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的相关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管理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健康管理的相关知识

篇1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是预防出生缺陷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举措,是出生缺陷一级预防中的重要手段,提高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已成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重要工作,根据国家项目要求进行了相关实践,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方便目标家庭且适应市乡两级技术服务机构高效开展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模式,严把流程中各环节质量关,逐步规范,初步形成了分工科学、操作简便、易于协作、便于管理,工作人员认可、服务对象满意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新模式,收到较好效果,以“二、三、四、五策略”抓好环节质控,切实保障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质量。

两个把关

档案质控“把关”:通过接诊医师行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档案填写完成后,由专职人员对档案完成情况进行把关,实施专项质量控制,对填写不规范、评估不科学等问题进行质控整改,对合格档案送档案管理人员再次审核后再行上传。

检验质量“把关”:优生项目健康检查中大部分内容为实验室检查,为确保检验结果精确,狠抓检验室质量控制工作,对标本及试剂的存放严格温控。对大型设备,按照一周一开机,一月一定标,开机必质控,质控必绘图的检验工作原则,检验员定期绘制质控图,监控检验域值区间,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确保无偏差,严格工作流程,定期设备维护,严格掌握各项质控指标,确保检验数据真实可靠,每年国家室间质控抽检均达标。

三个到户

宣传培训是先导,派出专业骨干逐级对基层工作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培训,充分利用人口学校由宣教技师对育龄家庭进行培训,在农村开展各类活动中发放优生优育宣传教育资料,营造良好宣传氛围,为将项目工作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做到“三个入户”,即宣传到户,将国家的好政策宣传到每一个目标家庭;通知到户,将活动的详细内容目的、方法等面对面认真说给群众听;随访到户,对参与者做好信息跟踪调查,提高自愿参与意识和体检参与率。

四个结合

健康检查是项目工作的核心内容,从接诊、检查等各流程必须严谨规范,让育龄群众从服务中感受到国策的关爱。在健康检查中主要实施了“四个结合”即:门诊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定点服务与巡回服务结合,分类检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便民利民与高效惠民相结合。针对我市区域广,人员居住分散,群众进城难的实际情况,提前将体检内容及注意事项告知检查家庭,做好知情及体检准备,医疗技术人员组建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流动服务队,携带设备在偏远乡场进行便民服务,为确保服务质量,每到一个地区定点服务一天,对B超、妇检、尿检等现场即可进行检查的项目进行分类予以认真检查,对于上机操作的送检标本固定容器稳定保存定时带回进行集中检查,对检查结果由专业人员进行电话告知,宣传员送达。对于到门诊固定服务点检查的群众,设立绿色通道,开辟专门的接诊室,工作人员系统服务,宣传告知查讯网址,群众通过上网即可查询优生知识和体检报告是否完成。在高危筛查评估中,从客观、科学的角度对存在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针对受检人群的多样性,对高危因素进行逐一分析,科学评估,对每个家庭都做到面对面优生指导,从精神、饮食、健康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对初筛异常的患者建议进一步确诊,对实质性疾病患者建议转诊,对一般生殖道疾病者即时治疗,对存在的显性风险及时进行干预指导、健康咨询,给受检家庭一个科学满意的答复,使每个待孕家庭科学做好孕前准备。

五个确认

对待各参检家庭跟踪随访是检验项目成效的关键,因此,做到“五个确认”即:确认早孕,确认孕期平稳,确认出生健康,确认科学喂养,确认产后避孕。通过公布优生咨询电话和发挥基层宣传员哨点作用,认真完成受检者的跟踪随访。出现停经及早孕反应的及时进行早孕确认,并告知服叶酸至孕3个月,健康教育预防早孕流产;对在孕家庭告知到固定医疗机构定期孕产期检查,确保孕期顺利;出生家庭及时上门确认新生儿健康状况,并指导科学喂养,灌输早教理念;科学指导产后避孕节育,预防意外妊娠。通过以上各环节的工作,做到环环相扣,通过主动服务让群众满意。

抓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质控工作的基础

规范现场服务流程: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务机构结合实际,以满足技术流程、方便群众为原则,科学划分服务区域,规范现场服务流程;按照优生咨询-病史采集-宣传教育-体格检查-检验化验-影像检查等流程,参检夫妇有序参加,充分体现优质服务和人文关怀。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根据《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工作技术服务规范》(试行),结合实际,制定《孕前优生健康重点环节质量管理手册》,加强实验室管理、风险评估管理、高风险人群咨询指导、早孕追踪随访、超声检查管理、妊娠结局随访服务、医疗废物处置等多方面的规范管理。

篇2

【关键词】综合护理;糖尿病肾病;健康普及

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肾病的发病率不断提高,生活节奏快、高热量饮食、运动少等加速了糖尿病的发生发展。糖尿病肾病(DKD)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病程较长的病人。其病理机制为病人的糖化蛋白增多,使得肾小球膜的厚度变厚,增加了通透性,由于疾病处于中晚期,所以病死率很高[1]。当前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血液透析等,但其并发症较多,存活率不高。临床治疗中综合护理措施具有较大的作用,是提高病人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2]。本文研究中以100名DKD病人为例,探究综合护理措施对DKD病人的治疗效果和健康知识普及状况以及相关症状的影响,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10年到2013年DKD病人100例,其中包括男性病人56例和女性病人44例,年龄趋于38岁到75岁之间,平均56.5±2.5岁;平均病程10±3.5年,都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所有病人都符合KDK诊断标准,现将100名病人随机分成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别,都签订知情协议,自愿接受治疗。

