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代思想政治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大花园中,无数智慧的奇葩竞相开放,可以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遗产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它不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还在东亚文化圈里成为中流砥柱。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也是其中一朵艳丽的鲜花。何谓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一定的阶级、 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国古代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也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 ,以其学说宗旨来教化人听命于“天子”或“天意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早已先于这个学科而诞生了。
我国古代虽然还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 ,但有不少思想家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其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之内容的论述最为丰富,其影响也是最为深远的。虽然其中大多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蕴藏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对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借鉴意义。
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谓硕果累累,内容丰富。
1.奴隶社会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雏形。夏商周时代,就已有了伦理与军事方面的教育。整个夏朝,道德教育也主要局限在家庭教育和社会生产的行为规范教育。殷商时期 ,虽然仍迷信自然 ,但开始意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周朝时期强调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 “明人伦”,把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等五伦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 ,确立上下尊卑的等级差别 ,教导人们安于本分 ,切勿犯上作乱 ,以维护社会秩序并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当时国学的德、行、艺、仪四教 ,就是以明人伦为主要目的的。可见 ,这时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道德教育思想。
2.封建社会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熟及没落。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占据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思想。就儒家而言 ,孔子的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是最为丰富的 ,其影响也是最大的。根据孔子的论述 ,“仁”和“礼”的教育 ,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孔子之后的历代儒家 ,虽然结合其各自所处的时代、社会的特殊要求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不同的强调、补充和发展 ,但大多未离开孔子规定的基本思想。例如 ,汉儒董仲舒注重 “三纲五常” 的伦理教育。实际上 “三纲五常” 是孔子所谓 “忠恕”、“孝悌” 等规范的精致化;后来 ,宋明理学进一步发展了儒家的纲常礼教思想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天赋王权”,“君权神授”等理论 ,系统论证了封建制度的合理性和绝对性。
自明代中叶以后 ,中国封建社会进入衰落时期 ,这一时期 ,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日益激烈,地主阶级的思想家面对这种局面 ,再也拿不出像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来了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它的没落。
二、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沿革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里我不可能把所有的方法都列举出来,只选取一些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借鉴意义的主要方法列举如下:
1.灌输式教育。统治者为了传播儒家思想使儒家的经典《诗》、《书》、《春秋》、《论语》《孟子》等得以普及。历代统治者采取了编写和普及蒙书的手段来灌输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如《三字经》、《女儿经》、《千字文》、《神童诗》、《增广贤文》等等。这些读物均为当时学童的启蒙教材,不管其是否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只要求其奉读铭记,无条件接受。当然,统治者编写的这些读物容易背诵,以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传播儒家道德思想,使其在民间大量推广流传,从而达到普及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目的。
2.化民成俗。统治者实现化民成俗 一方面是教育灌输的结果,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养成的,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秦汉时期地方设“三老”专职教化,他们的任务是发现本地区的为民法式的人和事,一经发现,就会奏报朝廷,以门庭悬挂荣誉匾额大事宣扬以示表彰,树立典范加官晋爵,树立牌坊,修建祠堂,建立家谱家规等。通过这些方式营造出统治者所需要的社会氛围。随着生产和生活实践的积累,形成了深受儒家伦理道德影响的社会民俗。
3.言传身教。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特别重视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他们认为“言教为后,身教为先”。孔子认为,一个人能正己然后才能正人。教育者应该是伦常的完美体现者,是学生的道德楷模,要以自己负责的精神,谦恭态度和博学多知来教育学生,感化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为学生树立好典范,以此实现道德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三、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特点
在对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特点的研究中,其角度是多元的,涉及原则、内容、途径、方法等等。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原则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和德育至上;在教育内容上注重目的性和针对性;在教育途径上重视教书育人和训教合一;在教育方法上注重传承性和内在性的统一。强调道德教育及其方法的运用 ,是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把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目标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强调对人仁爱,对父母孝道;突出了爱国主义教育;强调培养人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是知行结合。
表面上看,中国传统道德注重人的价值和现实利益,实际上道德已沦为统治的工具,道德被做作知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道德中的人饱受封建道德的压抑与束缚。但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都十分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 ,从德育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史上,这个思想却是应该加以研究的。
四、结语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方法在其几千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有其参考借鉴的价值。 立足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大胆借鉴利用其精华部分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所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继承历史优良传统,开拓创新,不断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人民出
版社,1985年.
