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风控管理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行业风控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行业风控管理

篇1

>> 国有企业的融资风险与管控 国有企业招标采购风险管控 浅析国有企业风险管控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性 基于国有企业风险管控与公司价值的研究 基于风险防控的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管理探析 浅析国有企业投资风险防范 浅析国有企业的管控 浅析国有企业资金的集中管控 国有企业投资风险的成因及控制 国资委视角下国有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控思考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控问题探微 试论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与风险管控 基于境外投资风险点的国有企业境外业务内部控制审计新路径选择研究 企业投资风险管控的探讨 国有企业廉洁风险防控机制探讨 国有企业廉洁风险防控机制研究 国有企业廉洁风险防控工作简述 国有企业廉洁风险防控工作探析 企业高管特征会调节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浅析内部审计对国有企业法律风险控制的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并购、重组,http: ///view/309718.htm将是风险投资机构实现投资项目证券化并快速登陆资本市场的一条新通衢。部分IPO排队企业,由于业绩下降或上市效率等原因,不愿继续排队,选择被并购方式间接登陆资本市场;同时,在国家政策层面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拟借助资本杠杆,主动进行纵向、横向的产业链延伸,通过并购实现做优、做强。由此,市场上不少上市公司主动与投资机构合作,借助投资机构的专业判断能力,联合券商及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成立并购基金,推动上市公司的产业布局。除传统IPO退出方式外,风险投资机构也可以根据已投项目的不同情况,研究制定效率最快、效益最佳的退出方式,进一步积累借壳重组、并购及新三板等退出尝试的经验。

(三)构建内部风控管理体系

风险投资机构业务品种的拓展和产业链的延伸必然会增加系统性风险。因此,建立专业、高效的风控管理体系,提升风险投资机构风控管理水平尤为重要。

第一,规范投前管理。完善投资前的尽调工作流程,各主要节点与结果均进行书面化留痕。加强搜集行业、法人、企业动态、主要产品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寻找已上市企业,进行竞争优势、财务状况等方面的对标分析,建立文档并进行动态更新,在项目投资决策时,进行多维度的论证。

第二,严控投后风险。落实专人与投资企业建立常态联系,动态把握项目所在行业的景气度指标与企业自身业务情况,对合同订单、应收账款、盈利状况等重大经营信息与上市相关进程等事项,进行实时跟踪,全面、真实、动态了解,对不确定因素及时揭示,适时启动规避风险、回收投资的退出程序。

第三,加强课题研究与人员学习。定期与知名机构互访交流,了解同行业先进做法,形成课题研究成果,实践于日常工作;增加风控人员对于新业务品种的熟悉和了解,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做好风控流程、制度建设。

(四)推行市场化薪酬体系,注重人才的培养与稳定

近三、四年来,因创业、创新大潮的蓬勃发展,投资行业又现一波一将难求的局面,业务拓展离不开相应的人力资本保障,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下应对风险投资业务人员的薪酬体系进行思考,建立更为市场化的绩效与考核管理k法,同时,积极扩宽内部晋升渠道,鼓励员工通过自我推荐、内部竞聘上岗等方式脱颖而出,形成年轻员工自我加压,快速成长,成就自我发展的积极向上的局面。通过合理的赛马机制,优化考核,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人才成长机制。

三、结束语

事在人为,业在人创。风险投资业务是一把双刃剑,为国有企业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也会有许多客观存在的风险,企业要及时把握行业动态、国家政策,不断加强风险防范意识,落实风险管控措施,提升国有资本保值质量,提高国有资本保值速度,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一剂新动力。

参考文献:

篇2

一、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起步相对较晚,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防范意识从高级管理层到基层网点的普通职工呈现逐级递减趋势,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从总行到基层行呈现逐级弱化趋势,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具体有以下诸种表现。

1.过分追求业务指标,忽视风险管理

规模决定市场占有率,所以商业银行经营总资产的大小是决定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政策、市场或传统心理等方面的因素,我国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较为缓慢,这就使得众多商业银行不得不将利润的增长点更多地放在贷款业务上。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和企业对银行资金的旺盛需求使得银行信贷扩张。另外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基层银行领导经营指导思想不正确,重贷款客户的抢夺轻贷款质量的管理,不严格执行信贷管理规章制度,导致降低标准发放贷款,形成信贷风险。

2.尚未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对资产风险的重组、转化、清收、处置等事后管理上,而对风险资产的事前、事中的防范控制做得不够。各个业务部门对各自业务的风险状况分头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目标和风险信息沟通;风险管理部门对于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并未起到检查和督导作用。不良贷款边清边冒的问题比较突出。

3.风险识别和管理手段落后,缺乏事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

国外商业银行事前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较为完善,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达到了对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全面监督和控制。而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没有专门的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风险管理长期以来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量化分析,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科学性不够,对于早期风险的防范仍是一片空白。

4.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责任不明晰,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

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银行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内部控制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大致化、模糊化现象。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长期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严格、有效的内控管理,审贷分离不够严格,风险责任不明晰。另外银行会计、储蓄、出纳、信用证、承兑贴现等这些业务的操作环节内控管理不到位,执行制度不力等问题促使这些业务岗位的案件呈现出高发势头。

5.奖罚激励机制不完善,忽视风险管理要求

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导向的经营战略,追求客户数量和业务规模的增长,相应地基层机构对业务经营指标的考核存在重存贷款总量、轻质量效益的倾向,加上责任追究制度不落实,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及造成不良贷款的责任人,处罚不及时且偏于宽松,达不到惩罚的目的,导致约束制度虚化,形成风险。

