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堂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8-10 17:32: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课堂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德育课堂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有效中职德育课堂 教学设计

教师设计德育课堂时应该根据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要求,结合现代教法学法(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②突出中职德育课改新理念,彰显学生主体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④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以人为本,关爱教学双方,充分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和主导作用,设计出承载新课程理念的有效德育课堂。下面就以中职德育课程《职业生涯规划》中“性格及其调适”为例发表一点自己的浅见。

一、教学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职业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要求:“德育课教学应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中等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其“职业性”。“适应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通过职业学习,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向职业生涯发展,促进其就业成才。学生毕业后将直接面向社会,走向社会选择职业.就业、择业、创业就是中职学生的最终目标。课程只有贴近学生,并与学生今后的职业经验相联系,使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互为补充,才能真正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培养健全的人格。

课的设计也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职业反映职业教育的特色。

[案例] 学习作为中职德育课程之一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制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个人发展规划的过程。因此,以《各职业对应的职业性格》进行探讨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社会调查,从各行各业入手,课前把学生分成几组以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职业需要的性格出发制作调查问卷,询问各种职业的从业人员或观察他们在职业中反映出的性格特征(特别是自己专业对应的职业)或上网查询相关资料。这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因此便于学生寻找资料、发现资料、合作学习,学生也很容易做到。通过对资料的整理、交流、讨论,认识到职业性格的含义得出一个结论: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职业性格。对于今后自己从事的职业性格有了感性的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环境的沟通,使课程由传统教育模式转化为贴近职业、贴近社会。一方面,通过社会调查拓展课程时空,打开学生视野;另一方面,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懂得职业性格与今后的职业活动密切联系。

二、教学要突出中职德育课改新理念,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德育课的教学就应该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以适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教学设计时应创设合理问题情景,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的欲望,留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只有创设条件,提供他们主动参与的空间,自主探究的效果才能得到增强。

[案例]在进行“职业对从职业者性格的要求”这一教学重点时采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自选择一个自己比较熟悉的职业(如营业员、医生、警察等)进行表演,通过角色扮演法设置教学情境,形象地展示不同职业的职业性格各有特点。之后,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并让学生采用小组相互讨论的方法,联系本班级所学专业探究相适应的职业性格。并积极思考自己的性格与所学专业的职业性格符不符合?既而引发更深层的思索性格与职业不相适应怎么办?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了本课最终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性格是可以调适的)这个内容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这些问题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讲出一些观点和理由,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给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发现、分析、整理出了更多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创造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还能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使课堂变的鲜活而生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努力挖掘活动内容中的开放性因素,设计开放性的作业,(作业:谈谈自己的性格与将来职业性格的差别,并订出适合自己的性格调适方案)将课堂延伸到课后。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渠道,改变以考试为唯一终极评价方式的弊端。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

三、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里,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创新能力的人才。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创新和教学创新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德育课教学中,使用自编自演的小品或进行角色表演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案例]导入新课过程中采用学生表演小品(咖啡厅里的故事)导入,然后让学生根据小品内容讨论:对待咖啡里的苍蝇几位表演的同学处理的方法为何迥然不同?学生很容易就能根据表演得出答案(性格不同)从而导入新课,自然地拉近了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教师因势利导营造轻松的欢乐气氛,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性格特点。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情绪被调动起来,容易带领学生融入课堂。

在教学中,恰当适时的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把学生带进一种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讲授新课过程中:首先学生通过多媒体演示的性格的类型及适合的职业分析出自己的性格。接着多媒体演示《张飞大战长坂坡》《林黛玉葬花》两组经典片断,让学生充分想象(两人位置互换的情景:张飞葬花,黛玉打仗),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形成视听冲击,走进教学情境。然后讨论出两人位置互换不行,理解职业性格。在此基础上,学生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职业(如营业员、医生、警察等)进行表演让学生充当营业员、医生、警察等感受职业性格。并由此探讨到本专业对应的职业群相适应的职业性格(如电子专业学生可能从事电子技术工人需要重复型、服从型、协作型,电子维修人员需要变化型、独立型、机智型,电子销售人员则需要变化型、劝服型、协作型)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中给学生创设动脑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创新能力。扩大参与范围和深度从而能激发学生无穷的内在潜力。这样教学贴近学生的学习任务,贴近将来从事的职业能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生参与其中,与单纯的提问相比,学生的积极性和体会是有天壤之别的。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应变、分析问题等能力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统一,课堂应是教师和学生共有的活动和创造的天堂。在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组织好课堂活动,搞好分工;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整个课堂,也在师生角色的转化中互动起来,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激发智慧的火花,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篇2

微信的多样化功能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外界环境,具有很多优点。(1)微信有助于同学们进行个性化学习在课堂上教师上课内容单靠PPT呈现,同学们还没有看完,教师就翻页了。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教师可以将丰富的学习内容直接推送到同学们的手机上,同学们可以自己控制学习进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进行个性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大学英语课堂的大班教学现象相当普遍,学生发言次数和时长、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质和量都受到教室环境和人数众多的限制。(江晓宇,2015)随时随地交流这一功能特点使大学英语教学不再受课时的限制,更多的学习交流转向了同学们的第二课堂,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学习内容和方式,比如利用微信的视频以及语音功能,同学们课下可以对课堂学习内容与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以弥补课上没有足够时间机会与教师交流的缺陷。(2)微信使英语学习更具趣味性兴趣是最大的老师,英语学习尤为如此。微信能够将图片、语音、文字融为一体,英语歌曲、英文电影片段、名人演讲这些丰富的视听内容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到同学们的手机。“英语流利说”微信公众平台以游戏的方式激起同学们练习口语的热情和兴趣。同学们通过接收公众平台发来每一期内容后,可选择“开始闯关”和“重新闯关”练习口语,即“英语流利说”公众平台把每一关的录音发送到同学们的微信上,同学们便可以模仿录音开口闯关,同学们通过微信把听到的英语对话内容再说一遍并把录音发送出去,平台紧接着利用实时语音评分技术对同学们发送的仿说录音予以打分,同学们即时获得口语练习情况,且每日闯关的情况会在排行榜上排名。这样通过微信平台,同学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提高了口语。(3)微信可缓解同学们的学习焦虑微信非面对面的交流使同学们克服了畏难甚至是恐惧心理,缓解了同学们的学习焦虑。在课堂上,教师平时随机点名回答问题使同学们紧张,有些学生想回答却没有机会,有些学生不知道答案却被叫到。现在教师通过微信直接把问题发到微群,同学们有时间缓冲,而且人人都有机会发言,觉得很轻松自然,可以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参与到讨论中。(4)微信可增强师生情感交流随着高校对师生情感交流重视程度的加深,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日渐成为了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微信为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大学英语教师可以通过个人微信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私下交流和多对多流,以了解学生学习水平及问题,并参与学生基于群的活动。(柴阳丽,2014)大学英语教师还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及时动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适时给予帮助,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情感缺失,增进了师生感情。(姜红梅,2013)从同学们的角度分析,教师在微信中提供的指导和帮助,都极大地增强了同学们情感的满足,促进了同学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微信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交互设计

