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技术的优势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检验技术的优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医学检验学是一门多学科、多技术交叉的、以通过实验室技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的应用性学科[2]。我国自从1983年开设该专业的本科教育以来,培养了很多高层次的检验人才,相比以往以中专生为主的学历结构,检验人员的素质和结构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使在岗的低学历检验人员也逐步通过各种继续教育方式达到专科和本科学历,检验人员的素质得以普遍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前身是医学检验,虽然专业名称看似只有两字之差,但从学习体制、办学模式及学位专业课程设置上,都有一定改动。在2013年之前,我国医学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中的医学检验专业均是五年制,学生毕业后为医学学士;而2013年之后,国家教育局将医学检验专业更改形成为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所学专业方向从医学改为理学[3]。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和高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给检验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下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真正的达到该专业教学的核心能力要求,需要从多个层面和角度进行剖析和总结。2017年是我国医学检验教学改革后第一批四年制理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在过去的四年制教学中,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和学习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探讨、分析和解决。
2当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课堂灌输式教学方法难以适应现阶段教学目标
医学院校学生的学习普遍具有时间紧,任务重,赶场上课现象突出的特点[4]。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2013年改革后,学制变为四年,除去大学四年级为期一年的临床实习,所有的理论课学习时间仅有三年,虽然相比五年制的医学检验专业,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上稍有缩减,但总体上,医学院学生专业课程安排不堪重负,学生几乎全天候在上课,而目前各大院校的医学检验技术院校授课依然主要沿用课堂灌输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随着现如今不断增大的教学信息量的,目前正在沿用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课程建设致使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更是无从谈起。
2.2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及时传授前沿知识
医学检验作为近几十年发展较为迅速的学科,检验技术、手段及相应的仪器设备的更新非常之快,而各大高校所采用教材再版速度较慢,致使学生通过课本学习到的知识滞后于医学的真正发展,到临床上实习和工作的时候,学校所学知识及技能不能完全和临床进行对接。因此,对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改革的医学检验技术四年制的学生来说,让其积极参与慕课教育的实践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慕课教育作为基于网络的线上教育,可实现学科前沿知识的广泛传播,学生可多渠道全方位的了解和学习整个学科的所有知识点,而不局限于教材和教师只能在课堂短短几十分钟所能讲授的内容,为学生及时的更新知识体系,接受最新的学科前沿发展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
2.3对学生创新性引导不足导致科研水平低
医学检验专业从起步至今只有短短的三十余年,相对于其他学科起步晚,整体科研氛围还不是很强,而目前检验医学的技术发展迅速,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校期间除了最基本的课程学习之外,需要多接触和培养一定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性思维,才能在日后走到工作岗位,尤其在医院的检验科工作的时候,能适应临床复杂多变的样品,并始终保持探索发现的工作态度,能更紧密的跟临床结合,为临床更好的服务,而不仅仅是按照标准的操作方法进行机械的重复性操作。据笔者观察和临床带教老师反应,学生在毕业实习进入工作中,动手不动脑的现象比较严重,科研素质整体不高,开拓创新性思维欠缺。
2.4学生能力水平不一使实验教学难度加大
如今高校每年的招生人数仍然持续增加,而学校的硬件建设和相应的师资配备不一定能完全跟上,尤其表现在实验性学科,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很多学校采取了不同班级合并上课的方式[5]。虽然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有限的教学资源和师资与学生人数增多之间的矛盾,但由于多个班级一起上课,教师的实验教学设计难度大幅度增加,工作量大,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只能操作整个实验流程中几个关键的步骤,教师也无法亲身指导每一个学生。同时,传统的微生物实验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口头讲授实验原理、方法、教师示教,然后学生再动手操作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缺乏互动性、直观性和生动性,不利于其对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势必会大大降低实验教学的效果。
3慕课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的互补优势
3.1教学模式翻转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
目前各大院校的教学模式仍主要采用集中式课堂学习方式,虽然这种教学方式难以被替代,但在现如今学生人数持续增加及知识更新迅速的信息化时代,也存在诸多弊端。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由于教师的授课受制于教学大纲和教案的范畴,课堂教学时间又有限,教师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讲解最为重点的内容和知识点,没法尽可能的为学生拓展知识面,往往出现课堂授课的教学内容年复一年的几乎没有变化,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体系更新慢,更无法针对学生做到差异化教学。在信息如此发达的现如今,学生的学习仍然是填鸭式的非主动式学习方式,完全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培养。而将慕课引入到传统教学中,对于传统教学的最大改变就是使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定位发生转变。应用幕课的网络教学形式,知识的传授不再只局限于课堂,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课堂外的碎片化时间,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方式提前了解要学习的内容,在学生提前了解学习内容之后,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只是学生内化知识的一个过程,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比例可以大幅减少,而增加了师生、生生之间面对面的讨论和交流时间,使课堂交互性增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由被动的“听课”转变为积极的参与整个教与学的过程,教师的角色由单纯的“讲课”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幕课的出现使教学方式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可使传统教学所不能及的“层次化教学”和“个性定制式教学”得以真正实现[6]。因为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本来就有差异,因此幕课的引入可以完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决定学习的速度和内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不受制于教师课堂所教授的内容和进度,可以利用幕课拓宽自己的学习宽度和深度;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幕课资源反复学习相关内容,并可通过幕课平台随时向不同的教师寻求帮助,多方位去巩固和理解知识点。因此,幕课理念下,学生的学习变得自主性很强,不受地域和时空的限制,传统的课堂学习则更多的成为师生之间知识进一步内化和深度探究、思辨的互动场地。
3.2慕课课程内容短而精并极具吸引力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虽然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大量的基础知识都是要学生通过识记的方式固化知识点,很多内容繁杂琐碎,目前虽然传统的课堂教学也均采取的是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的辅助教学方式,但是45min1个课时的大量知识点输出,其课程设计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对备课老师是一个挑战。在传统教学中引入幕课的教学形式,其内容多以动画及视频的形式呈现,相比于传统的幻灯和教师一个人长达45min的讲授,慕课课程制作的视频一般均为10~20min高度精练的“微型课”,视频内容针对某一个知识要点或重点、难点进行举例和讲解,其内容更具吸引力,短而精的知识点不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和产生疲劳,从而更容易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7]。
3.3激励和增强教师的再学习及创新能力
