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设计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设计的特点

篇1

课堂教学设计是为了支持有效的学习而预先对教学所进行的规划与组织,是对学生学习业绩的解决方案或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它是一种改进教学的艺术,也可称为“教学策划”。下面,笔者依据新智育理论,谈点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艺术的体会。

1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1.1 教学目标具体化

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目标陈述。它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行为来陈述目标,且目标尽量清晰、可测量可操作。如“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这一节的教学目标可这样定位:(1)学生能用自己的话陈述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出现的历史条件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体现;(2)学生能够辩证认识商品经济发展特别是商业资本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关系;(3)学生能根据教材中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一段材料说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1.2 学生起点能力明晰化

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必须建立在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的基础上。所谓起点能力,亦即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所称的起点行为,是指学生已有的与新学习有关的能力或倾向的准备水平。传统教学虽然强调备课时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但事实上备课大多注重的是教材,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在教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对“学生起点能力”作了下列分析:(1)知识准备:学生已初步掌握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导火线、领导阶级、任务、性质、历史作用等有关概念。(2)技能准备:学生已懂得或会运用下列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原因;早期资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人民大众是革命的主力军;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是历史的进步,但也有其曲折性与复杂性。通过上述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就十分清晰了,有利于学生呈现新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学习、迁移、巩固新知识。

1.3 学习步骤合理化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根据教师的特点和可行性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步骤,教学效果难以事前预见;教学过程的修改也经常没有计划,只是根据教师的猜测、教学内容的深浅和学生程度断断续续地发生。而科学的教学设计则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选择适合学习任务和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和媒体,。如美国教育家加涅就认为“教学是一系列精心为学习者设计和安排的外部条件,这些事件用于支持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并为此定义了教学序列的九个一般性步骤:引起注意――告诉学习者目标――刺激对必备学习的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明确行为――提供行为正确与否的反馈――对行为评估――强化保持与转化。因此,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步骤设计至少必须有以下四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的环节:第一,复习旧知识――找到新知识立足点;第二,出示新内容――告知学生学习目标;第三,呈现新知识――嫁接同化形成新网络;第四,巩固检测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迁移、转化。

1.4 学习结果的可测量化

华东师大邵瑞珍教授等学者提出的新智育目标论认为广义知识目标学习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即狭义知识),它是指个人具有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和主要回答“是什么”问题的知识。第二类是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无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活动形式间接推测出来的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即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它包括两种能力,其中用于处理处部事物即对外办事的能力称为智慧技能,用于调控自身认识过程即对内调控的能力则称为认知策略性知识。我们要想知道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学生是否已经获得了所教的知识,就需要对学习结果进行检测量化。

2 关于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2.1 学习教育理论,指导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重要实践活动,它同样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需要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感觉到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指导,才能提高教学设计的水平。要搞好教学设计,教师要占领“制高点”,居高才能临下,纲举才能目张。这个“制高点”就是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就是科学的教育理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摆在我们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永恒而常新的课题。

2.2 树立学生为本,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教学或以教材为本,或以教师为本,因而都偏离了教育的本来目标。素质教育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历史教师应该真正具有“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至上”的意识,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与起点水平。学生起点能力与教学目标、学习任务之间的差距就是矛盾,就是问题,就是教学的突破点与切入口。了解学生的需要与实际水平,不仅包括知识准备、技能准备,而且还包括情感准备,从而诱发学生的高度热情,缩短师生距离,带领学生去突破一个个路障,完成学习任务。

篇2

关键词: 球棍模型 同分异构现象 同分异构体

一、教学策略

我校在新课改后,在各个年级广泛应用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我授课的班级学生的成绩一般,旗县学生占了80%,学生机械记忆能力较强,但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主动探究能力较差,学习新问题入手较慢。尤其是在有机物知识学习后,很多学生总是转不过弯,教授起来非常费劲,课堂进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同时课后检验发现学生学习效果非常不好。为此我下定决心,让课堂从有机物的学习转变成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这正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为此,在进入有机物的学习后,我精心安排了此节课。此节课课下任务较重,我让学生制作了各种有机物的模型,在研究模型制作中,学生学习了很多新知识,节约了课堂时间,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教学模式

根据课本要求,提出本节课预习要点―课下模型制作―课上引导探究―个别质疑―代表性问题分析―得出结论。

三、课程标准

1.知识和技能

(1)通过自制模型,掌握有机物中常见原子的成键特点,碳原子是饱四键,不超编,氧原子是两键,氢原子是一键的特点。

(2)学生了解了有机物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了解了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和同分异构现象的本质。

2.过程与方法

(1)克服学生机械记忆的习惯,培养主动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师在讲课中展示学生模型成果,使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培养动手能力及问题从实践中解决的方法。

(3)通过对代表性问题的集中分析,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研究问题中培养成功感和抗挫折能力。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使其树立集体力量比个人力量大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科学意识。

四、教学重点

有机物中常见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五、教学难点

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六、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球棍模型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七、课时安排

高二下学期一课时。

八、教学工具

球棍模型。

九、教学过程

篇3

关键词:行为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应用

《protel电路设计教程》是中职应用电子类的主要专业核心课,对学生学习相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并直接与职业考证相挂钩。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按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章节顺序为教学进程,由教师先演示学生后练习。常常会发现课堂效率低下、教学效益不高的现象,而且这种方式无法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尝试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经过这几年在教学上的应用,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涵义

行为导向,又称实践导向,是各种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方法的统称。定义为: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行为引导下,通过多种不定型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兴趣,使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能力素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创新。

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常用方法有: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卡片展示法、思维导图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等。结合《protel电路设计教程》的课程特点,我把行为导向教学法应用于教学中,下面就此举一应用实例。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在《protel电路设计教程》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根据软件教学的特点,笔者从实践出发学习理论知识,以设计任务带动软件的学习。在对教材的处理上,用真实的电子产品——收音机作为项目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结合制板工艺标准以项目进展带动知识点的学习,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制作元器件封装”是PCB板设计中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学生在已学习原理图绘制、PCB板基本设计方法前提下,由问题引出内容:元器件封装制作。对此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景,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的“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其教学过程分五个步骤:资讯、计划、实施、检查、评价。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课前准备

第一项准备是进行信息搜集。由学生准备收音机套件,并收集相关元器件资料,当然还可要求学生准备一些常见的元器件资料(如7段LED数码管、三极管)。

第二项准备是计划决策。将全班分为6个项目小组,每个项目小组由程度不同的学生组成,在讨论后进行工作任务安排:项目1组负责搜集资料的汇报,如器件的引脚功能、作用、工作原理等,其他组可进行补充和提问,在相互讨论过程中加深对元器件引脚电气性能的理解。项目2组负责元件封装制作方法的总结与演示,由其他项目组进行提问、补充,对于不同的情况可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向导法、拷贝修改法等),总结与演示给了学生展现的舞台,同时补充、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探究问题的能力。项目3组需要演示中周的制作过程并讲解制作要点。项目4组需要演示带开关电位器封装的制作过程并讲解制作要点。项目5组总结元器件封装与元器件原理图的关系。项目6组则需要对不同组的作品进行点评,同时其他项目组一起参与交流,共同分享封装制作的技巧。

