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的应用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2: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的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长期以来却存在重现象描述和事实罗列、轻原理探讨和实践运用的倾向。一些初中,把地理看成是“文科”范畴的学科,教学上偏重于认识与识记,少了对学生理解能力、操作能力、应用能力等的培养。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运用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即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模式。地理案例教学法,即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包括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而且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在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都应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理论指导,注重应用操作的地理学习。在地理教学中要求所选择的材料与“案例”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比较、选择地理环境,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在教学中要求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用具体的生活例子,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新的知识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地理技能。让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魅力,从而产生需要学习地理的内在动力,激发学习热情。
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比较生动形象地深化理论学习,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课堂效果看,案例教学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性,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质疑他人的想法,学习如何发问,进而提高独立思考、与人相处、解决冲突、尊重他人等能力。
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法于初中地理具有深远的意义。
1.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地理案例把抽象的地理理论具体化,将其置于一定的生活例子中,让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魅力,增进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也使学生恰当地掌握它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和意义。
2.案例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固定的理论知识。并能指导学生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获得这些知识,而不只是单纯讲授。
3.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虽然不一定能把所学到的知识罗列出来,但学生逐渐学会了如何处理众多的疑难问题。
4.案例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与学的互动,同时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固性和灵活性。
5.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得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思维与表达、辩述与讨论技能,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心。教学中选择的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实际,有些是热门话题。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关键;教师有意识地对案例进行引申和扩展,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6.通过案例教学,促进学生学会了沟通和合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弘扬社会的人文精神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善于合作和交往、沟通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操作模式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案例教学法操作流程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例导行。
一般表现为如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整理呈现案例。
教学内容涉及的案例,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去收集、分类和整理,并在教学中以具体的案例呈现出来。
第二步,分析案例,解决问题。
学生对已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相似性,寻找差异性。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各种知识,甚至是课外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讨论解决方法。教师在此时所起的作用类似于“导演”,对学生的分析、讨论不作过多的干预,不作过多的评论,并充分地尊重学生的观点、想法,同时还要对这些观点加以归纳和总结。
第三步,回顾和总结。
教师展示结论,和学生共同讨论教材结论和同学结论的共性和差异性,分析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并对学生的各种结论加以点评(以鼓励的形式);也可由学生阅读课本来分析自己的得失,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下面是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学初中地理的一个教学片断:
1.案例陈述
南方为什么多吊脚楼、尖顶的房子(如以前很多瓦房),而北方平顶房比较多呢?为什么大多数房屋都是坐北向南?如果买楼房,在一般情况下,位于南边的和东边的会贵一点,而西边或北边的会便宜一点。
2.分析讨论
(1)地方气候特点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关系是怎样的?如何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天气状况来选择生活方式,合理地安排生活?
(2)生活环境质量与宅居地的区位的关系是怎样的?
3.归纳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如下要点:
(1)要学会观云识天,推测天气的变化趋势,并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天气状况来选择生活方式,合理安排生活;
(2)能够评价生活环境质量,根据自己的需要及个性与爱好选择宅居地的区位,并能对环境采取积极态度与保护行动。
三、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案例教学法因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归纳、推理,因而较传统教学方法更能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无论是案例的选择,还是课堂组织和活动的设计,都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最好经过良好的教科研培训,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进行科学的应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而要科学地运用该教法,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过程应循序渐进
案例教学法成功的要素之一是学生素质,而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不敢大胆采用此法,正是担心学生素质差而使得教学中师生无法配合。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注重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即在低年级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并进一步训练他们学会如何分析问题,经过反复训练,待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后,教师便可渐渐放手。切不可因为对学生的能力缺乏信心,而将案例教学停留在教师自己进行案例分析的层面上,如此,则违背了案例教学法的真正内涵。
2.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
案例教学法有多种教学方式可供选择,具体采用哪种形式,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任务的不同来确定,切不可自始至终采用单一形式,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例如,要突出学生社会能力培养,就应较多地采用小组作业形式,使学生交流更加频繁,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打交道、如何合作、如何解决矛盾。
3.教学过程应遵循启发引导的原则
在采用案例教学法时,一定要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或小组的见解,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应牢记自己的主要责任在于启发、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当学生见解不一时,引导学生展开辩论,逐步统一认识,切忌处处包办代替,从而违背案例教学的指导思想,阻碍学生的智力开发。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江静华.地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及提高策略初探[J].地理教育,2008,(1).
