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控管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2: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风控管理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试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金融扶贫服务,防范扶贫信贷风险,增强扶贫贷款资金使用绩效,提高金融扶贫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扶贫小额信贷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暂行)等六个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7〕85号)和《***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扶贫小额贷款使用管理办法和金融支持农业新型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参与脱贫攻坚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及季度贴息审查办法的通知》(镇政〔2016〕83号)文件
一、贷款主体要求
(一)准入条件
1.贫困户准入条件
(1)信用良好,有贷款意愿,有就业创业潜质,技能素质和一定还款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2)符合合作银行贷款条件,无重大不良记录。
2.带贫经营主体准入条件
(1)重点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带贫效果明显、带动能力强、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企业。
(2)有切实可行的带贫方案,能充分利用我县资源,贷款用于符合我县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与政府签订带贫协议并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3)在工商注册管理部门依法注册并实际运营2年以上,有相关生产经营的必备证件。
(4)有基本的会计核算,能提供较为清晰、可识别的与生产经营相关的相关财务资料。
(5)从事种养业的主体借款金额在50万元以上的,原则上应购买农业保险(无对应保险产品的除外)。
(6)拥有“三品一标”认证的合作社优先准入。
(7)符合合作银行的企业贷款或农民合作社贷款条件。
3.经营项目要求
(1)具有一定规模,经营稳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土地利用政策。
(2)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对全县农村经济和农民致富有较强带动作用。农业资源优势明显,项目市场前景广阔,销售渠道畅通。
(3)贫困户贷款主要用于培育发展特色农业、家庭简单加工业、休闲旅游业、电子商务等符合产业导向、绿色高效的创收项目。
(二)贷前审查
1.贫困户贷款。三级金融服务组织对贫困户的信用评级、贷款用途等申贷信息逐级进行审核、公示、推荐,并对申贷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同一贫困户不得重复申报(包括同一贫困户不得在不同银行业金融机构重复申报、贫困户家庭成员不得重复申报)。
2.带贫企业贷款。乡镇金融服务站对带贫企业的申贷资料进行审核、推荐、公示;县金融服务中心重点审核是否符合带贫企业标准;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省农信担保公司等政府性担保机构进行尽职调查、贷前审查,重点审核生产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经营风险控制等,加大对跨行业、混业经营带贫企业的风险识别力度,合理控制贷款规模。带贫企业不得将已直接获得扶贫小额信贷的贫困户作为带贫指标申请贷款。
二、贷款金额及期限
1.为符合贷款条件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扶贫小额贷款。
2.参与脱贫攻坚的农业新型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必须保证贫困户每年收益不低于3000元。额度单户掌握在300万元以内,原则上不超过500万元;对农业企业(含龙头企业)的借款额度单户掌握在500万元以内,原则上不超过1000万元;对示范带贫作用突出的龙头骨干企业,额度可适当放宽。贷款期限为一年,到期后可续贷,原则上不超过3年。
三、利率及贴息
1.执行利率。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利率按同期人民银行公布贷款基准利率执行;带贫经营主体贷款利率原则上按同期人民银行公布贷款基准利率执行,最高上浮不超过10%。
2.贴息标准。建档立卡贫困户5万元以内小额扶贫贷款由县财政按照同期贷款基准利率予以全额贴息;带贫经营主体符合贴息条件的,财政按年贴息率4%给予补贴(统筹整合资金2%,县财政资金2%)。
四、贷款流程
1.建档立卡贫困户
(1)贷款申请。建档立卡贫困户自愿申请,村、乡(镇)两级金融扶贫服务机构受理审核,县金融扶贫服务中心确认推荐。农户填写贷款申请书、承诺书村金融扶贫服务部初审乡(镇)金融扶贫服务站审核向县金融扶贫服务中心申报。
(2)贷款审核。省农信担保公司、合作银行对推荐贫困户提出贷款意见。
(3)贷款发放。合作银行与借款主体签署借款合同,发放贷款。
2.带贫经营主体
(1)贷款申请。带贫经营主体向乡(镇)金融扶贫服务站或县金融扶贫服务中心提出申请,县金融扶贫服务中心组织受理、审核、推荐。
(2)授信、担保审批。合作银行、担保机构(省农信担保)按照各自相关制度要求,提出终审意见。
(3)签订借款合同。合作银行、担保机构审核一致通过的项目,借款主体与合作银行签订借款合同的同时与县扶贫办签订带贫协议。
(4)贷款核保、出具提请放款通知书。合作银行与担保机构逐笔签订保证合同。担保机构向合作银行出具《提请放款通知书》。
(5)贷款发放。合作银行依据《提请放款通知书》为借款主体发放贷款。
3.贷款备案
合作银行每月4日前,将上月放款情况报县金融扶贫服务中心备案,农户小额扶贫贷款数据报扶贫办,并录入扶贫贷款数据库。
4.贷款结清
合作银行每月4日前就上月贷款到期足额清偿的借款主体向有关担保机构出具《解除担保责任通知书》。
五、贷后管理
成立由县金融扶贫服务中心牵头的扶贫信贷资金监管组。负责扶贫信贷政策指导和监督;负责各金融机构贷款资金用途监管;负责扶贫信贷资金带动贫困户增收情况的监督检查。具体包括:
(一)贫困户的贷后管理
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向金融机构推荐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对所推荐贫困户的真实性负责;负责督促辖区内贫困户将贷款资金真正用于发展产业脱贫增收,发现风险要及时向金融机构反馈。农商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是放贷责任主体,按照“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的要求,负责调查核实贫困户的还款能力和信用状况,负责对贫困户所提供资料的审查,负责贷后资金用途的跟踪检查。县金融办负责对金融机构的扶贫小额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贷款用途跟踪监督情况等进行抽查。县金融扶贫服务中心负责审核各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贴息资料,及时做好对贫困户贷款的贴息工作。贫困户贷款到期后,各乡镇要协助金融机构督促贫困户做好还款工作。
乡镇金融服务站至少每两个月对贫困户贷款进行现场抽查,贫困户核查比例不低于50%(最低5户);县金融服务中心每三个月按比例进行一次现场抽查,贫困户核查比例不低于30%(最低5户)。
(二)带贫经营主体的贷后管理
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向金融机构推荐经营效益良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实施主体,对所推荐的实施主体经营情况、带动贫困户情况负责;负责对贫困户参与实施主体产业发展和企业带动贫困户增收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督促辖区内实施主体将扶贫资金真正用于发展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发现风险要及时向金融机构反馈。县金融扶贫服务中心、金融机构共同负责对实施主体是否符合条件进行审核认定。农商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是放贷责任主体,按照“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的要求,负责调查核实实施主体的经营效益、还款能力和信用状况等,负责对带贫企业所提供资料的审查,负责实施主体使用资金情况的跟踪检查。县金融办负责对金融机构的扶贫小额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贷款用途跟踪监督情况、企业落实贫困户分红受益情况等进行抽查;县金融扶贫服务中心负责审核各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贴息资料,及时做好对实施主体的贴息工作。
县金融扶贫服务中心和主办银行、项目主管单位、项目所在地乡(镇)政府每季度保证实地察看项目实施进度不低于1次,了解履约与持续经营等情况。对带贫企业抽查比例不低于50%,查看情况形成季度贷后检查报告,于每季度结束后15日内报县政府。
六、风险补偿机制
(一)建立风险化解机制
借款主体逾期,相关银行设置70天缓冲期。缓冲期内,合作各方积极督促借款主体还款;相关银行创新风险化解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借款主体,利用风险缓释手段化解风险。
(二)建立贷款熔断机制
对乡(镇)扶贫贷款不良率超过5%的和行政村扶贫贷款不良率超过7%的,金融机构停止扶贫贷款发放;通过清偿,实现扶贫贷款不良率下降到设定标准,再恢复扶贫贷款发放。
(三)追偿及追偿收益分配
代偿、补偿后,建档立卡贫困户由各方委托合作银行统一负责追偿,带贫经营主体由各方委托相关担保机构统一负责追偿。追偿所得扣除费用的余额部分,按风险分担比例退还到各方指定账户。如果追偿收回的资金不足以支付追偿费用,差额部分由各方按照风险分担比例各自负担。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成立***金融扶贫贷款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成员单位为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直有关单位及金融机构。金融扶贫贷款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要负责组织、指导和协调全县金融扶贫贷款风险防控工作,及时研究金融扶贫贷款工作的有关事宜、重要政策,各成员单位要加强沟通,形成合力,加大对逾期贷款的清收力度。
篇2
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充分借鉴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
一、培育健全的贷款信用风险理念,增强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应定期搜集国内外银行业及自身因忽视信贷风险管理而造成的信贷资产损失的典型案例,定期,深入分析问题成因、总结教训,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管理要求。旨在让各级信贷业务经营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贷款信用风险与个人利益的直接统一。
同时,我国城商行应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一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二要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三要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此外,城市商业银行还应逐步实现在业务部门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它在各部门之间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进行有效控制。
