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对供应链企业进行融资过程当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差,或者资产不能收回从而遭受风险和损失的可能性。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
1.信用风险
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信用风险,就是借款人不能依约偿还供应链融资业务项下的信贷资金的风险。影响供应链融资的信用风险有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宏观经济周期或者行业发展要素发生变化造成大量的企业亏损的情况。非系统风险是指企业自身的经营策略等原因造成的经营风险。
2.内控风险
供应链融资业务中的操作风险蕴涵在信用调查融资审批授信后管理与操作等等业务环节中。授信支持性资产的有效控制是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控制的核心部分,该环节中涉及到大量的操作控制,这部分操作风险管理成为供应链融资操作风险管理的重点。巴塞尔委员会建立了分析操作风险的基本框架,按照操作风险不同的成因将操作风险分为四类:人员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信贷流程造成的操作风险、系统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和外部事件导致的操作风险。
3.市场风险
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方面面对的市场风险,是指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造成供应链融资业务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供应链融资业务以真实的商品贸易为背景,商品的市场价格对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风险大小有直接的关系。市场风险来源于在当前这个买方市场时代,产品的质量、更新换代速度、正负面信息的披露等,都直接影响抵质押项下商品的变现价值和销售,
4.法律风险
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过程中要承受不同形式的法律风险。供应链融资是一项金融创新,尤其是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广泛采用授信资产支持技术,涉及比较多的法律问题。由于法律规则的不确定性或模糊性,法律体系本身存在一定的空白、冲突和所述不详等,法律的不确定性也会使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带来损失。我国法律法规体现还在不断的建设和完善当中,其间的法律变动也会对商业银行造成损失。
二、如何对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进行风险评估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评估采用银行内部评级法,即通过选取一定的财务指标和其它定性指标,并通过专家判断或其它方法设定每一指标的权重,由评级人员根据事先确定的打分表对每一个指标分别打分,再根据总分确定其对应的信用级别不同分值对应不同信用级别。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中,不仅考虑企业基本素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创新能力、成长能力、信用记录以及行业状况等,还考虑了企业所处供应链的整体运营绩效、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情况、供应链的竞争力及信息共享程度等因素。
三、现今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风险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沿用总、分、支的科层管理模式,即经营单元对应国家行政区划进行层级配置,各经营单元的经营区域主要限定于地理临近地区,这样的传统组织管理架构,无法完全适应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一些经营特征:
(1)业务的空间跨度大:供应链的空间延伸往往跨度很大,银行传统的分区经营的分支机构设置,显然难以适应对供应链全链条开发和服务的要求,比如,供应链成员的经营所在地将分别落入不同分支行的辖区,如果采用多头开发的模式,协调成本很高;如果由某一经营单位统一操作对整条供应链的服务,远程作业的成本又很高。
(2)业务运行自成系统:供应链融资的信贷技术、操作流程、产品运用乃至营销模式和盈利模式都有别于传统的流动资金授信业务。实践中我们看到,一些银行对供应链融资仅取其概念,内部管理仍沿用传统业务的作业框架,结果导致准入错位,风险控制没有切中要害,营销效果也难如人意。
(3)业务的专业化程度高:将供应链融资放在传统信贷的框架中运行,其不适性是明显的。一则无法挖掘专业分工的创新和效率优势,二则不利于专业资源的集成以获取规模经济;三则传统信贷损失的大数法则可能受到系统性风险的突然冲击。
四、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
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高效运行,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运营环境,而这种环境必须突破当前国内银行业(尤其是国有银行)划地为界、综合经营的组织架构。
1.对供应链金融进行风险控制的基本策略
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风险控制中基本策略可大致分为如下类型:①预防策略;②规避策略;③转嫁策略;④分散策略;⑤补偿策略;⑥抑制策略。某种意义上来讲,规避风险是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风险;而有效的控制和化解风险,则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风险。
2.利用技术创新,构建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技术平台
目前我国的供应链产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尚未建立完整的信用体系,特别是供应链金融的信用模型建设和数据业务流程信息化发展程度不高。供应链产业中,供货商、制造商、销售商、银行、客户相互间的信用保证是缺乏协调监管的。因此,必须加快信用技术创新,提高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水平。构建好信用管理技术平台,就能够加强供应链管理的信用环境建设,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提供有力的信用管理支持。
3.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建设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各层次的金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偏好对资源分配起引导作用。它通过准确计量各类风险确定经济资本,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决定各类资产规模,改善业务组合的风险与收益配比关系,将有限的资源从效益较差而风险较高的业务上释放出来,为效益更好而风险可控的业务腾出空间]由于供应链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就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必须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供应链出现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李永军.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3):29-35.
[2]郑绍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创新研究[J].企业金融,2006(5):22-25.
篇2
一、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特征
(一)行为风险
行为风险是指,供应链金融在实际办理过程中无意间的过失,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这种供应链金融风险在实际应用中属于很难避免的风险模式。在当下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办理中,供应链金融的行为风险是金融业务管理人员所面临的核心管理问题。
(二)文化差异风险
文化差异风险是指,在构成供应链金融的同时,不同企业由于其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理念存在差异性,从而导致金融工作发生错乱。这种差异性往往会导致金融供应链出现混乱,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发展。
(三)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在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没有随之进行销售计划的变动,从而造成的商业银行还贷风险,这种风险广泛存在于国内供应链金融中,为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带来不可预测的经营风险。
(四)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当前国内中小型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供应链金融风险。由于这些中小型企业处于发展初期,其自身管理不够规范、技术力量薄弱,缺乏相应的信用管理机制,从而造成了信用风险的发生,为企业带来了不必要的后果,严重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环境的错综复杂
当下,国内的物流发展水品仍旧处于十分落后的阶段,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在我国物流市场长期占有主导地位的往往都是生产性企业自营物流和联合物流,这种情况导致了规模较小、技术落后、缺乏物流管理标准的中小型企业很难获得相应的物权保障,在物流过程中无法对产品进行有效管理,使得银行对于这类物品的流通也丧失了控制权,风险管理无法正常运作,直接导致了供应链金融存在严重的风险。
(二)信用环境混乱
就我国目前的金融贸易信用环境来说,常规的贸易交往往往都是通过票据进行结算,这种缺乏有效法律机制的信用模式,对于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极其不利。今年来,人民银行针对这一情况曾进行过严厉的管理措施,但由于国内缺少相关的管理规范,使得我国贸易与国外贸易在信用环境上存在极大差别。这一问题成为当下供应链金融中的主要矛盾因素。
(三)企业资金管理不明确
由于国内缺乏专业的集团企业资金管理体系,使得国内企业在进行资金管理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缺乏专业管理人才、资金管理部门混乱缺乏实际作用、投资部门复杂化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等情况,在企业实际生产运营的过程中,很多企业都无法清楚的区分资金管理部门和投资部门。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当下国内企业资金管理缺乏相应管理体系,以至于很多企业在资金的风险性管理上存在不明确、不重视的情况,直接危害到了企业的经济发展。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风险防范措施
(一)商业银行应正确选择合作对象
