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1: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就业能力;高素质人才
对于不同的课程观念,是人们对于多种教学主张的看法,人们在不同观念中会产生不同的课程观,这直接影响了课程改革的结果与影响。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都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这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也是实现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一些院校依然存在着阻碍课程改革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应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区的市场需求进行课程改革,培养出适应于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现代高职院校课程观念的提出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对于课程的解释是“课程学业的进程”,也就是教师所需要教授的课业内容与教学大纲进度的总和。教育学家石伟平先生对于教学中的课程设置的定义是“能够实现师生教学计划的教育环境,并且在这个环境范围内进行的教育活动。” 在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中,课程是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理论与操作技能基础的总和,是教师教学工作与学生学习过程的总体的安排。我们教学中,课程是最重要的是为了能够完成学生的学业,首先是高校教育的改革起始点与终点站。曾经姜大源先生说过,“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任何一种教育体系都是以课程设置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发展改革必然与课程改革相关联。”其次,课程设置与教学质量直接相关联,并且以载体的角色出现。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虽然学生入学要选择专业的方向,但是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要接触的是每一门具体的课程,这是他们能够获得专业技能的最主要的途径,是教育质量提升的直接体现。第三,它能够让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提升,是学生整体能力建构的奠定者,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中,课程是让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岗位的桥梁,它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获得从事岗位工作的能力,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并且能够让自身得到发展。
反观当前课程,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因此课程甚至已经难以与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并且有着巨大的矛盾。为此,许多教育专家针对课程改革提出了多种看法,虽然形式不一,但是都有着相同的核心,就是为了实现学生的能力发展。比如以西方国家为例,高职院校课程理论强调要让学生培养出主动性,而将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放在次要地位。在美国的七十年代开始,就有了人文主义的学习课程,认为教学需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尤其对于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行培养与引导,通过课程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而不只是对学生的认知进行扩充。由于学习是一件主观性的事情,是以内部动机为基础的,因此高职院校课程需要以学生兴趣相联系,通过课程来影响学生的人格与态度的发展,这样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现代的课程观念,教育学家认为在高职院校中,课程设置作为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教学任务与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核心的内涵应该是在高职院校的环境中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课程设置不只是针对学生需要的知识进行灌输,而是给予学生能够主观学习的机会,并且是课程资源配置的支配者,而不只是一个被动的课程内容的接受者。我们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需要转变传统观念,将当前的理论成果与社会文化相结合,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让学生能够实现全面素质与操作技能的提升,进而自信地走向日后的工作岗位。
二、当前高职院校课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改革成为当前教育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任务之一。每个高职院校有着不同的课改方式与模式,由于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起步较晚,因此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与改进:
首先,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协调性较差。由于与普通高校的生源差距,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表现出文化基础较差的现状,一些学生对于公共基础课程兴趣不高。学生在进行岗位技能实践的时候,忽视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一些高职院校为了能够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因而减少了一些选修课程的比例,学生在选择方面较窄,缺乏主动权,进而使得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高。在授课方式上,学校一般都是采取基础靠前,专业靠后的授课模式,在最后才施行实践的课程,这使得课程内容相互衔接松散,内容脱节。
其次,高职院校设置的课程与社会需求不符。一些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不去考虑社会需求,让许多学生走出校门后难以胜任工作岗位的工作。我国的一些高职院校是由中职升级转变来的,因此在教学计划与内容上缺乏自身的特色。一些原有的课程都是中职课程简单转变内容继续教授的,比如在一些高职院校中,机械类的专业就将中专原有的《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等科目合并转变为新的课程《机械制造技术与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满足对技能的需求,难以胜任生产一线的工作,有些毕业生甚至在工作岗位上闹出了笑话。
第三,教师综合素质较差。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只有少数人曾经在生产一线从业过,而大部分教师也是高校毕业后就走上工作岗位,因此动手能力较差,在课程教授的内容中缺乏与生产一线的信息内容,并不能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实践得出结论传授给学生,也无法将企业最新的信息与工作方式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高职院校课程理念改革策略探讨
首先,以就业为导向原则设置课程。高职院校的定位就是为了培养出适应岗位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可以说教学的基本方针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因此我们对课程改革的原则就要将人才培养计划与社会岗位需求相挂钩。首先,职位对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有着成果验收的职能。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都是靠学生就业来进行验收,对于高职的课程教学改革有着反馈性的作用。其次,就业导向能够对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有着准确的定位引导作用。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专业教学的质量,实现就业率的提高。因此课程改革应当围绕就业情况进行调整,对就业率较低的专业进行课程改革。第三,就业能够对高职课程改革有着调整优化的效果。如果课程改革成功,就能够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但是如果改革失败就会影响就业率。因此我们需要对就业状况来对课程进行调整改革。第四,就业岗位的需求能够引领课程改革的特色施行。课程改革是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在改革中应当针对岗位的适应性进行调整,培养出高素质的高职人才。
其次,优化教育课程体系。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应当注重课程主体改革的多元化。我们对课程转变过程中,要以企业需求为开发主体,在高职院校中建立企业的领导者的专业指导机构,能够让专家定期来参与到培养人才的课程建设之中。在另一方面,实现课程结构模式的立体化,对专门的职业进行剖析,将基础理论、操作技能等方面重新进行调整,实现课程的灵活多变,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就业适应性。
第三,坚持理论适度原则。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一般将理论过于偏重,却忽视了实践技能的操作;而有的学校由于认识到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因而忽视理论的教授,因此我们对于理论教学的度需要重新进行考量。在前不久,教育部提出了对高职教育的意见中,认为基础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因此我们需要考虑在教学中的理论教学所占的比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理论适度原则。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理论教学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我们只有把握好理论教学的分寸,多与少都难以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如果理论所占比例较多,则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悖,操作能力较差;如果理论较为贫乏,则不利于学生文化底蕴的形成,因此必须要坚持理论适度的原则进行课程改革。
第四,在课程教学中注重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变。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然而在当前以培养综合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教学,需要让教师与学生进行调整。在当前的课程观念中,需要融入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顺应市场岗位的客观需要。首先,教师的角色需要进行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以理论灌输为主,让学生能通过考试,这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因此许多教师都认真备课,让每个学生能够更多地被灌输专业知识。然而这些知识很有可能只是一小部分的学生需要的,在当前的新型课程观念中认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学习,而教师是由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管理者,通过多种方式激发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角色的转变,很容易使得教师难以适应自己的角色定位,因此学校也要及时对教师进行相关的教育培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水准与要求。
在另一方面,学生的角色也有所变换,学生由传统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以班级进行学习,被动地听老师的讲解,但是他们面对的是竞争激烈的社会岗位,因此要不断汲取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在学习上要增强自己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在西方国家,教师重点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够自觉地学习专业知识,并且扩充自己的能力,而教师只是简单地进行引导与提供教学材料。
篇2
关键词:企业;客户知识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TU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236-01
一、客户知识的概念
客户知识就是客户与企业在交易及交流过程中,需要、产生或拥有的一种经验、价值、情境信息和专家洞察力的动态组合,它所构成的框架能够提供评价和吸收新的经验与信息。关于客户的知识。这类知识描述的是客户的基本情况,包括客户的人文统计信息、客户的历史购买信息等。客户拥有的知识。即企业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和形成的关于企业、市场及其它竞争者的产品、服务等方面的知识。企业通过与客户交流获取这类知识可以改进服务、革新产品、及时响应客户需求的变化,调整相应的营销策略。
二、电梯企业概况
