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1: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方案

篇1

2009年是建国60周年,也是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保发展、保稳定的关键一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工业、通信业科学发展的突破口,也是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增强产业发展后劲的有效措施。科技司将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认真落实“三定”规定赋予的职责,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抓创新、抓标准、抓质量。重点围绕五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着力推动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二是着力推动突破一批制约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三是夯实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加快实施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四是完善工业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质量振兴工程,提高工业产品质量水平、培育自主品牌;五是推动形成有利于产业自主创新的管理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地方和部内司局的协作。

总体工作思路是“紧密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目标,坚持以大力推动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主线,以突破核心技术、掌握关键技术和解决重大关键共性技术为着力点,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以标准、质量和知识产权为抓手,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技术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撑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将主要围绕以下七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规划和政策指导,支持产业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抓紧制订产业技术政策,落实国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财税、金融政策。做好重大产业技术开发规划的修订工作,明确国家支持的产业技术发展目标和方向,提出“十一五”后期和“十二五”重大产业技术开发的主要任务,推进工业行业技术创新工作。

研究提出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和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规划和政策,明确高技术发展工作思路。在“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规划的指导作用,同时为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做好准备。

(二)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抓紧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企业技术中心、行业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产业技术联盟、专利池等创新形式,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联合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加强产学研联合,推动建立行业、企业与高校合作平台,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组织实施重大专项和重大项目,突破一批核心技术。继续抓好“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专项实施中,要以企业为主体,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整合科技资源,选择一批产学研用结合的典型重点支持;与地方政府协调配合,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要落实责任、加强监管、加快进度,争取2009年取得实质性进展。做好有关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归口协调工作。

组织做好科技支撑计划“TD-SCDMA研发和产业化”(第二期)项目的实施工作,加快TD-SCDMA增强型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以及TD-SCDMA后续演进技术的研究工作。组织做好科技支撑计划“IMT-Advanc-ed技术方案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开展IMT-Advanced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研究。

(四)加强重点领域技术开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针对制约发展的重大关键性技术,分行业列出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项目,支持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国家亟需的产品技术开发,尽快形成产业化能力。原材料领域,重点支持取向硅钢片、钛合金、化工新材料等产品研发,努力替代进口。装备领域,重点支持基础装备、能源装备、交通装备、原材料装备等成套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消费品领域,重点支持技术研发及成果产业化应用和品牌建设,提升生产效率。信息产业领域,重点支持基础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器件、下一代网络、光纤接入、AVS_IPTV等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加强节能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制定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成果鉴定管理办法和科技奖励管理规定;实施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工程,研究建立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重点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行业技术进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依托行业科技实力雄厚的重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科技型企业,开展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加强产学研结合,建设先进技术研究应用基地;努力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有组织、有计划地将大批先进、成熟、适用的科技成果推向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并大范围推广应用。

(五)实施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为行业健康发展夯实技术基础。标准是我部的三项主要职能之一。当前要以实施标准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为契机,积极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工作机制,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实施标准战略。完善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运行机制,注重标准制定与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的衔接,做好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的结合,紧密围绕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国家重点专项、产业发展重点、安全生产以及规范市场等方面开展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工作,发挥好标准的技术支撑作用。建立并完善节能减排降耗标准体系,加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等领域标准研究制定。抓紧对现有工业和通信业标准的清理,重点解决标龄超过10年以上标准的复审工作。优先制定缺位标准、修订低水平标准、废止落后标准,利用3到5年的时间完成标准的清理整顿工作,建立起完善、合理、协调的标准化技术体系。以国际标准提案为核心,提升我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水平和能力,实现在重点领域的突破。抓好IMT-Advanced国际标准方案推荐和TD-LTE标准化推进工作,占据移动通信国际标准竞争先机。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统筹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知识产权工作体系的基本架构;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预警和应急机制,开展重点行业和热点领域的知识产权运用研究;在重点技术领域形成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掌握一批核心技术的专利,促进行业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积累,支撑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组织开展面向工业行业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中介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各个层面知识产权相关人员的实务能力培训,加强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六)提高工业行业质量管理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自主品牌,把我国工业产品质量提升到新水平。质量是生产力水平的综合反应,是市场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消费者的利益所在,是行业、企业的信誉和生命。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对扩大需求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要把提高工业产品质量水平、培育自主品牌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制订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建设工作方案,实施工业行业质量振兴工程,“抓规划、抓标准、抓研发、抓监管”,重点解决基础薄弱、标准滞后、法规不全、市场不规范等突出问题。

加强行业管理和质量政策体系建设,提高产业政策调控力。加强支撑质量发展的基础能力建设,增强持续提高工业产品质量的原动力。推进工业产品质量监控、预警系统建设,提升对质量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加强质量法规和监管体系建设,增强执行力。加强自主创新及其产业化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产品的质量水平。推动企业质量诚信和自主品牌建设,提升“中国制造”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篇2

在过去的几年里,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速度的加快,银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各大商业银行切实加快了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和全国数据处理大集中的建设,信息化进一步服务于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使金融创新能力、服务质量和核心竞争能力显著提高。

放眼国内几大商业银行,营业机构遍及全国,各家银行的开发中心也在朝着研究与开发、管理与运维支持的一体化目标迅速迈进,并逐步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管理规范。

商业银行开发的中心,都承担着各自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开发重任,在建立了基本完备的信息系统基础设施之后,如何将庞大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和异构平台维护好,如何保障网络和信息系统的7×24小时高效、稳定地运行,如何确保开发活动和成果能够持续、可靠地进行,如何在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管理、系统开发过程管理方面做到完善,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金融服务机构,各大商业银行本身在基础设施可靠性、业务系统安全控制、数据处理保护等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通过容灾系统、CA认证体系、用户访问控制、电子令牌等安全措施的建立和运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不过,就软件开发这种具体业务模式来说,除了基于传统的软件工程过程规范,并且参照CMM体系对整个系统开发进行控制外,商业银行开发中心在信息安全方面还应该有其特别的考虑。

目前,商业银行开发中心的信息安全关注点主要表现在:

如何建立有效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对组织信息安全有全局部署和整体管控;

如何对研发数据进行保护,包括客户信息、开发和测试数据、重要的文件等。如何采取措施,防止这些重要信息的泄漏;

对整个软件开发过程,在基于CMM建立开发流程和度量机制的基础上,如何考虑安全控制的问题。特别是在有大量外包开发项目的情况下,如何做到对外、对内安全控制的一致性;

对重要的开发成果,如何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基于对商业银行开发中心目前面临的问题和提出的需求的分析,笔者提出了一种分阶段实施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构建方案。最终的目的,是使开发中心将信息安全的整体建设落到实处,在保持银行系统多年积累的信息安全建设成果基础之上,使信息安全植根于各方,从而能提升自身信心,给外部客户更多安心。

值得说明的是,笔者这里提出的方案,只是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整体框架建设、阶段性发展战略、各阶段目标诉求等大的方面来阐述,具体解决之道和实施办法,还不能一概而论。

在做任何规划项目之前,必须有清晰的目标。我们知道,一座宏伟的建筑要最终完成并投入使用,必须经历一个过程,而最开始设计并确定建筑蓝图则是非常关键的。有了明确而可行的蓝图,我们才能预期最终建筑的模样,才能选择合适的材料,才能沿着正确的工序,一步步去完成。说到底,蓝图代表着整体的规划和实际的目标,并且决定着最终建筑的成败。

信息安全也是如此。任何信息安全的建设活动,通常都强调所谓CIA(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三元组的目标,这是信息安全的基本要素和安全建设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但是对企业组织来说,CIA的实现并不能代表信息安全的终极目标,毕竟信息安全是企业经营和业务发展的需要,是为企业业务活动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因此,在做出任何战略规划之前,企业都应该明白,其信息安全的最终目标,将是采取可行的控制措施,通过实现信息的CIA保护,最终使得依赖信息系统的业务活动能够持续、稳定、可靠地运行和保持下去。对商业银行来说,也是如此。

当然,无论是要实现CIA直接目标,还是要最终确保业务活动的持续性,组织都应该付出一番努力,通过一系列有规划、有继承的过程活动,在信息安全方面才能有所建树。

从商业银行开发中心面临的信息安全需求来看,大的诉求也是如此:借助有效控制和管理措施,防止关键数据泄漏,保护开发成果和知识产权,确保开发业务活动能够持续、可靠地进行,最终赢得内部信心和外部信任。

不过,为了实现大诉求,商业银行开发中心必须在信息安全建设方面细化目标并做蓝图规划,这样才能为今后工作提供指引。

在信息安全目标实现上,商业银行开发中心可以考虑三个层次:

近期目标:通过实施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技术上的和管理上的),确保开发数据能够得到保护,防止文件泄密,保护公司的开发成果和知识产权;对外包开发实施有效控制,杜绝安全隐患。

中期目标:从整体上考虑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规划并建立完整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和框架,全面提升人员安全意识,使得各种问题和应对措施都能够在一个一致的、完整的、持续改进的机制下进行,真正实现信息安全自我发展的模式。

这其中,近期目标是最实际、也是最容易看见的,通过恰当的规划和控制实施,能够得以实现,但采取具体技术和措施只能解决一些点上的问题,信息安全建设更关键的还在于控制整个面。

