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2: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血栓病人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

篇1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针灸外洗I号;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179-02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和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两种主要疾病。静脉血栓栓塞症现已被公认全球重大健康问题。2011年中华医学会第八届全国血栓会指出,我国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ICU患者、脑卒中患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中,VTE患病率分别为27.0%、21.7%和4.0%,如不积极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往往出现严重后果,甚至因肺栓塞死亡。自2010年我们对我科卧床的住院病人在加强预防性护理措施同时,联合我院院内制剂“针灸外洗液I号”(以下简称针洗一号)湿敷,用于预防DVT的发生,结果DVT发生率明显减少。现将相关资料做一简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4月至2011年9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病房收治的卧床病人162例,随机分为一般护理组和针对性护理组。预防性护理组90例,男性46例,女性44例,年龄58~88岁,平均71岁,脑出血6例,脑梗死44例,肺气肿并肺心病17例,重度心功能不全23例。一般护理组72例,男性56例,女性43例,年龄56岁~84岁,平均年龄70岁,脑出血4例,脑梗死42例,肺心病16例,重度心功能不全10例。两组资料在病种分布、年龄等方面基本相似,无明显统计学差。

异。

1.2预防方法两组均给予针灸外洗I号(“针灸外洗液I号”加热后湿敷患侧肢体或双下肢,每日1次30min,疗程14天。)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一般护理组:除给予针灸外洗I号外洗外,给予常规护理,做好长期卧床病人的宣教,严密观察,给予内科常规护理。预防性护理组:在给予针灸外洗I号外洗外加常规护理基础上,再给予预防性护理措施,包括:(1)加强卫生宣教:讲解DVT发生的原因、危险因素及后果,提高患者的警惕性。讲解DVT的常见症状,如有不适及时告诉医生、护士。劝其戒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饮食,多饮水,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凝药。(2)适当抬高下肢,定时翻身侧卧,加速下肢静脉回流。(3)勿反复在一条下肢静脉上穿刺,对偏瘫患者尽量不在患肢上输液。提高静脉穿刺技术,严格输液操作规程,增强对下肢血管的保护意识。(4)被动运动:每天进行下肢肌肉的按摩,从肢体远端向近端进行,4~6次/d,15~20min/次。应鼓励并督促病人在床上主动屈伸下肢做跖屈和背屈运动,内外翻运动,足踝的“环转”运动。(5)加强对下肢静脉回流的观察,主要观察病人的肢体有无肿胀,下肢皮肤的颜色、温度,下肢浅静脉充盈情况及感觉,如有异常立即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

2 结果

预防性护理组90例病人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共3例,发生率为3.33%;一般护理组72例病人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共9例,发生率为12.5%。预防性护理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一般护理组,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显著。

3 讨论

3.1DVT易发因素国内黄静[1]等报道的18例DVT的病人其发生的原因与卧床时间、心功能、静脉采血次数、机械通气时间、镇静/脱水药物应用密切相关。而目前被各国学者公认的是Virchow在1856年提出的三大因素[2]:(1)血流滞缓:下肢血液的回流主要靠胸腔负压,小腿肌肉的收缩及静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来维持。当病人长期卧床时下肢肌肉收缩力减低,髂血管受压,尤其病人有心功能不全时均可导致下肢血液回流受阻。肺气肿、肺心病可增加胸腔负压,也可加大下肢血液回流阻力。(2)高凝状态:长期卧床的病人很多为老年人,大多存在高凝状态,加之治疗时采取的脱水、利尿等措施,加重了上述情况。故此类病人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机会明显增加。(3)静脉瓣膜损伤:同一部位、同一血管反复穿刺,有创监测,高浓度强刺激药物应用,可损伤下肢静脉内膜。内膜损伤后内膜下层胶原,激活血小板,释放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内膜损伤后凝血因子、组织凝血活素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分析我们选择的病人情况,有以下几个临床特点,首先是病人卧床活动减少;其次是心功能不全,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因重度心功能不全不能离床活动,同时心功能不全血液循环减慢;再次是高龄,病人的血管等基础条件不好,符合上述DVT易发因素。

3.2 预防性护理措施是预防DVT的重要方法之一从预防结果来看,一般护理联合“针灸外洗液I号”DVT的发生率为12.5%,而预防性护理联合“针灸外洗液I号”DVT的发生率仅为3.33%,显著低于一般护理组,提示预防性护理措施在预防DVT方面显著优于一般性护理。预防DVT的易发因素等采用的预防性护理措施能显著降低DVT的发生率,有效地预防DVT的发生,因此我们认为预防性护理措施是临床上预防DVT的重要方法之一。总结我们的护理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宣教,提高认识;二是被动运动,最为关键;三是抬高下肢,加速回流;四是减少穿刺,保护血管,;五是密切观察,早知早治。另外,我们认为,预防性护理仅是一种有效的预防DVT的措施,临床上应联合使用药物外洗、下肢压力系统等采用综合性预防措施,更能提高预防效果。

3.3 “针灸外洗液I号”对DVT有显著的预防效果既往文献报道,DVT的发生一般在20%左右,我们的观察发现应用“针灸外洗液I号”患者DVT的发生率一般在10%左右,明显低于文献报道,提示该药有显著的预防DVT效果。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属中医范畴的“血瘀证”,治疗当以“活血化瘀通络”为主,“针灸外洗液I号”是我院特色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川乌、草乌、乳香、没药等,具有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用于内科急症卧床病人的患侧肢体或双下肢湿敷,预防DVT的发生,疗效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肺动脉血栓栓塞; 临床观察; 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428-02

肺动脉血栓栓塞在临床上不容易得到确诊,非常凶险。在诊治时需要护士的积极协助,这是非常关键的。现对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肺动脉血栓栓塞患者15例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措施总结报导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本组资料共计15例,均为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肺动脉血栓栓塞患者。男10例,女5例,年龄47~83岁,平均64.31±4.1岁。入院后按医嘱低流量吸氧、抗凝、强心、平喘、抗炎、化痰、止咳治疗。