6.风险管理人才基础比较薄弱

风险管理人员数量少,缺乏有洞察力、判断力和掌握先进经营管理知识、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没有形成职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二、提高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由于我国宏观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和国内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及其应用的滞后,在国际上发达国家银行业中已经应用成熟的一些数理性的风险管理方法要吸收应用到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体系中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譬如市场风险管理中的VaR模型、信贷风险中的信贷矩阵模型,不仅需要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支持,同时还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的积累以进行风险的测算,另外还要对每一期的风险衡量的实际效果做出评价并基于此不断地对模型进行校正和改进,最后才能形成能够成熟运用的风险计量模型。因此,我国银行业目前的首要任务是要建立完善、严格的风险管理体系,培养银行业风险文化,同时加强风险管理理论和应用的基础性研究,逐步建立起高效、科学、定量分析的风险监控和度量的模型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1.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管理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要利用改制上市之机,根据股权结构变化,建立符合自身战略定位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由银行董事会及其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以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董事会作为全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对风险管理的整体战略决策,对银行风险管理负有最终责任;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实行垂直领导,具体实施对本行风险的全面管理,推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执行层面上要改变以前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行政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业务部门也要逐步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岗位,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进行有效控制,各部门业务主管和业务经理对其业务风险负责,使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与此同时国内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国际大银行的组织模式与运作经验,加快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建立权利、责任、利益边界明晰的组织架构和运行规范、管理科学、内控严密、运转高效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内部控制水平。

2.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增强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

无数事例说明,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比识别和风险评估更重要。在国际上不少金融机构因风险控制不当而造成倒闭的案例中,原因往往并不是因为它们缺乏风险控制的机制,而主要是因为其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过于薄弱。因此,自上而下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和营造浓厚的风险文化至关重要。培育风险管理文化一方面要提高员工法制观念,使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各项内控制度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约束力,夯实风险防范根基;另一方面通过广泛的风险教育和重视业务上的风险估计来培养所有人员对风险的敏感和了解,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危险,时刻警觉,养成按照规章制度要求办事的习惯,形成防范风险的安全屏障。

3.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考核指标的制定要全面考虑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有利于银行的长远经营目标、不能误导各级经营管理人员。商业银行作为企业、经营业绩和经营规模当然是十分重要的,但作为决策层绝不应过于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不能让利润或经营规模掩盖一切;否则可能对管理层和经营层传达错误信息,以增加风险为代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内控环境。要减少考核指标制定过程中的主观性、在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起以利润、不良资产控制为主,业务规模为辅的考核指标体系,实现商业银行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平衡,最终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

4.完善内部核查机制和奖惩制度、防止风险的蔓延

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对那些在执行制度、办理业务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员工及执行内控表现优异的业务人员应有所激励。对违规经营及形成不良资产的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要严格执行;在追究直接责任人员责任的同时也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以提高领导层的责任心。对各类违规行为严惩不贷、决不姑息迁就,以达到处罚一部分教育一大片的目的。

5.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金融信息报告与披露制度,增强金融机构经营及财务状况的透明度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报告与披露的基本数据、指标、范闱及时间频率等。在此基础上,金融监管当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识别和预警方法体系,包括指标体系和评估体系等,及早向金融机构发出风险预警信号,及早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

6.借鉴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方法,提高风险计量水平,增强风险监测和防范能力

(1)要逐步重视经济资本(即非预期损失)及其分配在银行风险控制中的作用。银行经营不单要考虑预期损失、还要考虑非预期损失。预期损失以呆账准备金的形式已被计入了银行经营成本、并在银行提供的产品的价格一如贷款利率中得到了补偿,已不构成真正的风险。真正的风险是非预期损失,所以经济资本要成为银行确定其风险控制边界的基础:当它在数量上接近或超过银行的实际资本时、说明银行的风险水平接近或超过其实际承受能力、这时银行要么通过一些途径增加实际资本、要么控制或回缩其风险承担行为、否则其安全性将受到威胁。

篇3

 

一、岗位描述

负责对北京银行辖内各机构的各项业务和经营管理状况进行审计检查,及时发现事前、事中控制存在的问题,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动态控制和预警;对本、外币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及中间业务进行审计检查;对授权工作实施检查和监督;对信息科技系统实施审计;根据内控管理需要开展专项审计;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对内控制度的充分性、合规性、有效性和适宜性实施检查、评价;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及强制休假审计;运用审计系统开展审计工作;出现业务创新、机构重组及新设等重大变化时,及时有效地评估及跟踪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撰写各项审计报告、意见,进行审计档案资料管理等。

 

二、任职条件

1、全日制本科(含)以上学历,35周岁(含)以下;

2、具有2年(含)以上银行或其他金融行业内部审计、金融业监管及社会审计工作经历;

3、具备丰富的实务经验,熟悉银行会计业务、风险管理、国际业务、资金业务、信息科技管理或其他非银行金融业务运作流程,熟悉金融法律、法规和银行监管制度;

4、具备注册会计师、国际内部审计师(CIA)、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等IT审计资质认证或律师职业资格证书者优先考虑;

5、具有2年以上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经验者或3年(含)以上银行业风险管理、国际业务、资金业务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6、身体健康,能适应经常性出差。

工作地点:北京、西安、南昌、济南、乌鲁木齐

 

三、应聘要求

1、遵纪守法,无不良行为记录;

2、具备较强的事业心和风险意识、良好的个人修养和职业操守;

3、品行端正,无违规违纪等不良行为,在银行业或监管机构无不良记录;

4、不属于北京银行规定的亲属回避对象。

5、敬业乐观,身心健康,能适应经常出差。

 

四、薪酬待遇

北京银行将提供广阔的职业舞台及与之匹配的薪酬待遇,具体与本人业绩挂钩。

 

五、报名办法

请于2016年3月11日前点击下方“点我应聘”,按要求注册、填写完整个人信息并申请职位。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巴塞尔资本协议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日益复杂。2003年5月,中国银监会公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概述(即BaselII第三稿)。新协议以最低资本要求、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三大支柱取代了旧协议的单一资本充足率要求,而且最低资本要求中不仅包括原来的信用风险和加权风险资产,还包括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量化。就中国银行业目前的风险管理水平而言,与国际大银行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是未来几年银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关于风险管理的新理念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阐述的不仅仅是最低资本金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三大支柱,其内容远比我们一般意义上所归纳的三大支柱要丰富得多。《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核心是风险管理,它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

(一)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传统上,我们认为商业银行是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金融企业,核心功能是向社会提供信用中介、金融服务,是典型意义上的间接融资的金融机构。由于来自外部、内部的压力,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理念不断创新,其业务已不再局限于信用中介,而是多元的综合的业务。因此,商业银行的定位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其核心功能不是简单的信用中介、金融服务,而是风险管理,换句话说,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基本任务是管理风险。