在供应链金融的构建过程中,商业银行应该正确选择合作对象,首先,经营状况与银行合作度成为选择合作对象的首要衡量条件,选择生产经营状况稳定、银行合作程度较高的企业,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供应链金融中存在的风险,这类企业包括钢铁、石化、电信、汽车等产业链。通过与这类企业进行合作,在获得合作经验的同时还可以帮助银行有效扩大服务范围。同时,银行也可以通过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详细资料进行调查,从而实现在供应链企业中的筛选,对于存在经营风险和不合规操作的企业要及时予以淘汰,以此,保证了企业供应链金融的正常发展。
(二)加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要求,是当下供应链金融中衡量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标准。全方面风险管理指的是,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工作在可控制范围内与其他企业或者零售业务进行统一风险管理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需要依据各类业务的相关规定对企业间全部的资产组合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真正实现了供应链金融的全面风险管理。
(三)将供应链金融与商业银行进行统一的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风险管理能力、人力资源、资本和其他相关资源的范围之内,其管理需要处于供应链金融的承受能力以内,只有这样才能稳妥的管理供应链已经承担的风险,将风险与收益做到维系平衡,使得风险调整后获得收益最大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必须与供应链的目标与原则相兼容,并且能着重评论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由于供应链金融中不同的产品其风险管理成本特征差别极大,在产品具体推出之前,预先对风险管理的成本及收益进行对比,有效预防供应链风险。二是对供应链金融与相关业务进行边际收益对比,通过数据比对来决定是否推行该业务,这一方式有效预防了供应链金融风险,做到了对企业及供应链的有效管理。
(四)加强对客户资信质押货物的管理
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都应该针对性的对相关业务进行严格的操作规范和管理程序,通过这些措施有效杜绝因企业内部漏洞而产生的风险。例如,商业银行为提高对质物的管理能力,需要不断完善内部操作管理规范,防止银行操作中的风险状况;物流企业为提高自身质物管理能力,需要不断提高仓库管理水平,同时实现仓库管理信息化,制定完善的办理质物入库、发货方案,在源头上对物流运作进行管理,实现企业运作风险的有效管理。
篇3
1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分析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供应链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这主要是因为该业务针对的对象主要是核心企业,所以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至关重要。供应链节点企业实施的融资是商业银行承担的主要风险,在这一环节中,容易发生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不相符的情况,甚至收不回的情况。供应链金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为上下游企业以及核心企业进行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风险识别、风险评价以及风险控制。其中风险识别是指对于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管理人员根据专业知识以及能力,合理的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归类风险性质,并通过分析,找出出现风险的原因;风险评价是指对风险带来的为好进行判断,分析商业银行是否能够承受;风险控制是指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对风险加以控制。
2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问题
2.1业务风险问题分析
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再加上在发展过程中受一些因素的不利影响,无法充分保证我国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安全,仍然存在一些风险问题,造成风险问题主要是目前我国还缺乏完善有关的动产担保法律法规,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担保物的信贷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存款,另一种为应收账款,这样就无法为商业银行项目开展的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其次金融业务未得到信息技术有效支持,这主要是因为在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信息技术能够加强降低交易成本,但是实际上信息电子技术投入不足,这样在融资过程中,对于额外割裂成本,就出现较大的情况,进而对供应链的资金信息流的有效对接产生不利影响。
再次金融监管结构理念需要积极的创新,对于银行业务创新,监督部门的金融监管结构理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加强对金融监管结构的理念的创新。但是在实际我国金融监管结构理念创新性还有待加强,否则若不能加强金融监管,就会引发供应链金融监管出现风险。
2.2风险识别分析
风险识别对规避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产生的风险至关重要,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风险识别。首先法律风险识别,法律规范不完善给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的诸多风险。其次操作风险识别,由于操作人员的失误,造成授信调查、融资审批等流程出现问题,给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风险。除此以外,还存在两种危风险识别,一种为信用风险识别,另一种为市场风险识别。
3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策略实施
3.1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目前我国还缺乏完善的法律体制,同时由于我国一些中小企业信用状况较差,对此应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信用体制以及法律体制,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对中小企业的一些不良的操作行为进行限制,对于一些恶意逃避银行债务,用法律来制裁,以此我国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提供重要的保障,避免出现发生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不相符的,甚至收不回的情况。通过这一措施,能够加强中小企业的信用情况,同时优化了企业发展情况,这样能够有效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能够有效降低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风险。
3.2加强供应链的完善和发展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发展的还不够成熟,所以仍然存在许多的风险问题,想要更好的应对风险,就要从供应链本身入手,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建立系统分析与管理。供应链包括许多的子系统,而各子系统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所以通过系统分析与管理思想的建立,严格控制供应链子系统,使其处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控制。商业银行供应链缺乏较强的控制力,所以应通过内部控制,对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严格的控制,一旦发生违规违纪的行为,应严格进行处理。
3.3加强信息技术的介入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还应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应积极的建立网贷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加强供应链金融业务能力以及效率,同时通过信息技术,还能够严格控制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交易成本,减少供应?金融带来的成本风险。同时信息技术还能够加强对新客户群的开发,不需要只依赖于人员业务进行拓展,这样对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4建立健全供应链金融的准入体系
为了降低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的风险问题,还应建立健全供应链金融的准入体系,在审核过程中,首先应企业是否满足商业银行金融准入要求,其次还应对核心企业进行重要审核,一方面审核核心企业的经营实力以及信用,另一方面要审核上下游客户的管理能力等等,这样就规范了市场的环境,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带来的风险。
篇4
供应链金融业务结合产业链结构特征、货物交易实情,由核心企业作为金融支持者,对中小型企业展开专项授信,对风险予以了有效转移。伴随着供应链金融业务范围逐步扩大,如何开展融资期间金融风险识别及信用风险度量成为了热点关注的问题。由此可见,研究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及其信用风险度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表现
伴随着近些年金融事业的发展,供应链金融在我国获取了极大的进步。结合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实情,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I.融通仓模式风险,融通仓指的是将存货用以质押物开展融资,因此质押物的产权应当充分明确。倘若企业抵押一些存在争议或不可行使产权的存货开展融资,银行便会遭遇风险。II.保兑仓模式风险,保兑仓指的是将想要购买的货物用以质押物开展融资,所以银行应当权衡贸易的真实性,并考虑融资企业资质、货物质押可操作性等相关因素;企业货物承诺回购可一定程度缩减银行风险,故应当衡量企业回购能力。III.应收账款模式风险,银行要核实应收账款真实有效性、转让实情等相关状况,倘若交易并非真实存在,应收账款为虚构,如此银行便无法自借款人次获取清偿;要及时对企业贷后管理予以更进,并贷款资金用途展开跟踪。
2.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识别
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信用度量对象为全面供应链金融运行情况,这里面所有参与者相互存在密切联系,无论是哪个参与者面临信用风险,均会对整条供应链构成影响。即便供应链金融制定体系对过去信贷期间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发挥了一定弱化作用,然而各式各样的参与者则提升了风险来源的繁杂性。结合供应链金融运行模式,可将供应链金融风险来源划分成:供应链运营风险、中小企业信用风险、核心企业风险、第三方物理企业风险等。