(1)交互实施流程为了使微信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交互有序进行,避免学习过程中出现偏差,充分发挥微信的教学辅助功能,在开展学习之前,设计其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是非常有必要且有意义的。此模式以不同的内容为单位加以循环,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后,以微信为平台,辅助课堂教学。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根据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制定适合微信学习的知识点、学习主题,并利用微信公众号向同学们。教师所的学习内容包括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巩固内容和围绕课堂教学的内容提供的扩展信息资源及资源线索等。同学们收到教师的内容后,利用相关信息资源以微信为媒体进行自主或参与式学习,这时同学们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出现。通过微信,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向教师提供反馈信息(同步或异步),与教师交流互动,当然也可以向其他同学寻求帮助,以完成自己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对同学们进行个别指导,也可以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为同学们提供帮助,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同学们的实际情况对其作出评价,还要组织同学们自评及互评,及时发现他们在学习中的问题并给予提醒或修改解决意见。在微信学习后,学习行为再次回归课堂,在解决完前一阶段遗留的问题后,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2)交互实施案例从2015年4月开始,笔者所在课题组创建了由课题组亲自管理的“英语微学习”微信公众平台,辅助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为期5周的教学实践。本教学实践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进行,要求A班的同学都关注订阅此公众号,教材采用《新视野大学英语》,与其他B班的教材保持一致,具体的课堂交互步骤如下:第一步:推送知识点。教师推送知识点时要注意短小精悍,适合手机阅读,并且具有延展性、趣味性,用丰富的图片、有趣的语言吸引同学们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学习。第二步:同学们自主学习。在课堂上讲解每个知识点的前两天,同学们通过所推送的内容并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预习,每一次预习一个知识点的内容,在预习过程中找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微信与教师或同学展开讨论,做到带着目的去上课,如果课堂上不能解决的,在课下以私聊、群聊或朋友圈的方式向教师或同学寻求帮助。第三步:传统的课堂讲授。同学们带着预习中所发现的问题来到课堂上,在听课的过程中解决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并巩固相关知识。第四步:以问题的形式向同学们推送学习任务。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并使同学们建构多方理解,在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以问题的形式向同学们推送学习任务,要求同学们以问题为驱动再次进入学习。第五步:同学们再次学习本部分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同学们带着问题再次进入学习以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在完成问题的过程中,可参考教材、所提供资料、同学分享的资源或网上学习资源,有问题向同学及教师寻求帮助。第六步:同学们分享作品。在一个知识点的学习结束后,同学们完成自己的作品,不管质量如何,关键是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建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完成作品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到朋友圈,并相互评价。第七步:同学间根据彼此的作品再次进入学习。在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作品后,要求参与者进行对比,并参考相关资源,对每个作品及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找出每个作品中的可取和不可取之处。第八步:把同学作品带到课堂进行集体讨论。为了让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碰撞出更多的火花,把讨论放到课堂上进行。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选择一名学习者的作品,要求同学们集思广益,给出自己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作评价,讨论结束后教师给予总的点评。第九步:同学们修改作品并分享。同学们根据课堂上的讨论意见并查找相关资源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在此过程中,如有困难利用微信向同学或教师寻求帮助,作品修改完成后分享给大家。

3.微信与课堂交互时注意事项

(1)课堂为主,微信为辅微信平台为同学们学习英语提供了全新平台,也为同学们的娱乐创造了发展机会,部分同学可能在微信学习过程中忽略了学习的本质,沉迷于微信平台中的游戏娱乐,进而影响到了英语水平的提升。所以为防范微信平台上游戏娱乐等对同学们造成消极影响,应当在大学英语微信教学的开展中着重强调课堂教学为主,微信为辅。同时,教师必须基于自身的专业知识基础实施教学,不是简单利用微信推送学习音频、视频,让学生观看这样单向的学习过程,而应是教师、学生、微信平台相互作用的教学过程。微信的课后互动不是代替师生、生生的面对面互动,而是延伸和深化师生和生生的互动。(2)推送知识时间固定同学们的自由学习时间主要集中在课余休息时段,用餐期间和就寝前。课余时间相对较固定,但微信英语公众账号推送时间具有较大任意性,这不利于学生有规律地学习英语。微英语的推送时间不一致,有时下午,有时晚上,甚至有时在凌晨才推送新的内容,这样极易影响同学们的学习计划,不利于同学们有规律地自主学习英语。

4.结语

篇3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此教学法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任务定得太多太难,学生无法完成,任务定得太少或太易,则造成时间浪费,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设计的任务应结合学生实际英语水平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如果无视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照搬教师参考书,就可能导致所设计的任务无法开展。如:

在职业中学英语教材基础模块上册Section C of Unit 5 Reading 中pre-reading 部分,教材编写者设计了以下任务:

1.How do you keep fit?

2.Which way do you like most to keep fit? Why?

