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0: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就业方向

篇1

1、临床医学专业就业方向主要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在基层卫生院所从事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诊治工作,并能承担预防保健、卫生宣教和医学院校的辅助教学等各项工作。

2、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口腔及眼耳鼻喉科学等都属于临床医学,临床医学(Clinical medicine)是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促进人体健康的科学。它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从整体出发结合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进而确定诊断,通过预防和治疗以最大程度上减弱疾病、减轻病人痛苦、恢复病人健康、保护劳动力。临床医学是直接面对疾病、病人,对病人直接实施治疗的科学。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主要课程:物理学、电子学基础、计算机原理与接口、影像设备结构与维修、医学成像技术、摄影学、人体 解剖学、诊断学、内科学、影像诊断学、介入放射学、影像物理、超声诊断、放射诊断、核素诊断、核医学、医学影像解剖学、肿瘤放疗治疗学、B超诊断学。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临床影像检查、诊断与治疗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岗位为:b超医生、软件实施工程师、b超医师、放射科医生、放射科医师、临床医学 临床药学 医学影像学和护理学应往届毕业生、售前工程师、健管中心医生、彩超医生、放射科技师、物理师、超声科等。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要求

1.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电子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医学影像学范畴内各项技术(包括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超声医学、核医学、介入医学等)及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3.具有运用各种影像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

4.熟悉有关放射防护的方针、政策和方法,熟悉相关的医学伦理学;

5.了解医学影像学各专业分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篇3

[中图分类号] R192.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289-01

医学影像学自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以来仅100余年的历史,影像学发展却相当迅速,尤其是近30年来,CT、MR、超声、PET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使其在临床应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已成为医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而医学影像学课程建设及有关影像学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

传统影像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培养单纯以影像技术为主的专业技术人才就是培养单纯以临床诊断为主的专业诊断人才。随着影像技术及现代影像设备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介入治疗的发展和普遍应用,现代医学影像学已由原来的临床辅助检查技术转变成为与内科、外科并列的第三大临床治疗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玉清教授在报告中说,21世纪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向是由以大体形态学为主向生理、功能、代谢和基因成像过渡。因此,现代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要求既有影像学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也要有坚实的临床理论及临床思维能力。专业发展方向的转型对影像专业人才的要求也有了改变。多年的临床经验告诉我们单纯的技术人才和单纯的诊断人才都是不能适应现代影像学发展的需求。我校根据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的趋势及目前医院对影像专业人才的特殊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及论证,在原来的四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五年制临床医学(影像方向)专业,并研究制定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此方案的培养目的是培养集影像技术与临床诊断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1 培养目标的改变 四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能从事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五年制临床医学(影像方向)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较强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能在医学领域从事影像技术及诊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新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能在医学领域从事影像技术及诊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因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影像科不像上级医院有专门的影像诊断专业人才和影像技术人才,在基层医院因为人员少,往往没有区分,大都需要“双肩挑”。因此没有过硬的医学影像技术和临床诊断知识是不受欢迎的。因此新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基层医疗单位对医学影像学人才的需求的。

2 课程设置的改变 在课程设置方面改变了原来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临床专业课影像专业课影像专业见习实习”的模式,采用的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专业见习实习影像专业课影像专业见习实习”的模式。学生进校后首先学习公共基础课,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然后依次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临床专业课,接着下附属医院见习实习临床专业,再返校学习专业课,最后下附属医院进行专业见习实习。

从课程顺序上我们不难看出,新的培养方案在学习专业课之前增设了一阶段的临床专业见习实习。学生接受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及临床思维方式的培养,再来学习专业知识,学生们无论是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都会有惊人的转变,理论结合临床,学起来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 课时设计的改变 公共基础课基本没变,学科基础课总学时增加了三百余学时,专业课总学时增加了近两百学时,其中增加的部分主要为临床专业基础课及临床专业课,影像专业课增设了一门《医学影像图像处理》。随着PACS建设的逐步普及并与HIS、RIS的整合,影像科和整个医院的工作流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PACS建成后可逐步做到无片化和无纸化,使影像学信息非常方便地在网上传输、并进行会诊和教学病例讨论,使图像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共享,因此增加临床专业知识及影像图像知识势在必行。

4 学位授予的改变 四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是技术类专业,因此学位授予的是理学学士。五年制临床医学(影像方向)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医学领域从事影像技术及诊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医疗专业,因此学位授予的是医学学士。授予理学学士的毕业生日后只能考取技师类执照,从事技术类工作。而授予医学学士的毕业生日后可以考取医师类执照,就业范围远远大于授予理学学士的毕业生。我校在07级的学生中就逐步开始实行这种新的专业培养方案,迄今为止,无论是就业还是招生,五年制临床医学(影像方向)专业的前景都要优于四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

参考文献

篇4

1 分析培养对象,以提升就业竞争力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就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提升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这就要求中职教师在教学上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注重Visual FoxPro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就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一定要学会自己动手设计一些与生活中相关的或自己感兴趣的“小程序”。