[2]刘泽华,葛荃.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德教
1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所谓传统文化,也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起来并且渗透于民族整体意识和行为之中,世世代代传递、流动的最具生命活力的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指根植于中华大地肥沃土壤之中,经过千百年封建社会积淀起来的长期流传的观念形态的文化。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之外,还包括历史、文物、书法、服饰、陵墓、医学、农学、天文、地理等等古籍文书。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
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文化发展、积累和传递的方式和工具。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收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2]” 。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形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传统文化一方面通过历史继续发展、积累和传递。同时,另一方面又用潜移默化的不同方式加以继承和发展。而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其有效的方式和有力的工具。并且,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以及人们所达到的思想政治素质,成为该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前进和发展,他们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把该社会的文化含量推向新的水平。那么从长远的历史阶段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目标、内容和环境。任何文化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我们这里论述的中国传统文化特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是经过中华民族长期实践和思想家们概括提炼的,指导着中国人民的生活行为,并推动社会发展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它们集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这些积极因素成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所期望达到的结果,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其发展方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这些积极因素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例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中都有很多传统文化的成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也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凡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并对其发生影响的外部因素,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容。其中,文化环境是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起决定性影响的宏观环境之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环境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同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以及人们所达到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将把传统文化的发展推向新的水平;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又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离开了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去一定的载体即特定的支撑。
2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及其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逻辑到方法论,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富有道德传统的中华民族在其数千年的历史实践中,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超越局限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超越局限的关于如何推进道德理论教化的理论思维成果。如果说对前者的继承,有益于我们增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民族特色、认同感、丰厚感与感染力的话,那么,对后者的继承,则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历史经验的自觉借鉴,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2.1从教育对象的特性中求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正确认识教育对象是制定教育目标的依据、是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是增强教育效果的前提条件。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也注意从教育对象的特性中来探求德教的方法。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认为,教化的施行应遵循相应的规则、运用相应方法,并且从不同的视角提出德教方法确立的基本的方法论,如效仿法、神启论、比附论等等,不一而足。然而,在这些方法论的掩盖下,更为实质的则是基于对教化对象的深刻分析和全面认识从而确立德教方法的方法论。如荀子强调教化“必由其道”,做到“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3];董仲舒强调教化对象“知其气”、 “知其声”、 “知其行”、 “知其物”,才能 “言虽约,说必布”、“事虽小,功必大”[4];张载强调“知其人”,才能“教人使人德[5]”等等,都明确地表露出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掌握教化对象的特性与德教方法的确立之间基本关系的深刻认识。
2.2从递替相关的多个层次分设德教的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之一是教育要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中国古代德教目标的设置体现了这一规律。在中国传统德教理论中,作为最高的德教目标出现的理想人格是“圣人”,但中国思想家们在强调“圣人”这一最高理想人士对于德教过程的目标意义的同时,始终没有将其设置为整个德教过程中的唯一的目标,而是在“涂之人百姓”与“圣人”之间设置了种种相互关联而又前后继替的目标人格。如孟子将这一相互关联前后继替的目标人格设置为“善――信――美――大――圣――神”:“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泽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6]此外,中国传统德教理论中大量的“士”、“君子”、“贤人”、“成人”、“大人”、“大丈夫”之论,其实也是对个体德化过程中不同阶段所应实现的目标人格的不同表述。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理想人格的不同表述,实质上是从多个层次为教化对象确立了一个前后继替、紧密关联的德化的目的链,前者为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提升和推进。因此,中国传统德教的目的理论,表现出理想性与现实性、终极性与阶段性的高度统一,从而使得德教目的给个体接受教化的行为、个体进德的行为以巨大的牵引力和感召力。
2.3从整体系统的视角观照德教的运作
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及其一贯思想,就是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整体主义思想。所谓整体,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主要指的是整个社会、民族和国家。受这种中国传统整体性思维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较少从局部的、静态的、孤立的层面看待德教的动态运作,而总是从整体的高度,从德教活动的实际推进方法、从德教内部各部分的相关互动、从德教与相关系统的互动之中来观照整个德教活动。
中国古代思想家从历时的过程性和共时的展开性两个视角出发,对德教活动进行观照,得到了很多成果。如从历时的过程性出发,朱熹得出了对教化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及各阶段的不同特性的认识:“古之教者,有小学,有大学,其道则一而已。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兄等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就上面讲究所以事君事父兄等事是如何?”,“古人由小学而进于大学,其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固已久矣。大学之序,特因小学已成之功” [7]等等;从共时的展开性出发,在教化与环境方面,古代思想家强调环境习染对个体德性发展的影响,并由此主张“择友”,“以友辅仁”,“择处”,“择不处仁,焉得知”。在观照德教运作的过程中运用整体的、系统的方法,使得中国古代思想家在许多方面都深刻地揭示了德教的社会性及其运行的社会条件,揭示了德教运作的内在机理。这种观照德教运作的方法,使得中国传统德教理论具有了浓厚的辩证色彩、系统色彩。
