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综述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综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1-0224-02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重要研究内容,对近年来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进行及时整理,避免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克服该问题研究过程及内容的感性化倾向,是相当有必要的。其实自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起步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和探讨。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粗略统计,从1989年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中直接指涉文化问题研究的论文有300多篇,专著、博士论文4部,有10多部专著进行了专节研究,这凸显出这一研究问题的现实价值[1]。但是,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的研究热潮,我们更需要热问题冷思考,一方面,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内涵和逻辑结构,另一方面,要对其研究的重点和盲点进行反思,这对于推动这一研究的系统化、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的总体审视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有的学者从文化底蕴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沃壤之中,并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激荡中获得发展的文化动力[2]。有的学者从文化环境的角度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就是指围绕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思想的文化要素的总和。进而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结构、特征、功能和运行等[3]。有的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入整个文化系统进行思考,努力从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大背景观察思想政治教育[4]。有的学者是从文化整合功能视野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发挥文化整合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促使社会文化体系关系和谐、增强和提升社会自身有序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并进而讨论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整合功能的路径选择[5]。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体系是一个由众多衍生功能组成的复杂结构,精神文化功能是核心功能,物质文化是作用对象、外显、载体和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精神文化,发挥文化建设功能的外显和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物质平台[6]。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引领功能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活动对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的文化的建构、塑造和导引的作用、影响、能力及其结果[7]。有的学者甚至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的概念,认为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品类所具有及发挥的作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人的本质与整体,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双向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之力;它是教育者借助人性通悟而启发受教育者对生活意义追问与反思所形成的精神生产之力;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文化场力对人们的影响而激发出来的意志创造之力[8]。还有的学者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9]、高校网络文化视野[10]等角度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上述观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看做是两个相对独立但内容有所交叉的系统,进而讨论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或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定场景中去看文化,或从大文化的特定场景中去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理论内容。这就忽视和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身的内涵和逻辑结构。而本文则试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身的逻辑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的领域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领域旨在回答研究对象及其研究范围是什么。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概念为核心构成的一组概念体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性和专属性。要想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首先必须先了解文化的内涵。我国学者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是将文化视为人类活动的结果和产物。我国学界的“文化”概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广义的文化观将文化定义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义的文化观是将文化定义为精神财富;狭义的文化观将文化定义为意识形态。在这里,我只认为最可取的是广义的文化观。广义的文化相对于“自然”而言,“文化”即“人化”,是人活动的成果及其活动的模式。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具体内容时,许多学者往往从某一种具体的文化形态进入这一领域,并研究其功能、特征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如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网络文化、文化安全的关系等。但如果仅仅局限于这种宏观和表层的研究,将使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研究形式化和感性化,因此,需要从微观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进行理论建构。
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指:人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创造的文化,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运作的过程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有其自身的逻辑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1)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内容的有形客观存在,其表现为看得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则、原则以及技术层次等。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中最表象的、为人感知的层次。这个层次即通常所讲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第一个层次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精神或价值以及这种精神内涵得以表达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以及过程。(2)思想政治意识或者观念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这第二个层次是第一个层次的萌芽及其观念化。它承担着双重的任务:一是将社会总体文化精神转换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一个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又表现客观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使客观文化发挥社会功能,即它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体系中输入和输出的双重功能。(3)运转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叫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手、脚、牙齿及其活动方式,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实施、运转方式。这个层次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中生存的方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调整的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特点与功能
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特点与功能的理解和把握,可以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具体内容,推动本学科领域理论体系的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差异性和流变性。不同个体和社会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评价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异中有同。同样,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流变性也不是毫无连续性的变动着的,而是动中有静,变中有不变,表现为文化发展的连续性。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与其他文化是相互渗透和影响的。道德观念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也是不可分割的,道德观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三大功能:认识功能、创造功能和践行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功能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认识、了解、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人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表象的过程,而是能动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为前提的,人们只能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结构中才能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创制、完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规范体系等的功能。创造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社会需要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需要,并设计、选择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调整方式,而后在社会实践中创制新的规范或者改变旧有的规范,从而达到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目的;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学者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可以提出新的调整方法和方案,或者是吸收外域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精华并内化到现有的理论中去,从而达到本学科理论体系的再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指导人们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推动其实现的功能。当人们选择某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行为的具体行为方式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及其评价便会参与决策的过程;当人们选择某项目标时,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便会做出相应的评价,从而决定取舍。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代视角之一,是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的统一。学界之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是希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能够更好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更好地利用科学的方法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这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容及其逻辑结构的微观把握,它需要在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上,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进行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唯有如此,才能凸显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学科属性和独特性。
参考文献:
[1] 周琪.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再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
[2]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9.
[3]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7.
[4]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J].理论学刊,2007,(11).
[6] 王革慧.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J].理论导刊,2007,(5).
[7] 刘先进,李经纶.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引领功能[J].求实,2007,(5).