1.2临床观察与护理

1.2.1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对病人的活动,生命体征,患肢温度及其颜色以及水肿情况要进行密切关注。如果活动时发生意识模糊,胸闷气短而且胸痛以及出汗等现象,要立马卧床,并给予氧气,进行静脉通道的建立,并通过心电实施监护,要及时通知医生,对那些心烦意乱的病人应该按照医生的吩咐通过镇静以及止痛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是呼吸不畅,易于昏厥或者是休克的病人,则应该通过解痉平喘或者是升血压等药物进行治疗。要密切观察病人呼吸不畅,紫绀以及胸闷情况是否得到缓解,对24h之内的出入量以及护理工作务必做好记录。

1.2.2通过药物治疗进行的护理:治疗肺动脉血栓栓塞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抗凝治疗,这对那些具有稳定血液动力学,而且面积不大的肺栓塞病人最为合适(急慢性均可)。抗凝药能将凝血剂彻底阻断,能避免血栓表面部位的血小板发生集聚,降低5-羟色胺排除量,阻止血栓体积变大或者是新血栓出现[1]。将口服华法令,氯吡格雷或者是低分子肝素注射在皮下后,要密切注视药物功能及其不良反应,查看病人注射部位是否存在血肿,牙龈,胃肠道以及皮肤黏膜是否发生出血现象,在抗凝剂输入的过程中,要确保滴速以及剂量都合适,避免药量太少使其应有的功能得不到发挥,而药量多又会引起出血,如果存在出血倾向要尽早通知医生,以立即停药并对患者进行止血。

1.2.3对呼吸道进行的护理:要密切关注呼吸节奏以及频率,采取半坐卧位,不断吸入少量氧气即2~4L/min,呼吸发生衰竭时要通过无创呼吸机以确保患者通气顺畅。要避免呼吸道堵塞,如果需要的话要通过无菌操作进行吸痰,当病情逐渐缓和后,要帮助病人正确呼吸以及咳嗽。按照胸痛程度尽早使用止痛剂,以尽可能降低耗氧量。

1.2.4对生活进行的护理:(1)最基本的护理:病室一定要干净,不能吵闹,要经常通风,不管是湿度还是温度都要合理,要确保患者保暖,皮肤要干燥而且干净,要远离感染性疾病,禁止频繁探视。大便一定要通畅,防止咳嗽以及便秘等症状的出现,尽可能减少腹腔内的压力,以免对下肢部位的静脉血液回流造成影响。要多喝水,那些大便干燥的病人,应该通过一定量的开塞露解决大便不畅问题。(2)卧床休息:大面积且急性的肺动脉血栓栓塞会将肺通气布局改变,使肺血管以及心脏阻力增加,进而引起低氮酸以及低氧血症并右心出现衰竭,使生命受到威胁。所以病人要经常卧床休息,避免肢体活动,不能对下肢按摩,以阻止新栓子发生脱落,与此同时要防止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进而出现褥疮,可让患者使用电动防褥疮垫,也可以是自动翻身床。(3)通过饮食进行护理: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少吃多餐,多吃蛋白质,维生素以及粗纤维含量高,盐以及钠含量较低的清淡食物。避免食用易发酸而且速溶的食物,以防止腹胀。让病人尽可能多食水果。

1.2.5对心理进行的护理:肺动脉血栓栓塞往往发病急,不间断的胸痛而且胸闷气短等经常让病人感到即将死亡,尤其是患有面积较大的肺动脉血栓栓塞的病人,这种感觉尤为强烈,此外由于缺乏对肺栓塞的了解,致使患者有强烈的焦虑以及恐惧感,对预后信心不足。作为医护人员,应该凭借高超的技能,从容不迫的态度以及良好的作风赢得病人信任,与此同时耐心宣传该疾病知识和有关治疗措施,稳定病人情绪,避免神经体液由于发生反应而刺激肺血管以及肺动脉,降低耗氧量,使病人保持乐观心态以协助治疗。对那些心烦意乱的病人,应该按照医生嘱咐使用止痛以及镇静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是呼吸不畅,昏厥或者是休克的病人,应该通过解痉平喘以及升血压等药物进行治疗。

1.2.6定时随防患者:抗凝剂一定要按时服用,让病人及其家属认识到抗凝药物的关键性。让病人学习怎样判断出血征兆,比如突然发生胸痛,胸闷气短,下肢部位肿痛,咯血以及晕厥等情况要及时就诊。日常生活中要经常活动下肢,防止坐站时间太长,如果病人下肢静脉曲张,应该穿弹力袜,如果是长时间卧床的病人,要对下肢进行按摩以增加血液循环。

2结果

经过积极救治与精心护理,15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好转出院。其中面积较小的肺动脉血栓栓塞通过平喘,吸氧以及抗凝等方式进行治疗的共有8例,面积较大的肺动脉血栓栓塞通过血管外科安装下腔静脉滤网后溶栓进行治疗的共有7例。

3讨论

肺动脉血栓栓塞非常危险,很容易再次发作,因为发病不易察觉,症状也没有奇特之处,要通过专门的技术才能确诊,导致临床检出难度大,容易出现漏诊,是预后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病人若能尽早确诊并接受科学治疗,能大大减少病死率,在治疗时,护士要积极协助医师,密切关注病情,尽早找出肺动脉血栓栓塞存在的危险。患有肺血栓栓塞症的病人,在其出院后依然要坚持使用抗凝剂,疗程一般是6个月,那些不能发现危险因素以及危险因素去除难度较大的病人,抗凝过程中要注意适度[2]。其对防止血栓栓塞复发非常关键。简而言之,护士要积极协助医生观察病情,尽早给予精心护理是促进肺动脉血栓栓塞成功治疗并避免并发症出现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护理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又称Buerger病。是一种以中、小动脉节段性,非化脓性炎症和动脉腔内血栓形成为特征的慢性闭塞性疾病,主要侵袭四肢尤其是下肢的中小动脉和静脉,引起患肢远侧段缺血性病变。病人大多为男性,好发于青壮年,绝大多数有吸烟史,常伴有患肢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和雷诺综合征。临床表现视血管受累、病变程度、局部缺血情况以及侧支循环是否建立而定。常见症状为疼痛、肢体发凉、感觉异常、皮肤色泽改变、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肢端溃疡和坏疽。