这些任务主要是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下一步的阅读作铺垫,同时也要求学生能联系实际。但是,学生大部分都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没有掌握有关的词汇,使得他们在不能用英语表达,无法顺利地完成任务,甚至出现冷场现象。

因此,教师在设计哲学任务时,一定要能预测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会遇到什么困难,尽量让任务具有可操作性。对于上述任务,我们可以这样设计:任务前,教师把相关的词汇抄黑板上,供学生参考。Running(跑步),swimming(游泳),climbing the hills(爬山),skating(溜冰),Playing basketball/football/badminton/ping pong (打篮球、踢足球、打羽毛球、打乒乓球)、cycling(骑单车),etc.

根据上述词汇提示,学生通过选择、讨论一般都可以基本完成任务。如果学生仍然无法顺利完成任务,教师也不应该仓促结束任务,而应该继续为学生创造条件,找出阻碍任务顺利完成的原因。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二、设计好大任务中的小任务甚至微小任务

实际上,在任务教学活动中,大任务中包含小任务,小任务中包含更微小的任务。重要的是教师不能忽视微小任务的设计。因为有了他们的链接和点缀,任詹鸥容易操作,任务型教学活动才能得以有效开展。例如,在教学Unit 9中的Listening and Speaking 部分时,给学生设计以下的任务:

1.大任务。Talk about how to talk with the doctor when you are ill.

2.小任务。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生病经历,并能用英语表达疾病名称。小组活动结束后,各小组推荐一名学生汇报讨论情况。

3.微小任务。各小组代表在进行汇报时,其他小组的成员并不倾听,他们或是在与同伴完善自己的任务,或是心不在焉。为督促他们认真倾听,给其他小组的学生布置旁听时的微小任务:边听边记录汇报小组代表在讲述过程中所运用的词组、句式,然后写在黑板上。这样就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三、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其中

在任务型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宏观的管理者和调控者。例如,决定学生的参加人数,控制活动的顺序、时间和进度等。此外,教师还应该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直接或间接参加学生的活动,并根据活动情况适时调整,时任务更易操作。

1.间接参加。教师是学生小组活动的帮助者。当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帮助。同时,教师在认真倾听学生的交流时,及时发现学生语言上的问题,并适时进行纠错。

2.直接参加。在小组活动中,当偶尔出现某一小组人数不够,或者完成任务有困难时,教师应该直接与学生一起讨论。

四、合理分组

篇4

摘 要:化学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为化学课堂教学提出了理想化的教学模型和优化的教学“蓝图”,但是,由于化学世界中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物质性质学习的阶段性和理论理解的有限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能力的差异性以及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学生思维的空前活跃等因素,大大增加了化学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设计,应变技巧

课堂演示实验失败或出现异常,学生突然发问超出所学的范畴或出现其它令教师尴尬的事情等,这些偶然性事情的发生,使教师难以按教案设计的步骤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求教师在具备其它各种能力和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的能力;或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意外发生的事情,敏感地洞察学生的思维,快速调整教学方案,采取新的措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学机智作为教师的一种能力,目前在高师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上还没有足够的重视,造成学生在教育实习或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来说,深感这方面的能力欠缺。那么怎样才能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以及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随机应变呢?

一、应用信息反馈原理调整教学。

化学教学系统与其它任何系统一样,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调控。化学课堂教学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是否能达到这个教学目的,需要课堂上随时了解教学现状,找出现状与达到目的之间的差距,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这就必须应用反馈信息原理作为主要手段,以便经常取得反馈信息,对课堂教学系统做到有效控制,保证教学过程处于最隹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反馈的信息(如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课堂练习以及学生的脸部表情变化等)改变和调节教学,对教学进行有效控制。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让学生尽快提供反馈信息创设条件,引导学生注意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迅速而有效地调整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信息流处于最隹传输状态,获得最优教学效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事件,使原来设计方案中信息的传输程序受到冲击、干扰甚至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根据当时的反馈信息果断地采取随机控制的办法,改变、调整信息的传输程序或信息传输手段,以保证教学效果不受影响。

二、设计好化学教学系统。

化学教学系统的设计是化学教学工作中最基本环节,根据化学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情况,以及教学条件和环境,对不同层次的化学教学系统,规划出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预测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教与学的效果。要制定出教学行为的“蓝图”必须做到熟练地掌握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只有对教材的高度稔熟,对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做到博学精通,心中有数,以及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这样才能回答和处理学生就教材内容提出的疑问,也才能就教学情况变换教学方法。例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一时答不上来,卡壳了,怎么办?或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或变换角度等。这些都必须熟悉教材才能办到。还要熟悉学生情况。教师在上课前必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基储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对同一个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和思考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关注学生认识发展的动向。再要充分备课。备课实际上是在脑海里活现上课情景,既要把讲课的内容、方法、步骤仔细推敲、揣摩,又要在头脑中装着学生,形成一个在脑海中上课的过程。例如,当教师讲到某个地方,学生会提出什么疑问,教师如何作答;教师提出某个问题,学生会怎样回答,一般有几种答案,教师怎样引导,最后该怎样归纳等等。如果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方面考虑,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还要对演示实验有充分的准备。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所演示实验的目的要求、仪器装置、所用试剂、溶液浓度、实验用品等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无误,并从实验效果的直观性强、实验简易快捷以及确保实验安全等前提下做好预备实验。还要加强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知识就是力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知识作为前提条件的。因为只有加强学习,不断扩充知识面,具有广泛的知识,才能对学生进行解惑,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问题。

三、掌握化学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

课堂教学能否做到随机应变,常常是判断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能做到这一点,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个方面外,还必须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等,对课堂教学能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判断和恰当的处理方法。化学课堂教学中偶然性的产生因素较多,教学失控的原因复杂,对学生认识能力评价过高,疑难问题教学处理不好,课堂教学陷入被动。对学生认识能力评价过低,教学过程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和学生思维陷入“纯化”状态。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个别学生的回答和发问或远离主题,或龙头马尾,不着边际。对实验探索不足或设备条件不具备,导致课堂演示实验失败。学生求异思维活跃,提出许多超越知识体系范畴或教学进度的问题。

如何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进行随机调控,下面笔者就化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提出几种应变技巧。

