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1: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专业技术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口腔技工 思政工作 分析与总结
技工层次的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一环。近年来,由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和社会对技工专业人员的较大需求,对技工教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有较高生产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工作者。因而,对高级技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范和有序开展就显得十分紧迫,所以,我们对口腔技工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一个简单的分析与总结。
一、学生的基本状况
(一)学生的生源及素质 目前,口腔技工的招生对象有59.73%是初中毕业[1],年龄在15岁左右,还有一些是高中毕业或是职高、中专毕业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分别是36.31%、3.34%和0.53%。这些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不高,入学动机、专业选择及学习兴趣也各不相同。
(二)学习的压力 学生对学习不够重视,往往采取糊弄的形式和态度,但求及格就万事大吉了,这样的思想理念会导致学生厌学,学习成绩下降,最终丧失学习兴趣。
(三)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生正处在一个张扬个性、青春叛逆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有如下特点:①代际交往的隔阂明显[2];②师生间的交往缺乏基本的信任;③学生自卑感严重、自尊心极强;④依赖心理严重。
(四)在行为上的特点 自理和自控能力差是最大特征。具体为:①在与异往的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行为偏差;②缺乏对行为的辨识和自控力,打架斗殴、称兄道弟等现象时有发生;③纪律意识淡薄,随意旷课;④团队意识淡漠,不参加集体活动;⑤自理能力差,有诸多不良生活习惯。
(五)学生在实习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期望值过高,定位不准。学生喜欢到经济发达的地方实习而不想到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实习。②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相关实习单位反映,一部分学生怕苦怕累,对工作时间、环境挑三拣四。③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缺乏核心竞争力。④自我观念与社会需求相错位,部分学生出现实习就业难的问题。
二、口腔工艺技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探讨与总结
在充分认识高级技工学生心理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殊性的基础上,我们应该理清技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针对该专业和学生心理的特点展开思想政治工作。
(一)以职业指导为突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本专业的特点,处理好专业与职业,专业与岗位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方向;引导学生学会辩证的对待金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 改进学校教育机制,形成思政教育体系 根据技工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形成一个以书记、院长为核心,以学工部和学生处、各班辅导员为骨干,其它任课老师参与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体系。
(三) 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各项文体活动 技工专业学生大部分的思想道德问题都是由心理问题所产生的。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心理疏导,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
(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因为生源情况的多元性,很多学生的适应能力比较低,应利用校园网、黑板报、宣传栏、校报、电子公告牌、广播等方式进行宣传,为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建立起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五)提高德育教育者的自身素质,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德育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将直接决定着德育教育的成败、效果和质量。首先,要培养德育教育者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够通过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榜样;其次,要培养德育教育者的敬业和奉献精神,让其热爱自己的事业,然后才能热爱其学生。
(六)提高技工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通过培养和提高技工专业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可以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不仅能够受到教育,还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七)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首先,要建立全方位服务的就业指导模式,建立毕业生电子档案,收集毕业生的详细资料。其次,要做好就业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再者,要引导学生客观、冷静的求职,耐心地做好毕业生的指导和推荐工作。
总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和学校软实力的彰显。新形势下,我们所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就是要不断的加强技工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我们要不断转变管理观念,不断提高学生管理水平,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应遵循技工专业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以人为本,努力谱写技工专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口腔医学;双师;专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78-01
医学专科教育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现阶段一个不可缺少的层次,培养目标应遵循培养能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面向基层,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性高等医学人才。专科类口腔医学专业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就业形势良好。专科层次的口腔医学专业学制三年,主要是培养面向基层社区,具有从事口腔医疗保健工作能力的应用型口腔人才,更明确地说就是为基层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口腔人才。口腔医学专业是实践技能要求较强的学科,该专业的学生需要在完成系统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各项实践技能操作的学习,才能满足社会所需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保证教学质量,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医学院校“双师型”教师应该既有教师的素质,又有医师的素养。学校及系部一直在教学工作中探索适合本校本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办法,为顺利完成专业教学任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是指能将教育教学理论和所从事学科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熟练运用于教学活动中的专业教师。医疗行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对医学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具有本学科专业实践和理论知识的能力,教育理论、技术和教学实践的能力,学科专业与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的能力。所以,医学高职院校的高素质“双师型”专业教师应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能,精湛的医疗技术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医学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不是教师资格证和行业技能证的简单相加, 而是应该既具备教师教学素质, 又具备临床专业操作知识、能力和态度的高素质人才。
2多途径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职业能力
2.1入校以来,系部通过国际活泉基金会定期邀请港台知名口腔医学专家来我校开展多项讲座,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安排临床病例指导。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育部门批准的职教师资培训活动,通过各类培训,我们的实践操作理论有了一定的提高,并及时了解到先进的口腔治疗技术,应用于教学中。
2.2安排专业教师到临床进行专业实践。通过在省立新安医院马鞍山路门诊部及芙蓉路门诊部口腔科的专业实践, 教师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出一套自己独特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同时在对临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将此研究成果作为一种经验带到教学中,丰富了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与时俱进,及时补充医学新技术、新手段,培养出跟上时展、符合社会学要的人才。我们也将教学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医生请教, 在他们的帮助下更新观念, 掌握新技术与方法。
2.3学校及系部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参加本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学习,鼓励开展新项目,促进教师整体临床业务水平的提高。
3教师专业实践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3.1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便于理解和记忆。 如果教师缺乏临床经验,在课程讲解中只会将书中的内容生搬硬套,进行抽象的理论讲解,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于理解。反之,如果教师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在讲授书本知识的过程中,结合临床病例来验证书本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模拟临床工作情境,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自己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病人,由此产生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更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
3.2有利于开拓学生临床视野,培养临床思维。 在对临床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学生常感到十分困难。如果教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即可将自己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典型病例和特殊个例加以总结,开拓学生的临床视野,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启发学生,共同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当然,在系部教师专业实践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譬如专业实践点不足、教师缺乏医院脱产进修机会等,这也是系部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总之,鉴于医学专业课程的特点,“双师型”教师仅有专业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多加临床实践锻炼,只有“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专业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临床课程的教学质量才能保证,才能培养出符合医学岗位需求的实用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秦映芬,刘红. 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培养“双师”型人才[J ] . 高教论坛,2003 (1) :88289.
[2] 万文涛.论专业化教师的知识结构[J].教育研究,2004,9:17-19.
