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思想政治笔记范文

时间:2023-08-10 17:33: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思想政治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思想政治笔记

篇1

高校中的教育者,或多或少都受到了社会风气的影响,轻视高职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教师都不重视自己教授的课程,学生就更不会重视这门课程了。学校方面的不重视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时间被缩短,没有足够的课时,教师能够教授的东西就不多,学生学到的就更少了。而对于思想政治的不重视促使对教授该门课程的教师的要求被放松,则不能保证教师教学的热情和质量。另一方面,校方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轻视让学生也难以存在认真学习的心思,认为学校不重视自己也没必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本来就抽象,学生难以提起兴趣,因而“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扔笔记”的现象广泛存在。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方法

(一)重视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首先应该重视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这样才能够以身作则,引导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学不高难以为人师,身不正难以为世范”,对于现有的教师队伍,应该定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利于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对于教师的招聘活动,首先要考察应聘者的思想道德水平,近年来教师犯罪的新闻屡屡触犯人们的神经,究根结底,是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低下导致的,因此对于应聘者,无论其专业知识多么丰富,思想道德水平不过关的一律不要。从教书育人的角度来建设教师队伍,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铺平将来的人生道路。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单一,教师照本宣科,是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多少兴趣,进而轻视思想政治的主要原因。高职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是不妨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灵活的运用,合理安排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活动。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学生会更有兴趣参与教学,不再将思想政治教学作为任务来强迫自己完成,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纠正以往的错误思想。

(三)避免学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校园是教书育人之地,但是学生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往往在同学之间出现攀比炫富的现象,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偏低,凡事只为自己着想,学校对这些现象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在校外的活动学校不能控制,但是学生在校内的言行应该符合大学生应有的规范,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大学生的谈吐应该是文雅的,而不是充满着功利气息。对于学生间的不良风气,学校应该及时了解,并且及时予以控制。

(四)纠正学生价值取向

篇2

关键词:学习兴趣;教学实例;多媒体

就农村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来说,是现阶段培养高中学生政治素养、对学生进行有效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但是,现阶段农村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开展根本无法满足课程教育改革的要求。

一、农村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开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思想政治课程主要是建立在一些时事政治基础上对学生开展政治教育以及品德教育的素质课程,它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一些优秀的品质,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综合素养也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但是,就现阶段乡村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具体开展情况来说,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提不起兴趣,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法以及教学方式较为枯燥等,都是目前乡村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开展过程中面临的现状。众所周知,思想政治课程大多是建立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并且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普遍处于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记笔记,听教师讲,根本无法参与到具体教学活动中。除此之外,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设计却没有跟上学生思维的发展,依旧停留在较为基础的知识普及阶段。

二、农村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针对目前乡村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建议教师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最好能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兴趣倾向出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设计,并且将思想政治课程的具体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生活实例的教学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核心以及教学宗旨的领悟,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政治素养。

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手段革新的过程中,还应对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是在教育领域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具体表现,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软件进行有效的运用,不仅能对学生产生立体的冲击,同时还能通过多角度的感官刺激,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感受以及综合素养进行有效地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溪.农村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8.

篇3

【关键词】新媒体,学风建设

1.新媒体及学风建设的概念

1.1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的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1.2学风建设的概念

学校风气,简称学风,从广义上讲就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也是学校全体师生知、情、意、行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学风是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等,它依不同学校的不同特点的学校表现出独有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学校全体成员的意志与行动,逐步地形成和固化,成为一种传统和风格。学风是大学精神的体现、教书育人的要求、高校立校之奉、发展之魂。优良学风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能否营造一个优良学风环境,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

2.现阶段高校学风建设中在新媒体使用上遇到的突出问题

由于手机的普及,当前几乎所有在校大学生每人都拥有手机,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的功能不再是简单的打电话、发短信,而更多的还拥有上网、游戏、拍照等功能,成为了一种比较普遍的新媒体终端。由于当前的大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想象比较频繁和普遍,对课堂教学以及学风建设产生了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由于手机具有拍照功能,这使得很多学生失去了上课记笔记的习惯,一般老师黑板上的笔记简单的照下来后就不再复习,同时也造成学生懒惰的习惯;二是由于手机的普遍使用,使得课堂纪律得不到有效保证,部分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正常的教学秩序往往被个别学生的手机铃声所打断;三是原本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本因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完成的,现由于手机的上网功能,学生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查阅,这样使得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四是网络中充斥的信息不完全是正面的,比如西方的普世价值、学习无用论等信息,让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稳定的大学生所接受,造成大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学 习 目的功利化 ,学习兴趣减弱 ;五是现阶段的大学生很多缺少辨别能力,对于一些网上的虚假信息缺少辨别能力,往往造成对一些谣言信以为真,而且加以转载转发造成一些不良的社会影响,同时一些具有诱导性的信息容易造成大学生上当受骗;六是改变了大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学生上课时经 常用手机刷微博 、看小说 .甚至部分学生在课 堂看视频 、玩游戏 、网上购物,把课堂时间割裂化,分散学生本人的注意力,降低了学习效率。从一些现象和案例可以看出,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终端正在对我国各高校的学生建设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对于各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们而言应对这样的负面影响采取高度重视,采取一些正确的方法措施扭转这种不利局面。

