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泼水节教设计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2: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难忘的泼水节教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难忘的泼水节教设计

篇1

教学案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师: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民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有一个盛大节日,这一天,傣族人民互相泼水,互相祝福。这就是“泼水节”。(板书)你了解泼水节吗?

2、在“泼水节”前面板书“难忘的”,齐读课题。说说读了课题有什么想法?

二、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⑴.理解“火红火红”“一年一度”。

⑵.我们一年一度的节日是哪个节日?(春节)我们都做些什么事?

⑶.带着喜悦读一读这一段话。

2、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看看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⑵.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的?

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⑶.交流、感悟。

①句子1: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抓住“四面八方、赶”字体会人们急着迎接的心情。

②句子2: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划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③句子3:人们欢呼着:“来了!”

抓住“欢呼”感悟人们见到的激动心情。

⑷、指导朗读。

要把傣族人民的欢乐场面和人民热爱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表演读。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三自然段。

三、交流学习,重点感悟。

1、设疑:考考小朋友们,我们国家现在的总理是谁?

是怎样跟傣族人民欢度节日的?

2、小组合作学习第四第五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3、交流。学生先说哪句就感悟哪一句。

句子1: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交流:“笑容满面”说明什么?

句子2: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交流:跟人们一起敲鼓跳舞说明了什么?

句子3: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⑴、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说一说。

⑵、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祝福什么?说一说。

⑶、练习句式“一手……一手”“一边……一边”

⑷、交际互动。教师演总理,学生当人们,互相祝福,互动。

⑸、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4、学习第6—8自然段。

⑴、师:多么让人激动的场面啊!谁能把作者的心情用声音表达出来!

⑵、学生自由读——个人展示——挑战读——齐读

四、升华

⑴、为什么19xx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⑵、再一次深情地读一读课文吧!

五、拓展延伸。

找找的图片和故事。

课后反思:

1、备课要深入。粗略备课会使一节课流于形式,学生不能高效学习,课下教师会发现自己出现这样那样的漏洞,而这些失误又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深入进去,教师要善于透过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然后再思考通过什么方式让学生作为读者也有这种情感,在此基础上还要增加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这样才能上好语文课。

2、注重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语文只有与生活紧密相连,学生才会感到语文的乐趣,才会调动积极性参与学习,会乐于学习。如本课导入设计为让学生谈谈自己难忘的节日,然后延伸至全国人民最难忘的节日,学生联系新年的情景,畅所欲言,小脸露出愉快的表情,然后导入学习。然后根据文中“”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总理,虽学生误以为主席就是总理,但教师表扬学生爱学习,爱观察,学生积极性更高。

篇2

关键词:想象空间;创新能力;联想式;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164-01

一、续补情节

续补情节就是根据内容的前后联系,在课文未展开的情节或空白处,通过合理的想象进行情节的补足。如,我在上《狐狸和乌鸦》一课时,讲完课文后,设计了这样一个语言训练:“第二天,乌鸦又出去,找回了一块更肥大的肉,这时她飞回来站在窝旁边的树枝上,狐狸钻出树洞一抬头就看到了,在新的一天里,狐狸和乌鸦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学生们纷纷发言,编出了各种各样的故事。通过这样的补续训练,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发展了想象力,练习了语言的表达。这样的想象训练的确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扩展联想

扩展联想就是在课文内容的简略概括处进行充实扩展。如《黄山奇石》一课,作者除重点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外,还列举了“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教学时我让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岩石形态,发挥想象,仿照前几节的写法,或先说样子再说名称;或先说名称再说样子。

再如《荷花》中的第四段:“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了,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蜻蜓所告诉的“快乐”是怎样的“快乐”,小鱼告诉的“好梦”又是怎样的“好梦”?文中没有具体点描述,于是我引导学生想象所告诉的“快乐”和“好梦”。一位学生说:“蜻蜓飞过来对荷花说:‘荷花姐姐,您的清香把我吸引到您身边来。我在飞的时候,看到祖国一片繁荣景象,一棵棵秧苗在稻田里茁壮成长,那金黄色的菜花向我微微点头……’”。一位学生说:“小鱼在我脚下游过,对我说‘荷花姐姐,您好!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好梦,梦见我和我的伙伴把你们围在中间,看你们跳舞,你们优美的舞姿使我永远忘不了’”。这时课堂上议论纷纷,欲罢不能。在无字处读出字来,在简略处浮现出丰繁的内心视像。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置身其间

置身其间就是进入课文特定的情境里设身处地地想象。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在于“情”,存在于作品的情感因素是特定的形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此时要引导学生直接置身其间,想象自己就是其中的某一特定形象,通过“自己”的耳濡目染来领略和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如在上《难忘的泼水节》讲读人们欢迎这一段时,为了进一步体会傣族人民欢迎的情景,我让学生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着好多小朋友簇拥在的身旁,情景热烈,情态各异。我问同学们:“你们想做他们中的那一位?那天你是怎样和一起欢度泼水节的?”这时同学们开始进入了角色:有的设想自己就是身边那个拍象脚鼓的小男孩,还在用劲地拍打着,鼓声咚咚,响个不停;有的说“我”就是总理左侧的那位手端盛满清水盆子往前挤去的小女孩,时刻等待着泼水节开始时向泼水呢!有的说“我”就是身后面远处的那位仅露出半个头的小男孩,心里有许多的话想对总理说,可是怎么也靠不了前,真着急……在我的引发下,同学们又由“欢迎”的画面延伸扩展想象到“泼水”的画面,“我”又是如何的与总理在一起“泼呀、笑啊”的。由于把“我”放入具体的情境中,置身其间,意用“我”的亲见亲闻、亲历亲为来描述。所以,这样的设身想象更具有多样性和具象性,能较好地增强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四、创新求异

