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基本原理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地理基本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地理基本原理

篇1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高中地理;教学;基本原则

在新课标的理念之下,高中地理教学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到底什么样的教学才能够让学生充分掌握地理知识,同时让地理的实用性发挥得更加明显,这些都是当今地理教师所不断思考的课题。

一、内容上贴近生活

如果教师仅仅只是在课堂上按照课本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点的讲授,那么就算学生在听讲,其听课的效果也不会十分理想,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于课堂没有兴趣,就算强迫自己学习,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师应当通过教学内容的改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知识导入。

二、方式上加强引导

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因为地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仅仅只是对地理中的知识进行阐述,那么学生就仅仅只是掌握了对应的地理知识,但是对于应该如何去应用这些地理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仍然不是十分擅长,所以,教师应当在方式上对学生加强引导,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在探究中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不断地进行自我思考和矫正,让学生真正地在地理学习上“开窍”。

三、进行研究性学习

新课标要求高中地理教学应当培养起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可以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相关实践活动,所以,教师应当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布置研究题目,在题目的设置上要与教材紧密结合,并且帮助学生制订研究方案,在引导中不断地指出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研究能力。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的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应当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地理教学的具体目标,进行全方位的改革,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真正做到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篇2

>>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分类复习教学法 谈谈高中地理会考 如何提高高中地理会考成绩 高中地理概念教学法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法 必备知识教学法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浅析高中地理知识分类综合复习教学法 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会考试卷分析及教学启示 高中地理教学趣味教学法探析 高中地理概念教学法探究 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法初探 高中地理快乐教学法摭谈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初探 浅谈高中地理概念教学法 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法探析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探析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实施策略探析 浅谈高中地理“问题发现教学法” 浅谈农村高中地理创新教学法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法浅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教学法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教学法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李瑜婷")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显而易见四季更替的直接原因是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而根本原因是黄赤交角的存在,因此四季更替是多因一果。 关键词:地理;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59-01

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学的基本概念、地理事物基本演变、地理基本规律和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等四部分,并将能力融于其中进行复习,具体作法如下:

一、地理事物演变过程

高中地理事物的、时间演变、结构演变、数量演变。虽然这些演变在自然条件过程中是千变万化的,都是有序可循的。

1、时间演变用序列化即将事物演变过程按时间先后排列,如地壳演化史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 中生代新生代序列。再如植物进化过程、动物进化过程、大气热状况过程、工业布局类型变化趋向等事物均可序列化,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2、结构演变用图示法即用复合图去表象抓实质,如下褶皱与断层构造剖面图,分析:①从地质构造上看属背斜的,②从地形上看属外力作用而成的山岭,③钻煤井、找泉水,④修建水库、铁路要注意的问题等。这样,就能避免被表象所迷惑,抓住了地理事物结构演变的实质。再如地壳结构与地下水示意图、海底扩张与六大板块构造图、世界和中国能源消费构成变化等均可用此法。图示法可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数量演变用文换图法 即将地理事物量变的文字陈述转换成图表,揭示地理事物演变的基本规律(趋 势)。如下城市发展演变过程图示。

从图示的A到E揭示城市发展基本规律是:从数量上由少到多,从规模上由小到变大,从城市化看由中心城 市转向郊区城市化。再如世界和我国的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粮食增长、工业增长、环境污染等地理事物数量演变也可效之。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事物演变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地理基本概念

高中地理教学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地理数据、地理名称和地理名词。按会考考试要求,它可分为记忆和理解两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地理概念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复习。

1、记忆层次的地理概念借谐音巧记。记忆的概念是指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的记忆或再认。借谐音记忆,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变死记硬背为巧记乐记,提高学生记忆能力。

2、理解层次的地理基本概念,用图表与举例加深理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1)重要比例数据用归类法。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地物:①可见光区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比例 ②地壳 中氧元素的含量 ③中东石油储量占世界的比例 ④我国平地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 ⑤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世界人均的比例 ⑥东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 ⑦山西煤炭储量占全国的比例 ⑧乡镇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 ⑨地壳中硅的含量(10)我国宜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11)西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 (12 )我国浅海渔场面积占世界浅海渔场面积的比例等,填入图下方相应方框内进行归类

(2)重要的地理名词用举例法。如自然资源的名词,例举A粮食、苹果,B生铁、水泥,C闪电、鸣雷,D煤 炭、阳光,先要求学生辨别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概括说明凡是农产品、工业品均缺乏自然属性,而雷电则缺 乏经济属性,它们都不是自然资源。再如天体、能源、轻重工业、生态系统、地理环境等均可用此法。

(3)相对和绝对的地理名词用图解法。如下经纬网图中:E点位于高纬度、C点位于低纬度,这是绝对概念 ,而A点比C 点的纬度高是相对概念,这是指AC两地纬度相比较而言,所以高纬度与纬度高是相对概念和绝对概念的关系。从A点到B点是沿纬线方向或是沿经度方向,指的是东西相对方向,从C到E是沿经线方向或是沿纬度方向,指的是南北绝对方向。再如气温高与高气温、高气压与气压高,寒流与暖流等相对和绝对地理名词都要 用图解法,帮助学生加以理解。

