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形式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设计的形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节是在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的基础上,把眼光从宇宙转移到地球的运动,其实,地球的运动非常复杂,除了自转和公转外,还有其他许多运动形式,教材主要从与人类的关系考虑,只介绍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其他运动形式没有涉及。本节将自转与公转放在一起学习,主要是想让学生从方向、周期、速度三方面进行比较这两种运动,有利于学生学懂并掌握这部分知识,并能运用这部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初中已经学过本节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另外也学习了与本节内容相关的一些知识,比如圆周运动,立体几何,具有一定的地理分析能力,但是完整的知识体系尚未形成,知识的应用技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一学生关注的是知识框架的建构以及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生对学习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这一知识点具有较浓厚的兴趣,为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能力目标: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学会看简单的地球自转、公转示意图;
学会小组合作探究,并能参与实验探究。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这两种基本运动的规律;
理解“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差异。
难点:应用地球自转和公转这两种基本运动的规律解决生活问题。
五、教学方法
自学法、探究法、比较法、讲授法、演示法、读图法、问答法
六、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基础原理与基础知识
第二部分 知识的应用与拓展(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代表展示)
1、请用刚才讲授的的方法判别教室的东西南北方向?
2、北京时间12:00时,延安洛川(约110°E)的地方时为?
3、我国选择在海南文昌建第四个卫星发射基地,应用刚才所学知识(排除其他因素)回答选择在此建的原因?
4、北半球夏半年(春分至秋分)比冬半年(秋分至第二年春分)长7天的原因是?
5、现行公历是按回归年的长度制定的,为何四年一闰?(提示:回归年长度为365.2422天)
七、板书设计(由学生完成)
篇2
一、“学思型”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内涵
1.“学思型”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建构主义的观点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且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这种观点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强调教师的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既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又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这个观点为“学思型”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2.“学思型”课堂教学设计的内涵。基于以上认识,本人积极加强对新课改条件下初中“学思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摸索出一套适用于初中“学思型”课堂教学设计模式,以解决当前课堂效率较低的问题。“学思型”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为以下几个方面: “导学――学思为先”、“精讲――学思结合”、“训练――学思反馈”的教学思路。
二、“学思型”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实施的主要环节是教学过程, 而教学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前的教学设计。《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构建适用于初中“学思型”课堂教学设计模式:设计一条看得见的知识明线和一条看不到的情感暗线,并深度整合课程资源。
1.设计一条看得见的知识明线。笔者设计《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学思型”教学案时,在导入环节中这样设计:播放《清明上河图》视频,学生欣赏。教师:这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描绘的北宋都城东京汴河及其两岸的街景市貌。同学们想了解宋朝人的日常生活吗?今天,让我们穿越时光,回到宋代的社会去了解他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节日等生活情况。老师带领你们“东京一日游”,体验北宋生活。
(1)魅力大比拼――体验宋代“衣”。学思为先:教师多媒体展示各式宋代衣服图片,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衣服“穿”,结合课文说出其代表的身份、地位,并比比谁挑的衣服穿着最有魅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了解宋代服饰的特点;同时,通过对宋代的陋习――妇女缠足和现代美容的对比,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2)“品尝”美味佳肴――体验宋代“食”。学思结合:通过创设两个情景问题,使学生对宋代的饮食特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一个是“谁最会吃?”――进城后,分组活动,各小组自行解决吃饭问题,吃完后,各组进行交流,并比比哪个组吃到宋朝最好吃的东西,引出宋朝著名美食。第二个是“你好客吗?”――“假如你是生活在都城东京的宋代人,有一天,一位来自南方的朋友到访,你会怎样款待他呢?”引出南北饮食差异,并与现代相比,知道南北饮食差异今天仍然存在。
(3)考考你眼力――体验宋代“住”。学思结合:展示几类宋代住房图片,学生观察差异,竟猜属哪类民居,各有什么特点?
(4)以“车、轿”代步――体验宋代“行”。学思体验:创设情景:我们将要到东京最热闹的瓦子玩,你认为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最舒服、最快到达呢?学生观察图片找出宋代交通旅行的条件。
(5)最佳小导游――体验宋代娱乐。每组选出一名学生当“小导游”,结合图片和课文内容介绍东京瓦子的热闹情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思反馈:接着结合书本P64“练一练”师生共同探讨瓦子盛行原因。
(6)知识竟猜――体验宋代欢乐的节日。学生猜节日来源(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并通过王安石的诗《元日》比较宋代元旦与今天春节的异同。
笔者设计出“东京一日游”之明线贯穿全文,让学生穿越时光,回到宋代社会去了解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节日等等,让学生在体验宋代社会生活的同时进行“学思结合”、“学思训练”和“学思反馈”。
2.设计一条看不到的情感暗线。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历史学科是塑造人的道德品质的最优学科,人类的所有道德规范都能从历史中找到其典范。
在设计《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学思型”教学案中,在教学“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这一环节,我将其设计为:魅力大比拼――体验宋代“衣”, 这个环节的“学思型”教学案的设计内容前面已阐述。这一教学设计,使学生体会两点情感:一是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简朴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二是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从中使学生认识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作用。
整节课笔者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对比、探究的形式,理解和感悟历史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并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传承性,激发学生促进中华文化的大繁荣,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这一情感主线。
3.深度整合课程资源。新课标要求在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整合资源,这就要求我们依据“课标”,大胆创新。
(1)整合文本资源。常见文本资源包括教材、教参、教辅资料等。教师必须深度研究文本资料,对现成的研究成果,要认真研磨其在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的考量,参悟其立意,综合多方面的信息,并进行合理选择和利用。如在点题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难忘的“东京一日游”结束了,想一想宋代社会风貌为什么会如此气象万千、多姿多彩呢?老师指导学生结合第9课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和第10课宋代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来思考。