3.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
就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而言,相较于传统流动资金贷款事宜,其对风险控制技术方法有着严格的要求。受供应链中每一位参与者出现的信用风险会使整条供应链波动影响,因此不管是对哪一个参与者均要采取对应的管理方法。I.融资企业质押物产权认可管理,在供应链金融中,融资企业往往会采取不同质押物开展融资活动,在选取合理的动产质押物过程中,银行应结合质押物类型特征,制定针对的认可准则。II.供应链核心企业选取管理,在对全面信用风险予以评定过程中,核心企业信用通常属于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重点考虑内容。在信用风险管理中,一方面要权衡核心企业受道德因素制约引发信用危机的可能,一方面要权衡受自身经营发展转变影响所造成的信用危机。III.第三方物流企业准入管理,供应链金融运行有效性受第三方物流企业选取很大程度影响,因此信用风险管理应当权衡物流企业资质、对中小企业予以担保的能力等相关问题。
4.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度量
4.1会计统计分析法。
第一步应当找出相应的重点会计变量,再将权重赋予各个变量,基于此制定方程从而算出企业信用概率。会计统计分析法中较为广泛使用的方法是多元判别分析法,且主要应用的事Zeta模型。但该Zeta模型有着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其强调定量分析,疏忽了部分难以被量化的关键因素,好比融资企业管理者素质、融资企业品牌信誉、价值等。
4.2期权理论方法。
期权理论方法多为上市企业所使用。就上市企业而言,银行将上市企业股票价值视为企业总资产的看涨期权,企业资产转变状况可通过股票价格转变呈现。并以此从另一个角度呈现这家企业的社会形象、经营发展状况,属于一种相对简便、系统的评价方法。但是,这一方法同样存在无法顾全的地方,上市企业股票价格面临一系列因素制约,并非能够完完全全地反映企业总体资产真实情况。
4.3财务比率分析法。
财务比率分析法属于一类传统的信用度量方法,基于对企业财务报表展开分析,选择可制约、影响企业财务水平、偿债水平的关键因素展开判定,优点在于简便、易于操作,迄今依然是一些国际商业银行开展信用概率分析常用的方法。但是,很大一部分中小型企业往往是因为自身经营不善,财务比率难以满足商业银行信贷要求而产生融资棘手问题。这一方法难以对现阶段问题予以解决,其强调的是融资方的过往财务状况,而无法评估企业日后发展转变,作为一种静态分析手段,极易忽略一些已恢复信用的融资机会等。
4.4Logistic回归模型。
Logistic回归模型属于一类非线性回归分析十分典型的方法,可通过借助部分财务比例来对企业失信概率进行评估,在结合相关定性分析数据对信用风险携带者予以风险确认、融资决策。这一方法对于变量相互线性关系作要求,能够经函数变换实现企业一定时间段内信用概率的参考变量的转化,应用较为普遍,只不过这一模型要求采集大量的数据样本方可计算出相对准确的概率模型。
5.结束语
篇5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反向保理;运行模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047-03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政府都采取相关措施应对危机,学术界也利用这次危机在理论研究上进行思考,使得供应链金融这个领域得到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企业对现金流量需求的波动性增加了金融产品的需求,供应链金融就是在这样背景下产生的。企业需要资金用于投资,同时也要留存资金以抵抗风险。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恰恰可以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困境,但是目前企业还很少熟悉和了解供应链金融的结构框架和运作方式,没有看到供应链金融在解决资金限制中发挥的作用,因此,了解供应链金融的框架并将其应用于企业资金配置中具有重要意义。
供应链金融相关研究已得到广泛关注,国内外文献已有很多从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模式、风险管理、融资渠道等方面展开探讨。国内文献主要集中在促进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风险防范等方面展开,针对供应链金融的结构和模式研究有限。胡跃飞等从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实体经济的角度,讨论供应链财务管理到供应链金融的演变过程,并从学理上对供应链金融进行界定。徐学锋等从供应链金融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阐述出发,分析我国供应链金融存在的业务模式、技术实施和组织制度的问题,提出从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上解决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问题。冯静生介绍了供应链金融的产生和发展,通过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供应链金融的优势和风险,研究供应链金融的运作规律,并对改善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环境给出建议。张Z等从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方式的概念、运作主体、运作模式等分别进行论述,指出了两者的区别及在融资活动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出对策解决运作主体收益最大化问题。刁叶光等研究了供应链金融下的反向保理业务,并将该模式与采购订单融资和存货融资相结合,并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反向保理业务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张玉馨介绍了反向保理业务的模式和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与发展,结合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特点,分析了反向保理在我国发展的潜力。国外文献也从一些角度对供应链金融问题进行研究,Pfohl等研究了供应链中的财务流,优化财务流能够减少供应链的资本成本,并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框架。Gomm根据供应链和物流的财务问题提出分析框架,指出供应链财务管理更有利于供应链管理,能够改进资本成本率。Wuttke等建立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知识,分析公司如何采用供应链金融来发展企业,并指出供应商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利用六家欧洲企业的实例说明供应链金融的优势。
供应链金融的研究能够减少企业的资金成本,增加企业的融资手段,有利于企业资金的安排和配置。现有资金优化和融资已成为企业面对的主要问题,如何使企业资本运营更有效率,供应链金融可能会产生比较好的效果。因此,理解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概念和运作流程,同时分析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形式的运作情况,将有利于企业发展。
1 供应链金融主要业务的运作模式
供应链金融在企业中具体的运作模式主要表现为反向保理模式,方向保理业务主要指金融机构或相关企业针对有信誉企业,提供给有信誉企业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更多有利的贷款选择,通过货物抵押、应收账款抵押等方式。反向保理业务能够以更灵活的形式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根据主要核心企业的信誉程度实施风险控制,能够获得有效的收益,实现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多赢。图1显示了反向保理业务的运作模式。
在很多企业都采用了反向保理业务,该业务能够减少担保交易的风险,同时降低了担保交易的成本。原来的供应链管理中,只强调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合作和沟通,但是,由于资金的限制和过度依靠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往往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在应收货款和应付货款的问题上要消耗很大的沟通成本,增加了供应链管理的难度。反向保理业务能够有效避免这种风险,通过金融机构共同承担这种风险,减少了沟通成本,使供应链的运行更加顺畅。供应链金融的运行为企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增加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将功能整合为一体,在供应链中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2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
很多学者尝试为供应链金融下定义,虽然定义的细节中有些不同,但是大体的含义是一致的,研究主要包括在如何协调供应链内部金融合作、如何创造利益相关者的价值等,实质为供应链各相关成员之间的资金调节。供应链金融特别适合于核心企业为大型制造业企业,企业在采购设备或关键部件时,可以将信誉授权给供应商,当确保产品满意后支付货款,减少很大的风险。供应链金融这种授权信誉的运作模式主要受财务调节的控制、价格歧视、降低交易成本和质量保证等需求的推动。供应链金融模式在实践中也得到很多应用,从最原始的物流金融开始发展到更多的模式,主要发展状况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2.1 企业间金融合作的进一步融合
现在大多数企业之间的交易已公开账户的形式展开,这种方式增加了企业间的透明度。传统的交易主要体现在先付款后发货,或是先付一部分款再发货,这种交易模式加大了对资金的占用,要有很充足的流动资金才可以保证企业的顺利运行。供应链企业之间虽然要比一般的企业交易关系更牢固,但是这种交易模式也需要占用很多资金。而供应链金融形式的引入,使得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供应链中,开展更广泛的金融合作,无形中加大了供应链资金的数量,提供更多的交易机会,减少供应链的交易风险。
2.2 利用供应链金融调节加强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也能够增加风险管理能力,交易信誉能可以作为一种机制分担供应链中的风险。通过一些企业的实际表明,反向保理业务和核心企业的资金援助能够减少供应链的干扰和波动,加强风险的控制能力,提高客户需求满意的能力。同时,供应链金融的调节还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引入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可以减少关于交易支付方式的讨论,避免供应链的企业之间关于交易付款方式的协商和沟通,这样无形中减少了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保证了供应链的稳定性。
2.3 供应链金融调节的网络效应
供应链金融在供应链中能够产生多种资金配置的方式,建立在双方的信誉基础上。通过供应链将更多的企业联系到一起,形成资金配置的网络。网络的产生可以提供更多的企业之间的联系,通过资金支持和金融支持产生更多的资金流,保证企业网的有效运行,减少网络中的风险,提高供应网络的效率。在盘活更多企业的同时,也能保证金融机构创造更多的交易和保理方式,更好的服务于企业。
3 供应链金融实施的效果
一般很多依靠供应链的企业都具有庞大而复杂的供应网络,需要与很多企业发生财务往来,这就为供应链金融提供了应用的基础。每个企业都在思考如何利用供应链金融来实现供应链资金的充裕和保证,都想将企业的战略和执行策略顺利完成。企业利用供应链金融能够获得很多优势,在财务协调方面:为企业间的资金调节提供战略向导、减少资金的运作成本、提供企业的财务信誉评估等。在风险管理方面,通过支付期的延展降低资金运行成本、减少产品的价格、标准的支付期降低交易成本等。在供应链网络方面,增加供应链中资金的流动性、扩大供应链网络的效用、提高网络间企业的合作性。