(4)相似地理名词用比较法。如下表比较天气和气候的异同:

不同点 相同点天气影响因素是气团、锋面大气物理状况短期变化。都表示大气物气候形成因素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

大气物理状况长期变化 理状况的变化

再如恒星与星云,寒流与寒潮,矿物与矿产,水能与水资源,土地与国土,国土与国土资源,国土整治与国土规划等都可一一效法。

三、地理基本原理

地理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和规律。它们虽有着密切关联,但按会考考试要求则有所侧重。

1、地理事物的特点用归纳比较法许多同类地理事物的特点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用归纳比较法区分它们 的异同。如冷锋与暖锋天气特点,归纳比较可抓出其异同点。

再如恒星和星云、气旋和反气旋、降水类型、两类地下水、煤炭和石油,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等地理事物特点都可用此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区分事物共性和差异特点的能力。

篇3

关键词:一例到底;案例教学法;高中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01-01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地理新课程要求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这些都要求教师,将一门科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学以致用。同时,针对地理学科的特性,采用多样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在此,笔者就自身浅薄的教学实践经验,就“一例到底”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的优缺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一例到底”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一例到底”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开始讲授课程之前,针对课程所包含的知识点选择一个适当的案例,并在后续的教学中将这个案例贯穿课程的始终,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基本上可以把这门课程所涉及到的全部知识点都囊括进去的一种案例教学方法。与“一例到底”案例教学法相对应的是“一理多例”案例教学法。“一理多例”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为了说明或印证某一个理论,或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熟练掌握某一理论,列举多个例子对某些知识或理论进行分析。

如教师对农业区位条件的讲授,若采用“一例到底”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话,可采用给出几种学生熟悉的农作物,给定种植地点,让学生自己进行选择,选出最适合在该地种植的作物,一则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兴趣浓厚。二则学生在思考、讨论、选择的过程中,就是对农业区位因素选择的过程,考虑的因素,即是农业区位因素。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形成自主分析的方法、能力,还能加深印象,教师稍加引导即可。学生通过“案例阅读——提出问题——自主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总结提升”的这样一个过程,实现地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养的获得。而“一理多例”案例教学法,则相反。教师运用多个案例,逐条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对于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案例多,学生理解记忆起来较为复杂,同时,教师容易满堂灌,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形成。

二、“一例到底”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的优点

使教学内容整体脉络清晰,保证案例的系统性。这是“一例到底”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点。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区域性、空间性很强的学科,掌握基本的理论及探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而“一例到底”案例教学法,恰恰能够为地理教学提供很好的方式。能够有效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避免在一些系统性强,脉络明显的理论的教学上出现混杂。学生亦可根据某一案例,对某部分知识进行理解记忆,更容易通过简单的案例,掌握较多较复杂的知识。相反,若采用“一理多例”案例教学法的话,容易导致学生记忆的混杂,无法保持记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能够激发学生较大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教师对于案例的选取或是教材编排的具备典型性的,或是自己根据学情及实际教学情境精心选择的,“一例到底”案例教学法的案例应当具备典型性、说明性,对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起到诠释、实证、应用等作用。用案例论证(解释、说明)相应的理论或知识点。案例的选择与教学目标所涉及的方面紧密结合,环环相扣。学生对案例兴趣浓厚,激发思考、讨论、探究的欲望,更容易掌握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及分析方法,切实体现新课程地理教学的目标。能够更多地提升教师对于乡土地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

教学是教师的根本,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如果教师不进行研究,教师的教学犹如没有源头的死水一般,久而久之,只有干涸。而“一例到底”案例教学中所涉及的最主要的环节,即是案例的选取与设计,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案例的真实性,新颖性,还要注重案例与知识理论之间如何自然、有效、合理地进行连接,对于教师研究性能力,是挑战,也是一种巨大的提升。

三、“一例到底”案例教学法的缺点

案例能分析出一般原理,但不能机械推广至其他区域,各区域要根据案例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案例主要教授典型性原理及分析方法,学生对于案例的分析,主要原理和方法能够掌握,但是容易固化思维,缺乏辩证看待的观念。

对教师对教师要求较高,资历较浅的教师很难驾驭。由于这种教学方法要求运用完整的案例对教学内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进行完整诠释,在案例的选择设计上的要求就较高;其次,还要对课堂上学生各式各样的问题及回答做出合理严谨的引导和评价;第三,教师还要尽量避免与其他教师选择类似的案例,对于教师本身的知识面和创新性有很高的要求,很多教师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能够很好驾驭的程度。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学内容都适用的。地理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泛。有时不能仅仅使用一个案例就覆盖所有理论和知识,教师需要有选择性地使用。同时,若使用次数过多,创新性没有加强的话,很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降低。