国内某电梯有限公司是电梯和自动扶梯行业内一家全球性的公司,从事电梯和自动扶梯的制造、销售、安装、维修保养和更新改造,并为自动门提供维修保养业务。作为世界第四大电梯和自动扶梯公司,国内某的信息化程度比较高。在生产上,有企业生产平台即“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这个企业管理软件系统使得国内某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多工厂、多地点的跨国经营运作。在客户管理上,国内某有客户交互平台。通过客户交互平台实现了销售自动化、市场营销、电话服务中心等管理并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仅通过技术创新并不能使国内某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上菱、蒂森等电梯企业也有成熟的ERP/CRM,并以优质的客户服务,赢得了相当大的市场占有率。这些都对国内某电梯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通过在国内某公司的调研发现这样一个问题。电梯安装人员、技术支持工程师、销售商等基层人员,他们能直接面对客户,知道各种各样的客户问题,从电梯的内饰古板到种种技术、服务抱怨;他们还知道对于同样的问题,其它电梯公司是怎样让客户满意的。而这些宝贵的客户知识却没有在公司的运作中起到应有的作用。综合起来有如下几方面的因素:首先,对基层人员的忽视。基层人员数量多,职位低,没有人关心他们对实际情况的把握,他们也没有意识把了解的客户信息往上传达。其次,现场办公条件的限制。因为项目施工的地点分散,在现场办公的通讯设施只有电话,影响了信息的快速有效传达。再次,缺乏有效系统的支持。公司具有生产平台、客户交互平台,现在缺少的是一个核心平台-客户知识平台。最后,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促使员工对客户知识的获取、共享和创新。问题被提出来以后,公司立刻采取的相应的措施。首先,建立一个客户知识管理系统(CKMS),为客户知识管理提供技术基础。其次,在人力资源制度上制定了激励制度,引起每位员工对“客户知识”的重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最后,加强现场通讯设施的完善,保障信息的快速有效的传达。
四、客户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方法
1.CKMS的概念模型和总体构思
客户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需要一个总体的概念模型,根据这个基本概念模型的指导,来对客户知识管理系统进行构建。模型中管理者是核心部分,他们和整个客户知识管理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对组织和地点有价值的新知识进行定义。决策者使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定义外部知识与组织数据库内部之间的可能关系。管理者得出一个关于此关系的假设。分析模块对这个假设进行检测并把得出的检测结果返给决策者。如果决策者确定该分析结果是有价值的,那么这个结果就被定位在客户知识库里面。反之,假设关系被打回到潜在关系的存储仓库里面。咨询模块可以基于以上的假设产生新的模块,而发现模块可以使用系统中已经存在的客户知识来继承新的假设。CKMS应具备客户知识管理的4个基本职能,即外化、内化、中介和认知。CKMS的最主要特征就是“以人为本”。它是人在企业管理中对其集体的客户知识与技能的捕获和运用的过程。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客户知识共享,以便达到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使他们能够做出最恰当的决策。客户知识管理的关键是知识创新。他要将每个成员蕴藏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有组织所共享的显性知识。KMS能够将每个成员纳入管理范围之内,为其提供创新所必需的知识,通过规定的知识创新步骤、设计好的知识表达的规范格式来引导成员将其隐性知识显性化。
2.系统的功能框架与各个模块设计
本文创建一种基于Web的企业KMS的模型框架。以知识桌面为分界将CKMS分为内和外两个基于Web的层面,即连接各类人员的网络和支撑系统功能的信息技术。外层由3部分组成:①Intranet,它是用于连接企业内部系统的虚拟网络;②Internet,它是用网络将外部用户和企业连接起来的逻辑结构。二者可以使用多种交互访问途径如Web页面、语音、网络电视、网络寻呼等管理和汇集各种客户知识,实现客户知识的提供和收集;③合作伙伴网络,它是用于连接外部组织(如供应商,卖方)的虚拟网络,可以为企业提供潜在的,大量可供开发利用的客户知识资源,可以使企业有效地和其他组织进行客户知识交流和共享。内层是企业客户知识管理活动的工具。它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客户知识中心是KMS的核心,它主要由客户知识库和知识地图组成;②客户知识分析主要是利用一些方法对客户知识进行搜索或数据挖掘;③实时决策支持包括工作流和办公自动化等前台系统及各种后台决策支持系统。④系统管理包括对客户知识管理平台的管理、安全及目录的管理等;⑤分布式客户知识库系统是客户知识的广泛性的又一种体现,对于规模比较大的企业来说,需要多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客户知识库管理系统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对客户知识的获取、存储和转移。
参考文献:
篇3
一、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简称PKM。在国外的研究已经日趋成熟。最初由Paul Dorsey教授于1998年初提出,并被Jonathon Goade在PKMNet网站上详细介绍。个人知识管理是指个人组织和集中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 使其成为自己知识基础的一部分,并将散乱的信息片段转化为可系统应用的信息, 以此扩展个人知识的一种战略与过程。其本质在于帮助个人提高工作效率,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提升个人的竞争力。通过实施PKM,可以提高个人获取、管理以及表达知识的能力,并使个人占有信息转化为价值更高的知识资本,从而最终提升自己的工作与生活质量。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包含三层意思:(1)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2)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新知识,并取长补短构建个人知识体系;(3)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和方法实现显隐性知识的迅速转换,并创造出新的知识。
二、个人知识管理的原则
1.简便原则
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目标在于提高个人工作效率。保证作业质量的前提下追求时间的高效利用。若个人知识管理本身需要繁复的手续,花费大量的时间,显然违背了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
2.经济性原则
个人知识管理不同于政府或企业知识管理,相比拥有强大的经济基础的政府或企业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的经济支撑都相对有限。经济性原则即指,在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时所使用的管理工具以普通人能得到的免费的工具为主,如Blog等,而不需要购买价格昂贵的知识管理软件。
三、个人知识管理的框架及流程
1.个人知识管理框架
甘永成(2004)提出了E-Learning时代背景下个人知识管理框架,它由几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个人知识管理理论框架主要包括: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组织信息、展示信息、共享信息、评估信息、信息安全等七个部分。这7个环节内部自然有序,但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需严格遵循,可针对主体需求根据不同的需要选用。
2.个人知识管理流程
根据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可以提炼出个人知识管理的大致流程。
信息收集是外部信息向个体内部转移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包括两种形式,(1)主体在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之后,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检索,从而获取信息;(2)主体在日常活动中无意识地对外部信息进行汲取和累积的过程。通过这两种方式获取的信息与主体已有的知识系统进行交互和融合,从而内化为主体的新知识,这一过程即为信息的分析过程。信息则是主体内部知识信息向外部转移的过程,即外化的过程,主体出于某种目的将自己发现的新知识通过各种方式让更多的人知道。当有若干其他主体对该问题感兴趣时,便会形成类似于讨论组的单元,对该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有更多的主体分享自己在这一领域所拥有的知识,这一知识社会化的过程,使得该个体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因此,个人知识管理流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参与主体通过该过程不断增加自身所拥有的信息和知识,从而达到及时、高效地更新个人知识和技能的管理目标。
四、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
我们需要管理的知识既包括显性知识也包括隐性知识。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odge)指在一定条件下已通过文字、公式、图表等表述或已通过语言、行为表述出来,易于存储、交流和共享的知识。显性知识的梳理过程比较繁杂,但实现较为容易;隐性知识(Taeit Knowledge)指在一定条件下未体现于客观载体(如图书、光盘等),介质上的高度个性化或难以格式化的知识,隐性知识是个体化的知识,依赖于亲身的体验、直觉和洞察力。在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不仅包括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管理,还应包括这两者的相互转化,动态循环。
1.显性知识管理:选择合适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Web2.0环境为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技术与平台。如,博客(Blog)、维基(Wiki)、标签(Tags)、社会网络(SNS)、内容聚合(RSS)、网摘、威客等,利用上述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分析、、交流,从而不断增加和扩充自身知识,并向社会贡献自己的知识,实现个人的知识管理。用户可尝试通过RSS的信息推送服务、网摘的信息推荐服务等手段实现个人信息的自动获取;通过博客的个人化空间、维基的协同工作空间进行信息;通过标签的加注、社会网络形成的“团体”、威客的问答互动完成信息的交流,进而为知识创新创造有利条件。
2.隐性知识管理: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的树根发散式方法适于将内隐的知识通过图的形式转化为外显的知识。人头脑中的信息存放通常处于无序状态。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指导人们将头脑中潜在的概念、思想、理论等以系统的方法展示出来,从而对杂乱的信息进行有意识的梳理。思维导图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如图3所示,它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个人灵感知识的管理
灵感知识,具有不稳定、不成熟、易消逝和潜在价值大等特点。突发性的灵感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不可再生资源,需要进行及时的记录和管理,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利用思维导图对这些知识进行记录可以不受思维的限制,并能够体现出整体性,有利于对这些新出现的灵感知识原料进行深思,对新出现的知识进行关联性思索。
(2)个人知识项目的创新管理
个人知识项目管理的重点在于创新管理。通过创新管理,努力使个人知识项目产生新的知识成果。其内容主要包括:知识项目选题新颖;设定个人知识项目创新的目标;搞好项目研究过程的质量控制;使知识成果合理地纳入个人和组织的知识积累、利用和更新的进程之中。个人知识项目的创新管理中,选题是关键。在选题的过程中首先要查阅大量的文献,利用思维导图便于整理文献资料,便于选择合适的题目及个人知识项目创新目标的设定。
(3)个人学习的针对性管理
思维导图在个人学习的管理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用思维导图作可视化学习笔记,它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表达和思考,接近人的自然思维过程。把重要的信息以一张可视化的图的形式保存下来,不仅能清晰地整理出学习内容,还可以记录思考痕迹,为日后查阅奠定基础,同时进行针对性的知识积累。
五、个人知识管理的实现步骤
个人知识管理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确定公认的完美方案和技术。需要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管理方案和策略。以下方法和步骤可供参考。
1.明确个人知识需求,制定知识获取战略
知识的获取是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首要问题,这包括在与他人交流中获取有用知识、利用搜索引擎、电子图书馆和其他相关数据库查找信息、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提取,以及知识创新。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
2.建立个人知识管理结构和知识体系
可根据前文所述的“个人知识管理实施策略”构建个人知识体系。
3.建立管理的准则和文档命名规范
管理的准则和文档命名规范将直接影响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质量,一个清晰的管理准则和科学的命名规范将使管理个人知识系统变的极为方便。比如对树形结构的分支方法和命名,而对于基于网络平台的知识管理系统则需要建立合适的栏目。
4.选择恰当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和工具
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和软件的选择首选应考虑自己已有的硬件配置、网络环境, 然后结合自己的知识体系特征,结合工具和软件的特征进行选择。
5.维护和更新个人知识体系
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管理结构和知识体系后需要不断地应用信息评估技巧判断所获取信息的质量以及与自己问题的相关度。对显性和隐性知识分类保存,同时应用信息安全技术保证知识的安全性。根据专业方向或关注领域的最新发展情况实时更新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包括知识的新旧替换、新知识的加入,以及错误信息或过失信息的删除。
6.在使用或交流共享的过程中创新知识
与组织内部或与组织外的他人保持沟通,以交流、共享自己掌握的知识,特别是选择别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自己的隐性知识。并对原有知识进行理性分析归纳从而获取新知,同时在应用过程中,由新环境或新情况的诱发创造新知识。
六、结语
个人知识管理是个人专业知识和能力不断提升的有力保障,是每个知识工作者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提升个人价值的有效手段。本文简单介绍了个人知识管理的相关概念以及个人知识管理参考步骤和策略,旨在引起读者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兴趣,重视对学习资料的积累和整合,充分利用Web2.0的各种技术、平台和理念,搭建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合理规划和发展个人的知识系统,提升个人学习效率,不断创新,最终达到知识共享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王伟军,熊瑞,张扬.Web2.0与知识管理平台的集成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7.(5):37~40.