2 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就业需求

VisualFoxPro作为数据库管理语言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具有相对的易学性,其数据库设计与开发、操作的可视性、程序语言的面向对象性,是它的特点,也是学生建立学习兴趣的所在,但也是VFP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3个难点。在学习可视化开发过程中,随着设计环境的改变,出现不同的窗口和大量控件及属性图标,记忆与使用起来较复杂;而在开始学习面向对象编程时,比较抽象,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一定要根据实际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内容,以达到如下培养目标:

(1)了解高级语言的特点,了解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能够对数据表及数据库进行熟练地操作,能够阅读VFP编写的应用程序; (2)掌握基本的算法设计和实现方法; (3)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方法;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逻辑思维的能力;( 5)每一部分内容的学习,皆应体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想的启迪;学习者不仅在计算机编程中能够编写出风格独特的程序,也对其工作能够产生不断求新、求美的作用; (6)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开发出具有特色的多媒体数据库管理系统。

3 改革教学模式,以提高实践能力

3.1 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

教师在课前制作好该章节PPT,通过多媒体教室展示,同学们可以直观的理解该内容,特别是教师在教师机上使用与讲授VFP各种对象的可视化操作,学生在自己面前的学生机上可清晰地看到老师的操作过程,可以直观地理解VFP的各个菜单命令的使用方法和操作结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缩短学生接触与熟悉理论知识的时间,在有限的课时内,可以更多地进行实践操作与练习,与教师有较多的时间解决学习中的具体问题,能够进行更多的交流,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此外,为了更有效率地对学生进行练习,解决VFP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教师还可将相关的课件、VFP试题库存入教学机内让学生自主学习。

3.2 采用典型实例教学

如采用《学生档案管理系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它能够较容易地理解数据库的模型结构,能体会到数据表之间的关系,在初学阶段,学生能激发起较强的学习兴趣。进一步阐明了如何进行实用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结构设计、详细设计等;进一步讲解了表单、菜单、报表以及程序设计的主要方法,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Visual FoxPro的使用方法,理解和精通了数据库开发的技巧和方法。

篇5

关键词: 就业心理; 就业意向;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102-02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招生人数急剧增加,我国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目前,大众化进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也由原来的统包分配变为现在的自主择业。伴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日益凸显。为了进一步了解在就业市场处于竞争劣势的地方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与就业意向,为了在下年度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协调好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需求关系,我们对准毕业生――2011届工科毕业生进行了一次有关就业心理及就业意向方面的问卷调查。

一、对象和方法

1. 对象

本次调查共针对宝鸡文理学院12个工科专业(其中有8个本科专业,4个高职专业)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39份,有效率达94.2%。

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问卷涉及三个方面:就业心理、就业期望、就业观念及意向,共31道选择题,其中多选题9道(因此统计数据含有重叠交叉部分),较全面地分析了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对2011届工科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结果分析

1. 就业心理

1.1 关于专业前景和就业形势

20.9%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很有前途,59.3%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较有前途,约有8.8%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较无前途,感觉自己所学专业很无前途的学生只有3.5%,这说明绝大多数工科学生还是看好自己的专业前景的。目前国内工科大类毕业生专业前景较好,即便是竞争力稍弱的地方院校工科毕业生也不例外。

虽然对自己的专业前景比较乐观,但是相当一部分准毕业生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比较担忧。有79.4的学生觉得现在形势严峻、就业难。认为目前就业形势较好、就业容易的大学生只有3.5%。另有13.3%的大学生认为目前就业形势正常。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部分准毕业生对就业不关心、不了解,统计数据表明有7.4%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前景无所谓,以及3.8%的学生不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

1.2 关于就业能力

当被问及就业能力时,有84.7%的大学生认为在就业中,个人能力的决定作用最大,这说明我们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乐观积极的。其中,有0.6%的学生认为专业在就业中的影响也很大,有0.9%的学生认为学校在就业中会有影响,另有0.3%的学生认为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影响就业。

有55.2%的被调查学生觉得自己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是自己的专业技能。但是只有不到10%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感到满意,有49.6%的学生认为自己专业技能一般,有28.9%认为自己专业技能较差,另有12.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专业技能很差。实习经历和考试证书/技能认证也是很多被调查学生所看好的竞争实力,比例分别达到25.1%和14.5%。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成绩不是自己就业中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

以上调查说明毕业生的就业自信心严重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就业环境的影响,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成为一种“买方”市场,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学生对学校的认可度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通过高考调剂才来到学校学习,入学时不能进入自己第一志愿学校学习,面临就业时又因为自己学校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弱于重点院校,从而怀疑自身实力。正是存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使学生与一些好的就业机会失之交臂。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的对策是:明确办学定位,打造专业特色,从根本上提高本校就业工作实力和水平。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越清晰,学生就越容易对自己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并加强对自己有针对性的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同时对母校的认同感也会增强。