        【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呈周期性发作,经过较长时间病情才逐步加重。临床表现主要有疼痛(这是最突出的症状)、发凉和感觉异常(是常见的早期症状)、皮肤色泽改变、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营养障碍性病变、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坏疽或溃疡。

        【手术治疗 】

        目的是增加肢体血供和重建动脉血流通道,改善缺血引起的后果。

        1.动脉重建术  有两种方法:旁路转流术,适用于主干动脉闭塞,但在闭塞动脉的近侧和远侧仍有通畅的动脉通道者;血栓内膜剥脱术,适用于短段动脉阻塞者。

        2.静脉动脉化手术  在下肢建立人为的动-静脉瘘,通过静脉逆向灌注,向远端肢体提供动脉血。适用于动脉广泛闭塞并且无流出道者,因疗效欠佳,应用渐少。

        3.骨髓干细胞移植术  对于下肢远端动脉流出道差无法进行搭桥,或者由于年老体弱和伴发其他疾病不能耐受手术搭桥的病人。

        4.截肢术  肢体远端已坏死、界限明确者,需作截肢(指、趾)术。

        5.其他  如腰交感神经切除术,近期效果尚满意,但远期疗效不理想;游离血管蒂大网膜移植术,近10年来很少见文献报道。

        【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由于肢端疼痛和组织缺血坏死,使病人产生痛苦和抑郁心理,医护人员鼓励安慰病人,调动其战胜疾病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戒烟  在该病的治疗中,戒烟是所有治疗方法的基础,因此,应向病人详细讲述吸烟的危害性,告知病人绝对禁烟。

        3.疼痛护理  运动疗法可促进患肢侧支循环的建立,对减轻疼痛有一定的疗效。疼痛剧烈时,可酌情暂时使用适当的镇痛剂,但应当避免药物成瘾。同时给予心理护理,提高病人对疼痛的耐受力。

篇4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8.221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老年人多于青年人,该病症状为患肢局部肿痛、皮下可扪及有压痛的条索状物或伴有病变远端浅表静脉曲张等静脉回流受阻现象,主要以非手术疗法为主。临床采用溶栓、抗凝、祛聚药物消融血栓[1]。护理措施为抬高患肢、清淡饮食、密切观察凝血功能变化,注意出血倾向等。

资料与方法

2004~2008年收治非手术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患者68例,男31例,女37例;年龄30~75岁,平均46岁;体重48~84kg,平均58kg。左下肢患病29例,右下肢患病20例,双下肢均患病19例。其中肢体肿胀40例,静脉曲张9例,静脉溃疡5例,剧烈疼痛3例,皮肤色素沉着6例。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或放射性核素检查确诊。平均住院天数18天。

治疗方法:主要以非手术疗法为主,临床采用溶栓、抗凝、祛聚药物消融血栓[1]。急性期患者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钠、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注射液及华法令。慢性期给予低分子肝素钠、丹参注射液及华法令[2]。

结 果

本组68例静脉血栓患者中除8例因各种原因放弃治疗外,47例临床治愈,11例好转,1例截肢,1例肺栓塞抢救无效死亡。

讨 论

全面了解病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注意卧床休息,急性期一般为2周,并抬高患肢,使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膝关节屈曲10°~15°[3],窝处避免受压,以利静脉回流,减轻水肿,肿胀明显时可适当利用利尿剂。患肢疼痛时不可过分限制使用止痛剂,以免过分疼痛引起动脉痉挛[4]。

血黏度增高是诱发下肢静脉血栓的重要原因,所以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应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少盐,进食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多食新鲜蔬菜瓜果及黑木耳等降低血液黏稠度的食物[5],保持大便通畅,以免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防止大便用力致血栓脱落及加重心脏负荷。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针对性的向他们介绍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应多关心病人,注意语言艺术,进行各项操作时动作轻柔熟练,尽量地减轻病人的痛苦,以获得病人的信任,使病人增强安全感,从而更积极地配合治疗,增强病人的信心,为其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密切观察凝血功能的变化,注意出血倾向。发病后10天左右可床上活动,定时作屈伸运动,2周后下床[5]。活动应循序渐进,不可过度,避免久站、久坐、久走,避免剧烈活动。

出院后需继续服药者,应遵医嘱服用并定时复查凝血酶原时间,下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作好弹力袜的保养,避免久坐、久走或久站,卧床时抬高患肢,适量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关节挛缩,定期门诊复查。

总之,下肢静脉血栓如未及时治疗,将造成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甚至致残。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该病的发生率,可降低患者住院日、致残率、医疗费用和死亡率,在护理过程中应多与患者交流,多关心病人并严密观察病情,给予卧床休息、抗凝溶栓等治疗,在用药过程中掌握药物的用药原则,了解各种药物的不良作用,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掌握病人的病情动态变化,以提供更优质的护理,促进病人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杨晓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及预防.中外健康文摘,2009,6(26):473.

2 孟娜,张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体会.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4(21):964.

3 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护理学杂志,2002,17(5):399-401.

篇5

【关键词】 肺拴塞 护理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是指嵌塞物质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阻断组织血液供应所引起的病理和临床状态。常见的栓子是血栓栓,其余为少见的新生物细胞、脂肪滴、气泡、静脉输入的药物颗粒甚至导管头端引起的肺血管阻断。

肺拴塞的临床表现

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可从无症状到突然死亡。常见的症状为呼吸困难和胸痛,发生率均达80%以上。胸膜性疼痛为邻近的胸膜纤维素炎症所致,突然发生者常提示肺梗塞。膈胸膜受累可向肩或腹部放射。如有胸骨后疼痛,颇似心肌梗塞。慢性肺梗塞可有咯血。其它症状为焦虑,可能为疼痛或低氧血症所致。晕厥常是肺梗塞的征兆。

常见的体征为呼吸增快、紫绀、肺部湿罗音或哮鸣音,肺血管杂音,胸膜摩擦音或胸腔积液体征。循环系统体征有心动过速,P2亢进及休克或急慢性肺心病相应表现。约40%患者有低至中等度发热,少数患者早期有高热。

