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健康管理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2: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人健康管理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人健康管理知识

篇1

摘要: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为老年健康管理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在优化老年健康管理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价值。与此同时,因其服务于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对道德伦理的冲击表现得更加突出。当前,伴随着我国政府对人工智能的高度重视、企业与医疗机构的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领域已积累了部分经验,取得了初步进展。然而目前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价格壁垒难以突破、信息孤岛劣势明显、多方主体合作不足、专业人才稀缺等现实问题。推进人工智能与老年健康管理的深度融合,需要政府、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中心、科技企业等多方联动,构建配套管理机制,从而使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老龄化社会。

关键词:人工智能;老年健康管理;老龄化;养老问题

作者:向运华王晓慧(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国情,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有2.49亿,占总人口的17.9%。人口老龄化态势加剧的同时,空巢老年人占比持续攀升,独居老年人群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74.7%的老年人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城乡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近4063万,上门看病、康复护理等医疗健康类服务需求始终居于老年人各类需求首位。总书记明确指出“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健康老龄化成为健康中国时代和老龄化时代的重要命题。

万物互联的加速到来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崛起,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社会资源获取方式和生活方式。AlphaGo大胜人类棋手,标志着人工智能已在某些领域走到了人类智慧的前列。以互联网为载体和AI为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正在逐渐形成,为社会各领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老年健康管理模式的突破与创新提供了现实可能。智慧健康养老由此产生,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大数据收集、需求的智慧决策与服务的精准投放。2017年工信部、民政部和卫计委联合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强调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推动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各地积极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打造“硬件环境+智能设备+互联网信息平台+居家养老服务”的健康养老生态系统。如何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老年疾病预防、诊断、紧急救助、治疗与康复中的作用,如何有效联接医疗服务机构以确保老年人享受到更高效、更优质、更便捷的健康服务,是当前亟待研究的现实问题,这对于降低空巢老人独居风险,缓解老年护理人员短缺问题,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一、立场博弈: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的机遇与隐忧

(一)人工智能的崛起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起源于1950年“图灵测试”的理念,其首次被公开提出可追溯到1956年“人工智能之父”McCartney在美国会议上的报告。随后人工智能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1960年人工智能已能够理解自然语言、自动回答问题和分析图像图形等,20世纪80年代又获得了学习和认知能力。21世纪以来,物联网的加速普及、大数据的崛起、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突破,人工智能迎来了发展高峰,逐渐形成了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的特征,开始具有自我诊断、自我修复、自我复制甚至自我创新的能力①。人类相继进入了网络社会时代、大数据时代与人工智能时代,三者共同构成了新的社会时代②。

关于人工智能的概念,国际人工智能专家N.J.Nilsson将人工智能视为怎样表示知识、怎样获得知识及怎样使用知识的科学③。其后,学者对人工智能的概念从类人、理性、思维与行为等四个方面着手定义,有学者进而从学科角度对人工智能进行了解释,如国内学者吴汉东将人工智能定义为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综合诸多学者对人工智能的认识,笔者认为人工智能的实质是基于人类的设定与要求,能以与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智能机器或软件。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甚至颠覆人类现存的生产、工作与交往方式。2016年美国的《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战略计划》指出,AI系统在某些专业任务上的表现胜于人类。1997年国际象棋、2011年Trivia、2013年Atari游戏、2015年的图像识别与语音识别、2016年AlphaGo等AI产品的问世与应用,成为AI超越人类的里程碑事件,见证了AI的智能水平和社会意义。近十年来,人工智能愈发广泛地应用在社会各个领域。农业领域,人工智能应用于自动播插与灌溉、日常田间管理、采收与分拣、产品检验、虚拟在线销售等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大大减轻了人类的劳动量④。工业领域,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家电制造等生产线,缓解劳动力供需矛盾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服务业领域,微软“Cortana”、苹果“Siri”、联想“小乐”等智慧客服系统为大众所熟知;几乎所有股票交易员已被机器人取代,投资顾问、风险审查和安全防范监控监管都普遍智能化。公共服务领域中,人工智能亦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如用人脸对比技术来筛查犯罪分子;人工智能辅助医疗诊断与手术;人工智能用于智能评测、个性化辅导等等。人工智能也开始进入艺术创作领域、心理服务领域。学界普遍认为,弱人工智能技术在当前已基本实现⑤。

(二)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领域的机遇

当前,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引领下,物联网迅速普及,大数据快速积累,算法模型与运算能力持续突破,智能行业应用快速兴起,为我国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提供了现实契机。从人工智能技术层的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生物识别等,到人工智能应用层面的工业4.0、智能农业、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家居、智能金融、智慧医疗与智能教育等,均得到了爆发式增长。我国正处于医疗人工智能的发展高峰,2016年中国人工智能+医疗市场规模达到96.61亿元,增长37.9%。据估计到2025年人工智能应用市场总值将达到1270亿美元,其中医疗行业将占市场规模的五分之一⑥。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生理参数识别设备和无线射频识别装置等智能采集老年健康数据,为老年人提供双向、互动的居家健康监测、健康咨询、健康评估、健康干预服务以及紧急救助服务,克服时空限制,将健康管理贯穿疾病预防、诊断、治疗与康复整个过程。人工智能时代为健康管理尤其是老年健康管理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在优化老年健康管理模式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

第一,人工智能的发展为缓解医护人员短缺提供了现实可能。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欧盟关于每千人拥有护士数量的基本规定是不少于8人,挪威以17.27人位居世界第一,美国和日本分别是9.8人和11.49人,发展中国家例如巴西和南非,分别是7.6人和5.1人,然而我国每千人拥有护士数仅为2.36人。即使是按照大多数国家的5‰计算,我国护士缺口也多达350多万,如果按照欧盟的标准,则缺口更大。与此同时,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专职人员数量少且增长速度缓慢。民政部2009年开始统计社会服务职业技能人员中的养老护理员,截至2016年我国养老护理人员仅8528人。根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目前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约为4063万,占老年人口数的18.3%,按照3:1的国际标准计算,我国需要超过1300万的护理人员。同样,虽然国家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将老年人作为重点人群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但家庭签约医生覆盖率仍不容乐观。如何“以少足多”是摆在当前我国政府面前的重要议题之一。人工智能的崛起为化解这一医疗难题提供了新路径。人工智能环境下,智能护理等机器的应用与推广,大大减少了老年人对护理人员的需要,虚拟医疗助手替代护士,在医生诊疗之外提供辅的就诊咨询、健康护理和病例跟踪等服务,既减少了老年人前往医院就诊的次数,又有助于提高护理能力。显然,这些对于缓解老年健康供需矛盾有积极意义。

第二,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医疗机构提高服务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持。一直以来,医疗服务效率都是备受关注和争议的问题。医疗服务效率,即医疗机构在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是医疗服务领域的核心命题与重要目标。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各级医疗机构的效率有了显著提升,但受制于传统医疗机构管理模式的惯性思维影响,医疗机构的服务效率与民众期望仍有差距。新时代医疗服务效率的提升不仅需要制度的变革,也需要服务工具的革新。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优化医疗服务提供了便利。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应用降低了人力成本。医学影像占医疗数据的90%,而且这一数据仍在攀升,年增长率约为30%,而放射科医师数量的年增长率仅为4.1%,远不及影像数据增长速度。借助AI技术分析医学影像,将大大缓解医院缺少医生的压力。此外,语音技术在医疗行业的普及,也正在将越来越多的普通医生从日常机械式的医案录入工作中解放出来,提升录入的效率,降低失误率。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应用也提高了医疗服务能力。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应用在老年人某些特定的病种领域,几乎可以代替医生完成疾病筛查任务;智能手术机器人的应用既能保证精准定位,减少老年患者的疼痛,又能防止传统手术易带来的传染疾病等危险;人工智能参与药物研发,对于提高针对老年患者潜在药物的筛选速度和成功率,缩短研发时间与成本有实际意义。综上,人工智能的嵌入打破了以往医治全程医生亲力亲为的运作模式,智能机器的自主研判与决策能力,对于降低人力成本,大幅提高医疗机构、医生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减少不合理的医疗支出有积极意义。

第三,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助于提高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多数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但是由于疾病通常在发病前期表征并不明显,到病况加重之际才会被发现。而且由于老年人机体形态的改变和功能的衰退,对于疼痛和疾病的反应变得不敏感、不典型,很多病症易被忽略或误诊,加上老年人行动不便,其中有多数老年人即使不舒服也不愿前往医院进行诊疗。人工智能的应用大大缓解了这一状态。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健康可穿戴设备的结合可以实现疾病的风险预测和实际干预,实时监测老年人的生理参数,其双向数据传输、在线沟通、便捷有效的特点,一方面可帮助老年人实时了解与掌握自身的健康状况,享受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和健康咨询服务,满足其健康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也能提高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意识,促进其积极参与自我健康管理和自我照顾,实现医疗卫生服务重心前移和全民健康管理。人工智能环境下的自我健康管理的实现延伸了传统医疗的覆盖能力,节省了传统医疗方式的时间、空间成本及医疗费用,能够有效缓解老龄化带给整个社会医疗系统的负担。此外,居家健康管理系统能为卫生管理者提供健康数据,有助于建立完备、标准化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使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应急体系的运转更为高效、准确。

(三)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领域的隐忧

万物都有两面性,人工智能同样是把双刃剑,人工智能从诞生至今,其对伦理的冲击就不断被讨论。人工智能给老年健康管理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对道德伦理问题提出了重大挑战。与人工智能的一般伦理问题相比,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因其服务于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表现得十分特殊与突出。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老年人人格与尊严的多方面权益保障伦理问题更为加剧,二是老龄社会正义伦理问题更显突出。

老年人人格与尊严的多方面权益保障伦理问题体现在隐私泄露、社会孤立与老年人的“物化”三个方面。首先,为更好地提供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务,智能老年健康管理系统和智能设备需要采集老年人日常起居全时段、全方位、无盲区、长周期的海量生理数据,其中绝大多数的数据属于隐私数据。这些数据通过简单的分析和挖掘,就能得出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身体状况等信息,一旦被无意或有意泄露,极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以进行精准推销甚至精细诈骗等违法活动,这对于易受骗的老年人群体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隐忧,由此可能带来的损失也不可小觑。《世界人权宣言》第12条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人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击。正如一些学者认为我们应该对于弱势群体运用特别的隐私保护政策①。然而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和政策还不尽完善,如有关病历资料保护的法律或文件(《刑法》《侵权责任法》《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中多为宣示性条款,也尚无老年人隐私安全的针对性文件。如何保证健康数据在实时采集、传输、存储、分析与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数据应当被保留多久、谁拥有隐私数据的访问权等都是智能老年健康管理领域亟需解决的隐私方面的具体伦理问题。其次,智能机器监护老年人可能导致减少老年人社交、子女的陪伴。关于智能护理机器人的引入对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影响研究表明,使用护理机器人的老年人易出现社会孤立现象,进而导致尊严受损②。过多的智能既会减少老年人外出和交流的频率,也使子女或亲朋责任感降低,对老年人的关怀止于虚拟问候,而不再是频繁地看望与聊天。有学者认为,健康助手功能会使原本亲近的护理关系转换为远程的虚拟的照料关系③。从而加剧老年人心理上的空虚感与孤独感。如何缓解和调节老年人心理问题是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应用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之一。最后,老年人的“物化现象”也是值得关注的具体伦理问题。所谓物化,Kitwood对其的定义是:像对待无生命物质那样对待人:推、拉、拽一个人,不把他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个体。Astell曾认为辅助机器人可能会机械地控制使用者,并逐渐使其变得失去自主性④。智能护理机器人等操控式的服务过程有可能损害老年人自主意愿,老年人普遍认为不应该限制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利,如他们不希望所有人知道他们在家中跌倒,因为某些跌倒仅是小事,自己可以克服,他们认为只有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才应通知别人。然而这与智能护理系统一旦发现护理对象跌倒,就立即发送消息给亲人或医护人员的护理策略相矛盾⑤。机器人应在何种程度上保障老年人的自主意愿,减轻其心理负担,维护其尊严,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老龄社会正义伦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地区差异方面。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大,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一致,地区差异、城乡差异问题都不容忽视。考虑到护理服务涉及人最基本的健康权利,然而由于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不同,偏远地区、农村的互联网都不畅通,健康信息系统建设不到位⑥,老年人往往无力购买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护理机器人等健康管理机器,贫富差距引发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公问题凸显。如何在研发和推广智能设备中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购买力,是关乎社会正义的伦理问题。

