,需要继续深化统计体制改革、完善统计法律体系建设,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供制度和法律保证。

参考文献

篇9

1.1建立内部标准样品

内部标准样品应为一组或者多组。每组内部标准样品应包含该仪器的日常检测范围,至少应有5个不同区段的量值。建立内部标准样品的目的有主要两个,一是将其作为建立工作曲线的一组标准,二是将其作为校准仪器的标准。自制内部标准样品的定值,应以权威实验室的量值作为参考值。[3]一般应选择经国家实验室认可的多个实验室进行测试,分别与参考值的标准偏差相比较,剔除大于两倍标准偏差的数值,再求其平均值得出约定真值。并根据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的要求评定不确定度。

1.2校准方法的建立

(1)根据理化检测仪器的测量原理确定校准项目,一般至少包括重复性(RSD)、稳定性(RR)、示值误差。分别确定重复性、稳定性和示值误差的实验方法。这些方法在计量技术资料中均能查阅到,在此不再赘述。(2)根据校准项目和仪器的工作原理选择并确定校准实验所需的标准物质和辅助设备。重复性实验主要是考察仪器测量结果的复现性,选择的标准物质尽可能是国家标准物质;稳定性实验一般周期为一个校准周期,因此选择标准物质要求其量值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建议选用国家标准物质;示值误差的校准实验应尽可能接近实际测量,校准用标准物质最好选用内部标准物质。(3)校准时应参考仪器使用说明书和国家技术规范等对环境条件作出相应的要求,如:温度、电压、电磁干扰等。对筛选出的可能影响测量结果的环境条件进行监测。(4)校准方法应形成完整的技术文件,即内部校准规范。内部校准规范是校准方法的科学化、规范化的技术性文件。内部校准规范的编写过程及要求:1)参考国内外相关计量技术资料和仪器生产厂家建议的校准方法;2)规范的格式和内容遵循《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的要求;3)满足国家《检测和校准试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和《内部校准要求》的相关要求;4)结合生产实际和产品检验的需要,经多次校准试验修改、完善后而形成的,内部校准方法科学、规范、合理;5)内部校准使用的标准物质,符合国家量值溯源体系要求,确保计量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具有可比性、可重复性和可复现性;6)内部校准规范具有通用性。每一种类的仪器在计量特性、基本原理等方面是基本相同的,故内部校准规范的编写制订充分考虑了其通用性。(5)校准的实施,以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校准为例进行说明。在操作过程中因软件有别,操作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此不介绍操作方法。1)仪器基本信息2)校准试验a.重复性测定方法重复性以20次连续重复测量标准黄铜块样品的相对标准偏差RSD表示。为使探测器的计数率在100kcps~200kcps之间,经试验,每次测量CuKa计数率条件为,晶体LiF220、闪烁计数器、准直器为150μm、电压为20kV、电流为20mA无滤光片、计数时间为10s、真空光路。b.稳定性测定仪器的稳定性以连续重复测量20次标准镍镉圆块中CrKa计数率的相对极差RR表示。测量条件为,晶体LiF200,流气计数器、准直器为300μm、电压为20kV、电流为20mA、无滤光片、计数时间为40s、真空光路。e.闪烁计数器计数线性的测定用标准纯铜块样品测量CuKa辐射。由于仪器设置计数率范围在100kcps~1000kcps之间,因此,经试验,X射线源的电压设置在20kV,电流分别为10,15,20,25,30,35,40mA,依次测量Cu的计数率,计数时间10s,每个电流值的计数率测量3次,取平均值(测试方法同4.1.4)。用测定结果绘制的计数率对电流的曲线,如图2所示。3)校准结果试验结果表明:该仪器各项校准测试结果均符合。