在慕课平台,同一门课程的授课教师不是一个或几个人,也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教研室,而是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包括一些顶尖名师、学者的团队,这个团队的授课将具有更为新颖的模式和更加出色的教学理念。在这种体系下,学生所拥有的资源和平台优于传统的集中式课堂教学,学生将吸取的知识更为广泛而深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将越来越多。同时,在信息量庞大和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幕课环境下,每个人都必须是积极的学习者,作为学生引导者的教师更应该是忠实奋进的学习者。在幕课平台下,教学课堂将不再收到任何一个老师的控制,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教学目标和课题要求、能力培养等指标都更进一步提升,教师要做的工作量倍增,这就要求每一个老师的知识量要比以往更大,需要不断地丰富、补充、更新,才能持续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此外,通过慕课,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与世界上其他优秀的教师和同学共同探讨,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高人”从不同的角度自由地发表带有质疑甚至批判的意见和建议,这些问题难免会带入到实际课堂,大学教师从来没有面对过如此复杂和多样的学生群体,提出的问题也是极具针对性,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种挑战。而目前高校很多教师很少研读新的内容,缺少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反思,一直处在自我陶醉、自我封闭的环境下,甚至有些教师的教案好几年都没有变化过,相同的内容以固定的方式讲解,如果不及时更新知识量,必将被淘汰。因此,慕课的引入和应用,可大大激励和增强教师的再学习及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老师知识储备和业务能力。
3.4降低实验教学难度并提高实验效果
在实验教学中引入“慕课”理念,可实现不同水平学生的差异化教学,大大提升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参与度和兴趣,并可多方位评价实验课程效果。在实验教学中,可建立基于“慕课”的“三步走”模型[8],即可以整个实验过程分为课前预习、课内互动和课后测验评价三个阶段。在课前,教师收集各种和实验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等素材、制作课件、精心录制视频,同时把在实验中有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误操作及原因分析等都放到网络平台上,然后让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预习实验视频内容,并可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进行模拟实验,从而掌握整个实验流程和操作要点。还可以针对实验中的重点和难点设置小测验,学生作答的过程可以进一步巩固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然后等到真正的课堂式实验操作时,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效果。在实验课堂上,教师则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指导和交流,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的实验习惯,而不是让学生简单的机械式临摹操作,从而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课后,学生通过幕课网络平台上传实验报告以及对实验的认识和总结,教师可以清晰明了的掌握学生对实验的掌握情况,并形成学生的实验档案,便于管理和回顾。
篇2
区别于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检验医师的培养目标,四年制医学检验的培养目标是检验技师,从事日常的检验技术工作,能进行检验方法的更新、引进、应用和评价,能全面做好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也可参与科研中的部分实验工作[8],对临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与临床对话能力的要求则要低于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主要的岗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9]。1.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分析从检验医学的发展趋势和岗位分析的角度看,检验工作者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四个方面:①群集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素养、医患沟通与团结协作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英语的应用能力、就业或创业能力等。②专业技术能力。是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分析和解决岗位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常用检验仪器的使用能力;从事检验各亚学科(临床基础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血液学及输血学检验等)服务性检测的能力;计算机信息和数据处理能力。③实验室质量控制能力。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全过程质量控制能力,最大程度上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核心在于坚持有效的持续改进。④专业拓展和创新能力。是适应检验医学学科不断的发展和岗位的不断分化,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专业拓展能力是指自主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包括适应医学检验信息化、自动化以及外延到与人类健康有关的体外诊断试剂研发、仪器设备制造的新技术等;科研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能针对医学检验前沿技术或实际工作中的难点问题,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归纳发现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2.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体系与检验岗位能力匹配的知识体系包括:①人文素养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是可持续学习的基础;②工具性和方法性知识:是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包括计算机知识、英语、文献检索与应用。③专业基础知识:是岗位上做好服务性检测的专业基础,包括基础医学知识如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以及实验诊断相关的临床医学知识如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④专业知识:包括专业的核心知识和专业拓展知识。专业核心知识是医学检验各亚学科的技术知识,直接反映当前岗位的工作需求,体现专业的针对性;专业拓展知识是适应检验医学的学科不断发展和检验外延的不断拓宽的新技术、新知识。
二、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原则
1.准确、全面、发展的原则准确就是要认真分析毕业生就业岗位的特点,搞好人才需求定位;全面就是把胜任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统筹考虑,搞好人才规格定位;发展就是要与时俱进,着眼专业学科发展和岗位变化对人才要求的提高,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培养标准,搞好人才的发展定位。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必须契合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检验学科发展特点,以检验市场的实际需求和工作岗位任职能力的需要为导向进行设计,以保证毕业生能凭借自身的专业素质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顺利就业,这一点十分重要。2.突出办学特色的原则特色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有了特色,专业才有生存的价值和发展的动力。检验医学不同层次的岗位分工必然会存在,各举办院校也有自己的学科优势、资源优势和办学传统,因此,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不应僵化也不应单一,可考虑设置保证标准和发展标准,这样既保证了基本教学质量,也为各个学校留有创新和专业特色发展的空间。3.可行性原则人才培养标准必须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真正指导教学实践,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与自定标准相符合。因此,制定的人才培养标准必须与学校的定位与实际工作状态相符合,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从国家政策层面,教育部通过调整学制已经明确四年制医学检验为检验技师的培养,因此,要避免盲目拔高制定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三、成都中医药大学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标准的设计思路
