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行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3-08-10 17:33: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卫生行业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卫生行业现状

篇1

【关键词】郑州航空港 综合实验区 医疗卫生行业 人才需求

一、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一)郑州航空港区现状

郑州航空港区是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和郑州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中国首个内陆开放试验区,于2012年7月设立。自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后,一年多的时间,河南省委、省政府按照“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战略定位,举全省之力加快“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开局良好、成效显著。目前,围绕航空物流、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实验区累计签约项目48个,总投资1516亿元。在制造业上,除富士康外,已引进了酷派、天宇、创维等整机智能手机生产项目,台湾科技园内布局了生物科技和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在航空枢纽建设上,郑州机场已成为中部地区唯一获批开展国际快件业务的机场,开通全货机航线23条,国际货运航线数量占中部地区九成左右,郑州至纽约、莫斯科、伦敦等13个国际城市可“当日寄出、次日递达”;电力、热力、天然气、电信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医院、购物中心、文化娱乐场所等公共设施建设全面启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进入了关键时期。

(二)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现状

2014年9月11日,郑州市城乡规划局正式《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专项规划》。为全力满足不同区域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努力从根本上改善辖区群众的就医环境,整个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设施方面,将建18家专科医院、9家中医院、13家综合性医院。2014-2016年,计划开工建设医院7家,计划投入使用2家。其中一家为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港区医院项目,计划投资8亿,占地294亩,住院床位1600张;另一家为总投资拟定为15亿-20亿元、占地248.6亩、住院床位2000张的河南省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中心项目(省儿童医院、省胸科医院、省立医院)。2015年在准备投入使用的安置区内规划建设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016在准备投入使用的安置区内建设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到2016年年底,逐步实现步行15分钟基本医疗服务圈的目标。

(三)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郑州航空港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根据专家测算,近期郑州航空港区可以带动至少20 万人就业;从远期来看,根据《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概念性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深度2013―2040 年)》,郑州航空港区人口规模2020年达到90 万,2030 年达到190 万人,2040年达到260 万人。郑州航空港区专职副书记、纪工委书记、总工会主席赵新中认为,结合郑州航空港区的发展实际和规划要求,郑州航空港区现在及将来会重点引进三大类人才:建设发展层面人才、产业项目层面人才、社会管理层面人才。在医疗卫生行业,重点涉及公共管理、公益事业、社会医疗、基础设施、生物医药等高需求专业。由此可见,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的建设在数量上对人才是迫切需求的。

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的建设不仅对人才需求数量庞大,同时对人才需求质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以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提高整个医疗卫生队伍素质建设,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促进医疗卫生事业长远发展为目标,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这必然决定了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的建设对相关专业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人才政策应以引进和开发培养高质量人才为重点。

二、郑州航空港区面临的医疗卫生人才需求困境

(一)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匮乏

对郑州航空港区而言,其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疾病预防和卫生管理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不足,缺乏顶尖的医学专家及医疗行业领军人物,没有一支技术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远远不能满足港区对高层次卫生人才的需求。一方面,卫生医疗机构并没有完全的市场化,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环境下,行政机构过多干预,在卫生资源配置上的倾斜造成了基层医疗单位人才和技术力量的匮乏。另一方面,医学类高校的招生结构、学科设置、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未能适应市场需要,此外,毕业生在医学人才市场中作为一个独立的价值单元有着明确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而此时港区基础设施尚未完善,产业集聚尚未形成规模,与沿海东部地区相比经济优势和政策优势并不明显,还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

(二)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

纵观河南省内的各个医疗机构,拥有经验的老医生、教授炙手可热,但是上升空间也是有限的,随着医疗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医疗机构也需要高科技人才,老教授拥有多年行医经验,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学习能力下降,看病也形成了一种传统模式。年轻医师只有经过多少年在最下层的实践经验以及奋斗才可能走向更高的位置,才能拥有资格坐台行医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此循环,高级医师是无法学习同时代的新知识,这样造成了人才结构的不平衡,也导致了年轻的医疗天才被埋没,缺少创新。郑州航空港区某医院医疗项目带头人也表示,医学类专业学科带头人等专家队伍年龄普遍45岁以上,“领军人物”老龄化问题突出,中青年人才数量相对较少且储备不足,学术积淀相对薄弱;职称结构上,高、中、初级职称比例失衡,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比例偏低,存在断层问题,人才梯队建设不够健全。

(三)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人才“找不到”和“要不到”并存

郑州航空港区建立初期,各项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医院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建设和发展,招聘所需人才成为难题,导致医疗卫生人才短缺。每年第二季度是应届毕业生的求职旺季,虽然毕业生作为求职主体的人数庞大,但不少求职者素质与就业岗位不相适应,特别是新兴的产业、行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短缺。一方面,“80后、90后”已成为就业市场主体,工作对他们的束缚性普遍减弱。大多毕业生抱着“骑马找马”的心态,跳槽率高,不利于人才培养需要,加剧劳动市场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问卷统计数据表明人力资源、行政是求职人气最旺的职位,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态势,说明有相当一部分求职人群以技术含量不高且工作环境较好的岗位为就业目的,导致一些岗位很难或招不到专业对口的人才,同时,部分应聘者因工作性质、环境、薪资等工作条件与就业期望值不匹配,从而竞聘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最终造成招工、求职两难的状况。

(四)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人才引进政策缺位

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在构建人才支撑体系方面,吸引人才政策不到位,导致优惠政策无法弥补地区差距。尤旨其在主观上纳才意识不强,政策倾斜不够,相当一部分企业在引进人才的时候投入不足,条件苛刻。由于郑州航空港区地处内陆,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于高新技术人才的吸引力有限,而政府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也远远落后于沿海城市。郑州航空港区引才政策的落实不到位,导致人才来了也留不住。

三、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人才开发与培养建议

(一)完善职业化、专业化的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转换机制,重视并加大政府向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倾斜力度,完善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加大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事业资金投入,加强郑州航空港区基础医疗设施建设,改善港区医疗条件。对医学院校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就业安排,向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机构重点倾斜。用事业、待遇和感情稳定人才,对人才要委以重任,不断改善工作条件和环境,完善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规范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者的任职条件,实行人员聘用制,公开招聘院长和医疗卫生监督人员,把年富力强、懂技术、善管理的人员选聘到管理岗位,逐步形成职业化、专业化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队伍。