篇2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高中地理教学 应用 实践
地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能较好地体现地理事物规律和地理特征,案例内容可以从多种多样的地理情境中获得。地理案例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体现了教学的互补性和师生的互动性的原则,达到了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案例中提供的地理背景材料,容易让学生对问题情境进行思考,从而实现思维与情境的碰撞,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还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一、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通过案例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可以对案例中的问题情境有目的地安排一些空白或者令人奇怪的地方,留给学生去发现:空白可能是某一事件的原因或是从所给资料中得出的某些结论部分,或者是用来解释所给资料的假设等。例如:在教学《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我就引入在二次大战中,为什么英国及其盟军要封锁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咽喉――直布罗陀海峡,但是英国舰艇在此却屡屡遭受德军潜艇的袭击,让英军损失惨重。那么德军潜艇是怎样在地中海地区神出鬼入的呢?这个案例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于是积极地寻找答案。
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地理知识来剖析案例,因为通过对案例的正确评价,才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大气环境保护问题》时,我以《京都议定书》的案例来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在“大气中的保温气体会使全球变暖”这个问题上,地理学界存在的看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肯定大气保温效应的观点,另一种是否定大气保温效应增强的观点。这个全球气候变暖案例,是反映大气环境遭破坏的例子,此时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探索大气污染的问题,并能提出治理的方案。这样对案例进行拓展,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3.论证地理学中的规律。
在有关地理原理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具体地理案例的层层剖析,并归纳出具有普遍规律的原理,也可以通过地理案例教学,为地理原理提供一般的例证,便于学生加深对抽象地理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论证意大利的新工业区时,就可以选择我国浙江省温州市的乡镇企业来论证这个问题。这一案例不仅能生动论证新工业区规律,而且能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的热情。
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在选择地理案例时最好选择有现实意义和时代特征的例子,平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了解地理学科知识的社会功能,充分认识地理知识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例如:在教学《地理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时,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这一理论,通过结合日常生活,特别是我们在旅行中的见闻进行分析。比如从潍坊到北京与北京到乌鲁木齐,在沿途中所见到的地理现象有什么不同?如果是登山,那么从山脚到山顶和从山顶到山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就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实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1.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有些带有童趣或幽默的故事等案例能深深地吸引学生,课堂中轻松、活跃的氛围也能促使学生对热点地理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如在2004年12月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的强烈地震,它引发的海啸波及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孟加拉国、缅甸、马尔代夫等很多国家,有16万人丧身,是极为惨痛的海啸大劫难。于是我就根据地理课本中的《地质灾害及其防御》,设计了一个案例――《地震・海啸和高中地理学习》,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课堂上讨论得非常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2010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学生普遍关心这个问题,想获得有关的背景知识。于是,我就结合高中地理课本中的“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途径”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这两方面的内容,设计出《世界环境日的由来和历届主题》作为案例来研讨,还发动学生参与以“人人参与,公建绿色家园”为主题的自编手抄报活动,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2.案例教学重视学生实践。
现实生活和地理教学联系密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往往能真切了解到生活实际对地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地理教育在德、智、美、劳等方面的教育价值。社会调查访问和野外考察是学生实践的重要形式,如果学生能围绕一个地理案例搜集整理资料来案例中的问题,就一定能消除被动接受知识的弊端。例如:针对当前河流污染严重并有继续恶化趋势的问题,结合课本中的“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节内容,我设计了《家乡河流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策》这一案例,在教学前就围绕案例设计四个问题给学生思考:①调查家乡河流的污染情况?污染物有哪些?②采访年长的人,了解二十年、十年前河流环保情况。③分析引起河流环境恶化的原因。④面对当前河流污染状况,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要求学生进行观察、调查、走访,搜集各种信息资料,认真思考分析。在相互交流补充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学生对河流污染的原因分析得非常透彻。除了课本中介绍的乡镇工业、农业、农民生活污水外,他们在调查访问中还发现了农村有了自来水后,由于不注意保护环境,河流被生活用水污染了;大量的养殖业和洗浴业和医院、诊所等场所也是当今河流污染的新“杀手”。
参考文献:
[1]刘涌,高爱.浅谈高中地理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应用[J].科学教育,2008,(1).
