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设计 初探 人教版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64-01

在新课标下,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思路为:模块与专题相结合,同时也把中国史与外国史相联系,采取必修和选修相协调的课程结构。其特点为:模块相对独立,但教学内容总体整合。所以,面对这一全新的教材,教师在教学时对教材的适应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笔者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学课改精神,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

专题史教学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体现之一,它的教学内容和以往的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有所不同,给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惑。所以,专题史教学设计的探讨一定会给我们的教学困惑提供帮助。

那么,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哪些情况呢?

一、要对学生学习专题史的状况进行调查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状况。所以,我们要对学生在学习专题史的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在学生中间调查的结果,我们发现,学生对高中历史新教材不适应的原因如下:

1.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在新的教材中,由于过高地估量了学生在初中时所学的历史知识,所以在编写教材时,打破了传统的题材体例,不再采用通史体例,而是把历史知识分成了政治史、经济史以及文化史等模块。由于专题史的跨度大,教学内容跳跃性大,分割性也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一时不能适应这种教材模式,无法把初中历史知识和高中知识点进行连贯,就好像是运动员在攀崖时没有工具一样,运动员无法爬上去。可想而知,高中生在学习专题时对知识体系难以进行储备。

2.在传统的教材中,它的编写是以时间为体系的,新教材没有系统的思路。教师在授课后,学生对这么复杂的专题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理清头绪,头脑中一片混杂。在旧知识还没理清之际,教师又朝着下一个专题史迈进了,这样的学习,学生无法在时间上完成复杂的专题知识整理,教学内容的专业化及时间、空间跨度大,使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大了好几倍,学生的学习难度也就增大了。

面对这样的调查情况,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特把自己在教学设计上的初探策略提出来,供大家商榷。

二、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

1.在设计时要注意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学生在初中时期学习历史一般是以时间为顺序的,他们在学习历史基础知识时,根本不会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知识进行专题归纳,事件与事件之间不会进行联系。可是在学习高中历史时,已经完全打破了以时间为顺序的编写,只是编写专题史,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深化知识点,要具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及归纳能力。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克服初高中历史教材不能衔接的问题,要考虑到学生适应能力的问题,要考虑到教学内容重复率高的问题,要利用通史体和专题体的特点,让这两种教材取长补短,在设计时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搭建一个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平台。

高中历史教材虽然是以专题史为编写基础,但是在每个专题编写时,却是以时间顺序为体系的。所以,我们也可以抓住这个特点把教学设计写好。例如,在中,就是以时间为顺序的,先探讨“”,然后再探讨“”等。在讲“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时,教材中就需要学生从夏到清朝各朝代的大致演变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因此,在上每一节新课时,为了使学生适应专题史的学习,我都尽可能地把时间顺序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高中历史专题史的学习兴趣不减,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四课第一小节《土地制度的演变》中,编者在文中只是简单原始社会、春秋时期等的土地制度,而对于我国封建制度全盛的唐宋明时期的土地制度并没有进行详细的介绍,我在教学中,广泛引用资源,把唐宋明等朝代的土地制度一一列出来,使学生明确这些朝代中的土地制度都促进当时的经济发展。而这种适当的穿插教学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历史兴趣的衔接。其次,为了加强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教师也应在现有教材基础之上,关注专题纵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横向知识结构的联系性,从而引导学生探究表达、记忆和构建历史空间体系的策略。

2.在教学设计时要活用教材。

高中历史新课程专题史教学设计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树立“教材观”的新课程理念,教材是“死”的,人的教学活动是“活”的。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务必确立由“教”教材向“活用”教材此理念出发。

新教材观认为,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资源之一,而并不是唯一资源,所以教师在利用教材时要把教材和其它教学资源整合利用,充分利用并发掘其特点。这正好符合新教材的使用理念:“不是教教材(课本),而是用教材(课本)”。所以,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开始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性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对历史现象进行探讨时要由表象入手,最后落实到对事物属性及本质的探究,理解事物本质含义。如失败,直接原因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它决定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当然,在高中历史新课程专题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去进行教学,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合理调整教材体系,“未雨绸缪”,做好教学设计,充分备课,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周娜娜.强化高中历史专题史教学,提高课堂效率[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2009(9).35-36

