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诉讼管理范文
时间:2023-08-09 17:40: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产权诉讼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110-02
一、知识产权保险制度概述
放眼国际,为了规避可能遭遇的知识产权诉讼风险,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推出了一种有效的风险分散工具――知识产权保险。知识产权保险是以知识产权和知识产权侵权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主要解决由于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而造成的民事责任赔偿和财产损失问题。按保障对象来划分,知识产权保险可分为两大类:知识产权侵权保险和知识产权财产保险。前者承保的范围是被保险人因为承担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而造成的利益减损。后者承保的范围是被保险人因为提起侵权指控支出诉讼费用而导致的现有财产利益的减损。
这种以知识产权作为标的的无形财产保险制度,将保险作为一种有效的风险分散手段,运用于知识产权风险的管理,集中表现为知识产权战略和承保风险的互动关系之中,对于正在积极参与国际交往和全球竞争的各国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相比于知识产权保险制度在发达国家的成熟稳定以及完善规范的市场,在我国,这种以知识产权为标的的保险制度在立法层面尚属空白,在理论上也只是处于起步阶段。
二、国外知识产权保险制度立法现状
借鉴欧美国家知识产权保险制度,结合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纠纷实例,试图对我国知识产权风险规避提出一些尚不成熟的建议,以期抛砖引玉。
(一)美国
美国的知识产权保险可分为知识产权执行保险和知识产权侵权保险两种类型。
1.知识产权侵权保险。知识产权侵权保险,主要是针对可能侵犯他人IP权利的风险而进行的保险的。自动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专利侵权诉讼案件不断增多,为了分担知识产权侵权人的风险,逐步将专利侵权诉讼纳入保险事故的范畴而得以形成。
美国国际集团提供的保单为从事经营过程中的制造者、使用者和销售者提供专利侵权责任保险,如果上述主体在从事经营过程中被指控侵犯他人的专利权,由保险人代替其应诉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2.知识产权执行保险。知识产权执行保险,是针对知识产权招待过程中所可能遭遇的阻碍风险而保险的。与作为“防守之盾”的知识产权侵权保险相比,知识产权执行保险具有进攻的主动性,因此又被称为“进攻之矛”。
3.对美国知识产权保险制度的评价。美国知识产权保险制度有其跨时代的进步作用。这主要体现在,知识产权保险保护的主体范围非常广泛,从而得以分散责任并推动专利技术的进步,保护中小公司免受大公司的诉讼压迫。诚然,除却优点之外,美国知识产权保险仍有其固有的弊端。首先,美国知识产权保险制度的保费偏高,一般的中小企业难以承受。其次,在知识产权保险的保护下,被保险人可能故意侵犯其他公司的权利,因为被保险人知道保险人会为其要支付的诉讼费用买单。最后,许多大企业滥用其雄厚的财力与资源,故意侵犯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一旦争端进入诉讼程序,即申请禁令或者故意拖延诉讼,中小企业即使购买了知识产权保险,但是由于保险金额有上限,且总有消耗殆尽的一天。这样一来,知识产权保险制度就无法实现其预期目的。
(二)德国
在德国,除专门的知识产权保险,即知识产权执行保险和知识产权侵权保险之外,诉讼费用保险和诉讼费用贷款公司也在一定条件下为知识产权侵权风险提供了保障。
1.诉讼费用保险。典型的诉讼费用保险一般保障下列情况招致的诉讼费用:(1)为主张权利,向第三人提讼;(2)为抗辩侵权,应诉第三人的指控。诉讼费用保险对罚金或惩罚性损害赔偿金不予保障,对被保险人的家庭成员向保险人提出的索赔也不予承保。
2.诉讼费用贷款公司。在德国,依据联邦律师费用条例,辩护律师不允许与其当事人就成功酬金达成一致,也不可能不要求当事人支付报酬,因而当事人必须自己负担所有的诉讼费用。为了减轻当事人可能承担的诉讼风险,所谓的“诉讼费用贷款公司”应运而生。当请求人由于资金短缺不能提讼,并且无权获得法律援助或没有相关诉讼费用保险承保时,这类公司就为诉讼提供资金,承担法律诉讼的所有费用。以承担诉讼费用为交换,诉讼费用贷款公司可获得当事人诉讼赔偿额的20-30%。
3.对德国知识产权保险制度的评价。作为欧洲最大的技术转让国,德国对于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极为重视,以促进本国的技术进步和发明创造。因此,德国始终坚持利用专利权垄断技术市场,从而促使本国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出狱竞争优势,以保持和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占有的份额。
三、国内理论与实践探索
国内知识产权诉讼保险制度的立法虽尚处于空白状态,但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已经有了部分成果。
近些年学术界不断有研究知识产权保险的,但我国知识产权与保险制度理论研究本身并未做到充分、有效的衔接,从现有文献来看,此方面专著更是凤毛麟角,且总体上处于对国外知识产权保险的介绍分析即吸收借鉴阶段,缺乏对我国保险制度与知识产权结合的实证考量,并未真正关注外国法律制度在移植过程中与我国国情的接轨,故难以创新性的形成独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险制度建构,无法为现有的实践提供有力的法律指引。
200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推出我国首家由保监会批准经营的高新技术成果转让保险,大胆跨出我国保险公司为知识产权交易风险承保的第一步。接着北京的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分公司于2004年4月成功签署了一份《中关村知保合作框架协议》,率先在全国开展知识产权保险领域的研究与合作,探索中国知识产权与保险有机结合。2010年12月,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专利保险合作社正式启动,专利保险合作社得到了禅城企业的响应,首批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加入了合作社,投保专利超过1000项,这些保单均由禅城区政府的专项资金“买单”。
构件我国知识产权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一)知识产权保险制度能够有效的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保险制度作为保障,企业为维护自身的权利,首先想到的是通过诉讼途径来解决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然而知识产权诉讼尤其是专利诉讼,通常会涉及复杂的技术问题,以至于费用高昂;并且侵权者往往会利用法律所规定的的各种诉讼程序进行拖延,导致诉讼周期进一步延长,权利人诉讼成本进一步增加;另外,长时间诉讼拖累,权利人也面临着知识产权贬值以及市场份额丧失的风险。
反之,倘若采用事前的知识产权保险代替事后诉讼,在侵权行为发生之前,可以依据保险合同事实对潜在的侵权人构成威慑,使得潜在的侵权人得到事先规制,从而难以为所欲为。另外,即使发生了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权利人作为被侵权方和被保险方,通过缴纳保险费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可直接通过保险获得赔偿,减少了诉至法院的机会,减轻诉讼拖累,促进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有助于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管理方式,促进我国知识产权管理创新
首先,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其本质就在于鼓励创新和保护自主智力成果。另外一方面,从经济学角度,知识产权制度也是一种利益平衡机制,主要调整知识生产者以及社会公众在知识成果收益中的分配,功能在于保障整个社会利益的平衡。
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市场化程度日益加深和自主创新战略的确立,在更高要求、更重任务、更大难度的新形势下,通过加强企业甚至全行业的知识产权风险管理,有助于完善整个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管理方式,促进我国知识产权管理创新,弥补现有知识产权保险研究的不足,并为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发展拓展了新的途径。可见,我国想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后来居上,借鉴国外的知识产权保险制度,毋庸置疑是一条捷径。
(三)知识产权保险充实了保险市场,促进了保险事业发展
知识产权保险作为从原始的财产保险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保险,有别于一般的其他保险。其一,知识产权保险属于综合险,不同于其他保险的侠义保险,其保险范围之广,不仅包括责任保险中的知识产权侵权责任保险,也包括狭义的知识产权执行保险。其二,知识产权保险标的具有复合型,是无形财产以及侵权民事责任之总和,相比于其他保险标的的单一,或为物质财富、物质利益,或为有形财产或者民事责任,知识产权保险确实具有新颖性。
可以说,知识产权保险制度的诞生,从原始保险种类中衍生出来,更加充实了原本饱和的财产保险市场,对于保险业的完善和进步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加强对保险制度与知识产权制度特殊性的结合是未来保险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我国构建知识产权保险制度具有必然性
根据保险法原理,保险以风险损失的存在为前提的,“有风险才有保险”。我国目前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尚不足以充分保障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权利,与有形资产的保险不同,知识产权保险的标的具有非物质性,权利保护范围难以界定。故知识产权侵权的风险时有发生,不仅对权利人因知识产权可获期待利益带来影响,也因侵权人侵权行为必须承担赔偿责任而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震荡。知识产权的风险性以及损失出现的可能性决定了知识产权保险的必要性。
(五)知识产权制度和保险制度的结合具有可能性
篇2
[关键词] 开放经济 中国企业 知识产权保护
一、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
1.中国企业的国际知识产权纠纷增多
(1)知名品牌商标在国外遭“抢注”
欧美等发达国家都擅长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国内贸易,而且大多数国家的商标保护都采用“注册在先”原则。与此产生鲜明反差的是,中国企业在不断扩大产能和出口的同时,其商标在境外注册的比率却相当低。最终致使一些有影响力的中国商标遭到国外公司的抢先注册,产品无法进入或被迫退出该国市场。如,1992年就在中国设立注册的“海信(HiSense)”标志,在海信集团1999年准备进入欧洲市场之前就被博世-西门子公司抢注,最终产生长达5年的商业诉讼案,海信进入欧洲市场的时间也被迫推迟。统计数据显示, 2010年中国工商部门查处的各类商标违法案件和冒牌商标侵权案件分别为56034件和48548件,其中涉外案件达11524起(如图1所示)。
(2)专利侵权诉讼案件频发
中国企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保护意识存在严重的不足,加之泛滥的“拿来主义”之风盛行,致使中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频频遭遇知识产权诉讼,这对中国一些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截至2011年2月,中国海关在专项行动中累计查处侵权货物4507万件,价值总额达2.03亿元。统计数据显示,尽管近6年以来,中国专利侵权案件总体呈递减趋势,但2010年的案件总量依然在1000件以上(如图2所示)。