[8] 李焕明.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现状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涵的研究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这几种观点。刘海春从需要论角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客体属性满足社会与人需要的一种关系范畴”[1](P.19)。沈晓梅从价值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它通过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这两个层面体现出来。”[2](P.77)李江凌将其归纳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意义,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其效果,能够满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提出、倡导、组织和实施者的利益和需要的功能和效益,能够促进主体所统治的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3](P.74)。武云虹、季泽军从主客体关系角度出发认为:“从主客体关系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效用和意义,是其在其实践活动中合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只有在主体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实现了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才能实现。”[4]虽然目前理论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含义的厘定有不同的标准,但是被认为最为权威的表述是项久雨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念的界定。他从哲学角度进行界定,“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式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一致、相结合、相接近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合乎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5](P.46)目前理论界大都引用了这一提法。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的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的划分标准
从价值主体方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区分为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从具体来看,按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1)按条件和依据分,从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角度来看,有理想价值和现实价值。(2)从价值的功能来看,可以分为保证价值、导向价值、凝聚价值、激励价值、调节价值、转化价值;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实践价值;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时代价值功能。(3)从价值的性质来看,有正面价值和负面价值;可分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4)按效果显现来看,有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5)按评价分,有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划分的研究相对比较多,基本上囊括了所有的价值形态。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目前理论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根本就体现在人的价值上,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发展问题,它能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要”[1](P.20)。(2)从人的社会化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一定的社会所承担的,旨在促进个体实现社会化的一种教育活动”[8](P.50)。(3)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和开发功能”[9](P.130-134)。(4)从价值客体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主要表现在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导向、精神动力的激发、个体人格塑造、个体思想和行为规范四个方面”[9](P.174)。(5)从个体主体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社会化方面的价值,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人生课题方面的价值。”[8](P.50)总之从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等社会价值,而且具有个体价值,即能够满足教育者的物质需要,实现教育者的精神提升,能够帮助受教育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受教育者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政治品质和健全的个性心理。” [10]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有关人的发展作用问题上一直没有得到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作用逐渐得到显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帮助实现个人价值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目前的研究大多只是放在理论研究上,至于如何实施以及如何改变人们思想观念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偏见还是比较少。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
目前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内容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1)“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范围来看,其社会价值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发生作用而呈现出来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5](P.206-216)张耀灿、郑永廷等根据时代的发展,补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还应该包括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精神资源的开发价值、与时俱进的发展价值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价值”。[9](P.184-185)(2)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本质和功能来看,“其价值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满足处于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集团的需要,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建设中具有积极的意义。”[2](P.77)目前我们所发现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主要是从以上观点去考虑,即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四)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9](P.50)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人的社会化和全面发展,因此它具有个体价值。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又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能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发展,因此又具有社会价值。多数研究者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实质
思想政治价值的实现,其实质是价值客体的主体化。项久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角度看,就是自身主体化的过程,哲学上称为客体化过程,仅把价值的实现理解为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是表面的、肤浅的。其实,这并不是价值的真正实现,价值的真正实现是客体对主体产生实际的效应,即产生实际作用的影响。价值实现是客体作用于主体,对主体产生实际的效应,这个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中的客体主体化过程。客体主体化正是价值实现的实质。”[5](P.187-188)李江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实质是人的价值的实现过程,即经过教育者改造过的被教育者的价值的实现过程。这一过程,不同于物的价值的消费过程。物的价值的消费过程,就是物的原有价值的消失;而被教育者思想政治价值的消费,不仅他自己原有的价值不会消失,而且可以创造出更多更大的社会价值。”[3](P.74)以上观点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实质做了相同的论述,代表了目前理论界大部分研究者的观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有很多种,但是从人的发展需要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价值课题只有满足了人的需要才能实现它的价值。
李江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是受教育者在所接受的政治思想的指导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现实地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过程。受教育者由于接受了一定的政治思想,就会在这一政治思想的引导和指导下,在这一政治信念的激励下,用自己的行动去履行自己的政治责任、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时,以自己的行为维护着主体所倡导的政治思想、政治秩序和政权,推动着社会的发展。”[3](P.75)项久雨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途径有三种,一是根本途径,二是基本途径,三是具体途径。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指出实践是社会活动的基础,是人在世界上的自我肯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途径主要是灌输途径和接受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具体途径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课堂教育。包括“两课”教学、专业课渗透和人文选修课等渠道。二是管理教育。包括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行政管理、学习管理、生活管理以及社会成员的自我管理等。三是因特网教育。四是自我完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实现等。[5](P.272-282)以上几种观点中,项久雨的观点比较全面、具体,现在理论界大都比较认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越来越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方式也因该必须与时俱进,需求更多的实现途径。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研究现在还处在起步阶段,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研究的专著较少。由此可见,该领域的研究空间较这一问题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刘海春.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人本回归[J].思想教育研究,2004,(4).