篇3
一、高中地理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要点
1.遵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对案例的选编要对应课程标准的要求。因为教学案例本身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呈现。因此,我们对案例的运用,其本质就是对地理课程标准的理性解读,是对课程标准要求加之知识理论的诠释。因此在课堂案例探究中,就需要对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进行分析与探讨,通过这种知识的传授为学生构筑起地理学科的基本学习概念与理性认识。除了教材上已有的案例,我们在对这些案例进行替换或者改造时,只要遵从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原理的掌握,都是可以的。
2.案例必须具备鲜明特征和突出典型
所谓“案例”必须从案例本身来说,其信息点明确、针对性强,才能实现对学生活动和思考的引导,才能体现案例的价值所在。在地理课程教学中,如果我们选取的案例蕴含了较多的无关主题的信息,无疑不但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还致使学生对所需要探求的知识点认识模糊,这既不是教学上的创新,也无法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案例素材来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从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体会来看,地理课程教学案例应该有激发兴趣的元素。只有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案例,领悟出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这就要求我们的案例选材必须来源广泛,内容丰富多样。从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对乡土地理、热点内容的兴趣度较高。当然来源广泛仅仅指素材,在应用案例材料中,还需要对内容加以提炼,结合课程教学特点来进行设计。
二、高中地理课中应用案例教学的创新思考
1.以学生为主体,定位教师角色
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推行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就要求在地理课程教学中重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对学生学习的向导作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知识。
2.遵循教学普遍规律,创新教学环节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必须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完整和教学环节的衔接,使得案例在应用于预习引导、要点理解、实践调查等环节时具有较好的衔接性与连贯性。案例教学是课本知识的一种嫁接,尽管与书本的条条框框理论表达不一,但其知识点实质是一致的。所以即使案例不断变化,仍然需要紧紧围绕课程知识要点进行创新,遵循教学规律,不能偏离教学的方向。
3.创新教学管理,选择优质生活化案例
从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来看,目前我们基本上是以教学组为单位来研究教学相关课题。因此,可以从教学团队层面来开展集体备课,交流教学心得,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具体对案例教学来说,教学组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搜集生活案例,定期开展讨论,选取优质的生活案例,确保授课的质量。同时通过协作,建立案例数据库,并能不断更新。
4.留意生活勤记录,经常反思常创新
生活中的案例很多,教师要始终保持专业的敏感性,随时记录热点事件,例如舟曲泥石流、民勤沙尘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云南阳宗海砷污染事件等等。这些热点事件的相关资料要分门别类地保存,常年积累就会形成庞大的案例数据库。热点事件时时发生,案例也要不断地更新以保持新鲜性。对案例的设计应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反馈、课堂组织、作业设计等,要经常思考,寻找最佳的方案。
篇4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区域地理 教学策略
随着对教学模式改革与探讨的不断深化,地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引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特别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然而,地理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把握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为此,进一步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什么是地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事件或实例为题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讨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的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种教学方法实施之后,对学生能力培养收效显著,被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被推崇。
地理案例教学是教师运用具体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案例教学对学生地理思维方式的形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由地球与地图、区域地理两大板块构成,以区域地理为主,其中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新课标p3页)很显然,这里指的“其他区域”仅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新课标p12页)和“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新课标p17页)的案例。从人教版初中地理的编排来看,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世界地理总论安排在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安排认识地区与国家,八年级上册为中国区域地理总论,八年级下册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仔细研究教材,不难看出: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在认识区域部分多以案例方式呈现。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分区地理,安排了日本等六个国家和亚洲等六个地区,实际上这些国家和区域本身都是案例,设置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学习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技能对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因此,地理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初中地理教学,针对性较强。
三、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
案例教学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旨在推动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初中案例教学的实施一般需要经过案例导入――案例呈现――问题质疑――分组讨论――知识拓展――教师点评与知识体系形成等过程,同时必须把握好整个教学实施过程的策略设计。
1.确定案例教学实施的整体方案
教学目标的承载性和针对性是所有课堂教学基本的原则。地理案例教学目标承载性包括总体目标的承载性、阶段目标的承载性及案例分析课的目标承载性。案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包括学情的针对性与目标指向性。案例教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能力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期待通过一两节案例教学课使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各项技能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对整个初中案例教学步骤有明确的规划。一是对整个初中阶段案例教学要实现的目标有明确的部署。二是根据学情设计每一个阶段案例教学的突破目标。三是针对学情与所选案例的特点选择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突破目标。
2.构建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模
初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总体目标: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为此,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构建一套区域地理教学思维模式,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学习的思维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人教版初中地理认识区域从亚洲入手,意图在于建立区域地理的学习框架。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在第六章教材设计思路中指出:本章教材以叙述式课文――亚洲为案例为后续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方法和策略。初中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框架包括四个方面:地理位置定位、自然环境分析、人文环境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构建区域地理分析模式时,教师不必过于追求区域要素分析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而应采取粗线条突点重点要素,注意地理思维的逻辑性和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性。如地理位置定位教学必须一以贯之地遵循空间位置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即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的顺序建模。自然资源主要抓住土地、气候、河流和矿产四大要素。
