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的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10 17:3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流管理的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流管理的知识

篇1

关键词: 隐性知识 物流管理教学 应用方法

一、引言

现代物流理论和技术已在发达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应用,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国高校成立物流管理专业以来,物流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就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和相关的物流理论和技术。

然而,就中国当前物流实践而言,目前中国物流成本依然居高不下。数据表明,自2005年以来,中国物流总成本占当年GDP比重一直为18%左右,而西方发达国家同类指标为8%—10%。据北京市物流协会的调查,诸如蔬菜等日常必需品,其流通成本比从山东寿光拉到北京的费用至少高出150%。可见,从一级批发商到二级、三级批发商层层剥皮,并优化物流基本功能的各个环节,减少其不需要的中间环节,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而要确保顺利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则是需要培养出一批具有物流专业知识的高级管理人才。因此,如何完善物流学科教学体系,并以新的理念培养现代物流经营管理的高级人才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此,本文在隐性知识相关理论体系的指导下,重点就物流管理教学中隐性知识来源、物流管理教学中有关物流管理隐性知识的应用展开系列研究,以期为物流管理专业课教学的改进及物流管理相关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二、物流管理教学中隐性知识来源分析

从隐性知识的内涵来看,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它难以捉摸,不易识别,难用数字、公式和科学法则等来表达,也很难用文字、语言来精确描述,不易模仿和复制,隐性知识包括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这些技能方面的隐性知识主要深植于人们的行为与经验中,是个人长期积累和创造的结果。因此,众多学者对隐性知识的内涵做了系列研究,如:波兰尼、野中几次郎(Ikujiro Nonaka)、德鲁克(P.F.Durcker)、王德禄等。

具体而言,隐性知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隐性知识具有个体零散性特征。隐性知识具有较强的个人色彩,个人的性格、经历所处的环境均对隐性知识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隐性知识隐藏于人的大脑,体现于人的行为,不便于共享更不能传递、且具有长期积累性,零散性较强。(2)隐性知识具有自动创新性。隐性知识通常以直觉、灵感、诀窍、习惯等方式体现出来,其形成过程和运用均不受个体主观意志的控制,难以在准确的时间地点确定有效的方式来加以应用,但如果一旦这些知识被激发,并通过某种机制在不同主体间流动和传递、交流和共享,就会更加明晰,更加丰富起来,并能顺利地解决问题,产生出新的知识点。(3)隐性知识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对于主体已形成的某个领域隐性知识是不易受环境的影响而改变的,一般一旦掌握就不容易遗忘的。(4)隐性知识具有不可言传的特性,难以用语言等形式表达出来。主体所具有的隐性知识一般是“前语言知识”,可以运用隐性知识去解释、探究和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对决策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类知识却难以进行逻辑说明,难以用完整语言来进行概括和总结,缺乏相应的逻辑结构。(5)隐性知识具有文化传承的特征。隐性知识传承于人们所共享的概念、符号、知识体系及文化传统,是植根于社会传统文化的潜意识形态,只有生活于这种生活中的人们才能熟练掌握这种隐性的知识体系及规则。

篇2

关键词:物流管理;人才培养;QFD;质量屋;知识重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157-02

一、国内外研究述评

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QFD)是面向市场的产品设计与开发的一种计划过程,是质量工程的核心技术。QFD自本世纪60年代末由日本质量专家水野滋(Shigeru Mizuno)和赤尾洋二(Yoji Akao)提出后,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实践都取得了显著发展。实践证明,QFD是产品设计与开发全过程质量保证的系统方法;正确地运用QFD可以实现市场、创新、设计与开发、制造和顾客满意的综合集成。通常QFD过程包括四个阶段:产品规划、零部件规划、工艺规划和制造规划。QFD的第一阶段,通常称之为质量屋(House of quality,HOQ),在QFD中具有基本和战略的重要性,这是由于它是一个具有下述特征的重要阶段:作为“顾客的声音”(Voice of customer,VOC)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声音”(Voice of technician,VOT)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得QFD系统中其他阶段能够通过它展开其过程和制造等规划。一般HOQ采用矩阵形式表达可以将顾客需求转换为产品的关键质量特性。

QFD理论作为一种对产品质量进行管理的分析方法,在国外主要应用于制造业、服务业、餐旅业以及教学上。在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方面,Murgatroyd认为该理论可以用于远程教学,进而改善教学服务,减少课程设计的时间,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满意程度;Grand Valley State University以QFD为基础,评价了MBA的课程设置情况,以期得到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并进一步提出了完善目标;Wisconsin-Madison University运用QFD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切入点,设计了本科的课程。总之,QFD理论在国外的应用十分广泛,而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设置上。QFD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发展尚属起步阶段,目前主要应用于企业经济、计算机软件开发、航空航天、建筑科学等领域,在高等教育领域主要集中在教学环节(冯良清,2012)、高教质量管理(雷平艳,2011;秦敬民,2009)、课程设置(董春芳,2013;安轶龙,2012)等方面。

综上所述,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质量管控缺乏系统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支撑,应用质量屋理论和方法,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有效衔接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效果的密切度。

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知识体系设计

构建知识库的前提是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其基础工作是进行知识重用。从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过程出发,将人才培养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即知识层、素质层和能力层。把对象M、特征c及关于c的量值v构成的有序三元组E=(M,c,v)作为描述对象的物元模型,其中M、c、v称为物元E的三要素,该模型是一维物元。对象和特征值是一对多的关系,以对象M、n个特征

参照可拓物元方法(黄柯,2015),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具有三种物元,分别构建知识物元、素质物元、能力物元模型,其中知识物元的特征可表述为通识性、工程性等,素质物元的特征可表述为专业性、胜任性等,能力物元的特征可表述为创造性、实践性等。

三、基于质量屋的人才培养知识重用质量控制

1.顾客需求分析。物流人才需求呈现多样性、个性化和动态性的特点。对物流人才需求表现在性能、功能和环境需求等方面。例如性能需求指物流人才具备物流技术和设备的实操业务技能,功能需求指物流人才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实践和应用能力较强,环境需求指物流人才能随环境灵活变通,能动态反馈提升。通过质量功能配置(QFD)把顾客需求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技术要求,从而建立物流人才需求物元。

2.质量屋构建。搭建质量屋的屋顶、天花板、房间、地板、左墙、右墙六个模块,分别构建知识、素质、能力质量屋,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洞察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及分辨需求的重要程度提供了系统的处理手段,参照知识库进行实例匹配和可拓变换,最终实现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知识重用与质量控制,如图1所示。

四、结论

在已有的研究中,以质量屋为研究工具主要集中在产品规划和服务型行业,教育行业特别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管控领域并不多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以质量管控为目标,探索质量屋理和方法在人才培养质量管控的研究,扩展质量屋方法的应用边界,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管控提供有效的分析工具和决策支持工具。

参考文献:

[1]张志文,罗天宇,王康康.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体系设计[J].教育现代化,2015,(11):96-98.

[2]韩煜东,张子健.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的本科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的系统性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5,(34):159-163.

[3]刘金林,曾凡明,吴杰长.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的第一任职需求与课程标准的映射方法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4(38):10-15.

[4]王秋莲.基于可拓理论的产品绿色设计知识重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3):167-171.

[5]黄柯.基于可拓创新的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36(11):135-136.