此外,涉及文化领域的知识产权纠纷问题也十分突出。据统计,2010年中国涉及版权侵权活动的案件共计11813起,而实用艺术作品的版权纠纷案件达3990起,占全部版权纠纷案件总量的四分之一(如图3所示)。文化领域的知识产权纠纷也大量表现在双边或多边贸易谈判磋商活动中。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涵盖版权保护的知识产权文化保护水平也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并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投资环境优劣的关键因素之一。
2.发达国家企业滥用知识产权以谋求市场垄断地位
发达国家为阻止他国产品进入其市场,一方面凭借其技术优势,通过商标授权、专利转让等方式构筑贸易壁垒,对进口产品实施苛刻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和技术认证制度。如,2002年欧盟通过《CR法案》强制要求中国生产的打火机设置欧洲专利的儿童锁,借此打压中国打火机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跨国企业之间签订各种非竞争性协议,以此限定产品价格、产量,甚至划分市场范围。如,以6C和3C为代表的DVD行业垄断性联盟。
总之,以“布阵”模式和“圈地”模式为代表的、滥用知识产权以谋求市场垄断地位的行为,已经极大限制了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空间,严重阻碍了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
二、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企业知识产权屡受侵害的原因探析
1.企业知识产权与国际技术标准结合难
人类已经进入以知识的生产、投入、激励、存量、流通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赋予了企业和产品独特的竞争优势。相应的,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的结合程度已逐渐成为衡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一些发达国家正是借助自身的技术创新优势,将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两两结合,重新制定技术标准,以形成遏制来自竞争对手的贸易技术壁垒。反观中国企业,仍以模仿创新为主,产品开发与生产往往局限于引进和消化国外现有技术。尽管模仿创新有时也能孵化出优势产品,但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无法获得代表技术创新水平的发明专利,最终导致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难以结合。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更容易陷入被动。
2.中国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
商标保护意识淡漠。首先,部分企业从商标保护的投入上短期得不到回报,因此不愿持续投入。其次,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商标保护仅停留在口头,并未真正落实商标保护措施。三是很多企业只在国内注册商标,将海外商标注册事务完全交给外贸公司。一旦外贸公司出现改组或改制,此前由其注册的商标需要企业重新出资收回,这样导致资金有限的企业不得不放弃成熟的海外注册商标。
不重视专利申请。中国企业在2007年的发明专利申请数为4万多件,除去三资企业,由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申请的专利仅占一半。2万多件专利量与国内数百万家国企、民企的总数相比,颇显寒酸。究其原因,主要缘于中国企业长期受计划经济时期的科研体制影响,热衷于新技术开发方面的获奖,却忽视新技术在后期的产权化和产业化。
3.应对知识产权侵权诉讼的态度消极
企业面对诉讼信心不足。国人受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不习惯打官司,更怕当被告。很多中国企业面对国际知识产权诉讼时,往往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陷入被动。此外,由于国际知识产权诉讼费用高昂,有的甚至超过了商品价值,部分中国企业顾及眼前短期利益而放弃官司。
企业面对诉讼技巧性不强。中国企业面对法院的宣判结果通常被动接受,未积极寻找新的突破点。当原告选择没有管辖权限的法院时,作为被告的中国企业也没有及时提出异议。此外,被诉讼的企业很少能够有效控制好诉讼节奏,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实施变换反诉讼策略。
4.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制度不健全
中国企业普遍没有建立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也缺乏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人才,更缺乏科学、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制度。尤其是在“知识产权的权属问题”和“对专利发明者的激励机制”等方面均无明确规定,最终产生了两种结果:一是企业的创新成果不能及时申请专利,成果不能尽快产业化,同时又给其它企业留下了竞争的时间,最终可能丧失该项目的知识产权。二是员工丧失创新的积极性,最终导致整个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下降。
三、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1.加强基于创新的国际技术标准制定
(1)注重技术创新和成果产权化
建立良好的知识创新环境。在研发过程中,应注重专利文献的检索,切勿闭门造车,以有效配置技术创新资源;通过数据库建设,规划和管理企业研发所需的信息资源,为创新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定期组织的创新技术研讨与培训,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对员工的创新活动应有足够的自由度和包容性,容忍员工在一定程度内的创新失败,同时引导其总结经验,降低今后创新失败的风险;根据创新程度以及成果给企业带来利润的高低给予奖励,提高员工创新的积极性。
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成果的产权化。企业应树立 “以保护促创新”的思想,制定符合企业实情的《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将知识产权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及时将技术创新成果申报专利,尤其是核心专利;对企业知识产权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加强技术研发队伍的稳定,降低离职人员可能带来的损失。
及时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企业应在技术创新成果产权化的基础上,尽快实现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在资金支持方面,除了传统的融资手段以外,尝试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机制,推动知识产权与金融业的融合。政府应鼓励企业充分运用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联盟等方式,挖掘和扩充知识产权价值。
(2)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有机结合
正所谓“得标准者得天下”。在知识产权产业化的过程中,企业应依托自身的创新性技术优势,会同行业协会和相关部门,制定新的技术标准,实现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的有机结合。在制度完善的经济体系中,技术标准将使知识产权得到有效的保护;中国企业则利用知识产权打造市场进入壁垒,有效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此外,技术标准的掌握也能够让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2.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1)积极应对知识产权诉讼
中国企业面对国际知识产权诉讼时是否应诉,不能只关注眼前的诉讼成本,还应考虑不应诉所带来的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如“337调查”案,我国企业如果缺席判决,则属自动败诉,其结果将是中国电池行业长期失去美国市场。随着中国企业在国外的专利数逐年递增,中国企业遭遇专利侵权的几率也会越来越高。所以,中国企业应积极应对知识产权纠纷,通过聘请优秀律师、制定清晰有利的诉讼战略和手段,运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权益。
(2)及时进行商标海外注册
中国企业应培养“商标先行”意识,在产品进入海外之前,先期做好相关国家的商标注册申请。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各国商标法在商标保护方面的规定不尽相同,中国企业应在充分了解相关国家的法律规定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商标注册申请工作,确保商标权的归属明确。
3.完善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
建议参照国际著名跨国企业的做法,在企业内部设置一个集信息收集、分析、评估、跟踪和知识产权申报、管理、纠纷处理等职能为一体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结合企业实际,内培外引,建立一支专业的知识产权工作队伍。通过对知识产权信息的检索、收集与分析,对国内外主要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动态评估与跟踪,做到知己知彼,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的孵化水平和经济效益。同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针对企业各类人员开展培训,提高管理层和一般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此外,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还可以为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信息支持,同时指导各子公司的投资建设、技术升级和产品增值。
4.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在企业间交往日益频繁复杂的当代,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互相依赖和联合协作的趋势日益凸显。而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知识产权纠纷往往具有的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界的特点。这使得企业单纯依靠自身力量维权显得势单力薄,而且维权成本高昂。这也是部分企业不愿积极维权的一个原因。中国行业组织应适时转变为具备协调能力、谈判功能和行为约束功能的经济共同体,在知识产权纠纷中积极发挥作用。如“337调查”案中,在中国电池工业协会探索了一条“企业为主、协会牵头、政府支持、选好律师”的应诉模式,为中国企业应对国际知识产权纠纷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王莲峰,王欢:全球化环境下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J].科技与法律,2008(4)
[2] 申屠晓娟:知识产权战略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商贸,2009(10)
篇3