篇3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应用效果

多媒体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综合处理文本、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使之在不同媒体间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它已出现并广泛运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教学领域当然也不例外,多媒体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表达方式更直接,反馈及时便捷,交互性极强,使人们获得更丰富有效的信息。将其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创新传统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促进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小学生和教材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课件,让小学生从此“爱上学习”、“乐于学习”。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师单向传递教学信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唾沫横飞地讲课,学生坐在下面昏昏欲睡、呆若木鸡地听讲,教学效果极其低下,严重桎梏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语文课堂中,可以变革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新颖别致的现代化课件,利用生动的画面激发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人。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时,如果教师口头讲述泼水节的来历和发展,很容易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疲倦感,思想开小差,对课堂失去兴趣,最后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辅以大量图片进行介绍,考虑到小学生喜欢直观性事物的心理特点,应多用图片,少用文字,通过展示人们互相泼水、共度节日的欢乐场景,让小学生直观理解泼水节的来历和意义,最终有效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又如《赶海》一课教学,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画面上直观展示蓝蓝的大海、金色的海滩,并伴着“哗哗”的海浪声,还有人们赤脚在海滩上捉螃蟹、捡贝壳,嘴里哼着《大海啊,故乡》这首歌。小学生在这美妙的乐曲中,一边听着娓娓动听的朗读,一边欣赏大海的美丽景色,完全沉醉其中,不知不觉就理解课文内容。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语文知识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小学语文教材中虽然穿插了许多图片,但大篇篇幅还是以文字为主,相比于文字来说,形象生动的图片和视频更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记住。为了打造高效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应理解学生这一特点,有效、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视频或者图片与课文内容相结合,更直观地把课文内容展示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

除了增强小学语文课堂的直观性外,还可以在增强其趣味性方面多下工夫,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有趣的知识最能吸引学生眼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习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

语文课本文章体裁多样,内容丰富,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还可以提高人文素养,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语文课本一般以文字为主,这对于理解力和想象力有限的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利用多媒体能使语文课本知识具象化,一方面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学生更容易理解。语文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例如教授《丑小鸭》这篇课文时,小学生因为已经熟知故事梗概,所以可能详细阅读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教师这时就要利用多媒体播放与丑小鸭有关的视频,让学生通过动画视频深入了解故事,直观地感受丑小鸭成长的历程。将枯燥、单一的文字叙述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眼前,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的难点是思维教育。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内部规律性的概括性的、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间的内部联系。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要培养小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者和继承人,就要全面培养小学生各方面能力,其中创新是民族的希望,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而创新要从娃娃抓起。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提高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为学生传递信息,更容易突破教学重难点,并通过声、行、色等表现形式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眼见其形、耳听其声,产生极强的一探究竟的欲望,激发求索新知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提供良好的环境。如教学《我坐上飞船》这一课时,小学生头脑中对飞船和太空没有直观印象,这时教师就可以上网搜集资料制作成生动的课件,将浩瀚的宇宙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如临其境,还可以将外国从太空拍摄地球的影像借用过来。网络上这样的科教视频非常多且科学,相信学生一定会被深深折服,继而产生好好读书,将来做个科学家为祖国太空探索事业作贡献的强烈欲望。

时代的发展为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更优秀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语文教师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充分加以利用,使小学语文教学更高效、更全面。语文教师应在今后教学中积极探索,寻找现代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最佳结合点,最终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为学生以后学习其他学科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篇4

关键词:教育技术;语文教学 ;教学

G623.2

K联心理学家赞科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那么,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把握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的最佳时机,以达到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手段的相互融合 、 相互渗透 、相互补充的目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素质呢?我认为教师设计使用的媒体时机,可根据课堂教学环节、教学需要和学生思维特征多方面来考虑。

一、 根据教学环节,设计时机

一堂课有个好开头,是上好课的首要条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学生难以见到的事物展现在他们眼前,增加感性认识,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古诗《凉州词》,如何让学生理解开头两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呢?教学之前,先让学生想象黄河波涛滚滚的情景,再出示投影片,让学生由近及远地眺望蜿蜒曲折、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伸向远方,迤丽飞上云端。而一座孤零零的城堡却坐落在黄河两岸的崇山峻岭之间。为导入后两句诗句的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又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我抓住了小兴安岭“美”的特点,将小兴安岭的春夏秋冬的美景以录像的形式依次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图像与课文内容相互对照,形、声、音、色浑然一体,这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注意力也越来越集中,他们仿佛跨进了美丽的小兴安岭,置身于茂密的树林里,徜徉在野花丛中,看到美丽的鹿,笨重的熊,机灵的松鼠,尽情采摘香脆的榛子,吃着酸甜的野果、、、、、、学生此时以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情感已和作者产生了共鸣,深深地爱上了这个美丽的地方。我抓住实际,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认真思考,在这浓厚的兴趣中学生不但理解课文的内在意蕴,而且积累了语言运用。这样,促进了学生与作者、教者的情感交流,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认识事物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设计好现代教育技术时机,能帮助学生快捷、准确地掌握新的知识。