(二)目标实施过程

1.情景模拟

模拟工作环境,将全班分为6个项目小组,每个项目小组由程度不同的学生组成,并推选出项目小组组长,由组长负责项目进展进度和实施情况。学生转换为员工,老师则为项目经理。

2.信息资料

这一环节由项目1组提供,这些信息包括收音机原理图、PCB板图、元器件相关资料,并展示常用器件所见封装及对元器件封装的理解,其他组或老师可进行信息、资料的实充和完善。

3.案例分析

此环节教学设计打破了常规软件教学中的老师演示学生跟着做的模式,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选用收音机套件中的较常见、引脚较少的电容器件作为本环节的工作任务,以项目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确定学习方法和实施方案。本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学习能力,由学生借助教材、课件、软件、网络资源等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形成主动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了解如何测量元件的尺寸、引脚之间的间距和PCB绘制步骤,完成工作任务。

4.绘制元器件封装方法与步骤

通过案例分析,由项目2组进行封装创建过程的演示与总结,由其他组或老师进行提问、补充,总结电子元器件封装创建的方法和步骤。本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学是以后工作中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同时由于创建方法不止一种,对于不同的情况可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向导法、拷贝修改法等),总结与演示给了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同时补充、交流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全员参与过程中把握教学重点。

(三)检测训练

在前面的学法分析上我已经明确了要“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注重引导学生运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将软件的学习简化为一种单一操作技能的练习”的这一要求。因此这部分我将通过设置项目中“中周”和“带开关电位器”来达到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目的。

首先给出任务,在明确了教学任务,创设情境后,就应大胆地让学生尝试练习。

其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可利用课件给出的解决问题关键步骤的提示,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部分有能力的学生能运用所学独立完成任务;在操作过程中学生遇见机械错误和电气错误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同学之间的帮助和教师的指点来解决这些问题。还完不成任务的学生可以仿照课件中给出的详细步骤操作达到目的。

然后由项目3组演示“中周”的制作过程并讲解制作要点,由项目4组演示“带开关电位器”制作及要点,其他项目组进行补充,项目5组阐述PCB封装焊盘序号与原理图符号引脚之间的关系,同时总结创建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通过上面两个进阶任务来巩固本次课重点,突破难点。

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把教材、同学、教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目的是为了自我学习,同时也可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学帮助学习慢的同学,培养团结协作精神,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互评互学

教师引导学生从工艺要求、构图是否合理、引脚对应关系、几何尺寸等几个方面,让同学之间展开互评。并选几个有特点的作品让全班点评(6组主要负责,其他组补充)。这种评价主体多元化,结果多样化,不再是单一的好与不好,而是用鼓励性活动给予肯定性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最后要求每个项目组学生进行自评,总结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己的得失。

(五)课题延伸

职业教育,需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因此笔者设计了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制作的元件封装如何调用?这个问题同时也是为下次课做铺垫。二是举一封装设计有误引起电路故障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在工作中由于一个小小的失误可能会造成的重大事故,旨在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心,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总之,在《protel电路设计教程》教学中,如果能合理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而且培养了中职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不断地总结经验,用好用活“行为导向教学法”,让它为职业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培养出合格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Milgram创立的“六度分隔理论”为SNS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六度分隔理论“简单地说就是,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人,也就是说,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①通过SNS,每个个体的社交范围都可以不断扩大,并形成一个大型的社会化网络。

人人网(原名“校内网”)吸收了美国Facebook网站的成功经验,从网络整合理念、第三方平台功能以及营销方式等方面实现了SNS在中国的本土化转型,无论在注册用户人数、日PV流量、日登录用户人数,还是活跃用户人数等指标上,人人网在全国各大SNS网站中都独占鳌头。

传播学者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提出“传播过程五要素”,“完整的传播过程包括传者、受众、媒介、内容以及传播效果五个方面”。②

这一提法明确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重要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从传播学角度讲,SNS网站在传播信息内容的过程中具有自身的特点,五个要素在SNS网站中具有如下特征:

1.受众身份的真实性。传统的网络传播观认为,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人们在网络中的身份和形象并不可信。匿名交友充满不确定性,双方缺乏对彼此的信任,不利于物理世界中的朋友关系与虚拟社会中的朋友关系实现对接与转换。而SNS打破了这一局限,它的价值就在于真实。以“因为真实,所以精彩”为经营理念的人人网,要求用户在注册网站时使用真实姓名,填写真实信息,上传本人真实的照片作为头像。这样有助于用户之间彼此信任,增进沟通和交流,也“有助于减少网友诈骗几率,降低交友成本”。③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说:“只有在我们与人类的直接交往中,我们才能洞察人的特性。要理解人,我们就必须在实际上面对着人,必须面对面地与人交往。”④

由此可见,人们只有在真实的交往当中,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社会。

2.传者的去中心化。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传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例如在门户网站中,用户可以留言、可以评论等,但这里传者与受众的力量对比仍旧悬殊,仍旧是以网站为主导的一种信息“下达”。SNS打破了这一模式的制约,在SNS的技术结构中,中心的意义被大大弱化了,甚至完全消失,“去中心化”的特点得到更充分的体现,网络传播的扁平化特点进一步凸显出来。换言之,在SNS的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络节点都能够生产、微内容,所有生产、的微内容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即“去中心化”。人人网的每一个用户都是信息的者,他们之间的话语权是均等的,每个人都是一个“信息中心”。

3.媒介渠道的多样性。Web2.0时代的关键词有:SNS(社交网络)、BBS(公共论坛)、BLOG(博客)、IM(即时通信)等。

BBS以开放式的交流著称,但缺少私人空间。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围绕着“帖子”进行,而帖子是由人来写的,帖子的创作者——人的重要性在BBS中受到忽略。

BLOG与BBS相反,实现了“我的地盘我做主”,个人化的特征非常明显,但它缺少公共空间,是博主一个人的自我表达,缺乏就相关话题进行探讨与交流的空间。

IM,以QQ为例,方便快捷,私密性强。但缺点在于聊天记录不便于保留,虽然用户可以自主收藏聊天记录,而由于一些非人为因素,如电脑故障等,聊天记录会消失不见。

以上三种网络信息交流方式或多或少都有各自的缺陷,而SNS的出现为Web2.0时代的发展照亮了前路。例如,人人网以“个人”为核心,以用户之间在现实中的紧密关系为依托,建立因人而异的公共空间,具体是以“新鲜事”的方式呈现出来。在“新鲜事”里,用户可以看到“好友”的最新动态,可以通过“分享”他人的好文章、好作品,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传播给更多的人。当然,以“个人”为核心的人人网也重视用户对自己个性的表达需求——每个用户都有专属于自己的个人页面。