[2]沈晓梅.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回归[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10).
[3]李江凌.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和实现[J].求实,2006,(3).
[4]武云虹,季泽军.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再认识[J].中国校外教育杂志,2008 .
[5]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当前价值的三个维度[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
[8]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J].教学与研究,2001,(8).
篇3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献;综述
一、微博思想政治研究的主要方面
微博相关理论研究者的研究方面各有所侧重,但都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微博的传播与发展、 微博的使用现状、微博的特征等。如赵聪锐的 《微博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谷松的 《谈利用 “微博”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侯小杏、张茂伟的 《微博在教学应用中的传播模式研究》,范芸芸、毕莹的《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围上一条温暖“围脖”――浅谈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论文中都对这一内容展开了论述。微博以其内容丰富、操作性强、 更新快等难以比拟的优势很快被众人所接受,仅新浪微博而言,“到 2012 年, 微博用户有望达到 1.2 亿”,无论是对于传统媒体还是对于创造及使用主体而言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利用微博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微博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两面性
微博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就这一观点而言,学者几乎都认可这一观点。“微博作为网络媒体的新宠,为大学生提供便捷交流平台的同时,也给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藏鹏、崔可伟在 《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初探》 一文中就对微博带来的双重影响做了分析。他认为,微博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正能量的又一重要途径,为师生交流沟通搭建一个崭新的平台,从而有利于营造寓教于乐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但与此同时,微博中的信息具有复杂性,会影响到大学生正确的三观; 部分微博中的内容侵犯别人的隐私, 对传统道德提出挑战; 部分大学生过度沉溺微博, 出现人际交往异化的问题;在微博和现实中,部分大学生出现人格分裂问题。刘春雁在《大学生微博使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中也强调,一方面 “微博的丰富多样性有利于大学生开阔思维,微博的互动性和平等性有利于大学生交流思想、 缓解压力”,但另一方面 “微博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在思想上容易对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微博使用的方便性和隐蔽性容易削弱学生的自控能力;微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意识上容易使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正如山东大学的孙宜山在《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中说到“同时还应注意到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带来的系列挑战:文本碎片化、信息泛滥所带来的垃圾信息和虚假信息使认知和思想 产生偏差等。因此,理性对待微博,扬其长避其短,将微博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就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进行的尝试。”
(二)利用微博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深刻认识和把握微博的特点与规律, 深刻认识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 并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发挥微博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疏通和舆论引导功能, 进一步拓展和增强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 深度、维度和接受度”。绝大多数学者都特别强调指出,“要用辩证发展的视角看待大学生群体使用微博现象”,在利用微博为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过程中, 既要重视教育外化的作用, 更加要突出大学生内化与内省的作用,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赵聪锐强调,现代高等学校教育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要充分利用微博,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二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构建绿色微博;三要提高大学生使用微博过程中的媒介素养。范芸芸、毕莹在 《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围上一条温暖 “围脖 ” ―浅谈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也认为“首先,要从思想和观念上正视这一问题;其次,要用好新媒体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三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增强媒介理性。”
(三)建立校园微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要逐步建立校园微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有部分学者也提出了这一论点,但较少有人对此作出专门的研究与论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吕本富曾表示:高校开微博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微博是高校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开通微博可以塑造高校勇于接受新生事物自信开放的形象;二高校微博是高校最快的信息通报平台,为公众近距离了解高校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国内高校开通微博的主要时间段集中在 2010 年 10 月至 2011 年 1 月。最早开通新浪微博的‘211’高校是华中科技大学 (2009年11月24日)”,“截至 2011 年 2 月底,全国已有 100多所大学在新浪开设了官方微博 (校级),其中‘211’高校超过 80所”。谷松在 《谈利用 “微博”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中提出,可以“通过创立学生手机报等形式,由校团委组织编发微博信息,设立如校园焦点、就业创业、时事点评、智慧讲堂、青年先锋、社团动态等栏目,面向广大学生及时传递校园最新动态,加强思想引导”,在 “重要节日、重大活动和敏感时期,编发专题微博,加强思想引导、组织主题讨论、倡导主题活动”,从而帮助广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自觉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总之,这一课题的研究在理论上有利于拓展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丰富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在实践上有助于指导微博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此可见,微博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多角度、高难度、意义大、影响深的科学研究课题,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亟待拓展和深化。
作者简介:李淑敏,性别:女,籍贯:山西吕梁,出生日期:1991年5月17日,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学院,专业:法学硕士2014级硕士研究生。
篇4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社会 个人
1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概念界定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理解,就会有不同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对诸如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解读,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现实定位也必然存在分歧。有学者从政治学的角度认为促进政治认同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有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把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看成是促进个体社会化或社会整合;有学者从教育学或德育学的角度把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看成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等。
目前学界比较认同张耀灿的界定。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即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预期的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在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以及社会生活的有关方面所要达到的一种未来状态”。[1]
2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现状
笔者对当前学界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观点进行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种:
张耀灿,曹清燕认为长久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长期在一种单一的政治性、工具性的话语色彩的阴影下,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了政治的奴仆和经济的婢女,失去了其存在的最初意义。他们认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借助人学理论。提出在人学的视阈中,从实践主体理解,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在社会中的一种必要的存在方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目的是促进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最高目的是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实目的是促进和谐的社会主体的生成。这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基础、最本质的愿望和要求,体现了一定社会发展的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2]
杨生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质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决定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其政治性。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质就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具有政治意识性和政治意志性。据此,他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这是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总体设想。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确定需要依据人的人的人的主体性原则;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统一的原则;灌输社会规范与培养能力和个性有机结合的原则;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社会批判性原则。[3]