[论文关键词]ADR;知识产权;纠纷解决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提高自身社会竞争力的强力武器,同时,大量的知识产权纠纷也由此产生。由于知识产权纠纷自身的专业性,传统的以诉讼为主导的纠纷解决方式在处理此类纠纷时已显得乏力,此时,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并在处理知识产权纠纷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ADR概述
ADR(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也被称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指诉讼以外的其他各种纠纷解决方式、程序或制度的总称,最早发源于美国,主要包括调解、仲裁等形式。虽然世界各国针对ADR的具体叫法不同,但在ADR所体现出的功能和价值上已经达成了一致。
(一)ADR的类型
根据主持纠纷解决的主体或第三者,ADR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司法性ADR。一般由法院设立,但区别于诉讼程序,司法ADR采用专门的程序,并可与诉讼程序进行衔接,如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
2.行政性ADR。例如行政调解、行政裁决均属此类,特点是由行政机关所设立,随着纠纷解决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专门设立的行政性纠纷解决机构也正在不断增加。
3.民间性ADR。主持这类ADR的机关可能是由政府或司法机关支持的社会性纠纷解决机构,也可能是民间自发成立的自治性纠纷解决组织。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即属此类。
(二)ADR的基本特征
1.程序上的非正式性。诉讼是解决纠纷最主要的途径,但通常都要伴随着复杂的程序,容易造成司法延迟,影响纠纷解决效率。而ADR具有灵活简易的特点,与制度化的诉讼程序不同,ADR在程序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可以有效降低当事人纠纷解决的成本,节约司法资源。
2.纠纷解决主体具有非法律职业化的特点。诉讼程序多数情况下的构成主体均是具有专业法律职业素质的群体,如法官、律师等。而ADR在纠纷解决过程中,无论是调解还是仲裁,均可由非法律专业人士主持进行。
3.形式的多样化。如今ADR的实践运用主要是以民间性为主,以司法性和行政性为辅,三者互相补充,形成了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系统。
4.解纷过程的非对抗性。ADR以促成和解以及圆满解决纠纷为价值取向,其中非对抗性是当代世界最为认同的ADR的优势。
二、知识产权纠纷概述
知识产权纠纷是指在知识产权权利的行使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由于ADR主要适用于民事领域,故本文所探讨的知识产权纠纷主要为民事纠纷。由于知识产权纠纷具有复杂多样性,故关于其的分类学术界也有不同的声音,其中,张耕先生认为,知识产权纠纷分为知识产权民事纠纷、知识产权行政纠纷、知识产权刑事纠纷,本文认可这一分类。由于ADR是为解决民事纠纷而产生的,故本文主要探讨的知识产权纠纷主要集中在民事纠纷领域。
知识产权纠纷相较于普通的民事纠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高度的专业性及法律处理难度大
随着科技与法制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生物分子学分析技术至集成电路设计,均被知识产权所保护。可以说,如今知识产权引起的纠纷已经涉及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大领域,既包含复杂专业的技术知识,也必然会涉及到相关的法律知识。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对专利申请进行审查时,就必须运用到大量且多样的技术手段。工作人员在处理纠纷时需同时适用技术标准与法律标准,无形中加大了纠纷解决的难度。
(二)纠纷处理过程对当事人影响大
知识产权权利人的目的在于利用自身独有的知识产权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故对于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尤为重要。但传统的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周期较长,成本较高,在处理过程中,知识产权权利人不仅要付出高昂的诉讼成本,还需要承担在过程中面临的市场份额损失,这将对生产经营造成重大影响。在知识产权纠纷处理过程中,权利人既要考虑处理结果所能提供的侵权损害赔偿,又要同时考虑纠纷解决过程对自身未来利益的影响。
(三)纠纷的主体客体复杂
知识产权纠纷的主体不仅包括法人、非法人单位,也包括其他社会组织与个人。知识产权纠纷涉及到的客体包括方方面面,如发明、实用新型、商标、著作权、外观设计等,往往在一起纠纷中会涉及多重法律关系的认定,争议焦点较多,且由于知识产权的高度专业性,当事人在取证方面也会变得困难。
三、运用ADR机制解决我国知识产权纠纷的必要性分析
(一)运用诉讼机制解决我国知识产权纠纷的缺陷
首先,诉讼所需的周期较长。以专利权为代表,专利权的取得需要在提交申请后,由国家专门的行政主管机关确认其权利的范围,这就导致了在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中经常会出现民事争议和行政争议同时存在的问题,也就导致了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在审理程序上会比普通的民事案件更为复杂,对当事人的要求会更高,审理周期也就会变得更长。
其次,诉讼的成本较高。由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当事人通常提出的赔偿标的额都较大,相应的诉讼费用也会较高。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的知识产权诉讼案件一审的平均成本达到了15万美元,而美国更是惊人的高达400万美元。高昂的诉讼费用极大地加剧了当事人维权的经济负担。
最后,面对新型的技术纠纷,诉讼方式具有局限性。新型的技术纠纷通常都是基于最新的科学技术而产生,并不为多数人所知,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这就需要审理知识产权案件的法官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但绝大多数法官只是法律领域的专家,在面对此类新型问题时通常会束手无策,即使能及时解决,其公正性也会受到质疑。我国目前没有审理知识产权案件的专门法庭,一般都是由民事审判庭处理,诉讼资源的有限和法院体制的不健全,使得知识产权诉讼解决机制不够完善。
(二)运用ADR解决我国知识产权纠纷的优越性
首先,ADR具有专业性。在传统的诉讼机制中,知识产权纠纷所涉及到的许多专业技术性问题令不少法官十分头痛,而多数ADR都需要作为中立方的第三人来从中斡旋使纠纷达成圆满的解决,在应对知识产权纠纷时,当事人可以事前协商共同选择纠纷涉及领域的技术专家与法律专家作为中立第三人参与进来,促进纠纷的解决。第三方专家能够对引起纠纷的技术性问题给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认知,对专家的信任能够使当事人能够更好地厘清纠纷中涉及的技术问题与法律问题,在最大限度内保障当事人能够基于客观的心态作出决断。
其次,ADR具有灵活性。在诉讼程序中,法官在审理案件时需要“刚性适法”,一切决断都要依法而行,不免会使诉讼程序陷入拖沓。而ADR并不需要诉讼那样标准严格的程序,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在ADR程序中,当事人可以自主选择纠纷解决的方式,根据自律的原则选择适用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规范,且当事人在纠纷解决过程中可以充分表达本人的意愿以期能够体现自身的意志,促使最终达成纠纷解决协议,因为只有当事人自身才能恰当把握更适于自己的纠纷解决方式,只有个人才能最终判断什么是最符合他本人的利益。当事人双方根据自愿平等的原则选择最佳方式解决纠纷,可以充分保障当事人在纠纷解决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最后,ADR具有非对抗性。运用诉讼解决知识产权纠纷,即使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但由于法律的严肃性和诉讼的对抗性,往往会使双方当事人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甚至在案件解决后引发后续的激烈冲突,严重破坏社会的稳定。ADR由于不要求严格适用法律,纠纷的圆满和平解决才是ADR追求的最大价值。运用ADR处理知识产权纠纷时,摆在双方当事人面前的并不是冷冰冰的法律和严肃的法官,而是一种更加缓和的气氛和心平气和的中立第三人,ADR不仅注重眼前纠纷的解决,而且更加注重修复在后续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冲突关系,综合考虑当事人的长远利益,故运用ADR解决知识产权纠纷不会损伤当事人之间的感情,对于维护人际关系与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构建我国知识产权纠纷ADR机制的建议
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纠纷的ADR机制已经有了一定的雏形,协商、调解、行政裁决、仲裁都已经被运用到了知识产权纠纷的解决中,但由于法律对于以上几种ADR方式仅有原则性的规定,并未规定具体的程序并赋予协商、调解等形式达成的协议以法律约束力,造成我国目前解决知识产权纠纷依然是以司法判决为主。为使ADR机制能够更广泛地运用到我国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方式中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进一步规范人民调解机制,赋予调解协议以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
人民调解是群众自主发起形成的ADR解纷方式,是ADR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故对民间调解过程进行制度化与规范化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应对调解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如前所述,知识产权纠纷同时涉及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调解人员应至少掌握其中一方面的知识。其次应克服调解过程的随意性,具体来说应秉持着平等自愿的原则,建立规范化的调解程序,明确调解管辖,增强调解的可操作性。
另外,赋予调解协议以法律强制执行力同样是完善ADR机制的关键,我国目前的调解协议仅具有合同性质,并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虽可通过司法确认来赋予其效力,但在无形中增加了当事人的纠纷解决成本。笔者更加赞同张卫平教授的看法,即应当将调解协议视为是通过特殊的纠纷解决机制形成的结果,本身就具有拘束力和执行力。如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另一方当事人可依据调解协议直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二)积极发挥行政机关在知识产权纠纷解决中的作用
行政机关处理民事争议在我国是一项极具特色的制度,但法律法规一直未对其作出具体的程序性规定,造成行政机关在处理民事争议尤其是知识产权纠纷时抱有一种消极的态度,为了更好地发挥行政机关的作用,笔者建议可在我国建立高度整合统一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知识产权纠纷处理人员,实行中央到地方的垂直性管理,这样既可缓解我国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众多且混乱的现状,也可避免出现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的情况发生。其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行政调解处理知识产权纠纷,调解不成应及时告知当事人选择其他的纠纷解决方式,并加强行政机关处理结果的法律效力,实现行政同司法的良性“互动”。
篇4
中图分类号:G25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126-01