由此可见,人人网“既继承了传统网络的优势,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质的网络文化生态系统,建构基于用户需求的综合化服务平台。”⑤

4.内容话题的集中性。SNS网站中的基本单位是人。人在SNS网站的信息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对学习、工作、生活都有着不同的关注点,即使是针对同一问题,不同的人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需要,寻找不同的角度来表达观点。这样一来,SNS网站中就会有丰富多彩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又是按照一定的类别区分开来的。人人网上分门别类的话题小组为用户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提供便利,足不出户,就能与很多兴趣相同的朋友针对共同的话题进行交流与沟通。

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入一种新的尺度”。⑥

与以往传统的网络传播模式比较,SNS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作为新的尺度,以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蓝本,针对不同的用户,建立因人而异的个性化信息表达。

5.传播效果的部落化回归。麦克卢汉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部落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社交单位。在部落化时代,人们进行的是面对面的口耳交流。而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把自己的世界封闭起来。亲近的信息距离和遥远的心理距离形成鲜明的对比。

SNS的出现实现了人类的部落化回归,这种全新的部落化并不以共同的居住地为纽带,而是根据彼此之间相同的职业、爱好等真实的面貌汇集成为一个个“部落”。这时,“人们又回到了那种个人对个人真实交往的状态,同时也显示出了人们对于回归真实人际交流的内在需求和渴望”。因此,从传播效果上讲,SNS实现了人际交往的部落化回归,而且这种回归也昭示着“网络人际传播向传统人际传播的回归”。⑦

篇5

慕课教育平台在最近的几年时间里广为流行,国外很多高等院校都抓住了慕课教育平台兴起的机会,纷纷在各大平台上注册账户,将该校的教学资源上传到慕课平台中去,同时也达到了宣传本校的效果。外语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在当前高校教育不断改革的背景下,我国的高校英语教学如何面对慕课教学法是很多高校英语教学研究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1 高等院校英语课程特点分析

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特点,高校英语课程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想找到符合我国高校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就必须先要了解我国高校英语课程的特点,对症下药,才能找到真正适合的教学方法。

1.1 持续性学习的语言特点

英语是一门课程同样也是一门语言,在当前各个国家联系越来越密切的背景下,英语做为一门语言被使用的越来越频繁。但是从我国当前高校的英语教学情况来看却是一个短期的过程,很多高校的英语课程都设在了大学一年级,而且是半个学期的课程,学生在考核合格后就不用再学习了,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完之后就将英语彻底扔掉。这完全是错误的,英语的学习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单从课堂上学到的东西也难以满足英语的正常使用,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都会后悔没有持续学习英语,给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麻烦。

1.2 关联性的课程特点

在高等院校的英语课堂上,很多英语老师都认为英语不好的学生都是本门老师教的不好,学生没有学好导致的,这是错误的想法,将英语这门课程的关联性给忽略了。要想学好英语不单单是英语课堂上学习的,还包括英语的听力、文学欣赏、阅读、说等,这些都是能否学好英?Z的关键。尤其是英语听力,听力是学习的前提,只有能够听懂英语才能够去分析、理解,然后才是说,听说结合才能让英语学的更好。将课堂上的英语学习孤立起来是错误的,听说读写都是其学习英语所必须的。

2 我国慕课教学法的应用现状

2.1 课堂师生比例较大

当前各个高校都在进行扩招,学生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但是与之相反的是高校的教师资源却非常紧缺,尤其是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师。很多高等院校的英语课学生都达到了几百人,一个教师对于几百名学生,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慕课则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解决了现在高校英语教师紧缺的困难,提高了英语教学的教学效果。

2.2 教学资源问题突出

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分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两种,硬件资源是指在教学中用的教学设备,这是我国所有高校都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随着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对于教育的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大,大大地弥补了在这一方面的不足。而教学资源中的软件资源是指用于学习中的各种辅助教材,市场上也发现这方面的空缺,大量出版了各种各样的辅助教材,但是这些辅助材料很少有符合大学生英语实际情况的,主要是因为国内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差,而这些辅助材料都是按照国际英语水平制定,与实际情况不符,在这种背景下,慕课教育也很难取得很好地教学效果。

2.3 教师在应用慕课存在的问题

教师资源短缺是我国当前高校教育的一大现状,这种现状在传统教育模式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即使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也难以解决教师短缺的困难。而慕课教学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但是教师在适应慕课教学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很多教师难以掌握慕课教学法的精髓,在应用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很多问题,还需要对教师掌握慕课教学法进行培训,进而来提高其教学效果。

3 我国高校慕课教学法的探索

3.1 传统教学与慕课教学法相结合

传统教学法在我国有着相当长时间的教育历史,在转变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传统教学法的影响,应该采用慕课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转变,这样不但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而且老师也可以快速的转变教学方式,让慕课教学法发挥最大的作用。在转变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和老师的意见进行整合,进而来调整最适合中国高校教育情况的教学方法。

3.2 慕课教学资源的利用

慕课教学法是依托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慕课教学的平台上应该实现对资源的丰富利用。一方面,高校在慕课教学的平台上应该建立该校的学习空间,老师和学生可以在该校的空间内进行沟通与学习;一方面,在慕课教学平台上还应该有各种英语游戏系统,通过英语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慕课教学平台上还应该有专业的测评系统,老师通过对学生的测评来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根据学生的测评反馈来调整具体的教学方向。

3.3 慕课教学评估体系的构建

在我国传统教学体系中的评估体系是一种终结式的评估体系,也就是说只有在期末老师讲完课之后通过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估。而慕课教学应该构建新的评估体系,这种评估体系是自始至终跟随课程进展的,在过程中实现老师与学生的评估。通过对学生的评估可以更好地掌握每一名学生的薄弱环节,老师再根据学生的评估结果来调整教学方向;通过对老师的评估可以让老师找到自己在教学的过程具体存在哪些不足,通过学生所提出的建议来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3.4 课程设置以需要为主

(1)通用课程的设置。高等院校应该针对慕课教学法来设置通用课程,通用课程主要是与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目标向适应,每个学生都要进行通用课程的学习。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结合慕课教学的方法将英语课程中的单元、知识点制作成不同的微课程,学生除了在课程上进行学习之外,还可以通过慕课教学平台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微课程的学习,进而来弥补在课程上学习的不足。在线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来解答学生的问题,同时也可以知道学生如何进行下一节课堂的预习以及检查老师所留的作业完成情况。

