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10 17:32: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管理基本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基本公共卫生;管理模式;关键点;社区医生
现行管理模式主要优、缺点
优点:现在的社区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基本都以团队模式为主。一个全科医生配备公卫、护理等医务人员后,可以说是较全面的团队,质量过硬,针对性强。一起开展工作可以取长补短,弥补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团队各成员之间的协助、分工科学、合理,家庭医生与社区居民建立了固定式、契约式的医患关系。团队是社区卫生与群众之间的重要纽带,引导患者合理预防、合理治疗和合理康复。医联体的发展促进了卫生资源纵向联合,建立分级诊疗联动机制,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中心的依从性,特别是慢性病患者在社区就诊的依从性逐年提高。
缺点: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以社区中心医务人员为主,全院参与,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传统医患关系思想的存在:传统工作思维存在着“等、靠、要”的特征,习惯了以前群众上门的工作模式,缺乏社区卫生服务的主动性与连续性,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②术业有专攻的思维:本来术业有专攻是好的,但在社区卫生转型的今天,全面接受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内容培训的医务人员不多。即使单位内部的培训也是“被迫式培训”,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工作的积极性。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着“我的专业不是这个,基本公共卫生不是我做的”的思想。③服务面广、量大,人员配备不足:无锡属于经济发达地区,每年有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人口数量庞大。而基层医务人员的配备跟不上,工作人员压力大。④欠缺相应的激励机制: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得到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不能光口头支持,要让坐堂医生走出去,更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体制约束,包括人事管理、绩效工资、人身保险等都应在相关条例中加以规定。⑤传统管理模式面临挑战:传统管理模式以“自我”为中心,管理针对某一孤立对象,对管理问题的处理大多是就事论事,通盘考虑不多,注重结果,缺乏环节和过程管理。传统的管理模式随着机构职能的改变已经阻碍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是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有难度的环节。
构建持续有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模式
对于一个管理模式的设计和决策者来说,模式的正常有序运行是保证工作可持续开展的关键,而模式的科学性又决定着该模式的生命力。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已经多年,通过不断的培训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对工作标准的知晓率,诸如慢病规范管理率、血压血糖控制率、老年人体检率等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掌握不等于执行,执行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所以在好的管理模式运行的同时一定要进行关键点控制。关键点控制是一个模式的致命点,如果在管理模式设计时不把它考虑进去,那么这个模式的生命力一定不强。关键点控制也是一个模式的镜面点,以此可以看出该模式是否科学、有效、全面、持久。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几个主要关键控制点的阐述
提高居民对社区医生的依从性:现在的社区居民普遍认为“小医院”水平不高,依从性差,对“社区医生是居民健康守门员”的理念还不是很重视。要开展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重要的前提就是居民要信任社区医生,依从性要高,这是一个正反馈。好的依从性可以激发社区医生更大的工作热情和更多的成就感。认识到这点就要求我们努力来转变医患关系双方的思想观念。对居民要提高他们对社区医生的信任;对社区、医生要建立更加完善的体制与制度,要让社区医生安心于基层工作,扎根于基层工作,严防基层人才的流失。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医联体建设,加强上级医院对社区医院业务水平的扶持。社区医生水平高了,居民的依从性自然就会提升,签约率自然就会提高。
政府和地方财政的支持:要开展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离不开政府和地方财政的支持。社区医生的绩效工资要逐年提高,收入要能满足他们合理的生活需求。增加基层医务人员数量,加大对优秀员工的奖励,让社区医生愿意留下来,同时体现多劳多得的工作分配机制。
社区医生对管理模式的运作要掌握:社区医生要掌握本机构的工作运作模式,如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如何做,规范是怎么定的,标准是什么,向谁汇报,这些一定要清楚。
对整个管理模式中的关键控制点要明白:在掌握服务流程的基础上,重点就是要找出P键控制点。这个关键控制点可以是一个环节,也可能是工作模式的一个提升点。所以把关键点找出来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优化人员资源,很重要。
控制点标准的设立:标准是确定关键控制点的评估指标,一般以绩效考核的标准为范围,加以与其相匹配的管理措施,这些措施的制定要全面、规范。它是为进一步规范模式的运行而定的。
关键点考核: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必须要内设一个考核部门。考核人员对管理模式的关键点要非常清楚,并对考核细则熟练掌握。对关键点的考核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如对慢性病随访质量的考核,考核人员不能光看随访记录上的表面数据,而是要跟慢性病患者电话联系或上门核实随访情况。还有大处方的问题,考核人员的责任心很重要,这直接关系到考核结果的可信度。对医生的违规行为的处罚一定要严,工作中要有约束医生言行的措施,提高居民的信任感。
建立管理模式的修正机制:一个模式不可能一开始就是十全十美的,在日常运作中会经常发现不足之处,这就要求我们特别是构建模式的人员经常跟一线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得到最前沿的信息,找出问题所在,进行综合评估,并及时修正。修正不是对管理模式的全盘否定,它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应对外部因素与内在因素变化带来的新问题,及时修正可以少走弯路,使该模式更有生命力。
结束语
篇2
1 社区护士长应具备的素质
1.1 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政治思想素质 诚实、善意、公正、自主是社区护士长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应本着对人民健康负责的精神,坚持诚实态度,不自欺、不自满,存疑则问、虚心好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工作作风。在为社区人群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以极大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考虑、争取他们的最大利益。在护理过程中,必须公正对待,按照人道主义的精神,肯定人人享有健康的基本权利。不论职位高低、亲疏远近、富有或贫穷,都应一视同仁,提供公平的服务。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不断加强政治思想学习,业务技术学习,提升优质服务能力,加强服务质量的科学管理。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忠于职守、公正无私,发扬慎独精神,以身作则。