闫艳,王秀阁通过对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这两种互竞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观进行分析对比,发现这两种目的观都存在着不足与缺陷。因此,他提出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观,即人与社会的共赢。他认为不管是只强调社会本位还是只强调个人本位,都是没有真正理解个人与社会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真正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不仅要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还要促进个人的和谐发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由突出社会需要转而兼顾人自身的需要,由单一的社会取向向兼顾社会与个人转变,其旨趣是促进人与社会的“共赢”。此外,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指向是幸福生活。[4]
通过以上各位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杨生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取向在于促进社会发展;张耀灿和曹清燕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取向在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闫艳,王秀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取向在于实现人与社会的共赢。由此,我们应该看到,近几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取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角度: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角度。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近七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研究还是取得了突破,有了一些研究成果。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价值等研究中对个体的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等研究取向的出现,以及对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关注等,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进行了更为恰当的定位。这使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从传统的政党本位、政权本位、社会本位向兼顾以人为本的发展、从群体本位向兼顾个体本位的发展。无论是从人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各种学科视角来研究,其最终都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都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理论建构和实践都起到了重要指导意义。
但客观分析,综合到目前为止所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仍有以下几点不足:
1.研究成果欠缺集成。迄今为止,关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研究,目前学界成果研究的并不多,特别是专门性的著作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似乎并没有得到人们足够多的重视,人们或者把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当做不言自明的,或者鉴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蜻蜓点水,甚至望而却步。即使是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也主要散见于部分学术期刊和一些专着的部分章节中,这表明该研究还不够系统,尚没有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专着,欠缺成系统的“集成型”的研究成果。
2.相关研究有待深入。(1)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目标界定不清。这样就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层层展开和具体落实。(2)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构成要素中政治要素、思想要素和道德要素的研究,而同样作为要素的法纪要素和心理要素尚未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3)作为一门应用性强的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探究多停留在于理论层面,应用于实践中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3.
[2] 张耀灿,曹清燕.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定位――基于人学的视角[J].江汉论坛,2008.1:35-38.
篇5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其中的哲学思想、科学精神、人文内涵已经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党的十报告中,同志提出了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为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化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结合的途径与原则、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运用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梳理。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特定的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以及审美情趣等,是培养一个人民族情感、国家观念、社会意识的重要手段。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利用中国古代思想资源来解释和论证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概念的界定: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提出有一个历史过程,对其含义也有不同的理解。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使用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 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 最近一个时期, 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 出现了一些偏向,“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
目前学者基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关于传统文化的内涵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大多数研究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温美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李菁则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历史所提供的条件,创建、改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根据文献分析,大多数研究者从自己的角度对“传统文化”做出了不同的理解,同时对传统文化理解的侧重点也有差别。
二、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源出现代, 虽然古代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学科, 但也有对人们思想形成规律和思想教育规律的探讨, 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目标、内容、原则、方法、措施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问题。因此,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均有借鉴意义。
(一)宏观上系统整理
沈壮海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具体实践作了深刻的文化解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理论建设具有理论意义。
顾友仁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一书则以“透视传统文化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变迁为目的”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进行了独具特色的研究。
这一系列著作都给我们宏观理解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二)微观上重点分析
有学者尝试着从传统文化中选取一个主要流派或某一主要流派的某些代表人物,重点阐述其思想道德理论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价值。
早期研究最具代表的是邓球柏教授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分别总结了《大学》《中庸》《论语》等八部经典论著以及董仲舒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书中既探讨各思想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又探讨各家思想可用于当代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教育的资源。
当前学术界的研究多集中于儒家及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或观点。
三、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结合的途径与原则
(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结合的途径
讨论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结合的途径,是很多学者研究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东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须植根于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土壤中,对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的价值吸收和开发利用,进行重新开掘、认识和评价,不断丰富、发展和充实,创造性地转化中国文化传统,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结合的原则
某些研究者在吸取传统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尝试从不同视野总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传统文化的原则。
初文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难免会带有历史的烙印,具有一定时代局限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有合理和积极的一面,但也有不合理和消极的内容。
虽然一些学者已经在这方面有所思考,但研究成果还相对较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四、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运用
(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全面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学者认为,特别是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对中国古代和谐文化、“大同”思想、民本思想等的继承与发展;民族精神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直接成果,时代精神是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的延续;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传统荣辱观的继承和发展。
(二)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钱穆先生在《文化与教育》中说:“人才之培养,系唯大学教育之责”。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不容推卸地肩负着保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维护民族文化血脉传承的重要使命。
曲江滨、张薇在《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中指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弘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需要;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要求加强传统文化的作用。
可见,研究者已经从不同角度就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作出了比较深入的概括,这为我们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借鉴。
(作者单位:天津海运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俄)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99
[2] .著作选读(下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781.
