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危机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除南极北极两点外) ③不同纬度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长的纬线,越靠近两极越小)
纬线是与地轴垂直的线,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一周,所有的纬度都是平行的,并与经线垂直。其中,赤道是最长的纬线,纬度为0度,整个地球沿着赤道向北和向南各分为90份,每份为1度。因此,南纬90度是南极,北纬90度是北极。我国首都北京位于北纬39度的纬线上。
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篇2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界定:
Sheldon首次提出了企业所要履行的各类社会责任(包括道德因素)需要与企业经营服务范围内满足需求的责任联系在一起;Bowen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为实现社会目标和责任所采取的行动和义务;Davis and Blomstrom提出企业追求利润同时有义务增进社会整体福利。
企业社会责任的维度研究:
温素彬和方苑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货币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三个方面;张兰霞等从股东、员工、供应商、债权人和政府五个方面研究企业社会责任。Carroll综合了学者们的观点,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一定时间内对企业的经济、法律和慈善等方面期望效益的总和,企业应当履行其社会责任,即在创造利润、提高财务绩效的同时承担起对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员工和国家的责任。
国内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研究有三类观点:一是正相关关系。Aupperle et al.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发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显着提高财务绩效。张兆国等采用系统GMM方法对中国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显着相关。徐光华和张瑞系统分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演进过程并建立了相关模型,证明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显着正相关。二是负相关关系。>>>>>评审专家吐槽博士毕业论文:作者应该回炉深造
Yuhei et al.以ROA和Tobin’s Q为财务绩效指标对四大旅游相关行业进行实证检验,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能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李正以上海证券交易所2003年52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否提高财务绩效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负相关。三是无相关关系。Makni et al.以加拿大179家企业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不相关。Mcwilliams et al.用KID指数衡量企业的财务绩效,证实企业的财务绩效与社会责任之间没有关联性。陈玉清等以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对16个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探讨,发现两者相关性不显着。张川等以ROA为财务绩效指标对2007-2011年中国化工行业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发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不相关。
导致上述三类观点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1) 企业社会责任范围的界定不同;
(2) 企业社会责任的量化方法不同;
篇3
默克尔与法国前总统萨科齐理念一致:应对危机,首先要紧缩财政。但奥朗德却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另外一种思路——靠增长战胜经济危机,用中国俗话说就是“钱是挣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刚爆发时,人们对这场危机的认识远没有现在这么清晰深刻,大家采取以史为鉴的方法。工业革命以来,战胜经济危机的方法很多,包括紧缩财政、推动消费、开拓新的市场、投资拉动和调整劳资关系等,但最根本的,还是科技创新——以电气革命为核心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世界摆脱了1857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战胜了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包括互联网在内的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帮助全球渡过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危机。
科技创新能够带来产业革命,继而创造大量的新经济增长点和新就业岗位,汽车、能源、航空、信息等各产业的诞生都大大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最终战胜经济危机做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的轮回告诉我们,重大科技创新往往是经济危机催生的。原因何在?因为在经济危机时,社会更加迫切地需要科技创新,背水一战,催生新技术从而形成新的支柱产业。
回到现在,自金融危机波及欧洲后,欧洲经济渐呈颓态,至2012年经济预计负增长。尽管欧盟一直声称采取稳定和增长两大措施,但在过去4年中基本以稳定为主。
今年,反对紧缩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认为仅靠紧缩会将欧洲经济带入死胡同,以增长应对危机才是硬道理。5月28-29日召开的欧盟峰会将主要议题定为增长,要求各国提出自己的增长计划。
怎样促增长,欧盟的意见正趋于统一,即注重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制造业,正是欧盟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突破口。欧盟委员会副主席负责工业和企业事务的委员安东尼奥·塔加尼(Antonio Tajani)5月8日在欧洲议会上很直白地说:欧洲需要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由美国未来学家杰瑞米·里夫金等人最早提出。今年2月,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认为,2008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走向终结。为了救助这次经济危机,需要新的模式和能源通信之间的新交汇。这次将是新能源和互联网之间的结合。今年4月21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封面文章指出,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来到。制造业正在走向数字化,新软件、新工艺、机器人和网络服务在逐步普及,这些技术使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
尽管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尚存争论,但新能源技术特别是绿色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新材料技术特别是节能环保材料技术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支柱。
深陷泥潭,欧盟愈加对制造业科技创新寄予期望。2011年10月14日,欧盟委员会公报要求着重制造业科技创新,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复苏。公告指出,欧盟75%的出口额来自制造业领域的公司,这些公司的研发投入占整个工业研发投入的80%。
如何扶持制造业科技创新?欧盟要求改善企业运营环境,减少企业的行政负担;发挥欧盟统一市场的优势,创新服务方式,减少企业运营成本;扶植中小企业,特别是在金融方面给予其帮助。
另外,欧盟提出调整经济结构,向创新型知识经济转型;研发环保技术,促进资源节约型经济增长。欧盟筛选出几大重点领域,包括电动汽车、航空工业、机器人、纳米技术、先进材料技术和工业用生物技术等。这些高潜力技术未来的市场规模巨大,可创造大量工作岗位。
推动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必不可少。2011年底提出有关制定实施风险投资计划的建议;2012年,消除在全欧盟开展风险投资的法律和管理障碍;2013年以后,将在欧盟层面上启用新一代金融工具,以吸引更多的私人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
不过,目前欧元区及其重要成员国的制造业全面陷入萎缩状态。今年4月,欧元区制造业PMI终值为45.9,创2009年6月以来最低,其中制造业强国德国这一指标为46.2,为2009年7月以来最低。
第三次工业革命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展开激烈的竞争。在先进制造业领域,欧盟具有传统优势,但其劣势除了债务危机之外,还存在研发投入不足和教育水平不高的痼疾。欧盟研发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足2%;25-34岁的人群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不足1/3,美国和日本的这一比例分别为40%和50%。
篇4
