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跨学科教学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1: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的跨学科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多元化开放式跨学科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096-01
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参与者,最终教学效果的优劣不仅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更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在如今知识爆炸、网络化的自媒体时代,即使是小学生也同样具有获取海量信息的不同渠道。作为教师,如果仍然抱残守缺,不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最终必将被社会所淘汰。在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也深刻感受到了这种持续素质提升所带来的压力和动力,并形成了一些浅薄的思考和看法,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共享。
一 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教师素质提升的必要性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即使是在笔者所在的东部地区也同样存在教学思路程式化、教学方法单一化,以及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现象。素质教育虽然喊了很多年,但在考试指挥棒的引导下,教师急功近利的思想仍然牢牢把握着课堂教学。大量重复、无用的知识点,却不分区别地强迫所有学生进行背诵、抄写,为的仅仅是所谓的尽快出成绩。教师喊累、学生叫苦、家长焦心、学校无奈,看似短期有效果,实则在学生进入中学后其综合素质不足的软肋已暴露无遗,成绩迅速下滑。教师在这种教学思路的指引下,也会出现教学程式僵化、课外拓展不足、过分围绕教参等问题,长此以往出现储备弱化、知识老化等现象,影响综合素质的提升,并使教学形成恶性循环。
最近几年,虽然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也已经认识到了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的必要性,并采取了一些有益的措施,教师的教学方法总体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进。但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仍然还有很大的差距,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刻不容缓。
好的教学方法是成功教学的关键。在如今的小学课堂开设有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科学、信息技术、体育、美术、音乐九门课程,而许多学科之间往往存在大量知识点的交叉,从而出现教师重复布置、学生重复完成,学生的大量时间被无效学习所占据,减负和素质教育都会成为一句空话。而多元化、开放式、跨学科的大语文教学则可以将不同的学科进行整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以师生课内、课外的互动进行延伸,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如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了实现对大语文教学的探索,对部分关联学科进行了整合,笔者兼任语文、品德与社会、科学三门学科的教学,进而进行大语文教学的探索。在大语文教学的背景下,笔者对三门学科的异同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并最终以一门大语文学科的方式进行教学。多元化、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接收的信息量大增,而在校学习的时间却并没有增加;而开放式自主学习模式的确立,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学生消极、被动接受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 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行多元化、开放式、跨学科的大语文教学模式虽然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客观上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大语文教学的教师必须是一本真正的大百科全书。现代的社会是一个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即使是小学生,当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后,其获取的知识量也是惊人的,所以教师要有被学生问倒的思想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日常的知识储备以及课前的充分准备都将显得尤为重要。
当然,立足现实,在目前的教改实践中,完全跨学科的大语文教学在实现上还有许多需要逾越的高山,其教学成果也有待于更多的检验,但这不妨碍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借鉴这种多元化、开放式、跨学科的教学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阅读的东西越多,他掌握课内的基础知识就越容易。教师可以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更多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更多地将教学向课外实践延伸、向临近学科延伸,拓展他们的思维方式、健全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探索出一条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路子。
四 新的教学模式客观上也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升