篇3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物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我国物流业现有从业人员约2000万人,物流业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以新增1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培养高端技能型物流人才迫在眉睫。为此,必须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研究,积极探索和构建适合专业培养目标需要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前提

1.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高职人才培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与地方经济的结合上。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位于山东省日照市,学院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就是结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地区优势,以培养港口物流人才为主,服务区域经济。

2.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要突出物流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通过调研日照20多家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相关的物流岗位群主要有:物资采购管理、物流客户服务、物流市场营销等。

3.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

我院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物流管理的基本技能和能力,能够胜任物流的客服专员、单证员、采购员、仓储与配送业务操作员、运输调度、港口调度、货运和报关员等职业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由物流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校内专任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与物流企业合作,深入企业调研就业岗位群,确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且根据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

2.构建逐层深入的理论课程体系

按照人才培养递进规律将学生三年的理论学习划分为公共基础层、职业通用层、职业核心层和职业提高层四个紧密衔接、交替上升的层次。

公共基础层主要开设英语、数学、体育、思想品德、毛邓理论等公共基础课程;职业通用层主要开设经济学基础、会计学、国际贸易实务、物流学概论等专业基础课程;职业核心层主要开设仓储与配送实务、货物运输实务、采购管理实务、物流市场营销、国际货运实务、港口物流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职业提高层主要开设供应链管理、物流企业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就业及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根据学生的爱好,我们还开设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法律法规、物流运筹、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作为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构建能力进阶的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和理论课程相辅相成,我们将三年的实践环节划分为岗位认知阶段、岗位模拟阶段和岗位实践阶段。

岗位认知阶段主要通过入学专业教育和物流企业认知实习来熟悉职业环境,增强感性认识,培养认知能力,了解具体的工作岗位,培养学生学习物流的兴趣。

岗位模拟阶段主要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软件和实训设备进行专业核心技能的模拟实训,熟悉工作岗位,为下一步的轮岗实习和顶岗实习打下基础。

岗位实践阶段主要是企业与学校共同管理,让学生在校外的实训基地进行轮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使学生完全胜任相关职业岗位,并能实现顺利就业。

三、基于职业岗位能力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

1.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我院于2009年10月成立了“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5名行业企业专家与6名校内专任教师作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制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10家大中型物流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建立实习基地。

2.拥有“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所以这就决定了我国高职专业课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2人,全部具有双师素质,同时从物流企业中聘请8名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使专业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

3.具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职业教育更要注重于实践操作技能,也就是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具备教学实训基地。教学实训基地由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组成。校内实训基地方面,我院已初步建成速递工作室、物流信息技术综合实训室、仓储与配送实训中心、国际物流实训室等4个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方面,我院已与省内外10家大中型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共建教学基地。这些企业全程参与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稳定接收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就业,确保学生在毕业前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工作经历。

四、基于职业岗位能力课程体系实施的成果

经过三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通过实施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我院08和09级物流管理专业的400多名毕业学生就业率达98%,企业满意度达90%。学生主要就职于北京京东商城、顺丰速运青岛分公司、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山东荣庆物流有限公司、青岛福兴祥物流有限公司等大中型物流企业。

参考文献:

[1]吕永壮.物流管理专业“三循环”工学交替模式下岗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科学与人才培养,2010(1).

篇4

关键词:物流管理知识管理价值链绿色物流

物流管理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已逐步趋于稳定和成熟,物流信息化更是方兴未艾。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加强,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许多跨国企业如马士基、TNT、UPS早已开始着手实施知识管理,将知识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通过不断创新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一、知识管理概述

1、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是管理领域出现的一个新事物,目前还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简单地说,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是指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组织的知识资源(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进行系统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延伸,以提高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生存能力,为企业带来商业价值,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知识管理无处不在,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任何组织和个人都需要知识管理,惟一的区别在于管理的方法和内容不一样。当然,物流企业也不例外。

2、知识管理的特点

知识管理是一种商业战略,而不只是管理工具,它建立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信息技术是其实现的工具和手段。知识管理执行过程中知识的收集、传播、利用、共享、创新都需要借助信息系统来完成,所以知识管理的发展与信息化的进展程度密切相关。物流信息化管理主要是对企业运作过程中显而易见的信息如业务资料、数据、报表等显性知识进行处理。而对于那些不明显的信息如员工个人的经验、想法、特殊技能等隐性知识则无能为力,隐性知识不会自动显现出来,需要被挖掘,这也正是信息化走向知识化的必然。

实施知识管理,要有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而这也正是许多传统企业的缺陷。企业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没有他们的参与,企业的发展就会停滞,实施知识管理也是一样,它需要企业员工通过主观能动性地发挥,来不断利用、挖掘、产生新知识。管理者要善于解放思想,突破陈旧的思维模式和工作作风,不是下达命令让员工呆板地执行,而是要激励他们,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来[1]。员工将自身积累的知识如经验、教训主动贡献出来和其他人分享,大家互相交流,禆补阙漏,共同提高。在吸收了别人有用的成果后,再在工作中通过结合实际,把自己有创意的想法运用到其中,实现知识创新。如此不断循环,企业的知识结构才会不断完善,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链和价值链。

二、知识管理对物流企业的影响

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对于新形势下企业的发展和变革早已显得力不从心,知识管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孕育而生。知识就是力量,对企业也是一样,知识就是企业继续发展的动力,是利润的源泉。具体来讲,知识管理对物流企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寻找和形成企业的价值链,实现差异化竞争

价值链是区分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也是各个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立足点。在物流活动中,它不仅注重货物的流动,更注重资金的流动,以实现整个物流活动中的价值增值[2]。实施知识管理,通过对企业现有资源的分析,找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价值链。并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和经营策略。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细分市场,作为近期的主攻业务和远期拓展的方向。以集中优势实现利润最大化,占领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

2、加强内外界联系,信息交流更加顺畅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对物流企业的响应速度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物流企业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通过建立知识管理平台,物流企业可以加强内部各部门和不同层级之间的交流,实现知识共享,及时反馈,提高运作效率,减少业务操作的出错率。同时,物流企业之间也可以通过交流平台进行业务信息的传递,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使物流企业与政府各部门的协调也越来越重要,通过知识管理平台,企业不但能够及时了解政府部门的政策和规划方向,也能实时提出自己的建议,与主管部门进行交流,使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和谐统一[3]。特别是和交通、气象等部门的经常沟通能使企业在具体业务操作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3、优化物流方案,提高决策能力

传统的物流运作,需要企业之间频繁的信息交换,但由于物流活动的中间环节比较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容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4]。实施知识管理以后,企业现有的实物资源和积累的业务经验、解决方案等都可以得到充分梳理和归类。客户也可以通过知识管理平台获取帮助,知识管理系统根据客户提交的业务要求进行分析、组合,并自动生成最优方案,做到及时响应和科学指导。对于系统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企业管理人员也可以从知识库中获得有益的建议和参考,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知识管理系统在完成一项业务后,会立即更新和升级,及时充实知识库,与时俱进地紧跟市场发展的步伐。

4、保护环境,促进绿色物流的发展

物流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目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基调,即经济的发展必须与环境的保护相一致,因此绿色物流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绿色物流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包括产品生产、包装、储存、运送、回收等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例如,集中库存可以有效地降低物流费用,但增加了一次运送的货物量,也相应增加了对燃料的消耗和对道路质量和面积的要求,从而可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货物的运送时间,是安排在白天道路车辆比较多、交通拥挤时,还是在晚上车辆较少、交通顺畅时;运送工具的选择,是选择尾气对环境影响较大的汽车,还是选择相比之下,污染较少,能耗较低的火车……[5]

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后,通过建立智能化平台,可以对上述情况自动做出分析,选择最佳的运送路线、时间、车辆等。此外,利用知识管理系统,企业还可以方便地实施绿色供应链战略(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绿色物流技术战略(使用新技术、洁净型能源,使用环保车辆,以及利用GPS、GIS等高新技术指导和规划物流系统),循环物流战略(产品的回收、再利用)。采取这些战略,一方面,可以保护环境,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吸引更多的客户;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6]。