2体系的保证

(1)该保障体系主要针对理化分析仪器设计。校准和期间核查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相对较高,日常测试中应监测试验环境条件,在GT/T27025-200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5.3.2中作出了相关要求。(2)实验室应对校准用测量设备、辅助设备、标准样品妥善保管,必要时对内部标准样品的量值进行复核。定期对校准用测量设备、辅助设备进行检定。(3)实验室对操作人员、校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对测量方法进行验证等技术管理方面进行不断完善和提高。(4)实验室应健全和完善相应的技术文件,如操作程序、规程、环境控制等技术文件和管理制度。

3结论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组合数学;数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256-02

一、引言

人类文化离不开数学,它是其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养,在现代社会,每个公民更应具备这种素养。因为这种重要性,数学教育成为了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数学教育以是终身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是每个公民更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是(终身)教育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为了使学生学会如何能够数学地思维,数学地表达,就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向学生提供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技能,进而培养、提高学生自身的数学素养。伴随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的迅猛发展,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的组合数学得到了迅速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组合数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含离散对象满足一定条件的方案的存在性,以及这种方案的构造、枚举计数及最优化问题等内容。它在密码学、编码和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等学科中有着重要应用。可以这样认为:近代的工业革命的基础是微积分学的发展,而现代计算机革命的基础就是组合数学的发展。如今,普通高中数学课程中也包含计数问题组合计数这部分内容。当然除了计数问题,组合数学还包含组合原理、组合设计、组合优化等内容。本文从中学课程内容特点、数学竞赛试题、数学教师专业素质、数学文化的渗透、解题方法等不同角度研究组合数学与中学数学的联系与影响。

二、数学知识方面的联系

1.计数问题是组合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之一。组合数学中研究和应用最多的是计数问题,加法计数原理和乘法计数原理是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两个基本原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中含有计数基本原理、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及其应用这些组合数学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同时了解计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会处理实际应用中的计数问题。组合计数、组合思想除在组合恒等式的证明和应用之外,在接下来的高中数学课程如统计与概率等中有着重要应用,排列组合掌握的好与坏常常影响古典概型的求解。

例题1(古典概型问题):3件产品中包含2件正品a,b和1件次品c,每次从中任意选取一件,连续选取两次。在下列不同条件下,分别计算选出的两件产品中恰好有1件为次品的概率。(1)每次选出后不放回;(2)每次选出后放回。注:这里的摸球后放回、不放回是概率问题中常见的条件,也是计数问题中常考虑的限制条件。无论哪一种情况下计算概率都要应用到排列组合知识点。

2.组合数学是数学建模中的重要工具。《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已经成为不同层次数学教育重要和基本的内容。据统计,组合优化在历年的数学建模比赛所占比例比较重,几乎占百分之四十左右。配对问题模型、摸球问题模型、分配问题模型、组合优化模型等都是组合数学在建模中的应用。

例题2:自动售货机内装有“可乐”、“雪碧”、“健力宝”3种听装饮料,投币后随机自动滚出一听,今有5个人若要喝同一品种的饮料,他们至多要投币几次?解:把饮料的品种看做“鸽笼”,饮料罐看做“鸽子”。根据抽屉原理,为了使5个人能喝上同一品种的饮料,至少有一个“笼子”内要有5只“鸽子”。从最不利的情形考虑,投币12次滚出3个品种各4=5-1听,共12听,所以这5个人需要至多投币13次。这就是利用中学数学抽屉原理法建模,当然这类题难度可以再加深。

3.组合数学是数学竞赛的重要内容。中小学数学竞赛中常考的知识点――抽屉原理和容斥原理是组合计数和组合分析常用的技巧和方法,不仅如此组合计数和组合分析中还有递推(归)原理、容斥原理、染色方法等常用方法。这些内容看似简单,但其中包含极强的技巧性,从小学到高中的数学竞赛中常见这类问题。数学竞赛题有一定的难度,往往不会轻易解决,对于这类问题一般通过构造的方法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继而借助数学原理求解。