3.渐进性运用区域地理分析模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学阶段,合理设置案例分析的难度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难度过大,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可能出现教师“唱独角戏”或只有个别学生参与探讨分析问题的情况。如过于简单,则达不到推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果。为此,案例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思维的缜密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尚处于开发阶段,直接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必将导致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从人的认知规律来看,必然是先学习模仿――运用――创新提高的过程。教会初中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现状和发展,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习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建模,其次是运用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以案例分析巩固分析模,在学生基本掌握分析模式的基础上,再真正启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学生分析区域的能力。以七年级下册为例,在第六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亚洲分析的两大模块: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对区域的分析有了初步构架。为此,我对第七章案例教学的总体思路设计为:建模(导向性教学)――以例释模――以例促模(固模)――活模(对比性案例教学,提高分析能力)。第一节课为分析模块构建,即对区域地理学习模块构成进行梳理,构建区域分析知识框架,建立区域地理分析思维程序,让学生知道如何分析一个地区和国家。第二节课以《日本》为例巩固分析模式,初步理清自然和人文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联系。第三节课以《东南亚》为例进入实际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能力。第四节课以《印度》为例巩固学生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能力。第五节课采取《日本》、《俄罗斯》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分析模式的能力。
4.在教学设计中把握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仅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只有明确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确保案例教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案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更多的是学生的参与。就教师而言,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拓展和课堂的调控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打破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模式,根据教师提供的具体事实、材料和提出的问题,进行主动的独立思考或与他人进行讨论,探索最终结论。因此,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教学设计都紧紧围绕学生主体性原则预设整个教学过程和每一个活动环节。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平等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实现师生间的和谐互动。
案例:日本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片段。
教学总思路:以二战后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为主线贯穿整个案例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法重视学习者参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个人积极思维或小组集体探究实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和兴趣,调动和激发学生思维,减少抽象理论学习产生的单调感和枯燥感;有利于学生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案例教学过程是学生知识水平得到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探究性教学方法,给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活力与魅力,值得我们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乡土案例;职高;地理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093-02
一、教学要求
在职高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下,案例教学已成为职高地理新教材的一大特色。案例教学法已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和关注,它与一般的教学形式互补互进,将使地理课堂教学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还能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最终全面提高职高生素质。
二、经典案例描述
乡土地理案例作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源自职高生身边的地理现象,对此比较熟悉,更容易被职高生理解并接受,因而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江汉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盛夏常为副热带高压脊控制,年均日照时数约2000小时,旱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52%,水田约占48%。旱地集中分布于堤内平原,堤内平原的棉田占耕地面积的40~60%,棉花是清代江汉平原主要的经济作物,而棉布则是重要的商品之一,解放后成为我国五大商品棉基地之一。
法兰西学院院士埃利克·奥森纳探访五大洲的七个主要棉花种植国后写出《棉花国之旅》,以棉花的发现为第一次全球化,殖民地棉花种植为第二次全球化过程,那么,目前正在进行的各大产区相互的渗透和影响则可以被看作第三次全球化。近几年来,全国棉花大战此起彼伏,棉花行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棉花生产不稳定,种植面积不稳定,起伏太大,而生产本质是由棉农的种植收入所决定的,棉花的市场收购价格直接影响棉农的积极性。
近年来,公安县棉农弃棉改种玉米、黄豆等农作物的现象已经较为普遍。正如奥森纳所言,棉花产业的历史被看作是全球化发展进程的缩影,“棉花长得好,世界就会变得太平而高尚。”埠河镇曾是公安县的产棉大镇,现在全镇很多村组改种葡萄等其他农作物。埠河镇葡萄种植面积4.5万亩,其中葡萄专业合作社29家,覆盖成员9000多户,葡萄销售经纪人达300多人,总产值近4亿元,产品畅销北京、武汉、长沙、上海、广州、郑州、重庆、成都、南京等20多个省市,且供不应求,现有藤稔、香妃、维多利亚等50多个品种,形成“荆秋缘”、“荆楚天心眼”两大知名品牌。每到葡萄丰收的季节,埠河镇金秋葡萄观光园都会有很多农民工采摘。这些农民工都是葡萄园招聘的当地人,月收入2000元以上。到2013年,埠河镇葡萄种植规模将扩大到5万亩,产值达到6亿元,年人均创收6000元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葡萄第一镇。
埠河葡萄的优势在于,成熟时间较北方产区提早一个月左右,而较广西晚一个月左右,7月上市恰好与南北两产区葡萄上市时间错开。葡萄园负责人毛佰均向我们算了一笔账:农民将田出租种葡萄每年每亩收入750元,比租给种蔺草多收入约10000元;同时,葡萄园优先招聘当地农民,每月工资2000元到3000元。今后,随着葡萄园里成熟的葡萄增多、葡萄架下养鸡及其他休闲项目的启动,就会需要招聘更多的农民工。因此,这一项目得到了湖北省农业部门和荆州市及公安县的大力扶持。现在最大的困惑是交通因素的制约,由于外地客商到埠河采购葡萄交通成本过高,不愿前来收购,导致大量葡萄销路不畅。随着荆州交通的不断发展,埠河葡萄也会随之迎来春天,特别是江南高速公路一旦通车,埠河葡萄东西方向的销售走廊将被彻底打开,埠河葡萄也将通过岳阳和宜昌这两个交通支点,走得更远。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①棉花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气候?能不能在长江以北的荆州区、监利县、洪湖市、潜江市种植?这说明了农作物与气候之间有什么关系?②埠河以什么地形为主?③埠河葡萄为什么得到广泛推广?埠河有什么交通优势?④为什么有些棉花地改种葡萄?这说明什么道理?
