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实践总结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2: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电一体化实践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电一体化实践总结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现状;改革方向

自上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飞跃推动了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同时各种机电一体化产品也层出不穷,至今也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企业在生产方面更加规范化,各个岗位的技能要求也逐步提高,机电一体化行业对相应的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传统的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行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了,这就促使高职院校结合当前实际,重新制定或优化机电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加紧实施课程改革。

一、当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现状分析

1、课程的设置过于追求学科的系统化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建设虽然几经改革依然没有跳出学科体系的潘篱,这是导致高职机电人才与企业所需要之间不一致的结症所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种复合型高技术专业,专业知识涉及机械与电子两大学科领域,让学生在短短的在校时间内去系统的掌握两大宽广而精深的学科领域知识是不可能的。严格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化造成了,机不太懂,电业不太通的尴尬局面,或者严重失去了专业的特色,达不到培养的目标。

2、课程知识老化、落后

目前,机电产业已逐步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机电产品逐渐智能化、柔性化、高速高精度化、微型化邓方向发展。支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许多技术、伺服传动技术、伺服电机技术、传感检测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等在日益涌现和不断更新。许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需要在课程中体现出来,而绝大部分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社会领域的科学化已显得非常落后,有些甚至依然是以传统的机械技术占主导地位,这必然导致培养目标很难适应当今机电行业的发展趋势。

3、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存在偏差

由于现阶段我们缺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系统性、针对性调查研究,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未能很好地突出就业为导向以及社会需求,使得机电一体化的专业方向十分单一,且市场适应能力较弱,进而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行业发展、就业岗位的需要。

4、专业教材内容与实际脱节甚至滞后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所采用的某些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材内容十分陈旧,版本过老,缺少一些能反映机电一体化先进技术的内容,而且该专业的各门课程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将相关知识有机地渗透或结合在一起进行掌握。除此之外,还存在知识重复严重、理论性过强等问题,同时也极大地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5、忽视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由于深受“重理论,轻实践”这一错误思想的影响,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把理论课看得过于重要,导致理论与实践学习的比例严重失调。加之不注重教学实训,导致学生的实践场所或实习基地条件较差,使学生的实践训练严重不足,这对机电一体化这样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来说显然是不相适宜的。

6、专业“双师型”教师存在严重不足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师资力量建设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双师型”教师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有的专业理论教师不能指导实训教学,而有的实训教师在基础理论方面又过于薄弱,这不利于学生全面地提升和发展自我。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分析

一方面,对当前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行课程改革是改变我国机电一体化教学现状的根本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飞速发展,我国的机电一体化产业逐渐发展成为高新产业的主导产业,甚至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所以机电一体化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得更高,具体来说,这些人才必须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技能,要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现代化机器设备开展日常工作;其次,这些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以及较强的应变能力,这样才能够快速地适应企业的管理经营模式,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第三,必须具备足够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团队协作精神,这是作为工程技术人才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不长,所以还没有形成一种合理高效的专业课程体系,当前不得不加快对该课程体系的总结、研究,以尽快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这样才能推动该专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笔者认为进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是一种必然趋势。

三、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建议

1、加快调研,进一步分析岗位需求,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现阶段最重要的是根据行业和社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战略。具体来说,应当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通过问卷、访谈、研讨等多种方式对机电企业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明确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和岗位群。同时,要结合国家对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的总体定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2、与时俱进,加快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模块构建

笔者认为,现阶段构建以模块化课程为基础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很有必要。

要合理地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就需要我们对职业岗位群进行系统的分析,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不讲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必需与够用”为度,更加注重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知识组成一些模块化课程,进而形成理论课程体系。另外,构建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十分关键,这是由于实践课程是促使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作风、素质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应当结合实训条件,形成一种与理论课程体系紧密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可分为基本技能训练、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三个模块。这样既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又能够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经验、创造条件。

3、着重强化校外实习环节教学,增强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针对高职院校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的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采取进一步的强化措施。首先,高职院校应当注重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与实施。日常除了开展各种传统的电机实验项目外,还应当有序地组织学生到不同电机企业或变压器厂进行实习训练,以不断增强学生对电机结构、生产流程的感性认识;其次,高职院校也要加快校企合作,注意搞好与较大较强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借助校外实习基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更多优质人才;第三,高职院校也要适当地改进实验、实训的投资方式,可以把学校实践性很强的实验实训投资与企业的技术改造结合起来,着力抓好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甚至可以把部分实验室或者实训基地直接建立在企业当中,这样一方面给学生创建了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另一方面又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盘活了学校的投资,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带来更多福音。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现状不容乐观,可以说是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改革形势,当前我们的高职院校必须在国家教育部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紧跟机电行业发展的需求与步伐,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特征,逐步有序地采取课程改革措施,并且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更新、调整和完善,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才能为我国的机电行业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洪小丽,孙涛.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现状及改革思考[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14-16.