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继承和创新的过程。它除了要受到社会存在的影响以外,更有赖于对自身发展经验和传统的扬弃。因此,我们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吸纳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以便拓展和丰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境界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矛盾的复杂体,积极和消极的内容并存。要正确认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境界, 必须对之进行全面而理性的考察、分析。本文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境界论的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境界。境界是一种状态,境界不仅可指客观外境的情状,亦可指主观内心的情状,是主客观统一的主体状态。传统思想的理想境界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其作出阐述,以期对现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认识与现代转型具有参照作用。
一、“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历来崇尚整体,和谐统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天人合一”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总法则。《周易大传》中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应该按自然规律办事;人是自然的中心,人的行为对自然有重要的影响,所以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达到人与天的相互和谐统一。儒家和道家思想中都把“人”看作是天地自然并存共荣的重要实体。人作为“天地之心”的说法多见于著作和名言名句当中。《礼记・礼运》说:“人者,天地之心也”;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天人合一”成为二千年来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境界观的一个重要观点。
“天人合一”、“和谐”是中国先哲在对于人的生存方式的极其重要的思想,也是整个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价值原则, 这一原则对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发展和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求实入世的实用境界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西方欧美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在西方世界中,神灵的地位相当突出,“出世”思想比较明显。古希腊荷马史诗还有犹太基督教教义无一不都在向人们宣示着:神是万物主宰,神的意志决定人类的命运。而中国传统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中则注重现实的人生,宗教色彩淡薄,有着浓厚的伦理道德观念。伦理道德中的“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反映的就是中国社会上最习见的几种人际关系。这些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作为关系准则,这些关系和准则都是典型的“入世”思想。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使人们懂得“几分耕耘,几分收获”的道理,因此儒家思想强调立德、立功、立言,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从自我做起,从实际做起“重实际而黜玄想”。魏晋玄学,宋明心学因为比较“空洞”,空想的内容多一些,立即遭到了所谓“经世致用”者的批判。因此,历史上中国始终没有陷入到过西方欧美式的宗教疯狂中去,但也没有发展起自己成熟的出世的思想架构,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思想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经验理性,缺少对纯科学的抽象思考的传统。所以在中国社会,既存在有安贫乐道、勤俭节约、知足常乐的人生境界,又有“自扫门前雪”的实用主义生活态度。
三、血缘与宗法的依存境界
以血缘和宗法为纽带,崇尚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特质之一,从而使中华民族形成了重血缘、重家族的家庭伦理价值观。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几代同堂的大家庭的成员居住在一起, 经济由家长进行统一管理, 因而, 个人就不得不以家庭为本位,家庭的命运也就是个人的命运。家长管理制下有着种种伦理规定,单向度的强调一方对另一方的责任、义务,族权、父权、夫权在家庭中处于不可动摇的地位。后来这种以家族为根本的价值观向上发展成为以君权为尊、国家为首,即:“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中国古代为维护现存的血缘、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总是倡导个人服从国家、服从整体的价值观。儒家重视“人伦”,特别强调君臣、父子伦理关系,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的责任。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视孝悌为仁义之本。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上》)。强调个体对群体的义务,个人的利益最终以个体服从整体为归宿,把维护血缘和宗法制度与维护封建君主统一起来。在中国古代特定的宗法制和君主制度的统治下,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关系,既相通,又对立。个人没有独立自主的利益,更不允许把个人利益放在宗族和国家利益之上,它强调个人无条件的服从家庭、群体、社会的利益,对个人的欲望、个性持贬抑态度。这种片面强调个体对集体义务,却忽视个体利益的思想, 与西方宣传的人的个性、人的自由,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观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传统的思想家们虽然在讲人,但他们真正重视的却人所在的群体,尤其是国家层面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是高高在上的,而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个体与总体的对立,总体对个体的压制,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的一大特征。
把群体、国家的利益置于个体利益之上,在实践上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在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起了激发人的社会责任感、爱国心和集体凝聚力的作用。有些内容至今仍对中国人产生着积极影响。但是另一方面,由于道德理想和物质利益是密切联系的,所以,忽视人的最基本权利和利益而讨论道义和理想的说教,最终必将流于空泛。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观点的提出,标志着封建宗法思想达到顶峰,把儒学推向反人道的方向。这种传统封建思想方式压抑了人的个性的发展,限制了人的思想和行动自由,最终导致国人思想的保守、僵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
四、“重义轻利”的价值境界
“义利关系”是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论的问题。义利,包含着道德与利益、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等多方面的内容。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各个学派的义利价值境界是不同的,但“重义轻利”、“贵义贱利”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境界取向。
“利者,义之和也。”(《易・乾・文言》),墨子认为义和利是统一的,一定的道德行为会给人带来利益。墨子说:“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墨子・天志上》)认为只有合义的行为才能给人带来得益。但韩非子看重功利,“正直之道可以利义”(《韩非子・奸劫杀君》),他认为人与人首先是利害关系,有共同利益才能合作。“重义轻利”论则主要是以儒家为代表。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把义与利对立起来。孟子把义与利的严格区分开来, 认为道义的价值高于一切物质利益。后来,董仲舒提出“身之养莫重于义”的观点,认为有道德是人贵于物的根本,道德的价值高于物质利益。宋朱熹认为:“仁义根于人心,利心生于物。”(《四书章句集注》)儒家思想的价值境界,可以称为道德价值论,认为道德是第一位的。《论语》中,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即道德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儒家重视道德境界和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对中国传统价值境界观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认为,生命固然重要,但人的道德上的操守和义节更重要。如若两者发生矛盾,他们主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不同义利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都有各自的影响。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中,尽管并非绝对的排斥利,但在根本价值境界上,有着明显的“重义轻利”、“贵义贱利”的倾向,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特点。