三、知识管理在物流企业中的实施策略

知识管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革,全球都已掀起了“知识管理”的浪潮,但其产生的时间并不长,在管理领域还属于新生事物,理论和实践方面也有待完善。保密、协调、开放及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原则,其实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本文认为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理念,提高知识管理在企业内的认知度

要在企业内推行知识管理,首先必须让企业成员知道知识管理是什么,对企业来讲有什么影响,如何实施。因此,有必要在企业内部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从概念到特点以及流程,让他们在头脑里先有一个明确的感性认识,并真正愿意从心理上去接受它,主动参与进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知识管理的理念在企业内得到了普遍认同,推行起来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也是不断更新的,对员工的培训不能昙花一现,要坚持下去,定期举行,使员工的能力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2、建立知识网络,实现内外部的知识交流共享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创新,主要是指在企业内外部知识的传播共享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提升。在物流企业中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应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起一个内部网络,把常用的专业知识,以及掌握这些知识的成员和专家的情况保存在数据库中,使员工能方便地获取和共享。内部网络还应该具备一些功能模块,方便成员间使用电子邮件、举行视频会议等[7]。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企业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通过知识管理平台,可以加强与外部的知识交流,充分汲取和利用有益的外部知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3、重视激励,形成知识体系的“滚雪球”效应

员工是企业知识创新的根本动力,实现有效地知识管理,需要他们贡献出自己的工作经验、教训、独特的技能知识,提出合理的建议。对于主动将自己的知识在企业内共享的员工,企业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既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例如工资、股权等,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使他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在为企业创造了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员工勇于创新的时候,企业可以将惩罚机制设定限制,明确在哪个部门、哪个岗位可以有多大程度的失误和损失,允许范围内的失误可以免除惩罚,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员工创新的积极性。有了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企业的知识体系才可能越来越完善。

4、进行组织结构变革,设立知识管理部门

传统企业的职能型组织结构是一种集权式的领导,在作业过程中过于注重制度化,这虽然有益于组织活动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却不利于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也使组织失去了创新的源动力。单纯事业部组织相比职能型组织有一定的灵活性,但相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来说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实施知识管理有必要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建立现代事业部组织,建立专门的知识中心,设立知识主管(CKO)[8]。知识中心在知识主管的领导下,负责对企业现有知识资源进行优化,并不断创新,提高整个企业和员工的知识水平。

5、增强法律意识,尊重知识产权

知识不同于其它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资源,它是一种无形资产,正是这种非实体的特性,使得知识的被盗取和侵权利用现象非常普遍。知识的共享和传播涉及到许多方面,企业和成员要有强烈地法律意识,在内外交流中,有关商业机密的信息要严格保密,避免泄露,造成不必要的知识流失。对于外界对企业专利的窃取和侵权,要及时采取法律措施维护企业的利益。企业在利用和获取知识时,也要充分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否则不但会影响企业形象,也会带来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参考文献:

[1]亚太博宇.知识化管理———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向[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19):56-57.

[2]郭成.知识管理:物流企业的下一桶金[J].港口经济,2005(4):45-46.

[3]LIEB,ROBERTC.LogisticsasaStrategicVariableinPost-1992Europe[J].TransportationJournal,1991,30(4):56-62.

[4]王涛,汝宜红,郑凯.物流企业的知识管理[J].中国物资流通,2001,(6):21-22.

[5]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401-407.

[6]张晓川,等.物流学-系统、网络和物流链[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44-251.

篇5

论文关键词:物流管理,实践教学,职业素质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重要环节,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是我国高职院校必须认真面对和应该十分重视的问题。目前,我国高职专业实践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继承轻创新、重书本轻实践。只有重视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的一致性,校内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合理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问题才能更好的实现教育部16号文件“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目前我国物流业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对高技能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定位也应适应时代的发展,面向现代物流业,为物流服务企业培养熟悉物流配送、运输、仓储、国际货运等业务流程,掌握物流业务操作技能,能够运用物流信息管理软件进行一线物流业务管理的高技能人才。毕业生可以胜任报检员、跟单员、计划员、配送员、仓管员、信息管理员、理货员、仓储主管、物流部主管以及部门经理等工作。本文重点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分析探讨。

1 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教学的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主要以专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工作,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以实验、实习(实训)和毕业实习为主。实验是课程实践教学的形式,多为学生依照实习指导书上的步骤职业素质,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在这种模式下,虽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但这种能力是被当作技能的形式加以传授,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实习由于受到时间、场地和经费的限制,理工科类专业情况相对较好,如数控、模具、建筑技术等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多数情况下以认识实习为主,以课堂教学写实习的感想、见闻、体会,完成实习报告,评定实习成绩。体现技能培训的教学方式明显削弱。

1.2 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期刊网。一是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形成“理论教学体现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种补充”的认识。认为实践教学只是理性认识的验证。二是实践教学既需要教材,又需要实物;不但需要与校内各部门打交道,而且还要协调校外有关单位。因此,实习只是走过场,不愿动脑筋,更不愿动手,应付过关了事。

(2)实践环节管理体制和教师结构不合理

对待实践环节的管理、政策缺乏专项政策鼓励和激励机制。当前由于招生规模扩大,教学工作量也增加,以致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缺乏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的动力。专职实训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力军。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对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职称结构强调较多,而对其实训能力要求不高。教师进修、培训的机会较多,而实训技术人员机会较少,导致总体素质较差,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3)毕业顶岗实习与就业矛盾

毕业顶岗实习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而在毕业论文进行的同时学生忙于查询人才供求信息、参加供需见面会、签约、面试等各种就业活动。学生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毕业论文质量降低。

2 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及实施

2.1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以职业能力递进规律为依据,确定物流业务的工作任务以及完成工作任务的专业核心能力、支持核心能力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非专业能力等。图1为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

图1 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

2.2 实践课程体系的实施

实践课程体系的实施主要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三、四学期),此阶段培养学生的通用职业技能和从事物流管理岗位工作的业务技能。课程设置包括:贸易通用能力训练、商业岗位体验、物流业务基本技能、核心技能训练等。岗位通用能力训练课程、商业岗位体验课程以培养学生从事服务业岗位的公共技能、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教学目标,教学管理采用学分制,教学方式采用“网络课程+技能训练”,考核方式采用“技能鉴定”,可以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物流业务基本技能、核心技能训练课程以培养学生从事就业岗位的基本技能、核心技能、劳动观念、职业道德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企业共同设计完成职业素质,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为主,所有教学活动都在网络化物流业务平台和仿真实训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学生按照业务流程,在软件平台上进行原始票据的信息处理,同时结合仿真实训环境、设备演示、知识讲解等学训一体方式学习知识和增强职业技能。

第二阶段(第五学期):以培养物流业务技能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物流企业部门设置和运作模式开展岗位综合模拟,强化物流业务基本技能、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综合能力。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按照物流业务,组建不同的部门工作团队,通过角色扮演、角色互换开展综合模拟,以仿真物流公司为实训环境,教学实施在物流业务平台和仿真实训的教学情境中开展。

第三阶段(第六学期):企业顶岗实习,以培养专业应用能力、职业道德、劳动观念为主。通过组织学生到校外物流实训基地进行企业顶岗实习,在顶岗工作中培养物流专业应用能力,养成职业习惯、熟练岗位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校企共同参与学生管理、考核评价,形成制度文件和规范。

3 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3.1 课堂教学环节改革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来解决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之间存在断层问题。