篇2

关键字:机电一体化专业 现状 教学问题

【分类号】G712.4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technology, and analyzes the teaching problems that mechatronics major have in ideology, teaching staff,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ditions ec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Key words: mechatronics major;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teaching problems

随着我国现代工业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已成为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技术。我们日常所需的电脑,手机等电子类产品,都需要用到机械设备、机械手、 数控机床等设备的加工,这必然需要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社会的技术人才,要紧密围绕社会发展需求,将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成“下得去、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机电一体化的发展需要专业技术人员

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创造着新的经济秩序和生产方式,机电一体化正是以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产生的新兴领域,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从高精度、快速性到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从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来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械手和机器人等,无一不是机械类、电子类、、电力电子类等集成融合成一体化,这必然需要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

2:传统培养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基本上都是以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为重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评价都以学生是否掌握基础和专业知识为依据。然而大多数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都会从事一些机床加工、数控设备的操作,机车调试,故障查找和排除等一些技术强,实践性强的工作,使得学生不能学有所用。高职院校培养的就是应用型人才,要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特点来进行培养,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的教学体制下培养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出现了“就业难”。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当、理解能力不强、有些毕业生从小娇生惯养,思想上以“自我为中心”,独立生活能力较差,走上工作岗位,缺乏工友之间的团队精神,不能适应企业的管理制度,对工作缺乏积极性。怎能才能让这些学生学有所成,通过分析调查,总结了以下机电一体化类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

1、师生思想上不够重视。高等院校都是重理论轻实践,机电一体化的课程本身就比较枯燥乏味、难理解,实践操作少,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听不懂,吃不透。教师认为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重,往往应付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

2、课程设计不合理。机电一体化专业信息量大,包含机械、电气、计算机等,难度较深,理论课时多,实践技能课时少,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就专业而言,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三年时间内系统的掌握机械和电气两大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不可能实现的。最终导致学生“机”没学好,“电”也不通[1]。在管理技能方面,理论教学缺少管理学方面的授课,在实践中也缺少团队的活动,使学生没有团队意识,缺乏领导能力。

3、教学方法太过单一。在机电一体化课程中,很多课程都枯燥乏味,教师又照着书本进行讲解,有些知识没有实物很难理解,让学生难上加难。在教学过程又缺少一些教学辅助道具:比如教学模型,教学挂图,多媒体。虽然各学校都有微机房,但多数学校都没有充分的利用。

4、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高学历教师数量偏少,特别是青年教师取得硕士、博士学位数量不足。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高职称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理论教师不能指导实训教学;实训教师理论薄弱,不能讲授专业理论课。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师的培训。

5、教学条件不完善。实践操作条件差,实验设备陈旧,很多实验设备都是演示性实验,老师在做,学生观望。机床设备都是老式设备,加工零件也是用最原始的方法。实验实践评价机制还有待完善,很多实验过于形式,仅凭实验报告来完成,缺少实际操作能力。

在当今社会,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针对机电一体化的专业特点及企业的需求情况,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的高技能人才。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条件建设为基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培养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硕.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措施[J].辽宁高职学报,2011(1):27-28.

[2]吴敏.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考试考核方法改革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6(1).

[3]张敬贤,贾丽丽,王丽荣.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75-76.

篇3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学生实践能力;强化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高科技目前已经运用到各个领域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高科技与机械相融合的产物,能够有效地提升劳动生产率。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主要从事的是产品生产的机械制造、安装调试、设备运行、管理维护等实践性较强的工作。机电一体化的人才不仅仅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实践操作技能。可以说,学生机电一体化实践能力直接影响着其未来的就业情况。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科的特点,整合一切力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谈一下如何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构建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实践性的课程体系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一般的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较为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善性而忽略了实践性、可操作性,不利于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机电一体化教学涉及内容较多,如:计算机、电气控制等,需要较强的信息和控制能力,而这些的实现不仅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两种知识并融合使用,只有通过实践来完成。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来整合、优化机电一体化课程,从而构建实践性强的课程体系,推动机电一体化教学内容的单一、完善转向多元化、综合性、实践性。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机械专业的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零件设计等内容与电工专业的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工电子仪表与测量、电机与变压器、电力拖动、可编程控制器与自动控制原理等知识加之计算机知识分别设成三个板块,即:机械知识、电气知识、计算机知识,进而以这些知识为中心点开展教学,增强学生对每块知识的实践技能,最后相融合渗透,引导学生尝试着自己动手探究、实践。

二、加强机电一体化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

实验室、实习基地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锻炼、动手操作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学校大都将建设的重心放在了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更新上,诸如:多媒体、模拟现场教学等等,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更直接地、更清晰地让学生了解和认知专业知识。然而,机电一体化属于技术性很强的学科,想要增强实践性,实验室、实习基地等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学校应加强和完善对实验室以及实习基地的建设,即:要配制先进的控制电路等电控系统、现代检测诊断仪器设备等机电一体化相关的设施,借以来确保每位学生的动手操作性,进而实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此外,学校还可以结合专业特点,与企业相结合,开展“校企”实习基地,即:与相关的企业签订合同,让本校的学生去企业实习,充分运用社会实践资源来为学生创造实践的平台,让学生更清楚、更深入地了解专业技能。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是将三年学习时间分为两个部分,即:第一年和第二年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对于一些实践活动,在实验室进行;第三年则让学生去相关企业实习,“真枪实弹”地去体验专业知识的实用性、操作步骤等,深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三、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针对机电一体化内容范畴广、实践教学内容不一、学生个性特征明显等特点,笔者认为应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借以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性,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首先,创新考核体制,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平时实践情况、创新情况、自主参与实践情况等都融入考核体系中来,以此来约束和激励学生参与实践的行为。其次,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合作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融合使用,即:结合教学内容提出教学任务;让学生自主或者合作探究式地尝试着操作;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分析、总结相关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结合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开展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掌握,推动学生对知识与实践的灵活掌握与运用。这样多元化、多角度地开展实践教学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实践参与性,进而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实践教学中得以发展。

总之,机电一体化专业是社会经济体制迅猛发展下的必然产物。现如今工业企业都进入了高科技的应用时代,需要较多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我们作为教师应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不断探究强化学生机电一体化实践能力的教学途径,从而确保学生学习与专业工作岗位的“零距离”接触。

参考文献:

[1]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本科教学;人才培养;项目教学法

作者简介:王昊(1972-),男,安徽泗县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吴懋亮(1970-),男,山东莱芜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机电一体化原理项目(项目编号:201153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75-02