1.2 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 文化素质是各种文化基本知识的综和反映,体现在对人的社会态度、言谈举止、气质风度、情感意志等方面。社区护士长面对社区人群,更应该博学广学,不仅具备公共卫生学、护理学的知识,还要具有人文、社会文化、心理学、法律、管理学、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同时,社区护士长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娴熟的业务技术能力。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指导社区护理工作,真正发挥知识技术的作用。在提高自身业务知识的同时,还要带动科室护理人员学习全科知识,加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在向社区居民提供卫生保健服务时,还要观察、探讨、研究与社区护理相关的问题。
1.3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形象 护理工作是高压力、高风险的工作,而社区护理的工作范围非常广泛,护理对象是社区全体人群,社区护理工作压力高、风险大[2]。因此,要求社区护士长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良好的心态,灵活调整自己的情绪,积极乐观的对待各种压力,坦然处理问题。待人宽容,善于换位思考,营造舒心、宽松的工作空间。良好的自我形象体现在优雅的气质、得体的服饰、自如的谈吐风度,对待护士和社区居民和蔼可亲,处事公平公正。工作有序、高效、严谨,对护士起到表率作用,从而影响、提高团队素质。
2 社区护士长的能力培养
2.1 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社区护理工作对象是社区全体居民们,面对不同的年龄、家庭、文化及社会背景的合作者和护理对象,社区护士长必须具备社会学、心理学、及人际沟通技巧方面的知识,从而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2.2 组织、管理能力 社区护理一方面要向社区居民提高直接的护理服务,另一方面还要调动社区的一切积极因素,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义诊等活动,进行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慢性病的流调等等。负责人员、物资和各种活动的安排。这些要求社区护士长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2.3 综合护理能力 综合合理能力主要包括各专科护理技能及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技能。社区护士是全科护士,将面对各种患者和残障者,要求社区护士长具备各专科护理技术,满足社区人群的需求。
2.4 独立判断、解决问题能力 社区护理工作常处于独立工作状态如独立进行护理操作、独立开展健康宣教、独立进行咨询或指导,要求社区护士长具备较高的解决问题或应变能力。
2.5 预见能力和科研能力 预见能力主要用于预防性的服务。在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性指导和服务时,应有能力预见治疗护理中可能出现的变化,以提前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问题的发生。护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社区护士长应不断丰富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具备科研的基本知识。在社区护理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提出新的观点、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
2.6 自我防护能力 在社区护理工作中,自我防护能力包括法律的自我防护及人身的自我防护。在进行医疗护理服务中要完善记录患者的病情,认真履行告知责任。在非医疗机构场所提供护理服务时,应避免携带贵重物品,注意自身的防护。
参 考 文 献
篇3
安全社区基本知识1
一、安全社区的起源和发展
1、“安全社区”的概念被世界卫生组织于1989年9月2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届事故与伤害预防大会上正式提出来。
1989年9月20日世界卫生组织第一届事故与伤害预防大会上,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的500余名代表一致通过并向全球发表了《安全社区》宣言。《宣言》宣布:人人都平等的享有健康和安全的权力。这一原则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进全人类健康和全球预防意外及伤害控制计划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人人都平等的享有健康和安全的权力。
2、2000年我国香港地区引入“安全社区”理念;
2003年我国台湾地区引入“安全社区”理念;
2004年我国大陆地区引入“安全社区”理念。
重庆市至2009年全面启动“安全社区”建设以来,至2013年底全市已通过评审认证命名了309个“重庆市安全社区”,16个“全国安全社区”。2014年3月,北部新区人和街道通过了“国际安全社区”的现场认证,成为中西部地区第一个“国际安全社区”。
二、安全社区基本术语
1、安全社区:建立了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和程序,联络社区内相关单位和个人(志愿团体)共同参与事故与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工作,持续改进地实现安全目标的社区。
2、“社区” 小可以指自然村、居委会辖区,大可以指区、县乃至一个城市辖区,但根据国家安监总局《关于深入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我国开展安全社区建设的最小单位,城市为街道办事处,农村为乡镇。
3、安全社区特 点:①跨界合作;②全员参与;③持续改进
4、安全社区分 类:①城市社区;②农村社区;③企业主导型社区
5、安全社区级 别:①省(市)级;②国家级;③国际级
6、安全促进:为了达到和保持理想的安全水平,通过策划、组织和活动向人群提供必需的保障条件的过程。
7、事故:造成人员死亡、伤害、疾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8、伤害:指突然发生的各类事故对人体所造成的损伤。包括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伤害有时不单单指身体上的伤害,也包括心理或精神上的伤害)
9、事故隐患:可导致事故与伤害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作业场所等环境不佳,设备及设施等因素的不安全状态及管理缺陷。
事故隐患与危险源不是等同的概念。事故隐患的实质是指有危险的、不安全的、有缺陷的“状态”,这种状态可在人或物上表现出来,如人走路不稳、路面太滑都是倒是摔倒致伤的隐患;也可表现在管理的程序、内容或方式上,如检查不到位,制度不健全,人员培训不到位等。危险源则是指造成事故的根源或状态,它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危险源存在于确定的系统中,不同的系统范围危险源区域也不尽相同。
10、目的: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达到的某种成果。就安全社区而言就是社区在安全绩效方面要到的目的。
11、计划:根据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提出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途径。
12、持续改进:为了改进社区安全的总体绩效,社区持续不断地加强事故与伤害预防工作的过程。
13、安全领域:安全工作涉及的范围。安全社区建设关注的领域包括: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工作场所安全、家居安全、老年人安全、儿童安全、学校安全、公共场所安全、体育运动安全、涉水安全、社会治安、防灾减灾与环境安全,共十二个领域。