[2]甘永成.e-learning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2003(6):19~23.
[3]王莹,谢百治.信息时代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6):193~196.
[4]郑文辉.Web2.0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J].现代情报.2008(8):312.
[5]祝小诗.RSS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1):56~58.
[6]韩陈冲.个人知识管理理论与具体实施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7]赵英芳.思维导图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教育技术导刊.2005(9).
篇4
【关键词】知识管理;本体;B/S结构
1.本体技术
本体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哲学领域,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Ontology(以下统称本体)定义为研究“存在”的科学,又把它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存在的本质,另一方面研究客体对象的理论定义,即整个现实世界(本体)的基本特征[1]。
人工智能领域引入本体的概念是用于知识的表示和组织。但在该领域还没有关于本体的一个统一的定义。关于本体的定义一般有以下几种观点:
Neches等人给出了最早的本体的定义:一个本体定义了组成主题领域词汇的基本术语和关系,以及用于组合术语和关系以定义词汇外延的规则[2]。
随着对本体使用和研究的深入,斯坦福大学的Gruber给出了本体新的定义,在其之后Borst Pim博士对其定义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最终给出的定义为:本体是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的规范说明[3]。这一定义是迄今为止最著名并被广泛使用的。
综上所述,本体是对某一领域知识的规范化、层次清晰的说明。作为一个知识表示体系,为了能够使得知识得到充分的表达和交流,它应包含词表(名称表或者术语表),并应包含对不同术语之间怎么关联的描述,即关系集。
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这个术语最早是由Peter Druc-ker于八十年代中期提出的,但当时只是把它用于商业和管理领域,并没有引入到计算机行业。在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中,最早被纳入管理范畴的是文件管理,可以说,这就是计算机领域知识管理的雏形。
近年来,随着语义Web技术的兴起、XML语言等的出现,知识管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本体论和XML语言等为知识共享提供了新的理解基础和交换机制,数据挖掘和文本挖掘为知识发现提供了新的手段,Web数据库为知识存储提供了新的途径,这些技术使得知识管理进入一个全面的发展时期,知识产生、知识俘获、知识传输、知识集成、知识存储和知识等都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新的技术支持,知识管理系统开始蓬勃发展。
理想的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系统的目标是:提供友好的用户交互界面;方便用户对于知识的管理,对于用户的服务请求,有较高的响应速度和较好的服务质量;具备较好的语义性和智能性,在知识存储时能充分描述概念之间的语义关系;在知识检索过程中,能准确、全面的理解用户的目的,充分利用语义查询、推理技术,为用户返回满意的查询结果;使系统具备较高的查全率、查准率和用户满意度。
3.知识管理系统
为了将本体技术应用到知识管理中,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系统。其目标在于通过知识本体对有关领域的知识进行充分的语义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针对这些知识的存储和语义检索,来验证本体在知识管理中的作用以及知识管理系统的语义性和智能性。作为知识存储和检索的平台,该系统应能为用户提供知识语义查询的接口,能够充分、准确的理解用户的意图,并为用户返回满意的查询结果。这些功能的实现需要系统各个功能组件的有机结合,这些功能组件包括查询扩展组件、语义分析组件、语义推理组件、语义查询组件等。为使系统具有易扩展性和易维护性,系统将采用三层B/S的体系结构,并将以本体技术作为核心支撑技术,以保证系统的语义查询性能。
三层B/S结构是在传统的二层C/S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两层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一层,业务逻辑层。将界面与业务逻辑分开,很好的减轻了客户机的负担,使系统易于扩充、维护。和传统的C/S模式相比,B/S结构具有易扩展性、可共享性和良好的灵活性等优势,已经成为软件系统架构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模式。本文所提出的系统的逻辑结构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其中表示层通过浏览器软件为用户提供应用服务的图形界面。业务逻辑层位于表示层和数据层之间,为实现系统的业务逻辑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层次,是联系客户应用程序和数据服务之间的桥梁。数据层用于进行数据的表示、维护、更新及响应系统对数据的服务请求。
表示层:该层的任务是与用户进行交互,生成用户所需要的页面,为用户通过浏览器进行知识管理提供一个良好的基于Web的接口。用户在客户端启动浏览器后,可以在查询界面输入所关心的内容作为查询条件进行查询。该Web服务请求通过HTTP协议向Web服务器发出,Web服务器响应该Web服务请求,将所有请求的处理结果返回给表示层,表示层将结果以静态HTML页面或由JSP、Servlets动态生成的HTML页面的形式显示在用户的浏览器上。
业务逻辑层:主要完成系统的业务逻辑处理。该层负责接收客户端发出的服务请求,并将其发送给数据服务器,数据服务器处理完毕后,将结果发送给业务逻辑层,再由业务逻辑层将结果发送回客户端。该层主要包括查询处理组件、语义分析组件和本体推理引擎。查询处理组件包括查询扩展组件以及搜索引擎。查询扩展组件主要用于用户查询请求的优化。语义分析组件和推理引擎主要负责对用户的请求进行语义层面的查询,使应用程序能准确、全面的理解用户的需求,从而为用户返回满意的结果。
数据层:该层主要负责本体知识库的存储以及对知识的查询服务。首先需要对领域知识进行搜集和获取,在尽可能有领域专家的参与下进行领域本体的构建,以此为基础对知识进行语义标引及存储,从而完成本体知识库的构建。
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客户端浏览器查询处理组件语义分析组件本体推理引擎本体知识库标引信息库。
本文提出的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系统主要是用于文献知识的管理,其特点包括:
(1)基于本体的文献知识管理系统总体上采用三层B/S的体系结构
三层B/S模式是一种以Web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模式,它在两层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一层。这种模式在逻辑上将应用功能分为三层: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表示层是为客户提供应用服务的图形界面;业务逻辑层负责提供Web服务以及事物处理逻辑,以建立客户应用程序和数据服务之间的联系;数据层位于三层模式中的最底层,它用来定义、维护、访问、更新和管理数据以及满足应用服务对数据的请求。三层结构将界面与业务逻辑分开,而两层结构中界面与业务逻辑是不分的,这样的好处是大大减轻了客户机的负担,将负荷分配给了Web服务器,使得系统维护方便,系统功能易于扩充,用户的操作也更为简单,系统具有更好的安全性。这种三层结构中层与层之间相互独立,任何一层的改变不影响其它层的功能。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二层C/S体系结构的缺陷,它是应用系统体系结构中一次深刻的变革。
(2)基于本体的文献知识管理系统以本体技术为核心技术,增强了系统的语义性、智能性
基于本体的文献知识管理系统以本体技术为核心支撑技术,使系统具有语义理解和处理能力,在文献知识存储的过程中采用了语义标注技术,并且提供了友好的用户界面,能够对用户的提问进行语义分析和推理(使应用程序能够准确、全面地理解用户的意图),能够使得对于知识的搜索上升到语义层面,充分挖掘知识之间的语义关联,从而有利于知识的全面、准确地搜索,能够很好地提高知识搜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基于本体的查询是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将基于字面、语法匹配的检索技术上升为基于概念层次、面向语义匹配的关键所在。具体就是要通过对相关文件的解析和推理在语义层面实现知识检索,并以适当的形式向系统提交检索结果。需要完成的工作包括首先从文件中读出以一般文件形式存储的本体,然后将其存储在特定的模型中以便于程序的处理,为实现语义检索还应实现依据一定的推理规则进行基于本体的语义推理。这一部分的功能主要通过惠普公司的基于J2EE的Jena开发包来实现。
要使用Jena实现语义检索的目标通常要结合0ntology子系统和推理机子系统生成具有语义推理能力的InfModel或者OntModel,然后通过RDQL语言对Model进行检索并对检索结果进行处理后与用户进行交互。具体实现为首先要通过0ntology子系统中的方法建立本体模型,并读入本体数据;然后使用推理子系统的方法建立推理机并将本体数据与推理机绑定,即创建推理模型;最后通过RDQL语言对推理模型进行必要的操作和处理以获得用户满意的检索结果。下面将详细阐述基于本体的查询实现过程中对0ntology子系统、推理机子系统以及RDQL语言的应用。
参考文献
[1]Alexander Maeehe.Ontology Learning for the semantic web[M].Norwell: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2.
[2]R.Neches,R.E.Fikes,T.R.Gruber,et al.Enabling Technology for Knowledge Sharing[J].AI Magazine,1991,12(56):80-91.
[3]Gruber CTR.A.Translation Approach to Portable Ontologies[J].Knowledge Acquisition,1993,5(2):199-220.
[4]李贵成.浅议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内涵及关系[J].重庆图情研究,2007,8(28):6-7.
[5]娄晶.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信息平台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
[6]佚名.认识知识管理[EB/OL].2007-03.http:///iKnowhow/174/1314/3861962616534_2.shtml.
篇5
〔关键词〕知识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学 图书评论
〔分类号〕G203
A Characteristic Book――On Knowledge Management Science
Zhang Anzhen
Management Schoo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 Xiangtan411105
〔Abstract〕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and review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cience written by Prof. Qiu Junping ,this paper tries to illustrate that this book is creative, systematic, practical, advanced, and full of pictures, so as to widely recommend the book to the readers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is branch.