不同企业针对供应链金融的运用也有不同的理解,对于反向保理业务,有些企业主要利用反向保理提高占用资金的流转速度、降低采购成本,通过标准化的资金支付期限的延长来减少财务成本。而另一些企业主要集中在面对顾客需求波动时,提高供应商的供应能力,在需求波动条件下的供应商能力能够影响未来收益、利润和市场份额。反向保理提高供应商的流动性,降低短期财务成本,减少运行时的财务障碍等。改善供应链的绩效情况,以顾客需求变动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方式。
企业不同的战略目标也能影响供应链金融实施的状况和财务调节的作用,以风险管控为主的企业和以扩大业务量为主的企业在具体的供应链金融实施会有差异。供应链金融成为供应链企业间协商的一种策略方法,能够评估企业的供应资金成本和资金运作时的成本,资金支付期限和支付比例的不同,会导致多种合作方式产生,能够为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带来更灵活的方式。有些企业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要求更低的资金运作和持有成本,实现更大的交易比例。另一些企业针对不同的供应商实施相同的标准,不区分具体的资金支付期限和资金支付比例,实现全供应链网络的合作紧密化。
总之,供应链金融在企业中的实施会有不同效果,根据企业的不同目标会产生不同的供应链金融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不同的实施方式都有助于企业供应链的合理化,有助于企业增加更大的资金流动性以实现更大的交易范围。企业在利用供应链金融业务时,要确定与供应链之外的金融机构和融资平台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要增加企业财务和业务运作时的透明性,将更多的相关机构吸引到供应链网络中,扩大资金的获取渠道,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以更低的资金运作成本实现更大的效益。
4 结论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和运作模式还在不断的发展中,这种融资形式能够改变供应链的运作方式,提高供应链的资金供给,为供应链带来竞争力。供应链金融不但提高了供应链中企业的竞争力,减少供应链的波动性和干扰性,保持供应链有效的运行。但是,在如何构建供应链金融的统一模式,有利指导企业以顾客化为导向的供应链最大收益,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供应链金融。通过对供应链金融概念的认识,运作模式、发展状况和实践的效果,能够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框架,说明供应链金融在企业供应链交易中应用的潜力和优势,为企业及其供应链的合理运行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8):76-82.
[2]徐学锋,夏建新.关于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的若干问题[J].上海金融,2010,(3):23-26.
[3]冯静生.供应链金融:优势、风险及建议[J].区域金融研究,2009,(2):51-52.
[4]张Z,朱金福.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比较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0):35-39.
[5]刁叶光,任建标.供应链金融下的反向保理模式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9,(5):48-51.
[6]张宇馨.我国发展反向保理的对策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9,(5):48-51.
[7]Pfohl H C,Gomm Moritz.Supply chain finance:optimizing financial flows in supply chains[J].Logistics Research,2009,1(3-4):149-161.
篇6
供应链金融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模式。就当下的经济和金融发展状况而言,供应链金融是一项具有非常大发展潜力的,不仅是大多数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的一项业务,更是大多数企业所需要的。然而,供应链理论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具体的金融业务开展中也存在较大的风险。据此,本文就从分析供应链金融的现状和发展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了供应链金融所面临的风险,探讨当前背景下商业银行进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供应链;银行;金融管理;风险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供应链理论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发展。原本被看作是企业原材料购入、零部件匹配、加工制造、生产运输以及分销直到把产品运到最终消费者手中连续过程的总称。由于该过程具有环环相扣的链条,而经过每一环都会为商品的价值实现提升,而这每一环都会经过一类经济活动的主体。因此,供应链的理论也将企业经营作为一个价值提升的过程,通过对供应链相邻两环企业的合作,来实现竞争战略理论实用化。根据该理论的指导,将供应链中各个主体以资金流的角度进行联系,从而形成全新的战略合作体系。同时,这成为了我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渠道,“供应链”来进行融资从而实现共赢。在此背景下,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商业银行业务的创新而受到市场各界的关注。
一、供应链金融的概述
根据我国国家信息中心的相关调查,我国中小企业在进行独立融资时往往会遇到较大的阻力,就参与调查的企业来看,其中有80%以上的企业认为自身的资金现状并不能满足该年内的流动性需求,而该类企业中的75%在实际的融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商业银行的满足,这也使得这类企业的长期规划受到阻碍,从而制约了其发展。而这类融资难题也是我国学术界进行研究和探索得到重点,以供应链金融为首的金融性创新业务被投入试用。该业务作为商业针对产业链内各上下游企业所提供的一项全面性金融服务,通过对该供应链内各核心企业及配套产业提供的服务,意在稳定供应链内各企业产能和服务的稳定性,从而达成长期性的合作,保障商业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三者在长期以内可以实现利益共存和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产业生态。然而,该理论作为一项金融业务的创新,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有了良好的应对,淡化了企业因自身规模而带来的融资瓶颈,满足企业日常运营和发展中的资金流动性需求,为银行提供了稳定的客户群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十分明显。然而,其所面对的风险也引起了不少的学者的关注。
二、供应链管理视野下银行金融管理所面对的风险
(一)政策风险
我国正处于产业调整和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国家政策的变化在国际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中会出现较大的变动,从而影响到相关行业的产业链发展。因此,该链条从源头到终端的零售商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出现包括规模和价格成本的变动。因此,当银行在此之前就已经对该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开展了供应链融资服务时,就会受到波及,甚至出现亏损的风险。
(二)违规操作风险
根据国际的定义这种是指由于内部存在不合规范的操作、人员以及系统等问题所造成的风险和损失。而该定义应用到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就表明在商业银行在处理该项融资业务的过程中,没有对资金流、物流以及信息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控制,就进行融资的提供,或是在贷后操作中没有注重规范性、合法性以及严密性的要求,没能为贷款的回收提供相应的保障,由此导致风险被扩大。
(三)市场风险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为了保障贷款的回收,会加入不少的资产作为担保,而由于供应链的差异性,该类担保也种类较多。而市场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因此,这类资产也具有相应的波动性,当出现贷款回收变现时,若该类资源处在低谷,就给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了市场风险。
三、供应链管理视野下银行金融管理的措施
(一)强化供应链金融业务团队的职业能力
由于供应链金融涉及的要素较多,所以对其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也比较高,尤其是举要一定的知识面,对金融、国贸、法律以及财务知识等领域都比较熟悉的复合性人才,然而,我国的高校并没有对该项业务进行专门的人才培养。因此,需要我国商业银行和教育产业展开积极的合作,以自身行业的尖端人才配合学校教育,尽快满足当下供应链金融的人才需要。
(二)建立健全征信与规范体系
商业银行在提供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服务时,需要严格依照自身在业务设立之初所建立的制度和规范,尤其是征信系统。首先,需要保障信息的真实和完整,以多样化信息渠道来完善信用数据库的监理,并在自身的银行体系内完善好客户的信息管理工作,并对贷款后的动态信息进行及时的跟踪和分析,确保银行在整个过程中对企业信息的了解,在规范化的业务操作内对自身风险提高鉴别能力,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
(三)实时监控企业间资金流动
市场风险和政策性风险都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进行预料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可以在风险发生之后,强化对于风险的控制和遏制。因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首先会在某一个环节发生,蔓延至整个供应链条仍需要一定的时间。银行可以借助自身独立性来结合核心企业的组建具有第三方特性的监控机构,利用自身的信息渠道来对企业间的资金流动进行实时监控,对其中的可疑交易行为进行严密的控制,以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危机处理效率,更加稳定的帮助商业银行发展相关业务。
四、结束语
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进行了不少的创新。以发供应链金融为例,该项业务的理论出现和实践应用都给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该业务作为创新型的事物必然具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商业银行也需要对该业务提高认识、强化管理和控制,并就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最终给出具有实践性的应对对策,以实现金融风险的最小化。
参考文献:
[1]赵慧玲,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5,01:32-34.