二、优化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强化风险揭示
在采用信用评分方法等传统模型计量信用风险、强化贷款分类管理的同时,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运用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方法来度量和监控信用风险,并对有关的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型进行结合自身实际的改进,或“量体裁衣式”地开发新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使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度量和控制工作适应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
1、改进信贷管理方法,实现贷款信用风险的量化管理
对借款企业的信贷风险测定,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应在坚持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并重的分析原则的基础上,侧重突出量化分析,使分析的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逐步将一些适合我行情况较为成熟、科学的数学分析模型植入信贷风险管理之中,通过对这些重要财务变量的不间断测试,掌握借款企业未来收益的趋势,降低信贷风险。
2、分计划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资本计量建设
笔者建议,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在采用基本指标法的同时借鉴标准法的理念,混合这两种方法,在各类业务类别中设置不同的权重,计算营业收入平均水平,测算出操作风险所需的经济资本;同时,待损失数据库累积到一定水平后,向高级计量法迈进。
3、探索风险转移与缓释的方式,增加银行的价值
银行在控制风险发生频率与大小的同时,还可以采用各种方式转移和缓释风险。风险转移的具体形式包括互换、对冲、保险、担保、合约、证券化和项目融资。目前,在我国宏观层面,可用于建立系统性的风险转移的措施有两个:一是建立风险损失互助基金,二是存款保险制度。
4、加强行业研究,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基础数据库
建立和完善客户基础数据库,为信用风险评估的顺利开展和信用管理结果的检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全面的贷款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再造城市商业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流程
城市商业银行应在现有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先进的管理方法,规范和丰富管理手段,同时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
1、组建全面风险管理部门,健全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制
全面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一是负责内部风险计量模型和内部评级系统的设计、维护和修改;二是负责授信限额系统的设计和管理,包括行业限额、地区限额、客户限额;三是负责授信政策制定和贷款组合管理,四是负责任职资格的管理。
2、健全贷款信用风险管理制约机制,提高风险化解效果
一方面要强化贷款的审贷部门分离,实现横向制约。另一方面通过完善信贷授权和转授权制度、强化非同一经营层次运作系统之间的制约关系,构成纵横交错、上下贯通、多环节、全方位、立体式信贷制约网络。
二是建立重大授信风险联动处理机制。对于日常管理中发现的重大授信风险,经营单位与总行管理部门实现上下联动,强力化解风险。
3、建立全面的贷款信用风险监控管理制度
城市商业银行应将现有信贷业务各环节管理办法进行整合,上升到风险管理的层次,制定《信贷风险监控管理办法》,为保证全过程的信贷风险监控体系的有效构建,该办法至少应包含以下方面:
授信客户准入的监控,贷后管理的交叉监控,区别对象,实施分类监控,建立动态的风险监控机制;尽快实施片区监控制度,加强现场监控的力度,继续完善后评价监控制度;在监控中防范和化解授信风险。
4、设计与贷款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相匹配的新的风险管理流程
信用风险管理不仅取决于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建立完善与否,而且还要求改革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和组织架构,否则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就不会发挥应有的效果。
(1)运用科学方法改进优化各类授信业务流程
我国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体现在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控制过程中,根据银行管理基础和市场竞争环境,积极借鉴六西格玛方法,运用科学测评改进技术优化业务流程。
(2)分步推进授信业务平行作业
平行作业机制是按照“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进行业务流程优化的具体体现,其关键是在客户群体细分基础上差别化地设置业务流程,并将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的政策标准嵌入流程之中,客户经理、信贷经理、贷款审批人和风险经理按岗位负责,相互协作,以便妥善处理好控制风险与提高效率、改进服务之间的矛盾,使“了解市场、了解客户”的风险管理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5、制定极端风险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方案,防患于未然
城市商业银行不仅应采取各种风险计量方法对在正常市场情况下所承受的各类风险进行分析,还应当通过压力测试来估算出现一些极端不利的情况时可能对本行造成的潜在损失,如:在中国经济如果出现类似于日本的泡沫经济,房价、地价和股价发生剧烈变动的情况下,本行可能遭受的损失。压力测试的目的是评估银行在极端不利情况下的损失承受能力,主要采用情景分析方法进行模拟和估计。
四、完善信贷风险分析系统和信贷质量评估体系,细化信贷资产分类管理
随着城市商业银行机构的扩张,管理幅度的扩大,必然要求对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的档案管理、数据分析提出更高的要求。城市商业银行应通过专业机构提供支持,结合自身特点,不断
丰富和完善基础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新的档案管理系统和新的贷款信用风险管理计量、分析、评估、处置系统。存储客户基本信息、财务信息、经营管理信息、信誉记录、账户交易记录、合同信息的客户数据库,存储宏观经济、产业经济、金融市场等信息的环境信息数据库,存储自身资产品种、数量、质量、分布的数据库。同时,利用先进的OCR识别技术(即光学字符识别技术),从信贷档案实物的影像输入、影像前处理、文字特征抽取、比对识别、最后经人工校正到结果输出,实现信贷档案实物的电子化管理。该系统可为后台管理人员提供尽可能完整、及时、准确、全面的信贷档案资料,达到随时远程调阅档案的目的,从而极大地节约了现场检查的人力、物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五、建立信贷风险信息和共享制度,规范信息沟通行为
城市商业银行应制订相应的《信贷风险信息管理规定》,该规定应至少包含以下方面:一是明确管理部门和各经营单位的信息职责,二是建立信贷风险监测中心,该中心主要负责宏观经济因素、行业和区域等宏观层面上的风险监测和预警工作,具体包括:风险信息的收集和传递、风险分析、风险处置以及后评价等。该中心应定期相关的风险预警报告,指导全行信贷工作的正确开展;三是从经营单位到总行评审部门,到贷后管理部门,再到不良资产管理部门等均应加强交流沟通,以达到业务线条涉及的各个环节均能全面掌握客户和授信风险状况,各自根据需要确定风险管理重点;四是建立风险信息库或风险案例库,为各级人员提供参考,或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五是明确在信息过程中不作为或无效作为的惩罚措施,以强化各主体的主动意识。
六、完善贷款信用风险管理考核制度,加大考核力度
1、树立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信贷经营管理思想
信贷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激励和控制。首先,城市商业银行应制定全过程的《信贷风险管理考核制度》,或尽快出台《授信风险问责制度》,实行授信业务终身责任制,对授信业务发生到结束的各个环节的风险管理质量进行考核。
其次,在以责任制来制约信贷管理人员的同时,应强化激励机制,以充分发挥信贷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2、建立有效的培训和学习机制,多渠道充实信贷风险监控管理人才
城市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各级信贷管理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对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最新的法律法规及行内新出台的规章制度的学习,以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结构、理论水平,提高管理能力;同时要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大量运用实际案例,以切实达到培训目的。此外,城市商业银行还应建立有效的人才引入和培养机制,通过外部引入、内部交流培养等方式,进一步充实信贷风险监控管理人才队伍,从人力资源上保证全行风险监控的顺利实施。
3、强化任职资格管理
有效的任职资格管理,是避免关键人员成为商业银行隐患的根源,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性。在实施任职资格管理时,应把握道德素质测试和专业能力测试并重原则。
七、建立规范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推动社会信用文化建设
为了实现商业银行运用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型计量、跟踪信用风险,建立规范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当务之急。根据我国的具体实际,为建立规范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推动社会信用文化建设,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应积极建立健全有关社会信用的法律体系。其次,建立起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类征信公司和评级公司为辅助的征信和评级架构。第三,加强政府主管部门对征信和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发挥征信和信用评级行业协会的自律和协调作用,为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参考文献:
[1]梁琪: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度量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金夷:我国商业银行贷后信用风险管理研究[A];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24日.