(1)采购典型物流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将系统平台和仿真实训环境依照物流业务流程进行集成,模拟企业真实业务、原始票据,形成虚拟生产性教学平台,在平台上实施“案例驱动、原始单据流转、场景模拟、软件操作、信息处理、技能训练”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上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学会如何工作期刊网。

(2)把假期社会实践进行安排。第一、二假期安排专业认知实践,采用专题调研形式;第三、四假期安排技能实践和职业素质训练,可安排仓储配送教学实践、物流运输教学实践、国际货运教学实践,可采用师傅带徒弟熟悉物流业务操作模式;第五假期安排企业顶岗实习。

3.2 企业实习环节

保证学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建立顶岗实习企业资源库,从第五个学期寒假开始,安排学生到有人才需求意向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将校内学习与未来就业相衔接,在学生和员工角色互换中进一步提升胜任就业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顺利就业。

3.3 实践教学工学结合模式

根据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图2所示的“四位一体”实践教学闭环系统。通过进一步深化“四位一体”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使职业认知、专项技能训练、岗位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四个环节相互链接。

图2“四位一体”实践教学闭环系统

3.4 实践教学环境改革

按照“校企共建,互利互惠”原则职业素质,改善校内实训环境与条件,建立可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物流业务流程为平台、学训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专业能力递进式培养要求,促进教学和实践融合、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互通。建立校企优势互补、设备技术先进、管理有效,兼容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系统化实训基地。

(一)建立仿真物流公司

根据物流企业的管理模式、设备设施、软件、环境、岗位职责等要求购置设备和管理软件、制作实训沙盘、配套企业文化环境等,把实训室建成具备专项技能培训、岗位综合模拟、职工培训、技能鉴定等多功能的实训环境。

(二)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以物流企业为依托,按照企业仓储配送业务实际需要,共建“仓储配送实训室”,采用“业务托管式”为学生开展生产性实训创造条件。仓储配送实训室的日常业务全部是企业的生产性任务,实训指导教师全部是企业人员,学生实训期间在师傅带领下完成生产性实训作业,达到岗位综合实训目的。

4 结论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提高和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培养都离不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发展。物流管理专业应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为核心,以增强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重点。不断研究实践教学规律、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和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既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特点,又满足物流企业实际人才需求的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刘玉新.基于实践教学的高职课程模式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5):10-12.

[2]刘华,肖俭伟.高职旅游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09(1):55-56.

[3]张健.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建构[J ].教育与职业,2005,(18):14~161

[4]张小军.高职教育和谐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究[J ] .教育探索,2008,(5):24~25

[5]李淑华.构建实验室培养物流人才[J ]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12):46~47.

[6]莫高兴,张尔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 ] .高教论坛 ,2006 , (5):205~207.

[7]罗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 (2) :44~451

[8]吴兴伟.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 .辽宁教育研究,2005,(8):32~34.

篇6

关键词:方案设计 职业技术人才 生产认知实习 课堂实训教学 实习实训平台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高职院校在物流专业建设方面的现有条件是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方案设计的基础,它包括:

现有实训教学开设情况。如,按教学计划进行的生产认知实习、各种课程实训、实验室实训、岗位技能实训、职业技能鉴定、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等。

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的设备条件。设备条件的内容包括:校内实训基地的建筑面积,学校已有的实训教学实验室的数量,实训教学实验室的设备配备数量、价值及其技术先进性,实训教学实验室教学软件的配备等。

现有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包括:校内现有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职称、技术能力结构,校外实训基地的指导教师的数量及技术水平,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构成。

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校企合作的基础。包括: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及其各类物流企业的情况,校企合作的方式、成果等。

二、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主要类别及内容的设计

科学地设计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的内容,既有利于遵循教育规律,加强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实践操作能力训练、综合应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专业水平。我们把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分为生产认知实习、课堂实训教学、实验室实训教学和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四种类型。

1.生产认知实习

生产认知实习是高职院校为了增强学生对社会活动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寒、暑假,五一、国庆长假)自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性的实习活动。经济管理类专业在设计实习实训的内容时,设计生产认知实习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感性认识,以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理解能力。物流管理专业也不例外。

物流管理专业在设计生产认知实习的内容时,应该有针对性地设计与物流管理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设计的内容应包括:观察了解和基本认识社会经济活动的情况和过程;观察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认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采用的生产经营工具和手段;观察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经营管理行为;体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法、规则、理念和企业文化;观察了解物流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等。

2.课堂实训教学

课堂教学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形式,在设计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方案时,不能否定课堂教学活动,减少其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更不能忽视课堂教学中实训活动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实训活动时要注意:

科学规划课堂实训教学活动的实施方案。课程的课堂实训教学方案是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认真研究每一门课程的专业岗位能力在教学体系中先后顺序及其地位和作用,认真设计每一门课程的技能点及其教学方案,制定完整科学的课程课堂实训教学实施方案。

在认真分析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科学界定课堂教学中实训的内容,确定实训的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要采取“一刀切”的方法,简单规定实训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与次数。

不能片面地认为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操性训练才是实训活动,以此否定理论课教学中的其他教学方法对学生能力训练的地位和作用。理论课教学的教学方法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课程、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这本身就是实践性能力的培养。

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课堂实训的能力和水平要进行适当的培养、引导和提高。在实训活动中,鼓励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如,启发式教学、案例法、项目法、实操法等。

注意课堂实训教学与实验室实训教学的有机结合。

3.实验室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实验室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专业性较强单项技能的实践性教学训练和专业综合能力教学训练的场所。实验室实训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把不能在课堂教学场所完成或在课堂完成效果不好的教学活动,安排在实验室通过真实或仿真的专业场所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实验室实训教学又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综合能力训练的教学活动,当专业教学计划完成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把一些相关的教学内容连贯综合起来,形成专业综合能力训练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专业综合能力训练。

实验室实训教学包括课程单元教学训练、课程综合训练、专业综合训练三个方面。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各个高职院校都建立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的专业教学实验室,通过功能强大的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把专业课程单元教学训练、课程综合训练、专业综合训练的软件融入其中。再辅之于相应的专业化的生产运营设备,构建成专业实验室。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实训内容的设置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实验室实训内容的设置要紧紧抓住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配合专业教学计划,按照教学计划的进度和课程教学进度安排实训活动。

实验室实训的目标应以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操作技能训练和应用能力训练为主。学生的专业岗位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包括专业岗位基本技能、专业岗位核心能力、专业岗位知识应用能力。要把实训的重点放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上。

实验室实训方法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在训练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分析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切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不是简单地培养操作工人。

实验室实训内容的设计以仿真企业物流管理的生产经营场景为准,进行模拟企业的生产经营运作过程训练。

正确处理实验室实训与专业实习的关系。实验室实训是为专业实习作准备的,是专业实习的基础,它不能可替代也替代不了专业实习。因此,不必强求把实验室实训建成与物流企业完全相同的生产经营环境。实验室建设的标准,应充分考虑学院自身的财力和国家有关方面的财力支持程度,不必贪大求洋,追求奢华。

4.校外实习基地实习

高职院校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建立能够运用其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平台,使他们学习企业带教老师优良的品质、敬业精神和高超技能,在实践中检验其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情况,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外实习基地的实习有四种方式:生产经营过程参观实习,课程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

生产经营过程参观实习。组织生产经营过程参观实习的教师在事前必须精心设计和安排。要与校外实习基地的有关指导教师共同制定参观实习方案,要求学生明确参观实习的目的、内容、步骤、要求,并制定相应管理办法,在参观实习结束后,要求师生各自做出认真细致的总结,教师要及时探讨课程教学改革问题,提高课程教学的水平。