1.2 综合护理措施

1.2.1 一般护理

包括检测病人生命体征(血压、血糖、肾功等)、清洁卫生等,是护理的基础工作,一旦发现病人有不正常的表现要及时报告给主治医师并详细做好记录,嘱咐病人注意个人卫生。

1.2.2 健康宣教

向病人及其家属讲明疾病的相关知识,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制定一个详细的健康教育指引,依照计划进行工作,使病人及其家属对疾病能够充分的了解如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规律、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努力获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另外可定期开展知识讲座,依照不同病人的心理状态、身体状态进行个性化健康指导教育,提高病人对疾病的防治的深入理解以及依从性。

1.2.3 心理护理

这一项目在护理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DKD疾病的病程较长,病情不易控制,打乱了病人的生活规律并且预后不理想,所以许多病人会产生恐慌、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进而导致消极接受治疗,影响血糖的波动。所以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积极和病人进行沟通,了解病人心理状态,为其树立治疗信心,鼓励安慰病人积极接受治疗[3];另外叮嘱病人家属多给与病人关心照顾,令其感到温暖,舒缓不良心态,积极接受治疗。

1.2.4 饮食和运动

DKD疾病的治疗是以控制血糖为主,病人应清淡饮食,多吃瓜果蔬菜,并减少食盐的摄入量;摄入蛋白要以动物蛋白为主,避免食入植物蛋白而加重肾脏负荷,养成少吃多餐的饮食习惯。根据不同病人的特殊情况,制定相应的锻炼项目,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但运动量要适中,不可高强度运动加重肾脏损害[4]。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病人治疗护理后的效果,空腹血糖、尿蛋白、血压、尿素氮等各项指标,低血糖、出血、感染等并发症以及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统计软件,用x±s表示计量资料,检验方法为计数资料用x2检验和计量资料用t检验,P

2 结果

研究组病人治疗前后尿蛋白、空腹血糖、尿素氮、血肌酐等各项指标都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DKD)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病程较长的病人。其病理机制为病人的糖化蛋白增多,使得肾小球膜的厚度变厚,增加了通透性,由于疾病处于中晚期,所以病死率很高[1]。其发病因素有很多,可带有遗传性,早期可有肾血流量和GFR的增加,尤其是大量蛋白质摄入后,并且病人血糖异常可以加重肾脏损害。此疾病死亡率很高,当前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血液透析等,临床治疗中综合护理措施具有较大的作用,是提高病人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综合护理措施涉及到心理、饮食、运动、健康教育等多方面护理,从多个角度为病人着想,制定详细的、个性化的护理计划。首先要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并做处理,嘱咐病人注意个人卫生。向病人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令其充分了解,多和病人交流沟通,引导病人树立治疗信心,消除其负面心理情绪,保持乐观心态;合理控制饮食,避免高蛋白、高能量、盐类的摄入,适当进行身体锻炼等。在本文研究中,研究组病人的健康知识普及情况较好,各项指标在护理前后改善明显(P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并可提高健康知识普及情况以及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晓红.89例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1(3):111-112.

[2]李妙玲.护理干预对中晚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3):29-30.

[3]赵莉莉.浅谈30例糖尿病肾病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1,28(22):40-65.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应对方式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Coping Style, Social Support of College Students. Li Ping, Sun Hongwei, Zhuang Na.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 Weifang 261042,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socia lsupport , coping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By the method of delaminating the samples and whole taking out the troop, 271 college students of Linyi Normal University were investigated with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Social Support Scale an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Results Students in different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need different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style, and the difference had remarkable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较高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已逐渐引起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有资料显示,有10%~30%的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1]。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已被列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2]。了解大学生在应激状态下如何去应对、社会支持系统如何以及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及干预具有现实意义和迫切性,为配合高校更好地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笔者对大学生进行了此项研究,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干预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临沂师范学院的本科学生300名作为调查对象,获有效问卷271份,其中男148名,女123名。平均年龄18.6±1.24岁。

1.2 方法 调查工具采用①症状自评量表(SCL-90)[3],该量表共90个条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9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制(1分=无、2分=轻度、3分=中度、4分=偏重、5分=严重)。②应对方式问卷[3],该问卷共设62个条目,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及合理化6个因子,在6个因子的基础上又分为成熟型、不成熟型和混合型3种应对方式,成熟型应对方式包括解决问题、求助2个因子,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包括自责、幻想、退避3个因子,合理化为混合型的应对方式,每个条目有“是”与“否”2个答案供选择。③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3],该量表共设10个条目,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

在教师的协助下,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测试,采用统一指导语,答卷完成后由教师统一收回。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相关分析 结果见表1。

表1将SCL-90各因子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利用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主观支持与抑郁、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呈显著负相关(P

将SCL-90各因子与应对方式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显示,不成熟型应对方式与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精神病性呈显著正相关(P

2.2 不同性别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比较 结果见表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试表明,男、女大学生客观支持、主观支持2个纬度得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对支持利用度方面女生显著高于男生(P

3 讨 论

社会支持的缓冲器模型理论认为,社会支持可以缓冲压力事件对心身状况的消极影响,保持与提高个体心身健康水平,并且主观支持扮演重要的角色。已有资料表明,主观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极为重大,主观支持水平高的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较好[4],本研究结果表明,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影响仅表现主观支持方面,而在其他维度上差异并不显著,表明获得的主观支持越少者,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往往会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即感受到的主观支持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似[5]。

男女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各纬度比较发现,女大学生的支持利用度得分高于男生(P

另有研究表明,应对方式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作用不是单向的,个体良好的适应状况可能本身就能为其选择有效的应对方式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背景[9]。本研究结果显示,具有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强迫及精神病性等症状的大学生,更倾向于运用不成熟或混合型的应对方式应对困难和挫折,提示心理健康程度影响大学生应对方式的选择,因此,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促使其选择和使用成熟型应对方式。

大学院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建议把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训练纳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鼓励他们采取成熟型的应对方式处理困难和挫折,鼓励大学生尤其是男大学生主动利用社会支持资源系统,这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成熟型应对方式的选择和使用的能力,从而又进一步增强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