肺拴塞的护理

1. 护理评估

(1) 病史评估

①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史:深静脉血栓是肺栓塞的重要来源,以下肢深静脉最多见,如股静脉、深股静脉和髂外静脉等。

②长期卧床史:偏瘫、下肢骨折、手术后重病等长期卧床者,甚至健康人如长时间不活动,因血流缓慢,血液淤滞形成血栓,引起肺栓塞。血栓发生率与卧床成正相关。

③创伤:创伤后有15%病人发生肺栓塞。如大手术、烧伤、车祸等,因损伤组织释放某些物质损伤了血管内皮所致。

④心肺血管疾病:慢性心脏病疾患,如心肌病、肺心病、风心病等,也是因损伤血管内皮导致的结果。

⑤肿瘤:癌可增加肺栓塞的风险性,因癌细胞产生的某些物质(如组蛋白、蛋白酶等)能激活凝血系统,而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态,促进血栓形成。

⑥妊娠和避孕药:孕妇发生肺栓塞的概率高于同龄未婚女子,避孕药可作用于凝血系统,促进血栓形成。

⑦其他:高龄、肥胖、脱水、糖尿病等均可导致肺栓塞。

(2) 栓塞程度评估 肺栓塞病情轻重主要取决于肺栓塞面积和栓子的大小。按栓子的大小可分为:①急性巨大肺栓塞,均急性发作,谛动脉阻塞达50%,相当于两个或两个以上肺叶动脉被阻塞,当栓子完全阻塞肺动脉主干或其他主要分支时也称骑跨型栓塞;②急性次巨大肺栓塞,一个肺叶动脉被阻塞,约30%灌注缺损;③中等肺栓塞,即主肺段和亚肺段动脉栓塞;④小肺栓塞,即亚段肺动脉及其分支栓塞。

(3) 健康行为与心理状态的评估 对病人重点评估内容包括对疾病的高危因素以及引起自身疾病直接因素的了解,对疾病预防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和避免栓塞再复发方法的掌握程度,病人对应用溶栓和抗凝药物期间出血倾向的自我监测意义与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因胸痛等症状所引起的紧张、恐惧或焦虑的程度。

2. 护理诊断

病人可能存在的护理诊断有:①有心跳骤停的危险,与静脉血栓形成有关;②恐惧,与胸痛及呼吸困难有关;③有出血的危险,与应用溶栓和抗凝药物有关。另外还可能存在其他相关的护理诊断,如知识缺乏、舒适状态的改变、呼吸形态改变、自理能力缺陷等。

3. 护理目标

(1)病人不发生血栓脱落。

(2)病人生命体征平稳。

(3)不发生重要器官的出血。

(4)能说出肺栓塞的易患因素。

(5)能说出预防肺栓塞的意义与方法。

4. 护理措施

(1)适宜的治疗、休息环境 患者的房间应该舒适、安静,空气新鲜。

(2)绝对卧床休息 防止活动促使静脉血栓脱落,发生再次肺栓塞。

(3)注意保暖防止受凉,预防感冒。

(4)止痛 胸痛轻,能够耐受,可不处理;但对胸痛较重、影响呼吸的患者,应给予止痛处理,以免剧烈胸痛影响患者的呼吸运动。

(5)吸氧 合并通气功能障碍时,要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

(6)监测重要生命体征 如呼吸、血压、心率、心律及体温等。

(7)定期复查动脉血气及心电图。

5. 用药反应观察及护理

溶栓和抗凝治疗的主要用药反应为出血,可达18%~27%。用药期间应观察出血症状和体征,如皮下穿刺点出血、牙龈出血、痰中带血,严重时可出现脑出血,当发现病人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神志改变等脑出血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有效措施。为避免出血并发症,要监测凝血时间,使其较正常延长2~3倍;应尽量减少有创监测项目;动、静脉穿刺要选用小号针头,穿刺后要充分压迫止血,放松压迫后要观察是否继续出现皮下渗血。肝素治疗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可用等量鱼精蛋白对抗。

6. 做好皮肤护理

急性肺栓塞溶栓后,卧床时间较长,要注意保护患者皮肤,如床垫的软硬度要适中,保持皮肤干燥、床整。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每2~3h翻身1次。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破损。

7. 合理营养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为宜,保证疾病恢复期的营养。除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外,必要时可给予缓泻剂或甘油灌肠。

8. 预防肺栓塞再复发

急性肺栓塞治疗期间,主要是预防肺栓塞的再复发,具体护理措施有以下两点。

(1)心理护理 溶栓后患者自觉症状减轻,均有不同程度的想下床活动的愿望,这时患者应了解溶栓后仍需卧床休息,以免栓子脱落,造成再栓塞。

(2)有效制动 急性肺栓塞溶栓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松动,极易脱落,要绝对卧床2周;不能做双下肢用力的动作、双下肢按摩及用力叩背;避免腹压增加的因素,尤其是便秘和上呼吸道感染,要积极治疗,以免排便时用力或咳嗽时腹压增大,造成血栓脱落;吸烟者应劝其戒烟;卧床期间所有的外出检查均要平车接送。

9. 健康教育

(1)指导病人要定期随访,按时服药,特别是抗凝剂的服用,一定要保证按医嘱服用。

(2)教会病人观察出血现象,如有牙龈出血、皮肤破口流血不止等。

(3)按照医嘱定期复查抗凝指标,了解并学会看抗凝指标化验单。

篇6

总结本院

例骨科卧床病人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通过术前宣教、早期功能锻炼、、药物治疗、骨科仪器治疗、保护静脉、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有显著成效,无一例深静脉血栓形成。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为主;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209-01

血栓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及修补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血栓由不溶性纤维蛋白、沉积的血小板、聚集的白细胞和陷入的红细胞组成。是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结,是骨科卧床患者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引起脑、肺栓塞,是本病死亡的原因,随着医学的发展,深静脉血栓也是我们高度关注的一门课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取本院2012―2013年骨科卧床患者299例。

1.2 结果:无一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

2 预防为主的护理措施

2.1 术前指导

2.1.1 基础护理:责任护士接到病员后安排骨科床,保持床单元整洁、平整、干燥 ,修指甲、皮肤清洁、更换宽松、柔棉衣裤、,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骨外伤后需要注意的事项及常见并发症,如:卧床病人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原因,临床表现、,预防措施及重要性,使其引起高度重视并配合护理、治疗。