[论文摘要]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经济战略利益的无风险或低风险的状态,表现为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没有受到严重损害,使得经济危机的风险因素处于可以控制的状态。基于此定义,可以设计出国家经济安全的两级评价指标体系及其不同的权重确定方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了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地定义国家经济安全概念的内涵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条件。国内已有的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定义方式,混淆了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发展、国家经济稳定以及产业安全、区域经济安全等概念。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再度成为经济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由于已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着混淆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发展、国家经济稳定等不足,使它不能在国家关于经济安全的决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混淆三种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因首先在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定义方式不准确,这直接影响了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和两级评价指标的选择。
一、对已有定义方式的比较分析
学术界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定义尚未有定论,大致可以分为状态说、能力说等几大类。能力说侧重于动态评价,状态说侧重于静态评价。动态评价优于静态评价之处在于,它不仅着眼于今天,而且着眼于未来;不仅评价现在的能力,还可以评价未来的能力即潜力。缺点是能力只是实现国家经济安全的手段而非国家经济安全本身,因为有无实现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或能力大小,还要通过国家经济安全的状态来检验,具有强大的能力,只是具备了实现国家经济安全的可能性,不等于国家经济就安全了。例如,人们曾经认为美国实现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是最强的,但2007年,美国却不能预测和阻止次贷危机演变为全面的金融危机。当然,从静态上说,能力表现为状态;从动态上说,状态也是一种能力。例如,现在国家经济安全的良好状态是实现未来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之一。但未来国家经济安全是否良好,仍然不能用手段来证明。
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不仅是物质力,也包括变可能为现实的主观力,因此,评价能力难以得到比较全面的客观数据的支持,许多指标只能依靠主观打分。例如,关于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能力,一个国家经济抵御国内外各种干扰、威胁、侵袭的能力,一个国家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1]的定义,其中,第二、三个指标就很难主要运用客观数据进行评价。而状态作为结果,大部分可以用客观指标来反映,从而使建立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更为容易,更能作出比较精确的判断,而这对于国家经济安全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过程。例如,当我们对若干时间点的国家经济安全状态进行连续测度时,就可以得出某个时期国家经济安全变化的走势图,从而把握其实现或者受损的规律。但是,过程说依然以状态说为基础,因为每个测度点都是对这个时期国家经济安全状态的评价。
二、国家经济安全内涵和一级评价指标的再研究
虽然传统的状态说在国家经济安全定义方式上比较科学,但它在定义内涵的选择上却因为过于宽泛而缺乏可操作性。例如,状态说的多数定义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不受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破坏和威胁的状态”[2],或者“指国家的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内外诸要素的安全”[3],这就把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内涵混淆起来了。没有国家经济发展的确没有经济安全,然而仅仅有了经济发展,并不等于就有了国家经济安全。把国家经济安全等同于国家经济发展,其结果是,许多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换个名称就可以变成国家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反之亦然。这种概念的混淆会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评价的准确性。
国家经济安全也不是国家一般的经济利益不受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破坏和威胁的状态,而是重大特别是根本经济利益没有受到破坏和威胁的状态。赵英认为:“能够提到国家经济安全层面来认识,并由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甚至采取强硬手段予以支持的,只能是国家经济利益体系中的重大国家经济利益。”[4]雷家骕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指一国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的最为根本的经济利益不受伤害”。[5]因此,如果把一般经济利益受损也列为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国家经济安全研究就会因为漫无边际而不得要领,或者因为负担太重而影响其主要功能的发挥。
重大特别是根本的国家经济利益主要是指那些事关一个国家的经济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利益,而能够对它们构成严重威胁的莫过于基本经济制度、经济受损和经济危机发生这三个主要方面。
1.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是把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发展区分开来的重要一级评价指标。由于国家属于上层建筑,使得国家经济安全风险不仅来自于生产力领域,而且首先是一个生产关系问题。郑通汉认为:“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是个制度问题”[6]。
西方制度经济学家在研究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时,也按照他们的价值观,把“自由在未来不会遭受侵害”[7](P96)作为一个重要标准。经济制度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结构和表现形式,反映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方式。国家经济发展属于生产力领域,它涉及经济体制而不涉及经济制度。
2.经济
经济是国家在经济领域的反映,对内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方针政策的自主制定权、经济活动的管辖权、重要资源和战略产业的控制权等,对外主要表现为国际经济秩序的平等制定权、国际市场的自由利用权等。
首先,经济是把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发展区分开来的又一种一级评价指标。因为当一国经济受到侵害时,该国经济往往仍然在发展甚至因为外资大量涌入而出现一时的繁荣。台湾地区的中华民国史以及西方《剑桥中华民国史》关于1927年到1937年是中国“黄金十年”的说法,主要根据就是这十年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但这十年恰恰是帝国主义列强与中国大买办资产阶级相互勾结疯狂掠夺中国的十年,中国不仅经济而且政治都受到了严重侵犯,其间先后发生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的“”和“”。20世纪80年代的拉丁美洲国家依附型经济发展模式通过盲目引进外资发展经济,一度取得了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但却付出了经济受到较大损害的代价。这些情况表明,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安全,如果一国经济受到严重损害导致经济不安全,就迟早会影响经济发展。
其次,把经济作为国家经济安全独有的一级评价指标,也有利于把国家经济安全与区域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区别开来。因为区域经济作为一国的地方经济,它的安全一般不涉及经济问题;非战略产业安全较少涉及经济问题,战略产业安全涉及经济问题但不能独自维护它。例如,应对国际经济禁运和封锁就非某个具体产业或企业力所能及,它属于国家经济安全甚至国防安全的范畴。再如,粮食和石油在产业安全的视角下,主要是一般商品,但在国家经济安全的视角下却主要是公共品甚至是国防公共品。
3.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风险状况也是国家经济安全独有的一级评价指标,因为经济危机意味着经济发展的暂时中断。经济危机风险状况指标还把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稳定区别开来。国家经济出现不稳定并不等于经济出现危机。从两者产生的原因来看,导致经济不稳定的因素相对要多一些,但烈度要小;导致经济危机的因素相对要少,但烈度却要大许多。在两者的应对手段上,治理经济不稳定主要靠宏观调控中的经济、法律等措施,而治理经济危机则主要靠宏观调控中的计划、行政等措施。在实现机构上,国家经济稳定主要靠宏观经济部门,而国家经济安全除了宏观经济部门之外,还需要有政治、外交乃至国防部门参加。