摘要:世界经济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全球化大背景下,知识产权成为企业参与竞争的焦点,在新形势下,创业者如何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知识产权提高竞争力成为重中之重。
关键词: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竞争力
当前我国依托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努力开展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激化了大量有关知识产权保护和建立知识产权战略问题。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但我国以前对知识产权工作的保护并不是很重视,导致现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一些领域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局面,致使我国在国际贸易及政治交往中吃了不少的亏。国内企业如何增强企业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加强知识产权和专利权的保护,走好未来发展道路,这一重大课题,引起了国内企业的共同思考。
我国目前仅仅还是世界的制造工厂,而不是创造中心,由于这种不是以知识发展为核心,不是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因此我国在参与国际竞争过程当中,必将会遇到反倾销方面的指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低成本制造优势并不能永久的保持下去,而知识产权对我们的制约则将显得日益突出。企业是国家技术创新的实施主体,担负着各种技术创新工作。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技术型企业,特别是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讲,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就是企业要生存与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来维持,因此知识产权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这些技术创新成果,维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使企业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最大利益成为重中之重。
企业的知识产权是指在生产劳动中对生产技术、工艺发明、改造及科研的一种肯定并以法律形式确认的具有不可侵犯、盗用的一种属于企业、个人或企业与个人共同拥有的类似财产性质的权利。通常所说的企业知识产权包括商标、专利和著作权,企业知识产权的完整组项还包括技术秘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商业方法及其他智力创造的可运用于企业经营的智力财富。
企业在创立之初,就应当学会利用知识产权来保护自己、整合公司自己的各类资源,促进公司的科学创新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充分用足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利好政策,建设一个创新型公司。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发展应当从一个战略的高度来看待,知识产权战略是公司整体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其他方面相互补充。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由一个完整的体系构成的,合理构建现代公司的知识产权体系,可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牢固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式,广泛开展知识产权的宣传教育,使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知识深入基层,深入人心,使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行动成为社会公众的广泛自觉。不仅知识产权的拥有者要知道依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依法与各种形式的侵权行为作斗争,而且知识产权的利用者也要明白只有依法才能取得知识产权,才能使用知识成果,不然的话,就会受到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惩罚。逐步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尊重知识产权,自觉维护知识产权,努力开发知识产权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为知识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完善企业专利、商标管理制度建设未雨绸缪。
自我保护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如果能够从源头上做好保护工作,可以消除很多纠纷,减少大量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权利人,尤其是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应当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制订切实可行的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应当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做好专利申请工作,争取获得专利保护; 做好商标注册的申请工作, 并对商标进行合法使用;制定完善的商业秘密保护措施,做好对技术秘密和经营秘密的保护工作,避免对外泄露,尤其是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利益攸关的商业秘密更要着重加以保护;在与他方的合作或交易过程中,就知识产权问题应做到约定明确、权责清晰,防止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企业还应提高警惕,实时考察自身的经营行为是否侵犯了他人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有关权益,避免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被推上法庭的被告席。
三、积极应对知识产权纠纷
作为知识产权权利人,可能经常会发现权利被他人侵犯;而作为市场经营者,又可能会面临知识产权人的侵权指控。一旦发生纠纷,应合理运用诉讼策略,实现利益最大化。首先,企业对于已发生或即将发生的诉讼应当积极面对,而不能消极回避,应从各个方面做好准备工作,全方位衡量诉讼利弊得失,选择适当的应对策略;其次,应确定整个知识产权诉讼的核心问题,搜寻案件的突破点,争取在诉讼中占据有利地位;第三,应将知识产权诉讼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以诉讼为核心,辅以行政处理手段、媒体宣传等,全面开展工作;第四,诉讼中应审时度势,有效利用洽谈磋商等非诉讼解决方式,避免出现两败俱伤的不利结局。此外,如果一旦遭遇大规模的诉讼,涉案企业还应积极争取同行业企业的支援,增强后援支持力量。
四、完善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
企业应该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内部管理制度,善于运用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自己。企业之间未来的竞争将主要是知识产权的竞争,因此一定要多学习知识产权方面的新知识,多学习国内外优秀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在知识产权管理上的成功经验,尽快建立起本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使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纳入企业研发、生产与经营的全过程。要及时将自主创新成果、核心技术、名优产品在国内外申请相应的知识产权注册,以期得到有效保护。要以企业的核心专利技术为依托,构筑自身的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措施体系。充分重视知识产权战略,企业可以设立独立的部门执行知识产权战略,有专项资金投入,并纳入业绩考核。如果把企业之产权部门运作好,企业高层必须充分重视,否则部门之间很难以协调好,更无法长期的执行下去。虽然不可能每个企业都能建立知识产权部,但至少也要有专人负责,且作为企业的一个独立部门。
五、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品牌建设的人才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通过培养、引进和聘请品牌经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高级人才把品牌知识、品牌经营作为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增强企业经营者品牌意识,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品牌创造、品牌经营、品牌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与大专院校和有关机构组织合作,开展以品牌知识、品牌经营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企业创牌能力和品牌运作水平。同时,企业要通过公司战略会议的形式将实施品牌战略作为公司的重要决议;通过建立专利、商标管理制度,开展自主创新、产品研发重构知识产权优势,全部巩固与保护自身的无形资产。
因此,知识产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法权和无形资产,也是经济主体的一种强有力的竞争武器,在经济生活中不仅作为无形资产具有经济价值,而且还有巨大的商业竞争价值,是一种重要的竞争资源,也是企业参与竞争、求得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要注重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所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策略,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勤南主编:《新编知识产权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万迪、王光全《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策略分析》科学管理,1997(4)。
[3]何孝元:《工业所有权之研究》,台湾三民书局1977年版。
[4]王中《强化知识产权战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科技论坛 2005(6)。
篇5
主营业务领域
万慧达的业务领域包括但不限于:行政确权诉讼、民事侵权诉讼、涉知识产权刑事诉讼、反垄断法律事务、知识产权非诉事务。
主要成果及获奖情况
万慧达承办的诉讼案件在国内、国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多个案例被列为年度知识产权经典案例,收录到《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官方公布的数据表明,万慧达是承办涉外知识产权案件最多的律所之一。近年万慧达入选省级以上法院的典型案例及其他获奖案例包括:
1、2008年,日本国株式会社双叶社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第三人上海恩嘉经贸发展公司或广州市诚益眼镜有限公司商标行政纠纷申请再审系列案。该案入选2008年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50件典型案例之一.