篇3
关键词:资贷危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美国次贷危机,全称是美房地产市场上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次贷危机”是自2007年初开始,由于“次级债”大量逾期违约引发全面性的信用危机。特别是2008年,随着华尔街贝尔斯登、美林证券、雷曼兄弟公司、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五大投资银行的全军覆没,将危机推向了,已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在这场危机中,越来越多的国家、金融机构以及大型企业遭受重创,使世界经济陷入了衰退的时期。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金融创新的泛滥导致了信用的滥用,给社会经济埋下了祸根,引发了次贷危机。如何认识和应对这次危机,就成为我们金融内审工作者当前探讨、分析的热点问题。
一、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机理
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和美国消费的过度膨胀。特别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全球形成了以美金为本位的信用货币体系,而美国则进入了无约束的美金泛滥时期。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除了以上大的宏观经济因素以外主要还有以下原因:
一是政府对经济运行缺乏必要的监管。美国一度放纵经济泛滥增长,在宏观层面对经济运行缺失必要的监管,甚至在某些领域没有实施监管。无政府状态是导致次贷危机的根本条件,由于对房贷市场缺失必要的监管,使其无限膨胀,形成了巨大经济泡沫。美国是世界经济,在当今全球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个巨型经济泡沫一旦破灭,势必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冲击。
二是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控制机制十分脆弱。盲目追求扩张发展,追逐高额利润,忽略了风险管理,使次级抵押贷款标准降低,并一降再降,最终导致风险失控。
三是过度扩张金融衍生产品。在前几年美国楼市最火爆的时候,很多按揭公司为了扩张业务,牟取更高利率,介入了次级房贷业务,从而促使金融新产品无限度的不断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掩盖和隐藏了次级房贷的危害性。特别是次级房贷证券化,信贷违约掉期等不透明的复杂金融衍生产品的推波助澜,构筑了房地产市场空前的虚假繁荣。
四是金融机构对投资者缺乏尽职调查。由于高额利润的驱使和非常火爆的销售市场,使房地产开发商不顾社会实际需求状况,没有重视必要的市场调查,盲目扩张业务。很多金融机构也没有实施可行性的市场需求调研,在利润最大化的诱导下,忽略了对实体经济发展的真实需求及日益俱增的市场风险控制,不断推出新金融衍生产品,最终使这些金融业务纯粹变成了金钱游戏,与分散风险的初衷背道而驰,更加加剧了信用危机。
五是各个环节的信息披露不充分。特别是在贷款证券化过程中,信息传递链条过长,导致信息披露不全面,不准确,层层失真,包括发行人、承销商、资产管理人、信用评级机构和投资者很难获得足够真实的信息。
六是信用评级严重脱离实际,使评级结果不够真实、准确。在经济利益诱导下,信用评级机构受自身利益驱动,在主观上存在听任自然的不尽职尽责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房地产市场异常旺盛,使各类经济实体以往的经营业绩普遍向好,由此形成的风险管理模型和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所反映的是好时期的数据,数据具有片面性,提供的信用评级结果是虚假的,没有真实地反映经济实体机构的经营状况及本来面目,从而潜藏了巨大的金融风险。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银行业界来说都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我国银行业应充分借鉴,特别是对我们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及内审工作来说,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有效控制金融风险是金融企业安全、高效、稳键经营的基本保障。金融业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流程设计等多方面的制度基础。次贷危机引发了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与以往历次危机相比,次贷危机的不确定性、扩散性、加速性更加明显。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趋势,加速了全球金融一体化。特别是世界经济结构及金融市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复杂关系,导致金融危机的全球化已成必然。近几年,我国工、农、中、建、交五个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工、中、建、交四个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后已在境内外成功上市。农业银行目前也已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正在积极准备上市。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已与国际接轨。如何加强风险管理,进行多元化经营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是我国金融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美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构建并发展了世界上最发达的金融体系,而在这次次贷危机中,美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却不堪一击,一筹莫展。面对当前的这次金融危机,我国金融业应当很好地进行反思和总结,我们既要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的内控管理经验,也要从次贷危机中汲取深刻的教训。特别是在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要研究如何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屏弃陈旧落后的不适应国际化经营管理模式。要把国际金融业最成熟的风险管理理念与我国优秀的传统管理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风险管理和经营方略上应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绝不能重蹈美国的覆辙。
(二)深刻研究和认识金融业务发展与金融产品创新。多年来,我国大型金融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的,在国内金融市场上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银行业的兴衰决定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命运。因此,我国金融业一直受到国家积极保护和高度监管。就目前金融危机影响来看,我国银行业受到全球金融动荡的冲击较小。但是,随着我国金融改革步伐及对外开放步骤的日益加快,与国际化接轨是我国金融业面临的必然趋势,我们在看到内在优势与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还要看到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许多不足。我国金融业今后将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银行业必将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其经营模式或业务模式必将影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格局,使银行业处于多元化的业务竞争当中。我国金融机构应及早与国际接轨,探索混业经营的内控管理和风险控制对策与措施,在综合化经营的同时,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二是金融创新与金融衍生产品必将得到大力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金融业务发展及金融衍生产品创新还处于起步阶段,为适应金融业务国际化需要,今后,我国必将加快金融创新及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金融创新导致的信用过度扩张。因此,我国应高度警觉和及早控制金融衍生产品创新所带来的风险。三是国家对金融业的监管模式及银行业务管理手段必将进行革新。随着金融全球化步伐加快,国家对金融业监管模式必将进行重大变革。在金融业内部应尽快探索和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内控管理及风险防范机制。
(三)亟待探索和提高风险管理技术。过去,我们总认为美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的技术是最先进的,近些年来,我们一直都在学习和借鉴美国内控管理经验和模式,并引进了许多管理理念和内控管理方法。但经过这次金融危机来看,美国的风险管理技术和内控管理机制,并不是完善可靠的,还存在诸多弊端和不足,尤其对风险隐患揭示和控制还缺乏必要的手段,以致引发了金融危机。同时,从世界各国来看,近年来,虽然国际风险管理技术大力发展,各国对风险管理都有所重视和加强,但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也未幸免于难。因此,必须改革和创新风险管理技术,在国际上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组织架构,以及建立适度有效的监管手段和标准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另外,我国要积极探索和提高具有中国特色的,并能够适应国际金融一体化的风险管理技术,尽快健全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以确保在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轨道上健康稳健运行。
三、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面对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严峻形势,以及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商业银行要审时度势,应最大限度的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及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学规范的风险管理机制。
(一)强化金融监管力度,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商业银行业务广泛涉及到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和个人,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非常特殊、非常重要,对社会经济影响巨大。我们国家应借鉴美国次贷危机教训,研究和制定适合当前金融全球化模式的金融监管机制,进一步强化金融宏观调控,促进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力度,严防突发性、扩散性等重大金融风险事件的发生。
(二)商业银行应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商业银行安全、高效、稳键经营的基本保障,商业银行应把风险控制当作首要任务。特别是要加强内控管理基础性工作,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要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使风险管理工作融人到银行业务的每个环节。特别是要调动员工参与并推进内控建设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三)完善内控制度,加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不仅是防范控制金融风险、保障业务稳健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提高经营效率、实现经营目标的一个重要保障。一是要在全体员工中树立内控优先的理念。内控理念是内控体系的灵魂,只有增强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认真主动地把内控理念贯彻落实到银行各项日常工作及每一个业务环节,才能提升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效率与效果。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内控制度是规范行为的准则,是内控建设和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商业银行要按照“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超前性和有效性”的要求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体系。要根据我国金融管理的基本法规,参照国际金融惯例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与风险管理机制。特别是要对重要业务及重点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制定出规范合理,适度有效的监督制约制度,以严防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三是要建立风险防控体系,切实发挥“三道防线”的功能。第一道防线是自控防线。要完善对各个业务操作环节的监督防控机制,注重对银行从业人员道德素质的修炼及制度观念的培养。第二道防线是互控防线。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构筑起对全部业务操作过程的监控体系。业务部门要配备专职或兼职检查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对该控制的风险点都能不疏不漏地进行有效监督。第三道防线是监控防线。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机制,要对各个营业机构、重要岗位、重要环节实施现场或非现场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控和审计检查。
(四)发挥内审合规部门的功能。内审合规工作承担了监督、评价的职责。特别是对风险政策的执行情况、业务规章制度合规情况等评价,这对于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内审合规部门要坚持对各项经济指标完成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长期不懈地检查鉴证。不仅有问题要开展检查,没有问题也要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和纠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作到警钟长鸣,积极督促各部门把防范风险的具体措施落到实处。
篇4
超越规范遵从需求