因此,国家经济安全在内涵上指的是一个国家经济战略利益的无风险或低风险的状态,主要表现为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没有受到严重损害,导致经济危机的风险处于可控状态。这一定义及一级评价指标体系的再选择,使我们能够较好地把国家经济安全的概念同国家经济发展、国家经济稳定以及区域经济安全、产业安全等区别开来,从而为二级评价指标体系的再选择奠定基础。
三、国家经济安全二级评价指标的再选择
除了定义方式和内涵方面的原因外,国家经济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容易与国家经济发展或者经济稳定相混淆,还同经济安全状况和经济危机风险状况下的二级评价指标与国家经济发展或者经济稳定之间存在着联系有着直接的关系。
下面分别展开分析。
1.经济安全状况下的二级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主要包括:
(1)经济方针政策的自主制定率。它可以测度一国自主决定本国经济发展方针的状态。
(2)重要国际经济组织的投票权重。它可以测度一国是否能够平等地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制定。
(3)重要海峡无危险通过率。它可以测度一国自由利用国际通道的程度。
(4)重要资源的外资勘探率和开采率。它可以测度一国有效掌握自己重要资源的状态。
(5)战略产业中的外资比重。它可以测度一国有效掌握自己战略产业的程度。
(6)被歧视性反倾销率、被歧视性反补贴率、对外投资的非国民待遇率。它们可以测度一国自由利用国际市场的状态。
上述指标中,有效掌握本国战略产业的指标似乎与国家经济发展或者经济稳定中的垄断程度指标相重合,但实际上,它们之间有较大的不同。因为反垄断规范的对象不仅是外资企业,也有内资企业,维护的是国内市场的竞争秩序,而国内市场竞争秩序与国家经济安全不是同等的概念。因此,尽管美国先后颁布了《谢尔曼法》、《克莱顿法》、《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哈特·斯考特·罗迪诺反托拉斯改进法》等反垄断法,但仍然于1988年通过了修正《1950年国防生产法》第721条的《艾克森-弗罗里奥国家安全法案》,2007年又通过了《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
再如,自由利用国际市场的指标似乎与国家经济发展或者经济稳定中的进出口和投资、引资指标相重合,但细分下去仍然是不同的。国家经济安全中的“自由利用国际市场”主要不是从进出口和投资、引资数额方面来评价,而是通过被歧视性反倾销率、被歧视性反补贴率、对外投资的非国民待遇率等二级评价指标来判别的。而自由利用国际通道的二级评价指标更是国家经济发展或者经济稳定中所没有的,因为从一般的进出口额上分析问题,能否自由利用国际通道的因素已经被抽象掉了。
也可以考虑将有效掌握自己的重要资源、有效掌握自己的战略产业、自由利用国际市场这三个指标合并,设立GNP(国民生产总值)这个综合性指标。该指标作为一国国民在本土内外的所有产值,可以较好地反映外资对该国重要资源、战略产业的控制情况以及该国国民在国际市场遭受歧视的情况,而GDP指标在这里是无能为力的。2.经济危机风险状况下的二级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主要包括:
(1)GDP负增长率。因为经济危机本质上是生产过剩的危机,GDP负增长是其最重要的表现。
(2)采购经理指数、失业率。这两项指标可以进一步测度经济危机对企业和就业的损害程度。
(3)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负增长率。这也是经济危机的重要表现,因此,扩大对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成为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重要措施。
(4)财政赤字率。经济危机爆发后,政府采取各种扩大公共开支的措施,势必造成或者加大财政赤字率。相对于前几个指标虽然有时滞性,但财政赤字率提高却是经济危机发生后的普遍现象之一。
(5)通货膨胀率。财政赤字率增加、税收减少,一般会促使政府采取通货膨胀的措施。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一些已无利率可降的西方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实行的所谓“定量宽松”政策,就是实施通货膨胀的委婉说法。
(6)物价指数。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虽然不是同一个概念,但后者是前者最为直接的结果。(7)金融资产缩水率。在全球化时代,虚拟经济迅速膨胀,经济危机越来越表现为金融危机,因此,金融资产缩水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危机的最重要现象之一。
(8)贸易收支赤字率、资本收支赤字率。这两项指标对一些加工贸易型的国家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的程度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9)外汇资产安全率、外债偿付安全率。这两项指标可以测度经济危机对一些外向型国家的损害程度。
虽然上述评价指标与国家经济发展或者经济稳定有一些重合,但是它们之间的阈值是不同的。如果说经济发展的阈值是“微起微落”,经济稳定是“小起小落”,那么,经济危机则表现为“大起大落”。因此,在指标方向设计上,经济发展基本上是正指标,经济稳定以正指标为主,而经济危机则以负指标为主。另外,经济发展或者经济稳定除了重合指标外,也有许多经济危机所不具有的评价指标。
四、小结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通过对国家经济安全定义和评价指标的再选择,可以将国家经济安全的两级评价指标体系概括于表3。在表3的基础上,还有以下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1.国家经济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完整性与全面性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完整性指的是面面俱到,全面性指的是涵盖了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方面,但不是方方面面。表3中的二级评价指标不能说应有尽有,却涵盖了国家经济安全评价的主要方面。未来应根据国家经济安全实践的需要,进一步补充能够提高主要评价方面精确度的指标,但不应该追求面面俱到,因为“预警指标过多,不仅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延长预警周期,难以及时预警,而且还会降低预警效率,降低预警的可行性,难以达到预警的目的”。[9]
2.国家经济安全的两级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如何确定需要进一步研究
现在大致有两种确定多指标权重的方法:
第一,两级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采用不同的权重确定方法。第一级评价体系的指标少,可以采用主观赋值法特别是专家打分法来确定它们之间的权重。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在未开放条件下,内源性风险大于外源性风险;在开放条件下,外源性风险则要大于内源性风险。因此,俄罗斯1996年10月公布国家经济安全指标体系时,由于既没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又深深陷入苏联解体后的经济危机中,因此,24个指标中只有6个是外源性风险指标,其余都是内源性风险指标。
篇5
Fan Liming
(Shaanxi Youth Vocational College,Xi'an 710068,China)
摘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各国的企业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最终决定了中西方企业文化在法制、道德、权力关系、信用、人事关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当前的经济危机,不同企业的应对表现无不与这个企业的使命、价值理念、经营哲学等企业文化要素密切相关。时值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坚持和创新本企业的优秀文化、借鉴社会和民族的优秀的文化,推动新的科学发现和新的技术革命,才会克服困难,化解社会经济的危机与矛盾。
Abstract: Under market economy, due to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national culture show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which decide the difference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in the legal, moral, power relations, credit, personnel relations, environmental and other aspects. Facing the current economic crisis, the response of different compani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mission, values, philosophy and other elements of corporate culture. When enterprises are facing a critical period fo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nly insisting on the excellent and innovative culture of the enterprise, drawing on the excellent social and national culture, promoting the new scientific discoveries and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will the enterprise overcome difficulties and resolve social and economic crisis and conflict.
