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2: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个性化 教学设计 提高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219-01

课堂教学是整个生命活动中的一部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人的因素,就会缺乏生气和乐趣。让我们致力于数学课堂教学的个性化设计,让有爱心的教师课堂具有亲和力,性格开朗的教师课堂活跃,强于理性思维的教师课堂严谨,学识渊博的教师课堂妙趣横生……

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学中践行个性化教学设计?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实践,谈一些体会:

1 了解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过程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教学只有在了解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之后,才能使个性化教学设计成为可能。

1.1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儿童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基于他们原有经验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如在教学平均分的概念时,有这样一个题目:“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小猴子”,许多小朋友想到了可以分给2只、4只、 8只,令笔者出乎意料的是一位小朋友想到了:“把桃子平均切成两半再分,就可以分给16个猴。”笔者问他怎么会想到这样分时,他回答是在家和奶奶就是这样分苹果吃的。笔者由衷地表扬了他一番,继而反省:学生已有的个性化学习经验,是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我们关注了吗?

1.2走进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读懂孩子才能有的放矢

现实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学生渴望探究富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现实问题。如笔者在教学一年级的统计时,让小朋友帮助超市的老总搞一个六一消费前景统计,看看应该进哪些货,进多少?小朋友们一下子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大家据理力争,体验到了统计在现实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并给了超市老总一些合理化的建议。这种练习远比解决一些文字表述的、或是图形统计题更有实效。

1.3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认知方式——适合于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如上活动课算24点时,有些同学擅长于往3×8上靠,有些同学擅长于往4×6上靠,还有些同学喜欢做加减等,笔者在训练别注意让学生强化自己的优势,有了一个支点,再对弱项进行训练,这样方能使学生的计算方法变得灵活。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充分展示其所思所想,所悟所得,尤其是与众不同的地方,有的时候并不要急着优化,因为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层次的最近发展区,只有适合于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2 孕育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2.1夯实基础、厚积薄发

如果把一个人的知识能力结构看作是一个金字塔,那么越往塔尖就越能凸显一个人的个性,而金字塔基础层的深厚宽广则直接影响个性的发挥。教师应具有多元的智力结构,夯实专业的基础、保持开放的心态,促成潜能最大化地发挥。只有这样,才能使个性的美由内而外地焕发出来。

2.2吸纳经典、展现自我

我们倡导吸纳经典,要学会分析,在个别和具体中寻找共性的内核,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进行整合,把别人的东西融进自己的教学宝库中去,体现出来的,还应是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风格。

2.3立意求新、敢于创造

教学是一门充满了科学和创造性的艺术。每一节课,都要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设计出独特的有针对性的方案,使人不禁谓叹:“我怎么没想到这样做”。

3 灵活运用个性化教学的策略

3.1教材处理贴近生活

教材处理的个性化,是指教师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和处理,以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具体要注意以下两点:

3.1.1教学内容要生活化

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如笔者在上加减法应用题第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以下的几道题目,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①第一小组有10人,第二小组有12人,这两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②我们班有37个小朋友,现在有2张凳子空着,现在教室里有多少个小朋友?

③讲台上有32本《练习与测试》,我们班还有几个同学没有交?

以上这些事例就在学生的身边,学生很乐意去思索,去动脑。这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启发他们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3.1.2教学内容要有趣味性

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抽象,这就要求教师想方设法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如笔者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一只小羊被绳子系在了一根木桩上,问小羊能吃到多大范围内的草?学生对这个问题饶有兴趣,纷纷动手探究。

3.2教学方法因人而宜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有很多也各有其特点,在教学中,要善于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整合、使其融汇一体、优化处理。

3.3教学语言独具魅力

教学语言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如果说教材处理的个性化是教师创新能力的体现,那么,教学语言的个性化就是教师教学创新的外在表现。个性化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不人云亦云,凸显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需要锤炼的。

践行个性化教学设计,让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给学生如沐春风的学习享受,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是我们教师的执着追求。我们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品位,在新课程的理念下不断创新、保持和发扬自己的个性,做一个特色鲜明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唐继延主编.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选讲[M].1999.8.