3.如何利用好新媒体促进高校学风建设

3.1让高校大学生正确认识新媒体的利害关系,合理使用新媒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正在迅速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如果在高校校园对新媒体进行限制或者禁止使用是不现实的,对于高校的学生管理而言也是很难实现的。作为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而言对于新媒体要采取正面的引导,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认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教育:首先是高校学工队伍要有正确的认识,可以通过班会、团日活动等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分析新媒体的利害关系,让学生清楚认识到新媒体的利害关系;其次是利用学生活动,采取如辩论会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自我学习;最后是对于对比较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比较直观的认识到新媒体的利害关系。

3.2严肃课堂纪律,保证正常课堂秩序,确保教学质量

首先,对于大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的现象各高校应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禁止学生上课使用手机,如出台一些管理规定对上课使用手机的学生进行纪律处分。另外,从学生层面而言也应当树立起上课期间不使用手机的良好风气,倡导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秩序。从教师层面而言,高校教师也应树立典范,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接听电话,在学生面前树立榜样,同时传统 的教学方式 已经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方面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这就要求授课老师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技术,结合传统教学优势,增强课堂吸引力。最后,大学生应摆脱课堂上对于手机的依赖,不轻易使用手机的拍照、录音等功能,课堂上认真做好课堂笔记,加深课堂教学的印象。

3.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抢占新媒体高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利用好新媒体的积极方面,主动学习和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变枯燥为生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如各高校应主动建设自己的官方微博平台,二级学院、各系部等也应建设自己的官方微博平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可以利用微博形式建立自己的个人微博,并通过以上方式提供大学生感兴趣的理论素材、话题 ,在探讨的过程中双方注重互动和情绪的感染,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增强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微信平台也应该被利用起来,建立相应的微信公众号,让学生们加以关注,从而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此之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媒体呈现出形式多样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抢占新媒体高地,主动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旋 ,周其明.“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微策略”研究[J].教书育人,2015.09.

篇4

关键词: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策略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解决好的重大战略问题。对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特殊指导意义。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历来是培养大学生的重要基地,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同样要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同时还要树立新观念,开启新思维,探索新方法,讲究新艺术,不断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

(一)以“育人”为根本

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新理念,因此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指以“育人”为根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的看重和追寻,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和呼唤,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主体性的企盼和高扬,对生死、信仰和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的反思和探索。就个体而言,努力追求人格的完满发展,把人塑造成一个不仅拥有把握外在世界的能力,同时又充满着激情的“一个理性与非理性协调发展的人,一个人格完整的人。”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角色,与其他学科教师最大的不同在于,这一工作是以学生的人生发展或者说以其人格的发展为基本任务。在学科教学中,至少有一个知与不知的问题,但在学生的人生发展中,情况就有所不同了,人生是一门最大的学问,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但更是一个自我探求的过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担任的角色应当是“良师与益友”,是理想探求的指路者,是心理困扰的排解者。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

掌握学生的总体情况:如学生的年龄结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学习情况、身体素质状况,不仅要掌握原始的资料,还要坚持用历史的、发展的和综合的观点,全面掌握信息材料,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学生整体和个体的实际情况,在开展工作时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建立工作档案:如各种教育教学文件、各种活动的记载、奖惩记载、与家长联系记载、考试成绩汇总、工作总结和笔记等。

(二)远近高低各不同

常规管理专业年级之间都存在着共性的问题。大一新生,主要是组建班委会、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教会学生自学的学习方法、通过高年级学生引导他们稳定过渡到大学生活;大二,则是要确定各专业的奋斗目标,防止分化,树立学习、工作的榜样典型;大三、大四,重点在心理指导、复习和毕业指导,不断培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有针对性地进行价值观、人生观和就业教育。

(三)授人以渔,学贵有方

“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方法的重要性。因此每年新生开学伊始,在摸清楚每位学生“学情”即学习现状的基础上,请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到新生班里进行座谈,在思想上正确引导他们,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大学学习规划,交流良好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形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四)播种行为,收获习惯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集体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很重要。每天早上的英语、新闻专业的晨读,舞蹈专业的基本功训练,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每周二、周四晚上七点至八点半的晚自习,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浓烈的学习氛围。

(五)动则生,静则息

“以人为本,分层引导”。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爱好,具体到思想政治工作要多样化、个性化、人性化、差别化、有针对性。如大力加强社团建设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现在我们学院学生会共有社团、协会十余个,其中包括有跆拳道协会、健美操协会、书画协会、合唱社团、乒乓球协会,每年都开展社团风采月活动,通过多种媒介交流等“软性教育”方式,达到互动增值的效果。