为了满足电力行业对机械类专门人才的需求,各电力高校均开设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该专业的主要特色是培养能够适应电力行业的机械类相关岗位的人才。前几年,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喜人,但是,由于制造类相关行业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太理想。面对无法预知的金融危机以及制造业界不太乐观的就业形势,作为专业教师,应该思考怎样才能使学生更从容地面对求职择业问题。

机电一体化作为机械、电子和信息等多科内容融合的学科,在拓宽机械类学生知识面和就业面等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加强该课程的学习,能明显提高学生素质,从而增加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的就业机会。本文认真思考了机电一体化原理在本科教学中的若干问题,以“机电一体化原理”教学为基础,论述该课程对学生的重要性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为目的崭新的教学思路,并辅以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改革方案,以及增设“机电一体化原理”课程设计的设想。

一、引导学生认识“机电一体化原理”的重要性

学生在学习“机电一体化原理”的时候,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加上该课程牵涉面很广,学习难度较大,因而学习热情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引导和吸引学生充分认识“机电一体化原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应使学生明确,机电一体化是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课程,广泛涉及机械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检测传感技术和系统总体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给传统机械加上“大脑”(计算机信息处理与控制),极大限度地延伸了机械的概念,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几乎无处不在。例如,“机器人”作为最重要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之一,已经成为现代工业控制的三大支柱之一。[1]

其次,针对现在机械专业学生机械基础扎实、电子基础薄弱的特点,认真学习“机电一体化原理”这门课程,将显著提高学生在电子方面的素养。通过课程讲解、实验教学、项目教学、课程设计等教学手段,学生深刻体会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最后,机电一体化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很多产品,特别是高科技产品,难以将机械和电子部件完全分开。例如,机电设备设计及维护人员既要精通机械方面的知识,又要精通电子方面的知识。因此,掌握机电一体化原理,并将其应用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当中,已经成为机械专业的毕业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

二、增加实验课时、加强实验室建设与整合

“机电一体化原理”理论学习固然重要,实验教学也同样重要。不少学校现有的“机电一体化原理”的教学大纲中,实验教学所占学时明显偏少,而且学生真正能动手完成的实验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现有实验安排起不到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

此外,很多学校实验室中的设备和科研条件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应该在现有的设备的基础上,广泛开拓思路,整合、组合、创造出新的机电一体化实验,以实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而且,实验室的工作条件和实验场所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实验设备也需要对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或辅助教学等方面,进行广泛市场调研,根据需要进行采购和扩充。

因此,必须在加强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机电一体化的实验课时,才能真正使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机电一体化理论知识的掌握,体会机电一体化应用的目的。

三、激发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的就业思路

激发学生产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就业的想法,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学生真正产生这种想法,才会产生学好“机电一体化原理”的动力。

目前,机械专业毕业生大多将自己的就业方向主观定位在纯机械领域。尽管机械制造业是非常庞大的产业,但就业机会终归有限。由于能力的欠缺,择业的时候,面对机电一体化行业广泛的就业机会,学生更多的是无奈。鉴于此,任课教师必须努力激发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的就业兴趣。

引导学生领悟,若是自己具备很强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的素养,将会拓宽自己的就业面,从而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契机。就算是学生毕业后选择在机械行业就业,若是在机电一体化方面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也会开拓自己的视野,何况是现在科学技术、工程技术已经发展到机、电完美结合的阶段,完全分开的机械和电子几乎没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机电一体化行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具体来说,可以结合机械专业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就业的实例,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充分结合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具体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如何跨越机械专业的局限,尽可能多地接触机电一体化领域。通过这些方式,学生们将会自然提升对机电一体化领域的兴趣,从而增加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就业的主观积极性。

四、开展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为了使学生加强对机电一体化领域的认识,启发他们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就业的热情,“项目教学法”引入到机电一体化的本科教学工作中去。项目教学法在国外的职业教育中应用较多,目前在本科教学中还很少使用。为了让机械专业的学生通过项目直接深入到机电一体化领域,教师提出使用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在“做中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和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项目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使用的技能和知识创新,有效地交流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充分展示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色。[2,3]

项目教学法主要特点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更重要的是展示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拟定题目

学生自主分组或教师分组,查阅资料、主动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拟定本小组的题目。教师在这个过程必须要干预,要求学生选定的题目具有创新性或实用性,特别是要适合该小组的特长和兴趣。要求项目既要体现学生的创新性、具备挑战性,又要切实可行、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完成。

2.可行性分析及方案设计

通过项目可行性分析及方案设计、确定项目进程计划,要求该进程安排基本与课堂教学进度并行,即:按照课堂教学的进度安排项目的实施进度,即首先是机械机构、执行机构,然后是计算机、控制系统和传感器系统等。教师必须认真检查各小组的可行性分析及方案设计。

3.项目实施要求学生按照工作进度实施并做阶段总结

这一阶段,对于学生在项目研究所用到的内容,有可能在课程学习中没有学到,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再学习,以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将有大部分工作需要在实验室中完成,因此,在第三部分对实验室进行整合和扩建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考虑这些问题。

4.项目考评

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考核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针对机电一体化项目的各系统的设计、实现方式、功能和项目报告等进行考评。考评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项目拓展

建议学生以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的形式呈现本小组的研究成果。对于考评成绩优秀的小组可以组织学生以申报专利、参加竞赛的形式进一步拓展项目。

项目教学法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使学生以真正项目的方式接触到机电一体化的产品设计和项目管理。这种项目管理的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对学生而言非常宝贵。项目考评优秀的学生的科研论文和专利申请都将在学生毕业求职时增加不可或缺的砝码,将成为机电一体化行业的敲门砖。