(2)用好网上资源。网络上的历史资源更加丰富,既有鲜活的史料,也有前沿的史学观点。在设计本课时,笔者利用大量宋代生活图片、视频、歌谣等作为拓展课堂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宋代的生活风貌,对网络资源有意识、有选择地使用,并在此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3)挖掘生活资源。在设计学思反馈时:笔者在课外延伸部分,充分利用学生刚体验到宋代生活和现代对比,设计为礼物大派送:A.李宁牌服装一套;B.麦当劳、肯德基数顿;C.学生喜欢的明星签名贴画;D.飞机、汽车组装模型;E.香港迪士尼乐园门票数张。师:请你根据你所选的礼物,把你想象成22世纪的历史课本编写者,给那时候的学生编写“万千气象的中国――21世纪初期的社会风貌”, 选A者写“衣”,选B者写“食”,选C者写“住”,选D者写“行”,选E者写“娱乐活动”,写法可参照课文内容写,100字以上。
篇3
关键词:微课;前置性学习;教学行为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资源类型,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在高效课堂的实施中,前置性学习又称为前置性小研究或前置性作业,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指的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
微课符合了网络时代学习碎片化的需要。以往教学视频大都是对课堂教学的实录,时间很长,在网络上传播的时候,很难让人有兴趣看完。改为短小精干的微课之后,正好符合了网络学习者碎片式学习习惯。因为它弥补了前置性作业的不足:1.疑难问题随时指导。2.观看内容随心掌控。3.学习进度因人而异。
微课强调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泛在学习、高效课堂等理念引导下的教学实践模式,其教学行为与传统课堂相比,有哪些特别之处呢?教学设计行为属于教学准备行为的一个主要方面。从本体特征来看,微课是一种以视频为载体,主题突出、短小精悍、易于扩充的微型课程;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微课是为学生提供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那么,基于微课的教学设计行为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两点,选择一个主题突出、重点明确的教学内容,并充分调动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是微课教学设计的关键,更是获得良好应用效果的关键。
在选点合适的教学内容中合理应用微课,能够让课堂的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拓展,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思辨能力等。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对教师而言,操作上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具体的操作方法一目了然,是教师录制微课的理论、方法指导。
篇4
关键词 新课标 数学史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perspective of HPM under similar triangles of teaching design
TAN Yan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te clearly that the infiltration of mathematical culture in teaching. Circulation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mostly by teachers' teaching,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design of teaching in the view of HPM, making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history of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在数学的历史上起源较早,相关历史在《数学》(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第24章中以例题、习题、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教材中的数学史知识相对较多。为了使数学史有效融入课堂教学,教师要挖掘相似三角形的应用的历史背景,将数学史内容的“史学形态”转化为适合用于教学的“教育形态”,从而将数学史隐性融入教学,同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1 教法――发生教学法
发生教学法是基于HPM视角下教学设计优先选择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对概念、定理的学习比较适用,对于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同适用,我们可以遵循这种教学法的原则:
(1)教师了解所教主题的历史;(2)理解该主题历史进化的关键步骤;(3)在现代情境下重构推动进化的关键思想或问题,使之在教学上适合介绍新的概念、方法或理论;(4)上述重构的步骤按从易到难的系列问题给出,后面的问题建立在前面问题的基础上,采取有序的问题驱动模式。
教学设计中的教法采取的是发生教学法,以该知识进化的关键步骤为顺序,由易到难,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况下,设计系列问题,体现了知识的历史知识发展的连贯性和学生学习的系统性。
2 教学设计
2.1 发现问题,主动探索,历史重现
师:展示金字塔的图片,简要讲解金子塔的来历,动态展示金子塔的几何图形。以图片的视觉效应将学生带入课堂,做好学习新课的准备。教师讲解相关历史知识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动态的图形展示激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问题1:古希腊几何鼻祖泰勒斯是非常著名的数学家。有一天,国王想考考泰勒斯,就问他:你能测出金字塔的高度吗?假如你是泰勒斯,你能够用桌上的工具想出测金字塔高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问题1的引入自然合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源泉。
生:用长直尺比划,想直接测量出山的高度,但显然直尺没有山高,放弃了这种方法。
师:提醒学生,金子塔很高,古代是没有办法用工具直接测出山高。
生:部分同学打开电筒,有少部分学生发现山的影子可以测量,有极少的同学在操控木棒。
【设计意图】让学生大胆想象,经历古人测量金字塔时的思考过程,领会解决问题步骤的缘由,有助于后面步骤的理解。
问题2:要求学生测出三个木棒在光下的影长,并完成下表。(精确度要求:木棒影长与木棒长度,木棒影长/木棒长度的计算精确到0.1。)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经历古人的思考过程,且问题2可操作性强,学生容易理解,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去解决问题。
师:用投影仪将一组学生的表格展示出来(表1).
表1
师:启发学生发现了什么?
生:大部分学生能够发现木棒长度比木棒影长都是为2.0。
师:(出示太阳光照射两根木的棒的图片),说明由于太阳距离我们太远,所以光线是平行的,而手电筒的光线也是平行的,所以可以充当太阳光。将几何图形展示在PPT上。你们能证明为什么是定值吗?
生:证明。
图1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发现定值问题,提出问题,猜测结论,证明结论,而此过程正是古代数学家泰勒斯在测量金子塔高度时所经历的理论推导过程。为后面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学习动机增强。
师:如果我们将图1中高的木棒看成金子塔,你能够测出塔高吗?
生:开始操作,列出公式,计算。
师:PPT展示几何图形和完整的解题过程。
2.2 合作探究,渗透方法
问题3:同学们,除了用这种方法你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测树高吗?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师:学生可能想到的如下图(图2~5):
图2 图3
图4 图5
师:分析学生的设计方案,解释方案的合理性。以问题4的形式讲解图2的方法,并解释这种方法是古代九章算术中的一种方法,同学们真聪明!
问题4 :已知一座山在木标(EC)西,山与木标的距离(EF)53米,木标高8米。人(NM)站在木标东3米,望见木稍(C)与山尖(P)三点成一线,人眼以下高MN=1.5米,问山的高度是多少?(《九章算术》卷九〈二十三〉)
师:引导学生没有太阳光,还能测出山的高度吗。
师: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眼睛。
展示完整的过程。
解:设山高为因,因为OPC∽ACB(见图6)
所以 = =
=
≈128.3米
图6 图7
问题5:当泰勒斯测出金子塔的高度后,更加德高望众了。但国王还是不满意,又出了新的问题,如图7,如果国王站在金字塔的A点,泰勒斯站在B点,你能测出A、B之间的距离吗?
师:展示完整的过程。
师:泰勒斯用“间接法”求出两点间的距离,其方法一直延用至今。这也是我们今后求不能直接测量两点间距离常用的方法。
【设计意图】此方法是求不能直接测量物体间长度常用的方法,也是教学目标中要掌握的方法之一。
2.3 归纳小结,巩固训练
师:PPT展示前面三种相似三角形的模型,小结做题步骤。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训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且例题的难度中等,也出现了尺规作图题,培养学生对几何空间能力的形成。
2.4 学生总结,布置作业
师:在数学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对相似三角形应用的研究保持着热情,我们今天学习了这个知识,你们能谈谈对该知识的感受吗?
参考文献
[1] 汪晓勤.HPM视角下二元一次方程组概念的教学设计[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3(5).