14、三重一需求:重点行业(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问题、群众需求。
15、两高一脆弱:高危人群、高风险环境、弱势群体
(策划并实施安全促进项目,特别要针对“两高一弱”群体进行有效干预,推动区域安全环境的改善)
16、风险:风险指的是与损失有关的不确定性,包括发生与否的不确定性,发生时间的不确定和导致结果的不确定。一般来说,风险的构成要素有三个:风险因素、风险事故、损失。
17、风险辨识:即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在正确识别出自身所面临的风险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够主动选择适当有效的方法进行干预。
三、安全社区建设的目的及意义
1、安全社区建设的目的:倡导“安全、健康、文化”的社区理念,改善社区安全现状,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降低各类伤害与事故,促进人人都能平等地享有健康和安全。
2、安全社区建设的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社区成员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和社区的安全保障水平,培养重视安全的社区氛围。
②有利于更好地落实“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
③有利于深化和加强安全生产的“三基”工作(加强基层、夯实基础、提高基本素质)。
④是安全工作回应群众关切,切实解决事关群众利益的安全问题,落实安全工作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抓手。
安全社区基本知识2
1、社区的概念
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有一定的地域界限;有共同的文化、制度和经济生活,居民按一定的方式和结构分布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2、安全社区
建立了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和程序,联络社区内相关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事故与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工作,持续改进地实现安全目标的社区。
“安全社区”具有广泛的包容性,涉及到人们生活、工作乃至环境各个方面,涵盖了生产安全、交通、社会治安、消防、工作场所、公共场所、学校、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家居、体育运动等诸多领域。有必要的组织机构,有明确的目标和职责,有切合实际的预防项目,有积极的自我评估制度和自我检查、自我纠正、自我完善、自我改进机制。
安全社区对所有人身伤害进行干预!
3、建设安全社区的目的
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类事故与伤害
提高全员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
加强安全生产“双基”工作
4、安全社区指导思想
人人都平等的享有安全与健康的权利
以人为本
5、安全社区的特点
1.资源整合
有一个负责安全促进的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建立起健全有力的组织体系和工作网络,联合社区内有关单位建立跨部门合作的机制,整合社区内各类组织的资源群策群力,是安全社区的保障条件。
“安全社区”突破了以往的“条块分割、互不统属”传统社区管理运行模式,有效地整合了职能部门、商业机构、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方面资源,形成了高效的工作网络。
2.全员参与
公众参与是实现“安全社区”理念的根本保证。
社区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是社区居民的生活基地。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必须充分调动全体成员的广泛参与。通过各种活动和方式,建立政府和民间组织以及公众沟通的渠道,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促进公众对政府决策的理解和支持,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培养居民的安全意识和文明素养,充分调动全体成员参与到安全社区的创建工作中来。
3.持续改进
不断的降低伤害风险,提高安全程度,需要持续的策划和实施安全促进计划,以获得持续的安全绩效。
6、安全社区最显要特征
社区的居民积极参与。
围绕伤害预防,围绕社区安全开展工作。
持续改进,围绕安全目标持续改进、不断完善。
7、安全社区理念
强调针对所有类别的伤害预防,包括所有年龄、环境和条件,尤其是高危人群和弱势群体以及高风险环境。
篇4
【摘要】目的了解社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有关合理用药(Rational Use Drug,RUD)认知度的情况,为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药学服务打下基础。方法 选取8个社区医疗机构84名医务人员作为样本,从合理用药基本概念、处方知识、合理用药知识与行为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有74%的医务人员能够比较完整的回答出合理用药的基本概念;有20%的医务人员表示用药前没阅读药品说明书;44%医务人员不清楚ADR的定义;半数人不知道一张处方能开几种药品;52%的医务人员认为可以把乳糖红霉素直接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结论 社区医务人员缺乏合理用药的相关知识,执行处方能力有待提高,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和正确使用方法不熟悉,需加强对合理用药知识的学习,巩固相关专业技能。
【关键词】合理用药 医务人员 认知度
合理用药是国家药物政策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医疗机构用药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提高用药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社区医疗机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对合理用药研究的深入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完善,很多药品的不良反应逐渐被发现,医务人员是否能够合理使用药品直接影响医疗质量的高低[ ]。要保障病人用药安全,提高用药水平,提高医疗质量和水平,就必须对医务人员的知识状况作深入的了解,为此我们进行了调研。
1 资料和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合理用药基本概念、处方知识、合理用药知识与行为和文化程度等。对8个社区医疗机构84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文化程度为本科以上26人(31%)、大专38人(45%)、高中以下20人(24%)。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收回有效调查问卷84份,答卷有效率为100%。
2.2 调查内容及各文化程度答题正确率(%),见表1
合理用药基本概念方面,有20%的医务人员表示用药前没阅读药品说明书;44%的医务人员不知道ADR的含义,混淆了RUD与ADR的概念;仍有23%的医务人员认为中草药没有不良反应。处方知识方面,56%的医务人员大致了解急诊处方的用量;有27%的医务人员不知道杜冷丁不能使用普通处方开具;半数人不知道一张处方能开几种药品。合理用药方面,55%的医务人员错误地认为老年人使用地塞米松不易引起高血压;约44%的医务人员不知道阿司匹林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2.3 医务人员文化程度与合理用药认知度关系(表2):
由表2可见答题正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本科以上、大专、高中以下。