在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下,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每天都在考虑如何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根本无暇顾及自身素质的提升,更谈不上学习、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而在实施了新的教学模式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俗话说: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在实施了大语文的教学模式后,教师教给学生的已经远远超过了一碗水,这势必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否则将在教学中显得捉襟见肘。小学语文教师不仅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运用者,而且也应当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者、传授者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引导者。
篇2
笔者在执教阅读教学时,多次强调要注意文中的隐含内容而无明显效果时,就让学生做了一道古代数学题,没想到一道数学题便使学生深刻领悟阅读学习中隐含内容的价值。原题是这样:古代有一卖烧饼人家,有三个儿媳,在儿媳们要回娘家省亲时,老头分别对烙烧饼的大儿媳说:“你就去十五天吧!”对数烧饼的二儿媳说:“你就去七、八天吧!”对算账的小儿媳说:“你就去三、五天吧!”交待完毕,老头对三个儿媳说,你们三个省亲,家中有的东西都可带点过去,但要求你们“一起从家中走,一起回到家中。”请问三个儿媳该怎么省亲?答案很简单,老头根据三个儿媳的工作特点安排的省亲时间都是“十五”天,出乎意料吧!在讲到学习兴趣时,笔者亦让学生做了一道题:一个嗜酒的家伙收集到十只空啤酒瓶,每三只空瓶可换一瓶啤酒,问这个酒徒最多能换到多少瓶啤酒喝?答案是五瓶,怎么换的?人总喜欢对自己爱好的东西动脑筋,这个酒徒在剩下两个空瓶时,带着空瓶到啤酒店,向店主借了一只换回一瓶啤酒,就地喝完啤酒并还了借的空瓶。想不到吧!小计算里的大智慧。如果不是酒徒衷情于酒,他能多换一瓶吗?希望同学们向酒徒学习他的换酒精神。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眼里流露出渴求的神色,这是知识、智慧对他们的吸引。是语文教学中的数学平台,达到了语文教学的寓教于数学,寓乐于数学。
二、与物理相印——品趣
“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既要瞻前顾后,又要左顾右盼。既不但要联系小学、大学,还要旁及数、理、化、生等学科。”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注意本学科与其他学科在目标、内容等方面的交叉,那就能进一步帮助学生学好本学科知识,同时巩固其他学科知识,使新的知识融会贯通,在语文教学中,可将一些知识与物理知识相印证,让学生品味学习的乐趣。如:在学习“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一词语时,从语文角度,前半句意思是把开水舀出来又倒进开水里,想止住开水沸腾。比喻“治标不治本,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没抓住问题的关键。”而将此换位到物理学上,便是一个热学问题,反映的是水沸腾时仍需要不断吸收热量,所以抽去锅底的柴火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又如“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春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从语文角度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拟人手法,而换到物理学上则是一个“相对运动”问题,“小小竹排江中游”是以“江”为参照物,竹排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则以“竹排”为参照物,青山在走。如此学习,相得益彰,既学习语文知识,又巩固物理知识,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能力,比枯燥的说教易于让学生感受知识的趣味。
三、与化学相联——引趣
篇3
一、创设环境,营造文化氛围
课堂环境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英语课堂环境设置也应该体现灵活性和文化性。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型特点来布置课堂环境,营造一个具有西方的文化氛围的环境,激发学生兴趣。如教师可以在校园或教室里有关地方张贴富有西方文化气息的宣传报或张贴画,如英国象征足球文化的“皇马”,美国象征快餐文化的麦当劳宣传报,澳大利亚象征建筑文化的歌剧院……教师经常更换,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对西方文化概念的理解,教室里还贴着世界地图,上面贴上主要国家的小国旗,还在墙上“English Corner”里名字下贴上各国文化标志,让学生了解这些标志的文化含义。有时当英国国家公共假日到来时,我会带领学生一起布置教室,进行庆祝,并在欢庆中了解有关西方国家的文化。教师要精心设置英语课堂环境,甚至形成开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悟多元文化。
二、联系教材,渗透文化知识
新教材的编写要充分考虑交际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材料和教学内容安排都体现了交际文化。当然,在词汇、语法、句型和语言要点讲解等日常教学中要全面系统地进行知识文化、交际文化的渗透。词汇的文化丰富多彩,不能按句子表面意思去理解,必须充分理解其文化内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挖掘其中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典型事例来进行教学,如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宗教习俗、政治经济制度、日常生活习惯等,来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如在教“Christmas”一课时,我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圣诞节的资料,如圣诞老人、圣诞精神、圣诞歌曲等,让学生了解西方这个传统节日的文化背景知识和风俗习惯。如在课上有一个“Please get on a horse”这个句子,但小学生只知道是“快骑马”,却不明白这是外国人的口语 “快点”的意思。还有一个这样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学生查字典后仍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三、角色表演,体验文化内涵
中英文语言表达形式不同,要使语言表达得体,体现异国文化的不同内涵,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和小学生的好奇、好模仿等特点,创设条件,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语言环境,给他们提供舞台,让他们开展角色表演,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语言的运用,培养跨文化意识。教材中适合角色扮演的任务还有很多,如祝贺、就餐、就医、过节、旅游等都可以通过学生参与、表演、体验来完成。学生还可以表演自编短剧或经典短剧,学生在表演的时候,可以从细节了解西方文化知识,如招呼、握手、打电话、用餐礼仪(刀叉用法,就坐位置,食品种类,上菜顺序等)、语言习惯、手势体态等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录音、看短片、模仿原汁原味的语音语调。还可以让学生观察碟片或录像中的辅助语言,让他们咀嚼其中文化知识,树立文化意识。如看“The Chicken Run”等,然后让学生模仿,比比谁模仿的像,学生十分踊跃。“运用”是课堂语言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而它的典型示范就是“角色扮演”。“运用”是语言在“真实世界的排演”。通过“角色扮演”,小学生可以初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恰当使用语言的意识,提高文化敏感性。