2. 就业期望

2.1 关于期望薪金

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自己试用期后的期望月薪调查结果是:800-1000元的占4.4%,1001-1500元的占6.8%,1501-2000元的占18.0%,2001-2500元的占20.4%,2501-3000元的占25.4%,3001-4000元的占13.9%,4001-5000元的占2.1%,5000元以上的占9.1%。总体看来,学生试用期后期望月薪偏高,大多集中在1501-4000元之间,除期望月薪5000元以上学生人数多于4001-5000元学生人数以外,基本呈正态分布。但本院2010届工科毕业生实际签约薪酬标准大多集中在1000-1500元,可见被调查的大学生期望薪金普遍偏高。

关于自身期望薪酬标准的考虑依据的调查结果为:36.9%的学生依据人才市场的行情,62.6%依据对自身价值的评定,39.3%的学生考虑到用人单位的实力,7.8%的学生参照老师、父母或同学的建议,12.2%的学生因为其他原因。

综上,大学生在进入就业求职阶段前对自身定位不准,又不能适度考虑一些客观因素。对此,我们应当及时采取如邀请2010届求职典型与2011届学生进行交流等措施对他们进行教育,适当调整学生的就业期望薪金值。

2.2 大学生对毕业后工作定位所关注的问题

30.8%的学生关注行业的发展前途,35.8%的学生侧重于所从事的行业是否与自己的专业对口,28.8%的学生会因为某个行业创业机会大而会选择某个行业,26.7%的学生注重这个行业是否稳定,25.5%的学生注重行业的收入高低,还有17.5%的学生关注其他一些问题。由此可以发现,大学生还是比较理智的,首先会考虑行业发展前途、创业机会、与专业对口等长期因素,其次才会考虑收入高低等短期因素。

3. 就业观念及意向

3.1 关于就业区域的选择

19.8%的学生选择在北京就业,20.7%的学生选择在上海就业,28.9%的学生选择在广州、深圳工作,34.1%的学生选择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作,40.9%的学生选择在中部大、中城市工作,37.2%的学生选择在西部大、中城市工作,9.5%的学生选择其他地区作为未来工作地点。在求职较为困难时,有33.6%的学生乐于接受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56%的同学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愿意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10.3%的同学坚决不接受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工作。

学生对就业区域做出上述选择的原因调查结果为:20.6%的因为生活条件好,73.2%的因为有较大的发展机会,31.5%的因为良好的人才政策,22.0%的因为看重创业环境,30.9%的为了回报家乡,14.6%的因为其他因素。

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大中城市及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较多的大型企业,发展机会多,人才政策也好,吸引了绝大多数的学生。面对这种形势,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到小城镇就业,并利用一切机会倡议国家对基层就业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发展机会,努力消除结构性就业的影响。大学生也应辩证的看待发展机会,充分利用国家目前发展西部的一些政策,从基层做起,在乡镇企业中脱颖而出。

3.2 关于先就业后择业

绝大多数大学生赞同“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仅有13.6%的同学不赞同这个观点。在调查中发现有63.2%的学生有“就业困难时,先签一份工作保底,有更好的工作机遇时再违约”的想法,另外有41.3%的学生认为“违约行为是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事情,学校不应该用诸多程序进行限制”,32.2%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只有25.7%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对违约行为进行严格限制”。这必然导致一个在往届毕业生中已经很严重的问题诚信缺失现象的加剧。毕业生为了自身利益而违约,导致用人单位的用人计划被打乱,增加了招聘成本。同时,用人单位会因为某个学校一些毕业生毕业前违约以及毕业后跳槽等行为而对这个学校的信誉度产生怀疑,以后拒绝聘用该校毕业生,造成一些就业基地的流失。

3.3 关于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

对于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15.0%的大学生认为“非常实用,能对自己求职成功起到重要作用”,57.2%的大学生认为“一般,有一定的作用”,21.8%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太大的作用”,5.9%的大学生觉得“说不清楚”。由此不难得出结论,大多数同学对我们的就业指导持肯定态度,但是效果还有待加强,应该结合就业需求及我校学生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另外,对于在高校的就业指导中最希望获取的信息调查结果为:希望学得应聘技巧的占53.7%,希望获取用人单位信息的占51.1%,希望得到求职心理辅导的占30.3%,希望得到职业规划辅导的占25.3%,希望了解专业出路的占32.9%,还有5.7%的同学希望获取其他信息。因此我们应该采用办模拟招聘、请专家做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应聘技巧及求职心理辅导,并可以采用多种媒介方式拓宽就业信息渠道,每年请一些本系专业教师及领域成功人士为大学生介绍本专业前景及最新发展,使他们了解自己的专业出路。

未来的就业市场使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毕业生各种就业心理问题,学校应该培养倡导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创业”、“先就业后择业”等良性就业心理,消除毕业生中“依赖脆弱”、“攀比妒忌”、“从众实惠”等恶性就业心理。指导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时能准确定位,避免单纯追求就业区域或者高薪金,以良好的心态积极就业,以获得就业成功。

参考文献:

[1] 韩秉文,董颖.服装纺织类大学生就业心理与就业意向调查研究[J].大学生就业,2008(6):59-60.