二、现实考察: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的困境

(一)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的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数据统计,2017年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为216.9亿元,比2016年增长52.8%,增长速度快于全球平均水平,2020年有望超过700亿元①。其中,“人工智能+融合医疗、金融、教育和安防等领域企业”位居全球人工智能目标市场行业首位,总计占比40%。国家高度重视,企业与医疗机构积极探索老年健康产品的研发、推广与应用,先后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初步进展,为人工智能服务于老年健康管理奠定了重要基础。

首先,信息化与大数据推动智慧医疗的发展,为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信息化与大数据是人工智能有效嵌入的基本要素,因此医疗信息化的实现和医疗大数据资源的壮大是推动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应用的重要基础。近几年来,高速、移动、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社区光纤网络覆盖率不断提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互联网逐渐向高龄人群渗透,60岁以上老年人对互联网的接触率和应用率逐年上升。与此同时,健康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不断推进,早在2011年,老龄办和民政部门就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社区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启动试点工作,试点项目50余个,据统计覆盖老年人口仅3000多万;2014年民政部和发改委确定在全国选取了42个地区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改革的重点之一即是加快信息平台建设。2018年国务院《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强调推进远程医疗覆盖全国所有医联体和县级医院,支持高速宽带网络覆盖城乡医疗机构,建立互联网专线保障远程医疗需要。“互联网+医疗服务”建设初具规模,各级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积累了大量老年人有关的数据资源,其中包括老年信息数据库建设与大数据共享平台与服务平台建设,为下一步人工智能的嵌入奠定了坚实根基。

其次,国家高度重视,政策与法律建设不断推进,为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制度基础。一方面,为推动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指导性政策文件不断出台。如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同年12月工信部公布《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标,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2018年1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2018版)》,提出确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3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医疗、养老等多领域的应用。各省市积极响应,出台本地区的具体实施意见,为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领域的应用确立了方向。另一方面,为应对各类风险与危机,我国不断推出信息建设与信息安全的相关规定。据统计目前我国信息治理层面的相关法规已有100余件,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网络侵权预防和网络犯罪惩治等多个领域②。具体到医疗行业,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2017年工信部、民政部、卫计委联合印发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等文件,都着重强调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打造一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品牌。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创新,到2020年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等,都指出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要基本覆盖全国人口并完成信息动态更新。这些直接或间接性文件的不断完善,为人工智能在健康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基本的制度框架。

最后,在技术与政策环境的激励下,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初见成效。从易得的传感器,到智能化的可穿戴设备,智能护理床、健康服务机器人、陪护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越来越多智能设备参与到老年人健康管理领域。近几年,房地产商、保险公司、养老机构积极推出高端养老项目,健康服务机器人也随即而来,其中天津哈士奇机器人作为全球首台健康服务机器人成为标志性事件。而后,机器人也开始应用在福利中心和养老机构,仅杭州就有70家养老机构和40家照料中心引进了“阿铁”养老机器人①②,机器人具备健康检测、健康顾问、紧急报警与陪伴逗乐四项主要功能。同时依托“互联网+”搭起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桥梁,一是通过智能健康腕表随时测量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数据。相关研究表明可穿戴智能设备在治疗慢性病方面有显著效果,治疗费用、住院时间等都有所降低③④。二是“开心”等智能健康养老机器人通过人体感应、摄像头远程监护、声源定位、语音识别等系统为居家老人提供安全监护、用药提醒、数据分析等健康服务,约87%的受访者表示类似于“开心”的智能健康养老机器人会对空巢老人有用⑤。三是通过“互联网+”和远程医疗、远程手术等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通过机械骨骼、轮椅机器人等助力老人康复⑥。从监护到治疗,人工智能在各种养老模式的老年人中的初步试水,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战略性思维。

(二)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的难题

人工智能为老年人实现全过程健康管理提供了条件,推动了老年健康管理模式的突破与创新,然而目前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仅处于起步阶段,尚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其一,从应用范围来看,价格壁垒难以突破,老年健康管理中人工智能缺乏动力。医疗行业本身就极具复杂性和特殊性,医疗体制改革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已推行多年,但仍有很多问题为人们所诟病。人大代表罗卫红曾提出目前医养结合虽初具成效,但仍存在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与承载力不对称、行业管理体制不完善、医养结合医保支付政策难以保障护理需求等问题。人工智能嵌入老年健康管理为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创造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工智能设备造成的健康管理服务费用谁来支付、怎样支付,目前国内尚未达成共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目前智能健康机器人多出现在养老机构,而非居家老人家中。不可否认,在当前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非常重要,机器人的引入对老年人尤其是对高龄老人、半失能老人与失能老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无论是9064模式还是9073模式,绝大多数老年人是居家养老。针对居家生活老年人的健康监测、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和心理慰藉等服务需求亟需人工智能的嵌入,然而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是因为智能装备价格较高,老年人个体往往无意愿或无力购买较为昂贵的智能感应设备,另一方面是因为担心后续健康服务能否持续跟进,比如一个智能腕表就价值几千元,如果后期的服务没跟上,老年人损失就会很大。人工智能的应用必须考虑各方支付意愿,其价格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可推广的范围。如何围绕大健康战略来定位发展人工智能,实现医疗健康服务利益相关者的协作,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是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其二,从信息化建设来看,人工智能应用于老年健康管理的信息孤岛劣势明显。人工智能的应用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推进医疗服务大数据建设,建设老年群体数据库与医疗服务信息平台,统一相关数据标准是基础。“人工智能+医疗”最大的问题在于数据的来源和质量,因为我国的医疗数据在医院与医院间、医院与家庭间存在信息孤岛,即使在同一个医院提取和利用数据仍涉及很多操作手续。与此同时,虽然各地政府一直在强调健康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但进程并不乐观,多数老年健康服务仅停留在通过社区门诊或体检获得数据,共享在街道一级,实现市级统一平台建设的省份屈指可数。除了技术条件的制约,更多的是缺乏全局的考虑与统筹规划,民政部门、统计部门、公安部门、卫生部门、医院等多部门之间的责任模糊,各涉老部门缺乏沟通与配合;各地区各自为政,缺乏共享理念和共享动力,有效的沟通不足,相互之间在操作系统、网络协议、语义表示、数据库类型,乃至硬件管理平台上存在差异,医疗信息数据不能有效实现地区共享,阻碍了人工智能赖以为生的数据信息资源的有效流通,既造成了数据信息资源重复建设,也限制了数据信息资源功能的最大发挥。可见,要想人工智能应用于老年健康管理,积极突破数据壁垒势在必行。

其三,从健康服务相关主体来看,养老机构、社区服务中心、医疗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不足。养老服务机构、医疗机构等服务机构本身不生产人工智能设备,而是通过引进人工智能设备服务于老年人,科技企业才是人工智能产品的生产者。服务机构最了解老年健康管理全过程需要什么样的人工智能产品,而科技企业则在技术上独占优势。二者通过跨界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明确研发内容,最大程度缩短研发周期,以满足老年人健康管理的需要。然而目前国内各级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在该领域的开拓相对滞后,除了发达城市的大型房地产公司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建设高端养老基地,应用人工智能参与老年健康管理服务,实现了企业间的人工智能合作外,多数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有待进一步跟进。与此同时,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提升自身对人工智能产品的驾驭能力也离不开同科技企业的有效合作。两者有效合作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老年健康管理过程中的人工智能创新能力的提升。两者如何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推进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与应用是人们不得不思考的当务之急。

其四,从研发主体看,老年健康管理领域的人工智能发展受制于稀缺的专业人才。人工智能任何相关技术方面的突破都依赖于人才,可以说其发展能力取决于人才数量。《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书》显示全球AI领域的人才缺口达到百万量级,2017年工信部发言人指出在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稀缺的专业人才资源是制约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落地的一大短板。人工智能的专业人才既要掌握数据挖掘、语音图像识别等计算机层面知识,又要了解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客观状况。AlphaGo之所以能战胜人类围棋世界冠军,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其设计者DemisHassabis本人就是天才棋手①。因此,人工智能老年健康领域的专业人才需要集计算机专业技术与健康养老服务行业实践于一身,才能研发出适合老年群体的智能健康医疗设备。目前国内的人工智能专业性人才缺乏,且多集中于制造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工作,虽然一些科技公司与医疗机构合作取得初步的成果,但在医疗领域结合上缺乏深度,直接针对健康服务领域的人工智能人才更是不足,阻碍了老年健康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推行。

三、未来选择: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的关键路径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老年健康管理创造了全新的环境,同时也对政府、社区、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需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与老年健康管理的深度融合,以促进适应时代诉求的老年健康管理智能化。

(一)构建人工智能嵌入老年健康管理的管理机制

DouglassC.North指出制度是社会的游戏规则,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范式②。人工智能时代老年健康管理迫切需要现有机制的突破与创新,当前必须做好三个层面的具体工作。

一是形成专业的领导机制。人工智能科学嵌入老年健康管理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统一规划和部署。2018年国家医疗保障局成立,整合了此前散落在人社、民政、卫计委、发改委等多个部门的相关医疗职能,改变了“九龙治水”的管理局面,为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健康领域的嵌入提供了契机。在老年健康领域推广人工智能应纳入医疗保障局的工作内容,积极推动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与科技企业的合作,全方位部署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格局,从传感器,到智能化的可穿戴设备,健康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床、陪护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从智能家居设备、养老服务机构智能设备,到智能医疗机器,从老年人健康数据建设到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与护理等,培养一支兼具智能理念和实践经验的新型领导队伍,确保政府部门在人工智能应用中始终掌握主动权。

二是培养多元主体信息共享机制。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依赖于数据,因此,人工智能嵌入老年健康管理,一方面需要挖掘分析大量老年健康数据,以便人工智能设备的研发,另一方面需要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区居家服务中心、老年人等相互间的数据连通与安全共享,促使多方有效参与老年健康管理。加快健康养老信息平台建设迫在眉睫,要着力提升多元参与主体的数据素养和技术素养水平,促进多元主体相互间协同配合,协调老年健康数据在各部门间的流通,实现数据信息的交互及供需的有效匹配,从而打破数据壁垒,为提升老年健康管理水平提供数据支撑。

