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性化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个性化教学设计

篇1

体现教育个性,彰显教师的艺术与智慧,是新课改背景下教育者们广泛关注的课题。如何通过当前教育不可或缺的辅教学工具———多媒体的个性化设计,寻找属于教师自己的教育个性,值得深思。作者从实践出发,对此进行了论证与研究。

关键词:

多媒体;个性化教学设计;教育个性

乌申斯基对教育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个性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教育的力量就是从教育者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中流露出来的。苏霍姆林斯基同样认为,失去了教师个性对学生的影响,将很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那么良好的教育个性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体现在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态度中;体现在对学生正确的价值引导中。要实现这一切,教育者离不开多媒体的帮助。作为新时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个性化教学设计是体现教学良好教育个性的一种重要途径,因此,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如何进行多媒体个性化教学设计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一、借助多媒体,创设个性化教学情境

学生只有在支持性的环境下,看到某个任务的价值,并且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的时候,才会呈现出一种激励性的学习动机。所以教育者虽然习惯给学生组织一些任务型或者问题型的课堂活动,但很多时候效果不佳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直接地感受到这个任务或者问题的价值所在,或者说某个任务和问题过于枯燥、单调,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更不用说想要挑战完成的积极心理和动机。多媒体的介入,能够为学生展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之中通过生动的、真实的场景还原,自然而主动地产生参与欲望和探究心理。就好像在生物课“传染病”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对病原体与免疫系统二者之间的“斗争”有一个直观而鲜明的认识?可以借助多媒体引入动画情境,免疫系统充当“保卫者”,而病原体则是“侵略者”,学生被这样的画面牢牢吸引住,“狭路相逢谁能胜”的疑问浮现于脑海中。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学生会不由自主地一边思考一边分析。观看后,他们主动地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保卫者”是怎样战胜“侵略者”的?这自然地就成为他们的学习目标,只要教师稍加引导,他们就会进入一种主动探究的状态中。

二、借助多媒体,提升学生的潜在价值

教师教育个性最根本的体现在于让学生个性得到最大空间的发展,让学生通过学习挖掘自身潜能,创造出超乎他们自己想象的价值,并在享受这个过程的同时,让学生的个性更鲜明。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中关于景色的内容,让学生先面对画面进行“心中解说”,然后点名让某个人解说,其他人给予评价。而记叙性的内容让学生看过后,给画面添加对话与神态,进行现场表演。这样无论是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质疑,还是师生之间或者生生之间的评价,皆可以借助多媒体落于实处。多媒体在课堂中可以充当公正的“第三者”的角色,它不会做出对与错的评价,这样学生可以保持持续热情进行体验与观察,放心地遣词造句,抒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让学生在可以进行自由支配的时间中,才可以顺利地进行学习。多媒体能够给学生最大的自由空间,并给予他们“无声宽容”,这种生动灵活且极具艺术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可以“玩味”和“体悟”学习内容的机会,这无疑是让学生个性和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一个最佳途径。

三、借助多媒体,传递个性化信息源

篇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一文中提出,“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高职教学实践性要求再次提到前沿。而高职英语教学重点落实在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上,加强高职英语实践性教学因此也成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重点之一。

二、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思考

(一)高职英语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大部分高职大学英语课程归属于公共基础课范畴,教学思想强调集体意识, 利于教学管理与评估, 却限制了个人的主体意识和意志的自由。高职英语教学缺乏对自身教学性质、学生就业岗位的认真分析,模糊了职业性和应用性,表现为英语教学大纲中突出知识目标,忽视能力目标,专业特色不明确,学生交际能力训练方面的内容不够,缺乏针对性实践应用训练,与学生现实情况脱节现象比较严重。近年来,各个院校积极尝试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从教学方法、教材、师资、考核方式等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但教学效果仍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学生原有的英语基础差,缺乏学习动力,教师因材施教不够等都有一定影响。新时期下高职英语课堂实践教学这种耗时低效的状态亟待改变。

(二)高职英语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1、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让学生在开放性氛围中主动学习英语。学生是实践的主体,实践主体可以是个体或者团队。实践环境也不仅限于教室,可无限延伸至生活等场所。以项目或任务训练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学生可以开放式运用各种现代手段去找到获取信息、自主学习英语的方法。

2、打造个性化设计的英语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的特色和重点。要突破目前高职英语教学的瓶颈,同时鉴于每一级、每个专业、每个班级、同一班级中每个学生都有其个性特点,现阶段急需对英语实践教学进行个性化设计,建立实践教学个性化体系。

三、高职英语实践教学中的个性化设计

(一)个性化设计原则

1、切合学生个性特点,激发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要满足需求并使之适应需求的变化以达到期望的目标。因此,需求分析是课程设计的前提。学生对学习目标、对自己甚至是对教师的不认可均会直接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求在实践中加入趣味性,因为学生学习兴趣部分来源于趣味中所营造的轻松氛围。英语实践应根据实践对象心理和实际能力进行设计。实践的趣味性、可行性和竞争性, 让学生感觉想参与、能参与、想获胜, 从而可以使学生忽视英语的难度以及暂时忘记过去学习中的不愉快经历, 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有效地达到完成实践的目的上, 英语作为实践形式必需的工具退为辅助的工具和手段。

2、显性实践目标与隐性教学目标的融合。实践的目标是公开明确的 , 教学目标是隐藏不露的。实践目标应该简单而直白 , 以便让学生迅速理解、接受并朝着该方向努力, 有助于在短时间内开始组织、开展实践以及保证实践的有效进行。教学目标应该一直在教师的内心保持清晰的图象, 课堂上发生的一切教学内容都要紧紧围绕着提高英语听说能力这一目标展开, 并在课堂方向发生偏移时提醒教师及时进行调整。另一方面, 不强调教学目标也是为了使学生忘却“学习的痛苦”。游戏是教学的载体, 游戏的目标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显性游戏目标与隐性教学目标两者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相辅相成, 不可或缺。