绕道迂回,调节难度。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当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效能时,应及时调节难度。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要适当变换角度或适当补充铺垫绕道迂回,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易,要追加问题,以调节难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使课堂陷入被动,这时可想办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因势利导,把出现的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扭转被动局面,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作演示实验时,由于客观原因实验不成功或出现结果异常,学生议论纷纷,这时教师可马上话锋一转,叫学生回答实验为什么不成功,这样可引导学生从反应的原理、实验装置设计、试剂的选择以及条件的控制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同样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篇5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设计;新理念;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18-01

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旧模式的变革。当我们把视角投向新一轮课改的时候,应该用课改的新理念来透视教师备课的真正意义、诠释教学设计的本质内涵。在新的课程背景下,我们必须冲破传统备课的种种清规戒律,以崭新的教学设计代替传统的教案。怎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具有上述特征和功能呢?我想最关键的是树立新的理念、创新设计策略。

一、教学设计的新理念

根据新的培养目标、新课改精神、新教材特征和教育对象的认知特点,教学设计应以下面的新理念作指导:

1、一本——就是以人为本,体现“三个一切”。

这里所说的“一本`”,就是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以如何教为重点,转到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获得发展为重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现代教学理念。具体地讲,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的基础上,设计出真正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同时,又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并对学科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的策源地,通过激活教材,使教学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2、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

(1)为什么要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首先,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在“教学建议”中要求:“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其次,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规律所决定的。我们经常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大语文呼唤大课堂(社会)和大教材(生活)。

(2)如何才能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首先,要让语文走向生活。其基本策略是以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尝试——发现”为基础方法,组织指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其次,要让生活走进语文。其基本策略是引领学生融入现实社会,投身于大自然,以充实他们的生活;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开展调查研究、多做实践活动,以引进社会上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指导学生适度、科学地接触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使“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二、教学设计的新策略

1、文本解读——教学设计的前提。

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走进课堂。要从教师本人解读文本入手,才能解决单纯依赖教参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设计的个性化、多样化、创新化。

2、目标设定——教学设计的方向。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也要从“三个维度”出发,注重体现综合性和全面性。

3、资源准备——教学设计的基础。

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其实,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4、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的延伸。

(1)为什么要重视教学反思?研究表明:一个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一个人或许工作20年,但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20次重复。因为,通过反思,教师会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反思,教师能在学生的“错误”中寻求发展,在自身的“失败”中找到出路,在教材的“局限”中谋求进步;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从冲动的、例性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意志的方式实施教学行为;通过反思,还可以使教师从教学主体、目的和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中、后等环节获得体验,变得更加成熟。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反思是教师取得特定实践成就、走向解放和专业自主的工具。因此,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当强化反思意识、知晓反思内容、掌握反思策略、形成反思习惯。

(2)教师怎样进行教学反思?一是要明确的内容(包括技术层面的反思、观念层面的反思、解释层面的反思、解放层面的反思、宏观背景层面的反思);二是掌握反思的策略(包括写反思日记、课堂录像、同行观摩、校际赛课、专家观摩等)。

参考文献:

[1] 沈建民《论基于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及设计》《课程。教材。教法》,2003:9.

篇6

变式是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抓住事物的特殊属性,概括出事物的一般属性的思维方式.瑞典教育家马登认为:学习就是鉴别,鉴别依赖于对差异的认识,教师应当通过变异维数的扩展引导学生更好地去认识对象的各个方面,意即强调变式对知识形成与掌握的有效性。

生态课堂就是运用生态哲学的理论、方法和思想指导构建的遵循生态规律、蕴含生态理念、彰显生态精神、体现生态气质、使教学系统的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相互作用、相互沟通,从而生成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学习生态环境,促进学生和谐、自主发展的课堂.关于变式教学的理论、方法、具体案例及生态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等文献有诸多论述,本文以笔者所授的一节高三复习课“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的教学设计为例,以变式题组的演绎为主线,谈谈如何利用变式构建生态化的数学课堂.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再由单调性来证明不等式体现了函数、导数、不等式的交汇,是导数应用的一个难点和近几年高考的热点,因此本课题的学习就显得很有必要并有意义,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会根据题设结构构造辅助函数,把不等式的证明转化为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或求最值,从而证得不等式,由此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新的知识与方法总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故在课始,笔者给出题目:

1.注重变式设计的衔接性,构建生态课堂的自主性

变式设计要与基础题(母题)有一定的关联,在解法上体现衔接与一脉相承,即把变式设计在可以达到的“最近发展水平”,也就是依靠现有的水平,学生可能无法独立完成,但在学生与老师的帮助下经过一番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课堂归根到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课堂的自主性表现为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有效互动.有衔接的变式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在一定的梯级上自主展开,从而促进问题解决。为母题,在数学教学中,学习活动是否有效,取决于新的学习内容能否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通过适时的启发引导.把眼前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注重变式设计的类比性,维护生态课堂的生成性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必然有生成,“生成”是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基本要求.如何把握动态课堂的生成性因素,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这里帮助学生实现课堂智慧的引申尤为重要,而运用类比来设计变式是引申课堂智慧的有效手段。

变式2 已知函数f(x)=alnx -ax -3(a∈R)。

(I)若a=-1,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

(Ⅱ)若函数y =J(x)的图像在点(2,f(2))处的切线的倾斜角为45°,对于任意的t∈[1,2],函

函数)在区间(t,3)上总不是单调函数,求m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生成是课堂的真实呈现,变式1的左边是n-1个式子之和,本题的(Ⅲ)变为n-1个式子之积,通过类比的方法构建思维障碍,学生的思考与想法会有很多的“不切实际”与失误,正是这些促进了课堂的自然生成。

3.注重变式设计的拓展性.形成生态课堂的共生性

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一种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课堂生态的共生性是指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产生的一种互惠关系,从而使参与各方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课堂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交流与合作能力,倡导师生共同“生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具有拓展性的问题变武情境,让学生相互讨论,老师参与其中,从而有利于师生互相启发,共同成长。

如此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思维拓展,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层次更具深度和广度,由会解一道题到会解一类题,把数学思维提高到一个由例及类的档次,形成有效的“思维链”和真正的数学方法与能力.

