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纠纷证人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2: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纠纷证人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之间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其中,财产既指金钱、物资、房屋、土地等物质财富,又指物权、知识产权、债权和债务。人身关系则是与人身不可分离、以人身利益为内容、不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社会关系,括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1]同时,我国刑法所调整的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包括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公民的人身权利、民利和其他权利、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秩序、国防利益、军事利益等。我国民法和刑法在对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调整上是有一定重合的。事实上,我国民法和刑法调整的都是社会关系,只是根据社会关系的重要性程度,分别运用民法或者刑法等其他规范予以调整。社会关系中的婚姻家庭、经济秩序等社会关系一般采用民法予以调整保护,其中可能遭受严重侵害的,则由刑法予以保护。这样,在婚姻关系、经济秩序等方面的社会关系,在民法调整还是刑法调整的问题上,就可能出现法条竟合。由此可见,一个行为往往既触犯了刑事法律,又导致民事上的损害赔偿,或者行为处于民事违法与刑事犯罪的边缘地带。这样,同样的争议事项可能既属于民事诉讼管辖的范围,又被纳入刑事诉讼。[2]我国近年来在金融、经济领域涌现出大量的民事违法行为,这是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必然付出的代价。在经济交往中,当事人往往为了实现和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对于一方当事人的犯罪行为很少向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报案,特别是国家利益受损而当事人获利的案件。而在其对民事解决的结果不满意时,才会诉求刑事诉讼。[3]而由于当事人收集证据的局限性和刑事诉讼对证据要求的严格性,法院依据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也只能判断争议事项属于民事诉讼。例如以民间借贷为幌子的诈骗犯罪中,由于当事人持有借据等证据,在无法找到行为人时,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往往持借据到法院,法院根据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就以民间借贷纠纷予以受理,并作出缺席判决。而在判决之后,行为人继续隐匿,判决书也无法执行。同样从自身利益考虑,当事人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受理后认为该案属于立案范围,遂对行为人予以追捕。行为人归案后,对其非法占有的故意予以供认,同时供认为逃避追捕,搬离原住处、改变原通讯联系方式。这样,根据公安机关掌握的证据,该案就属于典型的刑事案件。检察机关就该案向法院时,就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有关该争议事项的民事裁判对随后的刑事诉讼是否具有既判力。
二、我国现有解决民事裁判对随后的刑事判决影响的法律渊源
1998年4月19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经济纠纷案件过程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1、12条规定,人民法院作为经济纠纷受理的案件,经审理认为不属经济纠纷案件而有经济犯罪嫌疑的,应当裁定驳回,将有关材料移送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同样,人民法院已立案审理的经济纠纷案件,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认为有经济犯罪嫌疑,并说明理由附有关材料函告受理该案的人民法院的,有关人民法院应当认真审查。经过审查,认为确有经济犯罪嫌疑的,应当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并书面通知当事人,退还案件受理费;如认为确属经济纠纷案件的,应当依法继续审理,并将结果函告有关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这些规定都是针对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涉及刑事案件的处理办法。
遗憾的是,以上司法解释只是规定了在民事裁判作出之前的作法,但是如果在民事裁判已经作出并生效后,才提起刑事诉讼,则该民事裁判在随后的刑事诉讼中应当具有何种效力,立法和司法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三、解决民事裁判对随后的刑事判决影响的设想
实践中,由于缺乏明确规定,各地对民事裁判对随后的刑事诉讼是否具有既判力的态度各不相同。根据笔者不完全调查,福建、广东深圳地区都不承认民事裁判对随后刑事诉讼的既判力,认为即使就同一事项存在民事裁判,只要该事项事实上属于刑律所调整,就应当予以受理。而在某市某区,法院以上述98年的司法解释为依据,认为既然法院已经对争议事项的性质作出确定,这种定性就具有既判力,刑事审判庭在民事审判庭未撤销民事裁判之前,按照“一事不再理”的原则,不予受理。笔者认可第一种作法,理由如下:
(一)从案件受理的角度看,民事案件受理时对证据的要求低于刑事诉讼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受理时,审查的内容包括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所谓实质要件,就是1.原告是否是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2.是否有明确的被告;3.是否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4.争议事项是否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所谓形式要件就是民事诉状中要包括以下内容:1.当事人概况;2.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和理由;3.证据和证据的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事实上,法院受理民事诉讼审查的内容中,不管是实质要件还是形式要件,都只是程序上的一种审查,不包括实体上的认定。而我国《刑事诉讼法》的86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显然,由于立案往往涉及到行为人的人身自由,所以在受理时除了程序审查外,还要在实体上审查是否“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要求明显高于民事诉讼的案件受理。同时,民事诉讼中的证据不像刑事诉讼中的由公安司法机关主动收集、审查,而是由当事人提供,法院基于其客观中立地位一般也不主动收集证据。这样,一方面民事诉讼的受理门槛较低;另一方面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来源狭窄,因此,不能够要求民事法官对于自己所受理的每宗案件中的刑事因素都有充分考虑而予以移送,更不能以民事法官对争议事项已作民事裁判而排除刑法的适用。
(二)从证据标准的角度看,民事诉讼奉行优势证据,而刑事诉讼执行排除合理怀疑的原则
近年来,有些学者开始对证据标准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和务实的探索,明确了刑、民诉讼采取不同的证据标准。在刑事诉讼中,为了证明刑法所规定的犯罪构成的实体要件,应采取严格的证明标准,仅仅证明某人可能实施了犯罪行为是不够的,要认定其有罪或者无罪,就必须进一步得出唯一结论,要达到排除一切可能的标准。而在民事诉讼中,如果全案证据显示某一民事法律关系存在的可能性,明显地大于其不存在的可能性,尽管还没有排除其他可能,但在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法官也应当可以根据现有的证据认定这一事实。[5]很显然,没有理由用一种证明标准较低的诉讼对一种证明标准较高的诉讼施加既判影响。
(三)从诉讼主体的角度看,民事诉讼的主体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而刑事诉讼的主体一般以国家提讼为主
在我国,民事裁判的双方当事人都是该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除对生效裁判的抗诉外,国家不会涉入民事纠纷。而刑事诉讼则分为公诉与自诉两种,公诉案件由国家公诉机关代表国家的利益提讼,与之前的民事诉讼在主体上具有不一致性。因此,民事诉讼和随后的刑事诉讼中就同一事项进行争讼的主体是不一致的,即使在民事诉讼中作为公民的方败诉,也不意味着在刑事诉讼中作为国家公权力代表的国家公诉机关也必然无法就同一争议事项承担证明责任。因此,无论前诉的结果如何,都不会影响随后的刑事诉讼,即民事裁判对刑事诉讼没有既判力。[6]
注释:
[1]魏振瀛:《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10页.