(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随着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利率市场化以来,以利率风险为主要风险的市场风险成为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的、重要的风险,使商业银行对风险有了新的认识,管理有了新的发展。《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指出,商业银行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

(三)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认为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对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的重要性是这样描述的,“对风险的判断和资本充足率的考核仅考察银行是否符合最低资本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新协议提出的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突出了银行和监管当局都应提高风险评估的能力。毫无疑问,任何形式的资本充足率框架,包括更具前瞻性的新协议,在一定程度上都落后于复杂程度化高银行不断变化的风险轮廓,特别考虑到这些银行充分利用新出现的各种业务机遇。因此,这就需要监管当局对第二支柱给予充分的重视。”

(四)建模是风险计量的基本方法。尽管风险是否能够通过模型计量精确计算存在争议,但从理论上看,商业银行通过符合监管当局要求的内部模型计量的风险敏感性强,资本消耗小。

二、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起步相对较晚,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防范意识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还有许多不足与问题。

(一)过分追求业务指标,忽视风险管理。由于我国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较为缓慢,市场成熟度低,业务种类不够丰富,这使得众多商业银行不得不将利润的增长点更多地放在贷款业务上。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和企业对银行资金的旺盛需求使得银行信贷扩张。另外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基层银行领导经营指导思想有偏差,重贷款客户的开发,轻贷款质量的管理,不严格执行信贷管理规章制度,导致降低标准发放贷款,形成信贷风险。

(二)尚未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对资产风险的重组、转化、清收、处置等事后管理上,而对风险资产的事前、事中的防范控制做得不够。各个业务部门对各自业务的风险状况分头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目标和风险信息沟通;风险管理部门对于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并未起到检查和督导作用。不良贷款边清边冒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风险识别和管理手段落后,缺乏事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法上,注重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达到了对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全面监督和控制。而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重视定性分析,缺少必要的量化分析,导致在对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不精确,对于早期风险的防范仍存在较大缺陷。

(四)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方面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一方面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另一方面,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强,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然而,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方面远远落在了西方国家之后。国外很多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至今尚未在国内银行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五)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责任不明晰,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银行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内部控制法规度及操作规则,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大致化、模糊化现象。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长期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严格、有效的内控管理,审贷分离不够严格,风险责任不明晰。另外银行会计、储蓄、出纳、信用证、承兑贴现等这些业务的操作环节内控管理不到位,执行制度不力等问题促使这些业务岗位的案件呈现出高发势头。

(六)奖罚激励机制不完善,忽视风险管理要求。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导向的经营战略,追求客户数量和业务规模的增长,相应地基层机构对业务经营指标的考核存在重存贷款总量、轻质量效益的倾向,加上责任追究制度不落实,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及造成不良贷款的责任人,处罚不及时且偏于宽松,达不到惩罚的目的,导致约束制度虚化,形成风险。

(七)风险管理人才基础比较薄弱,风险管理专业人员缺乏,对市场风险识别、监测和控制的专业化能力有待提高。虽然有些商业银行外购了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和监控系统,但由于缺乏有洞察力、判断力和掌握先进经营管理知识、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使得所引进的先进的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和监控系统未能发挥预期的作用。同时,我国还没有形成职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三、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对策

篇5

市场: 等待井喷

内控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客观上是因为内控涵盖了企业运行的全过程,每一个企业都可以从中找到与自己产品相结合的点,并将自己的产品包装成“为企业加强内控服务的”。在主观上,内控以及风险管理等思想的流行,给了软件厂商一个跟随潮流的机会。

于是,ERP厂商、OA协同软件、业务流程管理软件、数据集成软件,甚至备份、邮件归档等存储软件,各个应用领域涌现出来的厂商和方案令人目不暇接。

它们看好的,都是一个叫做GRC(Governance、Risk、Compliance)的市场,或者叫做企业内控。只是,这个市场能否如人们期望的那样,成为继ERP之后另一个新的市场增长点?

蜂拥而至

《基本规范》的出台,让IT供应商无一例外地瞄准了中国企业的需求。毕竟,以前在美国上市、需要遵循萨班斯法案的中国企业数量很有限。

用友刘巍认为,众多觊觎内控管理市场的厂商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慧点公司等从流程管理、协同办公起家的厂商,内控制度中确实有一个层面是关注内控流程的。同样的还有国外的IDS Scheer,主张企业在全部的流程运转中实施监控与控制。第二类是以ERP起家的厂商,其产品和方案会更注重内控执行体系、规范的有效性。第三类则是德勤、IBM等以咨询服务起家的企业,软件更侧重自我评测、流程管理。

目前,用友、金蝶、浪潮等本土ERP软件厂商已经积极行动起来。2008年底,用友NC 5.5产品时就推出了“用友NC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其针对中大型企业的U8也强化了内控的功能。今年3月,金蝶了高端ERP的新版本EAS V6.0,也将“管控全面风险,降低运营成本,高效协同供应链”作为着力点。

浪潮ERP副总裁魏代森认为,传统的管理软件系统本身就具有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一些内容,只不过在《基本规范》出台之前,大家并没有把它们归纳出来。不同的是,国外诸如SAP、Oracle等企业已经针对萨班斯法案做出了相应的产品调整。

CA则形成了IT治理、IT安全和IT管理三大系列产品。用檀林的话来说,CA是萨班斯法案最大的受害者与受益者。2003年,美国证监会对CA的审计中发现了一个分期付款被提前确认的漏洞,CA最终受罚十多亿美元。新CEO上任后,在CA引入了非常强的治理机制,同时,CA的产品线做了调整。如今,CA建立了一个整合的全球法规遵循知识库,整合了全球各行业的最佳实践和法规要求,如银行业的巴塞尔协议,以及医疗、能源等行业一共400多个法规,建立了一万多个控制点,将法规遵从所需要的控制点一一对应到IT系统中,形成了可简化企业风险合规性管理的实施平台。

面对中国的《基本规范》,檀林也看到了其中的问题,“现在做合规最大的挑战就是,咨询商的能力不够充分强大”。因此,CA也希望在中国找一些本土咨询服务商,参考国内各行业的合规要求,对产品进行本地化的改造。

众多厂商中,每类厂商都有自己固有的客户群,面对企业内控的市场,谁的优势更大一些呢?