参考文献:

篇4

一、会考复习任务的定位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系统复习过程,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强化所学过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能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了解及飞跃,从而真正落实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及会考要求。所以我们在复习备考时不能片面地只注重学生的会考成绩,要注重学生对地理基本原理规律的理解、分析和应用。

二、会考复习策略的选取

1.重组知识,理清知识脉络,建立知识框架

在高中地理复习中,最为重要的是如何从新的高度,以新的教学形式向学生展示地理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成知识间迁移组合,并在完成这些要素的同时,发展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系统梳理知识的具体过程中,对会考大纲所要求掌握的地理知识形成较清晰、深刻的认识。

正因为如此,在复习过程中,我们不能机械地把教过的内容再重复讲一遍,而可以尝试运用系统科学思想方法,让学生首先能理解掌握高中地理知识结构体系,从而在头脑中建立较完整的地理知识框架。

例如,我在最后的会考复习时,一般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是,首先和学生一起按顺序回顾各章节标题,理清各章节知识体系结构,再帮助和引导学生搞清楚各章内容之间关系,列出整个高中地理知识结构简表。这样很容易使学生认识到,高中地理知识结构以宇宙环境为开端,因为地球是宇宙中太阳系的一个成员,地球运动的特点和地理意义都离不开宇宙环境。接着教材依次讲述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必修Ⅲ教材举例说明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最后以现代国土整治中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作为结束。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构成地理科学的一对矛盾——人地关系,正是通过人地关系这一对矛盾体,把高中地理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即组成了高中地理知识的一个整体系统。这个整体系统是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活动这两个高级子系统组成,这两个高级子系统又由组成它们的要素次一级子系统构成等,然后,教师可以顺着系统层次再进一步讲解说明,这样,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就能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和认识,在复习过程中也就能很自然地沿着系统层次去思维和记忆,不至于无章可循,无从下手,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为进一步学好地理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途径。

在上述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陸,要进一步指导学生如何看书,引导学生去寻找教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

2.重视基础,训练思维能力,讲清原理规律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基础的升华”。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能力,知识就成了死水枯木。能力的高低,归根结蒂在于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这就要求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夯实,在复习中也应体现出,改变以往为教知识而教知识的做法,切不可再搞死记硬背。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附图、插图、各类专题地图、自然景观图、寓意深刻的漫画和各类图表,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落实在每堂课的复习中。以新的高度,以新的教学形式向学生展示地理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成知识间的迁移组合。例如,在复习掌握了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我们就可以用它来分析气旋和反气旋、大气环流、洋流的运动偏向及对河岸的冲刷情况;把外力作用中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进行联系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等。用各种例题让学生巩固、强化基础知识,并对会考要求掌握的地理知识形成较清晰、深刻的认识。

“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是高中课程标准的教学目的之一,而地理思维能力的体现,依赖手地理思维品质的达到程度。因此,在地理教学及复习中,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在复习中,通过精练提问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强调动手,训练学生思维的探究性,通过地图,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讲求结构,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注重讨论,训练学生地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学生地理思维各种品质的高度发展,就是他们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智慧的增强过程。思维能力提高了,各种难以理解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使学生以其所知解决其未知的新问题,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材中除去正文外,还有一半以上的图表、阅读材料、活动等,体现的就是一种能力训练的序列,应该加以充分的利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将学习和掌握的文化知识变成活的、有灵性的精神力量。

3.教学中要体现学以致用,适当关注社会热点

地理教材中有很多与实际生活、生产关系密切的内容。例如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锋面活动与降水状况等。要做到把教材与社会热点有机结合,首先在教学与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能反映地理学科获得广泛应用和社会价值的知识:有关地理学科进展和科技成果的介绍,增强地理学科的时代气息,开拓学生的视野。例如:教材最后是以现代国土整治中现代化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作为结束,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多看电视中的“新闻联播”和“人与自然”等栏目,多读报,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涉及环境、资源、人口、发展等的重大事件和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给于关注。例如,复习全球气候变暖时,让学生分析其原因,讨论其危害,我们应该如何做,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会考复习方法的选择

篇5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案例 复习策略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教材体系中,地理“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这两个模块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能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课程体系安排了地理“必修3”,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把“必修1”和“必修2”所学的地理基本原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并运用到一定区域的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去。因此,对于地理“必修3”的教学,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总体的把握:“必修3”的教学,必须是以学生掌握一定的区域基本知识作为前提展开;教学的核心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分析、解剖案例,提取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

区域可持续发展课程标准强调“以某区域为例,分析……”,突出强调理解掌握运用地理知识与原理及方法分析解决新问题;从实验区高考试题分析来看,考查的重点是知识与方法的迁移运用能力,强调地理综合分析思维能力,描述和阐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能力要求较高。故教学复习中应用好教材提供内容的案例,作为学生方法的培养、能力提升的学材,而不是教材知识的再现和再认。强调通过案例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分析相应问题的方法、思路、要点等,掌握运用区域有关图文资料,探讨、分析、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现实、实际问题。