(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相结合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还必须调动起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施加正面影响,努力消除社会的负面影响,同时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培养自主、自立、自择、自助的能力。努力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寻找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当代的大学生担负着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21世纪并取得胜利的伟大使命,只有具备全面的素质才能当此重任。“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也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要通过后天的培塑的,这也是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吴文侃,《当代国外教学论流派》,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

[3]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1998.9

[4]严建雯,《关于高校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宁波大学学报,2003.3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调查分析

一、问题提出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学生来源,服务面向等方面与普通高校相比有显著特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有着不同于普通高校的特性:一是学生来源参差不齐造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复杂性;二是社会认同度低增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艰巨性;三是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决定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针对性。因此,了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改善其教学实效性决不能照搬本科院校的模式和经验。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了解我院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态度和认知情况,笔者从课程总体认识、学生行为态度、任课教师和教学考核等方面开展了思政课教学实效性问卷调查活动。

二、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我们成立了专门课题组,研究制作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调查问卷。并于2012年11月在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九江财经职业学院三所高职院校范围内开展了调研活动。本次调查活动共发出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59份,有效回收率为96%。调查涉及三所院校所有专业一年级以上的在校学生。在1159名调查对象中,男生506人,占44%,女生653人,占56%。

(二)问卷设计

本次问卷调查共设20个项目,均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展开。其中,1—5个题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认识调查;6—9题为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行为态度调查;10—14题为该院校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状况调查;15—18题为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专职教师情况调查;19—20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方式的调查。

(三)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以无记名的问卷调查为主要方法,配合个别随机访谈等形式。在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三、调查分析

(一)对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这一问题,65%学生认为很有必要,32%的学生认为较有必要,有3%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和无所谓,表明高职学生中绝大多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持欢迎和积极态度。肯定其在改变社会风气,培养学生政治素质以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回答“你认为目前两课教学实效性“时,回答好的占8%,不好占13%,有一定实效性占72%,一点实效性都没有的占7%。表明高职学生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不高,但他们对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升思想理论课教学效果方面是有希望与要求的。在回答“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较大的受益是什么”的时候,55.2%的学生表示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了解党的理论与政策,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40%的学生表示“明白做人的道理”,13%的同学表示“增强了就要竞争力”,还有24%的学生表示“接触到了人格魅力的老师”“拿到该门及格分数”。在回答“你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你今后的发展是否有帮助”时,表示“非常有帮助”和“有帮助”占68%的同学,而“帮助不大”的占32%,这表明思想课老师在教学中应多注重素质教育的功能提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行为态度调查

在调查“你平时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出勤情况”时,有70%的学生认为很好,20%的学生认为较好,14%的同学认为中等,而只有6%的同学认为较差,这表明,高职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行为上是有较高的自觉性。在回答“政治理论课课堂表现”这一问题,“认真做笔记”占26%,“只听不做笔记”占67%,“看其他书或打瞌睡”和“心不在焉根本不听”占7%。在回答“如果有条件,你是否愿意花精力阅读原著”时,高达80%的学生选择了“根本不想阅读”,这说明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漠视,在问及“您是否相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授内容时”有73%的学生选择了“全部相信”或“大部分相信”。事实胜于雄辩,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授内容持否定态度的学生只是极个别而已,社会上流传的“早已过时”纯属空穴来风,然而另有25%的学生选择是“少部分相信”。

(三)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状况

在回答“你认为你所在院校管理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重视”时,44%的学生选择“和专业课”一样重视,53%的学生选择“专业课相比重视度下降”,有3%的学生认为学院管理层对思政课“一点也不重视”。在回答“有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逃课,您认为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上,回答“对内容不感兴趣”占35%,排在第一;“老师讲课效果不好”占30%,排第二,“学生自律性不强”占18%,排第三,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必须及时调整充实,教学效果要引起老师关注,课堂纪律保持极为重要,教师要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维护好良好的教学秩序。在被问及“你最喜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是什么”时,35%的学生选择了“主题讨论或教学”42%的学生选择了“案例式”教学,52%的选择了“体验式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而选择“理论逻辑推理教学”的学生只有7%,这说明高职学生总体上不太喜欢理论推理式教学方式,而案例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都比较受学生欢迎。在回答“你认为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较大问题”这一问题上,回答“教学内容问题”占23%,“教学方法问题”占41%,“教学手段问题占19%,教学环境问题占31%,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问题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社会环境等制约因素,因此,思政课教师自身要加强业务提升外,学校和社区也要共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教学现状