[2]张兴.基于商业银行视角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对策[J].企业导报,2015,04:153-154.
篇7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045-01
一、供应链金融的基本理论分析
根据深发展银行提出的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以及文章所要研究的问题,采用胡跃飞(2007)对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既包括企业上游的原材料零部件供应网络和链条,也包括下游的分销商、商,即渠道链。
供应链金融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供应链金融是针对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开展的一种金融服务;二是对供应链成员的融资严格限定于其与核心企业之间的贸易背景;三是供应链金融强调授信还款来源的自偿性,即把销售收入直接用于偿还授信;四是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不仅引入了核心企业的信用,进行信用捆绑,而且也引入了物流企业的合作,承担监管货物的责任。
二、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应用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供应链管理的不成熟影响了供应链金融推行的效率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的供应链金融仅局限于汽车、钢铁、能源、电信等有限几个行业,原因在于目前我国国内的供应链管理的意识普遍薄弱,成员之间关系松散且边界模糊,核心企业对供应链成员的管理缺乏制度化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供应链融资中对核心企业的资信引入有时缺乏利益激励,而成员企业对核心企业的归属感不强,也导致基于供应链的声誉效应和违约成本构造起来比较困难。这种状况不仅使得银行可选择开发的链条有限,而且也要审慎评估供应链内部约束机制的有效性。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体系尚不完整
从我国各商业银行推行的供应链金融来,从业务营运的机构设置看,大部分银行的供应链融资尚未独立,风险控制的核心价值并未有效吸收。结果不仅未能充分发挥营销的效率,也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三)供应链金融的技术支持相对薄弱
目前国内金融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相对滞后,使得供应链金融中信息技术的含量偏低。在许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中,目前在单证、文件传递、出账、赎货、应收账款确认等环节很大程度上需要人工确认,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操作风险。
三、我国推行和应用供应链金融的对策分析
(一)商业银行应实现其在供应链金融中的主导作用
如前所述,目前我国供应链管理的意识普遍比较薄弱,供应链成员之间缺乏共生共荣的合作关系,这必然为商业银行参与供应链金融带来极大的不便及风险。因此,面对供应链成员,首先,商业银行要掌握产业供应链的运作状态,并且在不同的个体、组织及要素之间寻求到整合的机会和综合效益,并利用自身综合融资与风险管理的能力优势参与到供应链应作的设计与组织中,提供量身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解决方案,实现自身在供应链金融中的主导作用;其次,建立有效的金融供应链关系绩效指标等相应的制度,努力促进供应链合作方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最后,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担保作用是供应链金融建立的一个基础,为了充分发挥核心企业的优势和约束作用,银行和核心企业可以组建一种新型的战略关系,通过内部化,消除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道德风险。
(二)应完善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体系
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参与的主体有银行、物流企业、核心客户和上下游企业等多方利益,为此,必须建立完整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体系:
一是要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需注重以真实贸易背景为依据的流程设计,并以此来控制风险、评估企业违约成本;二是在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的评级系统中,企业的等级评定应当更注重企业的实际经营效益,注重每笔业务的现金流,同时,累积相关数据,构建独立的评级系统;三是银行要注意对行业的监测分析,包括产业成熟度、市场供求关系、技术风险、行业垄断程度、价格稳定程度、产业政策等,防范供应链整体风险;四是严格控制供应链参与者的结算账户,要做到优先掌握客户的资金信息,能够及时的收回放款;五是要防范相应的操作风险。
(三)商业银行应完善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合作机制
供应链金融的一大特点就是将金融管理活动融入商流与物流过程中,能否有效整合第三方物流,是金融供应链成功的关键,因此商业银行要选择具备综合物流服务能力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建立物流监管方合作和评估体系,规范动态监管机制。另外,商业银行在对贷款企业进行信用管理的过程中,应加强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信息共享和合作,毕竟第三方物流对贷款企业抵质押物的管理具有掌握全面信息的优势。
篇8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0)02-0002-04
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和金融创新的深入,银行间竞争不断加剧,各商业银行纷纷加快金融产品的研发,以新型授信技术和客户关系管理模式争夺中小企业市场份额。一些银行借助客户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运行特点,突破传统信贷思路,创造性地推出了供应链金融模式,并率先向大型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客户群进行推广。该模式突破了传统信贷业务的评级授信、抵质押担保、审批流程等方面的限制,客户准入门槛比较符合中小企业的特点,方案设计灵活,适用范围较广,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众多、融资模式灵活、契约设计复杂,商业银行在推广供应链金融过程中,需要对供应链金融的特定风险进行管理,以增强供应链金融的适应能力。
一、供应链金融的涵义与主体
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SCF),是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银行层面),也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一种新型渠道(企业层面)。从商业银行视角看,供应链金融可以理解为商业银行为满足企业供应链管理需要而创新发展的金融产品,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及银行等各参与主体的合作共赢。根据深圳发展银行副行长胡跃飞提出的概念,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商品贸易融资的自偿性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
(一)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
1.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准入标准上,不再孤立地评估单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信用风险,而是侧重于考察中小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核心企业的交易记录,将购销行为引人中小企业融资,为其增强信用等级,并将资金有效注入相对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2.在供应链内部封闭授信。融资严格限定于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购销贸易,禁止资金的挪用;利用供应链购销中产生的动产或权利作为担保,主要基于商品交易中的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资产进行融资,与传统的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形成鲜明对比。
3.强调授信还款来源的自偿性,将核心企业的信用能力延伸到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并把销售收入直接用于偿还授信。另外,供应链金融还引入了物流企业的合作,起到货押监管的作用。
(二)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
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主要有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物流企业以及在供应链中占优势地位的核心企业。
金融机构在供应链金融中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通过与物流企业、核心企业合作,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根据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动产进行“量体裁衣”,设计相应的供应链金融模式。金融机构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模式,决定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融资成本和融资期限。
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受经营周期的影响,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占用大量的资金。而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可以通过货权质押、应收账款转让等方式从银行取得融资,把企业资产盘活,将有限的资金用于业务扩张,从而减少资金占用,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
物流企业是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协调者,一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仓储服务,另一方面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货押监管服务,搭建银企间合作的桥梁。对于参与供应链金融的物流企业而言,供应链金融为其开辟了新的增值业务,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为物流企业业务的规范与扩大带来更多的机遇。
核心企业是在供应链中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能够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流和资金流产生较大影响的企业。供应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会给核心企业造成供应或经销渠道的不稳定。核心企业依靠自身优势地位和良好信用,通过担保、回购和承诺等方式帮助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维持供应链稳定性,有利于自身发展壮大。
