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启示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1: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危机的启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危机的启示

篇1

造成金融危机的文化因素可直接追溯到启蒙运动的自由主义核心价值,即追求一己之私的个人幸福、无限积累私有财产和政府放任论等。以此为原则的所谓绝对“人权”,使欲望成为一个不断长大的巨人,充分显示了美国人追求奢侈生活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当欲望在社会生活乃至精神生活中的基础性作用被普遍肯定时,就为当代人潜在消费欲望的开启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美国人已经习惯于债台高筑的高消费、高借贷的治家理念和生活方式,借贷消费、超前消费、过度消费成为时尚。崇尚“举债度日”、“恶意透支”和“报复性的消费”,把当代社会理解为“消费社会”,进而把消费理解为全部当代生活的本质。

而作为金融市场竞争前沿的华尔街投资银行和各类金融公司,均把“创造利润最大化”作为追求的首要目标,在提高决策管理效率的同时,也产生了为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而“滥权”的机会和可能。各公司激烈争夺消费者和投资者,扭曲的消费模式混淆了欲望和需要的界限,给市场提供了虚假信号,形成了泡沫经济,为金融危机提供了前提条件。而政府对此的放任乃至保护,恰是典型的启蒙运动自由主义核心思想的表现。

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演讲中深刻指出,“导致这场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因为道德的缺失”,“应该倡导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考察企业发展史可以看出,世界上凡是基业长青的企业,无不是社会责任的积极承担者。企业应该将社会责任作为追求价值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追求利润、效率的同时,更要讲社会责任。

资本主义自产业革命以来,通过扩张产生征服自然、征服别国、征服市场的扭曲心理,使得他们认为市场无所不能,可以无所不为。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兴起,使自由化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政策取向。金融政策中的次贷、信用卡、透支、分期付款等措施,普遍地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极大地刺激并提升了人们潜在的消费欲望。正是这种普遍的认同以及与之相应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行为,才最终导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的发生,促使我们进行反思。过去,我们想象中的金融系统是强大无比、坚不可摧的;这次危机证明它其实很脆弱;相反,那些看起来柔软的事物,有时却能焕发出强大的力量。文化就是这样一种柔软的力量。

“软实力”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国防部前部长助理、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他的解释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全球普及性和它为主宰国际行为规范而建立有利于自己的准则与制度的能力,都是它重要的力量来源。”相对于“军事和经济实力这类有形力量”,即硬实力,他将这种“重要的力量来源”称为“软实力”,其核心就在于价值观的表达。

金融危机带来了对西方思维定式的颠覆性的思考,以及对西方发展模式及其相应的世界秩序的重新认识。

展望21世纪,人类更加渴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西方核心文化所折射出的自我中心、损人利己、贪得无厌、追求享乐的价值观,依靠霸权掠夺资源、凭借主导货币巧取别国财富,不承担环境保护国际公约义务、无限制地开采自然资源等,必然引起国际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引起世界人民的不满。

西方文化统治的结束,将成为一个文明互相促进的新时代的开始。未来的文化不再是一隅的,不再是某个中心的;它是人类的、全球的,也会是多极的、多元的。文化的和平碰撞与友好相处,是将来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必然条件。全世界都需要向传统发掘更有益于人类生存与共同福祉的文化因素,在世界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意识结构的对话中,相互发现、理解和尊重。

文化是一种积极的力量,会影响经济和政治;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成为决定民族和国家兴衰的关键力量。经济危机或萧条时期,往往正是文化得以发展与繁荣的机遇期。

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美国以百老汇和好莱坞为代表的演艺、影视业成为萧条时期的经济增长点,为美国走出经济大萧条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成就了迪斯尼、时代华纳等文化巨头,使美国一跃成为文化强国。另一方面,文化的繁荣也给美国人带来了信心和希望,成为经济危机中普通美国人精神与梦想的寄托。同样,日本的动漫、韩国的文化产业等,也是在上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和之后发展起来的。

中国是一个大国,有深厚的文化传统。面对金融动荡,在把握政治经济方面机遇的同时,也要在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基础上把握好中国文化的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由于急于解决亿万百姓的吃饭问题,埋头于经济发展,并以物质生产为核心,占领国际消费市场。这种发展模式,已经造成了其他国家对中国人的误解。

为什么每一次中国发生大事件,都会在国际上引起那么多的误读、误解?因为对于很多西方人来讲,中国还是一个陌生的国家,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历史,不了解中国的文化,更不了解中国人的内心。因此,误会也就在所难免了。

必须承认,相对于物质出口上的贸易顺差,中国一直有着惊人的文化赤字。我们教科书的出口几乎为零,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思想影响力还没有走向世界,学术话语权还掌握在西方学者那里。中国的周边,聚集了世界上多数的新闻热点,但这些新闻90%以上是由西方大的媒体集团的,我们所知道的世界大事,基本上是经由他们的眼光选择过的。这些表明,中国在世界上还缺少文化发言权。

布朗任财政大臣时曾说:英国在进口越来越多的中国家电、服装的同时,用一样东西来平衡,这就是出口英语。语言也是一种霸权,一旦形成,文化霸权和信息霸权就会随之而来。文化的建设,文化的输出,是在诠释一个国家的形象,一个民族的精神。没有文化的介入,民族精神在别人眼中只会是一片空白。一个没有广为人知的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国家,是无法赢得别人的尊敬的。

如今,世界的发展模式正面临巨大的转型,中国不能再无视这个问题,致使国际社会对我们的误解加深。我们需要及时通过一种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来传达中国人 的声音。我们要有意识地吸引国际社会来了解中国更内在的价值世界。这种国际认同的建立,将帮助中国人在一个更大的视野里重新定位自己,同时也将重塑中国的国家形象。

现在,在中国文化界还弥漫着一种蔑视大众文化的狭隘的文化观念,一讲到文化,就以为指的是精英文化、高雅文化。一些领导干部把文化当做宣传或说教,无法找到一种可亲的、有吸引力的语言和形象来诠释,自然也无法用文化来捕获人心。我们对文化应有一种新的认识,文化的发展,不能靠板结的文化符号来完成,而是要靠创造出新的、有吸引力的、大众化的文化形象,来赢得新的消费人群。文化不是宣传,不是说教,而是要尽量以人民大众所喜欢的语言和形象来传达一种精神、一种价值、一种观念。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发展大众文化、通俗文化。那些文化产业居于强势的国家,大众的文化素质普遍偏高,国家精神的传达也比较有效。

篇2

启示一,沪港之间的合作绝对是第一位的,竞争是相对的。此次危机的一大教训是,投资银行机构之间过度竞争和金融中心之间的过度竞争,破坏了国际金融市场运行与发展的正常秩序,贪婪引致的道德风险毁坏了平均利润率规律。从静态角度看,金融资源配置在各个金融中心之间是此消彼长的,但从动态的角度看问题,我们不难看出,经济增长虽然不能改变金融资源供给的存量与总量,却能够改变金融资源配置的结构与流量。所谓结构雷同的市场竞争,与差异化的市场竞争二者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差异化竞争有利于确立沪港金融中心各自不同的优势,从而成为维系沪港之间长久合作的坚实基础。沪港金融发展要遵循“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指导方针,要以“合作”求发展。

启示二,沪港金融合作要在制定一揽子金融危机应对措施方面,建立制度性工作机制。此次危机不仅仅表现为投资银行竞争体系的失败,而且表现为霸主国家危机处理对策的失败。但是,归根到底,金融危机其实是自由放任经济思想的失败和投资回报率至上的金融哲学的失败。与其说是监管不到位,不如说是过分相信金融市场的纠偏能力与稳定效力,从而缺乏应对极端系统性危机的一揽子操作方案储备与执行框架配置。此次危机表明,危机应对要从修复交易链、市场链、产业链、信心链的及时性、综合性、高标准要求出发,制定全方位应急预案。因此,沪港金融合作要从稳定国家大局与担负全球责任的思想出发,建立并完善跨市场、跨区域、跨国界,稳定的、长期的一揽子经济金融危机应对机制及其操作框架。