五、居间中庸的折中境界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人的行为和品质上的“中庸”的性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大力提倡“中庸之道”。孔子认为道德是第一位的,同时将中庸视为道德的最高层面,倡导以仁义为先,讲孝道,循忠义,同时注重修身养性与人际关系和谐。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以后的儒家继承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专门编写了《中庸》一书。《中庸》中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这就是说,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适中点,在这个适中限度内就能达到和谐的境地;一个社会也是一样的,若要想达到和谐、安定,就必须把人的欲望、行为都保持在适当限度内。作为“四书”之一的《中庸》,积极宣传中庸之道,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很大。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中庸,既是一种方法论,又是一种思想境界。它主要是要通过折衷调和方法,达到一种平衡,以期实现最合理的状态。中庸的观点在认识论上,反映了一定的辩证法思想。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回避矛盾,否认斗争的形而上学倾向,遇事就讲“君子中庸”,不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庸性质,对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心理定势、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境界观的上述五个方面的特点,表明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博大精深的,但同时又是精华与糟粕共存的,要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特别是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更应该多汲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精华,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寻找资源,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转型。
参考文献
[1]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赵康太,李英华.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单连春.人生境界论[D].长春:东北师大国际关系学院,2006.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当代价值;回顾与展望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升国民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同国家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同时必须符合当前我国社会精神文化的基本需求,才能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的回顾
(一)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
在我国古代的教育中,思想教育就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的学科发展也步入了新的时期,我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立为本科学科,开启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历程,但是由于当时政治环境过于复杂,使得学科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不少进步人士捍卫,坚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线,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学、人文学、自然学共同构成了科学体系,并由此产生了诸多著名的学术论著,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意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思想观念与行为规范重要的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在国民素质的提升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此,国家不仅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设立了专门的单位,同时还建立了国家重点学科保护机制,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由于国家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要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同时将理论作为一级学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使得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步入了辉煌时期[1]。
(二)教育内容的发展过程
我国在建立思想政治学科之初,就构建了教育教学结构,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的内容增添了时代的特性,丰富了教学框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理论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从未停止,并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予以补充,尽管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是基本都将教育内容同与国家政策要求结合在一起;另一部分是教学框架研究,目前,学术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体现功能价值,要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
2 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
(一)理论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理论,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贯彻和发展理论,并发挥理论的指导意义,为构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适合我国发展的思想政治学科提供了基本的发展方向。在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当下,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对当代社会群众的思想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只有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助于理论体系的建设,才能满足于当下社会多元化的精神需求,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理性工具,不断指导社会的发展[2]。
(二)实践改革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开展形式上必须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区别于其他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一开始就伴随着文化运动的发展而发展,且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不断探索特色社会的构建方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助于实现改革,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步形成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实践与理论的发展同步进行,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促进我国德育教育的改革,促进我国社会精神文化的变革,助力于构建和谐社会。
3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的展望
(一)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心理素质及文化素质,因此,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的主要方向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方面,只有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才能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才能引导学生的思想觉悟以及个性发展方向,才能满足于当代社会的精神文化需求。另外,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还需要从人才队伍的建设方面入手,必须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国民的素质,促进国家意识形态的建设[3]。
(二)重视自主发展与创新发展
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重视自主发展与创新发展。自主发展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扩充实践的内容,要注重加强与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的联系,不仅要将教学放在课堂,同时也要加快社会教育的进程,让思想政治教育走出教室,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对理论与实现的相互转化上,只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才能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实践内容以及开展形式上要勇于创新,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结语: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从改革开放时期就开始发展,近30年的发展历程,使得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仅提升了国民的素质,同时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因此,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必须要以构建教育教学体系为主,重视自主发展与创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河,邹慧,刘蔓萍.回顾与展望:2014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分析――基于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全文转载文章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06):12-18.