商业银行开发中心可以考虑首先实现中期目标,然后达成近期目标。因为针对具体问题解决的近期目标,有赖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实现,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稳定的整体框架,具体问题的解决将很难做到彻底,也会牵引出更多难以预料的麻烦。而首先建立有效的ISMS(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在统一框架指引下,再去一一解决通过风险评估及其他途径发现的最为突出的信息安全问题,这会让工作更易于开展。当然,从长远来看,让ISMS可度量并且自我发展,实现IT有效治理,是必然的诉求。

明确了目标,商业银行开发中心还必须设定范围并规划整体蓝图,以便让之后每个阶段和每个具体的实施活动都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且能够随时检验阶段及最终成果是否符合预期。

蓝图中首先明确的是信息安全建设的核心目标,即实现信息安全的CIA并最终确保业务持续性。

为了实现核心目标,企业还必须明确信息安全方面的现实需求,并且用确定的、无矛盾的、可实施的一套规范要求来具体实现,这些层次化的文件将为所有信息安全活动提供指导,最终导入信息安全需求的实现。

有了目标和要求,还必须明确信息安全的对象,也就是要保护的东西――信息资产,包括各种关键数据,应用系统、实物资产、设施和环境,以及人员。信息资产的明确界定,将使信息安全控制的实施有引而发。而对这些资产的保护,将直接关系到业务持续性这一最终目标的实现与否。

为了对信息资产实施保护,必须采取一定措施,经历一番努力和过程,最终才能实现既定目标。信息安全的建设过程,表现为一系列流程的实现,最终体现出的是所谓PDCA的过程模型:信息安全先做规划,明确需求,制定应对方案;实施解决方案;通过检查,巩固成果,发现不足;采取后续措施,改进不足,推动信息安全持续进步。

为了实现这一蓝图,商业银行开发中心可以制定阶段性发展的战略规划,将信息安全建设工作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实现框架:在确定范围内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可以参照COBIT的框架和IS027001标准最佳实践。

篇3

这次市政府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年度例会,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两会”精神,总结全市2011年度知识产权工作,安排部署2012年度全市知识产权工作任务,进一步振奋精神,强化措施,推动全市知识产权工作更好更快发展。刚才,中级法院、公安局等部门汇报了工作,大家都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立足本职、尽职尽责,齐心协力,密切配合,知识产权整体工作有了显著提升,多次受到省政府表彰,并在全省会议上做了典型发言。希望同志们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发扬协同作战、争创一流的精神,推动全市知识产权事业全面发展,为实现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宏伟目标再立新功。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增强做好知识产权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知识产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实现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上水平,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依靠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我们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两会”精神,积极打造科学发展高地,就必须发挥好知识产权对科学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全市知识产权工作必须适应发展需求,抓住机遇,有所作为;要牢固树立服务中心的意识,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为目标,明确责任、坚定信心、狠抓落实,实现知识产权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区域产业发展高地的现实需要。培育壮大“石油化工、煤电化工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优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是“十二五”时期我市产业发展的重点,全市知识产权工作必须围绕这一中心。要积极实施专利战略、商标战略、品牌发展战略,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优化产业专利技术布局,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优势;积极培育著名商标和知名品牌,营造产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加强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激情;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优化升级,促进科技优势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助推“1655”企业升级计划的完成,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为打造区域产业发展高地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是建设创新型城市,打造区域自主创新高地的关键举措。知识产权是提升地区竞争力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要素,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是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基础指标,只有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应用,才能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

(三)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是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打造区域对外开放高地的重要保障。随着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在招商引资活动中日益成为投资者考察的重点。要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招商质量和引资水平,必须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发展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高端资源来菏投资,提高对国内外先进技术、优势品牌等知识产权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使之为我所用,进而增强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开创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四)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是形成富有特色的文化优势,打造区域社会事业发展高地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指出,要“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打造知名品牌”。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延续传统文化与优势的内在动力。要加强“一城四乡”文化资源和非物质遗产资源的保护,着力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充分发挥好知识产权制度激励、保护创新的作用,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推动我市知识产权事业全面发展的总抓手。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就是通过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能力,优化创新的社会、市场环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顺利通过验收,打造新的城市发展“名片”。

二、认清形势,明确责任,扎实推动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的开展

2011年7月5日,市政府召开专门动员会议,正式启动了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创建工作。一年来,全市严格按照菏办发[2011]53号文件要求,加强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扎实推进,工作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全市知识产权组织领导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日益完善,财政投入不断加大,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持续推进,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显著增强,知识产权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知识产权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2011年,全市专利申请2177件,较去年同期增长21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13件,占比超过全省平均水平0.18个百分点;专利授权1193件,较去年同期增长16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41件,占比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87个百分点。注册商标7122件,新增著名商标13件;新增名牌1个,省服务名牌2个,登记著作权18件。创建省知识产权园区1个,创建优质产品生产基地1个,银香伟业集团有限公司获“省长质量奖”。全年处理专利侵权案件12件、商标侵权案件126起、版权案件200多起,市法院受理知识产权案件108件,结案105件。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知识产权工作总体上还未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对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发挥不明显。当前和今后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需突破的薄弱环节。一是知识产权还没有真正广泛地引起政府部门和社会的重视,知识产权的社会认知度较低。二是知识产权的资源和资产意识弱化,部分企业还没有给与高度重视和科学管理,仅是作为申报项目和企业评级的手段。三是全市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不强,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在全省处于较落后位置。四是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尚未健全,中介服务机构亟需规范。五是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队伍亟待加强。六是创新成果转化实施率低,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渠道窄等。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全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问题,整体推进知识产权工作。要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下发的《实施方案》,按照部门的职责分工,切实抓好落实,确保到9月底圆满实现全部工作目标。10月到12月是总结验收阶段,相关单位要充分做好准备,对照各自的任务逐项检查,对任务措施落实不到位的及时进行整改,确保完成各项试点工作任务,迎接上级部门的考评验收。

(一)要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继续实施专利战略、商标品牌战略,落实名牌培育计划,大力发展印刷出版、动漫影视、文化娱乐、工艺美术等核心版权产业,加强对小麦、棉花、蔬菜等植物新品种的培育,着力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截至2011年,全市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件,著名商标59件,名牌37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著作权登记432件。按照试点城市工作方案中确定的目标,今年全市专利年申请量要超过2300件,其中发明专利不低于560件,创造国家驰名商标5个,著名商标60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45个,原产地及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个,著作权登记280件。这些任务目标都是刚性指标,必须确保完成。目前著作权和专利申请量及发明专利占比已经达到要求,其他还需要大家进一步明确责任,攻坚克难,确保目标实现。

(二)要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服务能力。完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系,重点抓好县区知识产权机构建设,力争2012年底前县区全部建立知识产权局和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按照全省部署,尽快启动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审议机制,加快进出口企业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建设,规避产权风险。建立健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重点抓好创新型企业和全市60家重点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加快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提供支撑。支持各类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加强对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促进知识产权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

(三)要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完善知识产权产业化机制,大力推进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知识产权产业化,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创新成果向企业转移,大力培育一批熟悉知识产权制度、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创造条件,年内启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拓宽知识产权资本化渠道。支持产学研结合,规范创新成果的产权化、资产化管理,完善知识产权的奖励分配制度,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向企业转移知识产权,加快知识产权流转;鼓励企业采取知识产权评估、转让、许可、联盟等方式推动知识产权的应用和产业化。

(四)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继续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提高执法水平和效率。完善行政司法部门之间、周边地区之间的执法协作网络。尽快建立侵权案件投诉举报制度、重点案件移送报送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公布制度。完善展会知识产权监管保护机制,重点加强农资交易会、林交会、牡丹花会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集中整治,切实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形象。

三、加强领导,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

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时间紧,头绪多,任务重。各县区、各相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真抓实干,不能滞留于开会、发文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形成工作合力。

(一)协同配合,扎实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单位,要注意互相配合、协同工作,真正把试点城市工作落到实处。希望大家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强化协作精神,认真履行职责,坚决贯彻实施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全面加强我市的知识产权工作,扎实、深入、有效地推动试点城市工作开展。市、县区知识产权办公会议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机制,有力管理,有效协调,有序推进。要注意做好成员单位间的沟通,多方听取成员单位的意见,定期通报知识产权工作情况,重要的问题要抓紧研究解决,确保圆满完成试点城市工作的各项任务。

(二)明确责任,加强督查。市政府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已将2012年度工作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各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认真落实。要加大对知识产权试点工作的考核督查力度,尽快形成定期研究部署知识产权工作的制度,加强对知识产权政策落实情况的督导和检查。争取市人大的支持,加强对《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省知识产权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实施。

(三)完善政策,健全机制。要继续完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研究制定适应全市知识产权发展需要、有利于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配套政策,重点加强与产业、科技、金融、贸易等政策的衔接。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十二五”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规划和《省知识产权促进条例》,市政府拟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希望各职能部门认真做好文件相关内容的起草工作,把上级精神落实到位,把的实际体现出来,任务要明确、措施要具体。进一步加强发展改革委、财税、科技、经信、知识产权、工商、版权等部门的联系,建立分工明确、保障有力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工商、版权等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建设,形成管理有序、规范协调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部门的协作,建立协同配合、执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执法机制。要尽快把知识产权作为教育、医疗、科研、工程技术等行业技术人员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职级晋升的重要标准,切实落实知识产权奖励政策和其他优惠政策,鼓励自主创新。要加大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投入,确保知识产权发展专项资金落实到位,力争县区全部设立知识产权发展专项资金。

