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管理处罚法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治安管理处罚法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治安管理处罚法基础知识

篇1

本案法院应否受理?

一种观点认为人民法院不应受理,因为本案是一起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未经公安机关处理调解,而公安机关的处理调解程序,是人民法院受理的必经前置程序。前置程序的法律依据是《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规定,“公安机关处理交通事故,应当查明交通事故原因,认定交通事故责任,确定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情况后,召集当事人和有关人员对损害赔偿进行调解。”(第30条)“经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生效后任何一方不履行的,公安机关不再调解,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第34条)。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联合下发的[1992]39号《关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第1条规定,“自1992年1月1日《办法》实施后,当事人因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问题提起民事诉讼时,除诉状外,还应当提交公安机关制作的调解书、调解终结书或者该事故不属于任何一方当事人违章行为造成的结论。人民法院对于符合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起诉的,应予受理。”必经程序的法律依据是民事诉讼法第111条规定,人民法院对符合本法第108条的起诉,必须受理,对下列七种起诉,分别情形,予以处理。第三种情形: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由其他机关处理的争议,告知原告向有关机关申请解决。《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4条规定,“公安部是国务院处理交通事故的主管机关,县以上地方各级公安机关是同级人民政府处理本行政区域内交通事故的主管机关。”因此,本案应由公安机关处理,人民法院不应受理。

笔者认为,本案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公民享有请求获得司法救济权应该是一项最基本的民主权利,虽然在我国目前的宪法中没有明文规定,但这确是包括我国在内的民主国家的共识。需要说明的是,司法救济权不是指当事人的胜诉权,而是指当事人依法享有的诉权,对公民就其民事权益请求司法救济而论,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110条、111条是告诉当事人如何正确行使诉权,第109条、112条是规定如何便利当事人行使诉权。所有这些规定均无任何否认当事人行使诉权的意思。有人认为,第111条即是对当事人行使诉权的限制,第111条第3项“依照法律规定,应由其他机关处理的争议,告知原告向有关机关申请解决。”笔者认为,与其说是对当事人行使诉权的限制,不如说是引导当事人正确行使诉权。该项规定主要解决两种情况,一是当事人对如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方面的争议案件(事实上是主体地位不平等不属民法调整范围);二是应由公安机关、检查机关侦查的案件、应由纪检部门处理的案件(实系人民法院无管辖权),引导当事人向上述部门反映处理。有人认为,除上述两种情形之外,还包括另外一些类型案件,如当事人对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工伤事故等引发的赔偿案件,如果不经过有关机关先行处理,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笔者认为,这实际是一种误解,有关机关先行处理与人民法院受理的性质是有根本区别的,后者是司法救济,前者是有关机关在查明事实后,主持双方当事人解决争议,当不能解决争议时,也能为当事人进入诉讼收集证据的行为。对这些类型的案件,如果不经有关机关处理,人民法院无法查清当事人所争议的事实,或可能查明但人民法院诉讼成本(人、财、物、时间)太高,有关机关先行确认有关事实,为人民法院受理该类案件后正确处理提供保障,有关机关先行处理的意义也就在于此。但当当事人未经有关机关先行处理而就损害赔偿方面的争议要求人民法院解决时,因其请求属于人民法院民事案件的受案范围,人民法院仍应当受理,如果人民法院因为担心不能正确处理案件而不予受理,为了避免实体处理上的不公而必须牺牲程序公正的作法,即首先考虑当事人的胜诉权再考虑其诉权,实际上是无端地剥夺了当事人的诉权。有了这种认识,再将民诉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结合起来看,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对符合民事起诉条件的交通事故赔偿案,工伤事故赔偿案,医疗事故赔偿案,并没有明确规定为“不经过有关部门处理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不难理解,法律的本意并不是要求人民法院为求得客观公正的审理结果而限制当事人行使诉权。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公安机关的处理调解程序作为民事诉讼的前置程序确实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一是因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技术性较强,非常需要专业机构(交警部门)通过现场勘验,依《道路交通管理条例》、《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作出责任认定,人民法院不具有这种能力;二是交通事故发生后,经交警部门勘验后事故现场需要及时清障,损害现场不可能保存到诉讼阶段,交警部门的勘验笔录、影视资料实际上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诉讼的保全证据;三是通过交警部门及时调解,大部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都可以结案,这样能更及时地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同时也减少了大量诉讼给法院带来的压力。但交警部门对交通事故赔偿案件处理调解终归没有强制执行力,当事人完全可能不履行,当交通事故赔偿案件诉讼到法院后,法院对交警部门出据的事故责任认定书、调解书、调解终结书、伤残评定书等均仅作证据使用。但该证据并不具有当然的法律效力,如果人民法院审查后认为公安机关所作的责任认定、伤残评定等确属不妥,则不予采信。不采信前提是“确属不妥”,以采信为原则,不采信为例外。可见,人民法院对公安交警部门的处理意见的重视和依赖程度是较高的。