篇3
__,男,汉族,1967年4月出生于__省__,1990年7月毕业于__医学院__分院医学专业,2002年9月至2005年6月在__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专升本科班毕业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1990年9月参加工作,现任____镇卫生院院长、副主任医师、__第六批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政协__市第八、九、十届委员、十一届常委。
____年9月任院长时__镇卫生院原有34间破旧平房和药房药品折价的8800元流动资金,人员少、环境差,设备匮乏、技术薄弱、收入低微、债主封门闹事、资不抵债。通过带领全体医护人员坚持不懈地努力,使长期处于瘫痪状态的__镇卫生院重新焕发了生机,综合服务能力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新建了三层门诊楼和病房楼,并按照标准设置了门诊科室、医技科室、病房并植树种花、美化环境,购买、配备CT机、呼吸机、麻醉机等化验、急救、手术器械和检查设备,购置救护车、空调、电脑、打印机等服务用品,争取新农合、城合、医保等定点单位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总结工作业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十个坚持”:一是坚持发扬“六干、四不怕、把信送给加西亚”的新时期__精神,围绕党委、政府、卫生局的中心工作履行自己的职能,认真做到尽职尽责、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二是坚持院委成员明确分工、团结协作,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加强;三是坚持院务会和全体职工集体协商制度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四是坚持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院为家,发扬团队精神,把全体医护人员分两班值班,值班人员无论在农忙、农闲、节假日都必须吃住在卫生院,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解患者所难;五是坚持带领医护人员实行集体查房、会诊制度,重点解决疑难、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和转诊;六是坚持开展“三医三大”活动,严格控制吃、拿、卡、要、开大方、乱收费等现象;七是坚持所有医技人员必须具备相应执业资格、衣帽整洁、文明用语、持证上岗;八是坚持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高职工的办公、吃住条件和工资福利待遇;九是坚持全体职工的权利、责任、义务以及工资、福利待遇等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制度,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的“钱、账、物”三管、三不管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制度,确保数十年未发生医疗纠纷事故和安全生产事故;十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持之以恒地培养德才兼备的医疗团队,实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人才培训计划,在54名职工中有48名医护人员取得了相应的执业资格和医学专业的毕业证书,全面提高了卫生院的技术力量、服务水平和整体形象。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在省级和国家级杂志上4篇和两部专著,__年12月12日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具有较高的医疗技术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及时解决疑难和危重病人的救治和转诊,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篇4
关键词:动物医学;青年教师;临床技能;提升;探索
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青年教师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力量和后备军,是高等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招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出现了超常规发展的态势[2]。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云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医学专业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为满足教学需求、缓解师资队伍不足的状况,引进了大量的青年教师,为学校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但青年教师大多实践能力、临床动手能力较为薄弱。因此,提升青年教师临床技能,是动物医学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两年来,作者在“动物医学青年教师临床动手能力提升平台的构建和实施”教改项目实践中,对如何提升动物医学青年教师临床技能进行了一些积极地探索,取得了有益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1动物医学青年教师提升临床技能的必要性
动物医学专业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研究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保障动物健康的综合性专业。动物医学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能养、会治、服务基层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动物医学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高等农业院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动物医学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3]。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转变,动物医学专业高素质、综合型、实践型人才越来越紧缺,各高等院校无疑将实践教学作为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4]。所以,动物医学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专业基础和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进行熟练的操作和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目前动物医学专业的师资现状:青年教师大多是近年新毕业的硕士和博士,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到理论的毕业生,他们在理论教学和科研方面有较好的基础,但临床动手能力却较为薄弱,专业实践水平有限。新进的青年教师又很快奔赴教学工作一线,这种速成型师资队伍成为制约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瓶颈”。教师是学校事业发展的生力军,青年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希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创造性的付出。因此,构建动物医学青年教师临床技能提升专业化、延续性平台,营造良好的氛围与环境,加强对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青年教师队伍是提高动物医学专业教学质量的核心,更是提高培养质量的捷径。
2动物医学青年教师临床技能提升项目实施措施
在“动物医学青年教师临床动手能力提升平台的构建和实施”项目实践中,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主要措施。
2.1加强培养平台建设
为了更好提升青年教师临床技能,积极筹集经费,加强动物医学院教学动物医院的建设,构建动物医学专业师生临床动手能力提升平台。目前,学校在市区除拥有近1000m2的附属动物医院外,还专门在学校本部附近建设了教学动物医院,共有9间房,面积202m2,还设有小动物室外候诊区22m2,大动物室外诊疗区24m2,共计248m2,除常规的医疗设施外,还配备了B超机、数字式心电图机、内窥镜、生化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动物呼吸麻醉机、高频电刀、多参监护仪、纤维消化道内窥镜、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动物手术台等。
2.2健全培养制度
为了切实提升动物医学青年教师临床技能,制定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对象、方式和内容、考核与管理、组织实施等几方面。规定45岁以下青年教师除了教学、科研外,每周定期参加兽医临床诊疗服务至少2d。培养管理与考核工作由教学部门和教研室(系)双重监管,从而使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还要求新进青年教师自上岗之日起两年内,每天必须参加助诊、坐诊或坐班,实行签到制度,并定期检查签到情况。要求青年教师坐班,可以保证他们对教学和临床实践的精力投入,养成“静下心来做学问”的好习惯。
2.3实行导师制
实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为青年教师选派5名临床导师。选派指导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兽医临床上既有较深的造诣,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治学严谨,乐于奉献。实践中,5位导师与15名青年教师配对轮流坐诊,导师保证每周至少1次向青年教师进行专业临床指导,这种“传、帮、带”言传身教模式,促进了动物医学青年教师临床技能提升。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使导师能够向青年教师进行个性化的业务指导,从而保证指导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具有针对性,也更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2.4采取现场病例分析培养模式导师与青年教师配对轮班坐诊期间,导师指导青年教师收集、积累病例资料,并对收集病例进行筛选、整理和加工,构建临床病例库。每天筛选典型性、适用性、现实性的病例,作为临床技能提升培养的基本素材,开展现场病例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着重提高临床逻辑思维、推理判断能力。