启示三,沪港金融合作要在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与人民币金融创新体系建设两个方面,深入分工、广泛合作,切实健全和有效完善中国金融国际化实施体系。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渐进过程,人民币金融创新体系建设也是一个渐进过程,而香港与上海则是两大前沿阵地,是两大实验中心。A股和H股相得益彰,QDII与QFII并行不悖,其原理应当在沪港金融合作的各个方面推广应用。

启示四,沪港金融合作要在带头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切实支持国家扩大内需两个方面,实现工作同步。中国地理幅员广大,地方经济千差万别,而香港、上海则分处两大优势板块,而且均为两大区域龙头。两个城市在中国经济、金融、贸易与航运方面其综合实力分居前两位,义不容辞地要担当起“城市的国家责任”。两大城市不仅要充分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资金优势、人才优势、管理优势,分别带动泛珠三角、长三角两大区域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而且要与北京协调一致,三大城市齐心协力,共同承担其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的龙头引导作用与先锋模范作用。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创新;金融监管

The financial crisis on China's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supervision enlightenment

TianZhongJing MouXiaoWei jilin university Chinese state-owned economy research center in changchun, jilin 130012

Abstract: the United States financial crisis sweeping the globe, crisis exposed behind is innovation and supervision serious disorder. In essence this is not financial innovation itself, but the problem of supervision. This paper analyzes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regulatory system supervision vacancy reasons, and based on this, how to strengthen the financial supervision policy Suggestions.

Keywords: financial crisis; Financial innovation; Financial supervision

一、引言

2008年9月,次贷危机迭起,引发了美国“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从贝尔斯登到“两房”,到雷曼兄弟,再到美林、AIG的一系列事件,强烈冲击着全球金融秩序。

危机背后,我们可以看出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失调。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品创新、工具创新、市场创新、交易方式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等层出不穷,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效率,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次金融危机是一系列金融衍生品环环相扣后由一个“蝴蝶效应”所引发,而其本身就属于一个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但本质上并不是金融创新本身的问题,而是监管的问题。

二、监管缺位的原因分析

1.市场监管被历史形成的利益切割

美国金融市场的不同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导致银行、保险、证券等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监管。与此同时,金融创新和金融业务又相互渗透组合,造成“混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尴尬局面,利益的交叉和牵扯大量产生盲区和死角,加大了监管的难度。

2.监管机构和自律组织被利益集团合法渗透

如美国国家金融监管机构之一——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其下属的全球市场咨询委员会主要成员包括J·P·摩根、花旗、巴克莱、高盛和瑞银等金融巨头的代表。

3.监管人员知识手段不足

随着金融创新迅猛发展,对风险集中程度的识别、划分、评估日趋复杂,大量金融衍生品场外交易及其表外业务不断增加,是金融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各项数据的准确性大打折扣,监管当局对监管对象和品种越来越搞不懂,只能按照监管对象提供的模型和数据,在监管对象的指导下进行监管,这样的监管形同虚设。

4.评级机构失职

衍生产品经层层包装日趋复杂,广大投资者只能依赖信用评级的专业眼光。然而,错误的数据假设、迟缓的信用级别更新导致了误差巨大的评级结果。更有甚者,许多评级机构对于违约率这一放贷关键数据,使用的居然是2001—2003年低利率环境下的历史数据。另一方面,评级机构被市场行为暗中操纵,最著名的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机构,一直向评级对象收取费用,高评级收费是低评级的2倍。

三、对策建议

从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趋势来看,金融创新作为金融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整体金融监管体制所应鼓励而不是限制的。但在放松金融管制以刺激金融创新的过程中,金融监管如何加强对金融创新的引领与拓展,促进金融稳定和金融创新共同发展,则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的挑战。

1.加强金融监管的协调与合作

建立和完善国内财政、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合作机制, 提高监管效率, 共同维护金融稳定。加强不同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 必须建立和完善监管联席制度与风险联合处置机制, 避免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叠现象。建立和完善监管部门内部工作协调机制,通过强化监管的组织领导和系统化管理, 明确各级机构和内部各职能部门、各监管岗位的职责, 完善工作协调机制, 保证监管系统的高效运行。

2.进一步健全完善信用评级体系

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风险管理不善,商业银行降低房贷标准,给没有足够收入证明的人发放贷款,甚至不要求首付,以此吸引大批高风险客户。商业银行在发放次级贷款之后,以次级债券方式转嫁风险,由于多次包装难以进行合理信用评级,最终引发系统性风险。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正在探索建立信用体系,但并不完善。进一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可以说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3.提高金融信息透明度

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金融信息透明度应该成为完善外部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明确各类机构的作用、运作规范,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金融体系透明度的要求,对金融机构特别是金融创新方面,实行必要的强制性信息披露措施,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管理,提高金融运行、金融风险、金融创新产品的透明度。

4.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

要通过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计划, 探索建立多途径的人才培养机制, 提高监管队伍素质。建立和完善适合银行监管工作特点的选贤任能机制和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机制。同时要注意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上预防滥用监管权利等腐败问题。抓紧对监管人员进行培训, 重点培训财务会计、信贷业务和衍生金融业务的实务操作。银监会可在现有监管部门的基础上, 吸收优秀商业银行人员, 充实自身的监管队伍, 建立激励性的工资和人事制度,从多方面来提高监管人员的监管素质。

四、总结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建设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创新活动必然越来越多,从而对金融监管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金融监管机关在积极应对金融创新所产生的新的风险的同时,应努力加强自身的监管思路、监管方式、监管手段的创新,通过提高监管水平,提升监管层次,有效确保金融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立王元: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宏观经济管理.2009(1).

[2]王佳佳: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完善.理论界.2009(1).

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国经济 影响 启示

一、引言

2007年4月,以美国“新世界金融公司”宣告濒临破产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该危机发端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信用违约,并迅速扩散到整个美国金融市场,2008年3月,摩根大通以2.4亿美元收购贝尔斯登;7月,美国政府宣布救助“房利美”和“房地美”(以下简称“两房”);9月,在“两房”被政府接管之后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也申请了破产。以此为标志,由次级贷款所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美国的道琼斯指数大幅下挫,引发全球股市强烈震荡。危机不仅在金融层面扩散,并且在实体经济层面延伸传导开来。2008年下半年美国破产企业数量大幅攀升,美国实体经济大幅下滑,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危机蔓延至全球。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破坏力大,传染性强。短时间内就蔓延到了全球,中国经济也收到了不小的影响。

(一)中国在美国资本市场上的直接损失

在危机爆发之前,中国持有了大量的美国债券。危机爆发之后,中国面临大量的坏账无法收回,损失严重。2004年到2012年,中国持有的国际债务证券分别为920亿美元、1167亿美元、2637亿美元、2650亿美元、2311亿美元、1882亿美元、1941亿美元、1180亿美元、1108亿美元(中国外汇总局,2013)。从这些数字上看,中国从2008年开始对外的债务投资规模兑减,这些减少的数量有一部分是由当局主动减持造成,也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在美国债券市场上的坏账损失。仅以中国商业银行业为例,2007年11月,中国商业银行业持有的次级抵押贷款总额为182亿美元,到2008年1月,这一数额却减少到了159亿美元。作为此次金融危机中损失比较惨重的中国银行在2007年底的持有次级贷款的数量大约为49亿美元,但是到2008年8月的时候已经冲销了2亿美元,坏账率达到了40.0%。如果以此坏账率来推算中国商业银行业仅2008年一年的坏账就超过了72.8亿美元。

(二)中国对外贸易环境恶化

此次金融危机给欧盟,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带来了不利影响,导致了这些国家的经济衰退和世界的消费疲软,进而减少了对中国的进口总需求,使得中国出口贸易受到了较大影响。2008年11月中国的出口总额1149.9亿美元,下降2.2%,这是十年首次出现负增长,12月份出口总额1111.6亿美元,下降2.8%,2009年的情况更为严重,一整年的出口贸易总额只有13302.6亿美元,相对2008年下降了15.5%(中国统计年鉴,2010)。另外,金融危机所引发通货膨胀,原材料价格水平上涨,增加了中国出口产品的成本,使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压缩得更小。加之美国为了缓解次贷危机的影响,加速美元贬值,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加大,使得中国的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不断失去价格上的竞争优势,恶化了出口的贸易条件。全球经济下滑导致贸易摩擦增多,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欧盟、印度等国家纷纷对中国发起各种贸易壁垒,反倾销,反补贴,技术贸易壁垒等各种贸易保护形式,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国出口贸易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三)中国的外汇储备双重损失