3 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约有一半医务人员不清楚ADR的定义,混淆了RUD与药物不良反应以及临床药学的概念,个别医务人员对最基本的用药知识掌握还不是很熟练,表明社区医务人员对合理用药的认识还有待提高;有20%的医务人员用药前没有阅读药品说明书,23%医务人员不清楚中草药也有ADR,24%的医务人员不清楚新上市的药品是否ADR较少,说明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和如何合理用药缺乏足够的重视,今后,我们应该注意医务人员这个方面的培养[ ];有半数调查对象不能很好地掌握处方知识,可见不少医务人员对处方基本知识还有待提高,应加强学习;55%的医务人员错误地认为老年人使用地塞米松不易引起高血压;约44%的医务人员不知道阿司匹林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52%的医务人员认为可以把乳糖红霉素直接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表明基层医务人员对药物不良反应和用药的合理性以及用药的正确方法重视不足,对药源性疾病的了解不深入,影响了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的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技能关系到基层医疗机构能否满足群众的基本卫生需求。而合理用药基本知识、常用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处方知识是医疗知识和技能中重要的一环,从以上调查得知基层医务人员对合理用药的认知有较大欠缺,对药品的合理用法不熟悉,对处方规定不熟悉,应加强对RUD知识的学习[ ]。从表2可以看出文化程度较高的医务人员对合理用药认知较好,文化程度较高的医务人员对医疗知识和技能掌握较高,提示我们高学历应成为基层医务人员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唐镜波,陈香谱,谭军 等.合理用药调研的国际指标[J].中国药房,1995
[2]廖晓玲,张贞良,于巧梅,范积平.药学人员合理用药知识问卷调查[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
篇5
一、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建设及人才培养。各旗县区卫生主管部门要确实把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工作议事日程,保证健康教育人员、经费、任务三落实。要继续加强健康教育网络建设,社区、医院、学校、企事业单位等都要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组织,并有专兼职人员负责。要不断强化健康教育队伍的能力建设,提高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水平和科学水平。2009年要积极参加国家、自治区组织的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学习班,同时市健康教育宣传中心将邀请有关专家举办我市的健康教育骨干培训班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健康教育学习班。各地也要加强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的培训,使培训率达到90%以上。
二、健康教育项目工作。全面带动我市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是2009年要积极争取健康教育项目,推动我市健康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二是进一步加强与安泽国际救援协会合作,加大预防艾滋病的宣传力度,深入到红山区、松山区社区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不断提高目标人群的健康知识知晓率。
三、国家卫生城市中的健康教育工作。市三区按照国家卫生城市健康教育标准,深入开展城镇居民、中小学生、工矿企业等目标人群的健康教育.使各项指标分别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检查标准。机场、车站、广场等大型公共场所要有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并定期更换内容;大型公共场所所设立的电子屏幕,要有卫生保健知识。要加大控烟宣传教育,各级各类公共场所要禁止吸烟,做到有专人管理及监督,要积极开展创建无吸烟单位活动。
四、农村牧区健康教育。要积极推进“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要根据卫生部印发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健康知识讲座、发放宣传品、入户指导等形式,强化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技能的宣传和教育,使普及率达到40%以上,不断提高广大农牧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宁城县、喀喇沁旗、元宝山区要继续抓好“行动”工作,并按照《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规划(20*—2010年)》评价指标的通知精神,全面做好20*年的评价工作。要根据上级的安排,积极做好亿万农民健康知识竞赛的组织及选拔工作。
五、城镇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要根据《城镇社区居民楼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指导》,努力抓好城镇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各地以居民楼院为单位(不少于400户),针对影响居民健康的危险因素,开展健康知识传播和行为干预。使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85%和60%以上;要积极开展“相约健康社区行”活动;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卫生服务站要密切配合,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站(预防保健机构)医务人员的作用,使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始终贯彻到预防保健、临床服务、上门服务等各个环节之中。
六、医疗卫生单位的健康教育。要认真贯彻落实《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指导意见》,结合“健康促进医院”创建活动,积极推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广泛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特别是医疗单位和妇幼保健单位的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有组织、有专兼职人员、有活动经费,保证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医疗卫生单位要大力开展控烟宣传活动,单位门诊大厅、病房及走廊等设有禁止吸烟标志,并有专人负责管理与实施。
篇6
护理专业是一种大学专业类型。护理本科学制四年,根据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培养具备人文社科、医学、预防保健知识、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的科学知识和基础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的培训,具有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系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能力。毕业后可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
主干课程: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疾病学基础、药理基础与用药护理、健康评估、基本护理技术、成人护理(内科、外科)、母婴护理、儿童护理、老年护理、急救护理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学习内容: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外语、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及科研的初步能力。