(2)通识课程的设置。通识课程是区别于通用课程的,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美国等国家的一些风俗文化,学生可以对这些课程进行选修,在对通识课程的学习中来了解其风俗文化等,通过对这些的了解来提高自身对于英语的了解。

篇6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设计的原则 任务设计的特点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虽然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任务的完成者,但这并不表明可以忽视教师在其中的作用,相反教师的作用更为关键,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其中,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设计任务,因为设计任务是任务驱动式教学获得成效的关键。下面笔者结合相关教学实践来谈谈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原则和特点。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原则

(一)情境原则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影响任务的关键在于任务情境,任务情境将直接影响任务的确立,恰当的任务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地理解任务、分析任务,任务情境关系到任务驱动式教学能否顺利进行,恰当的任务情境成为了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前提条件。任务情境应注意与现实生活相适应、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与教学目标相联系。

(二)反应原则

任务要包含处理信息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理解、分析、综合、评价、反应、协商、争论等。让学生面对一个真实复杂的任务并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在开发问题解决策略的同时,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也就是任务驱动应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和认知反应。

(三)交际原则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要有真实的交际机会和行为。例如,就任务交换意见、策划方案、选择方案、选择方法、寻找信息等。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主动从真实的任务情境中提取出抽象的、为了整体目的创造的而具有创新性的任务,根据这个目标任务的大小、难度决定是否分化目标任务(保障知识的结构性),确立可行性阶段任务,在分析任务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为了完成任务,搜集有关任务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新的知识,促使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知识。

(四)复杂原则

任务要有难度,学生不能一下子完成任务,也就是这样的任务完成并不是“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而必须是“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由于“学生常常因为缺乏某种经验(某种其他领域或当下学不到的事实性知识、某种操作、某种策略)及经验的良好组织而导致问题解决受阻”,即学生无法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经验结构,出现新的认知障碍时,教师就要提供线索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把经验组织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结构,使学习者在问题理解的最近发展区上得到及时的支撑。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设计的特点

在以上任务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具体而言,我们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应体现以下几个特性。

(一)趣味性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也是开展好活动的关键所在,要使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就要新颖、有趣、富有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的任务设计同样应该注重趣味性,让学生能够被任务中的趣味所吸引,快乐地接受挑战性任务。

例如,苏教版国标教材三年级下册“分类统计”一课(教材第94页),低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小动物,由此教材创设的“动物运动会”情境学生就感到特别有趣,尽管这样的情境是虚拟的,但学生会把动物运动会想象成人的运动会来解读,所以这样的虚拟情境不仅具有趣味,同时也具有人味。

不过,这样的情境尚够不上任务,因为学生统计的动因仍然出自教师的要求,而不是学生为了解决一个生活问题而自发的需求,也就是说,这样的趣味情境只是为学生提供了素材,还算不上为学生设计了任务。

要让上述指令式教学成为任务驱动式教学,我们可以再附加设计这样的情境:“举办运动会,如果你是裁判长,那么你需要知道什么?如果你是厨师,那么你需要知道什么?”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按运动项目和动物种类的分类统计,从中让学生明白:“完成的任务不同,分类的标准不同。”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情有理,而且有根有据。这样的情境才是任务情境,依然具有趣味性。

(二)真实性

让学生完成真实的任务和研究真实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实用价值,从而形成自觉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提供给学生明确、真实的问题情境或应用情境,让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和学习知识,从而掌握知识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使学生感到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真实的实际任务越多,学生应用现实生活知识的机会也就越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

例如,苏教版国标教材五年级下册“倒推”一课,教材上的两个例题还不属于实际生活的真实性问题,而属于数学研究的构造性问题,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大多是已知起始状态,像例题中求“原来”有多少属于人为要求,是为了倒推而倒推。所以,例题中的问题还达不到任务设计的要求。

那么,怎样的问题情境可以成为任务情境?我们可以这样思考:什么情形下真的需要用到倒推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于是,我们就不难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真实例子,比如在计划行程的时候,应该最迟什么时间出发,人们经常采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这样的任务就是真实可靠的,真实的任务学生才有强烈的需求。

(三)适切性

任务设计除了要考虑情境的真实性,还要考虑情境的适切性。任务反映的事情,学生应该感到比较熟悉,而不是离学生实际比较遥远,并且任务反映的事理,应该是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另外,如果有多种任务设计方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最佳方案。

例如,苏教版国标教材五年级下册“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一课,例题中的求和问题只是为了框数这一操作方式而设计的,没有实际的意义。怎样让框数这一行为变得有实际意义呢?

一位教师设计了“体育彩票问题”作为任务情境导入――“在开出的一组数字中选对两个连续的数字,可以中五等奖”。此时,框数就成了一种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行为。用“彩票问题”作为一种探究任务,可以驱动学生为了解决生活问题而研究其中蕴藏的数学问题。不过,“体育彩票开奖”的生活问题不是所有学生都熟悉的,特别是农村孩子,所以把“体育彩票开奖”设计成任务情境不是十分理想,因为它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

(四)挑战性

任务挑战性的实质在于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通过思维活动促进外部知识与内部认知结构之间产生实质性的互动,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不断发展。挑战性任务应对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思维水平、学习方式引起挑战,并引起学生一定的“焦虑性”心理反应。

例如,上述“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一课,有一位教师设计了“电影票问题”作为任务情境导入――“在100张电影票中选择两张连号票,一共有多少种选法”?结果学生凭借直觉一下子说出了正确答案,其原因是这样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还有一位教师设计了“旅游问题”作为任务情境导入――“小明一家准备在今年暑假组织一次五日游,在安排日程时,小明一家能有多少种选择”?这样的任务情境比较理想,一是“旅游问题”比“彩票问题”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二是“五日游”比“两张连号票”更具有挑战性,对此学生会主动采用化难为易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较少的一组日期数(例如1~10十个数)、每次框较少的数(例如每次框两个数)开始研究,从中寻找规律,然后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这一生活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知道了什么知识,还知道了知识有什么用,并知道了用什么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整个学习过程,不仅显示了规律本身的实用价值,而且突出了“找规律”的过程价值。

(五)应用性

现代建构主义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生活情境是知识经验建构的最可靠的生长基地,它是知识经验得以产生并保持其生命活力和价值的根本条件。如果学习的知识能够应用于生活,那么我们也可以围绕学以致用来设计任务情境。不过,有时候生活情境还不一定构成任务情境,包含任务的生活情境应该凸显知识的生活应用。