篇2

一、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避免单纯地靠一本教科书来灌输知识,必须把它转化为利用投影、实物、标本等多种教学媒体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主持、评价来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1、指导观察,分组实验。教师首先要展示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钢、铁、铝的四个共同特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启发引导,设计实验。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第一组实验方法自行设计第二组实验,研究木棍、粉笔、瓦片与铜、铁、铝不属于同一类物体。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3、组织讨论,归纳总结。在学生已经完成两组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金属有哪些共同特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实验小组讨论完毕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金属的共同特征。

4、强化记忆,扩散思维。为了进一步掌握金属的共同特征,教师运用了投影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种物体中辨别金属,既做到了新授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扩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启发设计实验、组织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总结、强化记忆、扩散思维等活动中完成。

二、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通过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亲自动手参与做实验的活动,使学生更加热爱大科学,喜欢到大科学中去观察、分析、探索、研究,学会进行科学试验的本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体。

1、观察思考,分组实验。学生对教师展示的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并大胆地进行实验。

2、自行设计实验过程。学生由第一组实验获取的知识联想与第二组实验之间的关系,然后备实验小组展开讨论,自行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组讨论,大胆发言。由于学生在获取两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有话可说,就会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主动参与实验小组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一个课堂教学。

4、运用概念辨别金属。众所周知,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在科学课《金属》中,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识别金属。由于教学活动组织得充分,学生掌握了金属的特性、共性,根据金属的共性、特点,学生能够很快从多种常见的物体中辨别出金属,并说出辨别的方法,教学目的实现就成为一种可能。

5、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教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掌握新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分组实验、观察思考、设计实验、小组讨论、大胆发言、辨别金属等活动中完成。

三、教学媒体选用的设计

篇3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起点;弹性;我要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384-02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可是,教师在展开教学各个教学环节时,往往过多的关心自己的教学思路,完成自己的教案,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我的体会是――精心的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使教师的教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案。

1 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了解教学的对象――学生,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影响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而现代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教师设计的教学起点就不一定是学生的起点。比如:学生在学习“百以内不进位加法”时,许多学生在学之前,都能正确算出答案,一些学生还能把算理清楚的表达出来。如果还按教材安排的起点去设计教学计划,学生就会“吃不饱”。

2 客观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造性的组织课时教学内容

在课堂实际教学中,面对不同的学生,重点、难点也会有所变化。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学中如果过分拘泥于教材,只把着眼点放在理顺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上,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大多只局限于补充、调整一些习题,不敢更改例题,更谈不上结合生活实际编写例题。事实上,尽管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的进行加工,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如:改变课时的教学顺序、结合实际情况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计练习或例题、重新组合教材等等。同样的教材内容,同样的学生基础,由于教师对教材的不同处理,教学效果就不一样。

(1)前测: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四则计算顺序,对做数较大的计算题有畏惧情绪,错题率较高(每班每次作业有半数人有错)。两个班同学的计算

能力、计算水平基本相同,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匹配较好。

(2)教学实验:我没有按例题编排顺序一步一步的讲计算规则,而是出几道相关的一步、两步计算试题,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编题,看哪组编的题多、形式多,这样一下就调动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每组编出了十几道试题。全班汇总后,请学生挑出没见过的、有疑问的几种形式的试题试做,并讨论总结出好的计算方法。课堂效果:完成了两课时的教学任务,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生非常喜欢做自己编的试题,强烈的探索欲望,使他们非常全面、准确的找出了计算规则,而且还总结出易错点,怎样做又省事又不容易出错。总结之后,学生意犹未尽,还要求再编、再做。采用常规教学手段,按顺序2课时完成课本的4个例题,教学形式是小组讨论,按教师的要求把准备题改编成例题。学生试做,教师讲解计算规则。课堂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兴奋程度一般,按老师的引导一步一步的做题,完成教学任务,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习的主动性不高。

(3)后测:运用问卷调查实验后对学习数学、做四则计算试题的兴趣,测试学生实验后的学业成绩,对学生的作业追踪观察。

(4)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班实验班的学生测验成绩明显优于控制班的成绩;班同学对做四则计算试题的兴趣、信心高于控 制班,实验班的作业质量也优于控制班。

实验表明,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在领会教材意图,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分析教材不足,敢于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材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于一些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题材应作调整、修改和补充,不必刻守一例一课,照搬教材。因为只有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知识、提高能力的关键,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他们会主动探索,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的学习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 明确每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拟定弹性的教学路径