篇2

一、新课程改革对乡土历史教学的要求

所谓的乡土历史就是指某个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乡土历史包含了某个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文史古迹、地方特色文化等。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又一轮改革浪潮下,高中的历史教学中乡土历史知识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说明了我国历史课程改革的乡土化趋势,进一步要求各地区高中历史教学要充分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本地区的乡土历史资源,开发本地的历史课程,充分分析本地的教育发展和乡土历史状况,充分结合本地教育和当地社会发展的关联,针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以维护本地自然和文化和谐发展为宗旨,为当地的环境保护和文物保护事业献计献策。让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资源得到健康持续发展,对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乡土历史文化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1.加强对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甄别和筛选

在高中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中除了一些较少的当地地理、民俗文化素材外,主要以当地的历史资料为主,但是地方史志大多来源于“民间”,从而导致所收集的一些当地史学观念、历史素材、信息解读以及相关的逻辑推算会存在一些偏差和错误,除此之外由于当地民众不正确的乡土历史观念,使得一些真实的“历史”面貌无法恢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土资源的运用。在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有一个真实、深入、全面的认识,就必须要对这些历史素材进行充分地甄别辨析,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保证历史的真实性。历史缺乏真实性,也就失去了历史的意义。二是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从目前历史高考试题中,历史观念的多元化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从不同的史观角度来认识历史,所呈现的历史也就不同,因此,我们必须要从不同的史观综合地审视历史,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历史的全貌。

2.综合运用与提升乡土历史文化教学的价值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乡土历史资源的教学价值,可以更好的完成历史教学的总体目标。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地运用各种历史教学素材,充分发挥各种素材的历史教学价值,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乡土历史的教学效能。在充分认清乡土资源和其他资源的教学价值的基础上,分类选择、优化配置。很多乡土资源信息十分生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核心概念,充分发挥乡土资源的教学辅助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乡土资源都优于其他的素材,由于乡土资源的一些特性,其资源的来源、收集、整理过程不够完善等问题,一些资源和主干知识连接不够充分,对于一些乡土资源还需要进一步地甄选和分析。因此,在选择乡土资源的过程中必须谨慎。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以南通为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南通得天独厚的历史遗迹、博物馆等乡土历史资源为设计的材料,在讲解“京剧的产生与发展”时,教师就可以引入“伶工学社―――第一所戏曲学校”这一南通历史材料进行充实。

3.优化与创新乡土历史文化运用的模式

乡土历史文化运用于教学设计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要素:全面体现历史学科化;明确选择目的;要有思维含量;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乡土文化在教学设计中充分注重学生实践探究能力、思维的开放性以及综合思维能力,从而保证课堂的优质、高效,杜绝懒散、“放羊”现象产生。乡土研究课程的学习评价主要坚持发展性、开放性以及综合性。努力使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完美结合。

篇3

一般来讲,“教学设计”应当包括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评级等基本要素。这里必须明确,我们不能把教学设计仅仅定位于解决知识如何讲授的问题上,更重要的是还必须要强调“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即“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需要学习什么,为什么学、怎么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样去教,直至学生学得怎么样,考察和评价教学行为等方面”。具体来讲,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通常应包括课前分析、实施过程和课后反思等三个基本环节。

一是课前分析。它包括:1教材分析:包括课标的要求,每课教学内容在整个模块中的地位、特点和作用;高中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内容的关联等。2是分析学情:包括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行为等。3确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方法培养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4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5确定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包括教师如何教学生和学生如何学两方面的实施策略的选择。6设计教学环境和教学用具等。

二是实施过程。指对教学过程与策略方法的设计,即解决目标实现的途径问题。它包括:1设计问题的展开方式,即如何进入问题的情境。2设计问题的解决方式,即如何进入问题情境的,2设计问题的解决方式,如探究的、体验的。。。3预设教师和学生在实施过程中的行为活动,以利于调整。4设计和准备相关的材料和使用方式。5设计鼓励和引导学生的方式方法等。

三是课后反思。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实施效果,及时作出自我评价;二是根据教学实际,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必要及时的修订等。

鉴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根本性追求是为学生的生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和不断超越而奠基,期望他们能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因此,作为教学设计,就不能在仅仅是考虑如何实现教材知识的简单授受,而更应该强调的是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全面理解和把握、对教材内容的有机整合与开发以及对教学实施策略的创造性、自主性的选择与设计。就教学实施层面来看,新课程的上述基本理念所带来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实现要求,就是直接指向了对教学活动中教与学两个主体的真正解放。