2.1.2 健康宣教:入院时就开始进行知识宣教,严禁吸烟,避免烟中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末梢血管收缩及黏稠度增加;避免高胆固醇的饮食,饮食应清淡、多食高纤维、新鲜蔬菜瓜果及黑木耳等降低血液粘稠度的食物。每日饮水量达2500ml以上,保持大便通畅,正确指导病员深呼吸训练、护胸运动、有效的咳嗽咳痰、腹部按摩;

2.2 预防措施

2.2.1 患者一般护理:术后回病房抬高下肢20―30度,促进静脉回流,下肢远端高于近端,尽量避免膝下垫枕,过度屈曲,影响静脉回流。可在患肢下垫软枕,顺着肢体方向。每班仔细观察术后皮肤色泽、温度、感觉、运动、肿胀及血液循环情况,详细记录。如发现肢体末梢色泽呈暗红、皮肤苍白、皮温较低、肢体麻木、肿胀不适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查明原因和相关处理。

2.2.2 早期功能锻炼:脊柱、骨盆、及下肢手术病人麻醉清醒后,早期鼓励并教会病员患肢主动训练及健肢的全关节运动,患肢进行脚趾屈伸训练、踝泵运动、股四头肌收缩运动、辅以患肢远端肌肉按摩,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血流瘀滞。每次3―5分钟,每天数次,以后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活动量。同时重视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指导,讲解早期功能训练的重要性,让家属给予更多的被动训练项目,如:双下肢肌肉的按摩,髋、膝、踝关节的屈伸运动,病情许可的可练习直腿抬高、同时注意床上翻身2―3小时一次,鼓励早期下床活动。我院将功能锻炼作为优质护理的重点工作,,责任护士每天床旁手把手教每一位患者及家属功能锻炼,全科护士已养成了随时督促患者主动训练为主,被动训练为辅的模式,护士长严格管理,我科的骨科卧床病人并发症较少发生,无一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2.3 骨科仪器治疗:卧床病人入院后早期介入骨科仪器的使用预防静脉血栓,本院采用射频、下肢静脉泵治疗仪,每天2次,上、下午各30分钟,取得了良好效果。

2.2.4 药物治疗:祛聚药物(我院常用拜阿司匹林、右旋糖酐、丹参等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血小板聚集的药物辅助治疗;抗凝(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注射方法不正确、易引起皮下出血、瘀斑、硬结、皮下血肿。可在腹部,脐周5---10cm处皮下或垂直皮熠注射。排空气时防止药液溢出,注射后用干棉签适当压迫,禁止揉搓、热敷注射部位,有效的减轻患者的不适。使用以上药物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向:尤其注意伤口渗血及引流管情况。

2.2.5 静脉保护:长期补液和卧床患者,应避免下肢输液、输注药物浓度高的应充分稀释后注入。上肢静脉输液应避免在同一个肢体,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多次穿刺,扎止血带不宜过紧,时间不宜过长,使用静脉留置针,必须用稀释的肝素封管,输液时将留置针管内的封管液抽出,不可推人血管,引起血栓。

2.2.6 心理护理:责任护士深入病房,多安慰患者,鼓励其说出对疼痛的感受解除疑虑,耐心的讲相关疾病知识,及术后早期主动功能训练的重要性。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主张使用镇痛泵,利于患者主动配合功能训练。

篇7

【关健词】髋部手术 静脉血栓栓塞症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214-01

骨科髋部手术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高,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 [1] 。我科通过对此类手术患者的术前、术后有效护理干预,明显减少了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5例,男151例,如174例,年龄最大95岁,最小34岁,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11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3例,髋部周围骨折手术199例。

1.2 治疗结果 本组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28例,发生率8.61%。其中肺栓塞死亡3例,均发生在手术一周后。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针对髋部手术均属于骨科大手术,患者易产生恐惧、焦虑、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活动,护理中应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详细向患者讲解病情手术方案,手术医生,技术水平及预后情况,以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活动,取得患者及家属理解,积极配合治疗。

2.1.2 消除不良生活习惯。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发现对手术不利的习惯及时指导患者改正,有些患者有吸烟史的,护士应与其讲解香烟对手术后血管的损害,香烟中的尼古丁物质易引起血管痉挛,损害血管内皮组织,造成血小板吸附血管壁上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理解后立即戒烟。

2.1.3 饮食指导 患者术后需卧床,胃肠活动功能相对减弱,嘱其饮食应可口、易消化,忌生冷、油腻辛辣,多吃新鲜蔬果、水果、鱼和瘦肉,加强机体营养支持,以增加抵抗力,提高手术耐受性。

2.1.4 术前功能锻炼指导。术前常规训练病人床上大小便,指导患者使用骨科多功能牵引床抬臀及踝泵运动,股四头肌静力舒缩运动及扩胸运动。

2.2 术后护理

2.2.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切口渗血情况,疼痛情况以及引流量,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禁用止血药物,常规应用舒血宁或者血塞通,预防血栓形成,对无禁忌症者,常规使用弹力绷带绑扎患肢,利用机械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减少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2.2.2 术后功能锻炼指导 术后6小时麻醉消失即行股四头肌静力舒缩及踝泵运动,使用骨科多功能床吊环行抬臀活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5-7天即可扶双拐下地,患肢禁止负重,髋部周围骨折手术患者根据其伤情尽早下地活动,一般伤后7-10天扶双拐下地患肢禁止负重,若合并上肢伤则予以早期坐轮椅下地。

3 体会

髋部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陆芸等[2]报告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5.7%。吕厚山等[3]报告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7.1%(24/51)早期功能锻炼可促进静脉回流,有效防止静脉血栓形成。腿部肌肉尤其是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存在许多静脉窦,这些静脉内的血液几乎只有依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回流,仰卧时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因此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4]。本组患者我们通过术前、术后早期有效的各种护理干预措施,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61%,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中华骨科杂志,2009,29(6):602-604.