课程设置:
行政学:行政案例分析、公共关系学、组织行为学等。
管理学:管理学原理、行政学原理、项目管理、培训管理、公共管理学、财务管理学、现代企业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
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法学:经济法、公司法、公务员制度、政治学原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社会学、公共政策分析、管理信息系统、领导学、地方政府与政治。政治学类:中国政府与政治、西方政府与政治、中国公共政策、西方行政学说史。
文秘:行政秘书与公文写作。
就业方向:事业单位行政工作、机关公务员,该专业是公务员的招聘大户;中外各类型企业前台秘书、行政主管、行政总监、总经理助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涉外经济管理部门、经济监督检查等管理部门,从事政策和法规研究及实际工作;学校、科研部门的教学或科研工作等。
信用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用管理国际惯例及相关的法律、规则,掌握风险管理、资信调查、信用评级、公司信用管理、消费者信用管理、国际业务信用管理、基金管理、投资组合设计与管理等专业知识。同时学习管理学、经济学、管理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信用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作为主要知识框架,掌握文献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收集信息并进行分析研究、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
课程设置: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市场调查与分析、会计学、财务管理、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信用和市场风险管理、企业和个人信用管理、征信数据库应用开发、资信评估、客户关系管理、信用经济学、投资项目评估等。
就业方向:国家公务员,如工商管理局、海关、征信局、财政部等;金融行业,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用卡公司等;大型企业中的会计审计部门、风险控制部门;政府监管部门;企业信用管理部门;信用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部门和资金借贷部门;科研单位和高校。
物流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会计、贸易、管理、法律、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培养具有一定的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管理、物流业运作等能力,能在经济管理部门、贸易公司、物流企业从事政策制定、物流业运作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物流管理人才。
课程设置:物流概论、物流规划与设计、采购与供应管理、采购项目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国际物流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采购过程演练、运输实务、仓储管理实务、物流配送中心设计、国际物流实务、成功学、创新学、素质拓展训练等。
就业方向:在企业从事物流工作,如仓库(收发货,保管)、计划、采购、运输管理、进出口关务等;在物流企业从事操作、销售、客服、报关、运输、货代、物流咨询策划;国家机关公务员,如国家物资储备局、警用装备物资储备中心等。
会展与经济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学习会展业经营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会展业经营管理的惯例与细则;会展活动设计、策划、管理与服务的全流程;会展经济研究;会展营销、会展招展、会展项目开发与管理、会议组织与管理、展位设计等。
课程设置: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公共关系实务、基础会计、经济法、美术基础、三大构成、展示设计制图、展示设计概论、展示环境与空间设计、展示信息传达、计算机网络应用、多媒体辅助设计(Photoshop、Autocad、3Dmax等)、商业展示设计、广告学、商务英语、会展营销、会展策划与组织、会展管理与服务、接待服务业管理、商务会议、沟通交流技巧、旅游消费心理、大型会议沙龙管理、商务谈判、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展概论、传播学、会议运营管理、会展项目管理、会展管理信息系统、会展政策与法规等。
就业方向:政府会展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从事会展政策法规制订和会展产业管理工作;在会展企业从事会展策划、会展设计、会展营销和会展项目管理等工作;在酒店、物流公司、商务服务公司从事会展相关服务工作;在贸促会、涉外服务机构从事出国展组织与服务工作;在大型企业从事参展设计、参展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车展、房展经营等。
物业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学习物业的管理专业知识,兼备建筑工程学、管理学、环境科学、公共关系学等理论及实践运行知识,掌握物业管理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承担物业管理岗位工作的技能。
课程设置:管理学基础、物业信息管理、物业管理财税基础、物业管理实务、物业管理法规、房地产营销管理、物业设备设施管理、房屋构造与维护管理、文秘管理与应用写作、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学、社区规划与管理、合同管理、物业估价、商务物业管理等。
就业方向:从事各类物业的物业管理、咨询、中介服务;房地产行政管理服务;房地产销售;物业管理服务行业协会相关岗位;物业公司客服、行政、人事、办公等岗位;国家、省市各级机关公务员,如广东省国家税务局、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房地产管理司等。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能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需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篇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不仅仅关注疾病的治疗工作,而是加大了对疾病的预防和防治等方面的关心。医学的宗旨是预防疾病,保障人们的健康,可大多数人却认为医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治疗疾病,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总体来讲,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对于某些慢性疾病,我们的目的不仅是治愈,更重要的是如何预防,可见,加强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临床医学不仅要关注治疗还要实行为病人讲解预防知识等相关服务措施。在公共卫生方面,由于其重视程度不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教育不够导致公共卫生的人才较少,缺少了对公共卫生工作普及,同时医务人员的知识面过于狭窄,对临床医学的知识了解甚少,不能有效的将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相结合。
2社区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整合的必要性