2.5推广医教结合模式
“医教结合”是动物医学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一种形式,是把教研室教学与兽医院诊疗合二为一,并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的一种体制[5]。医教结合模式在动物医学青年教师临床技能提升培养实践中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青年教师的同时,为了切实提升我院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动手能力,利用动物医院平台,由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通过“传、帮、带”模式及现场病例分析教学模式,努力造就一批既具备扎实专业基础和理论知识,又动手能力强的动物医学临床好手。我们还成立了动物医学临床技能提升兴趣小组,由动物医学专业大三以上学生(含研究生)共68人组成。我们把全体人员合理搭配分组排班,在安排好教学、科研的情况下,每天到动物医院值班人员既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导师),又有临床技能亟待提升的青年教师和兴趣小组成员,这种组合很好地解决了动物医院门诊力量不强,青年教师没有机会参与诊疗的问题。
2.6要求带实习制
为了尽快提高动物医学青年教师临床技能,要求每位青年教师自上岗之日起,要每年到各兽医站所、宠物医院或养殖场等畜牧业生产第一线指导本科生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带实习制不仅可使青年教师在指导学生以及在与养殖企业、农户接触过程中不断积累和丰富兽医临床诊疗经验,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还可加深青年教师对学生和养殖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了解,从而丰富他们的授课信息,提高为“三农”服务的综合能力。
3项目实施取得的成效
两年来,作者在教改项目实施中,通过加强培养平台建设、健全培养体制、实行导师制、采取现场病例分析培养模式、推广医教结合和要求青年教师带实习制的实践,培养了一批具有熟练临床实践技能的青年教师,提升了他们的教学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项目实施成效显著。
3.1提升了青年教师临床技能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培养了一批熟练掌握临床实践技能的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从不敢面对病畜、不能独立处置病例到较熟练为患畜诊治疾病,他们的临床技能和业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青年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实习对青年教师是一种挑战,因为既要指导学生过好临床诊疗关,又要得到基层兽医人员的认可和接受[5],所以要求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临床实践技能。通过医教结合,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明显提高,大多数青年教师都勇于承担临床实习任务,也使临床实习的效果大大提高。
3.2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青年教师加强了实践环节后,改变了原来只会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脱离实际的讲课方式,而是把自己从事临床的实践经验和典型病例同理论课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提高了教学水平。从而使我院的青年教师具备了较高的教学能力,在学生评教表中青年教师都获得良好以上的评价,青年教师的教学普遍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3.3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
推广医教结合模式以来,由于任课教师直接带学生到临床第一线,青年教师每人都有指导学生实习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很顺利地进入动物医院,有较好的实习条件,不但每天轮流到动物医院值班,而且有机会参与注射投药、处置简单病例等工作[5]。经过临床课的实习,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有了明显地提高,不仅掌握了一般的临床处置、诊断程序,还能独立进行一些外科手术,临床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篇5
一、端正工作态度,热情为患者服务。
在实习过程中,本人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实习医生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关心病人,不迟到,不早退,踏实工作,努力做到工作规范化,技能服务优质化,基础灵活化,爱心活动经常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工作有措施,有记录,实习期间,始终以爱心,细心,耐心为基本,努力做到眼勤,手勤,脚勤,嘴勤,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医德医风.
二、认真负责地做好工作,做好个人工作计划,进步专业技术水平。
参加工作后我仍然坚持天天学习,天天把握一种疾病;同时不忘学习本专业研究的新成果,不断汲取新的营养,锻炼科研思维;坚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原则,工作过程中严格按照事故及差错的发生;在工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临床经验,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碰到不懂的题目勇于向上级医师请教,努力进步自己综合分析题目和解决题目能力;严密观察病情,及时正确记录病情,对患者的处理得当;在内儿科的实习工作中,本人严格遵守科室制度,按时参加查房,熟悉病人病情,能正确回答带教老师提问,规范熟练进行各项基础操纵,能规范书写各类文书,并能做好内儿科常见病的诊疗。在工作中,发现题目能认真分析,及时解决,同时,本人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通过学习,对整体技术与病房治理知识有了更全面的熟悉和了解。
三、严格要求自己。
篇6
关键词 留学生 临床技能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3.015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many foreign students study Chinese medicine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n average, thousands of students come to China to study medicine. These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fter receiving the education of clinical medicine, hoping to be able to get what they expect. Clinical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competitiveness,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 higher clinical technical ability.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training mode of foreign students' clinical skills.
Keywords foreign students; clinical skills; training mode
0 引言
中国进入到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经济水平快速提高,高等教育逐渐走上国际化运行轨道,吸引很多的外国留学生到中国接受教育。中国高校的外国留学生中,学习临床医学专业的逐渐增多。这是一门专业技术性很的学科,所培养的人才将成为临床医师。要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注重对留学生进行临床理论知识传授,还要注重留学生临床技术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将留学生临床技能培养模式构建起来,以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1 优化留学生临床技能培养课程
在对外国留学生进行临床技能培养的时候,重在能力培养,将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为留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对留学生的临床技术能力进行培养的时候,在课程设置上要不断完善,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基础理论课程与临床技术能力培养课程充分整合。[1]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临床。所以,在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临床技能理论课讲授的过程中要将临床实践课穿插于其中,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的临床技术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 留学生临床技能培养中要积极引进新的教学方法