基于高中地理“必修3”在课程中的地位,教师在教学复习上如何面对和把握,是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甚至也是影响“必修3”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笔者在对地理“必修3”内容进行分析与思考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必修3”复习尝试。

一、结合区域地理复习,做好案例教学的知识铺垫,为“必修3”复习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面对学生对区域地理基本知识掌握欠缺及地理“必修3”教材中相关区域背景知识缺失的现状,要较好地完成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对区域地理知识加以补充和进行必要的铺垫。通过对教材的整体分析,笔者认为一是进行知识铺垫要与中国区域的地理复习紧密结合。人教版地理“必修3”教材选用的大多是中国不同地区的案例,因此,学生学习案例的基础就是对中国地理(包括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基本知识的了解。如在复习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时,可结合中国的地形、气候、资源、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地理和中国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等区域知识进行。因为教材安排了“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对比”的内容,教师可以把两个地区的对比进行扩展,如扩展到中国各自然区的对比,以自然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对比为契机,对中国的各个区域的自然地理基本特征进行知识的铺垫,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中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这样就能使学生对中国地理的基本概况有基本的认识。二是知识铺垫要做到“面”与“点”的有机结合。就是说落实到具体区域案例学习的时候,教师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在整体知识铺垫的基础上对该区域某一方面的基本情况进行区域知识的补充与拓展,以保证教学顺利开展。如复习“河流的综合开发”,要补充河流水系和水文特征及其成因的相关知识。三是将复习顺序作适当调整,把“必修3”的复习放到高中地理必修1和必修2和区域地理复习之后进行。

二、“必修3”案例复习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地理的分析方法。

虽然各个区域都有自身的特点,但同一类问题又都带有共性。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案例,使学生在分析具体案例中注重学习、研究方法的培养,即让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分析方法。也就是通过一个或一组实例的教学,使学习者在掌握这个或者这一组实例的基本内容基础上,学会分析相同或相似类型知识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注重从培养分析案例方法的角度出发进行复习。

例如:人教版在生态环境建设中选择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防治作为案例,而山东版是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为例;在复习中,无需将此类型所有的案例都拿来讲解,只需要精选其中的一个具体案例来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该案例,上升到学会总结分析相似类型案例的方法。在复习“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防治”,教材首先是分析荒漠化的原因,然后介绍荒漠化的危害,最后分析荒漠化的综合治理措施。其重点和难点是荒漠化成因和治理措施。教师在教学复习实施中,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可结合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综合治理措施。如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物质松散(物质基础)和大风吹扬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决定因素)主要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分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可以结合分析荒漠化的综合治理措施。如下表所示: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荒漠化的综合治理措施

学生形成了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分析同类型的案例时如“水土流失”的成因和治理措施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加以分析和解决。

三、“必修3”案例复习应注重培养学生抽取地理原理和规律的能力。

地理“必修3”的教学,是以典型的案例教学为主,而在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时,必须以“必修1”和“必修2”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原理加以论证支撑。因此,在分析具体案例时,案例的教学要加强学生正确而有效地抽取相应的地理原理和规律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学会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抽取,学生才能在应对不同背景的案例时,懂得如何正确地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分析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例如,在人教版的“流域的综合开发”一节,首先,要分析该流域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包括流域的地形、气候、水文特征及自然资源等,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社会经济条件;其次,要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该流域各自然要素中对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并根据其发展的有利因素探寻该流域利用发展的方向,同时根据其制约因素探寻其综合治理的对策;最后,要实现该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如“田纳西河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利用这有利条件发展航运。“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较大”这一条件对航运不利,但对开发水电有利。加上“水量很不稳定”,因此要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开发――梯级开发,以实现河流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和生态恢复的综合效益。学生只有抽取了“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分析的地理原理和规律,用动态的观点去分析区域间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才能够达到课标的要求。学生在学习了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后,就可以分析长江、尼罗河、伏尔加河等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

四、“必修3”案例复习要进行学生评价的尝试。

对学生学习地理“必修3”情况进行评价,应与传统的评价方式有所不同。评价的重点不在于对教材案例的重现,而在于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来解决新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评价的时候,一般需要引入新的案例来进行。如在学习“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节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案例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三山夹两盆地,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加上面积巨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使新疆气候具有昼夜和季节温差大、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的特点。例如许多地方最大的气温日较差在二十到二十五度之间。

1.制约新疆农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是?摇?摇?摇?摇。

2.你认为新疆农业的发展有哪些有利的因素?