在回答“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总体评价上“满意的占74%,基本满意的占15%,不太满意的占10%,不满意的占1%,在回答“你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教师是否敬业”时,大学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超过半数的(66%)的学生认为敬业,只有38%的学生认为“比较敬业”只有6%的学生选择看一般,而认为“不敬业的”学生只有0.1%可以忽略不计。说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基本持认可态度的。在回答“你对这门课的教学方法满意吗?”这一问题,认为“非常满意”的占31.5%,“比较满意”占22%,“基本满意的占”21%,不满意的占6.5%,这一结果表明,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关系重大,教学方法的运用应该具有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接受程度。在回答“你心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授课风格”(多选)这个问题,喜欢“幽默风趣”式的占75%,“联系实际式”的占63%,“逻辑推理式”的占24.5%,“家长说教式”的占3.1%,这说明学生心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朋友型和知识型的,以幽默风趣,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授课。在回答“你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否上好课较重要的因素有哪些?”这个问题时,其中“教学方法选择的灵活性”占很大比例,这说明任课教师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上进行改革。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评价

在回答“思想政治理论课目前的考核方式你是否满意”时,表示“不满意”的占73%,在调查“你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好考核方式是哪一种?”问题时,认为“开卷”的占48%,“实践能力及理论考核”的占35%,“平时作业与测验”的占20%,“闭卷”的占7%,这一结果表明思想课考核方式必须采取多样化和重实践的方式。

四、调查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可看出,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现状如下:

1、大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持肯定态度,基本呈现积极、务实、健康向上态势,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浓,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院校管理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其课程建设及教育效果少人问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对于专业课而言,成了陪衬“红花”的“绿叶”。

3、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总体评价良好,但认为任课教师教学方法尚欠灵活性,教学是严重影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效性的关键环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应加以重视和改进。

4、大部分学生认为不能单一以考试成绩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应实现测评方式的多元化和灵活化。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移动网络;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功能

一、移动网络在高职学生群体中的使用情况

为深入分析移动网络在高职学生群体中的实际使用状况,本文对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食品工程系的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回收的问卷中,有效问卷197份,有效回收率99.0%。问卷中的具体调查情况主要包括两方面:大学生使用基于移动网络的手机的时间长短以及大学生通过移动终端获取各类信息的情况。根据问卷的调查结果信息反馈如下:参与调查的大学生群体全部拥有移动终端,其中包括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支持移动网络的电子产品。其中,移动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程度最高,已经达到100%。这些被调查者中,每天使用手机的平均时间大于3小时的学生人数为95人,占比48.2%;平均使用时间1—2小时的学生人数为66人,占比33.5%,平均使用时间小于1小时的学生人数为36人,占比18.3%。其中,每天平均使用时间的长短与学生人数呈正比关系,使用时间较长的学生人数众多,使用时间较短的学生人数较少,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每天使用移动网络终端的时间很高,这会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基本所有学生都要依靠移动终端进行沟通、获取新闻、购物、娱乐等活动,这些活动所耗费的时间占移动终端使用的全部,从这个层面分析,学生每天长时间使用移动终端的原因就不言而喻了。

二、移动网络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结合上述移动网络在高职学生中的使用情况,不难发现:在移动网络技术日益成熟的背景下,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也呈现多样化特性,移动终端对学生群体的影响不再是单纯的“负作用”,使用移动终端服务于学习的比重逐步提高。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会产生新变化。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的影响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和引导青年学生建立并完善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文化培养、组织建设、政治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等几方面,其中以思想育人为核心,贯穿理论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全流程。以往主要教学内容通常在一个教学周期内不会做较大幅度调整,而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更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时俱进,在一个教学周期内会做出多次调整,以适应新形势和新变化。例如,地方高校会依据中央对地方的某些政策变化及时地调整《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中的部分教学内容;国际形势的变化也会增加《国际形势与政策》中国际形势部分的教学内容;重要政治性事件的发生也会影响《时事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难度的影响

部分学生在思想上遇到困惑和烦恼时,第一个想到的倾诉对象变成了虚拟的网络,在学术上遇到困难和疑惑时,求助对象也变成了网络,这对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定位中的传统角色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同时,也加大了高职院校教师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难度。移动网络中那些虚拟的世界会使部分自制力较差的大学生沉溺其中,严重者形成“网瘾”,他们的生活方式相比以往发生了剧变。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也随之提高。移动网络环境中,教育主体和承接体在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方面的差距微乎其微,部分网络技术掌握熟练、信息来源广泛、信息收集量大的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移动网络获得专业信息,经有效甄别后能够发现比课堂教学内容更全面细致的专业知识。这导致学生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学生的课堂敏感度也随之下降。