当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未经交警部门处理,诉至人民法院时,人民法院的确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不受理违反民诉法规定,受理后可能出现事实不清,责任不明而难以下判的被动局面。笔者认为,应该具体案件具体分析,审判实践中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

1准确定案由。未经交警部门处理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与经交警部门处理过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区别,笔者认为在案由上应该反映出来,对后者,以交通事故财产(人身)损害赔偿为案由是没有疑问的,但对前者,是否还以此案由呢,仍有探讨的必要。案由应该真实、详尽地反映当事人的争议性质,对未经交警部门处理的赔偿案件以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作案由虽然较详尽地反映当事人之间的争议性质,但笔者认为,该案由并不妥,应以财产(人身)损害赔偿作案由。理由:1是否系交通事故尚不明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2条定义,交通事故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因违反《条例》和其他道路交通管理法规、规章的行为(违章行为),过失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故。也就是说,是否系交通事故尚需要分析判断,对一些当事人认为是交通事故的,公安交警部门也可能不认为是交通事故,如在机关大院、学校、工厂内发生的事故,当事人无违章行为等。2交通事故只能由公安交警部门认定,包括人民法院在内的其他部门、个人无权认定。《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规定,县以上地方各级公安机关是同级人民政府处理本行政区域内交通事故的主管机关(第4条)。公安机关处理交通事故的职责是处理交通事故现场,认定交通事故责任、处罚交通事故责任者、对损害赔偿进行调解(第5条)。公安机关对发生在道路上的车辆引起的安全事故,首要的任务就是确认是否是交通事故。3以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作案由,让人感觉《关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的“当事人因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问题提起民事诉讼时、除诉状外,还应当提交公安机关制作的调解书、调解终结书或者该事故不属于任何一方当事违章行为的结论”无用,规定了与没有规定无区别,反正人民法院均以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立案受理。

2严格贯彻审判方式改革的精神,只对当事人存在的争议进行审理。即不对全案事实进行审理,没有争议的事实人民法院不再审查,直接确认。任何一件损害赔偿案件,均有损害行为的发生、发展、结束、损害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等诸方面,有些事实当事人并无争议,对无争议的事实直接确认不仅提高审判效率,同时也体现了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尊重。如本案中,甲、乙两单位对损害事实(追尾事件造成车辆损坏)均无争议,对责任归属(由乙单位负全责)也达成一致,对赔偿范围(只限于奥迪车的修理费)同样进行了约定,这些如果当事人不再有异议,人民法院则应直接予以确认。