[2]李哲:《刑事裁判的既判力研究》,载《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同上.
[4]李浩:《民事举证责任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23页.
篇2
关键词:法务会计 法务会计诉讼支持 安然事件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115-04
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经济活动中出现大量经济诈骗等复杂案件,单靠一个领域已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法务会计是一门涉及法律知识和会计知识的混合学科,两个领域须相互配合才能很好地为当事人提供证据支持,也是大势所趋。在诉讼实务中法务会计提供诉讼支持服务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世界能源巨头安然、国内红光实业及最近几年发生的金融欺诈、赔偿和其他诉讼案件,其中很大一部分与会计知识有着密切联系。发生纠纷的当事人需要专业化的法务会计专家的帮助,在提供专业的证据支持同时对法庭已经作出的判决进行判断和分析,协助当事人决定上诉或申诉,或采取其他措施进行救济。然而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制度与中国相关法律、会计解释存在明显的差异。而这一切需要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调解,需要法务会计行业的管理制度、专家证人制度的建立,为认定犯罪事实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司法机关正确科学地解决经济纠纷,从而使诉讼活动顺利公正地进行。
一、我国法务会计诉讼支持的现状
美国安然事件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法务会计在诉讼支持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在我国司法实务之中法务会计的应用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这个制度在我国还不成熟,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法务会计诉讼的宣传、普及程度低。就相关部门人员对法务会计的了解程度做了一个调查研究,统计结果如表1。
对于这个调查研究,接受调查的对象大部分是相关从事法律和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当前的中国,法务会计这个词并不被人们所熟知,其中48%“没有听说过”法务会计,比例几乎达到一半,29%仅仅“听说过”法务会计这个词,只有23%“听说过类似的业务”,但不知道是法务会计,一般都认为法务会计就是司法会计,不过是叫法不同而已,其实在国内就是司法会计。从表1可以看出,法务会计这个概念在我国并没有得到普遍宣传,因为以上接受调查的人员大多是相关专业人员,他们了解的都不多,更不用说普通群众了,因此对法务会计诉讼支持的认识也就不会太深。
2.法务会计诉讼支持的理论体系不健全。我国法务会计诉讼支持的建设起步晚,理论体系不成熟,众说纷纭,争议不断导致法务会计诉讼业务的实务操作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操作规范、技术鉴定标准、法务会计专家证人资格的认证标准等。然而实践之中又有大量需求,这就使得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所脱节。
3.法务会计诉讼行业管理不规范。
(1)法务会计诉讼行业管理混乱。中国法务会计诉讼理论尚不成熟使得整个法务会计行业机制就不健全,行业间争议不断,专门从事法务会计业务的机构不统一,相应地也就没有专门从事这个行业的专家,现在更多的是司法鉴定人员或注册会计师在做这个业务。这就使得这个行业的主体不统一,其作出的鉴定意见的权威性就易受到各方质疑。还有就是业务范围过于狭窄,仅局限于经济舞弊、贪污等刑事案件,民事、行政方面很少涉猎。
(2)没有统一的法务会计技术鉴定标准。法务会计诉讼支持业务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并非是没有根基的,只是根基不稳,急需补充养分壮大自己。如在一些重大经济舞弊、贪污案件中,司法部门聘请专业的会计人员进行财务调查,同时出具鉴定意见为当事人提供必要的证据支持。但是不同的机构、不同的鉴定人员按照不统一的技术鉴定标准出具鉴定意见,这让原本不熟悉相关专业知识的审判人员和当事人更是一头雾水,也就是“养分”不足。一旦营养不良,相应的活动就会受限制,这无疑是在浪费司法资源,也降低了诉讼活动的效率。
4.法务会计诉讼支持相关配套制度缺乏。
篇3
一、公安侦查存在之缺陷
缺陷一:同一侦查人员在同一时间段讯问不同犯罪嫌疑人。
笔者在一案的办理中发现,在公安讯问笔录上竟显示出同一侦查人员在同一时间段内讯问不同的犯罪嫌疑人,其违反了我国《刑事诉讼法》第91条规定[1].出现此问题的原因有二,一是记录人疏忽大意填错了时间,二是确因人员有限而导致一人在同一时间交替讯问二名犯罪嫌疑人。当这样的证据同时出示时,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名侦查人员办案,造成的后果轻则是法庭上的被动,重则是证据的不被采用,倘若该证据是有罪证据的话,后果就更不堪设想了。
缺陷二:侦查人员应回避而未回避。
笔者曾经办理过一起故意伤害案,该伤害案发生在某派出所内,民警王某正值案发现场,目睹了案发的全过程,具备了担当证人的资格,他本不该再行使对此案的侦查职能,但他后来作为委托人委托某鉴定机关对该案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作了伤情鉴定,并向其他办案人员提供了证言。其行为违反了《刑事诉讼法》第28条第3项的规定[2],应该回避而未回避。因为证人具有不可替代性,办案人员事前既已了解案情,就有向公安司法机关作证的义务,成为案件的证人。在同一案件中,既作证人又作侦查人员,就容易先入为主,主观臆断,不利于客观全面地收集和分析判断证据,进而影响正确认定案件实事、公正处理案件。
缺陷三:证人担任保证人。
笔者在办理王某交通肇事一案中,经审查发现王某交通肇事后电话通知其外甥高某,并由高某驾车将王某带至交通部门。后来,王某被公安机关决定取保候审,同时准许了由高某担任王某的保证人,其做法违反了《刑事诉讼法》第54条的保证人必须与本案无牵连之规定。我们经审查认为,王某的该行为依法应认定为自首,那么高某就应该以证人的身份向司法机关作证。为此,具有证人身份的高某再担任王某的保证人是欠妥的。
缺陷四:侦查实验程序不合法。
公安机关在办理一起交通肇事案件中为了查明事故双方的责任,进行了侦查实验,但卷里无公安局长批准材料,其行为违反了《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3].虽然侦查实验的结果可能是真实的,但由于没有履行批准程序,承办人将案件退回了公安机关。因为侦查实验是一种再现曾经发生过的侦查手段,为与过去发生过的事情达到最大限度地相同,必须保证侦查实验过程中的程序合法,其中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严格履行批准手续。
缺陷五:扣押赃物、赃款不出具正式的扣押清单。
某些公安侦查人员扣押了犯罪嫌疑人的款物后,不仅未出具正式的扣押物品清单,并且卷宗中也无任何反映,甚至于连一张白条也没有,其违反了《刑事诉讼法》第 115条之规定[4].法律如此规定的目的就是加强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扣押物品等工作的监督,防止某些侦查人员出现违法乱纪现象。所以扣押与案件有关的物品后,扣押机关必须出具详细、确实、正式的物品清单。
缺陷六:拘留时间延长不合法。