二、 根据教学需要,把握时机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师需要确定的,媒体的演示时机,应和教学需要有机结合。整体感知课文,包括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的感知和对直观形象地引起学生的感官兴奋,增加感知强度,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例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可运用电脑制作这样一段活动画面:(1)茫茫的宇宙群星璀璨。(配上优美的音乐)(2)旋转着的地球出来了,慢慢缩小,最后成了宇宙中的一叶扁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是渺小的)(3)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出现晶莹透亮的球体。例如《螳螂捕蝉》这篇寓言故事,哲理性很强,课文重点使用学生悟出寓言故事所说明的道理,这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时”恰到好处的出示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再联系课文中的语句指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眼前的利益”与“身后隐伏着的祸患”的双关意思。再联系到课文第三段故事的结果。领悟“恍然大悟”的道理,促使他“打消了他攻打楚国的念头”。如此举一反三,理解寓意这一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 根据思维特征,捕捉时机

启发式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大手段,它同样体现在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时机上。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他们在思考问题时,经常出现思维障碍,有时还会出现思维不完整现象。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刺激引导,晦气开学上思维闸门,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例如:《难忘的泼水节》讲述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的敬佩、爱戴之情,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我们将的一组照片制成连环画,配上音乐和教师的解说,再现慰问灾民、关心警卫员、穿着补了又补的睡衣,以及总理逝世后,男女老少自发地聚集长安街头为总理送行的场面,学生从中了解到胸怀人民,进一步激发起对的敬爱之情。在教学本课时,我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来历及意义,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延伸,让学生搜集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培养学生了解祖国文化,热爱祖国大家庭的情感。又如《翠鸟》一文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课文的那些地方可以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学生会很快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的关键句子。此时使用电教手段,来演示翠鸟叼的情景,学生如同置身于美妙的境界之中,看到翠鸟活了、飞了。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苇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翠鸟到哪里去了?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

这里电教手段独特优势使学生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由眼、耳、脑、口等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课堂上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越深刻,情绪越高昂,其思维就越活跃。捕捉这一时机,顺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学生认识更深刻。

总之,作为小学的语文教师,要结合新课程的特点,不断探索、钻研、思考,改变以往的旧观念和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胆开展特色的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聂本建.科技时代中的小学语文教育[J].新课程(中),2011,06.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阅读能力

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内涵及重要性

所谓的群文阅读就是指教师在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多篇相关的文章。群文读教学能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有效丰富学生的阅读,在单位时间内合理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数量,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野,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和文化素养,为学生今后能更好地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结合主题选择适当的文章阅读

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选择相关或相似的文章,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比如,在教学神话故事《女娲补天》一课时,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夸父逐日》《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开天》《黄帝战蚩尤》等进行相关阅读,以便学生了解更多的神话故事,有利于学生进行教学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同时,在进行相关阅读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类阅读,以便学生今后更好地进行群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一,按照文章的内容确定主题。比如,都是写动物的,《跑进家来的松鼠》《最后一头战象》《老人与海鸥》等;都是写历险的,《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第二,按照文章的内涵分类。比如热爱自然的文章,《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鹿和狼的故事》等。第三,按照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分类。比如,按白描手法写作的文章,《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金钱的魔力》等。群文阅读教学中所安排的文章分类阅读,可以是书本上原有的文章,也可以是课外相关的阅读文章,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文本。

2.合理设计阅读文章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取、分析、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文章的问题设计,将一些有比较性和冲突性的文章通过设计问题进行联合,以便让学生思考、分析。首先,设计比较性的问题。教师通过群文阅读进行相关阅读教学时,一般都会采用比较法来思考主体文章,采用的问题设计一般包含内容的比较、写法比较、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比如,有关地方特色的文章《日月潭》《葡萄沟》《难忘的泼水节》《北京亮起来了》,让学生在领略各地不同风采时,提醒学生注意作者使用了怎样的手法去描写各地不同的景物,关注景物的特点及作用,让学生学会总结,以便为今后的阅读、写作积累经验。其次,设计冲突性的问题。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或相似的文章,但每个文章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这些独特的特点就是与其他文章之间的不同之处,教师应该学会利用这些不同之处,以加深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帮助学生逐渐掌握阅读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注重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体系的优化整合

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补充,也是外延。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局限于课内知识,还需要重视与课外知识体系的联系和整合,为更好地进行群文阅读训练服务。比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教师可将朱自清的《背影》推荐给学生,让学生找出两篇文章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促使学生逐渐把握住阅读文本的中心思想和主题表达观点,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阅读的逻辑思维能力,以更好地分析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将阅读效率最大化。