[2] 徐章韬,汪晓勤,梅全熊.发生教学法:从历史到课堂[J]数学教育学报,2010.2.
[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肖作政.九章算术今解.[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5.
[5] 张红.数学简史[M]科学出版社,2008.1.
篇5
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思维形成的重要时期,尤其是数学教学,更讲求学生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教育者将更多关注投射在小学数学上,与其他学科相比,小学数学难度比较大,理解起来也比较枯燥,容易在学习中产生困难,因而要在日常教学中钻研改变这种局面的方式,深入探索游戏性教学策略。
一、游戏性教学对小学数学学科的意义
所谓游戏性教学是在强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学习趣味性的大环境下提出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在日常教学中能够有选择性地引入一些游戏来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积极推进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开展游戏性教学,对于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开展小学数学游戏教学,可以冲破原有教育教学形式的束缚,采用全新的教学形式,彰显教育的特点和价值,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题中应有之意,可以摆脱传统小学数学教学形式的桎梏。在众多的小学学科之中,数学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数学成绩,对于其他学科同样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开展小学数学游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数学本身的工具价值。
二、小学数学游戏性教学的设计原则
开展小学数学游戏性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做到从学生角度出发,采用合适的方法,将游戏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并对课程予以合理的评价。这种方式的使用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革新,在教育上具有现实意义。游戏化教学将学生作为课程设计的主体,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寓教于乐。在开展游戏性教学过程中,既要坚持教学创新,同时也要遵循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趣味性原则
开展小学数学游戏教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趣味性原则。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趣味教学的时候,不注重教学趣味性与代入感,对于学生来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学生参与游戏活动与课堂的积极性不足,直接导致了教学效率不高的效果。基于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结合具体时代背景,突出游戏设计的时效性,做到与时俱进,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真正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代入感,实现游戏教学目标。
(二)坚持实效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游戏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实效性原则。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很多教师一味追求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的新奇,忽视了数学教学的基本规律,表面上课堂十分热闹,但是课堂缺乏精神内核。很多教学游戏都沦为课堂教学形式,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无法直接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师必须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第一目的,将游戏教学作为教学工具,提升教学水平。
三、游戏性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开展游戏教学,提升自主探究能力
小学生天生有好动和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开展游戏教学,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游戏中来,有效发挥自主探究模式的作用。通过游戏教学的方式,有效提升学习乐趣,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游戏教学之后,教师不能光顾着课堂的活跃和热闹,还要及时进行点拨和总结,将游戏中的知识总结、提炼出来,进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在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过程当中,知识呈现出了一定的抽象性和空间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当中,强化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训练,就要提升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将数学知识进行直观性的呈现,通过数量关系和实际生活之间的有机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更加易于接受的数学知识。举例来说,在开展关于“年月日”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编口诀,或者是竞答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篇6
[关键词] 教学过程改进;教师社群实践模型;好看教研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0008(2009)05-0054-05
一、问题的提出
把教师组织起来,以群体方式研讨教学,帮助教师个体提高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没有网络之前,这种做法就大量存在,并设有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和推进实施。例如在学校管理中设有教研组、备课组,在区域教学指导管理上设有地区教研室或教研中心等。
网络快速发展之后,实践中出现了多种运用网络研讨教学的群体形式,如以个人或民间团队为主导人的民间教研团队形式、以教研员和科组长为主导人的教研组虚拟教研形式、以校长和科研主任为主导人的校本虚拟教研形式、以基层教办领导为主导人的基层教办管理形式、以技术部门领导为主导人的电教(信息)中心形式、以教研部门领导为主导人的教研室形式、以进修学校领导为主导人的教师培训机构形式、以教育局领导为主导人的教科中心形式、以跨地域的师生为主导人的网上手拉手形式等(禹明,潘华东,2007)[1]。
网络教研对于学校层面的教研,可以形成外力支持的作用,因为实践中存在学校层面教研力量有限的问题,如教研组功能严重缺失、备课组活动难见实效、农村中小学专业引领严重匮乏等(陆李松,2007)[2]。借助网络教研,学校层面的实践者可以接触到大量的外部教育教学资源。