(四)加强宣传,扩大培训。要做好知识产权宣传的统筹规划,各新闻单位首先要发挥舆论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精心策划、突出重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把知识产权知识学习纳入各级党校主体班次和公务员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切实履行《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公务员培训计划》,确保初任培训知识产权参训率。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环境。

篇4

一、指导思想

“全国诚信市场”是目前我国专业市场的最高荣誉,也是市场发展水平综合考评的最佳称号。中国轻纺城创建全国诚信市场要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行业自律、社会参与”为原则,对照标准要求,力争到今年底完成中国轻纺城创建全国诚信市场的各项工作,推动中国轻纺城高品位、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重点

对照相关标准,重点是围绕以下七个方面开展全国诚信市场创建工作。

1、加强市场组织管理。强化参与创建市场的各项组织管理体系,健全管理网络、制度台帐、服务导向、硬件配套等基础建设。

2、加强市场环境建设。积极推进划行归市,科学布局市场交易区。建管委要全面整治市场环境,杜绝市场内擅自搭建、改造、搬迁,以及擅自扩大、变更经营范围等违法违章行为。公安局要大力规范市场交通秩序,加强市场治安管理。市场举办单位要加强场容场貌管理,为广大客商提供一流市场交易环境。

3、加强市场开办者规范。市场开办主体必须通过ISO9001/ISO14001质量与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要建立物业标准化规范管理体系,提高管理的程式化、规范化水平,使之体现标准化、现代化、信息化的要求。

4、加强经营者行为规范。工商局要加强市场经营行为管理。市场经营者必须做到亮照经营,遵章守法,文明经商,诚实守信。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经营者的普法教育,不断提升经营者的商业文明素质。

5、加强上市商品质量管理。工商局和质监局要加强市场纺织品质量检测,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上市商品质量。规范推行质量承诺、不合格商品退市等质量管理制度。

6、加强市场信用管理。工商局要积极推行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加强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保护。建立“中国轻纺城信用网”。工商、税务、公安、检察院、法院等有关部门要共同健全信用信息征集、分析、评价、反馈、奖惩等管理体系。努力提高市场信用管理能力,提升市场信用水平。

7、加强消费维权。完善消费维权及争议纠纷处置网络,工商局和司法局建立以调解和仲裁为主要手段的消费维权及争议纠纷处置机制。发挥纺织品仲裁中心功能,推行纺织品质量先行赔偿制度,构建和谐的市场交易和消费维权环境。

三、任务分解

详见附表。

四、实施步骤

(一)创建启动阶段。2010年8月。

建立工作机构,提出实施方案。开展创建动员,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创建氛围。

(二)创建实施阶段。2010年9月至11月。

市场主办者对照标准,落实措施,全面开展全国诚信市场创建。各有关单位发挥职能,积极指导,参与创建。完成各项创建准备工作。

(三)验收迎检阶段。2010年12月。

查漏补缺,整改提高。组织自行验收,汇总创建成果和相关资料,做好考核验收接待工作,确保创建成功。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成立中国轻纺城创建全国诚信市场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常委诸剑明任组长,县工商局局长寿志平、轻纺城建管委主任周如生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建管委、工商局、公安局、司法局、财政局(地税局)、国税局、质监局、工商联(总商会)、法院、检察院等相关部门和轻纺城股份公司、轻纺城市场开发经营公司组成。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创建工作。各成员单位要确定一名联络员,按照创建工作要求加强工作联系。

篇5

【关键词】 数据库建设;中医药

随着科技部基础性工作“医学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开展,中医药科学数据的建设也从单一品种走到了全面发展的阶段,并对整合全领域的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建设,无论是在数据资源、建库技术、建库人才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如何提高数据库建设的整体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有效地管理科学数据,为中医药信息化科学研究提供充分的数据资源保证,是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今后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也关系到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建设进行探讨。

1 资源体系建设

资源体系的建设首先是资源调查,它是数据库的建库基础,只有在全面掌握数据库资源的基础上,才可能对未来的工作进行规划,对未来建库的技术提出需求。目前,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已经完成了中医药科学数据资源手册研制,但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较少开展真正切合实际的数据资源调查研究,比较随机性较大,往往是找到什么样的资源就做什么数据库,申报项目也比较盲目,这些都给完成项目任务带来了一些困难。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开展资源调查研究,至少可以确定今后三五年的建库目标,减少盲目性,也可为人才的培养把握一定的方向。

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要制定数据库的建库规划,规划应包括数据库的建库方法、建设时间及建设的技术准备。根据数据资源的不同属性,分别提出不同的数据库建库方法,哪些数据库要建成关系型的数据库,哪些数据库要建成结构型数据库,哪些数据库是全文型的数据库,哪些数据库是多媒体的,等等。哪些资源目前可建成数据库,哪些还需假以时日等待数据资源的成熟,使之能够很好地把握未来,对未来有所准备。

数据库的建设要采用分步施实的方法。数据库的建设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调查资源规划、数据库的基础上,还要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支持。采用分步实施的方法,充分讨论实施的方案,哪些数据库可在最短的时间内采用最简单的方法就可建成,哪些数据库目前可建,但成果需要长时间的建库积累,哪些数据库目前我们还没有很好的方法,必须先进行计算机技术的探讨。数据库的建设必须追求完美性、实用性、真实性,不论是简单的数据库还是复杂的数据库,要求我们在建库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建成一个使用一个,即使是在建设之初功能不够完善,但是数据库的设计必须合理,具有实用性。

2 管理体系建设

中医药科学数据管理体系的建设分为3个方面。首先是项目管理体系的建设。随着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飞速成长,我们的数据库建设已从单一的中医药文献期刊数据库,成为了多类型全方位的数据库群,加强对数据库群项目的科学管理已成为必须研究的问题。应该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常态数据库的与动态数据库进行管理,动态数据库多为复杂多数据集的关联型数据库,数据库主管人员可以监测到自己所管理的数据库的动态变化,但这种监测不直观也不方便,服务器直接操作也影响数据库的安全性,管理者与决策者无法监测数据中心的全部数据库进展程度。加强计算机技术对数据库科学管理的研究,建设数据库科学管理体系,包括对动态数据库与常态数据库的监测、建库程序运行监测等等,可最直观地展示数据库的进展,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为干预。

其次为共建人员管理体系的建设,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经过多年的建设,现在已形成了全国近30家分中心200余人员的数据制作加工队伍,目前每一个项目均形成了人员的三级管理制度,这种制度有效的保障了数据库工作条块清晰、互不干扰及各种数据的安全。同时,这种管理也具有很大的缺陷,条块分隔明显,难以统一管理,同一个人员参加多个数据库的建设,没有统一的权限,密码账户多样,给加工人员造成混乱。项目高层次管理人员无法统一管理,每个项目的人员管理互通性与共融性极差,不同的项目管理人员无法介入其它项目的工作,只能局限在自己所管理的项目,对其它工作了解甚少,也无了解的途径。因此,加强共建人员管理体系的建设也是当务之急,要建立一个基于一个平台上的人员管理体系,这个体系不仅要保留原有的数据库条块清晰、互不干扰、数据安全性好的特点,还要具有人员管理唯一性(各数据库密码账号统一,或密码账号不统一但可查询)、直观性等特点。

第三为档案文献资原管理体系建设。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大量的技术档案文件,这凝集了研究人员的大量心血,如各种课题项目申请书、预算书,成果申报书、各数据库的技术文档、各种程序的开发文件、各种数据库加工制作培训教材、各种总结等等。目前我们对已形成的文本文件进行了档案管理,但大量的电子文档还都散在不同的计算机上,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查询整理非常困难。应该加强对档案文献资源管理体系的研究,对所有资料进行分级分类,确认保密级别,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利用我们数据库的建库优势,建设档案文献资源管理系统,研究存储这些电子文件的方式,开发查询检索的方法,确立文件的等级制度,更有效地保护这些文件,更方便地查询这些文件。

3 标准规范及数据评价体系建设

中医药科学数据标准规范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科学数据共建与共享的前提,它的作用是在科学数据范畴内促进科学数据共建与共享的科学化、合理化和工程化,使数据库工程建设在一开始就能够自上而下地遵循规范化的途径有序地进行,减少无效的建库劳动,从而提高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建设的效率。只有在统一标准的前提下,科学数据共享的总体目标才能够有效地实现。科技部科学数据共享标准体系分为3方面:指导标准、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共32项标准,这些均是管理性标准。目前我们已经研制了中医药科学数据元数据标准、中医药科学数据分级分类标准,但是还没有详细著录所有数据库的元数据,我们的分级分类标准是否合理,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还要根据医学数据中心总平台管理性标准的研究进展,继续研究相应的近30项管理标准。数据库建设标准更是实际操作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数据库的建库质量保证了数据库的生命力,多年的实际工作也使我们体会到,标准的建设要密切结合数据库的建设,只有和数据库建设相融合的标准才有生命力。数据库建库加工制作标准的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在动态的加工数据库的同时,才能不断地完善标准、更新标准。标准词的建设(包括临床术语和语言系统)还需要深入探讨标准颗粒度粗细问题,颗粒度太细导致数据过于分散,不能形成有效的查询检索结果,反之标准过于粗放,又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如何确定颗粒度粗细,这需要对数据进行深入研究。改变了标准,如何回朔以往的数据,如何将以往非标准化数据库更改为标准化数据,也需要研制相应的程序,定期进行整理研究。