2、2009年,西南药业在“散列通”商标行政纠纷案中,成功维持了其注册在第5类西药上的“散列通”商标。该案被评为2009年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50件典型案例之一。
3、2009年,米其林在天津米其林电动自行车有限公司商标侵权案中胜诉。该案被评为2009年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50件典型案例之一。
4、2010年,张裕集团在“中国葡萄酒行业知识产权第一案”——“解百纳”商标行政诉讼中,成功维持其商标的注册。该案被评为2010全国知识产权保护评出20大事件之一。
5、2010年,某洋酒品牌,在刘兆龙假冒注册商标刑事案件中成功维权。该案被评为2010年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案件之一。
6、2010年,欧莱雅在美莲妮、杭州欧莱雅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案中获得胜诉。该案被列为江苏省法院2010年度十大知识产权案件,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优质品牌保护委员会2010年度十大案件,以及最高院知识产权当年度50件典型案例之一。
7、2010年,阿迪达斯诉阿迪王的管辖权异议再审案,说服法院在判决中明确涉外知识产权案件不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外民商事案件诉讼管辖问题的规定》。该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案件2010年度报告。
8、2010年,新绿环公司在台山先驱建材公司专利侵权再审案获得胜诉,最高院接受了我方关于“权利要求书不是确认专利权限的唯一依据”的意见。该案被收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2010年度报告。
9、2011年,成功米其林在与佛山米其林音响器材厂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中获得胜诉,法院认定米其林商标为超级驰名商标。该案被列为2011年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50件典型案例之一。
10、2012年,SEB公司对万通公司经两次海关查扣及两次专利侵权诉讼最终制止侵权人的重复侵权行为,该案被评选为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优质品牌保护委员会2012-2013年度知识产权保护最佳案例。
篇6
[关键词]知识产权;司法救济;行政保护
[DOI]10.13939/ki.zgsc.2016.24.211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逐渐完善,加入WTO后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开始与国际接轨,并逐步向前发展,实行司法救济与行政保护的“双轨制”一直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特点。[1]
1 行政保护、司法救济两种保护模式的对比分析
1.1 两种保护模式的联系
相对于一种保护模式而言,双轨制的实施并非仅仅增加一种保护模式,本质上而言,行政保护与司法救治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关系,但又不能实现相互替代,因此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就需要行政部门及司法部门的有机配合。具体来讲,两者之间的联系可从以下方面分析探讨。
首先,要遵循“司法终局决定原则”,即知识产权司法部门有权对其行政部门进行监督审查;其次,对于行政保护与司法救治两者的交叉的部分,应当采用行政裁决及行政调解进行处理。
笔者将知识产权的纠纷用两个椭圆表示(见下图),一方面,司法救济可以处理所有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一旦当事人认为自己的知识产权被侵害即可向法院,用左边椭圆1+3进行表达;另一方面,行政保护也可以处理所有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用右边的椭圆3+2表达,而实际的知识产权纠纷又可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类是只能由行政主管部门处理的,用椭圆2表达;一类是只能通过司法救济进行处理的,用椭圆3表达。但从实际的图形我们也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又都有自己各自的管辖范围,尽管互相交叉,却不可替代。
1.2 两种保护模式的区别
首先是性质不同。行政保护的重点是保证知识产权使用秩序的合理性,一旦发现违法行为立刻给予纠正,是一种主动保护;[2]司法救济则是依据当事人的要求进行保护,需要当事人主动向司法部门寻求司法帮助。其次是法律依据不同。行政保护除依据基本的知识产权法律外,还需依靠相关的行政管理法规;司法救治除依靠知识产权法律之外,还需依靠刑法、民法等相关法律。最后是监督力度不同。行政保护的措施一经提出必须付诸实施,即便在诉讼期间也必须执行;司法救治的措施仅限于停止侵权、赔偿等,这些措施并不具备强制性。
2 实施“双轨制”保护模式的必要性
2.1 行政机关介入的必要性
知识产权法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其保护客体――知识产品具有双重属性,既是一种私人商品,又是一种公共商品,其侵害行为不仅影响知识产权人的利益,也会影响公共利益。[3]有形财产的物权保护模式与知识产权相比,其社会功能对社会公众的影响相对较小。鉴于此,在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时,除要考虑知识产权人的利益外,还应当兼顾社会公共的利益,并寻求两者之间的利益的结合点,因此我国行政机关介入就十分必要。由于知识产权与社会公众利益紧密相关,因此行政机关介入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十分明显。
2.2 行政保护与司法救济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
如果一个案件直接进入司法程序,则其就属于民事诉讼案件;如果要经过行政程序后进入司法程序,则其就属于行政诉讼案件,两种案件的诉讼客体、审查程度等均存在一定的差别。[4][5]知识产权侵权案件要经过行政程序才能进入司法程序,可以有效促进依法行政,可以实现对行政决定的司法审查。从本质上来讲知识产权的司法救济是由当前生产力决定的,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知识产权制度已不能完全满足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其侵权行为屡屡发生,因此实行司法救济与行政保护的“双轨制”保护制度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当前“双轨制”保护模式存在的问题
3.1 专利商标确权机制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专利确权及商标的纠纷案件的审理要通过三到四个审级,尽管其中也包括行政保护和司法救济,但这种程序设置并不能完全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利益,同时造成工作效率低下,造成国家的行政、司法资源浪费,导致产权及商标确认时间过长,严重影响知识产权人的合法利益。这种冗长的确权过程给非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其多利用这段时间从事侵权活动,进行非法竞争,给知识产权人造成严重的损失。[6]
确权程序冗长仅是专利商标确权机制中存在的一个方面的问题,其机构设置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这些弊端的存在,造成商标、专利确权的工作效率低下,不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不符合国家鼓励发展创新的政策,已经严重阻碍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化进程,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2 商业秘密保护存在问题
首先,缺乏完善的商业秘密保护法律。当前我国商业秘密保护法律多处于分散状态,其操作性、执行性较低,最终导致商业侵权案件处理难度较大。其他法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于商业秘密的界定也过于原则化,仅对商业秘密的概念、侵权行为等做出了具体的界定,对于商业秘密的价值、权利主体等相关内容并未作具体的规定,最终导致其实践操作性不强,影响执法效率。其次,诉讼期间缺少商业秘密的保护法律。商业秘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旦被外人知晓,将会给权利主体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有必要做好诉讼期间商业秘密的保护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现行法律并未对如何保护诉讼期间的商业秘密进行规定,且对泄露商业秘密的处罚力度较强,无法实现商业秘密的有效保护。