课程认知实习。课程认知实习是学生针对某一专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利用假期(寒、暑假,五一、国庆长假)自觉地到校外实习基地或自己联系企业去实习。是高职院校为了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觉参与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认识性的实习活动。这种实习方式与生产认知实习有着相似之处,它与生产认知实习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学生针对专门课程而进行的实习,而生产认知实习是学生针对学习专业的需求而进行的实习。

任课教师要依据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认知实习的目的、内容和要求,制定课程认知实习的方案和具体的管理办法。学生要明确专业课程认知实习的目的、内容和要求,使学生在课程认知实习时有的放矢。通过正确的引导和相应的管理办法促进和提高学生进行课程认知实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专业实习。专业实习是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活动进行了一个阶段后,有计划地安排一定的教学时间,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的专门实习。物流管理专业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必须是专业的物流企业,或者是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设计专业实习的目的、内容和要求的主要依据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它是高职院校在课堂实训教学、实验室实训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进行实战性操作锻炼的专业平台,通过实战锻炼,既可以检验学校课堂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在课堂、实验室学到的技能、岗位核心能力得到实践的检验,又可以使学生在实习中找到专业学习中的不足之处,以便在毕业前补上所欠缺的相关专业知识和能力,通过实习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端正学风。

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高职院校完成了全部教学计划后,在就业前对学生有计划地进行的岗位能力适应性训练,以缩短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见习期,提高学生的社会认可程度的实践性教学活动。高职院校通过学生在毕业实习中反馈的信息,进行专业建设改革。

毕业实习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环节,加强毕业实习的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专业建设的需要。高职院校要加强毕业实习管理,就要与校外实习基地的有关指导教师共同制定毕业实习实施方案,明确毕业实习的目的、内容、步骤、要求、标准、信息反馈等办法,总结毕业实习工作的经验教训,探讨专业建设的新问题,提高专业建设的水平。

三、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方案的总体框架

1、专业基础认知平台

专业基础认知平台,主要是通过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利用各种假期进行生产认知实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去校外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过程参观实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和训练,增强学生对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基础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这个平台采取的训练方式主要有:有针对地到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到相关企业进行经营环境体验、参与系部组织的各种专业报告会、学习兴趣小组、专业协会、教学竞赛等。教学管理系部在设计专业基础认知平台方案时,要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认真研究和确定实训内容、制定规范的实训作业及规程、专业基础认知能力的鉴定或成绩考评办法等制度。

建立专业基础认知平台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入本专业的门槛,使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方向有一个比较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认同、了解和憧憬感,开拓他们的学习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这个平台又被称作专业入门训练平台。

2、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平台

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平台,主要是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训练,实验室的教学训练,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的课程认知实习,培养与训练学生掌握与应用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这个平台采取的训练方式主要有:课堂讨论、课堂训练、案例分析、课后作业训练、相关单证的认知、相关技能的演示、相关软件的使用等。教学管理系部在设计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平台方案时,要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认真研究和确定实训内容、制定规范的实训作业及规程、专业基本技能能力的鉴定或成绩考评办法等制度。

建立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平台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较为扎实的(专业)单元技能,基本具备从事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技能,为学生顺利接受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训练,即专业岗位能力训练平台的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

3、专业岗位能力训练平台

专业岗位能力训练平台,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训练,实验室的教学训练,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的课程认知实习,培养与训练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物流管理业务活动的专业岗位能力。专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学生在本专业学习与训练的核心与重点环节。这个平台采取的训练方式主要有:课堂单证制作演练、课堂实操训练、案例分析、课后作业训练、现场参观、相关技能的演示、相关设备的操作能力的训练、相关专业软件的使用等。教学管理系部在设计专业岗位能力训练平台方案时,要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认真研究和确定实训内容、制定规范的实训作业及规程、专业岗位能力的鉴定或成绩考评办法等制度。

建立专业岗位能力训练平台的目的是使学生达到具有最基本的就业能力的要求,基本完成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由低到高”的培养训练任务。

4、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平台

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平台,主要是把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与训练中受到的专业基础认知、专业基本技能、专业岗位能力等训练,通过科学、系统的集成,形成仿真的物流管理业务活动场景训练,并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接受和体验物流管理实际业务活动的氛围,经受实际业务活动的锻炼,形成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这个平台采取的训练方式主要有:模拟物流管理业务环节训练、仿真物流管理业务活动场景训练、仿真物流管理业务应用软件的训练、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管理系部在设计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平台方案时,要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认真研究和确定实训内容、制定规范的实训作业及规程、专业综合能力的鉴定或成绩考评办法等制度。

建立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平台的目的是形成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使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完成“由专到精”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素质的训练,使之成为符合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等物流管理职业技术人才。

5、专业创新能力训练平台。

专业创新能力训练平台,是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中求知欲较强、学习成绩在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学生进行适当接触物流管理专业前沿理论与业务知识,适当扩展与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培养和训练,挖掘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潜力,对学生进行潜在的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学生通过直接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参与校企产学研合作项目、参与各个平台实习实训的操作作业,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平台贯穿于前四个平台的全过程,可以说是对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尤其是对上游以上的学生吃的“偏饭”,也可以说是“善于思考的学生”提升自我,完成“适当延伸”高等应用型、技能型素质训练体系的升华和提高。教学管理系部在设计专业创新能力训练平台方案时,要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认真研究和选定有潜质的学生群,对他们的潜质和能力进行认真分析,确定适合他们接受能力的实训内容、制定规范的实训作业及规程、专业创新能力的鉴定或成绩考评办法等制度。

建立专业创新能力训练平台的目的是挖掘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潜力,形成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使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完成“适当延伸”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素质的训练,使之成为符合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等物流管理职业技术人才。

总之,通过上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和依据,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主要类别及内容的设计,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方案的总体框架等三个方面的研究,就可以形成比较完整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方案,希望本文的粗浅探索能够对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实习实训方案的设计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文是教育部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的子课题(教高司函[2005]202号)

作者单位: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职成厅[2005]2号).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

[2]杨应崧主编.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15-120.

篇7

关键词:物流管理;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

一、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的意义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技术领先于高科技前沿和占有大量的创新人才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否者就容易失去立足之地,被市场所淘汰。对于目前的高职院校教育而言,怎样去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正逐渐成为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创新已经成为客观评价人才能力的必要条件,哈佛大学校长曾言:“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因此,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培养适应高新技术发展和市场竞争条件下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关键点。同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对高职院校教育提出的重要战略要求,高职院校作为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来源之一,客观要求其更新教育思想,并科学地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改革和不断探索与其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创新,努力培养拥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现代物流是物资、人员、信息技术等资源在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领域中所构建的社会化综合物流服务体系。在前述背景下,并伴随着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促使现代物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不断地发展,这就客观要求高职院校的物流教育不断更新改进教学方式或方法,源源不断地为现代物流产业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与国外现代物流教育相比,我国物流教育正处于发展初期,因此,在高职院校教育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其重要。

二、高职院校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起步比较晚,然而学科发展却非常迅速,最近十几年内,高职院校均陆续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在开设数量与日俱增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目前物流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在物流教学中,实践环节和理论环节的对应比例严重失调,这将导致物流专业培养的人才缺乏创新和实践能力。理论教学与市场需求相背离,所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不能够满足物流市场的人才需求。当前,我国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尚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的高职院校教育依然受国内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大多数院校的物流专业培养计划不能够完全满足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理论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导致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脱离现实。因此,高职院校在制定具体物流人才培养目标时,要依据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要,而不能够只参照过去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不然,将会导致培养目标涉及范围小、易忽视专业实操能力及实践工作岗位特点等诸多现实情况。