4 参考文献

[1]张强,陈丽娇,赵虎.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6):403-404

[2]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增刊:1-5

[3]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3-35,113-115,130-131

[4]欧阳丹.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青年研究,2003,(3):29-33

[5]苏霞,刘启辉,殷晓莉.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6):410-412

[6]丁锦红,王净.在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14-116

[7]Ando M. Relationships among mental health, coping styles, and mood. Psychological Reports, 2002,(90):606-612

[8]樊富珉.综合心理辅导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应对能力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4):395

篇4

[关键词] 本科; 实习护生; 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 R39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227-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越来越关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护理作为一个特殊专业,与不同专业的医学生相比,其心理健康状况亦有一定程度的差异[1]。临床实习是每个护士的必经之路,是临床独立工作的准备阶段,是对在校理论学习的检验和巩固,也是由学校迈向社会、由学生向护士转变的重要过渡时期。在这个阶段,实习护士从学校比较单纯的理论学习和有规律的生活转到医院繁忙复杂的工作学习环境,学习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较大改变,这必将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而社会支持在心理障碍的发生中,起到缓冲作用。本研究将描述本科实习护生的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情况,评估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为促进实习护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2011届中山大学护理学院本科实习生,纳入标准:(1)实习周数在20周以上;(2)无合并其他严重躯体或心理疾病;(3)自愿参加本研究。

1.2 方法

1.2.1 收集工具 (1)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年龄,家庭所在地,家庭人均月收入,个性;(2)SCL-90:用于测试心理健康水平;(3)SSRS:得分越高说明社会支持越高。

1.2.2 分析方法 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用t检验对样本均数与常模进行差异性比较,用Pearson相关分析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各因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护生平均年龄22.2岁,全部居住在学校宿舍同一楼层内。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100份,回收率100%。

2.2 心理健康状况

2.2.1 心理健康 与全国常模比较,SCL-90各因子除“恐怖”和“精神病性”两项外,其余因子分均值都高于一般人群, 躯体化、强迫症状、敌对、抑郁、焦虑等项目差异显著P<0.01。

2.2.2 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如按只要任何一项因子分≥2.5列为有心理问题者,有33.3%的护生存在心理问题。按比例排在前六位的因子依次为抑郁(13.3%)、敌对(13.3%)、强迫(10.0%)、焦虑(10.0%)、人际敏感(6.7%)、偏执(6.7%)。

2.3 社会支持情况

2.3.1 社会支持 与常模比较,除了“客观支持”一项良好之外,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等项目差异显著(P<0.01),都低于同龄护生;按社会支持总分45分为高社会支持组有16人,比例16%。

2.3.2 遇到急难情况时各类成员给予支持的情况 护生在遇到急难情况时,得到的经济支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帮助主要来自家人和朋友,得到的安慰和关心主要来自同学和朋友,在遇到急难情况时,只有13.3%学生获得学校支持,只有0.03%获得党团组织支持。

3 讨论

3.1 心理健康状况 随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护理人员面临种种挑战,护生进入临床实习由于人际关系、学习环境、角色功能的改变,及对临床护理工作不熟练担心发生差错事故,有的护生对临床整体护理模式感到困惑,加上面临毕业后的就业压力等诸多因素,使她们心理压力明显增大。如何培养护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一直是护理界探讨的课题。

3.2 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1)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生活在一个相对女性的环境中,缺乏与异性的交流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们的心理健康。虽然生理上逐渐成熟,但生活经验不足,对自己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和人生定位。这种半成熟性,使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发展方面的问题,容易滋生自卑、抑郁、嫉妒、报复、焦虑等不良情绪。(2)受世俗偏见的影响,护理工作在社会上得不到认可,部分学生对护理专业缺乏兴趣。尤其当实习护生遭遇到医护人员的冷漠对待和病人的不信任时,加之她们对自身心理问题调适和解决技能的缺乏,此时容易产生敌对心理。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对生活和学习缺乏必要的物质支持,造成部分学生产生焦虑心态,甚至引发敌对情绪。(3)在实习护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偏执也是突出的一个方面。有部分护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受父母家庭过多的娇宠溺爱,加上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在学习和生活中不适当地强调自我,极容易产生一些极端自私的想法,甚至自我封闭。

3.3 社会支持状况 所有学生都是住校生;获得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是家人,虽然他们不在护生身边,但在物质和精神上仍然给以最大的支持。以往大多学校通常认为,护生进入实习期,其主要教育责任发生迁移,只负责其生活、后勤管理;医院方面则认为护生只是来医院实习,只负责业务、技能教育,从而造成实习护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白。因此加强学校、医院和实习护生的联系,共同开展实习护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另外学生主动向组织求助的主动性不高也是重要的原因。

4 结论 本科实习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水平不容乐观,应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护理其社会支持水平,从而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4.1 关注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护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严峻,提示关注护生心理健康刻不容缓。从系统论观点来看,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很多,不是学校单方面能够解决的,需要社会、家庭、学生自身、教师和学校共同关心,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现实对护生心理关怀仍流于口号与形式,主要原因有课程、评估和评价缺失。首先目前的课程设置仍以基础课、专业课为主,对护生的心理关怀课程缺失;即使有心理课程,也存在教材陈旧、与护生实际脱节的问题。其次没有对护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并建档,使得教师进行“人性化”及“个性化”的“因材施教”没有依据。再次对护生的评价仍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是否养成健全的心理素质;对教师的评价也没有将对护生的心理关怀纳为标准,导致不能实际重视这个问题。

4.2 优化护生的社会支持网络 学校应重视对护生实习期间的社会支持情况的关注,可以在每个季度或必要时进行普查,掌握科学数据。教学管理者应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就必须正确评估学生社会支持情况,帮助学生积极调动社会支持系统。管理者、临床带教老师、学校老师的支持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最有效方式,管理者应重视学生的实习满意感,善于应用激励因素,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得到满意和激励。学校、党团组织应发挥积极作用,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