在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很多企业都担心未来收入会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它们不敢轻易拓展业务。既然不能开源,那就要节流。所以,能够带来节流效果的内控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财政部综合处处长、内控标准委员会专家胡兴国指出,面对国内外风险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企业必须苦练内功,强化内控,防范风险,才能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与此同时,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将于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并鼓励在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被誉为“中国萨班斯法案”的《基本规范》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开始对上市公司提出了明确的内控需求,这也对管理软件提出了新的需求。
刚刚进入中国不久的日立咨询公司把内控和绩效管理当成是2009年咨询业务的重点。日立咨询公司IT总监江玮非常不看好2009年的IT市场,但是他认为,内控和绩效管理业务的市场比例将会大幅度提高。他解释说,就算企业用户的整体IT预算可能出现大幅下降,那么内控和绩效管理业务最起码能够保持现有的市场规模。
用友GBU集团管控事业部内控风险业务总监刘巍也指出,目前的经济情况下,企业更加重视通过降低成本、减少资金占用和战略创新转型等手段来应对危机,储备过冬。而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防范舞弊、加强控制来支持战略目标的实现,实现资产保值、效率和效率提高的目的。刘巍透露,在和企业用户接触的过程中,她已经相对于2008年,企业,特别是集团型企业,明显加强了内控和风险管理意识,并根据自身的管理模式提出相应的信息化建设规划。
供应商摩拳擦掌
正是因为看到内控管理的强大需求,目前管理咨询公司、应用软件厂商都把内控和绩效管理作为2009年业务的重点,并且纷纷推出他们的内控管理解决方案。
作为全球最大的企业管理软件和协同商务解决方案供应商,SAP在2006年成立了向客户提供整体的GRC(企业治理、风险管理和合规审查)端对端解决方案的部门,旨在帮助企业将GRC集成到自身业务和IT战略之中,从而满足诸如美国的萨班斯法案等不断深化的合规操作的要求。相信在2009年,SAP中国将会更加重视这块业务的发展。
Oracle把数据库安全技术和商业智能方面的积累尽数纳入自家的GRC产品中,加上收购LogicalApps后所获得的管控软件,推出了包含Oracle应用存取控制治理软件、Oracle融合GRC 智能软件和Oracle GRC 管理软件三大部分的应用组合套件。
用友软件很显然要在内控与绩效管控领域大显身手。用友公司高级副总裁、集团与行业解决方案事业本部总经理李友透露,用友甚至参与了基本规范的制定,并多次与专家讨论,使得他们新推出的内控与风险管理解决方案NC 5.5的架构与基本规范的条款都一一对应。同时,用友还给企业用户提供相关的IT建设路径和把握原则。
在业务流程管理方面浸多年的IDS Sheer在原有的ARIS模型基础之上,以业务流程和流程绩效为监控对象,强调识别受风险影响的流程,提出了GRC程序模型的ARIS价值工程。
把GRC理念及其管理方法和系统作为其未来重点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的慧点科技,提出了要做GRC领域的领导者,帮助中国企业提升全面风险管理、企业绩效管理、业务流程规范管理水平,。
解决方案各具特色
刘巍把目前市场现存的内控管理信息化领域的供应商分成三类。她指出,不同类型的供应商具有显著的特点,他们的解决方案也各有优劣。
第一类,咨询管理公司。咨询管理公司重点强调帮助企业理清内控流程和相应的组织设计,帮助企业建立相应的内控企业文化和风险管理意识。但是,他们缺乏技术手段来将这些措施固化,这往往加大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增加了业务环节,降低了工作效率。
第二类,流程管理厂商。流程管理厂商强调内控和风险事件库和相应流程的管理,以及内控执行符合度的监督检查与信息披露。但是,他们没有将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业务系统相结合,从而造成管理和系统两套班子,因而不能将控制落在实处,而是变为事后的文档记录和审计检查,不能起到事中控制的作用。
第三类,部分ERP厂商。ERP厂商重点强调业务系统中蕴含内控流程和关键控制点,但是缺乏对内控风险制度、风险评估与策略应对、预警机制管理以及事后分析评价的管理,使得整个管理流程不完整,不利于企业自我评测和逐步改进。
可见,这些不同类型的内控管理信息化的供应商一方面需要清晰地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不断完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合作,取长补短。
点评
受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影响,2009年企业肯定会缩减IT投资,这样,IT部门不能再做一些只是锦上添花的项目,高效的合规经营和节约成本将成为2009年IT投入的重点:一方面,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于2009年7月1日正式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执行,对很多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来说,通过IT来帮助企业实现合规经营是IT部门必须考虑的问题;另一方面,受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企业的收入增长放缓,它希望能够节约成本。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内控和绩效管理信息化来帮助实现。
篇5
(一)信贷市场风险管理方法相对落后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就信贷风险管理的方法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依旧停留于量化模型的理论介入阶段。我国大部分的商业银行在其信贷风险管理水平还滞留于头寸匹配管理以及根据资产负债指标进行管理的低水平上,其信贷风险测算工作难以实现科学化与制度化,这样的窘状是同商行内部量化分析手段缺乏、管理不够严密以及相关数据信息不完善等现实情况息息相关的,从而使得商业银行出现了对于潜在的信贷风险难以进行预测,风险识别不够精确等一系列问题。
(二)信贷风险管理缺乏持续性监管我国的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对于市场准入监管力度大而对于银行信贷业务的监管力度小的弊端,从而导致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缺乏持续性监管,特别是对于如银证通等金融创新工具的监管力度明显不足。一方面,商业银行对于当下开展的金融创新方式的具体监管方式缺乏必要的经验,并难以形成科学全面的监管机制;另外一方面,针对于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而言缺乏必要的规定,使得金融机构的退出形式没有按照科学的流程开展,从而进一步弱化了金融市场对于金融机构的惩戒约束力度,同时还容易致使商行出现道德风险,进而最终导致银行的经营风险。
(三)信贷风险监管力度相对不足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商业银行其监管重点为机构经营的合规性领域,例如对于金融机构其业务操作流程以及所涉及到的业务范围是否合乎规范予以管理。其实,就监管的实效而言,这种监管方式对于金融市场的把握不全面,敏感度较低,从而难以全面反映出银行信贷的风险性因素,另外其监管措施同样呈现出滞后于金融市场发展的弊端。其实,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应当在充分了解信贷市场运作的基础之上,严格遵守审慎监管的科学原则,从而制定出相对完善的监管对策,而正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难以把握好信贷风险监管这一重要环节,从而使得信贷风险大大提升。
(四)内部调控体系不够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还存在着内部调控体系不健全的明显不足,具体表现为银行内部缺乏相对完善的针对于现代金融企业的相关决策制度与程序,从而导致金融决策者缺乏有效的制约管理手段;银行的各个职能部门仅仅注重对于具体业务的调控,而对于职能部门的内部管理缺乏必要调控;相关业务岗位的责任制度相对抽象,缺乏必要的量化考核等。
二、实现我国商行信贷风险管理进一步完善的相关路径
(一)实现金融监管及协调力度的强化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不足,就整个金融市场的监管而言就应当充分发挥其协调控制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对于商行监管的重心由传统的市场准入领域的监管转移到关于银行工具或是银行产品等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领域监管上来并且还应当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从而实现对于商业银行的持续性监管上来。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往来的监管如银行同证券或是保险之间所有的业务往来都应当强化监管的力度,督促银行对于业务办理过程中所潜在的金融信贷风险予以有力防范与化解,从而保证商业银行的资金有效利用,充足的资金储备也能够切实提高商行对于金融风险的抵御能力。金融市场的监管部门理应制定长期尽管规划,实现其监管的预见性与持续性,提高监管效率;另一方面,针对于商业银行的金融监管还应当实现由当前的风险监管替代以往的合规监管作为金融监管的重点内容,这就要求在我国金融市场内部应当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以及预警机制,以便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监管当局还可以制定相应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制,为风险评估与防范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二)构建相对健全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首先,商业银行应当建立相对完善的信贷风险监控体系,对于每一笔信用贷款业务都要做到严密周全,在资格审核、贷前信用调研与审查、相应贷款审批以及具体的发放,甚至是贷后的追踪管理等环节都要做到从严处理,对于各个环节所潜在的风险强化其稽核监管的强度与广度,对于相应的责任认定工作也要做到科学严密,逐步建立起逐笔测算、逐户分析以及定期审核的制度,从而能够为信贷风险预警提供详实有效的数据;其次,商业银行还应当根据自身信贷状况建立相应的分级预警机制,即可以根据信贷风险的风险程度将信贷风险分为不同的级别,针对于不同的风险级别制定相应的预控管理办法与解决方案;最后,商行还可以依托当前便捷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风险分析软件等提高风险防范的预警水平,可以针对于不同级别的信贷项目开发相应的风险分析与预警软件平台,对于银行的每一笔信贷业务进行全程跟踪与监测,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避免出现更大的经济损失。
(三)进一步培育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商业银行应当充分确立以诚信审慎为核心的文化机制,正是通过培育科学健全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从而将个人信贷行为同企业发展相关联,将银行的业务拓展同风险管理相结合,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内部的每一位员工都应当秉承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对待每一位顾客以及每一笔信贷业务,坚持以实事求是、审慎务实的工作态度对待信贷审查工作,从而做到对客户负责,对银行负责,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商业银行通过建立诚实守信,审慎务实的信贷管理文化氛围,通过建立一支作风严谨、品德高尚、技术过硬的信贷业务团队方能够保障安全信贷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同时,银行还应当充分强化信贷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既要使信贷工作人员增强其风险管理意识,实现信贷业务的规范化操作,又要充分解决商行当前信贷质量普遍不高的现实问题,切实加强其业务技能培训,同时还要完善信贷管理制度。
(四)实现信贷风险内部管控的加强首先,应当在银行内部建立民主科学的信贷决策体制,提高对于信贷业务的约束力度,一方面可以构建科学的授权体制,即由一级法人坚持分类授权以及分业经营的原则建立起相对全面的授权经营体制,例如信贷的审批与信用证的开立都需要得到相应的授权许可方可,同时商业银行信贷客户经理的权责分工也要进一步明确;其次,还要强化权责,实现不同岗位的明确分工,通过进一步梳理工作流程构建岗位责任制度,切实做到各岗位人员各司其职,各自承担岗位责任;最后,商业银行的内部管控离不开稽核监管工作,做好银行的内部稽核工作,相关部门既要及时发现各部门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同时还要将考评结果如实反馈到上级管理层,从而为各规章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必要的现实基础,最终实现商行内部管控的进一步完善。
篇6
关键词:国际贸易 融资 信用风险 管理
一、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概述
1.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产生背景
国际贸易全球化和国际金融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使各国企业、银行都面临着激烈的行业竞争,在这一背景下,国际贸易融资因其具有的独特优势而成为了企业与银行都特别关注的一项金融业务,而随着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保理等新型贸易融资产品的崛起,国际贸易融资形式日益复杂,融资风险不断加剧。在一系列常见的融资风险中,信用风险无疑是最为关键、重要的一项,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建设期的中国,更需要对其引起充分的重视。相关工作者必须树立起正确的风险观念,对融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信用风险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对其进行防范和控管,从而实现帮助我国进出口企业及银行在获得资金支持的基础上有效规避风险,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健康发展。
2.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内涵、表现与特点
国际贸易信用风险的内涵是指由于借款者未能按期还本付息而给贷款者造成损失的经济风险,从其法律视角出发,主要是指债权风险,也就是债务人违约,不履行债务的风险;而在赊销过程中则是指买方到期不付款(还款)或到期没有付款能力,造成货款拖欠或无法收回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往往表现为交易对象的直接违约及其违约可能性变化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特别是在银行组合投资的背景下,交易对手违约时,一方面,交易对手发生信用等级被降低、融资渠道枯竭等影响信用水平的事件后,企业的市场价值就会随之降低,使投资者面临投资组合的直接损失;另一方面,现代资产估价和风险衡量技术的发展也使得贷款等流动性差的金融产品的价值得到了更加及时的衡量,一旦交易对手的违约可能发生变化,其对资产价值的影响将迅速地在资产估价中得到反映,使投资风险进一步加剧。
与其他风险不同的是,信用风险多数情况下取决于用款方向、借款人经营管理能力、借款人财务状况甚至借款人还款意愿等与借款人明确相联系的非系统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非系统风险的特征。而由于贸易融资等信用产品的流动性差,缺乏二级市场,信用风险的观察数据少,不易获取,更增加了融资过程中风险控制管理的难度。
3.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