篇4

如果问一位老师,在他今天或整个学期所要上的这门课程当中,在课堂上要教些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要那样教?也许他会很惊讶,因为在他看来答案太简单、太明显了,哪个老师不是照着课本的内容和顺序讲课呢,无非是在课堂上多举例和学生多做练习,以便让学生能顺利应付各项考试。有些老师或许会说,因为班上学生普遍来说成绩不是很好,因此他们会从课本中挑出一些重点,自己加以整理;另外再补充一些说明和练习题,把这些要点和例题都写在黑板上,好让学生抄下来,以便课后复习和日后准备考试之用。还有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说其实他们在上课之前并没有明确规划好教些什么以及用什么方式教,不过课堂上却能随机应变,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方式不但让学生学得愉快,而且印象深刻。至于为什么这样教?他们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愉快和充实的过程,不过学生的注意力只能维持小段时间,因此要适时穿插一些生活上的实例,或有趣的故事。从上可以看出,不同的教师因自己的经验、想法、和关心的事项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也会不同,但到底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的因素是什么呢?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做才是积极的好老师呢?本文拟从建构主义课堂学习观来探讨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二、建构主义课堂学习观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是从行为主义(Behaviorism)发展至认知主义(Cognitivism)后的进一步发展,它不仅更加深入地探讨了课堂学习的本质、过程,而且以现代者的眼光透视了课堂学习的策略、形式、环境、对象等,从多角度发展和丰富了课堂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通过强化而建立刺激(Stimulation)与反应(Reaction)的联结,学生接受教学所传递的客观世界的知识,得到与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便达到了学习的目标;认知主义虽然强调学习者内部的过程,但认为学习是将外界客观事物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建构主义者提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已定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在内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不同的建构主义者从各自的角度论述了课堂学习,从而使建构主义课堂学习理论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从总体上我们可以归纳出建构主义课堂学习论的主要观点。

1.课堂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地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不可能由他人代替的,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和信念的基础上,对新的知识和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性的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对知识意义的理解,而原有的知识经验又会因新信息的进入发生调整和改变。因此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简单地从外部搬到自己的记忆中进行直接的翻版,而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自我理解,建立内在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的过程。

2.课堂学习的课本知识并不是唯一的正确答案,学生的学习是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检验和调整的过程

建构主义向传统的学习理论提出了挑战,认为课本知识仅仅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比较可靠的假设,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而并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这些课本知识在进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被接受之前是毫无意义的,只有通过学习者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相互作用后,才能建构起它的意义。所以学生学习课本知识时不是像镜子那样去“反映”呈现,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这些假设作出自己的检验和调整。

建构主义者认为,在课堂中学生并不是一块白板,他们的学习往往是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信息为背景来分析当前知识的合理性,而不是简单地死记和模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强迫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知识给学生,也不能把所教的知识作为预先确定了的东西让学生无条件地接纳,而应该引导并指导学生如何在自己原有经验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建构知识的含义。

3.课堂学习要具有情境性(situation)

建构主义者批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去情境化”的做法,他们认为学校课堂教学常常在人工环境而并非自然环境中教学生那些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一般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知识和技能常常被学生遗忘或只保留在他们头脑的内部,一旦走出课堂到实际生活便很难回忆出来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保持和使用他们学到的知识,就必须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学习或者在具体情境中进行活动性的学习,从而促进知与行的结合。

情境性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的任务要具有挑战性、真实性,并且任务的难度要稍微超出学生现有的能力范围,让学生面对一个要求真实的、认知复杂的情境,使之与学生的能力形成一种积极的不相匹配的状态,即认知冲突。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内部动机,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主动地进行知识意义的建构。

4.课堂学习需要在合作(cooperative )中进行

建构主义认为,事物的意义源于建构。而学生又往往以自己的方式建构事物的意义,每个学生理解事物的角度是不同的,这种客观差异性本身就构成了丰富的资源。在课堂上学生通过与其他同学讨论、争辩、互助等形式的合作学习,超越了自己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了所学的知识。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认识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检验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改组自己的认知结构,对自身的知识进行重新建构。课堂上学生在交互合作学习中不断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再认识,对各种观念加以组织和改组,这种学习方式不仅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建构能力,而且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和发展。这种合作学习不仅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也涉及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支持。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课堂学习观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只有通过学习者积极参与才能达到他们自己确定的目标。教师只起辅导、引导、支撑、激励的作用,但不能代替学习者学习,也无法将任何目标强加于学习者。荷兰尼密根大学(University ofNijmegen)对不同学习观进行验证,实验的结果能证明建构主义课堂学习观的重要性。该实验的理论假设是:学习者对学习持有不同的观点,如再现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和应用学习观,不同的学习观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学习风格与策略,如表面学习、深入学习和具体学习。由此则相应地产生了不同的学习结果:回忆类问题、顿悟类问题和问题解决类问题。