例如,苏教版国标教材三年级下册“平均数”一课(教材第92页),教材创设了“套圈比赛”的生活情境,如果我们给它加上比赛目的――“如果要选出优胜组,如果你是教练,会怎么选”?这样更符合生活了,因为有意图才算是真正的任务――生活中常见的选拔任务。此时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想到看哪一组套得准一些,于是教师就可以顺势组织学生探究比较方法――求平均数。从知识任务看,求出平均数比出优胜组后就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从选拔任务看,这还不够,教师最后还应该让学生明白在实际选拔的时候,除了看选手的整体平均水平,还要看选手整体水平的稳定性,两者综合之后才可能作出选择,这是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才会产生如此的延伸功能,它让学生的视野从“就题论题”的解题拓展到了“就事论事”的解决问题,让学生对“套得准”有了更为完整和正确的理解。

(六)开放性

开放性强调在任务设计时,要给学生以发挥的余地。要设计任务中的“可扩展点”,使任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学生有创造的机会。任务的完成只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完成任务之后,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条件与需求,可以由任务中的“可扩展点”作进一步的发挥与完善。

例如,在“认识钟表”正式教学之前,我们可以在学期初就在教室前面挂一只钟,每天问学生:“现在是什么时间啦?”因为老师每天都会问,特别有同学已经会的时候,学生会自发地揽下这一学看钟表的任务。此时他们学习的渠道是开放的,可能会求教于父母,也可能会求教于同学,也可能会凭自己的能力慢慢琢磨明白。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是比较成熟的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之一,它认为教学要创设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从而使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要让任务成为“锚”,及时“锚定”学生并驱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为完成任务的知识学习之中,我们就要重视任务设计的两个显著特性――真实性和挑战性,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具有感染力,吸引学生孜孜不倦地学习。

参考文献:

[1]管国贤,严育洪. 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教育研究,2012(8).

篇7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three cultivation features of excellent engineer education plan, it is started with such three aspects as industry and enterprise participating in graduation design, guiding graduation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s of excellent engineer education plan and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ability of engineering and innovatory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civil engineering graduation design in this paper. Some related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or links of graduation design to realize the training targets of civil engineering excellent engineer.

关键词: 卓越计划;土木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Key words: excellent engineer education plan;civil engineering;graduation design;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199-02

0 引言

目前,我国工程教育的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经是工程人才培养大国,但不是人才培养强国,人才质量难以满足需求。我国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与其他许多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强国必先强教”,为此,教育部于2009年提出实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按照“3+1”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是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主要目的[2]。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是本科培养计划中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更要把人才培养与职业目标“工程师”紧密结合。从这个角度出发,重点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紧密围绕“卓越计划”进行土木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尤显重要。

1 “卓越计划”培养特点

卓越计划的三个培养特点分别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3]。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从事土木工程项目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项目管理能力,能够在土木工程领域从事创新实践的“现场工程师”。通过毕业设计,如何顺利完成从“学生”到“工程师”的角色转换,需要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各环节精心指导、严格管理。

2 基于“卓越计划”培养特点的土木专业毕业设计教改措施

2.1 行业企业参与毕业设计的方法

按“卓越计划”要求,实施“卓越计划”的工科生将在不改变现有本科4年学制的情况下,到企业里学习一年,而不是“实习”,这意味着工科生的学习包括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就目前阶段而言,所有工科院校土木专业都达到这一标准不太现实,因此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可以先实施以下三种方法进行过渡。

2.1.1 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高低与毕业设计指导效果的好坏密不可分,要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一是创造条件选送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特别是刚从高校毕业直接参加教学的青年教师;二是聘请知名企业专家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三是定期组织教师开研讨会,互相交流学习,由实践能力强和理论水平高的学科带头人言传身教地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高专业水平[4]。

2.1.2 实行企业学校双导师制

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实行“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制模式,发挥校内外导师各自的优势共同对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工程实践和职业发展规划方面的指导,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同时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早日与真正的“工程师”接轨[5]。

2.1.3 积极推进校外毕业设计

校外毕业设计在很多高校已经实施,但是大部分情况是学生在“校外毕业设计”演变成了“校外毕业实习”、教学质量不能达到教学计划的要求,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提高校外毕业设计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选择具备能提供毕业设计技术、人员和设备条件的企业作为稳定的校外毕业设计基地;二是要选派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去校外进行毕业设计,他们既是学生又可作为试用期的工程技术人员,学生和企业能达到双赢目的;三是学校对校外毕业设计不能放任不管,要选派责任心强的教师去参与校外毕业设计的指导和协调工作,提高对校外毕业设计的管理[6]。

2.2 结合卓越计划的标准指导土木专业毕业设计

2.2.1 基本素质培养

作为一名土木工程师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包括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追求卓越、尽职尽责、廉洁自律等,并且应当始终如一地奉行这些准则[7]。因此,在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仅仅传授专业知识,更应该结合各类工程实际案例,开拓学生视野,尽早培养学生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责任感,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扎实的基础。

2.2.2 专业知识的培养

毕业设计是综合运用大学所学专业知识,并结合当前行业规范进行独立设计的一次大型实践过程。土木专业毕业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建筑、结构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熟练应用CAD、PKPM等建筑结构设计软件,掌握建筑结构施工图的绘制方法。通过毕业设计,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还要熟悉土木专业领域的技术规范、标准和政策法规。

2.2.3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像平时授课那样满堂灌输,而是需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去独立分析和独立解决具体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并且提高学生参与实际工程设计的能力。

2.3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2.3.1 工程能力的培养

工科院校要培养工程师,要在学好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的同时,重视设计和生产实践,要做好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如何在毕业设计中注重工程能力的培养也是教改的重中之重,目前大部分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认识只停留于“计算”和“画图”,离真正的“工程设计”还有一段距离。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真正的工程建设基本程序不了解,更不清楚作为一名工程设计人员应该如何与甲方、施工以及监理单位打交道,导致毕业之后不能马上与实际工程设计接轨,这些观念都应该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有所体现。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灌输工程建设全过程理念,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将勘察、设计、施工以及监理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一项工程设计施工图完成之后,应当经历图纸审查环节;然后要与施工单位进行图纸交底会审;接下来工程开工之后要参与验槽、验收等环节。把毕业设计指导过程当做实际工程设计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3.2 创新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毕业设计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8]。从土木专业毕业设计角度来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创新:一是结合学生兴趣选题;二是让学生去学会如何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也就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创新的能力;三是密切结合指导教师在研科研项目设置毕业设计题目,根据课题的工作量,确定由一个或几个学生共同完成。这种题目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它直接影响着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力的发挥,同时也反映了高校的办学水平,怎样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是本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特点的毕业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创新的过程,只有在毕业设计环节的每个步骤中都本着培养土木卓越工程师的目的去设计教学方法,并配合良好的运行和实施,才能实现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宋佩维.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11,7(194):25-27,29.