成都中医药大学从2007年开始招收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从一开始就是走的检验技师的培养道路,注重在检验方法学、实验种类、检验项目、技术种类等教学内容上体现出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考虑到近年来体外诊断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既能胜任临床检验工作,又能从事人类健康有关的检验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支持的新型检验技师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因此,在课程设置中通过强化或新增体外诊断技术相关课程,进行专业后期分化,形成体外诊断技术专业方向,解决了学生就业出口单一的问题。1.培养目标的定位的调整教育部1999年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的是以培养检验医师为主要目标的五年制检验专业本科生,由于受到职业定位、工作目标、师资力量和岗位设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得不到系统全面的规范化检验医师临床培训,在参加工作后往往很难尽快胜任检验医师的岗位和职责。因此,我校将“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调整为“掌握检验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检验医学必备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将“能在各级医院、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检验检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人才”调整为“具备现代医学检验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能在各级医院、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公司及独立实验室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知识要求医学检验专业知识体系包括化学分析、仪器分析、检验医学、基础医学等,主要掌握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检验医学必备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临床检验(包括临床检验基础、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病原生物学检验、血液学检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临床输血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现代仪器设备及先进医学检验技术,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和基本操作规范等。3.能力要求具备从事临床检验的基本技能,能熟练地操作常用的临床检验仪器,能进行日常的仪器维护;具有初步的实验室信息管理和生物安全管理能力;具有初步的与病员及临床科室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具备一定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英语阅读能力、听说能力和写作能力;具备文献检索,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4.素质要求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与职业道德,依法行医;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关心病人,将维护人民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养成较好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勤奋向上,具备踏实工作的作风。具有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一定的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基础,并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积极主动了解、获取和掌握本领域发展动态及新知识、新技术的意识。身体健康,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5.专业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医学检验技术的应用能力为原则,以能胜任临床检验工作为基本保证,通过新增医学检验仪器学、体外诊断产品评价、生物医学工程导论、生物科学概论、医药市场营销学、检验技术前沿进展等体外诊断技术方向性课程,实现专业教育前期打通,后期分化,培养既符合医学检验内涵发展又能拓展到体外诊断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支持的新型检验人才。其课程设置分为四大课程群,见表1。6.专业实践体系结合本专业特色,单独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改变了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现状。在见习和实习环节,要求前期选择了体外诊断技术方向课程的学生到相关的体外诊断产品公司见习或实习。见表2。
篇3
从一般意义上说,代谢组学是指通过分析组群中的单个细胞结构、器官、组织或者体液内的小分子物质,对组群指标进行高位检测和操控处理,利用多元统计学原理和模式识别的技术设备,对细胞体内的代谢物质进行全面立体的检查和研究;是一门对某一特定时间段的有机体全部小分子代谢物质,进行定量和定性解剖处理的学科。
二、代谢组学技术与研究方法
(一)代谢组学的检测技术
1、核磁共振技术
核磁共振技术作为检测有机体机构的重要谱学,能够在自动旋转的原子核的基础上,依靠核外磁场的引力作用,通过吸收到的辐射波刺激发生能量跳迁的一种谱学技术。其优点在于无损害,对检测的样品结构不存在破坏性;操作方式多样化,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变换多种检测方案,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研究;速度较快,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检测结果;富有动态性,能够得到较为与时俱进的灵活变动的研究信息。缺点在于检测的灵敏度不是很高,制约着NMR技术的发展。
2、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从字面上解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融合了色谱、质谱二者的优势特点,检测的灵敏度更高、效能更好、分辨率清晰。由于自身的构造,需要观测的主要参数为毛细管柱的尺寸大小等指标:被检测样品通过毛细管柱时,仪器设备会依据生物体分子的构成性质不同而得到分离,各自流入不同的柱子里,记录下不同时间段里流入柱子里的分子结构,然后利用色谱和质谱进行检验。这样通过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能够及时准确地将被检测样品实行快速的剥离,然后利用相关仪器进行检测和分析处理,最终进行定性分析,记录研究的结论。但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也有自身的局限性,由于在检测之前需要对样品结构实行预备式的衍生化操作工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会因时间的耽搁而使原本的样品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使检测结果不真实;同时还有一个缺点在于不能分析某些个大分子代谢物质的结构。
3、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把液相色谱作为一个样本的分离处理系统,把质谱当做样本结构的检测处理系统,这样液质联用技术充分发挥了色谱和质谱的优势特色,融于一身。既具备了分离复杂样品结构能力强的色谱的优势,又具有了检测灵敏度高、动态性强的质谱的特点,使这一技术能够更好地为疾病监测发挥自己的力量。
(二)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通常一个比较完整、规范的代谢组学检测程序一般要经过收集样品、处理样品并进行保存工作;进行仪器的分析和选择,获取样本数据,进行数据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处理;最终进行研究结果的总结和归纳,总结出生物学意义上的代谢结论。
三、代谢组学技术在医学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1、代谢组学技术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
糖尿病与肾病紧密联系,目前进行的DM并发症的代谢组学技术的研究,更多地涉及肾病,可以借助核磁共振技术分析DN中小分子代谢物质的结构,进行剥离处理和分析,如果实验证明葡萄糖含量和氧化三甲胺的存量在血浆中有上升的趋势,而多种氨基酸却在下降,则证明有机体肾存在着病变,为医学临床诊断和检测提供了实验依据。
2、用于诊断肿瘤
医学专家Odunsi等曾利用氢核磁共振波谱法开创了一个新的医学诊断模型,利用检测血清上的代谢标志物可以诊断出是否存在皮性卵巢癌的病症。Corona专家学者曾利用代谢组学技术用于肿瘤方面的诊断研究,发现了重大的成果,结果中发现通过分离检测能够分析出不同种类的代谢物质分子结构,灵敏度和清晰度较高,其中的色氨酸、丝氨酸及其甘油磷脂等为医学中诊断乳腺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消化系统疾病的检测
医学家利用氢核磁共振波谱法技术建立的生物标志体模型,能够及时、较快速的检测出有机体是否存在肠炎病症,进行及早的治疗。
四、结语
篇4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技能型人才
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迅猛发展,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弊端日显,已经不能适应行业发展与技术进步的需要。针对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现状,结合本校资源和学生特点,在2014级检验技术专科班进行了如下教学改革。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学生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如何制定培养方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培养质量。本文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发展服务为宗旨,构建了高职高专检验专业的“1+1+1”3阶段人才培养方案,即1年专业基础学习,1年专业技能训练和岗位实践,1年顶岗实习。第1学年的专业基础部分在校完成,以理论讲解为主,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第2学年的专业技能和岗位实践两部分内容指的是专业课程学习,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训基地,校内授课“学中做”,校外见习“做中学”,将“教、学、做”融于一体。前两年完成专业基础知识和岗位基本技能训练。第3学年分组进入企业、医院进行专项培训和顶岗实习。专业教师在学生实习阶段加强与实习单位和学生的联系,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意见、建议,有的放矢地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化指导。
2优化课程体系结合