四、中西比较,了解文化异同
中西文化的比较,可以使学生避免语用的失误,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十分必要。对两种文化的比较,可以用专题、比较、讨论等方式进行,视情况而定。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耦合现象。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如我围绕中西文化相同之处给学生上了节专题课,例如:“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等等。这种耦合现象非常多,它可以促进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不同,他们的文化必然有差异,一般表现在称呼、感谢、赞美、打招呼、介绍、节日、隐私、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所以有时我还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讨论,比较中西文化不同之处,如就同一个主题进行比较。比方说:主题为问年龄“How old are you?”我让学生看一段录像:一段是一位女孩问中国老太太年龄时,老太太很自豪地回答已经八十几了。很干脆地回答了。当这位女孩又去问一位外国老太太年龄时,那位老太太颇幽默地用夸张的语气回答“It’s a secret.”(这是个秘密)。我让学生比较回答有何差异,然后我顺水推舟地向他们介绍一下在西方国家,一般不问工资、年龄(特别是女士年龄)等,这属于个人隐私。中国人称中年以上的或受人尊敬的、智慧的人为“老”“老子”“老庄”等,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因此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又如我在教 “You are lovely.” 回答“Thank you.”时,让学生讨论一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面对赞美时的不同态度。有个学生还讲了一个经典的笑话。说有对中国夫妇到机场去接一位外国友人,当那位外国友人称赞这位先生的妻子时,“ You are very beautiful.”(你非常漂亮),这位先生连忙按照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回答说“Where? where?”(哪里,哪里),那位外国友人一听心里纳闷:“怎么我称赞你的妻子漂亮,你怎么还问我哪里漂亮?”没办法,他只好说:“Every where.”(每个地方都漂亮)。其他学生听了开怀大笑,在笑声中,他们也就记住了西方文化的语言习惯,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篇4
关键词:JEFC新教材;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导入
一、引言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初中英语教学都着重语言形式的学习,比较忽视不同的文化对交际作用的负影响。语言是文化的体裁,学习语言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与之有关的文化。人教Junior English for China新教材的编委们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安排:涉及异文化介绍的课文和日常生活的会话题材比传统旧教材分别增加了10.2%和36.2%。这表明通过日常生活片段情景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是英语课特有的一个知识层面。因此,在初中英语JEFC新教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使文化的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进而发展成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下面介绍几种文化习得方法:
二、通过英汉文化的比较,进行文化知识教学
越来越多的中学英语教师意识到中西文化差异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初中生总喜欢把英语和母语的思维等同起来,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交际文化的敏感性,而且对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文化是有裨益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比较的方法把JEFC新教材涉及到的内容分为两类:一是食、住、行方面的,包括购物、食品、交通、学校、家庭等;二是日常交际方面的,包括问候、称呼、道别、致谢、建议等。在此只需把英美人和中国人寒暄问候和称呼等日常交际用语比较一下,就知道其差异,同时也说明比较中西文化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以JEFC新教材第一册的Lesson 1为例,其中有学生向教师问候说:“Good morning,teacher!”(老师,你早/早上好)。在英美国家里,从早上到中午都可以说“Good,morning!”,有时告别时也可以用;而在汉语里只能在早起到上午九点时左右说“你早,”告别时不能说“你早”。在汉语中可以把教师当作一种称呼,可是在英语里“teacher”是职业不是称呼。因此,在教授此课时,我们应该告诉学生:英美人习惯称呼教师为Sir/Mr.或Miss/Mrs.;在日常交际中,关系比较密切的可以直呼其名,这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
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以中英美三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联系在一起讲授,不但使学生掌握了地道的英美英语,而且也激起求知欲和兴趣,但比较中应该让学生正确对待异文化,既要防止对异国文化过高评价,也要防止民族中心主义。
三、注重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
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主观评价。以“dog”一词为例,在语义上,中国的“狗”与英美国家的“狗”没有区分,但两个文化群体时的“狗”的意义又相差甚远。“狗”一字在中国人看来常是贬义的,汉语中常用“走狗”、“丧家犬”、“狗仗人势”等来形容所厌恶的人。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似呼与我们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诚可靠。所以,“dog”在英语中往往含有褒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