总之,群文阅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参加阅读教学,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同时,群文阅读能够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更好的发展,可以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去阅读、理解、发现问题,让学生探索到阅读的乐趣,真正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效率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旅游文化是人类社会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旅游业不可缺少的底蕴和灵魂。在那些不同线路、不同方式、不同内容的旅游活动中,人们不仅观赏黄山云海、漓江风光那些大自然造就的奇山异水,更喜爱那些伴随着山水的历史和传说;不仅观赏那些巧夺天工的万里长城、秦代兵马俑、东方明珠塔及北京的鸟巢、水立方等著名人文景观,更关注那些建筑的历史和伴随而生的经典艺术;不仅观赏那些各地民族的服饰、饮食、节日和生活方式,更愿意亲身体验那些民族的习俗和特有的文化;不仅观赏那些高耸入云和叹为观止的教堂、寺庙,更倾心了解不同宗教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事实上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所接触的所有内容都有特定的文化内涵,那些巧夺天工的壮美山水所包含的自然景色文化,具有极强的观赏性;那些巍峨的教堂、壮观的寺庙所体现的宗教文化,具有极强的神秘性;那些世界各地不同区域,不同历史构成的民族习俗文化,具有极强的地域性;那些涵盖历史精品大全的博物馆文化,具有极强的知识性;那些金碧辉煌的宫殿、陵墓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具有极强的艺术性;那些水上漂流、草原驰骋以及农家乐和体验民族生活的原生态文化,具有极强的参与性;那些最高建筑、最美喷泉、最具特色剧院和体育场馆等体现的现代文化,具有极强的时代性;还有那些记载中国人民解放斗争历史和建设历史而设立的红色旅游项目所强调的精神文化,具有极强的教化性。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旅游离不开文化,人们在所有的旅游活动中,在休闲、娱乐、怡情的过程中,都自觉不自觉的增进知识,感受文化,提高品味,陶冶情趣。民俗旅游的文化魅力在众多的旅游文化项目中,旅游者更关注、更青睐、更痴迷的是那些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历史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因为这些项目通过历史遗迹和馆藏文物使旅游者能深刻了解这些民族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性;通过民族习俗和传统文化展示使旅游者能亲身参与民俗活动,具有一定的风情体验性;通过对民族服饰、餐饮、用具以及各种历史文物的观赏及选购,使旅游者能深入了解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鉴赏性。因此注重开发旅游文化资源,特别是结合当地的历史和民族特色,开发具有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

这是目前世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态势,也是每个旅游工作者关注的热点。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约有2000个民族,仅中国就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习俗、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历史、习俗、文化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人类社会的灿烂文化,成为人类社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旅游活动中人们不仅要观赏那些美丽的自然风光,游览那些令人流连忘返的人文景观,同时更愿意对那些异于本民族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进行探索、探寻、探奇甚至探究,这也是旅游的魅力所在。因此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使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对各民族的吃、穿、住、行、服饰、风情民俗、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宗教仪式、建筑风格、民间歌舞等进行了解和体验,进而选购自己所喜爱的具有民族特点的纪念品和相关商品作为收藏,甚至作为自己生活的用品和饰品,对于提升旅游景点的影响力、旅游项目的吸引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疆利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13个少数民族聚集区资源,开发以维吾尔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服饰观赏和采购游览,以手抓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饮食习俗体验旅游,以体验民族风情的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民俗节日旅游,以品尝、体验和选购哈密瓜、楼兰红枣、吐鲁番葡萄干、肉馕和各种具有新疆少数民族特色的服饰和家庭挂饰、摆饰等体验旅游,令游人视新疆旅游为首选的旅游体验度假项目。云南开发的民俗特色旅游可以说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云南境内26个民族的各种民俗节日,如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景颇族“目脑纵歌”节、傈僳族刀杆节、白族三月街会等就有30多个。

景洪地区给人最强烈的印象是民族风情浓郁,富有世界样的傣族妇女衣着打扮,男女青年“丢包”、赶摆、拴线仪式等风俗,令人津津乐道的泼水节等等。傣族的聚居区至今仍保留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建筑特色、等。其他如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源地和常年被人们朝圣的“灵洞”所在地香格里拉,著名电影《五朵金花》描述的白族大理三月街会,每年农历12月初的哈尼族长街宴,以及云南的纳西族茶文化、茶山人民族婚姻、傈僳族婚礼与跺脚舞、摩梭人的风情和形形的庙会,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充分体现了特有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而这些民俗体验式的旅游项目不仅给游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也对宣传地区文化、民族文化,开发本地区其他旅游资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我国台湾地区的高山族民俗文化旅游也是非常有特点的。触景生情,即兴演唱,具有抒情寄意的高山族音乐歌舞具有丰富多彩的风格。喜爱喝酒和打猎,把猎狗看做生命一部分的生活习俗,保留着母系社会遗风的女权地位,槟榔情趣和“笼子”幽会的恋爱婚嫁习俗,类似毛利人的点鼻待客礼,以及每年最重要的播种节和丰收节节日盛会,是台湾高山族人主要的民族风俗。这些旅游项目给凡是到宝岛旅游的客人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世界各国也都非常重视民族风俗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新西兰开发的毛利人文化习俗旅游项目,让游客从罗沱路亚的毛利音乐表演,类似夏威夷草裙舞的毛利歌舞,独木舟上、城塞村入口处以及集会场所前面及周围的雕刻,颇具民族特色的碰鼻礼、纹面等等,深深体验毛利人的历史、风俗和具有特色的文化。印度专门设置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印度特有的传统服饰和女人专属服装,具备各种奇异功能的花样草药,包括出生、普迦、婚礼、葬礼四大仪式,印度教的灯节、十胜节、除十节等特色节日,以及以修行为目的的乞讨活动,都使游客对印度这个国度和民族有了较深的了解,留下难忘的回忆。

