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医学技术专业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放射医学技术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放射医学技术专业知识

篇1

【关键词】工艺美术;学案导学;自主学习能力

引言

我校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的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差,在这一背景下,改变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就迫在眉睫。“学案导学法”在我校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中并没有一套完全适合他们现状的导学案,所以针对该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编制一套适合的导学案,使他们能够顺利通过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

一、学案导学在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中的优势

在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的数学教学中采用学案导学法,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扩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学案导学法在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中的教学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案导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W案导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自主的学习,以学案为载体,通过创设情境和点拨启迪等手段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师可以把课前做好的学案发放到每一个学生手中,学生根据学案上设置的问题,逐个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前了解本节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

(二)学案导学强调相互协作,有助于学生的交流探讨

在进行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的学案导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学习难题。教师可以通过组建学习小组的方式,让学生相互进行交流和讨论,然后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另外,学案引导和学习小组结合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每个小组的成员,必须要具备协作意识,才能相互配合,共同协作,从而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二、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设计

(一)教师在课前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的数学教师在制定教学学案时,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课前引导,让学生在课前对所学的学习内容有所了解,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可以把启发学生思维作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思考和自我反思。

(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学习探究

数学教师在采取学案导学教学时,设计的学案应该体现出本课时需掌握的重点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法对学生加以引导,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进行情境教学,或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通过一些科学合理化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要重视学生课后的巩固学习

数学教师在采取学案导学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后巩固练习,学生只有不断对课堂中所学的知识点加以巩固,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但因为中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因而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的数学教师在制定教学学案时,应该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制定出不同难易程度的课后习题,从而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三、加强中职学校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用的对策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一些教师采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教学,而部分数学教师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紧跟时展的步伐,以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教学。积极改变自身的思想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导,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二)制定合理的数学教学目标

在中职学校教学过程中,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的数学教师还要制定合理的数学教学目标,以便在整体上能够对学生进行引导。在设计数学教学学案时,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还要明确数学教学的知识点,用生动活泼的授课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学生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而在实际的设计教学学案的过程中,还需要以知识点为基础,从易到难构建数学知识结构体系,保证各个知识点的连贯性。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最终目的是使他们能够顺利通过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

结束语

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数学学案教学内容的设计,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提升,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对此重视起来。一方面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学习,总结出适合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中数学教学的创新方法,采用学案导学法进行引导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达到顺利通过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

【参考文献】

[1]林羽.工艺美术专业课中项目教学法的探索和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2.04:86-87

篇2

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问题是人的问题,主要是教育教学思想与观念。作为具有55年办学经验的综合性地方医学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良好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但是,为了全面推进“卓医计划”实施,必须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向卓越医生培养提供不竭的和可持续的正能量。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先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提高人才培养的“五个观念”,即:全面发展的观念,人人成才的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5]。。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难点和关键。钱学森曾尖锐地指出,现存的传统教育模式成了制约如何培养杰出人才的瓶颈或关节点。因此,回答“钱学森之问”的切入点,应是对传统的培养模式进行反思。我校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专门设有临床医学(五年制卓越医生班)、临床医学(免费全科卓越医生班)、临床医学(5年+3年学制卓越医生班)三个项目。为了与学校“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一致,我们在放射医学实验教育过程中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先后组织了“放医1号”、“放医2号”、“放医3号”三个兴趣小组。通过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简称SRTP),让学生尽早地、积极地进入实验室和附属医院。学生从二年级开始,提前进入实验室和附属医院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和临床见习,到三、四年级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实验教学管理模式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实验教学管理模式是落实“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具体措施。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是培养“卓越医生”的重要保障。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建立案例式CBL课程互动式教学新体系,启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在课程精讲的基础上,开设CBL教学讨论课[6]。通过附属医院收集或网络上收集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病例,设计相关问题,供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掌握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通过案例引导教学,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校园网,建立各类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网站和网络课堂、聊天室等,管理教学档案和教学资源,搭建师生互动平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创新实验教学管理方面,为了发挥医学和核类学科优势,对实验室进一步优化集成,将原有的预防医学实验中心、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和环境医学与放射卫生实验室、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平台合并,组建“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实验教学中心”。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中心根据实验内容不同下设不同的功能实验室。功能实验室的设置避免了实验室的重复建设,实现了实验室统一使用、实验用房统一分配、仪器设备统一管理、实验工作人员统一安排的实验教学资源硬件共享平台,为实验室全面开放奠定基础。中心实行全开放式的教学与管理机制。在教师指导下,做到实验时间开放、内容开放、器材开放,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3结语