3、确保全体个体的有效参与性。在教学时间、教学资源无法增加的情况下, 最普遍、最有效、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大班教学对英语课堂教学提出了艰巨的任务。课堂实践设计要使每个个体参与到以练习、游戏等为载体的课堂教学当中来,实践机会均等, 并保持很高动机。

4、把握教学预见性、可行性与可适性。英语实践教学设计还应有预见性,考虑不同层次和类型学生的反应。在实践设计中, 教师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并相应制定好不止一个的后备和调整方案。对实践内容和过程的转移,例如德育教育融入,需要正确有效的引导,这种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机动性对教师本身的能力也提出很高的要求。

5、个性化设计主体和对象统一。学生是实践中的表演者、主动参与者;教师是实践教学者, 还是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协助者和促进者。学生和教师既是个性化设计主体也是对象。实践中师生之间的距离, 当师生处于更为平等的地位时, 产生的效果会更好。

(二)个性化设计策略

1、实践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的个性化设计。根据高职学生专业特点和个体差异,在实践中融入专业性和实用性内容。将ESP 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特殊用途英语)教学巧妙融入高职英语实践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专业,可以加入专业英语案例等,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实践形式的个性化设计。拓展教学内容多样化的实践形式。哪怕是英语游戏、歌曲等的实践教学设计,都要紧密贴合英语实践个性化教学目标,使高职英语教学在统一的授课计划和教学内容上,对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设计多样化的实践形式来提高教学效果。

3、实践对象的个性化设计。个体和分组教学,给不同层次学生一个实践平衡点。个人会从中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所有学生真实有效地参与实践活动还锻炼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我发展能力。

(三)个性化设计教学实践案例

游戏名称 :Number Counts

班级人数 :50

教学目标 :培养听说的能力, 树立开口的信心。

教材内容 :Unit1 College Life的听说部分中Greeting & Introduction

游戏时间 :10 分钟

游戏规则 : 从数字1、2、3用英语依次接力,逢7和7的倍数跳过念数字。说错者上台进行中英文自我介绍。

游戏内容 :

第一步 : 从数字1、2、3用英语依次接力

第二步 : 说错者上台进行中英文自我介绍

第三步 : 表扬全体学生的配合度与参与积极性, 肯定上台表现优秀的个体学生 , 纠正普遍的发音和明显的语法错误。

常见问题 : 少数学生反应不及时;个别学生发音错误; 需随时维护课堂秩序。

篇3

[关键词]个性化;工程训练;教学服务平台;必要性;框架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116-02

培养具有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是高等院校工科专业教育的主要目标。[1]工程训练是高校工科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为制造业培养高级工程人才进行的预备性教育。[2]近年来,随着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其对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许多高等院校在传统金工实训所包含的制造实训项目的基础上,不断引入了数控加工、3D打印、柔性制造系统等一批先进制造设备与技术,形成了先进制造技术与传统加工工艺相结合的工程训练模式。然而,要培养符合不同专业需求的工程实践能力,仅增加工程训练的硬件投入和盲目增设课程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可见,工程训练在注重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前提下,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师资队伍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最大可能地增加实践操作的时间,以更好提升学生个性化实践操作能力,是每个高校工程训练环节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在学校多校区办学和学分制改革的背景下,开始尝试基于信息平台的“线上认知,线下实践”实训教学模式和个性化工程训练教学服务平台构建。

一、地方高校工程训练现状分析

地方高校的工程训练在训练模式、训练内容、训练资源和训练平台上存在如下特点:

训练模式上,以集中受训、灌入式为主,缺乏对因材施教,对学生工程训练个性化发展培养体系与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训练内容上,以理论为主,与实践脱节,以模拟性训练为主,缺乏学生能动性发挥及创新意识培养。

训练资源上,广义上的训练资源不应局限于工程训练中心内部资源,还应包括校内其他实验中心及企业实习基地的资源,而这些资源往往是跨校区、跨院系的,实际运行中这些资源壁垒往往很难打破。

训练平台上,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排课阶段,没有做到时间、空间上的开放式训练。

二、个性化工程训练教学服务平台构建的必要性

搭建个性化工程训练教学服务平台,推行个性化实训教学的管理和运行模式,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趋势,是学生个性化工程训练的内在需求,更是实现“线上认知”即在线视频教学等的基础。

(一)满足学生个体差异需求

构建个性化工程训练教学服务平台,推动“线上认知”与“线下实践”相结合的实训模式,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同时,个性化工程训练教学服务平台可以根据受训学生的特征差异及需求,提供基于基础实训的项目式综合创新实训命题[4],引导学生围绕命题进行创新设计,并在设计可行的情况下制订“线下实践”工艺方案,帮助学生完成从设计到制造的完整项目训练。

(二)发挥学生能动性

构建个性化工程训练教学服务平台,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能动性,增强学生学习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最终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训练场地物理利用率

个性化工程训练教学服务平台的构建,可推进“线下实践”教学。按学生网络学习兴趣偏好分组组织,从而明确学生分组个性化实训目标,也极大提升了有限物理空间和实训设备的利用率,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由发挥。

(四)实现教学资源高效共享

借助个性化工程训练教学服务平台,可尝试资源丰富、功能多样的网络教学及管理手段,共享的教学资源,可很大程度地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

(五)工程训练时间开放化

个性化工程训练教学服务平台的应用将为实现工程训练中心训练室的预约开放提供平台,工程训练中心通过门禁系统和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实现硬件资源全天开放,学生可以自由到场训练,增加课堂外创新项目训练时间,真正做到实训资源在时间、内容及空间上的共享。[5]