“因为中国刚出《基本规范》,SAP、Oracle等还没有在国内正式推出类似的产品,从起始点来看,国内、国外ERP厂商的起跑线是相同的,谁动手更早,谁的优势就更大。”刘巍表示。

魏代森也认为,国内与国外内控市场的差异性还是很大的,如政策、法律、文化以及企业管理方式上都有很大差异,国外公司虽然对萨班斯法案的遵循经验较多,但在国内市场不一定仍有优势。

市场有多大

市场无疑是在升温,厂商都感受到了这一点。

檀林指出,中国对合规越来越重视,国内企业也开始建立内控部门,甚至设立CRO等,这都反映了企业战略导向的变化: 从以前不计风险、一味追求销售收入的增长,变为开始追求企业的可持续增长。

慧点的韩国权发现,企业对内控态度的变化有两个时间点:“一个是去年国家出台《基本规范》,在那之前,国内企业认为自己不在海外上市,萨班斯法案的遵循跟自己没有关系。规范出台后,企业开始有强烈的要求去看、去学习。另外一个时间点与金融危机、风险管理有关,从今年开始,企业风险管理的意识变得特别强。”

这显然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是厂商获得更多用户的机会。韩国权乐观预计,市场的空间是巨大的,“所有的企业都需要管理,只不过这么大的蛋糕要一口一口地吃下去。”

其实,不同类型企业看到的机会并不一样。如果说慧点看到的是GRC这个市场的话,用友看到的则是推动用户的IT系统向集成化、统一化发展的契机。

刘巍表示,原来一个企业协同办公、ERP、网上审计可能用的都是不同厂商的产品,在建立内控体系的要求下,客户可能会倾向于选择同一个厂商的产品,以解决信息传递的有效性问题。其中,哪个厂商集成得更好、更全,其就更有优势,企业也会选择以它为核心,作为总承包商将其他产品集成进来。

所有的企业都需要管理,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需要内控相关的软件产品。那些受到外在监管压力、自身有发展动力的企业,才是潜在的用户群。那么,用户对内控相关的IT产品的真实需求有多大?

比如恒瑞医药,从2005年~2008年,集团内所有子公司都针对集团管理要求上了ERP,这些子公司的ERP都在同一个平台上,通过对每个子公司ERP当中的关键信息如生产、销售、人事情况等加以汇总,形成管理层需要的各种报表。CIO王卫列认为,加强内控管理的IT软件有两类: 一类是集团管理软件,一类就是数据挖掘。

“GRC的理念很好,但要在企业中落地还是要基于ERP这类软件的应用,目前我们没有这个需要,集团管理、财务和预算管理、数据挖掘等就足够了。”王卫列说。因此,他对国内上市的恒瑞医药达到《基本规范》的要求很有信心,尽管企业没有专门做一些加强内控的IT投资。

有意引入一套内控管理信息系统的先声药业曾与IBM、慧点等企业接触过,但是百万元的报价让封磊觉得有些昂贵。在衡量了投入与产出之后,先声药业暂时还没有采购内控管理自动化平台。封磊认为,与ERP、电子商务等理念一样,GRC的理念与产品也有一个逐渐普及的过程,至于什么时候能够普及,他也不知道。未知,正是GRC市场最诱惑人的地方。

篇6

关键词:风险管理考核指标奖惩制度经济资本风险度量

2003年5月,中国银监会公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概述(即Basel1第三稿)。新协议不仅以最低资本要求、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信息披露)等三大支柱取代了旧协议的单一资本充足率要求,而且最低资本要求中不仅包括原来的信用风险和加权风险资产,还包括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量化。中国银监会明确表态,至少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1O国集团于2006年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几年后,中国仍将执行1988年的协议。这说明,中国银行业目前的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大银行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是未来几年银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起步相对较晚,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防范意识从高级管理层到基层网点的普通职工呈现逐级递减趋势,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从总行到基层行呈现逐级弱化趋势,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具体有以下诸种表现。

1.过分追求业务指标,忽视风险管理

规模决定市场占有率,所以商业银行经营总资产的大小是决定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政策、市场或传统心理等方面的因素,我国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较为缓慢,这就使得众多商业银行不得不将利润的增长点更多地放在贷款业务上。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和企业对银行资金的旺盛需求使得银行信贷扩张。另外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基层银行领导经营指导思想不正确,重贷款客户的抢夺轻贷款质量的管理,不严格执行信贷管理规章制度,导致降低标准发放贷款,形成信贷风险。

2.尚未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对资产风险的重组、转化、清收、处置等事后管理上,而对风险资产的事前、事中的防范控制做得不够。各个业务部门对各自业务的风险状况分头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目标和风险信息沟通;风险管理部门对于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并未起到检查和督导作用。不良贷款边清边冒的问题比较突出。

3.风险识别和管理手段落后,缺乏事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

国外商业银行事前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较为完善,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达到了对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全面监督和控制。而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没有专门的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风险管理长期以来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量化分析,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科学性不够,对于早期风险的防范仍是一片空白。

4.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责任不明晰,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

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银行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内部控制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大致化、模糊化现象。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长期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严格、有效的内控管理,审贷分离不够严格,风险责任不明晰。另外银行会计、储蓄、出纳、信用证、承兑贴现等这些业务的操作环节内控管理不到位,执行制度不力等问题促使这些业务岗位的案件呈现出高发势头。

5.奖罚激励机制不完善,忽视风险管理要求

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导向的经营战略,追求客户数量和业务规模的增长,相应地基层机构对业务经营指标的考核存在重存贷款总量、轻质量效益的倾向,加上责任追究制度不落实,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及造成不良贷款的责任人,处罚不及时且偏于宽松,达不到惩罚的目的,导致约束制度虚化,形成风险。