由于国际贸易融资涉及的领域多、范围广、事务繁杂,因此形成信用风险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首先,在国际环境方面,海外企业的信用情况复杂,相关信息渠道也并不顺畅。亚非拉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由于缺乏人文、制度等方面的支持,企业信用情况往往较为混乱;而在欧美等信用意识较强的地区,企业又常因其具有较为强势的经济地位而存在着霸权主义行为,导致其在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易出现违背公平信用的问题。其次,就中国国内的环境而言,企业信用制度的建设显然还处于初级阶段,民众的信用意识不足,造成问题贷款比比皆是,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截至2000年末,在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5家商业银行经过金融债权管理机构认定的逃废债企业犯有140户,占改制企业的51.29%,逃废银行贷款本息高达1851亿元,占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31.96%。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和个人信用制度的不断完善,这一数据开始有所下降,但信用问题仍是融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再次,信用风险必须依靠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有效的控制,但由于缺乏国际统一的担保法和票据法,各国在实际贸易过程中遵循的规范具有很大的差异,由此产生的冲突使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此外,应收账款债权转让中存在的隐患也是导致信用风险产生的另一个直接原因。
二、当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国际贸易供应链在电子商务与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基本形成,国际贸易融资开始参与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之中。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也开始通过实施贸易融资电子化、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等方式积极创新融资管理方式,以期确保融资业务的健康发展。然而应该看到,目前我国在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控管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融资模式落后信用风险意识不强
融资模式的落后主要表现在目前国内银行贸易融资总量的70%以上仍以进出口押汇、打包贷款等传统模式为主,不重视对保理、福费廷等新型业务的开发,限制了其信用风险管理功能的发挥。以福费廷业务为例,作为一项无追偿权的贸易融资方式,对于外贸企业而言,该业务可确保应收账款的安全性,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提高企业对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能力。然而,目前我国各大银行对该业务的开况却并不理想,无法满足企业融资的客观需要。而对相关业务缺乏了解和研究,又使国内商业银行对国际贸易融资的信用风险缺乏应有的认识,相关管理者的风险意识不足,错误地认为国际贸易融资不需要动用实际资金,只需出借单据或开出信用证就可以从客户方赚取手续费和融资利息,是零风险业务,直接导致由于大量信用证垫款形成的银行不良资产;而另一些则认为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很大,采取的严格措施又导致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比一般贷款难,审批时间长,制约了融资业务的发展。
2.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风险控管体系尚不健全
一方面,各大商业银行和企业在建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规程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其信用风险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因此无法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需要以先进的科技手段作为支撑,并通过银行的各分支行和企业的不同部门协调统一规划落实,但目前我国金融系统仍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资源共享机制,各部门间的业务运行相对独立,无法形成高效、科学的风险控管体系。
3.融资市场竞争不规范高素质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发展空间,银行往往以增加国际结算业务量为目的,降低融资要求,对企业贷款的资格审核流于形式,导致了信用风险的增加。而在市场秩序混乱,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就更加需要商业银行和企业内部的专业人才全面掌握国际贸易、结算、信贷等方面的知识,并熟悉相关法律,具有丰富的经验与高超的业务能力,但目前国内的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单一且缺乏相关经验的问题,无法满足业务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实现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控管的具体对策
1.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
在国际政治经济局势日趋复杂的今天,信用风险的不断增加要求我国必须尽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首先,应通过密切跟踪国际经济局势的动向,在不断收集、积累、分析各种风险信息的基础上,建立现代化的风险信息数据库和行业风险机制,以便对各单位、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及技术设备进行统筹规划,并及时对不良买家的信息予以和跟踪,敦促其重视信用累积的重要性,促进全社会信用意识的增强。其次,为充分发挥风险防范体系的管理功能,还应对相关机构的设置进行调整,实施授信额度制来达到审贷分离的目的。要明确贸易融资属于信贷业务,必须纳入全行信贷管理。由信贷部对贸易融资客户进行资信评估,据此初步确立客户信誉额度。通过建立审贷分离制度,将信贷风险和国际结算风险由信贷部、信贷审批委员会和国际业务部负责,最终达到在统一综合授信管理体系下的审贷分离和风险专项控制。
2.完善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监督
作为一种高风险的业务项目,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必须以完善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以及严格的监督作为保障,对其实施的全过程进行规范。首先,应加快完善法律保障机制,结合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趋势对现有法律中不适用或不完备的部分予以修订,修订时应针对国际惯例与我国现行法律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找出科学的立法依据,制订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并尽快颁布执行,实现我国贸易融资在法制上与国际的接轨。其次,应进一步规范信用证业务的管理,通过对信用证的审核提高结算的可靠性。再次,风险管理制度应从融资前的准备工作开始,在对市场风险、企业资信、经营及履约能力等环节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估。评估中,不仅要严格审查项目的信用证条款并审核融资授信额度,还要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国际汇率风险等因素认真研判,一旦发现不利因素即立即采取措施加以排除。
3.新型贸易融资业务方式的开展
经济危机导致的全球贸易融资需求放缓,使银行业务量下降,各国商业银行间的竞争也因而不断加剧。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当前的贸易融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国际贸易的需要,因此,必须积极借鉴国际上的贸易融资方式,根据市场的需求,通过专业化的金融解决方案的设计,不断开发和拓展新业务,不断扩大保付、福费廷等新业务的覆盖面,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促进贸易融资向多样化方向发展,降低贸易融资风险,推动贸易融资业务快速发展。
4.强化国际贸易融资管理队伍的专业素质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开展的时间较短,相关人员的知识、管理水平和经验还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银行和企业都必须制定有效的人员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树立融资风险的意识和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理念,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此外,银行和企业也可通过引进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全面提高贸易融资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员工的识伪、防伪、及风险防范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融资必然伴随着一定的信用风险,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业务量激增,各种新型融资形式层出不穷的背景下,进出口企业与商业银行对融资过程中信用风险管理的需求就变得更加迫切。有鉴于此,我国应在不断深化国民信用意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关法律规范的制定,帮助企业和银行积极创新业务形式,探索管理方法,通过贸易融资风险体系的建立健全将信用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为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廖帼颖.基于外资银行微观数据分析宏观经济因素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信用风险的影响[J].经营管理者,2010,(17).
[2]程晓娟.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22).
[3]宋本帅,刁节文.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机遇和挑战[J].金融与经济,2010,(04).
[4]杨小舟.新形势下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及风险防范[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10).
篇7
资金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血脉,其高流动性使之能任意转换为其他任何类型的资产,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发各种风险。因此,必须建立健全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确保企业资金安全完整、正常周转和合理使用,减少和避免损失浪费。
引起资金风险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由于管理不善引发的不良债权以及贪污、诈骗、挪用等违法乱纪行为;外部风险主要是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如企业从事高风险业务带来的高资金风险。虽说风险无处不在,很难预先确定,但这决不表明对风险的防范无能为力,许多成功防范资金风险的经验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使我们有可能、有能力对资金风险采取积极的防范。总的说来,必须针对企业所从事业务的特点,按照“职能分割,制约监督”的原则,建立业务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控制平台,完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的控制体系。只要设计完整的程序和方法,加强内控管理,就能有效防范资金风险,确保企业平稳运行。
2 福铁投总公司加强资金管理的必要性
从多经发展的历史看,多经创业之初,由于不熟悉市场规则和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导致大量的不良债权和无效投资,有的企业因此破产倒闭,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给我们留下深刻教训。2005年全路统一进行的资产清查,福铁投总清理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其中绝大多数是2000年以前因为乱投资、乱借款、乱担保以及对外贸易形成的不良债权。并局后,对外投资、借款、担保的权限统一归口路局,基层企业只有执行职能,因此乱投资、乱借款、乱担保所形成的资金风险不是福铁投总所需防范的重点,福铁投总所关注的重点应该是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资金风险。
从目前所处的经营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日趋剧烈,国际金融环境恶化,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企业资金紧张,面临缺口的困难,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私营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企业三角债膨胀。这种形势增加了企业的市场风险、经营风险,特别是贸易风险。当前铁路多经的大发展要求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收入,在收入增加的同时,风险也随之增加,因此,目前对多经资金风险防范的关注处于前所未有的高度。路局所属个别多经企业在近一两年发生的几起贸易纠纷案件更给我们警示:必须加强资金监管。
3 防范资金风险的重点业务领域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经重组后,福铁投总集团公司的业务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大宗商贸、工程施工收入、房屋租金收入、运输收入、客票收入等。
由于要完成资产经营考核指标,福铁投总商贸业务比重越来越大,以2008年福建投总收入构成为例,商贸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25%,日常需要动用的流动资金达2~3千万元。商贸业务主要涉及路外市场,风险最大,应作为资金监控的重点。而近年来,工程施工和房地产业也逐步做大,成为另一创收支柱,而且工程施工、房地产涉及路外市场的比重也逐步加大,也存在一定风险。
由于商贸的资金安全处于监控的重点,因此,现以商贸经营为例,分析资金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3.1 交易对象选择不当。商贸合作没有仔细调查合作对象的背景,在对方资信不明的情况下,听信中间人介绍,仓促交易,最后发现对方已经是负债累累、官司缠身的企业。造成了资金风险的前提。
3.2 滥用结算方式。银行承兑汇票是有价证券,是货款支付方式,是合同双方的结算手段。它虽然给交易带来便利,但同时也加大了资金风险。由于银行承兑汇票一般都由业务人员带往外地,脱离了资金的主要监管部门――财务部门的监控,而且业务人员普遍缺乏应有的财务知识,极易发生问题。