3正确分配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对事实没有争议的案件在审判实践中毕竟较少,当存在事实争议的时候,或当事人一方对已达成的协议翻悔不履行时,举证责任的分配直接关系到双方当事人利益,举证责任分配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判决是否公正。人民法院审理此类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笔者在此用准交通事故这个概念仅是为与经过交警部门处理的交通事故区别),应严格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对举证责任进行合理的分配。对此类案件如何分配举证责任并不容易,笔者肤浅地认为,对未经交警部门处理的准交通事故赔偿案件,损害事实、损害行为与损害事实的因果关系、行为的违法性原则上由受害人举证(按民法通则第123条之规定,高度危险作业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不以行为人过错与否作为侵权构成要件),这在事故已时过境迁的情况下,没有交警部门的调查处理,受害人举证责任较大,受害人的败诉风险是相当大的,但这也是其不向交警部门报案请求处理相对应的后果。如果事故后双方当事人已经达成协议,后因某一方不履行协议而诉讼至法院的,应当由违反协议一方当事人承担变更协议或不履行协议的举证责任,举证不能时,直接判令当事人按协议履行义务。

4正确适用法律。未经交警部门处理的损害赔偿案件不以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论,因此,不适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这个专门解决交通事故赔偿案的规定是不难理解的,应当适用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处理。民法通则与《办法》所确定的归责原则、赔偿范围是有区别的,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

篇2

一、法制教育的本质是公民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基础教育,是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

温总理讲到,我到医院看望季羡林先生,他对我说,讲和谐还要讲人的自我和谐,要使人对自己的认识符合客观实际,适应社会的要求,正确对待金钱名利,正确对待进退、正确对待荣辱,这才能和谐起来。我认为,目前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正是承载着这样的使命和责任。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基础教育,而法制教育则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基础教育。为什么要开展法制教育?从逻辑关系上讲,通过思想品德教育达到树立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在要求,首先的是达到教育他们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外在目标,即法制教育,简言之,教育学生做一个守法的公民。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对于每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从法制建设上讲,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结合,法制教育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把法制教育渗透到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并贯穿始终,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关键,也是教育部门和教育者必须思考的课题。从社会现实上讲,道德是人的心灵的底线,而法律是社会的底线,现代社会发展对于人的影响涉及到方方面面,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社会问题,将法制教育渗透到思想品德教育中,是起到社会净化作用的现实需要和基本措施,是一项源头教育。

二、法制教育渗透到思想品德教学中应把握的几个环节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成才要先成人,成人要先做守法的人。法制教育是通往成人道路的桥梁,因此对于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的法制教育要注意坚持做到四个结合:

(一)教师学与行的结合。即教师不仅要“学为人师”,更要“行为世范”。“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法制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它首先要求教师在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所以教师要成为学法的模范,不是苛刻的条件,而是人才教育的迫切需要。每一位从事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教师不但要了解宪法、刑法、民法等基本法律,还要根据时展和教育规律,掌握治安管理处罚法、劳动合同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等与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法律,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基本要求的具有高尚道德和高度法制观念的合格公民。另一方面,“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不仅要把教育当职业,更要把教育当事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做到以德立身、自尊自律。有的教师不注重自身形象,随地乱抛杂物、随地吐痰、公共场所吸烟等等,都容易产生负面影响。教师做守法的模范,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才能潜移默化,水到渠成。

(二)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结合。法制教育也是一个系统化的教育工程,不能仅仅满足于思想品德这一单一的教育载体。法制教育要从校内向校外延伸,即法制教育无处不在。要积极构建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家长五位一体的立体教育模式,形成良性互动。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法院参加旁听,感受法律尊严;定期把公安民警请进校园,以鲜活的例子,宣传法律法规,让学生们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三)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的结合。作为思想品德教师,主要的任务就是将法制教育融于课堂教学和学校的活动中,丰富学生们的法律知识,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受到教育。法律条文是枯燥的,但是案例是鲜活的,特别是我们身边发生的真实案例不仅有教育的穿透力,更有震撼力。案例教学是法制教育课内教学的基本载体,但是还要积极探索学生更能接受的方式方法。“磨刀不误砍柴工”,“功夫在诗外”。法制教育要从课堂四十分钟延伸到课外二十四小时,即法制教育无时不在。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片,指导学生观看电视中的一些法制栏目,如“今日说法”、“法治时空”、“与法同行”等;我们还可以在学生中搞法律知识竞赛活动、法制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教育广大青少年遵纪守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篇3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法律基础知识》教学 运用