留学生在中国学习临床医学的主要障碍是语言沟通问题,这也是留学生较少接触临床实践的原因。特别是一些留学生的民族习惯与汉民族完全不同,如果留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就难以提高学习效果。所以,在对留学生的临床技术能力进行培养的时候,要从留学生的特殊性角度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以打破传统的知识传递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方法结合案例展开教学,即对于临床医学的基础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可以将结合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简称:CBL)融入其中。根据多年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教学规律,要提高留学生的技术能力水平,就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程学习方法进行总结,从学生兴趣的角度出发开展教学,特别在临床实践培养中,要注重对学生合作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让他们认识到合作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3 注重对留学生的临床技术能力进行培养
3.1 对仿真技术开展临床教学
临床医学是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为了留学生具有良好的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可以构建临床技术能力教学中心,以此为临床技术实践平台,对留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在临床技术能力教学中心要以互动教学为主,通过运用仿真技术,诸如腹部触诊、腰穿、心肺复苏等模型等等,对留学生开展教学。[2]教学的过程中,还要采用高端模拟人操作各种仪器,诸如自动化的尿液分析仪以及自动化的血液分析仪等等,对相关的病症进行分析,学生也可以利用仿真技术参与操作,以提高临床技术能力操作效果。
3.2 开展技能竞赛进行临床教学
高校还要以技能竞赛的方式开展教学。每个学期都开展一次临床技术能力竞赛活动,让留学生之间的临床专业学习情况在竞赛中展示出来,有助于将留学生学习竞争意识的激发。
学生在准备参与临床技术能力竞赛的过程中,就会努力学习临床知识,并积极地参与到实践课程中,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临床技术操作能力,期待竞赛现场能够将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并获胜。此时,高校就要将临床技术能力教学中心充分利用起来,在中心将各种临床资源进行整合,构建虚拟的医院环境,让学生在“医院”中学习临床知识。模拟医院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临床技术能力培养体系,所包括的资源为模拟门诊、临床治疗室、模拟病房、手术室、重症监护中心、心肺检查训练室以及复苏训练室、消毒洗手室、产房等等,所有的资源都处于监控之下,由中央监控室对学生的临床技术操作情况统一指导。
3.3 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临床医学的全过程中
现行的医院越来越认识到医学伦理的重要性,要求临床医生提高服务意识,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充分沟通,以采取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但是留学生在中国学习临床医学知识,就会由于语言障碍而妨碍正常的医患沟通,导致留学生很少有机会与患者之间沟通,更缺少临床技术能力操作的机会,因此,传统的留学生临床技术能力培养存在着重视理论、实践教学不足的问题。留学生临床专业学习中也很难完成临床实践学习任务。留学生的临床实践经验不足,就会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3]所以,当留学生进入到高校中学习,就要开始实践教学,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留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要在模拟医院中接触临床实践,当进入到大学三年级,就进入到医院中接受系统化的临床技术能力训练。这种实现是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的,而且学生已经在模拟医院中熟练操作,落实到医院临床实践中,就会对自身临床技术能力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补充和完善,以使留学生的技术能力得到培养。
4 对留学生的临床技术能力教学中要注重人文教育
医学领域中,所有的临床医生都要具备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即要掌握医学人文技能,以确保治疗工作顺利展开。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矛盾问题是医院长期以来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其中的一项重要因素就是医生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中,对患者具有指导意义,患者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加之病症的影响下显得焦躁不安,就会引发医患纠纷。医生需要具备的人文技能是其基本的职业素质,也是更好地进行治疗的基本条件。留学生由于对中国的医院环境不是很熟悉,加之与其本国的医院治疗环境之间存在着差异,就需要掌握人文技能。[4]高校在对留学生的临床技术能力进行培养的时候,要对培养留学生的人文技能高度重视,可以为留学生设置医患沟通环境课、人文素质课等等,以对留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职业交流技巧进行培训,提高留学生的沟通能力。
在模拟医院中对留学生的临床技术能力进行培养,就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教师通常会承担病人的角色,学生作为“医生”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分析、诊断、提出治疗方案。当学生在问诊时,要得到病人的配合,就要具备人文技能,与病人有效沟通,以提高治疗质量。对于学生的人文技能,要制定规范的考核方案,让学生接受严格的考核以引发学生对掌握这项技能的高度重视。
5 对留学生开展临床社会实践教学
任何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够确认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临床医学作为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就更需要重视实践教学。对留学生开展临床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就是组织留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即将临床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领域中,让学生认识到临床医学所具备的社会价值。
临床社会实践的优点在于,让留学生走出狭隘的医学空间,将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扩展到社会环境中,以实现医学的社会价值。基于留学生所在国家与中国存在着环境差异,特别是社会文化和地方风俗习惯都有所不同,就都会给留学生的社会实践造成一定的困难。[5]通过强化临床医学的社会实践教学,可以让留学生对中国的社会环境以充分认识,有助于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让留学生认识到,从事临床工作,不仅是为患者治疗,更多的是履行社会职责。
目前中国高校都会利用节假日或者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三下乡”,高校也可以组织临床专业的留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让他们接触中国乡村的农民,为农民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让自己所学习的临床医学知识充分利用起来,为基层的百姓服务。留学生在“三下乡”的过程中,会对中国的社会文化近距离接触,对中国的社会环境通过亲身体验有所深入了解。还可以鼓励留学生进入到社区为社会弱势群体服务,不仅可以使留学生对中国的文化环境逐渐产生认知,还有助于提高汉语言沟通能力,特别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留学生所掌握的临床知识能够得以利用,而且还要在实践中接受人文教育。[6]当留学生作为医生为社区的孤寡老人义诊的时候,就会提高医疗服务意识,不仅做到了学以致用,而且还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文技能也因此得以深化。随着实践教学的进一步扩展,留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就会得以增强,有助于对留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使其成为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医学领域中,临床技术能力的培养是该领域中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临床医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学生临床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到中国高校学习临床医学。留学生是高校的特殊群体,鉴于教育背景^为特殊,就需要对留学生的临床技术能力进行培养的时候,要做到培养工作规范化、系统化,就要在临床技术教学中积累经验,总结技术能力培养的教学规律,将留学生临床技能培养模式构建起来是非常必要的,以提高留学生临床医学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杜宗明,袁宝强,唐晓松.留学生临床技能培养方法的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147-149.
[2] 吴晓燕,任江华,熊世熙.高校医学留学生教学现状与改革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3):35-36.
[3] 刘丽军,裴景堂,郭聪丛,等.临床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实践研究[J].南方医学教育,2013(1):42-43.
[4] 冯聚玲,尹凯,李熠,游咏,钟慧,谢娟,陈雯,沈元琼,桂庆军.基于美国医师资格考试的留学生临床技能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2):90-91.