因而,教师要根据英汉文化的差异和规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调整教学方案,强化训练,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传授相应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达到掌握英语的目的。
四、联系JEFC新教材的课文内容,吸收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目前中学还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所以只能按JEFC新教材的内容,涉及什么讲什么,帮助学生从中获取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学生不至于对语用文化缺乏了解而造成失误,例如:JEFC Unit 15 What do English people eat? 讲授时,可将西方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增加对西方社会的了解。在西方,人们将“成功”作为人生的一大追求,他们爱工作,视时间为金钱,守时、守约,所以大街上人们都行色匆匆,过着快节奏的生活,以致“吃饭”问题在他们看来倒显得无足轻重了,这与我国“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是不同的,所以课文出现“hamburger, sandwich, chips, fried chicken ”等“take- away food ”就应运而生。
此外,我们还可指导学生从课文注释和插图中习得有关文化知识。JEFC新教材的课文注释,不仅仅局限于语言难点及其翻译,而且增加了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例如第二册子Lesson 79的注释:英国人喝茶和中国人习惯不同,英国人通常在茶(多为红茶)里加糖或牛奶,或两样都加,而中国人一般什么都不加,习惯喝清茶。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向学生进一步补充解释;“红茶”译成英文为“black tea” ,而不要望文生义地译成 “red tea” 。
图文并茂是JEFC 新教材的一大特色。有些插图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外,还可以帮助学生从中习得有关的文化知识。如第二册Lesson 90有幅插图,是一群人在寒冷的冬天排队等候公共汽车,人与人之间还保持一定的间隔距离。这说明他们除办事讲究公共秩序外,还注重维护属于自己的空间,也注意不侵犯别人的空间,这是他们注意“个人隐私权”的反映,实质上这也是对课文中“You must never jump the queue. If you jump the queue, other people will not be pleased !”最好的解释。
五、充分利用媒体教学,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
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备进行媒体教学,创设一个文化语言环境,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可以通过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物品和图片介绍,让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文化知识,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利用VCD、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如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什么节日对他们最重要,节日里如何庆祝,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这样有利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排除民族文化差异的偏见,培养尊重他人文化,以达到语言、情感上的沟通。此外,还可以组织英语角、英语知识讲座、英语晚会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
六、吸收英语文化知识的途径
在习得英语文化知识阶段中要具备3个内部条件:其一是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准备。学习者脑中必须事先存在有关信息以及一个命题网络,才能够吸收新知识;其二是编码的策略。学习者必须具有适用的、将那种理解了的刺激同化入命题网络的信息加工方法;其三,学习者具有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即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外部条件是学生获得英语文化知识的重要保证。
因此,教师在各种场合适时提供英语文化知识是突破口,设计操练情景把握机会实践是主渠道;认真备课,精当、反复、多次传授英语文化是硬道理。因为目前对于英语文化这个课题,我们没有专门的教材,也没有专门的课时,所以备课时必须挖掘教材每个角落的文化内涵。
七、结语
从近年升中考试中可以看出,题型逐步淡化语法,突出语用,注重对真实语言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其中有关跨文化语用方面的内容也逐渐增多。
2004年和2005年初中升高中(即中考)的书面表达分别是给初中好友发一封70个词左右的电子邮件和写一份自我介绍,2008年中考作文写篇日记,这就向考生提供了这样的信息:中考题所负载的文化信息量不断增加,着重考查学生的运用语言能力而不是语言知识。
交际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所以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了解英语文化知识,有助于交际畅通并有效地进行。相反,缺乏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必然导致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用失误.因此,若用大量时间孤立地教授语言知识,不仅费时效果不佳,而且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初中英语进行文化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只有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才能真正地掌握英语这门语言。
参考文献:
[1]徐善青.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者的心理影响分析与对策[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1(4).