三、个性化工程训练教学服务平台框架设计

工程训练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个性化工程训练教学服务平台的构建,是为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打造开放式教学服务平台,打破原有的时间、场所限制,实现“线上认知,线下实践”,“虚实结合”全天候的以学生为主导的自由学习模式。个性化工程训练教学服务平台设计是借鉴已有教学平台的设计思想,结合工程训练的服务型特色,提出工程训练教学服务平台、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手机微平台以及服务平台管理系统四大子系统相融合的工程训练教学服务平台设计框架,如图1所示。

个性化工程训练教学服务平台,分为用户层、功能层、网络层和知识库层四个层面。

用户层主要为人机交互web门户,用于为教学平台用户提供网络浏览器登录门户,并完成需求描述,系统按照不同需求类型对教学服务资源进行分类检索,并利用交互式人机界面告诉用户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输入哪些相关信息。

功能层主要为系统平台,负责对用户的操作需求进行解析,依据教学知识检索需求调用系统模块进行推理分析,如需求匹配模块,用于从知识库中调用相应视频等描述参数与需求描述参数进行匹配分析运算,并将匹配排序结果对应的视频、文档等资料排序后通过人机交互WEB门户反馈给用户。

网络层主要用于系统知识共享传输。

知识库层由基础知识库、教学视频库、试题库等组成,用于分类存储工程训练教学知识资源。

个性化工程训练教学服务平台能充分体现并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学生能实现自主网上学习、自主选训练模块、自主预约实践时间、网上交流答疑等一系列学习过程。

四、结论

根据地方高校的工程训练在训练模式、训练内容、训练资源和训练平台上存在的不足,从满足学生个体差异需求、发挥学生能动性、提高训练场地物理利用率、实现教学资源高效共享、工程训练时间开放化等多角度分析了个性化工程训练教学服务平台构建的必要性。根据“线上认知,线下实践”实训教学模式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工程训练教学服务平台框架设计方案,该平台框架包括工程训练教学服务平台、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手机微平台、以及服务平台管理系统四大子系统,分为用户层、功能层、网络层和数据库层四个层面,该平台将帮助学生实现自主网上学习、自主选训练模块、自主预约实践时间、网上交流答疑等一系列自助学习过程,为工程训练教学服务平台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思路。

[ 参 考 文 献 ]

[1] 周梓荣,周建宇.构建新型工程训练体系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9(4):91-94.

[2] 刘翔,王蕾,刘长生,周幼庆,明俊.学分制下工程训练教学体系设计与思考[J].大学教育,2014(15):113-114.

[3] 傅丽凌,杨平,骆德渊,寇化瑜,李国庆,熊寿林.探索工程训练新模式实施大学生个性化层次化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85-87.

篇4

机械制图作为设计专业学生在一年级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整个的设计教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机械制图的教学目的主要有:(1)教授学生读取视图信息的能力,即通过二维视图到三维空间的联想能力,这样的能力同样会体现在工业设计相关课程中;(2)根据绘图规范完成产品、零件等在工程图纸和软件中的视图绘制;(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以及科学、规范的操作方法。

同时,机械制图也是众多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机械、土木、材料、电气、化工等专业中都会用到机械制图的知识。因此,在不同专业的教学中,需要做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侧重,以便更好地适应不同专业的需求。工业设计作为一个以产品的设计和创新为主的交叉学科,对于机械制图教学也有其独特的需求:(1)课程研究的对象主要以产品为主,这些产品主要是以塑料件为主,并不是机械工程专业中的机械零件、机械设备;(2)课程针对的学生和工科学生在生源上存在差异,工科类都是面向理科类招生,而设计类的学生包含了理科、文科、艺术类多种生源,不同生源对于课程的接受程度存在明显差异;(3)适当与相关课程联系,如在产品的三视图表现中可以和产品的2D草图、效果图做相应的交叉教学应用。

目前,随着工业设计专业逐步的成熟和完善,相对应的机械制图教学也应当更具有针对性,而不仅仅是“拿来主义”。简单地将机械工程专业的机械制图教材进行按部就班的讲授,无法更好地将课程和专业结合在一起,因地适宜的改革十分必要。根据上述提到的关于机械制图教学目的中的要点和工业设计对于机械制图的需求点,总结得出:充分利用设计中的图形化元素进行辅助教学,可使机械制图的课程能够有针对性的满足设计类学生的需要,且能够和后续课程进行很好的结合。

首先,完善教材和教学课件中产品设计针对性的图形化案例教学,在关于机械制图的相应知识点、制图方法、制图规范讲授完成后,实际应用案例在常规、简单的机械零件演示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经典产品在相应环节的演示。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做完作业后无法及时得到反馈,有些空间理解力差的学生也无法想象出真实的三维空间模型。传统的机械制图是把机械制图规范、方法等传授给学生,教会学生用尺规作图的手工绘图方法,学生普遍反映手工绘图作图繁琐、枯燥,劳动强度大,学生易产生畏难心理。对此,在制图教学中,应适当地引入合理的产品设计案例。如在产品案例(如图1所示)讲授知识点的同时可以将制图与后期相应的产品制造工艺、产品的2D设计表现、计算机辅助建模等课程知识有侧重地引入,可避免简单的就事论事,这些经典的产品图形案例是任何严谨的文字和详细的规范都无法替代的。学生在学习时也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知识点能够更深入的消化吸收。

其次,讲授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小组讨论是设计类课程在上课时经常会用到的一种教学模式,但由于机械制图往往是一些标准化、规范化的内容,因此基本没有关于课程讨论的环节。机械制图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可以通过增加一些类似制图与设计表现等结合的专题,提出一些发散性问题给学生讨论,通过大家的分析、研究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例如,如果对于一个概念产品(如图2所示)或者一个超现实概念怎样用最合适的视图表现形式来展现。