[2]陆芸、马宝通等.骨科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研究.中华骨科杂志,2007,27(9):693-698.

篇8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   下肢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人工关节置换是近30年来矫形外科学中投入最多,发展变化最突出的领域之一。该手术是关节疾患终末治疗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对于高龄老年人常见的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成为一种公认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术后高发的下肢静脉血栓却成了老年患者护理的瓶颈。因此,做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成为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9年10月我科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3例,其中男20例,女23例;左髋关节19例,右侧髋关节21例,双侧髋关节3例;共46个髋关节;行人工股骨头置换16个,人工全髋关节置换30个;年龄62~88岁,平均75岁。

        1.2并存病  合并高血压病9例,冠心病9例,糖尿病10例,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和糖尿病三病者8例,慢性支气管肺气肿5例,肾功能不全2例。

        2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2.1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

        ①高凝状态。患者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静脉血栓均使血液成分改变而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是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②静脉血流状态。患者多属于高龄且合并多脏器生理退变和器质性疾病,心输出量减少,静脉回流减慢,均使下肢血流处于相对滞缓状态,加上术后患肢制动等使血流进一步减慢、瘀滞,局部组织缺氧和代谢环境改变而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③血管壁的损伤。术中过度旋转、屈曲,下肢过度牵拉而间接损伤血管壁,还有术中骨水泥的热损害、术野炎症刺激或高渗糖造影剂直接损害血管壁均会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

        2.2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判断与观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下肢肿胀,皮肤颜色变为紫绀、皮肤温度升高;甚至出现胸闷、口唇紫绀、呼吸困难。发现以上情况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继发肺栓塞。

        2.3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①药物疗法。低分子肝素是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首选药。一般使用量为3000-5000U,皮下注射1次/d;②机械性疗法。分主动和被动2种方法:(1)主动活动。在病人股骨颈骨折住院卧床期间做好下肢牵引;围手术治疗期鼓励病人患肢远端关节(踝关节)屈曲、旋转活动及股四头肌舒缩等活动,有条件的病人最好穿上弹力袜;(2)被动活动。麻醉过后即可按术前要求进行功能锻炼,术后配合下肢功能锻炼器(CPM)使用进行患肢被动功能锻炼,术后第三天开始进行,从小幅度30°开始日渐增加幅度,但不能超过90°。病人持续使用功能锻炼器1~2周。以上方法能有效地加速下肢静脉回流,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总体发病率。

   2.4观察与护理

        ①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每班护士均要检查病人患肢是否保持中立位并予抬高,下肢是否有循环障碍现象;②嘱病人忌作患肢热敷止痛;③静脉穿刺忌选择患肢作注射对象;④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若发现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3  出院指导

        确定病人和家属已经掌握或了解出院后的康复计划,并能较好的执行;嘱病人坚持患肢功能锻炼,并教会病人各种时患肢的姿势,指导病人术后6周内勿交叉双腿,保持外展位,避免患肢屈髋超过90°或并拢下肢下蹲动作或内旋盘腿动作的正确保护方法,勿卧于患侧;勿坐沙发或矮椅;坐位勿前倾,勿弯腰拾东西;勿在床上屈膝而坐。指导家庭实施设立坐厕,并加扶手设置。后3周可扶拐下地活动,但要避免患肢负重;持续3个月以上可渐渐让患肢负重,但要避免患肢受外力撞击或持续剧烈活动。应定期进行随访,了解病人康复情况,及时修订康复计划。

        4  护理体会

        患者因年龄较大,血液循环欠佳,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并且对手术治疗易产生恐惧、紧张、不安等心理,因此护士对患者要热情、关心、体贴,术前做好解释工作,向患者讲解手术的有关知识及注意事项,主动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积极配合医生护士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术后可以指导帮助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逐步加强下肢肌力与耐力的练习。患者出院后要长期随访, 在术后1月、3月、半年来院复查, 并告诉患者功能锻炼不可操之过急,发现静脉血栓迹象应及时就诊。

参 考 文 献

[1]刘洁珍.高龄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护理探讨.实用护理杂志,1999,15(6):15.

[2]王少华,曹艳,曲东郁,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康复护理.解放军护理杂志,1999,16(2):38.

篇9

[中图分类号]R248[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c)-075-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 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是手术后近期常见并发症之一,在骨科下肢手术及妇科腹部手术术后发病率达30%~50%[1-2]。发病后不但增加了病人的痛苦,而且增加了治疗难度,一旦栓子脱落容易形成肺栓塞(PTE),危及病人生命。为寻求降低DVT发病率的最佳途径,我们对2005年6月~2007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骨科下肢手术及妇科腹部手术病人进行分组观察、统计DVT发病率,比较各组病人治疗效果的差异性,评价口服血府逐瘀汤及护理干预对降低DVT发病率的有效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观察骨科下肢手术及妇科腹部手术160例,其中骨科下肢手术80例,包括人工髋关节关节置换1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9例,膝关节人工关节置换2例,股骨颈空心钉6例,DHS 13例,PFN 4例,股骨干带锁髓内钉15例,股骨干钢板7例,胫腓骨钢板固定5例,小腿外固定架4例,胫骨髓内钉4例;妇产科腹部手术80例,包括剖腹产手术28例,子宫切除手术34例(良性肿瘤28例,其中经腹式子宫全切除术24例,子宫脱垂经阴道子宫全切除术和曼氏手术4例;恶性肿瘤6例,其中宫颈癌4例,子宫内膜癌2例),卵巢肿瘤手术14例(良性肿瘤11例,恶性肿瘤3例),宫外孕4例。年龄17~78岁,平均57.38岁。

2 方法

2.1 病例选择

对2005年6月1日~2007年5月31日期间我院收治的骨科下肢手术和妇产科腹部手术所有病人进行观察、统计,随机分成4组,每组采用不同的治疗护理方法,最后每组随机抽取病例40例(骨科20例,妇产科20例),观察各组DVT发病率。

2.2 分组情况

观察组A1组,应用中药血府逐瘀汤,未进行积极的护理干预;观察组A2组,不应用中药,只进行护理干预;观察组A3组,采用口服中药血府逐瘀汤并针对DVT的高发因素有目的地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B组,只采用传统的护理措施,未针对DVT进行预防性治疗。