篇5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的理论依据
在我国古代,许多著名思想家论述了环境与教育的关系。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就这一关系问题最先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认为人只有好学求教,才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将道德品质的形成同社会环境联系了起来。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教育环境论,肯定了环境的作用,提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即主张建立睦邻友好的环境,发扬德行,相互帮助。荀子非常重视主观思想与客观环境的关系,他改变了仅从客观环境的单一角度认识环境与教育的关系,开始注意到人主观认识的作用。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偕黑。”认为环境是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是人们自主选择的结果。著名理学家王夫之认为环境能决定人们意志的坚定性,意志则支配人们的行为。主张对环境进行有效控制,促使人们形成坚定意志。
在西方国家,许多思想家也论述了环境对人的思想品行的影响。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提出天赋的美德需要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把它引导出来的思想。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强调与好的环境接触。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教育要为儿童提供优良的环境,使儿童的潜能能够充分实现。实用主义思想家杜威,认为人的“理智”的形成有如有机体进化一样,每一阶段都要与环境接触,特别是要学习控制客体环境,指出 “我们的结论不是要离开环境进行教育,而是要提供一种环境,使儿童的天赋能力得到更好的利用。”
古今中外贤哲们的环境教育思想影响着今天的教育,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提供了理论借鉴。但这些思想也存在着一些偏颇之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人的社会实践作用。而环境观克服了这种局限,对两者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说明。环境论认为,环境创造人,人创造环境,二者相互创造,并统一于社会实践。在人与环境的相互创造中,两者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环境变得更有利于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更有利于环境建设。环境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根本的理论依据。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念的界定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念,理论界并未形成一致看法。20世纪90年代初,陆庆壬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中首次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并首先对其进行了专题研究,界定了其概念,即:“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这基本确定了思想政治环境研究的基本范畴。其后,张耀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1995 年版)中以“环体”的形式把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四要素”之一,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逐步从一个孤立的概念确立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2002年,沈国权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中提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广义上说,指的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各种外在条件和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施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教育对象所处的社会小环境。”虽然不同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念的看法不完全一致,但大多数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类型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类型的研究,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二分法,从一般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微观环境是指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这是最为典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二分法。三分法,一些学者在二分法的基础上,即在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基础上,增加了 “中观环境”内容。多分法,除了二分法和三分法,有些研究者还从更广泛、更细致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剖析,如陈秉公在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单位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交环境四种类型。时空维度分类法。在上述几种划分方法的基础上,岳金霞提出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新的划分方法,即时空维度分类法。从时间维度上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为历史环境、现实环境、未来环境。
篇6
一、孔孟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对教育理念的深化,它具有导向性、前瞻性和示范性的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在我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这其中就包括孔孟思想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创新,但是这种创新并不是无限尽的创造,所以,传统文化其必然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1.树立个体正确价值观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在教育中起到主导作用,他们要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念,要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多阅读思想政治课外材料,并阅读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的材料,尤其是孔孟思想,吸取其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弘扬孔孟思想的民族精神。把孔孟思想与现代思想进行整合,培养个人优秀的思想政治观念。
在孔孟思想中,有一部分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有借鉴意义,那就是孔孟思想中的个人道德修养。孔孟思想中,把“仁义”看成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指标,并把此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并把这种目标看成是很容易实现的目标。此外,成为“仁义”之人还要采取一定的方法,要学习、要修身养性。孔子在这方面克服自己的惰性,以礼让成为仁义之人,而孟子则讲究从内心进行修养,他还说商纣这样的人是因为放弃了修心的缘故而造成的。
2.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孔子和孟子在对待自然资源方面强调合理开发,尊重自然。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万物是有规律地生长和客观存在的。孔子对待天是非常尊重的,他认为天是客观存在的。孔子还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充分说明孔子尊重客观规律的事实。而对待客观规律上,孟子也提出了非常经典的语录,“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可见孟子对于客观规律的尊重。
科学发展观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要遵从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规律,在吸收孔孟思想精华和内涵的基础上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时候要吸收孔孟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还要发展现代思想教育中优秀的材料,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协助学习者形成尊重自然规律的理念,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孔孟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的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结构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大框架,指明每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思想政治作用的发挥。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大致可分为三种:基本结构、目标结构和内容结构。本文着重探讨孔孟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结构的启示。
1.个体生存目标层次,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孔子和孟子都有重义轻利的思想。孔子把君子比作是义的化身,把小人说成利。孟子也说:“身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义者也”。孔孟思想都把义放在第一位,同时也不否认利在个体生存中的巨大作用。从孔孟的义利观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所说的义利之间的对立是大义公义和小利、私利之间的对立。在利的获得手段上,孔孟有“取之有道”的观点,赞同和支持用正当的方法取得利益。换句话说,孔孟对于义利的阐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当与不当、可与不可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教人用什么样的手段生存,而且还教人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什么样的义利观是符合个体生存的义利观,如何在生存的基础上把握当、可的尺度。
2.个体发展目标层次,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孔孟的成人成才之道不仅仅局限在个体长大成人的意义上,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的个性和专长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和发挥,而是说个体人性的全面发展,有全面的、完善的人格。孔孟中对“仁”的表述体现了孔孟思想对个体全面发展的目标,孔子主要阐述个体“仁”的实现方面,孟子主要表明个体“仁”的内在修养和获得方面。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借鉴了孔孟思想中“仁”的个体发展目标,树立了把人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文有化、有知识”的“四有”新人,树立了个体发展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目标的确立,使人们懂得怎样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3.个体享用目标层次,促进个体享用功能的获得