〔Keywords〕knowledgeknowledge managementknowledge management sciencebook review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邱均平教授和他的同事马大川先生及他所带的博士研究生文庭孝、赵蓉英、陈远等合著的《知识管理学》已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我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通读了全书,认为这是一部具有创新性、系统性、实用性、视野宽广等特色的著作。
1一部创新性著作
《知识管理学》之所以是一部创新性著作,它体现在:
1.1学科建设的创新
自20世纪末以来,全世界对知识、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的研究如火如荼,掀起了一股股层层递进的热浪。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国内外众多的专家、学者与实际工作者,对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学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出版了一些知识管理著作,但这些著作与论文,都只是从知识管理实践上进行了经验总结,而这些经验又主要集中在企业管理上,研究范围比较窄狭,难以直接应用于政府、图书馆、教育部门和个人等领域之中,只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缺少从学科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和理论升华。
邱教授等对知识管理领域在十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的高度,对其丰富的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深入的探索,突破了它的组织、行业、机构、专业、学科等实践因素的局限,构建了一个全面、系统的、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知识管理学学科体系。此学科体系含有知识管理基础与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与实践及案例分析四个部分,涉及的范围有: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团体、教育机构、学术部门和个人等诸方面的知识管理问题。与有的著作只从企业知识管理角度进行研究、或只从知识管理技术上进行探索、或只从知识管理实践上进行总结相比,此书则全面、系统得多,具有创新性。
1.2理论研究的创新
邱教授等从学科理论研究的高度。对知识管理学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不少重要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的创新性反映在:
1.2.1对一些基本概念的创新邱教授等对“知识”、“知识管理系统”、“电子政务”、“个人知识管理”等,在给出国内外学者所下的定义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具有创新性的定义。如对“知识管理系统”的概念,邱教授等在列出了国外学者Brent Gallupe、Peter Maeso和Robert Smith、T・H・Devenport和L・Prusak、Peter H・Gray引用Alavi与Leidner和国内学者乐飞红、袁红清、邱晖、丁蔚、武枚等诸种不同定义的前提下,从研究和辨析“知识管理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两者间关系的角度入手,来探讨“知识管理系统”的概念,认为狭义“知识管理系统”可理解成“是一个对知识进行创造、捕获、整理、传递、共享,继而创造新知识的完整的管理系统”[1]235,“是支持企业知识管理过程的信息系统”[1]236。而“广义上的知识管理系统是将企业整体看做一个知识处理系统,是企业模型的抽象,是企业在知识管理方面的视图,它不仅包括与知识管理相关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产品,还包括作为知识管理系统内容基础的企业知识构架和战略、组织、文化等要素构成的支撑环境”[1]236。显然,此种“知识管理系统”的定义,有如下几点创新:①视角上创新。不仅从狭义上给出定义,而且从广义上给出定义,视野宽广。②层次上创新。从“广义知识管理系统”看,有整体层次:整个企业是一个知识管理系统;抽象层次:企业模型抽象;核心层次:软硬件技术与产品;构架层次:知识构架;支撑层次:战略、组织、文化等要素。整个定义,就是一个立体型,全面、深刻、丰富、科学。③是方法运用上创新。邱教授等是在比较“知识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异同点之后,才提出其科学的定义。④是借鉴与发展上的创新。对于“狭义知识管理系统”的定义,在借鉴他人“定义”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突出了“捕获”、“完整”、“创造”三点。
1.2.2对学科研究对象的创新邱教授等认为“知识管理学是研究知识管理实践和应用中一般理论、方法、技术和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或者说:“是对知识资源进行管理与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1]128。知识管理学分狭义知识管理学和广义知识管理学。该著作在其他学者对狭义知识管理学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放在对广义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它的研究对象为“人类社会信息交流活动中知识的管理,并应用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各个学科领域”[1]128。足见,此种学术观点与国外有的学者提出的“知识管理学作为一门新产生的学科,主要在于研究组织知识资产及其管理”[1]128的观点是不同的。它着重强调了两点:一是“人类社会信息交流活动中的知识管理”,这说明广义知识管理学研究的知识管理,是对最新的、最活跃的、最有价值的知识管理。因为只有最新的、最活跃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才能在人类社会信息交流活动中进行交流,才有交流的价值;只有对此部分交流活动中的知识进行科学管理,才能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二是应用性。这些管理中的最新的、最活跃的、最有价值的知识,只有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各个层面和学科领域的建设之中,才能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才能全面推动社会的前进和科学的发展。
1.2.3对学科体系结构组织与理解的创新国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虽然已经相当丰富,但除企业知识管理学已经形成较完整的体系结构之外,针对政府、教育、学术、机构、图书馆和个人等的知识管理学还缺乏规范。邱教授等对知识管理学的体系结构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组织与理解:①知识管理学“可分为宏观知识管理学和微观知识管理学”[1]130;②可“分为广义的知识管理学和狭义的知识管理学”[1]130;③可“分为理论知识管理学、技术知识管理学和应用知识管理学”[1-3],并对各方面学科内容进行了规范。显然此三种组织与理解较为全面、科学、具体,具有创新性。
2一部具有系统性的著作
《知识管理学》是一部结构严谨,脉络清晰,逻辑性强的系统性的著作。
2.1总体结构上的系统性
此著作纵向上有一根贯穿全书各个章节的主轴:知识管理。横向上有相互联系、层次分明的4大模块结构:①基础与理论模块。它是按照总统全局的绪论、基础知识至学科理论的逻辑性结构组成的。②方法与技术模块。它是按照知识管理方法至其技术架构的。③应用研究与实践模块。它是按照从总体应用至主要应用研究领域组成的。④案例分析模块。它是分国内知识管理案例分析与国外知识管理案例分析构成的。国内外的案例分析,是一一对应应用与实践模块中的主要应用领域的。此4大模块结构的构成,明显具有系统性、科学性、逻辑性与严密性的特征。
2.2局部组成的系统性
对于《知识管理学》中的思想源流、方法技术等的介绍、分析是系统、完整的。以知识管理思想源流而论,阐述了20世纪30年代的哈耶克(Hayek)、50年代的波拉尼(Polanyi)、德鲁克(Drucker)、70年代的彻驰曼(Churchman)、80年代的野中(Ikujiro Nonaka)和竹内(Hirotaka Takeuchi)、90年代的达文波特(Davern・H・Port)等的学说[1]64-66。这让我们清晰地看出了“知识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与脉络。就以知识管理技术而言,在对知识管理技术概述的基础上,重点对知识管理的核心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基于数据库的知识挖掘技术、专家系统与知识库、群件技术等进行了阐述[1]189-208。这让我们明确了知识管理技术的全貌与主攻方向。
3一部实用性强的著作
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强调应用,注重实际,是《知识管理学》显著的特色之一。这反映在:
3.1鸟瞰知识管理国内外应用现状
邱教授等按国外与国内发展状况:①国外。先从纵向上阐述了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知识管理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重视,加大投入,取得良好效果后,重点列举了Buchman Laboratories(巴克曼实验室)、British Petroleum(英国石油公司)、Xerox(施乐公司)、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Microsoft(微软公司)等。②国内。重点阐述了中国惠普、TCL TV事业部、实达电脑公司、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等单位的经验[1]265-270,让国内外知识管理界扩大了应用眼界,激起直追的信心与热情。
3.2明确知识管理在各领域的应用
知识管理的应用范围,已从最初的企业,推广到了政府、教育机构、图书馆、学术研究机构甚至个人,在这些领域中究竟如何应用,有何范例可循?邱教授等在“应用与实践篇”和“案例分析篇”中,明确了应用研究的原则、范围、内容、实施的步骤和可供借鉴的案例。对于知识管理在政府中的应用,重点对国内的“首都之窗”与国外的“美国政府”进行了分析;对于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重点对国内的“神州数码”、“联想集团”和国外的“Marconi”进行了分析;对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的应用,重点对国内的“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国外的“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进行了分析;对知识管理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对国内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与国外的圣巴巴拉城市学院进行了分析;对知识管理在学术型组织中的应用,主要对国内整体情况与国外奥地利的ARC(奥地利研究中心)和DLR(德国宇宙航天研究中心空间局)进行了分析;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应用,分析了其概念、意义、内容、原则、框架、实施的方法与终生学习等问题,为知识管理界提供了一个方案。
3.3对高等教育与社会的适用性
《知识管理学》内容十分丰富,论述深入浅出,国内外的资料翔实、应用面广。它不仅适于高等院校的管理学、信息管理学、情报学、图书馆学、档案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师生作教材使用,还可以作为广大知识管理工作者、信息工作者及相关管理人员的参考书阅读。
4一部视野宽广的著作
4.1纵向上,从始贯通至今
对于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思想源流、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群件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及清华“知识资源总库”、国外电子政务、首都之窗、联想、Marconi、圣巴巴拉城市学院的知识管理背景等,从不同的源流与背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历史与现状的流向图,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如,对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列出了美国学者D・A・Marchard和F・W・Horton提出的发展五个阶段:物的控制、自动化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商业竞争分析与智能、知识的管理,并认为第五阶段为知识管理阶段[1]17。我国学者卢泰宏将信息管理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以图书馆为特征的传统管理时期,信息资源管理时期,以IRM为特征的资源管理时期[1]17。
4.2横向上,列举了国内外重要的观点、派别、状况、实例等
4.2.1理论上,对有关的观点、派别、模式等列举了国内外的情况对知识的属性问题就列举了齐曼、张润彤和朱晓、张福学等不同的观点[1]29-31;对知识管理的学派,列举了“技术学派”、“行为学派”、“综合学派”的不同观点[1]62;对知识管理的模式,介绍了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汉森和罗利亚的编码管理模式或称宝典管理模式、人物化管理模式或称人格化管理模式。日本教授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隆提出的组织、创新机制中自上而下模式、自下而上模式和自中而上下模式。德鲁克倡导“自下而上”的行动准则管理模式,以标准化为基础的模式。国内知识管理模式,介绍了:设立知识主管,建立知识型企业组织机构和知识共享机制,营造环境,促进知识开发、利用和交流,建立递增收益网络[1]81-85。
4.2.2方法、技术上,对知识管理系统的概念,列举了国内外的情况对知识管理系统的列举,前面已谈,此处略。对知识管理工具,介绍了国外微软――使用其内部网成为易用的知识管理工具,Sun――依靠其知识网络增强销售能力和国内的清华“知识资源总库”。
除以上4大特色外,还具有前沿性和图文并茂的特色。其前沿性主要体现在著作的理论、技术方法、应用实践与案例的新颖性和所提出的发展趋势上;其图文并茂,除了文字上论述精彩,阐明精辟之外,还根据实际需要描绘了方法、技术与应用实践案例图39幅。这些图形与行文配合,形象、生动,让读者一目了然,启迪深刻。
由于是多人合作,此书在写作风格上有缺憾,部分地方前后不完全一致。对以下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对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还需要进一步论证;对电子商务、知识创新与虚拟企业等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对知识管理中所涉及的人工智能技术、语义网技术、专家系统、知识挖掘技术等,还需要与信息工程专家合作进一步研究。瑕不掩瑜,《知识管理学》确实是一部颇具特色的著作。
篇6
关键词:团队协同;SharePoint;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5-0000-01
Knowledge Collabo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 Based on SharePoint Platform
Sun Hui,Li Jun,Gong Yusheng
(Hubei Radio and TV Station,Wuhan430000,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Hubei Radio and Television Technology Center Knowledge Management practice of building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system,and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team collaboration,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nowledge of SharePoint-based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system,including system technical architecture and knowledge storage,knowledge discovery and measurement,teamwork,rights management and systems management five functional modules.