[2]曹晓岩,赵永平,武鹤,王丽荣,董胜利.基于寒区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116-117.

[3]赵建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几点思考[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增刊),2011,33(S1):15-17.

[4]彭修宁.统筹考虑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 提高土木工程本科生实践能力[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2):156-157,167.

[5]吴福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培养过程的问题思考[J].现代商业,2011(14):286.

[6]董艳英,张立山,李彬,鲁艳丽. 土木工程专业校外毕业设计(实习)的实践与探索[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5(23):89-91.

[7]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8]张俊林.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改革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91-192.

[9]马进军.对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2(11).

[10]董倩,周兆银,万虹宇.工程能力与创新:卓越土木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教学改革[J].职教通讯,2012(33).

[11]王宁,王景春,赵玉成.土木安全工程实践特色教学理念的探索与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1(02).

[12]秦仁杰,刘朝晖.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试验班课程设置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

篇8

【关键词】数控;直流稳压电源;Proteus;设计与仿真;教学案例

1 引言

Proteus软件是英国LabCenter Electronics公司开发的EDA工具软件,由ISIS和ARES两个部分构成,其中Proteus ISIS软件包含了革命性的VSM(虚拟仿真技术),用户可以对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模拟数字混合电路,以及基于微控制器的系统连同所有的周围电子器件一起仿真[1-2]。在电子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掌握好基础理论知识外,教师更需要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才能促进学生电路设计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也才能满足社会对所培养人才的专业能力需求。而将Proteus仿真软件技术应用于电子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以及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的教学,不仅能够促进教师形象生动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如开展创新性设计实验、毕业设计、电子设计竞赛[2]。采用Proteus进行虚拟仿真设计实验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对原理电路图进行修改,并立即获得仿真结果。一边设计一边实验,调试时随时可以修改电路,要比用万能板焊接元件搭建硬件平台更为方便,避免了传统设计中元器件的浪费,节约了时间和经费,提高了设计的效率和质量[3]。本文探讨的数控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和仿真,涉及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EDA技术等多方面知识,是电子电路设计与仿真教学的典型案例。

2 电路的硬件设计

2.1 设计方案分析

数控直流稳压电源设计是一个具有综合性的设计项目,要求具有一定的电压输出范围,输出电压能步进可调,能实时数字显示输出电压。

根据任务要求,首先该电路主体是一个电源,属于模拟电路设计,其次需要实时显示输出电压,需要译码显示电路,属于数字电路知识,还有数字到模拟的转换,需要数模转换电路,整个转换过程需要相应的时序控制,需要微控制器有序控制电压的转换、输出、显示。因此设计方案很多,本文给出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案,在此方案中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如图1):

控制器部分:为了能有序控制电源的步进输出及显示,本设计选用学生熟悉又比较常用的8051系列单片机AT89C52。单片机的作用除了有效控制电压的数控输出及显示外,还可进行功能扩展。

电压输出部分:本设计对电源的输出电压电流没有太高的要求,当前已有集成三端稳压器一般能满足要求,而且这类芯片内部都有过流和过热的保护电路。例如型号为LM317集成三端稳压器,其额定电流可达1.5A,输出电压的调节范围为1.2~37V,内部有过热和过流保护电路,价格也不贵,所以采用这种芯片为主体来组成所要求的系统是比较合理的。

电压调节部分:为了能实现电源输出步进变化,结合集成三端稳压器的特点,选择模拟开关和电阻网网络构成D/A转换电路,将单片机与三端稳压器联接,实现数字信号到模拟信号的转换。控制单片机输出的数字信号即可改变三端稳压器输出电压,实现电压的数控调节。

电压显示部分:该部分选用常用的数字电路中的译码显示电路,为了节约单片机的IO端口,显示方式采用动态显示。

图1 整体电路设计方案原理图

2.2 各单元电路硬件设计

根据上面的设计思路,为了能快速方便的实现该设计方案,采用常用的一种仿真设计软件Proteus完成该电路的设计与仿真。Proteus软件包含了丰富的元器件库,能够很方便地调用设计方案中需要的各种元器件连接成电路,并进行仿真测试。

2.2.1 单片机控制电路

单片机是数控电源的核心,它通过软件的运行来控制整个电路的工作,从而完成设定的功能。本设计中控制电路选用AT89C52单片机,它是由美国ATMEL公司生产的低电压、高性能8位CMOS单片机,片内含8K字节的FLASH或PEROM和256字节的RAM,器件采用ATMEL公司的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储技术生产,与标准MCS-51指令系统及8052产品引脚兼容[4]。AT89C52接收来自按键的信息,并对按键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从而控制输出电压的变化,并将变化的结果输出到显示电路上。

2.2.2 电压输出电路

该电路主要由集成三端稳压器LM317作为核心器件稳定输出电压,该芯片内部有过流和过热保护电路,电容C1、C3滤除交流杂波,二极管D1为负载电容的存储电荷提供一条放电通路[4]。LM317的稳压输出电路如下图2所示。

图2 LM317稳压输出电路

图2中输出电压满足下列关系,

由于调整端的电流IADJ小于100uA,大多数情况应用时可以忽略,因此输出电压近似为 ,通过调节可调电阻R2可以很方便地改变输出电压。

2.2.3 电压调节电路

从上面的LM317输出电压公式得知只要改变可调电阻R2的大小可以很方便地改变输出电压的大小,如果把R2设计成一个线性电阻网络,通过模拟开关进行切换,就可以实现数控输出电压的要求[5]。线性电阻调节网络如图3所示,电路中选用8个电阻值依次倍增的精密电阻,模拟开关选择常见的继电器,通过按键输入控制单片机P1口输出的数字量控制继电器的闭合与断开,实现一种类似于数字量到模拟量的转换网络,来改变接入LM317调整端电阻的大小,从而改变输出电压大小。

图3 线性电阻调节网络

2.2.4 电压显示电路

译码显示电路选用4位数码管的动态显示方式(如图4所示)。将单片机的P2.0和P2.1口控制数码管的段选和位选的选通,P0口实现对数码管段选和位选的数据传送。P0口既要输出位选数据还要输出段选数据,因此采用分时传送方式,分别用两个锁存器74HC573保存对应的位选数据和段选数据;两个锁存器的工作分别通过单片机的P2.0和P2.1口来控制。