(二)实现医疗卫生人才资源合理配置

制定和实施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规划,制定医疗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标准,提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原则和岗位结构比例,完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考录和持证上岗制度,杜绝非专业人员进入卫生专业技术岗位;严格实行医师、护士资格准入制度,优化医师、护士队伍。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根据医疗卫生人才的工作特性和能力要求,逐步健全和完善以岗位职业为基础、分层次的人才评价体系,落实单位岗位设置、人员招聘和职务晋升等方面的自护权,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审标准,改进和规范评审行为,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净化人才竞争环境,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优化医疗卫生人才配置。

(三)培养专业对口的高素质人才

政府这只“无形的手”应适时适量的干预,避免造成卫生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环境前提下,为医疗卫生行业提供完全市场化的条件。其次,教育部门应赋予相关高校更多的自,使其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统筹规划人才培养,结合高校特点和优势,进化合理的专业设置,培养专业对口的高素质人才。最后,作为应届毕业生,应充分了解市场,关注就业形势,了解“行情”,提高自身的硬件指标,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在校期间,积极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坚决避免“眼高手低”的现象出现。同时注重培养自主能力,由得之以“鱼”转变为得之以“渔”,提高整个医疗卫生队伍素质建设的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

(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规划和管理所需人才

根据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区的发展和需求,对所需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对人才投入,加大对相关人才培养的扶持和指导,健全完善人才流动和激励机制等一系列便利措施和政策,尽可能地创造具有吸引的大环境。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沟通协调机构,形成良好的社会和谐发展和个人能力充分发挥的人才生态还环境,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开发新模式,破除人才流动壁垒,形成畅通的人才流动渠道,开展区域合作,实现多方同步可持续发展。最后,政府应完善医疗卫生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推动郑州航空港区区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

总之,在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培养、引进、留住、使用、凝聚专业人才作为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重要工作,一方面实现港区医疗卫生行业人才的充分供给,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港区医疗卫生行业人才盲目开发引进而造成人才浪费。通过坚持服务发展、以用为本、创新机制、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充分利用各类专业人才,有效的实现郑州航空港区医疗卫生行业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彩霞.郑州航空港建设与我省高校国际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6).

[2] 王春晓.产业结构升级与人力资源开发策略探析―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3,(7).

[3]瞿群臻,尤晓敏.上海高端航运服务业人才生态区建设探索[J].交通企业管理,2013,(11).

篇2

【关键词】医疗卫生行业经济政策评价

中图分类号:F840.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主见走向市场经济,相应的医疗卫生体制也有改变。

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现行的经济政策比较困难,原因在于原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形成的经济政策几乎全部保留,而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又有一些局部的改革,从而形成错综复杂的政策格局,没有清晰的政策体系和脉络。对医疗卫生行业发展影响比较大的主要经济政策有以下几方面,并作出相关评述。

区域卫生规划

针对20世纪60年代许多国家出现的卫生发展无序、资源配置和利用不合理等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并倡导了区域卫生规划。这一管理思想在20世纪90年代被我国政府认可,并成为整个卫生行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全国范围广泛实施。各级政府按区域内的健康需求,对卫生机构(包括医疗机构)、医院床位、卫生技术人员、医疗设备和经费等卫生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对现有卫生资源逐步调整,对新增卫生资源严格审批管理。在这一政策下,卫生资源的总量特别是增量以及结构的配置从市场配置向政府规划配置转变。这对于市场经济体制较为完善的国家来说,能够增强政府的控制作用,但对于原本就是以政府控制为主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来说,反而会成为政府进一步严格控制的托词。特别是在我国财政分级吃饭、以各级政府办医为主体的体制下,区域卫生规划形同虚设。

市场准人

资本以及人力进入医疗卫生市场必须具备一定资格,这源于医疗卫生行业与大众生命枚关的特殊性质,也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但是,与其他国家在法律规范下的行业自律性资格准人不同,我国实行的是政府行政性准入。资本的准人并非是在行业标准上的准人,尽管法律规定没有所有制的限制,但实际上通过各地制定的区域卫生规划,非国有资本的准人被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比如个体行医以及针对高收入人群的特许医疗卫生服务受到限制。人力资源的进入,必须经过政府主持的资格考试和注册,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医师执业资格。

医疗机构资本投人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年代,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资金基本是各级政府财政的投入,部分大型国有企业也建立了医疗机构。它们的投人包括所有的固定资产投入,列入政府的预算以及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20世纪80年代以后,政府采取一些政策鼓励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创收实现自身发展,一些医疗机构便将经营收人再次投人到扩建医院和购置设备上。在一段时期,有些医疗卫生机构甚至鼓励医务人员集资购买检查设备,扩展医院的业务。同时,非国有资本也在这一时期逐渐进入医疗市场,开办了一些医疗卫生机构。

医疗机构分类管理

2000年,我国实行医疗卫生机构分类管理,将医疗机构分为营利性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并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营利性医院执行现行服务企业的税收、价格政策,可以自行分配经营收益。新办的营利性医疗机构在3年内部分项目有免税的优惠政策。尽管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可以自主定价,但由于其规模小、数量少,难以抗衡众多的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大多数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参照物价部门为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规定的价格。非营利性医院一般由政府财政或者所属企业按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给予补贴,并可从药品、诊疗服务、医用耗材中收取一定比例的差额对运营成本进行补偿。近年来,为降低药品零售价格,卫生部门组织各医院对药品实行招标采购政策。在税收方面,非营利性医院按照国家规定价格取得的医疗服务收人,免征各项税收。

医生的报酬与激励

在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医生的报酬是根据各医疗卫生机构自定的办法自主分配,与一般企业没有区别。在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医生工资是按照国家人事部门规定的差额拨款,执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和工资政策,实行按技术级别分级的工资制度。同时,国家允许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每年从业务收入中提取相当于4个月工资的金额,作为医务人员的奖金,分配办法各医疗卫生机构自定,一般是根据各科室的业务收人和医生级别确定每个人的奖金。除此之外,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还有根据岗位不同发放的各种津贴,以及享有规定的住房、医疗保险等各种社会福利。但由于医生有“处方权”和“手术处置权”,目前通过药品回扣以及其他形式获得的“灰色收人”成为医生收人的一个重要部分。

六、经济政策下医疗卫生服务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现状分析

医疗卫生机构的收费政策,主要是按照财政给予一定补助,同时通过收费进行补偿的原则确定的,主要实行的是按项目确定收费标准或价格的办法。主要分为三大类:

1、医疗卫生行业药品零售价格。与许多国家的情况不同,我国允许医疗卫生机构出售药品并按药品进货价格的一定比例获得收益。其政策依据是:政府对医疗机构补贴的费用不足以弥补其运行成本,用药品购销差价弥补医疗服务采取低价政策而产生的经费缺口,即所谓的“以药养医”。医院销售药品的零售价格,绝大部分(医疗保险甲类药品目录中的药品)由国家物价主管部门制定最高零售价格;部分药品(医疗保险乙类药品目录药品)由各省级物价部门在国家指导价格的基础上制定最高零售价格。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招标采购购进药品后,可以在最高零售价格内确定药品的零售价格;不在政府定价范围内的药品,由医疗机构在进货价格的基础上加价巧%确定零售价格。同时,医疗卫生机构还被允许接受合理的商业让利。这一药品价格政策的结果是导致医疗机构倾向于大量使用药品,尤其倾向于使用价格高的药品。据相关报告,目前药品收人占医疗卫生机构总收人的比例从40%一90%不等,平均在50%左右,特别是中小医疗卫生机构,其业务收入主要靠药品。

2、医疗服务收费标准。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偏低,在反映技术劳务的诊疗费、手术费等项目上尤其如此。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使群众享受低价的医疗卫生服务。但改革开放后,随着各种物价的大幅度攀升,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营出现困难。20世纪90年代末,政府允许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新技术项目实行按成本收费,定价的方式是由医疗卫生机构提出新项目的报价,经当地卫生部门批准后报物价部门备案。这使得各地各种新的诊疗项目大量出现,种类繁多,地区之间价格及诊疗项目的内涵差异巨大。2000年,卫生部门组织专家将诊疗项目规范为3996项,并要求各省卫生和物价部门根据这些项目制定价格。其结果是诊疗项目的收费标准大幅度上升,但诊疗费、床位费以及手术费等项目的收费仍然过低,而其他检查治疗项目特别是依靠大型设备开展的项目等仍然在高收费水平。而且,各地在制定价格的过程中,将全国的3996项分解细化,有的甚至超过l万多项。

3、医疗卫生机构其他收费项目。除了上述国家管理的药品价格和诊疗项目收费标准外,医疗卫生机构的其他收费主要是医院自行定价,包括一些医用材料和内置性医用材料。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这些医用材料的种类越来越多,价格也日趋昂贵。这些材料价格一般是由医疗卫生机构在进价的基础上加5%一巧%确定。但是,医用材料销售企业为了促销,往往按材料的使用量给医生一定的回扣,并将这些回扣计人供货价格之中。因此,价格越贵的医用材料往往越能得到医生们的青睐,这使得部分进口产品在我国的销售价格甚至比在其他国家还要高出许多。

七、结语

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经济政策需要更好的适应于医疗卫生行业,对经济政策要有一个基本的框架,既要总结出共性问题,又要反应和照顾到地方医疗卫生的特殊性。对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和财政投入以及医疗卫生服务作出恰当的调整,对于基本药物制度和医保报销范围的关系改革,医疗卫生服务收费调整和支付方式作出适应性的改革,解决好各种矛盾,让经济政策下的医疗卫生行业能更加完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长青,晓菲,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主要经济政策评述,中国药物经济学,2006-5

篇3

一、我国医疗服务业对外开放的现状

(一)“引进来”:国外医疗卫生服务输入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快速发展,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到2013年底,我国医疗卫生总经费达27846.84亿元,人均医疗卫生经费达2056.57元。近十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发展迅速、潜力巨大。

2012年,我国医疗卫生与社会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24个,占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总数的0.1%,比上年增长近120%。2012年,我国医疗卫生与社会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0.64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0.05%,较上年下降17%。

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主要为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

在商业存在方面,即主要利用外资举办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从控股情况来看,2011年,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企业法人数为15929个,其中,外商控股71个,占0.45%;港澳台商控股41个,占0.26%。

从登记注册类型来看,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行业15929个企业法人单位中,港澳台商投资43个,占医疗卫生服务行业企业法人单位总数0.27%;外商投资87个,占0.55%。

在自然人流动方面,《中国服务贸易承诺减让表》承诺允许持有本国颁发的专业证书的外国医生,在获得相应卫生部门的许可后,在中国提供短期医疗服务。服务期限为6个月,并可延长至1年。随着我国与国外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交流愈加密切、频繁,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增加,近年来外国医师来华服务人数也呈稳步上升姿势。

(二)“走出去”:国内医疗卫生服务输出

与国外医疗卫生服务输入相比,我国在医疗卫生服务输出方面规模还较小,发展速度还较慢。医疗卫生服务的形式也主要为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和境外消费。在商业存在方面,2012年在医疗卫生和社会服务行业对外投资净额为538万美元,较前两年有较大幅下降。

近年来,我国在国外投资建立的诊所和合资建设的医院逐步增多,主要分布在非洲、中东、东欧及部分欧洲国家,但规模相对较小。

在自然人流动方面,我国从1963年始即向发展中国家派遣援外医疗队,2013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50周年。截至2013年6月,中国先后向亚、非、拉、欧和大洋洲的6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过援外医疗队,累计派出医疗队员约2.3万人次,诊治患者2.7亿人次。目前,中国向49个国家派有援外医疗队,其中有42个国家在非洲,1171名医疗队员分布在113个医疗点上。全国有27个省(区、市)承担着派遣援外医疗队的任务。迄今已有1001名医疗队员获得受援国首脑颁发的勋章等多种荣誉,有50名医疗队员因疾病、公伤、战乱、意外事故等在受援国牺牲。通过无偿向发展中国家派遣援外医疗队,援建医院和开展疟疾防治,短期巡视和建设专科医疗中心以及卫生人力资源培训,为促进受援国医疗服务水平,通过发展中国家人民健康水平做出了杰出贡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来华外籍人士逐渐增加,活动的地域范围逐渐扩大,在华外籍人士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逐步增加,客观上增加了境外消费形式的医疗卫生服务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加。另外,中医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认可,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中医服务的消费需求。

(三)医疗器械贸易

据海关统计,2013年我国医疗器械贸易总额达343.1亿美元,同比增长14.13%,较2012年增长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为193.35亿美元,同比增长9.92%,较2012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进口额为149.75亿美元,同比增长20.07%,较2012年增长5.5个百分点;贸易顺差43.6亿美元,同比下降14.8%。我国医疗器械贸易规模排在了世界第三位,其中全球进口规模排在美国、德国、日本和荷兰之后的第五位,全球出口规模排在美国、德国之后的第三位。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处于快速稳定增长期,2014年,依据综合因素预测我国医疗器械贸易有望实现12%的增长率,进口增速强于出口增速成为常态,预计全年医疗器械贸易总额接近400亿美元。