21世纪以来社会化网络的发展,为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多选择的途径和更加友好的支持。众多教师在实践社会化网络的过程中,不断地彼此建立联系。自发组成的教师社群,不断地在涌现。易于用户建立联系形成社群,是社会化网络自身的特点之一[3][4]。例如好看簿(Haokanbu.省略),探索社会化网络中参与式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方法。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组织方法,就是运用教师社群的群体智慧,改进个体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过程。
二、模型组成
在传统情况下,教研组或备课组,组织老师进行教学研讨时,难以建立一种机制,在过程上跟踪和了解每一位老师实际教学发生进展,并对其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予以不断改进的支持。社会化网络的发展,为这种过程性的跟踪与教学决策支持,提供了可能。
基于教学过程改进的教师社群实践模型,经过实践的检验,具有可行性。该模型包括两部分内容,即模型要素结构和模型同步过程,其中要素结构,阐述了运用社群支持教师教学过程改进的发生条件;同步过程,顾名思义,阐述了运用社群支持教师教学过程改进的实施流程要求。
1.模型要素结构
根据发生条件的分析,运用社群支持教学过程改进,实践时需要解决以下问题:(1)会话传递的有效性,即要保证每一位参与者的会话,至少在技术上保证,能够及时传递到社群中每一位成员。如果群体中的会话不能有效传递,必然会影响网络社群教学研讨的效果。(2)内容理解的一致性,在社群成员对教师教学内容与发生过程进行研讨时,需要保证每一位参与者对于当前讨论的背景信息,都有着共同的认识与理解。(3)过程发展的同步性,群体会话研讨进程,与教师个体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发展进程,要保持同步发展,并且实现群体会话研讨,对于教师个体当前教学行为,起到不断地决策支持作用。
图1所表示的基于教学过程改进的教师社群实践模型的结构要素,是针对以上问题的解决,从环境、内容、过程三个角度,分别对运用社群支持教师教学过程改进的发生条件,进行了说明和界定。
从环境角度,主要是采用技术的方法,构造出一种群体会话环境,保证群体会话的有效传递。从内容角度,主要是设定单元的内容粒度,单元是指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模块。设定单元粒度,也就为社群中的所有参与者,提供了对教学内容理解与对教学进程发展理解的共同背景。单元粒度的教学内容,可以分多个课时实施,也可以是用一个课时就能完成的教学内容。 从过程角度,保证群体研讨生成的建议,能够直接作用于教师个体当前即将发生的教学行为,这样群体智慧才能对个体教学过程的决策,起到支持作用。并且,教学在实际中是个不断发展与生成的过程,群体会话要与教学实际过程发展相应。
2.模型同步过程
基于教学过程改进的教师社群实践模型,除了提供保证实践发生的模型结构要素条件外,同时还为如何进行过程性支持的实施流程提供了说明。在以单元的内容粒度为基础,保证群体会话有效传递的情况下,基于教学过程改进的教师社群实践方式,按照以下同步流程规则有序地展开:(1)第一步,单元教学计划研讨,即教师个体需要向其所在社群包括单元总体目标与课时计划等信息的单元教学计划。这一步是保证群体对即将展开的研讨过程,取得共同认识和理解的关键一步。该过程研讨生成的建议,将有助于教师个体调整改进单元教学的总体设计与安排。(2)第二步,每一课时的设计与实施研讨,即教师个体根据单元课时的分布,依次对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打算进行研讨,教师在研讨过程中,调整自己每一课时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在每一课时实施结束之后,向社群实施的生成信息与实施效果,为下一课时研讨,提供研讨理解与分析的基础。单元教学实施中,该过程的发生以此类推。(3)第三步,单元实施小结研讨,即教师个体对整个教学单元回顾小结,并在社群中分享传播。这也是关键一步。从教师个体来说,这一步属于事后学习,是教师从自己的实践行动中,进一步提炼、总结教学知识的一步。对于社群来说,这种类型知识的沉淀,有助于以后教学新手的学习成长。
以上同步流程的内容,可用图2表示。在图2中表示出了运用社群的智慧,支持教师个体教学过程的发生流程。
图2 左半边,表示以单元为内容粒度教学研讨展开的过程,右边表示用技术支持保证群体会话有效传递的会话环境,中间箭头表示教师个体在教学发生过程中,始终与社群保持会话。
三、应用案例
基于教学过程改进的教师社群实践模型,提出了保证对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进行过程性支持所需的要素条件,以及必要的同步流程。实践操作中运用该模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技术支持环境,来灵活落实模型中的结构要素与同步流程。以下以“好看教研”为例,来说明该模型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好看教研”项目第一阶段的实施,为期一个学期,即2008年秋季学期。“好看教研”是利用网络进行项目的组织与实施,运用社群的集体智慧,基于教学过程改进,来优化参与者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1.技术支持环境
“好看教研”项目的技术支持环境,用图3来表示:
图3中,“好看簿”是进行参与式教学活动教学实施平台,Wiki主要是用来对项目实施进程进行知识整理。其中,“Gmail+GoogleGroup”,就是参与项目的教师社群,对每一位教师如何基于好看簿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进行过程性决策支持的会话环境。在社会化网络中,邮箱是越来越多用户参与不同社会化网络与不同用户进行交流的网络终端。“Gmail+GoogleGroup”所营造的技术会话环境,能够保证每一封邮件,在社群中的有效传递。同时,GoogleGroup还有对会话过程进行记录和管理的功能。这种技术组合形成的会话环境,实际为许多社流所运用。
2.同步过程的的组织管理
在“好看教研”实施中,形成了一些很有特色的课例,这包括:张晋梅老师设计执教的“遨游太空”(省略/event/1554/);谢贤晓老师设计执教的“我向往的地方”(省略/event/1522/);丁笑飞老师设计执教的“课间乐”作文(省略/event/1553/);由黄利锋、谢贤晓、江平、王军老师共同设计实施的“图说家乡”跨校课(省略/event/1620/)。这些课例的产生,都应用和发挥了教师社群的集体智慧,对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在过程中不断给予老师以决策支持。
这里以谢贤晓老师设计执教的“我向往的地方”为例,来介绍基于过程改进的教师社群实践模型应用的具体同步过程的实施。需要说明的是,以下所列举同步过程内容,是同步过程中一些片断环节,不是全部实施过程的描述与呈现。
在设计“我向往的地方”时,谢老师首先运用社群进行单元教学主题的选择,确定主题之后,谢老师就把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每一个环节,在实施发展过程,不断与社群保持互动。
如图4所示,在进行单元主题选择时,谢老师把自己想要做什么、在哪儿做、什么样的学生参与、自己初步的打算等信息,先整理成日记[6],然后进一步通过Gmail邮箱到社群GoogleGroup列表中,引发了不同参与者对谢老师的单元教学主题如何设计选择的讨论。整个研讨回帖数为11,参与者10人。这些来自同行的建议以及提供的实践案例,激发了谢老师对于主题选择的思考。谢老师在题为“第一次活动主题:我最向往的地方”日记中记录道:
“如何找一个每个同学都感兴趣的主题,是我这几天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看了论坛中大家的建议,突然想到下次的跨校活动是与黄利锋老师一起设计的,介绍自己的家乡,那么结合十一假期,设计一个主题:我最向往的地方,我想同学们一定会喜欢写这样的故事。去六年级一班问了一下,发现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有的地方是去过的,可是感觉很好,还想再去的,希望通过写故事,介绍给其他同学。有的是特别想去一个地方,可惜一直没有机会去,所以希望通过网络先了解,为以后的旅游做准备。那么主题就这样确定了:我最向往的地方”[7]。
从谢老师的日记记录中,见证到社群教师的研讨,如何对谢老师该单元主题选择的决策产生支持作用。
单元主题确定并实施第一节课时之后,社群中的老师开始对谢老师教学实践的进展,展开讨论,并对第二课时如何设计实施提出了建议,如图4所示。这个会话回帖数达54之多,参与的人员达20多人。谢老师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晚上认真看了大家回的帖子,真是一次强烈的头脑风暴,给出了这么多的建议,而且是这么好的建议。看了大家这么多的建议,一下子都无法全部的吸收,只能根据自己原来的构思选择性的吸收大家的建议”[9]。