当前检验医学的发展变化及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定位,优化课程设置,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优化后的课程共设置28门,1632学时,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4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24.3%、31.9%、34.7%和9.1%。在专业课设置中,采取分阶段、层次递进的原则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将原独立设置的《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别与《微生物学检验》和《免疫学检验》进行纵向整合,合并为《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和《免疫学及检验技术》两门课程,删减了不必要的重复内容,使学生更易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考虑到当前输血技术的发展现状,在《血液学检验》中增加输血技术内容,整合为《血液学检验及输血技术》。整合后的课程使知识更具连贯性,理论实践连接更为紧密,有助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策略的实施。实验教学参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的《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目录(2013年版)》中的检测项目要求,以及目前各大医院、检验中心开展的检测项目优化实验内容,采取“任务驱动”的实验教学策略,突出职业教育的实用性、职业性特色。
3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3.1“考证、升本”相融合的多元化教学
针对医学检验专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及部分学生有进一步继续学习(专升本)的愿望,在前两个阶段以“考证、升本”为导向组织理论教学,将“考证、升本”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专业课中将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全部纳入课程学习和考试范畴,并可直接以职业资格考试试题作为结课考试题,形成“课、证”一体的理论教学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实施中依据不同课程特点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像资源,以图片、声频、视频、影像资料向学生展示微观、抽象的理论知识,如在血液学和微生物学中主要利用图片、动画向学生生动展示细胞的形态特点,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生化检验和免疫学检验涉及到的大型、昂贵设备较多,校内资源有限,可以借助影像资料讲解。结合具体课程内容特点,采取多手段交叉设计的课堂教学,如PBL、TBL、CBL、小组讨论、翻转课堂等,并将人文素质、职业道德以渗透的方式融入所有教学环节之中,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文化素质加职业素质教育。
3.2“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课教学
专业课学习采取“理论-实验-实训-理论”循环式教学策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教学模式,在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夯实专业理论知识。基本思路是:理论在实验中讲,实验在理论中学,校内获得的理论知识和实验能力在实训基地用,最后再反馈到理论中总结完善。临床常规检验项目(如血、尿、便常规检验,血糖、肝功,乙肝两对半等)先在模拟的临床实验室中教师讲解(理论)、学生操作(实验),获得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原理、方法、注意事项、临床意义等)和动手能力后再到相应的实习基地对真实患者的真实标本检验(实训),针对真实情境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析,最终提出合理的解释和解决方案(理论)。从理论出发又回归理论的循环是阶梯式上升的过程,学生通过实践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审视自身,弥补不足和疏漏,为创新创业和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知识基础。
3.3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应用在学生群体已成普及态势。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课程学习中,建立开放的微信平台,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炼整理后以图、表、习题或微课的形式上传网络,推送给学生,并链接互联网相关教学资源网页,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间、地点、环境制约,可以快速分享平台内容,具有快速、实时、随意的优势。并可以聊天形式展开群体讨论,形成虚拟的课堂环境,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有效促进了自主学习和同伴互助学习,是对课内教学的良好辅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4改革评价体系构建与教学方法
改革配套的评价体系,强化教学效果。改变传统单一的“一卷定终身”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学习过程和学生的成长。在理论和实验教学中构建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两者各占50%。其中,形成性评价采取多主体、多点式、多对象的多元化考评方式,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极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为鼓励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将学生完成的创新实验、发表的论文、参与的课题研究认定为课堂学习成果,以一定比例计入相应课程的考核总成绩中。
篇5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国内少数医院医疗器械的采购和维修分别从药械部门和后勤部门中分离出来,建立了独立的医疗器械科,这标志着我国临床医学工程的发展开始起步。而1993年10月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的成立,则是我国临床医学工程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南京医学会临床医学工程学专科分会成立于1990年(初期名称为“医疗器械工程专科分会”,2010年更名为“临床医学工程学专科分会”),是全国较早成立的地方医学工程分会之一。自2006年第4届委员会(2009年第5届委员会)成立以来,各位委员团结协作,努力工作,带领南京及周边地区医疗卫生单位的医学工程人员,积极开展临床医学工程方面的教学、培训等活动,现已成为南京医学会50个专科分会中比较活跃的专科分会之一。近5年,临床医学工程学专科分会先后2次荣获先进专科分会,3次荣获受表扬专科分会,得到了学会和专家的一致肯定。
1发挥学会优势,促进区域医学工程学科发展
由于学会汇集了区域内各医疗单位相关专业的顶级专家,因此,较单个医疗单位而言,学会在促进区域专业技术的发展方面更有优势。
1.1举办学术会议举办学术会议是对一个学术组织综合能力的检验,也是其综合实力的展示。近5年,临床医学工程学专科分会先后组织了3次区域性学术会议,组织区域内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讲座,同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和大学教授作学术报告,专题报告达到40多个,同时,面向区域内各医疗单位征文,3次会议共收集论文160余篇,出版会议论文集3部,参会代表超过了400人,成为南京及周边地区较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
1.2举办各类培训
1.2.1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会举办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具有师资力量强、项目主题广、举办形式多、培训经验丰富等优势。自2007年以来,临床医学工程学专科分会成功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4项5场次,近800人次参加了培训,培训的内容即包括工程技术的最新进展,如MR技术最新进展、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等,也包括医疗器械管理技术的最新成果,如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疗设备管理水平、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模式转变的研究等。同时,学会还帮助、指导区域内医疗单位举办国家级和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多项。
1.2.2经常性学术活动经常性学术活动是南京医学会的传统项目,1998年起纳入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先后被批准为省、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临床医学工程学专科分会自2001年起,每年举办2场以上经常性学术活动,每次活动均安排2~3位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作专题报告,近5年来,共计近300人次参加了这项活动。
1.2.3专题讲座专题讲座一般由医疗器械生产商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讲课工作,因此,讲得比较深、比较透,一次专题讲座只针对某一项新技术、新设备或新材料,由于其专一而明确的主题,吸引了与之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是学术会议和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有效补充。临床医学工程学专科分会先后举办了超声新技术、现代手术室设备等专题讲座,拓宽了这些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的视野。
1.2.4科技下乡为配合《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的实施,针对基层医疗单位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缺乏外出学习和培训的现状,同时结合南京医学会“健康科普社区行”品牌项目,临床医学工程学专科分会组织专家赴周边的区县,免费为基层医疗单位送技术、送管理,培训的内容涵盖了从医疗器械的计划、采购到日常的保养、管理等,对提高基层医疗单位医疗设备管理水平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该活动深受区县卫生主管部门和基层医疗单位人员的欢迎。