五、增设“机电一体化原理”课程设计环节

现有的教学手段,还不足以提升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的竞争力。作为项目教学法的补充,还可以通过增加机电一体化原理设计环节,从而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能力。

课程设计时,要求学生认真回顾教师在课堂上所授要点,分析各要点对产品功能的实现及其特性的影响。希望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吸收和消化课程理论知识以及在项目教学法中所存在的尚未解决的问题。

课程设计课题要尽可能选择具有产业背景的实际课题,学生通过原理方案的设计、结构设计、传动系统的设计、执行机构的设计、控制系统的设计以及总体设计等过程,加深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总体认识。在指导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此外,还要注意课程设计必须与项目教学法互补,对于项目教学法中没有涉及的部分,要适当加强。[4]

课程设计应着重培养学生熟悉机电一体化行业标准,全面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规范和过程,并培养学生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

六、结论

本文以拓宽机械类学生的就业面为主要目标,针对“机电一体化原理”本科教学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思考。以“机电一体化原理”教学为基础,论述该课程对学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要性进行再认识。通过加强实验室建设,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出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改革方案,着重培养学生在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项目教学法与“机电一体化原理”课程设计相辅相成。期待机电一体化课程在提高综合素质、拓宽毕业生就业面等方面有所建树。

参考文献:

[1]张建民.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曾励.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5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发展趋势 应用领域 发展要求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110-01

机械工程与电子工程通过一控制程序使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发挥出了两者在各自领域无法实现的作用。这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这一作用的不断发展与深入,机电一体化必将与更多高新技术相结合,向着更广阔的方向发展。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产品承载着物质、信息与能量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使之成为了一门艺术或者一门“哲学”。这门“哲学”的发展体现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与科技创新方向。而随着机电一体化的探索与改革,这个专门培养相关高技术人才的专业也必将做出相应的调整来满足其需要。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预就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应用以及其专业的发展要求做出概述。

一、机电一体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核心是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特别是微型计算机、微处理器的应用尤为重要。因此它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有:

(一)可监控性与灵活性

机电产品可监控性的优点是便于运行状态的掌握、故障及时反馈与处理,便于安全生产与日常维护,延长机电的使用寿命。机电产品的可监控性在一定程度上又决定了其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自主地处理一些事件。另一方面,机电一体化的灵活性也表现在其形式与样式的灵活性上。

(二)人性化与智能化

柔性制造系统使机电一体化产品更加人性化与个性化成为了可能,而人与产品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已经成为时代潮流。近年来,处理器速度的提高和微机的高性能化、传感器系统的集成化与智能化为嵌入智能控制程序创造了条件,有力地推动着机电一体化产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三)安全可靠性与绿色化

机电一体化不断的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其安全可靠性的一个演变过程。而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在保障机电产品安全有效生产的基础上,做好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运行周期中的绿色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领域

由于和信息科技的不断交融,智能化与可监控性的不断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除了在传统的制造业,特别是数控机床的制造上发挥作用外,它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具类机器建设和用于工艺过程自动化的设备;(2)智能机器人;(3)航空、空间和军事技术;(4)交通运输、通信设备;(5)办公设备;(6)医疗器械;(7)其他。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要求

机电一体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较之国际先进的技术与专业配置水平,我国在这一方面做的还不够。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科研投入与科技创新

由于现阶段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我国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投入还显不足,如智能机器人,先进的医疗器械的研发等。在研究与模仿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创新,掌握自主的知识产权。

(二)深入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

机电一体化中的核心技术主要有机械本体技术、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驱动技术、接口技术、软件技术,涉及多个领域多个学科。有目的的、有侧重点的、自觉地进行学科之间的交叉,也是机电一体化个性化与人性化、灵活性趋势的要求。

(三)合理安排课程与科目设置,增强学生的动手灵活性

国内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其专业课程的设置总是出现滞后性。而看到该专业发展前景的学校,在自身师资、教学资源不足的基础上盲目扩展专业,也是造成滞后性的原因,也是造成学生动手操作性差的原因。

(四)加大对机电一体化实验室的投入

在机电方面优秀的学校,都有其执行器、传感器、微控制器等方面的匹配实验室,体系之间相互沟通,形成了良性循环。国内的许多院校存在着实验设备陈旧、破损率高等问题,因此加大其相应实验室的投入就显得很必要。

(五)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建立校企反馈制度

机电一体化的出现是源于实际生产的需要,所以其专业的发展是相对较晚的。这也说明生产的需要,可以为研究提供灵感与素材,而专业的发展反过来为企业生产提供相应的人才与技术指导。所以,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是学校与企业的双赢模式。

(六)拓展国内外学术与实践的交流平台

加强建立国内外学术与实践的交流平台,可以准确及时地了解机电一体化最新发展动态与前沿技术,有力地把握专业发展方向与科研目标。另外,跟踪优秀大学同类专业的改革动态,引进先进的教材和教学资料与设备,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也是提高我国机电一体化专业水平与素质的重要步骤。

篇6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项目驱动 讨论互动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155-02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课程是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机械电子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具有系统工程应用意义的课程。[1]课程涉及专业内容多,知识广泛,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为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过渡,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更好地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我校机械电子专业教学团队对该课程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材和教学内容与先修课程重复率高,各知识点分散。[2]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是许多高校相关专业为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一门课程,旨在让高年级学生厘清前三年的各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能够以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由于是原专业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加深,因此,教材和教学内容包括了之前学过的多门课程,教材大而全,教学内容多而广;此外,该课程现有教材内容一般按照机电一体化大系统的各组成子系统组织设计,即每一子系统对应一章内容,不同章节知识点之间缺少有机联系。虽然知识点可以独立教授,但容易孤立,学生无法深刻理解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系统性和技术的综合应用性。