篇3

关键词:肿瘤学;临床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1-0018-02

恶性肿瘤已成为危害国民生命的第一位“杀手”,但目前从事肿瘤治疗(主要是外科治疗、内科治疗、放射治疗三大治疗手段)的专科医师缺乏,在肿瘤诊治方面仍然存在过度治疗和治疗不足等不规范的现象,医疗市场呼唤拥有合格资质肿瘤专科医师队伍,这样才能为广大的肿瘤患者提供合理规范的医疗诊治服务。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除省会城市设立的肿瘤专科医院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诊治能力外,各大城市的综合性医院纷纷开设肿瘤治疗中心或肿瘤专科。因此,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作为具有肿瘤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点,肩负着培养肿瘤学专科医师的责任,本文就临床肿瘤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现有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1.培养目标不明确,管理机制不完善。对于肿瘤学专业学位,以往的认识只是侧重于学术的标准,培养的目标基本是教学、科研人员。实际上,肿瘤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少数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基础研究外,多数都将进入医院从事具体的临床工作,而诊治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取决于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高素质、会看病、能看病的临床医师更为重要。因此,培养目标与实际需求的脱节导致了研究生不会看病的“高学位低学历”局面。

目前研究生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学校和医院的管理存在脱节现象。学校在研究生公共课程结束进入临床阶段后将管理责任转归医院,认为研究生进入临床后应属于医院管理,作息时间和学习地点的不确定也导致学校没办法再进行管理;而研究生进入科室后,由于科室领导和导师忙于繁杂事务,再加上需带教的研究生数量日渐增多,在安排了研究生的课题和工作后,也就很少过问学生的具体问题了,科室对其工作与学了导师和指导教师外基本无人知晓、无人关心,只在考试的时间有专门的人员来进行考评;还有教学实践,任务是分配了,但没有专门的培训指导研究生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师,只有靠自己摸索,更多的时候是从听前辈的讲课中获取经验。这些显然都是不规范、不科学的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学校到医院、科室都缺乏管理制度上的统一和连贯,不仅缺乏有条理的监控和测试机制,各科室更缺乏专业、规范的临床技能培养和教学培训计划。

2.研究生队伍生源复杂、知识结构参差不齐。肿瘤学研究生生源比较复杂,有来自本科应届毕业生,有来自本科往届毕业生;在应届毕业生中,有临床医疗专业、放射医学专业、医学影像专业,等等。在往届毕业生中,有毕业后一直从事基础研究的,有从事内科专业的,有从事影像专业的,还有本来就从事肿瘤学放疗或化疗专业的。这些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学院校,有沿海发达地区的,有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有来自三级甲等医院实习的,也有在基层医院有工作经历的。在这些生源中,由于大部分之前没有经过综合医院内、外、妇、儿等学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知识结构和临床基本功方面明显欠缺,而有些生源在肿瘤专业实习阶段又与就读的肿瘤学研究生阶段的临床培训内容存在重叠,导致临床教学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必须反思对不同背景肿瘤学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尽可能具体化等问题。

二、改进的方法和策略

1.明确培养目标,健全各级管理机制。针对我国目前多种学制、多种培养模式并存的现状,根据医疗服务市场对肿瘤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肿瘤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建议结合五年制临床医学毕业生应用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验,在完成第一阶段的住院医师培训后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再进行肿瘤学专业研究生学位培养,这是可借鉴的专科医师培训要求,可使肿瘤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逐步进入制度化、规范化阶段。

在这一培养模式下,医院的研究生管理则更为具体、直接,涉及医院教学办公室管理、导师管理、所在科室管理和轮转科室管理。每一层次都要有专人负责,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方案。其中,导师的管理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导师应负起责任,对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知识、临床技能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指导和直接的管理。

2.建立具有肿瘤专科特点的培训体系。近半个世纪以来,肿瘤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新的治疗方法、新的抗肿瘤药物不断出现,肿瘤的治疗不再是单学科的,而是应用多学科的综合治疗,这使得肿瘤的治愈率和有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肿瘤学专业研究生在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基础上,再通过三年的肿瘤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使之成为具有坚实的肿瘤学基础理论及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处理肿瘤学相关领域常见病、多发病和某些急、难、重症的诊疗能力,具有高尚的医德以及精湛的医术,能够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达到主治医师水平的临床肿瘤专科医师。

为了提高临床肿瘤专科医师的培训质量,培养合格的肿瘤学专业医学人才,在培训过程中应强调树立肿瘤综合治疗观,注意培养专科医师应用循证医学的临床思维习惯及重视肿瘤病人的个体化治疗原则。狠抓人文素养、肿瘤学基础理论及基本知识、临床技能训练、教学科研训练等方面,其中临床技能训练是肿瘤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核心。