《法律基础知识》是中职的一门基础课程,帮助中职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基础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权益,依法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实践能力。但限于课时和篇幅,目前无论何种版本的中职《法律基础知识》教材都偏重于理论和法律基础知识的阐述,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在宣传法律的同时,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以增强其法律意识和提高其思想觉悟,因为它是法律基础知识课的生命力所在、魅力所在。实践表明,法律课越能紧密联系实际,就越受学生的欢迎,效果越好。这就要求中职法律基础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中职《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教学。

一、采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必要性

1.中职法律教材现状要求。

当前我校法律课程主要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在编写中讲究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突出知识阐述,但案例素材、情景设计、实践操作等几乎没有涉及,给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一定困难,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育教学方法陈旧。

当前中职《法律基础知识》教师教学手段普遍陈旧、原始,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本书为主。教学方法也非常单一,都把讲授法作为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很少尝试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基本上是唱“独角戏”,已经习惯照本宣科,一讲到底,不喜欢采取其他的教学方法。

3.中职校生源现状。

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基本上是经过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和民办高中的层层筛选而落榜的,文化成绩相对较低的学生。其中有少数学生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及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自我约束能力都有所下降。进入中职学校后,他们又不能很快地调整落榜的心态,导致学习上缺乏目标,缺乏动力,学习进取心不足,严重影响到中职校的教学质量。

这些现象都给职校法律课教师提出要有创新意识,授课过程中要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现有的素材,如法制教育片、实时案例来补充教学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课堂吸引力。

二、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理论性强,法律定律条文枯燥无味,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学校的“校园网”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内在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交流、讨论、实验、合作、探究、表现、创造等形式引进课堂。注重实例教育,多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法律实践活动等内容的课程,比如采取模拟法庭、重点案例剖析、以案说法、举办有奖征文、法律知识竞赛、图片展览,播放法制教育片等内容的方式,使学生在整个学习中积极参与到师、生的互动中;生、生的互动中;主动实践中;健康发展的教与学过程中,从而得到体验、感受、经历,最终有所收获。

2.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突破重难点。

信息技术资源能多层次、多角度、多途径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展示,有利于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如在教学“制裁行政违法,维护社会秩序”时候,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一幅“根深叶茂”示意图,学生很快就了解并掌握行政违法的涵义;行政违法的构成;行政违法的制裁;行政法律责任。还给学生播放一些案例介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守法意识。

3.克服了职校《法律基础知识》课时不足的困难。

利用多媒体可以将板书通过幻灯片形式出现,复杂的图形、表格或总结性的文字,事先制成多媒体的幻灯片、动画或网页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给学生,可以加快学生的感知的进程,而教师则省去在课堂中讲解、绘图、制表等时间。

4.加大练习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法律基础知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学科,但传统的教学往往由于板书、绘图和重复讲解而浪费时间,使学生课上练习少。信息技术的应用,节约了授课时间,加大了练习容量,并由于其快速反应力强的特点增强了练习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强化。

5建立师生交流的平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现代法治社会中,法律方面的信息以令人震惊的速度在不断增长,其修改和变化的速度也同样是日新月异。网上法律知识和法律案例越来越多,学生的视野越来越宽,这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法律知识,把握社会热点问题,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讲解,讲清讲透,并引导学生讨论,培养法律意识。但是,网络同样也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更大的方便,解决了任务重而课时少,学生有问题但不愿当面问的矛盾,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如论坛、留言本、邮件列表、常见问题回答等形式,为学生学习法律知识,解决实际法律问题提供咨询帮助,创造平等自由的交流空间.