然而实验结果了这一假设,实验证明不同的学习观、学习风格与策略、学习结果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学习者在三种学习结果上表现出最佳业绩,再现型学习者则相反,在学习结果上表现出最差。而且实验还表明,从小适应了再现学习的学生要重新确立建构主义学习观是十分困难的,他们往往害怕建构性的学习,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抛开熟记的程序独立思考问题,他们总是试图将学习纳入再现的轨道,并千方百计地试图回避要求建构学习能力的情境。并且他们还错误地认为,考试所要求的就是极端的再现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常常缺乏应用原有知识、控制和检查自己建构性学习过程的能力。因此这一实验结果证明只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才最符合学习的本质,最有利于开发人的潜力,也能促进人的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构主义的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Instruction Design)是指通过目标分析而设计出一定的教学程序和方法以保证特定目标的实现。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也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思想的集中体现。它包括观念(ideas)、计划(plans)以及为开发真正的教学必须和能够遵守的规则(rules),即推进学习和达到教学开始前预计的学习结果的说明和任务的分配。教学设计安排专家(教师)和新手(学生)之间为学习而进行的交流,交流的内容和讯息主要是关于经验的与正规科学的或有时是人文科学(arts)的学科的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交流的特征(features)和有关群体所持有的规范(norms)与价值(values)的讯息只有在相关时才被讨论。而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子系统,一般认为,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与主张,依据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主要要素(内容、学生等)的系统分析,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创造一种教学活动模式,并形成有序的流程(反馈),以指导课堂教学工作的有效实施。建构主义的兴起是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对传统教学思想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建构主义课堂学习观对传统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质疑,这为构建现代课堂教学设计作了有益的探索。

1.传统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的弊端

第一,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是以“书本知识为本位”。忽视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以及情感的交流。从而使学生只能获得僵化的、死板的知识,丧失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情感性和发展性。第二,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以“教师的教为本位”。教师在课堂上处于支配地位,控制着学生的学习和整个课堂教学的进程。学生的学只能围绕教师的教而转,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观众”,丧失了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第三,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以“静态的教案为本位”,学生只能被动地适应并接受。从而使教师对教材、教案的认知过程代替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丧失了学生课堂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2.建构主义课堂学习观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篇5

设计是为创造某种具有实际效用的新事物而进行的探究。其实质就是为了创造和建立一个新的系统模型。它不是对现存系统的改进,而是为了超越现存系统去构思一幅新图景而创设的一个新系统,是一个目标定向的、有实际效用的、需要社会性互动的、非确定性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与技术分析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途径和方法,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系统的计划过程。它具有智力性、创造性和可重复性等特点,对教学工作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自觉性,从而具有减少盲目、避免失误的作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培养新时代和当今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化学课堂教育、教学目标,依据现代化学教育思想、化学新课程理念、化学学科及学生特点,依托化学教材的内容主题和条件,用教与学的原理来策划课堂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的系统过程。它既具有设计的一般性质,又遵循着教学的基本规律。

二、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

(一)化学新课程理念

化学新课程要求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作用,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及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

(二)现代化学教育思想

新的世纪,在经济、科技和教育一体化发展中,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它是通过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人才”来体现和发挥其作用的。现代化学教育思想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教育、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化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人文科学与化学科学的整合过程。在尊重学生个性和想像力、拥有和谐和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激励和允许差异的课堂教学氛围、重视知识形成和方法培养的教育理念、整合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切实给学生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时空条件,使他们获取知识和技能、丰富实践体验、培养道德情操、形成行为习惯、提升人文修养、培养科学素养、提高创新能力。

(三)化学学科特点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以科学的认识论为原则,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以联系生活和社会实践为方法的自然科学。化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情感,加深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的过程。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可以为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供广阔的空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及科学素养的培养;以科学的认识论为原则,从宏观、定性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从微观、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是学生研究化学和学习化学的必由之路;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进行操作和观察的实验方法、概括和抽象的思维方式及探讨和研究的科学方法等方面的培养,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联系生活和社会实践为方法,充分挖掘化学与生活、社会及科技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学生调动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