从教师教学设计的角度而言,课程实施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要求,都应当通过教师富于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才能得到落实。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制的的各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基本上都是以单元主题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的,拥有比较广阔的延展空间,这也为教师教学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可能。鉴于普通高中新课程设计的立足点已不再是仅仅着眼于学科知识本位价值,而是一切以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本的宗旨上来。教师一切教的行为设计,都必须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这个立足点。概言之,即因学定教。其中,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问题,应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要首先加以关注的。

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角度而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了其设计和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尝到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的新理念。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必须要树立暂新的设计理念,即一定要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切实遵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规律,突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以学习者的学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设计的落脚点。换言之,我们觉得以下两点至为重要:

一是要务必强调对学生状况进行细致的分析。学习者对实现某项学习目标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和掌握程度等,是教学实施成败的关键。因此,要搞好教学设计,就必须首先重视分析学生的一般特征,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准备情况等,是教学实施成败的关键。因此,要搞好教学设计,就必须首先重视分析学生的一般特征,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准备情况等,以便为j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采用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如果我们不能考虑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而只是单纯地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那是不可能指望获得很好的效果的。

二是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学生能否发展,学生能否主动发展,学生能否全面发展,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终极追求。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是真正站在学生学习的立场上来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学习策略,应用教学技术和描绘教学过程的。学习目标不应该是我们强加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不应该是我们主观上想当然来设定的,学习评价不应是由教师单方面来武断裁决的。这一切都应当是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出发而形成的。即,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应该是指导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教学过程的操作应该是动态发展的,是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的,而不应该是完全按照教师预定的流程而机械完成的。此外,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作为教师不仅要有学习方法和思路的引导,更应当要有对其学习情感的唤醒和调动以及对有助于促进和激励学生良性发展的学习环境的营造。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在结构上与以往相比,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采取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的方式,架构起了整个课程体系的框架。即,模块课程取代了过去的线性课程。其中,这里所说的模块,是为了实现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着某一特定主题,通过整合入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在新课程方案中,模块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与我国传统课程相比,模块课程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综合性。与传统课程中的单元结构相比,模块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即每一个模块都哟模块都以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为核心,模块中样,学生在模块课程的学习中所获得就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和单一的技能,而是一种在主题统摄之下的结构化的知识。

2相对的独立性。即模块都是以科目内相对独立的内容为基础,并结合学生经验和社会现实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每个模块都有其明确的教育目标和特定的主题内容。模块和模块内容之间虽有一定的学科内容上的逻辑联系,但他们之间的联系并不很密切,并不一定都具有必然的序列递进关系,而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即,每一个模块都可以与其他模块、其他学科发生多种可能的关联,从而使统一的课程体系呈现出动态性及多样化。

篇4

首先,设计符合学情的教学目标,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性和可操作性。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和关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高中学生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理应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和源头。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第一个步骤应该是研读课程标准,明晰课程“三维目标”,做到全面化,整体化;第二步骤是依据学情,设计学生可认知性目标,或是认知知识点,或是发展能力;应避免设计的教学目标要求过高,而导致教学难度过大,加重学生的负担,力求设计的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例如:《罗马人的法律》一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高一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大多数都是停留在感性层面或只会死记硬背,简单重复;大部分学生对法律知识都比较陌生,知识储备有限。以上述为依据,设计“三维目标”如下:①知识与能力:了解掌握《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的内容,分析罗马法的发展及历史影响,理解认识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②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提炼并运用材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好合作学习的能力。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认识罗马法在法制史上的地位及局限,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进一步认识法制建设对人类政治文明的意义。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理解罗马法的变化及原因、感受罗马法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这样,即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体性,做到既强调知识、技能,又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重视预设目标,也重视非预设(生成性)目标的设计。

其次、优化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过程要达到“三维一体”(一维:知识与技能;二维:过程与方法;三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师必须做到把学生放到一个中心位置,并在各个环节中围绕这个中心。一句话,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一定要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第一,在备课时,教师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化设计,如:①设计学生“预习”方案。通过预习引导学生去揭示问题、探索知识、发现规律,……。②设计教师讲解重点、难点。教师的讲解应把握好“四个三”,一是“三度”(深度、广度、密度),二是“三性”(基础性、实用性、时代性),三是“三近”(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学科),四是“三易”(易混、易错、易忽视)。③设计渗透德育教育。

第二,教师教学方式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因此,我们的中心是如何处理学校中最基本的关系——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教师必须改变旧有的过于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密切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巴班斯基认为:“有关最优化地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的概念永远是具体的(不是包罗万象的),那些对于一些条件来说是很成功的、有效的方法,对另一些条件、另一些专题、另一种学习形式来说就可能是不适应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形式设计时,教师必须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地选择教学方式,因地制宜地教。各种教学方法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例如:在《罗马人的法律》课堂教学中:

(1)我先设计“The Glory is Greece!辉煌属于希腊!”“The Grandness is Rome ! 宏伟归于罗马!”二句名言,诱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激发其学习兴趣;再进行师生互动,复习旧知识“古罗马之所以宏伟,不仅在于她有许许多多的伟大建筑,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而在于她维系统治的法律——罗马法。罗马法是古代历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影响最深远的法律体系,是近现代法律的渊源和先驱。”完成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罗马人的法律》。”

(2)基于高一年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授课过程中,要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尽可能把问题简单化、形象化处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进入第一个知识目标之前,我补充了有关概念:原告、被告、法庭;公民、平民、自由民等;展示课件:“罗马建城的传说”和古罗马的发展史等相关知识,为新课学习作铺垫。

(3)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目标出发,合理设计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探究等。例如:在完成知识目标时,我先布置学生快速阅读课本P111第二段至P113并思考罗马人的法律都有哪一些?并作出回答。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得到初步体验,再经教师总结,构建起知识框架。

再如:在深入分析、理解主干知识环节,我设计多组材料,师生互动,置疑、解疑“从习惯法成文法;从公民法万民法的原因及表现。”又如:在主干知识的运用和巩固环节,我设计设置一组四个环环相扣的案例【案例1】【案例2】【案例3】【案例4】(略),通过材料分析,培养学生提炼并运用材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

篇5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1、教学目标具体化

    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目标陈述。它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行为来陈述目标,且目标尽量清晰、可测量可操作;它更要考虑学生从事学习时的能力,在教授新内容之前,就将目标明确告知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能予以掌握。如“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这一节的教学目标可这样定位:①学生能用自己的话陈述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出现的历史条件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体现;②学生能够辩证认识商品经济发展特别是商业资本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关系;③学生能根据教材中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一段材料说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2、学生起点能力明晰化

    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必须建立在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的基础上。所谓起点能力,亦即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所称的起点行为,是指学生已有的与新学习有关的能力或倾向的准备水平。传统教学虽然强调备课时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但事实上备课大多注重的是教材,对学生的起点学习能力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且传统教案中也没有“学生情况分析”或“学生起点能力”这一栏目。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对学生现有的学习状况十分清楚并认真分析,将教学目标、要求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作反复比照,从而使学生具备起点能力,巩固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的知识网络。如在教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节内容时,我对“学生起点能力”作了下列分析:①知识准备:学生已初步掌握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导火线、领导阶级、任务、性质、历史作用等有关概念。②技能准备:学生已懂得或会运用下列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原因;早期资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人民大众是革命的主力军;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是历史的进步,但也有其曲折性与复杂性。通过上述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就十分清晰了,有利于学生呈现新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学习、迁移、巩固新知识。

    3、学习步骤合理化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根据教师的特点和可行性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步骤,教学效果难以事前预见;教学过程的修改也经常没有计划,只是根据教师的猜测、教学内容的深浅和学生程度断断续续地发生。而科学的教学设计则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选择适合学习任务和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和媒体,因此教学设计要根据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如美国教育家加涅就认为“教学是一系列精心为学习者设计和安排的外部条件,这些事件用于支持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并为此定义了教学序列的九个一般性步骤:引起注意-告诉学习者目标-刺激对必备学习的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明确行为-提供行为正确与否的反馈-对行为评估-强化保持与转化。因此我认为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步骤设计至少必须有以下四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的环节:第一,复习旧知识-找到新知识立足点;第二,出示新内容-告知学生学习目标;第三,呈现新知识-嫁接同化形成新网络;第四,巩固检测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迁移、转化。

    二、关于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1、学习教育理论,指导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重要实践活动,它同样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需要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感觉到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指导,才能提高教学设计的水平。要搞好教学设计,教师要占领“制高点”,居高才能临下,纲举才能目张。这个“制高点”就是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就是科学的教育理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摆在我们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永恒而常新的课题。

    2、树立学生为本,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教学或以教材为本,或以教师为本,因而都偏离了教育的本来目标。素质教育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历史教师应该真正具有“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至上”的意识,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与起点水平。学生起点能力与教学目标、学习任务之间的差距就是矛盾,就是问题,就是教学的突破点与切入口。了解学生的需要与实际水平,不仅包括知识准备、技能准备,而且还包括情感准备,从而诱发学生的高度热情,缩短师生距离,带领学生去突破一个个路障,完成学习任务。