针对上述4个问题,可以展开师生互动,互相探讨,最后教师总结。第一题第一问答案在材料中可以找到,比较容易。第二问其实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来回答的,职高生回答可能有两种:“能或不能”,从职高生中推举两个代表分别来回答为什么能或不能,教师总结:这两种答案都对,不能种植是因为江北的气候跟我们这里气候不一样。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江北也能种植,可以为后面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埋下伏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第三问,答案自然而然地就出来了。教师总结:一个地区农业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因素。
上述问题讲完之后,教师可以再追加一个题目:除了上述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学生的回答是多方面的,但材料中最后一句话指出:政策也是影响农业布局的一个因素。当然,学生还提到劳动力素质、人的口味等,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但在最后要总结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三、教学反思
1.就地取材,课题源于生活
乡土资源是指学生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包括名人思想、生产生活经验、乡土地理、风俗习惯等。上述案例中,讲到地形,第二题让熟悉埠河的学生来回答,马上回答出是平原地形,此时教师总结:“因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所以埠河发展种植业。”接着,马上提问:“公安虎西地区以岗地丘陵为主,那么在章庄铺镇主要发展什么样的农业?种植什么?”可以叫当地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讨论,最后得出答案:章庄主要种植茶果树和茶树,因为山地耕作不便,且不易于水土保持,一般适宜发展林业或畜牧业。此时,教师可以讲解茶树的生长条件,这样就引出土壤对农业的影响。职高地理课中的很多知识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但乡土资源取材于本地,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对教材理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2.考虑参与因素,在趣味性上做文章
多取材于本省、本县,甚至是周边的人物、事物、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上述案例中,学生对埠河人民增收的问题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提醒学生看材料中农民收入的变化,不难得出市场对农业的影响非常之大。例如,棉花地改种葡萄,因为种葡萄的收入比种棉花的收入要高得多,从而指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此时,还可以向学生提问:“沙市的近郊现在主要种植什么,以前是不是一直种植呢?”为后面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埋下伏笔。事实证明,以身边常见的地理现象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在课堂上的气氛非常活跃,也容易理解、掌握,教学效果相当不错。
3.弥补教材内容的局限性
当教学需要能更清楚地说明问题的乡土资源材料时,平时搜集的乡土资源正好能弥补这个缺陷。下册也有很多章节可以通过乡土地理案例来讲解,如《工业的区位选择》可以联系荆州长江二桥附近准备依托蒙华铁路筹建三座大型火力发电厂、《城市的区位因素(一)》可以用荆州城市作为案例、《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可以用公安县城的中心商务区为案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可以用青吉工业园为案例,等等。
篇6
1.1UG自动编程
《UG自动编程》是我院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使学生理解并掌握UG自动编程模块中的平面铣和面铣、型腔铣和等高轮廓铣、固定轴轮廓铣、点位加工等基本加工方法,能够根据实际零件选择正确的加工方法,设置恰当的加工参数进行自动编程加工,获得正确的刀路轨迹,并模拟加工的过程,通过后置处理导出NC代码。本课程是培养数控加工技术人员的主干课程之一,在本专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需要教学双方都付出努力去做好课程的教和学。
1.2递进式教学
递进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多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习惯,将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实施按由浅入深、由基础到能力的秩序进行展开,让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变得更容易的一种教学方法。
1.3教学方法在课程中的应用
《UG自动编程》主要注重学生对软件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将加工的基本工艺,加工的基本流程,加工参数的具体含义等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融合到操作实例的讲解过程中,每堂课设置的案例都是学生必须完成的操作任务,这体现了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思维。为了使学生毫无基础也能跟上学习的步伐,完成从简单到复杂的逐步学习,在案例设置时从平面加工到曲面加工,从基本参数到高级参数,从基本模型到综合模型,这是递进式教学方法基本理念的最佳体现。由于学生基础差异和接受知识技能的快慢程度不同,递进式教学方法依然会出现学生之间明显的阶梯差距,这时需要激发学生互帮互助的正能量,这种互助式教学方法也是对递进式教学方法的有力补充。
2方法应用实例
2.1孔加工案例的设置
根据孔加工所涉及的各个重要知识点,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设置了4个模型,从最简单的入门到加强,再到深化,知识点环环紧扣,使学生从零基础开始,减少学习的难度,提升学习的牢固性。实练模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完所有孔相关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基础上作为一次实战演练,学习的效果,以便及时查漏补缺。
2.2案例中知识点的递进安排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将所有的知识点都融入到案例操作中去,加工案例中基础操作包括了加载模型、刀具准备、几何体准备等,在案例中设置这些操作,起到了一个复习巩固前面所学基本操作的作用。各个案例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对前一个案例的修改,在UG软件中很容易通过部件导航器中各特征前面的方框选中与否来进行相互切换,从而使各个知识点和操作技能的学习变得更加便捷。
入门案例需要用到钻中心孔和钻孔这两个基本加工方法,而这两个方法会在后面所有案例中使用到,不管哪种方法都涉及到选孔、设置深度两大块参数的合理设置。入门案例钻中心孔选孔操作时比较简单,只需要选中两个孔即可,而设置深度时,选择刀尖深度,然后输入深度数据;钻孔选孔操作与钻中心孔操作相同,设置深度时参数应设置成刀尖深度,然后输入深度数据。
加强案例钻中心孔选孔时除了选中四个孔之外,还需要进行孔加工顺序的排列,一般采用"最短路径"策略完成,其余操作与入门案例一样。钻孔选孔时需要分组进行,将通孔盲孔分别进行选择,这是后面能进行深度独立设置的前提条件。由于孔数量的增加,同样需要对孔加工顺序进行排列。在深度设置时需要对通孔盲孔深度分别进行设置,盲孔设置与入门案例一样,通孔设置时选择穿过底面,然后选择正确的底面即可。
深化案例与前面两个案例最大不同在于中间挡板的引入,这首先导致了需要先对模型的外轮廓进行加工,使用一个平面铣操作即可完成,其次由于挡板将孔分成两边布局,所以需要增加额外的设置。钻中心孔操作大部分与加强案例相同,不同的是在选孔排序之后需要进行跨挡板的避让设置。钻孔选孔操作与钻中心孔选孔操作相同,设置深度时与加强案例相同。
实练案例比深化案例增加两个规格尺寸不同的孔:一个通孔和一个盲孔,同时又被中间挡板隔断,这就需要学生在前面所学案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操作。
现将各个案例的知识点安排总结如下表所示。
篇7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学案例要求有:(1)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2)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3)列举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4)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5)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6)以一两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7)举例说出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且在“活动建议”中提出:收集近年来我国某种自然灾害的资料,绘制其地理分布简图,解释其形成原因,并说出我国已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