化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紧紧围绕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发展来进行设计。根据化学新课程理念、现代化学教育思想及化学学科特点,通过分析实验区教师的新课程教学案例,我们认为化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可以按下图的流程进行设计。

图中课堂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间是一个循环系统。教师只有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分析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适合学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要求,依托教科书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先有知识创设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确定适当的教学媒体、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通过教学过程的实施与反思,为下一个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

(一)教学资源分析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结合所使用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及知识价值,认真分析学生的能力、知识等起点行为和身心及学习特点,精确领会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利用其中的活动探究建议及学习情景素材,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确定适合于学生的、可具体操作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内容选择、情境创设、媒体确定;活动及评价设计时,启发教师的思维,开阔教师的视野,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好地针对学生营造学习情景,创设探究活动、确定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评价,充分把握教学要求,体现课程宗旨,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目标制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中“学”的部分的具体化,一般适合于单元或课时设计。教学目的是教学的终结性目标的概括,适合于课程或学期设计。化学课堂教学目标是对化学课堂学习活动预期达到结果的表述,它确定了教学工作的方向,制约着化学课堂中教与学的活动。在设计时应遵循四个原则,即课堂教学目标与化学课程目标保持统一的一致性原则,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的目标体现纵贯横联的整体性原则,高层次目标中包含低层次目标、不同学习者的个体存在差异的层次性原则,教学目标要难度适中、明确、可测量、易操作的具体性原则。

在目标叙写时,要注意教学目标的主体一定是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陈述应明确、具体,对过程目标的陈述不可忽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陈述不应有具体结果,而且在陈述上要反映学习结果的多样性和层次性,要与单元、课题目标相一致,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阶段性。其基本表达句式一般为:(行为条件)+(行为主体)+行为动词+(程度标准)+行为结果。

例如:义务教育“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中课题l“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煤炉内发生反应的探究,认识碳的化学性质,解决身边发生的有关碳的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化学学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加工,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获得亲自参与、探究的机会,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紧密联系实际,提升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选择

教学内容是教师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方法及形成的思想、观点、习惯的总和。化学教学内容包括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四个方面,它是以各种文本资料、背景素材、化学史实、实验过程、师生活动为载体的。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科特征和学生特点,针对教学目标,选择具有认知、实践、社会、德育、美育和情感等方面意义的内容。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为起点,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桥梁,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景中,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情景创设

教学情景是指教学内容在其中得以存在、运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它能对教学过程起导引、定向、调节和控制的作用。课堂教学情景设计就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某种认知情景和情感气氛,用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及日常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是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和改造来学习新知识、获得新体验的过程。教学情景一般包括:①事实情景。包括化学史实、日常生活、社会热点、工农业问题以及能体现化学与社会、经济、人类文明发展等有关的事实和材料。②实验情景。创设多种真实、生动、直观而富于启发性的实验教学情景;可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有机结合获得全面的发展。③经验情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社会经验等,可用于某一新内容的引入或某一问题的分析、解释和应用。④问题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在情景创设时要指向明确的课程目标,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其所蕴含的知识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等。

(五)教学媒体的确定

教学媒体是指在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中,在主客体之间传递信息的中间体。化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图片(静态的影像和文本)、幻灯(投射的静态影像)、视觉媒体(在电视上移动的影像)、听觉媒体(声音和音乐)及计算机多媒体等。而计算机多媒体则更能充分发挥其生动、形象、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有较强感染力和表现力的特点,为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在确定教学媒体时,要考虑所选媒体是否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即内容是否正确、资料是否新颖、介绍是否简洁,考虑所选媒体能否激发与维持学习者的兴趣、提高学习者主动参与的程度,考虑所选媒体是否具有良好的制作品质、能否提供有关效能的证据,考虑所选媒体是否关注了教学对象的特性、先有知识和技能。

(六)探究活动设计

化学教学活动是化学教学系统运行过程的总称,是进行化学教学的途径。化学新课程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化学教学中的科学探究活动是由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八个要素的一步或几步组成。一般在内容上包括:①事实性知识探究。即与物质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事实性知识密切相关的探究。②理论性知识探究。即针对化学概念、原理、规律等理论性知识解决“具体化”问题的探究。③策略性知识探究。即指对化学科学研究方法的探究。④STS型知识探究。即从学生所熟悉的、联系生活实际的化学知识内容出发,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化学与技术、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探究活动在形式上一般包括:实验型、讨论型及调查型探究等。