4.2.1 临床带教老师应加强对护生带教与支持 在临床带教工作中,带教老师应帮助护生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护生进入临床后,与带教老师相处的时间较长,如果带教老师能为护生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无疑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帮助其掌握交流技巧、操作技巧等的最好方法。所以带教老师除了完成带教任务和自身的工作之外,还应多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成为其倾诉的对象,密切地与其沟通,指导其应对各种压力。

4.2.2 启动学校、家庭、社会心理支持系统,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生活空间扩大,学生不但要与家长、教师和同学交往,还要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人发生联系。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问题上应该一致。为发挥家庭在心理健康中的积极作用,可通过举办家长学校,也可通过书信、电话等方法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通报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以得到家长的支持;家长也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和理论学习,重视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

4.2.3 社会支持对提高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 理论上说,社会支持与精神病症状学存在负相关,即自述有较多社会支持的学生,也存在较少的症状。我们的结果也显示, 本科实习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当一方得到比他们要求得到要少的支持时,和他们提供的支持比他人的要求少时,他们就会在心理和躯体上趋向于不健康。因此,尽管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必要的,但不断地监测和提供适宜的支持系统,也非常重要。

篇5

[关键词]糖尿病;全程健康教育;血糖控制;糖尿病知识;自我管理

糖尿病是由遗传及环境等因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该病的好发人群为年龄在35~40岁之间的中年人。该病患者可因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出现血糖异常、视力障碍、多尿及疲惫等症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全程健康教育可显著提高其血糖控制的效果,增加其糖尿病相关的知识,提升其自我管理的能力。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点,本文对2013年5月以来在绵阳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96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其病情均符合2016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3)具备初中以上学历,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可独立完成调查问卷。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2)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

1.2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3年5月至2014年1月期间绵阳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糖尿病患者。将这96例患者分为全程组与普教组,每组各有48例患者。在全程组患者中,有男26例、女22例;其年龄范围为35~65岁,平均年龄为(49±2.5)岁;其病程范围为1.9~9年,平均病程为(4.5±2.6)年。在普教组患者中,有男25例、女23例;其年龄范围为32~70岁,平均年龄为(50±0.5)岁;其病程范围为2.3~7年,平均病程为(4±3.2)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方法

对普教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包括纠正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嘱患者戒烟、限酒、控油、减盐及增加体育活动等)、控制其血糖值、延缓或避免其发生并发症等。在此基础上,对全程组患者进行全程健康教育。具体的方法为:1)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每天进行血糖检测,并详细记录每次检测的时间、血糖值、检测时的具体情况(如是否进食了特殊的食物或进行了运动),以便在就诊时供医生参考[1]。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每天进行适当的运动,主要是有氧运动。运动的强度应以患者自我感觉周身发热、微微出汗为宜。每周可进行4~5次中等强度的运动,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未按照规定进餐或不进餐都可导致血糖值出现波动,故应保证饮食的规律、合理,注意食物的种类与分量。2)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定期参加体检,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包括血管功能、心功能、肾功能、血压及血脂等。患者若患有糖尿病以外的其他疾病,护理人员在为其制定自我管理计划时,必须将其所患的其他疾病考虑在内。3)护理人员可通过开展糖尿病专题讲座、发放糖尿病宣传手册、在病区播放与糖尿病相关的视频,使患者全面地了解与糖尿病相关的知识,包括糖尿病的诱因、进行血糖监测的重要性、糖尿病的治疗方法、预防措施、用药方案、饮食及运动禁忌等。护理人员应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改善其生活方式,使其学会正确地进行自我管理的方法,从而达到控制其病情的目的。

1.4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血糖的控制率、对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的评分、自我管理的达标率。1)通过监测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与餐后血糖值来判断其血糖的控制情况。空腹血糖的正常值为3.9~6.1mmol/L,餐后2h血糖的正常值为<7.8mmol/L。2)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主要是指患者是否自愿进行饮食控制(包括忌食糖、胆固醇、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是否自愿每天进行合理的运动(包括晨练、散步及打太极等)。3)采用自制的糖尿病健康知识评定表调查两组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满分为100分。患者的得分越高,说明其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越好[2]。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本文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x±)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糖控制率的对比

在进行护理后,全程组有46例(46/48)患者将血糖值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其血糖的控制率为95.83%;普教组有32例(32/48)患者将血糖值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其血糖的控制率为66.67%。全程组患者血糖的控制率明显高于普教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达标率的对比

在进行护理后,在普教组患者中,有23例患者自愿进行饮食控制,有9例患者自愿每天进行合理的运动,该组患者自我管理的达标率为64.58%;在全程组患者中,有33例患者自愿进行饮食控制,有12例患者自愿每天进行合理的运动,该组患者自我管理的达标率为93.75%。全程组患者自我管理的达标率明显高于普教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评分的对比

在进行护理前,两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的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护理后,全程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的评分明显高于普教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绝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都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因此,提高该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其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提高其血糖控制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全程健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健康教育模式。该模式与以往“被动护理”的护理模式不同,其目的是使患者掌握专业、合理、行之有效的自我护理方法,从而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3]。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全程健康教育是指从饮食、运动、血糖监测及遵医情况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以提升其对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加其糖尿病相关的知识,进而提升其血糖控制的效果。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全程组患者血糖的控制率明显高于普教组患者,其对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的评分明显高于普教组患者,其自我管理的达标率明显高于普教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全程健康教育可显著提高其血糖控制的效果,改善其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情况,提升其自我管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玉华.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作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11):77-79.

[2]陈莹莹,王琼琼,吴鸿珠.影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相关因素及全程健康教育护理效果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9):153-156.