3.根据新疆地理条件的特点,你认为新疆可以发展哪些特色农业生产?并说明原因。

4.你认为新疆农业的发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5.通过对该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分析,请你归纳出分析某一地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方法。

这道题的考查并没有涉及教材中“东北地区”的任何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新地区、新案例。虽然学生在高中阶段并没有专门学习过新疆农业发展的内容,但该案例并没有考查区域中记忆性的内容。学生要较好地解决相关问题,关键是要在提取图像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在前面两个模块中学习的地理原理,并以在学习“东北地区农业”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的考查,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能否真正达到课标的要求,是必修3教学中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好的主要形式。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实现途径

前言: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地理新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理念是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然而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着为了在形式上迎合新课程理念,教师在运用探究教学方法授课时忽视学生知识上的储备,为探究而探究的现象,使得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普遍存在。然而,判断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不在于它是不是探究教学,或探究的程度如何,而在于是否帮助学生学会了知识——即掌握地理学科的知识结构,发展了能力——即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了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做到这三点即实现了有效教学,同时实现了高中地理的教学目标。

一、掌握地理学科的知识结构

任何学科都必须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布鲁纳曾指出:“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以及它怎样才能成为教学的中心,这方面的探索是有实际意义的。”强调学生的学习要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也就是要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1]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比较多。然而,在新课改的课堂中,时常出现这样的情景:一遇到探究,即由教师抛出问题,同学们开展分组讨论, 而不管问题是否有讨论的必要,这样的探究是否有益于该知识的学习。如此的探究很少能达到预设的效果,虽然课堂气氛很热烈,但学生并不能从中掌握知识,这样的教学就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高中地理教师应抓住学科的基本结构进行教学,通过恰当的方式运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基本结构,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只要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地理学科的基本框架,以后的学习也就是往这个框架中添砖加瓦,对于学生来说就容易多了。而且学生掌握了基本原理,也可以利用学习迁移的作用,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达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境地。[2]

例如在讲述"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因为学生之前在脑海里已经有了关于全球气候带的结构示意图,即由于太阳辐射的纬度间热量差异与海陆位置导致的水分差异形成的各种气候类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应用探究教学引导学生思考由此导致的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即引出自然带的学习。学完自然地理地域分异规律后,学生会在之前形成的气候带的结构基础上建构陆地自然带和气候带对应的整体结构,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整合。

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掌握地理学科基本结构的同时,有效教学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即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只要掌握了学习方法和策略,就会主动地去获得大量的知识。

这种方法不仅在学生学习生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更会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掌握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施瓦布说:“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和创造力。[3] 探究式课堂教学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探究引导学生学会知识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可见,探究式教学方法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

探究式教学策略运用在地理课上有其特殊意义。无论是自然、人文地理还是区域地理都存在着许多客观规律和原理。让学生在课堂上探索和发现地理规律和原理,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地理是一门对生活有用的科学,引起他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地理学中有许多与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但地理课本上无现成答案或有争议的问题,例如全球变暖的原因、建造三峡大坝的利与弊、大陆漂移学等等。这些内容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非常适合运用探究式地理教学方法。

三、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有效教学的学习过程需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布鲁纳认为,能否很好地获得知识,关键在于学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指导。王夫之也指出:“有自修之心则来学,而因以教之。若未能有自修之志而强往教之,则虽教无益。”强调对学习者学习内部动力的激发。

教学过程的中心是学生,学生要进行积极的思维,如果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影响知识的掌握。因此,布鲁纳强调学生学习内部动机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是个主动的过程,对学习来说,最好的刺激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并从中体验到乐趣。

例如,在讲述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中山谷风的形成时,教师可引用这样一则材料:三国时诸葛亮和司马懿在渭水一带决战。一次当司马懿等人追进葫芦岛时,诸葛亮命人引燃谷内的干柴,刹那间葫芦岛火海一片。忽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接着就下起大雨,司马懿得以脱险。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看到这样的材料就会主动去思考原因,从而深入到对山谷风的学习中去,并且能够很快的掌握地形是如何影响气候的。

四、结束语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合理合适地将探究式教学方法运用其中,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有效教学,同时能很好的实现课程标准中的地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初高中分别属于中学教育中的两个不同层次的教育规律和特点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均发生了变化,存在较大的差异。当前,许多地方初高中教育分离的办学体制,使得初高中地理教师难以直接进行教学交流,再加之许多初中没有专业的地理教师,学校、学生又认为地理是副科,教材又呈现为一种纯粹的人文漫画形式,初中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不完善。高中地理教材起步高,学生不适应教材的改变,其次,由于心智方面的原因,初高中学生在课堂参与方式上和学习策略的调整上存在差异。当他们结束初中学习步入高中大门,面对全新的高中学习环境时,在心理上客观存在一个“过渡期”。为此,根据自己从事高中地理教学的体会,对初高中地理的衔接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影响高中地理教学的因素

(一)环境、心理的变化:对于高一新生来讲,面对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新教材、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延安市第一中学),必然使一些学生产生了“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认为地理是副科,对高中地理不重视;还有些学生对自然地理学习有畏惧心理。