首先教师要精心选编案例。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基本学情来选择案例,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选取适合的案例去验证知识规律。选取的案例应该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符合教学实际。教师必须对案例进行整合,使案例更具典型性和丰富性,让学生顺利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实现思维与情境交融,给每位学生都有深思、分析、讨论的机会。当然时代在不断进步,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
其次是学生自主阅读、分析案例。案例教学的关键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进行案例的分析。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将案例分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归纳和迁移运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地理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而教师应帮助学生将案例的内容与教材知识联系起来,揭示地理案例与地理原理之间的联系及其变化规律。当然要注意:案例教学不是“举例教学”,它强调“教”与“学”的双向过程。
最后应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系统科学地阐述问题,并且适当地进行案例拓展。
例如在人教版“中国的地质灾害” 泥石流灾害教学中,笔者首先以“2010年8月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案例进行设问,分析成因及危害。
篇8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信息安全;分梯度
作者简介:康晓凤(1978-),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工程学院信电工程学院,讲师;鲍蓉(1968-),女,上海人,徐州工程学院信电工程学院教学院长,教授。(江苏 徐州 22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1JSJG25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07-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技术发展更新最快的专业之一,而信息与网络安全技术又是本专业技术更新最快的课程之一。为使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能跟上社会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在给学生奠定扎实的基础理论的同时,还要强化动手能力,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同时在实践应用中主动学习新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
CDIO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的理论、技术与经验。其核心思想是强调“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学习”,这个思想和所倡导的学以致用和应用指导学是一致的。
信息与网络安全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课程,学生最初学习的积极性会比较高,但是如果没有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只有在CDIO 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过程,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大纲设计
根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构思信息与网络安全课程的教学大纲时,着重在教学目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课程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内容方面要求与当今的技术发展同步,将热点问题融入到实际教学中去。例如,2013年“3.15晚会”曝光的和网络安全相关的问题,可以融入到相关章节的教学内容,分析其成因、原理和解决方法。课程设计要能与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和全国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等各级各类相关学科竞赛的水平同步,同时定期与相关的企业和院校交流,保证能够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在考核方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省级以上大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和省级以上信息安全竞赛的主要获奖者,本课程就可以免修。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经过课程组的讨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信息安全发展现状和前沿技术、网络操作系统安全、网络实体安全、网络数据库与数据安全、数据加密和鉴别、防火墙、网络攻防技术与应用、Internet安全和VPN技术等,实验项目包括密码学(置换、替代、DES和RSA)、PKI、多级安全访问控制、防火墙、入侵检测、病毒、VPN和安全审计等内容。课程设计遵循以赛带练的指导思想进行开展,主要分为两大方向:安全作品和模拟攻防。安全作品由教师指定参考题目或学生自拟题目来实施,这些题目主要参考各级信息安全竞赛而不断更新,如文件透明加解密、基于Android平台的安全通信录、基于Android平台的绿色浏览器、基于Android平台的手机防护系统等。模拟攻防由教师提前创建一个模拟环境,在此环境中预留一些漏洞和层层关卡,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的关卡越多,则完成质量越高,环境和关卡的设置参考各级攻防赛的相关设置。
二、一个核心、一个导向、三个层次的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提出了一个核心、一个导向、三个层次的教学模式改革方案。一个核心是指以从业职位为核心,以信息安全人才未来可能从事职业的基本需求为基础设定了三大类职位:安全软件开发、安全顾问和红客。引导学生在学习期间拟定职业方向,进而有针对性地提高某个方面的能力。一个导向是指以项目经理训练为导向,即与网络安全充分结合的综合性的团队式项目训练,从团队人员的确定、项目计划、项目实施和项目的推广整个过程都有项目经理来执行,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三个层次是指本课程的教学结构和内容上分为基础模块、项目模块、企业模块三个层次。基础模块是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项目模块是项目经理训练,企业模块是实训基地的企业项目实训。
三、分梯度的学生培养机制
徐州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没有设置信息安全专业,信息与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只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网络工程方向开设,而信息安全人才是复合型的人才,仅仅在网络工程方向的学生中去培养优秀的信息安全人才是困难的。学生仅仅学习这一门课程远远达不到社会对信息安全人才的技能要求,所以我校一般从大一开始进行选拔和培养。首先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选拔一些有兴趣的同学,进入学院设立的学生网络技术学会,然后再从中选拔比较优秀的学生进入学院与企业共同设立的信息安全小组。进入信息安全小组的同学采取导师制的方式进行培养,指导老师对信息安全小组的每个同学制订一份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指导这些学生去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申请各级大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项目,在本科学习的第四年再把这些学生送到相关的实训基地参加实训项目,形成了四年分梯度的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机制,如图1所示。