从笔者办案的实践看,凡对犯罪嫌疑人采取逮捕强制措施的案件,均经过了第一次延长,约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都经过了第二次延长。由于现行有关司法解释均未对《刑事诉讼法》第69条[5]中规定的“特殊情况”予以规定,为此笔者不能确定公安机关的第一次延长是否合法,但对于约百分之九十的第二次延长,笔者认为有相当一部分是欠妥的。例如,有些案件为一人犯罪,犯罪嫌疑人的户籍所在地为北京市且为初犯。对此情况,拘留的羁押期限应该说并不需要延长至30日,但公安机关仍进行了第二次延长,很明显这是不符合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
缺陷七:保证人保证和保证金保证两种方式共用。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3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缴纳保证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关于取保候审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条更是明确指出:对同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决定取保候审的,不得同时使用保证人和保证金保证。本来由于上述法律和司法解释的明确规定,对同一犯罪嫌疑人来说,人保与钱保是不应该同时出现的,但笔者在办案中还是发现了该现象的存在。
缺陷八:犯罪嫌疑人的量刑材料不能及时送审。
笔者办理的一起盗窃案中,犯罪事实比较清楚、证据也确实充分,但就是仅仅由于缺乏犯罪嫌疑人的前科材料而不能公诉,导致案件二次退补。甚至有些问题还被被告人或其辩护人提出,造成公诉方被动。例如在一起妨害公务案件中,由于侦查机关取证不全面,只调取了有利于一方当事人的证人证言,而未调取有利于另一方当事人的证人证言,而被告人及其人在当庭提出此项要求,并要求新的证人出庭,导致庭审的延期审理,给公诉人造成很大被动。
二、导致侦查缺陷的原因
造成侦查机关在侦查过程中存在种种缺陷,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部分侦查人员的法律素质不高,法律知识储备不足。
上述人保和钱保的共用以及侦查实验不经批准、应回避而不回避、由证人担任保证人的现象,笔者认为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有些侦查人员虽然认识到学法懂法的重要性,但知识储备明显不足。知识是素质的基础。侦查人员法律知识的多寡,决定着其有无成熟的法律心理和观念,对法和法律现象有无正确的看法和评价,同时也是能否依法办事的重要条件。多数侦查人员对有关法律法规内容的掌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但是有些侦查人员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不深入,对有些重要问题的理解存在严重的偏差。
(二)部分侦查人员证据意识不强,固定收集证据的能力欠缺。
作为证据的收集和固定者,有些侦查人员证据意识提高明显滞后刑事诉讼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在收集、固定证据的效率和质量难以满足控罪和庭审的需要。新的刑事诉讼法实行无罪推定的原则,注重对人权的保护,强调程序的合法性,对证据的要求很高,侦查机关应转变过去有罪推定的旧观念,改变过去以供求证、先供后证的重视口供的取证模式,突出对其它人证物证等直接证据的收集和固定,力争使每一起案件都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条。上述拘留时间延长不合法的现象就表明了一些侦查人员的证据意识不强。犯罪嫌疑人在被抓获后不如实供述自己的全部罪行,不应该成为公安第二次延长拘留期限的理由。这就要求侦查人员打破以前的办案模式和办案理念,不要过度追求犯罪嫌疑人的口供。相反的,要在其他证据的调查和取得上多下功夫,用事实和其他证据来突破其心里防线,让犯罪嫌疑人主动交代。
(三)现行的公安侦查机关侦查体制不尽合理。
现行公安机关侦审部门合并的侦查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刑事诉讼。由于侦查部门的考核标准多局限于破案数量和逮捕犯罪嫌疑人的多少,这就使侦查人员常常满足于这两个标准,而对案件质量则考虑较少,办案重心明显倾向于检察机关审查批捕部门,因为其考核机制重点在于捕与不捕,而不在诉与不诉,更不管是否能提交审判,其是否是有罪和罪轻罪重的问题。不少侦查人员存在着只要检察机关批捕了就万事大吉,这样势必使预审业务中继续取证、补证、深挖余罪等诸多问题就变得毫无意义,削弱了打击犯罪的力度和准度。
(四)现行检察机关与侦查机关的定位存在缺陷。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分别由公检法三机关负责,但实质上却形成了以侦查为中心的诉讼结构。在这种结构下,检察机关承担着诉讼风险和后果,但却无权指挥侦查活动、影响证据的收集和固定,侦查人员拥有侦查权,收集、固定证据却不直接承受因证据不足而造成的败诉风险和后果。这种权利和责任的错位,必然造成侦查人员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破案和抓获犯罪嫌疑人,而对破案后及时、全面地收集、固定犯罪证据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尤其是一些侦查人员对检察机关的退补意见往往拖拉、敷衍,甚至抵触、满不在乎。
(五)个别侦查人员维护犯罪嫌疑人权益的责任心不强。
个别侦查人员认为只要案件得以侦破,有证据能证实犯罪即可,而不是注重证据确实、充分,把案件办成铁案。代表国家力量的机关和个体力量的对比差异以及长期的办案经历,使一些侦查人员淡化了维护犯罪嫌疑人权益的意识。他们漠视甚至于毫不关心犯罪嫌疑人的正当权益,为了能“拿下”案件,他们为尽其所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采用一些非正当的手段、方法。这样对于采用从表面看来只是有“滥用”嫌疑的“延长拘留期限”手段更不足为奇了。
(六)公安机关警力不足。
由于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公安工作也随之做出重大调整和变革,基层民警面临更大的压力。如:企业改制带来的下岗失业、劳资纠纷等不断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涉外经济、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使跨国经济纠纷增多,境内外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造成外口管理难度加大,犯罪行为的有组织化、国际化、隐蔽化、高科技化,使公安安全防范管理工作量大增等等。对公安工作而言,所有的具体工作都落在了基层民警身上。而当前我们国家警察的数量与迅速增加的刑事案件是不成比例的,为此警力不足、特别是刑事警察的力量不足,也是导致上述某些问题出现的因素之一,这也是我们必须理解的客观原因。
三、纠正公安侦查缺陷的对策
减少公安侦查缺陷,从而提高案件质量,在现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既需要公安侦查机关增强证据意识,提高自身素质,也需要检察机关转变工作方式,加强与侦查机关的交流与沟通。笔者认为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增强侦查人员的证据意识,提高侦查人员的取证能力。
通过开展专门的如何收集、固定证据的法律业务培训和定期观看庭审案例等方式,提高侦查人员以审判为中心的证据意识,通过提高侦查人员的证据意识,增强侦查人员按照庭审的要求收集、固定证据的能力。
(二)开展侦诉换位活动。
如侦诉控辩对抗赛、邀请侦查人员旁听庭审、业务研讨等,进行角色转换,实行换位思考,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引导侦查人员从公诉的角度,从符合庭审需要的角度审视侦查活动,对如何收集和固定证据有更为明确的认识,减少侦查活动的盲目性、违法性,提高在侦查活动收集证据时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三)是建立依法适时介入、公诉引导侦查机制。