对现有数据库进行评价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关系到数据库今后的发展方向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一个优良的数据库并不应该由建库人员主观判断,应该有一套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应遵循公正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包括专家评价、一般用户评价、决策层评价、自我评价等等。多年来我们除对个别数据库进行过专家评价外,基本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这也不利于我们及早的发现问题,完善数据库,扩充数据库使用领域。建设有效的数据库评价体系,将有助于中医药科学数据建设可持续性发展。

4 共建与共享政策支撑体系建设

政策体系的研究包括数据资源政策、数据共享政策、资金政策、人才政策等等的研究,针对中医药科学数据库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库与拥有的科学数据资源,深入分析各种相关利益,如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数据产出者利益、数据提供者利益、数据服务者利益等,通过政策与规范的研究和建设,实现科学数据最大程度地共享,最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最佳的数据利用度和数据增值服务,最大程度的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中医药科学数据资源在中医药科学研究中的巨大潜在作用。立足科学数据库资源,研究制定数据共享的政策性的保障措施,建立政策层面的可行性数据共享保障体系,可为科学数据共享提供政策调控、法律规范和技术标准等各个体系的保障,从国家层面上统一规划中医药科学数据库的数据共享技术框架。

5 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服务体系建设是比较薄弱的环节,人力、物力各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科学数据服务体系建设与研究的不足。服务体系的建设应包括服务方式与服务内容等方面。目前我们的服务方式有两种,在线服务与离线服务,应重点研究导航方式、数据查询方式、图片与图形展示方式、原始数据与数据集等查询与利用方式的研究。

随着数据库建设水平的提高与数据库建库技术的提升,数据库群整合的资源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广泛,目前我们已经提供了50多个数据库的服务,随着工作的进展,今后有可能提供上百个数据库或数据集群,这些数据库的种类有关联结构型的、单表型的、多媒体、全文图形等。要对数据库内容的进行深入研究,哪些数据库可成为一类,哪些数据库可具有关联性,检索界面可分门别类多层次展示,利于扩展使用者的思路和联想,继续加强中医药科学数据本体查询研究。

6 技术与运行体系建设

科学数据库系统平台项目,主要基于计算机网络与网格技术、元数据目录技术等,实现对科学数据库分布、异构的数据资源的共享、集成。科学数据库系统平台的建设任务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即硬件环境建设、系统平台软件的开发、先进应用系统的开发。

科学数据库系统平台的维护分为硬件环境的维护、软件系统的维护两个方面。硬件环境的维护主要进行日常的硬件维护,包括对网络设备、服务器、其它各类设备的维护。软件系统的维护包括对软件系统的更新、升级,软件系统的性能调整,元数据目录库的备份、恢复等,以此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中医药科学数据库的日常维护按照指定的《科学数据库日常维护规程》进行,日常维护的内容包括运行环境的监控、软件系统运行状态监控、元数据目录库的备份管理、数据库系统的备份管理等。日常运行维护应通过专门设计的运行支持系统来进行,可以监控系统的当前运行状况,对数据备份、元数据备份等日常操作提供有效支持。

技术支持主要针对个建库单位在数据库建库、数据库日常维护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提供有效的支持。主要包括在数据库建库中协助完成数据库模式设计、应用系统结构设计、元数据建设等,在日常维护中对数据管理、数据备份提供技术指导,并在出现系统运行异常时进行更加有效的支持。

篇6

(一)引导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向生物产业集聚,促进生物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加速生物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和国际化发展。

(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生物技术、产品和标准。

(三)培育若干个跨国经营的大型生物企业和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中小生物企业,形成若干个产业集聚度高、核心竞争力强、专业化分工特色显著的生物产业基地。

(四)加强生物技术专利保护和物种种质资源保护,提高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保障生物安全。

二、现代生物产业发展重点领域

(五)生物医药领域。重点发展预防和诊断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的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积极研发对治疗常见病和重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生物技术药物、小分子药物和现代中药。加快发展生物医学材料、组织工程和人工器官、临床诊断治疗康复设备。推进生物医药研发外包。

(六)生物农业领域。重点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多抗的农业、林业新品种和野生动植物繁育种源。大力发展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动物疫苗、诊断试剂、现代兽用中药、生物兽药、生物渔药、微生物全降解农用薄膜等绿色农用生物制品,推进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的产业化开发,促进高效绿色农业的发展。开发具有抗病和促进生长功能的微生物药品及其他生物制剂,保护和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发展健康养殖。

(七)生物能源领域。加快培育速生、高含油、高热值、高产专用能源植物品种,合理利用荒山荒地,推进规模化、基地化种植;积极开展以甜高粱、薯类、小桐子、黄连木、光皮树、文冠果以及植物纤维等非粮食作物为原料的液体燃料生产试点,推动生物柴油、集中式生物燃气、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等生物能源的发展。

(八)生物制造领域。加快推进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生物基绿色化学品、糖工程产品规模化发展。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生物制造技术、装备、工艺流程的研发及规模化生产。开发新型酶制剂,发展生物漂白、生物制浆、生物制革和生物脱硫等清洁生产工艺,加快生物制造技术推广应用,降低物耗、能耗和污染。

(九)生物环保领域。重点发展高性能水处理絮凝剂、混凝剂、杀菌剂及生物填料等生物技术产品,鼓励废水处理、垃圾处理、生态修复生物技术产品的研究和产业化。支持荒漠化防治、盐碱地治理、水域生态修复、抗重金属污染、超富集植物等新产品的生产和使用。

三、发展壮大生物企业

(十)培育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加强研发能力建设,积极开展技术引进、跨国经营等活动。推动生物企业间、生物企业与科研机构间的合作与重组,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

(十一)鼓励和促进中小生物企业发展。对新创办的生物企业,在人员聘任、借贷融资、土地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支持建立一批生物企业孵化器和留学生创业服务中心。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对符合条件的中小生物企业的支持力度。

(十二)大力推进生物产业基地发展。鼓励与生物产业相关的企业、人才、资金等向生物产业基地集聚,促进生物产业基地向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在基础条件好、创业环境优良的区域,逐步建立若干个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国家在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及实施科技计划、高技术产业计划等方面按规定给予重点支持。

(十三)积极推进国际合作。鼓励外国企业和个人来华投资生产、设立研发机构和开展委托研究。鼓励和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企业“走出去”,开展产品的国际注册和营销,到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和投资兴办企业。支持国内机构参与有关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开展生物产业认证认可国际交流。

四、大力促进自主创新

(十四)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国家通过建立健全产学研结合机制等方式,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支持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支持以产学研联合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组建若干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物技术研发机构,提高系统集成和工程化能力。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习实训基地等工程化平台。

(十五)加强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各类研究机构、检测机构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在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科研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物科学研究基地,加强生物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支持生物技术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孵化器、产品质检中心等建设。大力推进生物科研基础设施的开放和共享。

(十六)切实做好生物技术成果转移服务等工作。加快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的审查,强化生物技术科研成果的登记和转移工作,完善生物技术成果的评价体系和转让机制。建立健全生物产品认证认可体系,规范生物产业第三方认证等中介机构的发展。

(十七)加速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组织实施生物技术产业化专项,大力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生物技术成果转化,加速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积极开展生物产品相关标准的研究制(修)订与实施工作,加强生物标样的研制和产业化。

五、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

(十八)加强生物科技人才培养。加大高校生物类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加强硕士、博士等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在大型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励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创新型人才和高级实用型人才培养。鼓励各类职业院校加快培养生物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十九)积极引进优秀生物科技人才。鼓励海外优秀人才回国(来华)创办企业、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结合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和科技重大专项,鼓励海外回国(来华)优秀人才按规定申请和承担政府科技计划、基金项目和产业化项目。鼓励国有生物科研机构公开向海内外招聘技术负责人。加大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的收入分配倾斜力度,完善技术参股、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

六、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二十)加大对生物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投入。各级政府根据财力增长情况,加大对生物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的投入,特别要加大对重要生物技术产品研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的支持。对完全可降解生物材料和经批准生产的非粮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质热电等重要生物能源产品,国家给予适当支持。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和个人申请植物新品种、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

(二十一)建立财政性资金优先采购自主创新生物产品制度。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生物产品的,应优先购买列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中的生物产品。

(二十二)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生物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照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生物企业,按照税法规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等生产企业,进一步完善相关税收政策。

七、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二十三)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物产业。鼓励设立、发展生物技术创业投资机构和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生物产业发展,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对生物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信贷品种,改进金融服务,对符合条件的生物产业发展项目、生物产业基地基础设施提供信贷支持。积极探索利用贴息、小额贷款等方式,加大有效信贷投入。

(二十四)支持生物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生物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鼓励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在境内外上市筹资。开展生物产业基地内具备条件的生物企业进入证券公司代办系统进行股份转让试点,推进未上市生物企业股权的流通,拓宽创业投资退出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开展生物产业基地内企业联合发行企业债券试点。