二、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业对外开放存在的问题

(一)从总体上看,医疗服务业对外开放的规模小、水平低

据统计,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业无论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方面,还是在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方面占比均低于0.1%,表明我国吸引和利用外资的规模之小、水平之低。在对外投资方面,2012年,我国在医疗卫生和社会服务行业上对外投资仅为538万美元,当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4676万美元。这一规模和水平显然远远不能适应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要求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战略目标。

(二)从医院结构上看,合资医院在中国医疗服务市场所占的份额相对较小

我国绝大部分的医疗资源仍然集中在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的非营利性医院。2011年,外商控股和港澳台商控股的医疗卫生行业企业法人数为112个,占比0.71%。从注册登记类型来看,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的医疗卫生服务行业企业法人单位数为130个,占比0.82%。由此可见,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在吸引外资举办医院方面水平较低,合资医院在医疗服务市场中所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

(三)从地域结构上看,医疗卫生服务对外开放存在不均衡

一方面,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东部沿海地区要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在总量较小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在医疗卫生行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另一方面,利用外资兴办的合资医院亦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发达省市;中西部地区的合资医疗机构很少。

(四)从贸易形式来看,医疗卫生服务对外开放以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为主,境外消费和跨境交付的比重相对较低

相较而言,跨境交付以及境外消费的开放程度较高;商业存在以及自然人流动服务方式的开放程度较低。受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等因素限制,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贸易仍以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为主要方式;而跨境支付和境外消费将是未来医疗卫生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五)从外资来源来看,渠道稍显单一

主要集中为韩国、美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等地。在我国成立较早和比较有影响的合资医疗机构多为美国、新加坡、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工资与国内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合资医院。但相对说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业的外资来源相对单一,对欧洲等发达国家的资金吸引和利用较少。

(六)医疗卫生服务“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其一,我国医疗卫生和社会服务行业对外投资相对不足,且近两年有较大幅下降。其二,医疗卫生机构对外投资合作项目存在诸多问题。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对外投资组建集团医院、创办“分院”、投资兴办营利性子公司或联营公司、股票投资等形式逐步扩大对外投资规模、增加合作项目,但在追求规模扩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存在投资水平较低、投资效益不高、可行性论证缺乏、财务管理不规范等诸多问题。其三,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对外输出存在地域不均衡。无论是在商业存在方面,还是在自然人流动方面,都主要集中在非洲等欠发达地区,对欧美等发达地区医疗服务市场的开拓能力亟待增强。

三、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一)基本原则

积极稳妥原则。与货物贸易和其他服务贸易相比,医疗卫生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且规模相对很小。因此,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大背景下,要积极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业扩大对外开放。同时,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业发展状况为基础和前提,有序、有步骤地渐进式开放,稳妥进行。对尚不能完全开放或较敏感的领域,可实行“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

适度保护原则。一方面,对其进行适度的保护能够保证医疗卫生服务业的规范、监控、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对其进行保护是非永久性的、差异化和持开放态度的保护。

地域均衡发展原则。在医疗卫生服务业开放的初期就要注意缩小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开放水平差异。一方面,创造条件,大力吸引外资和外企进入中西部内陆地区;另一方面,增强激励,积极鼓励中西部地区有条件医疗卫生机构进军国外市场。

内外并重原则。医疗卫生服务业开放不仅要对外开放,也要对内开放。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内外并重,充分发挥两个市场的双向竞争作用,盘活国内外两个市场,增加医疗卫生服务行业活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业开放水平。

(二)开放模式与路线图

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业扩大开放的模式是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通过渐进式开放,以达到医疗卫生服务业整体不进入负面清单的目标。为此,建立扩大医疗卫生服务业开放的基本路线图,扩大金融服务业开放可以分“三步走”。第一阶段,建立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清除“玻璃门”或“弹簧门”的限制措施;第二阶段,逐步缩短负面清单,用审慎监管代替准入要求;第三阶段,将医疗卫生服务业整体从负面清单中移除。

(三)政策建议

第一,增强国内医疗卫生服务业竞争力是扩大对外开放之根本。长期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大大滞后于货物贸易发展,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开放滞后于其他服务领域对外开放。不可否认,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和实力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且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对外开放体系。因此,扩大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必须把增强国内医疗卫生服务竞争力作为重要抓手,在壮大自身发展中寻求开放,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实现发展。

第二,大力推动跨境支付和境外消费,优化贸易形式。一般而言,跨境交付以及境外消费在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越高反应该领域的开放度就越高。目前,医疗卫生服务贸易主要以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为主,跨境支付和境外消费所占比重相对较低。未来,我国在继续做强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两种贸易形式的同时,要通过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消费技术条件以加快跨境支付和境外消费两种贸易形式的发展,逐步优化医疗卫生服务贸易形式。

第三,高度重视高端医疗卫生服务业发展,优化服务层次结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特别是国内发达地区对高端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亦逐步增多。我国在吸引外资进入国内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参与服务竞争之时,要注重横纵两个方向的延伸。横向上,要注重引导资金、人才资源向发达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高端医疗卫生服务业需求市场流动,集聚服务资源、创造服务需求,提升服务层次,完善与优化服务功能。纵向上,要注重在医疗卫生服务业的产业链上进行拓展,积极促进健康服务产业发展,构建多层次、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产业体系。

第四,扩大对外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方面,我国在外医疗卫生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占服务业投资的比重很低。因此,我国在应加大医疗卫生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扩大投资规模。另外,要健全对外投资制度机制,重视投资可行性论证、评估,加强投资监督管理,减少重复性、低水平投资,提高外资经营能力和投资效益,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质量。

第五,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流动,优化区域结构。制定和完善支持医疗卫生服务贸易的优惠性财政税收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医疗卫生服务贸易便利化,引导和支持外商在中西部内陆地区投资于医疗卫生服务业。另外,完善吸引外资特殊优惠政策,加快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医疗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医疗卫生服务业融资渠道。逐步扩大和放宽外商投资领域,提高对外资开放水平。

篇4

1资料来源

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2006年“河南省卫生人力资源普查报告”;2006年河南省新农合运行状况调查数据;2007年《河南省统计年鉴》;2009年2月课题组调查数据。内容主要包括全省城乡医疗机构数、床位数、卫生人力数,重点关注人员与床位数据;按照社会人口和经济水平的不同,选取具代表性的舞钢、临颍、平桥、尉氏、泌阳等五个样本县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现状数据。