机械制图的教学大纲中已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达到想要的效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以便让他们对于工业设计、机械制图能有很好的认识和掌握,讨论的同时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完成读图、填图、分析图形和绘制物体投影三视图等练习,以利于启发学生进行推理的思维活动。

再次,加快完善针对产品设计的制图教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合适的教材能够突出工业设计专业对于机械制图内容需求的特点,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教材作为课程的基础,辅助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合适的教材对于整个教学过程能够起到催化剂和加速器的作用。目前,国内市面上的机械制图教材大多数分为两类:机械和非机械两类,对于设计专业来说,针对性还不够强。即便有一些针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机械制图教材,但基本上还是对于非机械类制图教材的一个简化,并没有实质性的知识点之间的整合。针对这种现状,非常需要一本能够从产品设计角度出发的机械制图教材,以加强这门基础课程与专业的集合程度。明确机械制图在整个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篇5

一、新课导入――习题设计要以学情为重点

高中数学知识前后章节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应设计适当的习题,引导学生进行温故知新。这样的习题应以教材为中心,承上启下,浅显易答,以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例如,在讲解“函数的表示法”一节时,初中已经接触过函数的三种表示法:解析法、列表法和图像法。高中阶段重点是让学生在了解三种表示法各自优点的基础上,使学生会根据实际情境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表示方法。因此,在导课环节,教师可设计一些作业让学生在比较、选择函数模型表示方式的过程中,加深对函数概念的整体理解,而不再误以为函数都是可以写出解析式的。

课堂练习:

某种笔记本的单价是5元,买x(x∈{1,2,3,4,5})本笔记本需要y元。试用函数的三种表示法表示函数y=f(x)。

(设计意图: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函数概念中的对应关系、定义域、值域是一个整体.函数y=5x不同于函数y=5x (x∈{1,2,3,4,5}),前者的图像是(连续的)直线,而后者是5个离散的点。由此认识到:“函数图像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等。”)

二、课内自学――习题设计要以教材为中心

在设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课内自学,为配合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尝试让学生主动的解决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应以教材为中心,以教材内的例题或习题为重点,也可适当拓展变换条件,体现基础性与思想性。

例如,在讲解“向量的加法与减法”一节时,为了能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向量的有关的概念,灵活地应用向量加法的运算律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笔者设计了如下习题:

例1.已知向量a、b,则在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 若|a|>|b|,则a>b;

(B)若|a|=|b|,则a=b;

(C)若a=b,则a∥b;

(D)若a≠b,则a与b一定不共线;

例2.在ABCD中,=( )

三、交流反馈――习题设计要以易错题为主

通过学生自学,对教师呈现的问题进行解决交流,中下游学生讲解、分析,优生点评、拓展,学会把问题理解透彻。学生交流评价时,其他学生暴露的问题是矫正补救的核心,也是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些较为浅显的易错题,以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如在讲解“不等式及其性质”一节时,有的学生存在对充分不必要条件的概念理解不清或不等式的转化考虑不全等问题,容易解题出错,因此笔者设计了如下习题供学生讨论。

1.设则使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部分学生错选B,对充分不必要条件的概念理解不清,“或”与“且”概念不清,正确答案为D。

2.不等式的解集是:

部分学生错选B,不等式的等价转化出现错误,没考虑x=-2的情形。正确答案为D。

四、课内探究――习题设计要以实践为主体

教师在充分理解科学探究的目标内容的前提下,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的角色应该是课堂探究的组织者与实施者,要以作业为载体,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既是探究教学的起点和基础,又是探究的对象。在教与学中,教师如果在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中渗透探究思想,就会使学生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进行椭圆概念的教学,可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实验――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小图钉和一根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所得图形为椭圆。

(2)提出问题,思考讨论。

①椭圆上的点有何特点?

②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

③当细线的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

④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

(3)揭示本质,给出定义。通过上述的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方法,进一步探究它们之间具有的内在联系和各自特征,完成了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

五、达标检测――习题设计以查缺补漏为主

篇6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 “3231”教学法 个性化 实操能力

一、研究的背景

社会工作教育承担着培养应用型社会工作人才的任务。因此,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有效地传授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是社会工作教学必须时时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同时,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型学科,目的是培养学生助人自助的技巧与能力。成为一名好的社会工作者不仅如此,还应具备个性化风格和实际操作能力。鉴于此诸多种种,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就业机制对学生素质的要求。

当前的教育研究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会影响学习结果,被动的行为参与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识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基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个性化及实用能力培养的“3231 教学法”在延续了2011年及2012年社会工作系列教学改革课题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课堂操作方法系统化,数字化,直观化。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其培养目标立足于学生思维方式与关键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展示、反馈、点拨、拓展四个环节。它一改往日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在整个过程中对于实时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从而使其在遇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行为能力与全面素质的教学目的。

二、研究的基础

(1)动力基础:自从2011年以来,作者就开始在《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等课程中,开始试点实施新的教学模式改革,即“角色模拟参与式”教学模式。到目前为止,已经持续了2年,普及到2008――2012级合计5个年级、两个专业的社会工作系的学生。 “3231 教学法”实际上就是“角色模拟参与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具体应用方法,是此模式的进一步细化,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基础,但又带着一股“小清新”。

(2)作者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在近几年的实践中,作者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基于提升能力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荣获乐山师范学院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教改文章《基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角色模拟参与型”教学模式探索》已发表。并担任副主编出版了教材 《学校社会工作》等,为此次教学内容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3231”教学法