图4 译码显示电路

2.2.5 声光指示电路

为了能指示输出电压的最大值、最小值,分别添加红、绿LED指示灯;为了能指示按键的增减,添加蜂鸣器,按键每按下一次,就发出报警声一次。

3 电路的软件设计

直流稳压电源系统是以单片机为核心控制电压的调节与显示,因此需要编写相应软件程序控制单片机有序工作。

根据以上电源系统的硬件特点和实现功能,软件程序的结构可分为主程序和若干子程序[6]。主程序主要完成:系统初始化、数码管显示、按键是否按下,并跳转到相应功能的子程序中去。主程序流程图如图5所示。子程序包括:系统初始化子程序、显示数据处理子程序、数码管显示子程序、按键中断子程序等。

图5 主程序流程图

4 电路的整体设计与仿真分析

单片机系统的仿真是Proteus软件的一大特色。首先在Proteus中将上面硬件设计的各单元电路连接成一个完整的数控直流稳压电源仿真电路(如图6所示);然后创建源代码程序文件,并编辑该电源系统的程序源代码;接着将源代码编译生成为目标代码,将目标代码添加到图6中的单片机元件的属性中,相当于在实际电路中对单片机下载目标程序;最后进行电路的调试仿真[7]。

图6 整体设计仿真电路图

图6所示电路的仿真结果如下:当电路上电工作后,由于电阻网络中没有电阻接入LM317的调整端,数码管上显示出电压为1.25V。当电压增加按键按下时,单片机的外部中断0产生中断,蜂鸣器报警,电压计数值增加1,接入的电阻网络中的电阻值增加一个单位,相应的输出电压增加0.1V;保存数码管结果的计数器值加1,P2.0端口选通译码显示电路的位选锁存器,送入相应的位选数据;P2.1端口选通译码显示电路的段选锁存器,送入段选数据;数码管上显示结果值增加0.1。当电压增大到15V时,红灯亮,显示电压值不变化,输出电压值也不再增加;当电压减小到1.25V时,绿灯亮,显示电压值不变,输出电压也不再减小。

在仿真电路中增加虚拟测试仪器,如图6中在稳压输出端Vout添加直流电压表或者电压探针,可以在仿真中实时观测输出电压的变化数据[3]。

电路仿真输出的理想结果是:电压输出大小从1.25V到15V变化,变化步进单位为0.1V;但实际上仿真结果是:数码管上显示结果与LM317输出端接的电压探针测量的电压值有一点误差。仿真测试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仿真测试数据对比表

显示值 测量值 误差 显示值 测量值 误差 显示值 测量值 误差

1.35 1.356 -0.006 5.55 5.527 0.023 11.55 11.475 0.075

1.55 1.554 -0.004 5.95 5.924 0.026 11.95 11.871 0.079

1.95 1.951 -0.001 6.55 6.520 0.030 12.55 12.465 0.085

2.35 2.349 0.001 6.95 6.916 0.034 12.95 12.861 0.089

2.55 2.548 0.002 7.55 7.511 0.039 13.35 13.257 0.093

2.95 2.946 0.004 7.95 7.908 0.042 13.55 13.455 0.095

3.35 3.343 0.007 8.55 8.503 0.047 13.95 13.850 0.100

3.55 3.541 0.009 8.95 8.900 0.050 14.35 14.247 0.103

3.95 3.939 0.011 9.55 9.494 0.056 14.55 14.444 0.106

4.35 4.335 0.015 9.95 9.891 0.059 14.75 14.642 0.108

4.55 4.535 0.015 10.55 10.485 0.065 14.85 14.741 0.109

4.95 4.932 0.018 10.95 10.881 0.069 14.95 14.840 0.110

从仿真结果上看,随着电压的增加,数码管输出的理想结果与电压探针输出的结果误差将逐渐增加,最大相对误差为0.11V,即数码管上显示电压值为14.95V时,电压探针实时测量电压值为14.840V。仿真结果说明该电路在精度要求不是很高的场合足以适合应用。

分析误差的原因:(1)仿真软件中的电路元件毕竟是模拟元件,不是真实电路,即使真实电路也会有一定的误差;(2)显示结果是直接将控制继电器的数字信号通过单片机软件显示出来,而电压探针测量的是LM317输出端的电压值,两种的显示位数、精度不同。当然实际输出端的结果还取决于连接的电阻网络中的电阻值的合理选取。通过仿真不但可以观察输出结果,还可以在仿真软件中很容易修改电路并分析结果。

5 小结

本文利用Proteus软件实现了一种数控稳压直流电源的设计与仿真,无论设计过程还是仿真测试结果都达到了满意的效果。该电路的设计与仿真作为电子类专业的综合课程设计典型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应用Proteus仿真软件对电路的设计方案及结果进行实时的仿真测试与分析,一方面仿真设计操作简单,搭建电路、测试结果方便,修改设计快捷;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增加了学生电路设计上的感性认识,便于对电路设计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总之,利用Proteus仿真软件能较好地完成设计任务,将之应用到相关课程教学中是一种新的教

学方法,有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勇,曹磊.Proteus虚拟电子实验室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03):124-125.

[2]侯向锋,周兆丰.Proteus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4):114-118.

[3]周润景,张丽娜,丁莉.基于PROTEUS的电路及单片机设计与仿真(第二版)[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

[4]蔡顺燕.基于AT89C52的数控直流稳压电源设计[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03):112-115.

[5]唐金元,王翠珍.0~24V可调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设计方法[J].现代电子技术,2008(04):12-14.

[6]周立功.单片机实验与实践[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篇9

在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尽管每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有所不同,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特点是相同的,对课堂教学所起的作用基本上是一致的。教学设计应具备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对数学教学的指导性。数学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前精心设计的教学预案,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前的设想基本上都包含在教学设计中,所以教学设计的方案一旦形成并付诸于课堂教学,就必须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对数学教学起到指导、约束及控制等作用。二是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教学设计为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提供了现实的结合点,它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较明确的教学实践指向。在成型的教学设计方案中,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被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目标,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环境的调适、教学媒体的选择及教学评价手段的实施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和安排,这一系列的内容都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此外,教师应把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等融入到整个教学设计中,每个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设计特点,优秀的教学设计都是教师创造出来的。

二、数学教学设计的关注点

数学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数学教学系统中的各个因素。不论是哪一层次的数学教学,都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这四个目标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2]。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许多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关注教学目标、学生学情、教材编写意图及教学方法等。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根本任务与指向,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教学中师生所期望达到的一种教学效果和标准。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内涵清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要相互协调,要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不能形同虚设。在实际的教学目标设计中,往往存在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不恰当等现象。例如:教师对一些定位教学目标的关键词,如“理解”、“了解”、“掌握”等把握不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合教学实际。对于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制定显得空洞无物,存在套用新课程理念,流于形式的现象。在实际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整体性。要注意所学内容与其他数学内容的联系,正确处理好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相互关系。二是全面性。新课程对数学教学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三维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重视对过程目标的关注及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特别关注新课程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三是现实性。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当和教学内容紧密相连,避免目标过空、过大,无法实现的现象。