在我国公共卫生方面主要是通过预防为主,同时加强预防和治疗的方法落实工作,所有的工作人员也都在实行。对于整个卫生事业来讲,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是一体的,单纯认为预防是公共卫生的范畴,治疗是临床医学的范畴,这样的思想是不正确的。为了加强人民的保健措施,我们要将公共卫生的知识融入临床医学,使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近几年来,公共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其主要内容主要是预防、保健、基本医疗等,以上服务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真正的为患者解决了许多难题,可见在公共卫生中加入基本的医疗方面知识,能有效的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临床医学中加入少量的预防知识也能减少某些疾病的发生率,由此可见,将社区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进行整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讨论
3.1增强社区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整合的作用
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整合的相关机构就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因此,社区卫生服务成立我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为了使社区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整合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功能,我们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措施,可以在医院、社区等各个地方加强人们对公共卫生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对于慢性疾病的管理等,我们要在社区内加强各种慢性疾病知识的学习和教育宣传,使更多的人们了解并知道如何做好预防。让人们意识到医疗也是公共卫生体系的一部分。
3.2加强全方面人才的培养
一直以来,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的教育存在分离现象,所以很多人的知识具有局限性,不能满足现状,为了将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更好的结合,可以加强全方面人才的培养,充分开拓医务人员的眼界,增加对公共卫生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让医务人员在疾病的预防、保健、基本医疗等多方面提高自己,培养出具有综合性的医疗服务现代人才。
3.3加强卫生应急能力,构建综合性卫生体系
对于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要求各部门同时发挥作用,医疗机构作为核心机构,是控制突发事件防控的关键。为了实现综合性卫生体系的构建,我们进行信息收集、应急指挥中心、综合处理站以及现场处理等公共卫生应急平台,所有部门均可从此平台获知最新消息,实现信息共享,避免了信息的浪费。
3.4加强社区的管理,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很多慢性疾病我们不能一下根治,只能暂时的缓解症状,为了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我们加强了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的整合,实施社区综合性管理。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针对性的干预管理,定期为社区老年人进行血压和血糖的测定,开展老年人俱乐部,加强老年人的锻炼,增强其免疫力。定期开展讲座,为老年人讲解某些慢性病的相关知识和预防方法。
4小结
篇9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健康教育;用药情况
1研究现状及概念
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我国城乡居民基础性、综合性的卫生服务形式。血压病防治工作的立足点应该放在社区。根据我国卫生资源有效利用的原则,提倡群众"大病去医院,小病到社区的就医模式",人们对社区健康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然而我国慢性病患者和具有高危因素的居民的健康观念还很差,患者生活质量比较低。调查指出目前中国高血压仍存在严重的"三高三低三不"现象,即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患者知晓水平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不规则服药、无症状不服药、不愿意服药[1]。现在社区高血压患者在生活方式、治疗态度、健康责任、及服用药物等方面存在着较多不合理的行为和习惯,缺乏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需认真普及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把预防及治疗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传递给群众[2]。
1.1高血压的防治措施 正常人群的血压也要每天关注。不管是否患有高血压,我们可以自我监测血压,一般每天定时可以测血压3次左右,来帮助监测血压情况[3]。高血压之所以必须积极治疗是由于此症致残率高,可使人体各重要脏器严重受损--使心脏左心室肥厚、冠心病发病增多、最终形成心衰;使脑血管发生出血或血栓形成,造成每年新发200万脑卒中患者;导致肾脏损害,肾功能不全,肾功衰竭等。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无论是高血压伴肥胖者还是肥胖不伴高血压者,都应该进行减轻体重和控制体重的指导,尽量不使体重增加,来预防高血压的发生率。因此控制能量产能的同时,首先要控制脂肪的摄入量,体重超重及肥胖人群(BMI>24kg/m2)高血压患病率均是体重正常人的2倍以上[4]。显然控制体重应该得到重视。可通过散步、慢跑、广场舞、骑自行车或游泳等方法,促使体重下降或保持理想体重。保持体重避免高血压的发生,提高生活生活质量。摄入过多的食盐,可导致高血压。而由于过高的钠盐可增加血容量及水钠潴留,而使血管平滑肌细胞肿胀,管腔变细,血管阻力增加,从而引起血压升高。食盐中导致血压升高的成分主要为钠,而膳食中的钾可以对抗钠的升压作用,但是我国人群膳食中钾的含量普遍偏低,高钠低钾对血压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1.2高血压治疗原则 高血压的基本治疗原则包括非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治疗本身是长期而细致的工作,必须详细了解病情及患者的生活条件、工作情况等,贯彻原则性与个体相结合的治疗原则,制定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1.2.1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合理膳食-减少食盐摄入,减少脂肪摄入,食用含钾丰富果蔬,并适量补充优质蛋白质;②戒烟限酒-吸烟会使高血压合并症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并降低或抵消降压治疗的疗效,戒烟对心血管的益处任何年龄段1年后即可显示出来,戒酒和限酒可使血压显著降低;③适量运动和控制体重-适当增加体力活动可使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达11/6mmHg,而体重减轻10%,收缩压可降低6.6mmHg。④保持心理平衡-长期精神压力是导致高血压及影响降压疗效的重要原因,患者应进行心理疏导,积极参加文体及社交活动。
1.2.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在患者经非药物治疗后,如血压控制良好时,应继续下去。血压控制不佳时,应服用药物,并注意定期监测血压变化调整药量。药物治疗适用于高危的高血压患者,即血压≥180/110mmHg,或具有≥3个危险因素,或已有心、脑、肾、血管、眼底疾病者。药物应用原则:①多数患者可从一种药物起始治疗;②应由小剂量起始,逐渐增加用药剂量;③不主张经常更换药物;④不主张随便减药、停药;⑤长期治疗中,每日服1次的药物,优于每日需服多次的药物;⑥50%以上患者需要联合用药。联合应用降压药时应考虑降压效果和不良反应,选择抗高血压药物除了可遵循以上原则,还应考虑患者的承受能力。
2对象与方法