Keywords:Teamwork;SharePoint;Knowledge management
一、引言
在世界逐渐平坦化的今天,各种组织、各类成员之间相互协作的机会日益增多。团队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为有效的组织形式。同时,也对团队内部各类信息的沟通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团队的工作成果很大程度上受到团队沟通效率的影响,因而如何构建有效的沟通方式成为团队建设的重要环节。知识协同管理能为组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途径。作为湖北广播电视总台下属的技术管理服务中心,目前也逐渐认识到知识协同管理的意义,期望摆脱以往知识分散在员工个体中的现象。目前正着手建立一个内部的知识协同管理系统,以便逐步形成良好的知识管理氛围,适应新形势下逐渐平坦社会的激烈竞争。通过知识管理来聚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所产生的各类经验,流程再造,汇集集体智慧创造更大价值。
二、SharePoint基本概念
Sharepoint Services是Microsoft公司提供的一个企业协作平台,提供了企业级的网站管理、文档管理、工作流管理、商业智能和企业级搜索等一系列强大的功能。作为一种协作工具,通过SharePoint搭建工作流管理系统能够提高团队协同效率并保持充分的柔性,有效发挥现有计算机网络资源的作用,缩短业务运营周期,改善内外部流程。无缝地把各类组织、成员和知识连接起来,协同团队工作。在微软Sharepoint Services(MOSS)中有三种方式创建工作流:第一,打开MOSS的默认站点,使用已定义好的能满足常见的业务流程的几类工作流;第二,使用Microsoft Office SharePoint Designer设计无代码的工作流并直接到MOSS的站点中;第三,利用Visual Studio工作流编程工具开发自定义的SharePoint工作流,然后在MOSS上安装部署。
三、系统技术架构
本文是通过Visual Studio工具开发自定义SharePoint工作流,然后在MOSS上安装部署的基于Web的在线支持团队协同的知识管理系统。
本系统从软件架构方面分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用户界面,定义了呈现给用户的一系列接口,通过与中间件的交互,触发流程,或直接访问数据库,本系统使用SharePoini的导航栏为用户提供统一界面,以便团队用户进行交流以及站点内相关信息的浏览;(2)中间件,本系统主要使用MOSS2007和Skelta 进行业务流程的定义和开发,Skelta 是全球第一的.Net工作流引擎,能够得心应手的处理小型或是大型的业务流程,并可以集成到任何项目中;(3)数据库,数据库可以细分为两个类别:SharePoint列表和SQL数据库,SharePoint列表主要用于文档存储,事件、日程表或其他下载量小的数据;SQL数据库主要用于大量信息和流程存储,如用户基本信息等其它信息。
本系统从硬件架构方面分析主要包括三台服务器:(1)Web/SharePoint服务器,它提供客户端和SharePoint服务器之间的交互,主要用于向用户提供接口服务,用户通过这些接口访问、上传和下载信息或者启动流程;(2)SQL数据库服务器,所有数据都将存储在SQL服务器上(客户定制、SharePoint和其他数据库,等等);(3)SkeltaBPM服务器,处理所有Skella工作流的工作流引擎,用来存储和管理工作流、队列和其他相关信息。
四、知识协同管理系统功能模块
知识协同管理系统涉及五大模块:知识存储、知识发现和测量、团队协作、权限管理以及系统管理。(1)知识存储模块:作用是为组织数据提供高效的内容管理,统一资源。SharePoint的文档管理提供审计功能,能跟踪特定事件并反馈事件,包括文档的打开,查看,编辑,签出,甚至将文档移到新位置等。这些记录都使得文档的管理更为安全,规范。主要包括的技术涉及SharePoint的文档管理和SQLServer数据库技术。(2)知识发现和测量模块:作用是积累信息资源、专家技能,改进组织的创新能力、快速响应能力、提高生产效率和员工的技能素质。本模块将提供知识管理的基础服务,包括知识库管理(知识主题、技能主题的上传、维护等)、知识管理过程的实现(知识发现、搜索、组织、共享、应用和创新的动态过程)、知识管理的战略环境的营造(战略规划、评测等)。通过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相结合,在业务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通过知识化业务流程来不断优化组织运作体系,从而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本模块主要涉及SharePoint的文档管理、工作流和检索等技术。(3)团队协作模块:作用是方便用户在不同的层次上开展协作沟通。利用MOSS强大的协作服务,为组织知识管理过程中的行政事务、公文、会议到事务协作、审批流程以及项目团队管理等提供全面的协作支持。主要涉及的技术类容包括团队站点、博客、WIKI以及工作流管理。(4)权限管理模块:作用是为系统提供统一的角色管理,通过使用MOSS以及Windows活动目录的功能,方便对系统中的各种角色进行管理。针对部分管理者或者流程审批者不能及时操作的问题,该模块增加了角色的功能,提高了业务流程的效率。(5)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管理包括内容管理、通知和任务列表等内容。涉及统计分析、流程监控等活动。主要包含电子邮件、公告、新闻等技术内容。
篇7
关键词: 《信息管理学》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信息管理学》是教育部规定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必须开设的六门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正因为《信息管理学》重要性,如何在避免与后续课程内容重复的基础上,把信息管理的知识体系和内容,通过合理科学的教学内容表现出来,并利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使其建立其本专业的体系,以及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
《信息管理学》应与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相辅相成,这种关系是由其信息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性质决定的,同时,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标必须从属于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又必须与其有所区别。
基于此,《信息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建立起信息管理科学的基本知识框架和学术体系,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规律、一般原理、通用方法和技术;了解信息管理学科的整体发展趋势和研究进展,从而培养学生信息资源管理的能力,并为将来的专业深造打下基础。由此,《信息管理学》的教学目标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学生能够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这与专业培养目标中的“能在各行业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的培养目标一脉相承。因此这个目标主要是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个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以及本领域的理论素养,为部分学生继续教育和以后的深造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设置
《信息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应该体现其教学目标,以及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符合型人才”的总目标。[1]然而从目前市面上所出版的《信息管理学》(笔者把信息资源管理,或信息管理概论等教材也一并归入)教材来看,课程内容对信息管理领域的理论比较偏重,而信息管理领域的技能、方法部分不是特别多。笔者收集市面上主要的《信息管理学》的6种教材,现将其比较结果分析如下:
1.柯平、高洁主编的《信息管理概论》(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该书从揭示信息管理的内核入手,认为信息管理的基点是信息和信息资源;信息技术是信息管理内核的支撑;信息处理体现了信息管理的精华所在;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管理的工具,又是信息管理的生果和产品;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内核重组的根源。全书循着这一思路展开叙述,并结合专门信息管理领域和信息管理环境的有关内容,构成了全书的体系框架。
全书的内容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与信息管理的应用各占书中的一半篇幅。这一写法能帮助学生全面认识信息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中的作用,但是由于涉及面较广,容易造成内容泛化,重点不突出的缺憾。例如企业信息管理、政府信息管理等内容都有专门的学科研究,不必作为独立的章节来论述。
2.马费成等编著的《信息管理学基础》(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该书从人类社会信息过程出发考察了信息管理活动,重点介绍了信息、信息管理的内容、特征,信息交流和信息分布的规律,信息获取、组织、检索、服务原理与方法,还讨论了信息系统、信息机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等方面的内容。
全书的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吸纳了较多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但是,将信息管理的各个环节分章论述,可能与后续课程的重复较多;另外,将信息用户的需求与行为规律放在信息服务一章中,不能反映信息用户需求和行为规律对整个信息管理活动的指导作用。
此外需要说明的就是,马费成于2004年1月份主编了一本《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的教材,体系、知识上比较成熟,可以作为学生的参考辅助教材。
3.刘主编的《信息管理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全书结合了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基础,以及信息管理基本方法的部分内容,就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和信息经济学等信息管理中的几个核心内容进行较为系统的介绍;把侧重点放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信息管理新理念、新模式的介绍上,着重从微观角度展开,强调定量分析,从整体内容上力求充分体现最新的研究成果。
全书兼顾系统性、易学性、实用性,尤其是其中关于信息管理中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部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该书对信息系统的阐述过多,对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阐述较少,将电子商务、知识管理纳入信息管理学基础之中也不合适。