篇6

【关键词】高中 物理教学 实验

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中较为关键的教学途径,在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培养的同时,要进一步的培养以及启发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创造能力等,由于物理学科是一门相对较难的学科,所以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创新式实验的实践教学,采用创新型的实验方法,开发学生的创新型思维,进而逐渐养成科学性的精神,进而强化科学素养教学。

一、现阶段高中物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实验设计不够重视

物理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都是由物理实验得来的,但是目前我国仍然采用较为传统式的教学模式,教师以板书为教学重点,将自己对于教材的理解教授给学生,长期以来,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们逐渐觉得枯燥乏味,失去了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

与此相反,物理实验是一个较为生动直观的过程,进而可以逐渐营造一种愉悦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够逐渐融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体会到物理学习的乐趣,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的同时,还能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虽然教师能够设计实验教学的内容,但是在进行实验设计的过程中,毫无新意,只是单纯的按照课本进行教学,导致不能够实现实验的操作内容,完全的按照课本教材按部就班的实验,使得对于物理的授课不能起到任何的作用,进而无法提升教学的效率,完成不了教学目标。

(二)缺乏物理实验设计环节

物理实验的整个过程是充满趣味以及智慧的,设计性的实验教学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整体的创新能力。针对这部分的教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步骤以及实验方法,这是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只有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中,才能发现实验中的乐趣,得出实验结论,加深学生对于物理概念定理的理解以及运用。例如:教师想要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理论知识的认识以及理解,在进行加速度这一板块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小铁球的单摆实验进行探究,这个相对较为简单的实验能够将物理的原理以及实践操作相结合,调动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并且能够激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有效的运用得出的数据结论进行设计其他的相关性实验,进一步渲染物理实验课堂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优化高中物理教学实验设计的有效措施

(一)增强对于实验设计的重视

现阶段的高中教学中教学目的主要以提升自身的成绩以及高考录取率为基准,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有效的节省教学实践,往往会采用教务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式实验设计长期发展以来受到各方面的阻碍以及限制。高中学校的领导以及教师对于高中物理教学实验的认识不够重视,导致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仍然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严重的阻碍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型能力的有效性培养。例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课后教师单纯的以讲述为主,会逐渐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睡觉或者溜号的现象。因此,学校内的各领导以及教师都要逐渐加大对于实验创新设计的重视程度,着重于对于创新型实验的设计,进而提升物理教学的整体效率以及学习效果。

(二)营造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在进行创新实验的设计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通过教师在进行实验试剂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逐渐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分析实验以及归纳知识点,逐渐激发学生对于实验设计的积极性,以此来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在进行《探究碰撞中不变量》的物理实验时,教师要进一步的引导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的设计碰撞试验的实施方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有效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且根据实验进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学生正确思考能力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进行物理实验中应该进行正确的指导以及合理的配合。因此,教师要进一步的强化自身的职业素养以及实验教学能力,在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动手能力进行培养时,要逐渐的培养学生以正确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教师要不断的鼓励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进一步的提升高中学生的物理成绩以及教学效果,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要将教材知识与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针对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实验的设计,主要是将高中教学体制改革与教学模式进行有效转变的基本组成。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实践教学中,物理实验的具体设计内容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来进行相应的验证。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基本情况,综合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对于课堂教学的接受能力等,协助学生完成实验。

【参考文献】

[1]柯璋.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实验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11):141-141.

篇7

关键词:高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教学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276-01

物理教学始于学生的初中时期,在高中时期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和学习,由于物理起源于一些实验和实践总结而来的基础理论知识,很多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总结,因此,实验课程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位置。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通过创新实验来帮助同学理解一些高中物理较难理解的定律等,培养学生对物理兴趣的同时,还可以发散和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提升学生自身实验的技能及创新能力。在创新实验的设计过程中,始终坚持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将较难理解的定律、定理等通过实验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一、创新实验设计的原则

1、趣味化原则。高中物理实验中所要展示的现象通常都富有很强的吸引力,教师可以通过在物理教学中,设计一些妙趣横生的实验来展现原理,极大地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对自感现象进行教学时,传统教学实验通常是用电感线圈和小灯泡演示,实验效果不会很深刻,同学的动手能力也有限。为了让学生有更加强烈的感觉来加深印象,我们可以利用日光灯整流器和二节干电池设计一个触电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自感现象的存在。在这样的趣味实验的引导下,学生会逐步发现我们的物理不再是单调和枯燥的,更是新奇、生动的,在好奇和兴奋的探索心引导下,增进高中物理教学的趣味性。

