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管理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管理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质量;问题

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涉及到多个方面,主要包含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程进度管理、工程建设投资管理、施工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这些具体的管理内容在管理实践中相互影响,任何一个方面的管理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建筑工程管理的整体水平。为此实施有效的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就要有针对性,从建筑工程的全局出发,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入手,解决好建筑施工管理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促进我国建筑工程事业的发展。

1 现代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

1.1 工程建筑存在主要质量问题

工程建筑施工当中基础及主题施工阶段存在质量问题,地基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地基的质量问题多建筑物的施工性能及安全性造成严重的影响。在具体的地基施工当中,存在基础挖掘深度与尺度不符合设计标准的问题,同时基础垫层、条基、柱基在施工过程中常出现基底表层处理不好,条基支模断面尺寸不够,构造柱位移等情况,框架结构建筑在主体施工时混凝土梁、板柱易出现支模歪斜,箍筋间距误差,水平或垂直尺寸偏差等问题。进行混凝土浇筑时由于混凝土质量不符合工程建设标准或是由于漏振导致混凝土振捣密实度不足,容易引起建筑主体工程存在蜂窝麻面。当工程主体工程完工后进行工程装修及成品安装过程中同样混在各种质量问题,例如:在进行建筑工程室内外粉刷的过程当中,由于粉刷材料质量不合格容易出现墙皮脱落的问题,严重影响建筑物的美观。水电设备、供暖设备是工程建筑内部最基础的设施,在具体的安装施工当中,基础设计的建存在质量问题,此外施工主体不具备相应的施工资质,以及施工程序施工方法不规范都容易导致建筑工程基础设备存在质量缺陷,将严重影响建筑工程的正常使用效果。

1.2 解决好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具体措施

解决好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最有效措施在于对工程进行有效的监管与控制。

工程质量监督一方面是来自工程建设单位的监督,另一方面是来自工程建筑业主的监督,同时也来自工程监理单位的专业质量监督。

工程建设单位实施工程质量自我监督是保障工程建设质量的根本措施,工程建设单位内部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监控体制,并由专门的质检工作人员对工程施工现场进行质量检验与验收,确保工程建设各个环节都符合工程建筑的质量要求。建筑质量是业主最关心的问题,它直接影响业主的生命财产安全,业主所实施的质量监督可以委派质量监督小组对工程施工现场进行实地监督,如果发现工程质量不合理问题要及时向工程建设单位及有关部门反映,同时也可以采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业主的监督是督促工程建设单位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举措。工程监理可以划分为设计监理与施工监理两种,设计监理的目的在于保障工程建设项目设计的科学合理,施工监理的目的则在于控制工程质量保障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都符合国家建设部门所规定的质量标准。同施工监理还有助于确保施工安全、工程建设投资及其工期等多项内容。无论是设计监理还是施工监理对于保障工程建设质量所发挥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

2 现代建筑工程进度管理

工程建设单位在制定工程建设预期进度时,缺乏对不同工程建设项目的具体施工要求、施工方案、工程施工单位的施工能力以及其他影响工程建设进度的各种因素的合理分析,往往照搬相同建设规模或是相同建筑类型对具体的工程建设进度进行估算。因此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突发状况,直接影响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此外工程进度计划在制定过程中缺乏对各施工主体协调配合程度的考虑,项目分包施工矛盾以及等候阶段性检查验收的时间,往往造成进度计划同施工实际进度不能同步,无法执行。

针对上述情况,作为管理人员应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天气、人员以及其他因素,编制出合理、体的进度计划,计划进度至少阶段应精确到旬;分部精确到周;分项精确到日,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计划施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计划不是流于形式,应付检查,而是施工的有效指导方向。有了科学、周密、完善的施工组织设计后,严格按进度计划施工、按计划控制进度,主要有以下4 个方面应重点解决:工程进度款是施工企业购置材料、发放工资和安排调动机械设备的物质基础,工程进度款意味着:进度的保障,必须充分计划,合理使用;定期召开施工现场人员例行会议,步步明确分解进度计划中的各个阶段目标,在现场管理人员头脑中形成牢固的进度计划和具体概念目标;施工中涉及到业主方或第三方的矛盾纠纷,应予以积极协调,一切以大局为重,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进度延误;深入施工现场,认真研究进度滞后的多种原因,与施工班组一道解决问题,对影响进度的施工作业和方法指出并监督纠正。努力钻研施工技术,掌握市场信息,实施高效施工的新技术、新工艺。

3 现代建筑工程投资控制

3.1 做好工程设计及概预算工作

工程建设的设计和概预算工作是前期工作的首要环节,建筑工程设计是设计院的责任,也是业主的责任,无论是建筑、结构还是设备的施工图,由于设计单位的种种原因,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考虑不到甚至自相矛盾的地方,而业主的概预算则完全按照施工图纸编制,设计中的缺陷必须影响概预算的准确性。因此,对设计施工图的再审核极为重要。一方面可以发现技术问题,便于施工企业提前作好变更准备;另一方面,能够把涉及到概预算的问题统一归纳、统一决策,在设计单位的协助下尽量把预算编制准确,在图纸会审时逐一明确。尽最大的努力保证施工过程中不发生设计变更,尤其是被迫变更。每一个涉及资金的环节都不应遗漏,只有这样才能编制出具有真正实际意义的工程投资概算。

3.2 对工程变更进行严格的规范控制

建筑工程不能根据施工单位或是工程建设单位的主观愿望任意变更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和装修标准,更不能随意变更建筑材料和临时增加设备,这样极易导致造价失控。此外工程简述施工要在既定的施工时段按既定的施工方式进行施工,不易临时更改。签证用工和加班施工要严格控制,仔细测算成本支出是否必要,如不必要,则决不可随意签证。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已发生的矛盾和问题,变更签证前也要先行区分是否属于设计问题或施工企业自身责任,如属于设计责任,则变更后业主有权向设计单位索赔;如属于施工方责任,业主有权要求施工单位自行承担变更费用。只有不存在上述前提的情况下。才可给予正常变更。只要切实抓好以上3 个环节。使工程施工始终处在“按既定设计执行”的状态,才不至于造成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恶性循环。

3 结束语

我国建筑工程在发展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既要抓住我国各项事业体制改革的转型的有利时机,同时也要对传统的保守的经营理念与发展思想加以摒弃。我国建筑工程事业的发展要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通过科学的管理改变我国建筑施工领域中的各种弊病,通过对建筑工程事业法制化、市场化的发展建设,努力是我国建筑工程事业走上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蔡姗.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分析[J].科学之友,2010, (08) .