北美地区反映印第安人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旅游项目,南美地区以巴西人为代表的忘情桑巴舞,欧洲地区西班牙的斗牛士,俄罗斯的民族歌舞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套娃,以及遍及欧洲的宗教习俗,非洲人特有的饮食、婚嫁和礼仪习俗。这都是人们在世界各地游览时所接触到的民俗旅游文化,都是根据所在国和所在地的民俗特色和资源进行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如何将这些旅游资源在提升文化品味和游客体验等方面进一步开发,从而提升地方旅游文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同时促进地方旅游景点建设和旅游环境建设,这是当前世界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和重心。作为满族和清朝发祥地的辽宁,同其他省市及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同步,针对辽宁所具有丰富的鲜明和浓烈的满族民俗特色旅游资源,正在开发结合以沈阳为核心的中部七城市群所特有的满族民俗文化,进行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针对清朝兴京—东京—盛京—北京建都历程,即从努尔哈赤开始在赫图阿拉老城(旧称兴京)起事,到辽阳建立后金国都(东京),发展壮大移都沈阳(盛京),挺进中原入关北京建立大清帝国的清朝发迹史,设计和开发“清朝发迹史四京游”旅游项目;针对辽宁满族人口众多,满族历史和民俗特点鲜明的情况,设计和开发包括“满族风味美食一条街”、“满族民俗商品一条街”、“满族民俗文化一条街”等内容的“满清民俗文化体验游”旅游项目;针对沈阳作为清朝发祥地所完好保存的清故宫和新建的关东影视城等资源,设计和开发体现清代宫廷文化、历史文化、礼仪文化,展示清朝十二帝功绩、清代珠宝、清代宫廷用品、清代名家书画和文学作品、清代服饰以及包括“清代一条街”等内容的“清代特色文化体验游”旅游项目。

民俗特色旅游的特点这些地区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都具有共同的特点。一是民族文化特色突出,所开发的旅游文化项目,都有自己鲜明的异于其他地区和其他民族的独有的文化特征;二是民俗文化特色突出,所提供的民俗旅游项目,给游客提供具有绝不类同于其他民族和其他地区的特殊体验;三是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突出,所设计的旅游项目,不论是从旅游线路的设计还是旅游内容的安排,都体现出民族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辽宁省旅游工作者设计的“清朝发迹史四京游”旅游项目,让游客随着旅游路线漫游,穿越历史隧道,品味那些物是人非,体悟那些沧海桑田,充分了解大清王朝300年的兴衰史,体验曾在世界历史上独树一帜、大放异彩的清代文化。更特别的是这些民俗旅游项目文化特色突出,凡是开发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地区,都一改以往旅游那种走马观花,看景、拍照、购物的“老三段”模式,而是让游客直接参与那些具有民族、民俗、历史特点和特色的旅游项目,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深刻体验特有的民族文化。甚至根据游客自身需求参加那些量身制作的特色旅游项目。如旅游活动由过去的局外观看演变为旅游者成为旅游活剧的主要角色,每一位游客都是这部活剧的演员,而导游从解说者化身为导演。

篇7

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良好的交际态度、交际习惯。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思维是否敏捷,直接制约着他的语言表达的灵活程度;思维条理是否清晰,又直接影响他的语言表达的层次性。为此,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应非常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在看图说话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看图说话训练是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训练的一种常见形式,它是在让学生充分观察图画,思考图意的基础上进行的口头表达训练。看图说话的图画有三个特点:一是图意明确,对学生具有吸引力;二是图画所反映的事物接近学生的实际;三是画面联系点多,便于学生直接获取说话材料。单幅图的人与人、物与物、景与景、人与物、人与景等都互相联系,密不可分。多幅图突出一个主题,一图一个要点环环相扣,形成整体。如我校低年级学生的贴图写话。把几个看起来不相干的图组成一个画面,如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浪线、圆柱体、圆、椭圆、平行四边形等组成一个画面。首先让学生认识每个图形所代表的事物,指导学生在全面观察图形的基础上,开始组图。把三角形和长方形可组成树或伞,把圆和横线可组成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等,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赋予图画生动的意义,最后把想象到内容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训练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要求。过程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根据每幅图说一句话;第二步,选择两至三个画面,根据联系,说一两句话;第三步,任选五至六幅图,说一段连贯的话。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表达和思维的训练是随着问题由浅入深而进行的。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二、在编写童话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编写童话是我校语文教学中推广的一种口头作文形式。编写童话既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更重要的是编童话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学生可根据所编写的事物故事,赞美真善美,批评假丑恶。如学生在编写童话《桌子和凳子》时,桌子和凳子互相夸耀自己穿得漂亮与干净,批评同学之间比穿戴的不良风气和不讲卫生的坏习惯。童话《锁子子与钥匙》,讲的是锁子与钥匙同心协力阻止偷盗,说明了团结力量大的道理。又如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根据文中五种新型玻璃的特征编写童话。为了开启学生思路,给了他们童话的开头:"一天,五种新型玻璃在某公司的货仓里相聚了......"然后让学生展开联想,把情节补充完整。学生写了《白玻璃下岗了》,反映出了社会竞争,能者居上。

三、在阅读教学的口语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口语交际训练不能局限在口语交际课上。我校每天安排十分钟谈天说地、课前三分钟口语交际、高年级的口头作文等活动,目的是使口语交际训练常态化。但大量的、经常的口语交际训练应结合阅读教学进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形式,在教学中占的比重最大。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文本中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语言水平的资源,精心设计口语交际训练,使阅读教学成为发展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大平台。