篇7
关键词:人才共育 途径 方法
【中图分类号】R-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700-01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高等探索实施人才培养的途径已被广泛关注,如何实施科学合理的培养途径也是高校一直努力的焦点,平凉医专地处六盘山贫困地区,办学经费紧张,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有限,近年来,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团队坚持实施人才共育的培养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1.团队实施人才共育的途径
按照行业和地方需要,从实际出发,围绕“服务社会、重在基层”的办学定位,临床医疗专家和教学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紧贴医疗、保健、康复等临床工作需要,突出以医德高尚、甘于奉献为核心的人文素质培养,完善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确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实施和监督考评。
1.1 在课程组织方面,坚持校内教学与基地教学结合、见习与实习结合,淡化理论课与实训课的界限,利用教学基地资源,实施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主的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确定《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核心课程的主导地位,以《诊断学》、《外科手术学》为临床基本操作技能课程。
1.2 在课程讲授方面,校外兼职主讲教师以中高级职称为主,主要来自于平凉市人民医院,结合病床讲授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采用实习医生导师制,校内采用中、高级职称讲授理论课,年轻老师讲授临床实训课,同时,聘请了省内外专家、学者及优秀毕业生举办各种专题讲座,拓宽学生视野。
1.3 在课程实践方面,专业基础课以校内实训基地培养为主,专业临床课以校内外基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临床实习阶段以准医生亲身体验为主。利用校内外教学基地资源,采用理论与临床双向渗透的途径。老师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教师的科研,同时,以学生社团为主体开展各种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党、团员到周边县乡进行义诊、预防艾滋病宣传、健康知识宣传,参加暑期科技“三下乡”社会实践、科技文化周等活动,为医学生提供早期接触临床、参加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科学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团队实施人才共育的方法
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团队坚持在传统教学方法优势的基础上,有效设计“教、学、做”为一体的情景教学法,基础学习阶段以启发教育为主,临床学习阶段以现象感受为主,采用病案讨论式、探究式、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开展“第二课堂”等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1病案讨论式教学法
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基础,把学生置于复杂、有意义、相对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包括提出病例、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小组总结5个阶段。此方法在所有临床课程都有使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利用课外、课前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效果。
2.2仿真模拟教学法
教学中引进了辽宁营口巨成电子医疗仪器厂研制的诊断学多媒体实验室的仿真电子模拟病人设施,如仿真心肺听诊模拟人、仿真腹部触诊模拟人和急救模拟病人实施模拟教学法,使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能全面系统规范地学习。培训了标准化病人(学生),应用于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体格检查考核、临床技能考核评估中,补充了教学资源不足,解决了临床病人匮乏的问题。
2.3角色扮演教学法
为了使学生尽早地进入角色,理解患者的痛苦,我们在诊断学、内科学、儿科学教学中采用了“角色扮演教学法”,让学生之间互为“病人”和“医生”,两人一组互相操作练习,从编写剧本、分配角色、排练到表演,完成一系列训练,表演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组间评价及教师评价。
2.4演示、训练并重教学法
重点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分五步完成。①引起动机:教师向学生介绍操作的临床意义。②教师示范:采取动作的示范和教学影片方式;③学生模仿:教师观看学生操作步骤,对错误给予纠正,重新示范;④反复练习:安排教师值班,解答学生在练习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技能指导;⑤成绩考核:《诊断学》、《妇产科学》、《外科手术学》等教学中采用该教学法,现场演示操作,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使操作练习有了方向与标准,在操作训练过程中建立并实施严格的评分办法。
2.5开放式教学法
建立“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执业助理医师”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形成学校实训室练习、课间临床见习、毕业生产实习为特色的实践体系。建立健康教育室、心理咨询室、模拟病房、模拟产房等实训室,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严格操作程序;实行使用登记、耗材项目管理,提高设备使用率、降低消耗;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证设备和人身安全,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实践教学。
2.6考核引导法
以考核改革为手段,督促学生重视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调研,制定方案,对《外科手术学》、《诊断学》、《医学影像学》等课程毕业综合考核进行改革,除理论教学的笔试采取综合性试题考试改革外,对实践技能考核进行现场答辩、操作,把医德医风、服务态度等也融入考核项目,着重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学生毕业一年后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练兵。
3.取得的成效
调查组抽取60所不同等级医院60名科主任,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方式了解我校600名历届毕业生临床实践能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评价为“满意”占70%,“较满意”占18%,“一般”占12%,主要表现在实际能力、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组成的“遗传与优生咨询”社团获省教育厅、团省委、科技厅等八家单位授予的“优秀社团”称号。学生获社会实践奖9个,在甘肃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三等以上奖励24项。
参考文献
[1] 谢翔天,钟遂平.对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6):1010-1011.
[2] 肖纯凌.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9):33-34.
篇8
【关键词】临床医学 研究生 培养 就业 调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71-02
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高能力的医学教育人才的培养,是医学精英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亦逐年扩大,由此而带来的医学研究生生源质量及研究生就业压力等问题日益彰显,并成为各医学院校研究的重要课题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0届至2014届全体临床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结合临床医学研究生生源特点、就业状况等相关数据,总结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特点及就业现状,为深入创新研究生教育提供参考。
一、现状分析
(一)生源特点
1.招生规模。从表1数据可见,2010届至2014届招生人数分别为349、322、383、428、341人,每年研究生生源增幅控制在10%左右,未出现大幅度递增现象。
表1 2010届至2014届录取人数变化
年级 硕士 博士 录取总人数 较上一年增长比例
2010届 349 27 376
2011届 322 36 358 -4.8%
2012届 383 20 403 12.6%
2013届 428 28 456 13.1%
2014届 341 97 438 -3.9%
2.生源类型构成。从表2可见,2010届至2012届学术型研究生数量从241人逐年递增至290人,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则控制在110人至130人之间。从2013届开始,专业学位研究生录取人数逐渐增加,与学术型研究生人数的比例由之前的大约2∶1上升至接近1∶1。
表2 2010届至2014届生源类型构成变化
年级 学术型研究生 专业学位研究生
2010届 241 135
2011届 246 112
2012届 290 113
2013届 246 210
2014届 215 223
3.研究生生源地域变化。从表3可以看出,2010届至2014届研究生中,来自广西区外的研究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录取人数从2010届的167人提高到2014届的210人,与区内生源的数量差距在逐渐缩小。
表3 2010届至2014届生源地域变化
年级 广西区内 广西区外 两者比例
2010届 209 167 1.25∶1.00
2011届 191 167 1.14∶1.00
2012届 203 200 1.01∶1.00
2013届 267 189 1.41∶1.00
2014届 228 210 1.08∶1.00
(二)就业状况
1.就业地区的分布性。从广西医科大学多年就业地区分布来看,区内单位是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2010届至2013届毕业生中,选择区内就业的比例均高于区外,这与广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主要生源来自区内,以及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及国家西部计划的实施,呈现出区内就业人数明显多于区外的现象。
表4 就业地区的分布性
年级 省内就业 省外就业 比例
2010届 236 140 1.68∶1
2011届 231 127 1.82∶1
2012届 240 163 1.47:1
2013届 274 182 1.51∶1
2014届 237 201 1.18∶1
2.就业城市的分布性。从表5数据上看,毕业后前往县级单位就业的依旧很少,2007届至2013届毕业生中仅有数名,而2010届与2014届则为零。绝大多数毕业研究生选择市以上单位就业,其中超过半数以上研究生选择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单位就业。
表5 就业城市的分布性
年级 省会/直辖市城市 地市级城市 县级城市 比例
2010届 198 178 0 1.11∶1
2011届 190 165 3 1.15∶1
2012届 214 184 5 1.16∶1
2013届 233 217 6 1.07∶1
2014届 209 229 0 0.91∶1
注:省会/直辖市城市就业人数与地市级城市的比较
3.就业单位性质。根据表6数据显示,我校临床医学研究生毕业就业去向主要是医疗事业单位、高等学校以及继续深造三种。近五届毕业生至医疗单位就业率分别占到同届毕业生总人数的92.8%、93.6%、90.6%、93.9%、93.6%,提示研究生就业单位性质比例变化并不大,说明学生的就业观念变化不大。
表6 就业单位性质
年级 医疗单位就业 学校就业 深造(攻博或出国) 待业
2010届 349 18 9 0
2011届 335 18 3 2
2012届 365 5 11 22
2013届 428 6 7 15
2014届 410 10 8 10
二、结论
第一,招生规模增幅维持在合理范围,近年来博士生的招生名额在不断增加,硕士生的录取人数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规模内,但重心已转向吸引优质生源、提高教学及培养质量上来。生源类型构成由学术型为主逐渐转变为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并重,由于国家鼓励增招专业学位研究生等政策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受就业单位青睐并且就业前景好等因素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录取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并达到了国家建议的1∶1的比例。
第二,就业总体情况良好,且定位明确,逐步形成以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专业医学人才为主体的培养模式,符合广西医科大学“医学人才精英教育”的理念。但仍需关注的是,临床医学研究生择业观念陈旧,就业期望值过高,从而导致就业结构性失衡,造成了部分同学宁愿选择大城市中的小医院就业也不愿意在县级医院就业的偏执就业观。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经济状况对毕业生择业的直接影响日益明显,多数人把经济收入放在择业考虑的第一位。这也与多年来临床医学专业的研究生相对于其他专业领域的研究生就业的方向性比较强,就业形势较好有密切关系。
三、建议
(一)扩大宣传,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
学校应扩大宣传,积极探索对外宣传的新模式,还应通过各种学术活动、学术杂志、交流机会等宣传自己,依据医学教育自身的特点,正确定位,将自己的特色专业和优势项目充分展现,增强学校对优秀研究生生源的吸引力,以多渠道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二)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毕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医学院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使医学人才的培养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医学院校需要根据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合理的培养过程。学术型研究生侧重培养其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科学思维能力,即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和发现新知识的开拓创新能力等几个环节。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更侧重临床执业能力,即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同时对社会交流技能、职业素质、预防观念、批判性思维和终生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教学模式的选择及改革一定要围绕这些培养目标来进行改革,并且进一步提高毕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医学研究生的思想教育,改进就业指导,完善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
择业观不成熟和职业规划欠缺往往导致医学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战略规划失当、自我定位迷失进而影响就业。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就应对其进行职业规划、人生规划的科学引导,在不同阶段针对性地培养研究生的不同能力,加强就业规划、创业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同时改进研究生就业工作机制,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生就业应以专职机构为阵地,以课程教育为轴线,以专业咨询为动态监控,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完整贯穿到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引导毕业研究生择业时充分利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就业信息、校友的人脉资源、借助企业讲座及座谈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就业环境等,主动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找准个人志愿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逐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尽快实现就业,帮助研究生调整自己的就业求职心态,正确进行自我定位,合理规划自己的医学职业生涯。