4.注重变式设计的方向性.促进生态课堂的高效性

生态课堂未必是高效的课堂,只有遵循生态平衡规律,即生态中的各个因子(老师与每一位学生)和谐、平衡并由此产生整体功能的放大效应,追求三维目标的整合,追求平等、民主、开放与生成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性.高考数学科的命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的考查,注重展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坚持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努力实现全面考查综合数学素养的要求.因此在变式设计上要体现高考考查的方向,而最直观的呈现就是相关高考题。

既是本节课变式题组核心方法的应用也是提升学生关注度的亮点,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

总之,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出发、螺旋式上升、注重能力与方法的变式设计能有效构建生态化数学课堂,对学生的兴趣培养与素养提升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方秦金,重视变式教学构建生态课堂[J].中学数学,2006,6

篇7

关键词:

目前,在校的中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存在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诸多的问题中最重要的是阅读能力差,考试中失分严重,即学习英语的时间少,只限于课堂,平时很少有听、说、读、写的机会。为了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针对以上情况,应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七步教学法”

1、预学。在教学课文前,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借助词典、单词表或有关资料,能对文章内容有大概的了解,能整体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结构,不懂的字词句让学生在预习时划出来,留到课堂上或课后解决。

2、导学。导学是一堂课的开始,“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导学部分,教师不能忽视,教师应精心设计,引人入胜,要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

  3、听读。学生在初步感知整篇文章内容后,让学生进行听的练习,在听之前可以提一两个问题,问题要有代表性,要让学生听完整篇文章后才能得出答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听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整体理解能力。

    4、设疑。学生听读后,已经对文章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时要求学生默读文章,解决教师精心设计或练习册中设计的T/F判断题或问答题。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这几点:①先易后难;②先理解后拓展;③先浅后深,兼顾两头。通过设疑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了解学生是否把握文章的中心、重点。

5、复述。复述课文是阅读课课堂教学的升华,是培养学生组织语言连贯表达的重要训练手段之一,通过复述对所学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变文章中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会说才会写,坚持复述,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解难。所谓解难,就是指英语课堂教学中排忧解难的过程,是强化重点,突破难点的必经之路。解难的形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由教师提出文章中较难理解的语言点,由学生思考、讨论,然后解答;另一种是学生将预习时或经过课堂教学后还有疑惑的问题提出来,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讨论解答。

7、查测。这一步骤主要是检查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查测的内容一般是课文教学中的重要语言点,也可以是拓展性问题。查测的形式可以是口答、也可以是笔试。用不同的方式检查学生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哪些知识没有完善需要补充或提高,进而尽量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督导学生课外阅读

(一)、设定目标以引发阅读动机

          教师应当重视和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均衡的课外阅读,努力使一部分课外阅读时间成为课内阅读训练的延伸和补充。

       (二)、跨越生词障碍

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最头痛的事也是影响阅读速度的最大障碍莫过于生词了。我们把英语作为外国语来学,中学英语所涉及词汇也有3800多个。这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常常听到一些学生阅读时抱怨:文章看不下去,生词太多。

其实,一般人在阅读时,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单词,生词是可以通过各种方法猜测的(人名、地名、组织机构名除外)。词义猜测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方法:

1、根据定义或解释说明猜测词义

2、根据对比关系猜测词义

3、通过因果关系猜测词义   

  4、根据语篇逻辑关系及常识猜测词义   

5、根据同等关系猜测词义   

(三)克服阅读的不良习惯

1、慢读(slow reading)。有许多中学生总认为读得越慢,对文章信息了解得越多,理解程度也就越高,因而自觉不自觉地总把阅读速度放慢,以求对文章更好的理解。阅读速度与理解率几乎没有关系。

    要纠正这种不良习惯,首先要改变那种认为阅读越慢越好的错误观念。其次要经常进行限时阅读训练,逐渐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

2、指字(pointing)。读者为了集中注意力而用手指、笔、尺等指着字行,并随着眼球转动而移动手指或其他指字物体。实验证明,这种方法反而会降低阅读速度,而且往往使读者把注意力集中到书页的字行上,而非文章的思想内容上。

3、声读(vocalising)。养成这种不良习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读者缺乏默读训练或对文章中的文字不熟悉。实验证明,声读比默读慢得多(一般人默读速度是他朗读或讲话速度的两倍),而且不利于理解文章的内容。

要克服声读,一开始可采用阅读时紧闭双唇,用牙齿咬住舌头或口里含东西等办法,然后多做快速阅读训练。

4、心读(sub-vocalising)。心读是一种除本人外其他人觉察不出来的有声阅读方式。心读时,读者在心里对自己清晰地发出某个词的读音并好象清楚地听到自己在念一个词。造成的主要原因和书面语言的性质有关。因为文字既代表意义又代表声音,读者自然地将文字声音联系在一起。但太多的心读过分依赖言语而非语义,因而影响阅读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对阅读效率的提高是十分不利的。

克服心读惟一有效的办法就是有意识地将阅读速度加快到超过最快的讲话速度,因为在这样的快速阅读中,读者已经没有时间去念出每个单词的声音了。

5、心译(mental translating)。心译就是读者在阅读英文时,先将英文译成母语,然后经过母语去理解所读的内容。它是读者在掌握母语后再去学习外语时常犯的一个毛病。由于这种阅读方法必须经过多重的翻译环节,必然影响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性。

要消除这种毛病,首先读者要认识到它的害处,认识到阅读英文时用英文思考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并在平时阅读中自觉去克服才能有效。其次,这一习惯必须经过大量的快速阅读训练才能去掉,因为当没有时间让你重复多重翻译环节时,你的脑子会逐渐自然而然地与英语建立直接的联系。

6、过分复视(too many regressions)。复视是对已阅读的内容感到不放心或没看懂,再次倒回去读的现象。每个读者都需要复视,但复视次数太多会影响读速。

要减少复视,首先要明白对某篇文章的理解是相对的,阅读时并不是要你记住每一个单词和每一个细节,而是只要理解文章大意,并建立起一遍就能读懂的自信心。其次,除非在做阅读理解题我们可根据问题稍作复视外,在一般的阅读中坚持强迫自己的目光始终从左向右移动。