为了了解北京市顺义区建新南区社区居民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血压的控制和监测情况以及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社区服务中心于2013年对建南社区180例居民进行了健康档案的建立,并对其进行高血压预防及治疗干预,并对结果进行评价。
2.1研究对象 ①年龄≥18岁;②有高血压病史;③有糖尿病病史;④有冠心病病史;⑤有中风病史的人;⑥超重与肥胖的人。符合①和其他任意一条条件的居民均可入选。
2.2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个人健康状况基本情况表,对居民进行两次问卷调查。第一次内容为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况、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住址和联系电话。个人疾病史:高血压病史、血脂情况、冠心病病史,其中高血压病史包括首诊年龄、服药情况、服药种类服药剂量。生活方式及行为体重情况、吸烟史、饮酒史、工作强度、业余活动强度。家族史4大项。经审核后录入计算机系统。然后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干预,使其了解高血压病的健康知识。隔2个月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内容如第一次。将收集的资料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录入和整理。
3干预内容
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对高血压知识的认识和正确的生活方式。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宣教,药师随家庭医生一同进行教育讲座,宣传高血压保健知识与用药知识。群体教育与个别谈话相结合,对高血压的潜在危害进行系统的讲解,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并发放相关宣传资料。鼓励研究对象的家属与朋友共了解高血压的防治知识,动员他们共同参与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监督、管理和鼓励。
4结果
4.1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180例具有慢性病的居民。其中高血压患者92例,男性53例,女性39例,男性与女性患高血压比例男性大于女性。其中50岁以上的人平均血压偏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水平也随之增高,表1。
在各类危险因素中,又可分为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例如在主要危险因素中,年龄、性别、家族史就属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男性性别易患高血压就属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肥胖,血脂异常及缺乏体育锻炼则属于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目前心血管病预防干预的重点应当放在这些主要的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上,其他危险因素则是依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进行干预。
综合干预各项可以改变各种危险因素后,心血管病危险可以大幅度降低,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可能完全避免或防止心血管病的发生。这是由于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众多,目前我们只针对几种主要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而且我们对那些不可变更的危险因素,如性别、年龄及心血管病家族史等目前还无能为力,对于那些目前还研究不足的危险因素,如高尿酸血症、高半胱氨酸血症、高超敏C反应蛋白等等,还有待积累更多的资料。因而心血管病预防的道路仍然很漫长。
4.2基本情况分析 表1调查显示,高血压患者中,男性患患者数大于女性。随年龄的增大,患者患高血压病的比例也随之增高。其中高血压患者集中在50~70岁,其中50以下的患者有6例,高血压年轻化。调查资料表明,近10年来高血压年轻化趋势不可忽视,病情控制好坏直接关系到以后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及劳动能力。因此,必须对青年高危人群给予更多关注。
4.3高血压用药方案分析 在所调查的居民中,患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共92例,均服用不同类别降压药物。为社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解答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新药的相关信息;告诉高血压患者有关降压药的名称、剂量、用法、作用与副作用;并提供相关书面知识指导;帮助高血压患者养成良好的遵从医疗行为,督促患者按时服药,认识降压药物,不盲目服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定制个体化用药方案。不随意更改或增减药物,为疾病控制提供有力保证。
4.4健康教育对血压水平的影响分析 表3可看出干预后较干预前对于高血压基本知识的知晓率有明显差异,针对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防治高血压发病的发展与接受健康教育的程度有明显相关。目前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已取得较大成绩,受到国际同行认可,但防治形势依然严峻[5]。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对高血压人群积极进行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高盐、高脂、饱食、肥胖、精神紧张、吸烟、酗酒、生活无规律和缺少运动等。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的存在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完全靠高血压患者自己来控制或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效果是很差的,家庭的支持能帮助患者克服慢性病折磨而产生的不遵医的懈怠情绪[6]。因此,社区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必须要有专业的医务人员和家属,甚至社会来参与,才会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5讨论
本次调查是根据社区慢病管理中的一项居民健康档案建立时居民免费体检的数据统计出来的,由于干预是同时进行的,因此各个项目对血压的影响,得出的数据可能有一定的误差,以所有档案中慢性病患者和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作对比,得出大体的变化趋势。
健康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在实施健康改善措施一定时间后,需要评价其效果,重新调整计划和改善措施,最后达到健康管理的目的。健康管理是对服务对象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①建立健康档案是健康管理;②建立健康档案后对健康危险因素的检查监测(发现健康问题);③评价(认识健康问题);④干预(解决健康问题);⑤再监测--再评价--再干预,其中健康危险因素干预(解决健康问题)是核心。
参考文献:
[1]谢梁燕,徐秀兰.高血压病社区护理干预研究近况及展望[J].护理实践与究,2009(10):111-114.
[2] Bengtson A, Drevenhorn E. The nurse's role and skills in hypertension care: a review. Clin Nurse Spec, 2003, 17(5): 260-268.
[3]石玉荣.150例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护理要点[J].社区医学杂志,2008,6(9):70.
[4]李晓霞,李艳文.高血压的预防及保健[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刊),2009,11(17):127.