建立重、特大案件定期通报,对一些重大、疑难、复杂案件适时介入侦查活动,使整个侦查活动紧紧围绕公诉工作展开,就侦查方向、取证标准、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具体指导,提高侦查质量和效率。
(四)建立定期案件审理情况通报制度。
公诉部门与侦查部门定期对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进行座谈,总结成功之处和教训,以便侦查工作的改进。
注释:
[1]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91条规定,讯问犯罪嫌疑人必须由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侦查人员进行。讯问的时候,侦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
[2]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8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一)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二)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人的;
(四)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
[3]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时候,经公安局长批准,可以进行侦查实验。
[4]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15条规定:对于被扣押的物品和文件,应当会同在场见证人和被扣押物品持有人查点清楚,当场开列清单一式二份,由侦查人员、见证人和持有人签名或者盖章,一份交给持有人,另一分附卷备查。
篇4
关键词:配电线路设计;施工管理;电力工程;用电运行;施工质量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电力客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规模的扩大,服务品质的提高,电线线路的质量也相应提升,确保电力系统安全便利的运行,同时使供电企业经济效益得到保证。配电线路设计有着输送和分配电力资源的责任,在电力系统之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电线的安装的过程中技术含量比较高,劳动强度大,应更加良好地去管理确立合理施工方案。
1配电线路设计概述
电力系统的作用是确保电能输送到每一用户的手里,它的主要构成结构有发电厂、变电厂、输电线和配电线路等,这些部门相互间配合,再运输到客户家里就是销售工作的过程。所以要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性,确保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和企业电力公司的经济收益。配电线路是在电力系统的联络的血脉,城建局为了方便市政设施建设而直接将配电线路与通信线路以及其他的一些基础管道放在一起,这种方法甚至可以说是未来配电线路设计的重点所在。它的便利通畅将直接影响全体电力供电系统,所以通过对电网系统的配置优化升级改造,可增加电网的安全性和收益。配电线路的设计一般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所以在实际布置过程中要将步骤落实到位。先考察现场进行现场测绘,制作出路径图,再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导线截面、转角和现场的测量计算,选择线路的种类形式,列出设备清单工程预算,进行预算估测。
1.1配电线路的设备材料选择
在对导体和设备的设计选用中,要注意符合国家规定的《电力装置的过电压保护设计规范》的要求,配电的设备由导线、避雷针、杆塔、横担、绝缘子、金具、拉线组成,在自然的天气影响下对材料的考验加大,所以说在选用材料时用重量轻、导电性强、机械强度高,还要抗腐蚀的设备材料,例如绝缘子的用处是为了使每个导线与导线截面之间绝缘。还可以用螺丝、线夹、挂板、螺钉来增加平衡拉力,增强对狂风强烈气流的抵抗能力,增加对自然天气的应对能力。而且国家规定在低配电压的电线路时低于1千伏不能高于1000赫兹的频率。在对配电装置的绝缘水平设计的时候,要严格按照规定技术进行施工作业。为了保证导体设备电流长期可以大于该回路的最大持续工作电流,要选用可以承受最高的工作电压的设备使其不会造成低于该回路的情况发生。设计线路时要进行计算验证,按照三相短路的思路进行验算开断电流、多用短电流、导体和设备的热稳定和动稳定等设备进行精确的计算验证工作。例如用熔断器保护电压互感器回路时,用装置的热稳定和动稳定的特性计算工作。日照情况下的钢芯线和管型导体的温度应该小于80℃,假如裸导体的接触面有覆盖层的时候工作温度是可以达到85℃的,在常规的情况下导体的工作温度应该低于70℃。
1.2配电线路路径的设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客户供电需求的发展,配电线路由原来的单一的电源结构发展成为了双电源并行的新结构的模式,当发生故障的时候,故障的区域可以自行切断故障路段正常的配电可以成为继续电站供电,灵活运行设备,分段的段数越多,出故障影响的时间区域就越少,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安全高效、有保障的配电网。
1.3变压器位置选择问题
不同的地区土壤的差别对铺设也有不一样的要求,杆位建立时要排查地形,恶劣地形严重时会造成杆体倒塌、摧毁。铺设之前要认真计算,如果不认真会造成设备成本的增加,工程的管理层管理的力度不强会造成管理上的问题频发,工人的管理不当会影响施工进度。工程中报价员的素质缺陷等造成了工程的协议签订不认真失误频发,造成所估算的预算的成本的价值高过于实际所需要的成本的现象。对附属设备的不重视没有明确的标志意识,在施工的时候,会有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施工的工地会占很大的空间,为周边的居民和工作人员带来很多的不便,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且在施工的时候对周边的树林、草地、绿化有很大的破坏,不利于环保的政策。配电线路的时候往往都采用的是高压配电线路,基础结构是由钢筋混凝土构成的沿线对农民的农田和池塘,果林有一定程度的损坏,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会引发不同程度的经济纠纷。会对工期造成延误,耽误进度,对施工单位会有超出经济预算的情况发生,变压器及其高低压线路须避开易爆、易燃、污水严重及地势低洼地带,如何处理工程中的困难,是运行管理的重要细节。在施工的过程中,工期长会造成设备和原材料的损失,要及时地修补管理,才能阻止进一步的恶化,有的工地还会出现偷盗电缆的现象,影响极其恶劣,会造成财产的损失,还延误工期,阻碍了整个施工进度,所以施工的管理人员要制定规则,杜绝防范这样的事情出现,建立巡逻队阻止这样的事情的发生。架设设备的时候原本的道路和电线路都会受到影响,造成断水断电也时有发生,给原住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所以安全管控的问题要加强,在保证施工工期的完成的同时也要注重防火防盗的问题,保证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不受损失,对施工的现场设备质量各种材料的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
2对配电线进行施工管理