篇2

知识基础人文社会专业技能沟通能力交际能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社会职业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知识经济创新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人才市场竞争趋势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对大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结构的要求尤为重要。所以,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努力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努力使自己具有知识结构合理、能应对当今社会发展和职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自己所学的各类知识科学地组合起来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必需能力。

一、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知识的要求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知识结构则是指一个人知识体系的构成与组合方式,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一个互相协调、比例恰当、具有一定层次的知识系统。

1、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

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讲了一段极为深刻的话,他说现在的学生一进大学即分系、分专业,由于急于求成,急于专业化,学生仅学到限于本专业的一些基础知识,将来毕业后适应性较差,换一个方向(更不要说换专业)就晕头转向,不知所措,这怎么能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呢?大学教育的根本一点,是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把基础知识的面拓的尽可能宽一点,这样,学生就有了“后劲”。这段话应当说是很有见地的。随着社会产生,行业、职业结构调整速度的加快,大学生无论是选择职业,还是确定方向,或是适应工作性质的变动,都离不开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储备。这不仅关系到是否能进一步发展,是否在专业上有所建树,而且关系到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能否尽快适应、胜任工作。同时基础理论的学习,还有助于科学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而这又是工作中必备的优秀品质。所以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要认真系统地学习基础知识,扎实地掌握基础理论,特别是有关专业最基础、已被普遍运用的理论,决不能为了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一些毕业生初到工作岗位,给人的印象是好高骛远,在本学科的基础理论还没有掌握的情况下,总试图进行深入的研究,结果只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最终难免碰壁。

在学习基础理论的时候,大学生还要不断拓宽自己知识面,这是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的基础。拓宽知识面并不是什么都要学,而是科学地有选择地学,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考虑自己的精力和承受能力,量力而行,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首先要学好必修课,把基础打牢固;其次尽可能多读些参考书,了解和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当代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再次就是学些同本专业发展相关的基础知识,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2、精深的专业知识

大学毕业生是将要从事较强专业性工作的专门人才,因此,专业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也是科技人才知识结构的特色所在,无专业特色,也就不成其为科技人才。所谓精深,是指大学生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要在一定的范围,具有一定的深度,既有对概念体系、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学科历史和现状等量的要求,又有对本专业国内外最新信息及与其专业邻近领域知识的了解和熟悉,并善于将其与本专业领域紧密联系起来质的要求。

3、现代管理和人文社会知识

现代化的社会,需要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知识,一定的经济与管理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目前大学生不少在高中阶段就开始了文理的分班学习,文科班的学生不学物理、化学;理科的学生不学地理、历史。而进入大学后,学生们又只在本专业知识范围内学习,既使学些其他学科内容也是极为有限的。所以普遍存在知识面太窄的问题。因此,做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利用在校学习的时间,利用专业学习的空余时间,多读一些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不断增加对社会和现代管理科学的了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当代社会对大学生技能的要求

一个人掌握何种技能取决于他的兴趣、能力和聪明程度,也取决于他所能支配的资源以及制定的事业目标。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前景不确定,掌握对你的事业有所帮助的技能显得尤为重要。

1、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天,我们都要在生活和工作中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那些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迅速作出有效决断的人行情将持续升温,在商业经营、管理咨询、公共管理、科学、医药和工程领域需求量骤增。

2、专业技能

现在,技术已经进入了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工程、通讯、汽车、交通、航空航天领域需要大量能够对电力、电子和机械设备进行安装、调试和修理的专业人员。

3、沟通能力

所有的公司都不可避免地面临内部雇员如何相处的问题。一个公司的成功很多时候取决于全体职员能否团结协作。因此,人力资源经理、人事部门官员和管理决策部门必须尽量了解职员的需求并在允许的范围内尽量予以满足。

4、计算机编程技能

如果你能够利用计算机编程的方法满足某个公司的特定需要,那么你获得工作的机会将大大增加。

5、培训技能

现代社会一天产生和搜集到的数据比古代社会一年的还要多。因此,能够在教育、社区服务、管理协调和商业方面进行培训的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

6、理财能力

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每个人都必须仔细审核自己的投资计划以保证舒适的生活以及退休后的生活来源。投资经纪人、证券交易员、退休规划者、会计等职业的需求量也将继续。

7、信息管理能力

信息是信息时代经济系统的基础,掌握信息管理能力在绝大多数行业来说都是必须的。系统分析员、信息技术员、数据库管理员以及通信工程师等掌握信息管理能力的人才将会非常吃香。

8、外语交际能力

我们需要从别国进口原材料和商品,我国的商品和服务也要出口到全球市场。掌握一门外语将有助于你得到工作的机会。

篇3

现代管理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实践中的运用研究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无论是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管理体制方面,还是在发展规模和水平上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在这些现象背后我国高等学校的发展也隐藏着诸多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低下,这成为当前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现代管理理论是继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之后,西方管理理论和思想发展第三阶段的产物,如何将现代管理理论运用到提升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是解决当前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落后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现代管理理论特征综述

现代管理理论是指在二战以后管理学界出现的一些学派思想,这一阶段理论研究的显著特点就是学派林立,新的管理理论、思想、方法不断涌现。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孔茨认为当时共有11个学派,包括经验主义管理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等。纵观管理学各学派,虽各有所长,各有不同,但不难寻求其共性。/

现代管理理论首先突出系统化思想,其强调运用系统思想和系统分析的方法来指导管理的实践活动,解决和处理管理的实际问题。在管理实践的过程中人们要明确地认识到一个组织其实就是一个系统,同时其也是另一个更大系统中存在的子系统。所以,在现代管理理论中明确了在组织管理中,从整体角度来认识管理实践本文由收集整理中的问题,防止片面性和局部影响。其次,现代管理理论重视人在管理实践中的决定性因素。由于管理的主体和对象都是人,而人本身又生活在一个客观的环境中,同时他们也在一个组织或部门中工作,但是他们在其思想、行为等诸方面,可能与组织不一致。现代管理理论重视人的因素,就是要注重人的社会性,对人的需要予以研究和探索,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尽最大可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以保证组织中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地为完成组织目标而自觉作出贡献。最后,现代管理理论强调管理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创新,要积极改革,管理意味着创新,就是在保证“惯性运行”的状态下,不满足现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变革,从而使组织更加适应社会条件的变化。