二、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模式
在供应链中,中小企业的现金流缺口主要产生于预付账款、存货、以及应收账款等节点,这些节点在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周期内占据了较大比例。为了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资金效率,结合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周期特点,供应链金融基本模式主要有:基于预付账款的保兑仓融资模式、基于存货的融通仓融资模式以及基于应收账款的融资模式。
(一)保兑仓融资模式
在采购阶段,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往往需要向上游核心企业预付账款,才能获得持续经营所需的产成品、原材料等。对于缺乏流动资金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保兑仓融资模式获得银行的授信支持,用于向核心企业支付预付账款。所谓保兑仓,是以核心企业承诺回购为前提,以核心企业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以控制中小企业向核心企业购买的有关商品的提货权为手段,由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授信业务。该模式下的授信产品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主要通过银行(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经销商)、核心企业(生产商)和物流企业(货押监管)四方签署合作协议而实施。…经销商根据与生产商签订的购销合同向银行交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专项用于生产商货款的支付保证和到期支付;物流企业提供保证担保,经销商以货物向物流企业进行反担保。物流企业根据掌控货物的库存情况和销售情况按比例决定承保金额,并收取监管费用;银行根据经销商存入的保证金签发相应额度的提货通知单,物流企业凭银行签发的提货通知单向经销商发货,经销商销货后向银行续存保证金,银行再签发提货通知单,物流企业再凭银行签发的提货通知单向经销商发货,如此循环操作,直至保证金账户余额达到银行承兑汇票金额,票据到期,银行保证兑付。保兑仓融资模式如图1所示。
保兑仓融资模式实现了经销商的杠杆采购和生产商的批量销售,经销商通过保兑仓业务获得的是分批支付货款并分批提货的权利,避免一次性支付全额货款,从而为供应链节点上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便利,有效缓解了全额购货造成的流动资金压力。生产商以自身的资信或实力为下游经销商提供
回购承诺,进一步稳定和扩大了下游销售。从商业银行的角度,以供应链上游核心企业承诺回购为前提条件,由其为中小企业融资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并以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同时开出的银行承兑汇票由物流企业提供授信担保,从而大大降低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风险。
(二)融通仓融资模式
当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处于支付现金至卖出存货的生产经营周期时,可以采用融通仓融资模式。融通仓是中小企业以银行认可的存货等动产作为质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授信的行为。然而不同于简单动产质押,融通仓是指在动产质押中引进物流企业,将中小企业采购的原材料或产成品等质押标的存人物流企业开设的融通仓,由物流企业提供质物保管、价值评估、信用担保、去向监督等服务,由银行根据动产稳定性、评估价值、交易对象、供应链状况等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授信业务。融通仓的还款来源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或质押产品销售中产生的分阶段还款。必要时,银行还会与中小企业的上游核心企业签订质物回购协议,降低融通仓授信业务的风险。融通仓融资模式如图2所示。
融通仓融资模式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流动商品仓储为基础,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联结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综合平台,开辟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渠道。通过融通仓融资模式,使针对中小企业的动产质押贷款业务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融通仓凭借良好的仓储、物流和评估条件,协助中小企业以存放于融通仓的动产为质押获得融资支持。此外,融通仓还帮助作为质押权人的银行解决了质物估价、监管和拍卖等难题。总之,通过融通仓模式中小企业可以将以前银行不太愿意接受的动产转变为其愿意接受的动产质押标的,从而构建起了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资金融通的新桥梁。
(三)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针对商品销售阶段,由于绝大多数正常经营的中小企业都具有未到期的应收账款,这一模式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具体而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以中小企业对供应链下游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凭证为标的物(质押或转让),由商业银行向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提供的,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授信业务。在应收账款融资中,主要有中小企业(债权企业)、核心企业(债务企业)和银行等主体,如果是应收账款质押,银行第一还款来源是处于供应链上游中小企业的销售收入,第二还款来源是供应链下游核心企业给付的应收账款。如果是应收账款转让(有追索权明保理),则第一还款来源是供应链下游核心企业直接支付给银行的应收账款,第二还款来源是处于供应链上游中小企业的销售收入。应收账款融资也可以引入物流企业提供第三方保证担保。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如图3所示。
在应收账款质押中,银行通常将中小企业视为借款人,将核心企业视为担保人核定授信额度;而应收账款转让(有追索权明保理)通常将核心企业视为借款人,将中小企业视为担保人。因此,在应收账款融资中,核心企业的还款能力、交易风险以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况得到银行更多地关注,避免了只针对中小企业本身进行风险评估,借助核心企业较强的实力和良好的信用,使银行的授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三、供应链金融的特定风险
供应链金融虽然在结构上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是由于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较多、融资模式灵活、契约设计复杂,其运作也存在一定风险。
1.核心企业道德风险。核心企业因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在供应链金融中是决定风险的特异性变量。通常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互利互惠,可以将中小企业的边际信誉提高到与核心企业同等的水平。但是,如果核心企业出现道德风险,利用其谈判中的优势地位,在交货、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上对上下游中小企业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短期效益最大化,则会导致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迫使中小企业向银行融资以维持其基本运作。一旦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融资,供应链资金紧张状况得以缓解。核心企业可能进一步挤占中小企业资金。如果由此积累的债务负担超出中小企业的承债极限,核心企业就会由控制风险的变量转变为供应链系统性风险的“震源”,使得供应链出现不稳定,带来相应风险。
2.物流企业渎职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是链接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和核心企业多方参与主体的纽带。订单形式的需求信息、货物形式的监管标的、担保形式的金融服务等都通过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上层层传递。一般而言,物流企业的引入有助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但是,在物流企业准入不严的情况下,供应链金融的货押监管变量可能转化为一个新的风险隐患。比如出现监管方渎职、与中小企业的合谋诈骗或与核心企业发生纠纷等等,则必然影响供应链金融的有序循环,使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得不到无缝衔接,严重时将使整个供应链金融中断或者崩溃。
3.中小企业物权担保风险。供应链金融作为针对中小企业的授信类产品,其最大特点是强调授信的自偿性,通过对物流、资金流、控制技术的结构化运用,规避了因中小企业资信、实力不足所蕴涵的信用风险。鉴于此,供应链金融弱化了主体评价的权重,对受信主体的资质要求门槛较低;而强化债项评价的权重,对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广义的动产担保物权更为重视。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广义的动产担保物权,作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授信支持性资产,是重要的直接或间接还款来源。如果对中小企业此类广义的动产担保物权选择不慎,供应链金融将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
4.供应链金融的操作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需要根据供应链的具体信息来量身定做金融服务,设计多元化的契约,以协调各参与主体之间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这其中业务操作的规范性、合法性和严密性是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重要保障。而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较多,每个主体都是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当供应链结构日趋复杂、规模日益扩大时,供应链上发生错误信息传递的机会也随之增多。在银行扩大供应链金融服务范围,提供更加灵活金融产品的形势下,如果对于贷前、贷中和贷后的契约设计不完善或有问题,供应链金融操作过程、人员、信息或外部事件不能得到准确有效地管理和配置,将可能引发操作风险,进而影响供应链金融中银行债权的有效实现。
四、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针对中小企业的结构性金融创新,在运作模式上具有参与主体多元化、资金流动封闭化、强调动产担保物权等一系列特征。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供应链金融比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业务需要更为复杂的技术手段。
1.供应链核心企业的选择管理。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首先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选择问题。“为了防范核心企业道德风险,银行应设定核心企业的选择标准。(1)考虑核心企业的经营实力。如股权结构、主营业务、投资收益、税收政策、已有授信、或