篇6

关键词: 网上租房;意愿;大学毕业生;合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284-02

0 引言

当今社会,就业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更多的年轻人选择背井离乡寻找工作,职业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而高企的房价也令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不大可能购买一套住房。因此高性价比的合租成为了这一人群的首选。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大学毕业生网上房屋租赁市场进行问卷调查,尝试找出影响大学毕业生网上租房意愿的主要因素。

1 文献回顾

20世纪60年代,罗杰斯(Rogers)在其研究中提出了消费者决策的模型,将整个采买过程分为知晓-兴趣-评价-试用-采用,为消费者的决策阶段提供了证明。以此为依据,又提出了恩格尔、柯莱特和布莱克威尔(Engel, Kollat, Blackwell)模型,这以家庭为决策单位以及消费者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为细分技术。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归因理论为依据,Russell W.Belk提出了消费者行为境况型决策模型,将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归纳为境况型决策行为和产品型决策行为。

2 研究模型和研究假设

2.1 研究模型 本文将主要依据Rogers和Russell的行为境况型决策模型,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把这一模型与大学毕业生网上合租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考证影响大学毕业生网上租房的各种因素。

消费者行为境况型决策模型如图1所示。作用于消费者的两种外部力量是产品和境况。消费者通过考察产品和境况,决定要买哪种产品。消费者心理状态(需求、态度、偏好)、境况及产品之间的互动让消费者进入选择过程,最终付诸行动。境况和产品也可从环境认知原理这方面来讲。在这一原理中,消费者对刺激区进行了分类,将其分为显著与不太显著两类,从而将刺激组合到人物(前景)和场面(背景)之中。

根据消费者行为学理论,消费者的行为受到环境影响,“环境”包括文化、社会阶层等宏观环境和家庭、参照群体等微观环境。通过对Russell的行为境况型决策模型进行分析,本文提出如图2的研究模型:

2.2 变量的定义 各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2.3 研究假设

基于上述模型和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产品特征与大学毕业生网上合租意愿相关性强。

H2:环境因素与大学毕业生网上合租意愿相关性强。

H3:信息流与大学毕业生网上合租意愿相关性强。

H4:家庭与大学毕业生网上合租愿相关性强。

2.4 变量的测量

2.4.1 量表设计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为研究设计了各变量的量表,如表2所示:

2.4.2 问卷设计、发放和回收

①问卷初测。本文的调查问卷的题项由表2中的量表问项组成,使用Liket的五点量表对题项数据进行量化。在问卷初稿设计完成后,先请专家提出修改意见,修改了语义表述等问题。随后在小范围发放问卷进行初测,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完善并最终形成了正式问卷。

②问卷发放和回收。本文对C市4所高校的四年级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有33份没有收回来,收回来的367份,有效问卷361份,有效回收率为90.25%。

3 实证分析

3.1 量表项目分析 依据得分高低,将所有被试问卷的得分综合进行排列,得分前27%为高分组,得分后27%为低分组,对两组在每道题目得分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水平进行t检验。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调查问卷量表问项的t值均达到显著水平,就说明全部问项都具有鉴别度,被试的反应程度能通过它鉴别出来。

3.2 信度和效度分析

3.2.1 效度分析 以研究模型的假设为基础,制定一份包括30个问项调查问卷表,并据此来考察5个影响因素。对这30个问项进行因子分析,通过主成份分析和Kaiser标准化的最大方差法,可以获得5个因子,并不与研究模型中所说的变量个数有差异,且相应自变量相同,这表明问卷结构效度是非常好的。

3.2.2 信度分析 本文基于SPSS对问卷获得的数据,开展了Cronbach''s α信度检验,进行计算之后,得到提取因子的Cronbach''s α值都不小于0.7,这表明量表问项之间和自变量质检的内部一致性较好,拥有良好的信度。

3.3 模型相关性分析 研究变量的相关关系是指二者有一定的关系,只要体现在发展变化的大小和方向上。相关系数R是最大范围应用的度量研究变量之间关联强度的统计量,其取值在0~±1之间,0代表无相关性,±1代表完全相关。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各因子与网上合租意愿的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

3.4 研究假设的整理 在进行了信度、效度分析后,对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分别验证了各个假设,结果如表4:

4 研究结论与启示

通过以上研究表明,产品特性和家庭因素对大学毕业生的网上合租意愿影响不大,而环境因素及信息流则有较大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①大学毕业生关注更多的是如何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所租房屋能满足其基本生活即可。因此,希望经营者出租一些能够对房屋进行集中管理的房子,把它们改造成像是学校宿舍一样,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服务;

②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信息。如合租者的详细情况,与招聘网站合作提供个性化的招聘、职业辅导、咨询等信息服务;

③通过分析租房人的特征,为他们推荐匹配的合租人。

参考文献:

[1]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4~2008).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2010.4.10.

[2]冯建英.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6.11,pp1-2.

[3]徐孟晓,王旭.消费体验对大学生购买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pp111-113.

[4] Russell w.belk. Situation Variables and Consumer Behavior[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75.12, pp158.