6.风险管理人才基础比较薄弱

风险管理人员数量少,缺乏有洞察力、判断力和掌握先进经营管理知识、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没有形成职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二、提高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由于我国宏观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和国内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及其应用的滞后,在国际上发达国家银行业中已经应用成熟的一些数理性的风险管理方法要吸收应用到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体系中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譬如市场风险管理中的VaR模型、信贷风险中的信贷矩阵模型,不仅需要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支持,同时还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的积累以进行风险的测算,另外还要对每一期的风险衡量的实际效果做出评价并基于此不断地对模型进行校正和改进,最后才能形成能够成熟运用的风险计量模型。因此,我国银行业目前的首要任务是要建立完善、严格的风险管理体系,培养银行业风险文化,同时加强风险管理理论和应用的基础性研究,逐步建立起高效、科学、定量分析的风险监控和度量的模型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1.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管理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要利用改制上市之机,根据股权结构变化,建立符合自身战略定位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由银行董事会及其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以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董事会作为全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对风险管理的整体战略决策,对银行风险管理负有最终责任;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实行垂直领导,具体实施对本行风险的全面管理,推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执行层面上要改变以前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行政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业务部门也要逐步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岗位,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进行有效控制,各部门业务主管和业务经理对其业务风险负责,使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与此同时国内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国际大银行的组织模式与运作经验,加快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建立权利、责任、利益边界明晰的组织架构和运行规范、管理科学、内控严密、运转高效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内部控制水平。

2.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增强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

无数事例说明,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比识别和风险评估更重要。在国际上不少金融机构因风险控制不当而造成倒闭的案例中,原因往往并不是因为它们缺乏风险控制的机制,而主要是因为其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过于薄弱。因此,自上而下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和营造浓厚的风险文化至关重要。培育风险管理文化一方面要提高员工法制观念,使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各项内控制度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约束力,夯实风险防范根基;另一方面通过广泛的风险教育和重视业务上的风险估计来培养所有人员对风险的敏感和了解,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危险,时刻警觉,养成按照规章制度要求办事的习惯,形成防范风险的安全屏障。

3.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考核指标的制定要全面考虑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有利于银行的长远经营目标、不能误导各级经营管理人员。商业银行作为企业、经营业绩和经营规模当然是十分重要的,但作为决策层绝不应过于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不能让利润或经营规模掩盖一切;否则可能对管理层和经营层传达错误信息,以增加风险为代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内控环境。要减少考核指标制定过程中的主观性、在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起以利润、不良资产控制为主,业务规模为辅的考核指标体系,实现商业银行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平衡,最终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

4.完善内部核查机制和奖惩制度、防止风险的蔓延

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对那些在执行制度、办理业务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员工及执行内控表现优异的业务人员应有所激励。对违规经营及形成不良资产的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要严格执行;在追究直接责任人员责任的同时也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以提高领导层的责任心。对各类违规行为严惩不贷、决不姑息迁就,以达到处罚一部分教育一大片的目的。

5.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金融信息报告与披露制度,增强金融机构经营及财务状况的透明度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报告与披露的基本数据、指标、范闱及时间频率等。在此基础上,金融监管当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识别和预警方法体系,包括指标体系和评估体系等,及早向金融机构发出风险预警信号,及早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

6.借鉴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方法,提高风险计量水平,增强风险监测和防范能力

(1)要逐步重视经济资本(即非预期损失)及其分配在银行风险控制中的作用。银行经营不单要考虑预期损失、还要考虑非预期损失。预期损失以呆账准备金的形式已被计入了银行经营成本、并在银行提供的产品的价格一如贷款利率中得到了补偿,已不构成真正的风险。真正的风险是非预期损失,所以经济资本要成为银行确定其风险控制边界的基础:当它在数量上接近或超过银行的实际资本时、说明银行的风险水平接近或超过其实际承受能力、这时银行要么通过一些途径增加实际资本、要么控制或回缩其风险承担行为、否则其安全性将受到威胁。

篇7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企业 内部控制 战略步骤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是以企业各项管理制度为基础,以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为目的,通过全方位建立和实施过程控制体系促进企业价值目标的实现。

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根据愿景做出的风险分析、对策安排和管理保证的过程,由高管层明确企业发展目标,并在这个目标下分析企业资源,分析行业、市场、宏观政策变化,由各级管理者依据风险管理要求,开展管理工作和风险控制工作。

房地产开发主要通过获得土地使用权让渡,并依据一条标准进行房屋设计、采购、施工和销售,最后向业主交付产品的过程。根据目前宏观形势的变化,政府调控政策密集出台,房地产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特点、运营质量和管理水平,结合宏观层面和经济规律,不断调整管理行为,促进企业稳步、快速发展。

二、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的难点和重点

1、当前环境下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的难点主要包括:全球性经济萎缩未完全走出低谷,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的决策;行业政策变化频繁,企业在筹资、融资、土地收购压力加大;产品单件性、项目分散性导致成本管控复杂;销售形势不明朗,收益和现金流不能有效把握;市场和行业形势多变,风险应对与机会把握之间难以取舍和平衡。

2、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要点包括:从战略层面结合行业与市场变化,根据区域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维持资本运营合理力量和必要的弹性;坚持现金为王的管理原则不放松,保持企业积极稳健的财务政策和有效的支付能力;正确识别、评估企业经营管理风险,按照轻重缓急分别提出应对方案,克服内在管理风险;在机会与风险、效率与管控之间保持合理的平衡,切实保证管理水平和运营质量;慎重决策,保持合理的扩张速度;采取灵活多样的资本运营、合作经营方式,分散投资风险;评估利润增长点与税负增加带来的现金流变化与经营风险;做好品牌运营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现品牌与人力资源收益。

三、完善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战略步骤

1、成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构。只有使内部控制机构设置和审计人员的职责具有独立性,才能合理行使相关控制权利,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合理控制企业相关风险。

2、分析内外部环境。房地产企业的外部环境影响力,较其它行业更显得长远和复杂,长期的外部环境影响方面有:一是国际经济形势,特别是国内经济形势及其走势对企业投资方向的影响;二是国家重点发展方向和区域与城市化进程对企业投资重点的影响;三是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对企业投资策略的影响。短期的环境影响方面有:一是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可能影响企业的资本运营;二是金融市场和汇率变化将影响公司筹资与融资;三是我国政府主导经济能力比较强,将影响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四是税收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等等。