关键词: 企业文化 文化比较 金融经济危机 企业品牌的塑造
Key words: corporate culture;cultural comparison;financial and economic crisis;corporate brand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108-02
0引言
目前的这场看起来由金融、石油能源的各种资源配置失调引发的次贷危机,只是一种表象。其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发展停滞并得不到推动而产生的危机,其它都不过是现代社会在旧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积累起的巨大社会生产力面临着崩塌的表象。所以,这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也是历史的必然。因此,一旦新的科学发现和新的技术革命成为未来生产力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引擎和动力的时候,这场世界性经济危机才算真正结束,届时呈现给世界及世人的是新的社会价值体系。
1我国企业文化发展现状
企业文化成为一种研究和实践的领域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几乎同时也开始为我国企业所接纳。尽管企业文化从术语上看仍有一些歧见,但对其内容所揭示的本质已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企业所认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国文化背景不同,各国的企业文化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甚至在同一民族条件下,企业文化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企业在全民所有、集体所有制形式基础上的企业文化,本质和形式基本是统一的、一致的。“鞍钢宪法”、“大庆铁人精神”等是企业的基本管理理念,“多、快、好、省”则是建设社会主义当作企业发展方向和经营手段。当时虽未冠之以企业文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发挥着企业文化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这改革开放公有制形式在我国企业中比例越来越小,人们对精神激励作用的客观认识和对物质激励手段全方位的运用,使原有的“企业文化”由于未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而逐渐弱化了。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引进外资、技术和接受新的管理理念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又被引入我国,成为企业彰显个性、代表企业利益的旗帜。而真正把企业文化作为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沟通外部环境及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还是在市场经济在我国确立以后。这时,企业已不满足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形象工程,简单模仿国外及在我国的外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一些形式,如热中于搞所谓的CI形象设计等,而是把企业文化与市场经济本质联系起来,把企业文化当作企业内部资源整合的手段、把企业文化当作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沟通的工具、更是把企业文化当作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中、西方企业文化比较
中国与西方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和地理渊源都有所不同。不论是美国为代表的当代西方文化,还是早期古希腊、罗马西方文化都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不断认识、征服和改变,使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逐步摆脱自然状态的束缚,同时也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获得相应的权利和彼此的尊重,形成了如今的以注重自我权利为特征的人本位型伦理的价值观,并以此通过鼓励个人奋斗、创新竞争的核心价值概念,奠定了基本的物质基础。而中国的文化、文明的形成与发生是在原始社会,以家族、联系为基础的宗法文化及政治并没有随以后的新的社会文明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出现而削弱或消失,反而成为以后两千年来中国“君权神授、天人合一”核心政治的基础,自然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求仁”、“内省式人论”的基础。这种以家为基础,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基础建立和谐又绵绵不绝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从而造就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不难看出,东方文化走的是悟性发展道路,其非逻辑特性决定了它不适合学科化和学校化的传播方式,因而在大规模生产的工业化时代呈现出逐步衰落的状态。西方文化走的是理性发展道路,其逻辑特性决定了适合学科化和学校化的传播方式,因而主导了世界几百年的发展过程。
但不可否认,中西方都以几千年的各自特色传统文化贡献与世界文明,但也有其不好的糟粕及思维方式,阻碍着彼此间进一步交流与融合,阻止各国现代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因为企业的治理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政治或经济行为,更是国际化、市场化、民族文化相互融合背景下的产物。这些文化上的差异最终决定了中西方企业文化之间在法制上、道德上、权力关系上、信用上、人事关系上、环境上方面的差异。
3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企业文化发展影响
世界金融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冲击,使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我国经济的负面作用将进一步显现。面对工业领域的部分行业、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不断面临各种困境,我国政府和企业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并也取得了出色效果。但我国的企业文化仍需要有一较长时间的适应与变革时期。一方面是这次金融经济危机对我国企业文化发展影响深刻程度则显得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企业文化发育度还不够;还有就是这次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企业文化发展影响冲击力度相对较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负面影响也将越来越显现。
3.1 本土文化影响力日益弱化,外来文化乘虚而入一般而言,当经济危机冲击实体经济时,相对文化及文化产业却是个机会。而我国的经济文化、企业文化却相反。去年年底中外两部电影《阿凡达》、《孔子》的先后放映所产生的直接对垒,票房比拼的巨大差距足以让人深思。新加坡《联合早报》的署名文章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最近中国发生几条令人很不自在甚至啼笑皆非的新闻,张家界乾坤柱改名哈利路亚山;湖北蕲春宣布韩国女星张娜拉为李时珍形象大使;山东发行孔子为主题的福利彩票。这些都说明在世界金融经济危机中、中国在经济依然保持一定强劲发展势头,但一些企业和国民接受排山倒海而来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文化上显示出茫然无措。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正从本质上遭到扬弃;中国传统文化正从内容或形式上日益成为经济文化的符号;这也说明国人与企业对追求符合市场经济本质的社会文化需求的迫切性。这些都会对当前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
3.2 各种不同背景文化特别是不同层次文化的矛盾这次世界金融经济危机对我国企业文化发展影响莫过于丰田召回门事件。丰田召回门初看上去和我国企业文化没有关系,但仔细分析,却有相当大的关系。其反映的更深刻国际背景是:与经济危机相伴相生的是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日本经济的衰弱;另一方面,这次丰田门其实也是亚洲文化与欧洲文化的冲突,更是亚洲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在法制、诚信及信誉善于西方文化的冲突。
引起丰田门的这些内部外部的文化因素,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已存在,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和设法改变完善。我国企业管理者及公司员工从中应汲取的经验教训是:重视企业产品的市场反馈;重视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任何时候,绝不能忽视消费者的利益,否则必将自食其果。
3.3 “沙滩文化”难以抵御金融海啸的冲击尽管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及社会各整体行业面临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及新企业管理模式探索的社会发展阶段中,我国的一些企业都会面临生存与发展问题,企业员工也会为企业的前景及自身的生存前途担心。但这些并不是主要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呢?是在于改革开放而重组、合资发展起来的我国众多企业以及日益大量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正在成为我国现代经济的基础,而恰恰是这些企业的企业文化根基浅薄、企业理念和企业社会责任不成熟甚至淡漠。有这些企业构成的企业文化,无疑是一种“沙滩文化”。
4经济危机下构筑新世纪的我国现代企业文化
4.1 坚持科学理念,明确社会责任和坚定发展信心,客观应对困难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既是机会也是挑战。谁能解放思想、把握机遇,谁就能竞争中脱颖而出,勇立潮头。经济危机,企业文化的试金石。企业在自己的成长发展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危机中发展起来的,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而这次经济危机更给了那些有理想有抱负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以重塑现代企业文化的良机。
4.2 抓住机遇,明确战略目标,完善企业管理企业总是要先有战略然后才有企业文化。对于先有战略还是先有文化的问题,就有些像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一样不好回答,但中国联想集团柳传志先生就通过自己的实践给予了明确的回答。他总结的这三个基本工作是这个顺序: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实际上,搭班子的工作就是组织、建设和形成有共识的团队。团队的确立就是战略的开始,只有通过战略,才能使企业的理念与使命得以实现。而战略的成功是以全体成员及整个队伍的成功为前提,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抓住机遇、明确战略目标,完善企业管理的基础。因此,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就是企业文化传播、影响、共享、内化的过程,是企业文化才真的形成和实现过程。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应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当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和创新本企业的优秀文化、借鉴社会和民族的优秀的文化,才会力克当前困难,化解经济危机与矛盾。并通过培训、沟通等多种推广方式来支撑公司经营管理举措的实施以克服当前遇到的困难,化解经济危机;对影响企业发展的问题予以及时修正,形成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消除公司推行经营管理措施的思想和文化障碍。因此,转变观念、增强企业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与社会科技的进步和企业的自主创新密不可分。只有这样,培育出得到社会市场认可的企业强势自主品牌,现代企业文化也就建立起来了。
4.3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这次金融经济危机,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次绝好时机。它不但可以促进我国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我国经济运行质量提高以及促进总体经济运行更加有效合理。而且,可以一扫几千年来民族文化的颓废气,重塑民族道德新理念增强民族精神的凝聚力。转变经营观念、增强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与开展企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紧密相连。只有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基础上进行企业品牌和形象建设成功了,现代企业文化也就建立起来了;另一方面要引导中小企业加强企业管理工作,引导和培育创中小企业的先进企业文化的形成,来提升中小企业的管理能力;准确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在经济危机中,把握好发展的有利因素和机遇,为企业构建学习型组织和一个切实有效的、以人为本、民主管理的新型的学习型企业文化氛围。
4.4 向标准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迈进是新企业文化的起点二十一世纪的企业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文化的较量。那些有强有力企业文化支撑的企业获得发展所需的营养,公司的竞争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财富世界顶级企业中没有哪家公司没有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竞争力。
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实践企业文化包括三大内容。一是把企业文化当作实现企业理念、诠释企业使命和肩负企业责任的舞台;二是把企业文化当作实现个人与组织机制道德及各种规章制度的桥梁与手段;三是把企业文化当作实现企业形象与品牌,沟通顾客与社会的有效纽带。以此为实践的基础,美国的微软公司员工以热情、忘我工作著称。激情的企业文化使微软成为世界软件巨人。同样,在Google几乎看不到有人穿西装、打领带,舒适、方便和体贴的工作环境,造就了宽松、舒适的企业文化,并使它一举超过了微软成为世界互联网的巨人。
全面地提升企业文化最重要体现在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上,体现在企业品牌的影响力上。因此,企业的品牌的不但包含的是技术,更主要包含的是企业文化。科技创新揭示了企业品牌的本质,一个品牌背后,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才有可能形成市场影响力,才有可能被广大的消费者所接受。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CI战略的重要原因。坚持和吸收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灵魂,也是企业向品牌化、标准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迈进而不断开创新的企业文化的起点。
参考文献:
[1]陈军,张亭楠.现代企业文化:21世纪中国企业家的思考[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2]刘开会.哈贝马斯对现代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的反思[M].北京: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
[3]刘金陵.重视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N].常州工学院学报,2001-1.