[2]邓炎昌,刘润洁.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篇5
翻转课堂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
一、研究背景
1.跨文化交际课程面临瓶颈
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推动下,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不断的探索和变革,如今大部分高校的大学英语已从一门单一语言基础课程发展成了符合自身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的“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的科学课程体系,跨文化交际课程便是其中文化类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该课程兼顾了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具有语言文学习得和社会人文习得两层目标,旨在帮助学生积累国际文化知识,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然而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受到课时安排、学生水平、教学辅助手段等种种限制,具有较高目标要求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在很多高校都无法实现最初的设置初衷。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成为趋势
各个阶段的教育均已身处信息化环境之中,高等教育更是如此。对于从小就熟悉电子设备和网络资源的95后大学生来说,自己从网络上获取的知识信息量远比教师45分钟的一言堂要大得多,老师们在传统教室能够利用的各种多媒体设施和内容展示方式也早已过时。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善于利用学生手中的移动设备组织微学习和翻转课堂才是能够吸引当代大学生兴趣,优化教学效果的更好途径。翻转课堂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环节安排,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更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因为教学内容和流程的改变,翻转课堂更好的保证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内化,提高了教学的效度,因此受到了师生的普遍欢迎。
二、跨文化交际课堂翻转的可行性
1.翻转课堂满足跨文化交际课程知识内化的要求
胡文仲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归纳为阶梯式上升的三个层面:认知、感情和行为。跨文化知识的认知是基础,学生的自主学习态度是前提,其实践探索、亲身体验的行为才是完成知识内化的关键。然而在传统的跨文化交际课堂上,无论教学设施多么完善,多媒体手段如何先进,纵使授课教师在课件制作和教学组织上投入再多精力,课程的讲授依旧是线性的单向灌输,内容也只能是基础知识的不完整输送。可是借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师成为了学习方式的设计者和活动环节的辅导者,即使教师的身份更加多元化,学生却始终是真正的教学主体,跨文化知识的传递也从教师的主观输入引导变成了学生的主观输出驱动,学生会基于老师的组织最大限度的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以及获取知识,最终通过实践完成跨文化知识的参与体验和深度内化。
2.翻转课堂顺应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规划
在多数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设置中,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是对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高年级学生的较高英语习得要求。为了实现高层次的习得目标,理想的教学内容应包括课堂讲授、小组活动、答疑指导以及评价反思等多样化的环节,以保证相关跨文化知识的完整输出和最佳吸收。然而现实是,受各学科专业培养计划和大学英语课程整体规划的限制,真正分配给该课程的课时非常有限,授课教师为了遵守教学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不可避免的会对知识点内容和课堂活动环节进行大量删减。但是如果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师可以把传统的基础知识点讲授制作成视频材料交由学生课下利用互联网自主习得,并辅以相关资料,而把基于基础知识点的案例讨论、思考探究、互动评估、反思评价等更深层的教学活动放在课上进行,这样的教学安排释放了大量的课堂时间,缓解了课程培养目标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设置之间的矛盾。
3.翻转课堂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心理和习惯
由于各高校甚至同一所高校不同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习意愿具有明显差异性,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具有层次性,“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然而现实中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往往是以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形式进行组织的,班级规模也以百人以上的大教学班为主,课程的安排和活动的组织难以保证难易的平衡,因材施教基本上成为了难以实现的梦想。如果利用翻转课堂组织跨文化交际教学,学生可以提前在课下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相应资源,基于自己的水平进行课堂任务的准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的消除学生的焦虑或自卑情绪,使其更加自信从容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此外,利用移动终端、网络平台、线上资源等当代大学生熟悉的工具和手段进行知识的输入,更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为贴合学生的认知习惯。
三、结论
源自西方教育理念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仍需与国内传统的跨文化课程教学相互磨合,但整体上来说,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引入翻转课堂将会为更好的辅助该课程的教学活动开展,值得大学英语教师积极尝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6):2-8.
[3]黄淑萍.基于翻转课堂的高校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5(8):117-123.
[4]孟令波.论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在翻转课堂中的实现[J].现代交际,2015(11):203.
篇6
【关键词】跨文化教育学 中国大学生 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41-02
一、引言
目前,跨文化教育学课程只是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开设,这种针对国际贸易班的跨文化教育注重的是其在具体商业活动中的实用性,而没有注重学习其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所产生的影响。随着各个国家之间经济贸易的频繁接触,不同国家之间经济,政治,文化合作也不断增强,在科学技术推动下,国际间的合作从以前的远距离对话缩短为近距离的人际合作。这就使得大学生学习这门学科变得尤为重要。社会对大学生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社会中,没有双语、双文化能力的人将是残缺不全的人。”(梁镛,1999 )这种“残缺”反映了中国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乏。为了培养大学生良好人文性,可以在大学期间开设各类型跨文化课程,包括外语跨文化课,讲座,选修课以及必修课等。跨文化交际课程,包含了另外一个国家的语言知识,历史知识,政治知识,文学知识等方面的人文知识,并且是在两国文化之间作对比。“外语教学本身就具有人文性”(梁镛,1999 ),在已经掌握了一门外语的大学生中讲授这门课可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二、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作用