三、移动网络背景下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措施

(一)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应及时加强

基于移动网络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又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演变而来的。在移动网络视野下,应当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本质为基本依据,利用移动网络在价值树立及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一概念明确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和移动网络间相互支撑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二者既遵循了教育规律,又符合技术规则。站在职业教育的角度进行思考,思想政治教师群体是承载教育体系的主要载物,基础不牢何谈建设,因此,教师群体的队伍建设也应该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影响而得到加强。在社会层面,应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为思政教师队伍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政府职能部门也应该为思政教师的晋升途径创造政策条件,形成师资队伍建设的体制保障;在学校层面,则应认真执行师资队伍建设方案,为教师们排除后顾之忧,让其“安心从教”;在学生层面更应该努力配合教师进行思想政治学习,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逐渐营造风清气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篇7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初中政治教学 运用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被广泛接受。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教育的实际情形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的教育仍然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过于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实践环节。老师上课讲笔记,学生课下抄笔记,期末考试背笔记的“填鸭式”教学仍在许多中小学校大行其道。读死书、死读书,仍被一些人奉为“圣经”。考试被当作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准绳,分数成了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一切为了考试,考试是为了升高中、上大学。教育局看及格率,家长看升学率,而且把学生考试成绩与教师的福利待遇、职务晋升挂钩。因此,有些教师急功近利,为出教学成绩,拼命地往学生身上灌,于是素质教育仍是一句空话,成了摆设。为此,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倾注情感的感化、熏陶,收到良好的效果。我的做法是:以情激学。与其它学科相比,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两难:其一,概念、观点较为抽象、枯燥,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有一定差距;其二,受社会上的某些重金钱、实惠的诱惑,重经济轻政治的思想的影响,学生轻视思想政治课。有些政治课教师也心灰意冷,抱着“你们不愿学,我也懒得教”的思想,照本宣科,交差应付,这就形成恶性循环,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无法落实。

教育活动应是教师与学生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所进行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应是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握好的。政治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那么,在政治教学中我们又如何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呢?进行研究性学习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之一。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改革,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教育观念在教学领域的体现。课改之前,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教学内容相对偏死、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现实生活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政治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学政治教学的改革,具有学科综合程度高、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学生自主性强的特点,学习活动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和已有教材,而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现象观察,广泛收集信息,去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答案;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成为研究性学习活动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现行的思品教材无论是在开放性还是在实践性方面都比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突破,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给师生的课堂教学创设丰富的空间,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活动中思考、体验和感悟。

因此,用好、用活这套教材,大胆突破,勇于创新,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成为教师的新挑战、新要求。结合初中生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但信息处理能力较弱、组织能力不强等特点,教师要采取恰当的研究活动方式,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负责组织、跟踪指导和评价等。如我在政治课教学中就结合我校是一间乡镇中学,无论是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是学校的软硬件设施等均无法与城市一级学校比拟的实际情况,采取加强指导、小组活动、师生配合等办法开展。在学习“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中有关保护环境的相关知识时,若要学生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并落实到具体的环保行动中更是难上加难。于是,我将学生分组,布置他们用一周左右的时间去工厂、社区、乡村实地调查,并建议学生去图书馆、上网等查阅资料,写出“我所看到的环境状况”约二千字的文章。活动开展前,指导学生认真制订小组活动方案,方案包括调查时间、成员分工、活动目的、活动区域、调查方法和调查内容等;活动中教师跟踪督促学生细致观察,认真思考,密切配合。在热情如火被点燃的一周后,各小组都拿出了自己认为最好的环境报告,虽然文笔仍显稚嫩,但叙议结合得也像模像样。比如刘朝谨小组在去一家合资企业调查后写道:“我们在工厂的操作间看到一批批被加工、包装的产品,同时也看到在加工中产生的废水被排放,流入地下。当我们想进一步了解这废水流向哪里时,却受到保安的阻挠。没有办法。我们只好出了工厂,有的同学建议到工厂周围的水沟去看看,果然我们找到了工厂的排水沟,它是排向村中的小溪的,那是以前村民洗脚洗菜的地方,现在洗不了,这水呈红色,想想我们已不能再喝这水了……这水污染了我们的小溪,小溪会污染我们的江河,中国有多少这样的污染啊……”学生在调查中表现出机智和认真,并在思想上开始认识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的初步概念无疑是一大进步。

总之,政治课教学应该是开放的。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状态中,它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方法和渠道,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研究性学习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愿每位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头脑,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政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

篇8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为本;主体性;教育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坚定政治态度和健全人格以及世界观和人生观方面发挥着导向和规范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阵地。教育理念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并始终指引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关系高校能否培养出社会主义新人的关键所在。

一、“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提出与学生主体性的确证

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思想观念的提出给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活力。同时在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这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落实。它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区别,而把“育人为本”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育人为本”也是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题的关键。

所谓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时期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具有自上而下的集中性、重复性和封闭性,有其历史局限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这种局限性就表现在迷信教师的权威,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被动化的倾向比较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消解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创新精神。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强烈的呼唤着人的主体意识,这种开放和交往日益密切的环境中也在生成着人的主体性。尤其是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互联网的形成和计算机的普及提高了他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和层次,他们的眼界开阔了。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随之而来的就是当代大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能力加强,整个社会大环境正在冲击着旧的思想观念,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同时也生成着大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在马克思的看来,就是人在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大学生主体性的增强,迫切要求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认真剖析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不难发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的是一种与“以人为本”相对立的立场,即“物”的取向。这样一种“物”的取向主要采取的就是知识的传授,向受教育者讲授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评价的方式也是考试的方式。学生不是把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进而转变为行为,只是记在笔记里,硬塞在记忆里。这样就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就会造成知行不一或者知行脱节的现象。