个体享用是孔孟思想中不可避免、客观存在的,它贯穿在孔孟“仁者爱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是其思想的必然体现。个体在经过并完成上两个层次后,成为身心全面发展的个体,这时,他在为别人排忧解难的同时也使自己更加快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助人为乐”,是“自我实现”需求的体现。这是一种移情的体验,身心处于超越自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们能获得满足、幸福的体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在培养个体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的基础上,让个体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以达到个体享用的目标层次。
三、孔孟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
君子、大丈夫是孔孟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衡量的标准,也就是说仁义是孔孟思想评价的直接指标。所以,下面就以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方法和实施方法两个方面来分析其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篇7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对策
0.引言
高校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基地,高校不仅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政治教育,因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素质的高低,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是适应时代的需要,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保证。
1.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意义
黄彦华学者曾经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就是在政治教育中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手段,对受教育者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教育所取得的成效。也可以简单理解为高校政治教育所取得的实际与实践意义。
1.1思想政治教育是常论不老的话题
高校政治教育对社会有重大意义,这一点好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揭示,一致的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个人的立身之本,在某种程度上它是衡量一个人成就大小的重要尺度。古代有教育者提出“性非教化不成”、“善政,不如善教之得于民也”等等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的言论,今天我们仍然孜孜不倦的探讨着这个话题,所以它是一个常谈常新、永谈不老的话题。
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是现实的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富有实践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体现时代的需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当做智育来进行教育,不再用单一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大学生素质的高低,而应该让学生通过对思想政治的学习来学会了解、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不再出现诸如大学生犯罪这样的教育的尴尬局面,向社会输送符合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2.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存在的问题
2.1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落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体现时代的需求。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却存在者一些落后的观念。例如:一些学校过度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的教育,忽视学生思想教育的部分。还有一些学校认为学生来读大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找到一份好工作创造经济效益,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还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思想政治课程,但是对高校的现实情况研究不足,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从实际出发,阻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性的开展。
2.2学生主体意识缺乏
高校学生主体意识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心理方面。高校学生还处于从幼稚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心理机制不够健全,面对一些复杂问题容易产生极端的心理反应,常常做出一些不可想象的事情。第二,思想方面。高校学生的思想活动充满了差异性和多变形,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但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这两方面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健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是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激励机制不健全,所以就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积极性不高。其次,运行机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规范,很多方面的思想教育工作难以开展,一些部门的职能不能发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难以实现。
3.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3.1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优化思想政治的第一步应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不能只重视专业教育,而应该把思想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同时,还要优化教育方法,实现教学方法从单向性向多向性转变、从单一层次向多层次的转变,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工作的指导,调动大学生自觉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积极性,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3.2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地位
强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所在应该提高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提高其实践能力、参与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高校学生政治教育应着眼于提高其内在的动力和积极性,让其自觉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促进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为只有大学生自身意识的提高才是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原因。
3.3健全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机制
健全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素质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机制,高校想要提高其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充分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工作的主动性,健全激励机制,对工作表现优秀者应该加以经济和精神的奖励。第二,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完善运行机制应完善领导,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强化政治教育意识,制定定期的会议制度,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
3.4鼓励教与学方式的创新
再好的教师都不可能教会学生所有的知识,再好的教育者也不能让学生学到无穷无尽的知识、直面所有的问题。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的就是学习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交给学生这些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学生才会在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真正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给其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的机会,让其充分发挥表达自己的意愿,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到讨论中,允许其参与到多元的观点甚至是对立的观点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其思维,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自信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5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一方面可以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效果,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校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向。为了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 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是必需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过于单一、片面。 首先, 分数可以作为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手段,但绝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其次,对学生的评价必须由注重知识的掌握转向注重应用知识的能力,由主要依靠考试转向依赖多种考查方式, 由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再次,全方位评价学生。从多个方面综合地评价学生,其中包括思想品德、科技文化、心理等,只有评价机制发生改变,才有能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3.6建立稳定的实践性教学基地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达到教育与实践的统一,就应该建立稳定的实践性教学基地。实践基地包括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校内基地就是教师安排不同的实习项目,校外基地就是让学生接近实际,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4.结语
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高校不能只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必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应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鼓励教与学方式的创新、调整评价机制,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科]
【参考文献】
[1]程刚,金一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途径的探索[J].高校理论战线,2009(1).