1.3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医学工程部门属于医院的职能部门或者后勤保障部门,与临床、医技科室相比,在课题的申请和成果的报奖方面,均处于劣势。通过学会这个平台,联合区域内多家医疗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则比较容易成功。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可开展的科研方向主要有:①新型医疗设备、器械和材料的研究;②大型医疗设备功能开发;③医用软件的开发;④医院网络及智能化大楼的工程设计及实现;⑤医疗设备管理方法和技术的研究;⑥新型医疗设备、器械、材料的临床验证。
1.4区域性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在用医疗设备的质量保证(QualityAssurance,QA)和质量控制(QualityControl,QC)是医学工程部门的职责所在,院内医疗设备的质控(相当于室内质控),可以由医院的医学工程部门配合使用科室来完成,而为了保证医院间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工作的正常开展,区域内医疗设备的质控(相当于室间质控),在没有成立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委员会的地区,则可以通过学会这个学术组织来完成,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可以带动区域内各医疗单位的医学工程部门共同发展。
1.5承接政府委托工作一些政府委托的工作,可以由临床医学工程学专科分会来完成,如有关医疗器械方面的管理规范、标准的制定,涉及到医疗器械的医疗事故鉴定,区域医疗单位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状况和医学工程从业人员状况的调研、统计等,这些工作的完成,同样可以促进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发展。
篇6
1 基于网络资源开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为适应新的形势,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开展双语教学,使用先进教材和多媒体授课。在此形势下,如何利用先进的网络多媒体技术结合双语教学方式必然成了目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课题。相对于其它临床医学专业而言,由于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涉及范围广泛,如克隆选择学说、抗体工程、基因工程疫苗以及多种免疫分子及其受体信号的发现,为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增加了新的内涵,必将有助于了解免疫相关性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技术手段[2]。近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仪器新技术大量应用于临床,现今的大多数现代化临床免疫仪器依赖于进口,其仪器操作、维修、保养等说明书均是外文,对检验医学专业学生外语水平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另外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医学期刊、杂志和书籍均采用英文出版,国际会议也大都使用英语交流。这就要求医学检验学生在掌握医学基础理论的同时,有必要熟练掌握医学专业英语,这样才能具有获取更多医学信息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基于网络的双语教学可以顺应时代的需要,具有通过提高学生掌握最新专业知识及跟踪科技前沿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才能为培养复合型、国际化医学检验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采用网络双语教学是培养符合当今学科要求的高素质临床免疫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2 基于网络资源开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的优势
2.1 提供丰富的教与学的资源
网络资源可以提供大量关于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研究的英文原版资料,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搜索英文网络迅速地得到相关的信息,这对目前资源严重匮乏的双语教学来讲无疑是雪中送炭。另外,网络可以通过创设各种虚拟的英语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多样的英语应用空间,让学习者了解到原汁原味的英美国家该学科领域的最新前沿理论,力图结合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推动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3]。这对师生双方都是非常必要的。
2.2 保证高效率的交流与反馈
双语教学特别强调交流,面对面交流和通过网络交流是基于网络的双语教学所特有的两种交互方式。在面对面交流中,师生双方可以充分地运用非语言行为进行强调、补充和辅助语言交流。网络交流的优势在于为师生、学生之间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空间,例如,bbs、聊天室、e-mail等,并且学生可以通过文字、图片或语音、视频等多种交流形式来提高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
2.3 提供个别化学习空间
双语教学的对象有着不同的英语学习水平、学习背景和语言应用能力,教师如果按照平均水平确定教学方案,这对学习水平高或低的学习者来讲并不是最有效的做法。网络资源提供了理想的个别化学习平台,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能力、掌握程度等选择有差别的学习内容。这对提高学习者的兴趣、激发学习潜能、扩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是非常有效的。
2.4 营造宽松的学习心理氛围
网络可以营造平和的学习氛围,减轻师生英语交流的压力。在网络交流中师生可以暂时抛弃自己真实的身份,任何一个学习者都可以大胆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尤其是水平较低的学生,他们可以不必顾虑语法或词句的错误,教师可以放下自己的“威严”,随时以“平民”身份介入讨论和交流过程,不必为回答不出问题而尴尬。这对激发师生双方学习本学科的激情是非常有益的。
3 基于网络资源开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的若干思考
3.1 网络双语师资队伍的培养
网络双语师资队伍的培养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学术能力、知识视野、语言能力、组织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等[4]。双语教学的任务如果仅仅是帮助学生通过语言关,双语教师的选择标准就应该是其外语水平,相应地,专业水平的要求可以放宽。但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接触到该学科的最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对专业发展有很好的把握,对专业发展前沿有很深的了解。
3.2 网络双语教学资源的开发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目前面临的一个困难在于缺乏我们自己的教学资源。以教材为例,几乎没有外文编写的教材,现阶段通行的做法是直接购买国外原版教材,教材昂贵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易克服的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语教学的开展。可否通过图书馆购买教材,然后采取租赁的方法,既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又顺利地推进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再如,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由于学科的特点,需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对各种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检验技术的理解。比较国内外多媒体课件, 可以看出我们在这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有必要组织强有力的队伍, 加强网络双语教学资源的建设[5]。
3.3 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亟待提高
学生的外语基础直接影响网络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尽管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学了近十年的外语,掌握了相当量的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词汇,也系统地学习了语法知识,但仍存在听不懂,看得慢的现象,尤其在口语表达和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成了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网络双语教学无法深入下去的症结,这也充分地反映出我国在英语教学体制上存在的不重视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弊端。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网络双语教学很容易变成英语训练的场所,完全违背了双语教学的本意。因此,高校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亟待提高。
总之,网络双语教学作为一个新的教学方式,需要广大高校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教师的共同努力。通过大家的合作与交流,我国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网络双语教学将走出自己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鲍作臣.地方医学院校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探讨[j].检验医学教育,2007,14(1):9-10.