“3231”教学法,是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授课的一种专属式教学方法,从时间分配到理念阐释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3231”主要体现在理念阐释和时间分配上。一是时间分配,即将课堂上的90分钟,按照“3:2:3:1”的比例划分成“30+20+30+10”四个阶段,分别对应“展示”30分钟、“反馈”20分钟、“点拨”30分钟、“拓展”10分钟。二是理念阐释,“3231”代表着“三心”“两意”+“三位一体”=三个变身。两个过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3231”教学法之――30+20+30+10=90分钟。“3231”教学法体现在时间分配上,即将课堂上的90分钟,按照“3:2:3:1”的比例划分成“30+20+30+10”四个阶段,分别对应“展示”30分钟、“反馈”20分钟、“点拨”30分钟、“拓展”10分钟。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也涵盖了预习的阶段,只不过我们不再将其计入到课堂时间中。

首先,在“展示”环节的30分钟里,我们要学生“展示”的是前面“角色模拟参与式”教学模式中提到的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拍摄的由教师指定的个案案例演绎录像(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或者之前的小组工作现场实录(真人全景实拍),也可以是某热点事件的真实情景报道等。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们要开动脑筋,针对自己或他人的演绎,找出问题,或者提出疑惑,在30分钟的演绎中结合之前的个人实践经历充分体会“人在情境中”的感受,更好地理解案主及服务对象的感受,感知问题。

其次,针对前面的演示,学生做出反馈。可在接下来的“20分钟”采取“头脑风暴法”,针对所展示的视频内容,结合课前预习情况,可以逐次提出问题,可以针对社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也可以针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在针对小组的讨论中,采取无领导小组讨论法,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问题,通过个人在小组讨论中的充分参与,小组成员一同讨论交流,分享个人对问题的认识,在团队交流中培养学生个性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讨论中小组成员相互合作支持,充分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小组成员的协作能力。

在整个反馈过程结束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根据实际问题展开讲述相关的理论知识,这“30分钟”不是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来分章分节讲述,而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按照教程安排,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问题进行“点拨”式讲解,将知识点按照实用性和学生兴趣度来阐述,增进学生记忆和了解的积极性,一改往日的按部就班,而是就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阐述,增强学生记忆。

最后的10分钟,对于学生们在讨论中的表现予以评价,并且根据知识点所涵盖内容进行必要的巩固与拓展,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特别是针对性、实用性方面,要扩展开来,以期达到将来实战中可以信手拈来的程度。充分利用课堂90分钟,寓教于乐。

(2)“3231”教学法之――“三心”“两意”+“三位一体”=三个变身。“3231”教学法体现在理念阐释上,可以概括为“3231”=“三心”“两意”+“三位一体”=三个变身。其中,“三心”指的是“案主心”、“社工心”、“平常心”,“两意”为“意义”和“意境”。

“三心”。具体来说,结合前面四个时间段的分配,我们需要学生在“展示”过程中体会到做为案主、社工以及普通人面对不同的社会和家庭问题时,是不是可以很好地体会和理解彼此的心情。特别是作为一名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受到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和价值观的制约,在遇到特殊的问题时应该怎样取舍和应用,是“平常心”还是“社工心”?“社工心”的应用则是出于学生对社工热爱的程度和投入的热情才可以决定的,如果只是“平常心”则对于检验学习成果来说,学生应该是没有走入到社工的世界当中来的,如果可以从“案主心”出发考虑问题、用“社工心”来解决问题,那学生的专业化程度将大大提高。

“两意”。而在接下来的“反馈”环节中,我们则要针对“意境”和事件带给我们的“意义”来进行分析,可以是针对视频本身的,也可以是之前自学预习到但还没有自己理解和弄清楚的,都要置于当下“意境”中进行有“意义”的讨论和分析。这个“两意”既可以锻炼学生个人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可以有自己的见解,自己去分析和思考问题,同时也是提高实践能力的一种手段。真实演绎过场景的或者自己亲自带领了小组的同学,一定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而身临其境带来的是能力的考验和事后的积极反思,从这个角度来说,自身参与的意境体会结合事后反思的意义内涵,学生成长仿佛就在一瞬间。

(3)“三位一体”。“三位一体”说的是教师的点拨和拓展讲解中,“3231”教学法主张将“活与实”、“动与静”、“收与放”三对有机结合在一起,也就是形式灵活但是知识点扎实(活与实),动态地演绎结合静态的思考(动与静),学生头脑风暴放得开但是也要在老师的控制下收得住(放与收),是有感而发,而不会离题千里。如此才能使课堂完成了“三个变身”。

(4)“三个变身”。所谓“三个变身”即变教师“讲”为学生“做”,让学生在“做”中思考,主动探究;变教“书”为教“学”。教师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变灌输知识为指导学习方法,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学生发现真理。这样的做法,划清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界限,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精神和实操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预期教学和人才培养成效

“3231”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演绎、自主判断为主体,生生、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演绎、自主判断,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判断及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教学效益,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3231”教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为宗旨,打破过去只以教案教学的常规,通过“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导学导练,当堂提高”,让学生直接参与、亲身体验和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结论、创新知识程序和实操方式方法。

五、结语

当今社会对于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家也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壮大和发展。然而,社会工作人才的激增需求与大量高校跟风地开办社会工作专业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和实务操作能力,使很多社工专业学生因能力不足导致流失甚至不能够很好地在社会组织中胜任,对于社会工作人才的培育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我们在近几年来,阶段性地开展了教学模式及方法改革,力图通过多种方式、不同角度来提升学生的能力,动手动脑动眼,更主要的是灵活的、带着自己思考的、具有独立鲜明个性的可以开展实务工作的合格的社会工作人员后备力量,为和谐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工作产业的夯实贡献基础性力量。

参考文献:

[1]曲玲玲,匡敏,姜敬红.基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角色模拟参与型”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3,(8).