2研究方法

2.1文献研究查询学术期刊和报刊、杂志、图以及国内专家对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现状及资源配置的观点;部分地区对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实践介绍及评价。

2.2问卷调查按照社会经济和卫生发展状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舞钢市、临颍县、信阳市平桥区、尉氏县、泌阳县五地作为样本,对其农村医疗资源现状进行调查。

2.3专家访谈以河南省卫生厅医政处和河南省医院管理协会为平台,对省内外部分卫生事业管理和医院管理专家进行访谈,听取他们对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看法和建议。

3结果与分析

3.1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差距过大我省医疗卫生资源的分布十分不平衡,呈向城市集中状态。2007年,我省城市拥有卫生人员总数为210171人,县以下为164753人,城市是农村的1.28倍;城市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是4.82人,县以下1.99人,城市是农村的2.42倍。城市人口拥有总床位数为12732张,每千人口床位数为3.69张,而县以下人口拥有床位总数为84915张,每千农业人口卫生院床位数只有1.26张,城市人口拥有床位总数是农村的1.5倍,城市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是农村的2.93倍。城市人均卫生费用是1136.40元,农村是352.80元,城市是农村的3.45倍。同时,农村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和医疗机构床位数均低于全国2.17、1.49的平均水平。由表1可知,河南省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人员学历构成悬殊,其中高学历人员构成比由省级到乡村逐级递减,中专及无学历人员构成比随级别降低逐级升高。省级医疗机构拥有本科以上人员比例最高为38.39%,村卫生室最低仅为0.11%;拥有中专及无学历人员构成比最低仅为30.15%,村卫生室最高为96.17%。

3.2农村三级医疗网内部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1)床位方面:县级医疗卫生机构除舞钢外普遍超编;乡镇卫生院除泌阳县、平桥区实际开放床位略超出编制床位外,其余三地乡镇卫生院开放床位总数均未达到编制床位数,城镇拥有床位数远高于农村。(2)人员方面: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实际职工人数均超出核定编制人数,其中泌阳县最为严重,实际职工人数是核定编制数的1.87倍。乡镇卫生院除泌阳县外,其余四县的实际职工数均未达到编制数,人员总数较为缺乏。(3)业务收入与设备方面:五县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职工人均毛收入远高于乡镇卫生院,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拥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数量远高于乡镇卫生院。(4)人员学历方面:五县农村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学历分布也不平衡。①本科学历:县级除临颍外,均高于2006年全省9.87%的平均水平。而乡镇卫生院除平桥区外均低于2006年河南省1.42%的平均水平。乡村医生拥有本科学历者仅平桥区1人。②专科学历:县级只有舞钢、尉氏与2006年全省36.42%平均水平接近,其余三地均与省均水平相差较大。乡镇卫生院平桥区为23.46%,高于2006年全省19.58%的平均水平,其余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乡村医生均低于2006年全省3.72%的平均水平。③中专及无学历情况:县级比例最高者泌阳县为62.97%,与2006年全省53.91%的平均水平相比,仅舞钢、尉氏两地较好。乡镇卫生院仅平桥区低于2006年全省79.02%的平均水平。乡村医生五县均高于2006年全省96.17%的平均水平(见表3)。(5)卫生经费投入情况:五县县级医疗卫生机构2008年共得到人员经费财政投入1377.92万元,81家乡镇卫生院共得到人员经费投入803.3万元,县级医疗机构人均投入0.35万元,乡镇卫生院人均投入0.21万元,其中临颍县与尉氏县乡镇卫生院2008年未得到财政人员经费投入。专项经费投入方面,仅舞钢、平桥、尉氏获得资金,资金缺额较大。

3.3农村三级医疗网络内部有限的医疗资源过于分散受现行体制条块分割的影响,我省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分散于各个行业、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中,既有横向的不同部门分散,也有纵向不同层级的部门分散。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首先是纵向医疗资源分散: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名义上是三级医疗网,应互相协作,分级收治病人;实际上各自独立,既不存在医务人员的双向流动,也没有病人的双向转诊,且均收治常见病、多发病病人,形成三级医疗机构市场竞争的局面,区域内不同医疗机构重复购买医疗设备,造成资源浪费。

3.4农村县乡医疗机构不能适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求2008年我省有7249.07万农民参加新农合,参合率在90%以上,按照政策设计,新农合报销比例由乡镇往上逐级递减以引导农民利用基层卫生医疗资源。但是,根据田庆丰等[2]调查发现,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后,与实施前及未实施县医疗机构相比,门诊病人由村卫生室和县医院流向乡镇卫生院,部分住院病人流向市级以上医院;农村三级医疗网中高级别医疗机构收益比低级别医疗机构收益大,新农合促使较大部分住院病人流出三级医疗网,农村现有三级医疗网资源缺乏与分散的现状影响新农合制度效用的发挥。

4讨论与建议

4.1明确政府责任,加大政府投入,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按照2009年3月《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卫生投入责任,地方政府承担主要责任,中央政府主要对公共卫生、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以及有关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等给予补助,加大中央、省级财政对困难地区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的要求,河南省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卫生事业尤其是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把农村卫生事业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政府在政策上、财政投入上的大力支持,健全农村三级医疗网络,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环境[3],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全、可及、有效、价廉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最大程度上满足农村居民对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

4.2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宏观规划和调整如何使农村现有的卫生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比单纯强调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更加重要和实际。政府应站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整体高度,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宏观调控和监管力度,重新规划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对现有医疗卫生资源进行优化组合,避免设备重复购置和无序竞争。充分利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机遇,从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和服务农村居民健康的落脚点出发,引导农民形成健康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观念,实现病人的合理分流,避免城市资源过度利用和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提高农村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4.3加强对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和人才引进,提高卫生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农村医疗卫生人力资源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的基础,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医疗卫生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关系到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针对河南省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高学历人才的缺乏,应配合河南省卫生厅“51111”工程和国家“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的政策机遇,一方面积极争取省市三级医院和医学院校为乡镇卫生院培训人才,提高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层次,另一方面争取城市医师服务基层,尽可能吸纳部分城市医师到各乡镇卫生院进行支农服务,以解决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短缺的问题。同时,严把卫生技术人员准入关,严格执行医师、护士准入制度,严格控制非卫生技术人员进入卫生技术岗位[4]。