美元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借贷中的使用量最大,流动性强,且美国的证券市场极其发达,因此美元资产成为了中国、日本等国外汇投资的首选产品。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7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量为15282.5亿美元,其中美元资产的比例达到70.0%,而这些美元资产中约有60.0%购买了美国国债和金融机构债券。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中国外汇储备面临了双重损失。第一,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采取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元大幅贬值,美元兑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从2007年的7.6:1逐年下跌,2008年为6.9:1,2009年为6.8:1,2010年为6.7:1,2011年为6.5:1,2012年为6.3:1,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相对购买力严重缩水,仅以2008年看,美元对人民币贬值5.6%,若按中国在此阶段持续持有7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计算,则仅仅因此所造成的损失就有391亿美元。第二,美国为了解决赤字问题,大量发放国债,2009年美国政府密集发放国债,使美国国债价格快速下跌,中国外汇储备的原本不高的收益率变得更低。

(四)中国股票市场的震荡

由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联系紧密,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很多权重股甚至在两地或者多地上市,中国股市和国际股市的相关性已经很强。实际上,在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之后,中国股市开始受到冲击。随着危机的演变,上证综合指数显示出前期的大幅下降,后期振动式的上升,但是后力不足,整个股市呈现震荡不定的局面,如下图1所示。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资料显示,上证综合指数由2007年10月的5210.7点跌破1531.8点,2009年上证指数虽然持续反弹,最终收盘价超过3000点,但是在当年1月5日跌破两千点,出现的当年最低点1844.1。(KP-开盘价,ZG-最高价,ZD-最低价,SP-收盘价)

图1 上证综合指数变动图

数据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

(五)中国国内就业下滑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的出口订单大量减少,并且国外进口商拖欠账款的形势更加严峻,导致中国国内亏损企业数量急剧增加。2007年,全中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年营业收入达到500万的工业法人企业)亏损数为45648个,亏损总额为1970.7亿元,2008年却急剧恶化,企业亏损数量达到了65393个,增长了43.1%,亏损总额达到5295.6亿元,增长了168.7%,2009年略有下降,亏损数依然高达59868个,亏损总额达到3281.1亿元(中国统计年鉴,2010)。接连的亏损让很多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不堪重负,一夜之间纷纷破产,这使得就业岗位大大减少,市场用工需求锐减,失业人口数便急剧上升。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在2007年为4%,2008年达到4.2%,2009年更加严峻,达到了4.3%(中国统计年鉴,2010),这仅仅只是城镇登记的失业率,实际的失业率应该远远不止这些。

(六)中国国内消费预期下降

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悲观情绪不仅仅对境外市场带来消费预期下降的影响,对国内消费市场具有同样的作用。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股市的震荡导致国内消费者当期的个人财富收入减少,同时经济的下滑也会给消费者带来未来经济持续下降、个人收入减少的预期。代表着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生活评价的满意指数在2008年第三季度降至90.3低于年初0.5个百分点,而作为消费者对未来经济生活变化预测的预期指数,则回落更为明显,从2008年一季度的97.5降至二季度的96.7再到三季度的96.2(中国统计年鉴,2009)。显然,中国消费者目前在对收入、生活质量、宏观经济、消费支出、就业状况、购买耐用消费品和储蓄的满意程度出现了下降,这显示出中国消费者对于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还是比较敏感的,这种敏感将直接导致消费者增加储蓄,减少消费。

三、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一)处理好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

中国金融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加入WTO以后,为了尽快的和世界金融市场接轨,中国政府一度大力提倡金融创新,特别是对基础特别薄弱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但是,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成熟,没有人意识到衍生金融产品潜在的巨大风险和监管的重要性,所以,没有实行同步的监管措施,更盲目的热衷于金融创新。一旦支撑衍生产品的基础产品出现问题,风险就会在各相关机构之间无限蔓延,使衍生产品运行的各相关方猝不及防、损失惨重。

汲取本次金融危机的教训,不能只沉迷于金融创新带来的客观的暂时性的财富,更要理性的、谨慎的看待金融创新,加强各个监管当局间的协调配合,把监管工作做到位。目前,中国金融市场采取的是机构性监管模式,针对不同的机构设置不同的监管当局,这种监管方式很容易产生“三不管”地带,造成监管真空。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可以考虑根据金融业务的特征和功能来设置专门的监管机构,这样可以明确各自的责任,避免监管真空以及多重监管的现象。稳妥的处理好监管与创新的关系,积极引导银行业进行金融创新,同时注重防范创新风险,坚持“风险可控、成本可算、信息充分披露”的监管理念。

(二)处理好金融全球化与资本开放的关系

世界经济处于全球化时代,一国经济的发展不能离开世界这个市场,金融业也不例外。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方面的直接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持有的美国金融机构的债券;二是中国的外汇储备。据各家商业银行披露的信息来看,中国有多家商业银行持有雷曼兄弟公司的债券。上述五家公布具体数据的中资银行,共计持有的雷曼债券超过5.3亿美元。由于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发行的债券不能正常偿还甚至不能偿还,势必会导致这些持有雷曼兄弟公司债券的银行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从中国的外汇储备来看,主要以美元为主(不仅中国的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全球外汇储备的60%以上为美元资产),并且连年增加。2006年约1万亿美元,2007年为1.53万亿美元,2008年为1.95万亿美元,2009年为2.4万亿美元。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导致美元贬值的情况下,中国外汇储备缩水在所难免。

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为了兑现加入WTO时的承诺,中国必须要逐步放开资本市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中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防止了短期债券和游资进入中国市场。而现在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放开,大量的短期游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进入了房地产市场。所以,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很有可能对中国的金融体系带来巨大冲击,这样一来,中国的资本市场处于两难境地。

要想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的参与和努力。一是中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打下牢固的基础。实体经济强大了,承受各种打击的能力也大了。二是加强对金融市场进入者的监管,只让合格的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市场。监督机构监督金融机构的活动,发现问题进行整改,对风险进行控制。三是各商业银行在进行境外投资时要审慎,密切注意投资风险,适时调整投资品种。四是分散持有外汇储备,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持有外汇储备种类以及比例,分散外汇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

(三)处理好对外贸易与扩大内需的关系

据海关每年统计的数据,2011年及之前的年份,中国的外贸依存度都在50%以上,2012年虽然下降到47%,但仍然是同等经济规模的大国中比例最高的,如此高的外贸依存度导致了中国经济较易受到国际市场经济波动的影响。中国是出口大国,国际消费市场的萎靡,对中国出口加工企业的创伤很大。从2007年底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出口加工企业大省广东省出现了两次倒闭潮:第一次是东莞企业倒闭潮,2007年底,东莞虎门一个镇就倒闭了200家企业,2008年以后,工厂的倒闭和迁移逐渐加速;第二次是“珠三角代工企业订单惨淡”,从2008年底开始,珠三角依靠订单的纯代工企业基本难以维持。

2009年以来,在经济形势逐渐好转的情况下,中国出口企业的处境并没有多少好转,原来的经营模式已不再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出口加工业务逐渐转出中国,大规模的依靠出口已经不能带动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必须转变观念,寻求一条比较稳定的发展道路,扩大内需能解决危机中的困境,但也是最难做到的。

中国的消费水平之所以这么低,主要是因为居民对未来较高的预期支出信心不足,所以居民的收入大部分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要鼓励居民消费,就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居民有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这样公众就敢于减少“预防性”储蓄,增加当前的消费。另外,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农村人口没增长1元消费支出,将为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农村人口对任何家电产品的普及多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增加238万台(件)的消费需求。所以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是促进内需增长的重要途径。但目前中国农民普遍收入低,而且受金融危机影响,外出务工的返乡农民增多,使得农民务工收入有所减少,加之家庭中的教育、医疗、养老负担仍然较重,所以扩大农村内需的关键在于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关键在于普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缩小城乡差距。

参考文献

[1]王波.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机遇[J].经济研究,2008(6):70-73.

[2]陈继勇,盛杨怿,周琪.解读美国金融危机-基于实体经济的视角[J].经济评论,2009(2):73-85.