3.3 行政保护与司法救济的衔接存在问题
一般而言,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都是以司法救济为后盾的,但两者又是如何进行衔接的呢?如果当事人不服从行政部门做出的惩罚措施则向法院时,这是属于民事诉讼的范畴还是行政诉讼的范畴?当前的知识产权法并未对这一点作出明确的界定,这就给实际的鉴定工作带来了困难。我们这里以商标侵权为例,对于责令停止侵权的性质一直存在争议,有人将其认定为行政调节行为,是一种民事行为,因此如果当事人不服从其行政处罚时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法院将原争议双方作为诉讼的当事人,并按照民事侵权案件进行处理,最高人民法院也赞同这种观点。[7]同时即便在司法救济内部,也存在着形式程序及民事程序衔接不恰当的问题。正是这种不恰当的衔接关系导致“双轨制”保护模式存在问题,严重影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开展。
4 “双轨制”保护模式的完善措施
4.1 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入世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受新技术革命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认知程度的弊端日益凸显,如不了解经济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无法认清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等,这些弊端严重影响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因此,我们必须构建知识产权的保护环境,采用利用当前多媒体环境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知识的宣传,提高整个社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知程度。
4.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立法
在进行知识产权制度设计中,知识产权立法是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其立法应当立足于整体的制度设计要求,拥有明确的价值取向,保证立法为同一目标服务,避免各项立法之间的冲突,保证整体运作效率。在商业秘密保护方面,应当制定单独的保护条款,同时借鉴Trips的相关原则,并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关于商业秘密的保护条款,做好国家商业秘密的保护工作。总体来讲,我国已经充分认识到自身知识产权立法与Trips相关原则之间的矛盾,并认真总结相关经验,相关的知识产权的立法也在不断完善之中。
4.3 建立统一的行政执法体系
知识产权在民法中具有其特殊性。入世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及国际交往不断扩大,必然会涉及大量的知识产权纠纷,这就要求相应的执法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因此必须通过教育和实践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执法人员,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水平。要想真正提高知识产权执法水平,应当从如下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完善诉讼的证据制度。做好诉讼前的证据保存工作,原稿提出足够的证据后,原稿当事人还应当提供有利于原稿的证据,并对证据提供期限、交换期限进行限定,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其次,将知识产权侵权的规则进行界定,确定为过错及过错推定,充分利用好全面培养原则。在特定条件下,如果当时人不知或有充分理由不知道自身的侵权行为,则必须责令其返回所得利益;对已经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要求当事人赔偿其经济损失。如侵权行为盗版营业,则可将其营业所得利润进行赔偿。
5 结 论
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立法界、理论界、司法界等各界的共同努力,因此在建立保护模式时应当充分考虑两种模式的互补与互助,同时也应当注意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做好我国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郝思彤.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的协调与发展[J].知识经济,2014,9(18):27-28.
[2]王树春.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研究[J].楚天法治,2015,4(8):89-92.
[3]方海燕.浅析涉知识产权行政权的变化[J].知识经济,2014,11(23):32-33.
[4]周逸.上海自贸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研究[J].理论界,2015,3(5):98-100.
[5]姜芳蕊.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冲突与协调[J].知识产权,2014,1(2):76-81.
篇7
摘要我国知识产权争议主要以诉讼解决为主,但争议的层出不穷与司法资源的力不从心造成了争议解决的质量下降,效率降低。因此亟需发展诉讼外争议解决机制。而仲裁在解决知识产权争议上具有诉讼和调节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仲裁制度还存在很多不足。因此,要充分发挥其争议解决的功能,还须尽快完善该制度。本文通过对知识产权仲裁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寻求完善知识产权仲裁制度的途径,以期对该制度的构建提出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知识产权争议仲裁
所谓知识产权仲裁就是根据知识产权纠纷双方当事人的合意(仲裁协议),自愿把基于一定法律关系而现时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纠纷的处理,委托给仲裁庭进行裁决,并受该裁决约束的一种制度,也是我国目前较为成熟并且实践需求较为迫切的诉讼外争议解决方式。
一、知识产权争议仲裁的优越性
1.仲裁的经济性与灵活性。由于诉讼程序严格,从受理、开庭、判决到执行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而争议的解决越快越好,否则不仅会加重当事人的损失,也会造成公众对司法的不信任,此即所谓“迟来的正义并非正义”。相对于诉讼来说,仲裁的程序更加富于柔性,双方当事人有权利主导程序的运行,能避免当事人被诉讼拖垮的风险。
2.纠纷解决的专业性。由于知识产权争议常涉及复杂的专业技术,而法官多为法学背景,专业技术知识欠缺,而在知识产权仲裁制度中,仲裁人一般具备争议领域所需的背景知识和经验,而且仲裁人是双方当事人各自自主决定选择出来的。因此,在仲裁人的协助下,双方当事人能更快的找到合适的争议解决办法。
3.仲裁的保密性。争议解决过程中所涉及的信息可能会给当事人的声誉、商誉、客户关系、企业未来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尤其是隐私、商业秘密等保护不当,不仅对争议的解决无助,还会给相关的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带来更大的伤害。而仲裁可以避免这样的麻烦,因为仲裁一般以不公开审理为原则,且各国仲裁法律一般都规定仲裁员有保密义务,而诉讼一般对公众和媒体公开。
4.仲裁的终局性。仲裁裁决的法律效力可以带来争议解决的高效率。《仲裁法》第五十七条规定: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其效力表现在:当事人不得就裁决的事项再申请仲裁,也不得就此提讼,而且其他任何人或机关不得变更仲裁裁决,仲裁裁决具有执行力。这是其他诉讼外争议解决机制所不具备的。
二、我国知识产权仲裁面临的困境
尽管我国已经设立了多个专门的知识产权仲裁中心或仲裁院,但是这些机构受理的案件并不多,类型也很单一。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民众对知识产权仲裁认识不够,意愿不强;另一方面因我国知识产权仲裁制度自身的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知识产权侵权以后,一般双方当事人的敌对情绪非常高,根本不会考虑仲裁,而且大多数人认为同意仲裁是一种示弱的表现,尤其是受到损失的一方更希望通过诉讼出口恶气。同时,由于知识产权的独占性特点,促使权利人借机将威胁自己利益的竞争对手逐出市场。
2.虽然仲裁裁决的终局性带来争议解决的高效率,但同时也是知识产权仲裁制度的一个缺陷。通过诉讼,如果当事人对判决不满,还能通过上诉争取有利于自己的判决。而仲裁一旦作出,当事人就没有补救的机会,除非法院查明该仲裁协议是无效的或者失效的。