3.严格规范质量评估制度。建立和健全质量评估制度直接关系到肿瘤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规范的评估体系应针对教和学两方面。加强研究生导师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对导师进行相关的指导评定记录并全院通报,评出年度优秀导师和辅导教师,以此督促导师对研究生的负责。研究生所在科室主任应重视本科各级研究生的培养,制定专人负责进入临床实践的研究生管理,会同各研究生导师制定本专业研究生技能培训计划,并有不同和侧重,指定专业技能好的人员进行最好一对一的临床实践指导,做到研究生导师、科主任和指导教师三级管理,医院教学办公室应有专人负责研究生临床培养阶段的全面管理。

对研究生的考核方法注重临床专业技能,由病例考核暨面试答辩及诊疗技术操作两部分组成,前者客观评价其临床思维分析能力,后者判断其临床实际动手能力。可在不同的阶段组织考试,如轮转后出科考试、阶段性随机抽考以及综合考试等。另外,加强各级临床技能培训与考评措施,聘请操作规范的专家、教授,组成临床实践技能指导小组,定期为研究生安排临床操作示范,规范研究生操作手法;轮转科室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尽量多为研究生提供学习机会,提高研究生动手能力;健全各级学科导师制,在导师与研究生人员不对等的情况下,指定副高以上教师指导研究生临床工作,尽量做到一人一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医院管理部门定期组织某方面有所专长的专家或者学者作专业知识及临床技能操作报告,给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空间及机会。

临床型研究生的考核分基础理论知识考核和临床技能考核两部分。基础理论知识考核为笔试内容,考核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临床技能考核是对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两者结合起来共同考核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各项考核尤其是中期考核应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各项考核均达标者,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培养,否则需延长培养年限或作结业处理。鼓励优秀的硕士研究生考博,争取进入肿瘤学亚专科的博士研究生阶段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篇4

基础研究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原动力,学科的交融与渗透已经成为当今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促进交叉学科的健康成长是目前科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分析近百年来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300多项成果中,近一半的项目是多学科合作的研究成果,对170多位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及他们的原创性成果的统计研究发现,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的科学家有76人,占总数的44.2%,有48项原创性成果涉及其他学科体系,占总获奖次数的53%。最典型的事例是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涉及到4位作者,其中2位是物理学家,l位是化学家,1位是生物学家,充分体现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交叉融合的成果。美国加州大学钱永健(RogerY.Tsien)教授,具有化学、物理学、生理学以及生物化学的学术背景,他在绿色荧光蛋白以及多色荧光蛋白方面的出色工作使得他获得了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这方面工作若没有多学科交叉的背景是很难完成的。由于不同的学科领域有着不同的研究手段、研究方法和理论观念,通过学科交叉和渗透,采用多学科的研究工具、方法和推理模式进行研究,常常能够实现全新的发展,这在科学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在生命与医学科学领域亦是如此。

做好学科交叉,首先必须要认识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所谓交叉研究是指以研究团队为基础开展的科研活动,它要求团队成员有各自不同的知识背景,掌握不同的研究方法,并且以团队为整体对复杂的科学问题发起挑战。团队成员通过彼此交流,拓展原有的知识结构,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研究中每个人都要负责涉及自己学科领域的问题,每个人对最终的研究成果都负有责任。实际上,交叉学科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很多现在的学科也是由过去的交叉学科发展而来的,如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的交叉,产生了生物材料学;生命、医学科学与信息科学交叉,产生了生物医学电子学以及生物医学信息学等。交叉学科的形成首先是来源于对一些复杂的科学问题进行系统、深人研究的需求。如生命与医学科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其发展的原动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生命与医学科学本身的需要,如生命体海量数据的产生迫切需要定量化分析方法、手段;第二是基础和应用科学的拓展,对生命现象和生物学过程新的认识以及对人类健康的追求等等。本文力图通过分析生命与医学科学领域交叉学科研究发展现状和开展交叉研究存在的困难和障碍,探讨促进交叉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希望对进一步推动生命与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方面有促进作用。