[3]孙东琪,朱传耿,周礼.“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与影响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迪[J].经济地理,2009(5):722-725.

[4]谢杰,张海森.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9(7):3-10.

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次贷危机;抵押贷款;信用评级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058-02

引言

本文对导致当前金融危机的基本原因进行了评估。有关金融分析表明,由于金融理论的假设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距,在没有得到规制的市场上,使用理论模型对信用违约互换的定价往往是错误的。当大量的住宅抵押贷款违约时,信用违约会出现连锁反应,从而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2008年的金融危机损失巨大,即使用天文数字的资金来解决危机问题,都难以应付。救助资金已经由国会批准的就有7000亿美元,美联储计划动用大约1.3万亿美元的资金来拯救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这些资金将投资于各种风险资产,包括对一些破产的机构以及持有抵押支持债务的机构提供贷款(Morris,2008)。

一、金融危机的起因

(一)传统原因

1.美联储的长期低利率政策。在新经济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后,为避免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采取压低银行利率的措施鼓励投资和消费。从2000~2004年,美联储连续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为这一轮杠杆泡沫的形成输送了廉价资金。较低的资金成本压低了美国国内住宅的抵押贷款利率,降低了贷款购房的成本,经济的繁荣使美国居民收入大幅度上升,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对住宅的强烈需求。贷款买房又无须担保、无须首付,且房价一路攀升,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2004年7月,美国经济一反之前走势而进入加息周期,美联储连续加息。与此对应的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从2005年开始走低。在加息和房地产市场走低的双重压力下,住房贷款市场上的还款违约行为也频频出现,这一切直接诱发了次贷危机,进而演变为美国金融危机,造成了巨大损失。

2.监管机构的监管低效。在美国,金融系统是多头监管的,美联储负责货币政策和对商业银行业务的监管;而美国的证券监督委员会(SEC)负责证券业务的监管;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的监管机构是美国联邦住房企业办公室;美国的保险业务是由联邦和州政府专门的机构负责的。形成了多头监管的体系。

对于商业银行发放的抵押贷款,由于当时金融市场的借贷利率非常低,住房价格又高,所以住房抵押贷款是贷款机构的一项优良资产。另外,银行将这些贷款出售给两个联邦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以及投资银行雷曼和贝尔斯登,对商业银行来说这是资产出售,而不是贷款,因而规避了有关商业银行贷款的规制。两房为这些贷款资产购买了违约保险,即信用违约互换,同时将这些债权债务打包证券化予以出售,资产的质量被认为是合格的,所以美国证券委员会认为这种交易符合规定。

然而几年前,金融机构的监管者已经对一些市场上的严重问题提出警告,但是因这些金融机构在国会进行了成功游说,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今这些金融机构或破产或由政府基金提供救助(Associated Press,2008)。例如,像陷入经营困难的两个联邦机构Fannie Mae和Freddie Mac(房利美和房地美),在2005年之前Freddie Mac就投入了200万美元来游说国会,成功地使国会免除了对其在高风险抵押资产方面的投资限制(Yost,2008)。同样,这些中介、银行和其他机构也为了证明自己借贷行为的安全,就提供了以前安全的历史数据(Assoeiated Press,2008)。这些行为都影响了监管机构的独立判断。

(二)非传统原因

1.金融机构的行为市场化和不充分的公司治理之间不协调。五大投资银行为推进世界金融体系的市场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其公司治理没跟上,五大投资银行原来都是合伙制,到了20世纪90年代纷纷上市,上市之后合伙制的基本功能没有改变,但它建立的有限公司及其风险已经改变了,在这样的一个金融机构里,金融和风险严重脱节,因而造成从业人员从自身利益出发,推进冒进式的创新,只管自己经营,完全不计后果。绝顶聪明的华尔街精英们为自己设计了天价薪酬方案,失衡的激励机制使他们对市场和系统风险视而不见,终招灭顶之灾。

2.规模巨大的信用违约互换的错误定价。信用违约互换定价错误是金融危机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信用违约互换或者债券保险合同中,提供保险的一方没有初始投资,但可以获得信用风险溢价补偿。当然,这个补偿必须包括违约风险溢价和系统风险溢价。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实务者纯粹地利用数学方法来估计信用风险和所要求的信用风险溢价(Glantz andMun,2008)。因为这些数学模型仅仅是对历史数据的拟合,忽视了人类在做出判断时有许多不可量化的信息,因此进行预测时产生了大量的误差,Rajun,Seru,and Vig(2008)对这些大量的预测误差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这些模型对现代银行业来说是无用的而是更糟糕的(NewScienfist,2008)。对于许多虔诚地使用模型的机构来说,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

3.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行为不独立以及评级方法存在问题。评级机构应当是中立性的组织,独立于证券市场的发行者和承销者,具有独立出具评级报告的权力,以保证其客观性与公正性。而事实上,评级机构评级费用是由评级的对象来支付的,因此,评级机构就有可能被评级对象所引导,会不顾事实而做出有利于发行人的评级。为了拿到评级对象的业务,评级机构往往有可能高估评级对象的信用等级。

实际上,信用评级机构所采用的评级模型也存在一定问题。这些评级机构对债券进行信用评级的主要依据是数学模型。这些模型可能忽略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因素(Woellee andKopeeki,2008)。已经有人指出这些模型需要改进(NewSci-entist,2008),纯统计模型不能把所有的可能因素包括进来。另外,统计模型容易在变量之间产生伪相关问题,而当变量的数目增加时,伪相关问题变得更严重。

4.建立模型时没有考虑到系统风险和系统风险溢价。债券的投资者通常要索取系统风险溢价,因为系统风险是无法被分散掉的,在市场处于衰退时,投资者必定受到损失。现代金融理论的假设是不现实的,诸如没有交易成本以及存在连续分布的收益(Merton,1974)等。因此,尽管资产定价数学模型的准确度是完美无瑕的,但是其理论结论往往是失败的。

投资者能够利用信用违约互换对他们在债券和贷款方

面的投资实行套期保值,并且降低风险的套期保值成本非常低,这样,低价的信用违约互换造成了信用泡沫。由于这些被保险的债券和贷款给人的感觉几乎和美国财政部的债券一样没有风险,所以这些风险资产风险溢价就下降,降到了信用违约互换成本的水平。导致了公司债券和财政部债券之间的利差非常小,特别是垃圾债券的收益率非常低。

二、对中国的启示

1.要在中国大力发展金融创新。美国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看起来好像是金融创新造成的,实际上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不是金融创新。只是由于金融从业人员的贪婪而对金融创新没有节制造成的。金融创新的思想很有合理之处,由于美国低利率政策和房地产的次级抵押贷款,美国的房地产业出现了繁荣景象,带动了美国经挤增长。这样将流动性很低的住房转化成流动性很高的有价证券,同时为市场的融资提供了低利率的资金,降低融资成本,促进经济增长。

对于中国来说,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层次还是非常低的,不能因为美国的金融危机而不允许在中国进行金融创新,而是应该借鉴美国先进的金融思想和方法,加快中国金融市场的创新。发展金融业对于推动中国的经济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2.金融监管贴近市场。金融深化发展之后,交易风险、违约风险越来越高,监管方也会重新制定一些规则来规范金融市场主体的行为。美国历次金融危机不仅没有停止金融发展,反而使其继续深化,是因为金融需求持续存在,并随着经济结构和收入的变化,强化了人们对金融证券市场的依赖度。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一个原因是美国的金融监管实行多头监管,在金融业务各个环节好像都有监管机构在起作用,但是对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就没有监管机构起作用。另一方面,美国金融机构过于相信市场的作用,对于信用评级机构以及投资银行的行为监管松弛也是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原因。因此,对中国来说,金融监管当局不能限制一切的金融创新,但是应该对金融市场的金融创新予以跟踪,对金融创新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3.应该慎重使用数学模型。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这次危机过程中,那些对数学模型崇拜有加的公司损失惨重。这是因为模型的假设和现实是有很大差距的,同时模型应用的环境会随时间而发生变化,所以在使用模型时会产生偏差。还有,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着一些不能量化的信息,这些信息就不能进入到模型中去,但是这些信息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在面对着利益的诱惑时,金融机构、金融中介机构的人员都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一些信息忽略掉,而这些信息可能对于模型输出的结果也是很重要的。这样数学模型就被有意或无意的操纵了。

参考文献:

[1]Boni L,2006.Strategic Delivery Failures in U.S.Equity Markets.Journal of Financial Markets 9:1-26.