三、信息技术运用应注意的几个环节

1.精心选择视频案例,加强有针对性。

视频案例有别于传统教学中的教学举例,在视频案例教学中,案例选得好,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案例的选择要尽可能选择积极向上的视频案例。选用案例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用积极的例子去激励学生,讴歌正义,弘扬社会主义法制精神。

2.案例选择要通俗易懂,适应学生的接受水平。

①引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课外资料;②有典型意义的案例;③教学难点中难以理解的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知识点;④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情感健康发展的信息。如讲到犯罪,可引用具体数据说明,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八十年代后却突增到70%以上,从最高人民法院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的犯罪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在平均以14.18%的速度逐年上升。总之,要适时,适当,适度,发挥最佳效果。

3.引用案例要和学生的生活和将来的职业有关联。

引用的案例最好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使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而不是遥不可及,还可以选择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或者生活相关的案例。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确实有帮助。

4.网上与网下、课上与课下的双结合。

互联网具有及时、互动、灵活、形象等优势,为法律教学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但是,网络不是万能的,教师还要利用课堂上面对面,有利于感情交流的优势,进行超前性教育、及时性教育、警戒性教育,充分利用网上网下、课上课下各自的特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的链接。

总之,法律基础知识课除了向学生传播法律知识外,还要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有助于学生感受、理解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要让学生在今后的职业活动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民主意识,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参考文献:

篇4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的管理,保证民用核安全设备质量,根据《民用核安全设备监督管理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的考核和管理工作。

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方法包括超声、射线、磁粉、渗透、涡流、目视、泄漏检验等。

第三条从事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活动的人员,依据本规定参加考核并取得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相应方法和级别的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活动。

第四条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由国务院核行业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的规定统一组织考核,经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核准,由国务院核行业主管部门颁发资格证书。

第二章机构及职责

第五条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负责核准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的资格,核准在国内从事无损检验活动的境外人员的资格,并组织对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及相关考核活动的监督检查。

第六条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设立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资格核准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相关管理办法;

(二)对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资格鉴定委员会成员实施备案;

(三)审查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的资格。

第七条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资格核准委员会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及其派出机构、技术后援单位的代表以及特聘专家组成。

核准委员会委员应当具有5年以上相关管理工作经验或者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能准确理解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第八条国务院核行业主管部门负责设立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资格鉴定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制定考试大纲;

(二)编制有关无损检验方法的考试题库;

(三)审查报考人员的资格和考核结果;

(四)管理有关档案;

(五)具体负责发放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的证书。

第九条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资格鉴定委员会由国务院核行业主管部门、各相关行业协会、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相关单位、技术后援单位的代表以及特聘专家组成。

资格鉴定委员会二分之一以上成员应当为已取得Ⅲ级证书的无损检验方面的专家。资格鉴定委员会的成员名单送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承担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资格考核工作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主要条件:

(一)具有与拟从事的考核活动相适应的考核场所、档案室、检验设备和仪器;

(二)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三)具有健全的考核管理制度。

第十一条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考核单位的职责主要包括:

(一)制定考核工作程序;

(二)具体组织资格考核;

(三)管理检验设备、仪器、试块或者试件;

(四)管理报考人员的档案资料。

第三章等级划分和资格考核

第十二条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的资格等级分为Ⅰ级(初级)、Ⅱ级(中级)和Ⅲ级(高级)。资格考核按照不同的等级、方法分别进行。

第十三条Ⅰ级无损检验人员可以承担下列工作:

(一)调整和使用仪器设备;

(二)在Ⅱ级或者Ⅲ级人员监督指导下,根据操作规程进行无损检验活动,并记录检验结果;

(三)依据标准对检验结果进行初步评定,但不得出具无损检验结果报告。

第十四条Ⅱ级无损检验人员可以承担下列工作:

(一)根据确定的工艺,编制技术操作规程;