[2]赵毅,王燕.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改革初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1):75-76.
[3]胡咏武.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检验医学教育,2007,14(2):9-11.
篇7
医学检验专业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医学在更高层次上的结合,也是涉及多学科和多种技术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因此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求掌握各种检测项目的操作技术,这就要求学生在完成学校理论知识的学习后,还要在临床进行实践训练。而随着现代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和社会就业竞争的压力,以及来自家庭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在心理上出现焦虑、强迫、抑郁等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实习质量,就对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心理状况调查研究中,总结影响其心理状况的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环境的改变
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进入实习阶段,大多数存在焦虑、敏感等心理问题,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学生由学校进入临床实习医院,因为学习环境、人系关系和学习内容的变化一时难以适应,因而在心理上反应较大,心理应激事件增多,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内容以理论为主,每天教师和学生相处时间长,有问题可以随时沟通。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实验室的仪器自动化程度不高,与临床有较大差别,所以在校期间实验课主要是实验原理、评价及临床意义的学习,操作以手工为主。进入临床实习,带教任务多由实习医院专业人员承担,多着重于专业技能培训。并且现代检验医学自动化程度高,工作量大,每天还要面对工作中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并为此承担一定的责任,这也给实习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2 学习、就业双重压力
医学检验专业当今已发展成为医学领域中较成熟的、多技术所学科交叉的、具有独特应用目标的学科,即检验医学。进入21世纪,伴随着自然科学、经济文化的发展,检验医学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丰富了检验医学的内容,拓宽了检验医学的发展空间,推动了检验医学事业的全面发展,从而为疾病的诊治、检测、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做出了更大的贡献。在医学检验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习生不仅要快速扎实地掌握各种新技能、新方法,而且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只有在实习工作中练就过硬的检验基本功,牢固掌握检验专业技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提高竞争力,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
3 个人情感经历
随着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进入实习阶段,他们的生理也逐渐成熟,对情感问题的认识与处理正确与否,已经严重影响实习生的心理健康。他们对生理发育与性的不了解所造成的困惑、对性的强烈渴望与自我道德规范的冲突,以及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都是诱发实习生心理问题的严重因素。恋爱不成或失败往往导致心理变异,有的因心理负担过重而有过极端的想法。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严重影响实习生的实习质量,甚至有酿成悲剧的可能。
4 家庭因素的影响
健全的家庭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不完整的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有害的影响。还有家庭的教育方式、抚养方法、人际关系、家长的素质等都会从不同的程度上影响实习生的心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思想,体现了父母的艰辛,但是这也无形之中给实习中的实习生施以压力。为了子女的升学,许多父母煞费苦心,不惜一切代价,特别是贫困家庭,父母节衣缩食,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他们的子女身上,这种来自父母的强烈期望,一方面可以成为他们勤奋学习的动力,但另一方面也可能适得其反,这些家庭的子女在心理上背负着更大的责任。学业有成是他们给父母的最好回报,于是父母的期望称为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
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担忧,他们心理健康与多种因素有关。所以应当尽早使他们树立学习观、就业观、恋爱观,增强其内在激励和自我调节能力,加强学校、实习医院、家庭及社会的联系与沟通,提高他们适应能力、自信心水平、心理防御能力,从而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篇8
1.适宜技术的定义
一般来说,所有的常规技术都是适宜技术。《辞海》中对适宜技术解释:“适用技术,指适合本国资源、资金状况以及文化、技术、生活水平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国外技术。在经济不发达国家中,通常将投资省、投产快、吸收劳动力较多、能消化吸收的国外较先进技术,作为适用技术。”
社区中医适宜技术就是指那些能提高执业医师临床诊疗水平,保障临床诊疗技术质量,适宜社区卫生机构临床应用的成熟、安全、有效、经济的技术,中医适宜技术应具备以下特征:即科学性、先进性(相对)、安全性、有效性、成熟性、经济性、易行性和可持续性;同时还具有临床基础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2.调查目的对象和方法
2.1调查目的 上海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适宜技术的应用情况及社区居民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态度。
2.2调查对象 选择上海市中心城区、郊区(县)2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各卫生服务中心辖区的7156人作为研究对象。
2.3调查与分析方法 由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处统一发放书面调查问卷和电子调查表格,统一回收,并同时回收有关机构表报资料。书面调查结果利用Epidata3.0进行输入,并与电子调查问卷进行核对,发现错误,利用电话进行询问纠正。核对好的数据利用Spss12.0进行一般性描述和人员构成与分布的卡方检验。
3.结果
3.1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适宜技术的基础支持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开设中医适宜技术诊室,有80.9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有针灸室,71.4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推拿室,在基础条件上能够保证为社区居民提供中医适宜技术(见表1、表2)。中医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总数的19.32%(见表3),说明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视中医发展,敢于发挥传统中医药的优势,在人才上为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3.2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适宜技术优势 2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非药物疗法服务共240099人次,说明居民对中医药适宜技术是很乐于接受的,说明中医药适宜技术是有群众基础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人均次费用为28.72元,中心城区平均为39.24元,郊区(县)平均只有18.2元,充分体现中医药适宜技术“廉”的特色(见表4)。
3.3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适宜技术收入 调查2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2年的收入情况,其中,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收入从804万元升高至1040万元,所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比例从1.59%升高到1.92%,尤其是郊区(县)的比例从2002年的0.90%升至2.23%。可见中医药适宜技术确实是被社区居民所接受的(见表5、6、7)。
3.4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居民选择率的情况 中医药适宜技术的选择率有23.95%,总体选择率仍不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还应该大力宣传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药适宜技术的选择率在80岁以下年龄段之间没有很明显的差距,最低的选择率为22.89%,最高的选择率为27.03%,说明中医药在社区宣传时覆盖面较平均(见表8)。