现代管理理论是近几十年来正在迅速崛起的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其蓬勃发展主要是受到了社会对更高领导能力需求的推动,而这种推动力又来源于社会环境的迅速变化对组织领导的更高要求。社会生活急剧变化、时代经济体制的转型、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价值碰撞等,这些都在不断对社会中各种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提出新的挑战,也对组织的领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不适应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不适应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具体体现在当前相当一批院校尚未形成与时俱进的、完善的科学管理。由于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连续扩大,教师队伍结构也随之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许多年轻的新教师走上讲台,成为一线教学的主体,但是这批新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研究经验不够。同时我国各个高校对教学队伍建设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教学一线管理干部的素质结构和水平不一,没有系统地学习掌握相关的教学管理专业知识,教学管理严重滞后。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学管理多是以学校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模式、制度、手段和运行机制,与当今高校管理要求严重脱节。数万人的高校仍沿用千人时期手工操作办法管理的情况比较普遍,教学及管理队伍多数缺乏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基础知识,尚需系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虽然我国当前总体来说已成为世界上的教育大国,但是教育大国不等于是教育强国,还有相当一批院校没有形成健全的、完善的科学教学管理制度。

2.教学质量管理手段落后,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和监控体系 毕业论文

对教学工作而言,评价和监控具有规范、导向、促进、诊断、反馈等作用,这对于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尚未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评价和监控体系,致使教学质量评价及监控难以充分发挥其各种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尽完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不平衡,偏重于课堂理论教学,而对其他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以及教材的使用监控较少,特别是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监控不力。第二,教学质量评价反馈体系不健全。对于教学质量监控,只重视评价标准的研究,不重视反馈信息的落实解决和跟踪,在整个具体的反馈实施过程中不能准确处理反馈信息,特别是对某些跨部门的反馈信息很难跟踪,缺乏一个反馈链,某些重要信息就此不了了之。第三,评价缺乏科学性和灵活性,只有学校领导、教务处、教学督导室的评价,没有教师和学生的自我评价,缺乏全员性参与,没有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三、现代管理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实践中的运用

篇4

【关键词】 企业管理 实践性教学 方式

这些年来,各中职学校把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上,培养了大量受企业欢迎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使中职办学质量有了大幅提高。从中职生就业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就业面向企业基层,很多学生从基层做起,经过努力做到企业的基层管理者---班组长的位置,也有部分学生做到了更高的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位置,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了更多的财富。那么《企业管理基础知识》课程该如何适应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本人对《企业管理基础知识》课程实践性教学方式进行了思考。

一、企业管理基础知识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1 、实践性教学是适应企业工作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愈来愈多的工作不仅需要管理者投入知识、智慧和创新活动,也需要普通员工积极配合才能高效率地圆满完成任务。如目标管理等管理方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使普通员工由被动地按计划执行转变为参与工作目标确定的主动思考者(既企业工作人员既是某项工作的执行者,又是该项工作的管理者)。实践性教学的开展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迅速把握企业管理的一些规律,适应企业工作的需要。

2、 实践性教学是衡量中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中职教育质量高不高,有没有自已的特色,关键要看实践性教学搞得好不好。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符合中职教育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适应社会需求和形成课程特色。

3 、实践性教学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心理

人类对知识的认识是由感性到理性的,是由表及里和循序渐进的。实践出真知。作为中职生,理论学习是他们的弱项,如果在课堂上过多的强调理论,他们是很难接受并对课程保有兴趣的。因此,根据生源特点,老师的教学要着力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始,使学生在实践中学理论,在实践中掌握理论,严谨与兴趣并举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的生命力所在。

4、实践性教学是个人成长的需要

从中职生就业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就业面向企业基层,很多学生从基层做起,经过努力做到企业的基层管理者甚至是中高层管理者的位置,因此,老师可以针对学生具体情况,,使他们系统地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建立相应的知识储备,强化实践环节,以便机遇到来时能够更快胜任管理工作。

二、《企业管理基础知识》课程实践性教学方式

严谨与兴趣永远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力,质量与能力永远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企业管理基础知识》课程实践性教学方式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通过提供实践平台,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激发学生的个体内在潜能”为教育目标,通过实践平台,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表述,行动,得出结论。采取的教学方式有:

1、体验式教学

它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还在于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如组织学生进行企业现场体验(学校附近的企业----百威(武汉)国际啤酒有限公司)使学生亲身感受“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的魅力,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也懂得了“管理出效益”的道理。

2、引入“专业人说专业事”网络资源教学

通过布置学生课后收看视频,体会“专业人说专业事”,开拓视野,提升自身的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运用“李强说管理”网络资源讲解中层管理人员如何提升自身的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

3、“课堂十分钟企业时事论坛”活动教学

“课堂十分钟企业时事论坛”活动教学是在日常课堂中设计出十分钟的企业时事论坛时间进行实践性教学的一种形式。通过学生参与,发生思想碰撞,促其智慧成长。素材选自《企业管理杂志》内容或网上企业管理案例、故事、企业管理资讯信息资料。

4、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模拟扮演某一管理角色或在教师创设的一种背景中,进行技能训练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典型的互动教学法。模拟教学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教学适应社会化要求的先导。它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模拟班组长的工作可加深学生对“企业管理”知识的理解。每个人都有灵感和悟性的思想火花,只要有思想碰撞,必定有智慧成长。

5、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是一种利用课余时间或周末时间开展的专题调查、撰写专题报告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如布置学生到家长或熟人工作的单位实习,写出专题调查、撰写专题报告,或按照设定的专题展开调查活动,并写成调查报告上交。这种实训课程的开设,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发现、挖掘自己的潜能。

6、实战演练

实战演练就是践行活动。开展“如果我是班干部”活动,使管理思想和方法立足现在落到实处。

三、《企业管理基础知识》课程实践性教学考核

篇5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以人为本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它包含着对职业教育目的、职业教育管理、现代职业教育教师、职业教育课程结构、职业教育评价标准以及教学方法等一些关于职业教育的基本范畴,做出新的解说。

一、职业教育目的

职业教育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所进行的对现代所需要的技能性的人进行培养和塑造。今天的职业教育,目的就是要围绕塑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来进行的。现代的人应该而且必须是掌握现代基础知识结构,具有创新意识和职业能力的人。只有到今天,人才把开发和占有自身为手段了。那么,这也就决定着我们今天的教育对人的培养和塑造主要以对受教育者的现代知识结构和职业及创新能力为其基本内涵。