3.3 合同管理不严。有的企业在商品购销业务中,签定合同条款不清,合同没有按照规定送上级审核备案,存在重大瑕疵,产生纠纷时使我方陷入被动局面,造成索赔困难。
3.4 内控制度存在缺陷。重大经营项目由企业个别主要经营者决定,没有经过三重一大程序讨论通过,或者程序上虽经过集体讨论,但相关人员并未发挥应有职能,只是举手机器。
4 建立“三全”管理体系,加强商贸资金管理
内控管理制度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运营行为的集成体系,是作用于企业活动全过程的改善、监督、制衡的机制管理。内控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在企业内控管理的基础上,对企业遵循性目标实行有效地调控,对价值性目标实行严密地监督,保证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增强资金风险防范能力,是企业防范资金风险的坚实平台,可以保障企业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全面内控管理体系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建立体系必须突出“三全”管理,即全员、全面、全过程地管理。
全员管理。全面内控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需要企业全部成员的自觉参与、精心构筑、认真执行。也就是说,包括了企业决策层、职能层、责任中心层在内的全部人员的共同努力,共同奉献。这其中既含有对全部人员的数量要求,同时也有对所有参与者的规范意识要求。只有全员参与内控管理,才能体现内控管理制度的亲和力,保证执行制度的力度。
全面管理。全面内控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全面地反映了企业管理要义的共性与特殊性的要求,是任何一种专业管理方法所不能替代的,其核心体现在:一是企业管理各环节互动配合与和谐支承,二是各管理环节有力监督和制衡。只有体现全面性,才能堵塞权责交叉、权责不清、制衡不到位或重复的疏漏。
全过程管理。全面内控管理体系的建立必须是涵盖企业纵向组织机构和横向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实行对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在全过程的管理中,要着力体现流程控制和结点控制的有机性、职能专业控制和管理体系控制的和谐性、常规控制和预案控制的统一性;要注意克服重决策轻效果、重制订轻调整、重形式轻实效、重人治轻法治的倾向;注意做好对全过程的跟踪监察、指导和考核,确保运行。
以商贸经营为例,结合全面内控管理体系的原则,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减少风险:
4.1 充分调研,精心选择合作对象
必须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项目进行充分调研。调研人员对事实、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必须对合作或交易方的资信情况调查清楚。资信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经营资质、资产、财务状况、近期银行资金流转、上年度财务审计报告等情况,并由对方出具资产没有被查封、抵押担保的书面保证书。目前投总集团公司内各单位基本上没有建立专门资信管理部门,一般由业务经办部门负责合作对象的资信调查。建议成立专职的资信调查部门,配备专职的资信调查人员,所属企业如资信调查能力不足,可请求投总协助。资信调查工作可以与市场调查结合进行。日常经营中就应收集拟合作对象的资料,可以从公开的信息,如媒体的企业形象介绍,工商注册资料、税务登记资料,了解企业的规模、效益,建立拟合作对象信息库,走访与合作对象有业务往来的企业,了解合作对象履约情况等等。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选择大中型国有企业及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经过了解,合作方资信不清,或不具备履约能力的,应立刻停止与其合作进程。
4.2 加强合同管理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基层单位签订合同不送审,履行不守约,合同签订和履行完全脱节等问题。
签定合同时,特别要考虑付款时间、条件。合同签订后,各单位、部门主管及经办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履约,发现对方不履行或不按合同约定履行时,必须采取制约措施并及时报告。货物交验、款项支付环节必须按照合同约定办理,经办人员不得擅自变更约定。如果确需签订补充合同的,必须按原签订合同的程序报上级批准。
4.3 合理设计交易方案
商贸经营一般采用一单一结算的原则,一笔交易结束后,应及时在规定时间内收回应收销售款。及时取得发票冲销结转预付款,上一单未结算完毕的,不得继续支付下一笔的货款
4.4 严格执行大额资金联签制度
大额资金联签是资金流出企业前的最后一道关卡,因此,认真落实大额资金联签,能有效降低资金风险。各联签人要高度负责,仔细审核付款依据,发现疑问的要及时提出并暂停资金支付,待相关手续齐全后方可支付,属于上级单位联签事项的,应报上级联签后方可支付。
4.5 建立风险处置机制,最大限度减低损失
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发现对方不按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等异常情况(如款项或货物在合同约定期内未收到)可能对企业造成资金、资产损失的情形,经办人应向主管领导报告,企业对该事项立即风险预警。经过催收后仍无法解决的,应及时采取诉讼措施,避免错过最佳清欠时机而造成损失。
4.6 实行资产抵押
经过考察,确认可以合作的,但对方又属于中小民营企业的,可要求对方提供无抵押、质押的资产,可以有效避免纠纷发生时我方减少损失。
5 克服麻痹思想,确保资金安全
5.1 工程施工企业必须注意的问题
5.1.1严格按照工程合同付款。施工企业必须按照工程进度结算工程款,不得提前支付工程款。支付依据必须合法、有效,严格按照施工企业财务规定办理。
5.1.2严格执行债权债务签认对账制度。工程施工企业,一个项目的施工周期超过一年,债权账龄普遍超过一年以上,部分项目如质量保证金账龄更长,债务单位非路内企业,因此应特别重视债权签认,避免因超过诉讼时效,或债权被其他单位人员恶意冒领,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5.1.3牢固树立依法纳税意识。加强发票管理,工程施工企业在物资采购、工程结算中,需要接受大量发票,在路局施工系统多经企业中发生过接受假发票而造成资金损失的情况,因此,为防范未然,必须加强发票管理,建立相关制度,建立相应的假发票的责任追究制度,防范税务风险。
5.2 资金的风险与所从事的业务紧密联系。一般说来,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资金所面临的风险必然要高,反之亦然。但是,这种情况并不是绝对的,如果管理不善,低风险甚至无风险的业务,也有产生资金风险的可能。如上世纪90年代,个别从事延伸服务的企业,由于缺乏必要的内控制度,审批制度,个人随意同意客户拖欠款项,甚至替客户垫款,产生了本不应发生的不良债权,造成资金风险。因此,对于运输等传统业务,在控制资金风险方面要做的就是严禁客户拖欠资金,一旦发生拖欠资金的情况,必须立刻采取措施。
总之,只要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并严格执行上级相关规定,就能够在做大收入的同时,有效防范资金风险,取得企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巴塞尔资本协议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7-0051-03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日益复杂。2003年5月,中国银监会公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概述(即BaselⅡ第三稿)。新协议以最低资本要求、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三大支柱取代了旧协议的单一资本充足率要求,而且最低资本要求中不仅包括原来的信用风险和加权风险资产,还包括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量化。就中国银行业目前的风险管理水平而言,与国际大银行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是未来几年银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关于风险管理的新理念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阐述的不仅仅是最低资本金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三大支柱,其内容远比我们一般意义上所归纳的三大支柱要丰富得多。《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核心是风险管理,它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
(一)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传统上,我们认为商业银行是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金融企业,核心功能是向社会提供信用中介、金融服务,是典型意义上的间接融资的金融机构。由于来自外部、内部的压力,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理念不断创新,其业务已不再局限于信用中介,而是多元的综合的业务。因此,商业银行的定位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其核心功能不是简单的信用中介、金融服务,而是风险管理,换句话说,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基本任务是管理风险。
(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随着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利率市场化以来,以利率风险为主要风险的市场风险成为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的、重要的风险,使商业银行对风险有了新的认识,管理有了新的发展。《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指出,商业银行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
(三)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认为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对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的重要性是这样描述的,“对风险的判断和资本充足率的考核仅考察银行是否符合最低资本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新协议提出的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突出了银行和监管当局都应提高风险评估的能力。毫无疑问,任何形式的资本充足率框架,包括更具前瞻性的新协议,在一定程度上都落后于复杂程度化高银行不断变化的风险轮廓,特别考虑到这些银行充分利用新出现的各种业务机遇。因此,这就需要监管当局对第二支柱给予充分的重视。”
(四)建模是风险计量的基本方法。尽管风险是否能够通过模型计量精确计算存在争议,但从理论上看,商业银行通过符合监管当局要求的内部模型计量的风险敏感性强,资本消耗小。
二、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起步相对较晚,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防范意识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还有许多不足与问题。
(一)过分追求业务指标,忽视风险管理。由于我国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较为缓慢,市场成熟度低,业务种类不够丰富,这使得众多商业银行不得不将利润的增长点更多地放在贷款业务上。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和企业对银行资金的旺盛需求使得银行信贷扩张。另外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基层银行领导经营指导思想有偏差,重贷款客户的开发,轻贷款质量的管理,不严格执行信贷管理规章制度,导致降低标准发放贷款,形成信贷风险。
(二)尚未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对资产风险的重组、转化、清收、处置等事后管理上,而对风险资产的事前、事中的防范控制做得不够。各个业务部门对各自业务的风险状况分头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目标和风险信息沟通;风险管理部门对于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并未起到检查和督导作用。不良贷款边清边冒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风险识别和管理手段落后,缺乏事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法上,注重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达到了对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全面监督和控制。而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重视定性分析,缺少必要的量化分析,导致在对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不精确,对于早期风险的防范仍存在较大缺陷。
(四)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方面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一方面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另一方面,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强,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然而,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方面远远落在了西方国家之后。国外很多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至今尚未在国内银行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五)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责任不明晰,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银行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内部控制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大致化、模糊化现象。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长期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严格、有效的内控管理,审贷分离不够严格,风险责任不明晰。另外银行会计、储蓄、出纳、信用证、承兑贴现等这些业务的操作环节内控管理不到位,执行制度不力等问题促使这些业务岗位的案件呈现出高发势头。
(六)奖罚激励机制不完善,忽视风险管理要求。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导向的经营战略,追求客户数量和业务规模的增长,相应地基层机构对业务经营指标的考核存在重存贷款总量、轻质量效益的倾向,加上责任追究制度不落实,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及造成不良贷款的责任人,处罚不及时且偏于宽松,达不到惩罚的目的,导致约束制度虚化,形成风险。