篇6

【关键词】癌症;自我管理;疼痛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157-02在我国,大约有300万的人患有癌症,而在癌症患者中有50%的病人有中度至重度的疼痛症状,30%的病人正承受着忍受的重度疼痛。[1]癌痛症状的持续存在已经从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等诸多方面严重影响到了病人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如何减轻癌症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他们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先已经成为医务工作者的关注重点。在WTO报告指出,有效的治疗、自我管理支持以及定期的随访是慢性病保健的3个重要因素,其中自我管理在慢性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1.自我管理的定义

自我管理最先产生于心理行为治疗领域,是由心理学家在为病人进行心理行为治疗过程中认识到病人通过改变行为、促进健康方面对疾病有极大的帮助而逐步形成。自我管理最先是应用于哮喘病人,之后开始广泛应用于其他慢性病人健康教育中,到逐渐应用于癌症病人中。自我管理是指病人应对慢性病所应有的能力,包括症状、治疗、身体和社会关系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3],该方法强调的是自我控制,通过使用行为学的原理和技术来改变疾病相关行为和反应,即通过目标设定、自我监控、暗示策略、激励矫正和演练等方法来管理自己,从而达到疾病治疗和促进患者康复的目的[4]。2.自我管理在癌痛病人中的应用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最难忍受的症状之一,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加剧,且持续时间长,使病人心理上产生抑郁、挫折、焦虑和愤怒等多种情绪[5];生理上限制患者的活动,食欲减退,睡眠减少甚至失眠,精神萎靡,使衰弱的人更加衰弱。而良好的疼痛管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6]。因此将自我管理模式应用于癌痛患者,对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存生活治疗有极大的帮助。

癌痛自我管理主要通过组织专业人员的协助,采用自我管理教育模式教会病人一些自我管理里的技巧,来减轻病人现存的症状的严重程度,从而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以及自我效能感[7]。自我效能指的是个体对制剂执行某一特定行为的能力大小的主管判断,即个体对自己执行某一特定行为并达到预期结果的能力和信心[8]。但是单单提供病人一些疾病症状方面的相关知识和信息,这样的自我管理教育对于改善病人自我管理行为收效甚微。因此刘鹏飞[9]等提出,自我管理的干预措施应该包括两个重要的方面:其一,要让病人学会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这样病人能及时发现自身的各种问题并能通过所学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也有利于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其二,这些措施要顾及病人生理、社会和情感三个方面,能让患者从心里上去接受自我管理,主动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去。

胡丽娟[10]等将自我管理应用于癌痛患者的健康教育中,通过对患者及家属实施健康教育管理方法,让患者学会掌握自身疼痛发生的规律;能准确向医务人员报告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程度、性质、持续时间等,了解自身病情和症状,遵医嘱调整用药的时间和剂量或者更该用药;通过对疼痛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服用镇痛药物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药物的成瘾性和耐药性等,做到定时定量用药等,使患者的疼痛状况明显改善。自我管理方法逐渐将医务人员为主导、病人被动接受的模式逐渐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新服务模式,增强癌痛患者及其家属无痛生活的信心,充分调动了患者的主管能动性,适时借助解决问题的方法,靠患者自己的努力来实现治疗的目标。

郑香琴[11]和梁键[12]将自我管理应用到癌痛的管理中,刘宇翔等[13]将自我管理应用于晚期癌痛病人生活质量的研究,研究表明自我管理教育在癌症患者的疼痛管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同时提高了患者的自我管理技能,使其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变化、坚持进行治疗、自行管理用药,并且提高了处理跟中社会问题的能力,感受到了自我价值,增强了对生存的渴望。3.影响自我管理实施的因素

影响自我管理实施的因素包括:首先,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环境、社会角色、社会支持等等;其次是医务人员本身对疼痛相关知识的缺乏[11-13]。

有研究表明病人的文化程度越高,对疼痛的控制感越强,越有可能出现不遵医嘱行为[14]。由于患者来自社会各个不同的阶层,在进行初期健康教育时应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包括全面的知识传授,图片、影视、疼痛相关健康讲座等模式,全面阐述患者对疼痛的错误认知,来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认知;还应针对性地进行自我管理教育,根据患者的自身特点设计不同的自我管理方案;在开展的患者交流平台时,每期都应有侧重点,有专业的医务人员在场进行适当的答疑和解释。

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作为癌痛管理的主要实施者和推广者,其态度和行为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癌痛管理的效果[15]。因此,将疼痛知识列入专业课程教育,开展专业知识讲座,建立相关制度等。总之,癌痛已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癌痛的自我管理才刚刚起步,对癌痛病人深入开展自我管理,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水平,对患者的疼痛缓解和生存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1]赵继军.疼痛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62.

[2]WTO.Innovative care for chronic conditions:Building blocks for action,on communicable and mental health[R].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2.1.

[3]周淑新,敖静波.对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支持[J].中国全科医学,2005,8(24):2033.

[4]杨廷忠,李智巧,黄丽.自我管理理论和方法对现代护理的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1):906-908.

[5]史妙,王宁,王锦琰,罗非.疼痛的心理学相关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6):574-576.

[6]赵继军,崔静.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4):383-384.

[7]张淼,王维利,赵江.自我管理在癌症病人中的应用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11,25(8A):1980-1982.

[8]韩扬扬,严谨.护理研究新领域:自我管理[J].护理研究,2008,22(11B):2915.

[9]刘鹏飞,汪涛,王宜芝.慢性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354-356.

[10]胡丽娟,毛惠娜,曾霞香.自我管理方法在癌痛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7,7(11):43-44.

[11]郑香琴.自我管理教育在晚期肿瘤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9):125-126.

[12]梁键.自我管理教育在癌痛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内科,2011,6(6):602-604.