[3] 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4] 温美琳.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J].法制与社会, 2010(34).
篇6
摘要:信息时代之下的思想政
>> 互联网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探析 “互联网+”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 互联网背景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互联网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启示 互联网思维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探析 基于互联网思维视角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 依托移动互联网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创新国外研究综述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探讨 互联网下事业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之建立 基于移动互联网面向“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究 互联网+模式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探究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模式的实践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 互联网视阈下青年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江芳俊.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三明学院学报,2014(5):9192.
[3]腾讯研究院.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EB/OL].(20151210)[20160831]..
[4]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4):16.
[5]刘云生.论“互联网+”下的教育大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15(20):11.
[6]洪志雄.互联网的“再中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青年与社会,2014(17):161.
[7]邹瑞睿.多元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思想研究,2016(5):149150.
[8]黄冬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培育模式新探――基于网络实践活动进程视角[J].重庆邮电大W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6366.
[9]吴朝文,任思奇.新媒体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7782.
[10]张国启,孙禄.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互联网思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6):108.
[11]缪宏兵.互联网思维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平台建设[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0):52.
[12]程玉莲.“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计探究[J].新疆社科论坛,2015(6):44.
[13]陈德玺.“新常态”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辨证思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3):7782.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Model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I Longbiao
(School of Airport Engineering and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Civil Aviation Flight University of China, Guanghan 618307, China)
Abstract:
The “Internet+” model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information era. In terms of opportunities and the challenges, the “Internet+” model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the benefici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ternet+” model and ideological & political education brings completely new ideas and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but does not change of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ust face the development and explore the highly integrated model with the Internetthe “Internet+” model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fore, by applying the “Internet+” model, a multidimensional innovation of the philosophy, methodology and field and a multidimensional harmonization of nature, tool, reality and virtual are expected in the are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imes and realize the great historical mission of this education.
篇7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并不是某个人的或者会某个集体所明确的行为规范,它于相对应的科学领域研究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成型并得到认可,它是一种学术研究领域在对应时期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的综述,是对于该项学术研究的所具有特征的重要标志。对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相关工作的教育者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是其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与相关研究过程中所需要共同遵守的规范。拥有与时代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这项工作而言极为重要。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确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而言有着积极的意义,它在标志这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一项常规的科学的同时,相应的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这项研究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当社会进步发展,很多社会现状也与当初有着很大的区别,将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范式套用于今自然会有很多地方产生偏差。
(一)育功能的偏离。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过于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作用,在部分的高校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转化成了对于学生的政治教育,这无疑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错误解读。思想政治教育拥有其丰富的元素。其中不仅仅是政治教育,同时也包含了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和法制观念培养等。仅仅是作为政治教育的存在无疑导致了对于其他方面教育的忽视。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所需要达成的目标无疑使相左的。
(二)对于学生群体所起作用的忽视。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一直并不重视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群体的主观意识。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唯一主体,而学生这一受教育者则被忽视,在教育的模式上则是采取的单向的灌输观念。这种单方面的灌输式教育对于学生的积极性无疑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同时也会进一步的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所起的作用。
(三)教育模式的落后。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才去的是生硬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个体细节不予考虑,强硬的将思想理念灌输于所有的学生。这种无视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教学模式,终究会由于受到个体之间巨大差异的影响而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所预期的效果,可谓是说事倍功半。
(四)研究的对象的单一化。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研究的对象往往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对象,并在莫种意义上忽略了对于其他方面的研究。以个体素质与整体素质为例,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更加注重于个体的特定素质,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忽视了对于整体的素质发展提升的研究。这样一种定域式研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整体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新范式形成的工作必须尽快的实施。
二、我们所追求的是怎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新范式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寻求一种新范式,以适应社会时代的变化已成为必然,但是我们需要怎样一种新范式,怎样的新范式才能满足需求?