[4]王永炳.重商利而轻文化的思考[N].新加坡:联合早报,2010.2.25.
[5]何德功.“召回门”凸显丰田危机管理漏洞[N].东京新华网,2010.2.12.
[6]何芳,袁宏.由雷克萨斯的召回看这一年的中国召回制度[N].中国汽车报,2005-02-01.
[7]陈晓.解析中国「劳工荒[N].香港中评社,2010.2.24.
[8]王天S.明年春色倍还人――金融危机下的企业文化建设[N].人民政协报,2009.12.18.
篇6
摘要:金融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危机使我国许多企业的经营陷入困境,劳动关系问题开始凸显和爆发。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特别是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面临巨大挑战。本文认为面对挑战,企业应以此为契机,抓住机遇,通过创新和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发展和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关键词:经济危机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
和谐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和劳动的使用者之间建立相互沟通、全面协调、依法治理、公平正义、和睦相处的劳动关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要求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本着互惠互利、互谅互让的原则,公平、平等的建立劳动关系,并解决在劳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这是当前经济危机下解决劳动关系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对加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通过创新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1经济危机给企业劳动关系带来的影响
西方国家劳动关系发展的经验表明,在社会转型期过程中,劳动关系的紧张冲突表现的比较突出。18世纪产业革命使得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的是大量手工业者失业,恶劣的工作条件、原始的剥削方式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急剧恶化,劳资矛盾不断激化。我国正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此引发的各种劳动关系纠纷、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和由劳动关系问题所引发的大量增多。而在当前,由金融危机所引发的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使我国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的经营陷入困境,劳动关系问题开始爆发,直接挑战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与发展。经济危机给企业劳动关系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1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增加
经济危机下因企业倒闭或经营困难而采取的裁员、减薪引起员工的恐慌和抗议,引发劳动争议,导致劳资关系紧张,威胁企业内部和谐,劳动争议案件不断攀升。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初步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国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于是裁员、减薪等手段成为企业应对危机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办法。不仅一些中小型企业如此,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也采取同样的措施。企业裁员、减薪的措施引发劳动争议,导致劳资关系紧张。
1.2劳动争议案件类型多样化
经济危机下,劳动争议案件不仅数量越来越多,而且争议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过去的劳动争议案件主要集中在因用人单位除名、辞退而发生的争议,现在主要有违法辞退,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等的劳动争议,而其中又以劳动报酬和保险福利案件居多。在劳动报酬的争议中,有关加班工资的争议最多,占到60%左右。
1.3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缺陷显露无遗
现阶段,伴随着劳动争议案件数量的逐年上升,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暴露出程序繁琐、环节多、消耗时间长,劳动监察不力,从事劳动争议处理的工作人员严重短缺和专业化水平不高,仲裁与审判之间缺乏合理的衔接等问题,甚至出现强制仲裁和仲裁前置等严重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为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带来重重困难。
1.4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制度和职能密切相关的纠纷越来越凸显
招聘管理中的公平就业、各种歧视(如年龄歧视、性别歧视、来源地歧视、户籍歧视等)、劳动合同不规范;薪酬管理中的工资、加班工资、保险福利等、人力资源离职中相关的培训费、薪酬等之争。
2经济危机下企业劳动关系问题凸显的原因分析
企业劳动关系存在的许多问题与当前我国社会处在转型期、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和实施过程中法律不健全、法制不完善密切相关。更与我国长期低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直接关系。由于经济快速增长,使得劳动关系的问题一直“潜伏在水下”,但是当经济危机时,企业经营遇到困难,原本就存在的劳动关系矛盾开始“冲出水面”,凸显出来,企业的劳动争议案件日益增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所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是停留在口头上和口号上。从2003年开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对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已经制定了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的人力资源规划的企业比例仅为12.9%,建立并按照制度执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企业仅占全部企业的9%,建立并执行员工申诉制度及员工合理化建议制度的企业分别占企业总数的五分之一。考核制度和培训制度在已建立起相应制度的企业中,有近一半的企业不按照公司的规定执行考核制度及员工培训制度。曾湘泉做过一个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调查,调查后发现90%的企业不知道什么叫工作分析、工作评价。
经济危机发生后,企业的应对方案除了解决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上的问题之外,主要解决的是管理的问题,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很多企业特别是企业的管理者已经感受到由于没有解决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影响,迫使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人力资源管理,真正感受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2.2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更多的是停留在理念上
在我国,无论是理论界还是企业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盛行。曾湘泉曾撰文指出:“中国人的概念之先进可以与美国人相媲美,美国今天登出的东西,一周后绝对在中国的报纸上能看到。多年来概念是满天飞,行动是地上爬。”“中国人不缺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而缺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所以我们掌握着世界非常先进的理念,但是实践操作上却远远落后。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很好的工作分析技术,没有职位说明书,没有基础工具,我国企业的招聘、考核、薪酬、晋升、培训缺乏依据。正是由于实践操作上的薄弱,使得企业在危机来临时手足无措,只能靠裁员来应对,而裁员时不分良莠,不管有用无用,一刀切。这种“冲动式裁员”带来的是经济一旦好转,企业将无才可用。现在经济开始逐渐回暖,很多企业又出现招人难的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所以,当前解决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问题,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执行力变得尤为重要。
2.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制化进程较慢
劳动争议案件出现“井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法制化进程较慢,使得类似案件长期积累是主要原因之一。很多企业在劳动用工方面存在拖欠工资、超时加班、不签订劳动合同等行为,一些用人单位存在“法不责众”的错误认识,没有在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仍然沿用原来一些不规范的做法。员工的维权意识随着《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深入宣传、实施正在日益增强,对法律规定的了解也日渐深入,广大员工开始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劳动争议案件日益增多。由此带来的是企业既要面对内部员工越来越高的维权的呼声,又受到政府日益严格的监管,还要承受社会舆论的压力,迫使企业不得不依法管理,推动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制化。