三是建构道德伦理矫正机制。享受人工智能给老年健康管理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其对道德伦理的挑战。首先,进一步完善信息保护机制,减少甚至消除老年人对个人信息数据泄露的担忧。其次,科学认识和使用人工智能。虽然现有的人工智能在某些层面和维度接近、达到甚至超过了人类智能,但其工具性色彩没有改变,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旨在提高健康管理水平,而不是取代医护人员和亲朋好友。儿女的关心、好友的慰问以及老年人必要的社交互动都不可或缺。最后应通过技术发展,为人工智能注入情感,促使人机交互更加和谐。

(二)构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载体的老年健康技术系统

推进各级医疗机构和各地养老机构在老年健康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通过智能化处理系统和便捷高效的急救处理流程,即系统能自动采集老年人身体状况数据并进行分析,当发生意外跌倒或生命体征数据出现异常,智能呼叫相应的医疗机构,使老人及时、准确地获取医疗服务。为此,应重点做好两个层面的工作。

一方面,建设针对老年健康管理的智能处理系统。智能化系统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强化老年健康的数据挖掘系统和数据存储系统建设,有效整合老年健康管理智能化进程中的各类非数值型、非结构化数据,同时有针对性地引进合适的人工智能技术,如生物识别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虚拟等,提升人机交互过程中老年健康数据的处理效率,并以此形成由知识库、数据库、推理机、解释器和知识获取等组成的老年健康管理系统,为提高老年健康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创新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医疗流程。智能系统的生命在于应用,老年健康管理途径与方式的优化必须以智能处理流程的创新为依托。其一,通过人工智能实现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自动检测,根据不间断、全方位的健康数据跟踪,智能评估老年人身体与心理的健康状况,并基于数据分析提出智慧决策,确定老年人在健康方面应采取的措施。其二,智能系统要在识别老年人紧急救助需求的基础上,主动通知医疗机构,使老年人及时得到救助。至于医疗机构的选择应符合分级诊疗原则与就近原则。这对于减少老年人独居风险,为空巢老人提供“健康保险”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构建“校—企—医/养”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合作机制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科技企业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而医疗服务机构与养老机构是老年健康管理的重要参与者。推进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领域的应用,迫切需要三者的深度协作,以达到通识成材、借势运力、以智发展的目标。

其一,探索高校与企业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相比美国人工智能人才数量,我国明显滞后。据领英数据显示,我国从业经验10年以上的AI人才占AI人才总数比例不足40%,而美国这一比例超过70%;美国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的人才数量占比分别为22.7%、37.4%和39.9%,而中国为3.3%、34.9%和61.8%,人才培养势在必行。如上文所述,人工智能的专业人才既要掌握数据挖掘、语音图像识别等计算机层面知识,又要了解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客观状况。科技企业需要高校的理论与人才的支持,而高校则可借助企业的数据资源和技术平台推进科研理论进展,将研究价值落地。因此,高校应加强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吸引国际顶级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加强与科技企业、国外高校及相关机构的合作,将技术教学贯穿到实训项目中,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培养贯通人工智能基础理论、软硬件技术与医疗服务领域应用的纵向跨界人才。人工智能校企合作将有助于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领域的加速发展,为人工智能应用打开新局面。

其二,搭建医疗服务机构与企业合作平台。近年来,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和华为等国内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崛起,为老年健康管理的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人工智能本身就涉及多重技术,不同行业或领域的关键技术必然存在差异,加快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医疗服务机构既要借助科技企业的技术优势,引入智能技术,又要借助科技企业的智力优势,培育服务人才。这就要求医疗机构积极通过研发外包的途径,由科技企业打造契合老年健康管理需求的智能软件与硬件,加快老年健康管理智能产品的开发与推广,促进产品从监护提醒类、健康监测类,到医疗设备类、陪护聊天类,关注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同时注意开发心理健康护理机器人,实现智能产品的多元化与精准化。与此同时,医疗机构通过与科技企业的合作,提高本机构内部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力。

(四)构建老年健康管理人工智能产品的定价与补贴机制

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领域推行受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囿于无利可图与老人抱怨收费高现象并存。老年健康领域人工智能产品与服务的价格既不能完全市场化也不能严控低价,应建立合理的定价机制与相应的财政保障机制,以平衡市场主体盈利与老年人经济承受力来促进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领域的广泛应用。

一方面,合理确定老年健康领域人工智能产品的价格。老年人的健康管理产品与服务具有一定的福利性,过高的价格会忽略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过低的价格又影响社会资本的收益率与参与积极性,阻碍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任何资产的期望收益率都由无风险利率和对所承担风险的补偿—风险溢价两部分构成,考虑到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老年健康领域人工智能产品合理的投资收益率应等于或略低于市场平均投资收益率,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财政补贴机制。虽然老年人收入来源更加多元,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有能力购买健康管理设备,但价格仍然是影响其选择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且受年龄、身体状况、收入等多重因素影响,有必要分地区、分群体进行大面积的调查统计,找到不同身体状况与经济状况的老年人有能力和意愿支付的平均价格。根据计算出来的市场价格与老年人可支付的价格,分类别分等级进行补贴,对于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要免费配置相应的智能设备。

此外,加强老年健康管理人工智能应用状况的监管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整体还处在较低的发展层次,在认知能力、感知行为、风险对抗等诸多方面仍比较笨拙,应在加强人工智能嵌入的可能性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采取第三方评估方式,科学评价人工智能应用过程的技术适用、服务质量等环节。推进老年健康管理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的不断改进与发展。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高职高专层次;中医养老服务;人才标准

“人才”一词最早见于《易经》,最初的含义指饱读诗书、博学多才的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才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人才定义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也就是说,“人才”有别于“人员”,人员是人力资源但不是人才,人才是社会进步、国家繁荣和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养生保健与疾病康复等。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关键靠人才,目前养老服务专门人才非常缺乏,尤其缺少中医养老服务专门人才。中医养老服务是一项新兴和特色的职业,从掌握的现有资料来看,各大专院校还未见开设该专业,未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未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因此,本文仅探讨高职高专层次中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制订了人才培养标准,可为进一步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和开设相关专业提供参考。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和培养要求,培养目标实际上就是教育目的在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它规定了一个学校或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中医养老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充分体现开展中医养老服务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1总体目标

立足毕节,面向全省,辐射全国,培养热爱中医养老服务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岗位工作能力,能够熟练运用中医理论和技能从事养老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能力强、有特色的中医养老服务专门人才。其中,知识目标包括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医养老服务专业知识等;能力目标包括掌握基本业务能力、社会工作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等;素质目标包括具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基本业务素质、人文修养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等。

1.2目标要求

以中医养老服务岗位工作任务为培养标准,使学生通过3年的学习,能够系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岗位工作较强的职业能力和优良的服务态度,具有适应相邻专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开拓创新的就业创业能力,做事效率高,方法得当,能吃苦耐劳,并能顺利通过职业技能工种鉴定,取得一个以上职业技能高级证书。

2人才标准

人才标准是各专业在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人才标准实际上规定了该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专门人才。

2.1知识要求

知识是对培养对象的知识素质要求,专业知识方面要求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例如中医诊断学、中药方剂学、中医养生学、传统康复学、针灸推拿学、保健刮痧学、中医药膳学、中医传统运动学等基本知识;掌握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以及治未病的理念;掌握中医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和健康干预的基本知识;掌握慢性病的管理和中医康复治疗基本知识;掌握一般危急重症中西医应急处理基本知识;掌握英语听、说、读、写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熟悉太极拳、八段锦、健身气功、药膳食疗等中医健康养生基本知识;熟悉临床医学概论、康复医学概论、健康管理学和预防医学等现代医学基本知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养老服务机构和老年行业产业相关法律法规和基本管理知识。

2.2能力要求

能力是对培养对象专业能力的素质要求,包括本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它是人才标准的核心。具体要求具有对老年人进行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护理的能力;具有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中医特色康复技术和现代医学基本知识,从事中医养老服务一线工作的能力;具有开展健康咨询、未病管理与治疗等健康管理服务的能力;具有开展中医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和健康干预的能力;具有慢性病中医护理及康复治疗能力;具有对危急重症中西医应急处理及转诊能力;具有英语听、说、读、写和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具有不断学习、开拓创新的就业创业能力;具有对养老服务机构等的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及随机应变能力,能够认真履行为老年人健康服务的责任和义务。

2.3素质要求

素质是对培养对象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的要求。思想道德素质要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医养老服务事业,具有为促进社会和谐和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做贡献的志向;科学文化素质要求具有必要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知识,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人文素质要求具有崇高的人文精神,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对老年人有高度的责任心,充分尊重老年人的价值观和权利,能够营造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业务素质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的业务能力,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心理素质要求心胸开阔,乐观开朗,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忍耐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身体素质要求身体健康,能够吃苦耐劳。

篇3

【关键词】糖尿病 老年人 看图对话健康教育工具 健康教育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an effective health education method for older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thods A total of 96 older diabetic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a control group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8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employed conventional health education, including conducting lectures, giving handbooks, pictures and books with health knowledg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used an educational tool which could creat dialogues according to pictures, and inpidulalized and stratified education was implemented. Results The knowledge, compliance and intrests in study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Key words】diabetes mellitus older patients looking at pictures education tool health education

糖尿病已成为全世界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其依从性与临床疗效、费用呈正相关[1]。糖尿病教育作为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措施,在糖尿病综合治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寻找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来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已成为目前糖尿病防治的首要问题。糖尿病教育方式有团体教育、小组教育和个别教育。团体教育一次参与患者人数多,很难保证教育效果;个别教育针对性强,灵活性大,但耗时、费力[2]。糖尿病看图对话工具是探索和落实新型互动式的糖尿病教育课程,由国际糖尿病联盟与健康互动公司策划、礼来公司赞助推广[3]。我科在小组教育的基础上,应用糖尿病看图对话工具对住院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收到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在本院内分泌科住院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96例(男47例,女49例);采用1999年的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年龄为61~88岁,平均72岁;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48例,对照组48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体重指数(BMI)、基线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A1 c)方面无明显差异。

1.2试验方法

1.2.1健康教育方法

1.2.1.1采用糖尿病看图对话教育工具对患者进行系统自我管理培训 糖尿病看图对话教育工具由美国礼来公司与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以及健康互动公司联合推出,有助于患者了解糖尿病有关知识。该工具包括4张1.0m×1.5m的彩色图片,配套学习材料有话题卡片、定义辨别卡片、各种误区和事实辨别卡片以及学员的目标卡片等。将患者分成不同小组,使之参与开放和有意义的讨论会,对话时患者可对就自身疾病最感兴趣的问题提问并获得解答。指导人员均为通过专业统一培训使用糖尿病看图对话工具的内分泌专科医务人员。

1.2.1.2个体化教育方法 分期个体健康教育:根据诊断评估其疾病发展时期,即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低减、糖尿病诊断初期、多年糖尿病史时期等不同时期进行分期个体健康教育;不同知识个体进行健康教育:采用自行设计的糖尿病知识调查问卷对老年患者进行知识掌握程度的综合评估,按结果分为完全知识缺乏组、中等知识缺乏组和较少知识缺乏组,再按不同组别施予不同知识个体进行健康教育;坐标式个体化健康教育:按照其不同的特点及知识缺乏程度制订坐标式学习计划,其中横坐标设定为健康管理的具体内容,纵坐标设定为目标实现的分数,并设立荣誉奖励办法。