“以人为本”所表达的是一种现代哲学精神,贯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把大学生当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来看待,不能只当作教育的客体和改造的对象。实质上就是要把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根本,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育的落脚点应始终放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这种“人”的取向就是思想政治的发展具有了内源性和可持续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把大学生潜在的能动性和创新能力给发挥出来。大学生只有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的发挥主体作用,彰显主体地位,能力和智慧能得到充分涌现,这才是“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本质要求。没有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没有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没有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就要大打折扣,“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就没有真正贯彻和实施。

确证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和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无视受教育真主体地位的反思和批判。对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就是对大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发挥出来,进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应坚持的基本价值取向。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具有着主体性的个体。他们总是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对知识进行着选择、吸收和内化。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是教师传授了多少知识、多少理论,而是学生内化了多少又多少转化为了行为。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所应发挥和潜在的能力有没有得到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有没有得以彰显才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关键。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充分表明了人的主体地位是在实践中生成的,学生是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生产着自己的主体性的。学生是在现实的生活中,是在不断同周围的人际和社会环境的交往实践中不断生成着自己的主体性的,这正是学生主体性生成的根源。

二、“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贯彻和学生主体性的高扬

主体性时代的来临,呼唤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做到“育人为本”,彰显大学生的主体性。而这样一种理念的贯彻,必须坚持从以下两点出发:

(一)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研究学生的需要和思想特点

学生的需要和思想都源自于学生的生活,这里的生活包括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一定范围的社会人际交往。大学生在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交往中不断增强着作为个体的本质力量,要真正做到“育人为本”,就必须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马克思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也告诉我们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离开了社会存在去考察人们的思想是无稽之谈。每一个大学生这样或者那样的思想问题一定是根源于他们所处和所交往的社会环境中,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出发去研究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现实状况。同时认为,处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现实的个人的需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一个前提,而且“是一个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历史前提”,没有现实的个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就不会有人的发展,也不会产生人类社会。因此考察大学生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维度。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从生理的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五个层次,这对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具有重要启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下功夫分析学生的思想特点,研究学生需要什么(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为什么需要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需要。同时也要对大学生的需要实现的途径和方式进行认真的分析,给予合理的引导。对大学生需要状况的分析,也就把握住了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根本,在此基础上也才能有针对性的选择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在教师有力引导下不断调整自己的需要,处理同周围社会环境的关系,从而增强着自己的本质力量,不断的生成着自己的主体性,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育人为本”的理念。离开大学生的思想生活现实和需要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不利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和思想困惑,同时还会抑制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站在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加强人文关怀,培养人的主体性是“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本质要求,它要求我们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良好精神状态、健全人格和丰富情感的培养。所谓人文关怀,从其哲学的意义来理解,就是一种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对人的发展方向和使命的思考,体现了一种对人的终极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人文关怀就是要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等现实情况的充分关注、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和精神自由的深刻关怀以及引导学生对人生意义、自身历史使命和价值实现的一种精神关照。我们不仅要用自然科学精神以先进的科学知识教会学生求真,又要站在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借助人文熏陶和人文关怀进行求善和审美,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人文色彩很浓的学科。它的使命是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它的目标就是要锤炼全面发展的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大学生又处在一个快速成长和发展的黄金时代。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培养他们的精神信念和道德人格,对社会主义新人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真正的现代化不是机器设备的现代化,物质设施的现代化,而是人的现代化,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育人为本”,培养一大批具有现代化思想观念的新人,培养一批全面发展的人,我们的现代化进程才算真正推进。现代化的核心精神就是要突出人的主体性,突出人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要大力加强的就是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关注,高校教师要做的就是要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和释放出来,让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都能得以彰显。人文关怀的缺失,大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高扬和彰显,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句空话,也不利于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推进。贯彻“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培养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是最根本的价值原则,“育人为本”是最根本的价值理念,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只有坚持“育人为本”,立足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培养出一批富于创新精神和实践勇气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

[3]张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4)

[4]任平.交往实践的哲学――全球化语境中的哲学视域[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1)

[5]伍揆祈.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7)

[6]周建峰.加强主体与客体的和谐互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5(9)

[7]邵庆祥.论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J].中国青年研究.2009(3)

[8]白琳.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必须处理好几对关系[J].理论教育导刊.2009(7)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渗透;大学英语

一、前言

大学英语教学中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是长期以来就存在的问题。英语学科向来与其他学科教育模式不太相同,而且英语学习中多是接收外来文化,很少考虑到要将政治与业务、红与专相结合。

二、主要问题集要

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不够有多方面的问题,英语学科本身的教育方法、英语教师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以及长期形成的英语考试制度,都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被忽视的重要因素。

1.教育方法单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应该是内引外灌的有机结合,可是我国的教育方法相对单一,采取的是以“灌输”为主承载的理性化教育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必须坚持一贯的灌输方法,但同时还要认识到,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是有限度的,人的主体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契合个体价值世界的情感教育。近年来,在中央重视、地方支持和各大院校的要求下,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步地开展所谓的渗透教育,但不注重方法,只是进行一些生硬的渗透,造成了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不良效果。