4.谭祥金、党跃武主编的《信息管理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该书立足于社会信息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发展变化,全面介绍了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条件下,信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系统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社会、信息交流、信息管理、信息资源技术管理、信息资源人文管理、信息资源经济管理、信息组织、信息系统、信息管理方法论等。将信息组织单独作为一章,而对信息管理的其他环节未作介绍,是该书的不足之处。
5.杨善林、李兴国、何建民编著的《信息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该书将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信息、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特征结合起来,建立了信息管理学的新体系,在此基础上讨论信息管理学的基本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方法,并按照信息管理的战略规划、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和管理创新与变革展开。
但信息管理并不是如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这类管理学的分支学科,是管理学理论在具体领域的延伸,因而不适合按照管理的基本职能来展开论述。这样一来,有将信息管理等同于一般的管理活动的倾向,无法体现信息管理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6.娄策群主编的《信息管理学基础》(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该书是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信息资源分布规律,信息用户与信息需求及信息行为,信息交流的机制,信息搜集、组织、分析、提供的原理和方法,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管理人才及培养,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管理,信息服务业的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该教材突出了基础性、全面性、通用性和新颖性等特点,在基础性方面,重点阐述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在全面性方面,涉及信息管理学的绝大部分内容;在通用性方面,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背景的院系的需要;在新颖性方面,吸收了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该教材的不足之处是对信息技术的介绍过于宽泛。[2]
由于处于以财经、管理为办学特色的我校信息管理系,其培养的信管专业人才主要到企业、公司去。因此在《信息管理学》的教学过程要从管理的背景来给学生讲述信息管理的原理、技术和方法。
基于此,笔者认为《信息管理学》的课程内容体系应该遵循这样的思想:信息管理的基点是信息和信息资源;信息技术是信息管理内核的支撑;信息处理体现了信息管理的精华所在;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管理的工具,又是信息管理的生果和产品;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内核重组的根源。所以《信息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包括:①信息管理概论。它主要介绍信息、信息资源的概念、信息管理的发展历史,以及目标等。②信息处理过程。它主要包括信息搜集、信息分类、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分析等内容。这部分内容构成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特色所在,因此非常重要。在后续的专业教育中将有专门的课程来加深学生的这些专业技能。因此在该门课程中主要是根据本系的专业课程的设置而查缺补漏。比如我们信息学院对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只有信息检索,而对于信息分类、信息组织等都没有进行开设,因此应该补充这样的知识。同时,对于信息搜集这部分,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补充信息分布规律的介绍。如关于信息领域著名的三大定律。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关于信息搜集、信息评价的最新成果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③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信息管理的工具,这部分知识应该着重给学生介绍,并且要设计相应的实验教学环节,让学生对目前的ERP、SCM,以及CRM等有基本的操作能力。④信息管理技术。由于我系学生知识结构中技术成分还比较多,在这部分主要给学生结合目前企业中所用到的新的信息技术给学生讲解一下,以让学生能够在毕业后较早地适应市场。(我们系《信息管理学》的开设时间放在了大三,因此,笔者认为这部分应该作为学生信息管理技术的补充。)⑤信息管理的应用。企业信息管理和政府信息管理的若干规律作一介绍。⑥信息管理的人文环境、信息经济的相关介绍、信息法律政策、信息产业,以及信息经济相关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
这门课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采取多媒体、案例教学、TeamworK等多种教学手段。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它必须借助教育界的建构主义思想,即:知识通过学习者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种理论强调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成为复杂的认知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和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的传统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3]特别是对信息管理概论部分,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厘清大家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对于信息处理过程模块的内容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任务让学生体会管理信息的手段和方法。同时,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相应的实验环节来加强学生的信息管理的技能。比如,信息学院每年都有一个“网上学习”竞赛,让学生确定一个专题,然后查找相应的资料,写成检索实习报告。可以考虑这门课的考核采取这样的形式。从一开课就布置下来,然后让学生评比谁的做得好,在相互交流中大家得到提高。而对于管理信息系统部分,我们可以参加学校的“ERP模拟沙盘”竞赛的方式来进行,当然这些活动的成绩作为学生的最后成绩的很大一部分,从而促使学生能够重视技能、动手能力的培养,强化了他们团队合作的精神。
四、存在的问题
《信息管理学》目前的教材体系建设并不是很理想,很多教材都偏重理论,而对实践部分并不太重视,这使得学生觉得学了没有多大用处。由于该课的许多部分在以后的专业课中有所涉及,因此很多院系将这门课设为专业选修课(比如我们信息学院),更加导致学生学了四年感觉学了很多计算机技术,但又不精通,而对从事将来的信息管理工作又觉得没有学多少信息管理课程。因此,这门课通过搭建信息资源管理的科学体系,让学生在大学四年的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爱好,选择信息管理的不同方向来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
参考文献:
[1]邹国荣,乔好勤.信息管理学课程设置的社会基础与基本框架.图书与情报,2003,1,59.
篇8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管理方法
一、有关知识型员工的几个基本概念
1、知识型员工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drucker)提出了知识工作者(knowledgeworker)的概念:知识型员工是指: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知识型员工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知识创新力是知识型员工最主要的特点。加拿大著名的学者、加拿大优秀基金评选主审官弗朗西斯?赫瑞(frances horibe)认为:“简而言之,知识员工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
2、知识管理、信息理
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发展为识型的管理简称为知识管理,它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创新的能力,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纯粹的信息管理则是对企业信息进行分类等。
二、知识型员工管理发展新趋势
1、知识进一步资本化
知识型员工知识价值的实现,是以知识参与经营管理的具体表现,同时对其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从初始的概念分析,知识也是一项资产,当知识作为资本投资于企业经营过程中时,就已经完成了知识资本化的转变。为了充分发挥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考虑其知识价值的实现途径和方式,可以通过在企业或组织建立知识资本化的激励制度:对拥有核心知识能力的员工,则可以以技术入股的方式给以技术价值的承认。对知识型管理方面的员工,则可用管理入股的形式鼓励其工作积极性。
2、信息沟通更加畅通
沟通网络是指企业组织中沟通渠道的结构和形式,其特征在于沟通渠道的数量、分布以及信息传递反馈的方向。结合知识型员工特色设计的沟通网络,必须是有利于发挥知识型员工参与信息沟通的积极性的。一般说来,企业沟通网络依据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的分类,主要考虑组织集权化和分权化这两种不同状态下的沟通形式,即集权化状态下的沟通和分权化状态下的沟通。
3、企业更加注意培训教育
知识型员工是知识素养比较高的受激励个体,其自身综合素质较高,在工作中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员工在经营管理中所表现出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素质的高低。从需要满足的激励理论分析,知识型员工对高层次的需要比较迫切,在工作中对自我实现的要求很强,比较容易自我激励。因此,通过培训教育激励,以提高知识型员工的自身素质,增强其自我激励的能力。
4、管理手段先进化
信息经济的到来,使企业的知识型员工管理进一步信息化和数字化,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被广泛运用到知识型员工管理之中。如:mis(管理信息系统)日益广泛运用于知识型员工管理之中,它能根据既定的原则,只要将每个人的情况数据化后,输入数据库,即可利用知识型员工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常规决策,并加以实践,使人事管理趋于严密,排除大部分人为干扰因素,减少管理的随意性,同时也可为非常规人事决策提供依据。mis在知识型员工管理中的运用有助于知识型员工管理的优化和简化。网络等技术的运用,促进了员工的沟通(前面已论述),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知识型员工管理调配。当然,还有诸如,系统模型与模拟、战略信息系统等技术也可以应用到知识型员工管理之中,这些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实现高效益、柔性化、智能化的知识型员工管理。