3.我国现有的《仲裁法》滞后于当前知识产权仲裁的需要,如《仲裁法》第十二条规定:仲裁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中,法律、经济贸易专家不得少于三分之二。显然没有考虑知识产权争议的特殊性。而且仲裁程序没有严格的法定证据程序,造成当事人对仲裁裁决的质量与可信度产生怀疑。
三、完善知识产权仲裁制度的几点建议
首先,修改和完善知识产权仲裁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知识产权仲裁的内容、管辖、可仲裁事项、仲裁协议的效力及相关的证据规则等,为知识产权仲裁做出公正的裁决提供法律依据,为保护知识产权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其次,加强知识产权仲裁队伍的建设。仲裁人不仅要求熟练的掌握法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相关争议领域所需的专业知识、经验。同时,仲裁员要有严格的责任要求,职业道德,遵循正当程序,依据法律作出公正的裁判。
另外,在处理知识产权争议中,赋予仲裁庭对于权利效力一并处理的管辖权。目前,提起专利无效已成为侵权方主要的抗辩手段,如果仲裁机构在处理争议中遇到此类问题,就必须中断仲裁等待相关机构的处理结果,这样仲裁所具有的快捷高效的解决争议的优势便不复存在。如果赋予仲裁庭对权利效力进行判定的权力,不仅能大大提高争议解决的效率,还能缓解司法资源不足的困境。当然,鉴于仲裁的特殊性,这里还要充分发挥司法的监督和制约作用,防止仲裁权力的滥用。
最后,加大对知识产权仲裁的宣传力度。仲裁机构和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应加大对仲裁解决知识产权争议方面的宣传,提高公众对知识产权仲裁的认识,并积极引导当事人选择此种方式来解决双方的争议。同时,仲裁机构应不断提高处理知识产权争议的质量和效率。
四、结语
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仲裁制度建设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探索完善的阶段,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存在不少问题,而国外很多国家的知识产权仲裁制度已趋于完善,因此我国可以学习和借鉴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仲裁制度。
参考文献:
[1]谭兵.中国仲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篇8
汉王科技正式成立于1998年前身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文字识别工程中心,其渊源更早可追溯至董事长刘迎建先生于1985年申请的“一种汉字在线输入的方法和装置”专利,印以该专利成果为基础产业化形成。创新是汉王的基因,而知识产权是汉王创新的灵魂。成立之初的汉王,与微软牵手授权其使用汉王的手写输入技术,已然深刻领悟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而言犹如铠甲对战士,不可或缺。可以说,汉王科技重视知识产权,是在知识产权的纠纷中不断成长和壮大。
现任汉王科技知识产权部主任的任川霞,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十余载,一直默默陪伴着汉王经历风雨,共见彩虹。对于她个人而言,能加入这样重视知识产权的企业,已是荣幸。有幸参与若干件知识产权大事,有幸参与各项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有幸与那么多优秀的同事共同奋斗,唯有善于学习,提高专业素质,努力做好每件事,做到让自己安心,让公司放心。
China IP:您当初是如何和法律结缘的?又为什么选择了知识产权这个方向?
任川霞:1996年,考入太原理工大学冶金专业,大二时学校组织英语双学位选拔考试,很荣幸获得了攻读英语双学位的名额。学了英语专业之后,发现学文科也很有趣,就开始琢磨考个文科类研究生,最终选择法律,也是一种机缘巧合,当时感觉读法律的人都很威严。经过激烈的竞争,终于在2001年,怀着对法律的崇拜和向往幸运地步入中国人民大学在法学界久负盛名的学府,开启了自己的法律人生。工科和法律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做事较真的个性,决定了自己选择知识产权无需太多理由。在学校即开始学习知识产权的相关理论知识,毕业找工作也是以知识产权为职业方向。此生与知识产权同行,足矣。
China IP:在从一名普通的员工成长成为知识产权经理人的过程当中,您有什么心得体会?
任川霞:当时知识产权部一直缺少专职负责专利和商标工作的人员,而我正好有一年的商标工作经验,又具备理工科和法律的复合知识结构,与专利商标主管岗位的要求不谋而合。在步入公司的第一天,刚好赶上一件商标异议的绝限,来不及办理入职手续,就匆忙进入了工作状态,一天内完成异议材料的准备,开启了进入汉王科技第一个年头以商标工作为主旋律、仔细打磨专利实务基础的工作模式。幸运的是,进入汉王的前三个年头里主导或深入参与了汉王科技三件里程碑式的知识产权事件,“汉王”驰名商标的成功认定、涉外专利诉讼以及“I-PHONE”商标的注册转让,期间还经历了长达八年之久的软件著作权诉讼的尘埃落定。完成这些工作,对我而言,不止是完成某件事,更是我对知识产权工作深入认识的一个过程,深刻体会到技术创新的不易,对技术创新成果保护的重要性,更感动于作为一家民族企业专注技术创新的情怀。
汉王科技经历了起起伏伏,从企业发展的辉煌到发展规模上的稳定,我能有幸一直坚守岗位,更为有幸负责知识产权部的日常工作,要说心得体会,只有两个词:感恩和努力,我当非常努力以报扶持之恩,加倍努力以报并肩之荣。
China IP:在您参与的诉讼相关工作中,有没有难忘的经历?
任川霞:参与专利诉讼,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对专利的分析和无效检索。专利分析的重中之重自然是权利要求的分析,如庖丁解牛,需熟知其结构,深谙其要义,分解到字词,化整为零。记得我们的诉讼团队曾为一个词翻阅牛津、剑桥词典,前往国家图书馆查阅大部头的工具书,只为准确定义其含义,由词达句,逐步界定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如果说分析专利文件是定位一张大网的边界,无效检索就是遍寻刺破该网的天下利剑。为找到这把利剑,必须使用专业权威的数据库,反复调整关键词、检索式,逐篇分析阅读海量文献,方能有所收获。成功的专利检索,往往会化解一场剑拔弩张硝烟弥漫的对决。
至于另一个最深的感受,我想应该是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了。专利诉讼是对专利申请文件的验证,专利这张网只有拿出来用,才能深刻体会到织得结不结实。参与专利诉讼,尤其是用自有专利参与诉讼,冒出最多的念头往往是当初要再写一句话,那怕几个字就好了。少那么一句话,几个字之差,这张网就有了漏洞,效力会被大大削弱。优质的专利申请文件是一个专利存在价值的基石,唯有坚如磐石,专利价值才能得到最大化体现。
另外,更想呼吁得是不要忽视实用新型的作用,一个小小的实用新型往往会力挽狂澜。汉王曾经经历的跨国专利诉讼,在国内真正起到威慑作用得是一个实用新型,当时在公司内部被称为“臭鸡蛋”,但最终证明,这颗“臭鸡蛋”发挥出了原子弹的威力。
China IP:据悉,您还积极为国家专利法律制度及政策完善积极建言献策,这些工作对您个人的职业有何影响?
任川霞:多次参与《专利法》修改和《职务发明条例征求意见稿》的调研,参与一些科研项目的调研。我想强调得是作为企业的知识产权从业人员,参与这些社会公共事务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为了企业的利益,比如《职务发明条例征求意见稿》中关于发明人奖励的分配制度,《专利法》修改关于故意侵权惩罚性赔偿、外观设计保护年限的延长等等,这些修改内容,往往直接影响企业利益。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是反馈企业呼声,将企业利益纳入政府部门制度设计层面的一个便捷渠道。当然,积极参与相关法律制度的调整和完善,对个人而言,也是大有裨益的。参与和讨论的过程,是个人学习和提高的过程,而且,由于及时掌握了法律动态,可以很好地调整公司内部的相关知识产权制度,以符合修改后的法律规定并使公司利益达到最大化。
China IP:在十年的工作当中,您对知识产权经理人这一工作有什么样的认识?
任川霞:知识产权行业是个年轻的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意识在整个社会相对薄弱,这个行业的经理人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推动着行业的发展,践行着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开疆拓土的理念,摸索着知识产权强国之路。他们认真、执着,他们专业,他们富有浪漫情怀。他们是一群可爱的人。这项工作充满着机遇和挑战,有来自内部的管理压力,而外部的挑战往往会加剧内部的管理压力,协调、组织、管理内外资源并充分运用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全过程,是知识产权经理人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China IP:作为一名职场女性,您是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的?