(二)物流实训基地功能薄弱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逐步认识到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为了促进物流管理专业顺利开展实践教学环节,提升物流学生的实践能力,各高职院校开始通过各种渠道与社会物流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并逐步设立校企联合的实习基地,但是,这些实习基地功能十分有限,仅为学生提供参观物流企业工作场所及日常工作流程等简单的介绍。与此同时,实习基地数量有限,物流专业学生数量较多,导致在诸多操作类和设计类等内容在实习基地中较难开展,严重削弱了实习基地应有的作用和功能,影响了实践环节教学效果。

(三)物流学科体系亟待发展和完善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经历了二十多年才发展起来,学科课程体系正逐步更新和完善中,部分高职院校在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时,依据自身的学科特色设置课程体系,尽管学科名称均是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严重差异。有些院校在缺乏对物流专业的可行性分析的前提下,盲目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仅仅简单地将与物流管理相关的专业更名为物流管理专业,在具体课程设置方面仅仅是增加了部分相关课程,缺乏系统性课程设置和学科体系,导致物流管理专业在大专阶段的教育良莠不齐。

(四)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物流教育起步较晚,专业的物流管理教师人才非常有限,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主要是由相关学科的教师组成,教师缺乏相应的物流实践工作经历,这极大地影响了物流专业的教学质量。与其他较成熟的基础理论学科不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由交通运输、工程机械或其他学科转型而来,他们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知识可能还仅仅处于探索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学效果令人担忧。此外,物流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与相关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自身实践能力欠缺,有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的教师数量非常有限,物流专业师资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

(五)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一定困难

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困难的原因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经营目标有所不同。物流企业是生产经营性的组织,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因此,较难去接收技术和经验均缺乏的高校毕业学生,由此,高职院校较难和企业建立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此外,我国物流行业尚处在发展初期阶段,许多物流企业实际还仅仅是传统的仓储企业或货运企业,并不具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专业化现代管理和运作体制,由此并不能够给物流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岗位和实训基地。

三、高职院校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探索适合社会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向

国内高职院校设置物流管理专业时需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并与各自院校的特点相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优势。高职院校在物流各个环节都想全面进行研究和教学是不现实的,在进行教学与研究中应有所侧重。管理类院(系)可偏向于物流规划或进行供应链管理的教学研究,物资类院(系)可侧重于仓储和库存优化方向,交通类院(系)可偏向于运输规划方向的研究和教学。一些传统的物流相关专业如储运工程、电子商务、包装工程,可以偏向于该领域和物流管理环节相结合的工程技术教学和研究。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教育不仅传授学生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尤其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才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的物流工作岗位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学习、深造,并培养职业综合素质能力。

(二)培养课程体系创新,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注重校企合作

高校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关键之一是科学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因此,需要建立一套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物流实践和课程实验新体系。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环节, 可借鉴国内外“管理学平台模块”的课程设置方法,相应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优化课程模块设计 ,注重模块课程的设置。

另外,越来越多的高校在积极实行“校企合作”,在此环境下,可充分利用企业资源,组织新生到物流企业、仓储基地等处参观,使学生对物流系统形成感官认识,也利于后面物流专业课程的学习。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建立“订单班”,以便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同时,也可以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例如物流实训室、沙盘实验室等。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充分满足物流管理实际运作的需求。

(三)大力提高物流师资水平

教学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力量。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师资力量明显不足。物流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在招聘物流教师时,在专业上适当把关,积极引进有在物流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作为专业教师;另一方面,可适当培养有教学经验且专业相近或有交叉学科的非物流专业教师,例如,学院可邀请国内外知名物流专家、物流企业资深负责人来校讲座,与学校专业教师进行学习和交流,或者组织在校物流教师队伍出国培训,学习先进的物流理念。从而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现有资源与优势,提高物流专业教师力量。

(四)重视教材建设

好的教学质量,离不开合适的教材作为保障。但目前市面上各种物流教材,很大部分在对物流相关概念和理论的描述重复性高。案例的选择不够新颖,解析不够全面切题,导致教材的整体规范性较差,缺少体系完整且指导性强的专业教材。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还在教材的选取。首先,国家相关部门应引起重视,应进一步规范教材编写市场,可组织物流领域的资深教授编写体系优良的教材,还需参考国外的优秀教材。其次,一些整体实力比较强的高职院校可提供合适的师资、物力、财力编写合适的教材。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引进企业的相关经验和案例编写适合自己校情及市场需要的教材。

四、结语

总而言之,物流业在我国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新兴行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的缺口也越来越大,对物流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行之有效的模式来实现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目前,在我国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要培养应用型的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应依据社会需求,根据物流行业对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制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要注重应用性和创新性,贴近生产、管理实践,教学内容要高度关注物流行业发展动态,努力保持物流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前瞻性,与此同时,要特别注重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此外,还要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适应物流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从而才能保障高职院校物流管理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武克华,李艳丽.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1).

[2]李选芒,赵居礼.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09).

[3]顾波军,全永波.能力导向物流管理人才实践培养模式研究[J].学术视点,2011(05).

[4]曹允春.特色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08(04).

篇8

 

TAFE学院(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简称技术与继续教育——澳大利亚最大的教育培训机构,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州政府和联邦政府联合管理的国有机构,类似于美国的社区学院和英国的理工学校,以能力本位训练和评估为基础,迎合产业需求和雇主需要,旨在创造更多课程来满足各种层次的资格认证,建立了“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多循环的终身教育体系。

 

学生可在此体系中,根据自身的需求和职业规划灵活地选择专业进行培训,循序渐进,学生可获得全国体系认证的相关证书,就业竞争力提高;雇主对每个资格认证所蕴含的技能和知识一目了然;雇主和雇员能轻易捕捉特定工作中存在的技能差距,并做出决策开展相关培训来填补这类空白。TAFE学院的培训具有以下特点:

 

1 教学内容紧贴企业行业需求

 

按照政府规定,TAFE学院每两年根据企业的需求更新教学大纲,和资格证书所要求的技能和能力同步,教学内容也必须及时更新,否则学生通过不了证书考核。而每项证书的技能和能力要求及考核标准由行业协会统一制定,行业协会由企业组成,因此,证书的技能和能力要求及考核标准紧贴企业行业需求。并且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国家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学校在教学别注重培养多元文化融合,具备国际视野。政府作为主推者,行业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办学机构作为实施者,三者共同推动了澳洲职业教育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寻求革新的发展。

 

2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悉尼TAFE学院提供了700多种不同等级的证书课程,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为了服务区域经济,根据地区产业的不同,课程设置不同,比如在皮尔巴拉地区,铁矿资源多,物流专业设置矿区物流相关的课程;在维多利亚州,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耀眼夺目,特别是牛奶、羊奶及奶制品,物流专业设置农产品物流相关课程,不仅便于学生实践和就业,还为该区域培养了专业人才,助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3 教学方式方法丰富多彩

 

悉尼TAFE学院处处可见方便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的场所,教室采用圆桌会议室形式,话筒、投影是必备的,方便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进行探究性学习。Mr. Stuart Parry以《分销渠道管理》课程示范,由大班(90人)讲解和小班辅导大作业(30个人)组成,上课采用了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体验学习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学校有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免费电子教材、微课、学习视频、课程考核标准等教学资料,还有在线学习时间统计、在线测试考核、在线答疑等功能,教学方式方法丰富多彩。

 

4 考核方式注重能力考核

 