(一)更具思考意识。在当今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中,学术思维的缺失极大的阻碍着该项学术研究的正常发展。在现有的范式中思想政治教育逐渐的脱离了社会现实,丧失了对于学术成果的质疑能力。仅仅是停留于对于过去研究成果的不断重复,并不能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因而我们更应改主张学术思维,对问题以学术的角度,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事实进行分析;以学者的角度去思索正式教育的相关问题;以不断创新的理念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只有如此才能够达成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现实的统一。
(二)注重“问题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新范式应该注重对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能够对发现新的问题,抓准问题关键,并迅速处理问题。在对于已有问题的探讨以及新问题的研究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放眼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范式需要又有开阔的眼光,拥有世界性。在当今社会整个世界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应当能够拥有普遍性,要能够在复杂多变的世界环境中准确的把握中国的特殊定位,以此来确认其发展方向。同时必须意识到思想文化的融合是一种大势所趋,必须在成人这种趋势的同时明确中国核心的价值体系,以此作为思想融合构成中的重心。
篇8
【关键词】新形势 高职 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70-01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教学目标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应随之改变,以此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1]。目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一些困难,只有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才有出路。
1.新形势下传统思想教育模式的症结
1.1 课程体系急需突破
高职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一直没有自己的特色,使用固定的版本教材,内容不能结合当前的新形势进行积极的改进,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没有具体的考评方案,考评结果也没有实际意义。课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不多,形式单一,基本上还是出了问题进行批评,谈谈心,在改革上动静不大,处于稳妥保守的状态。
1.2 教育形式需要变革
当前高职教育采取了校企合作办学等形式,学生要用大部分时间参加实践活动,不断地来往于学校和企业之间,大部分时间在校外顶岗学习和作业,频繁地接触社会复杂的环境,给他们不成熟的心理带来影响。而我们的思想教育模式没有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改进,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下降了,甚至产生一些严重思想意识问题。
1.3 教学操作频遇难题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落后带来操作上的困难,寻找在新形势下的最佳结合点成为了关键。企业的确需要具有高素质的职业人才,这不仅需要学生懂理论、会操作,对思想政治品质的要求同样很高,而且有着特定的需求。比如财务专业就要求坚持职业操守、遵纪守法、市场营销专业要求吃苦耐劳、热情服务等等。在教学操作中如何去做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难以推行,新的模式没有建立,使一些学生在真实的生产、销售过程中已经表现出政治素质不高的问题。
1.4 职业生涯教育滞后
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价值观,对其职业的选择和爱岗敬业紧密相连。职业生涯教育模式的滞后,使就职上的政治导向模糊不清,这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高职生如果单纯地定位于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学科式”人才,而缺乏必要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的勇气,没有较高的心理素质,眼高手低,就无法适应企业岗位环境的需要,与企业对人才的思想政治需求脱节[2]。
2.新形势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革创新研究
2.1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拓展空间
高职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单一的课堂教育模式,要结合社会和企业培养实用性人才的要求,随着教学场地的变化而转移。在考核上要采取多渠道、多途径,把实践效果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引导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新取向,把工作做到宿舍、基地、工厂、市场,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惯性思维,使思想政治教育视野加开阔,更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由封闭走向开放。
2.2 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要求新求异
高职学生对于外来思潮的影响缺乏足够的分辨力,缺乏对于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较差。所以,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改进和创新。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从职业导向入手,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3]。比如根据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不同问题进行分类指导,采取跟班考察、单兵教练、现场教授、模拟场景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理论灌输型向职业素质型的转变。通过这些新颖的教育形式,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精神。
2.3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结合专业
新的教育模式要使学生能够接受,乐于接受,就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来进行,不能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比如市场营销专业,就要结合营销理论、方式、技巧讲解工作中要遵循的政治标准、职业道德、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避免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不正确思想意识的形成;机械制造、设备维护等专业,就要多讲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市场经济的需求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树立起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勇于奉献的正确职业观。使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为全面,与职业岗位的结合更为紧密,效果更为扎实。
2.4 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要突出政治
谈到突出政治似乎有些老调,实际上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视了这一教育的本质,教育模式的创新不能离开这个根本。在当前电子互联网盛行的时代,教育手段多种多样,教育阵地时时存在。要调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手段,多吸收社会和企业的老一辈优秀职业人才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以他们的政治追求和辉煌业绩进行现身说法,进行岗位职业素质教育、企业文化熏陶,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和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帮助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为社会输送具有较高政治觉悟和实践技能的新一代职业人才。
综述,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常重要。高职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必须要改革和创新,以此来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于职业人才政治素质的要求,使他们真正担负起国家经济建设的大任,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代职业新人。
参考文献:
[1]郑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J].和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8):186-187.
[2]姚薇.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改革的路径探析[J].才智,2013(16).
[3]何宇媚.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研究[J].综合素质,2013(06):88-90.