1.2.2评价方法 患者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与遵医行为:出院前采用糖尿病知识问卷对患者进行统一考试,计算知识掌握程度与遵医行为百分率;患者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学习兴趣程度:自行设计糖尿病教育知识兴趣调查表,将患者对健康教育的兴趣程度分为5个等级:非常感兴趣5分,感兴趣4分,中立3分,不感兴趣2分,非常不感兴趣1分。在患者结束全程教育后,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内分泌专科医务人员调查,采用统一指导语,问卷当场发放当场收回。发放问卷96份,回收有效问卷94份,有效回收率97.9%。

1.2.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

2.1两组知识掌握程度与遵医行为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知识掌握程度与遵医行为比较(x-±s)

转贴于

2.2两组健康教育学习兴趣比较 常规组健康教育学习兴趣得分3.9±0.3,改进组得分4.3±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5,P

3 讨论

3.1糖尿病看图对话教育项目工具是一种能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全新教育方式。临床上健康教育方式有多种,包括使用健康教育手册、知识卡、板报、图片、口头教育、示范性教育等健康教育方式,在以上工具中健康教育手册往往上百页,内容看上去多而复杂;另一方面,图片、知识卡片内容过于简洁,对于患病多年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知识的需求程度不能满足。而糖尿病看图对话教育工具的出现,克服了以上内容的不足,它所包含的4张图片,涵盖了糖尿病基础知识、饮食、治疗等多个方面,既有共性的知识引导,又存在个体化知识培训,知识层次的渐进性鲜明,内容详实、具体;同时视觉上非常形象、逼真,特色鲜明,对老年患者的吸引力强,是一种新颖的健康教育模式。

3.2糖尿病看图对话教育项目工具可使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知识、观念、行为改变三者统一。糖尿病看图对话具有互动性、启发性和趣味性,让患者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健康行为。本研究发现,通过看图对话互动式健康教育模式,医护人员突出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实行人性化的亲情教育,能够发挥视觉、听觉两方面获取信息的优势,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健康教育的内容;让医护人员与患者在更加动态的环境下充分互动交流,让患者自己看、自己想,自发地采取行动,改变行为。由于患者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他们会更愿意付诸行动,从而有效控制糖尿病。老年期是疾病的高发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是老年人难以排解的精神压力,住院后表现为注意力集中困难、食欲差、睡眠障碍、度日如年、苦闷不安、悲伤抑郁心理。本组老年患者均合并3种以上慢性疾病,种种负性情绪严重影响着他们的遵医行为。表1显示,两组老年糖尿病患者知识掌握程度及遵医行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3.3糖尿病看图对话教育项目工具能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参与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本次结果显示,试验组老年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知识学习的兴趣显著高于常规组(P

综上所述,糖尿病看图对话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成本低廉、具有趣味性的教育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医护人员应该加强此教育方式的推广和应用,让更多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受益。

参 考 文 献

[1]于淑清,刘敏红.老年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与健康教育[J].中国医疗前沿,2009,4(4):42-43.

篇4

[关键词]亳桑皮;营销现状;中药企业

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知识的不断认知,中药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亳桑皮降血糖、降血压、抗病毒、利尿等药用价值也被充分挖掘,受到了医学界的认可。亳桑皮的营销环节关系到能否成功导入市场。文章拟从亳桑皮的营销环境分析入手,进而探讨亳桑皮营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完善建议。

1亳桑皮的营销环境分析

11人口因素营销环境分析

人口因素是构成医药市场的必备条件,也是医药企业最无法掌控的。国家人口普查显示,当前我国出生率迅速下降,而老龄化速度迅速攀升。老年消费群体具有很大的潜力,老年人用药需求量迅速上升。而亳桑皮降血糖、降血压、抗病毒、利尿等药效正适合老年人群,当前人们对于中药养生文化的了解,进而对中药材亳桑皮容易产生认同感,只要药企进行合理的用药引导,采取一系列营销策略,很容易被老年人群接受。

12经济因素营销环境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收入日益提高。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行医疗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从而促进了我国老年人群体消费模式和消费结构的改变。对于老年疾病,很多老年人愿意去就医,愿意选择毒副作用更小的中药救治。很多城市中的老年人退休后更注重生活质量,更愿意接受中药日常的养生保健。老年人消费模式和消费结构的改变是亳桑皮营销市场发展的动力。

13自然环境因素营销环境分析

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因素对药品的营销非常关键。安徽亳州之所以为中华药都,最关键就在于其自然气候、地理环境优势。其自然气候、土壤的自身特点非常适宜很多中药材的种植生长,而亳桑皮就是亳州地产中药材其中之一。亳州地处平原,交通运输便利,很多企业愿意在此招募人员建厂加工生产中药。因为靠近地产药材种植地,可以得到及时供货进行生产,原材料质量又能得以保障,省去了运输成本,就能赢得更大的利润空间,赢得市场的绝对竞争优势。

14政策环境因素营销环境分析

当地政策环境因素影响着药品营销。近些年,国家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传承。借此之际,亳州市政府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当地中药产业发展,努力打造国际药都。亳州市政府制定了非常优惠的创业政策,对于在亳州开办生产销售企业各种程序方便快捷,也制定了很多具体的支持措施。因此,亳桑皮在亳州生产加工营销有非常优惠的政策支持。

以上对于亳桑皮的营销环境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很@然,亳桑皮的营销发展前景良好。但在营销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2亳桑皮的营销市场存在的问题

21中药企业管理营销人员理念落后

很多中药企业为私营企业、家族式企业,创业者本身都是从商贩起家,自身也没受过高等教育,很多都是凭借机遇、经验和勤奋创业至今。在中药亳桑皮管理经营方面,没有专业系统的管理营销理论知识,更谈不上前沿营销了。很多管理营销人员存在裙带关系,招募的人员很多都是亲戚朋友,所谓的营销就是把药卖出去。自身对于中药亳桑皮的药性药理都一窍不通,更谈不上合理引导消费人群消费了。

22药品品牌和商标意识淡薄

品牌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品牌是企业产品和服务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的显著特征,一个成功的品牌的商业价值是巨大的。品牌是商业名称。商标是法律术语,我国有《商标法》用来保护企业的注册商标和驰名商标。品牌可以申请注册商标。很多中药企业没有药品品牌和商标意识,只是想着通过各种手段把中药卖出去。有的根本没有品牌直接销售,有的和其他品牌的药企签订品牌使用协议进行营销,有的甚至铤而走险贴其他企业的注册商标进行销售。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23定价策略运用不当

很多中药企业营销亳桑皮时,进行盲目市场定价,没有进行前期调研,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制定出来的价格比实际成本高出几倍,最终销售前景萧条。有些中药企业为了排挤竞争对手在前期故意把亳桑皮价格定得很低,甚至低于成本价(亏损性营销),等击垮了竞争对手后再制定高于成本价很多的价格营销,这些定价手段都是不正当不合法的。

24分销渠道管理缺失

药品需经过中间商环节才能卖给消费者,因此中药企业要选择分销渠道进行营销。在实际中,很多中药企业营销亳桑皮时分销渠道设计不合理就会增加成本费用。有些中药企业亳桑皮分销渠道开拓出来以后,对分销渠道成员不管不问;有些分销渠道成员违反合同规定进行恶性窜货,中药生产厂家碍于面子不去追究责任,合同形同虚设,分销渠道成员管理的缺失,势必酿成以后的危机。

25促销策略搭配不当

药品性质的特殊决定着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交流的过程会很复杂。在实际亳桑皮营销过程中,很多营销管理人员不能根据消费者人群特点准确合理选择促销手段,而一线的营销人员只一味地夸大其词亳桑皮的功效,反而适得其反。因为在每个顾客心中对药品都有一个期望价值,如果你给顾客的让渡价值小于顾客的期望价值,那顾客依然不会满意。因此宣传要适度。更有甚者,促销过程中亳桑皮的药理药效都说不准确,那顾客更不可能对你的药品认可。我们千万不能轻视消费者的医药知识,应准确无误地传达亳桑皮的药理药效等。

3亳桑皮的营销发展的对策建议

31把控营销上岗关口,加强营销培训学习

在经济呈现多元化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中药企业应对亳桑皮的营销发展战略进行重新规划,形成系统的管理营销模式。实现中药企业管理规范化的同时,注重营销专业人才的引进。严把营销上岗关口,采用任人唯贤,摒弃任人唯亲。坚持“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原则,建立相应的人才管理激励机制,制定出具体的具体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奖惩机制。[1]加强在岗营销人员的培训学习,加大岗前培训的力度,坚持岗前培训合格才能上岗营销。定期培训学习常态化,培训学习的内容应是中药亳桑皮的药理药性知识和营销管理知识相结合,切实提升亳桑皮的营销人员的医药营销理论与实践。只有真正做到对营销人员队伍的规范化管理,亳桑皮的营销发展才能长久。

32满足顾客内心需求,树立药企自主品牌

亳桑皮的营销发展关键在于让顾客满意,让顾客满意就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进行实地细致的调研了解顾客的真正需求。首先,亳桑皮的营销要满足顾客的核心需求――亳桑皮为主要成分的产品的基本效用,就是要严把质量关,选用地产药材为原材料,做到有效成分最高。其次,注重亳桑皮的形式产品(即品牌、商标、包装)。树立中药企业自主品牌,拥有自己的注册商标,积极运用品牌化策略。[2]在亳桑皮的营销市场开拓之初,可以结合企业特点采用统一品牌策略、个别品牌策略及多品牌策略;在亳桑皮系列产品成熟期,可以采用扩展品牌策略;在亳桑皮系列产品衰退期,可以采用品牌再定位策略。再次,给顾客更多的附加产品。如免费用药指导、免费煎药包装、免费送货上门等。最后,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顾客对亳桑皮为主要成分系列中成药的期望是毒副作用小、服用方便等,药企应加强优化加工炮制技术,减少中药的毒副作用;积极开发新的剂型,如胶囊剂、滴丸剂等;积极开发亳桑皮为主要成分系列产品,如亳桑皮保健茶、亳桑皮蜜膏、亳桑皮保健酒等。只有真正满足顾客需求,走自主化品牌路线,才是亳桑皮的营销发展的切实保障。

33确立切实定价目标,准确运用定价策略

中药企业应充分考虑影响亳桑皮定价因素的前提下,确立切实可行的定价目标,准确运用各种定价策略。首先,在中药企业成立或亳桑皮_拓市场之初,应以生存或短期利润最大化为定价目标;在中药企业发展壮大或亳桑皮营销成长期,应以市场占有率最大化或品牌质量最优化为定价目标。其次,药企可以合理推出高、中、低三档产品,辅之以不同定价策略。如亳桑皮高档产品可采用声望定价和整数定价策略,并辅之以精美的包装;亳桑皮中档产品可采用习惯定价策略,并辅之以普通的包装;亳桑皮中档产品可采用尾数定价策略,并辅之以简易的包装。最后,根据顾客的地理位置不同,可以采用不同定价策略。如果顾客在当地,可以采用统一运送价格或免费运送策略,如果顾客在外地,可以采用分区运送价格或运费补贴策略。准确合理运用定价策略是亳桑皮营销发展的基础。