[2]B.Jameson.“The Blunders that Led to Catastrophe.”NewSclentist ,September 27,2008.

[3]G.Morgenson.“Behind Insurer's Crisis: Blind Eye to a Web of Risk.”New York.Times(September 28,2008).

篇6

世界金融危机提醒我们,为了切实改进金融服务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必须下大力量推进金融改革与发展,搞好金融创新,健全金融体系。首先,要继续保持以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体,商业银行体系同时积极发展中小银行和其他中小信贷服务机构,因为此次金融危机表现中小银行和大型银行同样有风险,在金融风险防范方面,大型金融机构并不优越于中小型机构,因为风险一经暴露,小型金融机构不致酿成系统性风险,而大型金融机构则迅速成为系统性风险。其次,要积极发展股票债券市场,保持股票债券市场的稳定发展。针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为了稳定投资者信心,防止预期恶化,要高度重视股票市场制度建设,及时推出创业板市场,加快推出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调整债券市场结构,推动资本市场发展与成熟。再次,适度发展消费信贷,促进房地产金融健康发展,当前特别要加强房地产金融风险管理,促进房地产金融健康稳定发展,银行一方面要不断提高防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快房地产金融创新 ,探索住房信贷的新形式。最后,稳步推进金融创新,加强金融创新风险管理,我国目前的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金融市场缺乏深度和广度。资源配置和价格发现功能不完善,这就要求必须继续稳步推进金融创新步伐,同时,应汲取美国“先创新后监管”的教训,对金融创新隐含的风险给予足够重视。

二、 要着眼于外部金融市场

金融危机严重地削弱了一些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至少要在今后的几年中要把其主要的精力放在国内事务上。因此,我国的金融机构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实施国内金融机构的“走出去”战略。首先,要认真研究,区别各类不同的情况,为国内自担风险的企业在发达国家市场上进行兼并,收购,上市等创造宽松的条件。尤其是对一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更要给予更大的发展空间,要把决定权,行动权交由市场自有决定,政府只是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但对政府的资金投入,国有的骨干企业要进行严格管理,防止国有资金和资产的流失。其次,要充分利用我国目前国家外汇储备充足的有利条件,利用国际上能源,矿产品等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的大好时机,大力增强上述资源的储备。目前国际市场上没有主要实体经济的大量需求,即使是投资需求也受到了实体需求的影响。再次,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国内一些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到国际市场上收购其他国家的企业,可以采取全额收购,也可以采取收购部分股权,还可以购买一些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技术,先进的设备和品牌等知识产权。目前西欧和北美等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在制造业方面存在着诸多困难。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利用我国丰富的外汇储备,大规模地收购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业技术和知识产权,会使我国的制造业企业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最后,我国还应千方百计的抓住目前的有利时机,向亚洲和非洲等一些发展中国家转移自己的过剩产能。在东亚,东南亚,非洲,拉美等地区建立中国制造业中心并延长其产业链,以资本输出带动产品输出,以此来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国际化。

三、 切实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完善金融安全网和应急救援机制,健全信用评级体系

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风险管理不善,因此在我国目前进一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首先,要不断加强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金融的核心,要有效的防范各种金融风险必须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当今的金融风险很难孤立地进行识别和管理,各类风险的内在关联性日益增加,风险表现形式日趋复杂,同时要有效地控制风险敞口。其次,完善金融安全网和应急救援机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建立和健全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是防范金融危机发生或降低危机损失的可行方式。金融风险的预警系统应包括监测指标体系,预警界限以及分级的警情显示等部分。同时抓紧建立应急救援机制,金融应急救援机制的核心是制定应急预案。再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信用评级体系,建立适应资产价格变化的会计准则和动态的评估方法是目前我国金融监管重要的努力方向和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四、 强化金融监管,完善金融监管的体制机制

篇7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

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是造成了美国大量金融机构的破产或重组,导致货币供给的紧缩,逆转了美国经济增长的势头,并且至今尚未看到好转的迹象,最终影响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本文从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收入再分配、金融自由化进程和国际货币体系的运作所造成的影响这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对全球范围内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金融市场作为虚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应在于它服务实体经济的融资,降低经济社会的交易成本,优化经济资源的配置。但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虚拟经济在社会整体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极速膨胀,资本在金融市场的加速流转越来越表现为追逐超额利润的投机行为。在虚拟经济条件下,庞大的投机易成为主要的收益来源,而虚拟经济交易的对象是经过各种加工以及粉饰过的“风险”,这些交易并不是以合理的条件融通和配置资金,而是围绕着货币和证券的价格波动和利率变动所造成的损失由交易当事者的哪一方承担或盈利的归属。资本市场的运行是在资产定价模式的基础上由心理预期的支撑而自我实现的,在金融创新的杠杆放大作用下,人们对于超额利润的向往超出了对于风险的评估,表现为一种典型的“博傻”行为。一旦外在扰动引起金融市场运行趋势的逆转,高台跳水式的资产价格暴跌不可避免,出现一轮又一轮“剪羊毛”似的财富再分配。而在这种再分配过程中,一种比较悲惨的情况是富人对穷人的侵占,富国对穷国的伤害。鉴于一国内部收入的再分配受制于国家、经济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强约束,我们这里主要讨论金融危机带来的国家间的收入再分配。

此次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是此次危机所造成的损害并不是由美国自身独自承担的,通过全球范围内的收入再分配。一定程度上使得美国分散了金融市场的风险,转嫁了危机所导致的损害。这种收入再分配的机制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美国通过大量输出美元获得了巨大的铸币税收益,这种收益与付出的成本间的比例随着危机的爆发和美元贬值会得到放大;另一方面,持有大量美元资产的国家或者个人通过购买美国金融产品,间接承担了危机所带来的损失。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全球资本管制放松,世界经济虚拟化进程加速发展,虚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深了收入和利润国际间不平衡再分配的程度。在虚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和经济实力差异所导致的经济虚拟程度的悬殊为收入再分配的实现提供了充分条件。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了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不断推进和深化其金融发展,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和分享其他国家国民福利增长的能力,其经济的运行日益表现为虚拟经济为主导的特征。而广大的发展中国甚至包括多数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经济虚拟化程度较低,其经济的运行更多地表现为实体经济主导的特征。在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得到较多的利益而为之承担的风险不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利益分配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等的。这样,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以虚拟资产为导向的资金大规模地国际流动,金融领域完全以吸食通过投资和动员各种技能水平的劳动力创造出来的财富为主,金融领域内增值的资本则来自于而且将继续来自于生产部门,后发国家实体经济部门所创造的利润,更多地被发达国家通过虚拟经济活动而分割。一直以来,美国通过让境外债主吸纳美国国债,借助外资注入来支撑濒临崩溃的美国房地产市场、制造境外金融泡沫、输出巨额美元三种途径有力地刺激了境外美元资产的极度膨胀,半国家承担金融泡沫破裂的结果是通货紧缩,中心国美国则以金融泡沫向半国家的有效转移而维持通货稳定。在这个泡沫的形成到破裂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伴随着国家间收入再分配的发生。

(二)对金融自由化进程的影响

美国此次金融危机是在金融全球化进程有了很大发展的基础上发生的,它的发生必将对全球金融自由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和其主要利益代表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反思全球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减轻对发展中国家在推进金融自由化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发生在金融体系最健全国家一一美国的此次金融危机,也会使得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对自身金融自由化的进展进行深刻地反思,采取更加审慎的自由化举措和金融监管措施,增强本国金融体系的抗风险性。