5、管理方法灵活化
灵活化是指为了满足各种各样的需要,企业在实行知识型员工管理可以打破常规,采取灵活的办法。传统的知识型员工管理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每个员工之间职责分明,以显示公平与公正。而在信息经济时代更需要企业员工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灵活性。因而要求知识型员工管理灵活化,这是因为信息经济时代企业所面对的市场更加复杂及不可预测,社会化分工进一步加大,企业之内、之间的协作要求进一步加强,企业的独立性下降,如果根据一成不变的人事规章制度来管理企业的知识型员工,必然导致企业无法应对多变的市场而关闭。更加激烈的竞争,也需要用灵活的管理来面对。
6、管理内容多元化
信息经济时代,科技不断发展,信息交流更加充分及时,知识型员工管理的内容呈多元化的趋势:首先,企业员工多元化,员工有来自国内的、国外的。员工中有全职工,半职工,临时工,甚至钟点工;第二,员工上班方式多元化,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运用,有些人上班可以在家里上,也可以在公司上班;第三,企业对员工的报酬及激励方法多元化,员工不仅看重物质方面的报酬与激励,而将更注重精神方面的报酬与奖励,特别是以实现个人价值方面的精神奖励,或者说企业可能以赋予员工的更大的权利与义务作为一种奖励;第四,员工就业途径多元化,员工不会把在某一个企业晋升看作自己的唯一出路,员工往往会选择更能实现个人价值,更富有挑战性,自己喜欢的公司和工种,人才的流动也将因此进一步加强。
7、考核方式转化
篇9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企业信息化;HR人力管理系统;文档知识库管理系统;网络安全建设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7-0084-03
随着时代的变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不断的加强。通过对企业职员的严格筛选,使得企业可以不断地注入新鲜的血液,企业公司可以进行良好的循环。并且企业通过对知识的重新整理和创新,使得企业实现完全数字化管理,得到更好的效益创收。通过对网络文明的建设,使得企业能够更全方位的发展。
1 HR人力管理系统
1.1 员工试用
1.1.1 根据岗位工作性质,员工试用期一般为1~3个月,按其工作表现可以提前或延后正式聘用。
1.1.2 行政综合部应经常对员工的试用期表现进行考察,予以监督。
1.1.3 员工试用期满,填写《试用期工作考核表》,所属部门主管填写考核意见后交行政综合部复核,再由总经理审批。
1.1.4 员工经试用合格,由行政综合部负责办理转正手续。如试用期考核不合格,由行政综合部通知该员工。员工在试用期内决定辞职,可提出辞职申请并按规定办理离职手续。
1.1.5 试用期员工享有试用期工资待遇,转正后享有正式员工工资待遇。
1.2 转正
1.2.1 正常转正的条件为:员工试用期满,经用人部门与行政综合部联合考核合格。
1.2.2 提前转正的条件为:员工试用期表现突出,有显著工作业绩。
1.2.3 转正的办理与审批:由用人部门依据员工《试用期工作考核表》于试用期结束前一周内向行政综合部提出申请,并附《试用期工作考核表》;行政综合部根据《试用期工作考核表》及在试用期对该员工的考察,给出复核意见,报总经理审批;转正日期按审批手续办理的实际日期计算。
1.2.4 转正后,员工须填报《员工资料卡》等信息
资料。
1.3 离职
1.3.1 聘用员工因病或因事辞职时应提前30日向公司提出申请,辞职申请未予批准前,应继续工作,不得先行离职。
1.3.2 离职员工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工作交接和资产移交,并向公司行政综合部提交《工作交接清单》和《资产移交清单》,行政综合部凭移交清单填写《行政综合部至财务部通知单》交财务部结算工资并办理正式离职手续。
1.3.3 因合同终止不再续约的或在劳动合同期内要求辞职的,均应按规定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
1.3.4 如本公司提出提前解除劳动关系的,将按照国家及本单位规定办理离职手续,支付违约金。
1.3.5 离职程序:员工辞职,则需书面提交《员工辞职申请书》给行政综合部报公司审核批准,批准后,职工办妥工作交接手续和资产移交手续后再予以工资结算,擅自离开者,视为自动放弃工资并承担对公司造成的相应损失,不予以办理相关人事、社保关系转移。
1.4 部门用人申请的审核
通常情况下,有两种条件各部门可以提交用人申请。一是有离职人员,岗位空缺需要补充;二是工作人员无法完成工作量,需要增加人员。增加人员岗位的招聘要比补充人员慎重。一方面需要逐级向上申报,严格地遵守工作流程,另一方面提醒人事部门设计时注意本部门的工作内容。招聘人员需要站在公司的角度上看,本着对公司负责的态度,尽可能地控制对人员的增添,最大化地挖掘公司内部潜力。招聘新人的成本体现在两个部分――工资成本和相对应的福利待遇。所以对于公司成本的意识必不可少。
1.5 招聘信息
目前公司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招聘,其中包含网络招聘、不定时参加大型招聘会、员工内部推荐、与职介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校园招聘、猎头服务等。这几种渠道进行的招聘各有其优劣性。这里重点介绍网络招聘。网络招聘是目前公司应用方式最频繁的,但质量相对较高。常规来说,招聘信息需要参考两方面――用人申请和所聘岗位说明书。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5.1 的招聘信息需要对工作年限、专业、年龄、性别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要求,尽可能简洁地介绍工作的职位和范畴,但不可以过于简单,否则可能会误导应聘者,使得公司接收一些无用的应职申请,导致招聘效果不佳。同时,对于不同的职业来说,公司对应聘者的工作年限和年龄都需要有比较硬性的要求,尽可能使用简练的语言来介绍自己的这些信息。
1.5.2 招聘信息前需要准确地想好要应聘的职位。因为对于职务类别的选择,会导致人才能否注意到公司的招聘信息。在众多的招聘网站上,智联招聘在职位划分上相比较其他网站略显模糊。如果短时间内无法找到适合的人才,可以在其他网站上招聘信息。
1.6 筛选简历
1.6.1 对于一些对专业性有很强要求的职位来说,比如各专业工程师等,要按照部门要求严格地筛选应聘者的简历,各个硬性条件也需要严格的把关,还需要审核是否具备中级职称证书。将筛选出来的简历交给相关部门审核,并听从部门经理的意见挑选应聘者面试。
1.6.2 对于一些基层职位来说,比如秘书、文员等,对于应聘者的共通性有很强的要求。基层职位的应聘简历最好共设一个文件夹保存,然后一个个进行约见。
1.6.3 在筛选人员的过程中,尽可能保留下应聘者的资料,这样可以使公司人员的储备库得到更大的扩充。
1.6.4 招聘工作的关键在于面试,这也是经验积累的环节。公司的主考官通过对应聘者提出专业知识以此来了解应聘者对职位和专业性知识的了解,进行对应聘者最初步的把关。但在实际工作中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所以在面试之前需要确定一个观点,人力资源部和用人部门在招聘中要承担的责任是相同的。人力资源部提供应聘者的信息并考察其行为能力,用人部门需要对应聘者进行综合的评估。
2 文档知识库管理系统
2.1 基本概念
知识管理系统是通过计算机系统的支持组织一个可以处理、收集、分享的全面知识系统。知识管理是对一个公司企业只是重新获取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关系到企业的所有部门,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知识来获取效益。通常,企业会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科技,存储和管理对公司有价值的方案、成果和经验等,使得知识产业不被流失,促进公司对知识的利用创新,以此来降低公司运营成本,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2 制造企业知识管理的作用
全新的设计是一个企业的灵魂,而设计就是由知识高度密集化而产生的,所以说企业知识属于一种无形的设计,这种设计在现代企业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航空制造企业,属于典型的知识企业。通过知识管理制造企业,使得企业完全数字化,并且用计算机将企业知识按数字化设计重新进行创新整理,并将其应用于产品的数字化设计和制造中。通过知识管理制造企业,让公司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得到了从根本上的变化,简化了产品的设计、制造的作业流程,提高了产品的研制技术,更使得企业对市场上的应变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得到重大的提高。然而,通过知识管理制造企业,不仅仅是依靠技术手段,还需要从组织上、制度上等方面采取一些相对应的措施和策略,如:加深员工对企业的了解,通过分析企业对知识的需求和企业的知识构成制定相应的知识管理策略,尤其是在通过知识管理制造企业的前期,尽可能地让所有员工对知识管理更全面的了解,形成良好的知识管理实施氛围。除此之外,也需要对知识管理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建立一个知识库来支持产品设计和制造制造企业的知识管理事实上就是制造企业的知识管理。与此同时,通过知识管理制造企业,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知识工程是制造企业的工具,它除了建立知识库之外,还能够规范知识流程、建立基于知识的工作方法,形成知识共享的氛围,使企业慢慢转化成为一个知识型、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使得企业能够更长远的发展,这才是通过知识管理制造企业的最终目标。
3 网络安全建设
随着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信息安全问题愈来愈突出。为了帮助大家有效地维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现介绍解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三种方法,仅供借鉴。
3.1 经常使用安全扫描工具-symantec服务器版防毒软件
增强内部网络与系统的安全防护性能和抗破坏能力,加强网络和系统自身的安全性能。
3.2 使用思科的ASA5510防火墙,建立网络安全屏障
使用防火墙系统可防止外部网络对内部网络的未授权访问,共同建立网络信息系统的对外安全屏障。目前全球进入因特网的计算机约1/3是处于防火墙保护之下。防火墙的主要目的是根据本单位的安全策略,对外部网络与内部网络交流的敷据进行检查,符合的予以放行,不符合的拒之门外。
3.3 聘请网络安全顾问、跟踪网络安全技术
聘请网络安全专家作为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顾问,同时,系统管理员和网络管理员要经常浏览国际上一些著名网络组织的信息主页,了解最新技术动态,获取系统和网络安全软件,并加入到它们的MAILLIST(邮件列表)或新闻组,使自己的系统和网络能得到最新的安全技术支持。
3.4 对系统进行定期备份
当系统数据丢失或遭破坏而需要彻底恢复时,备份的价值就体现出来。工作中应做到重要数据天天备份,每周做一次添量备份,每月一次全备份。确保网络信息系统数据的安全可恢复性。
4 结语
为了搭建产业信息化网络平台,我国不断地发展房地产企业信息建设,将一些原有的问题慢慢地解决掉。通过知识管理制造企业,产品外形和制造模式都可以进行有益的变化,使得设计产品的质量和速度得到了提高。除此之外,房地产行业引入了一些先进的信息工具,以此来加速房地产企业的进程,使得房地产企业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黄飞跃.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及其核心竞争力[J].商场现代化,2005,(21).