3抓住机遇,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经济危机对建设和谐的劳动关系带来极大的影响,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提出新的挑战。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该如何应对?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小广提出,经济危机是一次灾难,更是一次机遇,经济调整必然导致资金的重新配置,甚至是国际性的重新配置,其中重要的是人力资源方面的配置。也就是说,经济危机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所以,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创新并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为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奠定基础。
3.1重视并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贯彻以人为本,就应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努力改善工作环境,关注员工的切身利益。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高了,员工的利益得到保障了,员工的满意度就提高了,企业的目标也实现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和谐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落到实处了。要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就要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入手。
一是要结合企业各个岗位的实际,运用适合企业的工作分析技术,编制好企业的职位说明书,为人力资源管理其他模块的操作提供依据。二是完善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将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结合起来,建立起有效的晋升、晋级制度与灵活的激励机制,体现公平与公正原则,使奖励、晋升有助于改善员工工作态度,提高员工和企业绩效。三是建立健全企业的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四是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制定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五是开展多样化的福利措施,持续地改善职工生活质量。
3.2企业应抓住经济危机带来的机遇,为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经济危机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招聘活动普遍低迷,有很多企业冻结招聘,或大面积裁员。我国的企业也出现了同样的状况。但是,我们也看到经济危机给我国企业吸收高素质人才和紧缺人才带来了机遇。企业应该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进行人才储备。因此,经济危机为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带来了新机遇。
一是经济危机给企业选人带来机遇。在经济危机时期进行人才储备对于企业是非常有利的,一是由于很多企业大幅裁员,以及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不断增加,劳动力资源丰富;其次由于失业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对薪酬、岗位、行业、地区等过去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的要求不再挑剔,为企业增大了获得优秀人才的空间;企业选择这个时机招聘,会降低企业的招聘成本、用人成本,企业能够以最低的代价获取优质人才;现在招聘,能够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现在很多企业打破常规,积极网络人才,为经济复苏做好准备。
二是经济危机是育人的良好时机。经济危机的到来,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而在困难中培育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可以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另外在经济危机下,很多企业开始采取多样的培训方法培养人才,既暂时化解目前企业生产不足、人员过多又不愿裁员的矛盾,又为企业培育了大量的人才。
三是经济危机为企业用好人才带来契机。企业如何用人可以说是一门艺术。经济危机下,企业要给予人才充分的信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使他们能够为企业所用,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帮助企业顺利渡过难关。
四是经济危机下企业更要想方设法留住人才。经济危机下,既容易留人,又容易“流人”。容易留人是因为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较大,员工更愿意稳定,降低了企业的员工流失率;容易流人是由于很多企业在现在的环境下,认为市场上有的是人,谁走都无所谓,忽视人才在心理上、事业上的需求,忽视人力资源制度特别是薪酬制度和晋升机制的公平性,一旦市场好转或有其他的机会,这些人才必将流失。因此,越是在内外部环境恶劣的条件下,越是在企业困难时期,越要想办法留住人才。
所以危机,它是‘危’,也是‘机’。假如企业能看清形势,抓住机遇,顺利度过这段‘低潮期’,到经济复苏时,就是‘机’了。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现在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回暖,现在的进出口贸易额已开始攀升,已经做好人才储备的企业,这时笑到了最后。
3.3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专业素质,改进服务质量
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一定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他们的实施能力。对于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制度和方案的制定只是一部分工作,更重要的是如何实施,如何与本企业的实践结合起来,因此具备较强的实施能力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所必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力的提高,将更有效的推动制度的落实,扮演好企业的战略伙伴、管理专家、变革的推动者和员工激励者四种角色,为企业和员工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实现提高企业和谐度的目标。
3.4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切实维护劳动关系
企业工会是广大员工的“娘家人”,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能。企业的管理者通过与工会的沟通,能够帮助企业及时了解职工在想什么、有什么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员工的实际问题。同时工会组织对于企业来说,不仅仅是员工利益的代表,也是企业与员工之间实现良好沟通的桥梁和平台。企业可以通过工会组织,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困难,了解企业的问题,传达企业的战略,让员工理解企业的困难,实现企业与员工的有效沟通。因此企业应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工会制度,充分发挥工会的组织作用,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
3.5切实推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法制化进程,规范企业用工,减少和避免劳动争议
一是企业要规范劳动合同管理。劳动合同是建立稳定协调劳动关系的基础,也是处理劳动争议的主要依据。推进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制化,就是要求企业按照国家法律的有关规定,与员工签订合法有效的规范的劳动合同。企业应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要求,在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下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这样既使员工的合法权益有了保障,减少和避免劳动争议,又能够使企业广纳贤才,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二是要依法办事。劳动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等方面的内容。所以,企业在实际操作中,要严格按照劳动合同管理员工,合理合法的使用员工,避免违法侵权事件的发生,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降低企业由于违法侵权而产生的成本。三是要加强员工法律的培训,尤其是《劳动合同法》的学习。帮助员工了解法律,提高法律意识,合理使用法律,什么情况下才能去维权,学会维权。
总之,经济危机下使企业的各种劳动关系问题开始凸显与爆发,影响了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但同时经济危机也给企业破解劳动关系问题的难题提供了新契机,企业应充分抓住机遇,通过创新和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发展和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化解各种劳动关系问题。
参考文献
[1]罗科.大陆失业洪峰预警[J].凤凰周刊.2008,19(296).
[2]王菊芬.国际金融危机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及其应对[J].工会理论研究.2009,2.
[3]涂晓亮.现状与问题思路与对策——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劳动关系扫描[J].劳动关系.2009,4(260).
[4]窦海蓉.实现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法制化提升核心竞争力[J].集团经济研究.2005,11.