施工的时候,配电线的质量一定要符合规范标准,技术管理人员一定要有过硬的技术和很强的专业性,不能管理不当。施工管理既要规范施工的技术,也要对设备资料进行及时的管理,以免影响施工最后的审核程序,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在管理上要解决难点和问题。追求工作的效率时也要考虑安全问题,要考虑到工作人员的安全,如果发生较大的安全问题,影响会极其恶劣,所以要按照规定安全施工,考虑天气变化的情况,以免发生意外。设计图纸的过程中设计的内容除要求满足设计要求,还要考虑到设计成本的预算问题,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都要在对审查图纸的时候不能马虎,工程初期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设计图纸的理解执行,管理人员要求仔细审核图纸内容,寻找图纸中出现的问题并认真对待及时修正,才能保证工程图纸的准确无误。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工程进行是非常有利的。对施工的过程进行技术管理,是为了确保施工质量的提升,施工的从业人员自身不仅仅要技术过硬不拖泥带水,在检查的过程中也不能马虎,对施工负责,对施工的质量负责。对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的培养,专业的综合实力的素质提升,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对工程的进度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培养提升技术人员能力也是必备的要求,方法有参观更大的更高级的公司交流学习进行学术技术的交流,为企业培养各种业务突出的人才。对工艺材料的进步也是管理层所需要学习的,例如对提高绝缘子运行的安全和稳定是很重要的,提升施工的技术会使悬垂串绝缘子、瓷棒绝缘子、钢化玻璃绝缘子的损耗减少,从而减少停电、线路的运行和维护麻烦及不必要的资本投入。在施工安全管理的问题上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规定操作进行确保施工安全的处理,现场按照相关规定完成工程的进行,以免施工中出现意外危险或埋下隐患。
3结语
在施工之前要确保图纸的合理性、安全性和准确无误,确保之后的施工没有纰漏发生,一定要遵循安全科学的原则,制定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案。技术人员提升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技能,管理人员对施工的管理要创新方法要求,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寻求先进的科学措施,可以向国外学习经验学习先进的技术,实现企业综合实力的发展,寻求长久发展战略,保持电力电路的正常进行,确保用户的利益保障,确保企业利益,为社会国家集体利益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文龙.浅析10kV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要点[J].价值工程,2010,(29).
[2]王保志,徐烨炜.浅析10kV配电线路设计要点[J].中国电子商务,2012,(5).
[3]黄育宏.10kV架空配电线路工程设计分析[J].农村电气化,2008,(2).
[4]李英明.输电线路在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要点[J].黑龙江科学,2014,(4).
[5]陈树兰.10kV配电线路故障分析及防范对策[A].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首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篇5
下面就我单位近年来的离退休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领导重视,健全机构,齐抓共管
我单位一贯重视离退休工作,把离退休工作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紧密联系起来,充分认识做好离退休工作的重要性。离退休工作不仅有很强的政治性,还有很强的政策性。当前,改革不断向深层次发展,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到人们的切身利益,也会触及到离退休职工的利益。我单位党政领导认识到:离退休老同志是我国地质事业发展的战斗者和见证人,为地质事业做出过重大的贡献,是我们的宝贵财富,绝不能当作是一种负担。他们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仍然关心党和国家大事,关心地质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我们只有从思想上、政治上关心他们,才能把他们的愿望和热情转化为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转化为提高我们工作水平、做好各项工作的精神动力。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心照顾好老同志,让他们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真正体现党的温暖和社会主义优越性,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退休人员逐年增多,老干部工作已成为地勘单位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直接关系着单位伍的稳定。对此我们形成了共识,做好离退休工作,不仅是为单位伍稳定做贡献,更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表现,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从继承和发展党的事业、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去认识离退休工作,重视离退休工作。因此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离退休工作的方针、政策,在确定各项工作总体布局时统筹考虑离退休工作;在研究制定各项改革措施时,注意照顾离退休职工的利益,使他们既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又老有所教、老有所学。
由于认识正确到位,我们把离退休管理工作列入党政工作议事日程,加大了工作力度,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健全了组织机构,设立专门职能部门--离退休科,负责离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把离退休党员组织起来,成立了离退休党支部;建起和完善职工活动中心,为老同志提供了活动场所;制定离退休管理工作制度,做到责任到位,具体到人,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配合,共同努力,做到季末年底汇报工作时必须汇报退管工作,布置工作时必须布置退管工作,检查总结工作时必须检查总结退管工作。离退休工作有机构、有组织、有活动阵地、有管理服务人员、有工作制度,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过问,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机制,狠抓有关老干部工作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认真负责、深入细致地做好离退休工作。