2、简单化原则。在高中物理实验创新设计过程中,我们发现实验越简单实验现象越明显,学生的接受程度越高,切忌将实验设计的过于复杂,如同变魔术一般让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因此,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应该以操作方便、现象明显、安全可靠为主。例如在静电除尘这一现象讲解时,我们可以利用静电起电机、易拉罐、蚊香,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装置:点燃蚊香,让屡屡青烟从易拉罐内向上冒出,当接入高压后,烟气很快消失,从而让学生得出了静电除尘这一现象;再比如在电磁波的发射与接收知识点讲解时,我们可以改进传统的实验方法,将感应圈和发射圈作为发射的部分,向外部发射电磁波,利用电视上的天线接收电磁波,我们可以发现氖泡就可以发光。这两个实验我们就可以看出利用简单的结构装置,也可以得到现象十分明显的实验结果。

3、生活化原则。物理这门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物理知识在各个方面都已经跟我们生活和工作密不可分,各种物理现象、物理变化无时不在我们身边,无时不在发生。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将物理知识与我们所学到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课堂上要将一些生活经验作为基础引入到课堂中来。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相近的素材做实验,这样可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利用计算机辅助实验系统帮助完成数据。传统的常规仪器所显现出来的各种实验现象、数据读取、数据分析以及制作图表方面都受到了各种制约,存在很多的缺陷。引入计算机辅助试验系统,可以实现对整个实验的实时控制、实时测量、数据处理、图像处理、实验结果数据分析等功能,计算机辅助系统具有数据测量准确、数据采集精准、图表功能强大等特点,计算机系统的引入不仅仅可以结合原有的实验器材进行试验,也弥补了传统的实验器材不足的地方。

二、创新实验设计教学有效的实施方法

1、教师加强引导,学生思考设计也要加强。教师的引导是创新试验设计教学的前提,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是重中之重。在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学习性应该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去感受、去体会,才可以加深其在学习中的印象。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更好去理解、消化物理知识。教师作为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领路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指引正确的道路,指引的同时也要与学生展开密切的合作,利用差异资源,形成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形成一种正向的推动力。

2、改进观察方法。进一步优化物理教学过程。物理实验不单单是注重实验结果,对于实验过程中的观察也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一些实验步骤的缺陷,以便下次加以改进,通过观察得出实验数据与我们的论证是否一致。因此观察是实验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在实验课程中要注意不要影响学生的主观意识,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对于不同的实验观察的重点也是不同的,比如研究加速度实验时,对于物体在运动中速度渐变的观察是十分重要的,在观察的时候要做到认真仔细,以保证各个细节的准确性,为实验的结论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3、细分实验过程,对实验过程严加管控。在以前的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于实验结果,有的学生为了应付教师,向同学抄袭实验数据,使得实验课程变得毫无意义。实验课程本来就是要锻炼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在实验过程中加以体现。因此教师要对实验过程提高重视度,严格要求学生详细填写实验过程记录。例如我们可以打破常规,让学生自主的进行实验设计,利用不同的实验道具进行实验,这种开放的实验课程既可以锻炼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也避免了固定模式的实验数据,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地进行模仿。每个人的实验过程都是不同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切实提升自己的物理知识能力。

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学方法是相当复杂的,其涉及的因素也很多,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学无论怎么实施,都必须通过现代科学理论和实践作为基础。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师的指导作用很难把握到最好的程度。这将是对教师最大的挑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和帮助,对于创新性实验的研究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探究水平。

参考文献:

[1] 韦叶平 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实验的设计与实践[J]-物理实验 2012(03)

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提问设计;优化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是学会获得知识的重要场所,而课堂提问是教学中最直接、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师生互动,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高中历史课程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包罗万象,有着极强的学科特点,而且新课程更是提倡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因此,提问作为课堂师生互动的重要环节,更需要不断地优化,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课堂教学中提问要结合学科特点

事物识别的关键是对事物的特点加以认识。每一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必须抓住学科课程的特点才能更好地设计问题。历史知识的特点决定着历史学科的特点,它又是历史教育的基本规

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主要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介绍,让学生感知历史的发展规律,了解人类的文明进程,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使学生具备历史思维能力。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问的设计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提问的设计要使时间和空间联系起来,使问题更全面,更具有整体性