(七)风险管理人才基础比较薄弱,风险管理专业人员缺乏,对市场风险识别、监测和控制的专业化能力有待提高。虽然有些商业银行外购了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和监控系统,但由于缺乏有洞察力、判断力和掌握先进经营管理知识、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使得所引进的先进的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和监控系统未能发挥预期的作用。同时,我国还没有形成职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三、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对策
我国作为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以及我国宏观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和国内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及其应用的滞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仍不规范,抗风险能力较弱。按照国际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关键要在银行内部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同时,围绕风险管理的文化、体系、技术等方面也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一)吸收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要求不但重视对传统的信用风险的管理,而且要全面考虑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因素的管理,并逐步应用于信贷决策、资本配置、经营绩效考核等业务管理的全过程。银行不能一味追求资产规模扩张和短期盈利增加,而需要将各种风险价值计算在内,将当期收益扣除经计量的预期损失,据以推测各种收益率,促进长期持续盈利能力的增强。
(二)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当前国内商业银行要建立符合自身战略定位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由银行董事会及其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以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董事会作为全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对风险管理的整体战略决策,对银行风险管理负有最终责任、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实行垂直领导,具体实施对本行风险的全面管理,推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执行层面上要改变以前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行政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业务部门也要逐步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岗位,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进行有效控制,各部门业务主管和业务经理对其业务风险负责,使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与此同时国内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国际大银行的组织模式与运作经验,加快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建立权利、责任、利益边界明晰的组织架构和运行规范,管理科学,内控严密,运转高效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内部控制水平。
(三)提高风险计量水平,增强风险监测和防范能力。《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在提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基础上,给出了计量三大风险的方法。《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计量三大风险共设计了8种方法,除信用风险的标准法外,其他7种方法均建立在模型设计的基础上。这反映出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计量风险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提出的新要求,因此,要重视计量方法的引入和使用。我国商业银行要紧跟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步伐,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计量方法。一是要从观念上充分认识商业银行使用计量方法对风险进行管理的意义,这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念的转变。二是研究能够准确计量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方法。在争取巴塞尔委员会支持的基础上,充分掌握《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思想的前提下,设计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计量模型,然后积累数据,对计量模型进行测试,修正后确定三大风险的计量模型,并且在我国商业银行中推广,全面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
(四)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考核指标的制定要全面考虑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有利于银行的长远经营目标,不能误导各级经营管理人员。商业银行作为企业,经营业绩和经营规模当然是十分重要的,但作为决策层绝不应过于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不能让利润或经营规模掩盖一切,否则可能对管理层和经营层传达错误信息,以增加风险为代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内控环境。要减少考核指标制定过程中的主观性在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起以利润、不良资产控制为主,业务规模为辅的考核指标体系,实现商业银行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平衡,最终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
篇9
商业银行将面临利率市场化,在有了资金定价权的同时,也增加了利息收入的不确定性。在加入WTO之后,金融市场开放,国内金融业将面临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之竞争。而且我国金融体系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和产品不够完备,利率大幅上升或下降将给金融机构造成巨大的风险,很可能使保险公司、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倒闭。
一、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必要性
在金融管制放松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利率风险几乎无时无处不在。利率风险准确地说是一种不确定性,类似商品价格随市场情况而发生的波动,既有可能给金融企业带来损失,也有可能带来收益。美元利率自2004年6月起升息10次,隔夜拆款利率自2.25%至4.50%(见图1)。与此同时,我国人民币的利率也做了相应调整,从1.98%小幅上升到2.25%(见表1)。可以断言,伴随着我国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先农村后城市、先市场后信贷的步骤实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人民币利率调整的次数将增加,同时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定价要紧紧面对市场,存贷利差将进一步缩小,银行间竞争加剧,商业银行将直接面对利率的波动对营业收入造成的影响。(见图1)
目前在国内金融机构中,不同业务部门对利率风险的敏感度相差甚远:参与货币市场日常交易者已感到“狼”正在敲门,而传统的存贷业务部门则感到相对比较“安全”。这与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骤安排有关,存贷业务还基本属于被保护的范围。这一方面表现在存贷息差比较大,同时,银行的多数贷款合同都把利率风险转嫁到了客户身上。在贷款合同中,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约定,即商业银行有权根据央行指导利率逐年修订贷款利率。从国外的经验看,随着零售银行业务竞争的加剧,金融机构将利率风险简单地转嫁到客户头上的作法,最终将失去市场竞争力。因而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管理利率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是迫在眉睫。(见表1)
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管理的目的着眼于控制损失而非创造利润,利率风险管理之目的不在于完全消除利率风险,而是借助于资金管理策略、运用利率管理工具,将风险控制在适当范围之内,避免最坏情况的发生。
在利率风险管理实务上,将利率风险管理分为前台领域和后台领域分别加以探讨。负责操作利率工具的属前台作业,包括柜台与客户之间的各项存款业务,货币市场工具,如:同业拆放、回购协议等;资本市场工具,如买入有价证券、发行金融债券等;以及其它衍生性金融产品的操作,如:利率期货、债券期货、金融互换、期权等等的运用,都属于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范畴。传统利率操作工具目的在于轧平资金头寸;衍生金融工具则着重在规避风险。传统与衍生利率工具,虽然被可被用来轧平头寸,规避风险,但在利率变动时,却又成为制造风险的来源。操作者既可依据市场利率以及头寸需求来运用这些利率风险管理工具;此外,还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状况预期未来利率走势,再结合自有头寸,做出实现利润最大化或减少利息支出的决策。由此可见,不论轧平头寸,还是配合未来利率走势操作自有头寸,都是利率风险管理的重点。利率风险管理后台作业是指制作利率风险管理报表,准备利率风险决策的资料,降低管理决策与前台操作的信息差异,确保制订利率风险决策的部门得到最重要最完整的参考数据。利率风险管理报表的准确度,直接影响操作结果,不但关系到金融机构风险暴露程度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损益。
下面仅就利率风险管理流程分五步骤进行讨论。传统上,利率风险管理包括利用期限缺口法、持续期分析法、动态模拟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基本分析,将分析结果导入利率管理决策,确定风险暴露程度与策略、利率风险管理操作,然后进行利率风险管理操作评估,从而调险管理操作等(见图2)。
1、利率风险基本分析
传统上可分三类:期限缺口分析(见表2)、持续期分析、动态模拟分析等,实务上已被广泛运用。运用期限缺口法衡量银行的总体利率风险首先是编制准确的期限缺口报告,以便进一步进行利率风险分析。然后依据净资金正负缺口,配合利率升降趋势来判断风险。期限缺口分析的缺点在于未纳入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值,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期限设定与选择不够客观,未能选择权风险等状况,而且现实中资产负债利率变动多数并不能一致,如果不能适时采取必要措施反应市场利率变动,期限缺口分析就会失真。
持续期分析考虑现金流量及货币的时间价值,来评估市场利率变动对银行资产及负债现金流量现值的影响。但由于涉及到复杂的运算,需依靠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每天更新的持续期数据,作为调整资产负债组合的依据。
动态模拟分析则将缺口分析结合模拟技巧,预估银行未来财务状况,再利用缺口管理,衡量银行未来不同期间内可能承受的利率风险,可考虑选择权风险,也可针对不同的收益率曲线估算利息收付,帮助管理者更有效的管理利率风险,但因未将货币的时间价值考虑在内,所以动态模拟分析法较适用短期利率变动风险分析。结果趋近未来实际的变化,对决策的帮助加大。VAR技术可以对市场各种风险逐步定量化,通过统计方法对市场风险进行识别和度量,通过计算在一定置信度水平下投资头寸的最大可能损失来判断风险,最大可能损失称为风险值。随着风险管理观念的成熟以及信息技术发展,风险值VAR观念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利率风险管理领域。
传统的期限缺口分析、持续期分析等着重在财务绩效分析,属于资产负债面的管理;风险值的管理概念引进后,将获利的观念注入风险考虑,商业银行追求的目标修正为“在适当的风险之下追求最大利润”。
2.决定风险暴露程度与策略
将以上分析得到的可能风险暴露值提供给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作为决策依据。对企业经营来说,风险与报酬并存于投资活动中,承担风险才能获取报酬。通过分析,根据预期的利率走势变化来制订风险暴露程度的决策,通过改变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来减少未来利率变动所造成的负面冲击,并在具体操作中贯彻执行,能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风险暴露程度取决于企业的风险偏好,例如投资银行偏好增加风险暴露来获取高报酬。利率管理决策因此可分为防卫型与积极型管理策略。防卫型以消极态度消除银行所持有之缺口,缩小风险暴露,维持资金缺口为零,以实现减少净利息边际波动目的的管理策略。积极型管理策略是根据对未来利率走势预测,采取不同资产组合操作,达到边际净利息收入最大化。
具体的决策过程重点包括(1)参照宏观经济分析(2)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应独立于利率风险产生部门之外(3)建立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利率风险总额控制、分配制度(4)决策的机制必须掌握时效。
3.利率风险管理操作
执行利率风险管理决策传统的方法是进行资产负债表内操作,就是调整资产负债的不相称头寸以减少利率风险。例如调整可相互冲抵风险的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科目的比例、到期日,使利率风险自然对冲,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不过,在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大量衍生性金融商品使得利率避险更富弹性、更有效率。运用衍生性金融商品来避险,其基本原则是将净风险头寸,做衍生性金融商品反向头寸的操作。其结果是将成本锁定在当前利率水平,此后无论利率涨跌,原有净风险头寸损益均与衍生性金融商品反向头寸互抵。
4、利率风险操作评估
依据每日操作结果以及营运头寸变动,定期检查利率风险值的变化与风险目标值的关系,严格执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决策。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应制订各项长短期利率指标值,作为评估的根据。报表机制影响评估步骤的效率,前台作业日报表必须按日制作,全行报表原则上按月制作,但应具备随时掌握最实时风险值的效率,在市场重大变化时,能迅速提供信息来评估调整策略。指标值的制订要注意不能流于形式。后台管理效率,在这一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5.调整利率风险管理操作