[2] 史铁尔,刘静林,朱浩.探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培养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人才[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篇7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 城市道路 规划与设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49-02

一、概述

城市道路指连接城市内部各地区且与公路连接,主要供城市内交通运输运行的道路。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城市道路的宏观规划与微观设计改造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是东南大学成贤学院交通运输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共计48学时,理论教学32学时,实践训练16学时,授课时间为3年级第1学期。

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总结了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改革措施,以达到提高理论和实践教学效果的目标。

二、课程存在问题

教学改革之前,本课程课堂授课过程枯燥,实践环节效果不佳,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存在脱节现象。

(一)课程关系不清

根据本院交通运输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本课程与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与施工、交通工程学、道理勘测设计、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之间关系紧密。由于专业课程分由多位教师承担,故本课程授课内容存在空白,又与相关课程重复较多,重点不突出。

(二)授课内容针对性不强

本课程课堂教学内容先后包括:城市道路网规划、城市主次干路及支路设计、城市快速路、道路平面交叉、道路立体交叉、道路通行能力、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设计、城市道路景观与绿化、道路交通设施等。授课内容多,深度不足且与缺乏工程实践知识介绍,授课顺序和学时安排不尽合理。

(三)实践环节效果不佳

本课程原有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利用AutoCAD软件绘制城市道路平面图、横断面图、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结构图,但考试中的绘图题特别是涉及道路改造的绘图题学生并不能很好绘制且标注错误较多。说明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难以匹配,绘图内容陈旧且与实际工程设计、改造衔接效果不佳,尤其缺乏教师示范讲解。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与工程实际脱节

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在理论知识基础扎实的前提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但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工程实际存在脱节;教材中的图示与实际道路标线不符,教学资源特别是图片、视频等非常有限,某些实际工程中的重要知识点教材没有涉及且教材没有附带课后练习。

三、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教学与实践改革

根据本课程在教学及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加以解决。宏观上需要优化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之间互补;中观上优化教学大纲,调整授课次序及内容;微观上优化课堂授课和实践环节。

(一)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课程关系分析,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是一门承上启下的关键课程,从整个课程体系出发实施改革的原则如下:①先修课程道路勘测设计以讲授公路线形设计为主,与城市道路相关内容仅作一般介绍;②本课程重点介绍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改造以及公交设施设计;③交通工程学重点介绍交通特性,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与施工重点介绍交通设施,与本课程实现互补;④本课程适当介绍与后修课程相关的道路规划及交通管理的内容。通过上述调整明确了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授课的难重点。

(二)教学大纲修订

基于学生知识背景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将教学大纲内对知识点的要求分为(一般)了解、(深刻)理解、(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调整如下:①理论教学学时由32调整为36,实践学时由16缩短为12,目的是强化课堂授课效果,提高实践教学效率;②将原有城市快速路及高架道路设计、立体交叉设计、道路景观绿化设计、道路交通设施设计部分的知识点由理解调整为了解并缩短学时;③本课程为后修的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提供知识基础,故要求学生理解补充的交通管理知识;④将道路通行能力知识由理解调整为深刻理解;⑤本课程的核心内容为道路主、次、支路设计以及平面交叉口设计,该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或熟练掌握;⑥对新增的道路横断面改造设计、交叉口改造设计以及公交专用道设计等均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或熟练掌握;⑦由于道路的排水功能对建设海绵城市非常重要,故将原有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设计由了解调整为理解;⑧对要求理解或掌握的重要知识点,大纲适当延长学时以确保教学质量。

(三)教学内容优化

在培养方案和大纲改革指导下,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以强化和补充本课程独有的重点内容,精简繁琐重复内容为主。教学内容改革如下:

1.调整教学顺序

①本课程前期介绍交通运输基础、道路交通管理以及道路通行能力知识;同一时期,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与施工课程讲授道路管理设施设计;②本课程中、后期重点讲解城市道路网规划、城市道路及交叉口的设计和改造方法、公共交通设计;③本课程末期讲授道路排水、绿化及照明设计。通过上述改革理顺了课内和课程间的授课顺序,实现了课程互补。

2.填补教学空白

①本课程在介绍完概述内容后补充部分交通管理知识,既夯实基础知识也起到了启下作用;②课堂授课除介绍道路网规划的基本指标定义外,补充各指标在工程中的实际评价方法和使用限制;③由于学生未来就业后将面对大量道路、平面交叉口拓宽和改造的难题,这部分内容恰恰教材涉及较少,故在城市道路主次支路设计和交叉口设计授课完毕后分别补充城市道路及平面交叉口拓宽和改造知识;④在本专业培养方案相关专业课程中没有涉及公交专用道设计,由于公交专用道是城市道路设计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课程重点补充公交专用道设计及评价方法。

3.精简超出培养方案要求的内容

①高架道路设计、立体交叉设计部分,以重点介绍交通组织形式、匝道及出入口设计等内容为主,其他内容仅做一般介绍;②道路交通设施设计和景观绿化设计部分内容与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与施工课程相关内容重复,故该部分由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与施工课程重点介绍。

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改革后的教学内容

(四)授课手段与实践训练改革

1.授课手段改革

由于国家规范有所调整且教材内容比较枯燥,课堂授课与道路交通现场之间存在脱节致使授课效果不佳,故从以下几方面实施改革:

①收集国家最新的相关规范,修订多媒体课件确保多媒体课件规范性和时效性;②收集国内最新权威期刊杂志的相关信息、图纸并在筛选后编入多媒体课件;③收集城市道路实物照片,确保授课内容能够理论结合实际;④收集车辆行车记录仪视频、新闻视频、道路监控视频等资料,经筛选后有针对性的在授课中播放;⑤编制《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学习手册,手册中按章节编制教学重点、课后思考题及习题,收录了本课程额外补充的重点内容和图纸,能够配合教材对学生学习和工作起到辅助作用。