从图5所示研讨列表中摘录一些老师的建议回帖如下:
襄樊四中王军老师建议:“谢老师这个活动选题好,最好再深入一点,比如,如何确定去最向往的地方的路线,路途当中吃住的能否事先安排或者了解等,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张家港黄利锋老师建议:“学生发了故事后,还要引导他们相互游览,评价故事,选择的照片有没有代表了当地最值得展示的景点,还可以附加一些与景点相关的人文历史,以增加故事的厚度。”
教育技术研究生余波建议:“我有个建议,让学生继续写写为什么他对那个地方充满了向往,那儿和自己的家乡有什么不一样?有些学生已经在故事的开头写出来了一些,而有些并没有,让他们用图片用声音,挖掘出图片背后的故事,这样肯定更有意思,对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不同老师从不同角度所提出的建议,对谢老师后继第二课时的设计与实施,产生了直接的改进和支持作用。谢老师在参与研讨过程中,随时将调整之后的第二节课的设计打算,及时地与社群中的老师进行互动。
在对谢老师做访谈时,谢老师表示,在“Gmail+GoogleGroup”中,与其他老师的互动交流,总是经历一个思维风暴的过程,每次都能够收获很多,特别是对教学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所无法解决的问题,总是能够在大家的讨论中,收获很多,从中得到很多灵感,对我改进优化当前教学设计与实施,帮助很大。
3.单元教学小结与分享
谢老师在整个项目参与过程中,对每一次教学实践以及阶段性的思考,都以共享日记形式,进行了记录。不仅如此,每个单元教学结束之后,谢老师都会较为系统地对相应单元进行重新整理总结。如谢老师整理的“‘我最向往的地方’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案例”(省略/story/121436/ ),该总结被阅读次数达526、收藏人数为26、留言评论条数为56(统计时间2009年6月5日)[12]。
谢老师进行单元教学回顾整理总结,这样的价值不仅在于谢老师自身可以从回顾反思中,进一步进行学习。这种凝聚教师群体智慧的教学案例,整理之后,可以为社群中其他成员从较为系统的角度,进行学习和观摩借鉴,特别有利于社群中新手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在基于过程改进的教师社群实践模型的同步规则中,提出了单元教学总结的说明。
以上是以“好看教研”项目参与者谢老师为例,来说明基于教学过程改进的教师社群实践模型的具体应用。其他项目参与者都以相似的同步流程,主动运用群体的智慧,支持各自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例如山西大同张晋梅老师也用日记“遨游太空活动设计由来”[11],记录了她进行单元教学的主题选择与设计时,如何从社群中获益的过程。该项目参与者都表示,这种与实际教学过程改进相结合的社流,对自己产生的作用很大,从中收获很多。
由此,通过“好看教研”项目实施,可以发现,基于教学过程改进的教师社群实践模型,在实践中具有可行性。
四、研究小结
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从改进实践教学的过程,来运用网络教师社群集体智慧的思路方法。在文中“问题提出”部分,重点分析了这一思路方法提出的基础、实践中的价值与意义;在“模型组成”部分,重点针对如何运用教师社群改进个体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过程,对于发生的条件与发生的流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教学过程改进的教师社群实践模型的结构要素与同步规则;在“应用案例”部分则结合“好看教研”的实施,以举例方式论述了教师社群如何在过程中支持教师个体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相对于具体实施应用来说,本文重点研究和讨论是,教师社群对个体教学过程性支持发生的条件与过程同步规则。在实践中应用模型时,还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没有展开讨论,这些问题包括:(1)社群参与者上网行为习惯改变的引导策略;(2)激发和引导参与者参与社群研讨的参与策略;(3)教师个体提高使用网络效率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引导。在应用基于教学过程改进的教师社群实践模型时,需要综合考虑对以上这些问题的引导和处理,这样才能从实践中收获模型应用可能产生的作用与价值。
[参考文献]
[1]禹明、潘华东.五种组织形式+九种技术工具=网络虚拟教研新机制――深圳市南山区让教研工作走向信息化的探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05):16-19.
[2]陆李松.网络和区域教研对校本教研支持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7,(06):93-94.
[3]Edith Cohen.Balachander Krishnamurthy.A Short Walk in the Blogistan. [EB/OL]public.research.省略/~bala/papers/chablis.pdf.
[4]Frédéric Cozic. Définir le Web2.0 : 21 acteurs du web donnent leur réponse (synthèse),[EB/OL] blog.省略/definir-le-web20-21-acteurs-du-web-donnent-leur-reponse-synthese.
[5]郭央松.构建区域性网络教研的实践与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6,(07):70-71.
[6]谢贤晓.构思第一个活动主题,[EB/OL]省略/diary/17178/.
[7]谢贤晓.第一次活动主题:我最向往的地方,[EB/OL]省略/diary/17436/.
[8]构思第一个活动的主题(昆阳二小六年(1)),好看教研邮件列表,[EB/OL]groups.省略/group/itc-haokanbu/browse_thread/thread/feab5ceab7f4aafb.
[9]谢贤晓.“我最向往的地方”第二节课教学构思,[EB/OL]省略/diary/17523/.
[10]活动:我最向往的地方,好看教研邮件列表,[EB/OL]groups.省略/group/itc-haokanbu/browse_thread/thread/c2a10fba69330
59e/ac3efe0fad175c56.
[11]张晋梅.遨游太空活动设计由来,[EB/OL]省略/diary/24004/.
[12]谢贤晓.“我最向往的地方”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案例,[EB/OL]省略/story/121436/.
[作者简介]
庄秀丽,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是社会化网络学习技术与个人知识管理(xiuli.省略, 省略/wiki/index.php/User:Xiuli)。
The Model of Teacher Community Practice for Improving Teaching Process
Zhuang Xiuli
(Colleg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 How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of teacher community online? Based on thedevelopment of social network , this paper proposes a practice model which focuses on teaching process improvement. The occurrence condition and the synchronous process are detailed with the explanation of the practice model.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research on Haokanbu is given as an example to show how the model be put into practice.