34有效设计分销渠道,规范管理分销渠道

亳桑皮的分销渠道设计应实现高效性、可控性和适应性。高效性是指亳桑皮系列产品到达目标人群要快速且低成本;可控性是指药企营销活动执行过程中各个环节能有效控制;适应性是指设计出来的分销渠道应与消费人群相适应。以亳桑皮为主要成分的系列产品应有处方药、非处方药和保健品。处方药的渠道设计可采用独家制、多家制和办事处+区域分销制等模式,非处方药和保健品的渠道设计可采用大卖场、连锁药店、商超内设药品专柜、诊所和医院等渠道模式。[3]对亳桑皮分销渠道成员的选择应综合考量其综合实力,选定亳桑皮分销渠道成员后应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进行常态化的管理,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当亳桑皮的分销渠道的恶性窜货现象应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有效措施。只有有效设计分销渠道,规范管理分销渠道,才能确保亳桑皮的分销渠道有条不紊地发展。

35优化组合促销手段,合理搭配促销策略

亳桑皮的促销应实现激发目标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企业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促销方式很多样,关键是要结合企业的特点在产品不同的阶段综合应用有针对性促销方式。在亳桑皮系列产品市场导入期时,应采用广告、公关及营业推广等促销方式;在亳桑皮系列产品市场成长期时,应加强广告和公关等促销方式;在亳桑皮系列产品市场成熟期时,应加强营业推广等促销方式;在亳桑皮系列产品市场衰退期时,应加强营业推广等促销方式。[4]只有结合自身企业特点,不断优化组合促销手段,合理搭配促销策略,才能使亳桑皮的营销长久适应市场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琼,何文,王斌中药营销策略之我见[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1):47

[2]王芝春,李逢菊,周正杰中药营销的策略[J].科技信息,2008(31):335

[3]赵琦中药国际化营销策略[J].黑龙江医药,2007(6):593

[4]曲凤宏,黄泰康我国中药产业现状与中药创新体系构建策略[J].中药现代化论坛,2006(3):112

篇5

论文摘 要:全民健身活动普遍开展,健身群众的经济状况、生活方式和锻炼习惯各不相同,客观需要不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两种(公益和非公益)不同类型的指导人员。两类社会体育指导员都是全民健身发展的重要力量,将并存发展,共同贡献,不可能只发展其中一方面队伍,本文针对我国职业(非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体育产业的发展有赖于一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体育早就成为一个产业部门,在许多国家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有些甚至成为支柱产业。体育产业在这些国家的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政府体育政策、法规制度保障机制完善,体育经纪人市场发达;规模大,产值高;从业人员多,影响大;涉及面广,体育与经济关联度高;国际化趋势。

1985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的统计报告》,体育被正式列入第三产业,从而使其产业性质得到了确认。尽管如此,时至今日,体育作为一个经济部门,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尚未成为一个独立完善的产业,而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必然要走产业化之路。所谓体育产业化,就是改革体育体制,使体育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使体育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使其能够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劳务。其实质是体育思想观念的革命和制度的创新,是要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开发体育的经济功能,把体育与经济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经济行为,刺激体育产品(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需求,拓展体育市场,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健身将成为未来消费市场的一大热点,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和增强国民身体素质及健康水平的需要,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行业将出现前所未有的迭起的发展局面,尤其是正在培养、建设中的职业(非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将成为全民健身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体育人才资源。那么什么是职业(非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科学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主要是指在赢利性体育场所的劳动岗位从事体育健身指导工作的人员。

1.我国社会体育发展趋势

社会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是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

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其本质特征是强身健体、愉悦身心。

1.1体育人口增加明显化(我国体育人口判定标准为: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

1.2价值需求趋向多元化(社交的需求,感官刺激的需求,宣泄的需求,磨练

意志的需求等,对不同体育项目或活动中获得不同的行为美的体验)。

1.3生活化(成为家庭生活的不可分离的重要组成)。

1.4健身趋向科学化。

1.5活动复合化(如体育、休闲、娱乐以及旅游等几类活动组合在一起)。

1.6管理趋向法制化。

1.7产业趋向市场化。

1.8群体趋向老龄化(据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口

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其中60~65岁参与体育活动占该年龄段人口的41.15%,66-75岁为38.46%,76岁以上为30.70%,达到了较高的参与水平,在未来中国老年人口将以世界最快的速度发展,老年人体育已经和社会保障、家庭赡养、福利、保健、医疗、文化娱乐、继续教育等一起构成了中国老年社会的组成部分,并且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作用。)。

2.我国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数量严重不足。

2.2队伍的文化程度偏低,资源质量不高。

2.2.1社会交往、人际沟通、营销等管理知识短缺。

2.2.2健康教育、运动科学等专业理论知识薄弱。

2.2.3把握人们的体育需求能力差。

2.3地区差异大。

在数量上,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较不发达地区多,城市比农村多;在质量上,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较不发达地区高,城市比农村高。造成这些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经济对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制约作用造成的。

2.4培养机制不完善。

2.4.1培训方式单一。虽然是面授与自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学员自学能力不强及缺乏自我检查、督促机制,自学有名无实。

2.4.2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评估制度、评估体系没有。

3.我国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国家行政主管机构与地方行政主管机构在体育主体市场培育发展及机制开发方面毫无作为。国家行政主管机构对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各个项目的考评员培养及教材、大纲、试题库等的编写工作进度缓慢,影响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全面发展。 转贴于

3.2专门执法队伍缺失。

3.3培养经费的投入短缺。

4.我国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4.1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政府在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建设方面的主要任务是,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所需政策法规,完善有关激励、竞争、约束等经营管理机制,营造优良宽松的人才发展环境,在不同的社团和机构间起信息沟通与联络的作用等。

4.2通过国家及地方行政各类相关机构举办的大中小型赛事的推动,营造体育竞赛的社会氛围;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休闲市场,为群众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健身服务;积极培育体育中介市场,努力拓展人才交流、信息、技术、培训服务业务;积极探索竞技体育职业化道路。使得更多的人员参与到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来。

4.3体育专业院校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经验丰富,有良好的学生基础,要更多地引导它们成为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培训基地,加速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速度。

4.4以能力建设为中心,建立健全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体系等,应按照国家体育总局、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制定的《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在本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配额,用于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管理。大力加强对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职业化教育培训。简单讲,职业化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使员工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包含以下内容。

4.4.1职业化的体育工作技能培训。

4.4.2职业化的体育工作形象培训。

4.4.3职业化的体育工作态度培训。

4.4.4职业化的体育工作道德培训。

4.5规范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培训基地对学员的审批程序和行为,严格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对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考核鉴定。

4.6吸收退役运动员成为健身指导服务业的骨干力量。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于2011年3月23日在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上表示,今后将通过职业转换期的学习、培训和考核方式,培养更多的退役运动员成为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中小学体育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发展群众体育来培养更多的各级各类体育人才,特别是要注重培养更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和群众体育骨干人才,同时也注重储备青少年体育人才;另一方面,竞技体育优秀人才也应该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多渠道、多方位回报社会,带动更多的群众参加体育健身,营造全民健身的社会氛围”。

4.7 强化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对在体育行业从事经营行为人员(如是否持证上岗等)进行监督,这样不仅可以使社会体育指导工作有法可依,也可以做到违法必究,更可以调动和保障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积极性,使其通过合法的经营,为社会体育发展做出贡献。

4.8要根据老年人群体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老年体育管理和科研的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人才,着手研究开发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适合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需要的项目。

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职业加以规范管理,并按被评定的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资格等级和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取酬,可吸引众多的体育爱好者和体育工作者积极从事社会体育工作,其建设对更有效地推进全民体育健身运动及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在医院救治时,对存在于整个护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危害因素,直接或间接致病人损害、伤残和死亡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进行管理与规避的一种措施。通过对护理风险的有效管理,达到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作用[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80例,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90例;对照组男女比例52:38,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61±7.64)岁;原发性高血压28例,严重心律失常16例,冠心病23例,风湿性心脏病12例,急性心肌梗死7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实验组男女比例49:41,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65±6.11)岁;原发性高血压25例,严重心律失常19例,冠心病20例,风湿性心脏病14例,急性心肌梗死9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管理基础上给予风险管理:

⑴成立风险护理管理小组。成立专门的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科室的护士长担任风险管理小组组长,组员由科室护理骨干组成。风险护理管理小组根据科室内工作计划及收治患者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内护理质量定期进行检查,并及时反馈检查结果,组织科室医务人员集体讨论与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意见。此外,风险护理管理小组还应定期组织科室内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知识学习,使其均能了解风险管理的目的、作用,进而提高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⑵建立健全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风险护理管理制度,是防范护理事件发生,做好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我院制定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主要如下几点:其一,制定护理不良事件登记制度。在护理过程中一旦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应要求科室护理负责人及时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将不良事件的类型、发生时间、原因、经过、对患者造成的后果等详细填写,以便能及时通过研究讨论,提出弥补和整改措施。其二,制定护理应急预案。制定护理应急预案,并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学习,使每位护理人员均能熟练掌握各类应急预案,在发生各种护理风险时,必须保证每位护理人员均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冷静、独立、及时应对风险,以便能将风险降至最低。其三,制定危险因素评估制度。危险因素包括有心理因素、生活自理因素、健康教育因素、压疮因素、坠床因素、输液外渗因素等等,通过制度各类危险因素的评估制度,保证各类护理风险均能得到准确、客观的评估,以便及时采用措施进行优化解决。

⑶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组织护理人员定期学习新医疗器械、新药物的使用方法,不定期进行抽查与考核,严格的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技术,从根本上消除护理风险问题。

⑷安全与药物护理管理。其一,在病床旁安装防护栏,走廊楼道安装防护栏,卫生间、洗手间保持地面干燥,并安装扶手、防滑设施,以方便患者。病房、床头、患者易经过地方张贴护理警示标识,达到提醒警示护理人员及患者的目的。针对病情严重、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患者,必须要反复叮嘱其家属陪同,以免发生意外。其二,根据患者所使用的每一种药物特点,针对性的讲解用药注意事项、服药方法、剂量以及用药后常见不良反应,并告知患者及家属用药后不良反应的紧急处理措施。实时、动态的监测患者病情,及时给予相应的护理,严格做好床头交接班制度,并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详细记录[2]。

1.3评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在护理期间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与对照。注:护理满意度调查以本院自制调查表进行,分为十分满意、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十分满意+满意)÷组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来检验,P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心脑血管与脑血管疾病的总称,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常见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心肌梗死、冠心病、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目前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四高一多”的特点,即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给治疗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虽然当前的治疗手段已逐渐完善,但仍有50%以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导致患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此外,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风险因素,这对于患者的恢复又会造成严重影响。例如,很多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会因疾病突然加重,导致突发性呼吸心跳骤停,给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此外,患者疾病、年龄大等因素作用,导致自护能力差,容易发生坠床、摔伤意外;或是护理人员配置不当、用药不合理,均有可能导致患者发生意外,易引起医疗纠纷[3]。

篇7

关键词 肿瘤疼痛 专科护理 护理管理研究

为了提升护士疼痛管理理念,减轻或消除患者疼痛,最大程度体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我院肿瘤放疗科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中,建立了无痛病房护理工作模式,近1年以来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护理效果,现介绍如下。

注重人员培训、教育与考核,落实职责和管理目标

注重人员培训、教育与考核:按无痛病房建立的要求设计培训与教育方案,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和考核成常规化、制度化,贯穿在无痛病房建立与实践的整个过程。实施前先了解医护人员对疼痛控制的知识和态度;然后,针对不同层次护理人员能力及需求的不同,确定培训内容,制订培训方案。每名护士至少参加15~20学时的学习与研讨。