篇9
关键词:都市型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目标;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239-02
一、前言
当代青年研究生需要系统的理论教育、更需要用发展着的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和作用首当其冲。研究生等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人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大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可靠的实践者、接班人,关系到党的事业能否后继有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早日到来。从这个方面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与素质,促进研究生多方位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这是其他任何课程无法取而代之的。
(一)国外研究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在各国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是世界各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外一些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是无名有实,并不像中国一样,有一个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称。但是,尽管他们没有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称,但却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尽管并没有明确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与课程,但却把思想政治教育以不同方式与手段渗透进其他学科之中。许多国家都以不同的名称比如价值观教育、公民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等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对提高公民素质,维护社会体制,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经过战争洗礼的德国,吸取历史教训,摒弃“霸权主义”思想,尤其重视培养孩子的“善良教育”,爱护小动物,同情、帮助弱者是德国人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校园里,若出现欺负弱小等品行不端的学生,经校方教育仍不思悔改者,会被开除,由专门部门给予管教。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俄罗斯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人文化思想,使之意识到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遵守宪法和法律,在人与人之间,在各国人民之间,以及不同的民族、宗教和社会群体之间能互相理解与合作。
新加坡向来以国民道德素质高而闻名世界,尤其是重视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研究。其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在培养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学生,帮助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树立国家意识,培养学生的“新加坡人”意识;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因伦理道德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培养研究生竞争与合作、创新与开拓的优秀品质,以适应新加坡教育国际化和发展国际化的需要。
在当代各国中,最重视学校道德教育的就是日本。一位经济学家这样评价道德危机:道德贫困、经济富裕,这是最严重的危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关系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关键,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21世纪的日本经济的高度繁荣与高速发展,也间接证明了德育投资,德育人才的培养对于日本经济的繁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国内研究综述
郭峰(2014)在《农林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一文中根据既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以及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进行界定,对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考察梳理。谢典(2012)在《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研究》一文中从学校管理体制、教学方法等方面分析了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从培养理想信念、创新教育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朱威(2012)在《农业院校研究生职业价值观研究――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一文中则结合华中农业大学的实际情况对研究生的职业选择价值观进行深刻分析,指出研究生的职业选择价值观普遍存在着过于理想化和功利化的趋势,急于寻求自身价值,高估自身价值,而社会的使命感不强,为国家、为人民贡献力量的意识不强,偏离了培养的初衷,作者从社会、学校、家庭和研究生自身四个层面分别剖析了成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二、都市型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目标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而作为掌握更高知识水平和具有更高知识素养的研究生在这一重大而又艰巨的使命前更加责无旁贷。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重大转型历史期,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更是急需得到提高,而研究生政治理论课,无疑是提高学生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主渠道。
(二)国家意识树立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高校的普遍开设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所决定的,是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在高校的传播和贯彻。经过几十年的理论探索和历史经验证明,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扬着的旗帜,把学生仅仅围绕在这面伟大的旗帜下,树立学生国家意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基地
大学生的政治素质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政治素质的提高中起着基础的作用,它是大学生、研究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基地。首先,感悟的启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品德修养、社会阅历去启迪学生的人生。从一个婴孩呱呱落地到长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理想、有目标的优秀青年,思想教育是基础,是基石。一个优秀人才的培养更是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其次是信念的确立。当今社会,充斥着太多的负面事件,恐怖袭击、工程倒塌、食品安全…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激情、蓬勃的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前急需确立正确、积极的理想信念,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三、都市型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目标的实现途径
(一)丰富教学内容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看来,关于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46%的同学认为课程丰富多彩,很感兴趣;30%的同学认为理论知识过多,不贴近实际生活,枯燥无味;14%的同学认为未能与时俱进;只有2%的同学认为内容太深奥,难以理解,8%的同学没有选择。可见,北京农学院的研究生更关注的是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的时效性,社会热点问题或者贴近实际的问题更能吸引大家。相反,枯燥而深奥的理论知识一直是大家对于思想政治课最头疼的部分,但这恰是思想政治课的基础,因此如果老师能将理论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行讲解,相信会得到很好的效果。
(二)完善教学方法
教学是为教师与学生互动搭建的平台,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融洽的师生关系必然会在课堂教学中带来良好的效果。教师不仅要通过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先进的教学方法、合理的课堂安排手段以及教师风趣渊博的知识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教学方式可以多几样新鲜花样,例如学生共同观看当前热点问题相关视频和评论,观看以后各抒己见。当然针对农业院校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更应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增强课堂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实践教育方法是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研究生通过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了解了国情、社情、民情,还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奉献精神等高尚人格、锻炼了毅力,在当前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三)改进考核方法
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是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复兴的实践者,而研究生更是在兼具大学生重任的基础之上的各专业、各领域高层次创新的高精尖人才。高层次人才意味着必须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更需要较高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以满足和适应社会的需求与发展,促进人才的不断完善。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要对学生传授科学理论,弘扬科学精神,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核应着重考核研究生分析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学生站在多重角度去看待和思考这一问题,考核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能力更应该结合研究生的现实思想政治表现和日常行为表现,不应该仅仅依靠一场卷面考试来判定。
四、结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进性和与时俱进性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脉相承的。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思想道德领域的多元化倾向难免会对青年学生造成一些不良影响。为了能够培养出这样一批全方位,多层次发展的拔尖人才,都市型农业院校必须重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找出它的症结所在,制定合理有效的对策,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改善考核方法等,有计划的、有目的、分步骤、分阶段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培养。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制约因素;基本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3-0266-02
高校是人才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给社会输送的人才素质的高低,所以我们要及时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意见,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意义