二、落实老同志政治待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离退休职工空闲时间较多,这决定了他们既需要物质方面的照顾,更需要精神方面的关怀。我们在政治生活上关心老同志,落实好他们的政治待遇。首先是按照中央文件的要求,成立了离退休党支部,保证离退休党支部组织健全和组织生活的正常开展。离退休支部共有党员120名,配备了一名有能力和经验的干部担任支部书记,支部委员都经过党员大会无记名投票民主选举产生。几年来,离退休党支部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促进思想观念转变、化解矛盾、稳定单位伍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离退休党支部坚持过好党的组织生活,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员大会、一次小组会、一次支委会,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每年“七一”都召开座谈会,积极组织党员参与大单位党委举办的知识竞赛等活动,组织政治学习,如:十六大精神专题学习会、《》学习会等,人手一册《支部生活》杂志,双职工的退休党员加发《党风》杂志1份,十六大召开后,向每位党员发放《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十个懂得》小册子和《中国共产程》单行本,对居住外地的党员,还将学习资料邮寄给他们。通过学习和教育管理,提高了离退休党员的思想觉悟,转变思想观念,增强组织观念,不支持不参与群众性的。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党员,支部书记还经常上门拜访。其次重视加强对退休党员、退休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离退休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特别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我们注意了解和关注离退休职工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细致地做好他们的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健全学习通报制度,及时组织学习,传达文件,使离退休职工能够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国家、局、单位的新形势。我们每半年召开一次离退休职工大会,有重要事情随时召开,将近期上级关于离退休工作的一些文件精神如增加离退休生活费、地方社保部门增调养老金等情况通报给大家。每年大单位职代会后,我们都及时传达会议精神,让广大老同志了解单位上的情况,更好的支持大单位工作。今年4月还组织传达学习何局长在局地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使离退休职工认清了当前地勘工作的形势以及改革发展的方向、思路,参加会议的近百名退休职工并展开讨论,多数老同志都能认识到地勘单位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要争取主动,少指责埋怨,等、靠、要都不能解决问题。要提高认识,跟上形势,确保单位伍稳定,支持在职的同志工作,支持单位领导的工作,少找麻烦,不添乱子,让他们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逐步改善地勘单位伍“一穷三旧”的落后状况。再次是注意倾听老同志的意见。我们每年年初均召开离退休职工座谈会,大单位党政领导参加并向离退休职工报告单位上的生产经营和发展计划,同时认真广泛听取离退休同志对生产经营及单位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并且努力解决好他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让老同志感到自己仍是单位的一分子,单位的生存发展与他们息息相关,从而更加关心和支持单位的发展。
我们深入细致做好老同志的思想政治工作,化解矛盾,由于地勘工作正处在改革的重要时期,计划经济的思想短时间还难于消除,在单位伍中还有很大的影响力,也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单位伍的稳定。因此我们注意及时分析老同志的思想状况,增强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多侧面、多角度地做好正面引导、解疑释惑、理顺情绪的工作。注重做好深入细致、灵活多样的思想工作,点面结合,区分对象,普遍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特别注意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与帮助老同志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各方共同配合,形成合力,求得实效。。如离退休费发放的问题,进入地方养老保险后,退休职工生活费实行社会化发放,社保部份的养老金通过养老金存折由退休职工个人领取,单位发放部分则根据省局文件精神,按就高不就低原则进行补差。对此,有极少数职工不理解,接受不了,我们就多次召开会议传达文件精神,解疑释惑,并邀请地方社保部门领导来会上向退休职工进行解释,通过细致的工作,使老同志理解了上级文件精神,确保了稳定。近400人的离退休职工队伍是个大队伍,时常会有邻里之间、家庭内部的口角纠纷、矛盾发生,我们的退管干部都能及时参与调解,化解矛盾,尤其是有两宗退休职工内部的经济纠纷,达五六年之久,互相扯皮、指责,喊打喊杀,不仅影响左邻右舍的正常生活,也严重影响单位伍的形象。离退休科领导深入调查,了解具体情况,通过多次谈话调解,使双方达成协议,纠纷得到了妥善解决。我们还注意依靠退休党员、干部协助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把他们当作中坚力量来维护队伍的稳定,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保障老同志生活待遇,解决好住房、医疗问题
1、努力解决退休人员住房问题,改善居住环境。
我单位是从XX山区迁到XX市新基地来的,职工住房一直成为左右职工队伍稳定的一个因素。尽管几届领导班子作了极大的努力,住房紧张的局面有所缓解,但仍无法满足需要。个别职工因暂时没有住上楼房还跑到单位上来吵闹,影响单位的正常工作,也影响队伍的稳定。为了妥善解决退休人员的住房,我们班子研究分房方案时对退休职工给予了优惠政策,在分房计分上向退休人员倾斜,工龄分、野外工作分的分值比较高,对老同志予以特殊照顾,特别是60年代参加工作的老同志直接分房,不再需要计分。副处以上待遇的离休干部在分房时更是比单位级领导首先选房。对较困难的退休职工参加集资建房,单位上允许他们分期分批付房款,甚至采取特殊办法解决特别困难的退休职工的住房,使他们不会因为经济困难而住不上楼房。通过多年的努力和省局的扶持,到目前为止,我单位256户离退休职工全部住上了楼房。退休人员住房紧张的情况得到了解决,对稳定单位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解决住房问题后,我们还注意改善基地的居住环境,建设花园式小区,投入资金整治基地环境,绿化、美化小区,修建了公园、花圃,植树种草,安装路灯、彩灯。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单位基地面貌焕然一新,去年被市评为“花园式单位”。对此,一位老同志说:“自己做梦也想不到能住在这么好的环境里”。我们同时还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改造基地供水、供电等生活设施,方便职工的生活。今年又在小区建立了闭路监控、报警系统,今后如果老同志有困难需要帮助,通过报警电话就会有巡警上门帮忙。通过以上努力,我们改善了居住环境,使离退休职工能够安心“安居”。
2、按政策落实“两费”,改善医疗条件,解决看病难问题。