篇7

@字斟句酌的假设

先说假设。很多指导教师和学生也许都知道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要针对研究问题提出假设,并通过科学实验收集数据和信息,经过统计分析判断假设是否被研究所支持,从而解释或回答提出的研究问题。但学生是否能认识到什么样的假设是一个“科学假设”?科学研究中的假设应如何措辞?学生和老师是否做到了严谨地对待假设?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往往只有一句话长的假设陈述看似简单,但要写得科学规范则需要谨慎地斟酌措辞。一个合格的“科学假设”的陈述必须是可测的,也就是说假设中的文字措辞必须清晰地说明如何进行实验才能让自变量与因变量关联起来。否则,不可测的假设将直接影响后续研究的顺利进行。《研究手册》中给出了一个假设草稿修改了4次才成为一个科学假设的实例,这个过程就是从“简单草率”到“科学严谨”的发展演变。学生只有在做了较充分的背景文献研究分析,掌握了一定的科学事实,并经过认真思考后,才能够写出科学的假设。假设一旦设定,学生也许会发现他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文献资料研究。假设是学生在提出研究问题、完成基本的背景研究之后,统领研究实施的一条主线,将一直贯穿到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等很多环节。

@写一个像“菜谱秘籍”一样的研究方案

学生动手拟写研究方案时,教师可以给出一些规范的研究方案的格式体例,以便他们可以依葫芦画瓢仿写,确保包含基本的研究方案格式和内容。撰写研究方案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他们打算做什么,这份方案是否足够详细,别人是否能够依据研究方案重复实验。打个不太准确的比喻,研究方案像一个菜谱,别人要能按照设计的菜谱制作出同样味道的菜肴才可以。为了让研究方案能达到这个目标,《研究手册》给出了很好的建议,这些建议也许是常常被学生忽视或者误解的。

首先,撰写研究方案时需要进行一些预试验。撰写一份研究方案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研究的过程,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实验设计的可操作性,增加正式实验研究的成功几率。采用预试验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解决无法在研究方案里写出如何确定实验步骤细节的问题,并且可以让学生修正、改进实验步骤。例如,预试验能让学生找到更好的实验材料,进行测量工具的使用训练,筛选出最优测量方法,修改完善调查工具等。

其次,方案中一定要确定数据收集的频次并描述数据收集的过程。数据收集频次也就是“多久记录一次数据”或“每个实验组要测试几次”。实际上,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能考查学生是否理解了研究实验的核心。只有做了很充分的背景文献研究和预试验,对研究对象和测试方法有了充分了解的学生才有可能确定数据收集的频次。如果对于数据收集的过程描述不清晰,不能明确如何维持进行实验实施的条件,将可能导致实验开始后以及分析结果时出现严重问题,导致实验不能继续、数据不足以满足假设验证的需要或者存在无效数据而干扰结果分析。实验方法是研究方案中最重要的部分,而数据收集是实验方法的关键。《研究手册》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数据收集的问题,在实验方法阐述部分,学生如果能逐一回答这些问题,就可以保证研究方案在方法部分设计得足够详尽,基本可以满足检验研究假设的需要。

此外,学生还要很好地思考用什么样的文字表述研究方案,这涉及科技写作的问题。优秀的科技写作应该简练而准确,语句不能繁冗,语气不能浮夸。《研究手册》对科技研究文章中的语态和人称代词的使用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介绍了目前科技写作风格的偏好和分歧,这对于初学者很有参考价值。

管理实验原始数据

研究方案有了,并且足够清晰,那么能开始实验了吗?一般认为似乎应该可以了。但是,《研究手册》中关于实验记录本设计和组织的描述让我们看到,这里还有诸多工作需要在实验开始前筹划好。在一些学生的科研项目展示和比赛里,我们会看到有的学生能够做出非常漂亮的展板及酷炫的PPT展示。当真正的内行查看他们的实验记录本时,看到的却往往是令人遗憾的业余且简陋的研究记录。这说明学生没有学会使用实验记录本这个非常重要的组织工具管理他们的原始数据。也许他们认为只有研究方案和论文才需要正式和规范,原始数据就是个人的“工作草稿”。

《研究手册》首先就明确了记录原始数据的实验记录本是研究项目中非常重要的正式的研究工具。特别是除了数据之外,它还需记录研究者在实验过程中的思考和推断,是一个研究中关于实验的自我对话日志。在设计并建立一个实验记录本的时候,《研究手册》提醒学生记录本的设计应能保障原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避免随意删改不理想数据的可能性。一旦研究事实被写入记录本,就不能被修改或删除,在这方面书中还给出了很多具体的实用方法。此外,《研究手册》介绍了基于互联网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在线实验记录本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供数据建立的历史记录功能,即在文件和网页上所做的包括日期和修改人在内的任何修改、增删都能被记录下来,而且为小组多人合作进行实验记录提供了便利。

在实验数据收集记录的过程中,对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研究会遇到的问题,《研究手册》中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解决分工和设计一个小组实验记录本的建议。书中提出,小组研究的角色分工应该有一次正式的会议讨论,意见达成一致后,每个组员要签署一个研究工作合作协议,附在实验记录本内,并抄送给指导教师。这样的方法在国内的学生研究项目中并不多见。但这看起来是个非常不错的研究工作组织方法,可以让所有参与者公平地分配任务,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提醒每个人随时注意自己和别人的任务角色是什么,同时也便于指导教师了解和跟进每个组员的工作进度。