1.用课题练说。

课文题目有的直接表明了所写的人物和事情发生的地点。如《雪地里的小画家》《小猴子下山》《阳阳在家里》等,有的课题揭示了所写的事件的过程和内容。如《骄傲的孔雀》《难忘的泼水节》等,还有的课题寓意含蓄深刻。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等。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题的信息资源,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精心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如《雪地里的小画家》。先让学生说出什么季节,在此基础上,说出什么地方,--一群小画家都是谁?他们各自画什么画?经过引导学生练说,锻炼了学生说话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借助小标题练说。

复述课文是训练学生说话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一种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也是一种强化说话训练的方法。以《雷雨》为例,在学习课文后,让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列出小标题: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然后,让学生借助小标题,按课文"先讲......然后讲......接着讲......最后讲......"的顺序练习说话。要求学生尽可能用课文的语言结构,加上自己的新词进行复述,这种训练,既能达到学习巩固课文内容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的说话的技能技巧。强化了说话的训练。

3.巧借想象练说。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任思维自由驰骋。想象是发展儿童语言和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教材中,有些课文读完后,总给人一种言尽而意未尽的感觉,让人思考与流连。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去发掘出那些深含着的因素,以用作说话的材料,无疑对学生的所谓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学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对学生说:"这个喜欢葫芦的人还会再种葫芦吗?如果他第二年还会种会怎样做呢?请小朋友帮忙,说出这个人今后会怎样做?"经过启发,学生兴趣高昂,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展开想象,争相给这个古人来设计未来。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想象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发展。

4.仿照句式练说。

篇8

在语文教学中要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必须加强语言文字

(字、词、句、段、篇)训练和语文技能(听、说、读、写)训练。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必须完成有关语文方面的训练。如我在教学小语第四册《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设置如下问题:(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分析课文时理解字义,课文学完之后,识记字形(字的训练)。(2)学习第三自然段中的第一句“人们敲着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先理解“四面八方”,结合句子理解词的训练。接着用这个词说句话(句训练)。(3)比较句子“人们敲着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与“人们敲着鼓从四面八方来了”(说训练)。(4)“和傣族人民笑哇,跳哇那么开心。”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句训练)(5)第五、六自然段学完之后,要学生概括这段话的意思。(段的训练)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的情感。总理和人民心连心,人民爱总理,总理爱人民。(6)学完每一个自然段我都安排足够的时间指导有感情朗读。在指导读的过程中要标出重音(写的训练)。(7)学完之后要求学生背诵喜欢的段(积累语言训练)。按照这样的训练项目培养了学生扎实的语文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以学生为主体,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

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及语文学习特点,我在设计教法、学法上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情境,以教材为载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1.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运用简洁明快、情感丰富的导语,能为语文教学提供良好的开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小学语文第三册《北京》一课时,在开篇时,出示课件(天安门周围镶嵌花朵图片),学生看着图,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北京是各民族儿童向往的地方,你们当中谁想亲自去看一看,北京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这时,我再提出读书要求,学生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按照要求,认真读书,潜心会文。

2.巧妙提问,引发兴趣

教师利用巧妙的提问,或设置悬念,使学生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动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如学习《蛇与庄稼》一课,我提出:蛇是动物,庄稼是植物,那么蛇与庄稼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进一步激发兴趣,让学生读文,相互讨论,各抒己见,画出图示。然后学生归纳:蛇能吃田鼠,田鼠吃庄稼,由此知道了蛇能保护庄稼,说明蛇与庄稼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自主合作,主动探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这就是说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如我在教《葡萄沟》一文,学习第二自然时,采用的方法是:(1)大屏幕出示要求:①自读,找出描写葡萄沟美的句子,用

“ ”画出来。②从描写葡萄沟美的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通过哪些词体会出来的?小组讨论、交流。(2)小组代表汇报,先读找出的句子,再说体会:①第二句,从茂密、凉棚体会葡萄叶子美,长得茂盛。作者还运用了比喻句。把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比作一个个绿色的凉棚。②第三句话,从一大串一大串,体会葡萄多而大。从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体会出葡萄颜色多而美。随即我出示课件(各种颜色葡萄图片)学生不约而同地说出这些葡萄真惹人喜爱啊!维吾尔族人民真勤劳。③第四句,体会出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美。每一句学生理解后,都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葡萄沟的美,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学完这篇课文后,让学生谈谈有什么收获,由学生相互补充,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素质。

三、指导学法,教会学习

篇9

一、让课堂成为一池活水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所以,我主张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立体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让一幅幅静止的画面、一段段凝固的文字在形象的再现中变得鲜活、灵动。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倡导合作探究、自主感悟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不再是“听讲”的课堂。我教《黄山奇石》,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两处奇石,着力了解,反复诵读,然后由学生分别做导游介绍,并回答其他同学(游客)的提问。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情感的共振。教《难忘的泼水节》时,放手让学生充分看图学文,在图文中探究发现,从而“自得”。从教学效果看,是比较成功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钻研,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多边信息交流中,获取文本输出的知识信息,刺激了获取各种信息的疑问,开拓了更开放的课堂思维空间。

其实,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教师要完全摒弃效率低下的讲解法,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里发挥主体作用。