金融自由化的理论基础在于自由市场自发作用下,金融业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也充分证实了这个命题。但是一直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过分地强调金融自由化可能带来的好处,却没有考虑众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和国内金融业发展的现状,强迫少数国家进行比较激进的金融自由化,导致这些国家不同程度地受到金融危机的困扰。20世纪80—90年代拉美金融危机和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虽然让许多国家尝到了激进自由化的恶果,但是并没有改变美欧国家强调推进国际金融自由化的一贯立场,从而使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中的金融安全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因为金融自由化并不意味着金融管制的终结,而管制放松却有可能终结稳定,金融稳定也许没有直接带来金融发展,但是金融稳定往往直接保障并促进了经济发展。在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业不发达的金融市场中,这种对于金融业运行的监管更凸显出它的必要性。发展中国家在金融自由化的进展中,极度渴求金融发展可能带来的经济增长方面的好处,往往忽略相应的金融监管方面的建设,一旦危机爆发,金融自由化所造成的损失可能远高于激进自由化所产生的短期利益。

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使金融市场在维持实体经济良性运行中的作用得到了大大加强,金融自由化是各国金融业发展的一个方向,但同时也使得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不断增大,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增加,危机的爆发会对实体经济乃至整个经济系统产生更大的破坏性。美国此次金融危机充分地暴露出信息技术革命给金融监管所带来的挑战。在不负责任的美元扩张政策的推动下,完善的金融体系并不能保证使美国金融体系的运作就安枕无忧,也无法消除金融体系本身所具有的脆弱本性。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推进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必须要防止本国金融自由化的过快发展,防止出现本国金融业的发展与本国实体经济运行的脱离。对正在经受虚拟经济不发达而实体经济发达之苦的发展中国家(当然也包括中国)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要清醒地认识到:符号经济不是一切,生产率提高、资本形成、经济增长才最根本;符号经济更像是耀眼的浪花,实体经济才是掀起浪花的海底的潜流。

(三)对国际货币体系运作的影响

由次贷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是在全球流动性过剩、通胀不断高涨的背景下爆发的,次贷危机的蔓延使消费和投资信心指数大大受挫,各国对市场的预期普遍下调。为了防止信贷紧缩可能带来的经济形势恶化,各国央行被迫迅速注入大量的货币以稳定货币市场供求。这样,为解决一场突发的大范围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及大规模信用货币的注入,使全球金融系统面临新的金融泡沫膨胀的风险,国际货币体系蕴藏着新的危机。

二战后美元输出方式逐渐由资本项目逆差转向经常项目逆差为主,在此过程中,全球对美国资产的需求也开始从对其实体经济方面的需求转向了对其虚拟资产的需要,美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实体经济相对于虚拟经济显得日益薄弱,全球虚拟经济迅速膨胀,资金越来越表现出以分享利润为目的投资行为向以获取价差为目的的投机行为的变化。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美元的发行摆脱了与黄金固定挂钩的内在约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泛滥似的发行,以弥补美国不断扩大的经常账户逆差、财政赤字和美国居民不断上升的赤字消费,又由于国际货币体系中内在调节机制的缺失,全球范围内经济失衡状况逐步恶化。在此过程中,东亚国家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的实施迫不及待地需要为本国产品寻找世界性的出口市场,从而和石油输出国一起很快积累起大量的美元,并且这些美元顺差很大部分又用于购买美国资产,使这些美元回流到美国境内。美元的供给不断地以乘数效应在全球范围内流通。随着全球金融化趋势的加速发展,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以国际贸易和投资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的作用在逐步下降,以债券、股票、期权、期货等金融资产的交易为主的虚拟经济的地位不断提高,世界范围内形成不受约束的流动性膨胀,全球经济的运行日益被恶化的失衡和金融动荡所困扰,20世纪70年代以来,历次金融危机的背后都深烙着流动性膨胀的影子。

此次发生在市场成熟国家——美国的金融危机并非源于经济的外部冲击,不是因为短期资本外逃或者是国际债务偿还的不足所导致,它是美元长期过度供给的结果,也是现代金融市场脆弱性的又一次充分暴露。它对国际金融市场所产生的影响要远超出之前发生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任何一场危机,它在给美国金融市场稳定带来威胁的同时,也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长期混乱和不安,又一次有力说明了金融危机中中心国家对于国家影响的一维单向性。危机发生之后,从危机的救助上来看,要实施针对主要发达国家如此大范围、大规模的救助,无论是对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世界银行来说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各国首先依赖于本国大规模的救助方案向本国金融系统大量注资,其次大国间进行了紧密的金融合作,多次进行联合降息救市。如此大手笔的金融合作安排是之前拉美和东亚金融危机中所不曾见到的,这充分说明:第一,此次危机影响的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没有国家间的充分合作,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可能会不可避免;第二,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在应对危机上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在应对大国金融危机方面尤其如此;第三,只有在真正危及到发达国家切身利益的时候,他们之间才可能开展有效的经济合作,但这种经济合作也仅仅局限于他们的利益范围之内,至于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方面的进展很难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二、对我国的启示

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不利影响,对于中国来说不可避免地也会受到一定的冲击。从目前形势来看,这场危机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对比较有限,至于间接方面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释放,从当前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来看,决不能掉以轻心。对此,我国政府已经积极采取了多方面的应对方针和策略,相信会把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尽可能小的范围之内。但是我们认为,这场危机的爆发对中国的启示也同样应当引起各方高度的关注和深刻的反思。

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影响;应对策略;启示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仅给发达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灾难,也严重危害到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快平稳的发展。不仅带动了亚洲经济体系,也在世界经济份额中争得一席之地。此次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多个方面,尤其是对外的贸易出口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于我国经济体系的特殊架构,在政府调控下,我国很快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重回稳步前进态势,但金融危机给我过造成的影响并没有就此熄灭。这也敦促我们,尽快就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做出合理的调整。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此次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虽不是灾难性的,但也凸显出中国经济存在的重大隐患。

(一)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上。众所周知,由于人力资源的充沛,我国对外贸易长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主要销售到欧盟、日本、美国等城市。对资源能源的输出也以这些工业发达国家为主。我国经济对贸易的依赖度高达60%。而金融危机对这些国家的沉重打击,致使其刚性需求下降,对我们制造的产品进口大量减少,而且,在各个国家贸易保护的背景下,还对我国进行反补贴、反倾销等贸易诉讼。致使我国制造出的大量产品囤积。出口大幅下降。因此,金融危机导致我国贸易顺差的减少、经济增长率大幅下降是其对我国经济的最大影响。

(二)对我国就业方面的影响

外资企业在我国投资建厂,很多大型的跨国集团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国外企业的大量倒闭或是面临资金问题,都会影响到其在我国产业线上的员工。导致大批人员失业,或企业出现资金链条断裂的困境。同时。对外出口的下降也导致我国一些中小企业难易维持正常的经营。给当地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

(三)对中国对外投资及招商引资的影响

我国持有大量国外证卷国债,还在许多发达国家进行了许多的投资。国外的金融危机给那些国家的经济带来重创的同时,许多中国的投资也随之化为泡影。外汇储备中,中国持有大量的外国国债,这些也无一例外的会被牵涉。而另一方面,经历这场金融危机,世界看好中国市场,大量外资涌入中国。虽然这样可以拉动投资,但由于中国国民收入的局限,大量的外资可能抛掷中国的地产业、农业、能源等关乎民生的领域,借助我国人之手,在中国制造经济泡沫,扰乱市场的稳定。

二、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策略分析

对我国而言,这次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危机之所以对我的没能造成致命的危害,应主要归功于如下几点:

(一)政府宏观调控效果显著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对外出口的紧缩,外资企业的干扰,国际经济环境的萎靡无不牵动我国经济的增长。国家及时实施财政宏观调控,实行财政拨款,拉动内需,促进消费,最大限度弥补了我国其他经济体给国民总产值带来的影响。也给萎靡不振的就业市场注入了新的希望。投资者对中国市场信心有增无减。这说明,一如美国那样的自由经济市场是不牢固的,而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近年来,加快市场经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不仅仅只是个口号。顺应这样的大趋势,金融危机的出现,更令我们坚定决心。必须大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企业。创建自己的核心品牌,增加品牌的竞争力。中国虽为世界的加工工厂,这样的头衔并不能有效的实现利益最大化。我们赚取的只是企业工人的辛苦钱,这与我国自身招商引资有密切的关系。这是发展国内经济的一种有效途径,而地方经济发展起来后,更应多加考虑自身的企业建设和品牌推广。关键是技术的创新。我们也应当看到,巨大的国内市场,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有利保障。全球经济的衰退,影响了对外贸易,但这段时间以来,政府不断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激活国内市场,拉动内需,在曲折中前进,营造出现在国内内需的不断增大。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财富的再分配,扩大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刺激了民营等小企业的发展。