[13]刘翔宇,谌永毅,杨阳.自我管理教育对晚期癌症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8(6B):1534-1535.

篇7

[关键词] 哮喘患者;健康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a)-104-02

支气管哮喘是当今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在儿科尤为常见。它的严重性不仅在于发病率高,而且受累人群广泛,往往缠绕终身,严重影响着健康[1]。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技术的日益进步,该病虽不能根治,却可以很好地控制,而控制的关键是患儿在家属监督下的自我管理。由于本病病程迁延,哮喘患儿和家属普遍存在对疾病认识不足、依从性较差等问题,为帮助患儿和其家属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减少哮喘发作次数,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我科在临床护理基础上,对哮喘患儿的自我管理与监测水平进行宣讲与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我科2008年3月~2009年3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60例,其中,男56例,占65.1%;女30例,占34.9%。年龄7~15岁,平均10.5岁。均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并且均未接受过系统的自我管理教育。入院后均予辅舒酮(法国葛兰素史克生产),借助储雾罐吸入。

1.2研究方法

1.2.1健康教育与管理 对初诊患儿建立哮喘病例档案,由呼吸科专科医生讲解哮喘病的基本知识、治疗方案及健康管理的意义;分析发病诱因、发病先兆;演示训练项目,当面指导患儿掌握正确的吸入方法。3个月后对复诊的哮喘患儿,检查并纠正患儿的吸入剂使用方法,与患儿及患者家属共同分析病情,调整用药,进行自我管理教育指导。

1.2.2哮喘的诊断标准 诊断符合我国新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制订的诊断标准[2],均没有严重的合并症。正常人肺功能存在昼夜周期性改变,支气管内径在白天增大,夜间变小,但其变异率幅度不超过10% ,而PEF变异率≥20%,则提示哮喘的诊断。判断哮喘疾病的客观指标之一就是定期检测肺功能的肺功能检测和肺活量运动,其中第一秒肺活量(FEV1)为一秒用力呼出量,即深吸气末以最快速度用力呼出的气量最具代表性。当机体存在阻塞性通气障碍时, FEV1下降,呼出时间延长。

1.2.3 评分方法 选用哮喘控制测试(ACT)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推荐使用ACT作为监测哮喘控制水平的工具,有助于临床医生评估患者的哮喘控制水平,也用于患儿哮喘控制水平的自我评估。ACT评分为20~24分表示在过去4周内,哮喘已得到良好控制,但还没有完全控制;ACT评分低于20分表示在过去4周内,哮喘可能没有得到控制,医生可以制订一个哮喘管理计划,帮助患者改善哮喘管理。

1.3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利用Excel数据库管理数据,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其中P

2结果

哮喘患儿在临床护理的基础上,哮喘患儿及其家属进行自我管理与监测的效果评定复诊与初诊的得分不同(t值分别为6.689、1.1787,均 P

表1哮喘患儿初诊、复诊调查量表的结果对比(x±s,分)

3讨论

近20 年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它已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世界第二大致死和致残疾病,且哮喘的慢性反复发作过程以及对哮喘患儿及家属身心及经济和社会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已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

哮喘作为一种慢性气道炎症疾病,需要长期规范的治疗[4],对哮喘防治的概念已从传统的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时的症状,更新为吸入皮质激素预防哮喘发作,有学者研究证明,患儿缺乏哮喘知识与未接受适当的管理是导致哮喘高发病率与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5]。因此控制该病的关键是让患儿及其家属掌握相关知识,实现自我管理。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 的治疗目标不仅限于尽快控制哮喘急性加剧,而且应预防和减少反复发作[6]。

结合本研究的结果,发现影响支气管哮喘患儿自我管理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多数患儿缺乏对哮喘相关知识的了解,支气管哮喘是非特异性炎症的呼吸道过敏性疾病。②采取正确、有效、规范的治疗和管理,96%以上的患儿可以良好控制或完全控制。缺乏对疾病的监测和正确评估。③缺乏正确掌握吸入药物技术。经过正确的健康管理与检测的应用,哮喘患儿的复诊情况较初诊有了较大的提高,且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由于哮喘患儿缺乏相关知识和对自身病情严重程度认识不足,不仅会导致哮喘的反复发作,还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生活质量下降。通过对患儿及其家属正确的健康管理与检测,哮喘患儿的生活质量可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江月娥,樊灶妹,张艳红.支气管哮喘病人自理能力与生存质量相关性研究[J].现代康复,2001,5(12):121.

[2]李莉,,荆涛,等.支气管哮喘病人疾病知识和生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90-931.

[3]殷凯生.支气管哮喘现代诊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2-831.

[4] Jones A ,Pill R,Adams S. Qualitative study of views of health professionals and patients on guided self management plans for asthma [J]. BMJ,2000,(321):1507-1510.

[5]欧阳修河,于立萍,郑文涛.医学教育对哮喘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4,3(1):37.

篇8

我自年日至月25日在接受安全主任培训学习,除去20号周日一天休息未上课,其余总计培训九天时间,培训学习业已结束并考核完毕,现对本次培训学习情况作以下报告:

一、培训课程的大致内容

本次共培训三大课程,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知识》;《安全技术基础知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

在《法律法规知识》课程中主要针对安全生产有关的法律法规,如《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劳动法》,《消防法》,《安全生产条例》等进行培训学习,并在本课程中学习了注册安全主任制度的相关知识。在本课程中,学习到我国安全生产的方针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从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从危险识别,从生产条件,从对劳动者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操作,从生产的安全保障等阐发了安全第一的内涵,从完善安全生产条件,从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安全素质,从加强和完善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等阐发了预防为主的内涵,并学习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等。

在《安全技术基础知识》课程中主要学习了防火防爆,职业卫生,机械安全,电气安全相关知识,主要是从技术层面上分析事故造成的各种直接间接原因,接合我公司实际情况与去年的所发生的几起工伤和火灾事故,本章知识内容与我公司有着密切联系。