1生命与医学科学领域的交叉研究发展现状

其他学科与生命、医学科学的交叉,为相关的基础和应用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其中,基础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目前正在经历从Bi。一X到X一Bi。的转变。前者(如生物物理学、生物力学、生物数学、生物信息学等)注重将不同层次的生物学对象作为一种特殊介质,研究其物理学、力学、数学和信息学规律(其重心是X)。后者(如物理生物学、力学生物学、数学生物学、信息生物学等)则强调将物理学、力学、数学和信息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认识特定生命现象和生物学过程的定量规律(其重心是Bio)。应用科学与生命及医学科学的交叉集中反映在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ealEngineering,BME)这一交叉学科。其中基于电子电气工程的(EE一Based)BME涉及生物医学电子学、生物医学图像、生物医学光子学、医学影像学以及放射医学等;基于化学工程的(ChE一Based)BME涉及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学以及纳米生物学与纳米医学;基于机械工程的(ME-Based)BME涉及生物力学与生物流变学,人工器官以及仿生学等等。

当前生命及医学科学领域相关的交叉学科的发展正在呈现以下新的特点:(l)来自于基础和应用科学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者在所感兴趣的特定生物学问题上的知识积累逐步深人,与生命与医学科学家之间的学术语言障碍正在逐步缩小。(2)一批受过良好交叉科学训练的独立研究者和青年人才正在健康成长,能逐步从不同于生命或医学科学家的视角提出重要的科学问题,并具有在本领域重要刊物和生命与医学科学主流刊物上连续的能力。(3)回答和解决科学问题的方式丰富多彩,从理论模型、数值计算到实验验证,从个体、系统、组织到细胞、分子、基因,从定性到半定量和定量,从基础理论、技术平台到大型装备,极大地丰富了生命与医学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并孕育着新的突破。但是,目前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仍然面临着许多障碍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2学科交叉研究中的障碍和存在的问题

2.1学术语言的差异使得不同领域的专家存在交流和沟通上的障碍不同领域科学术语的差异是交叉学科研究的障碍之一。科学家经过训练会在同行间形成自己的学术语言,这种语言简化了与同行的交流,但同时又阻碍了学科间的交叉。首先,一个领域的专家可能不理解另一领域的专业术语;其次,同一术语在不同学科中的涵义会完全不同。而在目前传统单一学科模式的培养下,知识面宽而又懂得其他学科“专业语言”的科学家不多,这种科学家本身的素质缺陷也导致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存在困难;因此,交叉学科的研究者首先必须为理解不同学科间的学术语言而付出时间和努力。也只有克服了这种交流上的障碍才能保证交叉学科合作的顺利和成功。

2.2合作态度上的障碍20世纪80年代Siglna兀科学研究学会曾进行过一项调查,在被问及是否应该增加对交叉学科研究的资助时,几乎有3/4的学者回答是同意或强烈同意,表明大多数科学家都能认识到交叉学科研究的重要性,但被问到在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中,是否愿意放弃自己原来的研究方向时,则极少有人表示愿意放弃。由于交叉学科研究讲究团队合作,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科学家可能会因此失去在原来学科中的学术地位。在时,第一作者和责任作者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而交叉学科的研究工作需要多个人共同完成,两者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科学家对开展合作研究的积极性受到限制,合作难度增大。另外,学科歧视也是合作的障碍之一,如认为自己的学科比别的学科重要也会妨碍正常的交流与沟通。

2.3具有交叉训练和良好积累的人才不足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越来越多,相应的培训周期也越来越长,更不用说要了解和掌握多个领域知识的专家,而交叉学科对研究者知识积累和科学训练的要求,往往需要经历5一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培养才能成为合格的独立研究者;也因此,与生命或医学科学领域同龄人相比,交叉学科的人才往往显得积累不够,优秀的杰出青年人才更是难以脱颖而出。#p#分页标题#e#

2.4研究项目和成果取得共识上的障碍交叉学科的研究无论是申请经费还是成果发表,要取得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认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申请经费资助方面,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例,基金的资助是基于同行评议的结果。具有交叉学科特色的研究项目往往由于申请者学科背景来源广泛、科学视角各异,而评审专家的专业视角、知识背景也不尽相同,因此其评议结果很难取得共识,评审中出现非共识的项目比例较高。以原生命科学部四处所管理的生物医学工程学学科和神经科学与心理学学科两个学科为例,在生物医学工程学学科2008年面上项目同行评议意见中,5位专家一致同意资助的平均共识率只有6.4%,远远低于学科当年18.1%的资助率;而在同一个科学处、当年资助率为17.77%的神经科学与心理学学科,面上项目5位专家一致同意资助的平均共识率则为13.33%。二者相比其同行专家的共识率有明显的差异。在成果发表方面,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也面临着一些困难。由于大多数学术杂志有自己的学科定位,传统上以发表各自学科领域内的研究成果为主,因此,交叉学科研究论文的发表相对来讲难度更大。而研究者所发表的论文又与其晋职、争取经费等等个人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在客观上也造成研究人员从事交叉研究的态度不积极。