(二)从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情感道德要求)来看。

1、初高中地理在知识教学上存在差异:初高中地理教学都是从人地关系的主线出发,强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关系,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初中地理强调知识的基础性,主要从区域角度出发用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事实材料,使学生认识世界上(包括中国)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居民怎样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发展生产,及其所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高中地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按地理学科系统的形式,使学生获得有关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及其有关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了解不同地区怎样合理利用自然和保护环境,协调好人地关系。

2、初高中地理在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上不同:初中阶段把地图和地理图表方面的技能训练放在首位,主要是围绕运用地图能力(读图、填图、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读图分析能力)进行,基本训练要求为“初步学会”和“学会”两个层次,侧重于地理观察、记忆、想象能力的培养;高中阶段更侧重运用地图、图表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侧重于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初高中地理在情感道德要求的深度和侧重点不同:初高中地理情感道德教育的内容基本一致,但初高中两个学段的学生和心理特征有很大差异,情感教育的深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初中阶段突出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及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高中阶段重视科学世界观教育及思想道德观的基本形成教育。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对策

1、掌握初高中地理特点,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调整学习方法。

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主要侧重知识的记忆和积累,一般注重简单的观察、记忆、想像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而高中地理不是初中地理的简单延续,而是深化,高中地理更侧重运用地理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般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因此帮助学生转变观念,调整学习方法尤为重要。

2、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态。

高一学生刚入校,师生间很陌生,地理教师应首先与学生多接触、常沟通,加强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及时了解教学信息发聩,调整教学计划和教法,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增加自己的知识面、修养以及魅力,除了地理知识以外,还涉及文学、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学好这门课,不仅在地理常识方面有收获,还对提高学生的分析、探究、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还能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态去学习研究地理知识。

3、教学中查漏补缺,夯实基础。

在高一学年尤其上半年,应从实际出发,先解决好初中地理教学所遗留下来的“尾巴”问题,使高中学生尽早摆脱被动的局面,防止恶性循环发生,为弥补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缺漏,结合高一新课教学的需要,将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复习旧知进入新课,如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自转和公转”时,先回顾初中地理所学的内容,然后再进一步学习新知;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先加一节课复习关于地球仪经纬网的基础知识(地轴、经纬线、经纬度、高中低纬的划分)等内容后,再学习本节知识就相对轻松;再次为“全球性大气性环流”学习涉及到的高中低纬环流时,学生就会明白。

4、上联下挂,二者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高中系统地理知识与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的联系和结合,系统地理是建立在区域地理基础上的,而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系统地理知识都需要落实到一定的地理区域才能得到分析和解决,没有区域地理,系统地理只能是海市蜃楼;那么在教学时要注意高中系统地理知识与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的联系和结合,学习系统地理知识时需要下挂区域地理;渗透初中区域地理知识要适时上联高中系统知识,实现教学中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的有机结合,如高中地理必修一“锋面系统与天气”中对“江淮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的理解,就要把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相结合,学生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此项知识。

5、创设情境,形成愉悦的学习氛围。

高一学生正处在智商、心理和生理成长发育的多变时期,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了教育者要采取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为一体的教学策略,因势导利。如:趣味导课(在学习“热力环流”时,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葫芦屿”的故事引入,这样不由自主的会引起学生地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有像编顺口溜(顺口溜记忆自然带的分布:热雨雨林是湿热,赤道南北十度分;热季热草分两季,西岸热沙荒漠在;东岸又是亚热带,阔叶年年为常绿;温季温海类型同,温带大陆荒草林;高纬亚寒针叶林,北半球内才分布;苔原冰原属寒带,冰雪世界居民少。)这样以期达到“余音绕梁三日未绝”的境地;再次通过其它学科知识渗透与交流(以语文学科为例:王冕的“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反映了我国南方地区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春暖雪消,山色翠美的情景。岑参《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的是塞北冬天寒风凛冽的时节,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柳宗元的“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宋人赵师秀题为《约客》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诗句,都反映了我国江淮地区在准静止锋的影响下,出现的梅雨天气,学生在辨读的过程中下意识的表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中这样采取的方法效果会更好些。

总之,高一阶段的地理学习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顺利完成高二、高三的地理教学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他们顺利完成初高中地理学习的衔接。

参考文献

【1】王树声,中学地理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篇8

一、联系学生实际,精心谋划复习进程

我校高中地理第一轮复习往往在高二下学期开学就已经开始进行(大概2月底或3月初),先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及必修一开始进行,这一部分知识复习时间较长,大概花三个月左右时间;接下来是《中国地理》及《世界地理》的复习,基本上也放在这一学期进行;而必修二与必修三的复习则放在高三第一学期进行,基本上在二月底完成第一轮复习。第一轮复习时间大致有一个学年的时间。

二、高三一轮复习重在夯实基础,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提升解题能力。

(一)夯实基础,构筑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讲清、讲透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地理概念是重要的地理基础知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高中地理教材中出现的地理概念、术语、名词很多,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就要想方设法给学生讲清楚。如褶皱、断层、气旋、反气旋、冷锋、暖锋等概念,我们既要教会学生用文字描述,同时又要能转换到图形中,增加其直观性。彻底理解地理的基本概念是提升地理解题能力的重要保证。