“在近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蓝图中,‘人文性’,‘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崔新建,2003)在西方,“人文”一词的提倡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中兴起。随着西方社会历史进程的发展,人文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强调的是以人的理性思想为主,尊重科学,是与西方宗教对抗。到了近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人类提供了便捷和舒适的生活,却带来环境污染、人类道德败坏等社会问题。“人文性”提出是与“科技”相对立,并且使人们平衡发展。“人文素质”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更多的是关注人文精神需求。由于它的人文性,人文素质教育在帮助大学生开拓视野、解决问题和创新上有很大作用。
为适应社会需求,高校(本科为例)开设许多以实用性为主专业,如机械、自动化、汽车工业等专业,为生产型工厂提供了大量人才,同时在一段时间内促进社会快速发展。但却使得“许多工作者成为了一个会用电脑操作机械的机器人”(张汉熙,1995)而非完整意义上的创作者。为了使现代大学生成为一个完整个人,在高校开展人文教育是必然的选择。
三、跨文化教育学的发展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为什么要选择跨文化教育课来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呢?在现代教育界,大家对人才培养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其成为国际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这也是人文素质的内容。社会对人才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上也有要求,尤其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高学历人群。
跨文化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国家首先发展起来。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以及研究内容不同,学习和研究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的动机也不尽相同。19世纪的美国被称为大熔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成为美国公民,在带来文化多元化蓬勃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不同民族与种族之间的矛盾,这就为跨文化教育发展提供了大量机会和研究资料。到了20世纪,美国经济迅猛发展,且与其它国家之间有了密切商业合作关系。显而易见,美国跨文化教育目的是为了消除种族之间的偏见,使不同种族之间交流更顺利,进而实现经济合作上商业价值。跨文化教育学在西方受到极大地重视,也取得了一定成功,但都是建立在实用主义目的上,却忽视了其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由于跨文化教育学所涉及的学科非常丰富,包括语言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人类学等学科,使得大学生在接受跨文化教育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地理、历史、习俗、文化等知识从而获得人文知识,进而使其在人文思想上得到极大地丰富。
四、跨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跨文化教育在文化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以及改善自我认识等方面都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提升作用。
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文化素质教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那么,语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给学生传授文化教育。在课堂上进行跨文化教育时,通过视频或者现场模拟等方式使学习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验其他国家的文化,并让他们将本国文化与之进行对比,可以使学习者理解其文化内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例如,当以英语为第二外语中国大学生在进行跨文化教育时,在切身体会到西方国家文化素养后,会重新审视自己,认识到自己文化的对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就会将他国的文化素养重新整合到自己的文化内涵中。
跨文化教育能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一直是人文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没有了创新,人文素质教育也就没有了活力。跨文化教育学并不是静态传授知识,它是一门动态的学科,是介于文化知识与交际活动之间的应用学科。正如Breen & Candlin (1980) 指出, 跨文化交际不仅关到遵从某种规范, 而且也关系到主观解释这些规范本身; 它既是遵守规范的活动,又是创造规范的过程(刘学惠,2003)。外语学习者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并不是把书本上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倒背如流,而是通过观察对方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后作出相应判断,灵活变通地应用所学知识,使双方交流达到预期效果或目的。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也需要学习者创新思维,才能使人类复杂的交际活动顺利进行下去。国内没有跨文化交际经验的外语学习者比较多,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时,会表现出紧张和焦虑。如果为他们提供跨文化教学设备,使他们面对现实场景并感知文化差异,让他们意识到文化知识只是基础,在现实场景中如何解决问题才是中心。同时,要求老师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这一主张也正是人文素质教育所提倡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应注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五、结语
上述内容主要是探讨跨文化教育课程的设立对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本文主要分析跨文化教育在化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及提升自我的方面探讨其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跨文化教育学在我国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高等学校对于这门学科的建设也在酝酿当中。从人文素质教育的全局来看,在高等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是可取的。
参考文献:
[1]崔新建.人文素质及其培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
[2]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胡文仲: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与外语教学,载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4).