(二)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机械电子专业由于为我校后增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课程开设时间相应也不长,加之机电设备的复杂性、高造价、台套数不足、使用维护成本高等原因,在实验教学环节开设的多为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学生动手操作调试的机会少。[3]在课程设计环节,则通常纸上谈兵,模仿设计,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更谈不上创新设计。

上述原因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在教学中出现“理论教学教懂难、实验教学动手难”的问题。针对传统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现场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机械电子教学团队探索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驱动为主线,通过项目任务引导理论教学和理论教学指导项目实践的互推互动的教学新模式。在剖析某几个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项目)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设计过程中,串联讲解知识点并在实验环节进行知识点在项目中的具体应用实现,进而将项目实施和理论讲授有机融合,实现一体化教学。教学改革探索的实践表明,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这门课程的教学上,采用此方法是可行且有效的。

二、以项目驱动为主线的教学新模式应用

以项目驱动为主线,是指以项目为载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某一门课程的核心概念和原理,通过一个或多个项目的形式来体现[4],将课程中分离的知识点转换为在具体项目中应用的相关联的技术支持点,将学生认为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生动的、具体的技术实现,有利于学生更加系统地认识和掌握所学习的知识。

(一)项目选择

教学新模式应用中,项目设计或选取尤为重要,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首先,项目应具有代表性,以体现机电一体化关键技术的典型应用;其次,项目应具有可操作性,即项目的难易程度应适中;最好配套有足够数量的、具体可操作的装备供学生实践操作;再者[5],项目应具有可拓展性,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

基于上述考虑,并在我校实验室二期建设经费大力投入的支撑下,分别以PLC和51单片机两大控制核心为基点,提出了“物料自动分拣”、“自动立体仓库”、“桁架机器人”和“自动寻迹小车”四大项目。以“物料自动分拣”项目为例,此项目涉及的知识模块包括:西门子S7-200PLC控制,异步电动机的变频调速,辨识物料颜色、材质的传感检测,触摸屏监控,自动定位控制,光电编码器及气动元件应用等多项技术,均为机电一体化共性重要技术。与此相对应,MPS实验室增配了多台套可拆装式物料分拣实验装置,学生可通过机械安装、电气硬件接线、软件编程、系统调试等环节进行动手实践操作,既可进行单项实验,也可进行综合性、创新性实验。

(二)具体实施

1.理论教学方面

概述部分仍沿用教材内容,重点讲述机电一体化概念、体系结构、特点及发展趋势。在课程开始即强化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机电有机融合”的特点、“系统化”的设计开发理念和“综合性”的技术应用。

其余内容则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并分两大模块,分阶段展开。

(1)第一阶段:以教师讲授为主,选用“物料自动分拣”和“自动立体仓库”两大项目,按“任务分析方案总体设计硬件选型、设计软件设计系统调试”的项目一般设计开发流程开展。通过两个项目的介绍,使学生熟悉项目开发的一般流程,总体方案设计的一般要求和原则,掌握系统原理图的设计要求,学习如何结合功能实现和成本控制进行硬件选型,常见硬件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等。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变频调速、检测系统设计、伺服驱动与控制、步进电机与控制、软件编程技巧与仿真调试等有关综合应用的理论知识。

(2)第二阶段:采用讨论互动课的模式进行,教师主要起引导和指导作用,选用“桁架机器人”和“自动寻迹小车”两大项目。教师按每一项目确定3种任务方向共制订6套项目设计任务书,包括设计题目、功能需求、技术要求及重难点。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每3-5名同学自由组合为一组,从6套任务书中任选一套,每套设定限选额度(上限为4组)。选题在讨论互动课正式开始前两周即确定完毕。在两周准备时间内,各小组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是:任务分析组员分工资料查阅组内讨论方案拟订方案形成书面报告并制作PPT。在讨论互动课上,按相同任务书抽签选取1-2个小组进行10分钟的上台演讲、报告,5分钟的讨论互动答辩。每组答辩完成后,教师利用2分钟左右的时间总结学生讨论、发言情况,提出改进意见。[6]讨论互动课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学习,促进学生参与合作,有效调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单纯传授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2.实践教学方面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

(1)实验教学:由于实验室新购置了多台实训装置,因此,开出的实验项目从之前单一的验证性、演示性实验,扩展跃升到集难度递增的单项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于一体的系统全面的实验体系。同时,实验环节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规范和应用技巧与理论课所讲授内容高度契合,极大增强了学生实验时的自信心、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敢于并愿意动手操作,实验效果突出,学生动手能力显著提高。

(2)课程设计:在设计选题上摒弃了之前单一的命题方式,改为可从教师给定的多组题目中任选或学生自由选择的方式。其中,教师给定的题目主要为讨论互动课上项目任务的综合和深化。由于已进行过较为充分的论证,因此,对这部分设计题目详细设计部分要求完成度较高,最好可通过实物验证。

(三)课程考核

与教学模式改革相匹配,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调整,更加强调应用能力的测试,加大实验环节考核比重,增加讨论互动课考核。其中,对于实验环节的考核,除了考察实训时的常规表现(如出勤率、操作规范情况、实验完成情况、实验报告情况)外,在最后一次实训课上以现场发放任务卡的形式,要求各组学生利用现场实训装置,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某一小项目的设计、接线、编程和调试工作,最终根据完成情况现场打分,该分值为实验环节最终考核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总结

教学改革实践表明,以项目驱动为主线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结合,将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对相关技术的工程综合应用能力,以‘用’促‘学’,学以致用;体验型的讨论互动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其主体作用,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 注 释 ]

[1] 杨汝清.机电控制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

[2] 陈英俊.“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设计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11):94-95.