2.5项目评审难度较大交叉学科的项目一方面由于学科覆盖面较广,项目难以取得共识,另一方面,由于一个项目往往涉及几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使得通讯评审专家的选择较其他学科更加困难,要保证项目的评审质量难度较大;一旦同行专家选择不准,则会导致项目的评审质量下降,这将直接影响到项目初选。基于同样原因,由于学科评审组专家往往是由几个专业领域专家组成,专业跨度大、专家数量严重不足,很难保证交叉性研究评审专家的专业需求,特别是对交叉学科项目的科研成果或发展前景很难做出客观、全面和准确的评价,加之评审时间上的限制,最终会影响到资助项目的遴选。

2.6生命与医学科学领域的研究模式存在小型、封闭、分散的问题也是影响学科交叉的因素之一目前,生命与医学科学研究领域依然存在着小型、封闭、分散的研究模式。小型即一个教授十几个研究生模式,虽然该模式在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研究组体量小,与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进行集体攻关的要求不相适应;封闭、分散包括同行封闭,学科封闭,单位之间相互封闭,科学团队难以形成规模,资源难以共享,科学研究低水平重复。人才培养也停留在知识结构单一、专业过窄、技能训练为主的阶段。

3建议

3.1适当提高交叉学科人才板块的资助率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具有其特殊性,尝试对交叉学科的人才基金给予适度倾斜,将有利于在科研实践中发现和培育人才。同时,加强后续跟踪,通过对优秀项目的连续支持,如青年科学基金与面上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与重点项目的衔接,将进一步促进优秀青年人才的成长。

3.2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交叉性重大和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顶层设计,凝练具有创新性的科学问题,组织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联合开展交叉性研究相对于通过上述人才板块资助、逐步培育具有交叉学科特色的研究者、研究小组或单元而言,组织跨科学部交叉重大项目、设立交叉学科重点项目将有利于整合现有优秀研究力量,选择前沿性科学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同时,也可以带动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对原始创新和交叉/融合的思考,并对逐步提升交叉学科整体研究水平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目前虽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组织重大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时明确要求交叉,但往往是立项时强调交叉,实际申请和评审时对交叉的理念贯彻不足,把握不准,使得一些没有真正意义上交叉的项目还是得到了资助,没有真正发挥导向性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门户与学派壁垒的存在,使一些科学家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因而导致一些立项时看似交叉的研究项目在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做到学科交叉,项目完成仅仅是拼盘而已。项目承担人员相互之间交流不够,仍然是各自进行自己的研究,项目完成也是大家的工作凑到一起,没有相互间有机的联系。

3.3适当增加交叉学科评审组专家人数根据交叉学科特点,建议在目前评审组专家人数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交叉学科的评审组专家人数,保证交叉性研究单一项目对多领域专家的需求,从而保证评审质量,降低单个专家权重,使优秀的项目不因专家专业背景上的限制得不到及时资助。

3.4适当增加交叉学科小额资助项目的比例针对交叉学科非共识项目相对较多的特点,尝试适当增加交叉学科小额资助项目的比例,将有助于培育和保护创新性思想、鼓励自由探索。

3.5鼓励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积极推动交叉学科研究者借鉴其他学科的技术、理论来发展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尝试在交叉学科内部自由申请项目板块上设立倾斜经费,进一步鼓励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通过5一10年的持续资助,可望凝练出一些具有原始创新性的前沿课题。

3.6从制度上鼓励科学家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工作,建立鼓励和促进交叉学科研究发展的机制第一,要从激励机制上鼓励研究者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由于交叉学科研究通常涉及到多个实验室的合作,因此发表文章署名为同等贡献的情况会越来越普遍,因此在基金项目的评审中要承认项目参与者的贡献,在评价优秀人才时,要理解交叉研究工作中不同学科的重要贡献,不能对此行为抱有偏见;第二,要从项目设置上对交叉学科项目给予倾斜。对于一些交叉研究项目,如重点、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建议设立双PI(项目负责人)或多Pl制,申请交叉项目必须由来自不同研究机构不同学科的多个PI共同申请,参与项目的每个PI都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并且采取切实的措施保证每个参与单位的利益。从制度上鼓励科学家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工作,从管理上促进合作项目的启动和运转,推动交叉学科的发展。对管理部门来说,应该经常组织一些多学科项目领域的学术交流,使科研工作组有认识其他学科的机会;在评审过程,应对明显学科交叉的项目单独对待,用各种方法抵消专家评审过程的学科自我保护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