在《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课程中主要学习了安全生产的基本观点,安全生产制度管理,安全生产检查,特作业人员管理,现场安全管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伤亡事故管理等相关知识,本章主要从管理和制度层面上对安全生产进行了学习。

二、对培训课程几项重点概括

1从国家和企业各类伤亡事故案例中可以得出安全生产十分重要这一结论,因为事关劳动者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事关企业的生产与效益。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简单的分割,要统一看待。应树立和运用系统,预防,科学的观点开展安全工作和管理。所以加强各级干部的思想态度的转变和全员技术与知识的学习,是一项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工作。

2注册安全主任制度是由省借鉴英国新加坡等国和地区的经验于1994年率先在试行的一项制度。制度的意义在于配备专职安生产管理人员,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解决“没人管”和“不会管”的问题,通过专职人员使企业全员增强安全法制观念,提高安全生产意识,掌握安全生产技术,学习和运用安全生产知识,推动和开展各项安全生产相关工作,诸如执行国家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工作档案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

3我国对安全生产的新格局是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社会监督支持。企业安全生产由主要负责人负全责,国家以法律形式对企业负责人和注册安全主任的职责和法律责任进行了规定。安全生产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生产的实质是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因此公司的安全生产相关工作应在主要负责人带领与指导和安全主任的推动与牵头及全员参与全面进行。

4安全生产的主要内容有:(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3):完善安全生产条件;(4):进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5):开展安全生产检查;(6):加强生产现场安全生产管理;(7):做好事故预防和事故处理工作。接合公司实际情况,上述内容将是我公司今后开展安全工作的重要方面和主要方面。

5引发安全事故的直接因素有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间接因素是管理的欠缺。人的不安全行为有违章违纪操作,思想上麻痹大意,技术上薄弱,知识上缺乏,上岗未经培训考核等,物的不安全状态有安全设施装置的缺陷,物体放置工作场所的缺陷,防护用品的缺陷,设备工具方面的缺陷等,管理的欠缺主要是对人对物的监管不力,未能及时发现,及时控制,及时处理等。

三、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现状和不足

根据安全培训学习的三大课程内容,我个人认为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现状还不够理想,从制度建设从人员管理从现场管理从技术环境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公司领导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高度重视,但未能就安全管理工作作以深化强化,使之系统,规范,细致。结合公司现状,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不足概括起来主要有:〈1〉:各级干部的安全生产意识较为淡薄,安全法制意识较为淡薄,安全生产管理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技术比较欠缺,不能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全面性的对员工安全生产工作正确的加以教育培训,指导疏引,监督检查,管理控制等。〈2〉:公司对员工的三级四新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力度不大,日常性持续性安全教育培训,以及对事故责任人对事故案例对特种作业人员的专项教育培训工作力度不大,工作员工不具备或很少具备或具备很少本工种本岗们所必需的安全生产相关知识相关技能而直接从事相关工种相关岗位的工作,未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上岗,特殊岗位人员未能持证上岗,这是导致事故最直接的因素和隐患所在。〈3〉:干部自身素质和员工自身素质诸如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实操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思想品德,文化知识,理论修养,遵章守纪,创新变革等方面存在着不足。〈4〉:公司安全生产管制度和安全文化方面的不足,主要存在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的模糊,相关安全生产责任,操作规程,教、育培训,检查监督,危险作业,安全会议,应急预案,现场管理,档案管理,奖励处罚,值班报告,事故追究等制度的欠缺,员工在公司安全目标,安全价值观,安全意识,安全行为准则,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的认识认同与遵守执行方面的欠缺。

四、个人建议

建议公司从上至下应对安全生产和安全生产管理高度重视,针对安全生产的主要内容,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进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加强生产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做好事故预防和事故处理工作。

建议公司自行开展或由辅导公司开展对我公司中基层干部进行相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进行培训学习并进行考核。

建议公司在制度的建立健全上应下功夫将其完善起来,并将管理干部对制度的执行作为奖惩,绩效,晋升,调薪等一项重要依据。

篇9

中图分类号:R56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8-0055-02

Impact of the home returning visiting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short term re-hospitalization of the community patients with chronic bronchitis

DONG Mingjuan, XU Aihong, GU Hongzhen, ZHU Jine, DONG Xiaoming, NI Peizhen

(Jinz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Qi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171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the home returning visiting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short-term re-hospitalizat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bronchitis. Method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ith 39 cases was provided with the home returning visiting health educa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39 cases was conducted with the routine telephone follow-up. Results: The related knowledge of the diseases, the health behavior and medical complianc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short-term re-hospitalization rat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home returning visiting; re-hospitalization; health education; chronic bronchitis; elderly people

金泽社区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率为15%,入院率达60%,据统计短期(2个月内)再入院率达到70%以上。我们采用上门回访式健康教育进行干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结果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患者一般资料

为2012年1月-2013年1月本中心出院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共78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78.9±1.7)岁,病程10~30年不等。均有不同程度咳嗽、咳痰,气喘、胸闷,口唇及指端发绀等。生活能自理,无严重并发症。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

在阅读文献、专家咨询、论证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疾病相关知识、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遵医行为等。

上门回访式健康教育

78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病程、经济状况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每月电话随访一次进行健康教育,干预组例患者实施上门到家的健康教育,每月2次(每月的10、20日),每次1小时,持续6个月,共12次。每次检查并监督措施的落实,并强化慢性支气管炎的相关知识。

干预措施:①基线调查 问卷调查了解患者的疾病认知程度、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以及遵医行为等。②上门一对一讲解慢性支气管炎的相关知识(如疾病的病因和诱因、临床症状、并发症等,教会自我护理),指导患者按时服药及时就医等。③纠正不良生活方式。④指导有效的呼吸和排痰技术、呼吸功能锻炼(腹式、缩唇呼吸)、有效排痰(拍背、有效咳嗽)等[2]。