篇7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 经济危机
一、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剩余价值就是指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每个资本主义企业都成为社会化大生产这个复杂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它在客观上是服务于整个社会,满足社会需要、应受社会调节的。但是,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统治,生产完全从属于资本家的利益,生产成果都被他们所占有。而资本家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生产并占有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或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在追逐高额利润的驱使下,所有资本家都拼命发展生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结果是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落后于整个社会生产的增长,商品卖不出去,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这是引起经济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抵押贷款是一个合约,问题是无抵押贷款就是一个没有还款保障的合约。银行的存款不论是储户的还是银行家的从马克思的角度看都是劳动积累,这些累积的劳动被银行贷出去去收不回来,从“剩余价值论”的“反对无偿占有他人劳动”的角度看是贷款者无偿占有了储户或者银行家的劳动导致了剩余价值的产生,马克思说只要有剩余价值的产生就意味着经济的衰退,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经济危机。还从马克思的角度理解,该不该救市不是重点,而是这“救”应该避免新的剩余价值的产生。“不救”的意思是说经过协商在各方自愿的前提下大家自认倒霉,如此最好。“救”则要搞清楚怎么救救多少算完,问题是合约之间错综复杂,搞清楚实在是难于登天,纳税人的钱都是劳动所得,救到最后如果没有效果岂不是劳动又被无偿占有导致了新的剩余价值产生。
二、对经济危机的剖析
商品流通过程中社会需求与社会供给在空间与时间上出现双重断层,预示着商品流通中可能出现需求与供给的失衡,为经济过剩危机的爆发提供了可能性。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现实性条件分析散见于其著作中,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引发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有“三个主要事实”:一是“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社会的生产能力”;二是“劳动本身由于协作、分工以及劳动和自然科学的结合而组织成为社会的劳动”;三是“世界市场的形成”。正是“三个主要事实的发生”使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发展并不断激化,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发生。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更为具体提出的,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本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生产的社会性导致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是巨大的生产力所生产出来的大量商品只是属于少数占有大量生产资料的资本家。
第二,经济宏观发展与微观运行之间的矛盾是引发经济危机的社会前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但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的盲目性决定了微观经济行为选择的自主性与分散化,导致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微观运行的冲突与矛盾。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资本既是合乎比例的生产的不断确立,又是这种生产的不断扬弃。但是,要求生产同时一齐按照同一比例扩大,这就是向资本提出了决不是由资本本身产生的外部的要求;同时,一个生产部门超出现有的比例,就会使所有生产部门超出这种比例,而且超过的比例又各不相同。”当社会生产所要求这种比例或遭到破坏时,宏观与微观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经济危机便会不可避免地爆发。通过本次次贷②危机,外个国家的银行被国有化,预示着“国家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第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是引发经济危机的基本动因。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原始动力,资本家唯一的目标把剩余价值不断地转化为新的追加资本,导致资本积累呈现出脱离社会需要而无限扩张的态势。:“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这就是说,资本及其自行增殖,表现为生产的起点与终点,表现为生产的动机与目的。”另一方面以广大雇佣工人为主体的社会需求和消费却相对萎缩,因为“每一个资本家都知道,他同他的工人的关系不是生产者同消费者的关系,并且希望尽可能地限制工人的消费,即限制工人的交换能力,限制工人的工资”以最大限度地推动资本价值增殖。
篇8
面对挑战,企业广告投放应做出相应调整,以保证效果。
务求理性精准,强化投资回报
经济危机使内销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应该选择更加理性的广告投放和媒介组合方案,达到精准投放的目的,直击目标群体,争取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强化投资回报。具体操作上,可以分阶段制定广告目标,增强企业应变及调整能力;提高广告预算中机动费用的比重,及时捕捉市场机遇。经济危机将强迫中国企业进入理性经营时代,低成本、高效能的精准投放是化解风险的最好方法。
区别行业特点,避免盲目投放
在经济危机时刻,消费者在住房、汽车及奢侈品或享受型用品的消费方面会紧缩开支。此时,这些行业的广告目标为巩固已有市场,品牌传播应做精深化努力。在股市下挫、房价低迷、油价飙升的形势下,消费者购买房产、汽车的决定变得十分踌躇。因此,这些行业的广告投放在战略上可以向市场巩固与深耕倾斜,适度减少广告预算,重视传播效率,注重媒体选择的匹配性和创意质量。对于日用消费品、食品而言,因其为生活所必需,消费者的购买和消费行为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在经济衰退情况下,这些行业应在加强品牌建设的同时,选择更加精准、直效的广告投放方式。
整合媒介,挖掘新媒体潜能
传统媒体在品牌建设和品牌公信力方面依然具有优势,但定位不清晰、目标受众模糊的传统媒体广告投放应被削减。选择真正有价值的、强势的传统媒体是大企业、大品牌的共识。在广告传播日益强调“精准投放”与“有效到达”的大背景下,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成为经济危机中企业必备的媒介方案之一。2007年中国消费者花费了20%的时间在数字媒体上,但是行销人员在数字媒体上的花费仅仅为媒体预算的8%。数字媒体的潜力还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通过制定合理化媒介策略,从各个纬度对用户及其媒体接触习惯进行分析,使营销信息准确送达目标受众,让客户获得看得、摸得着的效果,这是数字新媒体的长项所在。网络广告中的搜索广告、“窄告”等形式具有针对性强、性价比高、迅捷高效、效果显著等特点,势必成为企业最为得力的营销手段。另外,数字新媒体用户基数十分庞大,人均广告成本相对低廉许多,这也是十分重要的优势特点。
运用公关营销,策划活动造势
篇9
关键词:包装;纸浆材料;环保;生命周期
包装设计与包装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包装只是一种包裹、承载的形式,而包装设计则是依据产品的属性、形状及流通动向,通过策划及创意,以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采用适宜的材料、造型、结构和防护技术,充分运用图形、文字、色彩等视觉构成要素,创造出有自身特色的产品包装形象,产品包装信息通过有效的设计流露出来,从而完成对品牌的塑造。在包装设计的整个过程中,从包装选材、包装设计、制作工艺、运输流通、货架展示、出售等这一系列的工艺流程,也就是包装的一个生命周期。
材料的选择是设计师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是一个包装设计生命周期的第一步。本文重点选择纸浆这种包装材料在包装设计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作用。纸浆制品是利用废旧报纸、纸箱纸为主要原材料,经过一定配比的添加剂进行制浆,通过特制的模具进行脱水成型,再经烘干、热处理、整形等系列工艺流程。纸浆制品可加收利用、可降解,加入特殊工艺后,具有良好的防水、防油性能,完全可替泡塑料制品。