《研究手册》还介绍了实验记录本的内容和格式规范,其对准确性和细节的要求程度比之研究方案和研究论文的写作有过之而无不及。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实验记录本里有一个部分专门记录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与他人的通信和沟通。例如,在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给出的反馈意见;小组研究过程中对成员角色和任务分工的讨论;以及影响到研究的所有小组讨论内容等。记录内容既包括书面邮件,也包括面对面讨论交流达成的结果。这部分记录是研究项目中除了研究数据外的另一类历史档案,能记录下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每个与实验有关的人都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发生了什么,研究过程中研究者的想法和观点都被记录下来。如果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没有预期到的问题,实验设计需要进行调整时,调整的原因和过程也应被如实记录。

篇8

一、课程内容分析及教学目的

1.遥感专业的特点与本课程内容分析。遥感专业属于测绘类大学科方向,主要培养具备遥感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各层次专业人才。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卫星遥感平台、传感器技术、遥感信息获取与数据处理、多传感器数据匹配和融合、图像自动解译技术等基本技术与方法,能够在城市规划、农业、林业、水利、地质、测绘等各类遥感领域,从事遥感电子设备与系统研制、应用系统和系统集成的建设与开发工作[1]。因此,对遥感专业的学生来说,程序设计是一门必备的技能。针对面向对象程序课程的教学任务量和教学特点,我校在制定遥感专业教学大纲中安排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习程序设计课程,分上下两个学期学完。课程内容主要包括[2]:①程序设计基本概念与语法,包括数组、函数、类和对象、继承与派生、多态性、输入输出流、异常处理等,以及C++14标准中包含的模版、泛型、匿名方法、lambda表达式、新型智能指针等。②程序设计方法,包括结构化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出发点之一就是弥补结构化程序设计中的一些缺点,但其可以使用结构化程序设计中的函数、数组等基本理论。本课程主要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同时要求学生采用规范的程序设计风格,形成良好的程序设计素养。③程序调试技巧。④专业问题的分析与程序转化能力。

2.教学目的。教师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了解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和使用面向对象技术进行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学会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问题分析,能够熟练运用C++语言解决一般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为大型应用软件设计与开发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达到的能力[3]包括:①程序编写与调试能力,熟练掌握VC++的编辑调试工具,能够快速编写程序代码;掌握程序排错的基本方法,能够独立快速进行程序调试。②专业问题的分析与程序转化能力,对实际专业对象和问题进行分析与抽象,设计出结构合理的对象关系图,并能进行求解。③创新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深入钻研,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概括、归纳总结,给出合理解决方案;能够独立阅读参考代码和资料,自我扩充知识结构。

二、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大一学生们普遍反映该门课程的概念和知识点太多,课程内容的风格与其他课程差别很大,不易理解,一些学生甚至对编程产生了畏惧情绪,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学生们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①学生对遥感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关系不清楚,学习的热情不高,比较茫然。②知识点具有一定难度,部分学生不注重对编程基础知识的掌握。③本课程是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多、学习任务量重。④C++中蕴含的计算思维方式不容易掌握[5]。部分学生在学习了本课程后,不善于从计算机语言的角度去思考问题。⑤编程环境VC++相对比较复杂,不太容易快速掌握。

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许多老师具有多年的程序设计经验,容易惯性地认为所讲授的知识点比较容易,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感受,再加上缺乏有效沟通,最终导致老师讲台上讲的很有激情,学生在下面一脸茫然。具体来说有如下问题:①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主动性,从而培养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使得原本就不吸引学生的课堂变得更加枯燥无味,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6]。②没有因材施教。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大不相同,在教学中若进度偏快,就有部分学生无法跟上老师的节奏,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讲的偏慢,会在整体上影响教学进度。

三、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研究

遥感专业开设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目的并不是要每个学生将来毕业了都能够胜任程序员的工作[7],而是让他们学会利用程序设计的思想和工具,具备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和潜力。针对以上对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力求提高教学效果。

1.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表面上看起来,面向程序设计课程本身是一门很枯燥的课,课程内容不是概念就是代码,课程中很多内容又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在教学中如果不和学生互动,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那么他们不但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理解很困难,而且其学习的成果也不会达到预期的目标。在C++的教学过程中,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学生一直都能保持一种亢奋的状态,做到“乐于学、勤于练、善于思”。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①从简到难,稳扎稳打。C++的知识点的难度是不一样的,在课堂上和上级实习中,给学生以适当的提示,让学生每一步都能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②课堂上,对重点、难度知识点要尽量形象、生动地进行讲解,有时可以借助打比方、讲故事,也可引入UML或Visio绘图来辅助。③对容易混淆的概念,集中起来进行类比讲授。④引导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精心设计实习题目,全面覆盖专业问题。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践来加深对课程中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在实习内容的安排上,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重现,又要注重学生解决问题实际能力的培养;既要考虑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又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考虑专业知识的覆盖,又要增加趣味性,并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每个实验都要求学生自己进行设计和调试,老师在其中只是起引导和辅导作用。通过多次实践,学生不但可以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而且还可以在其基础上创新。着眼于学科体系内的课程衔接,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实习题目的设计:①从大一所学的高等代数中出一些关于矩阵、行列式运算方面的问题进行训练。②从遥感专业内容本身寻找题目,诸如遥感图像处理、影像显示和影像分类等问题,来让学生体会C++解决专业问题的巨大威力。③通过设置课程设计题目,引导学生既要善于独立思考,又要学会分工协作。C++语言基于面向对象思想,无论是微粒度的代码级的设计模式,还是软件模块的设计组织,都能很轻松地应对。指导学生在大模块软件设计编写过程中,学会团队合作,同时在自己的模块中精益求精。