TAFE课程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理论+实践考核,主要以实践能力的考核为主,理论考核较为宽松。在流程优化、模拟操作、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方案制定、作品设计等测试方法中要求教师至少选择两种以上的方式进行考核,保障考试以学生能力考核为主,整个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侧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教师有5年以上相关行业企业工作背景。

 

通过对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学习,对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4.1 深化物流职业课程改革,强调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

 

虽然我院一直遵循产学研结合,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但并没有完全落到实处,课程内容更新动力小,频次低,因此,要深化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需要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做到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对接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实施考教分离,加大学生能力考核内容,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胜任岗位。

 

4.2 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强化师资培训

 

要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关键是师资,目前我院的师资培训主要集中在教学方式、方法等如何教学上,但企业实践培训少,真正的“双师型”老师匮乏,课程改革缺乏有效支撑。悉尼TAFE学院60%的老师是企业兼职老师,专职老师也都有企业工作经历,因此,首先需真正走进企业,通过校企订单班的形式,系统有计划的派教师到企业学习实践、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其次,聘请行业内具有一定学术地位的专家及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从事教学教研活动,既弥补了“双师”师资的不足,又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互通。

 

4.3 强化职业健康与安全质量管理体系

 

澳政府特别重视安全质量管理,TAFE学院中把职业健康与安全作为质量管理体系单独列出,并通过设置相应的课程、环境布置、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等措施保证安全质量管理在企业的有效实施。悉尼TAFE学院教学楼、实训室随处可见各种醒目的安全提示,特别是在关键位置关于逃生出口、火灾预警文字的标志更是反复设置,并以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呈现。目前我院现行的职业健康与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可操作性不强,多在课堂上一带而过,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缺少实际可操作性,需通过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强化职业健康与安全质量管理。

 

总之,TAFE学院职业教育以能力本位训练,迎合产业需求和雇主需要及终身教育体系的理念,我国高职教育一直在倡导,但只有由上而下,加大课程、师资与教学管理改革力度,制定有效的监督考核激励机制,才能实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篇9

1、《物流实训》课程教学计划的制定思路

现阶段,我们大多数的物流课程都是以理论为主,物流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其相关教材建设还不是十分完善,更别说是实训课程教材了,所以实训课上什么?选什么教材?怎么上?都是实训课开展之前的疑惑。所以,在各院校实训课开设之前,一定要让教师“走出去”。首先,让在校的相关课程教师深入到企业中去,加强校企合作,让学校、企业共同受益。老师到了企业中,学习相关企业知识和企业文化,特别是需要学习物流企业的实际操作方法和操作技术,这些是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学习不到的。并且,这也是各个学校教师知识点的薄弱之处,当老师对这些技能知识都掌握了之后,再回来对理论知识进行润色与升华,通过实训课程来体现。另外,我国的中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也是我们制定实训课程教学计划的方向。依据前几年的物流比赛内容,比赛项目分为三大类:叉车技能操作、物流单证业务、进出库仓储实训。所以我们在设计实训课程的时候就也可以参考以上三项内容。

2、《物流实训》课程的具体教学方法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一定要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后能决定实训课程教学结果的质量。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借助物流实训室以及相关设备的协助,很多技能知识点都需要在实训中来学习和完成。我们需要把很多的课程设计成实操性强,容易理解的课程。例如《仓储管理》中的入库作业,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实训室中模拟物流企业工作人员收到客户订单,货物送达接受、验收货物、入库上架等;我们也可以用现场教学法,让学生直观的看到物流企业的实际操作方法和运作情况,例如当我们在检查货物时发现有污损、破损、包装渗水等情况时,我们就需要和送货方、供应商沟通,找到相关责任人,接着填写相关的物流单据,做出拒收货品或者其它处理方式。这样,既学习了货品的验收方法,又学习了物流单据的填写方式;我们也可以采用参观法,将学生带到工厂、快递公司、码头等实际的相关物流企业,这样更能直观学习,深入理解物流环节;我们当然也要科学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微课、慕课等多种教学方式,让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主导性大大提高。我们学校在实训课程中除了传统的多媒体外,还采用了由北京络捷斯特公司开发的“未来课堂”,在这个应用中,我能够将我所有的物流班的学生加入群组,让他们课前在电脑上或者自己的手机上在线预习下节课的新的知识点,并在上课的时候借助课程资源来学习,生动有趣,课后再在网络上自行完成作业并提交,我马上就能批阅判分,上课效果极佳,学生更是喜欢这种新颖的上课模式。另外,中职物流实训课的重心——设备操作,一定是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为了学生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时能快速进入角色,熟练相关的操作。所以,在实训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时,我们将叉车课程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让学生系统的学习,从刚开始的起步上车、“S”区绕行和“工”字基本练习,一直到学生能够十分自如的驾驶叉车叉取货物,真是一门学生感兴趣,教学有意义的实训课呀。

3、《物流实训》课程的教学评价

篇10

关键词 GSP 医药现代物流 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R95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09)08-0366-03

医药现代物流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和作业方式,在引发药品流通业态变革的同时,也向传统的质量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

1 传统管理模式的不合理性

长期以来,药品流通领域质量管理关注的是验收环节的抽样检查以及贮藏过程的养护检验。我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ood Supply Prac-tice,GSP)后,这些方式及要求被纳入制度、条例或规程,成为管理标准,如入库验收以50件的4%为基数开箱检查和库存养护以三个月为周期抽样检验,以及有关固体制剂的重量和(或)装量测定、注射剂澄明度检查、药物有效成分及含量的测定等。这些规定在当时“规范药品市场,提高药品质量”的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药品的质量取决于药品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管理只能保证已有的质量不发生非正常变异。流通领域的质量管理,其目的在于防止药品质量在流通过程中因外力影响造成变异,以及一旦发生类似情况后能及时发现并避免影响扩大。传统管理模式有关质量验收方式及标准是建立在物流环节过多、周转时间过长以及对供货方质量承诺缺乏信任度的前提之下的。然而,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法》)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etur Practice,GMP)的制度化推进和深入实施,药品质量在源头控制得到保障的同时,流通领域的管理职能和控制重点也发生了变化。

随着市场的日益规范和专业化分工的完善,商品流通逐渐形成“生产商-分销商-使用终端”的供应链,以及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形成的终端用户与商品源头直接对话的“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模式,在专业化分工的同时,完成了商流与物流的相对分离,明确了生产商、分销商及物流商在各自领域分别承担的质量责任。2009年初,卫生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的《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集中采购”、“直接配送”等意见,反映了减少流通环节、实现专业配送的趋势和要求。医药物流商作为药品物流承担者,运用专业优势,通过缩短流通的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隔,在完成药品实物时空转移的同时,有效避免药品质量遭受外力影响。特别是以系统控制和机械化作业为载体的现代物流,引发了药品物流业态的变化。随着药品流通过程实物流转的空间距离缩短和转手环节减少,建立在多渠道、多环节流通模式上的质量控制方式,不仅难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而且在现代物流系统中也难以展开。

如何破解医药现代物流运行环境中质量管理模式的新课题,不仅直接影响医药现代物流的推进,而且也关系到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2 关于收货验收方式的变革

商、物流相对分离的现代物流,以专业的物流商身份建立起“供货方一收货方”的物流链,改变了流通过程的商品实物重复转移现象,对于进人流通领域的包装完好、无污染或破损现象的合格药品来说,开箱检查和抽样检验从理论上讲是没有意义的。当生产商遵循《药品法》以及GMP要求,对药品生产的原、辅料和包装材料,以及药品生产的全程实施控制,而且依照《药品法》有关“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产品“不得出厂”的规定,对所生产药品进行出厂前的质量检验。药品质量是由生产环节决定的。当药品质量源头得到保证,并且流通环节得以理顺后,传统管理模式赖以存在的基点发生了变化,药品物流收货验收的方式和标准理应进行变革。