八、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二十五)培育生物产品市场。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规范药品政府采购方式,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积极拓展生物医药应用范围。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药品,按照国家有关程序进行评审,符合条件的纳入医疗保险目录。鼓励推广使用农林业良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完全可降解生物薄膜等。稳步推进非粮燃料乙醇应用试点,有序开展生物柴油应用试点。规范生物产品市场秩序,依法查处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行为。督促指导生物企业加强环境保护,确保污染物排放达标。

(二十六)完善生物产品市场准入政策。按照生物安全审查、评价、认证认可和监管要求,积极推进转基因农产品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对生物能源生产、销售依法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完善相关准入条件。进一步加强生物检测实验室的资质认定工作,切实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和管理水平。依法完善生物药品审批制度。对涉及国家安全、人体健康安全、动植物安全、环境保护的生物产品和技术,由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法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制定生物产品进出口管理办法,规范生物产品进出口秩序。

(二十七)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生物技术知识产权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的惩处力度,依法保障知识产权所有者的权益。

九、强化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生物安全监管

(二十八)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建立健全生物遗传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和完善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建立生物遗传资源信息系统,开展生物遗传资源调查、评价。加强人类遗传资源库和物种种质资源库(圃)及保护场(区)、原生境保护点、试验基地、管理体系建设。组织实施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工程,收集和保护濒危稀缺等重要生物资源。建立健全生物遗传资源出入境查验体系,加强对生物遗传资源出入境的监管。

(二十九)加强生物安全管理。认真履行生物安全有关国际公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健全生物安全特别是转基因生物安全技术标准、安全评价、检测监测和监督管理体系,提高安全监管能力。加强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防御体系建设,完善进境生物安全防范体系,防范转基因生物、微生物菌剂非法越境转移和无意越境转移。依法限制或禁止影响国家安全或公共利益的生物技术和产品进出口。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风险分析和信息交换机制,强化风险预警和应急反应机制,提高防范与应对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生物恐怖袭击的能力。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管理,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体系,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安全。

(三十)加强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引导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生物安全意识,营造发展生物产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十一)加强生物研究伦理审查。积极开展生物伦理研究,遵循国际通行的生物伦理规范,建立健全医学、农业等领域生命科学研究伦理审查、监督制度。

十、加强组织领导

篇7

一、加强工作体系建设,完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

借知识产权试点区成功申报的契机,我们着力建立健全全区知识产权工作的各项机制,不断增强知识产权工作动力,用良好的机制保障知识产权工作顺利开展。

1、加强组织领导。自被批准成为省知识产权区域试点单位以来,区委、区政府和市局领导高度重视我区试点工作,对试点实施工作分别给予了很多关心和支持。区领导多次专题听取区科技局、区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关于全区知识产权工作的情况汇报,督查试点工作的实施进度,对试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在网络体系的建设、工作机制的完善、组织领导的加强、资金费用的保障等方面都推动了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推动我区知识产权工作整体迈进,促进区域试点工作的开展,2004年7月,区政府发文成立了xx区知识产权试点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试点的领导,2005年7月,我区专门成立了区知识产权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并落实了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领导小组针对全区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能召集各成员单位开会,为试点工作出谋划策,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研究解决具体问题,推动试点工作取得实效。2005年8月,区政府及时调整充实了区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工作的组织化程度,为知识产权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健全管理体系。2004年初,两级政府分别批复同意设置xx市xx区知识产权局。5月,区知识产权局在区科学技术局挂牌成立,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2005年6月,区编委对科技局(知识产权局)的“三定”方案进行了修订。新修订的“三定”方案确定在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内设知识产权科,并明确知识产权科的职能。为此,局党组及时从局机关落实配备2名专职管理干部,负责知识产权管理的各项工作。并安排了专门的办公场所、硬件设施和专项经费。这些都为在全区范围更好地统一管理和协调知识产权工作,规范知识产权领域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组织保证。

与此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区、乡专利及知识产权工作三级管理网络体系,各乡镇街道和工业系统都分别成立由分管领导带头,技术部门有关人员参加的专利及知识产权工作班子;每个村委会和居委会也都指定一名知识产权工作联系人;各工业系统也有1-2家企业作为知识产权重点联系单位,对这些单位,区局实行定期跟踪,及时服务。

3、完善相关制度。为推动试点工作取得实效,区知识产权局制定并实施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我们着力从制度入手,建立和完善包括目标考核、激励支持等知识产权工作各项制度。2005年10月,由区知识产权局调研论证和提议,经区长常务会议讨论通过,xx区正式设立了专利申请资助专项资金,并配套出台了《xx区专利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办法》规定:今后区政府每年将从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xx万元用于对全区单位和个人专利申请的资助、专利宣传培训工作的补贴、专利授权的奖励、专利考核工作奖励等。2005年12月,区财政专门拨付xx万元专利发展资金,其中用于资助专利申请费用xx万元。

去年,区科技局起草、区政府办下发了《xx区三项经费管理办法》,《办法》明确规定申报区级三项经费的科技项目,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之后,区委、区政府下发《关于推进工业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意见》特别提出,区政府对新批准的省“重点领域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实施项目最高可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支持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主动实施知识产权保护。

最近,由区科技局、区知识产权局会同区财政局共同研究制订的《xx区鼓励科技创新奖励暂行办法》已在区长常务会上获得原则通过。《创新奖励暂行办法》加大了对创新发明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力度,对促进企业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具必将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4、严格目标考核。为提高全区特别是乡镇街道对专利和知识产权工作的认识,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步伐,促进全区科技进步,我们注重强化对知识产权工作的目标考核,以此推动知识产权工作的有效开展。每年年初,知识产权局会同区科技局将专利申请量、知识产权试点企业、专利等与其它科技工作目标一道下达到各乡镇街道,以区政府名义,将专利申请量等知识产权工作指标纳入对各乡镇、街道的三个文明特别是经济工作综合考核目标体系,从而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技创新工作的全过程。年中,科技局和知识产权局对各乡镇、街道知识产权工作进行督查,年底统一组织考核和验收。此外,区知识产权局近年来还与各乡镇街道知识产权工作的负责同志,专门签订了知识产权工作目标责任书,进一步加大了考核工作的力度和要求。

二、努力强化各项措施,推动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两年来,在知识产权试点工作中,我们立足区情,强化措施,注重宣传,狠抓服务,把试点区工作各项目标任务和责任要求落到实处,努力推动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1、强化宣传培训,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

宣传培训是知识产权工作的基础环节。我们把宣传培训作为重要工作加以落实,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多形式大范围的宣传和培训活动,良好的工作氛围。

①培训经常化。2004—2006年,我们连续三次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分别举办了主题为“知识产权与自主创新”、“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和“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发展”的大规模知识产权专题业务培训。培训由知识产权局邀请外地专家面向全区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科研人员进行,培训重点是知识产权重要性、基础知识和实务,其内容均以较强的针对性,受到参训人员的好评。2004年,区知识产权局专门刻录了xxx多盘相关内容的光盘在培训现场免费分发给参训人员。

此外,区知识产权局还充分利用每季度一次的“送科技下乡”、“科教进社区”和科普宣传周等各项活动,开展相关内容的宣传工作。为提高广大市民和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打下扎实基础。

②宣传基层化。区知识产权局每年年初根据市下目标,精心制订全区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作计划,到各乡镇、街道和社区宣传专利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举办各类知识产权知识学习班。针对全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实际情况,在明确重点对象的同时,我们把触角延伸到基层,重点对知识产权工作相对基础薄弱,法律意识淡漠的广大社区、乡镇、农村,尤其是xxx、xx等乡镇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普法宣传。在2004年四次科技“三下乡”活动中,我们印制了有关专利申请的条件、方法、程序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等资料,深入基层,现场分发资料,接受咨询。2005全区今年共发放知识产权工作宣传材料xxxx多份。近年来,区知识产权局、专利事务所工作人员的足迹遍及全区全部乡镇、街道和骨干企业。今年5、6月份,针对企业员工掌握商品专利和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的迫切需要,应市区xxxx超市邀请,我区知识产权局派专人到该企业,就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商品包装上专利标识的正确鉴别和假冒、冒充专利的有关知识及分别作了两场专题讲座,参加培训的企业管理人员和营业员共计达xxx多名。

③氛围浓郁化。每年围绕“4.26”世界知识产权纪念日,区知识产权局通过制作过街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现场答疑、知识竞赛、制作专题网页,发送群体短信等各种形式,在全区城乡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咨询活动,每年服务人群超过xxxx人,较好地营造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浓郁氛围。在一些重要的宣传日里,我们在市区xxxx广场等地举行纪念“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等宣传咨询活动,专门设立宣讲咨询台,把有关企业知识产权的战略管理、保护知识产权的十大措施、真假专利巧识别等资料散发给前来咨询的各方面人士;每年的科普宣传周期间,我们都组织人员参加在xx和xx广场等地举办大型宣传咨询活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知识竞答,现场解答问题,深化企业和全社会对于知识产权及其保护意义的认识,增强了广大市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这期间前来进行专利咨询及接受知识产权保护普法宣传有数百人次。