[3] 姜庆昌,郭士清,陈光军.基于CDIO理念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8-9.

[4] 沙树静,刘亚梅.基于项目驱动的机电专业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1):207-208.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现代学徒制;创新措施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愈加重视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尽快培养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有关院校需要摆脱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院校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与企业深入合作,采用现代学徒制,加强对学生的培训与指导,同时还需要采用育训结合方式,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真正达到考核要求,学校取得理想的专业人才培养成效。

1现代学徒制实施背景

1.1国家职业教育政策要求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职业教育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的颁布,各地展开试点,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加快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

1.2产业经济结构转型需要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各大产业面临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在“互联网+”“工业4.0”等战略实施背景下,市场需要更为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这极大推动现代学徒制的发展。

1.3倡导弘扬工匠精神

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为继承并弘扬这些精神,各大职业院校着力培养劳动能手,主要打造具备高知识素养、技术能力及创新力的人才队伍,使现代学徒制得到进一步发展。

1.4师徒关系发生变化

现代教育发展背景下,师徒关系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关系,除了要对学生传授技能外,师傅还应当注重学生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的培养,满足高职教育的目标要求,达到现代学徒制实施的目的。1.5企业岗位人才扩需近几年,各大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人才需求量增加,对人才技能要求更为严格,尤其是缺乏复合型的岗位人才。为满足这类需求,各大院校逐步实施现代学徒制,促使学生在校内跟着教师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则跟着师傅学习岗位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企业的经营效益。

2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育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意义

2.1带动育训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发展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高职院校常设专业之一,该专业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为此,很多院校尝试创新育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带动育训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发展。该模式要求专业教师不仅仅要注重理论育人,还需要加强学生机电一体化技能训练,更好地开展专业教学活动。在育训结合模式下,校企合作是不可忽视的途径,为育训融合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可以更好地开展专业实践实训,达到实践人才培养要求。加强育训结合,有助于该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校企合作根基更为牢固,达到育人和专业训练的预期成效,促使校企合作更为深入,促进双方共赢。

2.2推动高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活动开展

育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利于人才培养活动的开展。在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阶段,如何落实人才培养活动是各方关注的问题之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现代教育背景下,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认知、合作、实践及创新能力等,如果仅仅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将难以培养出复合型人才。所以,构建育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创新举措,可以为这类人才的培养提供场地、师资、岗位实习机会等,帮助学生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及实践能力,强化锻炼,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进而满足市场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

3高职院校育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策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学徒制为例。

3.1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行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育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并合理应用该模式,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实现育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用,有关院校与企业应当尝试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加强双方合作,以便开展学徒制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搭建校企平台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校方应当提前做好企业市场调查工作,了解所选企业的经营内容及具体情况,综合各种因素选择合作企业,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搭建平台,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提供育训机会,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其次,在校企合作时,无论是院校还是相关企业,都应该注重以人为本,为学生提供便利,以便提高人才培养成效,帮助学生积累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提高竞争力。

3.2组建校企专兼职教师队伍

为加快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还需要依托现代学徒制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主要是建设一支素质能力过硬的校企专兼职教师队伍,更好地实施现代学徒制,加强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首先,引进国外优秀的教师,开展国内外论坛交流等,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其次,加强专职教师的理论知识与技术培养,尤其要注重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满足实践育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最后,采取双导师制,除配备院校专职教师外,还聘请具有丰富岗位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利于学生更快地掌握机电一体化操作技能。

3.3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一是制定反馈机制。要求学校与企业深入合作和配合,加强学生学习成效的沟通和交流,促使双方同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方便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企业也能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顶岗实习的调整。二是建立奖励机制。旨在激励学生加强车辆故障检测维修、数控加工等技术的学习,掌握新的学习技能,利于企业储备有用人才。三是构建现代学徒制体系。通过重新组合教学内容,搭建全新的载体,促使双方人才培养制度更快融合。为此,可以开设座谈会,为培训目标定位,逐步完善现代学徒制体系,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3.4加强育训结合专业教学

3.4.1理论知识学习职业院校要注重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同时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来开展相关讲座。学生的实践主要包括校内实践和到企业参观体验。学生通过参观学习,听取企业师傅对企业文化、产品生产过程等内容的讲解,对未来的工作岗位不再感到陌生,在深入学习理论知识、明确学习目标的同时,深刻感受企业文化。3.4.2专业技能锻炼为取得理想的育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效果,学生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学习,还应当积极进行专业技能锻炼。校方与企业都应当开设相关课程,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提高自身技能水平。首先,校方设立培训基地,方便学生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基本技能培训,提高实践效果;其次,企业采用岗位轮训方式进行技能训练,促使学生提前熟悉工作岗位,加强关键技能操作的学习和锻炼。3.4.3岗位实践实习育训结合教学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参加岗位实践,进入合作企业学习,完成顶岗实习任务。校企根据实习过程与个人能力等安排学生岗位。首先,在学生岗位实践过程中,企业应当安排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着重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其次,相关院校还需要安排学生到校内实训基地,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特点科学安排学生进行岗位实践。最后,实践学习过程不仅需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还需要注重道德素质的培养,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方便日后就业,胜任岗位工作。此外,在安排岗位实践时,要求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锻炼,培养出专业素质较好的复合型人才。

3.5应用现代学徒制调整教学组织

为有效实施现代学徒制,有关院校必须调整教学组织,合理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学组织。教学组织调整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合理配置技术师傅。灵活应用“一对一”“一对多”及“多对一”这几种模式,防止出现人力资源浪费的情况。二是多个训练模块同时开展实训。实训过程中,学徒制学生被分为5人一组,在师傅带领下进行轮岗实训。三是顶岗实习尽量一对一。采用学徒制实训过程中,对难度较大项目,可以应用该模式,以便发挥教学组织的作用,尽可能提高实习效果。