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无痛病房工作由科主任、肿瘤科主治医师、护士、患者及其家属组成的团队共同完成。病区按护士床位比0.38:1的标准配备护士,按责任组长、主管护士、助理护士进行分工。①责任组长由高年资、具备护师以上技术职称的护士担任,工作职责包括:a.除做好本组患者的无痛治疗护理工作外,同时承担指导、协调、督促和评价本组护士的责任和义务;b.定期组织无痛护理个案点评、护理业务查房,分析和解决疼痛护理中的疑难问题,必要时组织进行院内会诊;c.定期组织授课,提高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和技能。②主管护士由注册护士担任,每名主管护士负责8~15例患者,主要工作职责是与肿瘤科主治医师及其他专业人员协作,共同完成对患者入院到出院的无痛治疗和护理,做好观察与记录,落实健康教育,进行效果评价,并依据评价效果修订护理计划、措施。③助理护士由尚未获得注册资格的护理人员担任,工作职责是协助主管护士完成基础护理,共同为患者提供舒适护理。护士长督促检查工作流程执行情况并定期考核,综合评估护士的疼痛护理能力,进行持续、动态的管理来提高护理工作水平。

无痛病房工作流程

疼痛控制流程:①疼痛评估:从患者的入院评估到出院评估是一个系统、持续、动态的过程,包括患者一般情况评估,各大系统症状体征的评估和专科情况评估,疼痛作为第五大生命体征被列为无痛病房必评项目。在整个住院过程中使用同一种评估工具。4岁以下及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采用修订版的面部表情疼痛量表。制订并落实疼痛评估的频率、方法及规范疼痛问询方式。在每例患者入院时开始使用疼痛护理单。患者入院8小时内完成首次评估,此后每天上午8:30进行疼痛评估。疼痛评估≥5分,报告医生,药物疼痛处理后,静脉或肌内注射后30分钟,评估1次,口服药后1小时后评估1次,以后每4小时评估1次,直至疼痛评估≤3分,评估过程充分相信患者主诉。②疼痛宣教(告知):a.告知患者及家属疼痛是可以缓解的;b.告知患者医、护、患三者共同使用的疼痛评估工具;c.充分尊重患者知情同意的权利,告知治疗过程可能发生的风险、注意事项及预处理办法;d.疼痛评分≥4分,立即告诉医生处理。③实施镇痛(药物与非药物干预):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后,与主管医师一起,实施镇痛。措施:a.营造和谐舒适的病房环境,安慰、鼓励患者树立信心;b.采取舒适,局部冷、热敷,防止不良因素加重疼痛;c.在病房张贴无痛病房相关宣传资料,派发疼痛教育小册子,张贴疼痛数字评定量表和面部表情评定量表,并教会患者正确应用;d.心理护理,识别并消除负性情绪,应用暗示、劝导、启发等心理学技术手段对患者进行心理舒缓,听音乐、聊天分散患者注意力;e.药物干预,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进行。疼痛评分<4分,实施非药物干预;疼痛评分4~6分,实施非药物及药物,当疼痛评分≥7分时,强阿片类药物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联合使用;f.部分疼痛患者采用放疗联合羟考酮口服止痛治疗。④效果评价及措施修订:对患者进行疼痛干预后,及时进行效果评价:观察与记录药物疗效、不良反应。评价患者疼痛知识掌握情况,治疗服从性如何,疼痛控制状况。疼痛评分是否≤3分、24小时内疼痛频率、暴发痛次数。依据评价结果重新制订新的护理计划和措施并及时记录。

执行疼痛健康宣教:①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全程健康宣教,同时让患者和家属参与疼痛管理过程;②按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增、减用药剂量及频次;③告诉患者及家属具体用药方法,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④让患者及家属明确,叙述疼痛在疼痛治疗中非常重要,无需忍痛,疼痛是可以控制的。

阶段总结与反馈:护士长每周进行疼痛护理管理总结与反馈:①护士按照各自分工履行职责情况;②护士的无痛护理服务流程进行情况;③患者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及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满意度。

效 果

提高了患者疼痛控制质量:患者疼痛程度评分采用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强。采用自身对照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治疗后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下降。患者满意度采用5级评分法,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得分越高表示对疼痛控制越满意。该问卷在临床上已被广泛使用,经测试具有良好的信度(重测信度R=0.86;内一致性R=0.98)。共调查了200例患者,结果显示,患者对疼痛治疗方式的满意度评分4.646±0.52分,住院期间疼痛照顾的满意度评分4.61±0.65分,对止痛效果的满意度评分4.46±0.71分。24小时内需要临时止痛药物≤2次。

提高护士关于疼痛控制的知识和技能:无痛病房护理工作模式实施前后,采用“护理人员的疼痛知识和态度问卷”进行调查,比较实施前后护士的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有无差异。问卷由FERRELL等制订,共计39个条目。其中,33个条目为客观性题目,6个题目为主观性题目。计分方法:客观性问卷条目,护士回答正确者计1分,未回答或回答正确者计0分,总分33分,得分越高,表示护理人员的疼痛知识和态度越好;主观性条目,计算每个选项的选择者百分比。该问卷在国内外使用广泛,其内在一致性0.70~0.73,重测信度R=0.80[1]。本研究以客观性条目得分进行比较,见表1。

讨 论

建立无痛病房护理工作模式的意义:癌痛是癌症患者最痛苦最主要的症状,影响患者睡眠和治疗的顺利进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医护人员应帮助患者面对及正确处理疼痛,增进其舒适感,提高生活质量。开展建立无痛病房护理工作模式,能最大程度体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建立起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满足患者需求的长效机制,从而真正实践“三好一满意”的医疗服务质量。重视疼痛管理继续教育是建立无痛病房的前提:对从业护士进行规范化的继续教育与考核,重点是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训。通过继续教育增加了护士疼痛管理知识,转变了护士疼痛处理态度,能正确评估病人疼痛,处理药物不良反应。继续教育提高了护士素质,护士素质是工作质量的保证。

无痛病房护理工作规范化流程化的效果:以护理程序为核心指导,通过评估-教育-干预-效果评价-再干预再教育―再评价的疼痛控制程序,提高了患者疼痛控制质量,提升了疼痛管理服务水平。

对今后发展的建议:目前,我国护士疼痛知识水平与实践尚待改善[2]。①国内可借鉴国外护理经验,发展疼痛护理专科,培养疼痛护理专科人才。进行护士的持续继续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与考核,提高护士护理水平;②制定统一的操作流程、指引,使护士有章可循,领导重视为制度的实施提供保证并进行持续质量管理;③在各专科推广肿瘤科无痛病房护理工作模式,总结经验,提升护理水平。

在广东省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创建肿瘤放疗科无痛病房,是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一部分。通过这项工作,提高了护士的疼痛管理知识和技能,提高了患者的疼痛控制质量,使患者得到了优质的无痛护理服务,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真正实践“三好一满意”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社区;病人教育;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4-00-02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病人对健康知识的需求逐渐增加,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突出[1]。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病人对健康内涵认识的变化和健康教育需求的增加,引起了社区医务人员工作职责相应的变化,健康教育逐渐成为社区医疗工作的一个越来越重要领域。我国将健康教育应用于社区医疗服务已有30多年的历史,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多方面的限制,发展仍较缓慢。本文就我国社区病人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如下分析。

1 健康教育概述

1.1 健康教育的定义

健康教育是旨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健康教育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健康信息传播等干预措施使人群或个体自觉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避免或减少暴露于危险因素,帮助实现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及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对健康教育的这个定义强调了健康教育的特定目标是改善对象的健康相关行为,而健康教育主要是以人群为对象;健康教育的干预措施主义为健康信息传播,但健康教育是包涵多方面要素的系统活动;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致力与疾病的预防控制,然而也帮助病人更好的治疗和康复,它还努力帮助普通人群立即增进健康水平[3]。

1.2 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

在20世纪的我国,卫生宣教和健康教育两个名词曾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共存,可以说健康教育与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卫生宣教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名称。健康教育与以往的卫生宣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联系在于:我国当前的健康教育是在过去的卫生宣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健康教育的主要措施仍可称为卫生宣教。区别在于:比之于过去的卫生宣教,健康教育明确了自己特定的工作目标,从而防止疾病、增进健康,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辅助方法为卫生工作某一时间的中心任务服务;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单一方向的信息传播,而是既有调查研究又有干预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设计多层次多方面对象和内容的系统活动;健康教育在融合医学科学和行为科学、传播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1.3 健康教育的意义

近40年来健康教育在全世界迅速发展,尤其内在的、客观的原因,基于这些原因,健康教育体现出它的社会、经济和学术意义。

首先,健康教育是人类与疾病做斗争的客观需要。在过去两百年中人类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了显著变化,导致人们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传染性疾病转变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尚缺少生物学预防手段和治愈方法,医学专家看到了改善人们健康相关行为来防止这类疾病的重要价值,而改善人们健康相关行为需要健康教育。

其次,健康教育是人们提高健康水平的无限欲望与有限资源的矛盾产物。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卫生费用都呈上升趋势。造成卫生费用增长的根本原因依然是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然而资源是有限的,人们对健康和生命的无限追求与有限的资源便形成了矛盾。

最后,健康教育是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医学欲改善人群健康相关行为的需要,促使医学和行为科学、传播管理科学等学科相结合并产生新的边缘学科,健康教育因此而得以成为一个专业领域并开辟了医学科学知识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2 社区常用健康教育方法

2.1 参与式培训

参与式培训即培训者和培训对象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在培训中大量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如小讲课、手册、挂图、录像、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培训者和培训对象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完成教学活动。该培训方式具有以下五个实施要点:第一,让学员参与确定培训内容和目标;第二,制定参与式培训的授课计划;第三,吸引和组织学员自始至终参与教学活动;第四,培养学员运用参与是教学方法的技能;第五,组织学员参加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评估。参与式培训法已在我国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中广泛使用。张方方等[4]通过制定健康教育手册,探讨指导社区老年病人正确使用"健身路径"的方法。结果表明健康教育手册对老年病人人使用"健身路径"具有指导意义,促进了社区老年人使用"健身路径"进行活动,充实了社区老年护理服务内容。吴熙等[5]对探讨社区高血压病病人适宜的健康教育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人喜欢形象、生动和多样性的教育方式如病理标本展示、观看科普录像等。建议将综合性健康教育措施纳入高血压病病人的社区干预措施。

2.2 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是同伴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行为和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一般由经过培训的同伴教育者向同伴讲述自身经历和体会,或充当积极的榜样角色,通过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被教育者进行交流,以唤起共鸣,激感,共同采纳有益健康的行动。

常见的同伴教育形式主要有三种:①在目标人群中选择一定数量的人,经培训成为同伴教育者,然后再由他们对目标人群进行教育;②目标人群自由讨论和交流。有健康教育机构制定讨论过程中的组织者,也可由目标人群自发组织,推选出带头人,例如召开小组讨论会、座谈会等;③两人或更多人之间自由地进行信息、观念和技能的分享与交流。例如,某社区的高血压俱乐部,患者之间以现身说法,交流保健信息。

同伴教育是社区健康教育中非常常用的健康教育方法,它能有效地改善病人健康相关行为,有利于疾病的控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万巧琴等[6]探讨了同伴教育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同伴教育有利于社区糖尿病增长自我管理知识、提高自我效能、改善自我管理行为,是一种有效、可行的社区健康教育形式。张会敏等[7]对同伴教育在社区高血压病人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将试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试验在综合健康教育的同时开展同伴教育,对照组只进行综合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前后进行高血压相关知、信、行的问卷调查,并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知、信、行问卷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在社区高血压病人中实施同伴教育优于综合健康教育。