2.3 DVT的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①临床指标:约50%~80%的DVT可无临床表现。起病较急时DVT的主要症状及体征有患肢肿胀、疼痛、发硬,活动后加重,偶有发热、心律加快;血栓部位压痛,沿血管可扪及条索状物,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可出现静脉性坏疽,Homans征和Neuhof征阳性。②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了解血流情况,血栓形成及变化情况。

2.4 护理干预措施

包括心理护理、疾病相关知识教育、饮食指导、手术后康复训练指导等,使病人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消除抑郁、焦虑心理,稳定情绪,增强对手术治疗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5 中药血府逐瘀汤方剂组成及服用方法

方剂组成: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服用方法:被选病人手术日开始,水煎服,日一剂,连续服用7 d。

2.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对各组DVT发生率进行χ2检验,P

3 结果

DVT发生率:A1组为12.5%,A2组为7.5%,A3组为2.5%,B组为22.5%(见表1)。A1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P

4 讨论

骨科下肢手术,髋、膝关节置换手术以及妇科盆腔手术、肿瘤手术等术后DVT发病率很高,可达30%~50%。目前用于预防、治疗DVT的药物主要有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聚集药(小剂量阿司匹林、肝素、华法令等),这些药物虽然能降低DVT的发病率,但仍存在一定比例的DVT形成,且有出血的倾向,因此尚不能达到完全预防的目的。我们从DVT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着手,利用中药血府逐瘀汤活血祛瘀、通脉理气作用及系统的护理干预手段,有效预防了DVT的发生,降低了高危人群手术后DVT的发病率。

4.1 DVT的致病因素

早在1856年,Rudolph Virchow就提出血栓形成发病机制“三要素”:血流减少或淤滞、血管内膜损伤、血液高凝状态[3],这是对其形成机制的最早认识。这些致病因素在骨科下肢手术及妇科腹部手术病人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手术后、妊娠及产后或其他原因长期卧床均可使下肢静脉内血流缓慢、血液淤滞在静脉内,可有大量的白细胞、血小板积聚,在移向内皮细胞和基底膜之间的过程中造成内膜损害,激活凝血过程形成血栓。又因外伤、手术及感染常引起组织大量破坏、分解、严重脱水而引起血液浓缩,使血液凝固性增高;手术或创伤造成肢体静脉壁的损害,可以引起血小板反应性改变,导致血小板凝集,而具有强烈抗凝作用的蛋白质细胞减少,凝血物质增加,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态从而形成血栓。本组观察显示,在未采取任何预防措施情况下,骨科下肢手术及妇科腹部手术后DVT发生率为22.5%(B组),其中妊娠、肥胖、高龄、手术后、创伤、晚期肿瘤、昏迷或长期卧床为并发DVT的高危因素。

4.2 口服中药血府逐瘀汤对手术后并发DVT的预防作用

4.2.1 祖国医学认为,DVT属“肿胀”“瘀血流注”和“血瘀”等范畴,中医称此病为“恶脉”、“脉痹”[4]。本病多由于感受外邪,血脉瘀阻,水湿泛溢,湿热流注于血脉经络;或久病体虚,气无以行血,气血运行不畅,气滞则血凝结,瘀阻血脉经络而形成肿胀病。临证见患处皮肤红肿热痛,循脉络走行方向出现硬索状物或团块状物等症。阻是病变的根本,其基本病机为脉络瘀阻。因此,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是预防、治疗本病的重要法则,运用中药应以活血化瘀为主。

4.2.2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主治血行不畅引起的多种病证[5]。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为活血祛瘀要药;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药下行;柴胡、枳壳理气行气,使气行则血行。行气活血药物多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过程,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具有抗炎消肿,抗凝血,改善血液黏、浓、凝、聚状态等药理作用[6]。本研究结果显示, A1组DVT发生率为12.5%,A1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P

4.3 护理干预对手术后并发DVT的预防作用

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心理护理、疾病相关知识教育、饮食指导、手术后康复训练指导等。从解决下肢血液淤滞、高凝状态和保护血管内膜三方面采取预防措施,积极向病人进行卫生宣教,指导病人做好预防工作:①术后卧床期间,定时变换,每2 小时一次,以促进下肢静脉血回流。②护士指导并监督病人做下肢的主动运动或帮助病人做被动运动,如屈伸髋、膝、踝关节等运动,可以下床活动者尽早下地活动。③需长期静脉输液者,应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④指导病人合理饮食,纠正因禁食、灌肠等引起的脱水。⑤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操作应避免粗暴,止血完善,术中尽可能不输血,术后及时补充液体。⑥机械预防措施,包括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逐级加压弹性袜,它们均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降低术后下肢 DVT 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A2组DVT发病率为7.5%,A2组与B组比较统计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6.17,P

4.4 联合应用口服中药血府逐瘀汤并行护理干预的协同作用

联合应用口服中药血府逐瘀汤并针对DVT的高发因素有目的地进行护理干预,使两者预防作用协同相加。A3组病人采用护理干预(包括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联合应用的综合措施,使临床DVT发生率降到最低(2.5%)。本组共1例并发DVT,为高龄肥胖高血压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经积极抗凝、溶栓治疗,病人很快痊愈。所有病人治疗期间无明显的出血倾向。

综上所述,虽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妇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但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对病人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可以预防的。本方法用于预防手术后DVT的发生,具有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便于实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岩,佟冬梅.股骨骨折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J].沈阳医学院学报,2004,6(3):168.

[2]李秀兰.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西医治疗[J].实用医药杂志,2002,9(19):666.

[3]石美鑫,熊汝成,李鸿儒,等.实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948-949.

[4]许文才,杨杰.溶栓汤(丸)为主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60例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8,17(4):10.

[5]李洪云.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概况[J].山西中医,2004,20(3):53.

[6]俞芝江.血瘀证的诊断和治疗[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9.18-25.

[7]席会文.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2):88-89.