(四)、进行快速阅读训练

教师应通过课文教学、补充阅读量,对学生进行快速阅读训练,使他们掌握阅读技巧,从而提高理解能力。以下是快速阅读的几种方法。

1、养成泛读的习惯

2、养成“成组视读”习惯

3、养成计时阅读习惯

三、以写导读

1、布置写作任务,激发学生查阅资料

实践证明,通过布置各类写作任务,开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依托的课外泛读训练是行之有效的。布置写作任务可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导向。

篇8

关键词:明确;针对性;新颖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有效提高课堂45分钟效果,而问题设计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环节,因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古语亦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其探欲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问题设计的目标要明确

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同时,还要研究问题设计的目标。备课时要尽量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本课的需要,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也可用征集问题的方法来发现他们对课文的兴趣和疑点,有的放矢地设计问题。在处理重点词汇时,如be ready to do sth,learn to do sth,teachto do sth,可通过设计问题引出重点词汇。如:

1.What are they ready to learn to do?(引出重点be ready to do sth 和learn to do sth)

2.Who teaches Michael to play basketball?(引出teachto do sth)

这样,通过有明确目标的问题设计,学生可以很轻松地进入新课,掌握本课的重点单词和短语。

二、问题设计的层次要清晰

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按照教学程序,课堂结构精心设计。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和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假如在一节课上,一次性地通过提问把新知识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普遍感到回答困难,这样的课收效甚微,达不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新知识要通过巧妙的提问,循序渐进地展现给学生。如:

(1)Who washes the dishes in your home?(呈现词组wash the dishes)

(2)Do you usually help your mother wash the dishes?

(3)What else do you do at home?

这样的提问,学生会用不同的答案回答:如Clean my bedroom, make my lunch, do my homework,listen to the music…,这样分层地呈现一个个新的短语,学生掌握得非常轻松。

三、问题设计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几个关键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设计的问题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切忌含糊不清、模凌两可。教学如果不掌握重点,就不能有真正的教学质量,对课堂问题设计尤为重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设计问题,一不要面面俱到、主次不分;二不要频繁烦琐,这样才能够以最短的时间创造最佳的效果。

四、问题设计的难度要适当

课堂问题设计必须做到难易适度,尤其是难度较大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以旧导新、从易到难的小问题,使学生通过问题解答,逐步突破难点,把握要领,掌握规律。要力戒那些答案过于简单的问题,但问题也不可太难。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与此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视其具体情况而把握难易分寸,使全体学生都能从解答问题中享受到获取新知识的欢愉和乐趣。

在复习现在完成时中的“have/has gone to…”“have/has been to…” “have/has been in…”这三个句型时,我首先设计一种真实或半真实的情境,通过提问引出句型,再让学生置身其中,在特定的情景中掌握句型,培养英语交际能力。首先导入:I have been to a big city.It’s the capital of our country.问 What city is it?引出“北京”,并在黑板画出北京天安门的简图,然后问学生:

T: Look,This is Beijing.I have been to Beijing many times.Have you ever been to Beijing?

SA: No,I haven’t.

T: Would you like to go now?

SA: I’d love to.(叫SA站在黑板附近,且正走向北京)。

T: Is SA here?

SB: No,he isn’t.

T: Where is he?

SB: He has gone to Beijing.

T: Yes.(板书“He’s gone to Beijing.”并领读两遍)SA is in Beijing now. Can you call him and ask him some questions?

SC: Yes,I can.

(SC与SA打电话,通过电话内容我们了解到SA已在北京呆了一个星期)

T: How long has he been in Beijing?

SD: He has been in Beijing for a week.

T: (板书句型“He has been in Beijing for a week.”并领读两遍,让SA回到学生中间)Now SA has come back. Have you ever been to Guangzhou,SA?

SA: No, I haven’t.

T: Where have you been?

SA: I have been to Beijing.

这样,教师通过设计情景和适时适度的提问,把句型化难为易,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句型。

总之,问题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师生交流的最主要的手段,是发掘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篇9

【关键词】有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不断地更新。但纵观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发现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中,总存在着一些无效现象,如教师自我为主的体验教学、课堂互动无意义、学生在学习中缺乏机会在不同的情景中应用知识、任务型教学设置不到位、学生缺乏成就感等。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无效变成有效呢?笔者根据近几年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情况,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现代的英语教学要求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而英语知识散碎性又意味着记忆的不断重复性,那么把学生抓在手中让他们跟着学,有兴趣学就变得非常重要.这就要求英语教学设计日臻精致、完美,行之有效和富于独创性,以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求,形成师生之间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一、构建良好的、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

英语的学习,主要在于吸收、积累语言和习得、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积淀有两个心理学前提:一个是主体的“亲历性”,学生主体必须真实参与言语过程;一个是环境的“真实性”,即为主体的“真实的”言语活动提供同样“真实的”言语环境。因此,为了切实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真正变讲授型课堂为交际型课堂,变知识型课堂为言语型课堂,就是在英语课堂中设法营造“真实的”、“生活化”的言语环境。

在一次优质课评比中,赛课的老师都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了一定的语言学习环境,让学生们在这些语言学习环境中学习和运用所学的新知识。

课例1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使用May I use your…?这一句型。课进入了尾声,执教的教师创设了一个制作生日贺卡的交际活动。她把全班分成了六个大组,然后把剪刀、水彩笔、橡皮、铅笔、胶水、彩带等制作所需的工具分发给各组:有的组分到了剪刀、水彩笔;有的组分到了橡皮和铅笔等,这组有的工具,另一组没有,另一组没有的,则这组没有,各大组分到的东西不尽相同。怎么办呢?要既快又好地完成这个制作任务,必须向其他组借用所需的工具,而要想借到工具又必须使用所学到的新句型。于是,同学们奔走于各组之间,互借互谢声此起彼伏,大家忙得不亦悦乎,课堂里洋溢着浓浓的英语学习气氛。