调整利率风险管理操作的重点在于掌握时效。整体头寸调整因为资产负债期间差异、利率调整因素需要时间来进行,而且银行头寸是动态的,所以头寸风险的调整必须事先考虑动态头寸变化的移动型态,避免过与不及的情况发生。决策会议应该保留前台作业负责人在设定目标一定范围内的决策权利。
三、利率风险管理系统
纳入信息部门与管理部门良好的内部控制与信息流程是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机制的两大柱石。风险管理是跨部门的机制,必须整合所有的利率风险产生部门,结合信息部门、管理部门的辅助,建立经常性的运作机制,才能搜集详实的资料,并经过汇总分析,得出风险相关报表。信息部门在串联整个利率管理机制中扮演决定性的角色。所有自有利率敏感性头寸数据的搜集都依靠信息系统,分析的结果和决策流程,则必须依靠管理部门共同付诸实施。信息部门与管理部门串联角色关系到利率风险管理系统的成败。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是近年来的趋势,其主要作用在于风险决策的机构以更独立超然的立场综合利率、信用等等所有风险管理,独立于风险产生单位之外,避免球员兼裁判,混淆决策过程与执行的偏颇。
就一般银行而言,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建置的必要性应高于风险管理系统。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则奠基于完备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之上。
四、结论
篇10
关键词:银行业改革;金融风险;金融监管;金融创新
一、中国银行业的困境
(一)不良贷款依然困扰中国银行业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这是特殊经济环境和政策空间下难以避免的产物。多年以来,伴随银行信贷的过度扩张,经济高速发展引发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失衡,为中国社会经济长期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的效应。
截至2006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已经下降至7.09%,比2005年同期下降了1.5个百分点。在各类银行当中,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最低,仅为0.78%,紧随其后的是股份制商业银行,2006年底的不良率为2.81%。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虽然也有大幅度下降,但2006年末仍有9.22%。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分别是4.78%和5.9%。
在全球乃至我国金融市场加速开放的今天,不良资产率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保持市场竞争力、开展国际化经营的重大障碍。
(二)所有者缺位
理论上国家是国有的商业银行的所有者,但实际上却很难切实地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行使所有者的有关权力。
这一方面使得许多国有企业的经营者自认为是所有者的代表,逃避监管,滥用权力,造成“内部人控制”;另一方面则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和国有企业经营者认为既然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同属于国家,那企业欠银行的债务只不过是“一家人”内部的问题而已。这样既容易产生“政府负无限责任,而银行由内部人控制”这一严重弊端,也会因资本金、不良资产、治理制度、内部风险控制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三)金融风险威胁银行的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金融风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贷风险。我国经历了农村和,在这个充满着竞争、碰撞、冲突、优胜劣汰的过程中,诞生了许多新兴企业,同时冲击了大量落后保守的企业,也出现了大量的停产、合并、兼并、破产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资不抵债,严重影响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有的银行不良贷款比重更大,隐藏着大量的呆死账贷款,这严重地制约着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虽然经过两次不良资产剥离,但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仍然较高,这已成为威胁我国金融安全的首患。
2、结算风险。近几年,银行会计、储蓄、出纳、信用证、承兑贴现等业务岗位的案件又呈现出高发势头,主要也是由于这些业务的操作环节内控管理不到位,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调查不够。
3、道德风险。目前我国银行由于管理仍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人治”的成份多,“法治”的成份少,内部控制严重不足,致使道德风险日益突出。
(四)流动性过剩
过多的流动性使得大量银行资金在找不到出路的情况下,被迫涌入目前仍很狭小的货币市场,导致货币市场收益率水平屡创新低。
由于商业银行的资产使用效率太低和使用渠道太窄,一方面中小企业和消费信贷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银行大量资金积压,导致货币市场主要投资工具的利率持续走低甚至和存款的利率产生倒挂的现象。流动性的持续堆积使得银行体系蕴涵的系统性风险不断加大。
(五)金融腐败使国有资产流失
融资的垄断性一方面导致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由于风险释放有一个时间过程,不会对国有银行各级负责人构成短期制约,届时风险暴露时,那些负责人早就走了。
而另一方面拥有资本配置权的寻租行为和短期业绩带来巨大个人利益回报,而风险损失始终由国家买单兜底。这无疑暴露出国有银行体制、监管机制等诸多缺陷。
(六)来自国外银行的威胁
毋庸置疑,新竞争者必抢先入侵令人垂涎的客户群,比如那些具有较复杂财务需求的高净值客户和公司。
另外,主要的跨国公司客户普遍会转向它们认为可以提供更好服务的银行。国外银行可以发挥它们的低外汇资金成本,以及较复杂的产品线和全球业务网络的优势,凭借它们在其他市场的广泛金融服务的经验、服务素质,向客户提供较有价值的服务方案。而对于国内银行来说,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
二、中国银行业的当务之急
(一)剥离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改善银行资产结构
针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过大的现状,政府在1999年先后组建了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个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接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但由于受规模的限制,国有商业银行还有很大数额的不良资产不能剥离出去。
另外,国有商业银行的客户主要是国有企业,加入WTO后,我国许多企业特别是竞争力较弱的企业都将受到冲击,国有商业银行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剥离这些企业。
要从根本上改革银行信贷体制,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不良贷款管理系统来化解不良贷款存量并控制其增量。所以今后更加重要的问题是,积极探索新的不良贷款处置方式,控制不良贷款反弹,严格控制新增贷款质量。
(二)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股权多元化是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必然要求。产权制度是企业内部组织制度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基础,不同的产权制度会产生不同的产权激励机制,进而决定公司治理机制及其运行效率的差异。
公司治理机制的优化从根本上受制于产权制度的优化。只有股权多元化,才能从根本上保障股东和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国有银行作为国有特大型企业,机构人员众多、利益关系复杂,市场化的转变绝非易事。境外战略投资者通过较大比例的占股和进入国有银行必然会打破现有的关系和利益格局,在银行内部形成利益的硬约束,从而有利于推动国有银行的市场化改革。
借助于战略投资者和海外监管机构对国有出资人代表的非规范行为形成一定的制约力,从而有利于推动银行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并推动相关改革和法制建设。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股权结构的改善有助于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建立一整套新的市场激励和约束机制,强调投资者利益,彻底打破国有商业银行的“准官僚体制”,改变“官本位”,通过合理的、符合商业银行运营要求的绩效激励机制、充分的风险控制和资本约束,促使国有商业银行变成真正的市场主体。
(三)完善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构建科学有效的内控体系
我国经济还处在转型期,经济高增长和高风险并存,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应该坚持改革和管理并重,积极探索风险防范机制,不断改革和调险管理组织架构,完善内控管理,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1、转变经营理念,强化控制意识。商业银行应彻底扭转“重业绩、轻内控”等错误观念,正确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关系。要将内部控制纳入对分支机构的综合考核,提升风险评价水平,建立风险调整后回报率基础上的考核机制,增强绩效考核评价的科学性。要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分支机构风险控制意识,丰富风险管理手段和措施,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2、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尽快把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股份制商业银行,并加快上市步伐,在法人一级构建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力划分和权力制衡的有效结构,抑制“内部人控制”、“道德风险”的发生。
3、建立有效的经营管理架构。一个良好有效、科学严密的综合内部控制系统,对于银行的安全和稳健运作,尤其是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来说至关重要。只有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从根本上在制度的层面对一家银行机构的正式的职权划分、职责分离以及权力制衡做出严格安排。
4、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机制。主要是要解决好经营管理中的利益导向问题,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因此,绩效考核要有科学性、系统性,避免只讲业务发展而忽视风险管理的现象发生。如:商业银行要建立涵盖业务量、盈利状况、风险管理、资源利用效率等系统性的指标业体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高创利能力的业务骨干,必须坚持进行全方位的绩效考核,避免风险隐患对银行造成“硬伤”。
(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是中国银行业最少采纳的管理方法之一。随着更多的国外银行挤入竞争行列,争夺优秀人才也会日益加剧。
中国银行业应该实行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以吸引、激发和保留有效的员工:组织员工参加世界级培训,为员工提供丰厚的薪酬以及其它员工激励计划,如员工持股制度等。
(五)加强银行业的金融创新
2007年,加强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将成为银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为鼓励商业银行加快金融创新,防范金融创新风险,促进银行业金融创新持续健康发展,2006年12月,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
可以说,加强中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商业银行改革和提高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1、金融产品的创新。研究和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一些金融产品、服务手段,如自动存取款、信用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以及近年来日益普及的跨行转账等。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对银行信贷的需求,积极开展消费信贷、助学贷款,拓展银行中间业务,加强银证、银保合作,推进金融业务电子化、网络化建设。
2、金融工具创新。金融衍生品市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在价格发现、规避风险和增加投资组合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已有多家中、外资银行机构获准开办衍生产品业务,品种主要包括期权,远期,互换等。
3、管理模式创新。在金融创新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银行业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按照有关银行经营原则,从审慎管理的要求出发,制定提高效益、降低风险的有效管理方法和措施,提高银行业资本运作水平。此外,银行业将适应业务开展的需要,完善内部机构设置,建立权责明确、机制健全、分工合理、管理有效的新型银行管理体制。
(六)加快推进银行业的混业经营
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日益频繁的跨国商业关系将产生更为复杂的银行产品需求,如贸易担保、外汇、属下企业资产管理等。
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提高,银行亦需在产品项目及渠道上做出相应改善,积极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和资产管理业务:全力推进国际业务的发展、创新代客理财工具并加快发展企业年金、基金托管等资产管理业务;适度降低信贷资产比重,提高投融资资产比重,提高低风险权重的债券投资、票据融资和货币市场业务在全部资产总额中的比重。
虽然政府目前还没有取消银行、保险及证券分业经营的规定,综合银行已然崭露头角:中信实业银行,这家国有信托投资公司已获准成立一家控股公司来合并其保险、银行、证券和管理业务,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超市”。
2007年,国家将加快推进银行业的混业经营进程。随着商业银行向资产管理、投资银行、保险等业务领域的渗透,资产证券化、基金管理、人民币理财、债券投资等创新产品将会加速推出,中国银行业将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成思危.解析银行改革路线图[J].法人,2006(4).
2、胡祖六.国有银行改革需要引进国际战略投资吗?[N].经济观察报,2005-12-05.
3、2007年中国银行业市场研究及投资分析报告[R].2007-03-15.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