2.实践环节改革

鉴于绘图实践环节与课堂教学脱节且效果不佳,改革如下:

①绘图时间安排调整为:3学时每次,共4次,共计12学时,目的是让不同难度的绘图可以根据课时灵活调整;②每次授课均由指导教师示范绘图过程,而后再由学生绘制;③绘图实践内容依据课堂授课内容安排,包括城市道路平面设计图、横断面设计图、交叉口设计图、道路及交叉口拓宽改造设计图以及公交专用道设计图等,确保内容调整后更贴近于工程实际。

(五)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为全面评价学生,本课程总成绩由期末成绩、作业成绩、平时成绩和实践环节成绩组成。其中实践环节成绩由绘图成果成绩和实践环节平时成绩组成。目前本课程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试题库,试题类型包括:问答题、绘图题、论述题等,能够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成果。

四、改革成果

通过对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及实践环节的改革,获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教师能够在多门课的授课中灵活控制难度和深度,有效的提高了授课效率;其次,通过完善多媒体资料库和学习手册,为学生建立了系统的知识框架,提高了课堂授课效果;通过优化绘图实践内容,将理论课程与实践绘图结合,真正体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宗旨;最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被充分调动,授课和实践在评教活动中获得了多方面的肯定。

参考文献:

[1]吴瑞麟.城市道路设计[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4.

[2]杨华.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大众科技》,2011(4):165-166.

篇8

一、彰显个性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无定法。同样的课程,不同的教师讲授,教学效果却大不相同。好的教师讲课应该有其独特的魅力,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个性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的过程,同时更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锻炼。教学个性应该包含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教学理念、教师独特的个人形象以及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1.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是一门科学艺术,教学设计作为课堂教学的蓝本也应该有个性。要使教学设计个性化。首先,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否则难保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东施效颦”现象。其次,要准确理解、把握数学教材的一般特点,尤其要熟悉、吃透教材,避免生搬硬套,削足适履。第三,教师要准确理解小学生的心理兴趣和思维方式,设计出的教学内容符合其心理特征,教学过程要适应他们的思维认识过程。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教材进行合理地利用与创新性的处理,更好地凸现教学设计个性化。教师处理教材时,要找准新知生长点,探明教材支撑点,探寻创新着力点,努力将教材变为学材。

2.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形成独特个性的重要方面。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三种,是进行数学思维和数学判断的工具。在指导学生解题过程中,教师可根据题目的不同和学生的差异,选择一种数学语言,并随机进行多种语言的相互渗透、相互转换。就在这多种数学语言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中,显露出教师的指导个性及其语言美。

3.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设计风格和教学语言的运用,均基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指导。教学理念是教育工作者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教学信念,它是教育工作者的认识、经验行为在其头脑中的系统反映,来自其对教学实践的理性认识,也是其教学行为的基本准则,对教学行为起着统率和指导作用。

教学应当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教学理念。作为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笔者的教学理念主要是学生主动获取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师独特的个人形象。要塑造教师的自我形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注重仪表形象,展示新的精神风貌。(2) 尊重学生,做言行的表率。(3)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4)敬业爱岗,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这几个方面将塑造一个庄重、公正、好学、权威、亲和、正直、健康的教师形象,这样的教师才能成为学生良好的模仿对象。

5.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学生学习个性化是教学个性化的基础。无论是教学设计的个性化还是教师指导的个性化。最终都要通过学生学习个性化来显露,从而融合成教学整体的个性化。

二、多角度创设教学情境,是个性化教学的一种综合表现方式

彰显个性主要是要求教师不拘一格地去教学,突出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这些方面的个性综合起来体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当中,将会通过每一堂课的教学组织、教学设计表现出来,最后以教学效果来衡量。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种艺术。在教学中,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可以很好地落实数学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篇9

关键词:“全方位教学设计”(UDL)(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教学设计;教学评估;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34-02

一、引言:

“全方位设计”(Universal Design)概念本是建筑设计的术语,它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罗纳德・梅斯(Ronald L.Mace,1941-1998)提出。旨在所设计的产品能够在最大范围内为不同能力的人使用,而尽量不在使用过程中调整或补充。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追求下,“全方位设计”(Universal Design)这一思想对教育的改进颇有启发。20世纪80年代美国CAST(Center For Applied Special Technology)组织提出“全方位教学设计”即: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UDL),其目的是扩大学习障碍者的学习机会,让更多的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并从中获得乐趣。笔者作为大学英语教师认为“全方位教学设计”(UDL)理论对英语教育有相当大的借鉴空间,因为长期来,由于教学方法的局限、资源的局限,学生很难在抽象而又枯燥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又由于我们的英语学习者知识背景、认知风格、学习能力千差万别,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将他们不同的需要考虑进去,并在他们学习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全方位教学设计”(UDL)思想与策略将英语教学推向更灵活、更有利学习者成功的境地。

二、“全方位教学设计”(UDL)思想

1.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设计完整的教学。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对学生的分析是确定教学起点的主要依据。学习者由于学习背景不同、学习方法不同,接受知识的时间与能力千差万别。“全方位教学设计”(UDL)思想充分关注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注重给学习者提供选择的机会。在教学设计上“全方位教学设计”(UDL)思想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选用合适的教学手段进行个别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能全面掌握,我们需要依靠计算机加以辅助教学。网络学习以多样化、弹性化的信息呈现方式最小化了学习者的学习障碍,最大化了学习者的学习机会。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数字化媒体的出现是教师运用“全方位教学设计”(UDL)思想,进行弹性地、多样化地、个别教学成为可能。