篇7
教学情境初中历史教学开放性教学教学情境设计,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种针对教学内容而设定的教学情境演绎,在演绎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爱好进行相关的学习,在情境扮演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认识到自己所要学习的实际内容,而且在后续的学习中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法经成为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方式,在后期的发展中还要进一步地发展与完善。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境设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学习的主体性锻炼
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多数的学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不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适当的采用情境设计的教学方式,这样帮助学生在直观的状态下认识到历史学习的内容,并且直接参与到学习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改变原有的教师单一教学的模式,这样在整个班级教学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理解掌握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形成一种更为全面有效的认知活动,单一的教学活动在提升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中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初中教学采用的是班级教学这种大范围的应对模式,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课堂学习氛围的培养是教学的关键,在主体性学习的指引下可以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法。通过情境设计,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不断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二、学习质量的改进
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一定形式的教学活动,达到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在实际中可发现积极主动的学习效果要比在外界压力下带来的效果会更好,初中历史教学也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出发,构建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爱好,这样能够形成一种主动性的学习环境从而营造一种更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实际中产生的作用有很大的不同,作为一名教师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生动的情境,是诱发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手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了兴趣,也就意味着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动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开展相应的探究活动,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方面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兴趣的指引下,学生会主动地探索相关的历史知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具有积极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投入积极的创造性的学习中。在情境学习中可以为学生提供极大丰富的联想,并对结果进行多样化的有理有据的分析和辩论,积极主动地感受历史知识学习带来的乐趣。
三、降低历史知识学习的困难性
历史知识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所教授的内容是已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各种事件的发生发展具有很强的背景性,在这种状态下的学习,会给一些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导致学习质量不高,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而情境教学设计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将复杂的教学内容变得更为简单化,简单多样的教学,可以使教学活动得到更好地发展。教师在情境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设计方式,这样在实践应用中可以做到重点应用与普遍教学相互结合,多种方式的有效组合可以最大现代降低历史教学的困难性的同时,使得学生可以在一个相对比较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初中历史教学要与其他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丰富历史教学内容,降低学习难度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情境设计的应用,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点的一种有效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在应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四、拓宽学生视野
学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的教育活动,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知识储备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会进一步的优化提升。课堂教学知识众多教学方式的一种,学生能力的提升需要多个方面的有效组合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历史课堂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情境设计的应用,在情境教学应用中,避免了原有的“说教式”教学方法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学习中学生可以更为直观的感受到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并且形成一种良好的感知应用。使学生在学习和锻炼中养成各种品质,形成道德规范,认识到学习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提升的重要方式,多种手段的结合可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在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初中历史教学的情境创设策略多种多样,关键是要创设学生参与事件的情境,并置身其中承担某种任务,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能够不断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了解课堂学习之外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际能力才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情境能帮助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结构、认知结构,情境创设与知识提示要相结合,最大限度降低学生学习的困难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积极主动探索相关的知识视野。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情境设计的方式,主要目的是自然地引导学生亲历做的过程,在演绎的过程中认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激发学生自觉学习历史内容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情境教学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动态,在具体的应用中要认识到教师只是一个指引者,学习动机的引发者,在必要的时候要适当引导一下学生的思维指向,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为了保持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不能经常地打断学生的情绪体验和思维连贯,否则达不到学生在不设防的情感中去体验知识的效果,也会妨碍他们思维的延展性。情境创设中的情绪体验方向一定要正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才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情境教学中,要求师生的关系一定要融洽、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正常教学的关键。很一个严厉有余而和谐不足的老师能让学生在他面前全身心放松地去体验情境中的情绪,无拘无束地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陈德军.新课程理念下情境创设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篇8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在实验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营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能力和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的环境,构建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新体系,是深化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要参照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则:一是系统化原则,具体来说就是进行专业调整,打破课程的界限。要从专业整体和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实验理论和技能,实验将相关要素构成科学合理的体系;另外一个是阶段性原则,实验课的设立要考虑到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需要和理论的协调。因此,物理实验教学要分层次和模块化。我院的普通物理实验课程培养方案,以物理实验课程内容改革为切入点,实施物理实验分层次教学平台建设。“普通物理实验”课程整体依照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按实验内容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设计。第一层次基础性实验,注重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习基本物理量的观测技术方法及其正确的实验数据记录、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准确描述和规范实验报告。第二层次综合性实验,充分体现物理研究实际过程,注重实验方法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科技创新能力。第三层次设计性实验,注重基本物理现象的观测及研究方法,学习实验设计方法。应该说,第一层次强调基本技能训练,第二层次突出实验综合能力的培养,其教学过程更专注于实验的物理内涵和物理现象的探索,第三层次培养学生从事科学实验的创新能力。为了达到普通物理实验课程的分层次教学目标,我们对普通物理实验项目进行了整合。使实验项目安排分别注重实验原理和实验技术两方面,注重物理研究的内在联系。如开出模块化的示波器系列实验、分光计系列实验和电位差计系列实验等。实验相关项目构成课程的单元,由这些实验单元组合成实验课程整体,使整个实验课程一体化。进一步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对实验相关子集中每一项目的教学重点进行调整,使实验教学内容体现层次结构。在物理实验分层次教学实施过程中,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实验项目的教学内容面向所有学习物理实验的学生,第三层次项目内容则进一步分“通才”要求和“专才”要求来设置。前者定位于满足所有本科学生教学需要,但在传统的实验方法上有所提高,有所创新,也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后者体现了综合创新及使用现代化测量手段,它面向学有余力的优良和优秀学生,满足“优生优培”的教学需要。
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普遍存在实验教学效果较差,实践能力培养收效不大,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状况,其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实验教学认识不足。由于在教育过程中重视理论和考试,造成学生对实验和实践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客观上形成了教师在黑板上教实验,学生背书本实验的应试教育模式,没有发挥实验对消化、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互动作用。在实验的教学设计上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还有部分学生上实验课不认真,对待实验采取应付的态度。这样就达不到通过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2.项目选择缺乏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选择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由于学生无法深入探究和了解实验的整个过程,只能按实验指导书的规定进行验证性操作,实验设计的主动性不掌握在学生手上,更谈不上创新活动。这样的实验体系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潜力,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设计的能力。
针对实验教学存在的弊端,国内高等学校开展了新世纪教育改革工程,一些大学对物理实验项目进行了模块化设计,将物理实验分为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几个模块,删除了一些内容陈旧对培养学生能力作用不大的题目,将原来的力、热、光、电磁三个学期的实验整合为预备性、基础性、基础应用和综合设计性实验这四个阶段,建构了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总的来说,大多数高校大学物理实验的内容都包含有综合性、设计性物理实验的内容,并且综合性、设计性物理实验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内容中所占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开展设计性物理实验教学的理论基础