篇5

关键词:医疗安全教育 临床护理带教 现状 问题 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人们在工作和生活过程中对健康需求越来越旺盛[1]。同时,人们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和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人们对护理工作的期许也逐年提高。护理教学作为构建医院未来护理人才梯队和提高医院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是影响医院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临床教学作为护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减少医疗纠纷,维护医院形象的关键,受到了医院管理者前所未有的关。

1 临床护理带教现状

1.1 带教老师方面

目前,我国多数的医疗卫生机构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对临床护理带教的重要性认识的还不够全面,临床带教老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都不尽相同,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教学实效性过低等方面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理论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重点,而忽视了医疗安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的正常运行秩序。

1.2 护理学员方面

现阶段的临床护理带教过程中,护理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学员与带教老师之间、以及学员之间的沟通较少,缺乏应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被动,导致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不同步,服务意识和安全意识淡薄。

2 医疗安全教育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现状

2.1 提高了对带教老师的培训力度

医院作为一个十分重要而又特殊的场所,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患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护理工作管理,提高护理安全和护理质量,对减少和控制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几率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2]。医疗安全教育作为培训护理学员安全意识的关键,对临床带教老师的要求较高,需要选用业务理论基础扎实、操作技术过硬的资深护理人员作为医疗安全教育的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同时,由于护理工作是一项需要不断的重复护理服务流程,过程漫长且十分枯燥,护理学员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坚持到最后。因此,临床带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迅速的转换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将自己融入护理学员当中,严格按照职业道德标准的相关要求,以充沛的工作激情和热情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课程。

2.2 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

在临床护理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需要向护理学员们渗透服务意识和安全意识的重要性,让护理人员能够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医疗安全知识、护理操作流程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等相关的内容,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技能的熟练度和娴熟性,提高护理人员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确保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及时遇到了突发事故,也能够客观的做出准确的判断,并采取相关的应急措施,将事故的危害性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能够认真的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不断的充实和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技能。

2.3 提高护理学员的沟通能力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持续发展,我国人民对护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的期许越来越高,医患纠纷、护患纠纷的发生几率也呈持续走高的趋势[3],严重影响了医院卫生机构的运行秩序。针对这种现象,医疗卫生机构在临床护理带教过程中加大了对护理学员沟通能力和培养,提高护理学员的沟通能力,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同时,加强与患者和患者家属交流和沟通,取得患者和患者家属的信任,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建立和谐护患关系,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几率。

2.4 正确对待差错事故

护理人员作为医院卫生机构的日常运行过程中的主要执行者和参与者,其从事的是一项十分复杂和繁琐的工作[4],具有极高的专业性和重复性,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麻痹心理,在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发生后,护理人员需要对整件事情进行回顾,查找自己是否有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如果有,则需要汲取经验教育,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避免发生同样的事情;如果没有,护理人员则需要正确的对待差错和事故,继续不断的充实自我,提升自己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高护理效率和护理质量,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徐云云,淦细红.安全医疗教育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及意义[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

篇6

医技对于我来说原本就是一个比较陌生的的行业。搞临床也有5年多了,突然要我去学习那么多医技和检验方面的知识,说真的心里一点准备也没有。但是对于这样的学习机会我是不会放过的。无论做什么行业,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做到老就要学到老。

上次在长沙听放射技术人员培训课的时候还算是基本能听懂,但是检验培训班的课一听就觉得枯燥无味。当然这和我本身的基础有一定的关系。原来在学校学的是临床专业,对于这些检验方面的知识真的是有点茫茫然。

给我们讲课的都是湖南检验界的一流专家教授,对于我们这些来自基层的医务工作者来说,能面对面和这样的专家交流学习,机会十分难得。听了一个星期的课,其实我能听懂的也就是和临床有关的一些知识,特别是平时在基层看病往往疏忽了检验的重要性和检验的目的,方法以及检验结果的判断。我想通过这次学习,对今后的临床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

同时令我深有体会的是,这些专家教授在对待专业和工作时的精益求精,严谨谦虚的态度。而这些正是我在平时工作中所缺乏和需要提高的。

我想省厅组织专家对我们这些来自农村基层的医技和检验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辅导是很有必要的。尽管我现在主要还是一个临床医师,更多的是参与临床的诊疗服务。但是通过这次学习,对我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必要的检查手段来提高医疗的质量,同时也减少一些医患纠纷的发生是很有帮助的。同时我也认识到了农村医疗条件和医疗技术,医疗观念的落后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目前的农村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了。而这种落后的现状正是需要我们国家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农村医疗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再教育工作。医疗卫生改革的宗旨不就是为了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吗?我认为农村医疗卫生的改善包括的两大方面:第一个大的方面是医疗设备的改善,也就是所谓的硬件改善。第二个大的方面是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才的素质教育,也就是软件的改善。只有软件和硬件同时得到改善和提高才能带动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的步伐向前迈进,二者缺一不可。

篇7

【关键词】 中职 医疗服务信息化 医学信息技术 计算机教学 课程体系

医疗服务信息化是国际卫生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正日益受到重视,随着 “金卫工程”的实施,我国的医院正在往医疗服务信息化努力并大力发展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医疗服务信息化提高了医护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信任度,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与核心竞争力。

一、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发展状况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的大部分医院已经实现了部门的信息化管理,条件较好的大型医院已经实现了全院信息化管理,全院信息化是我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全院信息化指医院建设有医院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一般由管理信息系统(HIS)、临床信息系统(CIS)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三个方面组成(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到,信息技术是医院信息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医护工作者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能力才能更好的使用医院信息系统。

二、中职卫生类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必然性

现在大部分的中职卫生类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仅包含计算机软件硬件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网络应用等内容,而随着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日益完善,医疗卫生行业还需要的是也掌握医学信息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医学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卫生类学生来说,不仅仅要学好医学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熟练使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因此,为了适应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的迫切要求,学校必须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针对卫生类学生,重新制定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精选教材,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最后使学生学到扎实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具备实用的医学信息技术能力。

三、医学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设计

3.1 课程设置的设计思路

信息技术就是一门实践性课程,中职信息技术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理论和实践性相互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加强学生的持续发展,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中职卫生类的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要让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实用计算机软硬件的使用能力,特别还要根据学生以后的岗位需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掌握相关医院信息系统的相关操作知识。