3、制定企业目标。通过对内外部环境的分析,房地产企业管理者必须首先确定企业的目标,分析企业资源能力和利用外部资源可能性与获得的份额,确定对企业目标的实现有影响的重大事项,将企业风险控制与企业管理目标结合起来,使制定的目标与企业的内外部风险管理相契合。

4、根据内外部环境及企业目标识别风险:由于有不确定风险的存在,房地产企业管理者需要对风险事项进行识别。实施内控战略步骤时,需要结合管理目标,对各项目标与实现目标的资源整合、管理行为中的各项潜在风险进行查找,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对其负面事项进行评估并做出反应。识别的方法一般采用“五力分析法”、“流程查找法”、“报表法”或采用“内部问卷调查”等方法。

5、评估风险:房地产公司的管理者进行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了解潜在风险事项如何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管理者应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等方面对风险进行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是指某项评估出来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影响程度则是指某项风险发生将会带来损失的大小,评估方法一般采用排列组合、回归分析法等方法或工具。

6、风险反应。对于企业评估出来的重要风险,企业都应考虑风险反应方案。房地产企业管理者应理性的分析企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积极制定并实施风险容忍度之内的风险反应方案。

房产企业应对风险容忍度以外的风险进行评估,即对剩余风险进行重新评估,从公司总体的角度、或者组合风险的角度重新计量风险。房地产企业管理者应采取必要措施对企业总体风险进行复合评估,并选择相应的风险反应方案,保证风险在预期的合理控制范围内。

7、控制活动。在制定了相关的风险控制方案以后,房地产企业管理者应实施具体的控制活动保证风险反应方案得到正确执行。控制活动存在于企业的各层面和各个部门,房产企业管理者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确定采用的政策和影响该政策的一系列程序,确定这些程序和方法的优化和调整等。

8、信息和沟通。来自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相关信息必须以一定的格式和时间间隔进行确认、捕捉和传递,以保证公司的员工能够执行各自的职责。信息与沟通主要存在三个方向:一是风险控制活动过程中的信息与沟通,二是风险评估或重新评估过程中的信息与沟通,三是风险控制结束后反馈机制的信息与沟通。这项工作一般由责任部门与内控部门之间的以多种形式得以实现。

9、监控与持续改进。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的监控是指评估风险管理要素的内容以及运行的执行质量等。企业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对风险管理进行监控――持续监控和个别评估。监控还包括对企业风险管理的记录和对记录的检查,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记录和运行情况进行测试和评估,当房产企业根据管控的需要对外报送企业风险管理效率报告时,应为企业的内控管理设计一套记录模式并保持有关的记录。

总之,房地产企业要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建立和完善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内部控制体系,认真总结和探索内部控制的新方法、新思路,从完善和加强内部管理的角度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巴塞尔资本协议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7-0051-03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日益复杂。2003年5月,中国银监会公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概述(即BaselⅡ第三稿)。新协议以最低资本要求、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三大支柱取代了旧协议的单一资本充足率要求,而且最低资本要求中不仅包括原来的信用风险和加权风险资产,还包括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量化。就中国银行业目前的风险管理水平而言,与国际大银行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是未来几年银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关于风险管理的新理念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阐述的不仅仅是最低资本金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三大支柱,其内容远比我们一般意义上所归纳的三大支柱要丰富得多。《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核心是风险管理,它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

(一)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传统上,我们认为商业银行是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金融企业,核心功能是向社会提供信用中介、金融服务,是典型意义上的间接融资的金融机构。由于来自外部、内部的压力,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理念不断创新,其业务已不再局限于信用中介,而是多元的综合的业务。因此,商业银行的定位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其核心功能不是简单的信用中介、金融服务,而是风险管理,换句话说,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基本任务是管理风险。

(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随着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利率市场化以来,以利率风险为主要风险的市场风险成为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的、重要的风险,使商业银行对风险有了新的认识,管理有了新的发展。《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指出,商业银行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

(三)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认为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对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的重要性是这样描述的,“对风险的判断和资本充足率的考核仅考察银行是否符合最低资本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新协议提出的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突出了银行和监管当局都应提高风险评估的能力。毫无疑问,任何形式的资本充足率框架,包括更具前瞻性的新协议,在一定程度上都落后于复杂程度化高银行不断变化的风险轮廓,特别考虑到这些银行充分利用新出现的各种业务机遇。因此,这就需要监管当局对第二支柱给予充分的重视。”

(四)建模是风险计量的基本方法。尽管风险是否能够通过模型计量精确计算存在争议,但从理论上看,商业银行通过符合监管当局要求的内部模型计量的风险敏感性强,资本消耗小。

二、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起步相对较晚,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防范意识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还有许多不足与问题。

(一)过分追求业务指标,忽视风险管理。由于我国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较为缓慢,市场成熟度低,业务种类不够丰富,这使得众多商业银行不得不将利润的增长点更多地放在贷款业务上。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和企业对银行资金的旺盛需求使得银行信贷扩张。另外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基层银行领导经营指导思想有偏差,重贷款客户的开发,轻贷款质量的管理,不严格执行信贷管理规章制度,导致降低标准发放贷款,形成信贷风险。

(二)尚未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对资产风险的重组、转化、清收、处置等事后管理上,而对风险资产的事前、事中的防范控制做得不够。各个业务部门对各自业务的风险状况分头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目标和风险信息沟通;风险管理部门对于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并未起到检查和督导作用。不良贷款边清边冒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风险识别和管理手段落后,缺乏事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法上,注重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达到了对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全面监督和控制。而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重视定性分析,缺少必要的量化分析,导致在对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不精确,对于早期风险的防范仍存在较大缺陷。

(四)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方面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一方面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另一方面,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强,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然而,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方面远远落在了西方国家之后。国外很多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至今尚未在国内银行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五)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责任不明晰,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银行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内部控制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大致化、模糊化现象。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长期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严格、有效的内控管理,审贷分离不够严格,风险责任不明晰。另外银行会计、储蓄、出纳、信用证、承兑贴现等这些业务的操作环节内控管理不到位,执行制度不力等问题促使这些业务岗位的案件呈现出高发势头。