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曼谷的小象》,尊重、强调语文学习的个性化方式,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文字,感悟语言;学习《手术台就是阵地》,处理重点段落第二、三、四自然段时,利用“思考练习”来设计教学结构——“哪些地方使你感动?”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情朗读和讨论交流,进入情境之中;学《灰雀》时,让学生在换位思考中进行情感体验:借助课文未直接描述列宁和小男孩的心理活动这一空白,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充分认识和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合理的想象,展示学生思维的过程,发展思维能力;学习《会摇尾巴的狼》,先引导学生了解狼和老山羊有几次对话,以五次对话为线索展开教学过程,首先学习第一次对话,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去探究学习,然后放手,通过学习方法的迁移理解第二三四五次对话,相互质疑解答、相互交流信息,课中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主体的实践,还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表演、改编、创作等加以训练,使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学习《掩耳盗铃》《惊弓之鸟》这组寓言,通过多媒体了解故事内容后,由学生自由组合,根据个性特长,练习表演、练习讲述,或立或坐,或三五成群,或二人合作,课堂不再是静止的,大家可以走动、选择。课本剧表演的时候,表演者和“观众”(不仅仅是观众,还是评委、记者)在相互发问、解答中晓事明理,不仅学生的自主心理得到了尽情释放,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创新的品质。通过读、演、思、议学完《揠苗助长》,明白了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后,教师以记者的身份来采访学生:请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揠苗助长的事吗?学生看到教师的角色变了,颇感兴趣,然后教师话锋一转:还有谁也想当记者采访吗?此刻,课堂内小手如林。几个小记者出发了,有的采访同学,有的采访教师,通过这个自由对话的平台,学生思想认识提高了,联系生活实例运用词语的能力也提高了。

学《群鸟学艺》,师生同台演出——“凤凰”回访几个徒弟,把表演和认知结合起来;学《黄河魂》,以“现场直播”的方式让学生在惊心动魄的壶口瀑布面前叹为观止,身临其境;学过古诗《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回乡偶书》,我让学生进行改编,将古诗改写成记叙文,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诗境、体验诗情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插图、观看同学的即兴表演,将诗中的情景转化成一个个场景,人物的语言、动作、内心,环境中的江水、楼台、树林,在学生笔下一一展开;学习《尊严》后,让学生自创关于“尊严”的格言,将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充分统一;学习几首送别诗和《她是我的朋友》后,以“我心目中的朋友”为题进行演讲,讲述朋友间的真情故事,阐发对“朋友”真正含义的理解,那浓浓的友情像涟漪在同学们心湖中荡漾开去。

二、让心灵在开放的空间翱翔

语文课程担负着传承人类文明、中华优秀文化的重任,它踏着时代的足音,款款走来。因而,它决定了语文内容的丰富性,学习形式的开放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扩大语文学习的资源,拓宽语文运用的实践空间,在不同内容、方法的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取与时代相适应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课后补充资料,是参与学习、拓展知识的一个途径,在搜集资料、积累知识的过程中,还丰富了学生的各种人生体验,培养了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学《镜泊湖奇观》之前,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图片、上网查询、下载资料,获取了直观的视觉感受,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课堂上,就在赏析、想象、吟诵中感悟“峭拔的山岩,清澈的湖水,缤纷的花树,一望无际的林海”的“自然质朴”,体会“峰峦叠起,石岛耸峙,倒影奇幻”的“绮丽多变”。语言文字的熏陶、人文思想的感染,在一遍遍美读、品味中得到落实。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后,我让学生搜集图片、文章:祖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美丽富饶。不仅在思想上爱祖国的情感得到升华,而且学生的动手能力、说话能力得到很大提高。除举办了一期“我是小导游”的语文活动,还完成了一期手抄报、电子小报,办起了一期黑板报。

篇10

长期的语文探究性阅读,不仅能使学生个体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而且还能增进学生对母语的情感。针对农村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在课前教师需要做好常规预学、“2+”预学模式;在课中,教师可采用诸如以教材为本的拓宽探究、多元感悟的开放探究、寻找要点的引导探究等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

农村小学;探究性;阅读教学

农村小学探究性阅读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课堂为场所,以课本为载体,以具体课文为内容,学生在课堂中能主动地感知、解读课文,自由地获取知识内容。由于经济、政治等发展不平衡性,农村教育发展存在滞后性。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看,普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语文阅读量严重不足,语文教材多半成为学生阅读的素材;二是注重强调完整的阅读文本的知识,限制了学生的阅读思维;三是线性安排阅读教学,把阅读教学引入繁琐分析和机械训练的“死胡同”。长期的语文探究性阅读,不仅能使学生个体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而且还能增进学生对母语的情感。因此,农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尝试从语文探究阅读教学实例入手,以课前探究性阅读预学与课中探究性阅读策略,来探求有效的语文探究性阅读。

一、小学语文课前探究性阅读预学

小学语文课前探究性阅读的策略就是不同形式的预学,即教师引导学生课前先自主进行探究阅读,以便有效提高课堂学习的起点。

(一)常规预学模式

常规预学是学生基本的探究学习的一种方式。学生自我探究离不开其与教材文本直接对话,因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那些富有想象力的学生,实际上或多或少已经参与教材文本的生成过程,教师应适时引导,让教学文本内容处于不断被探究范畴中。为了便于学生课前有序进行自学探究,教师可以按文本内容设计“课前预习卡”。即:①借题发挥,质疑问难;②初读感知,研读生词;③书声琅琅,概括内容;④咬文嚼字,圈点批注;⑤各抒己见,体会情感;⑥查阅资料,沟通课外;⑦学贵有疑,引向深入。这种“七步走”的预学探究有条不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2+”预学模式