④工作外显化。为扩大全区知识产权工作的对外影响,我们借助区政务信息系统和省市知识产权部门信息系统两大渠道,加强对外宣传,及时报道全区知识产权工作动态。2005年由区知识产权局编写相关信息6篇,在省知识产权局网站、xx市科技信息网站、《xx日报》和《xx信息》等各类媒体上稿件、信息8篇。

2、狠抓服务工作重点,提升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在企业,企业是实施技术创新的主体。近年来,我们结合省知识产权试点区工作的要求,把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作为重点,深入企业,强化各项服务,激发主体意识,努力提升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全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①帮助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管理推进计划。按照推进计划的要求,我们通过政策引导和宣传培训两大措施,提高企业申报专利的热情,促进企业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帮助企业落实知识产权管理的机构、人员、经费、职责等各项制度,对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通过努力,到2005年年底,全区已有xx集团、xx电子、xx机械、xx电器、xxxx公司等x家企业加入全省知识产权管理推进计划企业。典型企业的示范,有效带动了全区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我们还把列入知识产权管理推进计划的企业作为重点联系和服务对象,组织知识产权中介机构为它们做好知识产权、咨询和策划服务。

②推动专利项目产业化发展。我们将产业化实施作为最终目标,重点对区内xx集团、xx建材、xx数控机床等产业化试点企业开展服务,支持帮助企业在专利项目产业化实施过程中的各项工作。2005年区科技局帮助xx集团xxxxxx有限公司的xxxxxxxxxx项目申报了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该项目实施前期已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其中xxxxxxxxxxxxx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种xxxxxxxxxxxxx等技术获得x项实用新型专利。在项目申报过程中,区知识产权局抓住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亮点,会同区科技局多次上跑省厅,下跑企业,为专家、为企业、为项目及时提供服务,大大提高了项目申报的成功率。该项目于2005年12月份通过省科技厅审核,项目实施期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将下拨总额超过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该项目产业化。

今年,区科技局帮助申报的新产品项目xxxx有限公司的xxxxxxxx项目是一项完全由企业技术人员自主研发,自主创造和拥有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实施项目,是我区专利产业化实施的又一成功范例。

③加强专利信息服务。为加强专利管理,充分发挥专利信息的作用,我们近年建立了全区以数控技术为代表的专利信息库,面向企业开展专利信息服务,帮助单位和个人进行技术查新,专利文献检索,引导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自觉利用专利信息。仅2005年区专利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专利检索、专利咨询等服务达xxx多人次。

3、严格行政执法,探索知识产权保护新路

近年来,我区严格执行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有关文件的精神,专门配备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开展执法活动,积极参与和组织了城区知识产权执法的各项专项行动,区知识产权局共有x名同志取得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证。

2004年底,区知识产权局根据《xx市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选派执法人员对主城区食品、医药领域的流通企业进行了专利执法检查。通过人员培训、商品登记造册、抽查取证、专利检索核查等环节。对经销x种涉嫌冒充专利产品的相关企业进行了立案查处。较好地维护了城区商业零售业的市场秩序,积累了专利行政执法的工作经验。

2005年4月上旬,区知识产权局为配合对2003—2004年度知识产权管理优秀商业企业的复查挂牌活动,在城区范围对xxx超市、xx商场等部分商业零售企业假冒、冒充专利商品及其它专利侵权商品进行了联合执法检查。此次检查对涉及专利标识不规范企业发出了整改通知书,对xx起专利侵权案件进行了撤柜查处,初步净化了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环境,维护了专利商品生产厂商的合法权益。11月下旬,区知识产权再次组织力量到市区xxxx超市开展了流通领域知识产权联合执法行动,共查出x件专利标识不合格商品。

三、试点区工作回顾与今后打算

回顾两年来我区的知识产权试点工作,我们在政府给予的重视和支持、管理机构的建设和工作体系的完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增长、专利技术产业化和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战略的推进,以及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服务、中介机构的支撑、行政执法、宣传培训等方面都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本完成了省知识产权试点区的各项指标。

但对照省知识产权试点区工作的要求,我们感到还有很多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全区上下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普及;企业知识产权主体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激发;知识产权工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专利申请量在面上分布还不平衡,专利申请量中发明专利的比例还不高;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作还要进一步抓紧抓实;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的方式方法和效果还要不断探索加强。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和改进。在今后工作中,我们打算:

1、深入扎实地推动试点区建设。按照试点区建设的要求,认真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各项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力争早日创建成省知识产权示范区。

2、落实好各项工作措施。重点针对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推进计划”和市“百企三创工程”计划,组织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型企业,认真落实各项具体工作措施,引导和促进企业开发和保护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自主标准,着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3、继续深化宣传培训。组织专家在党政机关、企事业负责人,企业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企业一般技术人员三个层面深入开展各种类型的宣传和专业培训工作,营造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氛围,推广传授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实务,提高相关人员素质。

4、认真执行相关激励政策。切实执行有关规定,认真兑现知识产权工作各项奖励扶持政策,进一步充实完善激励措施,调动企业和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努力探索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新路。

5、严格知识产权目标考核。对各乡镇、xx街道办事处,xx园区分别在机构建设、宣传培训、专利申请量、知识产权保护合同签订等指标任务方面签订目标责任书,年终进行硬性考核和奖励。

篇8

关键词:建设思路 基地建设 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b)-0161-02

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是一个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工程,既涉及专业与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也涉及课程体系的改革,同时还与高校教学资源的整体配置布局有关[1]。建设良好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实践教学正常实施的重要保障,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场所,也是加强学校和社会间交流与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2]。为学生从理论学习转入社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基本情况

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大胆地进行了教学改革,对进校的学生实行了宽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高素质的培养模式[3]。从2005年起,与新疆呼图壁河流域管理处鉴定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起校级的教学实习基地。新疆呼图壁河流域管理处水利工程设施齐全,基础条件好,具有完整的从水源到田间蓄水、引水、输水、用水的工程设施系统,包括水库、水电站、渠首、干渠、泥沙处理设施、灌区等相关水利工程;同时灌区内具有自压滴灌、机压滴灌、自动化滴灌系统等种类齐全的节水灌溉系统。以上水利工程设施能够为学生实习提供基本条件保障和相关的技术支撑,可以顺利保质保量完成实习任务。

2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思路

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以培养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立足新疆,面向全国,服务“三农”、水利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复合型、应用型、创造型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团队合作精神等工程实践能力[4]。加强与企业的联合,逐步实行“订单式”培养;增加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践的时间和内容;培训和引进相结合,逐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5]。在现有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实践教学体系、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完善管理制度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将基地建设成为满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需求的主要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试验基地,实现校企合作的共赢[6]。

3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内容

利用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工程学院的教学、科研力量,积极推广教师科研成果应用领域,为企业进行人员培训、工程咨询、技术服务等工作,建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产学研实践教育基地。

(1)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建设: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与企业共同制定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实践教学的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科研合作机制。

(2)基地教学条件建设:按照新增与调整相结合的原则,建设1个能满足200名学生实践教学的多媒体教室,购置一批阀门、管件等滴灌设备,以及管道水力要素观测、工程测量等仪器,满足实践教学任务的需求,并安排专人负责日常开放与维护,保证实践项目按质按量完成。

(3)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选择6-8名有实践经验的教师、3-5名有工程实践能力的企业工程师和高级管理人才共同组成指导教师队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实践。

(4)实践项目设计、开发与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将新技术、新方法引入教学内容中,根据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共同制定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设计开发出滴灌系统安装、输配水自动化管理、作物灌溉制度制定等实践项目。

(5)产学研合作建设: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单位的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积极拓展和实践基地的产学研合作,开展企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参与科研攻关、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如灌区水资源优化管理、智能化滴灌系统开发、大首部自压滴灌泥沙处理技术和水盐监测与调控技术等。

(6)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过程,对学生校外实践环节进行考核、管理与监督,建立和完善校外实践环节的质量监控体系。

(7)开放共享机制建设:探索实践基地的开放共享运行机制,建立定期向社会各界主动实践基地有关信息的制度,根据接纳能力接收其他高校的学生进入实践基地学习。

(8)安全、保密教育:建立学生安全、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的教育制度,提供充分的安全保护设备,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

4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组织管理体系

实践教育基地由新疆农业大学教师和新疆呼图壁河流域管理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共有30人,由基地主任全面负责。基地设主任1人,由我校选派教师担任,副主任2人,分别由呼图壁河流域管理处负责人和我校教师担任。

实践教育基地下设实践教育基地领导小组和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制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实践教育基地的质量监控体系等工作[7]。为切实保障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双方共同肩负责任。

新疆农业大学的职责和任务:(1)教育学生遵守保密制度、安全制度和其它有关规章制度。(2)制定相关实纲,确定实习内容、实习计划,提前报请新疆呼图壁河流域管理处进行实践教学。(3)选派教师带队指导学生实习。(4)积极与企业开展项目合作与科研攻关,为解决企业在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提供人员和科研平台支持,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5)积极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挖掘其中的科学问题,对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进行提炼和总结,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和申请科研成果评审鉴定等。(6)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开设讲座,组织专家学者到企业开展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的培训和推广。