3.过程评价能有效推进学生的学习动力。许多英语学习者的通病是缺乏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成功教学的关键。在评价学生时,鼓励性的教学评价会对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更能有效促进英语教学。所以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将教学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因为教学评价的侧重点不是学习者的能力水平,而是学习者能力的提高程度,这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所追求的真正价值。

三、应用“全方位教学设计”(UDL)思想,进行大学英语学习辅导

笔者曾为某理科大学一年级学生假期设计了一个长达一个月的网络教学课。该课程以“全方位教学设计”(UDL)思想作为指导方针,最后获得了良好的收益。课程目的: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关键。我设计的这个英语网络课程希望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提高学生语言学习能力;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促进个性化学习。课程介绍:这是一个为期一个月的网路自主学习课程,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学习习惯及兴趣爱好选择作业,并在任何时间与地点完成学习。这是一个运用现代技术教学手段,体现“全方位教学设计”(UDL)思想,注重课程设计,强调对学生的分析,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进行过程性评价。学习对象:教师在设计该课程前通过问卷调查对每位学生进行学习背景分析,了解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这对课程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贯彻“全方位教学设计”(UDL)思想的第一步,也是学生接下来的顺利学习的重要保证。学习者共20名,均为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年龄为18~20岁不等,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所以他们的英语学习背景千差万别,英语程度差异较大。作业:教师将作业布置在学习栏上,作业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形式多样的形式出现,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又可根据自己所需要的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英语程度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评价:合理的教学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之一。笔者根据一个月来学生在回答问题、点评观点、听力理解、参与和合作等五项任务中的表现,给他们做了评估。为了了解20位学生对长达一个月的自主学习的收获及是否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满意,笔者对这些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包括以下问题:你认为多种形式的网络学习是否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你认为合作学习以及个性化教学是否提高学习效率?你是否满意本次自主学习的效率?笔者提出这些问题是想了解学生对英语网络学习的感受以及当谈到借助网络学习的优势时,100%的学生都认为它是快速进入语言环境的好方法。20%的学生表示阅读别人的论点有助激发自己的观点。显然,学生对个性化教学是欢迎的,也给予肯定的。他们在作业上的实际表现也是积极的。

从学生对这次实验项目反馈意见以及他们完成作业的情况分析,笔者认为:“全方位教学设计”(UDL)策略是一种课程设计的新典范。它不同于一般课程调整的思维,它主张在课程设计之始,即考虑不同学生的需求,以较有弹性、多元的方式来呈现课程内容,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David H.Rose and Anne Meyer(2002)Teaching every student in the digital age: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2]Meyer,A.,&O′Neill,L.M.(2001).Beyond access: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3]Retrieved Nov 23,2001

篇10

一、以人为本,转变教材观,制定教学目标和任务

新的课堂教学评价重心从关注“教”转移到关注“学”,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改变“教教材”,树立“用教材教”的观念。在教学设计之初,教师关注的不再是“学生要学什么知识,”而应该是“学生学完了这些知识能够做什么”的教学目标。新的课程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增加“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教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这就要求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思考,问题的解决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它是设计者希望通过教学活动达到的理想状态,是教学活动的结果,是确定教学目标的根本。

教学任务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围绕学生展开的教学活动,通常包括教学主题、学习素材、评价项目等,从教学结果看,它是一种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的教学目标。我们只要明确了学生学习主题属于哪一类目标,它所包含的教学知识、方法有哪些,学生需要具备的知识(方法)前提是什么,学习素材与教学目标的联系是什么,评价项目可以考察哪些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就可以明确每一个课堂教学的教学任务。

二、发挥自主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不稳定性

课堂教学的发端在学生,而且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也在学生,学生应成为课程设计的核心和主线。因此,教学设计就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以人为本。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提供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标要求必须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学设计要改变学生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交流、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要让学生成为教学设计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旁观者。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设计和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成为学习的主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就,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个性的体现。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对某个学生是有效的方式,对他人却未必如此。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任何一个教学设计都有不确定性,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可能把实际教学设计的十全十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突发性问题,这看似是偶然现象,其实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作为教学设计,教师应有充分的预见性,并将其归纳为设计的基础,视为可利用的因素。由于学习主体的个性差异和发展的不统一性,价值取向的多维性,都给教学过程带来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赋予了课堂教学的扩张力,也正形成了课堂教学可持续发展的“余地”,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中的充分预见,并留下足够的教学空间,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轻松应对,真正展示教学的艺术和魅力。

三、重灵活性、全面性,进行开放设计

课堂教学只有开放才能形成可持续的发展,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应通过有效的课程设计及实施在多个层面上展开。在目标的设计中不仅要灵活,而且更应全面;不仅要注重课堂知识与其它板块内容之间的沟通、关联和整合,更要注重与现实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在思维活动上,要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创造更多开放、交流的途径和渠道,要提供多样化的有利于学习共同形成的环境和方式,在课程资源上,应该超越教材的局限,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资源去开发。

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学问题提出则是推动教学进程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在对问题的设计中,不仅要灵活、全面,更应具有开放性,具体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换位思考,充分考虑学生可能提出问题及对问题的可能性回答。我们希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有开放性的思想,因此在备课时解决的答案,教师要以学生的语言列出尽可能多的问题及回答,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地位来思考、解决这些问题,也应该列出高于学生水平的回答。对于每一个问题及回答,教师应该阐明这个问题的价值与发展。

2.设计形成问题的一种方法,应直接将问题表达出来,使学生容易理解,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对问题的阐述不能太扼要,否则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就会模糊不清,或错误理解问题,为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十分注意问题提出或表达的方式、方法。

3.对教学问题的设计应该有足够的吸引力,抓住学生的兴趣,设计的问题应是学生熟悉的,且能唤起学生好奇心并通过自己努力能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