课例2另一节英语课中,教学内容是句型What’s your name? Where are you from? 在进行了系列操练活动后,教师同样设计了一个制作Name Card的活动。首先教师用多媒体呈现了一张Name Card,然后邀请了一位学生进行了示范活动。完成示范后,教师导入了这个制作活动:“Do you have a new friend in our class? Do you want to make a Name Card for him(her)? Now let’s go.” 听到老师的指令后,学生手持事先设计好的卡片在教室里寻找自己想结交的新朋友,根据卡片的提示一一询问: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Where are you from?…在获取信息以后,他们就高兴地把答案填在卡片上。

[剖析]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认为:“语言使用者必须掌握语言在真实社会语境中的使用原则。”因而,教师在设计学习环境时,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创设真实语境,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自主地进行仿真的语言交际练习,从而达成学习目标。在课例1,教师对语言学习环境的设计,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向别人借东西,这在日常生活中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搬到了课堂上,自然就成了一种真实的语境。然而在课例2,教师让学生找同学做朋友,这是一个没有任何信息沟的交际活动,因为同学之间彼此再熟悉不过了,这是一个明显的虚假交际。就好比老师指着杯子或黑板问学生“What's this?”每个学生都知道那是杯子或黑板,语言就没有真正的交际意义,因为在真实的生活中,很少有人问这种明知故问的问题。

PEP教材中有很多设计上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例如:五年级下册unit3 When is your birthday? 因为每一位学生的生日都不一样,在语言交际中就自然有了交流的信息沟,学生们在了解对方的生日过程中,语言的交流自然真实而富有意义。又如六下的unit1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也是一个很好的体现真实交际的话题。学生们可以离开座位,相互询问同学的上学和放学的交通工具,甚至同学父母的上下班的交通工具。五上Unit4 My home 通过对室内各房间的单词学习,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画画自己家的各房间平面图,居住的是套房还是小平房,小高层的在第几层,里面有几室几厅,这些都是真实话题的典范。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好这些文本资源。

二、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情境更加丰富

(一)学习进程张驰有度

一个成功的教师应当科学合理地调节课堂教学节奏,做到有紧有松,张弛有度。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如果把教师对语言知识的理解看作是一种紧张的学习,是一个张的过程,需要学生认真听讲、冷静思考的话,那么深受学生欢迎的各种趣味活动,就是他们可以完全投入、热烈响应的一个弛的过程。大家都明白,在英语课堂中,好的活动可以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飞驰起来。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孩子们有意主意的时间大多数不会超过20分钟,因此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时时保持高涨的热情,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我们要学会处理学习节奏、控制学习进程,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课例3四年级下学期的一堂新授课,教学sweater、jacket、coat、T-shirt等词汇,并要听懂会做一系列动作,内容多、难度大,特别是动词短语的教学,学生掌握起来较难。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热身环节,安排表演唱Who Is Wearing Yellow Today? 全体投入表演,创设热烈的学习气氛,并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初步体验“弛”。

导入环节,以教师的穿着开始“交谈”,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友好的朋友关系,轻松地谈论衣着,以一个真实的情景开始教授,慢慢导入到紧张的学习。

教授环节,在语境中呈现新词汇,练习新句型,大量输入本课相关词句,同时又穿插各种活动及时巩固所学内容,张弛结合。

操练环节,通过听听选选、看看猜猜等游戏帮助学生巩固词汇,课堂气氛热烈,属于又一次“弛”的过程。

拓展环节,借助“我是小小设计师”活动,让学生分组活动,自己设计合适的穿着,配上不同的颜色,并运用学到的词句设计广告语,让学生真正把英语用到实际生活中,将整堂课推向……

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并且学得自然而生动,卓有成效。一堂成功的课就如一首气势磅礴的交响乐,有悠扬的管弦乐,也有激烈的打击乐,有两者结合而成的篇章,教师必须精确分析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之间的关系,做到有张有弛,松紧适度。

(二)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利用英语教学音像资源――图画、图表、投影、录音、录像和CD、VCD、DVD等多媒体软件,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规范的语音、语调,还可以提供真实自然的语言使用的示范,即语言使用的场合、时间对象等,而且还有体态语――手势、动作、表情等的示范。多种媒体的运用使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活泼、有趣、感染力强,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有意注意,加深印象,帮助学生持久记忆。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置身于英语的环境中,体验英语的实际运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主要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⑶因此,针对儿童思维的特点,借助多媒体技术,致力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情景,改变教学信息传递的方法与手段,以此更深层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学习情趣。

课例4教学PEP第二册关于方位的介词时,我利用Authorware的强大交互功能设计了一只活泼可爱、乱蹦乱跳的小老鼠,单击鼠标,小老鼠躲进盒子里,再单击它又躲到盒子后面,这样同学们争着用“Where is it?It’s in/on/behind …”的句型进行问答。课堂即时效果很好。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到自信,及时送他们一句“Great!”“Wonderful!”等,或奖励他们精美的卡通贴纸,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又如教学PEP第一册“red,green,yellow,blue,purple”五中颜色时,我结合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童话般的情境:在晨光熹微中,听见小鸟清脆的叫声,伴随着悠扬宁静的乐韵,眼前由暗到明地浮现了一座美丽的大森林,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过着快乐、安逸的生活,天边还出现一道亮丽的彩虹。T:Long long ago there was a beautiful forest. The animals were so happy! A rainbow. How nice it was! 这时屏幕逐一闪现彩虹并用英语介绍:red red;green green…正当孩子们还沉浸在诗一般的童话情景中,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哈!哈!哈!”突然一个恶毒的巫婆施下了魔咒,把整座森林都变成 了灰白的一片――小鸟不再歌唱,虫子不再鸣叫,鲜花凋谢了,连彩虹也失去了它原有的颜色……此时,整座森林留下的只有一片灰白与死寂。学生的心一下子沉下去了。教师马上抓住这一契机来问学生:“Do you want to see the rainbow again?”“Yes!”“OK! But do you remember the colours?”这时学生争先说出刚才所听到的、看到的颜色。“Red!” “Green!” “Yellow!”…一个个新单词,老师还没教,学生便能脱口而出,这是因为把多媒体引入了课堂,把图画、语言、色彩、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相映成趣,为学生们创设了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优化了教学。