篇10
张颉驰马珏孙强: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广州510150
吴涯雯: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广州510150
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普及方法的初步讨论
张颉驰吴涯雯马珏孙强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POPULARIZINGING PRE-HOSPITAL CARE KNOWLEDGE AMONG COMMUNITY RESIDENTS
ZHANG Jiechi, WU Yawen, MA Yu, et al
【关键词】社区居民院前急救普及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5.07.061
随着我国各类灾害事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发,应急安全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其中社区院前急救作为应急安全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愈来愈受到社会和全民的关注[1]。
广州市是我国南方特大城市之一,作为老城区代表的越秀区,路况复杂、房屋密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明显。基于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已趋于完善,面对百姓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强,社区“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仍存在问题,为此,在2014年8月~2015年2月我院走进越秀社区,开展有关“院前急救”的科普讲座、培训。这里对如何在社区开展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知识普及进行初步探讨。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选择越秀区社区居民,开展CPR、创伤急救及意外伤害科普讲座2次,期间通过居委会自由招募“少青中老”各年龄段居民及“第一目击者”人群,开展有关“院前急救”知识培训2次,共约160人次。
1.2普及方法
1.2.1普及小组成员急救知识培训小组由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急救生命复苏的高年资麻醉医师带队,再联合其它专科一线专家及护理团队,为技能培训提供技术保障。
1.2.2培训内容①社区基本急救常识:如急救电话是什么、如何正确拨打120、气管异物、烫伤第一时间如何处理等;②以《初级创伤救治手册》为教材,指导社区常发生的急症急救知识:如对突发心脑血管病患者,如何保持其合适的,如遇到骨折病人、胸痛病人的初期处理等相关知识[2]。③以《2010心肺复苏指南》为指导的初级心肺复苏技术CPR,包括意识丧失的判断、心搏、呼吸停止的判断、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
1.2.2.1理论知识制作有关“院前急救”的科普小挂图、宣传小画册等张贴于社区街道公告栏,每个季度均开展各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急救知识教育,如发放急救常识宣传材料、门诊面对面传授急救方法、深入社区开设不定期院前急救知识讲座,增强社居民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另外,对“第一目击者”人群的进行重点培训教育。
1.2.2.2技能培训①准备心脏复苏模拟人“安妮”及纱布、绷带、三角巾、夹板、担架等供操作训练用。②要求培训人员掌握心肺复苏术(CPR),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技术。③在讲解CPR时,培训人员通过模拟生活中的场景,在模拟人体身上进行现场演示,互动教学,面对面教,强调按压指标的重要性,并纠正动作要领。然后,分组训练,相互之间进行相关技术的训练。根据上述完成情况,每期均进行培训考核,最终通过模拟场景完成“院前急救”的人次约达120人,总共培训人数为160人。
1.2.3宣传工作急救面对着社会各个层面,触及到社会每个角落。①深入越秀各个社区的宣传板,普及简单的急救知识。②通过医院微信平台,每周一期关于突发事件处理的小贴士,让居民在手边即可学习掌握基本“院前急救”。③发挥“第一目击者”作用,尽量对公共场合服务人员做到人人普及。
2普及效果
对越秀区参与培训的居民进行“院前急救”知识现状调查,培训前,明白何为“院前急救”仅有17%,了解心肺复苏CPR的不到1%。培训后,受训的成员一次通过理论、操作、试讲考核的占90%。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在社区中科普开展学习急救知识有重要意义的占95%,对医院此次开展的普及小组授课满意程度达99%;认为讲解内容可以为以后生活、工作中的突发紧急情况提供帮助的占93%;会主动向身边其他人推荐该讲座的占92%。
3讨论
一个国家的院前急救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组织管理、医疗水平和公共福利的综合能力。院前急救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综合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志。院前急救对于发挥政府职能、树立政府形象、保障群众健康、促进社会发展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3]。
然而,目前我国各地社会公众“院前急救”意识普遍淡薄,大部分知识都是从电视节目上了解,具有相对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对“可预见的灾害事故”急救知识几乎不懂(如:城市暴雨、暴风雪、地震、爆炸、交通事故等),对院前急救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较低[4]。从事院前急救人员配置不明确,对于院前急救的准入制度不规范,实施培训不系统,方案不统一[5-6]。目前西方国家院前急救处于成熟发展阶段,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
急救培训体系,并通过法律法规对急救培训作了明确规定[7]。中国院前急救正处于初期起步阶段,院前急救正逐步得到政府和公众的重视,中国应抓紧时间加快院前急救的建设工作,其中应该包括以下几种工作:①国家应通过立法,制定政策,确立院前急救的任务和资金保障机制。建立院前急救准入、急救医生福利、晋升方向明确的规定。②民众的医学知识普及教育,使第一目击者在急救工作者未到达之前能实施正确有效的处置,为医生抢救赢得时间[8]。③向社会公众普及“可预见的灾害事故”急救知识,如:城市暴雨、暴风雪、地震、爆炸、交通事故等。④加强公众对“院前急救”的意识,提高社区居民对院前急救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⑤加强急救网点建设,加强公众拔打“120”电话意识。⑥院前急救医学应列入医学院校必修课程。
社区急救服务,是生命攸关的初步医疗救护,垂危濒死伤患者,在发病现场的4~6 min内,是最重要的时刻,称之为“救命的黄金时刻”。在此时间内,抢救及时、正确,生命有可能被挽救。如今现代急救,不再是关在医院围墙里医生的专利,也不再单单只是昔日所普及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简单的“四大技术 ”,更多的是要立足于现场,开展以心肺复苏及电除颤为主的挽救生命,以及对严重创伤造成伤残等危急情况的医疗救护。根据这次培训效果,在社区普及“院前急救”,居民学习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在实际生活中是可操作的、实用的,这对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麦艳婷, 陈燕萍. 广州市番禺区 2010~ 2012 年突发群体事件院前急救分析[J]. 现代医院, 2013,13(12):152-154.
[2]范小勇,郝向峰,石德志,等. 初级创伤救治原则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 重庆医学,2014(07):838-840.
[3]吕传柱,周才旺,张玉霞,等. 院前急救在急救医学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J]. 中国急救医学,2002(06):63-64.
[4]张军根,王红妹. 我国公众急救技能普及的现状与趋势[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0):1115-1117.
[5]徐绍莲,夏莹,方萍,等. 成人心肺复苏模拟培训考试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1):130-132.
[6]吕传柱,付大庆,刘红梅,等. 急救医学教育与急救人才梯队建设[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2):223-224.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社区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