(六)奖罚激励机制不完善,忽视风险管理要求。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导向的经营战略,追求客户数量和业务规模的增长,相应地基层机构对业务经营指标的考核存在重存贷款总量、轻质量效益的倾向,加上责任追究制度不落实,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及造成不良贷款的责任人,处罚不及时且偏于宽松,达不到惩罚的目的,导致约束制度虚化,形成风险。

(七)风险管理人才基础比较薄弱,风险管理专业人员缺乏,对市场风险识别、监测和控制的专业化能力有待提高。虽然有些商业银行外购了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和监控系统,但由于缺乏有洞察力、判断力和掌握先进经营管理知识、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使得所引进的先进的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和监控系统未能发挥预期的作用。同时,我国还没有形成职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三、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对策

我国作为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以及我国宏观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和国内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及其应用的滞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仍不规范,抗风险能力较弱。按照国际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关键要在银行内部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同时,围绕风险管理的文化、体系、技术等方面也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一)吸收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要求不但重视对传统的信用风险的管理,而且要全面考虑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因素的管理,并逐步应用于信贷决策、资本配置、经营绩效考核等业务管理的全过程。银行不能一味追求资产规模扩张和短期盈利增加,而需要将各种风险价值计算在内,将当期收益扣除经计量的预期损失,据以推测各种收益率,促进长期持续盈利能力的增强。

(二)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当前国内商业银行要建立符合自身战略定位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由银行董事会及其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以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董事会作为全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对风险管理的整体战略决策,对银行风险管理负有最终责任、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实行垂直领导,具体实施对本行风险的全面管理,推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执行层面上要改变以前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行政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业务部门也要逐步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岗位,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进行有效控制,各部门业务主管和业务经理对其业务风险负责,使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与此同时国内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国际大银行的组织模式与运作经验,加快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建立权利、责任、利益边界明晰的组织架构和运行规范,管理科学,内控严密,运转高效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内部控制水平。

(三)提高风险计量水平,增强风险监测和防范能力。《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在提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基础上,给出了计量三大风险的方法。《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计量三大风险共设计了8种方法,除信用风险的标准法外,其他7种方法均建立在模型设计的基础上。这反映出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计量风险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提出的新要求,因此,要重视计量方法的引入和使用。我国商业银行要紧跟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步伐,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计量方法。一是要从观念上充分认识商业银行使用计量方法对风险进行管理的意义,这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念的转变。二是研究能够准确计量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方法。在争取巴塞尔委员会支持的基础上,充分掌握《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思想的前提下,设计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计量模型,然后积累数据,对计量模型进行测试,修正后确定三大风险的计量模型,并且在我国商业银行中推广,全面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

(四)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考核指标的制定要全面考虑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有利于银行的长远经营目标,不能误导各级经营管理人员。商业银行作为企业,经营业绩和经营规模当然是十分重要的,但作为决策层绝不应过于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不能让利润或经营规模掩盖一切,否则可能对管理层和经营层传达错误信息,以增加风险为代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内控环境。要减少考核指标制定过程中的主观性在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起以利润、不良资产控制为主,业务规模为辅的考核指标体系,实现商业银行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平衡,最终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

篇9

关键词:内控;财务评价;量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加白热化,各大企业的兼并重组已是司空见惯。因而,企业的内控管理难度系数加大,构建完善、高效的财务内控系统变得十分重要。相对而言,对投入资本回报率要求高的上市是公司来说,构建高效、完善的企业财务内控体系已成为首要任务。然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上市公司内控水平较低,原因在于缺少可量化的企业内控系统和财务评价框架。同时,缺乏完备的会计信息系统,这也成为阻碍上市公司内控水平的重要因素。

一、企业内控和财务评价相关问题的分析

(一)构建高效、完善企业内控和财务评价体系的目的

建立内控系统和财务评价体系的目的在于为经营者、所有者、投资者验收企业经营效果,完善管理制度,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最低化降低投资风险,为经营者、所有者、投资者持续有效的经营和投资决策提供可靠保障。此外,企业的财务评价体系为债权人检查企业的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提供参考。使债权人做出的决策有章可循。由此得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的财务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者、所有者、投资者的切身利益的好坏,是他们共同关注经济活动中焦点所在。

(二)影响企业内控的相关因素

1.筹资活动因素。充足的资金来源,高效的资金运是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的根本保障,然而目前企业自有的资金十分有限,那些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往往需要持续的、大笔的资金投入。但是此时企业单凭自身的力量是远远达不到发展所需资金量;即使再完善的内部控制也解决不了资金严重缺乏的问题,对外融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但是很多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体制不规范,更本无法达到融资机构的要求,因此不能获得融资机构的贷款。

2.内部控制成本对其造成的制约。企业为了提升资金利用率,加快发展步伐,在实施内控的运作成本上会显得苛刻,当内控的投入成本达不到应有的盈利指标时,很可能就会考虑削减内控成本,没用充足的资金支持,内控就成了“无水之鱼”,难以存活,或是仅仅成为一种形式,起不了实质性的作用。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做好内部评价

1.内部评价是指围绕企业内部生产、内部监管、风险防御等方面检测内控系统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通常有三种方式:其一,将披露的内部控制评价信息作为依据;其二,以建立指数的方式评价内部控制质量;其三,通过问卷的渠道评价内部控制的质量。能否构建高效、完善的内控制度不仅关系到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还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持续地发展,对企业的发展的好坏也至关重要。因而,企业在日常经营中,要增强自身的风险意识,提升自身的风险应对能力,万不能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使用恶劣的竞争手段,不然只会得不偿失。企业应当以科学、高效的内控体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率,为其未来的壮大打下牢固的根基。

2.做好风险评价。企业风险评价的系统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初步完善起来的。其关键是做好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制定符合企业未来发展的风险评价体系。此外,不同阶段的风险应对措施都有所不同,因而需要对掌握的信息和发现的问题及时作出探讨,做到防微杜渐,与时俱进。换言之,企业风险评估体系是企业内控的关键内容,企业若想在未来持续的经营下去就必须制定企业发展相匹配的风险预警体系。