总之,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全民健康事业的核心,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性医学人才的重要内容。因此医学研究生教育应该以培养具有独立承担专业技术的工作能力,真正成为能解决临床问题,一专多能的、具有创新性的复合性医学研究生作为目的。而医学院校达成这一培养目的可以从改善医学研究生生源质量、加大科研项目经费投入、加大学科建设力度、积极培育重点学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改善研究生实验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研究生就业率等方面入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改善医学研究生生源质量及研究生就业压力等日益彰显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曾爱平,冯泽永.医学生如何走出当前就业困境[J].医学教育探索,2010(3)
[2]查远莉,蒋秋静.生源质量与研究生招生宣传方式探索――基于武汉某高校2009硕生源及招生宣传的实证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
[3]刘正新,吕兆丰.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1)
[4]李春根,廖毅敏,李建华,等.从就业指导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我国研究生就业促进之路新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2)
【基金项目】广西2011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201110598RZ09)
篇9
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 制度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育实行 医学本科教育,授予医学学士学位;1978年我国开 始招收医学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88年,试办七年制医学教育;1998年,试行临床医 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授予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 专业学位;2001年起,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 学等高校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实施临床医学专业 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 旨在培养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现行的执业医 师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之间却一直存在 着矛盾,导致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现行 《执业医师法》存在冲突,医学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 训练面临违法行医风险。1999年5月我国正式实施 《执业医师法》,规定“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 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医学生在获得医学学士学 位后,必须在临床工作一年才能够参加国家统一举 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执业医师资格后才有临 床处方权。所有医学本科生或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 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没有处方权,不 可独立处置病人和进行手术,无法独立担任住院医 师工作,导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 训练与培养在医院很难进行。
另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 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存在矛盾。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是医学教育的一个特有阶段,是指医学专业毕 业生完成院校教育后,在经认定的培训医院接受以 提高临床技能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的阶段。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 由之路,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 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 期间会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在医院参加临床实践训 练,其训练目的、方式等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 相同。但是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由不同的部门主管,缺乏统一协调,导致临床医学 研究生临床实践训练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不 统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接受的临床技能培 训得不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部门的认可,研究生 毕业后仍然需要按照卫生行业要求重新参加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造成教育与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 导致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临床医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培养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做 法,偏离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立的初衷。
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2001年,上海市提出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 新模式,即由过去的“5年住院医师”改为“3+X”培训 模式。第一阶段“3”也就是医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的 前3年,接受通科教育和培训;第二阶段“X”就是专 科培训,最后达到专科医师准入的水平,这个“X”时 间长短随各临床专科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而不 同。2010年,上海市正式开展统一模式、统一准入、 统一考核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将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岗位 聘任和临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全 市各级医疗机构从当年开始即不能再聘用未经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临床工作。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行业覆盖的历史背景下, 2010年10月上海市正式启动了教育部批准实施的 23项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之一的“临床医学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改革重点是将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紧密结合。
1. 模式创新,构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 “5+3”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上 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提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 核心的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 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从而在 国内首次构建了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 续教育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在以“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 系中,医学生完成5年的医学院校教育后,一部分毕 业生选择考研攻读医学科学学位,但绝大部分将进 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 考核通过后,取得普通专科执业资格,称为专科医 生,其中一部分医师直接进入社区或者二级医院工 作。此外,还有一部分医师希望在大医院做“分工更 细”的专科医生,比如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等,就要在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进入亚专科规范化培 训基地继续学习,这被称为“5+3+X”。
2. 观念创新,界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 究生的“双重身份”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是以“行业人” 身份接受培训,与培训医院签订培训及劳动合同,劳 动关系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管理,培训结 束后合同自然终止,培训对象自主择业;培训期间计 算工龄,按培训医院同类人员标准发放基本工资和 绩效工资,其水平高于当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入职 收入水平并逐年提高;培训期间依法参加并享有养 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公积金等社会保障。
在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 革试点中,对于那些参加全国统考被高校录取的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被招录 为“住院医师”的同时,以定向身份获得研究生学籍, 即获得了“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这种双重身份突破了医学本科毕业生只能在就 业(住院医师)和在读(研究生)之间“非此即彼”的传 统观念,为本项目在试点过程中的培养机制和管理 体制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实现了临床医学 “5+3”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 接,即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 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 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
3.机制创新,实现了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医学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既要 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医学人才成长的特 有规律。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经验来看,临床医师作 为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人才,其 培养必须经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 阶段。其中,院校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辅以临 床实践;毕业后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培训,并通过住 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制度加以落实。
因此,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招生招录、培养培训、学位授 予与医师准入等方面实施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医学 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成为推动临床医学 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1)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在制订 研究生招生计划时,按照“需求导向”原则,根据上海 市每年参加住院医师培训人数,合理确定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 2010年,上海市根据临床岗位需求和培训医院能 力,采取医学毕业生自行申请、培训医院择优录用的 招录方法,实际招录住院医师1830人。其中本科生 517 人(占 28.2%),硕士生 1105 人(占 60.4%),博士 生208人(占11.4%)。因此,上海市确定在2010~ 2012年之间每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为500名;并且计划2013年 扩大该项目招生计划数,逐步减少包括本科、硕士和 博士层次非本项目的住院医师培训招录计划。在招 生录取过程中,各高校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 结合住院医师招录,共同组织研究生入学复试。推免 生直接进入复试;对参加全国统考者,根据考生初试 成绩和个人材料确定差额复试名单。复试主要考察 专业综合知识与技能、专业英语、综合素质(医德医 风、心理素质、思维表达)等。
(2) 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 结合。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本 项目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住院医师不脱离临床规范 化培训的特征。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政治、英语、 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等课程组成,所有课程均以上 海市统一组织的网络课程学习为主。其中,专业基础 课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完全一致;专 业理论课由上海市统一组织各培训医院根据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要求,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 知识,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 识。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育没有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 对于临床能力没有强制性要求,研究生要花大量时 间完成课程学习(脱离临床培训6个月以上),有些 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医学科学学 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甚至完全相同,使得 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而本 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必须严格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进行,临床 培训专业范围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 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小儿 外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 科、临床病理科、口腔科、全科医学科等18个学科。 在专业学位论文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 究生培养方案并没有涉及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 评价指标体系,许多医学院校的导师常常安排自己 带教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去完成自己的基础 医学研究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科学学位 研究生一样发表SCI论文等。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 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学位论文类型为病例分析 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 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 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等同于医学 科学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的做法。