二、职业教育管理

现代的一切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但恰恰在这一点上常常被人们严重的误解。如果把对人的管理当成对人的管束,这是与现代管理思想格格不入的。其实现代的管理制度的核心应包括两点:一是看在某种管理制度下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另一个是看一个人在这种管理制度下是否活的有尊严和有价值。这两点其实是一个互为前提的辩证关系,是现代管理制度的对人的管理的基本内核。

三、职业教师

以往的人们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也是知识的传授者。我认为,教师的概念和内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是,现代教师的主要作用就由某种知识和信息的传授者,转换成了在传授某种知识的同时又是这种知识结构的发现者和多种综合能力的指导者了。二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另一个作用,主要在于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通过知识体系的传授,激发学生的全部创造潜能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中的创造能力和创造――其实这种创造能力和创造就是对自己能力的发现过程,也就是人生的诗化过程;三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与学生共同提高的同时,还应该结合知识系统的传授和把握,把精力和热情放在指明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指向上。

四、职业教育的课程本质和结构

在现代思维和现代教育观念的语境下,我们必须明确,课程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反映,课程结构的本质是人的发展结构。教学活动本质上是通过课程系统的作用来导致人的发展结构的实现环节。我们今天开设什么课程,开设多少时间,其实都要根据现代社会人的发展需要什么来决定。所以,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否则,社会发展就是一句空话。这也就决定着,研究人自身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的需要,是全部课程设置和课程活动的根本性前提。

五、评价标准

既然人的自身发展是极其重要的,而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来塑造人和培养人,那么,现代教育的评价就是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所奠定的基础与能力的评价,是对这种培养人塑造人教育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制定现代教育的评价标准的基本原则。在我看来,现代教育标准基本原则的内涵应该包括三个极其重要的内容:一是我们在评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的时候,主要看受教育者是否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树立起了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能力以及人的尊严的真正意识;二是看学生和教师是否共同在教学活动中获得了提高和发展,即是否形成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的教育环境与教育机制;三是看学生和教师是否达到了在把握具体知识的同时而又获得了一种现代知识体系和利用所掌握的知识体系进行有价值的创造的能力,即是否为每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教学方法

以往人们在看待教学方法的时候,大多将其当做一种教学中所使用的方法来对待的。其实从现代思维的角度看,教学方法问题首先是个教育观念或教学观念的问题,并不仅仅是方法问题。现代教学方法的基本内涵在于:我们在谈到教学方法的时候,必须要对今天社会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特别是对为培养这样的人才需要打下一个什么样的知识基础和创新能力有着清醒的认识,然后才能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你是单纯灌输知识,还是有意识地培养能力,方法截然不同;同样,我们也必须要从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的角度来确定将要使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假如一个教师的观念是平等的和民主的,是立足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提高的基础之上的,那么,他的教学方法必然是互动式的、交流式的。所以,我们说,一个教育者教育观念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质量的成败。具体说来,在教学活动中,树立教师与学生均是平等接受教育的思想,创造一个互动式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更是关键所在;最后,对现代的教师而言,教学方法必须体现出教师本人具有发现问题和进行再创造的能力。这一点的实现有赖于两个前提:一是教师对所讲授的知识整体必须能够发掘和展现出来;二是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创造能力程度有着清醒的认识。否则,任何方法的选择都是一句空话。

篇6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课程整合;课程设置;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直接关系到大学和专业在人才质量、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各学科知识不断扩张,教学内容重复交叉越来越多,课程之间缺乏足够的相互联系,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沉重的负担,“为此全国许多院校开展了课程整合式教学改革,使相关课程能够交叉融合,形成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体系”。根据其他院校改革经验,笔者所在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对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探索,并进行了课程整合的初步尝试,目的是使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整体化和科学化,以适应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需求,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顺利发展。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规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科技、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主要学习现代管理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管理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方法与技术,能从事公共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根据教育部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3)具有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4)熟悉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5)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并列出了管理学、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经济学、公共关系、公共财务、管理定量分析、应用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文秘等主要课程。笔者所在学校属于医学院校,举办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偏向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因此,在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上以围绕卫生事业管理方向而定。经过我们的调研,认为过去的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

(一)医学课程设置所占比重过大

作为医学院校开办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过去,我们在课程设置指导思想上一直是要充分发挥医学院校自身的学科优势,突出医学特色。因此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认为医学课程设置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区别于其他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长期形成了“医+管”的课程设置模式,导致医学教育课程多,课时总量大的问题(2007年培养方案调整前共开设了13门医学课程,共计878学时,占总学时的31.90 %。2007年培养方案将医学课程调整为12门,共710学时,占必修学时的28.35%)。加之过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招收的是文科学生,学生学习医学课程的难度大,学习负担沉重。

(二)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由于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发展时间较短,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的培养模式,尤其是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特点。笔者所在学校采取“医+管”的模式,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表现在忽视各学科的内在联系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着(1)知识体系庞杂、层次混乱:即有行政管理的内容,经济、工商管理内容,也有卫生事业管理的内容;(2)课程分类不准确、课程功能不明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之间界限化分不明确,如《公共关系学》这么课程究竟归入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一直没有定论,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不住重点,教师在讲授中也不知所措。(3)课程内容陈旧或交叉重复以及相对脱离实际等问题,如《初级卫生保健》课程的内容已经非常陈旧和脱离我国现阶段卫生保健的实际需要。(4)管理专业课程学时所占比重较低,占总学时数的22.08%。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整合的设计思路与实践

以前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上,只是简单的将医学课程与管理类课程牵强的捆绑在一起,可谓泾渭分明,缺乏逻辑关联,形成管理与医学的教学各唱一台戏,课程设置不完全合理,出现教师对专业培养目的不明确,学生对本专业缺乏整体认识,造成了教的不自信与学的不明确现象。因此如何解决医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整合成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学校针对这一专题进行了调研和探讨,对相应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其目标是立足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探索并构建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具备必要医学知识的特色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此对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进行确切的定位,从专业建设角度对医学课程和管理课程分别进行整合,以管理专业建设规划指导医学课程内容,同时,鼓励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加入医学理论知识。

(一)医学课程的整合

笔者所在学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服务于医疗、预防、保健等机构及卫生行政部门,从事卫生管理、卫生监督、预防保健、计划生育、疾病控制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因此,要求学生具有本管理专业的知识和才能,同时也必须掌握相关的医学知识。我们以往的医学课程内容包括了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十余门课程。由于科目多,内容多,课程之间的衔接较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难把握深浅度,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有畏难情绪,重视不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较差。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让学生对医学知识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让其后在学习工作中能够用得上。为此,在不违背医学教育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我们对医学课程进行了整合,采取与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分离,设置独立的适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医学课程,即把医学课程整合为基础医学概论和临床医学概论两门医学课程,学时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见表1)