能否按政策规定落实“两费”是衡量一个单位是否重视离退休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单位班子十分注意这方面的工作。尽管单位上经济也很困难,多年来省局拨款缺口也较大,但我们仍然做到了每月按时足额发放离退休生活费,光此一项我们每年就要支付80万元左右。在医疗费方面,省局多年没有拨款(只给了离休干部医疗费),由于老同志多,重病大病也多,这样,一年至少又要支付35~40万元医疗费,但我们在单位上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仍千方百计确保了退休职工的治病医疗。多次修订医疗费报销等规定,对离休干部按照规定按季度全额报销;职业病人不超过半年按规定全额报销;其他退休职工按住院先后、病类轻重、费用情况分别次数给予报销。每年年底,对退休职工未报销的医疗费进行全面了解、调查,提交单位班子研究,争取安排资金。春节前,给花费大、年纪大、家庭较困难的职工优先给予报销;其他费用较少的,给予先报销一部份,剩余部分待后再安排报销。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到目前为止,我单位退休职工进入地方医疗保险以前所发生的医疗费已全部报销完毕,没有拖欠一分退休人员的医疗费。自2001年11月全单位进入地方基本医疗保险后,针对个人医保门诊费用偏少、住院治疗“门槛费”较高的新问题,考虑到减轻退休职工的经济负担,我们根据生产经营状况,从单位上的财力出发,经单位班子认真研究,决定设立医疗基金,对职工住院医疗费用进行补助,退休职工住院医疗费用在医保统筹基金支付87%的基础上,由单位再补助10%的医疗费用,这有助于减轻重病大病职工(目前全单位矽肺病、癌症、脑血管病、工伤等重病号近50多人)的医疗费负担。另外,从今年5月份起,将过去探望住院老同志送营养品的做法改为送慰问金,住院的职工每人次送慰问金300元,也可以为职工减轻一些负担。目前离休干部医疗费仍由单位按规定实报实销,二十多名职业病退休职工的医疗费,除地方医保统筹报销外,其余部份仍由单位报销。对一些有困难的病危职工,我们还及时借款给他们,设法帮忙解决经济困难,甚至发动大家捐款,去年底今年初就有两位职工得到单位上帮助,转危为安。对那些无亲属照顾的患病老同志,离退休科还派人到医院照顾。单位有关部门的同志还积极帮助退休职工办理特定门诊申报手续以及住院费用的审核报销等医保手续,方便了离退休职工。我们采取这些措施做法是要说明,我们并没有忘记老职工为地质事业所做的贡献。虽然进入了地方医疗保险,离退休职工个人仍有各种困难,我们还应一如既往的关心他们,体现组织对他们的关怀。这样使他们的心理平衡一些,能够共享到改革成果,对促进单位伍稳定也有一定的作用。
我单位基地相距市区较远,老同志的一般常见病,都在单位医务所诊治,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原来医务所用房比较破旧,设备简陋,检查、诊断缺少仪器。近几年我们逐年给予支持和帮助,累计投入约40多万元,用于搬迁、装修用房,先后购置了X光机、B超、心电图、化验、理疗等必要的设备仪器,诊室、药房、病房等分开管理,办好了医务所。实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后,我们还积极与地方联系,支持医务所获得批准成为市社保定点医疗机构。这样既解决了老同志到市区看病难的问题,又可减少往返奔波的交通费用,体现了“老有所医”。
四、关心离退休职工生活,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
单位党政领导始终把关心离退休职工的生活当作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关心困难退休职工的生活,每年年底离退休科会同工会做好对困难人员的调查摸底,开展送温暖活动,重大节日走访慰问老同志,如2003年春节,发放慰问金4.16万元,慰问离休干部、老劳模以及伤残、特困职工。对生活遇到暂时困难的退休职工给予困难补助,近三年共发放补助16人次,金额7150元。有长期困难的退休职工则帮助申请社会救济,为一户低于当地生活保障线标准的特困户申办了社会救济,使其生活标准不低于广东省最低生活保障线。近两三年,单位经济逐渐有所好转,在职职工享受的福利,老同志也可以享受到。单位上在中秋节和春节给每位退休人员发放节日慰问金,离休干部则与在职干部享受同等待遇,离休干部也同样有电话费补贴。退休职工每月都可以领到18元的水电费补贴和25元的物业费补贴。组织好节日活动,每年春节和老人节,由离退休科具体负责组织召开座谈会或茶话会。单位党、政、工领导出席会议,通报单位上的情况,与老同志座谈,听取意见和建议。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如蓝球比赛、长跑、扑克、象棋、围棋、跳棋、乒乓球比赛等,活跃老同志文化生活。
前几年我们在经济较困难的情况下,筹集资金建起了活动中心大楼,内设阅览室、健身室、娱乐室等,同时逐年投入资金充实活动中心的各类设施,为离退休老同志创造了良好的文体娱乐活动场所,并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保证老同志能够“走出来,动起来,乐起来”,创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氛围。许多老同志说单位上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不仅为我们盖了活动中心楼,还尽最大努力改善了健身娱乐设施,关心我们的文化生活,我们再没有理由不支持大单位的工作。版权所有
五、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尽心尽力为离退休职工服务
篇6
一、我国刑事立案程序的缺陷
从立法的原意看,中国选择立案程序主观目的是为了控制侦查权的滥用和侦查懈怠,严格控制侦查权,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促使侦查人员一定要履行职责积极侦查,不能不侦查。应该说主观愿望是好的,但实际效果并非如此。由于立案程序的设计缺乏理论上的支撑,与实践脱节,严重影响和阻碍侦查功能的发挥,导致了一系列不良后果。
(一)立案程序被虚置
立案程序被虚置,是指实际办案中办案人员根本不按照立案程序的要求办理立案手续,不理会法律关于立案的规定。由于法律规定的立案条件不具有可操作性,为了及时发现犯罪、打击犯罪,侦查机关在实践中必然脱离法律的规定而自行其是,不办立案手续就展开侦查,等侦查结束了再补办手续。司法机关在司法实践需要和不科学的程序设计之间无所适从,最后往往选择了不办立案手续,违法办案,这就导致立案程序事实上被虚置。
(二)检察机关无法按照法律规定办案,自己设计初查制度,初查异化为侦查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立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认为有犯罪事实,二是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由于检察机关管辖案件的特殊性,在侦查之初往往只有一封举报信,或者其他的犯罪信息,面对这样的条件,检察机关根本无法做出立案或者不立案的决定。而不立案又不合法,不能进行侦查,检察机关只好另谋出路,通过制定司法解释的方式自行降低侦查程序启动的标准,设置了“初查”制度。199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关于检察机关反贪污贿赂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初查是检察机关对案件线索在立案前依法进行的审查,包括必要的调查。”《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73条规定,在初查过程中,可以采取询问、查询、勘验、鉴定、调取证据材料等不限制被查对象人身、财产权利的措施。不得对初查对象采取强制措施,不得查封、扣押、冻结初查对象的财产。由于初查可以仅根据举报线索而发动,具有较强的随机性特征,这就使检察侦查机关可以绕过立案程序,随机性地启动侦查程序,而立法所规定的正式程序即立案程序被虚置不用了。然而,侦查人员进行“初查”时,不采用侦查手段是无法获取证据的。为了获取证据,侦查人员必需采用相应的侦查手段(如询问证人、检查帐目、讯问犯罪嫌疑人等)进行调查,这必然导致侦查手段的非法使用。也就是说,依法应在立案后实施的侦查权,在“立案前审查”或“初查”阶段就被使用了,出现“侦查行为前置”、“初查制度异化为侦查制度”的现象。实践中大量的侦查行为、侦查措施在初查中被使用,初查措施超过了《刑事诉讼法》第110条规定的“审查”的内涵和外延,有时也超越了《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73条对初查的种种限制规定,初查行为已变成事实上的侦查行为,初查异化为侦查,初查阶段滥用侦查手段。与此相应的是侦查权的虚置。由于靠初查破案,立案以后,案件事实已基本清楚,案件的主要框架在立案前已基本确定。法律规定的侦查权实际上对案件的定性、定量已无更进一步的积极作用,立案后的侦查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立案后侦查权的作用被虚化了。