篇7
一、当前高中物理教学跨学科衔接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对于跨学科衔接的把握程度不够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对于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老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着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和掌握程度。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全新的课程教育理念逐渐融入到高中教育实践中,这对于改变传统教育形式存在的缺陷,提升教学质量的整体质量,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从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跨学科衔接教育实践来看,还有部分教师存在教育素质差的问题,一些学校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对于师资力量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校部分教师的水平不足,因此在接受和理解跨学科衔接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差[1]。由于这些教师未能真正把握跨学科衔接与物理教学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较多的问题,不能将其落到实处,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进,将会对学生学习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影响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制约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2.物理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一直以来,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灌输式教育贯穿于高中物理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是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灌输式教育由来已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教育实践中,传统教育理念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在学生考试和升学过程中,考试成绩被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家长在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过程中也偏重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于其他方面的考虑很少,在这种压力之下,学校和老师不得不将教学的重点都集中在文化知识的灌输教育上,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则一直忽视。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是教学的主体,整个课堂的教学节奏完全有老师进行控制,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教学过程并不活跃,教学形式单一,这也是高中物理教学跨学科衔接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
3.跨学科衔接流于表面形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开始不断涌现出来,这些教学形式如果能够得到较好的应用,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而且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高中物理教育实践中,老师为了紧跟时展形式,提升教学质量,也将跨学科衔接运用到了教学过程中,但是这其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2]。具体来说,由于部分教师对于跨学科衔接的理解程度不深,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之上,没有领会其实质,因此在进行运用的过程中也只是简单的进行形式上的应用,从而导致教学流于表面形式,并未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任何作用,有时还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成本,降低课堂教学质量。
二、提升高中物理教学跨学科衔接质量的有效对策
1.将跨学科衔接贯穿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全过程中
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下,高中物理教学计划都是由老师独立设计完成的,所采用的也都是老师的角度,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传统高中物理教学计划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跨学科知识的衔接,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之下,为了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老师应该对高中物理教学计划进行重新调整,为跨学科衔接教学制定一个相对明确的指导方向。具体来说,老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综合评估,在充分掌握学生基础水平的基础上,对之前的教学计划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优化物理教学内容,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情况下,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把跨学科衔接贯穿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全过程中,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2.跨学科衔接过程中强化对学生的引导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利影响,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都是教育的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启发性,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知识,没有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长此以往,将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使学生逐渐失去独立思考能力[3]。因此,在新的教育发展趋势下,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老师在高中物理教学跨学科衔接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的启发性。也就是说,老师应该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机会启发和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及时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立思考能力,摆脱对于教师的依赖,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篇8
一、高中英语文化和阅读教学的现状
英语教学自从在中学开展以来,由于语言学习环境的制约,主要教学形式为课堂教学。我国的英语教学也因此一直以来主要以语法翻译法为教学方法,注重词汇、语法知识的学习,而忽视目的语国家文化知识的学习。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背景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重语言,轻文化。“大部分中学英语教师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对英语文化缺乏必要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当前高中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强调英语的词汇、语法和阅读几个方面,较少涉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绝大多数教师采取题海战术,通过让学生大量阅读来提高阅读能力,尽管可能短时奏效,但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真实语言环境。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是学生大量做题,然后就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并且阅读教学中缺乏先进理念,仍然采取传统的逐字逐句的翻译讲解方法,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思考,只有被动地接受。
3.缺乏对文化知识的考查。对高中生的英语水平主要是以英语考试成绩作为参照。而在考试当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大都以语言知识为主,对文化知识的检测相对缺乏,如果考查文化知识,也是为了达到考查学生语知水平的一个间接的检测手段,而不以考查文化知识的掌握水平为目的。高考等于一切,一切为了高考,这种思想让教师对英语文化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不敢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合理的利用,文化知识只被当成是提高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一种辅助手段,而没有给予理应得到的足够重视。
二、高中英语课堂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1.课外活动应加以合理的开发利用。实际中,学生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学习英语,他们课外的时间要远远超过课堂时间。