三、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师的课上得再精彩,学生们也是收获甚微。因此,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而且要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提升他们的提问兴趣,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让这些问题成为学生不断探究学习的动力。

课例5这是一堂六年级的课,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们的“眼球”,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学完了singer、accountant、actress班级中开展了一次提问竞赛。此时,画面上出现了一位当红歌星(周杰伦,a singer)的照片,这在平时的课堂上是不常见的,台下的学生一阵唏嘘。在如今的校园里,Mr.zhou可是学生们的偶像。这时,我示意小朋友们安静下来,”Be quiet,boys and girls. Who is he?” “He’s Zhou Jielun.”学生不假思索,大声地回答道。“Yes.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him? He’s my good friend.”“Really?” Mr. Zhou会是老师的好朋友吗?学生们惊奇不已,他们的好奇心也完全被老师一个善意的谎言激发出来。

“Miss Zhang, what does he like?”

“How does he go to work?”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his family?”

“Where does he live?”…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向老师们询问自己关心的问题。随着老师的点击,画面中出现了一位老师的身影。“Wow,it’s Mz Zhang.Cool!”几位眼尖的学生同时叫了起来,身边熟悉的老师变成了画中人,新鲜又不失亲切。“It’s me.If you want to know me more,you can ask me any questions you’d like.” “Yeah!”几个活跃分子高兴地站了起来.在孩子们的眼中,老师是神圣的,今天能当面向老师提问,了解老师的生活,这岂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孩子们的眼神告诉我他们很兴奋.

Do you like your job?”

Who’s your best friend?”

What’s your favourite colour/clothes?” …

平时不常问,也不敢当面问的问题,在这节课中被学生们发挥得淋漓尽致。随着画面的变换,各行各业学生们熟悉的人物一一呈现,学生们提问的热情也跟着一浪高过一浪。

四、结束语

总之,只有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结构,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应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英语教学的实践性,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以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陈琳,王蔷,程晓堂.2002.英语课程标准解读(试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杨敏.2006.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三个问题[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3).

篇10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五段式”教学法在我国一直为主流方法,“五段”即复习、引入、讲授(新课)、巩固、作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的教育研究课题“JIP实验”的主体教育指导思想是“主体参与、分层指导、及时反馈、激励评价”;全国初中名校、江苏泰兴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新课改流行的模式是“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天津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敏勤教授创立的和谐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三环六段整体建构”,即“明确目标、自学指导、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练习达标、拓展提高”;全国初中名校山东茌平杜郎口中学是自主创新的“三三六”教学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的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的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应该说每种教学法都是专家学者在大量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总结,都有它的长处,同时也都有它的适用范围。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任何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必须为教学目的服务,而达到同样的教学目的所选用的形式必定是多样的。我们要“虚心学习,勇于实践,兼收并蓄,形成风格”,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摸索出适合自己特点、更适合自己学生特点的教学风格,不囿于前人的已有方法。但这些方法必须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教育界同行认可的方法。

二、合作学习要讲求质量

修改后的《新课程标准》提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常见形式,它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首先,将“接受式学习”全盘否定是不妥的。新课程改革积极推动、大力弘扬了发现式学习,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接受式学习存在的必要性。如何继承和发展人类社会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大量的文明成果,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在有限的学校教育时间内,不可能将大多数内容由学生通过“发现”“体验”等方式来掌握,有效的和主要的方式只能是接受式学习,这已被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为一条规律。

其次,小组合作要有“必要性”。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如果教师提出的要求合作解决的问题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学生就没有参与合作的积极动机,小组合作将是被动参与而不是主动参与;如果教师提出的要求合作解决的问题是学生个体可以独立完成的,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只有当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时,合作学习才有意义。

再次,小组合作要有“组织性”。常见的课堂小组合作场面,教师要求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后,前排学生齐刷刷回头与后座的学生围成一团,开始争先恐后地说,吵吵嚷嚷,热热闹闹……教师看看表,规定时间一到,喊停,问学生:“谁来说呢?”学生回答:“我认为……”小组中没有具体分工,没有协同合作,即使能解决老师抛出的问题,也谈不上培养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所以,小组合作在分组时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内科学组合、分工明确,有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目的是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三、问题情境要适度有效

问题情境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有“问题”,即数学问题,这里的数学问题是指学生个体与已有的认知产生矛盾冲突,还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确解答的状态。其次是“情境”,即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经验性的想象环境,也可以是抽象的数学环境等。这样,问题和情境的关系中,“问题”是核心的,“情境”是辅助的。

情境创设要适度。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数学化”原则。他将数学化分为水平数学化和垂直数学化两个层次,水平数学化是指现实问题到数学问题的转化,垂直数学化是指水平数学化后进行的数学化。问题情境应该处于初始阶段,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应放在垂直数学化部分,所以情境创设务求适度。

从学生的角度看,应该遵循“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原则,在学生的“最近思维发展区”内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这样才有效。从教师的角度看,不要一味追求最佳的问题情境而在日常的备课中占用大量时间,也不要在课上喧宾夺主,占用较多的时间理解情境。情境可以是实际的,也可以是纯数学的,应简单明了。

四、教学反思要持之以恒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好的解法、观点,或者常见的错误,我们也时常会出现一些灵感、顿悟,把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及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汇集大量的第一手教学资料,教学笔记便形成了。它是日常教学、命制试题、编写材料、撰写论文的第一手材料。

当然这种教学反思只是在孤立、零散的点上的反思,没有构成“反思链条”,更没有形成“反思网络”,下一步要通过理论学习去找到理论支撑后,反思的高度就有了,可以更好地把教育经验上升为教育智慧,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写教学反思应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心理学家林崇德先生说:“习惯就是心里痒痒的感觉。”多年研究行为习惯的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把做一件事情的行为分为被动去做、主动去做、自动去做三个层次,一个多年的习惯应属于自动的层次。有研究表明:一种动作重复21天会成为一个初步的习惯,重复90天会成为一个较为稳定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有心人,及时记录教学中的所思所得,坚持下去,教学能力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