不仅如此,由于立案条件设置过高,为了化解风险,减小压力,绕开立案程序,越来越多的检察机关主动寻求纪检监察部门的支持,依赖纪检监察部门的“”来进行案件的初期调查。
(三)立案条件过高,立案难,致使侦查不作为,有漏案,案件得不到及时侦查,放纵罪犯
立案程序对立案条件设置了较高的门坎,再加上错案追究,撤案严格控制等刑事政策的影响,使侦查机关在立案时持谨慎态度,立案把握上从严,即出现人为地将立案的条件升格,提出“立得了,捕得下,诉得出,判得了”的要求。这一要求使侦查人员在立案时就要考虑到案件的最后处理,立案条件上升为判决要求,结果导致一部分案件出于谨慎考虑而不立案。从公安机关的侦查看,容易使侦查机关对本应该按刑事案件查处的案件被当成是一般治安案件来办理,也直接导致了在司法机关之间互相推诿、群众控告、举报无门的问题,最终给群众带来告状难、立案难的问题,使一部分犯罪分子逃脱了法律严惩,受害人的生命财产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各级检察机关进行立案监督,应当立而没有立,检察机关通知立案的情况居高不下,1998年是5027件,2000年是20809件,2001年是18447件,2005年16662件,2006年是17940件。“从立案程序启动刑事诉讼不符合诉讼的逻辑和规律,减损了刑事诉讼惩罚、打击犯罪的机能”。在检察机关侦查中,由于初查侦查化,侦查虚置,导致案件查不透,放纵犯罪的情况可能更为严重。司法实践中,由于初查缺乏法定的调查手段,但许多案件又必须采取相应的侦查措施才能查明犯罪事实,再加上检察机关的侦查手段本来就落后,检察机关在初查中遇有反侦查活动时,更加束手无策,因此,往往会出现案件事实查不清的情况,而犯罪事实查不清又不能“立案”,致使被迫放弃一些犯罪案件的侦查,造成犯罪分子逃脱刑事责任的追究。由于靠初查破案致使一些案件因查不透而出现“夹生”,待立案后已无法纠正,这是一些案件查不明、诉不出的原因之一。
(四)立案的意义异化成考核标准,导致“不破不立”、“边破边立”或“有案不立”现象较为严重
“不破不立”、“边破边立”等现象是当前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情况严重,公安机关在1997年前后进行过专门的调研和治理。“宁夏公安厅通过对七个公安局的刑事案件立案进行调查,发现已经立案数只占应立的50-70%。立案不实的表现为,一是自行提高立案的标准,二是发案地点不清,没有现场的一般不立,三是不破不立,四是以备查为名不立案。”2000年,四川省对全省立案中不破不立、漏报瞒报、弄虚作假等进行调查发现,1994-1999年6月,全省刑事案件立案数只占可核实应立案件数的65.8%,重大案件立案数占可核实数的70.6%,据此,年平均漏立案5万起,年漏立重大案件1万余起。
调研人员将上述情况原因,归结为,一是公安机关对如实立案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薄弱;三是地方党政干部干预,进行“一票否决”;四是公安机关的考核指标体系不科学完善。实际上笔者认为根本的原因是两条,一是考核办法不科学。过去追求破案率,即已经破案件与已经立案的比例,不破不立自然就有最好的成绩;二是立案程序的设置不科学。没有立案程序,就不可能有“不破不立”、“边破边立”现象。现在各级公安机关只考核破案的绝对数,不再考核立案数,情况有所好转,但立案程序没有改革,很多问题依然存在。
(五)立案前的审查行为失控,随意立案,缺乏监督
由于初查是将侦查工作置于了立案之前,因此,致使这一诉讼过程失去了程序上的监督。立案前的手段立法不明确,如何审查,应遵循的原则和程序等都没有规定,因此随意性很大,现行法律对立案前的调查手段、线索等没有有效的监督方式,初查不成案成为一个权钱交易很好的借口,不立案成为办案人员或个别领导干部处理非常案件的工具,初查成为腐败的一个平台,成为一个失去监督的死角。按照有关规定和实践操作要求,立案后由于有统计、备案、要结果等等措施,对侦查形成了一定监督。立案了才能纳入监督范围,一方面统计了数据,另一方面,还要上报备案。而不立案就无法进入监督的视野,对不初查,瞒案不报,瞒案不查,随便初查等情况监督失效。现在有的地方采取招标初查,交换初查等方式解决监督问题,但也不是根本之举。
实践中,有的地方随意立案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刑诉法修改后,检察机关展开了立案监督,有的的地方由于监督力度大,公安机关考核力度大,有些地方的公安机关采取有案就立,不行就撤。部分地方的公安机关怕被监督而盲目立案,或者插手经济纠纷,违法立案。据统计,2001年山东淄博市某区公安机关侦破刑事案件2757件,当年报捕279件,移送和直诉416件,移送只占当年侦破案件的15%;近三年来,公安机关立案数平均以每年25%的数量增长,而报捕案件数平均增长不到10%。大量的刑事案件如何处理的不得而知。”
二、我国刑事立案程序的改进建议
(一)取消立案程序,还侦查以本来面目
从根本上讲,立案程序阻碍了侦查功能的发挥,使侦查无法展开,也无法保障无罪的人免受追究,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取消立案程序,同时,将侦查措施分为任意调查行为和强制侦查行为,对强制侦查行为严格控制,分权把关,让侦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防止侦查的异化和虚置。由于没有立案程序,就没有案件外的压力,检察机关初查中的尴尬和困惑迎刃而解。取消了立案程序和立案的标准,“立案”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诉讼阶段,相应的以获取犯罪嫌疑信息作为侦查启动条件,立案程序改造成为犯罪信息登记程序,即线索经过登记,如果认为有可查性,可能涉嫌犯罪,就开始侦查,但每一个侦查措施的采取必须严格控制。具体程序和制度作如下设计:
一是建立犯罪线索登记与回执制度。具体来讲就是要求侦查机关在接到的公民或单位的报案、检举、自首或自己发现犯罪线索,在专门的介质上进行登记,登记的目的是让人能够看到,作到有据可查。为了加强监督,侦查部门对相关犯罪信息登记的同时,要对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出具回执,证明他们的报案、控告、举报行为已经被侦查机关收到并且登记。在回执上注明是否立案,承办人是谁,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依据回执来查询是否开始侦查,侦查人员是谁,以保障他们对侦查是否启动的监督权。如果未立案,有权要求公安机关解释,群众认为该立不立的,可以向上级申请复议。犯罪线索登记制度是启动侦查的法律手续,对报案的客观记录。线索是侦查合法性的基础,这一制度有利于侦查的及时启动,有利于案件的司法统计,回执程序也有利于对侦查机关的监督。二是对犯罪消息的简单审查和处理。根据不同情况,报经有关机构或者领导批准进行侦查,或者转处。无论是启动侦查或者转其他部门都要向当事人反馈。这样设置有利于案件的分流,不至于浪费人力物力。三是侦查的发动。初步确认是应该侦查的信息后,侦查机关就应该立即展开侦查活动,根据线索情况,采取相应的侦查措施。四是保证对侦查行为的动态监督。每项侦查措施、尤其是强制性侦查行为都要经过审批,特别是限制人身、财产的侦查行为更是如此。要设置第三者对侦查措施进行审查。五是赋予被侦查对象申诉权和控告权,进行有效的权利救济。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