[2]张红霞.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标准[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教育 素质教育 关系体现
引言
在教育制度改革中,国家将素质教育定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重要的实现途径。人文教育在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均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人文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探讨,以推动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修养的培养和提高。
一、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为了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进行,我国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把素质教育提到日程上来,而在高校教育中,提高大学生的修养、道德的途径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人文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人文知识、思想规范等。人文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播、人文环境的渲染,进而促进人们思想、道德、修养、气质等多方面品格的养成。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结合,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教会大学生如何做人[1]。
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素质教育以及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向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有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修养,从内心深处让大学生认识社会的本质,认识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入社会以后,用理性的思维看问题。
人文教育可以加强人文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加强人的精神思想教育,两者的结合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通过进行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素质教育中人文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最新的思想规范,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观念,让大学生接触到从思想教育中认识社会,促进大学生思想的解放。思想政治教育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人文教育,以人文精神教育为基础,人文精神教育将人文知识作为基础,同时人文知识,让大学生关注生命,尊重人的生存价值,清楚地认识社会和世界,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促进自我发展。
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人文教育的组成部分,在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向大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是相互融合,互不分离的关系,均是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影响,属于高校教育中的德育。但是两者的性质和体制存在着实质性的区别,人文教育是为大学生提供文学、艺术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全方面、多视角的人文知识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向大学生提供马克思哲学、理论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为基础构建的一门学科,具有明确的思想政治目的。虽然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实质性的区别,但是两者是相互关联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实现素质教育和品德教育[2]。
二、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结合
首先,将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是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是以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为主要教学目的,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品德教育,进而导致大学生进入社会或者在学校中出现一些不良的道德行为。随着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个性发展、品德教育等受到了关注,国家进行的教育改革,将素质教育、学生的个性发展、品德教育等加入到教学目的中,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可以对当前大学生的知识教育现状进行改善,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个性、品德、素质、修养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点的产物。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意识方面的教育,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同时也适应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大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部分领域,所以语文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结合,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思想意识,从教学育人的角度出发,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最后,在大学生教育中将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有助于高校教育教学发挥更好的时效性。对当前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人文教育增加色彩,为专业知识教育增加色彩,使其不再教条化和书面化,让大学生更加容易地接受学校的教育活动[3]。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人文教育,在我国古代具有影响力的儒家思想,就是人文思想的重要体现,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文教育的出发点,重点对人的品格、人性、道德、修养进行培养,当代的人文教育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将我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和人文精神进行弘扬。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等思想精神的教育,将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是当前大学生教育下的产物,促进高校教育时效性的发挥,推动大学生个性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有效进行,因此需要将语文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
三、人文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体现
教学目标的统一性,教学内容的融合性,教学方法的互补性以及教学功能的相通性,是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虽然如此,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在教学内容侧重点和价值取向强弱上还是有不同之处,但是人文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的启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有着相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功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侧重点和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人文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多的启示[4]。在当前高校大学生教育中人文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进行的主要体现有:
(一)人文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责任感、使命感、道德感教育的基础
人文教育可以促进责任感、道德感和使命感的提高,这种促进作用主要是依靠人文教育长时间积累的人文知识、人文文化以及人文精神,在社会道德和情感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其责任感、使命感以及道德感。不管是学习何种专业的大学生,都要认真学习自己祖国的文化和历史,通过学习了解和体会祖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博大精深,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将道德主义精神植入大学生的内心,使其将个人融入到祖国的发展中。
(二)人文教育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操、人格等的形成和锻炼
人是世界上情感最复杂的动物,在其情感中有个性也有共性,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是年轻一代,他们的情感非常充沛,有旺盛的精力,但是大学生的阅历少,他们的情感过于稚嫩,对其进行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健康的情感,将大学生的情感调节能力进行提高,在人文知识人体系的前提下,形成一个健康的价值体系,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三)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一样,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5]。大学生是即将进入社会的一个群体,在其进入社会之前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世界观等的教育,让大学生在面对一件事情时,可以理性对待,避免进入社会出现一个极端的行为和情感。让大学生学习国家发展的历史,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语
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为大学生的素质、道德、修养、个性等品格的培养做贡献。人文教育需要在丰富的人文知识基础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结合人文教育,两者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在人文教育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进行创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人文教育,实现高校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语
参考文献
[1]王晓东,卫雪.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1):87-88.
[2]张春梅.高校语文人文教育借鉴下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J].语文建设,2013(11):59-60.
[3]蒋平.人文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作用探析[J]. 湖北社会科学,2010(10):192-193.