4.结论
社区居民对中医是有需求的,虽然选择率不高,但是中医药适宜技术正在逐步被社区居民所接受,覆盖面也在逐渐扩大。因为传统医疗观念认为“西医治急性病,中医治慢性病”,中医擅长治疗慢性病,其手段方便易行、费用低廉,在慢性病防治中越显重要。尤其是上海的社区居民中老年人较多,常见病、慢性病多,而中医药适宜技术简便、经济、有效,正好符合这些病人的要求。同时在脑卒中、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常见病的防治方面,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中西医结合干预均具有难以取代的优势。中医药适宜技术对老年病和慢性病具有经过长期历史检验被证明确实有效,操作方法简便易行、费用低廉的特点,社区居民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和老龄群体对中医适宜技术十分信任,为中医药适宜技术更广泛融入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了广阔空间。
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基础是好的。有人力、物力、财力等一系列保障,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中医执业医师的数量太少,为发展中医适宜技术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同时郊区县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无论从基础人力、物力、财力还是从业务收入上都与中心城区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中医药适宜技术在上海市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
篇9
【关键词】临床检验;质量保证;检验分析
1 前言
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进步,大量先进仪器和技术的应用,临床实验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就显得日益重要,能够给患者带来极为科学、重要、有益的医疗信息,也便于评估、预防、治疗、诊断患者的健康状况。与此同时,临床检验报告单代表着医疗正式的医疗文书,具有一定的法律依据,需要认真对待,不得马虎。所以,务必要使得临床检验结果保持准确性。而这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对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进行有效的保证,电脑化、快速化、微量化、自动化、标准化的临床检验给临床提供了精确的结果,但是不管工作中哪一环节稍有疏漏都有可能带来很大的误差,而造成严重后果,特别是检验分析前的质量保证。下面笔者就从事临床检验工作30年来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2 临床检验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
临床检验已成为临床诊治疾病、判定疗效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存在很多会直接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因素,如:患者的状态、药物、样本溶血、样本保存温度及放置时间等。近几年,各个医疗机构都引进了精密度越来越高的生化分析仪,但分析仪之外的影响因素也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只有高质量的生化分析仪是不够的,样本采集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控制不当,都会影响临床检验结果。在临床临床检验中,通过交叉配血、血液培养、临床检验、常规检查等方式来将采集到的血液标本应用到临床治疗和临床诊断中,标志着血液检验已成为完善治疗方案、快速诊断疾病的有效措施。但是在采集血液标本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送检不及时、标本容器不合格、采血时间不合适、采血操作不规范等问题,那么往往会影响到血液标本的质量,对于患者病情的治疗和诊断造成延误,甚至很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因为治疗不及时而死亡。临床检验结果在准确性与多种因素有关,与血液送检时间、患者溶血标本、血液采集的部位等多种因素有关。另外,由于工作失误或者工作量大,而导致没有按时完成血液标本的检验,那么很容易就会污染血液标本,对血气分析、血小板、乳酸、血氨等指标造成影响,导致检验结果失真。同时,临床检验结果也很容易受到患者状态生物因素的严重影响,如民族、性别、年龄等其参考区间也是有不同的,因此,不能单凭检验报告单提示的升高或降低来作诊断,而应权衡各种因素再下结论并治疗。另外,还有些可变的因素,如情绪、运动,昼夜的生理变化、、饮食等均可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如酒精,可使乳酸、尿酸、胆固醇、钾元素含量、血糖含量、肾上腺素升高。
3 如何有效加强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保证
3.1 在采血过程中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严格遵循各项护理操作规程,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工作中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掌握护理标准及护理工作制度;熟练掌握临床护理工作制度,加强“三基”技能培训,提高采血成功率等一系列有效管理制度和措施,可以有效地杜绝差错及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3.2 确保标本的唯一性。临床护士抽血时一定要贴好标签,包括性别、床号、姓名、病历号、检查项目、采集标本时间等。笔者曾经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即医生填写检验单的病历号写错,当输入后就会出现了另一病号的信息,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到时检验结果出现较为严重的错误。
3.3 验收标本也是检验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验收时一定要认真对待,如抗凝血有无凝块,有无溶血,标本量是否足够,检验单和标本的一致性等,以便于日后查收报告单的凭证,这项在我们基层医院是非常重要的,以免医护人员互相猜疑指责而无证据可查,造成责任难确定的问题。同时,仪器的校准应作为质量控制的一部分而先于检验前进行,以消除不必要的系统误差,为后面检验质量提供稳定的分析环境。因此,检验科也应该重视硬件设备的分析前质量控制。
3.4 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保证临床检验质量。有分析前质量保证措施,制定了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储存、标本运送、标本接收等标准操作规程。制定并严格执行临床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和检验仪器的标准操作、维护规程,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例如某医院以先进设备为支撑,已实力为基础,以质量为保证,以创新为动力,紧跟检验医学和肿瘤学发展的步伐,注重新技术、新项目的研究和开发,突出肿瘤检验诊断的特色和优势,采用高质量的检测技术为病人和医学科研提供及时、准确的检验服务,满足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大部分常规检验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和计算机管理,其中90%的检验项目能及时或当天准确报告结果。参加国家卫生部和重庆市检验中心的质量控制工作,历年均取得优秀成绩。目前开展了300余项检验项目,对肿瘤和各种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价、病情检测和预后判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检验项目技术居国内先进水平。为了突出肿瘤特色检验技术,发挥肿瘤诊断新技术在肿瘤防治中的独特作用,率先在西南地区引进和开展了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技术。该新一代检测肿瘤的生物芯片技术利用生物芯片高通量集成原理将12种肿瘤标志物的单克隆抗体固相化制成蛋白芯片,采用先进的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和计算机数据分析,实现多肿瘤标志物的联合定量检测和综合分析。该蛋白芯片技术具有无创、敏感、特异、简便的优点,其检查费仅12种单指标总价的三分之一。
3.5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切实加强临床检验工作的管理。要对照《通报》中列举的问题,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及我厅印发的《医院检验科建设管理规范》等有关规定,迅速开展自查自纠,不符合规范、办法、指南要求的,要立即加以整改。要举一反三,认真查找本单位依法执业、医疗行为、医疗服务及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杜绝隐患。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加强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查找薄弱环节,完善各项制度措施。要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于违法违规、疏于管理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据相关规定严肃处理,绝不能姑息迁就。
参考文献:
[1] 叶应妩,王毓三,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3] 南志敏,田颖,史丽红等.影响血液学标本的质量因素,国外医学 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2001,第22卷,221.