(七)教学评价设计

篇6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创新教学

小学数学的教学,应该抓住教学的重点,在严格执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教学、具有实践性的教学,以及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性学习,同时结合具体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加强小学生数学创新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其主要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求知欲。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应设计出新颖的教学方式,尽量避免传统数学教学的枯燥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将数学的知识点穿插到新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

二、加强小学生数学学习实践性

现在的很多学生在学习上是比较具有依赖性的,很多题懒得去做,缺乏数学的演算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加强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多让学生练习,锻炼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家庭的教育情况,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在小学生的课堂较学中设计一些合理的合作学习的模式,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协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同时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为学生创设数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阶段,学生对于一些数学的概念难以理解,但是通过必要的数学情境,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联想。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数学情境来辅助教学,这样可以提高数学教学的课堂效果,同时起到发散学生数学思维的作用。

总之,小学数学的教育是一个最基础的教学阶段,也是一个关键的阶段,教师的教学方式会影响到学生以后在数学课程方面的学习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刘传平.小学数学教学初探[N].宜春日报,2011(6).

篇7

关键词:有效教学;课堂教学设计;备教材;备学生;课堂教学模式

作为有效教学成果内容,我选取的是我校高职英语教材点击职业英语学生频道第二册第一单元(Great Movies)中的词汇学习部分(Vocabulary in context)的教学内容设计,之所以展示这部分内容(即一次课的教学设计),是因为我个人认为单词学习往往是学生感到困难的事,一方面学生觉得词汇学习单调、枯燥,另一方面老师也教得乏味,很难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那么如何将词汇的教和学变成妙趣横生,学生乐于学,教师易于教的内容呢?我以为词汇学习的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至关重要,我以这课为例,从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进行了精心设计。

一、备教材

即对自己所讲部分的教材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这就要求必须把一节课的讲授内容和整个单元的主题紧密结合,从而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而不可将其孤立,就问题而论问题。如,所选这课的教学目的是要求是学生掌握有关电影的词汇,我设计将词汇的学习置于本单元主题,即谈论电影的语境中进行,而这一话题往往能激起学生兴趣,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如电影类型、不同类型的不同风格和特点、代表作等等,展现相关词汇,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学习,从而领会了词的意义和用法,而这种表面的“不经意”正是教师充分把握教材并精心设计的结果,同时真正体现了交流信息才是英语语言学习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学生这时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切身体会到学习英语词汇的必要,需要就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学生会对英语学习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他们的学习潜力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二、备学生

教师教学要面向学生,并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所以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决定一节课是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认知能力,乃至身体健康状况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我们目前面对的高职学生普遍情况是英语知识基础差,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欠缺,在课堂上则表现出消极、倦怠的精神状态,学生普遍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那么,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英语学习之中?如何调动和培养他们英语学习兴趣?实践证明,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备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将每节课的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践情况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设置出学生乐于接受、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接下来,我要谈的就是在词汇学习这节课堂教学中本人所设置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词汇教学模式往往是“填鸭式”的,如,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教师讲词义,学生抄笔记;或干脆听写单词。这种教学模式往往机械、单调而乏味,容易让学生对词汇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而教师也教得心理疲惫,至于课堂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为改变这种我们在词汇教学中常常遭遇的不良状况,我采用了称之为“情境模拟”的教学模式。这里的“情境”即语境。众所周知,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离开语境而独立存在,否则就毫无意义和没有生命力。传统教学中,词汇学习往往就是不自觉地步入脱离语境的误区,为了单词学习而学单词,忽略了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而词汇的学习也是这样,只有将词汇置于某一语境中才能体现词汇学习的实用性和必要性。所以模拟设置一个几近真实的语境是一节词汇学习课卓有成效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往往借助计算机,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创设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语言环境,学生置身于生动、逼真的语境中,展开某一特定语境下的主题讨论,在讨论中势必要用到与主题紧密相关的词汇,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这时为了能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往往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相关词汇。如,某个词的读音、词义、用法等,就以我所选这课(Great Movies)为例:首先我设置出诸如Do you like seeing movies?(你喜欢看电影吗?)Which type of movie do you like best?(你喜欢哪一类型的电影?)这种简单,贴近学生生活又易于引起学生共鸣问题的,自如地导入“Talking about movies” (论电影) 这个主题,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围绕“电影”这一主题展开相关讨论。如,电影的类型,不同类型的不同特点,甚至代表作等等。在讨论中,不仅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和讲述,还借助计算机技术以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出一个电影的世界,学生沉浸于一幅幅扣人心弦的画面之中,教师根据视频的进程、画面的变化,适时地抛出设置的问题,如,这部电影属于哪种类型?这种类型的特点是什么?事实证明,这种情况下学生都会积极思考,能踊跃发言,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动甚至急切地学习与主题相关的词汇。正是模拟了几近真实的语境使学生置身其中,他们才乐于用英语表达,有的甚至为自己词汇量之少而懊恼,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一节情境模拟教学课堂,学生学到的不仅是词汇,更重要的是激发出了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这比单纯地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更重要,这可以改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错误认识(就是死记硬背),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和英语语言的美好。