(二)学生的学情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目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使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学情。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做好学情分析:一是分析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即要了解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及学生的智力、能力、个性心理特征等,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材料,使新的数学知识和学生原有的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二是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如: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时,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某公司的股价走势图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函数单调性概念产生的必要性和价值,因为股价走势情境包含学生所不具备的一些股市专业知识,以此作为本节课的教学情景不妥,这说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等。三是分析学生的兴趣点和可能出现的困难点。有些教师认为,数学教学设计就是数学例题和数学练习的设计,教学设计时省略了概念生成、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将主要教学时间安排在例题和练习的教学上,这样的教学设计存在轻知识生成、重题型展示和解题训练,追求一步到位的问题,由于教学要求过高,对学生学习人为的设置了障碍,更谈不上学习上的兴趣点等。

(三)教材编写意图

数学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在教学设计时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设计意图,这样才能有效的使用教材,达到教学设计的预期效果。在对教材进行分析时,首先要对教材的背景进行分析。数学教学活动是在一定背景下进行的,知识背景对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数学教材的背景分析,主要是分析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以及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等。其次是对教材的功能进行分析。分析这部分数学内容在整个数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包括智力价值、教育价值和应用价值等。三是对教材的编写特点进行分析。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研究教材的设计特点,力图使每个细节都能充分体现教材的设计特点。例如: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采取以问题为主线的方式进行编写,这样对于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积极思维是十分有利的,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升华的过程,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教学设计基本的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学生是教学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数学教学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主要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从教学的指向和最终目标来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不能代替学,教师的教必须促进学生的学,“为学而教”体现在教学设计上,就是一定要贯彻“为学习设计教学”的基本理念。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的组织方式”为中心进行教学组织,依据学习任务的类型来选择教学策略,强调以问题为中心,营造一个能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有利于新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其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存在一个误区:教师只要把教学内容讲清了,学生也听懂了,认为所学的知识就掌握了,这种认识的误区就在于教学设计遵循的是“为教学设计学习”的理念,强调了教师按部就班地规划并实施教学系统,学生则在教师的指挥棒下被动地接受知识。波利亚曾说过,“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但学生想什么更千百倍的重要。”教师若只注意题海战术,不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现,把学生训练成解题的机器,学生不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那么,教学活动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数学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关系

篇10

关键词:教学设计;反思;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0

英语教学设计是英语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之一,同时也是整个英语教学的灵魂所在。它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前提,设计在前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开展。看似很小的一个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却关系到整个大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加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英语教学设计方面

(一)英语教学设计准备工作要认真

要做一个好的英语教学设计就要做好两方面的功课,要做到对教学对象特点的把握要准确、教学内容分析要仔细,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对教学设计的恰当把握。本着设计科学化、循序渐进的方式,合理优化课堂,启发学生兴趣,最后形成最优化的教学方案。例如,对于九年级以下的学生要循序善诱的引导,侧重用激发兴趣的方式吸引对英语的学习,这样才能在基础教学过程中把教材过程生动化,培养学生喜欢学、愿意学的好习惯,最终达到打好应于基础的目的。

(二)英语教学设计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宗旨和目的,所有的教学设计都是围绕这个目标而制定的,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最优的方式和方法来实现最终目标。对于英语教学目标的确定主要也从两个方面来制定。一是目标的确定要依据学生基础来确定,二是依据教学方法和媒介来确定教学内容目标的实现,最后通过课堂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最后形成最终教学目标。

(三)英语教学设计要重视教学过程多样化

教学过程的实施是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学校教学条件等诸多因素,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步骤。学生的生活环境在变化、学生生活也在变化,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针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分析,作为依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黑板、挂图、电视、投影灯作为教学媒体的应用,增强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四)英语教学设计中所要遵循的原则

在实行新的教改以后,在进行英语教学设计时更加突出"有效"的应用,这里并不代表教育改革的盲目化而是教育改革的创新。

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进行英语教学设计的时候应当注重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即为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教师要清楚的知道谁是学习的主体,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进行英语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应当考虑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知识点后对知识进行举一反三的应用,例如,英语句子的使用等,增强问题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这样才能使得英语教学设计更加能够达到最优效果。

2.突出学生的主动性

以往的教学设计方式只是程序上的第一、第二、第三等只是刻意的强调教师的职责,忽略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性,然而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以往旧的教学设计不再适应现代教学模式,为了更好的把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在实施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突显学生的主动性。多利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养成争取良好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设计的构成要素

(一)、要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紧密结合。

英语课堂教学一定要计划和目的,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学活动的设计就要依据本节课的内容,明确哪些是学生必须掌握并能够及一反三应用知识点。

(二)、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学生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教学方法的艺术性使用有着密切联系,教师应该依据学科的特点,针对课堂设备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激发兴趣,真正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本着英语交际性原则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不仅是要求学会语法,识别音节,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交际,让学生形成使用英语的能力,要不断在课堂上设立环境,让学生自由发挥,灵活运通,所以为了锻炼学生对于英语的使用性,所以英语课堂要灵活多变,让学生体会进行交际活动的必要。

(四)、课堂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现代教学手段。

多媒体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熟悉多国家风俗习惯,多角度锻炼听说读写等能力。让枯燥的语言学习丰富化、生动化、实践化,让烦闷的课堂更加有活力,教师要不断提高使用多媒体能力,通过综合利用更好的为课堂服务。

(五)、课堂教学设计要精心设疑提问。

教学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学生随着知识的获取会产生许多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关于知识点的启发性问题,这是一种学习的规律所在。教师应该利用这个瑰丽,通过课堂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锻炼自主思考学习能力。

三、英语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一个品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在进行教学设计之时就已经开始,这样可以让教学质量更高,教学效果更好。英语教学设计要考虑到多因素的影响,许多教师并没有能够从自身和学校可开发资源出发,而是进行单一进行程序性授课,大大削弱了英语教学的效率性,打消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对于单词具体含义的使用,如果只是枯燥的讲解其含义、内容而未能通过具体语境和事例进行说明,那么单词对于学生来说只是字母的排列,并不能进行生活中具体应用,更谈不上在交际中熟练使用。

作为教师,要时刻保持反思意识,对于教学设计所进行的教学实践就是进行反思的过程。课堂气氛好不好?学生是否有兴趣额?是否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发掘深一层次知识点?是否能够熟练运用达到最终教学目标?这些都是所要进行思考的方面。要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调整,在进行下一阶段教学设计时更好地指导进行调整,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总结:

英语教学设计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一节课的基础,要立足于学生、依据课堂和教学目标进行课堂预设,把知识点充分挖掘,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收获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艳霞.浅析如何进行英语教学设计[J].教育园地,200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