(3) 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 结合。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完 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取得资格 证书,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规定的临床轮转, 通过各培训单位按照规范化培训考核要求进行的各 阶段临床能力考核(包括各科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 结业综合考核),取得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 格证书;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可以获得 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过学位委员会评定,达到授 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临床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本项目研究生在培训期间如果 未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或两次临床能力年度考核 不合格,将被停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格,取消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4.制度创新,“四证合一”解决了专业学位与执 业医师资格之间的矛盾。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全过程“三个结合”的基础上,本项目实现 了“四证合一”,即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 院医师)在项目结束时可以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 证书、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 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通过 “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实现了在医师培养过程中 的院校医学教育和卫生行业培训两者的紧密结合, 有利于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 能,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 求。通过“四证合一 ”的制度创新,培训医院将组织本 项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参加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有效地解决了临床医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和培养所面临的违法行 医风险;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实现了紧密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 床技能培训完全达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 (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后也就不再需要 重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三、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的 实践创新
本项目改革重点是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这就对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 式和培养方案提出了实践创新的要求,即所有课程 教学都必须在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
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课程由公共课程(政治、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公 共科目)和专业理论课程等部分组成。专业基础课程 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教学结合, 专业理论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的 临床专业理论教学结合。表1是上海市“全科医学” 专业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设置。
2.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 本项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的 课程学习,需要在不少于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因此,必须将原来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中上课(脱离临床规范化 培训)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为以“网络化课程” 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上海市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际出发,探 索了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研究生课 程制作成网络课件挂在上海市“好医生”网站,供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根据个人情况选 择学习时间和进程。
目前,上海市已经完成了政治、英语、临床思维 与人际沟通、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传染病防治 知识、有关法律法规、循证医学等公共课和专业基础 课(公共科目)的网络课件。目前正在建设临床医学 18个二级学科54门临床专业理论网络课程(见表 2),每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含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 学科前沿三门课,要求有教学视频或音频加PPT,技 能课要有示范操作视频。
本项目2010级和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 究生通过以上“网络化课程”的学习,共同的体会是 本项目网络课件和教学方式既适应了 “住院医 师”特殊群体在规范化培训期间学习的特点,也保 证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质量的高水平和 现代化。
3.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的培养方案本项目培养方案和以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方案最大的区别在于突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 重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严格按照《上 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 练,完成临床培训轮转。为保证临床培训质量,上海 市制定了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开展了带教师 资培训,建立了培训质量监控体系。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考核分为培训过程考核和培训结业考核,以 培训过程考核为重点,培训过程考核合格和依法取 得执业医师资格是参加培训结业考核的必备条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职业 道德、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学伦理、人际 沟通技巧等。具体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 生(住院医师)通过临床能力训练,养成良好的医德 医风,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诊断和治疗技 术;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 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等;学会门急诊处理、 危重病人抢救和病历书写等临床知识和技能。
四、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
1.设立机构,协同创新上海市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实施临床医学硕 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 合的改革试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政府、行业、 高校、医院形成合力,确保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形成 了教育卫生部门的良好合作机制,出现了教改推医 改、医改促教改的生动局面。
机构人员组成也充分体现了上海市教委、 卫生 局、各相关高校、培训医院共同参与的临床医学教育 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由上海市教委 和卫生局分管领导、各大学分管校长组成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 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全面实施;由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共同组成专 家小组,负责指导相关工作的实施;由上海市学位 办、卫生局科教处、大学研究生院、医管处和培训医 院相关负责人组成工作小组,具体实施此项工作。在 项目试点过程中,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具体 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研究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 的各种问题,协调各高校执行上海市的统一规定。
2.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由上海市教委立项、复旦大学牵头、其他高校和 医院参与,2010年以来项目工作小组完成了 4项课 题研究:“上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 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实 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住院医师)专业学 位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评价 指标体系和论文标准”。
根据《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准确把握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 重身份”,工作小组具体制定了《上海市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 施办法》和《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 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实施细则》由下列操作性管理文件组成并在项 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上海市医学专 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 合试点项目全国统考招生简章》、《上海市医学专业 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 试点项目推荐免试生招生简章》、《上海市临床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定向培养协议书》、 《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 指导性培养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住院医师)导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管理实施细 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3.质量为本,加强督导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项目 实施过程中,上海市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包括招 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 系,即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生源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 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考 核评估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住院医师)学位论文标准和评审指标体系、上海市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教师 遴选和评价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 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都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本。上海市始终坚持把 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这项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 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培训医院的指导教师、管理 干部和行政领导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各培训医院的 管理和带教水平;组织临床学科专家和管理专家对 培训基地建设情况、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检査督导, 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篇10
1技能大赛的意义
1.1推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高等院校的技能大赛是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拓展学生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技能大赛可以考察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考察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应用所掌握的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考察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次测试,也是对团队协作精神的一次考验.经过大赛,学生可有效地将知识体系融会贯通,把握整个知识体系,寻找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之处,明确今后努力方向.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充分的展现自我、提高自我,促进自身发展,增强自信心,提高职业素质.