基础医学概论是把具有内在联系的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等课程有机的融合一体。临床医学概论是把内科学、外科学等课程有机地融合一体。这对任课教师的课堂讲授提出了较高要求,比如要求教师对一些疾病的讲解应“着重从管理角度应抓住些什么问题才能提高诊断、治疗、护理质量;如何判定该病的病案书写、诊疗计划的质量,用药是否合理规范,卫生服务者通过何种努力才能缩短病程,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损失与痛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等”。

“医学课程的整合不是几门医学课程的简单压缩,而是医学知识的有机整合。其优势在于给予学生比较明确的重点,增加了知识的广度,降低了知识的深度,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目的地、比较系统地掌握基本的医学理论知识,完善知识体系”。当然这种整合也有一定难度,整合后的知识体系可能涉及几个学科和几个教研室的教学内容,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而专业教师匮乏可能是制约课程教学效果的瓶颈。

表1 医学课程整合统计表

原课程名称及学时数 整合后课程名称及学时数

基础医学课程:系统解剖学44

生理学60

免疫学20

微生物学24

病理学58

药理学60

病理生理学54 基础医学概论120

临床医学课程:诊断学84

内科学102

外科学102 临床医学概论120

(二)管理专业课程的合理调整和整合

作为医学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应是能力强、素质高的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卫生事业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经济分析和预测。因此必须具有扎实、广泛的人文基础和管理学知识,必须掌握和了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因此,需要制定符合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对此,我们明确了管理为主,医学为基础的课程建设思想。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管理专业课程门数及学时数,增设了符合市场需求的相关课程,如卫生政策研究、健康教育学、卫生管理统计等课程。对一些内容陈旧的课程则直接砍掉,如初级卫生保健。这样在总学时相对不变的基础上,精减了近 268 学时的空间来发展管理专业课程及基础课程教育。(见表2)

同时对一些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1)法学课程的整合。依法管理是管理方法中的一种最基本要求。作为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有系统的法学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包括《法理学》《民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经济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学知识。但是由于课时有限,作为管理专业不可能开设系统的法学课程,因此在实践中将上述相关法学理论的一些基础知识整合在专业课程《卫生法学》中。既节省了课时,又普及了学生相关法学基础知识。(2)增加预防医学课程设置比例及其工具课程比例,对内容进行合理整合。作为未来将分布在卫生管理岗位上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其预防意识和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预防医学课程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以前管理专业预防医学课程设置门类开设少,课时也偏少,无法培养学生预防意识。通过课程改革,预防医学的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增加了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学时,并将统计软件应用整合在卫生统计学中。(3)对一些课程中重复的内容,采取确定为某门课程重点讲授,其它课程简单介绍或不讲授的原则,这样既节省了学时,又避免学生重复学习中的厌学情绪和轻视态度。

表2 整合前后医学课程与管理专业课程对比

整合前 整合后

医学课程总学时 608 240

管理专业课程总学时 846 1062

医学课程学时占必修学时比例(%) 24.28 9.58

管理专业课程学时占必修学时比例(%) 22.08 42.41

医学课程门数(门) 10 2

管理专业课程门数(门) 20 20

三、课程整合的实施保障

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将几门课程糅合在一起,在整合过程中应该有科学调查与分析,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有相应的机构、师资等作保障。具体说需要以下保障:(1)需要有组织保障。学校应设置基础医学概论教研室、临床医学概论教研室等相关机构。(2)要有专职教师。要对教师进行统一培训,在教学中有统一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要对教学内容全盘把握,使相关学科的教学恰当的联系和衔接,避免重复、脱节,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3)积极听取专家、教师、学生意见,了解课程整合反馈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使之更好的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4)多渠道培养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如学历教育、外出进修等。课程整合对师资的要求高,这需要教师能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对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整合的研究。(5)优化教材。教材的选择对学生学习至关重要,应优先选择具有实践案例较多的优秀教材。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补充有关卫生改革的新思路、新理论、新做法,提出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和前沿讨论课题,弥补教材滞后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金昌沫.袁文丹等.在医学院校非临床专业中实施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

[2] 景浩,梁旭.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学课程设置探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

[3] 王以彦,黄冰.我院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刍议[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4).

篇7

从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本科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满足现阶段旅游业人才需求的专业化人才,如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就成为众多高校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而作为新升本同时地处老少边山穷的本科学院,要想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出符合地区发展和行业需求的特色化旅游人才,首先要解决的也是这一问题。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从2009年到2012年间,2009年招生人数为29人,2010年招生人数增长172.4%,2011年增长41.77%,2012年增长29.46%。作为一所新升本地方型高校,学生人数大规模增长,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条件,如何培养有特色、有明显竞争力的旅游管理人才,成为本专业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传统教学模式制约着精品人才的培养,不能适应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首先,人才培养模式过于传统化、标准化。国内大多数高校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基本一致:公共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模块选修课、专业任意选修课等等,已经成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定式,这使得各地区、各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趋于一致,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其次,人才培养的“工厂式规模化产品生产”制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学资源分配不足,大班教学、合班教学现象大规模出现,实践课程受资源条件的限制,学生动手时间少,专业技术能力无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再次,就业难,就业对口率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大多数高校极为关心的问题,大多数企业认为,本科生在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上不如专科生,而在研究能力、分析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又不如研究生,因此产生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在就业问题上的“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同时,招生规模又在不断地扩大,学生就业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受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旅游行业专业人才的需求还在不断地增加,多样化人才需求趋势越来越明显,旅游策划、旅游规划、旅游咨询、酒店客户关系管理等等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致,对专业化、特色化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受高中文化基础知识影响,在大学学习期间专业能力表现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笔者提出应针对旅游业人力资源市场结构,实行差异化的卓越人才培养。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卓越人才ProminentHR(HumanResources)

卓越一词在《汉语词典》的意思是“非常优秀,超出一般”,与“出色”、“杰出”同义。“不断地为自己确定越来越高的目标,然后尽一切可能达到这些目标,你就会成为一个卓越的人”(博恩•催西),“不断力求做得最好,就能逐渐达到卓越”(帕特•莱利)[1]。卓越人才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理念,其本身包含的意思比较广泛,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素质普遍提高的前提下,超出现有水平,培养适应未来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总的来看,卓越人才应当是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质,具备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具备管理能力和懂得思考的人。