新疆呼图壁河流域管理处职责和任务:(1)为学生提供实习必要的条件(包括基本工具、技术资料等),在食宿交通等方面提供便利,协助完成实习教学任务;(2)选派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实习指导人员;(3)结合实践教学内容,具体落实实习地点、实习时间;(4)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实习管理,不安排学生从事危险、超时、超负荷工作。(5)经双方协商,对学生在实习实践活动中付出的劳动,给付一定的报酬。(6)企业招聘录用人员时优先考虑新疆农业大学的毕业生。

5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课程建设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课程建设涉及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以及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实习过程中的实践教学课程。根据新疆呼图壁河流域管理处不同实践教学部门的具体情况,结合实践教学的培养方案,凝炼实践教学内容,编制实践教学指导书和教材;建立实践教学课程网站,便于适时及远程指导教学活动。

基地课程建设将从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以及教材建设等三个方面进行。

(1)课程体系建设:基地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将以新疆干旱区农业水利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方面技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背景,以《灌溉排水工程学》和《水利工程施工》课程为前提,以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基地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强调: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基本能力锻炼与创新意识培养相结合,力求实现课程的有机衔接和整体优化。

(2)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对进入基地开展实践的教师和学生在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上将改革传统模式,变导师指定实践内容为学员在教师指导下自选实践内容,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将相关科研成果引入工程实践教学中,学生在查阅文献、参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感兴趣、有创新的实践内容。

(3)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设计: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将根据实践课程需要,突出《节水设备安装》、《水利工程施工》、《水利工程管理》等专业课程实践特色,吸纳科研成果,编写实践指导教材或专著。

6 结语

实践教学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加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对提高教学实习的质量,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通过多种途径,建设、建立了稳定、优质的农业水利工程校外教育实践教育基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的综合素质、实践、创新和就业能力,推进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 惠记庄,张雷,孙德仕,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评价指标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0):11-14.

[2] 周锦燕,王志芳.高等农业院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3):216-218.

[3] 向兵,倪福全,等.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社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农机化,2012(8):196-200.

[4] 刘长宏,张恒庆,王刚,等.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1):111-113.

[5] 张治国,赵志根,郑永红,等.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1):139-141.

篇9

[关键词]施工企业;科技管理

1围绕一个中心,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科技工作坚持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着力发挥科技对施工生产和管理的护航作用。几年来,共承担集团公司级以上课题1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奖2项,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认可社会力量科技进步奖9项。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61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4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工法13项。编制地方标准和规范2项。应用《津秦客专特殊桥梁结构关键施工技术研究》课题成果施工的津秦客运专线跨京哈铁路特大桥工程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铁路斜拉桥双向非对称拆除》施工技术通过了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的专家鉴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搭建3组平台,激发创新内升动力

2.1健全创新体系,搭建体制机制平台。科技创新体系是科技管理的组织保障,而完善的科技创新制度是科技管理的政策保障。建立了以总经理为核心的科技进步领导小组,负责科技创新的总指挥和领导;建立了以总工程师为引领,科技部、工程技术部、安全质量部等业务部门为首,各项目部总工程师为成员的组织实施体系(技术中心)。坚持以工程项目、业务管理、企业发展作为技术创新工作的立足点,不断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完善,构建起了以公司为核心、以项目部为主体、以工程为依托的上下三层次、纵向多条线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几年来,在科技进步领导小组及技术中心的带领下,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对科研课题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规范,进一步完善了科技创新的制度基础,形成了体系规范化、覆盖全面化、流程清晰化、职责明确化的动态科研机制。2.2加大科技成果奖励力度,搭建奖励促进平台。为调动广大员工科技创新积极性,先后出台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及科技奖励办法,进一步加大了研发投入以及科技奖励力度,“十二五”期间,共计发放科技奖励121万元,有效激发了广大员工参与和投身科技创新的动力和热情,提高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2.3强化内外科研资源,营造创新氛围平台。对内,为进一步发挥技能人才示范作用,为技能人才开展管理手段创新、业务营销创新、技术攻关、技术协作搭建平台,工会、工程技术部、科技部、安全质量部等部门联合成立了创新工作室,组织引导了广大员工岗位成才,促进了员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创新工作室针对钻孔桩桩头控制、循环吊筋、桩头凿除等施工技术开展了立项研究及推广应用,进一步推进了施工现场创新创效的实施应用,促进了企业管理升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营效益。对外,通过多渠道筹集课题经费等方式深入推动科技研发。坚持加大对外联络力度,积极与天津市科委、股份公司、集团公司等上级单位之间构建交流互通渠道,为科研课题的申报提供了条件。几年来,先后立项研究各类课题23项,争取外部资金支持232万元,有力地推动了课题研发的进展和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同时积极组织各类科技培训学习,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我们先后与市科委、市建委、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区科委、区知识产权局等科研单位建立了培训联系,积累了一大批客座专家资源。围绕科研课题立项申请、科技进步奖申报、科技创新点提炼、工法编写及修改、专利写作与申报、论文撰写及发表等方面,邀请多领域、多专业的客座专家为广大技术人员进行了数十次培训讲座。也通过考核选拔等方式,积极选派精干技术人员参加由市科委、市知识产权局、市建委等部门组织的课题、专利、工法专题学习,有效保证了随时掌握最先进、最前沿的施工技术。

3夯实六大技术领域,提炼关键技术和创新点

3.1铁路既有线施工及高速铁路、重载铁路修建技术。一是依托重点项目,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既有线施工、大型铁路枢纽建造等传统优势施工技术领域实现再创新和再突破,继续保持领先优势。二是重载铁路、既有铁路运维综合技术实现新提升。开展重载铁路研究及营业线养护维修技术研究。参与研究探索30t以上轴重重载铁路建造技术和技术标准的研究。三是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实现新跨越,同时进行高速铁路维修改造技术研究。开展350km/h有砟轨道高速铁路建造技术研究;开展400km/h及以上高速铁路成套建造综合技术及400km/h高速铁路道岔施工技术研究,不断加强复杂环境及地质条件下高速铁路建造技术研究。3.2特殊桥梁结构修建技术。一是开展3.0m超大直径钻孔桩施工技术、潮汐河流下水中墩基础施工技术以及柔性拱钢桁梁成套制造安装施工技术研究,其中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技术包括钢桁梁厚板整体节点制造、钢桁梁大悬臂拼装、台风环境下拼装安全、钢桁梁线性与应力监控、梁上柔性拱竖转合龙安装技术。二是开展临近铁路既有线大吨位转体斜拉桥大型铰座安装技术、多点转体施工技术、斜拉桥既有线旁基础施工技术、超薄主梁施工技术、主梁线型和精度控制技术等研究。3.3隧道、地下工程修建技术。以在建项目为载体,着力培育新的核心技术,拥有一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型的技术和工艺。一是围绕复杂环境及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山岭隧道、城市地铁开展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根据所承建工程情况,针对天津地铁软弱地层及复杂环境条件下的施工难题,开展滨海软土地区地铁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二是加快提升隧道施工机械化水平。依托在建重点隧道工程,大力推广隧道机械化配套施工技术,以提高隧道施工速度,降低成本,保障项目工期和效益安全。三是超前探索城市地下管廊施工技术。通过参与建设地下管廊,掌握修建技术,提升在地下管廊建设方面的竞争力。3.4工程测量技术。一是确保测量人员持证上岗数量满足现场需求,严格落实“三级管理,三级测设、三级复核”的测量管理制度。二是以掌握行业内先进技术为目标定期对测量人员进行集训或轮训,确保培训率达到100%。同时针对股份公司技能大赛考试重点开展专题培训,力争在该项大赛中进入前五名。三是加快推进测量工作信息化,实现内业外业数据超限开启报预警功能,避免测量事故发生。四是开展工程测量数据库课题研发,将控制测量、工程测量、监控量测、工程测绘、变形监测、GIS技术进行统一整合,保证内外业技术安全。五是逐步开展摄影测量、地理信息等业务板块的研究,推动工程测量资质升级。3.5绿色低碳技术。一是进一步夯实基础管理。推动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实现节能减排与企业管理的充分融合。二是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作用。坚持以科技促进节能减排理念,推动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导项目通过优化施组和施工方案促进降耗增效,实现“四节一环保”。三是持续深化示范工程建设。力争在节能减排标准化工地和绿色示范工程建设方面取得突破。四是进一步抓好节能减排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深入开展节能宣传月活动及日常宣传工作,以加强业务培训为手段不断提高企业节能减排管理水平。3.6BIM技术以地铁Z4线为依托,将BIM技术进行推广应用,BIM技术所需的2台工作站、4台移动客户端配置齐全,相关配套软件已调试完毕,配备的3名专职BIM人员均已到位。BIM模型将与设计图纸同步发送到项目技术人员,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经业主批准后,根据施组编制的施工进度,按照进度要求逐项分拆模型,匹配施工进度。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报验采用移动端上传报验过程,与BIM模型匹配。检验批、试验报告也需与BIM模型进行关联。在进行方案汇报时,将施工方案过程进行建模模拟,验证施工方案可行性,寻求最优的方案。同时在汇报时,将模拟的施工动画作为汇报素材,形成一个施工方案的全过程的动画演示,真正意义做到结构物的三维空间展示。