三、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中国成为一个世界工厂,一方面来是对中国经济的肯定,但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变成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现有的经济模式及产业构造依然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存在很大隐患。

(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迫切性

为防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再次侵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不同,我们的经济还没能到达财富经济时代。现阶段,我们还处于投资经济到创新经济过度的阶段。只是我们的过度是立竿见影,效果显著的。但也必须踏踏实实的完成这个转变。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经济曾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与资源换来的高速飞跃。中国城乡差距大,贫富差距大,贫困地区很多还无法解决温饱。如何实现社会的平衡发展,关键在产业模式上。我们一直在强调转变产业模式,而遭遇金融危机,就给我们一次很好的实践机会。我们在这场危机中率先挣脱出来,迅速回复,更说明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性。外国对我们施加的反倾销等贸易保护主义虽是不道德的,但过于竞争低技术含量的市场也是我们企业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无论如何,自主创新都将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二)加快对我国金融环境安全体系的建设

资本主义金融危机一直有自身的重复性,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决定的。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剧,金融环境的安全性更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严肃问题。正是由于美国金融行业的风险性,才导致顷刻间的全球危机。我国更应当从这次危机中认真反思我国内金融市场的现有状况。而对国际见间的资本运转更应抱以谨慎的态度。国内市场自由化是必然要实行的,这样才能保障市场的活跃。但应留心过多海外热钱的大量涌入。我国对外投资也应谨慎。据此,国家应当就经济政策,监控体系等做进步的完善和梳理。稳定我国金融市场的秩序。

(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危机中往往存在着机遇。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运用一切措施刺激经济,不仅成功的带动我国经济的复苏,也为稳定世界经济的动荡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世界经济的恢复使出了全力。在稳定金融局势、稳定国际货币体系等多方面,西方国家都竭力要求中国发挥作用。而对我国来说,牺牲只是暂时的,我们应看到长远的发展。现如今,我们不仅在政治上对世界的稳定作出贡献,在经济上也竭尽所能的发挥这自己的作用。当然,危机中也存在着机遇,而这个机遇便是顺应市场,由外需依赖转变为迎接自有市场的挑战。一方面,现实告诉我们,低成本竞争并不能作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我们面临着许多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对手,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自己的创新品牌;一方面,我们必须正视国民的消费转变。我们具有强大的内需市场,关键是看如何来调动,看政策,看经济,看民生。这就像一个循环系统一样,慢慢的稳步发展下去。在现阶段的国际经济环境之下,是我们“走出去”的最佳时机。

四、结束语

总之,中国的经济根基并没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受到本质性的重创。这得益于我国宏观调控和经济结构,但我们也应正视这个严峻的事实:我们的农业等基础产业稳固,但工业并不发达,而新兴产业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我们依靠的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人力资源的低成本运作。我们虽有效抵御了危机,但同样收到了它的严重影响。因此,我们要时刻加以防范。要深入改变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要积极拉动内需,尽早实现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谨慎对待投资,维护好市场经济秩序,防范市场经济泡沫。要鼓励发展自主创新品牌,掌握核心竞争力,重视知识产权、专利的保护。从危机中把我机遇,在机遇中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2]张建华,张春雪.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制度重构[J].金融研究,2008,(12).

篇9

关键词:金融危机;再工业化;制造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021-02

一、金融危机的理论反思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重创了全球经济,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市场经济体,无一例外地受到打击。自2008年以来,经过国际主要国家扩张性政策的推动,各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形势有所好转,美国恢复得比欧盟和日本都要好。但是各主要经济体始终没有能够彻底走出金融危机的泥潭,实现经济的完全恢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表面上源于次贷危机,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引发的必然结果。可以从马克思的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理论进行再次反思。

一是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过度供给看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论述。美国次贷危机不仅仅源于货币支付危机,而是根源于房地产市场过度供给。马克思有论述:“在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对支付手段的激烈追求就会出现。所以乍看起来,好像整个危机只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次贷危机发生之前,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为了鼓励普通民众,将还款能力不足的民众不断纳入购房者队伍当中,为他们提供次级抵押贷款。美国2001年次贷规模为1 900亿美元,占抵押房贷发放总额的8.6%。到了2006年,次贷规模上升到6 000亿美元。次贷规模扩张正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生产过热,造成生产过剩,从而引发次贷危机。建筑业的预付资本相对长期,信用制度又加速了建筑业的发展。因而房地产的过热发展就成了一个危机源头。马克思分析道:“如果说信用制度表现为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那只是因为按性质来说具有弹性的再生产过程,在这里被强化到了极限。”

二是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凯恩斯认为民众对消费品和资本品的需求不足是经济危机和失业的根源。他主张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主要运用财政政策,通过政府有目的、有意识地财政支出和税收收入来影响消费需求。新剑桥学派认为经济萧条、大规模失业源于有效需求的不足,源于低消费,而低消费源于收入分配不均。学派主张用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用以增加消费。

三是金融危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次贷危机引发了金融市场的海啸,导致全球流动性持续减弱。金融市场的动荡又进一步使得实体经济受到强烈冲击。对于投资回收期较长的企业尤为如此。国际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原材料市场都持续动荡。第二产业的萎靡进一步引起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回落。全球市场上流动性不足快速蔓延,实体经济的回落又加速了金融市场的困难。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也造成了巨大冲击。金融危机的冲击从出口产业开始,由于外部需要的减少,对出口型产业造成冲击。出口受阻,相关产业链受阻,导致国内就业形势严峻,出口类企业经营生产困难。一方面,金融危机导致实体经济发展困难。另一方面,由于美国、欧盟对发展实体经济重视不足,才导致金融危机过后经济体恢复缓慢。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再工业化发展特点

1.重新重视工业发展。金融危机使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遭到重创,也使虚拟经济的财富显著缩小。主要发达经济体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重新反思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开始了“再工业化”的道路。与“再工业化”相对的,是20世纪80年代至新世纪,发达国家制造业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下降的过程。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不断转移,制造业向新兴市场经济体不断转移。发达国家原有的优势产业,如钢铁、电子、汽车等面临来自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挑战。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国倡导去工业化发展,鼓励发展虚拟经济,特别是金融业。美国金融业实力强大,令其他国家难以比肩。仅仅是华尔街投资银行,就控制着全球大多数投资基金和金融衍生品的创新。英国等其他欧洲国家也纷纷效仿美国,结果导致了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经济危机和大规模失业。在这种背景下,主要发达经济体重新认识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倡本国再工业化发展。

2.发达国家力求工业领导地位。首先是美国的再工业化举措,力求稳固自身在全球工业的控制权和领导地位。美国再工业化的目标包括: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占领全球制造业主要市场;拥有全球最优秀的技术人才;引领全球制造业创新趋势。为了达到这些目标,美国已经实施的措施包括:加大创新性基础产业投资,主要包括清洁能源产业在内的低碳经济;振兴制造业,推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互相促进;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培养制造业优秀创新型人才。其次是欧盟重新审视制造业地位。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欧盟陷入了严重的欧债危机的泥潭。诸如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国,身负巨额债务,陷入了经济衰退、大规模失业的状态。德国之所以在金融危机过后,经济恢复得比较快,源于德国制造业的雄厚基础。欧盟重新重视本国工业的重要地位,提出自身的再工业化进程。欧盟着重加强自身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方面巩固产业品牌优势、技术质量,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等新兴经济。欧盟委员会特别重视工业领域的创新发展,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启动了一系列工业创新计划,将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融合在一起。

三、全球再工业化浪潮对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启示

1.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中国制造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国际金融危机,促使主要发达国家重新审视工业化强国道路的策略。美国、欧盟均将制造业作为支撑本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培养新技术人才,旨在重回制造业的全球领军地位。中国要正确看待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举措带来的影响。一方面是挑战,发达国家重新重视本国制造业,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市场份额,对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对中国出口产业的影响尤为显著。由于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低端,在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升级之后,很可能在国际产业链中降低层级。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进程对中国制造业带来巨大的挑战,需要中国制造业积极应对。另一方面是机遇,发达国家重工业化进程,不但会给中国制造业带来挑战,也会带来机遇。纵观国际历次工业革命,只要抓住国际工业革命的潮流,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研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就可以使自身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工业化进程的重新重视,可以加速全球范围内制造业技术的革新。当前进行的新能源技术就是新科技革命的重要内容。只要中国抓住全球科技革命的机遇,抓住产业转型升级的时机,就可以将这场再工业化的挑战转化为机遇。