2.应试教育苛刻

应试教育的存在,使得我国从上到下的专业课教学安排都围绕着考试进行,大学教育成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英语教学也难以摆脱应试教育带来的不良影响,无法真正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学生通常把英语学习的目标定在了通过四、六级考试或者是研究生入学考试上,而不是注重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让学生反复实践练习,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综合运用能力。然而,应试教育决定了学生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精力都花在考试上。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失去了吸引力,教师处于被孤立的尴尬状况,但同时又不得不完成教学计划,最终造成课上教师机械教学,学生被动学习。

3.教师问题严重

一些高校教师的头脑中有这样一种错误倾向: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是辅导员或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跟其他任课教师无关。另一方面,一些老师虽然也会在课堂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不注重自身形象,不以身作则。还有的教师认为,大学生不是中小学生,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教师个人的言行未必会对大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而不注重自身素质修养。事实上,大学生正处于精神成人的重要关口,品德、人格、志趣等正在定型之际。作为大学生的重要接触对象,高校教师是大学生为人处世的直接参照物,他们的德与行是大学生走向成人和定型的直观范本,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殊不知,教师个人的言行举止也是向学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

4.教学模式呆板

相当多的教师在讲解课文时都是逐句、逐词进行解释,而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听讲解和记笔记。许多教师感到一旦停止讲解,学生、老师、整个课堂立即陷入更加沉闷的气氛。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出现哑巴英语也就不奇怪了。大学英语中的这一弊端严重束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功能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发挥。其实,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果对其进行深刻的挖掘,合理的利用和正确的引导,是完全可以达到“寓教于学”的。这种教育方式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不会有灌输的感觉,是较为理想的一种教育方式。然而,学生却常常把教材弃之一旁,不加理会,甚至有些学生的教材直到毕业还是新书。这不能不说是英语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遗憾。

三、问题成因探讨

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忽视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其背后的原因。总的来说,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都是日积月累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1.偏重灌输忽视渗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部分组成。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完成,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在其他学科教学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课外实践活动等等。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历来重视显性课程,忽视隐性课程。改革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必须在坚持显性课程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切实加强隐性课程的建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实现课程整合,使学生消除对显性课程的抵触情绪,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真正地把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但是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虽然中央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整个社会功利色彩过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长期以来,我国都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蕴含的政治理论、道德规范以一种绝对真理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并通过灌输的方法使学生接受并最终形成特定社会所要求的固定的政治思想、道德价值观和道德行为习惯。灌输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倡导和普及,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但是,灌输方法比较片面地强调以整体或社会为价值取向,忽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缺乏调动受教育主体积极参与的机制,没有给学生思考和自由想象的空间。其结果是抑制了学生的道德价值判断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自由,扼杀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因此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甚至引起学生的抵触和逆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最终形成受教育者由知、情、信、意、行等系统所构成的内在道德自律体系,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和人格品位,学会做人。而灌输教育中主体性的失落,使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较难实现。灌进的只是某些政治、道德知识,而无法培养出崇尚的品格。

2.教育机制束缚渗透

英语教育情况特殊,应试压力大,四、六级是学生毕业、工作的硬指标。目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衡量全国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考试题型、内容沿袭国外考试模式,不完全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对英语人才的需要,不符合语言教学规律,也不能准确地测试学生的语言能力,无法使英语教学和学生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更束缚了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而各高校也不能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估体系和对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教育机制不转变是无法带动英语教学观念改变的。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国家要求考试成绩与能否顺利毕业挂钩。另一部分原因是与现在的用人单位有关。目前,相当一部分的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时的一个条件就是要求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而不是注重素质能力。为了能够顺利毕业,在毕业后获得工作竞争优势,找到理想的工作,在校的大学生往往在大学英语上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钱财以确保能顺利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长此以往,教师也就默认了学生渴望顺利过级、顺利毕业、顺利找到好工作的要求。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都受到压制,对英语的教学与学习失去了兴趣。这样一来,大学英语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严重脱节,久而久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出现滑坡也就不足为奇了。

3.教师意识弱化渗透

时下,部分教师观念存在偏差,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理论课老师和辅导员的责任,或者大学生有判断能力,有自觉性等,不需要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有的教师以功利主义态度对待工作,敬业精神弱化,缺乏无私奉献精神和任劳任怨的作风,把物质利益作为价值追求的目标。有的教师不精心备课,用陈旧过时的讲义对付学生,讲授课程内容存在个性化、随意性现象。正因为存在这些错误认识,才使一部分教师养成上课来、下课走、讲好自己课、两耳不闻其他事的习惯。其实,大学生不仅在意老师怎么说,更在意教老师怎么做,不仅看重老师的才识,更看重老师的德行。这些都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他们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否培育出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目前,少数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与高校教师师德问题分不开的。杜绝部分高校中出现的教师素质问题,使各科教师都能具备课内课外教书育人的责任,必须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作为高校育人的主体,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将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给学生,用一定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学生。只有教师本身的素质过硬才能在教学中轻松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并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4.模式固定掣肘渗透