3.6构建完善的教学模式和考核体系

在企业课程中,以企业为评价主体;在学校课程中,以学校为评价主体。形成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兼顾理论考核与操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制度。主要考核点包括:学生的出勤率、工作效率、操作流程的学习效果、生产操作的熟练程度、工作态度、与同事的合作态度、遵守企业和学校的管理制度情况、对企业的贡献等。通过构建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得出更为准确的考核结果,并给予学生公平公正的评价,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4结语

近几年,育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各大高职院校中应用较为常见。采用产教融合方式,落实现代学徒制,加强院校与企业的协同合作,更好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同样需要校方和有关企业加强合作,深化现代学徒制,创新办法,各方都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仅仅要调整教学组织,还需要组建专兼职教师队伍,加强育训结合教学,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文利,孙海艳.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践研究[J].数码世界,2020(3):162.

[2]田子欣.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4):39-45.

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研究;探索

我国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知识和岗位应用能力为主的学校。因此,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紧紧围绕着地方市场经济的需求以及在支柱产业的应用,以符合企业的经济发展趋势为教学基础。机电一体化由于从事范围比较广,不受行业和岗位的限制,并且由于企业不停的引进先进的设备和生产线,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很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是有必要的,具体内容如下:

1.高职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的现状

高职教育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手段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比较落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以市场经济机制为变化的教学观念,真正的做到以人才输送和塑造技术性人才为主,加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和鼓舞,以培养具备解决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为主,因此,教师有必要转变思想意识,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以及相互促进的,具体表现在,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落实,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体系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还未从根本上得到建立或完善,另外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教学始终是出于辅助地位,教师对课程的安排和环节以及内容衔接上都没有精心设计,导致没有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安排以及学生的兴趣不高。其次是在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的教师是分开的,理论教师不能知道实训内容,实训教师的基础概念知识比较薄弱,无法进行课堂教学,这种“双师型”教学方式比较普遍,容易使讲授内容上无法进行紧密联系。最后是没有建立确切可行的实践教学大纲以及实践教学要求和评估体系,真正的建立一个实践教学管理的现代信息化管理系统。

2.高职机电一体化改革的主要方面

2.1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合理

高职教育对实践的内容要进行合理与科学的分配,通过实验和社会实习以及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几方面的配置从而建立与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整个体系从三大模块进行构建,将实践环节的各个任务进行落实与贯彻,三大模块主要是基础技能与专业技能以及综合应用技能,其中基础技能是后续模块顺利进行的基础以及必备条件;专业技能是对所有岗位要求的关键,特点是与理论知识联系紧密,有利于学生对专业整体的认知和技术的抽象理解;综合应用技能主要是在之前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践中的工作问题,让基础技能和专业技能得以紧密联系和实际应用。另外,教师在展开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人才需求的程度,对所学内容课时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及拓展一些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所学知识永远是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进步而进步,有利于人才的输送。

2.2实践教学信息管理的完善

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必须要构建在系统以及规范的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完善。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结构化的方法以及利用网络与数据库管理技术的支持,实行实践教学整个环节的掌控。例如是基础数据的管理,对机电一体化各班级学生和教师的资料管理和实验室教学和机械设备的管理提示,让师生在实践中重视管理制度和设备保护的意识,信息管理可以通过绩效评估方式以及综合查询等信息管理,客观评价学生的掌握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效率,有利于学校对学术整体知识的把握和对人才数量的明确,有利于学校有指标有目的的进行人才输送的工作。另外,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是实践教学管理组成的一部分,不仅是对学生的资料以及选课和成绩查询以及其他信息查询的功能,也是对实验室内的设备和易消耗品的一个资产管理与保护的过程,完善实践教学信息管理有利于对学生和教师的综合把握,在开放式的管理模式中加强师生关系。

2.3实践指导教师素质的提高

实践指导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以及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实验器材的利用率与使用率。因此,提高实践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必须满足两个方面的需求,首先是必须具备组织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有效的对实验室制度的贯彻、执行和实验器材的维护以及对学生分配、组织和管理的能力。其次是不仅有着实践教学的基础,对专业理论教学也有着一定的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将两者进行总结。学校可以通过激励机制对教师结构进行一定的整合,培养教师的竞争意识和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竞争观念,对在实践教学中有所创新和落实贯彻的教师实行优先晋升或者是奖金给予的方式,另外也可以通过内部培训和学术交流或者是进修的方式鼓励教师进行再次深造,学校对用人岗位上必须通过岗位内容和实际需要,有计划和有组织的让教师在第一生产线上进行实践教育。

3.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有利于贯彻和实行高职院校教育目的和人才目标的培养。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根据市场经济行情去塑造相关产业的人才,培养学生岗位的应用能力,达到岗位与理论的相一致,在实际工作管理过程中,认识实践教学体系现状的基础上可以适当的进行实践内容和实践信息以及教师的专业素养等三方面进行完善,真正的丰富和完善体系的教学系统,打造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独有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瑞兰,严振,欧阳蒲月,许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探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4).