篇10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模式;管理理念;创新
1.信息化管理创新的意义
一家企业要想正常的运作,其稳定的经营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上能够做到有序进行,那么这家企业才能够长治久安的正常发展。在现代信息化的社会中,企业内部和外部进行充分的信息管理和交流,才能够让企业内部和外部融会贯通,形成一种有计划、有调控的控制方案。而在这个控制方案中,信息是占主导地位的,整个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加工、信息的传递、信息的共享以及信息的利用,这一切,都是在信息化的状态下完成的。而信息价值大小与否,则完全的取决于决策者的管理能力。一家企业的会计信息的利用与否,将直接地影响到企业下一步的发展计划。因此,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不依靠信息进行运作,一个企业是没有办法发展的。企业的发展不单单是靠出色的经营策略,还依靠着与世界范围的联系,而这也是全球信息化的最终目的。因此,企业要想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发展,就需要在管理理念上不断地创新,只有放弃旧的管理模式,寻求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企业才能够不断地发展。
2.管理创新的定义
在现代信息化建设模式下,企业的管理创新主要是来源于管理的基本概念。所谓的管理,也就是一个企业或是一个组织,为了适应外部客观条件的发展以及内部文化、人员的变动,对企业或是组织的内部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及合理的利用,以达到所设想的目标的一个动态性的过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永远都是面对着无限的需求与有限的资源,并在这一环节中产生无数的矛盾。而为了能够合理的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无限的需求配置,就需要对其进行管理。以社会经济环境为主要的内容和目标,适应在不断变化环境中的管理创新的职能。
而管理创新的理论最初是来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在其提出的《经济发展理论》,其认为,在信息化的社会中为了能够实现生产要素与生产体检的组合,企业管理创新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种情况:⑴当企业生产出一种新的产品情况时;⑵当企业采用一种新的方法生产出一种新的产品情况时;⑶当企业利用新技术开发除了一个新市场情况时;⑷当企业控制原材料与配件,并且发掘除了一种新的供应来源情况时;⑸当企业创新或是打破了一种垄断地位的情况时。在这几种情况下,就可以称为企业的管理创新。
3.管理创新的主体
一家企业要想在信息化建设模式中进行管理理念的创新,单单只依靠空想是不可能实现了,一家企业的主体就是管理创新的主体。而一家企业的管理主体主要包括企业的决策者、企业的管理者以及企业的众多员工。⑴企业的决策者在现代的信息社会中,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决策方法,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信息快速的交换和发展着,企业的决策者只有拥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在信息化越演越烈的现今,让企业以创新为名,在竞争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⑵企业的管理者是企业的决策者的执行者,也是辅助者。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在自己所管辖的职责范围内,对所管理的事物、人员、资源进行管理,而在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者的思维必须要灵活,对于一些突发事故要有绝对的处理意识,而这些灵活的思维则是创新的主要动力。因此,在信息化企业中,从事管理层面的人员,是能够成为管理创新的主体部分;⑶企业的员工,其是整个企业运作的主要动力,他们是一家信息化企业的基础。企业员工是属于操作和服从层面的人员,虽然这些工作单一,但是在做起来确实需要十分细致入微,而在这个善于观察的氛围内,企业的员工能够在操作中得到创新。
4.信息化模式下企业管理理念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述管理创新的理念,结合现阶段信息化我国企业管理的现状,可以很明确地了解到我国信息化中在管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只有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才能够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进而让在信息化建设模式下,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竞争力,不断地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之后,企业的经济发展主要是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运行下发展的,因此在管理上,有着我国独特特色的管理观念。当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信息化社会对我国企业的影响更是日趋强烈,因此我国企业存在的问题也慢慢地浮现了出来。
4.1自主意识薄弱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知识经济体系不断地对我国企业进行冲击。而这个时候,我国许多企业经营者就暴露出了其思想严重滞后的问题,其对于企业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法律意识、创新意识、品牌意识以及对于商品的保护意识完全都没有苏醒,在这些方面的保护意识显得尤其的薄弱。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很多思想还未进步的企业这无法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冲击,从而导致企业跟不上市场的潮流,最终在信息化社会市场的洪流中被淹没。而这些都是跟管理创新有着直接的关系,企业决策者、管理者以及企业的员工自主意识薄弱,无法保护自我的权益,也无法进行自主创新,使得企业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在2005年,我国企业中具有自主管理创新意识的企业决策者只有不到一半的人,也就是48%,并且在各项创新中,对于创新困难的企业决策者就占了42.9%,从上述数据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企业的发展是与企业的决策者有着直接的关联的,企业的领导者没有形成现代信息化企业的管理创新意识,也就无法对企业的效益做出更大的贡献。
4.2经营理念模糊
企业决策者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盈利,而在狂热地追求利润的同时,很多企业并没有制定出一个良好的经营管理理念,更多的是看中眼前的利益,从而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中的各项部门都有着其存在的理由,企业的管理者在现代的经济信息化社会中,要学会利用和学会管理企业的经营,拥有足够的创新意识,才能够让企业长治久安。但是现阶段很多企业的管理活动中都只是局限在一个非常狭小的范围内,对于企业的经营理念都是处在一个非常模糊的状态。就以企业的财务会计为例,企业的财务会计部门中的信息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企业的当前现状以及发展前景,但是很多企业对于财务管理信息并没有太大的重视,从而错失了对企业未来发展的谋划。使得企业的财务的工作职能不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而这就是注重眼前的发展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4.3管理理念定为不当
很多企业在现代信息化的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下风的态势,甚至有些企业会一蹶不振。而造成这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总是惨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对于自身企业的管理创新的忽视,的确,一家企业要发展,需要靠强硬的技术实力、流动的资本实力以及人脉关系,而这些信息都是属于外部条件的,而对于企业的内部条件,很多企业却很少会去涉及。就比如说对于企业自身的管理创新、人力资本以及信息化网络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创新的忽视,这些现象都是造成企业在现代信息化企业中发展不畅的主要原因。
5.信息化模式下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对策
在上文了解到了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中,很多企业的发展现状,而根据这些发展现状,很明显的就看出当前信息化企业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而针对于在现今信息话建设模式下的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下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出简要的管理理念的创新对策。
5.1提升信息资源与管理的地位
在上文了解到,很对企业的决策者首先就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不单单是对自身企业的定位,还有就是对企业中各类物质资源管理的定位都存在着不科学的现象。也就是说,在现今,很多企业在管理上,只针对于对企业内部的物质资源的配置,而对于知识和信息化的配置,则是忽略太多,因此,首先企业就必须要对整体的信息资源的配置进行开发和管理。因为在当前的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下,知识和信息就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因素,企业只有加大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能够使企业在本质上处于领先的地位,才能够拥有日后竞争的优势。而这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求企业将知识和信息资源的地位向上提升,提升到可以作为战略思考的地位上来。而解决的办法在国外一些国家已经有了答案,很多国外的公司都将管理信息的信息主管置于高层管理的位置,而何谓信息主管。在公司中的信息主管主要是对企业中大小部门的信息进行管理,以信息为武器,帮助整个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能够占得先机。从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两方面,对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性的支持。而这也就是将信息资源与人员管理进行同步的提高,因为如果单有信息资源,而没有人员对其进行管理和创新,信息也无用武之地。
5.2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在我国的很多企业的决策者因为长久在计划经济体制的状态下,使得思想有些顽固和守旧,很多企业的员工对于企业的决策者也是唯命是从,有着领导可以决定一切的想法。其实该种想法是绝对错误的,一家企业没有领导者是固然不行的,而一家企业的员工无法为决策者出谋划策,光靠决策者一人进行运作,这家企业也无法长久的生存下去,因为一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以人为本,匠人的潜力全部地发挥出来,让企业和员工融为一体,能够双方共同发展。虽然该种思想并非是在信息化时代中才产生的,但是因为人是可以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升华,对于信息的吸收能力远远的大于机器,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是占有主导地位的。人是万千生物中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物,人的自主性、个性以及对于自我的认知,都是在企业中发光发亮的亮点。因此,企业当今的信息化时代的管理中,必须要以人为本,让以人为本成为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让人所持有的庞大信息量和灵活性与对物质的管理基础进行结合,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中,使其所拥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理想和行为规范都成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企业决策者更是需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超越自我,这样才能够让企业随时保持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5.3信息化企业的知识管理
在当前的知识信息化管理的社会中,信息是在瞬息万变的全球经济中永远占主导地位的能力。在一家企业中,为了能够随时保持信息的交流,就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使得信息在每一位员工之间贯通,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资产。信息是死的,也是活的。信息在现代化企业内部中每一位员工。每一个部门之间运转,能够利用知识与人们之间的交流,使其不断的创造出具有创新价值的企业产品和企业服务,从而达到提高整个企业组织管理的目的。当今社会中的企业是在信息化建设模式中的信息化企业,针对于企业对于知识和信息的需求,就必须加强企业的知识的管理。在上文了解到,在当前信息化建设模式中,一些国外的企业在高层中都设立了信息主管,信息主管可以灵活的利用信息资源,帮助企业出谋划策,从而达到让企业不断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目的。而知识管理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也越来越受到广大企业的认可,就以摩托罗拉公司公司为例。摩托罗拉公司被许多员工评价为最有人情味的公司,其不单单是指其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还因为该公司利用了知识管理体系,并在企业中设立了知识主管。利用现代化的知识,招揽人才,在现代信息化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利用科学技术水平,帮助企业管理,在原先的管理理念中不断地创新。将具有邮寄的、扁平的符合人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组织模式进行组合,从而达到利用知识管理来帮助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益。
6.案例分析――以碧生源企业为例
为了能够更为直观地对当前在信息化建设模式下的企业管理理念创新进行分析和探讨,本文将以碧生源企业为例。碧生源企业是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利用信息化建设,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首先在管理模式上,碧生源企业利用信息化改变了整个企业的观念创新,使得碧生源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造,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碧生源的现代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职称,实现了其向高效的新型企业管理模式迈进的一个趋势。其具体措施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整个企业的人员进行培训,将信息化的思维和科学管理的方法关注在每一位员工的脑海中,让员工能够以科学的信息化的方式进行工作,合理的优化和配置企业的内部和外部资源,让企业能够在信息化的建设模式中,更加规范化、系统化以及科学化的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让每一位员工在当前信息化的建设模式下,利用与企业目标相关的知识,为企业,为自己不断地努力和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是信息化建设模式下,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一些理论进行了解和分析,了解到我国一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模式下的弊端和漏洞,并针对于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力求其在信息化社会中能够不断发展创新,在社会竞争的环境下,不至于被市场的洪流给淹没。并以碧生源企业为例,对其管理创新理念进行了简要的了解和分析,旨在能够给予相关工作者一丝启示。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常见的经济纠纷
- 下一篇: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