以上我从三个方面谈了一节词汇教学课。作为教师,要使自己的每节课卓有成效,自身还要从思想、情感上做到两点:那就是爱和投入。爱即爱学生,投入即将自身投入所教内容之中,并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去运用和升华,正如:钻到书中出不来的是书虫,能从书中飞出来则化成了美丽的蝶。

篇8

一、设置情景,融合探究教学

探究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也同样可以在课堂中适当的融合探究教学的理念,通过探究教学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会根据教学的需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例如,如图,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 在圆柱的底面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需要在侧面上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的值取3) (动画演示全过程)

通过这个情境的设置,有效的将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以更为生动的形象出现,而不是以严肃的、刻板的形式出现,有利于减少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当然,我们设置这个情境的目标,也不仅仅局限于此. 笔者在这个情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学生追加了动手探究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相关的数学知识. 如让学生动手操作做一个圆柱,寻找从A点到B点的最短路线. 然后再分组讨论:将圆柱的其中一条母线剪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思考从A点到B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 这个探究过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抽象模型转化,凸显数学本质,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笔者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习题,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甲、乙两位探险者,到沙漠进行探险. 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以6千米/时的速度向东行走,1小时后乙出发,以5千米/时的速度向北行进. 问:上午10:00时,甲、乙两人相距多远?

二、加强学习研究,多维度解题

数学的答案只有一个,但是通向这一目的地的道路却是多种多样的. 正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数学亦是如此. 初中数学教师要想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要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就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呈现更多的可能,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去了解问题的本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以多维度为教学视角,注意教学的多面性. 比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学问题的“一题多解”,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将公式或结论进行推广,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例如,求证:cos■ + cos■ + cos■ = ■. 在学生用“三角证法”完成解题之后,教师接着从复数证法的角度切入,当学生还在思考另一种可能的时候,再与学生一起研究公式的推广cos■ + cos■ + … + cos■π = ■(n为奇数,且n ≥ 3).

此外,我们所说的多维度教学,还包括充分运用课堂中学生的错误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错误,教师要纠正,但是不应该把错误当成纯粹的错误,而要借题发挥,发挥学生的“错误”,让学生把握正确的解法.

例如,直线l过点P(2,-1),它在y轴上的截距等于它在x轴上截距的2倍,求直线l的方程.

学生解答为:设l的方程为■ + ■ = 1,则b = 2a……①,又由P(2,-1)在l上,得■ - ■ = 1……②,联立①,②,得a = ■,b = 3,所以直线l的方程为2x + y - 3 = 0.

此时,笔者要求学生用另外一种方法来解此题:

设直线l的方程为y + 1 = k(x - 2),令x = 0,得到y = -2k - 1,令y = 0,得x = ■,由题意,得-2k - 1 = 2・■,解得k = -2或k = -■,故直线l的方程为2x + y - 3 = 0或x + 2y = 0.

此时,笔者顺势提出:为何两种解法得出的结果却不相同?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不但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而且也明白直线方程的截距式不包括截距为0(过原点的直线)的情况,这样学生就会对截距式直线方程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方法能帮助学生在解题时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获得简易的解题思路,教师要在课堂讲解例题时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解题策略.