篇9

关键词:自动化生产线 理实一体 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

0引言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其特点是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岗位多,就业行业分布广。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渗透到社会各个行业,大量懂技术并能操作、安装、调试及维修先进机电设备的技能型人才受到各企业的欢迎。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培养适合生产第一线岗位需求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因此机电专业的教育不但强调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加要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内容有模块化生产加工系统各站的安装、调试与维修,自动化生产线的联网调试与运行等多部分组成,针对该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我们采取了基于“校内实训室+校企合作工作站”以现场教学模式为主对该课程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基于职业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落实课程培养目标,基于工作内容分析,以技能培养为重点,重构课程内容模块,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对机械、电工、气动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开发遵循“工学结合、行动导向”及“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要素重新进行整合。通过企业调研,将调研数据进行系统分析,选择目标清晰,具有典型性的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在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与企业合作,以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具体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①依据职业岗位要求,与企业工作人员共同制定职业标准;②按照职业标准,将岗位技能划分为多个技能培养目标;③根据工作任务和能力培养要求,开发满足教学项目;④制定符合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能力训练项目考核方法;⑤编写适合在校企合作工作站开展教学的教材。

2基于行动导向教学观的理实一体、工学结合课程的设计及实施

通过2年实践,将《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基于行动导向教学观的理实一体课程的具体设计及实施来具体描述,具体内容见图2。

2.1通过对西安东风仪表厂等企业进行调研,将《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按照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划分成3个学习情境。其中第一个及第三个学习情境在学校机电综合创新实训室内完成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第二个学习情境在西安东风仪表厂内校企合作工作站内由企业教师完成教学工作。

2.2每个学期情境下又包含多个学习子情境,每个子情境都是经过企业调研后由企业专家与教师的共同研究商讨后,形成的典型工作任务,这些工作任务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及可操作性,并将子情景以任务单的形式下发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任务的实际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2.3更新课程评价与考核方式,在考核方式上采取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估的方式,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考核方案既有过程评价,又有终结性评价,以平时过程性考核为主,任务考核涵盖了学生的能力、知识、态度,突出能力考核,要保证让每个学生掌握必备的职业技能。

3总结

篇10

关键词:比较教学法;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应用

作者简介:王增胜(1980-),男,山西介休人,黄河科技学院工学院机械系,讲师;杨汉嵩(1969-),男,江苏连云港人,黄河科技学院工学院,讲师。(河南郑州450063)

基金项目:本文系黄河科技学院2011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理论课内容体系及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JG2011014)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51-0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其内容庞杂,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具有概念抽象、理论繁琐、公式和结论较多的特点,长期以来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存在较大困难。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按照教材的顺序通篇讲授,学生往往孤立地掌握各个知识点,而很少将各知识点联系起来整理,不能整体把握,导致对知识的掌握不扎实、不系统。要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不仅要在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上深下功夫,教学方法的恰当使用也至关重要。

比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认知对象放在一定条件下,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对照比较,从而确定认知对象属性的异同、地位的主次、作用的大小、性能的优劣和问题的难易,以达到辨识、了解和把握认知对象的一种方法。[1]它一改以往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满堂灌式教学模式,变单向教学为互动教学,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中运用比较教学法,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与特征,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鲜明、准确,已学的知识更加深刻、牢固。

一、比较教学法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各部分内容中的应用

可将比较教学法贯穿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课程的每一章节中。现有的机电一体化教材大多是以机电一体化的几大关键技术作为各章内容的,其内容体系为绪论、机械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限于篇幅,以下就每一部分内容仅举一例说明比较教学法的应用。

1.比较教学法在绪论中的应用(见表1)

2.比较教学法在机械技术中的应用(见表2)

3.比较教学法在传感检测技术中的应用(见表3)

4.比较教学法在伺服传动技术中的应用(见表4)

5.比较教学法在计算机控制技术中的应用(见表5)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课程中常用的比较方法

1.类比比较法(异中求同)

类比比较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根据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证明另一种事物也有类似特征的论证方法。它抓住两种事物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进行类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以启发人的思考。例如上述表1中将机电一体化的五大功能要素分别与人体的五大要素进行比较。因为机电一体化与人体的功能要素有相同的功能,通过类比学生熟悉的人体功能要素,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并记忆机电一体化的功能要素。

2.对比比较法(同中求异)

对比比较法是对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进行比较的方法。如上述表3~5,通过对比较对象进行不同侧面的分析,形成鲜明的对比,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3.综合比较法(辨别异同)

综合比较法是上述两种方法的结合,对比较对象进行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如上述表2,几种齿轮传动比分配原则的结论容易混淆,使知识点之间相互产生负迁移,让人难以记忆。而通过表2的比较发现,除“质量最小原则”的分配结论为“等传动比”(小功率传动情况下)或“前大后小”(大功率传动情况下)外,其余分配原则的结论均为“前小后大”。掌握了这个规律,则很容易记忆,且不易混淆。

三、比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作用

从上述比较法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教学中的应用,不难发现:通过比较,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可以增进理解,增强记忆;可以使零碎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同时也教会了学生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在比较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运用比较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比较对象的选择

比较教学法的特征限定了运用比较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教学内容既有相关性、相似性,又有相差点、相异点。因为,个性完全相同者根本没有必要比较,个性完全相异者根本无从比较,所以应将彼此之间具有某种联系和区别的教学内容作为比较对象。例如同一层次或同一类别的事物,不同层次或不同阶段的事物,相类似易混淆的概念和具有共同属性存在相互关联关系的对象。比较内容包括各对象的共同属性、特殊属性,对象间的关联模式、对象的使用场合和优劣评价等。[2]

2.要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运用

实施比较教学法时应注意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将比较教学法建立在学生广泛参与的基础上,使用比较教学法不宜直接公布全部比较结果,而应结合问题驱动、启发式、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由师生共同归纳或由学生归纳总结,启迪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五、结语

比较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启发式教学的具体应用,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比较”来实现对学生的“启发”,使学生的思维启发在比较中逐步推进。比较法的实施包括比较内容的选取、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导出结论三个环节,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证明,通过比较教学法的应用,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系统”的教学效果,更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运模.比较教学法论略[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3):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