3.2 基于岗位需求,深入研究,精选教材,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卫生部在印发的《加强卫生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卫生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所以学校在教材上应该选择紧跟计算机新技术发展在笔者对医学岗位进行充分的调研后,笔者认为教材可以选择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卫生信息技术基础》,主编刘艳梅,该教材上篇是信息技术基础,下篇是卫生信息学应用基础。上篇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下篇是医药卫生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上、下两篇均是典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重在操作。

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中职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卫生类学生的工作岗位特点,主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可对原有的课程标准进行重心调整,整合相关医学信息知识,制定如表1所示的教学内容。全学期18个教学周设计,两学期上课,第一学期每周3学时排课,第二学期每周3学时排课。《信息技术基础》56学时,《医学信息》32学时,共88学时。

3.3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结合医疗卫生行业的实际工作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授课中可以采用传统举例法、对比法、图解法,也可以采用以实践为主的问题驱动法,案例法、任务驱动法等。(1)举例法。例如在学生学习word文字格式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观看通过样例来让他们对格式有表象的认识。(2)问题驱动法。问题驱动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前设计好课程开始时的一些先导问题,这些问题尽量覆盖了课程内容的重点或者难点,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自我探究,摸索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把医疗卫生行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让每一案例尽量覆盖教学内容操作技能要求,并且明确提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提供解决问题需要用到的多操作技能方法,而且,通过案例涵盖的知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满足课程改革需要

课程改革的关键还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中职卫生类学校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多为计算机专业毕业,大多对医学信息技术了解不够,因此要想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医学信息技术这方面的知识。面对新的形式和任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除了加强学习本专业的学习外,还应该去医院或其他医疗行业单位进行学习,了解医院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总结出现今医疗卫生行业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把课本的理论转换成创新实践,使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各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8

摘 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振兴医疗器械产业,必须要从科技创新这个源头抓起,提升其产业竞争力,为加快培育医疗器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让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于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和保障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竞争力 医疗器械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也步入了一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持续不断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也引起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没有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和运用,就不能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大,经济对其依赖性越大;经济发展起点越高速度越快,必然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从而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成分比重就越来越大,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也遵循这一规律。

一、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自20世纪50年代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受科学技术推动,人类创造了以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所没有过的伟大奇迹 科学技术不仅推动着经济的发展,而且还推动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

(一)科技进步带动生产力发展

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的无数事实证明,每次重大发展都依赖于科学的重大发现和技术的重大发明,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进步则是科学发现和产业革命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以美国经济为典型代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国家高度重视研究投入大幅度增加,其重大突破将进一步为人类认知客观规律、推动技术和经济发展展现新的美好前景。

科技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世界,全球性科技革命蓬勃发展,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特别是一些战略高技术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居安思危,奋起直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发展与医学进步

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发展,革命性地解决了许多以往诊疗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促进疾病诊治和医学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当前,现代医学加快向早期发现、精确定量诊断、微无创治疗、个体化诊疗、智能化服务等方向发展,对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需求。在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医学模式转变过程中,面向基层、家庭和个人的健康状态辨识和调控、疾病预警、健康管理、康复保健等方向正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进一步对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

二、科技创新才能提高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

(一)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各个领域的发展无论产业与科技的一体化进程,还是技术进步带动生产力发展所占其比例仍然存在着不平衡。建国以来,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各级医疗器械部门的努力下有了长足地发展与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医疗器械的功能拓展、质量提高、品种增加,使用效率和效能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某些产品领域展露出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为满足与适应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医疗器械工业是在建国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期间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其特点是起点低,发展快。经过30多年发展,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并且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中商情报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底,全国共有规模以上医疗器械企业1276家,医疗器械行业共实现销售收入为998.4亿元,同比增长124.52%。2005-2010年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销售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为27.4%%;中商情报网分析师预测到2015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收入可达到1900亿元左右的产业规模。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13亿多人口,中国不断地寻求义多又好的医疗。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2009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6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5%,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急剧增加。2009年,新医疗体制改革方案强调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政府将加大全民医疗卫生投入,建立覆 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2009-2011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 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随着医疗体制改革推进,我国医保制度的 完善与健全给医疗器械行业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二)科技创新是提高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平均增速在25%左右,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平均增长水平。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多学科交叉的医疗器械研发体系,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一些地区呈现集群发展态势。随着新医改政策和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尤其是对基层卫生体系建设投入的大幅增加,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市场前景非常广阔。2010年,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列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赵于前,汤井田,桂卫华.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高技术通讯.2003(09).

[2]张阳德.中国医疗器械领域现状与展望.中国医学工程.2002(06).

篇9

关键词:医疗机构 财务税收 问题 措施 探讨

目前我国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点主导地位,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涉及和税种主要包括其他收入和房屋租金收入的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另外还有房产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等。随着我国城镇医疗机构卫生体制快速的发展及药品体制的改革,国家逐步允许具备一定资质的单位及个人从事医疗卫生服务行业,这样就使医疗事业得到较大的发展。例如诊所、保健所、医疗服务中心、农村医疗保险、个体及民营医疗卫生服务等,发营化、私有化、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规模也在不断壮大。但是医疗服务事业的发展最大的问题,是因为对医疗机构的税收管理存在着税源不清及重视力度不够,使税收管理出现一定的风险及漏洞。

一、医疗机构财务税收问题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医疗机构纳税的意识不强

由于医疗机构慢慢由事业单位改制成民营医院,大多数与当地政府及执法机关单位有着一定的人脉关系,而且政府一直以来对卫生事业单位的定位都是以社会福利范畴进行的,这样就导致税务管理部门疏于管理,医疗行业人员纳税意识淡薄,税收基础苦衷匮乏等,同时医疗行业建帐不全、不缴、少缴等相关问题也是层出不穷。

一些民营医疗机构,往往为了规避税收而申报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其实这样做是不利于长远的发展,另一方面选择了非营利性的话就是没有回报的,如果是大投资的医院,选择这种方面是不能分红,这样显然扭曲了资本投资营利的本性。

(二)税务监管力度不足

医疗行业的监管涉及多个部门,例如药监局、卫生局、国(地)税等,这些监管部门之间的职能 没有交叉,在职能行使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会出现重复或者冲突的,比如医药与卫生之间的政策会冲突,各医疗机构征会征收营业税却不收增值税,那么作为增值税链条的专用发票就不能起到实际作用。

(三)医疗机构发票使用不规范,给税务机关的管理带来困难

根据调查数据发现,部分医疗机构在发票的使用意识上比较淡薄,一般出现不主动到当地税务机关办理发票领购手续,平时在医疗服务的工作中,没能按税务机关发票使用规定开具发票,绝大多数以收据或白条替代,所以在税收监管时,不能真实的体现出业务往来情况。