例题3(第6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试题):有17位科学家,其中每一个人和其他所有人通信,他们的通信中只讨论3个题目。求证:至少有3个科学家相互之间讨论同一个题目。注:用平面上任意三点不共线的17个点v■,v■,…,v■分别表示17位科学家。设a,b,c为他们讨论的3个题目。两位科学家讨论a,则用黄线连接;讨论b用红线连接;讨论z则用蓝线连接,那么“以这17个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中必有一同色三角形”就是要证的结论。此题属于组合学中Ramsey问题,其根本思想还是构造抽屉。将几何图形与染色问题相结合,再对已知边按颜色进行分类(分抽屉),最后对几个或某个抽屉进行分析,就可以解决问题。

三、渗透数学文化方面的联系

数学文化的内涵狭义上的理解就是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上的理解是除这些内涵外,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这是《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并且对数学文化有教学要求。中学期间,数学文化不会限定学时,不会专门设置几堂课进行数学文化教学,而是将数学文化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中,渗透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也是一部分重要内容。

1.通过学习组合数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的内在美。组合数学源于数学游戏,许多问题看似简单,却蕴含很深数学原理。比如“柯克曼女生问题”、“幻方”等,这些数学游戏丰富了组合数学的研究方法与内容。游戏往往比抽象的理论更有吸引力和挑战性,通过数学游戏、趣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工具”也是一种思维模式,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以及数学观的发展。

2.经典历史名题,让学生领略数学文化。古老的数学游戏和经典的数学名题是重要的数学史料,数学史料又是数学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历史名题又是数学史料的一种很好的载体。教学中结合数学史的文化背景进行讲解,可以使学生在感受趣味性同时,体会其中的文化性和思想性,领略数学文化。例如著名的Fibonacci兔子问题:把一对小兔子(雌、雄各一只)在某年的开始放到围栏中,一个月后长成大兔子。之后每个月这对兔子都生出一对新兔子,其中雌、雄各一只。一个月后,每对新兔子每个月也生出一对新兔子,也是雌、雄各一只。问一年后围栏中有多少对兔子?第n个月的兔子的对数用F■来表示,则它满足带初值的二阶递推关系式。法国的数学家Binet求出了数列{F■}■■的通项。而且由斐波那契数列中前一项与后一项的比值组成的分数列以■≈0.618为极限,这正是“黄金比”,由它产生的优选法“0.618法”是运用离散的手段来处理最优化问题。通过赏析名题,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文化。

四、提高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方面的联系

1.组合数学能够提高数学老师的数学修养,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知道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只了解和解决课本和参考书上的知识和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教授必须具有与这堂课相关的许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知识,这就是对教师数学素养的要求。组合数学里包含的历史典故及蕴含的组合思想,会让数学教师了解和掌握更丰富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教师的数学素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组合数学问题在高中数学课程的各个模块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而且在数学竞赛中出现频率较高,更加需要数学教师掌握一定的组合数学知识和组合思想。

2.掌握组合数学中的解题思想、解题方法,提高数学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组合问题求解方法层出不穷、千变万化,通过解决组合问题可以发现、归结出许多有用的解题方法:(1)从组合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出发的解题方法:①利用容斥原理、递推关系、母函数方法――解计数问题。②利用抽屉原理――解决存在性问题。(2)从组合思想出发的解题方法:如组合对应法(一一对应)、分类法、组合分析法、放球模型法等。(3)在解决组合数学问题时还经常会用到数论方法:应用奇偶性、整除性等数论性质解决存在性问题。以及反证法和数学归纳法等。

组合数学的解题方法技巧性很强,教师通过学习组合数学更进一步学会数学思维,理解和掌握不同的解题方法,也可以积累丰富的解题技巧、思想,有助于拓展分析问题的思路进而提高教师的解题能力,提升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许胤龙,孙淑玲.组合数学引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

[2]黄小龙,邓勇,胡晓惠,袁茵.基于棋盘编码粒子群算法的卫星资源调度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3,(1).

[3]戴朝寿,孙世良.数学建模简明教程[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马洪炎,沈虎跃,许康华.高中数学竞赛解题方法[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5]张文颖,巩诚,于涛.采用多种方式在大学数学教育中渗透数学文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