[4] 苏志春,林天津.临床检验的前期质量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国外医学 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2001,第22卷,235.
[5] 苏春康,苏振文,邓华宝,吴泉明,叶晨. 临床检验医学中的量值溯源[J].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06(02)
[6] 胡青,郑霞,汪华,童红斌.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中的全面质量管理[J]. 实用医技杂志. 2007(09)
[7] 苏春康,苏振文,邓华宝,吴泉明,叶晨. 临床检验医学中的量值溯源[J]. 医疗保健器具. 2007(08)
[8] 徐苏宁,叶晨. 临床检验尿液分析室间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职业与健康. 2006(17)
[9] 武永康,唐江涛,王兰兰,李立新,王海华. 临床实验室前处理系统实现样本自动接收的应用研究[J]. 检验医学教育. 2010(04)
[10] 徐凤华,门剑龙,陈乃荣. 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系统的建立与效果评价[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96(01)
篇10
【关键词】医学检验专业 临床血液学检验 教学途径
传统的医学检验教学模式因过于看重专业的完整性与独立性,致使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力等有所束缚,不利于知识创新和应用人才的培养,尤其是临床血液学检验这一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因此更为合理有效的教学途径十分必要而迫切。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临床血液学检验的教学途径加以探讨和分析。
一、医学检验专业临床血液学检验概述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一门融合了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综合性临床学科,因其教学涵盖了白细胞、红细胞等生理学、形态学、病理生理学以及造血组织等内容,如血栓栓塞和出血倾向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致病原因、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措施等,甚至研究了由临床其他各科造成的血液学异常[1]。故必须掌握常用的基本操作和技术,可见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操作性和实践性,与此同时,这也反映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创新教学途径,以此提升教学实效和学生综合素质。
二、医学检验专业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途径探析
为进一步推动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健康发展,以便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除了不断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基本技能,以及强化开放实验室、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外,更应从日常教学途径着手,在此笔者提出了下述几点建议。
1.借助PBL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鉴于临床血液学检验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对临床血液学疾病的诊疗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但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显然弱化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希望通过应用PBL教学法改善现状。
简单的讲,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切入点,以小组讨论为形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以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2]。如针对白血病一节,我事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其中每组为8~10人,并让学生公平竞选组长;然后为学生呈现了病例:该男性患者22岁,因咽喉发炎、头昏乏力、发热、淋巴结及肝肿大、牙龈及鼻粘膜出血一周而入院,并为其分发了血片、骨髓片;看到学生纷纷专注于思考病例和图片,我顺势抛出了几点问题供小组探讨,即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项目可以说明什么问题,患者检查结果中的血象、骨髓象可以反映出什么问题,由此可以初步判定患者存在何种疾病及其缘由,若要加以确认还需检测什么;此时学生热情高涨,其中有的罗列所学知识,有的查阅相关资料,有的分析病例内容,有的研究检查结果,成员配合较为默契,讨论十分激烈;最后根据学生的各抒己见、组长的汇报总结和组间交流评价,我作了要点总结和合理考评,而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强化。
2.综合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下是一个以学习-思维-实践-再学习-创造性思维为循环模式的学习时代,医学学习更是如此,唯有敢于创新和实践,方能取得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故在临床血液学检验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十分重要。
针对一些抽象性强的知识,如区别认识原始的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的核染色质,我巧妙的借用了身边所熟知的实物,即以粗针细线编织毛衣疏松的结构特点、手工编织毛衣厚密的结构特点分别比喻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的核染色质,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容易理解和记忆了知识,还学会了举一反三,利于其想象力的培养[3];同时我还擅长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如学习止血与血栓的形成过程时,我则借助动画视频为学生呈现了血小板、血管、凝血因子的动态变化,通过微观到宏观、静止到动态、平面到立体的转化,学生不仅清晰明了地掌握了知识,其思维也逐渐得到了由点到面的扩展,以助于锻炼其发散思维;此外我还经常基于已知事实和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借助一分为二的哲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3.借助虚拟实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中,约有三分之二为实验教学,而医学院校往往难以购置足量、昂贵的医学设备仪器供学生操作实验,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而融合了医学设备仪器性能与模拟仿真技术的虚拟实验室可以良好的模拟实验环境、条件与仪器性能,并将其呈现在电脑屏幕中,从而打造一个真实的实验效果,可以帮助学生享受与操作真实设备同样的体验和效果[4]。经过验证约95%的学生认为虚拟实验更有助于实验技能水平的提升。
总之,临床血液学检验课程在医学检验专业和实验教学中的地位均不容忽视,因此我们要顺应素质教育的召唤,创新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途径,如可以引入PBL教学法、病例教学法、虚拟实验教学法等,以此着力打造兼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提高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实效,进而推动医学检验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伦.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试验教学的改革探讨[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0(03).
[2]银晖.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