“2+”预学模式中的“2”指学生预学具体某篇课文都要完成两项基本内容:(1)熟读课文。认读课文是学生阅读的最基本能力,是学生对母语文本的初步感知。认读过程中,学生不妨借助《现代汉语字典》工具书对生字、新词和难读的句子进行认真辨析和判断。第一学段的学生认字少,课文生字多,辨认过程慢,每分钟大约只能读80~120字,得读上两三遍才能完成任务。(2)圈画生字试读。具体谋篇课文中,部分学生总有部分字、词不太理解或者读不准,教师需要让学生试读。这样做一是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二是为学生识记生字提供支点。“2+”预学模式中的“+”指针对不同课文,提出不同预习要求。教师因课而异寻找教学与预学的契合点,指导学生预学。例如,预学《难忘的泼水节》要了解彝族的火把节,预学《祖父的园子》要了解萧红的《呼兰河传》,预学《观潮》要了解钱塘江海潮,预学《秋天的雨》要了解秋天有哪些常见的景色……

学生的预学探究展示,可以在课堂分享体验,比如教师问学生通过预学认识了哪些生字、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等,根据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和流畅性,及时评价学生的课前预学;学生的预学探究展示,也可以是分层激励,使学生在预学成果的检验过程中,获得充分肯定和热情鼓励,让预学向深度和广度上推进。

二、小学语文课中探究性阅读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进行有效对话的过程。”基于农村小学语文第一课时的课前预学策略,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的第二、三课时,依据学生认知水平与预学后的情况,教师不妨尝试以下几个教学策略。

(一)教材为本的拓宽探究

教材由于种种原因,供学生阅读的内容往往受到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材为学生阅读所提供的文本也适当“留白”了。如果教师能激活学生课外储存的知识,让学生自主"补白",就能帮助学生有效拓展想象空间和提问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一些与文本有关的拓展性内容供学生阅读。所选内容要尽量与文本形成结构化,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加大阅读量,使学生提问的“触角”尽量向外延伸,促使学生在多读和博读中进一步形成问题意识。教学《普罗米修斯》时,教师同时引入两篇文本:古希腊神话故事《赫拉克勒斯的选择》和中国《关于“火”的神话故事》,引导学生在拓展延伸性阅读中,进一步感受古希腊神话故事。

学生拓展阅读的内容,既可以是文本的补充链接材料,也可以是教师提供的相关度较高的课外阅读材料,通过适当延伸、重组和创造,学生在扩大阅读量的同时,能多角度地e累优秀的文化知识,间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并在拓展性阅读中进一步形成探究能力和阅读能力。

(二)多元感悟的开放探究

学生不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还是知识的探索者。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尝试同教材课文对话,真正完成对知识的构建。例如,《山中访友》一段描绘语言:“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在品味朗诵这样有序而整齐的句子时,教师需引导学生体会“捡”“拾”捧”“嗅到”“看到”“听见”等字词,促使学生思考每组词之间是否可以替换使用。学生在否定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明白近义词的巧用,让句子更加精美。再带感情引读,在引读中和学生一起欣赏风景,寻获趣味,收获情意深长的效果。教师可以在品味语言、心灵对话中,探究文字背后隐藏的旷世才情和作者丰厚的思想;教师还可以在重视体验、读写结合中做足功课,深入人心,如聚焦“写法”写“典型”、聚焦“生活”写“感动”、聚焦“亲历”写“体验”等,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提供“沃土”。

(三)寻找要点的引导探究

在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具有教学的探究要点,能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展开探究,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效率。教师可以设计以时间或地点变化为主线的探究点,以便学生迅速把握课文的脉络主旨;教师可以设计“表达特色”为探究点,如对比中的细节描写等;教师可以设计“核心问题”为探究点,聚焦文本,把握核心;教师可以设计“题眼”为探究点,让学生抓住题眼进行探究;教师可以设计“板块”为探究点,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教师可以设计“发散点”为探究点,达到放飞学生思维、张扬学生个性的目的;教师可以设计“思辨点”为探究点,使学生在交流中对比各方的经验、观点和体会,使学生的思维在思辨中走向深刻;教师还可以设计“矛盾点”作为探究点,促进学生深层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例如,《金色的鱼钩》是篇长达6页的略读课文,为了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教师设计的探究点包括这样几个问题:(1)走过哪片草地?(2)老班长他们在这片草地上一共走了几天?(3)课文写了哪几天?(4)“我”刻骨铭心的是哪几天?这样的教学设计中,课堂探究教学中力扣四个“问题点”,课堂教学中以最佳的视角聚焦文本,方便师生与文本展开对话。

总之,农村小学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学,在继承传统阅读教学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同时,教师需要重视探究性阅读前的预学工作,让学生熟悉教材文本,适当地进行延伸与拓展。而在具体探究性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感悟和发现,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鼓励学生从文本拓展、多元感悟、寻找要点等多种方式解读,使学生在探究性阅读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