历史是门包罗万象的人文学科,其发展纵横交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要让学生建立起一个整体的历史知识脉络,可以借助提问使学生把繁杂的历史事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

整体。再者课堂提问要符合历史学科的客观性,引导学生坚持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

2.提问的设计要有指导性和借鉴性

我们学习历史是为借助历史史实来指导现在的生活。因此,在问题设计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话和时事热点,让学生在问题中获得指导,能够以史为镜,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3.提问设计要具有历史趣味性

趣味性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

学习中,而历史学科的丰富内容就是提问的最好来源。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有趣的历史知识,如扣人心弦的历史事件等,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可以加强提问的效果。

4.提问设计要能促使学生史论结合

历史学习中要尊重史料,这是得出历史史论的前提。因此,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积极地运用相关的史料,尊重史料的真实性,引导学生在分析史料中获得学习历史的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更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二、优化课堂提问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尤其是历史的识记也往往是机械式地死记硬背,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提问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在能力、方法和情感上都获得发展。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运用要注意:

1.激疑提问,引入新课

在学习新内容的时候,由于学生缺乏对新知识的认识,往往兴趣较低。因此,在新课的导入中,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想要获得新知识的愿望。

如,在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学习时,我在导入的时候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说一下现在的英国首相是谁?”当学生回答后,再次问:“英国是一个王国,国家的元首是国王,那么在英国,国王和首相谁的权力更大呢?”这个问题是学生在现实生话中可感可知的,这样的疑问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2.在重、难点处设计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使学生通过

独立的思考获得问题的答案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能抓住教学的重、难点,切中要害,从关键处着手设计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历史知识,在分析综合中获得新的知识

体系。如,学习“和八国联军侵华”时,其中的《》是教学的重点,我就针对这一重点设计问题:“请问在《》中哪一项条款使中国受到的危害最大?”给出提示,让学生联系当时的世界经济、政治形势,并运用多媒体播放当时的一些历史资料和图片。这样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并使学生获得发散思维的锻炼,不仅掌握了重、难点,还在探究中获得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优化课堂提问每个教师都必须重视起来,这不仅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更能促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作为历史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科的特点,设计更好的提问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景辉.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提问艺术的策略[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S4).

篇9

1.1尝试教学理论之概念

尝试教学理论是由我国著名学者邱学华教授创立的,其概念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尝试”二字,通常将“尝”定义为辨别、探究问题难易程度,将“试”定义为将预定的想法付诸实践。也就是说,尝试是指以了解问题难易程度、检验解决方法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种探究性活动。尝试教学法是指在改善传统教学法的基础上,以引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为教学的核心,在实践活动中总结经验、验证解决方法的一种教学方式,而尝试教学理论则是对尝试教学法的利用。

1.2尝试教理论之特征

尝试教学理论的基本特征是由其内涵所决定,一般而言,尝试教学法最基本的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在进行过程中需要具备尝试精神、探究精神及创新精神。

1.3尝试教学理论之优势

对于学生而言,尝试教学理论的优势在于有利于学生尝试精神的养成与智力的发展、素质的提升。对于教师来说,其优势主要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以及促进教师自身教育思想、素质的提升。

1.4尝试教学理论之推广

在尝试教学理论创立以来,在我国八十年代中期已经得到了广泛推广。之后在中小学数学教育界得到充分运用,发展很快。

2.尝试教学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之必要性

2.1高中数学课程对学生数学思考能力要求较高

无论是在教师进行教学还是在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不难发现高中数学课程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归纳推理、运算等多方面的数学思考能力要求都比较高。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很好地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与之相反的尝试教学理论在学生独立思考、推理、等方面都能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2.2高中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较大,课业负担过重

高考给高中学生带来的压力可谓巨大,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方式往往将大量的练习题布置给学生,实质上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又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尝试教学理论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既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又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

3.基于尝试教学理论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之建议

3.1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实质上,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的起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也就是说无论进行怎样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尝试教学理论也是如此,在利用这一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当明确这一点,并以学生的爱好、兴趣、原有的认知为出发点,将教学目标与之结合,达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探索使之成为课堂尝试主体的目的。例如,在学习《直线的斜率》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学生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导入。教师:“同学们,大家肯定都步行上过楼梯吧?那么,大家回想一下在自己上楼梯的时候,如果呈现的倾斜度不同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倾斜度不同感觉是否也会不同呢?爬倾斜度大的楼梯更费力还是倾斜度小的更费力?”与此同时,教师通过投影仪在大屏幕上向学生展示两种倾斜度不同的楼梯,让学生直观地对倾斜形成初步感知,并将学生分为几组进行自由讨论。基于各自的生活经验,学生都认为倾斜度小的楼梯爬起来比较费力。此时,教师继续提问:“那么,究竟怎样描述一条直线的倾斜程度呢?”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展示图片、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学生自由讨论这一系列教学程序,学生逐步进入尝试的领域。