评价指标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以及短期再入院率。

统计学处理

SPSS17.0软件包统计分析,均数、百分率描述,卡方检验,α=0.05。

结果

患者健康知识知晓、行为调查

干预后干预组健康知识、个人和家庭的健康行为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

两组患者再入院率比较

上门回访式健康教育后,干预组短期(2个月内)再入院率为41.03%(16/39),对照组为76.92%(30/39),较对照组下降了35个百分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提高到了82%,37例(94.87%)的患者不同程度地改变了不良生活方式,遵医行为明显提高,26例(66.67%)患者学会了一种呼吸训练,38例(97.43%)患者掌握了排痰的方法。短期内干预组患者再入院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篇10

[关键词] 护理干预;艾滋病;自我管理疾病能力;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0(a)-0121-02

艾滋病是一种由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免疫缺陷综合征,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虽然随着医学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艾滋病患者的存活期越来越长,但是患者的生活质量远远低于正常人,因而需要加强对艾滋病患者的管理。自我管理是一种慢性病管理的有效方式,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我效能,可广泛应用于艾滋病管理中[1]。本文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本院收治的艾滋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自我管理疾病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艾滋病患者均符合WHO制订的艾滋病诊断标准,其中,男性50例,女性30例;年龄21~65岁,平均(42.0±5.4)岁;病程2~15年,平均(8.4±2.4)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0例,高中及中专36例,本科及以上24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仅采用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在抗病毒治疗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 心理干预 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要利用电话、家访等与患者进行沟通,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并且为患者构建快乐的人生平台,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状况采取不同的心理措施,指导患者进行健康正确的宣泄方式,从而稳定患者的情绪,帮助患者树立生活的信心,勇敢面对现实[2]。

1.2.2 疾病相关知识宣传 通过定期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讲座,让患者观看宣传片,或者发放健康知识手册、建立艾滋病健康知识宣传等方式向患者讲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治疗方法等相关知识,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

1.2.3 治疗依从性教育 对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让患者了解提高治疗依从性的价值,并且通过各种方式向患者提供治疗药物的信息以及有效预防疾病造成的各种不良反应,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指导患者按时规律用药,从而提高用药的依从性[3]。

1.2.4 生活方式干预 艾滋病患者大都是通过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感染,针对其感染途径的特殊性,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时间;指导患者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呼吸新鲜空气,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从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2.5 家庭和社会支持 建立医患之间和患者之间的交流平台,让患者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并且能够互相鼓励;针对部分患者因社会歧视产生的报复社会的行为,要呼吁全社会加强对艾滋病患者的关爱;在不暴露患者隐私的情况下积极与患者的亲友进行沟通,并定期组织由患者亲友参与的专家讲座,从而向他们宣传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并说明家庭关怀和社会关怀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家庭和社会支持[4]。

1.3 观察项目

由专门的护理人员向患者发放本院自行制订的自我管理疾病能力调查问卷,问卷是在听取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订的,并且在预调查后修订而成,其重测信度为0.80,效度为0.465;问卷内容包括心理状态、疾病认知程度、治疗依从性、生活行为规范、家庭和社会支持度5个维度,每个维度有5个条目:“从不、偶尔、有时、经常、总是”或者“没有信心、不太有信心、不确定、较有信心、有信心”,分别计2、4、6、8、10分,分值越高说明自我管理疾病能力越强;问卷有效率和回收率均为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干预后患者的心理状态、疾病认知程度、治疗依从性、生活行为规范、家庭和社会支持度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明显提高(P

3 讨论

艾滋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全世界面临的一个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相关研究表明,对艾滋病通过抗病毒治疗能够持续地、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复制,并且减少病毒的耐药性,而且良好的依从性能够有效维持患者体内药物浓度的稳定,促进患者的免疫重建,以减缓艾滋病患者的进程[5]。

自我管理是通过改善患者的行为、监控患者的症状,以减少疾病对患者自身、人际关系、管理、社会功能影响的一种健康行为[6-7]。本研究中自我管理主要包括心理干预、疾病相关知识宣传、治疗依从性教育、生活方式干预、家庭和社会支持等方式。①患者在感染艾滋病后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而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以帮助患者树立生活的信心;②患者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传播途径、治疗方法等还不能够完全了解,因而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知识教育;③患者由于经常忘记吃药,每天服药不方便等原因导致用药依从性不高,因而可通过手机提示、家属提醒等方式提高用药依从性;④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是感染艾滋病的主要原因,因而要帮助患者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并且消除对社会的仇恨;⑤通过家庭和社会支持让患者感受到爱,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信心[8-9]。通过本研究发现,护理干预后患者的心理状态、疾病认知程度、治疗依从性、生活行为规范、家庭和社会支持度评分提高水平明显优于抗病毒治疗,说明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艾滋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帮助艾滋病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家庭和社会支持度,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窦东梅,王艳梅,李博.健康教育模式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校医,2012,26(9):657-658.

[2] 韩黎,章美华,热娜·买买提.自我效能感水平对艾滋病患者生活质量及负性自动思维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6):52-53.

[3] 潘彩芳,许日波,秦英梅.护理干预对艾滋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2):1403-1405.

[4] 崔光辉,刘飞,吴明胜.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现状及相关性探讨[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2,18(5):329-331.

[5] 张霞,张晓雯.医学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9):777-780.

[6] 何昌宇,彭元娥,刑运生,等.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县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生命质量评价[J].医药论坛杂志,2010,1(19):99.

[7] 杨旭,周明琴,吴南屏.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0):98-99,107.

[8] 陈梅花,谭玉桂,陈兆霞,等.心理干预对艾滋病病人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2,10(31):2968-2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