3.既要纸上谈兵,又要参加实战。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8],如果只选择理论考试的方式来测验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单纯的考试只会使学生对课本上的概念和知识进行盲目地死记硬背,即使考试拿到很高的分数,也不知道怎么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更不懂得怎么用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学习C++目的是要利用这个计算机语言作为工具,解决本专业内的科学计算问题。引导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真正学会这门本领。每年都有校级、省级甚至全国性的GIS程序设计大赛,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C++所掌握的不同程度,推荐其参加不同类别的程序设计大赛,真正在实战中检验和提高技能。

篇9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就业导向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190-03

为了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基本要求,不同地方的本科院校应围绕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实验教学的制度建设、师资建设和条件建设等方面进行以“促就业”为基本方向的改革与创新,从而将以理论知识和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学科化教学模式,逐步过渡到学练结合的创新型模式,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有机结合。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内涵分析

以就业为导向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是一种以职业、岗位、工作为基本依据所设计的实验教学模式。该模式能够将教学体系与学生职业规划以及工作岗位的要求进行最合适的匹配,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就业。高等教育不仅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实验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方针。只有以实验教学为改革中心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以这一精神为指导,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确立“融合理论与操作,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发挥实践项目特色,增强学科间实践项目交流”的实验教学理念,积极建设实验、实训与实习三者在教学体系的中心地位。这种以就业为导向的实验教学体系有利于各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验教学实现阶段式跨越,有利于增强各地方本科院校实验课程的核心竞争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一)构建循环渐进的“递阶式”实验教学模式

在实验教学模式上,构建各个实验项目从课程项目实验到专业综合实验,再到跨专业跨学科实验的“递阶式”模式,形成“专业领先、产学结合、模拟仿真”的实验教学特色。上述实验教学模式的中心由教转向学,旨在促进教学内容上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丰富教学形式。积极构建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法为中心的改革,并加强特色实验课程的建设以及课堂仿真实训等。

(二)围绕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应以满足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为主,将人才培养方案的精神细化到各个实践专业环节中。这个体系的构建要在{研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使专业实验课和课程实验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加强实验教学内容与时事的联系。第二,广泛吸取同类院校在实验教学体系上的有益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和能力目标来构建具有地方本科院校特色的实践课程体系。第三,根据各个专业的学科特色以及其对应的职业特点合理安排实验教学结构,并增设相关实验选修课程。通过这些做法,地方本科院校可以构建三大核心实验课程体系,现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见图1、图2)。

1.构建围绕实践能力培养的实用性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教师要明确就业是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导向,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应用能力以及职业岗位的要求来培养学生在日后工作中的各项职业能力。这就需要明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职业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能力要求,并理清上述职业岗位要求所对应的专业知识等,在此基础上来构建专业实验教学内容。比如在贸易行业职业岗位要求的基础上,设置外贸单证、外贸跟单等岗位,然后设置与上述岗位相对应的实验教学科目,以实现理论知识与就业要求的有机结合。

2.以“双证书”融合为目标,建立有效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

在学生的培养方案中要以“双证书”制为主要导向,使毕业生在毕业时不仅能获得毕业证书,也能获得证明其职业能力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各地方本科院校在实施“双证书”的目标时可以通过将专业对应的职业技能证书培训增加至相关课程的大纲中,甚至以职业能力考试的参考用书为教材,并在教学计划中增加职业考试辅导环节,提高学生的考试通过率。

3.在以能力培养规律为准则的基础上构建高标准实践能力训练体系

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需要在制定相应实验教学方案时理清专业知识和技能由初级向高级进阶的知识体系,结合学生在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不同的知识和能力诉求,合理地安排循序渐进的教学结构,实现不同水平的实践课程和训练的合理与顺利对接。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以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为主要目标以及根据“专兼职教师相辅相成”的原则来建设实验教学队伍。在实验教学人才的培养上,要以培养专职实验教师队伍为中心,并加强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的互帮互助,从而形成以实验教师队伍为核心,以技术队伍为保障,以实验辅助人员为后备,能够满足实验课程教学需要、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实验教学队伍。

实验教师培训工作要日常化,实训教学观摩要常态化。为了保证新开设实验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学校应组织新设课程教学团队的全体教师参加相关的培训。根据专业属性、教学经验和实训结果,推选实验教师,安排相关实验教学工作。同时,从其他培训人员中挑选实验辅助人员,参与实验教师的日常实验教学活动,并作为该课程的储备师资进入实验课程教学队伍。为了检查新设实训课程的真正效果,高校应定期进行实训的观摩课。