讲清地理规律。如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中的一些重要规律,人口与城市的分布规律等,利用地理规律所反映的共性知识来掌握具体的地理特征,地理分布、地理演化,地理成因等内容。如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南北纬30~40°地区的大陆西岸,典型的是地中海地区其气候特征是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成因是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联系实例,具体分析,如非洲好望解附近,澳大利亚的西南部。

(二)拓展地理基础知识,构筑知识间的联系。

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不仅有因果关系,还有主次关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等,在复习时要理清知识头绪,抓住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如讲地球的运动时,提到黄赤交角为23.5°,想到回归线的纬度为23.5°,而极圈的纬度与回归线的纬度互余为66.5°,同时又可联系到五带的划分界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来回运动,又引起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由此又联想到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的几种气候类型的成因。

因此一轮复习时对地理基本概念要讲透,地理的基本规律要讲清,同时要能由此及彼,拓展地理基础知识,让学生在复习中收获,有提高。

(三)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练习,训练解题能力。

对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等的简洁准确的描述和阐述是高考考查的一项基本能力,所以在一轮复习过程中每复习完一个章节的知识都可以配套做一张小题训练,时间大概二十到三十分钟,题目难度不大,题型主要是针对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运用,让课堂上复习的基础知识在练习中得到加强,做完一张试卷后老师及时进行讲评,有时也可以由学生中基础掌握较好的学生当“小老师”,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

传授解题技巧,提升解题能力。地理学习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地图运用能力和分析能力。所以老师在讲题时要尽量教给学生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题的能力,学会用简洁、规范的文字语言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分布和发展变化的能力,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比如我们学校所在的灰山港镇环境污染严重,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后再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过的地理观点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措施。所以学生在实践中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而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画图能力,读图分析能力、信息整合能力的培养。

1、画图能力的培养。地理的很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都可以转换为图形进行分析,课堂上老师在进行讲解时,边画图边分析,同时也要求学生与老师一起画。如“天气与气候”这一部分知识中,对学生来讲比较难于理解的概念有“冷锋与暖锋”“气旋与反气旋”“热力环流”“全球性的大气环流”等都要求学生必须画图来进行分析、理解。对基本概念的理解通过画图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在解答题目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比如做光照图的有关题目时,我一般都要求学生能把图形转换成我们比较熟悉的侧视图或俯视图。有时也可以将文字转为具体的图,化抽象为具体。这类题多为无图考图题,常用文字来描述地理情景,老师在讲解时,可以教会学生从背景材料中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将文字转变成能充分体现题意的图画来,使抽象的地理信息明朗化、简单化,有助于迅速、准确的解决问题。

2、审题读图、整合地理有用信息能力的培养

审题不清,读图不细心,思考不周,答题不全,是我校大部分学生在解题时的通病,而这恰好也反映学生审题读图能力的欠缺。因此,在平时的练习和试卷讲评中,老师就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比如让学生分组探究、分析总结,再进行小组评比,并相互指出各组答题不够完整之处,老师再进行归纳总结和点评。

在平时课堂上的练习中,要求学生学会找文字材料中的关键词,并标记出来,提取有效的地理解题信息,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学生审题读图能力得到了加强。

三、提高课堂效益,构建高效课堂

目前大多数专家认为高效课堂应满足:第一引发学生兴趣,第二促使师生多维互动,第三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第四关注全人教育,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所以我认为在一轮复习时,老师不能是拿着一本复习资料从头讲到尾,而学生在下面是昏昏欲睡。在一轮复习时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鼓励,多看其优点,要明白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设计一些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去做,并尽可能地引导他们做出来。

四、注重落实求突破

篇9

众所周知,高中地理属于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教师在讲述地理环境原理、嵌入地理内容、教学的转承流程以及介绍地理实例时,都可最大化激发微课在教学中的功用。如教师在讲述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内容时,可以巧妙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多媒体资源,通过《私人定制》的视频剪辑,说明当前人类所需要面对的集中环境问题的形式,把学生学习的内容进一步由浅到深地逐渐引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能够获得显著的提升。教师在教学高中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的过程中,由于专业水平的差异,容易产生解读不准确、不完整的现象。通过借助备课组生成的规范化微课方案,能够较好地把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与此同时,教师适时提出针对这一教学章节中的内容问题,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程度,能够按照实际教学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思路。教师在一节课堂教学结束前期,在进入教学小结时,微课又可以起到深化理解教学内容的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梳理这节教学的知识点,归纳其中存在的相互关系。在近两年的高中地理课堂中,微课已被采纳使用,教师应当最大程度掌握这种课型的特征,发挥其最大化优势。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微课资源的应用