有负债、信用记录、行业地位、市场份额、发展前景等因素,按照往年采购成本或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对核心企业设定供应链金融授信限额。(2)考察核心企业对上下游客户的管理能力。如核心企业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有准入和退出管理;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提供排他性优惠政策,比如排产优先、订单保障、销售返点、价差补偿、营销支持等等;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有激励和约束机制。(3)考察核心企业对银行的协助能力。即核心企业能否借助其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协助银行加大供应链金融的违约成本。
2.物流企业的准入管理。在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物流企业的专业技能、违约赔偿实力以及合作意愿三项是起着决定作用的关键指标。其中,专业技能和违约赔偿实力两项指标分别关系到供应链金融的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可以进一步细化这两项指标,采用打分法形式对物流企业进行评级和分类。对于合作意愿指标,除了考虑物流企业与银行合作的积极性,还应考虑物流企业具体业务操作的及时性,以及物流企业在出现风险时承担相应责任的积极性。根据上述三项指标筛选的物流企业应能在链接供应链有序运转的同时,协助银行实现对质押货物的有效监管;在出现风险时发挥现场预警作用,将质押货物及时变现,最大程度地降低银行供应链金融违约损失率。
篇9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商业银行 风险管控
一、研究背景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生产分工模式日益变化,单一企业内部的产供销模式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不同企业间的产供销专业化分工模式,清晰的产业供应链已经逐渐形成。08年的金融危机使人们重新意识到金融业必须建立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供应链金融己经成为当今社会商业银行扩展业务的新领域。
概括地说,国内外学者对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分析和实践探索都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当前经济形势越发紧张的情况下,探索和研究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不仅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也利于拓展银行低风险信贷业务,对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文献综述
Rutberg在其文章中对UPS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运行模式及类型进行了介绍。Massimo认为,企业用货物作为担保品是供应链金融的一大特点,并基于应收帐款建立了新型的供应链金融模型,分析了担保物在此种业务模式下控制风险的作用。
朱道立先生在中国首次提出了“融通仓”概念,其作为一种开业界之先河的新型业态,内涵和外延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张家良先生研究了应收和应付帐款质押融资涉及到的法律合规问题。从法律属性角度来看,应收账款是基于合同而产生的债权,所以用应收帐款作为质押物进行融资是有法律依据的。
三、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1)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中的风险
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是指企业将其合法拥有的应收账款收款权作为质押物,以此作为向金融机构的还款保证,金融机构在借款人不能如期还款时有权对质押的应收账款进行处理,如折价变卖,并以所得价款优先受偿。
在应收账款模式中存在的风险首先是账款转移风险,因为此种模式下拥有良好资质的核心企业提供了还款保证,加上对上下游企业的监督不力,很可能导致银行发放出去的这笔贷款没有按照当初约定的条件去执行,借款企业容易将资金拿作他用甚至出现转移资产的局面。其次是欺诈风险,贷款人为了获得银行贷款,很容易在其财务报表上做手脚,通过虚构、改动数据等方式迎合银行的贷款标准,而这种方式银行一般很难发觉其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从而给银行贷款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再次是应收账款坏账风险,一旦企业的应收账款出现坏账损失,对于银行收回贷款而言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最后是操作风险,在各种类型的业务操作中都可能因为业务流程操作不当,出现漏洞,从而导致贷款发放、收回方面出现问题,当然对于应收账款的贷款也如此。
(2)预付账款(保兑仓)融资模式中的风险
所谓预付账款业务,是指在供货方承诺回购的前提下,融资企业向银行申请以卖方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的贷款额度,并以由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业务。
在此种模式中首先存在的授信风险是由虚假贸易带来的,买卖双方的交易合同是在真实交易开始之前就已经签好了,但是这些合同在向银行申请借款的时候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执行,若上下游企业有心共同欺骗银行贷款或者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贷款而编造贸易合同,商业银行会面临风险。其次是生产能力风险,此种风险是指商品生产者到期无法按时、按量、按质交出商品的风险。再次是质押仓单产品跌价风险,若下游企业所需产品市场价格大幅下跌,则贷款企业可能发生违约的可能性会增加。最后是可能来自物流企业的风险,保兑仓业务中很重要的一个参与对象就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它起到连接其他各方的作用,物流企业本身的风险可能对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转造成影响。
(3)存货融资(融通仓)模式中的风险
融通仓是指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集物流和金融于一体的创新,其中物流服务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对企业的流动资产进行持续监控,而金融服务又可为企业提供融资方便以及其他配套的服务项目。
存在于融通仓模式中的风险首先是提单和仓单风险。提单风险指的是因企业制造虚假提单而给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仓单市场在中国属于一个新兴领域,其市场规范、流通机制、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尚不成熟,所以仓单风险是最不确定,也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其次是货物价值风险,为了防范和控制风险,在确保质物是动产的前提下,作为质押物的商品,其价格要趋于稳定,强烈的价格波动不仅会增加银行紧盯市场的工作量,也不利于银行在授信人违约后处理质押物,并承担不必要是市场风险。最后是存货融资业务中的操作风险,由于在运作的过程中需要商业银行、存货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相互配合,其操作业务流程相对较为复杂,因此容易产生漏洞和风险。
四、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应对措施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要与商业银行以往的风险管理目标保持一致,与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保持一致,即要在银行资本实力、风险管控能力等银行自身可以承受的风险范围里开展创新业务,要全面考虑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法律风险等,确保所有的风险都得到准确的识别、计量、分析和控制,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1)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现金流控制方法
首先是金融产品的组合。国内保理业务的发展以及限制性条款的完善对于降低我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金融产品组合的创新和使用对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现金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是财务报表的控制。我国商业银行提供供应链金融业务时,要严格控制和审核贷款企业的财务数据,对其应收账款、存货、生产销售情况、资信状况、与核心企业的关系往来密切程度等均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监控,对于贷款企业的经营过程也要适度监控。供应链金融每一个环节的财务状况都可能影响和制约整条供应链的运作,因此对于链上各个相关企业的财务状况商业银行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2)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内控制度
首先是完善风险内控体系。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为控制内部风险,可以设立独立的授信资产管理部门,建立细致的操作指引,明确具体业务的操作流程以及操作步骤要求,对这块业务进行独立测算和操作,使得操作人员有章可循。
其次是完善风险转移技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风险转移方式有两种:内部管理环节外包以及建立风险保险储备。商业银行虽然不能从供应链金融的整体上进行保险风险转移,但是在某些链条环节上还是可能依靠保险来转移部分风险的。与此同时,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紧密合作对于降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也是很有帮助的。
(3)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外管体制
首先是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监管功能。在供应链金融的多种融资模式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增强与他们的往来,提高其监管能力,能够帮助商业银行更加稳定的发展相关业务。
其次是选择恰当的授信企业。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过程中,高质量的合作伙伴可以有效地降低和防范风险,与核心企业关系密切、信誉优良、运行稳定的企业合作不仅可以优化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结构,而且可以减少违约风险,增强银企间的互信互助。
最后是建立并完善企业征信系统。物流企业与商业银行间应加强信息共享、促进紧密合作,共同应对客户的信用管理。完善企业征信系统,可以使商业银行更加及时、准确地追踪其所服务的企业的运营状态和供应链整体的资信状况。
参考文献:
[1] Rutberg S,Financing the supply chain by piggy-backing on the massive distribution clout of united parcel service [J].The Secured Lender,2002,58(6):40~46.
[2] Massimo O.Trade credit as collateral[R]. Working Paper, Bank of Italy, 2005.
[3]罗齐,朱道立,陈伯铭.第三方物流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02,(2):11~14.