纸浆材料的利用是现在对包装材料的一种新认识和再设计,它的绿色和环保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得到设计师的青睐。
在当今社会,一件成功的包装设计,并不仅仅具有美的外观,良好的品牌形象,新颖的结构,还要有深厚的社会责任感在里边,体现这种社会性的东西主要的表现手段就是包装所使用的材料,合适的材料包装合适的产品,使内容物和包装材料达到完美的结合,并能赋予它很高的可回收性、环保性,当今的包装设计越来越重视这一方面。设计师在设计时,要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负责。设计出具有环保、节能的成功包装。
一、纸浆材料的环保性
纸浆制品是世界环保部门推荐的环保产品,其原料为废纸,而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主要是物理反应,只有少量的化工物品加入作防水剂,而这些化工物料在产品烘干后,基本上全部保留在成品中,没有排出造成环境的污染;生产线用水是封闭循环使用的,只是在产品烘干时产生水蒸汽挥发至空间,生产过程中不需补充用水,因此用水量亦不大。
在经济危机四起的今天,环保材料和绿色材料更引起了我们的重视,并要考虑如何很好的利用它。众所周知,经济危机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国家出台了各种政策来应对这次经济危机,把风险降到最低。在包装行业,现在更要慎用材料。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市场上的奢华包装好像被冷落了,一些非循环型材料包装也不景气。原因在于,非循环型材料只是一次性的利用,当消费者取出产品后,外包装便成了垃圾,没有了利用价值,以往收购废品的这个环节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也出现了断裂。因此,一些包装材料成了垃圾,增加了环境压力,同时,生产过程中也提高了成本。因此,低成本的循环材料是现在特殊时期设计师的首选。
对于设计师而言,如果要设计符合环保要求的包装,就要用最少的材料实现包装功能,尽量减少用料种类,要考虑材料的来源,尽可能地使用回收材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轻包装重量。要考虑充分挖掘纸浆类原始材料的升值空间和利用空间,降低包装消耗。要考虑包装如何使用,用后如何处理。要考虑尽可能地利用商品优势减少包装材料。商品包装要易于操作。要有助于建立包装再使用、重新使用以及丢弃等各方面的责任感。要考虑从生产过程中寻找节约用料或节约成本的方法,如采用套横制造生产。要考虑如何将生产价值尽可能地保留到后续环节中,如将酒瓶用作砖块。要考虑本地垃圾管理的优势和劣势,并将其恰当应用到包装收集、回收、重新使用等设计思想中。
二、纸浆材料对消费者的影响和社会意义
包装材料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手段之一,设计师和厂家都在变着花样的设计,以便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产品诞生,到选择包装材料、设计,到制作,再到推广、销售,整个的商品生命周期,都进行了高标准的设计,商家也不惜成本提高商品的档次。但是,在当今经济危机蔓延的特殊时期,商品的生命周期,各个环节之间出现了衔接不恰当,甚至断裂的现象,商家不得不降低生产成本,消费者也不再追求奢华、不合实际的商品包装。对商品用后处理这个环节也关注起来,因此,一些可回收、可重复利用的包装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现代包装设计的形式,不是纯艺术的处理。与一般纯艺术相比,其构成因素相互间的统一与变化关系是相通的,但作为实用美术的包装设计,又有自己特定的适应性和多样性的表现手段。形式要服从商品的需要,突出商品的概念,即商品个性与特点,根据商品性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不能概念化和简单化。所有的这些设计师的设计最终都是为了吸引消费者,让消费者有购买的欲望。
三、纸浆材料的生命力
纸浆制品根据所需生产制品的特性,可适当控制纤维长度及纸浆浓度,以满足制品需求。在纸浆中加入特殊的助剂,可使产品具有防水、防油等功能。加入适当颜料,可使产品具备各种颜色。
纸浆制品非常经济。纸浆模塑技术经过数年的发展创新,设备性能不断改进,生产工艺逐步成熟,产品生产成本驱于稳定。目前国内纸托制品的生产成本已基本与泡沫塑料制品持平,有些纸托制品成本已明显低于泡沫塑料制品。纸托制品替代泡沫塑料防震制品,在使用性能、生产成本上均具备了可行性,加上其环保方面的优势,纸浆模塑制品替代泡沫塑料制品已成为必然的趋势。
当今利用纸浆进行深加工,除了制作纸浆内模具以外,还作为外包装使用,并进行各种工艺品的制作加工。经典设计蛋托,它不是一个品牌,却是包装设计史上的经典设计。蛋托不仅在运输和储存时保护所装物品不受损坏,并且可以提供合理的销售空间。纸浆不需要像纸张那样经过漂白加工,展示其独特的质感和外表,它提出了一系列不含化学物品的绿色包装概念。蛋托包装设计的长久生命力在于其环保材料的使用和间接的设计。
篇10
“科学发展观”团日活动
二.活动目的: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心展开此次活动,以便让大学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谐社会的内容、和谐社会的意义,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到共建和谐社会的行列中来。
三.活动意义:
“和谐社会”一直以来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小到自己的家庭朋友,或是身边的一草一木,大到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命运。“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经济与政治的和谐等等,这些话题一直都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和谐,体现了人性的美好,体现了人文的进步,这是世界的福音,是地球的生命源泉。当今大学生更有必要了解和学习关于“和谐社会”的知识,并对“和谐社会”有自己的深刻感悟。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同学们亲身去探寻了解有关“和谐社会”的各方各面,这样有利于树立同学们的“和谐社会观”,更有利于社会的不断地进步和和谐地发展。
四.活动单位:
外国语学院2008级德语班
五.活动时间:
2009年4月16日7. 8节课
六.活动地点:
待定
七.主持人:
陈相政
八.参加人员:
08级德语班全体同学
九.活动形式:
分组展示研究成果,共同讨论、学习
十.活动组织安排:
1.会场布置:装饰黑板3.主持人要求:主持人应熟悉活动流程,并能灵活地调动现场气氛
4.其它:现场拍摄照片;写新闻稿并及时投稿;写活动总结
十一.活动流程:
(一).主持人致开场辞,说明活动目的,并解说活动流程
(二).小组开始活动(活动主体)
阶段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1.小组中若干成员对本组的中心——人与自然做总的讲解,与此同时还要解说本组的相关成果(用时3~4分钟)
2.表演情景剧(全组成员)
模拟《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将其词改编为有关自然的、诙谐的,且易被接受的情景短剧
目的:运用现今较流行的句子或词语,使同学们更易了解和接受我们的解说内容(用时10分钟)
3.播放PPT进行现场演讲(全组成员)
在《大地之歌》的背景音乐下,放映幻灯片,每个成员讲几个句子,升华主题。
(幻灯片的内容主要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矛盾、和谐等多个角度展开,引人入胜,深化主题)(用时3~4分钟)
4.最后针对本次活动,本组人员在小组活动结束时,对同学们谈一下自己的感想和收获(用时2分钟)
阶段二、人与人的和谐
1.“真情演绎”
小组女生站在同学面前,向大家集体演唱“手牵手”这首歌
(目的:调动现场气氛,给观众强烈的感官享受,突出“人与人的和谐”这一活动中心)
2.视频欣赏
围绕“人与人的和谐”,向同学们播放四段简短的公益广告
(目的:公益广告往往简明而发人深醒,播放公益广告,让同学们对本组的活动中心有了了解,且易让同学产生共鸣,推进下面活动的顺利进行)
3.展示与解说(PPT)
(1).展示有关社会人与人和谐的问题的图片和视频,并解说
主要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男女不平等、家庭暴力、校园暴力、饥饿贫穷、子女不赡养父母、社会歧视弱者等方面展开
(2).展示有关活动中心的美好面的图片和视频,并解说
主要通过家庭的和谐、人际的和谐、社会关系的和谐展开
4.总结此次活动,升华活动中心,再次强调 “人与人的和谐”
阶段三、社会与经济
1.播放PPT+人员现场讲解(中心词语: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的概念及前例;08年经济危机发生的背景及前兆
(体现方式:文字、图片和视频)
(2)经济危机影响下的社会现象
经济危机对世界(国家)及人民带来的有益方面;
经济危机对世界(国家)及人民带来的有益方面
(体现方式:文字及图片、视频)
(3)针对经济危机的措施
- 上一篇: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认识
- 下一篇:放射医学专业技术总结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