2.英语教师自身的素质尚待提高。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都异常丰富,浩如烟海,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更好、更多地了解并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知识素养,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才能够更主动、更深刻、更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语言文化知识。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融入文化背景知识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在阅读中融入文化的核心部分在于课堂教学模块。通过学生在课前模块所完成的学案来回顾并导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激活他们在预习过程中已经形成的文化图式,利用更加深层次、本质性的问题进一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要明确文章的体裁、语篇结构并了解文章大意。通过跳读来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和关键词,利用已有图式推测段落和文章的主要内容。在略读中从微观上剖析文章,理解细节,从而对全文形成全面的网络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化和语言来理解文体特征,并注意文章中的连接词和连接方式。针对课前学案中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对文章的语篇结构进一步分析,激发他们已有图式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高中英语课堂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
要想真正地掌握英语,我们就必须在学习语言知识时,同时必须要适当了解,学习文化背景知识,深入了解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物风情;学习文学、历史等文化背景知识。通过让学生广泛涉猎文化知识,开阔视野,深入比较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不断积累文化背景知识,从而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对阅读材料浅层次的表面意思提升到一定高度的文化理解层次上来,进而提升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克服阅读中的跨文化障碍,从根本上改善学生阅读水平,提升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通过广泛阅读来获取各种最前沿的语言及文化知识。读、说、听、写四项基本能力中,读占据首位,因此可以看出,阅读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阅读在学习语言中的重要作用也决定了在高考中阅读在试题中的重要地位。而正是因为要应付高考,在实际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重要性,导致很多学生缺乏文化背景知识,跨文化意识比较淡薄,从而出现了“文化休克”现象。这种语言学习中的“偏食”现象直接对英语阅读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通过强化学生的阅读量来补充文化背景知识,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进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笔者希望通过对“新课标下跨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培养”的研究来提升学生跨文化意识和阅读水平,为学生更深入、高效、积极地学习英语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申.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与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篇9
2013年以来,福建省福州市鼓山中学建立了由专家学者、行政管理人员、学科教师共同组成的跨学科教育教师团队,其中专家学者负责整体教学计划的设计研发,行政管理人员负责项目推进中的组织协调,学科教师是跨学科教育课程的实施者。跨学科教育教师团队是学校原有的“教研组”或“备课组”的重新组合,超越了年级和学科,在运作中打破了传统团队的管理模式,在实践操作中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困难,因此在项目推进中需要协调好四组关系。
1.跨学科课程需协调好学科之间的平等关系
在完成一次以“水”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课程设计时,我们制定了以音乐学科作为主线向其他学科渗透的方案。但是,受当下应试教育的影响,艺术与体育学科在学校中往往被称为“小三门”“副科”,其地位远不及其他学科,所以在方案执行的初始,团队中其他成员配合的积极性不高。
最终,在具有音乐教育背景的学校副校长牵头协调下,音乐教师与社会品德教师指导学生创作宣传节约用水的短曲:与英语教师合作歌唱与水有关的英文歌曲:与科学教师合作以水的不同形态为题进行声音设计:与数学教师合作用一些容器盛不同体积的水,制成不同音高的乐器:与信息技术教师合作运用音乐制作程序,设计不同的音响,表达对水不同形态的感受:配合语文教师,设计以水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学校课程没有主科与副科之分,每一门学科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都有存在的意义与作用。在跨学科团队合作教学中,要防止某一学科的教学内容凌驾于其他学科之上,特e要避免音、体、美等学科成为点缀和陪衬,从而削弱跨学科教育的基本价值。
2.跨学科合作需协调好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的同步关系
在鼓山中学,教师团队成员的背景多元化,他们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具有不同的学历和教龄。这些思维特征和知识结构的差异直接导致其工作方式不同,因此,在项目的实践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冲突。比如:在公开课上,该选择哪位教师作为主讲教师?该选择哪个班级为授课班级?对此,团队成员有时会无法达成共识,如有人认为有经验的老教师应该作为主讲,有人认为硕士毕业的新教师能更快地接受新的教学模式,适合作为主讲教师。在班级的选择上,有些班主任担心教学进度被打乱而拒绝合作。针对这些在项目执行中出现的问题,教学团队最后还是借助行政管理人员的协调,确定共同认可的团队目标,形成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的一致,群策群力,维护团队行为的稳定与统一,避免了各行其是和紊乱无序的状况。
3.跨学科团队需协调好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的互动关系
作为跨学科教育教师团队中的一个群体,当专家学者把他们的理念传递给一线教师时,往往出现理论难以与实践相契合,或者一线教师难以理解专家的教育思想的情况。为此我们邀请一线教师参加高校举办的“国培计划”项目,由专家学者向一线教师全方位解读国家课程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
同时,专家学者也需要以更大的热情来关注一线教育实践:一方面,改变自上而下的视角,自下而上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理论提升:另一方面,引领一线教师从实践经验出发,把教学看成一种开放的、能够与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交往的过程,并不断与专家的理论和方法相衔接、融合。在一次跨学科教学的课堂上,有音乐教师反映:因为要进行跨学科教学,所以课堂融入了太多文化知识,歌唱课像一个大拼盘,背离了歌唱的初衷。于是,参与项目的专家在跨学科教学中设计了两条主线:一条是以音乐学科为主线,另一条则以非音乐学科为主线,真正做到用教育实践活化教育理论。
4.跨学科教学需协调好教师共性与个性的矛盾关系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学科;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242-0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何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呢?就是指在学科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学科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也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将信息技术既作为观念又作为技术和内容融于学科教学之中。其根本宗旨是培养学习者能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并学会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俗地说就是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也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实现“整合”也就是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由于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教学信息的多样化,使得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具有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它所提供的交互性,使得学生更自主地控制和使用信息资源;它所提供的集成性使得学生对于语文信息的感知更加丰富;它所提供的教学反馈信息的实时性,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提供实施个性化的帮助或指导,对于课堂实现高效率、高质量提供了保障。下面就我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这一课题方面的研究结合课例谈几点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展台、液晶显示仪、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优美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
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加学习信息量,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操作平台,教学活动基于网络环境下,在交流、讨论、启发等活动中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如教完《草船借箭》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不只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所了解,还要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课后布置学生收集大量有关《三国演义》中其他人物的故事,经过加工整理办一期“三国群英传”的板报。同学们马上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有的上图书馆查找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同学们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汇总,这样学习小组的同学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可见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这样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学生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病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