4构筑两条通道,点燃科技引擎

4.1坚持自主创新为主,厚植核心优势。几年来,以承建的既有线改造工程、客运专线工程、城市轨道工程及桥梁工程等为依托,围绕完善专利布局的核心出发点,结合科研课题立项,深入挖掘了施工技术,在现有施工工艺上进行了再创新,并及时提炼总结,撰写申报了一大批科研专利,为各项科技创新成果的归集转化提供了条件。同时,根据科研课题的实施周期,提前规划和拟定了专利的研究方向,实现了关键技术专利组合的加速构建、实现了专利申请数量、质量的“双升双提”。在日常的专利管理实施中,紧密围绕核心技术和重点产品建立了专利信息数据库,在框架桥顶进施工领域形成了专利集群。这些成果的取得也为日后各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总结提炼的《一种非爆破拆除桥墩使梁落地的施工方法》、《公铁两用车》、《箱体顶进过程中止水带设置方法》、《斜交顶进过程中在偏转端利用顶镐进行纠偏的箱体顶进法》、《一种先顶进后加固线路的框架桥顶进施工方法》、《一种普速铁路下地道改造及新建高速铁路联合施工方法》等专利成果保护了核心施工技术,也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4.2坚持引进消化吸收为辅,发挥创新作用。以技术中心为依托,加强了对外研发交流,与天津大学、天津城建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传统专业院校建立了交流渠道,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在津秦客专戴河大桥工程、大里营斜拉桥非对称拆除工程,津保高铁引入天津西站三线矮塔斜拉桥工程、13孔道岔连续梁工程、滦县福州路框架桥顶进等工程中,积极加强与各高校的沟通、技术交流,充分引入了各大高校的技术支持,提高了科技成果的水平和质量。

5拓实三种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5.1狠抓科技先导促进,助推经营增量。几年来,先后获得市专利试点企业、区创新团队、区知识产权先进单位、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创新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顺利成为集团公司范围内首个省部级专利试点企业;获得省部级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资格,为下一步冲击市政工程特级资质申报奠定了基础;丰硕的科技成果在市诚信企业评比、投标活动中为企业做出了加分的贡献;此外,以科研课题及科技成果为有力支撑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及国家级高新企业的申报工作。5.2狠抓科研成果落地,助推生产增质。针对承担的重难点工程,如津秦客运专线大里营斜拉桥拆除工程、津保铁路13孔道岔连续梁工程,积极成立科研课题组进行技术攻关,通过专家论证,方案研讨,确定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结合现场监测点布置,通过理论计算、受力分析、线性、应力控制及施工工况模拟等方法总结出相关参考数据,进一步指导了现场施工,确保了工程的安全顺利完工。5.3加快完善成果转化机制。一是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上下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科研成果开发,绝不仅仅是为了成果数量的增长、资质维护及扩展的需要,其最终目的是加快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健全机制,加快实施。相关管理系统要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办法,加强引导,重点扶持,尽快形成良性推进局面。要对近年来取得的各类科技成果进行梳理,明确转换指标、责任主体和应用流程,抓好新技术、新工法、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真正把科技创新成果落实为现实生产力。三是要精于借鉴,善于吸收。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内部科研成果为生产服务,实现内部共享;另一方面要善于引进、消化和吸收行业内成熟的技术成果,使其为我所用,避免盲目立项和重复研发。

6注重培养,强化使用,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不断完善人才选拔、培养、引进、交流、激励机制,及时发现和大胆使用优秀人才,加快建立创新人才梯队,使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后继有人。一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加强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健全内部评价考核和选拔任用机制,加大各级专家选拔培养力度,大力加快专家梯队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待遇激励和条件创造,鼓励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相关专业执业资格考试取证,以满足企业产品实现和发展的需要;瞄准行业先进技术发展方向,从适应发展向努力赶超转变,大力加强新技术、新工艺的再创新培训和技术研发攻关项目的专题培训,努力建设一支高层次的技术专家人才队伍。二是做好人才使用工作。引导各级专家加强技术指导和推广,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积极参与培训教材编写和各类培训授课,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各类专家后备人才和技术骨干。把技术创新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作为培养人才的主战场,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人才在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中的积极作用,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技术人才到重点工程、主要科研项目挑重担、长才干,使其成为优秀的技术拔尖人才和技术带头人,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7结语

本文从围绕一个中心、搭建三组平台、夯实六大技术领域、构筑两条通道、拓实三种能力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对施工企业科技管理的意识形态以及方式方法都做了详细的阐述,可以为同行业相关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作者:张志伟 单位:中铁六局集团天津铁路建设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10

一、充分认识发展“城市矿产”的重要意义

“城市矿产”是指从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中回收,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稀贵金属、塑料、橡胶、玻璃等资源,相当于原生矿产资源。“城市矿产”是对废弃资源再生利用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形象比喻。发展“城市矿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是缓解资源约束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阶段,资源需求量大,但国内矿产资源供给不足,难以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我国每年产生大量废弃资源,如能有效利用,可以替代部分原生资源。2010年,我国废钢回收利用量为8310万吨,占生铁产量的13.2%,节能3600万吨;主要再生有色金属产量为775万吨,占有色金属总产量的26.7%;废塑料回收利用量为1200万吨,占塑料总产量的27%。

其次,是减轻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原生资源开发、生产、加工、利用消耗大量能源、水、原材料,而且严重污染环境。开发“城市矿产”,充分利用废旧产品中的有用物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可产生显著的环境效益。2010年,仅回收利用的废钢就相当于减少废水排放8亿吨、固体废物排放2.6亿吨、二氧化硫排放183万吨、二氧化碳排放8642万吨。同时,发展“城市矿产”,建设完善环保设施,对污染物集中处理,可有效解决落后拆解、加工造成的突出环境问题。

第三,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发展“城市矿产”,能够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切实转变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增长模式,是对大量开发、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的集中体现。

第四,是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发展的客观需要。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再生利用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回收利用水平低。发展“城市矿产”,建设示范基地,提高拆解加工利用水平,搭建公共服务平台,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可实现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发展和规模化利用。

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矿产”产生量和蓄积量将大幅度增加,开发潜力巨大。我们要从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开发“城市矿产”的重要意义,不断提升开发水平和质量,使“城市矿产”真正成为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补充,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重要载体,稳定和增加就业的渠道之一,使其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建设“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的总体思路

为加快“城市矿产”产业化发展,2010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启动了“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提出“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要实现七个方面的要求。

(一)回收体系网络化

示范基地要积极创新回收方式,通过自建回收网络或利用社会回收平台,形成覆盖面广、效率高、参与广泛的专业回收网络。示范基地建设要与现有回收体系有效衔接。

(二)资源利用规模化

通过政策引导和对不符合环保、卫生要求的企业进行整治,吸引企业和资源向示范基地集中,实现企业集群、产业集聚。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营等方式,加快行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

(三)技术装备领先化

通过建立技术研发平台、产学研相结合,开展再生资源分选、拆解、破碎、加工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淘汰落后,实现技术和装备升级,同时培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处理装备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和产品附加值。

(四)产业链条合理化

示范基地形成分拣、拆解、加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完整的产业链条,着力资源化深度加工。示范基地内企业之间形成分工明确、互利协作、利益相关的产业格局。

(五)基础设施共享化

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实现“五通一平”,建立物流体系,组织搭建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

(六)环保处理集中化

示范基地建立完善的污染防治设施,对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实行集中收集和处理。地方政府严格执行环保、安全、卫生、质量标准,加大对示范基地入园企业的监管。

(七)运营管理规范化

地方政府加强对示范基地的领导和统筹协调,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指标考核体系,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实现规范化管理。

三、“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按照“成熟一批、开展一批”的原则,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累计批复了三批共29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科学合理布局。为了保障示范基地的原料来源,示范基地优先选择现有的再生资源集散地、集聚区,重点布局在再生资源产生量、聚集量大的地区。

第二,加强规划指导。组织专家对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进行评审,重点对示范基地的建设基础、资源来源保障,以及建设内容、任务、项目、技术、环境、配套措施等进行科学论证。

第三,加大资金支持。安排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示范基地内的“城市矿产”资源规模化和高值化利用项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以及与示范基地相配套的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已按照补助资金总额的50%预拨30多亿元。

第四,落实地方责任。要求示范基地所在地的省级政府签订承诺书,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配套政策,加大协调推进力度,保障示范基地建设实现规划目标。

“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实施两年多来,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示范基地成为重要的资源供给地。根据29个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确定的建设目标,全部建成后将形成每年约3500万吨的再生资源聚集加工能力。

二是示范基地成为重要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引导相关企业入园发展,形成了企业集聚、规模化发展的态势。特别是在一些综合性示范基地和传统集散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示范基地,吸引了大批分散经营户和小企业入园发展,在园区内形成了分散拆解、集中加工、规模化利用的产业格局,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集聚区。

三是示范基地建设提高了资源利用水平。建设示范基地,推进技术装备的领先化,大大提高了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

四是示范基地建设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一些传统的再生资源集聚区,通过建立“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加大环保投入,完善环保设施,实行污染物集中治理,对入园企业统一监管,有效解决了分散经营二次污染严重的状况,使当地历史积存的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大为改观。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还面临一些制约因素,比如示范基地与回收体系建设衔接不够,原料来源保障不足;配套政策措施不健全,有的项目难以落地;一些地方盲目审批再生资源利用园区和项目,存在重复建设;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拆解处理技术等。这些都影响着示范基地建设的进展和整体效果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