1.帮助学生更好地预习

高中地理教材内容存在许多散乱的知识点,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对此类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学讲行为下的微课教学其主旨在于“先学后教”,学生利用对教材内容的掌握,观看视频,进而达到前后衔接,对基本知识点进行一一梳理。如教师在制作《水循环》微课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何谓水循环?水循环存在几种类别?水循环的环节有哪些?学生如果只是单纯地从教材课文中学习,往往只会得到一个含糊的认知,必然不可能产生一种系统性的知识记忆。对此,教师应当注意到水循环存在诸多环节。在微课资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PPT的办法向学生展示一张山水照片,并且以《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为教学切入点,开展提问式教学,即黄河水能否“复回”?进而引导至水循环环节。在PPT中先后动态展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的不同形式,最终让学生明晰水循环概念。

2.满足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生在完成地理选科之后,学生间学习程度差异性必然会存在显著不同。而微课在高中地理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极大地满足每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够按照自身需求实施选择,不但完美地做到了查缺补漏,而且提高了对基础知识的认知,提高了学习效果。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总会有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够较快地完成学习任务,而教师往往会为了照顾其他同学,会维续同样的学习进度,这就导致了一些学生的剩余时间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此时,教师可针对学生学习的状态与章节内容的特征,制作部分微课以备“不时之需”。这样一来,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的学生就能够利用观看微视频预习下一章节的教学内容。

3.帮助学生更好掌握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无论总结还是提炼往往都由老师一人完成。教师在推行“学讲计划”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自行进行总结,通过微课资源实现“情境再现”,使学生在课程复习上拥有更大的优势。如学生在期末复习区时计算时,很多学生往往会对之前学过的知识产生记忆遗忘,最为普遍的就是只记得计算的公式,而对于具体的解题思路与手段却无从下手。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不断观看微课,通过知识点的再现,并结合期末复习阶段的实际问题提炼解题方法:求时区差、区时、计算结果。与此同时,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求时区差阶段,两地各自在0时区的同侧或是两侧,时区数应当相加还是相减?求区时时,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或是西边,应当使用加号还是用减号?学生在复习海量知识的同时,借助于微课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梳理并掌握了地理知识结构。

三、总结

篇10

[关键词]高考题高中地理复习

全国高校统一招生地理试题,具有以下共同特点:考查的内容广泛,形式灵活多样;题目的综合性强,但仍以地理基本知识为主(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方面);深度和要求逐年有所提高,着重考核考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综合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以2011年地理试题为例,有填充、判断、填图、改错、问答等形式.内容包括地球和地图等基础理论知识,占30%;中国地理知识,占37%;世界地理知识,占33%.其中,人文地理比重有增加,与自然地理约成四与六之比,这符合当前高校选拔文科方面人材的需要.

怎样才能搞好地理复习,牢固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呢?我们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依据大纲,学好地理教材和地图册

高考命题范围,从1981年起以《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内容以统编《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第三版)课本为准.1980年试题和标准答案都已明显地向教材靠拢,包括使用地图册.例如考镜泊湖的成因是火山喷发岩浆阻塞河道而成的,这是我国典型的”堰塞湖”,在教学参考书别指出的.这正说明在地理复习中必须重视教本.又如问答第1题,从焦作到湛江港所经铁路,并指出在洛阳、襄樊、怀化跟哪些东西向铁路相交?要求考生对《我国铁路分布示意图》和地图册中有关的省区地图熟练掌握,才能做出正确的答案.充分运用地图,学会在地图上分析地理事物的方法,这是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因此,在复习中,依据大纲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结合地图册反复进行读图、分析地图的练习,才能学到既扎实又富于灵活性的地理知识.

2.弄清原理,掌握自然地理基础知识

在中学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具有学科特点的基本概念,它们是学好地理基本知识的关键.因此,在复习中首先要真正弄懂基本原理.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都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解释和阐明它们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便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高考试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考查地理基本概念的,例如改错题,要求考生对形成昼夜长短变化的三个基本条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地轴同公转轨道平面相交成66.5度的夹角,地轴倾斜的方向始终保持不变--有一个清楚的概念,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又如判断题,澳大利亚四面环海,但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必须弄清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基本原理,结合澳大利亚的具体情况加以判断.由此可见,弄清基本原理,是牢固掌握地理基本知识的重要前提和方法.

3.掌握规律,认识区域地理基本特征

中学地理教材以区域地理知识为基本内容.因此,去年试题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共占70%,着重考查考生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规律的认识.例如问答第3题,要求对中、美两国地理概况进行分项对比,这是打破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界限,考查综合运用能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题目.说明在复习中,要纠正认为区域地理就是死记硬背的错误看法,努力掌握认识区域地理知识的基本规律,学会概括区域地理特征.区域地理知识的基本内容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河湖、土壤、植被、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农业、工业、交通等经济部门;以及人类活动和各地理事物的关系.此外,还必须抓住形成区域地理特征的主要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把区域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运用综合比较,通过地图来加强记忆.

4.结合形势,加强人文地理知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