进步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由直接经验激励的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刺激”,“教师应当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教育资源的提供者”。进步主义教育既是发生在美国教育界的一场运动,同时也是致力于将学习者从机械学习、背诵课本及教师权威中解放出来的一种理念,进步主义教育提倡多种教育形式如设计实验、问题解决、项目学习等,进步主义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学习者而不是学科本身,更多地强调活动和经验而不是口头和书面表达技巧。总体来讲,进步主义教育把教与学看作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令人激动的变化过程。在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下,学习被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直接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是通过学习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同化和顺应,来逐步建构有关外部知识的内部图式,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转换和发展。在这种学习中,学生要主动建构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表征,这种建构是自己主动对新信息加工而成的,因此这种学习更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情景性、协作性。建构主义提倡的是一种更加开放的学习,这种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作用也有了新的定位,学生不再是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获取和建构者;教师从以教授知识为主变成以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指导者。总的来讲,设计性物理实验秉承了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精神,淡化了教材的概念,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实际动手操作,不再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即教师不再主宰学生的学习而是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可以自由地和教师交换想法和意见。而设计性物理实验的学习模式重心在于通过对物理实验的设计,让学生自主地建构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这种学习模式把设计性物理实验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即冲突阶段、建构阶段和应用阶段。在冲突阶段,教师要积极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则积极地搜索已有的认知结构,为认知结构的转换奠定基础。在建构阶段,由冲突而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对冲突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借助有效的学习和思维策略解决冲突。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观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重视学生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探索研究的作用,重视教学过程中有关问题情景的创设,重视知识结构的创新。
设计性物理实验教学目标的实施
设计性物理实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和选择合理的实验方案,并在实验过程中检验其正确性。因此,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核心是设计和选择实验方案,并检验方案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实验设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实验方案的选择与审定。设计性实验课题确定后,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设计审定是设计性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审定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设计方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学生共同修订设计方案,从研究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设计思想、实验方法、实验手段、显示方式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实验方案的指导。学生根据实验课题的要求和所研究的问题,查阅参考资料来解决有关问题。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查阅资料的方法,指出相关资料的来源,通过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和修改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方法的选择。指导学生根据实验课题的要求和研究对象,收集各种可能的实验方法,即根据一定的物理原理,确定在被测量与可测量之间建立关系的各种可能的方法。然后,比较各种实验方法所能达到的实验精度、实验条件及实施的可能性,以便确定“最佳”实验方法,或选择其中几种分别进行试验后,确定“最佳”实验方法。
4.测量方法的选择。实验方法选定后,为使各物理量测量结果的误差最小,需要进行误差来源及误差传递分析,并根据可能提供的仪器确定合适具体的测量方法。因为测量一个物理量,可能有多种测量方法可供选用。
5.测量仪器的选择。实验方法和实验方案确定后,应合理选择测量仪器,充分发挥实验仪器的作用,有效地进行实验。对于设计性实验,仪器、装置的合理选择及正确的搭配对于实验测量至关重要。
6.测量条件的选择。确定测量的最有利条件,也就是确定在什么条件下进行测量引起的误差最小。实验条件的选择是否恰当,对于实验的成败和效果影响很大。实验装置和器材是影响实验条件的因素之一,在选择实验装置和器材时应注意满足实验所要求的条件。
7.实验成绩的评价。设计性实验的多样性特性决定了实验评价方式的创新性。既然设计性实验有其本质上的独特性,所以对实验结果的评价也不能像针对以前的实验那样,单凭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就给定分数。在设计性实验中,学生可能要经历多次的失败,多次的尝试,最后却不一定能获得成功。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种着重体验实验过程,着重培养学生自己体会、理解和创新的评价体系,才能适应设计性实验发展的要求。
结束语
篇9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设计
高中历史不仅是一门基础的学科,而且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相对于初中历史而言,高中历史具有更广的内容、更深的难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困难[1]。但是,据相关教育实践活动证明,高中生历史学不好的大部分原因是由历史教师造成的。在过去,高中历史教师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只是注重学生听讲、划重点、记笔记等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这样虽然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一定的知识,但是长时间采用此方法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提高。
一、开展互动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我国具有大量丰富、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然而,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使学生将错综复杂、大量的历史脉络进行疏通、理解、掌握,是所有高中历史教师应认真思考的问题。由于人类最好的教师是兴趣,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考虑的应该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然后再对其进行细心地引导,从而使其学习历史的效率得到提高。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现在的高中生没有参与至其中,而且不同朝代具有不同的文化底蕴、生活方式,若想让学生对每个朝代的历史知识进行理解、掌握并融会贯通,仅仅依靠单纯地死记硬背是无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进行培养的,反之容易使其产生厌烦、反感、讨厌等不良情绪[2]。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摒弃陈旧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开展互动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以《》一课为例,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影视剧,然后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自主地预习本课内容,从而能够将本课重要知识点进行更好地掌握。自主预习能够使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良好地培养。历史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将学生进行分组,并就每个小组提出最多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鸦片”一词的由来是什么?第一次有何特点,对当时的中国有什么影响和危害?然后请各小组代表阐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所发现的问题,最后由历史教师对学生发现历史问题的能力进行归纳、点评。这样不仅能够将学生合作团结、互动学习的能力进行锻炼,而且能够充分地激发其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热情,还能够让历史教师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水平。
二、充分地了解历史背景与史实
高中历史教师应在教学中让学生将历史背景与史实进行充分地了解,并使用发展、全面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然而,由于高中历史教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将历史事件的背景进行完全地呈现,因此容易使学生过于简单地理解历史人物或事件,而且还会对学生造成一些误解[3]。所以,在人性化课堂上,高中历史教师应对学生充分地介绍历史背景与史实,使学生更为客观、全面地看待、理解历史内容。
例如《日本明治维新》一课,教材上只简单地介绍了日本从锁国逐渐走向开国,倒幕运动以及明治政府成立等历史背景,而没有详细地介绍为什么日本会成立明治政府,明治维新运动的根本意义如何,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以上几点进行补充。另外,历史教师还可以引入明治维新的更多史实,让学生客观地认知该历史事件。
三、设置情景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
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历史情景,以抽签的形式选出一个小组,让该组成员分角色扮演某历史事件中的任务,尽量还原历史。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事件,而且能够对其掌握历史知识起到帮助作用,还能够使其积极的情感得到激发,从而使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地培养[4]。另外,历史情景教学还能够让观看的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若学生未能在观看的过程中提出质疑,历史教师则应在适当的时机将表演中产生的错误进行纠正,这样才能真正地呈现历史,从而避免误导学生的情况发生。
四、结语
人性化课堂教学理念能够大力推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并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领会历史课堂的教学重点知识。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开互动式教学模式,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了解、掌握历史背景与史实,同时还可以在课堂上设置情景教学模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地感受历史。另外,高中历史教师还可以灵活地应用其他有效教学方法,积极地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从而才能使人性化课堂教学的优点得到充分地体现。
参考文献:
[1]刘俊利.用“学术性”增强历史课堂“人性化”的研究与反思[J].历史教学,2014(11):31-37.
[2]徐波.高中历史教学人性化课堂教学设计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2016(08):55.
篇10
Teaching Design of Demonstration Course of "Medical Nursing" Based on Working Process
HE Jian-zhong
(Nanning Health School,Nanning 530000,Guangxi,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nursing professional job tasks and professional ability standards,clear internal medical nursing curriculum orientation,curriculum standards,learning situation design and other issues,in order to achieve the work process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design,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teaching to do integration"teaching model,and ultimately the form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the combination of curriculum and work,classroom and practice place integr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engineering and learning system.