3.2重视分层教学,不可忽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对于学生而言,由于在高中阶段之前已经接受过较长时间的数学课程学习,每一位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理解能力也都已经有所区别。基于尝试教学理论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必须正视学生这种差异性,运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更好地让学生勇于尝试、敢于探索、获得知识。教师在进行分层教学之前,应当对学生的知识储备程度、认知能力等多方面有所了解,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有效开展分层教学。例如,在进入《诱导公式》这一知识点的学习时,教师首先引导全班同学对单位圆这一知识点展开回顾,着重留意圆的性质、对称性。对于基础不同的同学,分为几个小组,分别将具体问题分给没有疑问的小组。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将更多的思考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开展组与组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的探讨。教师在旁进行指引,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

篇10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研究

向学生传递历史知识信息是历史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工作和任务。 所谓历史知识信息传递,是指由历史教育工作者将历史科学体系中最基本的知识如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已经基本形成统一认识的信息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讲解、双向交流活动让学生得以掌握的一种教学活动。由于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基本的内容,因此,我们将这一类以历史知识信息的传递为主的教学过程称为历史常规课。正是由于这类教学活动的基础性,因此,它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教学应侧重于归纳历史知识点,教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在基本的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基础上构建的,基本的历史知识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阶梯,没有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就谈不上具有积累历史素养的基础。同时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其本身所具有的教育任务和教育功能与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信息的要求并不矛盾。如果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忽视了历史基本信息的掌握而单方面地追求现代教学技术,那么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历史思维、历史分析与综合能力都会成为一句空话。作为基于历史知识信息传递的教学课堂,就必须要在对知识点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在这一方面上,忌讳只是勾划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这又恰恰是历史教学中最容易犯的毛病。

2、教学过程中侧重于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相结合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往往愿意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分析、强调,这恰恰违背了新课程注重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要求能够让学生"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没有能够发挥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的自主性,也没有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某种角度上讲,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很难让学生的困惑之处主动地表现出来,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始终不能让学生摆脱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体现学习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及时使学生学习的状况表现出来,更不能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或困难。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参与到制定一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进度等,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理解、掌握的情况能够比较迅速地反馈给教师,同时也避免了教师大量的重复的或无谓的讲解。这样通过自主学习辅以教师的指导、强调,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信息掌握的效率要高得多。

3、教学较侧重于学生对基本史实的了解和掌握

任何一节不管基于何种能力培养的教学,其涉及的内容、教师指导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都不是单一的,作为以历史知识信息传递为主要目的常规课,显然也是如此,不同的是这类教学较侧重于基本史实的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和掌握基本的学习历史的方法的基石,既是学生由感知历史到逐渐加深对历史认识的基础,又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基本的要求。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是常规课需要重点把握的内容。

作为教学设计,都具有相同的部分,如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与方法的选择,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教具学具的准备等,但在具体的过程设计中,基于历史知识信息传递又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教学设计。其具体要求如下:

1、重视知识点的归纳方法的举例和引导掌握不同的归纳方式的设计

教学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让教师从不厌其烦的讲授中真正解脱出来。优秀的常规课的教学设计中,往往在教学设计的各部分中都尽量随机而不生硬地对知识信息进行归纳或对方法进行举例说明。通过对历史知识信息进行有效的归纳,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有了这两个历史知识信息的归纳,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前后生产工具的变化,更加明确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再加上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从生产工具的进步到生产方式的变革再到社会变革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了。由此可见,在历史常规课的教学中,对基本的历史知识信息进行归纳,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

2、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组织设计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新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新课程由于基本知识内容的减少和难度的降低,历史知识信息的传授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掌握新知的同时,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人在准备做某件事时与蜜蜂筑巢的区别在于人事先有了一个设想或设计,教学也是这样,如果没有教学设计中关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设计,即使在教学过程组织学生进行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往往都会徒有其表,其效果将会不屑言之。好的教学设计在这方面都有很好的设计。

3、重视基本历史知识信息的巩固措施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