篇10
1.供应链中金融风险的种类
供应链金融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无法预测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对企业的供应链提供资金融资的过程中出现种种风险性的情况,例如:投入资金无法回收导致银行承受损失从而影响其正常运作;或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实际与预期有较大出入。因此,认识并准确识别这些风险以及导致这些风险的可能因素对于商业银行正常运作和健康良好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供应链中的金融风险可能又一下几种情况:
1.1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主要指的是自然中某些不可避免的因素对于企业造成的伤害,包括:地震、洪涝、火灾、泥石流等等。这些自然灾害作用于银行融资的供应链中某个企业,对其造成一定损失从而影响了整个供应链的稳定和正常流转,导致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和利益受影响,从而间接导致商业银行蒙受损失。
1.2国家政策变化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的经济形式或情况会很大程度地受到政府宏观调控的影响,如果企业没有独到的眼光,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家政策的变更,与时俱进,那势必会影响到自身的发展。而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的一员,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能会对供应链中提供金融支持的商业银行造成一定风险。
1.3供应链中其他存在的危险
供应链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是由多个企业组成的,企业的供应链只有协调一致才能使供应链中物质流转平稳顺畅的进行,但供应链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不只有共同利益还有个人利益。每个企业都需要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导致在其经营的过程中和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需要进行不断的协调与配合,但不同企业存在的差异采取的方式不同可能导致矛盾协调破裂而造成供应链的混乱。
1.4法律法规的影响
经济活动的运行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制约,需要依法保护权利、执行义务。而国家在发展,形式在变化,每个国家的法律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和修正以适应新的形式,而这种变化虽然一般是有利于大体环境的,但仍可能对于某各产业链或某个企业诱发一些不良影响,其中产生的金融风险可能需要商业银行进行承担。
1.5信用不足
中小企业属于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其发展之初不免存在各种经营上的问题,不够成熟,信用度较低。但中小企业为了谋求进一步的发展不得不需求资金上的支持,其自身发展的不够成熟又导致为其提供资金存在较大风险。因此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也是危及商业银行的风险因素之一。
1.6市场风险
市场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巨大供应产业链,其供求情况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在其中极有可能产生蝴蝶效应,上游企业某个环节发生某些变化,进而诱发下游企业做出一系列调整,这种调整不及时有时候可能会产生企业生产的商品供大于求,无法完成销售任务而将投入的资金回收,商业银行与企业属于利益共同体,企业流失的资金也会使商业银行承担资金流失的风险。
2.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管理
2.1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宏观思路
对供应链的金融风险进行管理首先需要和融资企业进行细致的沟通,对于风险信息进行具体的了解和详细的分析,据此提出一套有效的最佳应对方案,保证成本最小、风险最低,并且不能放松对资金的监控,以保证金融安全,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步骤:
2.1.1识别风险这是金融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对于风险进行了正确地识别与准确地认识才能作出有效的决策和进行有效地行动。
2.1.1风险评估在准确识别风险的基础上可以对其进行详尽的分析与衡量,即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发生后损失的程度,投入多少资金较为合适等等。
2.1.2控制风险风险之所以需要管理的目的就是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以及万一造成损失后损失的大小。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将可用于风险管理的资源做出最适当的分配组合,来达到对风险的良好控制。此外,还可以配合风险管理工具的使用,不断地优化的风险控制方案,以达到最优效果。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是风险预防,即在风险将要发生之前对其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以阻止其发生;第二是风险回避,这种方式比风险预防更加绝对,在风险发生前就通过回避切断了联系,一般用于可能有较大风险发生的情况。
2.1.3处理风险控制风险是为了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但在商业银行的供应链中不可能做到零风险,还是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些风险的产生,这是就需要我们去处理已经发生的风险,将已经发生的损失控制到最小,总体上来说处理风险有以下三种形式:
1)、银行作为提供资金融资的一方,本身就具有一定承担风险的资本和能力,所以商业银行可以选择以自身的财力来承担风险损失,这也是对商业银行自身损失最大的一种方式。
2)、银行可以选择转移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选择减少其所获得的利润的方式,将部分投资利润让给第三方,并将风险转移出去。
3)、风险补偿,即用没有风险的产品或风险较小的产品来补偿有一定风险的融资。
2.2商业银行供应链面临金融分析按可以采用的具体对策
2.2.1建立信用档案,明确信任对象可以通过社会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对每个需要融资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信用评价,创建社会信用系统,即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档案中可对其信任度进行评价后登记,对有较高信任度的对象可认定为可以信任且有较低的金融风险,而对于恶意拖欠或逃避商业银行债务的企业则可以判定为信任度较低的企业,可以联合各个信用部门对其进行制裁、追究其责任,以维持企业正当利益。对于供应链来说,保障了各方的利益,保障各方金钱流通的安全;对于社会来说,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公正的法制环境。
2.2.2把供应链看做是整体的系统,对整体的系统进行优化一个庞大的供应链是由各个小的系统组成,供应链中每一个部分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而这种相互联系的关系导致供应链中任何一个细微部分的变化都有可能造成不可预估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有宏观的整体思维,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析这个系统来优化供应链系统,确定融资方案。这样协同有序的管理,不仅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融资风险,从另一方来说也保障了在供应链中各方的利益。
2.2.3优化金融实施方案优化金融实施方案是指商业银行对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所作出的把控,比如优化对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时的决策方案,金融方案一般可分为整体优化和局部优化两种。整体优化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它需要提出大量的解决方案,并将最优的方案给予实施。但是由于信息和实践经验的有限,有时无法知道选择的方案是否是最佳方案,因此有一定的困难。局部优化的工作量则相对较小,它只需要从大量类似的方案中寻找出相对最优的方案即可,因此较为有针对性,针对实际情况给出相应方案,这便使其成为了优化金融方案的重要选择。
2.2.4对供应链中关键的环节进行监控供应链中每个部分风险所导致损失各有不同,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控制商业银行供应链中的金融风险需要对核心企业进行金融方案的严格把控,包括经营状况、业绩利润、硬件设施情况、人员状况、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和技术开发、产品质量和销售情况、在市场中中份额,以及用户体验等等方面。另外也需要请专家对现有存在的问题所可能带来的威胁进行预估,如有叫严重问题者则需要其及时提交相应的解决方案并进行改进和预防,同时银行方面也需要制定相应应对风险的措施以避免企业应对不良而导致风险危害到银行自身。
2.2.5进行风险预估,要做到防于未病风险已经发生才采取措施不能彻底地规避风险而只能有限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但如果在风险发生之前就能进行很好地预防至少能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甚至规避风险。商业银行可以在风险发生前先进行预见,认真分析供应链内部本身问题带来的风险和供应链所处环境中的特点来鉴别风险的类别及情况,尽早做出行动,来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2.2.6将业务外包现当今,国家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也成为了各个商业银行战略定位的重要对象。金融服务的形式也随着供应链模式的变化不断地演变,出现了将业务外包的经营模式。业务外包就是指,在供应链中将部物流、信息流等不属于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的部分外包出去,而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资金流的管理和控制上。主要是建立有关的物流监管和评估,以第三方货物的存储、运输、和现场监管的专业操作实施物流监控。其次,了解外购商品的价格信息,即通过了解各个类别的商品价格信息来实现对供应链中企业生产经营及产品的价格状况进行把控。最后,建议客户购买保险来对货物在物流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防范,不仅仅为企业的资金安全构建一道屏障,也保障了商业银行资金流通的安全。
2.2.7协调供应链各个部分之间的差异与矛盾上文提到供应链是由于利益关系而形成的共同体,但在其中各个部分均有其“个性”,每个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行为方式都有所不同,但由于各个企业处于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之中,难免会在联系中产生一些矛盾,导致供应关系出现一定的问题。而要使供应链这个整体的利益最大化,则需要抓住一些共性,,对于差异相互尊重,多理解包容,减少矛盾与冲突,把共性作为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基础,营造团结一致的文化氛围,增加凝聚力。这样可以减少内部矛盾所带来的风险与损耗,更多的创造共同的价值与利益,保证供应链稳定发展。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