(二)安装和校准仪器设备,具体实施无损检验活动;

(三)依据法规、标准和规范评价检验结果;

(四)编写和签署无损检验结果报告;

(五)培训和指导相应无损检验方法的Ⅰ级无损检验人员。

第十五条Ⅲ级无损检验人员可以承担下列工作:

(一)确定无损检验技术和工艺,监督和管理无损检验活动;

(二)依据法规、标准和规范评定检验结果;

(三)编制特殊的无损检验工艺;

(四)没有验收准则可供引用时,协助有关部门制定验收准则;

(五)培训相应无损检验方法的Ⅰ级和Ⅱ级人员。

第十六条报考人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学力和实践经历要求:

其中,申请报考Ⅱ级的人员应当具备相应检验方法的Ⅰ级人员有效技术资格证书;不具备相应检验方法的Ⅰ级人员有效技术资格证书的,其实践经历时间应当加倍。

报考Ⅲ级人员的实践经历时间为获得相应方法Ⅱ级资格证书后的时间。上述经历应当至少有一半时间是从事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活动的。报考Ⅲ级的人员应当持有2个以上有效Ⅱ级资格证书,且应当含有所申请报考方法的核Ⅱ级资格证书;申请UT、RT和ET的Ⅲ级人员还应当具有PT或者MT的Ⅱ级资格证书,申请PT、MT、LT和VT的Ⅲ级人员还应当具有UT、RT或者ET的Ⅱ级资格证书。

已经取得其他机构相应方法资格证书的人员,在满足了相应级别的学力和实践经历要求的情况下,可以报考同等级别的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资格考核。

(二)报考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视力条件:

1、裸视或者经过矫正的视力要求达到5.0以上;

2、报考人员的辨色视力应当达到能区分与无损检验方法有关的颜色对比度。

(三)近3年未被吊销资格证书。

第十七条申请报考的人员应当向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资格鉴定委员会提交下列主要证明文件:

(一)学力证明;

(二)聘用单位出具的培训经历和实践经历证明;

(三)医院出具的视力证明;

(四)已持有的资格证书。

第十八条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资格鉴定委员会应当对报考人员进行资格审核,并自收到相关证明文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告知报考人员是否可以参加资格考核。

第十九条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Ⅰ、Ⅱ级资格考核包括笔试和操作考试,Ⅲ级考核包括笔试、操作考试和综合答辩。笔试采用闭卷模式,笔试成绩有效期为1年。

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资格考试试题内容与范围按照相应方法的各级考试大纲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笔试内容包括“通用考试”和“核安全设备专业考试”两部分。

通用考试主要考查报考人员的无损检验基础知识,检查报考人员对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民用核安全设备专业考试是考查报考人员将有关无损检验技术应用于民用核安全设备的能力,包括民用核安全设备的有关知识和相关法规、标准和规范。专业考试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一)Ⅰ级和Ⅱ级人员考试内容应当包括:核安全方面以及民用核安全设备系统的有关知识;民用核安全设备质量保证方面的有关知识;民用核安全设备用特殊的无损检验技术以及在核辐射环境中工作时的辐射防护知识;无损检验操作技能;相应的民用核安全设备用无损检验的标准知识,尤其是国际公认的核设备用无损检验标准知识。

(二)Ⅲ级人员的考试内容,除前述对Ⅰ级和Ⅱ级人员所进行的考试内容以外,还应当包括:主要民用核安全设备的选材原则、材料型号、性能,以及这些材料在制造过程中和运行环境下可能产生缺陷的机理和性质;各主要系统所执行的核安全功能,以及这些系统中各主要设备的核安全级别;民用核安全设备相关的无损检验新技术和新工艺。

第二十一条操作考试主要是考查报考人员正确应用无损检验仪器进行操作,出具检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

第二十二条综合答辩主要是考查报考人员对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理论、方法和实践操作等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