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及时、适当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在继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合理成分,结合具体问题加以引导,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学中。因此,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不能简单定位为完成教材内容上,不能单纯从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出发,要站在育人的高度,从学科对人的发展所起作用的角度去展开教学。创设多样化方式,从生活实际出发,围绕学生兴趣展开。可是,在我国固有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积极性受到压抑,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在教学的同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英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教师在传授英语知识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英语语言所承载和蕴含的西方文化思想、价值观等。作为教师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和理解这些西方思想文化,而不能盲目的接受。而现在,教师不可能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造成了教育和师资的极大浪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所以,要让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际效果,必须创新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功效。

四、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学面向高校所有非外语专业的学生,涉及面极广,为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大学英语教学涉及西方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传播和学习。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或起到积极的作用,或给道德可塑性很强的大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或对其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造成巨大冲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正在探索中进行,通过分析问题和成因希望英语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效。

参考文献:

[1]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卢现祥.中国应试教育的制度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

篇10

关键词:中学 思品教学 方法

中学思想品德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学会做人为目的。但在各类评价中,学习成绩是检验老师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的标尺,学生学习方法好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思品成绩高低。如何指导学生自学,老师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就显得很重要,结合本人教学实际,提出几点看法。

一、改变学生的观念,增强其主动学习意识

俗语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各个领域都离不开通晓思想品德方面的相关人才,也更离不开具有高政治素养的人。在中学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担负着其重任,在学习与生活中,正是学生需要形成正确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其思想品德课程也正是源于此而开设。因而,在中学教学阶段,无论是学校、社会、家庭或者教师都有义务教导学生加深对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视,以此来指导其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成长,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除此之外,学生自己应该转变对思想品德课过去的认识,应该把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当作是一种乐趣,当作是可以培养自己德育以及智育的课程,从以前的被动学习转化为现有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让自己在慢慢的调整过程中产生对知识渴望的兴趣。

二、教学要联系实际,扩大学生自学视野

思想政治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教师在教授课程时必须联系社会生活,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经常介绍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把课文中的抽象概念、观点和原理还原为具体生动的现实生活,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这是思想政治课的特点,也是优势。如讲述税收的基本特征,就可联系建国以来的最大的税案“金华税案”等,布置思考题让学生收看录象后,阅读教材,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作适当点拨,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税收的含义、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并增强依法纳税、维护税法的尊严及和各种偷税欠税的行为作斗争的意识。又如讲“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与作用时,就可以让学生亲自到市场去调查,了解如生猪、鲜鱼、VCD等某种有代表性商品的价格变动性质与原因,并运用所学的原理进行分析,写出文章。又如讲述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时,则可联系村委会直选,可组织学生观看各级村委会直选的电视新闻,可组织学生下乡调查以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使学生对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性质、特点、重要性、必要性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又如讲述国际新秩序时,可联系北约东扩与南斯拉夫问题;讲述人的主观能动性时,可联系我国军民的伟大的“抗洪精神”;而讲述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则可联系黄河断流与黄河治理……总之,思想政治课一旦与活生生的社会实际、学生实际联系起来,就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形象可感,亲切可信,有趣实用的学科,学生就自然会兴趣盎然,自觉主动地学习。

三、利用有特色的课堂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新知

(一)设计趣味性作业,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用趣味性作业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成为作业的内驱力,让学生在参与作业全过程中有着快乐的情感体验,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教学中,有趣的学习材料能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

(二)实践性作业,思品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思想品德》课标积极倡导学生在“做”中学,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新课程下的思品作业要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载体,要成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的重要途径,必须要特别关注生活性作业的设计。

(三)设计竞争性作业, 初中生具有好奇、好动,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适当的引进竞争机制,设计竞争性作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欲望。这样学生在平等、自由、真诚的争辩中学会了共处,达到了共识。

(四)设计开放性作业,提供拓展的机会,思品作业巧设计就是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社会因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依托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将校园、家庭、社会等一切有利于学生明理、导行的场景都当作课堂,从作业内容的选取到作业形式“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切实提高思品教育的实效。

四、让学生坚持课后自学复习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的速度很快,以后逐渐放缓。学过的知识,一天内如不抓紧时间复习,只能剩下原来的25%。据此,课后应当及时回顾当天的学习内容,目的是加深理解、记忆,巩固课堂学习成果。课后回顾方式如下:

1、尝试回忆,即:不看教材和笔记,独立的把教师讲课的内容回想一遍,教育学上把这种方法称为“过电影法”。在回想的时候,要注意知识的层次,尽量沿着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弄清楚教师当堂讲了几个问题,每个问题都包含哪些方面,每个方面怎样展开,都有哪些具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