(二)差异化Differentiation

差异化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是指行业内相关企业广泛重视的某些方面,而力求在本产业中独树一帜,形成特色。差异化人才培养,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的特征和市场的需求分析,找出本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特色,力求与其他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有所区别[2]。而本文所提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是指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爱好,选择不同的学生群体,有差别地分类教学,加强教学上的针对性。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想

基于卓越旅游人才培养的理念,笔者认为差异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采用针对性更强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突出知识(Knowledge)、实践(Practice)、能力(Capacity)、创新(Innovation)培养的PICK(挑选)模式教学过程,培养出符合现代旅游业发展需求的高级专业化人才。

(一)PICK模式的基本理念

PICK(挑选)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课程分为四个层次,即知识(Knowledge)、实践(Practice)、能力(Capacity)、创新(Innovation)四层次,运用市场竞争理论,将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实行人才培养的“挑选”法。选取知识水平较高、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卓越旅游人才培养班,简称“卓旅班”,通过知识层次的学习,采用笔试成绩和面试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遴选,进入实践层次学习和考核,运用分类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再根据卓越人才培养理念,对学生进行能力提升培训,最后利用“社会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该模式下,引入优胜劣汰的考核考评方式,采用逐层次提升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模块化考核,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PICK模式下人才培养的路径

由于旅游业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受此影响,在学科知识的构建上,将学科知识分为不同层次的学科群。在此方面,众多的学者提出了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方法。林刚从学科归属角度出发,提出了管理学共同基础课系列、旅游学基础课系列、旅游学专业课系列和现代管理人才素质教育系列四个层次的课程[3];许春晓则根据专业课程内容和行业活动内容有机联系,将学科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课程系列、专业理论课程系列、专业应用课程系列和专业活动课程系列[4];田喜洲从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专业学科应由素质教育课程群、专业基础教育课程群和专业发展教育课程群三大模块组成[5]。笔者认为,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应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和行业需求变化,构建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群、专业实践课程群、专业能力提升和创新意识培养课程群三大系列。

1.知识Knowledge。就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群而言,其主要是包含旅游学科基础知识、管理学科基础知识、人文基础知识、外语基础知识四大模块,将基础知识夯实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并以此为基础,通过PICK模式对学生进行初次挑选。在此阶段,通过开始旅游学概论、高等数学、外语、管理学、经济学、中国社会史、中国旅游文化、旅游资源学、中国客源国概论等课程,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通过该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征和兴趣爱好,据此将学生分为不同的专业分类群体,初步体现差异化分类教学理念,为下一阶段差异化教学做好准备。该模块应当在坚持基础课程设置的同时,尽可能广泛地安排人文基础课程,以便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特征。

2.实践Practice。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较为丰富,学生在短时间的大学生活中不可能将所有课程学完学精,因此在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立中,应将不同类型的课程分类设置,如酒店管理、旅游策划与规划、旅行社管理等教学模块,实行差异化人才培养方式。在此阶段,通过开设酒店管理实践课程(含酒店管理、酒店财务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以及酒店餐饮、客房、前厅经营管理等课程)、旅游策划与规划实践课程(含旅游规划学、旅游策划学、旅游地图学、旅游景区管理、园林景观设计、旅游市场调查与分析等课程)、旅行社管理实践课程(含旅行社管理、旅游产品设计、导游实务、导游基础、模拟导游、会展旅游管理等课程),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该阶段的培养,来实现形式上的差异化分类教学。该模块应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设置与选择,即以市场需求为基本点,以自身办学条件为保证,走特色化专业建设路径。

3.能力Capacity。能力的培养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也是该模式下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如何实现能力的提升,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能力培养应区别于专科专业实践操作能力,本科教育应当定位在培养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中高级管理人才。因此,我们在能力提升阶段,应当引入卓越人才培养理念,把卓越管理人才、卓越策划规划人才、卓越外语能力人才作为能力提升的培养目标。在此阶段,应当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设置不同的能力提升课程,主要开设旅游接待业战略管理研究、酒店管理研究与案例分析、旅游规划原理与案例分析、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区域旅游开发调研与分析等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特设课程。

4.创新Innovation。创新意味着改变,推陈出新;同时,创新意味着付出,传统模式受惯性的影响,要改变,必须有外力的作用,创新者就是外力;同样,创意会带来风险,创新过程是复杂的,付出不一定有收获。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创新人才的特征来看,首先要有自信,敢于创新。其次要有激情,乐于创新。再次要敢于面对风险,承担责任。在此阶段,应加强学生创新意识教育、自信心教育,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工作,同时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增设第二课堂,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和教学改革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四、PICK模式下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含两个专业方向:项目策划与景区管理、酒店管理。结合本地区特色,学院将卓越人才培养定位在酒店经理人、策划规划师、东盟旅游人才三个方向。

(一)完善课程设置

1.专业基础知识课程设置。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性质结合学院地域特色,旅游学科基础课开设了旅游学、旅游资源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法学、旅游市场学、旅游经济学等课程;管理学科基础课开设了高等数学、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课程;文化基础课开设了东盟旅游文化学、东盟客源国概述、中外民俗、中国社会史、民俗旅游等课程;外语基础课开设了旅游英语、越南语、泰语等课程。专业基础知识课程设置46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26.28%。

2.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根据卓越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三个模块:即酒店经理人模块、策划规划师模块、东盟旅游人才模块。酒店经理人模块设置酒店管理、酒店财务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餐饮经营管理、酒店前厅客房服务管理、酒店综合技能训练等课程;策划规划师模块设置旅游规划学、旅游策划学、园林景观设计、旅游地图学、旅游景区管理、旅游规划与管理综合技能实训等课程;东盟旅游人才模块设置旅游越南语、旅游泰语、中越双语导游、中泰双语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中国东盟会展旅游管理、旅游产品设计等课程。该模块设置28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16%。

3.专业能力提升课程设置。在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三大模块设置能力提升课程。酒店经理人模块设置旅游接待业战略管理研究、酒店管理研究与案例分析;策划规划师模块设置旅游规划原理与案例分析、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东盟旅游人才模块选择留学方式。该模块设置17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9.71%。

4.专业创新能力培养课程设置。根据创新人才特征,设置学年论文、科研训练、必读书目、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课程。该模块设置27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15.42%。