2.3 自我导向学习

自我导向学习是指学习者不论在有没有他人协助下,以个人责任为出发点,主动诊断自己的学习需求,形成学习目标,应用人、物资源,选择 安排执行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平复机子的学习成果,达成自我实现目标的学习方式。

依据学习内容的弹性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性,可以将自我导向学习分为四种类型:独立式学习、个人式学习、集团式学习和小团体式学习。经验证明在以上四中类型中,以小团体式自我导向学习的效果最好,它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步骤:①建立开放、和谐、温馨的团体气氛;②诊断学习需求,建立学习目标;③成立学习小组;④组织小团体学习活动,战士学习成果;⑤学习成果平复并计划未来。

1960年代国际上兴起对自我导向学习的研究,1990年代,我过台湾地区学者陆续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对自我导向学习进行探讨,并将这一方法引入健康教育的干预研究。社区健康教育者是自我导向学习的协助者和促进者,可以运用自我导向学习法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汪国新[8]为改变被健康教育者基本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率较低这种现状,建议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将社区健康教育的视角从"教"转移到"学",引导被教育者从接受式学习转向自主式学习,从被动、单向的个体学习转向主动、互助的群体学习。

3 社区健康教育存在问题

3.1 发展不平衡

大多数社区医院由于条件较差,病人教育还停留在卫生宣教的层次上,工作内容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而在极少数条件较好综合性大医院及教学医院,由于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和学历层次较高,病人健康教育开展较早、较深入,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另一方面,不同地域的社区医院,健康教育发展状况相差也很大,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发展更好,城市比农村发展更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的政策导向有很大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支持和社会长期共同努力。

3.2 健康教育人员缺乏

我国社区没有专门的健康教育者,社区医疗工作者由于工作量大,其他日常工作占据了很大部分时间,无法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健康教育。为保证社区病人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医院领导和相关部门应给予支持,扩大医疗队伍,调整人员分配,培训专职健康教育者。

3.3 健康教育人员专业知识匮乏

我国社区的健康教育工作大多由社区护士进行,而护理人员大多没有经过系统、规范的健康教育课程训练,相当数量的护理人员(包括护理管理人员)在实践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概念模糊,常常将卫生宣教等同于健康教育;另外,由于一部分护理人员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不高,很难主动发现病人的健康问题并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法。应提高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识,加强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王常青[9]认为,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还要具备心理学、伦理学、营养学、康复学、公共卫生、预防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及沟通技巧。医院应加大对健康教育专科护士的培训,可采用设立培训班和外出进修等方法。

3.4 病人健康意识不强

现在,大多数住院病人依然关心的是疾病症状的缓解,而不是寻求如何获得健康行为的知识和建立健康行为,这就影响了病人教育的开展。但是,病人及家属主动获取疾病知识的意识在日益增强,这有利于病人教育的开展。应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针对不同患病人群,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增加病人接受健康教育的机会,从而增强病人健康意识。

3.5 管理滞后

由于社区开展病人健康教育历史较短,尚未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在人员培训、实施规范、评价标准及方法体系方面有许多问题需解决。目前,在管理方面对病人教育的工作要求和评价也基本局限在知识传递层面,这也是病人教育深入不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10]。应该建立完整的管理体制,不能流于形式,建立规章制度落实到位,从上到下一级一级不定期抽查,设立负责监管的部门,管理到位。

3.6 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

有效的评价体系是检验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现状社区医院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对健康教育评价多以健康知识知晓率以及患者满意度为主,没有一种科学的量化考核标准和具体的考评指标,最终使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得到真正落实,造成原本不足的资源在某种成都上的浪费。谢多双等[11]认为在评价指标方面,应建立融患者掌握知识、转变态度和改变行为或掌握某些相关技能、促进健康行为形成以及健康水平提升等为一体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全面地评价社区健康教育效果。

4 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社区病人健康教育已初步发展,但水平还有待提高。从健康教育的方法角度来看,虽有多种方法已应用与社区工作实践,但健康教育形式还有待丰富,健康教育效果不尽人意;从健康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健康教育人员编制缺乏,且不够专业,健康教育者的数量有有待增加、素质有待提高;从社区病人角度来看,病人的健康意识有待增强;从管理体制来看,健康教育的体制还不成熟,亟待完善。社会应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共同努力,使社区健康教育系统日益完善。

参考文献

[1] 胡娟,病人教育的发展方向[J].现代护理,2006,12(12):1107.

[2] 张,戚.病人教育的效果[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9,18(6):254.

[3] 马骁.健康教育学[M].北京:人卫出版社,2003:2.

[4] 张方方,王晶晶等.社区老年人“健身路径”健康教育手册的制作与应用[J].全科护理,2011,9(10):2810-2812.

[5] 吴熙,许兵等.高血压病病人的社区健康教育[J].护理学杂志,2001, 16(7):438.

[6] 万巧琴,尚少梅,来小彬等.同伴教育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效果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5):457-459.

[7] 张会敏,朱丽丽,张海洋等.同伴教育在社区高血压病人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2010,24(7):1818-1820.

[8] 汪国新,基于“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J].中国成人教育,2010, 12:5-7.

[9] 王常青.临床护理中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5):172.

篇9

关键字:痛风 疼痛控制 居家

中图分类号:R58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c)-0252-02

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异常、血尿酸增高引起的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国内部分研究显示痛风的发病率在过去二十年中从1%上升至15%,呈明显上升趋势[1]。痛风性关节疼痛是其主要临床表现,剧烈的疼痛明显降低患者舒适度,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实际上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痛风患者仍旧选择居家而非住院接受治疗,因此社区也在逐渐加强对居家慢性疾病的管理和服务。该研究拟对居家痛风患者的疼痛控制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选取湖州市吴兴区社区中的明确诊断为痛风并居家的患者18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56例,女24例;平均年龄(53±6.76)岁。病例纳入标准:(1)均符合2002年8月中华医学会风湿学分会在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草案)中提出的痛风诊断标准[2];(2)居家的痛风患者;(3)意识清楚,能理解和回答问题;(4)自愿接受问卷调查。排除标准:有感觉功能障碍或者无法交流者。

1.2 方法

(1)调查方法。采用随机便利抽样问卷调查法。调查者说明研究目的并提出相关问题,被调查者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回答并填写问卷。(2)研究工具。采用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及医保情况;第二部分为《护理结局分类》中第IV领域(健康知识和行为)中Q(健康行为)类别的疼痛控制量表[3],包含11项指标,采用5级评分制(“1”表示从未,“2”表示极少,“3”表示有时,“4”表示经常,“5”表示始终),分别从疼痛病因识别、疼痛预防、疼痛控制、疼痛报告等方面对疼痛控制水平进行科学定量评价,得分越高,疼痛控制越理想。

1.3 数据处理

数据经SPSS软件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最终纳入180例居家痛风且伴有疼痛的患者,平均年龄(53±6.76)岁;男性占86.7%,女性13.3%;农民76(42.2%),工人52(28.9%),干部28(15.6%),个体24(13.3%);文化程度:文盲34(18.9%),小学87(48.3%),初中36(20.0%),大学23(12.8%)。可以看出被调查者中农民、工人等体力劳动者居多,整体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2.2 居家痛风患者整体控制水平低下

具体见表1。

3 讨论

3.1 对居家痛风患者一般资料的分析

被调查者中平均年龄为(53±6.76)岁,普遍为中老年人群,尤其是50岁上下的男性患者,表明本疾病有明显好发年龄阶段和性别特征,与文献报道相类似[4]。

居家的痛风患者中大部分为工人、农民等体力劳动者且文化水平较低,这可能与本次调查选取的对象有关,痛风患者有疼痛症状而选择居家,与经济水平较低等有关。这些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及应对能力不足、生活饮食习惯不良。

3.2 对居家痛风患者疼痛控制水平的分析

该研究结果显示居家痛风患者的疼痛控制水平低下。11个评价条目中,达到中等水平及以上(≥3分)仅有3项,分别是认识疼痛开始、描述疼痛原因、使用预防措施,其中认识疼痛开始条目得分居所有条目最高,这是因为患者对疼痛的开始感觉非常明确,而且清楚疼痛是由于痛风引起的,为了避免疼痛这种不舒适的感觉会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另外有3个条目得分在较低水平(

4 对策

4.1 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社区健康教育要进一步深入,广泛普及痛风疾病的相关知识,如可以采取制作社区宣传栏、分发痛风疾病的宣传资料,可以设计成日常生活必备品如日历、纸扇等;设立社区痛风患者俱乐部,组织痛风患者进行讨论、相互交流经验、全科医生进行总结;开展相关疾病的趣味表演如小品、戏剧等。特殊人群则进行个别辅导,进行登记管理,定期家庭访视。

4.2 实行社区慢性疾病登记制,落实慢性疾病的监控和管理

建立痛风患者详细档案资料,随访患者,记录患者疼痛控制水平报告,鼓励并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疾病监测,如选择采取数字评估法、视觉模拟法、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脸谱评分法、五指法等科学疼痛评估方法进行自我疼痛监测,写疼痛日志,也可直接在日历上标注疼痛发生的时间及疼痛的等级,作为病情报告依据。

4.3 细化健康教育内容,切实可行,落到实处

健康教育内容要全面细化,如痛风疾病的基本知识、痛风患者疼痛预防措施、痛风患者疼痛控制方法、痛风患者居家用药指导、痛风患者饮食指导等。预防措施可告知患者:避免暴食饮酒、受凉受潮、疲劳、精神紧张等,防止关节受损、慎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如某些利尿剂、小剂量阿司匹林等[2]。饮食方面要采用低热能膳食、避免高嘌呤食物、控制饮酒、多饮水促进尿酸排出。间歇期及慢性期适当运动,可以预防痛风发作[5]。疼痛控制指导可告知患者:急性期卧床休息,遵医嘱服药,抬高患肢[6]。学会分散注意力,增加耐痛力[7]。可以行按摩、热敷和泡脚等物理疗法。

总之,居家痛风患者的疼痛控制水平不是十分理想,尽管社区目前对慢性疾病的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行动,但远远不够,应加大力度和投入,利用便捷有效的方式,深入家庭,具体细化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指导。对居家痛风患者应注重自我控制管理知识教育,传授疼痛正确应对和预防措施,随访患者获取患者对疼痛控制情况报告,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管理和服务,协助居家患者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梅.痛风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水平现状调差[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2:5.

[2] 崔月丽,邢翠珍,刘永若.不同年龄痛风患者临床特点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39-41.

[3] Sue moorhead.(吴袁剑云翻译)护理结局分类[J].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492.

[4] 苗志敏,赵世华,王颜刚,等.山东沿海居民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2(5):421-425.

[5] 王晓云.痛风患者疾病知识认知程度及需求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山西医药杂志,2009,38(B6):52 .