由于市场契约及其质量责任制已经确立了生产商或供应商的质量承诺,即按法定标准生产并检验合格,以密封包装明确责任主体的方式履行其对质量负责的义务后,流通过程中分销商以及物流商有义务对商品包装的完好性负责。一旦供货方包装原形被改变后,质量承诺的实现就难以确认责任主体。另外,在医药现代物流环境中以独立于药品交易之外的专业物流商身份出现的物流承担者,必须在商品实物转移过程中对供货、收货双方身份的确认负责,对物流主体(即药品)的准确性和完好性负责。市场契约和质量承诺的严肃性,要求物流商必须保证其物流运作对象的完好性和准确性。

从这一前提出发,药品现代物流在质量管理的收货验收环节中,应该将管理重点放在商品的货主确认、送货方单证的确认、数量准确及包装完好的确认等方面。实践表明,质量验收方式和标准的改变,一方面突出了作为专业物流商在流通过程中责任权限和责任地位的明确,与市场运行的契约化管理和质量责任制相吻合;另一方面又能适应现代物流的机械化流水线作业,满足系统确认、批量处理的要求。

再则,就流通领域的分销商(批发企业)乃至物流商来说,现行验收以及养护中所从事的注射剂澄明度检查和标准比色检查,固体制剂装量和(或)重量测定等检验工作,不论检验的项目,还是检验者本身的技术水平,都无法与生产商所具备的技术力量和技术水平相提并论,而且200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相应检查的方法、手段及标准都作了修改,这些技术能力是分销商或物流商不具备的。所以,传统质量控制方式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可行性。

3 关于储存养护标准的变革

如前所述,流通过程质量管理的目的在于维护药品已有质量不发生非正常变异,对物流商来说,就是为药品的贮藏提供适宜的环境。从理论上讲,适宜的环境(即药品储存所需的温度和湿度)是维护药品质量稳定性的首要条件。

药品流通管理法规以及GSP虽然提出了药品储存环境管理的要求,但是受到交易活动中商品重复转移以及现有物流装备陈旧等行业现状的限制,传统管理模式在实践中没能解决医药物流环境管理与养护管理的有机结合。有关质量养护“三三制”或“定期养护规程”对库存商品进行抽样检查,只解决了质量养护的“点”(被抽检样品),却忽略了与“点”密切相关的“面”(药品贮藏的适宜环境)。也就是说,养护检查中即使发现库存商品质量变异,却由于忽略了环境因素而没能及时找到造成质量变异的原因。且不论传统质量养护标准及其作业方式在质量控制实践中的可靠性,仅以为取样而抽查的管理思路就犯了舍本求末的大忌,药品仓储实践中经常出现由于环境不良造成药品质量下降的实例就是佐证。

笔者认为,医药现代物流质量管理有必要将提供并保持药品贮藏的适宜环境作为储存养护的重点,借助于信息

化技术和系统控制的平台,一方面适当调整药品库存抽样检查的项目,另一方面明确定义药品储存环境控制的原则,并以此修改质量养护标准。

基于生产商对药品内在质量负责,分销商对药品库存时效负责,物流商对药品贮藏环境负责的原则,在库存检查方面,储存养护规程应该淡化开箱检查及抽样检验项目,转向以药品的库存时效控制和包装外观检查为主的库存商品质量养护。同时由分销商与物流商双方签订契约的方式确立库存检查周期和质量责任制。物流商的质量责任在于按约定条款实施库存养护检查和药品贮藏环境控制,充分运用技术保障手段实行库区温、湿度的自动调控和全时段自动记录,质量养护人员对药品储存环境实行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并弥补技术手段及自动监控的盲区。

就作业方式分析,传统的质量养护是立足于“点”的静态养护,养护起始于被抽检样品,其养护结论也只能对样品所及范围负责。医药现代物流的质量养护则强调“以面带点”的动态养护,即在确保药品贮藏适宜环境“面”的有效性后,对库存药品的每一个具体的“点”进行周期性检查,“面”管理的有效是保证“点”可控的基础。从医药现代物流企业积累的经验和数据来看,“以面带点”的动态养护不仅能有效避免因环境控制失当造成库存药品质量变异,而且能提供同类产品不同生产商质量稳定性差异的原始数据。这样,既可为分销商提供货源选择的依据,又可向生产商提供质量改进的信息。医药现代物流质量养护规程与传统质量养护间的质的区别正在于此。

4 关于质量管理模式的变革

对于质量管理模式的讨论,始终存在“大质量”和“小质量”之分,而现行医药物流质量管理被约束在“小质量”(商品质量)范围之内。这一是由于药品本身的特殊性所致;二是受到传统管理模式职责划分不明确的影响;三是传统的商业储运并没能真正建立起全面质量管理的“大质量”模式。

回顾药品物流质量管理经验积累,质量查询、质量投诉案例中涉及商品质量的仅为极小一部分,大量的则表现为服务质量、工作质量,而且在商品质量的查询投诉案例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为工作质量所致。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医药物流的传统质量管理模式不仅难以保证药品贮藏阶段的质量稳定性,而且是造成流通过程质量投诉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传统模式把商品质量、服务质量、工作质量这三者人为分割,商品质量由质量管理部门分管,服务质量由仓储部门分管,工作质量则由各部门自己立规自己管。分割管理形成政出多门的多重标准,其结果表现为企业内部互相扯皮,企业外部怨声载道。

现代物流的出现,为商品交易的供应链管理创建了实物流通管理平台。作为专业物流商,其已跳出了纯商业仓储的范畴。以流水线作业的程序化管理和标准化管理打造自身的管理模式,借助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建立的“大质量”管理模式,为革除传统物流的弊端奠定了基础。

医药现代物流实践中首先应确立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并以此主导物流运作流程设计。笔者主张将GSP的规范和标准,以及长期积累并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经验融入到仓储管理系统(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WNS)的控制程序中和标准作业流程(Standard Operation Process,SOP)中。为了能切实解决传统模式存在的不足,针对由于质量管理部门后期进入,靠审核把关而难以作为的经验教训,必须倡导质量监控与流程设计同步的原则,质量管理部门直接参与WMS系统的编制,并且主导SOP的编纂。上医股份物流中心的实践证明这是有效的和可行的。由于质量管理的先期进入,实现系统控制的WNS以及规范岗位作业的SOP,在物流运行过程确立控制标准,推进质量体系的可追溯性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现代物流运行管理中,针对质量管理部门传统“小质量”模式管理职能相对弱化的趋势,质量管理部门也必须与时俱进。结合医药现代物流机械化、程序化、标准化管理的实际要求,引导其向质量管理、作业管理、技术管理这三位一体的“大质量”模式转化。质量管理部门以贯彻SOP为抓手,指导作业部门实行标准化运行管理,并且在实践中及时发现SOP存在的不足或疏漏,通过修改SOP提高作业现场管理的可控性和有效性。同时,通过引导技术部门对作业流程、作业工具、作业手段的技术改造来弥补企业服务市场过程中的不足。笔者认为,确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以提高工作质量为出发点,不仅有助于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并且为药品物流提供适宜的贮藏环境,保障储存商品质量稳定性创造了条件。

5 结语

笔者对医药现代物流实践的回顾和反思可能是粗浅的。医药现代物流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更多的探索,在不断的实践和改进中,才能建立医药现代物流质量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于宝珠,邢泉,吴清纯,药品经营实用手册[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31-267

2 徐勇谋,现代物流管理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3―6

3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药品监督管理政策法规汇编(三)[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