二、解决当前医疗机构的税收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医疗机构税收政策宣传

税务应加强有关医疗机构方面的税法知识宣传,将医疗耳机机构有关税收政策宴会到位,促使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提高纳税意识;其次进行税务登记并依法纳税,将医疗机构的税收政策贯彻执行;另一方面可以向社会宣传,这样有助于提高社会群众对医疗机构税收政策的认识,促进社会对医疗机构的纳税进行监督。

(二)全面的税务登记和纳税申报

无论是营利医疗机构还是非营利医疗机构都应该执行国家统一税收征管法,全部进行税务登记并近期进行税务申报。同时享受免税或减税的纳税人,必须按照《征管法及《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和地方税务部门的要求,定期向主管地税机关报送纳税申请表、财务会计报表以及其他相关资料,按时接受税务机关的监督检查。

(三)加强政策引导,弄清医疗机构中哪些是应税和非税范围

我国医疗机构营利性和非营利机构适用的税收政策是有所不同的。例如针对疾病控制机构与妇幼保健机构应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取得卫生服务入,免征各项税收,如不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取得的卫生服务收入不得享受这项政策。如取得的其他收入,直接用于改善本机构卫生服务条件或者经过税务部门审核批准,可以用来抵扣的相应的所得税额,对其余额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于免征政策,要注意加强对免税条件发生变化的医疗卫生机构的日常检查工作,如果发现非营利组织不再具备免税条件 时,一定要及时报告核准该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的财政及税务部门进行复核,如果不合格,要取消其享受免税的优惠资格;同是还要注意加强对取得免税资格非营利组织注销及剩余财产的税收管理工作,如果达到了纳税条件,要及时追缴其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款,从而确保税款的征收管理。

(四)加大税法宣传力度

加强与卫生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主动向卫生管理部门了解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办理情况及变更情况 ,并深入细致的税收政策宣传,从而引导医疗机构经营者与财务人员提高纳税意识;另外应开展医疗机构经营都与财务人员的税收业务知识培训,对税收政策进行全面的梳理,提高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人员履行及落实税收政策的技能及认识;同时区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之间的特点。

(五)加大税务稽查力度

加强个人所得税与其他应税项收入的检查,重点稽查有无收入不入帐,代收医疗服务费不入收的,收入挂往来帐的,大额资金支出去向不明的、虚列成本、帐务混乱或者收入凭证及费用凭证残缺不全的问题等,要严格按照我国税收征收管理条例执行,不断纠正医疗卫生机构不规范的纳税行为。与此同时也要对专科门诊的专家、主治医生等高收入个人及药品采购印花税的纳税检查,这样才能加强财务管理,规范其申报应税行为,逐渐把医疗机构税收引入正轨,增加税收收入。

(六)建立准确纳税和控制 税收成的意识和概念

营利医疗机构要在国家立法环节上积极反映其在经营过程中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和遇到的困难,争取最大限度的获得国家低税负的税收政策。例如医疗服务营业税的税率,应该在立法环节争取到最大限度的扣除限制标准。营利性医院目前的这种和存环境使其在广告费用上投入很大,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广告经营费用允许2%的税前列支,其余部分是不能够税前列支的,这就使得在现阶段营利性医院运作困难、影响其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萍,我国公立医院财税问题研究[J].价值工程,2013.25

[2]张明凤,财政税收对医院作用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24

篇10

作者:甘发清 单位:湖北省兴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

从高等院校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教育,到成人卫生管理专修班及管理干部培训班,整个教育系统逐步走上正轨,但是,在培养内容、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等方面,几乎都是将医学作为卫生管理专业的基础,而忽视了管理科学的重要性,各大院校提供的课程设置及方向大同小异。并且,各个高校医疗卫生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水平高低不一,也不利于卫生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教学内容倚重医学,课程设置保守传统。

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开设的卫生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主要以“基础医学+卫生管理”和“公共卫生+卫生管理”为主要模式,教学手段老化单一、知识陈旧更新慢使得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并且,教学内容多倚重医学,视医学为基础,而在卫生管理领域所必需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所占分量却不足,导致所培养出来的卫生管理人才医学基础扎实但实地处理管理工作却缺乏其他常识性知识。有些新兴卫生管理人才培训项目虽然意识到管理学科的重要性,但在课程安排、师资、教材等方面却难以做到与医疗卫生相结合,没有突出卫生管理教育交叉学科的鲜明特色,不能构成该学科的完整融合体系,给学生在专业方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教学方法呆板,重理论轻实践。我国的高校教育普遍存在中理论轻实践现象,卫生管理专业教育亦是如此。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的课堂教育占据整个学习的大部分时间,课外实践实习时间所占比例不到八分之一,而且一般流于形式,学生在短短的实践课程中难以领会到学以致用的妙处。这种传统呆板的教育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卫生管理人才缺乏主动性,思维和认知方面的能力也难以胜任市场经济条件下卫生医疗管理工作。

参照美国医疗卫生管理人才培养我国需要改进的方面我国的医疗卫生管理教育要想改变现状,首先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在设计培养方案、形成学科体系、编制教学课程以及正式的教学过程中都要考虑到培养卫生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的目的,以实践为重点,将医学与管理科学有机结合起来。借鉴美国的医疗卫生管理教育,我们需要从以下几点来改进。改变重医倾向,将管理科学与医学常识有机结合。在学历学位层次上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不同,以保证各各个层次人才的适用性及质量。加强实践课程的编排,在教学内容上,尽可能多地选择医疗卫生行业管理实践中的案例,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避免重蹈应试教育和理论教育的覆辙,同时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传授也要增加。

我国卫生管理教育在学制上实现了层次化,但是在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上却大同小异,并没有详细的划分。借鉴美国的教育体系,应该将应用型初、中、高级,研究型教育在内容、教育方式、课程设置上区分,并对方向性(如医疗保险、医院管理、卫生政策等)也要明确划分,确保人才质量,增强人才的专业性和适应性。师资建设方面也需要加强。应该根据师资队伍的现状及发展需要专门聘请有管理实践经验的专家接受实践性强的教学任务;与此同时,应该将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制定骨干教师培训方案纳入师资培训计划。定期对从事卫生管理教育工作的人员进行医疗卫生管理实践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化,医疗卫生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会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尽早建立起完善的医疗卫生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更多更适合的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