篇9

关键词:中学美术;课堂美术设计;特性

美术是我国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美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门类之一。首先,美术教育从感性方面就具有审美趣味、人文内涵、情感表现、信息传载等特质。其次,在理性方面又涵概和涉及了如数学、地理、物理等多种学科常识。以《新课标》的全新课程理念为依据,我国各地中小学校纷纷尝试教改,美术课程教材的科目编制由原来专业美术内容的具体设置转换为以欣赏·评述、设计·应用、造型·表现为主的三大块内容。在《义教美术课程标准教参》具体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指导下,要熟练掌握美术课堂设计特性。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特性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教学设计特性反映了教师为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精心设计教师有关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如将要达到的目标,所要完成的任务、将采取的各种教学措施等均已反映在了教学设计中。因此,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认真思考,全面规划,提高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更好地发挥教学设计的指导功能,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从趣味性引导到审美性

趣味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在具体活动中体味乐趣。二是高层次的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如审美趣味等。在这里谈的是让中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体味乐趣。美术作品本身具有审美特性,创新的中学美术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审美活动进行教学设计,审美活动要随堂处处可见。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利用各种契机通过欣赏-体验-感知-评述—评价的教学流程,让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创设多元文化情境,通过文学情境、音乐情境、游戏情境等,进行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设计增加学生兴奋点,使他们产生探究的兴趣。运用灵活教学手段,以游戏、互动等活泼的合作形式,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体味乐趣。一堂好的美术课,是美术教师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能从兴趣出发诱导和激发学生从产生兴趣,之后到产生审美的体验和感知,再到产生探究的兴趣,最后使学生达到主动的创造。

2.从教育性延伸到人文性

所有的教学设计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教育目的。传统基础教育中情感教育存在着种种偏失,忽视了情感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价值和人文功用。新课程所强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是对传统基础教育课程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情感教育偏失的一种矫正。优化的中学美术课堂教学设计是实现美术教育的载体。好的教学设计应该具有教育的实效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美术教师应普遍思考如何将美术的教育功能与人文相联系。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在进行中学美术课堂教学设计时,运用跨学科教学方法综合多种学科知识如美术与自然科学、美术与社会科学等,来进行横向拓展性教学尝试,以求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培养学生成为有深度文化内涵的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的人才观。根据学生实际能力,让学生鉴赏艺术作品,将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接近艺术,打破对艺术的神秘感,让艺术从神坛上走下来。

3.从悟性到创造性

人类是通过创造不断进取和发展的。创造性是创新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基本特点,同时也是它的最高表现。创新美术教学设计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思考,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实施方案的过程。由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引发的教学活动风格多样,教学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它为启发学生的悟性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印度大文豪泰戈尔认为,“儿童艺术教育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摒弃陈腐的习俗、单调乏味的惯例,不断给予儿童机会,使他们透过所达到的惊异之心挖掘自身无限潜能”。潜能即潜在的能力,悟性是人先天具有的潜在能力。它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过程,是感知到觉悟的发展过程,它是“人”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的基础。悟性的发展是要靠后天的教育来逐步养成的。悟性是产生创造的前提条件之一,有了“悟”才能创造。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教育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美术教师通过具体优化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悟性。只有在不断的启发和培养下,才能够使学生的悟性得到更快的发展和提高,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由单向思维方式向发散性思维方式转换。

4.从情境性到联想性

篇10

关键词数学 高效 教学 设计

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是当前教学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的领域,也是一门新兴的具有技术特性的科学。所谓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整体系统化策划和具体安排,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那么,如何设计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问题设计的合理性,把学生带入实际生活。

数学是以课堂思维为主的,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进行的是有意义的思维训练。在设计问题时不要出现下列情况:教师设计好每一个细节问题,学生顺着教师解题思路解答;有的还是一问一答,还有的是教师说上句,学生说下句……这些设计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更不利于学生的创新。那么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打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学生带入富有现实意义的生活情景中。

二、重视课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确保学习知识的高效性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等“教”的行为下发生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设计。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三、重视课前备课和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关键之

三。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应注意以下两点:

关注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设计既要关注教师怎样教,也要关注学生怎样学,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教师除了知道由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方法外,还应提醒自己有时候关于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学习方法、策略方面的认识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注意修正。

2、抓准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一般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来确定。难点,既要根据教学内容,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抓准教学难点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前提,这既要靠钻研教材,又要靠教学经验的积累。但单纯的教学经验还不足以抓准教学难点,基于实践并引入教育、教学理论,通过实践经验和理性思考的相互结合才能抓准难点,进而设计出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