任川霞:作为职场女性,家庭和工作两个角色的要求其实都很高,而且女性承担了更多的家庭责任。具体如何平衡,我没有更好的经验可供借鉴。因为,我很幸运。我的东家,汉王科技,是个创新氛围浓厚又富有人文关怀的大家庭、大家长,宽厚又充满斗志。而我的爱人,尽量迁就我,将家安排在公司附近。正是具备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家庭和工作于我而言并不是对抗性的,二者相互促进,工作中培养起来的能力,让我可以更有效地承担当妻子、当妈妈的角色,而与家人的沟通理解,也能帮助我逐步提高圆融处理各项工作事务的能力。
工作业绩及奖项:
2006年,负责 “汉王”驰名商标申报并获成功认定。
2006年,荣获“2006年度总裁特别奖”。
2007-2008年,参与公司专利跨国诉讼、国内诉讼及无效,所在团队“专利诉讼小组”荣获 “2008年度优秀团队”。
2007-2009年,负责I-phone商标的异议答辩及复审,参与I-phone商标转让前期的准备工作。
2009-2011年,负责专利布局和知识产权预警,平均年申请量接近三百件,推动了公司的专利积累进程。
截止2014年,完成“汉王”、“ Hanvon”商标及重要产品商标在海外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标布局,完成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上百件专利布局,为公司顺利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篇9
知识产权诉讼案增多网吧竟成侵权“大户”
海南、广州、四川、湖北等地法院消息,知识产权侵权诉讼案件数量呈“井喷式”增长态势。
2011年,海南法院受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同比增长6倍,多数案件确实存在侵权行为。四川法院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1806件,较2010年增长了67.22%。从2009年到2011年,广东知识产权一审年收案数从6144件增至16094件。
“诉讼案件数量的大幅增长说明人们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需求旺盛。”海南省高院副院长傅勤说,就海南而言,知识产权民事案件数量大幅上升,一方面是因为海南知识产权市场有所发展;另一方面,省外著作权人加大维权力度推动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数量大增。
海南的很多网吧成了侵权“大户”。海南省高院的《海南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白皮书》称,去年北京网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侵犯影视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为由在海口市起诉了81家网吧,在三亚市起诉了22家网吧。
海南的很多网吧在未合法获得影视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情形下,向消费者提供影视作品的点播服务,侵犯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
广东省高院副院长徐春建表示,侵害作品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侵犯商标权及仿冒他人权利等4大纠纷案件总和,占广东全部知识产权纠纷的70%以上。当前制假售假和网上非法传播,依旧是知识产权审判重点打击的对象。
互联网侵权何时休?
互联网侵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互联网企业自身所开发的网络技术的模仿和盗版;二是通过网络非法传播与销售侵权,利用网络渠道进行虚假宣传,以电子商务为平台销售侵权产品等。
海口市许多网吧都免费提供电视剧、电影观看服务。“一直都有免费看电影的服务,没有想过版权问题,也不清楚怎样才算侵权。”“大部分网吧对与其经营活动相关的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缺乏必要的了解,经营者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淡薄。”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三庭庭长叶能强说,还有部分网吧经营者对权利人将其告上法庭反应淡漠,甚至拒绝签收法院送达的诉讼文书和拒不到庭。
据记者了解,2011年全国地方法院新收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近6万件,比上年增长近四成。与网络有关的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最高法院近期2011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案件中,四起涉及网络。
《海南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白皮书》显示,网络技术创新不断催生新的网络商业模式,使互联网成为知识产权纠纷高发区。傅勤认为,互联网领域的行政管理仍有待进一步加强,网吧的经营者应改进现行商业模式,加大购买版权的投入。
期待“阳光早日照进现实”
“随着互联网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日益密切,基于互联网的个人或企业活动发生侵权可能性将不断增加。”海南省多位律师向记者表示,由于对互联网的管理相对滞后,今后涉及互联网的知识产权诉讼数量将继续增长,新类型案件将不断出现。
海南省高院多位法官反映,网络版权维权案件类型复杂,我国目前并没有一个清晰、完善的规定或标准。即便在知识产权体系完善的一些国家,也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之中。
“法律的薄弱、庞大的经济利益、偏轻的处罚,这些都使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处于尴尬境地。”海南中邦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孝民说。
篇10
第一,体育知识产权的刑事保护符合国际、国内要求。运用刑罚手段打击和遏制严重的侵权行为已载入了许多国际公约中。如《保护录音制品制作者防止未经授权复制其制品公约》中第3条将“通过刑事制裁的方式(对知识产权)加以保护”列入了公约的要求。《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第61条的规定。体育知识产权作为知识产权的一部分,对其加强刑事保护也是对其进行的保护。一方面体育知识产权犯罪不断增多、社会危害性增强,已经严重扰乱我国市场经济秩序。面对上述问题迫切需要刑法介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良性健康发展。第二,体育知识产权犯罪的特点要求和刑事最后保障功能的要求。体育知识产权是一种人身权与财产权的有机结合体。一方面,其具有非物质性与无 形性。另一方面,侵犯体育知识产权的犯罪成本低、利润大。在民事、行政无法保证体育人的知识产权的前提下,依靠刑事这一最为严厉的惩罚措施,有利于追究犯罪实现体育知识产权的保护。
2我国体育知识产权的刑事保护问题
2.1刑事程序法对体育知识产权保护不足我国《刑事诉讼法》奉行公诉与自诉相结合的立法例,第170条规定了自诉案件的范围其中第二种类型为: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范围:“人民检察院没有提起公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包括:……7、侵犯知识产权案,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刑事诉讼法设立自诉案件是为了尊重私有权利和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但考虑到保证刑事程序的安定性、防止公民滥用自诉权,当事人提起自诉有严格的证据条件的限制。但,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与其他侵犯公民人身权和民的轻微刑事案件相比,具有隐蔽性和专业性。这给自诉人向法庭提交证据顺利进入诉讼程序设置了巨大的障碍,以至于甚少的体育人能够通过刑事诉讼完成对自己权利的最后维护。
2.2刑事实体法对体育知识产权立法不科学我国现行刑法对知识产权犯罪的规定主要集中在第二百一十三条到第二百二十条这八条之间。采用的是集中立法模式。集中立法模式产生有众多原因,其中我国知识产权犯罪属于经济类犯罪,多适用民事诉讼程序和行政程序解决,其中行政程序尤其具有高效率的优点,因此对知识产权犯罪适用刑法的案例相对较少,采用集中式规定能保证刑法的稳定性和统一性。但集中型立法模式容易造成罪状规定的简单和粗疏,不可避免地使刑法规范与其依托的相关法律形毛与皮分离的现象”这就是刑事实体法对体育知识产权立法不科学之处。体育知识产权作为知识产权的一个分支,知识产权人的权利义务具有特殊性。而集中规定知识产权犯罪不能体现体育知识产权的具体权利义务关系。使规定了知识产权内容甚至是体育知识产权内容的民事、行政法律不能与刑法有效衔接,使轻法和重法的规定脱节,轻者畸轻重者畸重。
3完善我国体育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具体建议
1.将知识产权诉讼案件降低公诉标准体育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的特殊性,使被害人往往难以收集到达到法院受理案件标准的证据,因此将该类案件纳入公诉案件范围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侵犯体育知识产权犯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不单是他人的知识产权,还包括市场经济秩序。知识产权具有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双重性质,尽管其主要内容是财产权利,但不同于一般的财产权利。知识产权的取得、管理、应用和转让须经法定的特别程序。知识产的这些特别之处是由该种权利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经济秩序的紧密联系决定的。在此意义上,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应缩小自诉范围,降低公诉标准。否则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将很难进入刑事诉讼程序。追究知识产权侵权人的刑事责任将成为空谈。
- 上一篇:思想政治工作年度计划
- 下一篇:医学就业方向