1.2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学生在技能大赛中所展示的能力,从一定层面上也反映指导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2〕.在技能竞赛准备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熟知生产一线对本专业技术技能的需求,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实验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及发展动态〔3〕,调整并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基本职业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大胆创新、大胆探索,常规与现代科学的教学方法、手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展示自我教学水平,对学生进行技能强化训练和知识补充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在参赛过程中,可检验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能及时发现临床技能培养过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为规范临床技能操作标准起到推动作用〔4〕.同时,通过比赛,教师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寻找自己与同行之间的差距,发现自身的不足,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对自身的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1.3促进实践教学改革借鉴
技能大赛的规则,进一步规范教学要求,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引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在现有的实验、实训的条件下,增强实践教学内容的生产实用性与实践操作性,努力营造实用教学环境,将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融入其中,从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赋予专业教学新的内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将行业要求融入专业教学中,使人才培养更具应用性、实用性.通过全国性技能大赛的比拼,教师可以博采他人之长,借鉴别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5〕,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结合自身教学条件,拓展教学思路,对未来的教学设计与创新做出新的规划.
2我院技能大赛现状
2.1组织与管理
目前我院技能大赛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组织与管理体系,只是每1~2年,学生办公室作为“科技文化节”活动的一项,举行课程实验技能比赛,学院教学管理机构和各教研室均未参加,参与的老师、学生均很少,投入的精力和财力也有限.还未参加过全国性技能大赛,没有把握大赛的定位和方向,没有受到学院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没有充分利用全国性技能大赛这个重要平台,来展示我校的管理水平、师资力量、专业技能水平.
2.2校内技能竞赛状况
以往的校内技能大赛往往以某一课程为单位,知识赛点多是单一的一些基本技能,缺乏难度,各学科之间没有交叉和综合.而学生毕业后,在实践中往往用到的是专业综合技能,即需要多门课程基本技能的融会贯通,体现的是专业整体实践动手能力.在校期间,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机会很少,各学科之间存在断层现象,没有机会将其串并起来,实践教学整体水平没有得到提升.因此,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不能马上进入工作状态,适应社会能力较差.如何改进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实践结合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专业技能,使之成为能够尽快适应生产一线各项工作的高级人才,是高等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3设想与建议
3.1完善组织与管理
为鼓励更多教师和学生参加校内外专业技能大赛,学院应制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具体内容包括组织机构的建立及其职责、竞赛管理、奖励办法(包括学生、指导教师、集体表彰)、资金来源及管理等;建立稳定的大赛培训教师队伍,负责参赛选手的选拔、培训;争取学院、学校对技能大赛的支持力度,设专门的经费来保障参赛所需;每年要求指导老师上报大学生技能竞赛工作计划和立项申请,以此作为组织和参加校内外大赛的依据;形成规范的技能大赛组织体系,由学院统筹、教研室协调、教务办公室和学生办公室具体实施.
3.2竞赛内容体系建设
改变以往以单学科、单一实验项目为技能大赛内容的现象,组织各学科老师总结出本学科应该掌握的和生产实践中所需要的本学科实践技能,分门别类统计,要点串并、汇总形成可操作的“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技能模块”,包括动物疾病实验室诊断模块、动物疾病临床诊断模块、动物疾病治疗技术模块、动物疾病防控技术模块〔6〕.该模块与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有所不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在日常教学中实施,而“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技能模块”是将实践教学目标与不同用人单位对专业实践技能的要求和毕业生在工作中最常用、最适用、最需要的技能,集合而成.借助大赛形式,利用一定时间集中进行强化训练,能使学生对主要技能的操作、应用更加熟练.技能大赛将以生产一线直接顶岗实践综合技能为根本,设计参赛内容,考核学生专业综合实力.考虑不同年级所学课程不同,根据各模块内容,提炼出可操作、实践性强、考核学生能力的内容,建立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试题库.该试题库分为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两部分.专业基本技能包括动物的保定术;临床检查技术;尸体解剖技术;组织切片制作观察、血涂片的观察、显微镜的使用;病料的采取、保存及送检技术;细菌的分离、培养、标本片制备、染色、鉴定技术;血、尿、粪常规检查;常见寄生虫检查技术等等.该部分试题用于低年级学生大赛.专业综合技能包括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常见疫病血清学快速诊断及畜禽免疫、抗体水平检测技术;不同动物的给药方法;各种穿刺术、冲洗术;公畜术;动物助产手术;疝的外科处理;牛的瘤胃切开术;肠管吻合术;皱胃变位矫正术;畜禽舍消毒技术及病死动物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动物隔离检疫、产地检疫、市场检疫、屠宰检疫;疫情报告、控制程序等〔7〕.该部分试题用于高年级学生大赛.试题库形成文本,分发给学生,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学校实践技能大赛提供参考,为参加全国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技能大赛做准备.即使无训练过程,学生通过学习,头脑中会形成一定的技能系统,在实践中也会做有所依,为毕业实习、走向生产一线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