篇10

[关键词]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001-02

一、调查情况

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形和访谈形式的进行,共向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双语幼教班在读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150份,收回128份,先后走访了咸宁市30多家幼儿园和学前培训机构等用人单位。调查内容涉及双语幼教专业课程设置、能力素质培养、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建议等方面的问题。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关于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课程设置的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显示,对于目前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专业课程设置,45%的调查对象认为设置比较合理,60%的调查对象认为设置不是很合理,20%的调查对象认为设置非常不合理。其中,在调查结果中显示,40%的调查对象认为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中职与高职课程开设重复较多的问题,没有从考虑五年一贯制课程体系的整合性,不能体现出五年一贯制的特色。60%的调查对象认为课堂理论教学较多、实训实践时间较少;38%的调查对象认为专业技能课设置不够。在改进课程设置方面,75%的调查对象认为应多到实习基地进行实际训练,30%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要增加英语语音和视听说课时,45%的调查对象要求加强美术和音乐等其他技能培养。在本校学生就业单位走访座谈中,80%的单位认为在学前教育人才的职前培养中应加强英语口语课、学前儿童英语教学法、学前心理学等。

(二)关于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人才能力素质培养的调查结果

90%的调查对象认为应突出培养专业知识,75%的调查对象认为应突出提高综合知识,65%的调查对象认为应突出提高自学能力,70%的调查对象认为应突出培养口头表达沟通协调能力。而在幼儿园教师工作情况来看,多数毕业生偏重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水平较低,表现在舞蹈、钢琴、美术等基本技能欠缺,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薄弱等方面。

(三)关于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人才素质需求情况的调查结果

65%的用人单位要求双语教师能够进行课堂全程简单的英语教学,75%的用人单位要求双语教师能够熟练运用双语进行课堂教学,95%的用人单位要求双语教师能熟练运用英语为幼儿讲故事、做游戏、唱儿歌来调动课堂气氛。

(四)关于改进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人才培养模式建议的调查结果

80%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应想方设法多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锻炼机会,75%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应灵活掌握专业课程和学生选择自修课程设置,70%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应适当增加校内外实训实习时间,65%的调查对象认为学习应避免学习内容的单一性;70%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应改革创新课程教学体系;85%的调查对象认为应从中专和大专学习过程中加强优势互补。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从问卷调查情况看,目前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在培养人才过程中主要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师资队伍教学经验不足;学生知识面窄、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较弱等问题。从学校层面来看,主要原因对五年一贯制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有偏差,对学生今后从事幼儿教学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教研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不够,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不合理,没有把中职、高职两个阶段课程的有机整合与衔接,导致课程结构体系和内容不协调,也没有五年一贯制的特色。在教学组织上缺乏互动协作、资源共享度低。在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上存在评价考核体系构建不合理,考核内容不明确,考核重点不明确,考核形式不完善等问题和不足。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当前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过程的短板和弊端,这也是五年一贯制的学前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突出工学结合特色。目前五年一贯制双语幼教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培养规格的层次不够清晰,在某种意义上定位为职高幼师专业的延伸,只注重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专业以外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同时,由于幼儿教学和中小学教学有明显区别,幼儿园教师一方面要进行知识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更要进行幼儿日常生活保育护理活动。因此,双语幼教专业人才要针对当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不仅要能够照顾好幼儿日常生活游戏娱乐活动,还要能够满足幼儿知识学习需要,更要充分考虑幼儿今后发展的需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英语运用能力方面,要求幼儿教师在掌握较为流利的英语口语能力的基础上,还可以较为熟练地运用英语来引导和组织幼儿开展各类日常活动,打破以往死板的课本式英语教学,尽量使幼儿教学活动生活化、儿童化。因此,双语幼教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要使他们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幼儿成长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较为熟练的英语基础语言知识,还要掌握多种英语教学技巧。而学生要具备这些能力,仅仅在学校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是很难全部掌握的,这就需要突出工学结合特色,除了在校期间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有一定时间到行业进行观摩、见习实习、社会实践等,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能力。

(二)教学内容针对需求,突出课程设置科学。调查中发现当前部分院校多数是把中专和大专的课程简单地整合在一起,没有以学生需求角度出发来设置课程,而是根据自身师资情况来确定开设哪些课程,导致课程开设重复,缺乏整体协调,没有把两个阶段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与衔接,更没有体现出五年一贯制的特色。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一般通用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以及实践操作课程的有机结合,在课程设置上既要重视理论性、知识性,又要重视实践性和操作性。因此在课程设置应强调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在精选必修课,广设选修课的基础上,要加大实践操作课程的比例,突出强调实践教学。同时,在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注意体现课程整体功能,要将学前教育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内容和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定位、统筹安排,要通过专业和理论教学、校内外实训实习实践、举办技能比赛活动等内容和形式,使实践操作教学与理论知识教学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从而培养学生专业发展能力,培养出合格的学前双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