篇10

【关键词】 腹腔镜 血栓 预防 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临床上常见病症,轻者可以致残,丧失劳动能力;重者可以发生肺栓塞(PE)而致死,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早在19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血管内膜损伤、血流速度缓慢、血液高凝状态是引起的三大主要病因。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广泛开展由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引起的下肢静脉血栓常有报道。我院2004年至2008年开展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956台,共发生DVT4例,经有效治疗和护理均痊愈出院。

1 资料

本组病例4例,平均年龄56.5岁,最大62岁、最小52岁,均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施行腹腔镜胆囊摘除术、术中头低足高左侧卧位。

2 结果

通过治疗护理,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病人出院时已能下床自由行走,生活自理,无肺栓塞、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3 讨论

血栓性静脉炎系静脉的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病变,并伴有继发性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病变主要累及四肢浅静脉和下肢深静脉。病因: ①血管壁损伤②静脉血流滞缓造成血管内膜缺氧或变性。③异常血液高凝状态。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肢局部肿痛,皮下可扪及有压痛的条索状物或伴有患肢浅表静脉曲张等静脉回流受阻现象,且可因血栓脱落而发生肺栓塞。深部静脉血栓是创伤、外妇科手术后、产褥期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多发生于小腿静脉或腘静脉,局部疼痛、肿胀,行走时加重。常见静脉曲张,当静脉曲张,当静脉血栓延伸至髂、股及下腔静脉时,上述症状加重,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心动过速等。血栓脱落时,可导致肺栓塞,病死率可高达20%~30%。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长及采用头高足低卧位,使下肢深静脉炎和血栓发生率增加。并且气腹使下腔静脉受压下肢静脉回流,股静脉压力上升,股静脉扩张。所以发生静脉血栓几率也明显上升。因此做好围手术期护理是预防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有效措施。

3.1手术前 术前给予充分的准备

3.1.1如高血压、糖尿病应控制在基本正常水平,冠心病应给予有效的治疗。

3.1.2对于已知的高凝状态患者给予抗凝治疗。对于高危因素人群术前应常规作下肢血管B超,了解下肢静脉有无血栓存在。

3.2 手术中

3.2.1手术室保持适宜的湿温度,以利于静脉回流,室温应保持在25℃左右。

3.2.2避免和预防血管内膜损伤

3.2.2.1尽量避免在双下肢输液 血管内膜损伤是引起下肢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之一,下肢静脉穿刺会损伤血管内膜。

3.2.2.2多数患者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给药途径最好从上肢静脉给药,其优点是作用快、循环快、不受影响。下肢给药循环慢、作用慢,受头高位影响,加之有些麻醉药对血管刺激,可损伤血管内皮,引起血栓性静脉炎或血栓形成。

3.2.3气腹及对下肢血流的影响 LC术中多采用头高脚低左侧卧位利于手术野暴露,头高脚低卧位增加了下肢静脉回流阻力。正常下腔静脉压为2-5mmH g,气腹可使腹内压力增加12-15mmHg,甚至更高,增加的腹内压使腔静脉受压,静脉回流受阻,从而使下肢静脉管径扩张,股静脉截面积增加,血流速度减慢[1]。同时,在实施腹腔镜手术时,有时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肌松效果差,为了获得良好的手术空间,会增加气腹压力,导致下腔静脉压力增大,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压力增加,因此下肢静脉管径扩张,有可能使血管发生轻微撕裂,胶原纤维暴露,从而诱发凝血过程[2];高碳酸血症,甚至酸中毒也有可能使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使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增大。腹腔镜手术由于受气腹的干扰,还可引起凝血纤溶的变化。因此,术中护理十分重要。

3.2.3.1在能满足手术需要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平卧位,必要时穿弹力袜以利静脉回流,减轻静脉淤滞状态;

3.2.3.2 LC术中尽量将气腹压控制在8~10mm Hg,以能完成手术为宜,并努力缩短手术时间;

3.3 手术后

3.3.1术后即抬高床尾15°或抬高下肢高于心脏20~30cm。卧床期间协助病人定时更换,避免膝下垫枕和过度屈髋。术后24小时,病人病情稳定,即可鼓励和指导病人早期进行床上活动,如深呼吸、活动双下肢,做足趾、踝关节的背伸与跖屈活动,每日4次,每次50~100下。督促病人行深呼吸,每小时10~20次,增加膈肌运动,促进血液回流。并根据病人情况,逐渐增加运动量,尽早下床活动。同时配合做肌肉按摩,从远端向近端进行,以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3.3.2密切观察肢体皮温、色泽、水肿及足背静脉搏动情况。

3.3.3进食低脂、高纤维易消化食物,避免血液粘稠度增高,造成血液淤滞;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3.3.4 DVT发生后,绝对卧床休息10~14 d,患肢抬高20~30 cm,使下肢高于心脏平面,可改善静脉回流,减轻水肿和疼痛。患肢制动,局部禁止按摩,可予以湿热敷,以缓解血管痉挛,减轻疼痛,促进炎症吸收。教育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绝对戒烟,以防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而致疼痛。进食低盐、低脂、低糖、高蛋白、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多饮水,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而致腹压增加,从而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3.3.5肺栓塞是DVT最严重的并发症。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恐惧感等症状时,需警惕肺栓塞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并予支持性护理,如生命体征监护、高流量氧气吸入(5L/min)、建立静脉通路等,同时安慰患者,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搬动和翻身,避免剧烈咳嗽。

3.3.6深部血栓形成3日内或有栓塞症状者应予溶栓治疗,治疗时应注意保护好静脉血管,按时用药。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观察手术区伤口有无出血及渗血。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注意消化道出血的发生,防止应激性溃疡;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反应、有无呕吐,防止颅内出血;观察呼吸情况,防止肺栓塞的发生;观察病人有无皮下淤血、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应用静脉留置针可减轻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协助做好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等检查。

3.3.7密切观察病人患肢的疼痛和肿胀情况,触摸患肢动脉搏动,观察毛细血管的充盈度。同时观察患肢皮肤的温度、色泽、弹性和患肢的感觉。若病人疼痛剧烈时,可遵医嘱给予止痛剂。加强心理疏导,运用科学理论讲解疾病有关知识,减轻恐惧心理,增加其自信心,使之能积极配合治疗,并能进行自我调节,增加自我护理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