四、基于情景模拟的实践、实训教学体系
在CDIO的12条标准中,标准5和标准6对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依据CDIO的指导思想和企业项目需求,课程组老师进行多方考察和筛选后,与企业合作建立了信息安全实验室。本实验室不仅可以进行常规的课程实验,同时也能模拟各种信息安全应用案例,实现各类安全项目的实施。信息与网络安全技术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课堂教学、实验项目、课程设计、学科竞赛、教师科研、实训基地、服务社会等环节有效地融入一体。
在实践教学中采取情景模拟教学方法。每一个实验都进行应用情景设计,按照“设定情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经验推广”的模式进行实验教学,使学生对每一个实验项目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本科学习的第四年进入实训基地学习,和校外工程导师一起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这样学生掌握的技能就能和企业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实施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在校外实训期间参与企业各类工程集成项目多项,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五、提高教师自身的CDIO理论和实践能力
为了加深对CDIO的认识,并把这个理念带到教师实际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要求课程组的教师认真学习CDIO的理念,同时积极参加国内组织的CDIO教学研讨活动。现在很多大学教师在自己专业知识和科研方面都是专家,但在实际工程和产业中的经验非常有限,CDIO理念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还要具备熟练的实战动手能力。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课程组教师积极争取学院委派到企业进行锻炼的机会,增强自己的实际工程和产业经验。现在本课程组教师都具有工程项目经历。
六、结语
在充分研究与吸收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理念,对信息与网络安全技术课程从教学大纲的编制、教学模式的改革、实验和实训体系的设计,以及学生培养机制等方面进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2010年起,学生申请软件著作权4项,在国内的各类期刊9篇,在省级以上信息安全技术相关的学科竞赛中获奖11余人次、申请省级以上大学生实践创新和创新创业项目10项。在此基础上,将继续运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深化课程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天宝,程卫东.基于CDIO 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工程教育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25-31.
[2]林英,李彤.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安全方向”CDIO实践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6):94-97.
[3]徐剑,王学毅,谭振华,等.基于CDIO的网络安全类课程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8):61-68.
篇9
【关键词】地理 案例教学 多媒体
地理作为高中文科类的重点科目,对于学生的知识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新课标准对地理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标准,要从根本上提高地理教学水平,教师就要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注重教学方法上的研究。
案例教学法和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他们更加主动去参加课堂学习和讨论,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接收能力。下面就案例教学法和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做具体分析。
一、案例教学法的课堂应用
1.应用案例分析学习、论证地理原理和规律。世界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对案例所包含的基本地理原理、规律的提取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地理案例教学的本质不在于对案例具体细节的把握,而是要求从案例所提供的具体事实中提取普遍性的地理原理与规律,并运用这些原理和规律去分析、解决新问题。地理原理的学习可通过对具体的案例的层层分析,逐步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地理原理与规律。在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中关于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尤其是在旅行中的感受。从萧县到北京(先坐汽车到徐州,然后坐火车到北京),再从北京到新疆(坐火车)沿途所看见哪些不同地理现象?登山过程中从山脚到山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通过地理案例教学,为地理原理提供例证或验证,便于加深对抽象地理概念的把握。
2.应用案例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强调师生以“做”为核心,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由近及远,宏观地加以理解,避免了枯燥的陈述,同时对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态度有极大的好处,达到开放式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问学生:“上个学期19点上晚自习,天已暗下来了,而现在为什么19点上晚自习天仍大亮?”身边的事物与书上的知识有意识地联系在一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而且无意中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应用案例评价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借助教材精选的示范案例,使学生在分析具体案例中注重方法的培养,在课堂上学完一个案例后,要让学生对另一个相似的案例独立分析强化地理思维方法。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案例教学方式,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二、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教育水平已成为各类学校所关注的大事,把多媒体用于教学已成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流。
1.有利于突破地理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地理中一些难点,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震的产生、地震波的传播,地壳运动,恒星日和太阳日的不同等,内容比较抽象,即便有模型也很难理解。如果通过电脑模拟过程,学生能直观地观察这些地理现象,就能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些现象,掌握规律。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可运用电脑软件,突出重点,便于知识点的把握。
2.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地理知识涉及面广,理论性较强,而且很抽象,学生难以掌握,在课堂学习中容易产生枯燥感,从而对地理课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样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极其不利。把多媒体技术带入地理课堂进行教学,通过制作地理教学课件,使讲授的知识具有动态感,再配上音乐,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而且这些对学生计算机技术和软件的掌握没要求,通过观看课件即可获得大量地理知识,对地理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