(二)确认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根据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课程成绩,选择成绩达标者,再结合本科“导师制”通过面试方式择优选取,组成“卓旅班”,配备较好的教学资源和指导教师,实行模块化教学。每学期对“卓旅班”成员进行考评,实行优胜劣汰制度,保证教学质量。为达到卓越人才培养的目的,应采取下列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卓越人才培养提供资源保障。实行内配外引的方式,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和锻炼,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具的双师型教师,引进校外专家,聘请企业经理人,充实专业教学队伍。同时,对专任教师、“导师”进行考评,综合考评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从德、能、勤、绩、效等方面综合考评“导师”水平。

2.改善教学资源条件,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走“产学研”科学发展道路,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科研调查分析基地,使学生真正走出校园,到企业锻炼,到社会调研,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努力构建“前店后校”的人才培养锻炼模式。

3.加强学校政策配套改革,为人才培养给予政策支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涉及教师、学生的相关利益较多,学校应加快相关配套政策的改革,给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多的支持。

篇8

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了解本专业的特色、要求及就业方向,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提高自己专业能力。

1.1专业特色

笔者认为,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必须与整个学校其它专业学科和谐发展,且需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形成本专业的特色。所以,在建设学科的时候,需在牢牢把握突出科学技术背景、突出工具类知识、突出工作和就业能力、突出面向具体就业岗位的思想,使学生在掌握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掌握各种现代管理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和技能。从而实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专业特色。

1.2专业要求

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业有成后,可以从事的行业虽然涉及面较广,但总得来说,主要是流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外大中型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等的行政相关岗位的工作。所以,在专业要求上,主要学习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及科研的初步能力。

2.专业能力培养的方法

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政策敏锐、信息获取与分析、公共事件的调研与分析、组织协调等能力方面要求比较高,因此,在大学学习阶段,就应该注重和有意识的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2.1专业知识的学习

这是学习行政管理专业,提高专业能力最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本专业学生专业思考、专业行事的第一步。必须对专业知识以及与此相关专业的知识有一个基础性的了解,对专业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必须掌握。清楚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清楚行政管理专业与相关专业的联系,如与政治学的关系,与经济学的关系,与管理学的关系,与社会学的关系以及与法学的关系等。

2.2专业思维的培养

专业思维的形成基础虽然取决于自身活动的科学定位,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专业思维往往发挥指导和衡量的作用。所以,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努力将知识转嫁成指导自己思考与实践的思维模式,形成专业性思维。

2.3专业方法的培养

方法是思维的具体外在表现。对于行政管理这门实践性要求比较高的专业来说,专业方法的合理运用,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成效。在学习的过程中,常会发现很多同学对理论知识基本掌握了,但在应用起来却不知如何运用。这主要就是专业方法没有掌握的问题。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注意培养运用专业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如:理论联系实际法、案例分析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定量研究法待。

篇9

基于该种观点,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对于管理会计的认知程度以及企业环境是管理会计应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想要实现管理会计的创新会涉及到企业内部个人、组织、行为等诸多方面内容。我国管理会计在最开始应用前期,面临着严重的管理会计人才匮乏问题,但后来经过加强高等教育对管理会计专业的教学培养,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现状,基本上财务管理、会计、审计等专业的学生都掌握了相关的管理会计知识,但是由于各地区人才分布不均,应用程度、内容参差不齐,也导致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紧张问题。在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逐渐全面展开,此段期间主要应用目标成本管理、本量利分析、目标成本管理、成本形态分析、责任会计等内容。比如像邯郸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管理会计模式,主要建立在“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基本理论上;而上海宝钢集团结合公司的大规模生产、自动化、连续化等特点,建立了“预算———执行———改进”三步走的标准成本管理制度,并且是企业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管理会计自21世纪发展以来,零基预算、ERP系统、作业成本法、平衡记分卡、全面质量管理等新的管理会计理念也逐渐被应用于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会计应用水平,但从具体实践情况而言,仍然处于初步应用阶段,尚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解决。

2当前我国管理会计实际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会计尚未得到足够重视与关注

目前很多大中型企业仍然对于传统管理会计的考核经济业绩、经济活动调节控制、合理利用等各项指标方面比较重视。但是部分企业,尤其是针对小型企业,并没有高度重视企业管理会计工作,并没有根据科学、合理的现代管理会计方法和理论指导实践,仅仅依靠自己的工作经验,导致管理会计工作实践缺乏一定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合理性。其次广大民众并不熟知管理会计的相关内容,仅仅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等表面,并没有全面了解、掌握相关的具体知识及其应用。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的社会基础缺乏。

2.2管理会计观念较为落后,与时代要求滞后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机制的日益激烈,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会计管理领域新出了平衡计分卡、作业成本法、适时制、全面质量管理、战略管理会计等一系列新的管理会计手段,但我国很多企业的成本核算、业绩评价等内容仍沿用过去传统的管理会计手段,显然与时展要求滞后。

2.3管理会计的应用范围有一定局限

传统的管理会计应用范围更多的局限于经营比较稳定的生产行业。但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背景形势下,市场经济的新经济点变化较快,经济结构与经济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一应进一步扩大管理会计的适用范围。

2.4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缺乏完整、严密性,运行标准

缺乏统一、规范性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历史较短,因此我国相关学者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相对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依然没有形成,导致企业的管理会计应用缺乏有效、正确的指导。也有一些企业对于企业内部管理重视度较低,并没有建立一个相对统一、健全、规范的管理会计运行标准。2.5管理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主要是由于管理会计的执行力度较差,企业对于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重视度不高,导致管理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同时,管理会计工作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与内容包括线性规划、投入产出模型、非线性回归等各种较高难度的数学方法与理论,且这些高难度的数学理论和方法的实际应用相对复杂,在很大程度上也导致很多人对管理会计工作望而却步。

3现代管理会计发展要求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现代企业管理会计不仅应向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传统会计的报表以及账册,同时应该提供可以用于企业生产经营规划以及活动等直接会计信息。②应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领域,全面推动和促进员工行为,使管理会计在内部控制子系统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③提高企业管理者经营决策正确性。在各项长期投资决策以及各项经营决策中,能够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动态、有效的信息支持,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④应制定整体经营管理方向以及长期战略规划。现代管理会计应注意考虑企业的长远利益以及战略管理,注意协调、处理好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往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战略目标。

4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趋势

4.1应实现传统管理会计的战略管理发展

传统的管理会计是一种封闭式的管理与发展模式,在实践过程中过于重视企业的规划发展以及内部控制,并没有为企业创造长远的利益以及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想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实现战略管理的创新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考虑到企业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发展,使传统管理会计更具有战略发展性质。想要实现管理会计的战略发展,必须要求企业加强对自身管理的认识,不仅应考虑企业内部因素,也应该考虑企业外部因素影响,合理运用企业内部相关的财务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结合企业内外信息,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战略成本、战略目标、人力资源管理、经营投资决策分析、风险管理等战略管理会计规划策略。