第二十三条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考核单位应当在考试结束后的10个工作日内,将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报考人员的资格考核申请、相关资料以及考试结果报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资格鉴定委员会。资格鉴定委员会对考试结果进行审查,并将审查结果报国务院核行业主管部门。

第二十四条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报考人员有舞弊行为的,由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考核单位取消其考试资格,并停考1年。

第四章资格核准、证书颁发与管理

第二十五条国务院核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将审查通过的报考人员的下列主要材料送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核准:

(一)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报考人员的资格考核申请;

(二)学力证明;

(三)由符合第十条规定的考核单位出具的考核成绩;

(四)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资格鉴定委员会审查意见;

(五)已持有的资格证书复印件。

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前款规定的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核准工作,并将核准结果送国务院核行业主管部门;核准通过的,由国务院核行业主管部门自收到核准结果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

第二十六条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资格证书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人员姓名及聘用单位;

(二)考试合格项目及资格等级;

(三)有效期限;

(四)证书编号。

第二十七条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考试合格项目的有效期限为5年。无损检验人员连续脱离无损检验专业工作1年以上,该项目自动废止。

第二十八条资格证书有效期届满后拟继续从事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活动的人员,应当在证书有效期届满6个月前向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资格鉴定委员会提出更新申请,并提交下列主要材料:

(一)聘用单位推荐信;

(二)医院出具的视力证明;

(三)连续脱离无损检验专业工作未超过1年的证明;

(四)聘用单位出具的未发生过责任事故、重大技术失误的证明。

资格鉴定委员会对前款规定的材料进行审查核实后,申请人方可参加更新证书考核。

Ⅰ、Ⅱ级更新证书考核为操作考试,Ⅲ级更新证书考核包括操作考试和综合答辩。

第二十九条考核合格并经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资格鉴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后,由国务院核行业主管部门将更新证书考核结果连同更新证明材料送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核准。

经核准的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资格证书有效期可以延长一次,延长有效期为5年。

第三十条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的聘用单位,应当加强对本单位无损检验人员的管理,保证其在资格证书限定的范围内进行有效的无损检验活动。

第三十一条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不得同时在两个以上单位中执业。

无损检验人员变更聘用单位的,应当向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资格鉴定委员会提出无损检验人员资格证书变更申请,由发证机关更换新的资格证书,并告知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更新后的证书有效期适用原证书的有效期。

第三十二条已取得国外相关无损检验资格证书的境外单位的无损检验人员,需经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核准后,方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活动。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三条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负责对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的考核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国务院核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对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考核单位的考核工作进行检查。

检查内容包括考核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情况、组织机构、场地和设施、人员师资力量、考试大纲及实施细则、考试管理制度、考试计划及实施、文件和记录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十五条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考核单位有义务配合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和国务院核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工作,并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不得拒绝和阻碍。

第三十六条无损检验结果报告的编制和审核应当由具备相应资格的无损检验人员担任,并经其聘用单位批准后方为有效。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其停止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活动,并由国务院核行业主管部门吊销其资格证书:

(一)违反操作规程导致无损检验结果报告严重错误的;

(二)伪造检验数据,出具虚假检验结果或者结论的;

(三)同时在两个以上单位执业的;

(四)有其他违反国家核安全法规行为的。

第三十八条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超出资格证书限定范围从事无损检验活动的,由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其停止无损检验活动,依据《民用核安全设备监督管理条例》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对聘用单位予以处罚。

第三十九条伪造、变造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资格证书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考核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核行业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核安全监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停止其资格考核工作:

(一)考核单位条件变化,不满足规定的要求;

(二)不按照本规定的要求进行考试;

(三)资格考核工作质量低劣;

(四)严重违规,弄虚作假。

第四十一条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考核单位有关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考核单位停止其资格考核工作,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一)泄露考试内容的;

(二)考试过程中有行为的;

(三),导致考场纪律混乱,考试结果失实的;

(四)其他严重影响资格考核公正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