篇10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3-12-03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模式的改变,饮食失调和运动减少导致肥胖的人越来越多,以及长期食用血糖生成指数高的饮食,使机体对胰岛素需求增加,渐致胰腺β细胞耗竭、功能丧失,终致葡萄糖不耐受[1]而发展为2型糖尿病。而今,糖尿病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2]。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个人的自我健康管理密切相关[3]。糖尿病自我管理水平体现在一系列复杂的自我护理行为方面,包括饮食管理、用药、身体锻炼、血糖监测、并发症的处理等[4]。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不当会严重影响血糖的控制而引起病情加重,甚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有必要细心观察并收集资料,总结糖尿病患者在自我管理方面存在几大误区。为了帮助糖尿病患者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我们采取相应的宣教措施以纠正患者不正确的观念。现将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方面常存在的几大误区及护理对策综述如下。

1 自我管理的误区

1.1 饮食误区

饮食结构不合理,表现为过度的节食或全素饮食,或饮食营养成分比例不当,表现为碳水化合物供热比偏低(30%)[1]; 拒绝吃水果,认为水果含糖一旦食用后更难以控制血糖;食物煮得越烂越好,并且细嚼慢咽; 控制饮食疗法就是饥饿疗法,认为饥饿可以使血糖降低。

1.2 运动误区

运动强度越大,运动量越大,效果越好,越有益于降血糖;赤脚走鹅卵石路,认为赤脚走鹅卵石路可以按摩足底穴位,有利于健康;运动时间不当,饥饿或饱餐的时候运动;运动方式不当,看到别人做什么运动可以使血糖控制在较好的水平就盲目采取相同的方式。

1.3 用药误区

血糖高的时候自行加大药物剂量或听取别人介绍什么药好就用什么药;症状消失就擅自停药;听信根治法,信任偏方和秘方;用胰岛素会“上瘾”,认为早期或轻症糖尿病用胰岛素以后就对胰岛素产生依赖性,所以胰岛素只能在重症或者其他的治疗方法均无效后才可以使用。

1.4 血糖监测误区

没有监测血糖的习惯或仅用家用血糖仪测血糖而不定期到医院测血糖作对比。

1.5 相关知识缺乏

缺乏糖尿病并发症突发及处理的相关知识。

2 护理对策

2.1 加强健康教育

由于患者出现认识上的误区,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即加强健康教育,向他们传授相关的健康知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误区。

2.1.1 教育方式 以群体集中教育和个别单独辅导相结合。群体集中教育是定期为患者和家属召开座谈会,以幻灯、投影等形式讲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自我管理知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控制并发症的发展,以及应对糖尿病低血糖等其他反应的方法。对于有一定文化、接受能力比较强、能理解和遵从医嘱的患者大多数可以接受这种方式。文化程度比较低、对上述的宣教方式理解困难,收获微少的患者再采取个别辅导,展示食物模型、卡片、用图表方式强调文字的内容、用非专业化、通俗易懂语言传授糖尿病知识和自我管理知识。群体集中教育可以定期召开,个别辅导则要反复多次和不定期进行。并设立热线电话,欢迎患者主动咨询。另外,举办适宜的与糖尿病知识相关的游戏活动可增强患者学习的兴趣,交流经验,提高社交技巧,增加生活的乐趣。

2.1.2 转变观念 首先以问题为导向[5],针对患者存在的误区进行引导:过度节食或全素饮食会导致营养素摄入不足,轻者易出现低血糖,重者会引起酮症酸中毒。适当吃一些水果对身体有益无害。食物煮得越烂,越细嚼慢咽越容易被吸收,血糖升高的速度越快。控制饮食疗法不是饥饿疗法,而是控制每日饮食的总热量。大多强度大、运动量大为无氧代谢运动,不利于人体健康,反而增加受伤的机会,对于老年人、体质差或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容易引发疾病,甚至发生意外。赤脚走鹅卵石路容易损伤足底皮肤,诱发糖尿病足的危险。饥饿或饱餐时运动容易发生低血糖,不利于身体健康。采取个体化运动疗法,即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爱好选择运动方式。糖尿病药物治疗应特别强调依从性的重要性,自行停药、增减药量或使用偏方都可能会导致血糖不稳定等意外,不利于控制血糖。胰岛素治疗是保护和恢复胰岛细胞功能的高效措施,可快速减轻胰岛细胞负担,使之得到更好的“休息”和恢复,待病情稳定后,一般可逐渐减少胰岛素用量,甚至停用胰岛素,改为口服降糖或者仅通过饮食和运动就可以控制病情。所以胰岛素是糖尿病治疗中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特效药,而不具有成瘾性。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重要依据[6]。应该经常检测血糖,不要感到不适或出现症状时才检测。此外,除了用家用血糖仪监测血糖外,还要定期到医院采静脉血做血糖检测,对比结果,以防家用血糖检测仪误差太大,使所测得的数值不能反映实际数值。

2.1.3 加强理论指导

2.1.3.1 饮食指导 糖尿病饮食治疗的首要原则是控制每日总热量[7]。理想热量的标准按照患者劳动强度、体重计算[8,9]。成人休息状态下每日每公斤理想体重给予热量25~30kcal,轻体力劳动30~35kcal,中度体力劳动35~40kcal,重体力劳动40kcal以上[10]。三大营养的适当比例和摄入量为碳水化合物55%~65%,蛋白质

2.1.3.2 运动指导 运动被公认是提高许多慢性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干预方式之一[12-15]。运动的作用:对于糖尿病与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合并存在,运动可以减轻体重,增加血中HDL含量,降低VLDL的含量,降低血压,预防动脉硬化,改善心血管功能[10]。运动可以增加葡萄糖的转运和利用,降低血糖,还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减轻精神紧张和焦虑情绪,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增加抵抗力,对预防慢性并发症有一定的作用[10]。运动的方式:现主张采用低至中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登楼、划船、有氧体操、球类、跳绳、舞蹈等,运动的方式因人而异,主要是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爱好选择。运动的强度也要遵循个体化的差异而制定,一般以每次运动30~60min,运动后微出汗,有轻度疲劳感但不气喘吁吁,运动中心率达到(170-年龄)[16],比如60岁的人,运动心率约为170-60=110次/min左右的锻炼才安全有效。运动的频率一般以每天一次或每周3~4次。运动的时间应选择餐后1~2h,避免饥饿和餐后立即运动,以及服用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而未进餐前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

2.1.3.3 用药指导 不同类型的患者用药是有区别的。除上所说的饮食控制及运动疗法外,2型糖尿病早期β细胞功能缺陷是可逆的,尽早给予胰岛素治疗严格控制血糖,消除高血糖对β细胞的毒性损害,可使β细胞得到休整,其功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但用量的多少和注射的部位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口服降糖药有很多种,一般肥胖者首选双胍类或拜糖平,老年及肾功能不良者首选糖适平;优降糖剂量小,作用强,价廉,适用于多数糖尿病患者,但易发生低血糖;美吡达、达美康作用温和,有抑制血小板聚积之作用。各种降糖药的药理作用和半衰期是不同的,所以餐前和餐后以及每天服用的次数都应该根据药物的性能不同而不同,切记糖尿病用药治疗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能自行停药和增减药量或者换药,以免发生意外。另外,糖尿病作为一种终生性疾病[17],所谓的根治疗法只是一些外行的谣言,一些偏方和秘方有可能很快把血糖降低,但如果不注意控制,血糖高低波动太大,更容易诱发并发症的提早出现,甚至危及生命。

2.1.3.4 血糖监测指导 监测的目的:通过血糖监测了解血糖浓度,可以帮助患者随时调整饮食、运动及判断疗效。自用家用血糖仪监测:一般病情稳定、血糖控制比较好的患者,一个月可以监测5~7次,其中包括空腹血糖、三餐后两小时的血糖、夜间血糖,每次监测一种血糖就可以了,如第一次监测空腹血糖,隔几天后再监测早餐后血糖,再隔几天监测午餐后血糖。此外,要定期到医院作静脉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2.1.3.5 其他 嘱患者随身携带糖尿病卡片和饼干等甜品,卡上注明患者姓名、住址、患病情况、联系人和联系方式等。当发生低血糖反应如激动不安、饥饿、软弱、出汗、心动过速、焦虑等症状时应自行服用饼干等甜品,以防导致低血糖昏迷。卡片的作用是更有利于救护者了解糖尿病患者,并尽早给予施救以及与家属联系。

2.2 评价患者掌握的知识在自我管理中的作用

2.2.1 错误的观念得到纠正 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和家属走出了以上误区,大多数还能说出这些误区影响血糖控制的原因和对健康的危害。

2.2.2 认识上得到提高 主要表现在理论水平提高。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和家属在饮食上懂得了什么可以多吃、什么应该少吃,各种食物的热量比例和每餐热量分配,理解运动和药物治疗遵循个体化的重要性,理解定期检测血糖的必要性等,基本上能够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测。

部分轻症患者虽然认识到饮食和运动治疗的重要性,但由于工作繁忙、应酬多,在外面就餐机会多,加上平时形成的难以控制的饮食习惯,所以饮食上仍不合理。由于加班和应酬占用了很多时间,运动疗法也就像纸上谈兵一样无法执行。

3 小结

在糖尿病治疗的“五架马车”中,如果患者认识不到每一种治疗的重要性,或对某种治疗存在误解,就会影响血糖的控制,甚至诱发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健康教育成为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健康教育目标达成与患者工作性质、文化程度、年龄、地域等直接相关,工作繁忙、文化程度低、年龄大、农村患者依从性差,还需通过社区采取多种形式的个体化、系统化教育。可以针对患者存在的误区,以问题为导向,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适当增加相关的理论知识宣教更增长了患者的知识面。给予患者设置科学、合理的目标,提供社会支持,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用健康知识指导,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强化自我管理。使患者理解个体化治疗和综合性治疗在糖尿病治疗中的意义和重要性,避免盲目治疗所致的危害。将掌握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生活方式对糖尿病病情的控制有很大影响,行为改变能改善患者的血糖、血脂,减轻体重,从而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提高其生活质量[17,18]。

[参考文献]

[1] 花霞. 血糖生成指数在糖尿病饮食治疗和教育中的应用现状[J]. 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53-555.

[2] 田素芬. 时间护理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4):17.

[3] 赵秋利,赵芳芳,郑守华.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9):39-41.

[4] 白锦兵,喻惠丹,余立平. 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9):50-51.

[5] 林娟,李红,王小芳,等. 糖尿病俱乐部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 中华护理杂志,2008,43(4):368-370.

[6] 陆蔚,周健,包玉倩,等.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临床应用及故障原因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61-562.

[7] 朱禧星. 现代糖尿病学[M].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75- 177.

[8] 潘晓彦. 2种健康教育模式对糖尿病饮食指导的应用比较[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0):53.

[9] 张桂华. 糖尿病饮食治疗中食物交换份的计算[J]. 护士进修杂志,2005,20(8):728.

[10] 南登. 康复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7-310.

[11]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73-74.

[12] Mueller M,Jonathan M,Wilhard K,et al. Exercise capacity,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s and outcomes six years after cardiac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J]. Clin Rehabil,2007,21(10):923-931.

[13] Schulz KH,Gold SM,Witte J,et al. Impact of aerobic training on im- mune endocrine parameters,neurotrophic factors,quality of life and co- ordinative function in multiple sclerosis[J]. J Neurol Sci,2004,225:11-18.

[14] Atlantis E,Chow CM,Kirby A,et al. An effective exercise-based intervention for improving mental health and quality oflife measure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Prev Med,2004,39:424-434.

[15] Taylor RS,Brown A,Ebrahim S,et al. Exercise-based rehabilitation for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 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Am J Med,2004,116:682-692.

[16] 郑丽君,吴治,王政.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运动疗法的护理探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J]. 2004,20(11):3-4.

[17] 沈勤,孙秋华,倪斐琳,等. 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J]. 2008,24(9):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