篇9
既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所有外部因素,那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因素必然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这些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其发生作用往往是多种因素的合力。可是,从微观方面看,单个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亦是存在的。我们试着从文化传播与迁徙的角度,来探讨文化迁徙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从而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创造条件。应当指出的是,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文化迁徙的含义与途径
文化迁徙,或文化变迁是指文化从一个地方和环境传播或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和环境。在这当中,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传播的推动者或实践者。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的四大文明已经随着漫长的历史长河的不断迁移或消融或消失或融入到一种新的文化中,成为新的文化形态。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传播可谓是经典之传。正是因为的巨大生命力,特别是与中国文化的某种可相容性,使得不断中国化,从而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科学理论,成功推动了中国化的理论进程,在实践中丰富了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就是说,文化迁徙是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和实现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
文化迁徙需要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中进行。这就是文化迁徙的途径问题。文化迁徙的途径主要包括口头传播、书本传播、潜移默化式地传播和网络传播。
首先,口头传播。这是最原始的文化传播方式。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不发达,人类在群居生活中往往是由长者把本族群积累的知识,用口头传授的方法传给下一代。其中,采取的是讲故事的方式。当然,这种知识不能被称之为知识,只能称之为传说。
其次,书本传播方式。把文化用书写的方式记录下来,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甲骨文是人类较早的记录文化的方式,虽不能同现在的文字相比较,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人类的进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和印刷术的改进,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从此以后,人类文明的发展速度就大大加快了。我们今天能见到和读到的许多书籍,特别那些关于古代史书、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正是书写方式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
篇10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制约因素;基本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3-0266-02
高校是人才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给社会输送的人才素质的高低,所以我们要及时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意见,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意义
黄彦华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对受教育者实施有关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的教育所取得的实际效果。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是常论常需的话题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效用,历代的思想家曾有过不同角度的生动揭示。众多的华夏先哲将教化视为个体获得社会性的必由之路,“性非教化不成”,同时又视教化为立政之本,“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民间也将个体德性的好坏看成是个体以后是否会有成就以及成就大小的重要尺度。以上种种观念尽管由于过分夸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而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但是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不仅古代社会如此,现代社会也一样,人们孜孜不倦的探讨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与方法。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一个常谈常新、常论常需的话题。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是现实需求的凸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富有成效的,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历程并非没有曲折与缺陷。现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延续了原来注重道德教化与理论学习的风格,把思想政治教育当做智育来进行,用单一的手段灌输枯燥而远离现实生活的“知识”,并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来说过于抽象,不能切实帮助学生了解、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因而不受学生的欢迎。现代社会中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层出不穷,按理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担负着育人作用的,面对如此尴尬的教育局面,面对如此紧迫的社会问题,讲究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势在必行。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是其自身研究现状的呼唤
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首先,视角单一。研究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一个宏观的层面上,对于特定的研究领域和群体研究较少,且不够深刻,尤其是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不仅量少,且质量低下。其次,经验描述性。大多数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没有深刻的思考与调查,只是单纯的查看别人的论文与书籍,导致调查研究多是经验性的描述。最后,实践性差。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多数在寻找问题、陈述问题,但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可行性的研究较为粗略,甚至一笔带过,没有起到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作用。
二、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以知识为中心、以理论课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单纯的课堂知识传授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内容决定形式,特定的内容只有在特定的形式下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教育形式的单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被削弱了。另外,教师的讲授完全依照教材,就教材讲教材,教学方法简单套用知识教育的方法,整堂课学生的思维受限于教师所教的范围,找不到发问的切入点,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深入学生的内心,更无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外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社会生活脱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社会生活脱节,缺乏针对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滞后性,二是超前性。就滞后性而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不到及时的更新,无法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既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更难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就超前性而言,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味用抽象、概括在现阶段还暂时无法实现的理论要求学生,忽视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学生不但难以接受,反而会引起反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有符合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才能够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学生才会认真去听、去思考,才会引起共鸣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也才能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3.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脱节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下,教学都是强调功利性和阶段性的,工作在第一线的老师们更多地关注短期和阶段性的任务和目标,而没有从教育教学的系统性、连续性方面进行考虑和研究。中学老师更多地注重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大学老师则在自己头脑中对学生既定的思想政治水平上进行教育,从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两个阶段衔接上的脱节。有些内容被遗漏了,有些内容则被反复的提出来,甚至没有梯度,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教育内容不均衡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现代教学设备的盲目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被引入了课堂。例如多媒体,它本来应该被当做教学的辅助手段,帮助老师将抽象的理论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扩充课堂的信息量,丰富教学素材,缓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但是有些教师却不是充分利用它使课堂更高效,而是过分依赖它。有些教师放弃了传统的讲授,过分依赖课件,忽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高度程式化的特点,过分依赖课件致使一些教师无法根据课堂上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课堂氛围及时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路径
1.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一方面可以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效果,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校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向。为了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是必需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过于单一、片面。首先,分数可以作为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手段,但绝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其次,对学生的评价必须由注重知识的掌握转向注重应用知识的能力,由主要依靠考试转向依赖多种考查方式,由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再次,全方位评价学生。从多个方面综合地评价学生,诸如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心理素质等。只有评价机制发生改变,才能有力的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鼓励教法和学法方式的创新
要想穷尽所有的知识、直面所有的问题是不可能的,教师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并将其传授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学生才能从根本上分析、解决一些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大力提倡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创新。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讨论中,允许多元的观点甚至是对立的观点存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其思维,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自信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素质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其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发挥。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课堂教学教条化、现代技术设备使用呆板化等,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是分不开的。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势在必行。只有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课堂的教学内容才会鲜活起来、科学起来,只有提高了教师技能,现代教学设备才能真正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心中。
4.注意高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脱节,使教学内容不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受到了影响,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此,我们必须注意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第一,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进行调查、研究,了解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这就为之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第二,科学设置层次化的教学目标,服务教学衔接,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实现高中与高校之间的有效过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基础,也是其灵魂。领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意义,找准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是制定科学对策的前提与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任重而道远,吾辈必将尽己所能。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翁爱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
[3]胡洪彬.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综述[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2).
- 上一篇:机电一体化培养方向
- 下一篇:电子信息毕业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