(二)以信息化方式完善企业内控

1.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已被人们广泛的运用到日常工作学习中,这自然也包括了企业内部控制运用信息化的方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一方面致使企业的会计管理顺应的潮流发展;另一方面使企业内控管理借助信息化优势,便捷的对会计信息进行甄选、采集、管理,不仅提升了内控管理速度,还降低了会计信息的使用风险。信息化的管理能使企业的资金运营情况透明化,方便及时找到企业资金运营中的漏洞并在第一时间着手解决。这大大降低了资金损耗率,与此同时还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便捷了对企业资金动向管理,对财务变动情况的全面监管和追踪,从而确保企业资金运营的顺利发展。

2.企业在运用信息化方式提高内部控制效率的同时,不能忽视了对会计人员素质的培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使内控制度得到较好的执行,否则再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都会形如虚设。从本质上来说,完善的管理制度仅仅是企业的硬件,它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软件才能得以存活,这个软件就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三、企业财务评价体系的量化

(一)企业财务评价的内容

财务评价是指企业的财务部门针对企业各个月份或季度的全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为主要内容进行细致的研究、讨论。企业进行财务分析的主要资料包括财务部门编制的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表、现金流量表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分析指标时要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原因在于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业分析指标的侧重点不同,应由具体的情况考虑相对指标或绝对指标的运用。

(二)财务报表相关指标的分析

1.盈利能力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是指企业的获利能力。它是对到企业经营者的业绩的考核,同时关系到所有者分红的份额,债权人利息的偿还。常用的指标有股东权益报酬率、资本保值率、资本收益率三种。其中股东权益报酬率和资本保值率都没有绝对的评价标准,因行业性质而异。而资本金保值率则是越高越好,越高意味着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完整性和安全性越高。

2.偿债能力的分析。资金流动情况的评价和分析,是企业所有者债权人、投资者都很关注的问题。偿债能力包括长期偿债能力和短期偿债能力。对长期债权人来说他们关注的是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而对于短期债权人来说关注的是企业资金的变现能力,即企业是否有足够的变现资产偿付即期的债务。有效地运用这些财务指标,建立高效科学的财务分析体系,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未来持续的发展,从而顺应企业的信息化时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企业内控和财务评价的量化[J].上海国资,2011(8):84-85.

[2]赵美丽.浅析企业内控和财务评价的量化[J].时代经贸,2012(6):178.

篇10

当前全球金融形势又现颓势,欧债、美债先后动荡不止,国内CPI长时间高企而货币政策空前紧缩,相应带来外汇与债市的波动与反复。全球经济环境仿佛迷雾般充满不确定性和动荡的局面,给处于国际化和转型进程中的中国企业的运营和财资管控,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在这种内外皆不稳定、变数重生的经济环境之下,《首席财务官》杂志携手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于2013年12月6日在广州举办了“CFO高峰对话暨2013恒生中国商业论坛”,旨在就目前企业界普遍关注的风险和挑战进行深入解读和经验分享。

这场主题为“资金运营·高效为王”的商业论坛汇聚了80余家中国本土最优秀的行业领先企业的首席财务官参加,来自金融界和企业界的代表均针对当前的经济环境,就企业应如何进行投融资管理、资金链条的优化管控,以及在与海外贸易与投融资活动中该怎样稳守出击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财务营运及资金外汇管理总监李颖仪首先发言,分享了如何构建适应企业发展轨迹的资金管理体系。李颖仪不仅介绍了安利的整个资金管理架构,还从销售终端到集团层面全方位地介绍了安利流程优化节约成本的方法。李颖仪在总结这些年来的管理经验时说:“辨识企业需求、建立适应公司架构的银行账户管理结构是成功的基础。同时,我们要更善于利用科技提高资金使用的可见度和透明度,并且着力规范终端店铺的营运资金管理流程以提高效率。此外,还要打造一支富有执行力和创造力的团队,这才能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上做到游刃有余。”

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企业及商业银行部门业务管理总监区伟权则从另一个方面深入解构了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机遇。区伟权认为,如果实现充分的自由兑换,人民币便能成为全球第三大交易货币,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资本账户开放度更高,将带来更多的人民币多元化机会,而提高国际流动性。国内金融行业的进一步的金融改革,将把内部金融体系纳入正轨,为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铺路。而恒生银行在人民币的产品和服务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并且可以实现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服务联动,这些经验和优势将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资金。

弗兰卡亚洲采购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万贝西的演讲,则就新形势下的集团资本融通变化进行了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万贝西更多地介绍了集团资本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机制,使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瑞士企业的管理经验更加清晰明朗。

随后的对话环节将此次论坛推向了,在《首席财务官》杂志出版人田茂永先生的主持下,弗兰卡亚洲采购有限公司CEO万贝西、十长生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周鹏飞,以及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企业及商业银行部门业务管理总监区伟权围绕“通胀与紧缩环境中集团企业的财务风险管控”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引发了参会人员的强烈共鸣和深刻反思。

在风险和机遇并存的今天,恒生银行更希望能够携手中国企业一起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平台案例”与“加强风险管理,走向精益财务”分享了关于财务管理技术平台与应用的精彩实施案例。

尽管行业的不同、地区分布的差异,使每家企业面对的管理难题千差万别,但关于如何在危机时代节本开源、提升内控与精益化管理水平,已然成为每位CFO无法回避的现实,《首席财务官》也将和全国的CFO一起持续关注。

CFO精英石家庄论道内控与风险管理

伴随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大环境,对于负有企业全面转轨责任的CFO们来说,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建设,显然成为必备的转轨要素。CFO们如何为本土企业的战略转型铺设“低摩擦系数”的精益财务轨道?为此,《首席财务官》杂志携手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于2013年12月18日在河北石家庄举办了主题为“财务精益时代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2013TOP CFO城市巡回论坛。本次活动汇聚了近80位石家庄当地知名企业的财务高管出席,针对当前环境就企业应如何提升抵抗风险能力、企业风控管理中的实战策略、集团企业内控的战略思维框架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ACCA资深会员、特雷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财务总监聂旻,针对面临全球化运营,集团公司如何提高抵抗风险能力的话题做了深入的阐述。在解读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时特别强调:一是要严格遵循会计准则;二是要保障资产安全,预防财务欺诈发生;三是要合规并履行全球法律义务;四是要注重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