Key words:Work process;Demonstration courses;Internal medicine nursing;Teaching design
作为国家重点示范性学校重点专业核心课程,《内科护理》经过3年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已探索出较完善的教学设计方案,具体如下:
1 设计理念和思路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就业为导向,坚持“院校合作、工学结合”,以培养学生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着眼点,依据“基于工作过程、融入实际工作情景” 的课程观,教学中融入相关的职业技术和职业素质标准,系统化改革本课程教学内涵,体现人文关怀,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基于上述的理念,首先根据医院对护士需求情况的调研,明确护士职业岗位的培养目标,再对护士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根据护理职业特点和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创造性地提炼、总结护理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完成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在课程学习情境设计上,以一定的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每个学习情境的整体内容均包括收集资料、决策与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价、总结及反馈六个环节。在教材及配套资源开发上,基于护理工作过程重构、深化、丰富课程内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床边及课间见习、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达到预期的目标,培养出更适合行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护理人才。
2 明确并围绕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目标
在面向企业、行业和社会广泛地进行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完成整体化的职业分析,精确地进行职业描述;对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毕业生的就业职业范围和工作岗位(使用规格)、岗位职责、典型工作任务与相关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或职业资格证书的名称和技术等级等分析;以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全面协调发展为标准,初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围绕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临床内科护理工作岗位要求、护士执业考试有关内科护理方面知识点及《内科护理》课程教学特点,与临床内科护理专家共同论证、确定中职护理专业《内科护理》课程目标为:①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对护理对象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爱心,养成认真、严谨、热情、勤快的工作作风。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判断病情变化能力,配合医生进行诊疗操作能力,配合医生合理用药能力,对内科疾病实施护理能力,进行健康教育能力。③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常见内科疾病的临床表现、护理措施,掌握常见疾病的健康指导,了解常见内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主要辅助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 3 根据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安排课程的学时及教学顺序
本课程是三年制中职护理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学习领域,《内科护理》的观察判断病情能力、专科护理能力、沟通能力、配合医生诊疗操作及用药能力,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该课程同时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认证考试的重要内容,在整个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内科护理课程学时为230学时,开设顺序设计遵循专业认知的规律及人体组织结构、功能体系的规律,在临床护理课程中最先开设,安排在第2、3、4 学期开课,与护理药理学、人体生物学、健康评估、常用护理技术、护士人文修养等课程衔接,后?m课程为儿科护理技术、外科护理技术、妇产科护理技术、急危重症护理技术等课程。
4 依据职业成长逻辑规律及能力层次发展要求制订课程标准
在确定课程目标后,分析护士完成具体工作任务所需的执业能力,选取能驱动出高素质、高技能实用型护理人才的典型学习性工作任务,经护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多次论证,与行业专家共同确定 《内科护理》以人体解剖系统选取设计内科疾病护理授课内容,共选取了内科护理学习领域30个典型学习性工作任务。基于职业成长及能力层次逻辑发展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理论,在初始阶段教学内容是简单的且是平行性的典型工作任务;经过一段时间后,为实现较高层次目标,此阶段应设包容性且较复杂的典型学习性工作任务。具体任务及计划如下:
4.1第一阶段简单的平行性的任务及学习情境
4.1.1学习任务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支气管扩张患者护理、肺炎患者护理、肺结核患者护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护理、冠心心绞痛患者护理、风心轻度二尖瓣狭窄患者护理、消化性溃疡患者护理、肝硬化患者护理、急性胰腺炎患者护理、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衰竭患者护理、尿路感染患者护理、贫血患者护理、白血病患者护理、糖尿病患者护理、甲亢患者护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护理、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护理、脑血管患者护理、癫痫患者护理。
4.1.2学习情境 ①收集资料,一般情况入院评估;②熟悉患者目前病情及治疗情况,进行身体评估;③遵医嘱实施内科疾病患者入院宣教(疾病知识、大体治疗情况、注意事项);④对患者实施特殊检查前的护理评估、正确运送患者,并跟踪检查后的情况;⑤对患者实施心理、躯体疾病护理,解除病痛,促进病情缓解;⑥遵医嘱实施药疗、观察疗效,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⑦使用内科常见仪器、设备并进行临床专科护理技术操作;⑧动态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⑨对患者进行康复期的健康教育;⑩规范书写护理记录,进行病区床边交接班。
4.2第二阶段复杂的包容性的任务及学习情境
4.2.1学习任务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肺部感染、心衰、呼吸衰竭患者护理、上感诱发休克型肺炎患者护理、肺结核大咯血窒息护理、高血压病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护理、消化性溃疡并大出血休克患者护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护理。
4.2.2学习情境 ①收集资料,重点检查入院评估;配合医生抢救,在抢救中各司其职;对患者实施心理、躯体疾病护理,解除病痛,促进病情缓解;②使用内科常见仪器、设备并进行临床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动态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遵医嘱实施药疗、观察疗效,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③病情稳定后遵医嘱实施内科疾病患者入院宣教(疾病知识、大体治疗情况、注意事项);对患者实施特殊检查前的护理评估、正确运送患者,并跟踪检查后的情况;④对患者进行康复期的健康教育;⑤规范书写护理记录,进行病区床边交接班。
5 基于工作过程重构单元课程教学内容
打破传统的以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学科知识为过程教学的单元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按照临床护理工作过程入院、住院、出院护理三大模块组织教学(见表1),使课堂教学与临床护理工作对接更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便知道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知道每个疾病护理过程应熟练掌握哪些技能,掌握哪些相关知识。
6 运用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方法有效实施教学
《内科护理》课程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建立专业认知-校内实训-课间见习-综合模拟-顶岗实习-返校交流六个路径组成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衔接的教学体系。
校内基于工作过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情境”教学:遵循职业成长的逻辑发展规律,考虑学生原始发展的条件和社会条件,创设与学生知识、能力层次相符的工作过程情境教学,避免在学生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用深奥的理论教他们。过程中采取资料收集、计划与策略、实施与控制、评价与反馈这完整的学习过程组织教学,教学中灵活运用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真正做到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有效教学。例脑血栓患者住院期护理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与有效实施过程:健康评估并及时与医生解决发现问题,期间学生思考提问及师生解答整理讨论分析评估资料,制订护理计划,并展示讨论成果,期间老师提问肌力如何检查并请学生演示,并问学生对展示计划有何质疑执行最佳护理计划,按计划进行情境1、2、3练习,期间师生及时评价、反馈参照考核评价表师生总结。
课间见习:采取小组合作、医院床边教学等方式。引?а?生认真观察护理工作过程。
实习教学:依托医院,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进行真实的训练,让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
7 改变学业评价体系,真正把好的学生评价出来
进行课程考核评价方法设计, 建立与课程教学目标相一致的以过程控制为基本特征的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学习成绩考核方式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课程考核评价表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