4.2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由于不同的环境、企业的生命周期,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也会随之变化,这些变化带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我们无法准确判断这些变化带来的后果,也没有办法完全利用一整套固定的方程式进行分析判断,因此应实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高度结合。

4.3应实现生产制造成本向产品研制开发成本的转移

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产品的制作成本并不是决定企业产品价值的唯一因素,产品制作的信息含量以及其中包含的知识才是产品价值的重要体现。因此未来企业管理会计工作不应该仅仅只是停留在产品生产制造成本计划,更应该重视产品开发研制成本计划方面,应将传统以“产品”为中心的成本计算转变为以“作业”为中心的成本计算,尽可能减少产品“作业”造成的一些不必要损失。同时企业管理会计应进行有效的市场动态调查,制定科学、合理的产品研究开发计划,合理控制投资规模,安排合理劳动力投入,尽可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5促进企业管理会计创新与发展的策略

5.1转变传统管理会计理念,更新知识结构与内容

思想决定行为,想要真正提高企业管理会计的水平,首先应提高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度,全面认识管理会计本质及其重要意义,尤其是一个企业的领军人物,更应该熟练掌握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强化管理会计的理念。应将企业管理会计的相关信息适当增加到专业资格考试内容中,企业会计人员应不定期的向企业领导者加强宣传管理会计的重要意义及其作用。同时管理会计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以及抗风险意识,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

5.2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会计体系以及运行标准

目前,我国现行的管理会计内容基本上都是直接照搬国外的相关内容,但由于社会、文化、经济、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极易造成“水土不服”现象,导致理论与实践出现严重脱节,因此我国应注意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认真研究国内外管理会计改革成功的案例,尽量吸收其中的长处,总结成功经验,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研究其中的本质规律,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会计制度,提高管理会计制度的执行力度。

5.3提高管理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篇10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应尽之责,高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也要顺应趋势,不断改进。本文主要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实践性探索。

关键词:材料成型;教学;建设

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大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露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所使然。目前,国内有近百所高等学校已设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其中大多数以原来的热加工类专业为主体。为了适应新世纪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各相关高校就此专业进行了不同内容的改革探索。目前普遍认为,由于该专业教学改革理论准备不够充分,在处理拓宽专业口径与保持专业特色的关系上还难以把握,导致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缺乏层次。因此,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需要深入研究其专业内涵,进一步确定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专业课程培养目标,探索和建立新的培养模式。从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出发,合理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使课程内容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突出专业培养特色,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专业内容改革与实践

基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所具有的机械特征与材料的特殊性,以材料为加工对象的特点决定了材料科学是该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而以过程控制为质量保证措施这一特点,决定了控制理论是该学科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加强基础课程的设置。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增大基础课比重,是针对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的课程体系中专业课过多,基础课相对较少的现实所进行的改革。对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主要体现在对数学基础、电子技术知识的加强。在传统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及数理统计》的基础上。增设《复变函数》,另外将原来的《工业电子学》分解为《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两门课,并增加学时。目的在于加宽基础课知识面,同时也为开设控制类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增设控制类课程。随着成型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及为了实现近净化成型,采用现代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对成型工艺和设备进行控制是材料成型的发展趋势。因此“材料成型”和“控制”是平等而缺一不可的。材料成型”的基础主要为《材料科学基础》和《材料成型原理》,不管是传统的成型工艺,还是新成型技术均离不开这两个基础,所以此两门课程均应增加学时。同时加强了数学和电子技术后,可以增加《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的学时,增设《自动控制理论》、《材料检测与控制工程基础》、《数控技术》等课程,这些课程是“控制”的理论基础,是传统课程体系中所没有的。

1.3 传统专业课开设为选修课。基础课的加强,技术基础知识面的加宽,使得专业课的学习相对简单,所以专业课的开设应为少学时、多门类的选修课,学生可自由选择。这对于学生形成综合性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是十分必要的。这些专业课的学习不单单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应当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去思考、从何入手去解决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引进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课程内容,以便学生尽早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增加专业课学习的兴趣。

1.4 增设计算机应用和网络课程。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材料成型领域的应用愈来愈广。如模具CAD/CAM、快速成形技术、焊接机器人以及计算机远程控制、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等都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因此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开设《计算机软件、硬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这对于他们适应21世纪新成型技术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

1.5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实验和实践教学过程是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新专业培养方案调整后,针对原来课程存在的问题,需要解决学习时间有限与宽口径知识面的矛盾。

1.5.1 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建立新体系。原实验教学大都依附于相应的理论课,使实验教学内容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并导致部分实验内容在不同课程中存在时间上的先后颠倒现象。改革后,可以按照现行理论教学开设的主干专业课程,重新制订实验教学大纲,并编写相关的实验指导书。在实验内容上,更新实验项目,开设综合性实验,突出专业特点,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通过基本实验到综合实验的训练,逐渐减少学生对实验指导教师的依赖性。

1.5.2 增加综合性实验项目。改革前原大多数实验局限于原理性验证,对实验思路、实验设计和实验综合分析能力的训练重视不够。为了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根据现有实验设备条件,改革原来简单陈旧的实验项目,可以要求学生自己选材,设计热处理方法,进行力学性能检测,观察金相组织结构,分析实验结果。为了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一方面要增加学生实验批数,减少每组实验人数,另一方面在开课学期,实验室安排对学生定时开放。

2 重视专业课程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工具。从教学角度考虑,高等学校的教材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材建设则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专业教材建设是其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教材建设主要体现以下原则:

2.1 突出新形势下专业特点。由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大的覆盖范围,新的专业教材内容需要突出新的专业特点,内容涵盖面要“广”。这里的“广”是指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上,注重整体优化}在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上,重视宏观,精简深、专、旧的课程内容。

2.2 统筹安排,综合平衡。专业技术知识发展十分迅速,专业知识各分支虽然相对独立,但各分支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教材内容需要强调整体优化,并认真处理好学科交叉部分的内容,需要把握好统筹安排、综合平衡的基本原则。

2.3 教材内容应具有先进性。要培养好新世纪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引入新技术,改造。老”课程势在必行,需要保证专业教材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先进性,要跟踪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使专业教材得到滚动发展。

3 结语

总之,要培养出2l世纪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合格人才,就必须紧跟世界科技潮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解放思想,坚持实践,不断探索,迎接未来材料科学发展的挑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