3.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扩大课堂的容量,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广,包罗世界各地、各民族,有众多的地名、地理事物。而课本里的知识容量必定有限,仅仅对课本的学习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对地理知识的需求,老师课堂板书费时又费力,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教学,老师只需课前把所需要的课件做好就可以,这样不用占用太多宝贵的课堂时间,而且能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该知识。如讲授中国行政区划的内容,以前差不多要用两节课的时间,应用多媒体教学后,用一堂课的时间就可学完,还可进行相关巩固练习,通过练习反馈的信息,可以迅速了解学生是否已较好地掌握了这些知识。
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收到很好的效果,但它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不能取代板书。教师首先应当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通过案例教学法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灵活多变地进行课堂授课。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乡土地理 实践能力 地理知识 地理教学
乡土地理是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义务教育大纲还特别强调“地理教学应密切联系乡土实际,注重实践活动”。我国现行的通用地理教材适合在一个较大地区统一使用,而乡土地理则适合在县市一级范围内使用,以适应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较大的地区差异和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
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内容意义深远。
首先,乡土地理教育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乡土地理知识一般都是学生熟悉的,看得见、摸得着、能具体感知的事物,这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解了乡土发展历程、发展优势和面临的困难,很容易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和建设家乡、报效社会的感情。爱家乡,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使我们感到非常亲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建设成就来之不易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今后自己应该如何为家乡建设出力,为环保作贡献。
其次,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最能体现“由近及远,从已知到未知”的教育原则。乡土地理是学生学习其他地理的基础 ,先观察、研究和熟知本地所见的具体事物,再推之较远地区和其他国家的地理情况,这符合认知过程的逻辑。
再次,乡土地理教育是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它可使地理概念、原理、规律具体化、形象化,是地理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生动体现,能使学生形成真实的地理观念和正确的地理判断。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本地教学资源优势,将乡土案例渗透在地理教学中,使地理教学更加贴近社会实际、贴近现实生活,乡土观得到生动体现,切实提高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更能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关注家乡的情感。教师紧密的运用学生身边活生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进行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入乡土地理的内容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紧密结合乡土材料,巧妙设疑,激发学生求知欲。地理事物和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地理概念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抽象内容。为此必须利用乡土地理内容阐述说明,使学生从未知到已知,从抽象到具体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例如在《交通运输》这节中设问,为什么兰州市东部批发市场选择在火车东站附近?学生对此问题很感兴趣,并抢答到,主要是临近陇海―兰新铁路交汇处,交通便利,便于人流、物流的集散。再如,介绍观光农业,学生不太理解,农业怎么会跟观光旅游联系在一起呢?这时就可以举个例子。比如每年的四月八,苦水猪驮山上求签拜佛的人纷至沓来。这时也正是玫瑰花开放的时节。我们就可以建一些基础设施,吸引上山的人们,尤其是城里人来观光,游玩,增加经济收入。只要举出身边的例子,学生就能理解。
2.应用乡土地理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地理教材阐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空间距离远,具有全局性和典型性,而地理图表又是抽象的文字符号,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故此,教师必须运用乡土地理知识进行教学,使学生由近及远,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去观察、分析地理事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例如,在讲解工业布局在城市区位中是否合理时,我以兰炼、兰化两大企业为例分析。因兰州冬季盛行西北风,而兰炼、兰化位于城区上风向,大气污染非常严重,所以兰州的空气质量特别差。显然,兰炼、兰化的布局极不合理。同学们就开始讨论,有的说那就搬迁。教师趁势结合兰州新区的开发,告诉学生传闻说兰炼、兰化要迁往新城区,引导学生讨论这种搬迁的可行性。最后得出结论:由于搬迁费用十分昂贵,很可能迁不过去。这就是工业惯性。这样既解决了学习问题,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3.用身边的事实更容易让学生动情动心,从而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又都不可能前去观察,也不可能都靠实验解决问题。但是,我们知道一切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知识,就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比如,在讲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兰州夏天和冬天天亮天黑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而得出“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这个结论,使学生加深印象。因此要让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新闻和地理现象,能使学生成为社会的有心人,避免培养出新一代的书呆子。
4.课外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乡土地理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培养能力。比如在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要素,这是令一般学生感到头疼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将学生带出去实地观察,看看具体的地形情况,什么鞍部、陡崖、山谷、山脊、陡坡、缓坡就会一目了然。另外,还有很多内容都可以让学生去调查研究。比如搜集近郊农业产业结构、兰州市工业布局、区位选择及对环境的影响、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分布、城市规划、旅游资源开发等等。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广泛应用乡土地理知识,将其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对所学地理原理、规律的感性认识,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素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地理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同时还能丰富地理教学的内涵,扩展地理教学的外延,最终达到传承乡土文明,凸显乡土文化特征,实现地理科学的社会作用。
【参考文献】
- 上一篇: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
- 下一篇:安全工程毕业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