黄彦华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对受教育者实施有关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的教育所取得的实际效果。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是常论常需的话题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效用,历代的思想家曾有过不同角度的生动揭示。众多的华夏先哲将教化视为个体获得社会性的必由之路,“性非教化不成”,同时又视教化为立政之本,“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民间也将个体德性的好坏看成是个体以后是否会有成就以及成就大小的重要尺度。以上种种观念尽管由于过分夸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而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但是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不仅古代社会如此,现代社会也一样,人们孜孜不倦的探讨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与方法。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一个常谈常新、常论常需的话题。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是现实需求的凸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富有成效的,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历程并非没有曲折与缺陷。现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延续了原来注重道德教化与理论学习的风格,把思想政治教育当做智育来进行,用单一的手段灌输枯燥而远离现实生活的“知识”,并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来说过于抽象,不能切实帮助学生了解、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因而不受学生的欢迎。现代社会中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层出不穷,按理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担负着育人作用的,面对如此尴尬的教育局面,面对如此紧迫的社会问题,讲究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势在必行。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是其自身研究现状的呼唤
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首先,视角单一。研究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一个宏观的层面上,对于特定的研究领域和群体研究较少,且不够深刻,尤其是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不仅量少,且质量低下。其次,经验描述性。大多数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没有深刻的思考与调查,只是单纯的查看别人的论文与书籍,导致调查研究多是经验性的描述。最后,实践性差。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多数在寻找问题、陈述问题,但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可行性的研究较为粗略,甚至一笔带过,没有起到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作用。
二、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以知识为中心、以理论课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单纯的课堂知识传授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内容决定形式,特定的内容只有在特定的形式下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教育形式的单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被削弱了。另外,教师的讲授完全依照教材,就教材讲教材,教学方法简单套用知识教育的方法,整堂课学生的思维受限于教师所教的范围,找不到发问的切入点,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深入学生的内心,更无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外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社会生活脱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社会生活脱节,缺乏针对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滞后性,二是超前性。就滞后性而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不到及时的更新,无法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既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更难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就超前性而言,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味用抽象、概括在现阶段还暂时无法实现的理论要求学生,忽视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学生不但难以接受,反而会引起反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有符合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才能够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学生才会认真去听、去思考,才会引起共鸣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也才能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3.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脱节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下,教学都是强调功利性和阶段性的,工作在第一线的老师们更多地关注短期和阶段性的任务和目标,而没有从教育教学的系统性、连续性方面进行考虑和研究。中学老师更多地注重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大学老师则在自己头脑中对学生既定的思想政治水平上进行教育,从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两个阶段衔接上的脱节。有些内容被遗漏了,有些内容则被反复的提出来,甚至没有梯度,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教育内容不均衡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现代教学设备的盲目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被引入了课堂。例如多媒体,它本来应该被当做教学的辅助手段,帮助老师将抽象的理论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扩充课堂的信息量,丰富教学素材,缓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但是有些教师却不是充分利用它使课堂更高效,而是过分依赖它。有些教师放弃了传统的讲授,过分依赖课件,忽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高度程式化的特点,过分依赖课件致使一些教师无法根据课堂上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课堂氛围及时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路径
1.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一方面可以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效果,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校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向。为了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是必需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过于单一、片面。首先,分数可以作为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手段,但绝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其次,对学生的评价必须由注重知识的掌握转向注重应用知识的能力,由主要依靠考试转向依赖多种考查方式,由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再次,全方位评价学生。从多个方面综合地评价学生,诸如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心理素质等。只有评价机制发生改变,才能有力的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鼓励教法和学法方式的创新
要想穷尽所有的知识、直面所有的问题是不可能的,教师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并将其传授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学生才能从根本上分析、解决一些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大力提倡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创新。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讨论中,允许多元的观点甚至是对立的观点存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其思维,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自信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素质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其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发挥。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课堂教学教条化、现代技术设备使用呆板化等,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是分不开的。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势在必行。只有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课堂的教学内容才会鲜活起来、科学起来,只有提高了教师技能,现代教学设备才能真正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心中。
4.注意高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脱节,使教学内容不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受到了影响,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此,我们必须注意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第一,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进行调查、研究,了解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这就为之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第二,科学设置层次化的教学目标,服务教学衔接,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实现高中与高校之间的有效过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基础,也是其灵魂。领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意义,找准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是制定科学对策的前提与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任重而道远,吾辈必将尽己所能。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翁爱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
[3]胡洪彬.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综述[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2).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思想动态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