2.加快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是发达国家从实践中得出的经验。虽然中国一度被称为世界工厂,但是处于全球制造业的低端层级。为应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进程,中国必须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当前中国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就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制造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水平,必须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加快转型升级。在全球新工业革命的浪潮下,应当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以新技术为支撑,以低耗能、低污染为基础,以低碳产业为发展引擎。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使制造业全面升级,才能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的层级。提升制造业层级,需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全球低碳经济模式中占据优势。只有中国制造业成功转型升级,才能更好地应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中国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3.完善创新性配套制度。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应当逐步完善相关配套支撑性制度构建。一是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型人才,不但包括高等教育培养的创新型人才,也包括职业教育培养的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高技术人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改革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使之更好地适应创新性工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是培养制造业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改革并完善中国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提高职业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不断发挥职业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作用。二是完善政府创新性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政府必须不断完善创新性公共服务职能。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有相关财税优惠政策。要不断完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对自主创新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等。只有不断完善创新性公共服务职能,才能积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更好地应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进程对中国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

[2]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出口贸易;国际贸易;中国经济;外贸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4-0084-02

一、金融危机概况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20世纪初期,房地美、房利美的隐形担保规模随着资产证券化、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的加快迅速膨胀。在“新经济”泡沫破灭后。房地产已成为美国政府推动经济的重要手段,但是有钱的人早已买了房,因此,那些收入偏低、甚至收入不固定的人群成为房地产消费的新目标,次级贷款应运而生。美国成百上千个抵押贷款公司、商业银行把各自放出去的次贷,打包卖给房地美、房利美,在转移风险的同时,又重新获得了放贷的资金。房地美、房利美凭借其背后隐含的国家信用担保,低息借债买下次贷,然后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法,将其转换成面值为1000美元的债券(房地产抵押债券),以次债的形式在金融市场上发售。而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将买来的次债又再次衍生,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将其进行分割、打包、组合,构造出一系列的次债信用衍生品并出售。在这个过程中,一元钱的贷款被放大为几元、甚至十几元的衍生产品,从而加长了金融交易的链条,最终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伴随着美联储17次提高利息,美国楼市的降温,直接导致次级贷款者无法还贷,资金链断裂,随即而来的是次级抵押贷款公司以及存贷公司收不回利息,投行亏损,对冲基金遭受损失,潜伏的危机就这样爆发了。下面我们来分析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传导

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宏观经济衰退,国内需求减少,导致进口减少,从而对出口国的需求减少,而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其冲击是不言而喻的。随着外贸订单的不断缩水,中国企业产品积压导致生产缩减,开工不足进而工资减少,消费降低,投资减少又影响到就业的减少,消费进一步降低,生活必需品积压,产品无法消散出去,伴随着危机的不断延伸,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额显著下降,我国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受到了影响。图1是我国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济景气指数变化情况:

从上图可知,我国经济景气指数呈现上扬又下降的趋势,到目前2008年4月为止,经济景气指数为110.7,偏向于景气指数100的临界值。从2007年12月到2008年04月,经济状况趋于下降,波动比较大,可见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了冲击。

(一)金融危机对出口贸易竞争力影响

出口贸易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贸易的本国产品、产业以及从事贸易的企业,在向本国开放的外国市场上所具有的开拓、占据其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一般的评价指标有出口增长率、外贸依存度、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等等。下面通过对对外贸依存度,贸易竞争力指数这两个指标进行测算与分析,从而更深入地了解金融危机是怎样影响中国出口贸易的。

1.金融危机对外贸依存度的影响。外贸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贸易密度,它是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外向程度大小的一个基本指标。通常情况下,外贸依存度表明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对进出口的依赖程度。如果用进口额和出口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来计算,外贸依存度可分为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表1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规模统计数据:

从表1提供的数据中可以看出,由2001年的5096.5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06年的17606.9亿美元,特别是在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突破2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排名已跃居世界第3位。从贸易依存度的数据来看,2006年66.6%,而在2007年国际贸易依存程度的指标已经上升到67.1%的高度。中国外贸依存度的不断攀升,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参与国际化分工日益加大,我国对世界的影响力也日益加强,通过外贸拉动我国经济得到了显著的增长。但同时,外贸依存度不断攀升的趋势也为我国带来了隐忧,一旦世界经济链上出现了断裂,经济影响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影响着每一个国家,尤其是外贸依存度较大的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金融危机对我国产生的冲击埋下了伏笔。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的隐患显露无疑,从以下数据可以分析出:

从以上数据可得出,我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大了对商品的进口,进口额较2007年涨18.5%,顺差增幅明显下降。只为2007年顺差额的8.6%,数据显示我国外贸环境正发生着变化,主要有以下原因:(1)国外技术和贸易壁垒将继续对中国对外贸易产生不利影响;(2)由于中国要素价格改革已经实施,2008年出口产品成本大幅提高;(3)我国当前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加工制造环节,这一局面短期内不改变,中国出口仍会面临较大压力;(4)中国加工贸易比重偏大由来已久,而且短期很难大幅下降,这必然对对外贸易方式转变产生限制作用。尽管政府大力刺激外贸出口,使得出口额较2007年略有上升,但总的金融环境还是不变的。出口企业压力仍然很大,尤其是加工制造业。

2.外贸竞争力。外贸竞争力可以用贸易竞争力指数来衡量外贸分类商品的比较优势状况,其计算公式如下:

贸易竞争力指数=(Ei-Mi)/(Ei+Mi)

上式中Ei为i类产品的出口总额,Mi为i类产品的进口总额。可以看出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变化范围在-1和+1之间,若指数为正,表明i类产品的出口额超过进口额,即i类产品处于比较优势地位,并且指数越大表明i类产品出口竞争力越强;若指数为负,表明i类产品处于比较劣势地位,并且指数值越小,表明i类产品出口竞争力越弱;若指数为零,则为中性优势,说明i类产品竞争力位于国际平均水平,产品进出口基本上持平。

本文采用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SITC0(食品及活动物)、SITCI(饮料及烟类)、SITE2(非食用原料)、SITC3(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SITC4(动植物油、脂及蜡)、SITC5(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SITC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8(杂项制品)和SITC9(未分类产品)。表3是我国2001―2007年外贸商品竞争力指数: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初级产品自2001年至2007年间出口竞争力一直处于比较劣势地位,并且出口竞争力越来越弱。SITC0在2001至2007年间,出口竞争力均大于0,处于比较优势地位,但优势不是很明显,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但是SITC1在进入2001年以后,比较优势的地位快速下滑,说明了我国贸易产品结构的快速调整。SITC2除了在2003年为正值外,其余各年均为负值,表明此类商品一直以来处于竞争劣势地位,从长期来看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表明竞争力还在减弱。SITC3长期趋势是不断下降,是所有分类商品中竞争力下降最快的一个。SITC4和SITC5则一直为负值,且两者长期趋势较平稳,表明这两类商品竞争力不强的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改变。工业制成品虽处于比较优势地位,但优势不明显。SITC6从长期来看处于中性优势,但是从2005年其竞争优势在逐渐上升。SITC7长期来看虽然处于竞争劣势但劣势程度在不断弱化,从竞争劣势向中性优势转变。SITC8在所有年份均为正值且长期趋势平稳表明这类商品一直处于竞争优势地位且变化不大。SITC9商品整体处于竞争劣势地位,虽在2006年竞争优势较明显,但大体还是显现出竞争力不强。

2008年中国各分类产品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大,尤其是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力由0.24下降到0.11,说明了我国产业结构一直存在的隐患,长期处于加工环节的底部,利润微薄,我国应加大产业结构升级。努力提高自己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三、政策建议

总的来说,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中国应该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应对外贸风暴给我国带来的损失,通过以下途径可以得到改观:

控制高能耗,高排放和资源型产品出口,支持高新企业的出口并给予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